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华作文课堂实录

2024-09-12

郑桂华作文课堂实录(共4篇)

1.郑桂华作文课堂实录 篇一

看郑桂华老师上作文课

2010年10月14日下午,我受邀“名师棕北行”作嘉宾主持。棕北中学美丽的陈校长让我再一次亲密接触郑桂华老师,再一次感受桂花老师兰桂一样清雅幽香的质朴芳华。

郑老师上的是一堂作文课,课题是《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以及棕北中学和棕北联中的全校教师,以及成都市各兄弟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济济一堂,众目倾注,沉浸在郑老师独有的课堂风采:激情中的流转,平实中的精彩,娓娓中的深切。

郑老师的作文课,在“序曲——范示——分析——运用”的流程里,顺理成章的展现了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序曲部分,郑老师引导学生回想在作文写作上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即兴发言,无不是学生的习得见解。学生的基本素质,生动的见证了棕北中学“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信念。尤其一位学生谈到文章写作上要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足够的注重,还举例说“你好”在不同标点的标示下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让我感觉学生的习得状态很不一般。其间,学生的相关体验回顾,也还涉及到了词语选用问题,句式选择问题,写作心理问题。5分钟的序曲,问题从学生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既是唤醒也是催生。如此集思广益,如此

相互启迪,不仅仅是教学上的“热身”,更是一种“铺垫”,一种“渲染”,一种“潜移默化”,一种隐忍待发的“蓄势”。对于学生,是身心的放松,是学习心智的开启,是学习情绪的激扬。

范示部分,郑老师展示了范示文本,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这个文本里的“曲折”状态。引用的资料是一首表达奇特别有奇趣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仙桃献至亲。”从“骂得狠”而“赞的美”,而又“骂得绝”及至“赞的妙”,曲折回环,在“逆转”的状态极尽赞美,赞美儿孙孝顺、聪明、有能耐。通俗易懂而又别有奇趣的文字阅读,在资料的引证上,在思考的支撑上,启发我们对于辅助性思考材料的选择,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趣味性。郑老师板书的曲线图示和文字说明,清晰的展示了“逆转”即“曲折”的线路变化,一目了然,简洁明快。

分析部分,郑老师引述的是《三顾茅庐》的现代简洁版,完整的叙述了整个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参考范示分析进行具体的曲线图示和文字表述。一共抽了四位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余学生自己在笔记本上分析。整个过程,基于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曲折”,怎样在“逆转”,如何求“变化”。随后,又例举了很有名的短文《猎狮》,师生一起总结了求取叙事“曲折”的具体因素。一是设置障碍、困难(有变化),二是出乎意外,三是误解。看似逆情悖理,实则合情合理,出乎意料,却又情理之中。郑老师尤其对于

“合情合理”的曲折叙述,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解释,更是旗帜鲜明的主张了叙事曲折的合理性和情理性。

运用部分,郑老师出示了一位初三学生的习作《我流泪了》,叙述的是“我和兔子”的故事,要求学生讨论修改。这一个环节,完全的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学习积累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完全的聚焦于此。无数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折射了对于“曲折”对于“逆转”对于“变化”的实际理解和深刻程度。用一些一线教师的听课感受说,在这一环节学生真正的“热”起来了。这样的一种“热的状态”,正也是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呈现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相互的交流,是一种分享和共享,是一种彼此的碰撞,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共同存在。

听完郑老师的课,我深刻的感受在于这样的三句话: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让课堂实在地“活”起来了,让学习具体地“实”起来了。

表演的课,也是一种课型,但是郑老师的课与“表演”无关,而是“本真、本色、本朴”的“真本事”的蕴涵。用我曾经对于郑老师的赞美话语说,那就是“一个教师能够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光辉照耀,必得有沉潜而来的底气,必得有涵蕴而来的功夫。最是沉潜见底色,春秋涵蕴磨刀功。”郑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富有“沉潜底气”和“涵蕴功夫”的老师。在随后的讲座里,郑老师反复申说自己“是一位没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事实上,郑老师的课富有“不精彩的精彩,去

