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9-29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说课稿及教案

第一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

课文富自然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着重体现“碰撞”二字。首先,在启发谈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到狼和鹿,你们会联想到哪些词语或成语?学生在词语交流中不难发现人们对这两种动物的态度。然后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作者的观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不由让人情不自禁地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接着,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有没有新的看法?这是学生看法与作者观点发生的碰撞。学生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碰撞”中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新课标中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种凭借。如何凭借教材这一媒介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老师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思维,实践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阵地。碰撞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这样的“碰撞”中,也许有错误,也许有争论,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注意了词语的理解,积累,应用,包括写字的指导,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时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第二课时

如果说在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体现“碰撞”二字,那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力求体现“发现”二字。怎么发现?

(一)在朗读感悟中发现

森林一片葱绿多么美丽而一片枯黄又多么会令人心痛!这是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的,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发现了森林面貌的巨大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在“比较”中发现

鹿的数量迅速发生变化,由4000只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只,而两年后又聚减到8000只。学生在前后对照的读书中,比较这些数字,发现了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的关系。

(三)在语言实践中发现

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从狼、鹿和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这个故事,复述要以第一人称进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数量,发现了人们当初犯下的错误:貌似护鹿,实在害鹿。狼看上去在害鹿,其实也保护了鹿和森林。

(四)在拓展阅读中发现

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读一个故事《猎狗和狼》,用故事中的道理来深层感悟课文中的道理:为什么说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拓展的文章补充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鹿没有了天敌,安逸的状态让它们的生存能力衰退,这也是鹿毁灭自己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感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教育有三个离不开:道德、情感、智慧。没有道德的语文教育是危险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智慧的语文教育是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情感,培养情操,生成智慧,从小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初步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朋友。映示狼和鹿

小朋友,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呢?

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其实表明了人们的态度。人们喜欢谁?讨厌谁?

这两种动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是什么看法?打开书,默读课文,把表达作者看法的句子划下来。

•映示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谁来读一读?

•你能读懂吗,在这两句话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

“功臣”是什么意思?狼是功臣,这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从哪个词看出?(居然)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

“祸首”又是什么意思?鹿在什么样情况下成为祸首?“一旦”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请轻轻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流利。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谁来读给大家听,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评价:读得太好了,很流利,其他同学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听得也很认真。

3、学习词语。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葱绿 提防 传染 血泊 贪婪

青烟袅袅 哀嚎 凯巴伯森林 蔓延 糟蹋

•这里有两个多音字,注意读音。

•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有关内容吗?

4、作者认为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回,我们先自己读读,想想,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呆会儿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同学做汇报员。

5、小组合作学习。

6、学生交流(充分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依据。

7、小结:老师要对你们竖起大拇指,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用心地读书,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这样的读书,才会有收获!

三、学习生字:

讨论我们告一段落,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现在,我们来把课后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

映示生字:

读一读(组组词)

闹:可以组哪些词?书上说的是闹什么?闹是什么意思呢?

写一写:用钢笔描红。第二课时

一、上一节课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大家根据作者的观点,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谈到了狼、鹿和森林之间的关系,谈到了狼、鹿、森林的变化。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森林的变化:

1、出示填空:

①100多年前,凯巴伯森林。……后来,整个森林像 一样。

读一读书上写森林变化的内容,做做填空。

2、请学生填空。

3、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4、学生朗读。

5、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象看到了凯巴伯森林到处是葱绿的树木,小鸟在唱歌,小鹿在散步,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6、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的美景,我们真想来诵读一番,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小节读一读。

7、后来凯巴伯森林变了样,我们看书中是怎样写的。(指名读)

8、你为什么这样读?……师:这个填空写的是凯巴伯森林的变化。我们都喜欢充满生命的绿色,喜欢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喜欢这样萧条、荒芜的情景。

9、那么这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谁来补充呢?书上是怎么写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

10、师:其实同学们读了两种原因,人的原因和鹿的原因。请男同学来读人的原因,女同学来读鹿造成的原因。

11、人们本来是出于善意来捕杀狼,可是狼被捕杀后,鹿的生存状态怎样呢?请你们读读课文,像刚才那样,读读前面,找找后面。前后对照起来读。

②出示填空:

凯巴伯森林原来生活着大约 只鹿,狼在被杀了之后,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

1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填的都是数字。看了这一组数字,你想说什么?

13、这些数字多有说服力!从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出示填空:狼(),鹿(),森林()。

板书:狼(吃)鹿 狼(保护)森林 鹿(破坏)森林

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一旦食物链被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随着打破。

14、这样的结局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我们一起读文章最后一节。

(1)自己读读,说说为什么狼是“功臣”?用书上的语言。

(2)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3)上节课上,有的同学说人才是真正的“祸首”,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4)对呀,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人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狼和鹿与森林之间的关系。

(5)如果人们早一点想到……(引读最后一节)

二、复述课文:

1、今天我们的课堂好像再现了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你愿意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老师:复述课文不是把原文背下来,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师提供你三个角色(1)狼(2)鹿(3)人,你愿意从哪个角度来说就从哪个角度来说。

2、先自己练一练。

3、交流。

4、评价:讲得太好了,很有创造性。听了你们讲的故事,我们仿佛听见了惨遭捕杀的狼的哀号,看到了鹿的加速灭亡,看到了森林被破坏的荒凉情景。

三、拓展:

1、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猎狗和狼》,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读、交流)

2、我们再来想想课文,没有了狼——鹿的天敌,鹿为什么反而在减少呢?

