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2024-08-21

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答案(共8篇)

1.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篇一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练习题与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按照调制方式分类,光调制可以分为:强度调制、相位调制、波长调制、频率调制、偏振调制。

2.半导体激光器发光是由能带之间的电子空穴对复合产生的。

3.激励过程是使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过程从平衡态激发到非平衡态。

4.固体激光器是以固体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也就是以掺杂的离子型绝缘晶体和玻璃为工作物质。

5.光纤传感器中常用的光电探测器: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光敏电阻。

6.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波长范围参数指探测器电压响应率与入射的红外波长之间的关系。

7.光子探测原理是指利用半导体在入射光的照射下产生光子效应。

8.利用温差电势制成的红外探测器称为热电偶。

9.红外辐射在大气中传播时由于大气中水分子、蒸汽等吸收和散射使辐射在传播过程中衰减。

10.当红外辐射照在热敏电阻上时,使温度上升,内部粒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自由电子数随温度而上升,所以电阻会减小。

11.辐射出射度:辐射体单位面积向半空间发出的辐射通量。

12.光电磁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变成电能。

13.任何物质只要温度高于0K就会向外辐射能量。

14.红外无损检测是通过测量热流或热量来检测。

15.内光电探测器可分为光电导、光伏特、光电磁三种探测器。

16.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参数:电压响应率、噪声等效功率、时间常数。

17.光束扫描根据其应用的目的可分为模拟扫描和数字扫描。模拟扫描用于显示,数字扫描用于光存储。

18.固体摄像器件主要有:CCD、CMOS、CID。

19.声光相互作用分为:拉曼―纳斯衍射和布喇格衍射。

20.磁光效应:外加磁场作用引起材料光学各向异性的现象。

21.CCD的基本功能:电荷存储、电荷转移。按结构分为线阵CCD和面阵CCD。

22.液晶分为溶致液晶和热致液晶两大类。

23.光辐射照射在半导体表面,材料中电子和空穴由原来的不导电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光电导。

24.光束调制按其调制的性质可分为调幅、调频、调相及强度调制等。

25.实现脉冲编码调制,必须进行的三个过程:抽样、量化和编码。

26.光电二极管是指以光导模式工作的结型光伏型探测器。常见的光电二极管有硅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APD)、PIN光电二极管、肖特基势垒光电二极管。

27.光热探测器由热敏元件、热链回路和大容量的散热器组成。常见光热探测器有热敏电阻、热释电探测器、热点偶。

28.CCD基本工作过程包括信号电荷的产生、存储、传输和检测。

29.等离子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电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态物质,它是出去固态、液态、气态以外的第四态。

30.TN―LCD指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

STN―LCD指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

二、问答题。

1、一个完整的无限连续的电磁波谱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毫米波、无线电波、声频电磁波。其中紫外线包括:极远紫外、远紫外、近紫外。(10nm-390nm)可见光:紫蓝绿黄橙红。(390nm-770nm)红外光: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770nm-1000000nm)

2、简述内光电效应、外光电效应。

答:外光电效应是金属或半导体受光照时,如果入射的光子能量hν足够大,它和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使电子从材料表面逸出的现象,也称为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是当光照物体时,光电子不逸出体外的光电效应称为内光电效应。

3、比较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池的异同。

答:相同:二者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都属于PN结型光生伏特效应器件。不同:a、频率特性不同:光电二极管的结面积比光电池小,频率特性要好。b、工作方式不同:光电二极管通常在反偏置下工作,而光电池通常在零偏置下工作c、灵敏度不同:光电二极管的光敏面面积要比光电池的小得多,因此光电二极管的光电流要比光电池的小得多。

4、光敏电阻的主要参数。

答:亮电阻、暗电阻、最高工作电压、亮电流、暗电流、时间常数、电阻温度系数、灵敏度。

5、什么是光电导的弛豫时间。

答:光电导材料从光照开始到获得稳定的光电流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同样光照停止后光电流也是逐渐消失的。这种现象即为光电导的弛豫现象。

6、常见的固体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钕激光器、钛宝石激光器。常见的气体激光器:He-Ne激光器、Ar3+激光器、CO2激光器。

7、电介质的折射率变化指什么?

答:晶体介质的介电系数与晶体中电荷分布有关,当晶体被施加电场后会引起束缚电荷的重新分布并导致离子晶格的微小形变,从而引起晶体介电系数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晶体的折射率变化的现象。

8、光子效应指什么?

答:指单个光子的性质对产生的光电子起直接作用的一类光电效应。主要特点:对光频率表现出选择性,响应速度比较快。

9、液晶是什么?分类?答:液晶是液态晶体的简称。热致晶体可分为近晶相、向列相、胆甾相

10、简述激光产生的条件、激光器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答:(1)必要条件:粒子数反转分布和减少振荡模式数。 充分条件:起振――阈值条件:激光在谐振腔内的增益要大于损耗。稳定振荡条件――增益饱和效应(形成稳定激光)。

(2)组成:泵浦源、工作物质、光学谐振腔。

(3)作用:工作物质:在这种介质中可以实现粒子数反转。泵浦源(激励源):将粒子从低能级抽运到高能级态的装置。

谐振腔:(1)使激光具有极好的方向性(沿轴线)。

(2)增强光放大作用(延长了工作物质)。

(3)使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选频)。

11、声光作用分布喇格衍射和拉曼纳斯衍射,他们的条件及作用。

(1)拉曼纳斯:产生拉曼纳斯衍射的条件:当超声波频率较低,光波平行于声波面入射,声光互作用长度L较短时,在光波通过介质的时间内,折射率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则声光介质可近似看作为相对静止的“平面相位栅”。特点:由出射波阵面上各子波源发出的次波将发生相干作用,形成与入射方向对称分布的多级衍射光,这就是拉曼-纳斯衍射的特点。

(2)布喇格:产生布喇格衍射条件:声波频率较高,声光作用长度L较大,光束与声波波面间以一定的角度斜入射,光波在介质中要穿过多个声波面,介质具有“体光栅”的性质。特点:衍射光各高级次衍射光将互相抵消,只出现0级和+1级衍射光。

12、简述光速调制的基本原理。

答:(1)以激光为载体,将信息加载到激光的过程,称为调制或光束调制。

(2)光束具有振幅、频率、相位、强度和偏振等参量,可以应用某些物理的方法,使其参量之一按照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实现光束的调制,所以光束的调制可以分为调幅、调相、调频和强度调制等。

(3)实现激光光束调制的方法根据调制器与激光器的关系,可以分为内调制和外调制两种。

(4)具体的激光光束的调制方法,常见的有光电调制、声光调制、磁光调制、直接调制等。

13、什么是色温?

答:色温是辐射源发射光的颜色与某一温度下的黑体的辐射光的颜色相同,则黑体的这一温度称为该辐射源的色温。

14、什么是自发阶跃?什么是受激阶跃?

答:自发阶跃:处于高能级的一个原子自发的向低能级阶跃,并发出一个光子的 过程。

受激阶跃:处于高能级的一个原子在一定的辐射场的作用下跃迁至低能级,并辐射出一个能量与入射光子能量相同的光子。

15、法拉第磁光效应的规律?

答:(1)对于给定的介质光振动面的旋转角与样品的长度和外加磁场成正比。

(2)光的传播方向反转时法拉第旋转的左右方向互换。

16、光束调制分为哪几类?实现脉冲编码调制要那几个过程?