魅惑的魅力”的内在质感。我戏说她,“郑老师反复检讨自己没有魅力,其实这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与妩媚无关与媚惑无关而与职业的尊严和生命的诗意有关的魅力存在。还是那句老话——她的出现,就是美丽;她的存在,就是价值。”

因为时间关系,郑老师仅仅就《有效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征》作了讲座,我称之为“郑氏定律”,因为这本就是她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宏观而看,她概括为“正确、具体、弹性、集中、连续”这样的五个特征。具体而论,分述见下。

正确:

1、符合该学科的教学内容

2、符合该年段的教学内容

具体:

1、具体的才是明确的2、具体的才是可达成的3、具体的才是可检测的弹性:

1、学生是不一样的2、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3教学的契机是不一样的集中:

1、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2、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连续:

1、某项具体目标的分解和逐步达成2、数项具体目标的关联和融合3、教学内容逐步扩展、深化、提高

4、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5、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郑老师对于“有效教学目标”的概括和论述,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对于语文学科在学理和学术上的一个建设,其路漫漫,我们期待郑老师更多的精彩,但是我们也希望郑老师爱惜身体,不要太忙了,也不要太累了。东奔西走,南征北战,盛名之下,也该为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留一些更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昨天傍晚,我又在电话里听到她依然是兴高采烈的激情洋洋,她在河南参与高中教师的新课程培

训。无论如何,祝福郑老师把平实的路走的精彩,把精彩的路走的平坦。

看当今中国语文讲台,桂花飘香,处处留香。

2.郑桂华作文课堂实录 篇二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 (点击:三毛像)

生 (开心地喊起来) :“三毛, 三毛。”

师:看来, 同学们对这位朋友非常熟悉。是的, 他就是著名画家张乐平爷爷为我们创造的三毛。 (板书:三毛)

师:为什么称呼他为“三毛”呢?

生:因为他只有三根毛。

师:是三根“毛”吗?是三根——

生:三根头发。

师:对, 只有三根头发, 这是我们可爱的三毛与众不同的地方, 也就是他的特点。

师:看来, 同学们已经认识三毛了, 但了解他吗?

生:我知道三毛是一个孤儿。

生:我看过《三毛从军记》。

生:我看过《三毛流浪记》。

生:我看过《三毛迎解放》。

师:这么多同学都了解三毛啊, 这很好。三毛的故事可有趣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和三毛有关的故事。

评析:用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漫画形象引入新课, 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抓住了孩子的心。这样的课始是成功的。

二、看漫画, 理情节, 整体感知

师:请看: (点击出示:图画1-2-3)

师:同学们先看一看每幅图的内容, 再连起来想一想, 这三幅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三幅图讲的是三毛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迷路的小鸟, 然后想办法将小鸟送回家的故事。

师:说得不错。能说得简洁一些吗?

生:这三幅图讲的是三毛将一只小鸟送回家的故事。

师:简洁多了。能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三幅图吗?

生:第一幅图是三毛发现小鸟。

师:一个词。

生:发现。

师:好的。 (板书:发现) 第二幅图昵?

生:这一幅图是三毛在想办法。

生:可以用“猜测”。

师:就用“猜测”。 (师板书:猜测) 还有一幅图, 谁来?

生:猜测到结果后, 就开始行动, 就叫“行动”。

师:好的, 我们就用“行动”来概括。 (师板书:行动)

评析:从整体入手, 训练学生把握事情全貌的能力, 是看图作文的需要, 更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需要;以单幅图为目标, 以词语为抓手,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可谓一箭双雕。

三、细观察, 勤思考, 练习表达 (出示图1)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 想一想, 试着把故事的开头, 也就是这幅画的内容说出来。 (生思考)

师:谁先来?