刚才文章说的道理能不能给你启示?

(没有了狼,鹿减少了生存危机,不用奔跑,体力下降,……)

3、你们看,你们从课内走到课外,不仅理解了课文中说的道理,还悟出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作业:

学习了《狼和鹿》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请联系生活实际,把学了课文后的感想写出来。

2.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三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狼和鹿》)。

2.在课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读,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词的读音

(出示:)嬉戏、贪婪、提防、血泊、青烟袅袅、哀嚎、灌木、蔓延、糟蹋、狩猎、开火车读词,读对跟读一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

1.狼和鹿的故事就发生在凯巴伯森林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我们能在凯巴伯森林看到怎样的画面。

(1)默读第一节,圈画出相关词句,用心体会。(2)交流:

出示句子: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嬉戏。大家都来读读,通过“翠绿、歌唱、嬉戏”,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些词语告诉我们,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是动物们幸福生活的家园,大家看这些鹿生活得多么自在、多么自由(出示课本插图)同学们看看图画,再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凯巴伯森林的美好。

(3)在这个美丽的家园里,鹿群真的生活的那么自由自在吗?不是的!因为在鹿的背后时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儿狼,大家看:(出示句子:他们总在„„暗算)

生读:狼对着这四千只鹿虎视眈眈,而鹿要时刻提防着狼,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4)看到了这番情景,于是,凯巴伯的居民端起了猎枪,一只又一只的狼和鹿的天敌倒在血泊中。2.人们此刻一定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凯巴伯森林从此会变成——(鹿的王国),事实真的如此吗?人们自认为,善意的举动到底给凯巴伯森林带来了什么?请默读第三节,用笔画出凯巴伯森林的变化。(1)师引读第1、2句话,鹿的疯长给凯巴伯森林带来了什么变化?(生谈森林的变化)出示: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蔓延。理解“消退、蔓延”区别消退、消失。引读:一年过去了,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十年过去了,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二十年过去了,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2)出示此时的森林图:此时的凯巴伯森林,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指导朗读3、4、5、(3)森林里闹起了饥荒,鹿的食物在不断减少,可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生读余下的句子)这真是一场大灾难,这几句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字、比喻„„)指导朗读6、7、8、9节。此时的凯巴伯森林不再美好,而是非常荒凉,非常可怕,请大家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对,是鹿的大量繁殖),而鹿为什么得到大量繁殖的机会呢?(是因为狼等天敌的消失)如果有狼在,凯巴伯森林也不会这个样子,所以作者最后说:(出示:①人们做梦„„的“功臣”②而人们特意„„“祸首”)

(1)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狼倒成了功臣,而鹿却成了祸首,什么叫功臣,又何为祸首呢?你能说说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吗?

(2)狼对森林和鹿的功劳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鹿为何被称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已的祸首呢?请结合第四自然段的相关内容,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3)为什么“功臣”和“祸首”要加引号呢?它们真的是有意保护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或者说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已的祸首吗?

想一想,议一议。

(4)狼吃鹿只是动物的本能,所以称不上是功臣,而鹿破坏森林,毁灭自已那并非它愿意为之的,而真的祸首是人类。同学们看那些只凭感情用事,而不顾自然规律的人们,他们在干什么?读一读课文第二节,体会人们的愚昧无知。

4.假如你当时就在凯巴伯森林里,当你看到一只只狼和鹿的天敌无辜的倒在血泊中时,你想对那些人们说些什么?

(1)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在纸上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2)原来是人类闯下的祸,人们无意中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好心做了错事,让我们一起把课文第四小节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

(3)凯巴伯当地的居民早已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可是这样的悲剧还在我们身边一幕一幕地上演着。

(出示:①前几年,有些地区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飞鸟,引发林木病虫害。②印度曾因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大幅度下降„„)

5.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我们有责任把这个知识和道理传输给更多的人,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已的感想或准备怎么做?

4.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四

2017.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述这个故事。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3.懂得“卧薪尝胆”的深刻含义,明白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述这个故事

2.懂得“卧薪尝胆”的深刻含义,明白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

2.要学新课,先接受检测。请大家将补充习题打开,P39,完成第二大题的第1题,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顺利通过第一关。请看第二关。P40,第三大题。完成请举手示意。用上这些短句,概括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谁来挑战? 说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错!

4.话说会稽一战(引读)„„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请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1.自读第三自然段。

2.谁来读读具体描写勾践夫妇在吴国当奴仆的语句。3.读这句话,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4.预备重点讲解:舂米推磨

准备图片:舂的底下这个字读“臼”,表示舂米用的石臼。一只手拿着一个木杵,在石臼里捣稻谷,去壳变成米,这个过程叫——看着图片,听了老师的讲解,你觉得舂米是个怎样的活儿?这样粗重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对于越王勾践来说,是一种——屈辱。准备图片:推磨。石头做的大磨盘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工作。一个人负责舀米,一个人或几个人负责推磨盘。干这个活儿很累,又很单调,所以一般让驴来拉。可是驴也不愿意,人们就用一块黑布蒙住驴的眼睛,它才肯不停地走。这样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样的活儿,吴王让谁干?这对于勾践来说,真是一种——屈辱。

5.联系课文,关联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想一想,勾践夫妇还受了哪些屈辱?