答:光束调制分为:调幅、调频、调相、强度调制。实现脉冲编码调制要经过抽样、量化、编码三个过程。

17、什么是光热效应?

答:探测元件吸收光辐射能量后并不直接引起内部电子状态的改变,而是把吸的光能变为晶格的热运动的能量,引起探测元件温度升高,而温度升高又使探测元件电学性质或其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18、纵向电光效应、横向电光效应有什么优缺点?

答:纵向电光效应:存在自然双折射产生的固有相位延迟,与外加电场无关。在无外加电场时,入射光的两个偏振分量经过晶体后,其偏振面转过一个角度,这对光调制器的应用不利,应设法消除。

优点:工作简单、结构稳定、不存在自然双折射影响。

缺点:半波电压太高,特别是在调制频率较高时,功率损耗较大。横向电光效应:应用时总的相位延迟不仅与所加电场成正比,而且与晶体的长宽比有关。纵向应

用时相位差只和V=EL有关,因此增大L或减少d就可以大大降低半波电压。但必须采用两块晶体结构复杂而且其尺寸加工要求高,对环境温度敏感。

19、说明注入电磁发光和高场电磁发光的基本原理。

答:注入电致发光:它是在半导体pn结加正偏压时产生少数载流子注入,与多数载流子复合发光。高场电致发光:即将发光材料粉末与介质的混合体或单晶体薄膜夹持与透明电极板之间,外施电压,由电场直接激励电子与空穴复合而发光,高场电致发光又分为直流和交流两种,如粉末型交流电致发光与粉末型直流电致发光。

20、什么叫光电导现象?

答:当红外辐射照在半导体的表面上,半导体材料中有些电子和空穴能从不导电的束缚状态变成能导电的自由状态,使半导体的导电率变大叫光电导现象。

21、根据调制器和激光器的相对关系,可以分为哪两种调制?

答:根据调制器和激光器的相对关系,可以分为内调制和外调制。

内调制:是指加载调制信号是在激光振荡过程中进行的,即以调制信号去改变激光器的振荡参数,从而改变激光输出特性以实现调制。

外调制:是指激光形成之后,在激光器外的光路上放置调制器,用调制信号改变调制器的物理特性,当激光通过调制器时,就会使光波的某参量受到调制。

22、概括光纤弱导条件的意义。

答:(1)理论上讲光纤的弱导是光纤与波导之间的重要鉴别之一。

(2)实际使用的光纤,特别是单模光纤,掺杂浓度很小,是纤芯和包层有很小的折射率差。

(3)弱导的基本含义是以很小的折射率就能构成良好的光纤波导结构,给制制造提供极大方便。

23、简述光子效应和光热效应,并列举常见的光子效应和光热效应。

答:光子效应:指单个光子的性质对产生的光电子起直接作用的`一类光电效应。探测器吸收光子后,直接引起原子或分子的内部电子状态的改变。常见的光子效应有光电发射效应、光电导效应、光伏效应。光热效应是:探测元件吸收光辐射能量后并不直接引起内部电子状态的变,而是把吸的光能变为晶格的热运动的能量,引起探测元件温度升高,而温度升高又使探测元件电学性质或其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常见的光热效应有温差电效应、热释电效应。

24、简述CCD器件的主要参数。

答:1.转移效率:指电荷包在进行每一次转移中的效率。2.不均匀度:包括光敏元件和CCD的不均匀度。3.暗电流:CCD在既无光注入又无电注入情况下的输出信号。4.灵敏度:指在一定光谱范围内,单位曝光量的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5.峰值波长:最大响应值归一化为100%所对应的波长。6.噪声:可归纳为三类,散粒噪声、转移噪声和热噪声。7.分辨率:指摄像器件对物像中明暗细节的分辨能力。8.线性度:指在动态范围内,输出信号与曝光量的关系是否成直线。

25、简述光电倍增的工作原理。

答:当光照射到光阴极时,光阴极向真空中激发出光电子。这些光电子按聚焦极电场进入倍增系统,并通过进一步的二次发射得到的倍增放大。然后把放大后的电子用阳极收集作为信号输出。因为采用了二次发射倍增系统,所以光电倍增管在探测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的辐射能量的光电探测器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极低的噪声。另外,光电倍增管还具有响应快速、成本低、阴极面积大等优点。

26、简述红宝石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答:红宝石激光器的工作物质是红宝石棒。在激光器的设想提出不久,红宝石就被首先用来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用红宝石晶体的基质是Al2O3,晶体内掺有约0.05%(重量比)的Cr2O3。Cr3+密度约为,1.58×1019/厘米3。Cr3+在晶体中取代Al3+位置而均匀分布在其中,光学上属于负单轴晶体。在Xe(氙)灯照射下,红宝石晶体中原来处于基态E1的粒子,吸收了Xe灯发射的光子而被激发到E3能级。粒子在E3能级的平均寿命很短(约10-9秒)。大部分粒子通过无辐射跃迁到达激光上能级E2。粒子在E2能级的寿命很长,可达3×10-3秒。所以在E2能级上积累起大量粒子,形成E2和E1之间的粒子数反转,此时晶体对频率ν满足hν=E2―E1(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E2、E1分别为激光上、下能级的能量)的光子有放大作用,即对该频率的光有增益。当增益G足够大,能满足阈值条件时,就在部分反射镜端有波长为6943×10-10米的激光输出。

[说明:25、26题为网上答案,25题需要记下光电倍增管的图;26题为课本P24―P25,需要记下图]。

27、纵向应用的KDP晶体的计算:

[需要看课本P99详细介绍]

三、课件中出现的题目

1、如图所示为光敏电阻自动计数器的示意图,其中A为发光仪器,B为水平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做匀速直线运动。R1为光敏电阻,R2为定值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每当传送带上有易拉罐挡住由A射向R1的光线时,R1的电阻值就增大,计数器就计数一次。则:

(1)当传送带上有易拉罐挡住由A射向R1的光线时,定值电阻R2两端的电压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已知相邻的两个易拉罐中心之间的距离均为20cm,若计数器从易拉罐第一次挡住光线开始计时,到恰好计数101次共用时间40s,则传送带的速度为多少m/s?

答案:(1)由题意可知,当传送带上有易拉罐挡住由A射向R1的光线时,R1的电阻值就增大,由于R1、R2是串联在电路中的,当R1电阻值增大,R1分得的电压就增大,R2两端的电压将变小;

(2)由v=s/t=(101-1)×0.2m/40s=0.5m/s。

2、光敏电阻适于作为(B)

A、光的测量元件 B、光电导开关元件 C、加热元件 D、发光元件

3、光敏电阻的性能好、灵敏度高,是指给定电压下(C)

A、暗电阻大 B、亮电阻大 C、暗电阻与亮电阻差值大 D、暗电阻与亮电阻差值小

4、光与物质的作用实质是光子与电子的作用,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改变了电子的运动规律。由于物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能不同,以及光和物质的作用条件不同,在光子作用下产生的载流子就有不同的规律,因而导致了不同的光电效应。以下是属于内光电效应的有(BCD)。

A、光电发射效应 B、光电导效应 C、光生伏特效应 D、光磁效应

5、在光线作用下,半导体的电导率增加的现象属于(BD)。

A、外光电效应 B、内光电效应 C、光电发射 D、光导效应

6、以下几种探测器属于热探测器的有:(ABCD)。

A、热电偶型 B、热释电型 C、高莱气动型 D、热敏电阻型

7、光电探测器的特性的微观量-宏观量描述是什么?