生1:三毛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迷路的小鸟。

生2:一天, 三毛正在散步, 忽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师:听了你们的故事开头, 老师想问几个问题。 (点击文字1)

师:这三个问题, 刚才两位同学在叙述的时候, 哪些已经讲清楚了?

生: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说清楚了。

师:哪些还没有?

生:第三个没有

师:你们能全讲清楚吗?

生: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 依据这三个问题的提示, 大胆想象, 相信你们会把故事开头讲好。为了思考的方便, 你可以闭上眼睛, 边想边说。 (生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把你的故事开头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一个星期天下午, 三毛在树林中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林中的景色, 心里很高兴。三毛发现一只小鸟正在一棵树下叫着找妈妈呢!

师: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他解决了第一和第三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 你能帮他解决吗?

生:三毛听到一阵小鸟的叫声。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

生:是一只迷路的小鸟。

生:可能是一只受伤的小鸟。

师:你们想得都很合理, 都有可能。谁再来说一说?

生:一个星期天下午, 三毛在树林中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林中的景色, 心里很高兴。忽然, 三毛听到一阵小鸟的叫声。这叫声和平常的小鸟声音不太相同, 好像很伤心的样子。三毛顺着声音找过去, 原来是一只迷路的小鸟正在一棵树下叫着找妈妈呢!你看, 这小鸟全身毛茸茸的, 大概刚出世不久, 好可怜。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他讲得很清楚, 每个问题都交代清楚了。

师:现在能说了吧?这样吧, 我们以口代笔, 请把你想象的结果说一说。建议大声说出来。 (生自由大声说)

师:同学们, 我们在讲故事的开头时, 一定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 这样别人才能听得明白。当然, 如果能讲得生动形象一些就更好了。

评析:尝试讲述策略的运用避免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限制, 也就避免了学生表达的千篇一律;问题引路策略的运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使习作指导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闭眼叙述”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值得借鉴。

(出示图2)

师:对第二幅, 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点击文字2, 一生读)

望着这可爱又可怜的小鸟, 三毛心里可着急了。他想:小鸟回不了家, 它的爸爸妈妈该多着急啊!我一定要帮它找到家。可小鸟的家在哪儿呢?三毛看着小鸟犯了愁。就在这时, 一阵鸟鸣声传来。三毛顺着鸟鸣声抬头看去, 大树上有只鸟窝。三毛心里一阵高兴, 原来, 小鸟的家在这儿哪!

师:这一段话讲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 这样讲, 故事就生动形象了, 别人也就会很喜欢听了。

评析: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中年级学生写作的难点, 模仿写作是中年级学生的特长, 借用“下水文”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 经济, 实惠。

师:写完第二幅图, 这位同学又写道。

于是, 三毛拿起小鸟, 爬上树, 将小鸟放回了窝中, 然后就下来了。

师:这写的是第几幅图?

生:第三幅。

师:读一读这句话, 看一看第三幅图, 想一想写作的要求, 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他没有把行动的过程写具体。

生:他写得太简单了。

师:老师也问过他, 可他说, 他不会写。你们能帮帮他吗? (学生面带难色)

师:你也可以学一学老师指导大家说第一幅图的方法, 提几个问题帮助这位同学思考。

生1:三毛爬树时将小鸟放在哪儿?

生2:他是怎样爬树的?

生3:爬到树上后, 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4:把小鸟放回窝中后, 三毛会怎么想?又可能会说些什么?

(老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5:老师, 我觉得不太应该用“拿”。

师:为什么?

生5:三毛把小鸟送回家, 可以看出, 他很爱护小鸟, 用“拿”就显得太不小心了。

师:有道理, 你觉得用哪个字好呢?

生:我觉得用“捧”比较好, 这样就能看出三毛对小鸟很好了。

师:讲故事时, 为了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 我们要注意准确使用词语。你想得很周到, 说得也很有道理。

师:现在, 根据同学们自己提的这些问题, 请你试着帮助这位同学写写第三幅图的内容, 要写得清楚明白具体。有困难吗?