6.这些屈辱对于勾践来说真是一言难尽,但他硬是熬过来了,这就叫——忍()负()(板书)

7.联系当时的生活实际,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养马驾车、舂米推磨,是不是屈辱?为什么对勾践来说就是了呢?——作为一国之君,做这样粗重的活儿实在有辱身份,丢了尊严。况且,王是国家的代表,辱王就是辱国。这句话中有个字眼,就写出了勾践所受屈辱之多、之深。你发现了吗?——尽。理解到位了,谁能朗读到位?

8.这样屈辱的日子,勾践和他的夫人整整过了——三年。读!

老师想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谁替老师读一读。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才”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就大不相同。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要多家揣摩,根据需要来遣词造句。朗读的时候,就更要注意这个“才”字了。谁来试一试?

9.不管怎样,终于回国了。回国以后,勾践仍旧是王,可以锦衣玉食、享受荣华。他是怎么做的呢?请看!(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如果让你给这幅图取个名字,你会用?

10.课文是怎么描写勾践卧薪尝胆的呢?请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卧薪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尝胆的语句。11.你用“——”划出的语句是?读句子想意思,卧的意思是——薪的意思是——怪不得这个字是什么部首? 你用波浪线划出的句子是——这就是“尝胆”。

12.如果仅仅是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常常胆的苦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联系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想一想,勾践还需要怎样做,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卧薪尝胆?

13.引导表达并总结,这就叫“发奋图强”。

14.这样发奋图强的日子,勾践一过就是多少年?20多年。7300多个 日日夜夜。7300多个日日夜夜,勾践时刻不忘,白天„„晚上„„他身先士卒,带着百姓耕种,领着军队训练,听从谋臣们的建议„„没有一天松懈。看来,真正的卧薪尝胆还需要——坚持不懈。

15.学到这,你知道“卧薪尝胆”有怎样深刻的含义?现在,我们常常用卧薪尝胆来表示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

16.勾践卧薪尝胆,经过20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出奇兵——。勾践终于如愿以偿,报仇雪恨。出示词语:报仇雪恨 选择雪的义项。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读读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聪明的小朋友看一看,这个句子在整个段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像这样的句子就叫——这和我们学过的哪那篇课文中的哪个段落是一样的结构?新旧知识要勾连,才能学得更有效。

17.回到故事中来,勾践卧薪尝胆20多年,一洗前耻,报仇雪恨。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写进了一副对联之中: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谁来替老师读读?上联和我们的课文密切相关,是说——

18.下联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有个建议。我建议大家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相关的历史书或者是网络资源。希望大家能接受我的建议。在刚才的话里,有个词语一连用了三次。你听出来了吗?板书:建议。指导书写。讲解:建议就是向别人说出自己的主张、想法。你也能用建议说个句子吗?

20.卧薪尝胆是个历史故事,非常耐人寻味。我建议大家都来讲一讲。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在3、4自然段中挑一个来讲。你准备讲哪个自然段?你准备怎么讲?练说,交流。

三、练习与拓展

1.像卧薪尝胆这样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

2.(机动)最后,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课堂所学——《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

发奋图强

5.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五

一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我们就此告别了三年级。这个学期的工作是繁忙的、充实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心中有无限感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基本情况

所带班级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4人。在本次全乡统测中 35人均参考,平均分为 78.64 分,为全乡最高分。及格人数为30人,其中女生不及格1人,及格率为85.71 %,优秀率为65.71%。最高为96.5分,最低为34.5分。因试卷难度比例过高,考试成绩还算理想。

二、取得成绩

(一)、认真钻研教材,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开学初,我主动找教科书、教学用书,提前学习新课程标准。我认真阅读了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将重点内容摘抄下来,做好笔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每堂课后重视课后反思,从角方面、多角度去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查阙补漏。为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课前,我认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做到心中有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注重夯实基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1、我在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我首先注重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课本为主,以课外知识为必要补充。要求优生在牢固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新课程》报或其他资料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给他们能“吃得饱、吃得透、吃得丰富”。在教学中重视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后再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能将书本知识消化掉。

2、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三年级的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忽略,本学期,我重视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写字本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3、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引导学生自学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在进行课文学习时,我首先进行范读,发挥示范作用。其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

4、重视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正式开始。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词句积累入手,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记好词好句。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5、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肯说会说才会写作。因此我重视每一次口语交际的机会。在每一节上,要求学生说话完整、围绕主题。每一节口语交际课带领同学们创设交际情境,全员参与交流,重视说与听的训练。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发现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班的学生呈两极分化状况较为严重。对于不同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在课堂上遇到难题让学优生先做示范,带动中等生,再检查学困生。当发现学困生对知识点难以掌握时,就给他们开小灶,反复指导。在教学中,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彰显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改正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本班学生调皮捣蛋不服从管理的特点,我决定让他们人人来管理,人人受管理。每个星期按照座位次序表执行组长轮流制,这样促进了学生自学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经过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五)、积极反思、认真批改,做好教学的后续工作。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除外出听课外,我还积极坚持向平行班老师听课学习。每一课我都认真撰写了教学反思。从多方面反思教学效果。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作记录,写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学信息,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如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今后还要改进教学态度,与学生和睦相处,争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4、班上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有待继续加强。

6.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六

苏教版三年级(下)习作7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写日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7的内容,教材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说明什么是日记;第二部分例文,是一位小学生的日记,写了自己捉鱼的事;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介绍了写日记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要求仿照例文写一篇日记。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次习作立足生活,借鉴例文,引导学生学习用日记的形式记下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收获、体会。教学目标:

1、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及写日记的好处。

2、根据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仿照例文选择一件有意思的事写成日记。

3、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初步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每次写作都会面临两个问题: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次写日记的训练,是学生初次接触日记的格式,内容要真实、明白、通顺,需教会学生把握素材并写清楚。教学重点:

学习日记的格式,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并养成长期写日记的习惯。教学难点:

能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一件有意思的事。教学过程: 一. 图片揭题

1.读图,如果知道图片中表达的意思,请说一说。

2.想起美好的往事了吗?如果没有照片,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自己保存这些美好的记忆?