答:量子效率

单位时间单位光量子数产生的光电子数。

就是等量子光谱响应曲线中用光电子数代替电流或电压。

8、光电信息转换器件的主要特性:

答:1.光电特性D─IФ[光电流]=F(Ф)[光通量]2.光谱特性D─IФ[光电流]=F(λ)[入射光波长]3.伏安特性D─IФ[光电流]=F(U)[电压]4.频率特性D─IФ[光电流]=F(f)[入射光调制频率]

9、厨房宜采用哪种形式的火灾报警探测器(C)

A、感温探测器 B、火焰探测器 C、感烟探测器

10、图像通信系统主要由图像输入设备、(ABCD)等组成。

A、编码器 B、调制器 C、信道 D、显示终端

11、光电子器件有哪些?

答:可分为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有源:激光器、光放大器、探测器、光调制器、波长转换器。无源:光隔离器、光耦合器、光滤波器、光开关、光衰减器、色散补偿器、偏振控制器、偏振模补偿器。

12.、何为大气窗口,试分析光谱位于大气窗口内的光辐射的大气衰减因素。答:对某些特定的波长,大气呈现出极为强烈的吸收。光波几乎无法通过。而对于另外一些波长的光波,几乎不吸收,根据大气的这种选择吸收特性,一般把近红外区分成八个区段,将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光谱位于大气窗口内的光辐射的大气衰减因素主要有:大气分子的吸收,大气分子散射,大气气溶胶的衰减.

13、何为电光晶体的半波电压?半波电压由晶体的那些参数决定?答:当光波的两个垂直分量Ex¢和Ey¢的光程差为半个波长(相应的相位差为p)时所需要加的电压,称为半波电压。

14、若取vs=616m/s,n=2.35,fs=10MHz,l0=0.6328mm,试估算发生拉曼-纳斯衍射所允许的最大晶体长度Lmax=?

解:

15、考虑熔融石英中的声光布喇格衍射,若取l0=0.6328mm,n=1.46,vs=5.97×103m/s,fs=100MHz,计算布喇格角qB=?解:

16、阐述光源半导体激光器LD和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的主要区别和作用。答:LD和LED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发出的是激光,后者发出的是荧光,因此,LED的谱线宽度较宽,调制效率低,与光纤的耦合效率也较低;但它的输出特性曲线线性好,使用寿命长,成本低,适用于短距离、小容量的传输系统。而LD一般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传输系统,在高速率的PDH和SDH设备上已被广泛采用。

2.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篇二

1 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是职业技术基础课, 授课对象为我系的数控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及机电一体专业。开课时间, 均为大二上半学年。该课程的定位为:高职数控、机电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三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要使学生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为学习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际工作准备一定的基础。

1.2 课程目标

该课程目标有三个, 即: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 要让学生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 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理;直流电路、正弦电路、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基本放大电路、逻辑电路的运算等知识。

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理论实践的结合, 要能够用理论知识分析电路, 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能够养成良好的素养, 对于学习和实验都能够细心, 认真, 遵守实验室制度, 提高对专业课的兴趣, 拥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1.3 课程衔接

该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必修基础课, 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先导课程:高数和专业课概论为电工电子技术, 奠定了一定知识和专业的基础,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主要讲解了基本电路知识, 让学生学会实际电路的分析计算, 正确使用电工仪表完成电路的测量, 简单排故。这就为后期电机与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课程之间经历衔接的配合。

1.4 教学内容分和课时安排

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 教学内容要和实验紧密结合。总课时为64课时:主要分为4个大块:电路基本定理、线性网络共24课时;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共18课时;放大电路、逻辑电路共22课时。

1.5 重难点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戴维南定理的灵活应用、正弦电路的分析计算、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典型逻辑电路的分析应用。

解决方案: (1) 注意知识点的衔接、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淡化难点, 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

2.1 教学团队

我系授课教师团队高级职称占34%, 初级和中级各占33%。

2.2.1 教材与教学参考:

本课程的教材依据: (1) 时代性; (2) 实践性; (3) 适宜性。选择由周少平和李严主编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该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

实验指导书为校本自编教材: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

学生的学习基于课本, 又要高于课本, 所以, 适当的教材参考书是非常必要的, 对此, 我们简绍了相应参考书, 供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

2.2.2 网络参考资源

多层次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 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资源, 学习精品课程, 及时对课上内容进行预习复习。

2.3 实验室硬件设施

我校拥有较好完善的电工实验室, 实训室, 以及相关的中级工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3 学情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3.1 教学对象

本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基础课, 教学对象为: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3.2 学生学情

现阶段学生的学情主要为: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我驱动力及学习兴趣不足;对课程的需求:能用、够用、实用。

3.3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有以下方法:交流学习, 产生兴趣, 建立自信;勤学活用, 理论实践并行, 敢于动手;观察生活, 学以致用, 创新思考。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讲授启发法

抽象的理想电路元件及其组合, 近似地代替实际的器件, 从而构成了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模型。就难度来讲, 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抽象的概念比较多。所以, 在教学方法上面就要更加用心设计。由于理论知识比较多, 本课程采取讲授法, 使用多媒体教学, 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启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的学习, 如图在讲电路模型的时候, 可以由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电路, 用代替实际元件的方法自然的引出电路模型, 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同时, 印象深刻。

4.2 多媒体课件教学, 提高课程的生动性

比如:PN节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比如, 关于PN结的形成, 其内部的多子, 少穴的游动, 学生很不好理解, 但是, 通过动画, 播放, 学生能够通过动态效果图, 加深理解, 印象深刻。

4.3 实例教学法

教学特色:讲练结合。

学生预习, 教师讲授, 归纳总结, 实际演练, 结果对比, 问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还采用了实例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 变得生动,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在课堂通过学生预习, 老师讲授, 总结方法, 让学生实际演练操作运算, 最后把同学验算结果进行对比, 最后对于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加深学习。

4.4 理实结合, 培养能力

将理论和实际结合, 理实一体化,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5 学生成绩考核

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0%, 实验成绩和课堂作业占20%, 期末成绩占50%。

5 教学程序设计

例如:电路的等效变换。如何将多个电源的等效电路等效为简单电路呢?

5.1 时间安排:2课时 (90分钟)

复习相关知识点10分钟。引入新知识, 重点原理讲解25分钟。分析任务、学生分组讨论20分钟。师生共同讨论25分钟。教师总结10分钟。

5.2 由易到难导入课程

5.2.1

1) 电路中只有1个电源;2) 可以用电阻的串并联化简, 这种简单电力路的分析方法可用欧姆定律。

5.2.2

1) 电路中有2个电源;2) 不能用电阻的串并联化简, 这种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为基尔霍夫定律。

5.3 重点定义原理讲解

1) 支路:电路中的每一个分支。

2) 节点:3条或者3条以上支路的交点。

3) 回路: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路径称为回路。

4) 网孔:回路平面不含支路的回路。

5.4 核心定律, 多媒体动画演示定律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节点电流定律 (KCL定律)

定义:在任一时刻, 对电路中的任一节点, 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一般形式:

5.5 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解出相关习题, 并且做出相关实验。

5.6 课程不足

实验室的条件、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 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释