生:没有。 (点击文字4)

(生写作, 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 尤其关注几个写作有点困难的孩子)

师: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 大家注意看, 这几个方面是不是都写得比较清楚了。

生1:于是, 三毛开始行动了。他把小鸟放在头上, 然后两手抱着树, 双脚也使劲夹着树杆, 一下一下地往上爬。他爬呀爬呀, 终于爬到了树上。到了树上, 三毛一手抓着树, 一手从头上把小鸟拿下来, 放回了窝中。三毛看着小鸟住在温暖的窝中, 轻轻地对小鸟说:“小鸟呀, 你可要听话, 再不要掉到地上了。”说完, 三毛就从树上下来了。

师: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都写清楚了。

生:我觉得三毛对小鸟说的话写得比我好。

师:你也可以学着他的样改一改自己的习作, 这也是学习。

生:老师, 我觉得把小鸟放在头上不安全, 小鸟会掉下来的。 (好几个学生一齐说:“对呀, 小鸟怎能放在头上呢?”)

师:有道理, 那放哪儿呢?

生:我这样写的:三毛小心翼翼地捧起小鸟, 将它放进自己的口袋。

师:这样就安全多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这样写的:三毛拿出自己的手帕, 把小鸟放在中央, 然后把手帕的四个角衔在嘴里, 然后向树上爬去。

师:好办法。老师相信, 只要开动脑筋, 一定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对生) 会改吗? (生点头)

师:我们讲故事, 就要把人物怎样做的, 怎样想的, 怎样说的, 一步一步地讲得清清楚楚, 这故事才有意思。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这一点。

3.《快乐作文大家谈》课堂实录 篇三

(生起立高喊方阵口号,并向听课的老师致意)

师:今天,是我们娄葑第一中心小学首届“作文节”开幕的大喜日子,整个校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既然是‘精彩瞬间共分享’,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上午活动中那一个个精彩瞬间。(媒体出示“作文节”开幕式和全校各个班级活动的掠影)

师:这一组照片是开幕式和各个活动室的情景,可以看出他们很快乐。那么,我们呢?请继续看。(媒体出示班级游艺活动“超级履带”的比赛照片,生交头接耳小声交谈,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评析]一个茶几,两把藤椅,营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作文课堂;一张极具亲和力的笑脸,一段极具感染力的开场白,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一句句响亮的口号,重温了上午班级活动的激情;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勾起了学生的快乐回忆。本课的导入新颖、自然、活泼,为后续的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中知道,我们的‘超级履带’活动也让大家很快乐。同学们上午已经用文字把这份快乐描绘了出来。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作为嘉宾上台来谈谈他们所感受到的快乐。

(生纷纷举手)

师:首先有请“超级履带”活动方案的设计者段一芃同学。

段:(上台)王老师好!

师:我想问一下,比赛的效果和你当初设想的一致吗?

段: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出乎我的预料,效果比我设想的还要好。

师:那就请你朗读一下你的习作吧!

段:只见总裁判长猛吸一口气,大声喊道:“开始!”刚刚像被人点了穴又解了穴的同学们,个个被激活了。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冲向自己队伍所在的位置,迅速钻进了制作好的“履带”中。

“一二一,一二一……”你听,“果冻队”在队长的带领下一起喊着口令,脚步整齐,移动迅速。

“天哪,你踩到我脚啦!”“烦死啦,大家别吵!”你看,“天神队”竟停了下来,队员之间有矛盾,队长正在协调呢!

“报纸大爷,报纸大哥,你可千万别破啊……我求求你啦……”这是“猛虎下山队”的淘气包赵哲在祷告。但祷告好像没什么用,报纸还是“哗啦”一声,断成两截……

同学们,加油啊!我心中默默地呼喊。生怕这三支队伍的“履带”全部掉链子。如果都这样的话,也就宣告了活动设计的失败。

还好!“果冻队”胜利地越过了终点线,她们在那里欢呼雀跃。

还好!“猛虎下山队”的修补队员表现出色,迅速粘好了“履带”,第二个到达了终点。

还好!“天神队”队员重新团结起来了,正协调一致一步一步地向终点冲刺。

……

师:谢谢段一芃同学带来的精彩作文。真没想到,我们在尽情游戏的时候,最紧张的,竟然是游戏的设计者。接下来,我请陈刚同学上台。

陈:(上台)你好,王老师!