3.揭示课题。

板书:写日记

4.什么是日记?“日”就是“天”,“记”可以扩词记录,天天记录就是日记。所以日记一般不加标题,但需要在第一行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然后再写正文。

5.打开课文纸,出示第一段,读懂了什么? 日记可以写事情,也可以写收获、体会。二. 指导“写什么”

1.一天中有哪些事发生在自己周围,或者自己在哪一方面有收获、体会? 出示幻灯片:你想记录什么?

2.为了打开学生记忆的阀门,给关键词:去乡下、洗袜子、好朋友、获奖„„ 你能接着再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3.一天中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如果都记录下来,就成了流水账,选择什么样的事记录呢?

小结:印象深刻、有意义的事。4.出示一句话日记,读一读。

5.你会说一句话日记吗?以比赛形式分组说。

比赛规则:五分钟记时,分两大组轮流说一句话日记,说得多的组胜利,接不下去的组失败。

三.指导怎样写 1.怎么把一句话日记变长变具体? 2.出示例文,评析。

(1)读一读《习作7》的这篇日记,把你觉得特别有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可以和同桌小声交流。

(2)学生自由读例文,标注后交流。(3)指生交流。

我的动作:“逼,舀,抓”。

我的神态:“水溅了我一头一脸,哭笑不得”。我的心理:“这下你可跑不掉啦!” 鱼的动作:“一挺身,滑到”。3.你会把你的事写明白吗?

出示小短文《放风筝》,以问题引导学生扩写。四. 提要求,布置写作任务。1.整理写作思路。

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可以怎样写。2.布置写作任务。

7.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七

师:好,我们放松,拍手李广歌谣。听我慢慢对你讲,继续学习<李广射虎>出示生字词会读吗? 生读:

师:石棱等词看看你们会读吗 生:一生读 生:齐读

师:看来你们预习真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师:李广是什么人?

生:神勇无比的将领。飞将军,为什么叫飞将军? 师:出示资料。师带着读。

师:师画诗,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诗文对照的方法,品读。感悟诗歌的精妙。师:读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读课文。

师:让我们回到二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创设情境)有音乐,有什么感觉? 生:害怕。生:可怕。师:谁来读?

生:读“沙沙的声音”。师:多恐怖。生:轻轻地读。师:黑暗,生:轻轻地读。“沙沙的声音” 师:用一个字点出来了。生:“惊” 师:读课文。师:李广想到了什么? 生:常有猛虎出没。

生:

师:“警惕”的目光,睁大你的眼睛,别放过任何藏着“老虎”的地方。生:

师:先下手为强,„„ 生:读。师:哪三个词? 生:拈弓搭箭

师:教师书空。板书搭。生:描红一个。

师:拈是什么意思。同学做这个动作。声音响亮地说,自己把他练一练。生:读用

师:还有谁想读,谁没有发言过的。生:读、师:动作在连贯一下就更好了。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老师语言越来越快。生:齐读。有学生做着动作。师:表扬一下自己。师: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爱老百姓的人。如果人看到老虎,跑。生:一般人吗,老虎,很多人怕的,李广射了。生:

师:把你们的感受,李将军的特点读出来。生:大声读 师:读这首诗。生:读。

师:后两句话诗,能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把诗文读懂吗? 生:读

师:读了课文,想想弄懂这些问题吗?再想想。生:我知道没是“扎”的意思。

师:诗文对照的方法读懂了“没”

师:最难理解的就是“石棱”,什么是“棱”?是一面与另一面连接的地方。师:让学生去画这支箭。生:去画。师:给他掌声。

生:常常地扎进了,你会怎样用力的拨。师:吃奶的力气,还会怎么拨。师:不管用什么劲,也拨不出来 生:居然能够射到石头里

师:人们全都惊呆了。指导“呆”字,描一下。生:描 师:好极了。

师:读“啊!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 生:大声读。生:从第一段开始读。师:能不能把书读好。生:生读

师:停止,忘记我们怎么教的了? 生:生再读 一生又读

师:第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读

师:你感叹的语气读的不错

[其实学生读的还是不好,学生读的太少了] 师:老师范读 生:给老师鼓掌。师:读 生:读 师:很好。师:王昌龄,都会

生: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自豪地读这一句 生:又读。

师:生动的故事来赞美李广,一个词来赞美 生:神勇无比,为国为民。师:师在说快板。[老师表演的真好!] 师:布置家庭作业。1.背塞下曲 齐读课题。

师:检查一下字词。听写词语。

师:请下面的同学当小老师,看看黑板上的同学写对了没有。师:要把字写正确,还要写漂亮。

师:对了给自己打勾,错了订正。和课文中的对一对。

师:上节课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李广射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讲故事诗是根据一首古诗改写的。读诗。

师:诗中哪个词语不懂? 生提问

师:看来同学们不懂的字词还真不少,请大家自由地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边找,一定能够明白。同学们可以轻声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交流,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我理解了暗,是夜色朦胧。生:疾风是很大的风。

师:这里的草惊风,是风惊动了草,还是草惊动了风? 播放风声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台风 生:狂风。

师:疾风是什么样的风?