3.中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创新;基础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尤其是近年来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员工来源大部分是中职学校学生,而且许多中职学校定位也是工厂生产一线工人。但是在发展的这一过程中也显现出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电工技术基础作为理工类专业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类中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教学创新,进一步提升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功用可以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发展是保持进步的基本前途,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并做出合适的调整改革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一、当前中职教学问题的现状分析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入远远不够跟教育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但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却还停滞不前。中职教育责任在整个国民教育当中的责任是很重的。而作为直接对口市场、但同时又承担教书育人的特别教育机构,中职院校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1.中职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有用人才

中职的教育定位是教育与职业的双层特别性。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是在保证技术业务的熟练甚至是精湛的基础上还要让教育的真正本质能融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并积淀出日后工作的职业道德。

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合理性

但是在这过程中却出现让外界社会诟病的问题以至于中职一度被认为是无用的教育方式。而对于中职教育的本体来说,他们往往把学生定位在前沿生产岗位的快速培养上。但事与愿违的是越是急于求成却越是适得其反。如此培养下的学生居然更不适用早已经定位好的岗位。这样的结果让人瞠目结舌。

3.电工基础课程发展的方向

新时期,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靶心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一般类的专业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作为文化普及课程学习。但是对于需要拥有扎实基础的专业学生如电子类电器类就需要强化教学地位。这样弱化次要从而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应当引进到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去,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教学原则侧重于技能发展并作为一个发展方向。

二、教学创新的提出

1.全新的中职发展方向

现在中职的全新定位应该着眼于综合开发上。这种开放方式就是综合中职所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而提出的涵盖各类型方向的综合型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对于电子加工地位凸显的地区,可以打电工牌,讲主要以科技以及加工作为主干发展为特色。然后再突出教育牌,力争一流的职业学校就得立足市场但却引进大学的人文教学理念突出教育的力量。

2.电工基础课程的新遐想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是强调实际动手的能力,而理论知识水平等只不过是其中的前提和基础而已,因为对学生而言只有在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动手能力提升。可问题是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动手能力出色,却不懂得理论。因此,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电工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通常出现学生想学却学不进去,提不起兴趣听不懂等等现象。纵使你采取精简的方式把最重要的部分通过最大的努力去教授给学生,学生却未必喜欢并且能学进去学到东西。

走出课堂其实是很好的方式。中职学校在定位与整体环境之后,根据周边环境情况,选择典型的厂区,让学生直接动手学习,然后再把相关

有用的知识点浸透到其中去。

具体学习课程如下:

A.基础学习可以组织学生熟悉学校周边环境,并且了解介绍所有的有关于电工基础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由带队老师提出具有引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如:“变压器”“电器元件及电路的连接与调试”可在路边大型变压器附近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故事,注意是故事而不是原理。这样的目的主要是突出不懂得变压器的原理而产生的意外结果。通过这些实例来启迪学生对变压器的联想,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而在电器元件及电路的连接与调试这方面的教学时,需要将学生带到指定的与之相关的厂区参观。让一线工人讲解,并且进行操作示范。如此通过边走边学,边学边问的方式打开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不仅是课本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从内心燃起学生自己的真正想学习的欲望。

B.当然,不可能总是观摩而不真正学习。在预期目的达到之后要解决的就是具体怎么开始学生学习的问题。在这块,对于电工基础的一些基本定理与公式就需要识记,除了要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之外,要通过“军事化学习”让学生学得。具体就是早上按军队规定起床时间开始背诵,每个学生都需要打声朗读,记忆,背诵。并围这操场疾走。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驱除懒惰。这与军训不同,而是在军训的同时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运用快些反应的方式让学生把公式定理在最快时间内说出来。电工基础许多都是死的,所以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C.最后在实训阶段,主要传递给学生基础课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由一线工人手把手教学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引领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理论创新运用到现实环境中的实际问题中去。如电工测量,远程开关等。除了学习之后,鼓励学生创新、改进现有的方式。并让学生参与到周边经济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带来的实际价值,帮助学生把角色从学习者转换到参与者。

3.新电工基础课程对中职发展的积极意义

当前中职在校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受到原有思维的禁锢,仅仅是局限在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知识跟经验向学生传递的填鸭式教学。并且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老师在课堂上是不得不讲,学生却也不得不听,但是其实是老师不想讲而学生不想听。所有都是为了政策性而勉强支撑着而已。因此,要想打破这种尷尬局面,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真正解放老师,学生才能乐意去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4.《电工电子基础》复习题 篇四

线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工电子基础》复习题 ● ● ● ● ● ● ●

一、填空题 ● ● ● ● ● ● ●

1、利用电阻 可扩大电压表量程;利用电阻 扩大电 密 密 流表量程。● ● ● ● ● ● ● o()

2、已知交流电压u=200Sin314t+45V,若电路接上一纯电感2 系别

=100 Ω,则电路上电流的大小是 A,电流的解析式负载X L年级

是。

班级 -

3、在RL串联电路中,电压相位 _(超前或滞后)电流;

-而在RC串联电路中,电压相位 _电流。学号

4、R-L-C串联电路接在交流电源上,当X= Xc时电路的性质为

L 姓名 ______ ,当XXc时电路的性质为_____ ___ ,当X< Xc时电路

LL 封 封 的性质为__ __。注意事项:

5、目前我国常用照明电路是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它的相电压

1、答卷前,考生务 必将密封线内的项是 V,线电压是 V。目填写清楚,并且

6、变压器的主要基本结构是由 和 两大部 要求填写内容不能 分组成。超出密封线,密封

7、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主要由、线内不要答题。

、和 等四部分组成。

2、用蓝、黑墨水钢

8、改变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旋转方向,通常是将通入电动机的笔或圆珠笔在试卷

三根电源线中的 即可。上答题。

3、如试卷附有专门

9、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磁极对数越多,则转速越,转矩线 线

答题卡(纸)的,越。

请在答题卡(纸)

10、PN结正向导通接法为:P区接电源,N区接电上答题,否则按无 源。效答卷处理。

11、对于硅材料来说内电场电压约为 伏,而锗材料的内电 ● ● ● ● ● ● ● 场电压约为 伏。

12、晶体二极管的两个主要参数为 和。

● ● ● ● ● ● ●

13、电容滤波电路是利用电容的 作用而工作的,故电 容器应与负载 接。

● ● ● ● ● ● ●、判断题二(对的打“√”,错的打“×”)

1、在实际电路中负载(电阻)的装订线()

三、计算题 0()1u=200Sin628t +30 V,、已知一个正弦交流电 2f ωT

求:电压最大值、初相位、有效值、频率、角频率、周期。

5.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篇五

本文由orca123456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目录

第 2章 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2.1.1题 第2.1.2题 第2.1.3题 第2.1.5题 第2.1.6题 第2.1.7题 第2.1.8题 第2.3.1题 第2.3.2题 第2.3.4题 第2.4.1题 第2.4.2题 第

2.5.1题 第2.5.2题 第2.5.3题 第2.6.1题 第2.6.2题 第2.6.3题 第2.6.4题 第2.7.1题 第2.7.2题 第2.7.5题 第2.7.7题 第2.7.8题 第2.7.9题 第2.7.10题 第2.7.11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3 4 4 5 6 6 7 8 8 9 9 第2.1节 电阻串并联接的等效变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3节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 . . . . . . . . . . . . . . . . .