师:请自我介绍一下你在本次活动中担当的任务吧!

陈:大家好,我在这次活动中担任的是裁判长一职,若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涵!(众人笑)

师:陈刚,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都推荐你当裁判长吗?

陈:(挠头想了片刻)我想,可能是我身体胖,怕我参加了他们的队伍,踩坏大家制作好的报纸“履带”吧!

师:呵呵,你挺幽默的。还是来听听同学们的想法吧。

生:我推荐陈刚担任裁判长的理由是,他是班级的数学课代表,平时对待同学很真诚,办事也挺公正的。

生:我补充一下。这家伙肤色比较黑,长得像包青天似的,所以,他担任裁判长最为合适。

师:看来,你的人气还是挺高的。好了,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陈刚的作品吧!

(生朗读作文《同学们,向终点出发!》片段)(略)

(接下来,教师又请上了场内裁判和队员各一名,上台分享他们的作文片段)

师: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段一芃、陈刚、沈志强、费晞晨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精彩作文。同学们,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同一次活动,他们的描写不一样,获得的快乐也有差异呢?

生:我想,他们四个人在活动中分工不同,所关心的也不一样,描写的对象不同,获得的快乐肯定不同。

师:说得好!写作文要写得与众不同,选择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非常重要。你看,段一芃从游戏设计者的视角去观察,她写出的就是对游戏能否成功特别的关心;陈刚则从裁判长的角度去观察整场比赛,关注的就是各支队伍是否遵守规则;沈志强作为场内裁判,瞄准的是自己负责监督的这支队伍是否有犯规现象;而费晞晨作为参赛队员,他描写的重点,当然是自己队伍的情况。那么,同样是参赛队员,他们的感受也可能会不一样的,描写也就不会是同一种类型的。

[评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名言精辟地道出了客观事物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固有特征。很多时候,我们感慨于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就是因为学生作文缺乏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精心安排了四位嘉宾陆续登场,因为身份不同,自然倾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学生深深体会到写作文要写得与众不同,选择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非常重要。可以说,成功的教育是无痕的。

师:接下来,请各支参赛队伍推荐一名队员来朗读他最得意的一个片段。大家一起来品味品味他写作的成功之处!

(各支参赛队伍进行组内讨论和推荐)

师:我们先来分享“Happy 果冻队”方芳同学的得意之作。

方: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Happy 果冻队”制作的履带的样子——

我们把履带做得又大又好看。做得大,是因为我们队伍里有个叫费梦茜的小胖子。不过,我们把履带做得太大了,有一部分拖在了地上。猛一看,还以为是一条巨大的毛毛虫在操场上蠕动呢,可爱极了!

师:大家来点评一下吧!

生:我觉得她把我们制作的“履带”比作毛毛虫,太生动了。我们的“履带”的确是这样的。

生:我也认为方芳同学把她们的“履带”比作毛毛虫特别生动。但是,我的疑问是,在走动的时方芳应该在“履带”里呀,怎么能看到履带移动的样子呢?

师:这可是同学们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符合事实啊。你认为该怎样改呢?

生:我认为可以改成:“在旁边观战的同学们都在说,方芳那组的‘履带’像一条巨大的毛毛虫,好可爱哦!”

师:方芳同学,你认为呢?

方:他说得很对,谢谢他的指点。(掌声响起)

师:接下来请“冰之玲队”的刘雨宁同学吧!