师:是啊,疾风是很猛的风,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生:我觉得风实在太大了。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老虎可能会出来了。

师:是啊,李广不由得想到老虎出没。

齐读: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师:还找到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白羽,是白色的箭。生:扎进。生:深深地扎进。

师:你可真会看书,这支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现在你有什么想法?生:李广真厉害。

生:是石头突起的地方。是棱。师:石棱是什么意思?

师:石头和石头中间突起的地方。(师用自己的拳头解释)师:此时,你看到李广射虎的样子,你觉得怎样? 师:很厉害。师: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真厉害。

师:如果你是李广身边的随从,你会? 生:很惊讶。读课文。

师:你发现了吗?这个句子中有两个感叹号。

生: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生:我还了解了“平明”。师: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天刚亮。

师:课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他的意思? 生: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此处没记全)

师:这么危急的关头,李广这样做,是? 生:为了大家的安全。

师:听老师读三四自然段,听到了些什么,看到了什么,老师配乐朗读。

师:告诉老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师:现在谁来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读诗。

8.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八

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2、能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蕴涵其中的思想。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4、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单元课时安排

共12课时

《送行》

2课时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2课时

《台阶》

2课时 《呼兰河传》(节选)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教学设计 《送

行》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

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了解幽默的不同形式、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里,有没有特别让你难忘的送别场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如果没有,老师可以自己讲一个)如: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每年回来探亲几次。返程时,母亲抱着我到车站送行,母亲每次都表现得很坚强。只有最后一次,当父亲刚刚踏上火车时,母亲背过脸,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我以为大人都不会哭,往车上看时,发现父亲眼里也盈满了泪水,顿时我也哽咽了,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那次送别所饱含的深厚情谊,一直让我铭刻,无法忘怀。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送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叮咛;豪迈的情怀,忧伤的眼神。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但所有的送别都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一篇幽默散文《送行》,去感受另一种送别的情调。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2、文章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划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提示:可从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入手)

(请同学上黑板简要板书两次送别的不同。)(教师可事先搭好框架)

明确: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真 情)

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 雇)

热切地说

三、研讨交流

1、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一般说来你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思考、交流)

2、从大家的选择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希望幸福地被送行的,这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

(启示一:能不能说明人是怕孤独的,不喜欢尴尬痛苦的,更多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希望能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能如此,那才会有幸福快乐感。

---------人是希望获得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的。

启示二:我和老朋友是有感情的,勒罗和美国小姐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的,但我们很痛苦尴尬,他们却令人羡慕,这说明什么?

--------交流和沟通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形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还有可以很多启示,只要同学们能说,都应该认可。)

3、自然揭示文章的主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冷漠,人们的内心世界都十分孤独,都渴望沟通,渴望真正的情感。并且沟通与交流是需要技巧和形式的。

三、结合生活,抒发感想

看来交流沟通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有了怎样的体会?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和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交流和沟通感情的。

四、课后学习

再读课文,体会勒罗形象 提出对这篇文章的疑惑之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中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勒罗却能动真情,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分析“勒罗”形象

1、根据你对课文的解读,请为勒罗写一段简单的介绍,使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了解他,也希望他的生意更加兴隆。最后一句是你对他的总体评价。

明确:刻画勒罗的形象,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此时“我”并不知道勒罗是受雇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动。勒罗真诚而慈爱,充满感情,像那位美国小姐的父亲;勒罗极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像个银行家;勒罗是有教养的,他见到“我”之后的举止温文而雅;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这样一个职业,他是敬业的,他出色而认真地完成每次送行;勒罗是有主见的,他并不认为送行是纯粹的演戏;勒罗也是精明的,他可以借助这方面的的技巧来赚钱。当然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如他还记得在七八年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让人感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三、质疑解答

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并有选择的进行回答。如:

1、从主旨设疑:见课后练习四

2、从文章结构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去掉?

3、勒罗的泪到底是什么泪?惜别之泪?同情之泪?职业之泪?角色之泪?„„勒罗付出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吗?(这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同学可以各抒己见)等等。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2(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拓展延伸

职业送别这一行业在中国虽然还没产生,能不能举些类似的例子,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心态? 你觉得这种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课后学习:(1)课外收集些幽默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2)积累送别的诗句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得的悲伤之情。2. 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重要方法。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谁?什么?

(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自幼爱好美术。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读文章,感悟“真”。

1、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文中写了孩子们这些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1,§8—11 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生的黄金时代,童心,纯真,创造力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渐渐离我们远去,那么,3 我们是否应该抓住它,因为“童心不泯”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去品位、去追求。

二、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三、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生„„

四、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

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课后学习:写一篇《童年趣事》,要求500字以上,叙事完整 《台 阶》(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导入新课

(正式上课之前,先放舒缓音乐,亮出一幅与台阶颇为贴切的图片,按字竖排打出一段话:“有人说,人生 / 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 许多人渴望 / 在台阶上找到 / 自己的高度 / 父亲是不是 / 也如此„„”事先,预设和营造适宜本文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歌颂父爱的自由诗,导入新课,亮出课题——“台阶”。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6)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教师引导。

父亲: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三)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 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5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课时

(四)巩固性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思考:

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说明: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五)延伸性阅读——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1、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小组内部先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2、课上完成上述片段,注意选材和立意。