第2.4节 支路电流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第2.5节 结点电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2.6节 叠加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第2.7节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1

List of Figures

1习题2.1.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习题2.1.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习题2.1.3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习题

2.1.5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习题2.1.7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习题2.1.8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习题2.3.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习题2.3.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习题2.3.4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4 6 7 7 8 9 9

10习题2.4.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1习题2.4.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2习题2.5.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3习题2.5.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4习题2.5.3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15习题2.6.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6习题2.6.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7习题2.6.3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18习题2.6.4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9习题2.6.4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20习题2.7.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21习题2.7.2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22习题2.7.5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23习题2.7.7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24习题2.7.8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25习题2.7.9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26习题2.7.10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27习题2.7.11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2

2

2.1

2.1.1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阻串并联接的等效变换

在 图1所 示 的 电 路 中 ,E = 6V ,R1 = 6,R2 = 3,R3 = 4,R4 = 3,R5 = 1,试求I3 和I4 . [解 ] 解

图 1:习题2.1.1图 本 题 通 过 电 阻 的 串 联 和 并 联 可 化 为 单 回 路 电 路 计 算 .R1 和R4 并 联 而 后 与R3 串联,得出的等效电阻R1,3,4 和R2 并联,最后与电源及R5 组成单回路电路, 于是得出电源中电流 I= E R2 (R3 + R1 R4 ) R1 + R4 R5 + R1 R4 ) R2 + (R3 + R1 + R4 6 = = 2A 6×3 3 × (4 + ) 6+3 1+ 6×3 ) 3 + (4 + 6+3

而后应用分流公式得出I3 和I4 I3 = 2 × 2A = A 6×3 R1 R4 3 3+4+ R2 + R3 + 6+3 R1 + R4 6 2 4 R1 I3 = × A= A I4 = R1 + R4 6+3 3 9 R2 I= 3

I4 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3

2.1.2 有一无源二端电阻网络[图2(a)],通过实验测得:当U = 10V 时,I = 2A;并已知该电阻网络由四个3的电阻构成,试问这四个电阻是如何连接的? [解 ] 解

图 2:习题2.1.2图 按题意,总电阻为 R= U 10 = = 5 I 2

四个3电阻的连接方法如图2(b)所示. 2.1.3 在图3中,R1 = R2 = R3 = R4 = 300,R5 = 600,试求开关S断开和闭和 时a和b之间的等效电阻. [解 ] 解

图 3:习题2.1.3图 当开关S断开时,R1 与R3 串联后与R5 并联,R2 与R4 串联后也与R5 并联,故 4

有 Rab = R5 //(R1 + R3 )//(R2 + R4 ) 1 = 1 1 1 + + 600 300 + 300 300 + 300 = 200 当S闭合时,则有 Rab = [(R1 //R2 ) + (R3 //R4 )]//R5 = 1 1 + R5 1 R1 R2 R3 R4 + R1 + R2 R3 + R4 1 1 1 + 300 × 300 300 × 300 600 + 300 + 300 300 + 300

=

= 200

2.1.5 [图4(a)]所示是一衰减电路,共有四挡.当输入电压U1 = 16V 时,试计算各 挡输出电压U2 . [解 ] 解 a挡: U2a = U1 = 16V b挡: 由末级看,先求等效电阻R [见图4(d)和(c)] R = 同样可得 R = 5 . U1 16 ×5= × 5V = 1.6V 45 + 5 50 (45 + 5) × 5.5 275 = = 5 (45 + 5) + 5.5 55.5

于是由图4(b)可求U2b ,即 U2b = c挡:由图4(c)可求U2c ,即 U2c = d挡:由图4(d)可求U2d ,即 U2d = 0.16 U2c ×5= × 5V = 0.016V 45 + 5 50 5 U2b 1.6 ×5= × 5V = 0.16V 45 + 5 50

图 4:习题2.1.5图 2.1.6 下图所示电路是由电位器组成的分压电路,电位器的电阻RP = 270 ,两 边的串联电阻R1 = 350 ,R2 = 550 .设输入电压U1 = 12V ,试求输出电 压U2 的变化范围. [解 ] 解 当箭头位于RP 最下端时,U2 取最小值 R2 U2min = U1 R1 + R2 + RP 550 × 12 350 + 550 + 270 = 5.64V = 当箭头位于RP 最上端时,U2 取最大值 U2max = = R2 + RP U1 R1 + R2 + RP 550 + 270 × 12 350 + 550 + 270

= 8.41V 由此可得U2 的变化范围是:5.64 8.41V . 2.1.7 试用两个6V 的直流电源,两个1k的电阻和一个10k的电位器连接成调压范 围为5V +5V 的调压电路. 6

[解 ] 解

图 5:习题2.1.7图 所联调压电路如图5所示. I= 当滑动触头移在a点 U = [(10 + 1) × 103 × 1 × 103 6]V = 5V 当滑动触头移在b点 U = (1 × 103 × 1 × 103 6)V = 5V

2.1.8 在图6所示的电路中,RP 1 和RP 2 是同轴电位器,试问当活动触点 a,b 移到最 左端,最右端和中间位置时,输出电压Uab 各为多少伏? [解] 解 6 (6) = 1 × 103 A = 1mA (1 + 10 + 1) × 103

图 6:习题2.1.8图 同轴电位器的两个电位器RP 1 和RP 2 的活动触点固定在同一转轴上,转动转 轴时两个活动触点同时左移或右移.当活动触点a,b在最左端时,a点接电源 正极,b点接负极,故Uab = E = +6V ;当活动触点在最右端时,a点接电源负 极,b点接正极,故Uab = E = 6V ;当两个活动触点在中间位置时,a,b两 点电位相等,故Uab = 0. 7

2.3

2.3.1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在图7中,求各理想电流源的端电压,功率及各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解 ] 解

图 7:习题2.3.1图 设流过电阻R1 的电流为I3 I3 = I2 I1 = (2 1)A = 1A (1) 理想电流源1 U1 = R1 I3 = 20 × 1V = 20V P1 = U1 I1 = 20 × 1W = 20W 因为电流从

2 PR1 = R1 I3 = 20 × 12 W = 20W

(取用)

(发出)

(4) 电阻R2

2 PR2 = R2 I2 = 10 × 22 W = 40W

校验功率平衡: 80W = 20W + 20W + 40W 8

图 8:习题2.3.2图 2.3.2 计算图8(a)中的电流I3 . [解 ] 解 计算本题应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最为方便,变换后的电路如图8(b)所 示.由此得 I = I3 = 2.3.4 计算图9中的电压U5 . [解 ] 解 2+1 3 A= A = 1.2A 1 + 0.5 + 1 2.5 1.2 A = 0.6A 2 图 9:习题2.3.4图 R1,2,3 = R1 + R2 R3 6×4 = (0.6 + ) = 3 R2 + R3 6+4 将U1 和R1,2,3 与U4 和R4 都化为电流源,如图9(a)所示. 9

将图9(a)化简为图9(b)所示.其中 IS = IS1 + IS2 = (5 + 10)A = 15A R0 = R1,2,3 R4 3 3 × 0.2 = = R1,2,3 + R4 3 + 0.2 16

I5

U5

3 R0 45 = IS = 16 × 15A = A 3 R0 + R5 19 +1 16 45 = R5 I5 = 1 × V = 2.37V 19

2.4

2.4.1

支路电流法

图10是两台发电机并联运行的电路.已知E1 = 230V ,R01 = 0.5 ,E2 = 226V ,R02 = 0.3 ,负载电阻RL = 5.5 ,试分别用支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 求各支路电流. [解 ] 解 图 10:习题2.4.1图