刘: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操作“履带”行进的过程——

“别动,别动!这儿有点破了。”

“前面的快点,这里没有位子了!”我也着急地喊起来。但是,前面一点反应都没有。一段沉默后,我们的速度渐渐加快了。

“慢点,慢点!我快跟不上了!”费依莲突然喊道。

“又叫我快,又叫我慢,我到底听谁的呀?”打头的董莹莹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这时,队长王利弦发话了:“大家别吵了!董莹莹,你保持中速。还有,你不能往下蹲。你蹲下的话,后面的同学也会随着你蹲下的,这样就走不快。如果你发现前面没有位子了,你就大声喊,后面会处理好的。”

“哦!好的。”董莹莹答应了一声。

4.“国宝伯乐”温桂华 篇四

干练的短发,合体大方的职业装,说话语调偏低,但很有逻辑,这位非常低调的女士就是拍卖业内享有“国宝伯乐”的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桂华。

从业36年,秉承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温桂华通过不断地系统学习和实践研究,组织、征集、审鉴上万件文物珍品,发表大量的文物鉴赏类专著,成为拍卖界颇有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士。

当问及如何做到把文物拍卖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时,一向踏实做事的温桂华说,简单来讲就是“敬业”和“热爱”。

历练成志

1976年,温桂华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文物商店,因为没能进工厂成为八大员,文静的她不很情愿地走进了青砖灰瓦的铺面店堂,当起了一名普通的业务员。

当时,坐落在北京琉璃厂的北京文物商店,曾经为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文物的征集、管理、保护、供应、流通和文物研究工作做出很大贡献。温桂华作为文革后被分配来的第一批学生,每天不是为店内的“瓶瓶罐罐”、“盘盘碗碗”做清洁,就是帮店里的老师傅为文物商品贴价签。温桂华说,有老师傅做依靠,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为保证店内货源全面,全国各地文物商店都会定期相互调剂文物商品。工作仅仅一年有余的温桂华,被单位作为年轻培养对象派出去征集文物。按照当时的流程,挑完商品后要对文物商品进行定价。温桂华回忆说,因为平时没有做好“功课”,所以尴尬的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从南方回来后的温桂华立即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她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做起,不断地系统学习陶瓷、玉器、青铜器的发展史和文物鉴定理论。古人云:为坚韧者方能成其志。在漫长的学习和求索的时间里,温桂华不仅丰富了相关的文物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她逐渐热爱上文物事业,拥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理想。

她的爱岗敬业和刻苦努力,也赢得了单位的肯定,多次被选送出去参加学习。曾在北大中文系学习三年,精修的汉语言文化,使她在今后的发展中,拥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温桂华曾师承赵嘉章、耿宝昌等著名文物专家。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温桂华很快掌握了陶瓷、玉器、青铜器的发展史和文物鉴定理论。成为当时国内富有影响力的文物鉴定专家。被先后吸收为中国古陶学会会员、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厉行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文物市场政策的开放。经营文物的民间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打破了原有国有文物经营企业的垄断格局。此时,公司面临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为了能尽快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文物公司原总经理秦公先生和时任公司书记的温桂华,亲自带领着企业所有的中层领导,去天津等地的旧货市场进行考察。当看到忙碌不停交易的文物市场,温桂华颇为感慨,企业要想发展,不仅要改革,还要加快脚步。

考察回来后的总经理秦公和书记温桂华一刻也没有耽误,对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后认为,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首先,在出货保证的前提下,进货的渠道减少了,传统模式的坐店待购已不能适应当代市场的发展。其次,国企缴纳的税务比私企繁重。再次,国企有着沉重的“养老负担”。

同时,北京文物商店也有自己发展的优势。多年文物工作的磨练,锻造了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温桂华说,“我们是一个国企,是一个老品牌,大家还是比较信任的。”

在长期的实践论证下,1994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挂牌成立,虽然找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出路,但是对于刚迈出第一步的翰海人来说,拍卖又是那么的陌生。