(说明:语文课一定要和课外、和生活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生命力。这项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看生活中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关注生活,是语文课必须的。)课外延伸

1、尤天晨《父爱昼夜无眠》,《读者》2001年19期;

2、朱自清《背影》;

3、(法)巴尔扎克《高老头》。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亲切朴实的语言描写花园景物,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我”眼中的祖父的形象

3、感悟文中所描绘的轻松、欢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教学难点:

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2、通过读小说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需搜集有关《呼兰河传》、萧红等相关资料,对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意图、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家笔下的有关童年生活的作品--——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等相信都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也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三、初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若给课文起个标题,你起什么名字,请说说理由。

预设《祖父和我》:叙事的主角(快七十岁的祖父和四五岁的女孩);《我家的大花园》:描写的对象;《我的故事》„„起什么标题要视内容而定。

四、精读,探究人物形象

1、完成下面的填充:“我”是一个

孩子,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等等。理由:“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 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

人。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明确: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理由:“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把文章中具体描写的段落好好朗读下,师总结刻画人物、景物的方法。)

五、研读,深入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独到见解 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填空。

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

。生:„„

提示:(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呼兰河传》写祖父与“我”。“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健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

(2)萧红童年的寂寞与孤独/悲悯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侣.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3)希望

现实的残酷依然没有打倒萧红,她用她的笔,用她丰富的情感记录下了美丽的呼兰河,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生生不息的孕育生命和智慧的摇篮.那里的故事将永远延续,故乡就是萧红心中的希望.(4)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课后学习

读完小说,相信大家有很多感触。仿照课文,请用一两个百字左右的小故事说说你记忆中的孩童时代。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设计

(一)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教学构思: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二、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示。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等。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第2课时

《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1、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第3课时

《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等。)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1、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第4课时

《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到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第5课时

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学习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9.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九

青山乡宋岗小学 宋仁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结合语境理解有关词语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激发同学爱岛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语言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渺”等,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两大奇迹——雄伟的长城和运河,今天我们一起再去祖国的最南端欣赏那些美丽的岛屿。(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美丽的南沙群岛。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美丽”知道了南沙群岛一定很迷人,从“群”知道南沙群岛有很多岛屿)

那你能把南沙群岛之美,岛屿之多读出来吗?(指名读好课题)对于这么美丽的南沙群岛,你们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南沙群岛究竟有多少岛屿?南沙群岛究竟有多美丽?南沙群岛有哪些特色令人留连忘返?等等。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什么?(岛屿多)

4、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 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

5、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6、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A、观看光盘:开垦

B、指名读第三句,其他同学注意听。

C、评议朗读,结合朗读理解浩瀚,生息繁衍等词语的意思。

7、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8、师:了解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后,老师发给你们每人一把金钥匙,开动脑筋去打开这座蓝色宝库。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同学自学第2自然段.考虑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 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读读议议,或查字典、或请教同学。)

3、讨论交流:

A、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俺们。(指名读二、三句)

B、你知道南沙群岛有哪些珍贵的海洋生物、矿产资源和海洋动力?

C、结合课外搜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同学以总分的句式说说。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有(),有()。

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有(),有()。

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有(),有()。

D、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4、师生朗读,体会总分写法。

5、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6、小结:南沙及其海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过渡: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2、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3、那金色的沙滩,黝黑的礁石,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海水„„任意的组合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热带风光图,这些句子你们读懂了吗?试着画下来。

4、指导同学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5、评点同学作品,讨论为什么这样画?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子说说。

结合理解“清澈透亮、蓝玉、五彩缤纷、心旷神怡、碧波浩淼”等词。

6、指导朗读同学喜欢的语句。(自由读、师生竞赛读、看图读)

7、练习试背第3自然段。

五、延伸。

1、请同学们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段落再自由地读读、品品。

2、老师扮演记者对游客(即同学)进行采访,请同学看着视频把自身所了解到的南沙群岛的情况向大家做介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悟和记忆。

板书设计

美丽的南沙群岛 地理位置 物产丰富 景色优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为了让同学对南沙群岛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发动同学课前搜集有关南沙群岛的景色、物产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丰富对南沙群岛的认识。

导入新课时,俺出示中国地图,让同学从地图上找到南沙群岛,了解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群岛密布的概况,创设情景,激发了同学的好奇心和阅读课文的欲望。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同学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仿照这段的总分写法,分别以“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为中心来说一说,强化了同学对南沙群岛物产丰富的认识,学习课文典范的写作方法。

不足之处;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10.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记叙了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最终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借助对话与写狼三次找碴儿和小羊两次据理申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寓言的寓意。【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表演、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初步理解课文,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感情的共鸣,同时也能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能有效地培养写话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语气不足,不够大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生字,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故意找碴儿”、“温和”“气冲冲”“背地里”、“争辩”、“可怜”、“龇牙”、“逼近”等词语。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目标:学生能认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确立教学目标的意义:

(一)有目标的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二)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阅历带入阅读中,记忆会更自觉,更有意义。

(三)以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更准确、有效地表达。【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区别字形。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是狼三次找碴儿的经过。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教学准备】: 卡通头像、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趣

出示狼和小羊的头像。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谁能告诉我,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狼是什么样子的么?(生:凶恶、凶残、残忍、狡猾不讲理、爱吃肉小动物)那么小羊呢?(生:可爱、温顺、善良、吃草)

那么看到文章的题目,你会有哪些疑问?(狼和小羊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结果怎么样了?)