10

(1) 用支路电流法 I1 + I2 = IL E1 = R01 I1 + RL IL E2 = R02 I2 + RL IL 将已知数代入并解之,得 I1 = 20A, I2 = 20A, IL = 40A (2) 用结点电压法 E1 E2 230 226 + + R01 R02 0.5 0.3 V = 220V = 1 1 1 1 1 1 + + + + R01 R02 RL 0.5 0.3 5.5 E1 U 230 220 = A = 20A R01 0.5 E2 U 226 220 = A = 20A R02 0.3 220 U = A = 40A RL 5.5

U =

I1 = I2 = IL = 2.4.2

试 用 支 路 电 流 法 和 结 点 电 压 法 求 图11所 示 电 路 中 的 各 支 路 电 流 , 并 求 三 个 电 源 的 输 出 功 率 和 负 载 电 阻RL 取 用 的 功 率 . 两 个 电 压 源 的 内 阻 分 别 为0.8 和0.4 . [解 ] 解

图 11:习题2.4.2图 (1) 用支路电流法计算 本题中有四个支路电流,其中一个是已知的,故列出三个方程即可,即 120 0.8I1 + 0.4I2 116 = 0 120 0.8I1 4I = 0 11 I1 + I2 + 10 I = 0 解之,得 I1 I2 = 9.38A = 8.75A

I = 28.13A (2) 用结点电压法计算

120 116 + + 10 0.4 V = 112.5V Uab = 0.8 1 1 1 + + 0.8 0.4 4 而后按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应用有源电路的欧姆定律可求得 I1 = I2 120 112.5 A = 9.38A 0.8 116 112.5 =

A = 8.75A 0.4 112.5 Uab = A = 28.13A RL 4

I = (3) 计算功率 三个电源的输出功率分别为

P1 = 112.5 × 9.38W = 1055W P2 = 112.5 × 8.75W = 984W P3 = 112.5 × 10W = 1125W P1 + P2 + P3 = (1055 + 984 + 1125)W = 3164W 负载电阻RL 取用的功率为 P = 112.5 × 28.13W = 3164W 两者平衡.

2.5

2.5.1

结点电压法

试用结点电压法求图12所示电路中的各支路电流. [解 ] 解 12

图 12:习题2.5.1图

UO O =

Ia = Ib = Ic =

25 100 25 + + 50 50 50 V = 50V 1 1 1 + + 50 50 50 25 50 A = 0.5A 50 100 50 A = 1A 50 25 50 A = 0.5A 50

Ia 和Ic 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2.5.2 用结点电压法计算图13所示电路中A点的电位. [解 ] 解

图 13:习题2.5.2图 13

50 50 + 5 V = 14.3V VA = 10 1 1 1 + + 50 5 20

2.5.3 电路如图14(a)所示,试用结点电压法求电阻RL 上的电压U ,并计算理想电流 源的功率. [解 ] 解

图 14:习题2.5.3图 将与4A理想电流源串联的电阻除去(短接)和与16V 理想电压源并联的8电 阻除去(断开),并不影响电阻RL 上的电压U ,这样简化后的电路如图14(b)所 示,由此得 4+ U= 16 4

V = 12.8V 1 1 1 + + 4 4 8 计算理想电流源的功率时,不能除去4电阻,其上电压U4 = 4 × 4V = 16V ,并 由此可得理想电流源上电压US = U4 + U = (16 + 12.8)V = 28.8V .理想电流源 的功率则为 PS = 28.8 × 4W = 115.2W (发出功率)

2.6

2.6.1

叠加定理

在 图15中 ,(1)当 将 开 关S合 在a点 时 , 求 电 流I1 ,I2 和I3 ;(2)当 将 开 关S合 在b点时,利用(1)的结果,用叠加定理计算电流I1 ,I2 和I3 . [解 ] 解 14

图 15:习题2.6.1图 (1) 当将开关S合在a点时,应用结点电压法计算: 130 120 + 2 2 V = 100V U = 1 1 1 + + 2 2 4 130 100 I1 = A = 15A 2 120 100 I2 = A = 10A 2 100 A = 25A I3 = 4 (2) 当将开关S合在b点时,应用叠加原理计算.在图15(b)中是20V 电源单独 作用时的电路,其中各电流为 I1 = I2 = 4 × 6A = 4A 2+4 20 A = 6A 2×4 2+ 2+4 2 × 6A = 2A 2+4

I3 =

130V 和120V 两个电源共同作用(20V 电源除去)时的各电流即为(1)中的 电流,于是得出 I1 = (15 4)A = 11A I2 = (10 + 6)A = 16A I3 = (25 + 2)A = 27A 2.6.2 电路如图16(a)所示,E = 12V ,R1 = R2 = R3 = R4 ,Uab = 10V .若将理想 15

电压源除去后[图16(b)],试问这时Uab 等于多少? [解 ] 解

图 16:习题2.6.2图 将图16(a)分为图16(b)和图16(c)两个叠加的电路,则应有 Uab = Uab + Uab 因 Uab = 故 Uab = (10 3)V = 7V 2.6.3 应用叠加原理计算图17(a)所示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和各元件(电源和电阻) 两端的电压,并说明功率平衡关系. [解 ] 解 (1) 求各支路电流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图17(b)] I2 = I4 = I3 = E 10 = A = 2A R2 + R4 1+4 R3 1 E = × 12V = 3V R1 + R2 + R3 + R4 4

E 10 = A = 2A R3 5

IE = I2 + I3 = (2 + 2)A = 4A 16

图 17:习题2.6.3图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图17(c)] I2 = I4 = R4 4 IS = × 10A = 8A R2 + R4 1+4 1 R2 IS = × 10A = 2A R2 + R4 1+4

IE = I2 = 8A I3 = 0 两者叠加,得 I2 = I2 I2 = (2 8)A = 6A I3 = I3 + I3 = (2 + 0)A = 2A I4 = I4 + I4 = (2 + 2)A = 4A IE = IE IE = (4 8)A = 4A 可见,电流源是电源,电压源是负载. (2) 求各元件两端的电压和功率 电流源电压 US = R1 IS + R4 I4 = (2 × 10 +

4 × 4)V = 36V 各电阻元件上电压可应用欧姆定律求得 电流源功率 PS = US IS = 36 × 10W = 360W 电压源功率 PE = EIE = 10 × 4W = 40W 电阻R1 功率 PR1 = 电阻R2 功率 PR2 = 2 R1 IS 2 R2 I2 2

(发出) (损耗) (损耗)

(取用)

= 2 × 10 W = 200W = 1 × 62 W = 36W 17

3 电阻R3 功率 PR3 = R3 I3 = 5 × 22 W = 20W 2 电阻R4 功率 PR4 = R4 I4 = 4 × 42 W = 64W

(损耗) (损耗)

两者平衡. 2.6.4 图18所示的是R 2RT 形网络,用于电子技术的数模转换中,试用叠加原理 证明输出端的电流I为 I= [解 ] 解 UR (23 + 22 + 21 + 20 ) 3R × 24 图 18:习题2.6.4图

图 19:习题2.6.4图 本题应用叠加原理,电阻串并联等效变换及分流公式进行计算求证.任何一 个电源UR 起作用,其他三个短路时,都可化为图19所示的电路.四个电源从右 到左依次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输出端分别得出电流: UR UR UR UR , , , 3R × 2 3R × 4 3R × 8 3R × 16 所以 I= UR UR UR UR + + + 3R × 21 3R × 22 3R × 23 3R × 24 UR = (23 + 22 + 21 + 20 ) 4 3R × 2 18