“第一次永远在紧张有序中进行。”对于第一次拍卖,温桂华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刚成立的翰海,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没有专业的拍卖师。挑选业务员进行拍卖培训,所有的员工充当竞拍者,直到拍卖当天在保利剧院的拍卖现场,还进行了几次演练;在拍卖方案上,由于没有足够的经验,筹备工作往往进行到深夜一两点。正是这种积极的探索与努力,翰海第一次拍卖就取得了三千万的佳绩。

大力创新

改革后的翰海还进行了创新,温桂华介绍,翰海在尝试改革获得成功之后,在老经理秦公的带领下,进行了更加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开始对包括中国美术史在内的中国艺术史进行拍卖划分。如书法专场的拍卖,反映了书法在风格、流派的一个演变;玉器专场,虽是一个小项而非专门的题材,翰海果断引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温桂华还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中国鼻烟壶的收藏与拍卖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其价值和价格更是被国内市场低估,翰海抓住这一机遇,对鼻烟壶进行专场拍卖。取得的效果,令业内惊叹。据此,鼻烟壶协会也把每年一度的年会,首次搬到香港。为庆祝鼻烟壶协会首次在亚洲召开,特邀请翰海配合年会举行一场鼻烟壶专场拍卖。拍场上,以玉石、珊瑚、金、银、铜、铁制作的鼻烟壶,引起海内外藏家的青睐。

温桂华告诉记者,翰海不仅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板块还首开夜场拍卖的先河。

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是企业创新改革的关键,在温桂华看来,一个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增加一个全新的板块,还能带来新的客源、新的资源、换来良好的口碑。

为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翰海拍卖,企业采取了合作的方式,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挑选人才上,翰海也做了细致、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的的确确让这些人才加盟后能给翰海加分。温桂华表示,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把翰海看成一个大家庭,看成一个促进其发展的平台,所以,翰海一直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企业。

2004年,温桂华果断地通过优良资产和优秀人员的强强组合,建立了新体制的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借助新的文物经营的模式,“翰海”取得了骄人业绩,迄今,翰海累计成交已突破百亿元人民币,相继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被中国拍卖协会评为“AAA”企业。

勤觅珍品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拍卖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纷纷解散、转让。温桂华所领导的翰海却不败反胜,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除了翰海是老字号、讲诚信外,还与翰海拍卖征集到的都是珍品不无关联。温桂华认为,只有寻找到更多的“珍、精、稀”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客人。于是,她亲自带领着公司经营部一起走出去,勤觅珍品。作为企业的掌舵,她经常笑着对身边的人说,我不会当领导,我只会干活。

即使在2003年“非典”时期,温桂华仍然亲自挂帅,带领着翰海团队,去广东、香港、台湾重灾区征集藏品。为了不被感染还能完成任务,她往往饿着肚子、不摘口罩就工作一天。温桂华告诉记者,瓷器等藏品不仅非常珍贵,而且是易碎品不宜托运,只能靠自己和工作人员随身携带。

2001年,温桂华把征集文物的视野放在了海外,也开始了她海外觅宝的旅程。

温桂华常常说,翰海是个品牌,我作为翰海的主管,就一定要对公司负责。回忆起一次外出征集,不巧女儿生病,在海外征集藏品的温桂华却无暇顾及。当得知孩子高烧不退,哭着要找妈妈时,电话那边,一向坚强的温桂华留下了眼泪。她告诉记者,每次出差,孩子都会问她,“能不能不去。”这也是自己最纠结的时候,但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令人信赖的国企老总,她只能把更多的爱留给翰海。

在多年海外勤觅珍宝的过程中,温桂华逐渐认识到,文物经营和拍卖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于是,她把“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引导海外文物回流”作为重要的工作,并得到翰海同仁的一致赞同和支持。通过不懈努力,翰海拍卖公司促成大量文物珍品的海外回流。

温桂华以丰富的鉴赏阅历和超凡能力,为保护祖国的文物艺术珍品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被领导委以更高的领导职位,但温桂华放弃了,她说“翰海是自己的娘家,哪怕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她也将继续为其奉献”。

上一篇:秘书专业生的自荐信下一篇:我的教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