【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老师现在来朗读一遍课文,请你拿出铅笔,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或者你不能理解的词语,等会我们一起来解决。(课件呈现生字词)

2、谁来说一说,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字是同学们容易读错的?你来做一次小老师提醒一下全班同学

(生:狼弄脏惊经争——后鼻音;温——前鼻音; 争——翘舌音; 脏——平舌音; 怜狼——边音; 弄——鼻音; 倒多音字)

3、你们回答的真棒,说明大家对拼音都掌握的很牢固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几个字的字形和写法吧 ①狼:左右结构,反犬旁,复习反犬旁的字(狂猫)

②弄:上下结构,王要写的小窄,下面是倒数第二笔是竖撇;

③经:左右结构,绞丝旁,最后一笔是提,第五画是点不是捺;还有哪些绞丝旁的字?(红级绚)

4、生字都认识了,那么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呢?(出示课件)

弄脏 吃惊 温和 倒流 经常 争辩 扑倒

看见 故意 上游 下游 可怜 反正

狼先生 找碴儿 亲爱的 背地里 气冲冲 释义:

倒流:指水从下游流向上游,泛指物体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上游:水的源头,河流的源头,以及紧接着源头的河流上段;

下游:紧接中游下段,靠近河流出口的部分(利用板图来解释上面三个词语)找碴儿:找借口,挑毛病 背地里:私下的不当着别人的面

明白了词语的意思,让我们再来集体朗读一次。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再脑子里回想每个词的意思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爱好,以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文,利用多媒体课件活泼、生动的特点,进行有趣的生字学习,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学生乐学了。

三、图文结合,研读品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生动形象,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时,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后两次对话。

1、教师引导,读中悟情。

学习完生字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把文章读的更好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要求:读对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字形写法,想一想文章到底讲了怎么样的故事呢?

2、老师见大家读得特别认真,读完课文你弄明白课文到底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了么?

(狼故意找碴儿想吃掉小羊„„)

3、狼想吃小羊,有多想?(生:很),很想,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非常,特别,极其),看看,凶残的大灰狼为了吃掉小羊想了什么坏主意呢?文中有一个词语叫——(生:故意找茬儿),没错,故意找茬儿!现在就请你小声读课文,拿出铅笔用直线画出狼先生故意找茬的句子,数数看它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次又说了什么话?

4、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第2、3小节是第一次找碴;

4、5小节是第二次找碴;6小节则是最后一次。

5、分别出示三次找碴的内容,并指名朗读,看看同学们可不可以读出可恶不讲理的大灰狼,和可爱温顺善良的小羊的样子。其他同学竖起耳朵来听,看看他读的怎么样,你读的比他好么?

6、男女生分较色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田字格生字写法,师板书范写,提醒笔顺(争经狼)

2、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按笔顺描红 五:作业布置

1、习字册

2、熟读课文,和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预习课文三次找碴儿

六、板书设计

想吃

狼 和 小羊

凶狠残忍 找碴儿

善良温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听写

看见 小狼 故意 弄脏 温和 倒流 反正 扑倒 经常 吃惊 弄脏 争取 二. 精读课文:三次找碴

1.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狼?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羊?

生:(狼——凶恶、凶残、残忍、不讲理、狡猾、爱吃小动物„„)

(羊——温柔、温和、善良、可爱、柔弱、有礼貌、可怜„„)

2.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凶恶不讲理的大灰狼为了吃掉小羊想了什么坏主意,找了三次碴儿,分别说了些什么,小羊又是怎么回答它的。(1)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2)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3)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反正都一样。

A第一次找碴儿

(1)哪几小节是第一次找碴儿呢?(生:123小节)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前三小节,说说看狼是怎么找茬儿的?(2)过程是怎样的:来到——看到——说

(3)(课件出示第一次找茬对话)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读一读?(注意读出狼说话的语气)

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体会感叹号,疑问句)师: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是怎么回答的?语气态度是怎么样的?(吃了一惊 温和)

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师:小羊的第一句是什么意思?(反问句)那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我不会把你的水弄脏的。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从小羊的回答里面找找根据,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让学生观察清楚羊所在的位置,让学生理解:狼在上游,即使小羊把水弄脏也根本流不到狼那儿去;而且,小羊先到,狼后到,可见狼是故意找碴儿。)(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师旁白 B第二次找碴

你想想啊,狼一心想吃小羊,就像《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虽然每次都失败,可是它从来没有放弃过,就像课文中的这只狼一样,第一次不行,它又继续找了第二次碴儿,我们看看这次它又说了什么理由。(1)出示狼说的话

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感叹号 问号)

(2)气冲冲这个词能感觉得什么?(生:狼的凶横)原来的狼先生已经因为第一次的失败有点着急了,脾气也暴躁了起来,他气冲冲地说了这些话,那么原本温和有礼貌的小羊这次又是如何应答的呢?(3)出示小羊的回答

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感叹号)a‘可怜’,你觉得小羊可怜吗?为什么?(生:狼不讲理冤枉小羊还要吃掉她),b 可怜的小羊这次不是温和的说了,它”喊道“,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喊?(生:激动开心;被冤枉心急;紧急危险的时候)。是啊,小羊知道自己被冤枉,而且即将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喊了出来。

c小羊喊了什么?”啊”(提醒第三声)这个字表示什么?(生:吃惊,觉得不可能)(4)就这样,狼先生的第二个借口又被小羊驳回了,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这次的对话