2.7

2.7.1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应用戴维宁定理计算图20(a)中1电阻中的电流. [解 ] 解

图 20:习题2.7.1图 将 与10A理 想 电 流 源 串 联 的2电 阻 除 去 ( 短 接 ) , 该 支 路 中 的 电 流 仍 为10A;将与10V 理想电压源并联的.5电阻除去(断开),该两端的电压仍 为10V .因此,除去这两个电阻后不会影响1电阻中的电流I,但电路可得到简 化[图20(b)],计算方便. 应用戴维宁定理对图20(b)的电路求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即开路电压U0 )和 内阻R0 . 由图20(c)得 U0 = (4 × 10 10)V = 30V 由图20(d)得 R0 = 4 所以1电阻中的电流 I= 2.7.2 应用戴维宁定理计算图21中2电阻中的电流I. [解 ] 解 19 U0 30 = A = 6A R0 + 1 4+1

图 21:习题2.7.2图 求开路电压Uab0 和等效电阻R0 .

由此得

12 6 Uab0 = Uac + Ucd + Udb = (1 × 2 + 0 + 6 + 3 × )V = 6V 3+6 3×6 R0 = (1 + 1 + ) = 4 3+6 I= 6 A = 1A 2+4

2.7.5 用戴维宁定理计算图22(a)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解 ] 解

图 22:习题2.7.5图 (1) 用戴维宁定理将图22(a)化为等效电源,如图22(b)所示. 20

(2) 由图22(c)计算等效电源的电动势E,即开路电压U0 U0 = E = (20 150 + 120)V = 10V

(3) 由图22(d)计算等效电源的内阻R0 R0 = 0 (4) 由图22(b)计算电流I I= 2.7.7 在图23中,(1)试求电流I;(2)计算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功率,并说明 是取用的还是发出的功率. [解 ] 解 E 10 = A = 1A R0 + 10 10

图 23:习题2.7.7图 (1) 应用戴维宁定理计算电流I Uab0 = (3 × 5 5)V = 10V R0 = 3 10 I = A = 2A 2+3 (2) 理想电压源的电流和功率 5 IE = I4 I = ( 2)A = 0.75A 4 IE 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相反,流入电压源的

2.7.8 电路如图24(a)所示,试计算电阻RL 上的电流IL ;(1)用戴维宁定理;(2)用诺 顿

定理. [解 ] 解

图 24:习题2.7.8图 (1) 应用戴维宁定理求IL E = Uab0 = U R3 I = (32 8 × 2)V = 16V R0 = R3 = 8 IL = (2) 应用诺顿定理求IL IS = IabS = IL = 2.7.9 电路如图25(a)所示,当R = 4时,I = 2A.求当R = 9时,I等于多少? [解 ] 解 把电路ab以左部分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如图25(b)所示,则得 I= R0 由图25(c)求出,即 R0 = R2 //R4 = 1 所以 E = (R0 + R)I = (1 + 4) × 2V = 10V 当R = 9时 I= 10 A = 1A 1+9 22 E R0 + R U 32 I = ( 2)A = 2A R3 8 E 16 = A = 0.5A RL + R0 24 + 8

R0 8 × 2A = 0.5A IS = RL + R0 24 + 8

图 25:习题2.7.9图 2.7.10 试求图26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解 ] 解

图 26:习题2.7.10图 用戴维宁定理计算. (1) 求ab间的开路电压U0 a点电位Va 可用结点电压法计算 24 48 + 6 V = 8V Va = 6 1 1 1 + + 6 6 6 b点电位 12 24 + 3 V = 2V Vb = 2 1 1 1 + + 2 6 3 U0 = E = Va Vb = [8 (2)]V = 10V (2) 求ab间开路后其间的等效内阻R0 将电压源短路后可见,右边三个6电阻并联,左边2,6,3三个电阻 23

也并联,而后两者串联,即得

1 1 k = (2 + 1)k = 3k R0 = + 1 1 1 1 1 1 + + + + 6 6 6 2 6 3 (3) 求电流I I= 2.7.11 两个相同的有源二端网络N 和N 联结如图27(a)所示,测得U1 = 4V .若联结 如图27(b)所示,则测得I1 = 1A.试求联结如图27(c)所示时电流I1 为多少? [解 ] 解 10 U0 = A = 2 × 103 A = 2mA 3 R0 + R (3 + 2) × 10

图 27:习题2.7.11图 有源二端网络可用等效电源代替,先求出等效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0 (1) 由图27(a)可知,有源二端网络相当于开路,于是得开路电压 E = U0 = 4V (2) 由图27(b)可知,有源二端网络相当于短路,于是得短路电流 I1 = IS = 1A 由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可求出等效电源的内阻 R0 = (3) 于是,由图27(c)可求得电流I1 I1 = 4 A = 0.8A 4+1 4 E = = 4 IS 1

24

25

6.会计基础习题附答案 篇六

1、按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下列资产中,应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反映的有( )。

A.工程物资 B.委托代销商品 C.周转材料 D.库存商品

[答案]BCD

[解析]存货属于报表项目,其内容包括周转材料、原材料、产成品、库存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委托加工商品等,而工程物资是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材料,属于非流动资产,不属于存货。

2、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的成本包括( )。

A.采购成本 B.加工成本 C.其他成本 D.非正常损耗的成本

[答案]ABC

[解析]非正常损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

3、会计上不作为包装物存货进行核算的有( )。

A.包装纸张 B.包装铁丝 C.管理用具 D.玻璃器皿

[答案]ABCD

[解析] 会计上不作为包装物存货进行核算的有:

①各种包装用的材料,如纸、绳、铁丝、铁皮等,这些应作为原材料核算

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于储存和保管产品或商品、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不随产品或商品出售、出租或出借的包装物,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这些按照价值大小和使用年限长短,分别归入固定资产或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管理用具和玻璃器皿属于低值易耗品。

4.下列各项属于购货方存货的有( )

A对销售方按照销售合同、协议规定已确认销售,而尚未发运给购货方的商品

B购货方已收到商品但尚未收到销货方结算发票等的商品

C对于购货方已经确认为购进而尚未到达入库的在途商品

D销货方已经发出商品但尚未确认销售的存货

答案:ABC

解析:

①对销售方按照销售合同、协议规定已确认销售,而尚未发运给购货方的商品,应作为购货方的存货

②购货方已收到商品但尚未收到销货方结算发票等的商品,应作为购货方的存货

③对于购货方已经确认为购进而尚未到达入库的在途商品,购货方应将其作为存货处理。

5.实地盘存制的缺点有( )

A不能随时反映存货收入、发出和结存的动态,不便于管理人员掌握情况

B存货明细记录的工作量较大

C容易掩盖存货管理中存在的自然和人为的损失

D只能到期末盘点时结转耗用和销货成本,而不能随时结转成本

答案:ACD

解析:实地盘存制的缺点包括:

(1)不能随时反映存货收入、发出和结存的动态,不便于管理人员掌握情况

(2)容易掩盖存货管理中存在的自然和人为的损失

(3)只能到期末盘点时结转耗用和销货成本,而不能随时结转成本

6.对于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而言,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的有( )

A非正常损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B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

C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D采购存货所支付的保险费

答案:AC

解析:下列费用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在其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应计入存货成本。