C第三次找碴儿

狼先生一次又一次地找借口都被机智的小羊驳回了,当然它是坚决不会放弃的,既然动嘴说不过小羊,它就直接动手了,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狼先生又采取了怎样的行动。(1)出示对话

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2)气急败坏的狼已经不想再争辩,什么叫”争辩“?(极力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烈地讨论争论)

(3)大声喊道:狼着急之后,凶相毕露,扯着嗓子,龇着牙齿大声叫嚷到(4)”不是„„就是„„“、”说着„„就„„“狼不仅冤枉小羊,还冤枉小羊的爸爸,其实它真的听到别人骂它了么?(生:没有),没错,那它为什么这么说?(生:只是找个借口,故意找茬儿想吃掉小羊)对啊,狼说的话都是毫无根据的强词夺理,跟他讲道理有用么?(生:没有用)

(5)两个感叹号:一连两个感叹号,说明狼先生语气的强烈,凶横

师:第三的找碴儿,狼根本没有给小羊开口的机会就扑了上去,如此的蛮不讲理,凶恶残忍。这样的发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谁能开动脑筋想到文章给我们的启示。(生:对待像狼一样凶残的坏人,说道理是行不通的。)

三、总结

学完了课文,让我们再集体把课文朗读一次,注意狼和小羊的语气,一定要读出正确的语气哦。(生齐读)读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举手说一说:(生:狼太坏了,小羊真可怜)

(生:狼这么不讲理,小羊应该直接逃跑的)

(生:以后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没用的)

(生:小羊真的就这样被吃掉了么?我怎么感觉故事还没有写完)

没错,你们觉得故事写完了么?是不是狼扑倒小羊,然后小羊就这样丢掉了性命?为什么?

(生:是,因为狼很凶残,小羊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不是,因为后面有省略号)【补充:省略号,省略号表示行文的省略或说话断断续续。被省略的语言单位可长可短,可以是字、词、短语、句子、诗行以至若干个段落。】

四:迁移训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1、如果你是那只小羊,你有什么好办法对付狼?

2、如果你是那只小羊,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写省略号的后面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

1、补充习题

2、继续完成故事的续写

六、板书设计

狼 和 小羊

弄脏

不会

说坏话

没出生

蛮不讲理

11.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陷、遮、傻”写正确、写端正。

2、写出海带有指定偏旁的字。

3、读一读,认识含有数量词的词语。

4、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条成语。

7、通过口语交际,学会商量。教学准备:小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7】

一、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2)看看这3个字是什么结构。

(3)从笔顺规则来看,这几个字的书写笔顺怎样?(4)在书写时,你认为哪些地方该提醒大家注意?(5)教师范写,学生注意观察。

3、练习(1)按笔顺规则,边说边书空。(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3)根据情况,及时小结。

4、反馈

(1)请同学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端正。(2)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表扬。(3)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练习。

二、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6个偏旁的名称。(2)指名读一读。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3、引导学习其他的偏旁。

4、练习

(1)学生字自己的书上填上带有指定偏旁的字,请同学板演。(2)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

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1)请学生试读6个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集体读一读,教师指导。

(3)指名读,思考:这6个词语有一个相同之处,是什么?(4)小黑板出示:万众一心 瞬息万变万里长城 *通过查字典,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结合词语,理解词语中的“万”。

*小结:这两个词语中表示数量的“万”并不是指“一万”。*让学生用笔画出其他词语中表示数量的词,看看它们是什么意思?

(5)小结:遇到类似的词语,就要细细地分辨,揣摩,搞懂它们的真正意思。

3、练习读

4、反馈

第二课时【38】

一、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两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2)想一想:为什么云雾一会儿像“茫茫的大海”,一会儿又像“巨大的天幕”? *引导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增添感性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与我们以前学的打比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练习

4、反馈

二、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1)出示例句:

*讲解修改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指名读改过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2)出示第一个病句 *轻声读一读。

*找一找,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思考:毛病找到了,该怎样修改呢? *指导学生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让学生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凭借语感检查是否正确。

(3)归纳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一读(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找(找出句中的毛病);三思(思考如何改);四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五再读(读改过后的句子,检查所做的修改是否恰当)。

3、练习

(1)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步骤练习修改两个病句。(2)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反馈(1)评议

(2)表扬修改全对的同学,让有错的同学进行订正。(3)朗读修改以后的句子。

三、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1)自由练习读(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1)集体背诵(2)指名背 第三课时【39】

课前准备:找几位同学排演

一、第七题

1、谈话,揭示课题

2、自由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4、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5、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6、以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准备怎么办,你准备怎样去同别人商量?

7、根据发言,进行指导:

(1)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8、分组练习商量,准备表演。

9、请几组学生表演每幅图遇到的情况。

10、小结,启发学生出题,根据情况练习商量的话题,也可以进行表演。

11、总结谈话:我们平时遇到难事应该多商量,这样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课后反思: 练习的烦恼

我以前很喜欢上练习课,因为这样的课上学生积极性较高,因为大多是他们学过知识的总汇和回顾,但同时又有新的知识。

可是最近我很讨厌练习课,老是感觉自己设计不出新意来,有时候自己设计的新意东西,在学生那没有什么反响。

口语交际的失望

练习三的口语交际是“学会商量”,在教学前,我设想这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于是,我设定了交际环境,开展了交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交际,可我明显的发现孩子们不会商量,这正是我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于是我抓住交际中精彩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商量的语气,商量的技巧。

上一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初探论文下一篇:供电公司停电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