(2)仓储费用,指企业在存货采购入库后发生的`储存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

(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计入存货成本

7.存货计价对企业损益的计算有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 )

A期末存货计价(估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的减少

B期末存货计价(估价)如果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的增加

C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的减少

D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的增加

答案:AB

解析:存货计价对企业损益的计算有直接影响。表现在:

(1)期末存货计价(估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的减少

(2)期末存货计价(估价)如果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的增加

(3)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的增加

(4)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的减少

即:期末存货计价与当期收益同向

7.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篇七

无塞灌浆原本叫做“自上而下、循环式、不待凝、孔口封闭灌浆法”, 其特点在于无塞灌浆技术的运用。即钻一个比帐幕灌浆孔 (56mm) 大20mm (76mm) 的孔, 其孔长为1.5m~2.5m, 不下人原来一套复杂的灌浆塞, 而只下人一根钻杆或无缝钢管作为射浆管, 以钻杆与于L壁之间的孔隙作为循环灌浆的回浆管。其他施灌流程同常规帐幕孔口封闭灌浆法一样。

每一段灌浆结束, 即可提出钻杆, 换上钻具进行下一灌浆段的钻孔与灌浆而不需要待凝。由于只钻一个灌浆段即行灌浆, 这样就使钻孔中产生的岩粉对裂隙的堵塞影响减少, 故勿需进行冲洗而直接进行灌前压水与灌浆。

“无塞灌浆技术”大体具备下列优点。

(1) 首先, 因常规帐幕采用灌浆塞而改良为“无塞”, 明显地缩短了试验 (施工) 时间, 提高了工效。以LI组为例, 采用无塞帐幕灌浆与有塞帐幕灌浆相比较, 可缩短近一半工时, 而且避免了灌浆塞常出现塞堵不好发生漏水需返工处治的麻烦, 工效也快1~4倍, 即由原来常规帐幕进尺小于或等于100m/ (台·月) , 改为无塞帐幕灌浆后达到200 (台·月) ~300m/ (台·月) , 最高达到500m/ (台·月) 。

(2) 关键是提高了帐幕灌浆质量, 对LI组试验而言, 采用常规帐幕灌浆后压水检查结果虽然达到m<0.01L/ (min·m·m) (即1Lu) , 满足了设计要求, 但采用无塞灌浆后压水检查结果, 已达到m<0.0001L/ (min·m·m) (即10Lu~2Lu) , 而且防渗能力连续。从LI组疲劳压水与破坏压水试验以及直径1000mm大口径中看出, 在300m水头下, 连续5d, 防渗能力达“近于零”的高水准, 并且无衰减;其破坏水力比降高达300;渗透比例极限达5MPa。这些都是有塞灌浆所难以达到的[1]。

2 特大漏水通道的灌注方法

采取定向爆破法建造的堆石坝, 在坝肩岩体中容易产生因大爆破而导致的特大裂隙;在可溶性岩石地区, 由于溶蚀形成的喀斯特溶洞、溶沟造成大量漏水的情况时有发生。对这种特大漏水通道, 若采用常规灌浆方法, 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材料, 而且有时根本没有成效。对此, 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2]。

第一, 无水流作用和倾角较缓的大裂隙首先采用浓浆、水泥砂浆或间歇灌浆进行处理。若效果不明显, 则可改用定量灌注稳定浆液或混合浆液。稳定浆液适用于遇水性能恶化、注入量大的地层。混合浆液包括水泥砂浆、水泥粘土浆、水泥粉煤灰浆和水泥水玻璃浆等。

第二, 有水流作用或倾角较陡的大裂隙、大孔洞。

(1) 冲填级配料。在孔口用稠水泥浆冲灌粗砂和砾石 (粒径由小到大) 。若灌注一段时间后仍无效果, 再改用浓浆冲灌级配粒料。配料时可先搅拌成一定稠度的浆液从孔口倒入, 等灌满后用常规方法进行灌注。所谓级配料, 应是包括土、砂、砾石等粗细颗粒都有的混合料, 能自然形成反滤层。其中包含的粒料应是先细后粗, 逐级探索, 到某一级再也灌不进时即停止。充填粒料的目的, 主要是希望用某一级砾石在窄缝处形成“架桥”, 迅速将缝隙在中途堵住, 以便于形成反滤层, 最后将通道堵死。

(2) 模袋灌浆。模袋采用尼龙、聚酯或聚丙烯等材料用特殊的纺织工艺织成, 织物强度高。在灌浆压力作用下, 模袋内水泥浆中的水分可由袋内析出, 而水泥颗粒不会外漏。这样可以降低水灰比, 提高固结强度, 缩短固结时间。水泥浆液在模袋中凝固, 在水下不具有分散性, 当水流较大时不会被冲失;模袋在压力作用下能产生变形, 适应不同形状的溶洞, 有利于堵塞。施工时首先往袋内灌注水灰比为0.6、0.8, 或1.0的水泥浆, 然后将充满水泥浆的模袋经钻孔投入孔内, 孔内模袋达到一定数量后, 再在原孔位进行灌浆处理。

(3) 双浆液灌浆。双浆液灌浆是化学灌浆中的一种, 也属于控制灌浆的范畴。水泥浆液和速凝剂 (一般采用水玻璃) 分别从两个灌浆管进入混合器, 水泥浆和水玻璃在混合器中充分混合后, 在速凝前到达孔底。为了达到预期的防渗效果和满足防渗体的强度要求, 需要对浆液的扩散距离进行控制。浆液既不能扩散得太远造成材料的浪费, 又不能因浆液的扩散范围太小使防渗体的强度不够。如果浆液凝结时间太短, 灌浆孔将被堵住;如果浆液凝结时间太长, 在混合物到达地层前将被冲走。如何有效地控制灌浆, 形成有效的截水墙来堵水, 对岩溶地区灌浆非常关键。为此, 往往需要通过现场的试验来确定双浆液灌浆中的浆液比例、灌浆压力、灌浆流量等施工参数, 以达到有效封堵大漏洞的目的[3]。

3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最初是从坝工构筑物开始运用的, 以后才引用到建筑工程中来。我国水电部门曾于1965~1966年在青铜峡水库工程中采用“甲凝”材料进行混凝土坝体裂缝的灌浆, 开创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稽浆的先例。混凝土裂缝化学灌浆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大体也在同一时期。1966年为确定某工程部分钢筋混凝土大梁的垂直与水平裂缝的修补方法, 由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单位组成型缝修补试验小组, 对环氧树脂稽浆方法进行了重点攻关, 很快获得了成功。

采取环氧胶粘剂灌浆方法可以填充和弥合宽0.1mm以上的混凝土裂缝。通过十余年来的实际应用, 已证明环氧灌浆法修补泥凝土裂缝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这一方法的成功为修补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环氧灌浆法曾先后在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得到厂距匝用, 应用范围有公用建筑的大梁、工业厂房的吊车梁、公路桥梁、地下铁道涵洞、柑架、小型水坝以及大型体育馆的抗冻地面的修缮等。这种方法在各地应用的过程中又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 至今已经成为混凝土构筑物加固和堵漏的一个重要方法。

国外混凝土裂缝溜浆方法已有二十来年的历史。据文献介绍, 第一个关于环氧树脂压力灌浆的综合报告是1961年间世的。修复工程采取了向裂缝缺陷部位灌注环氧树脂的方法, 裂缝采取以下处理方法:首先沿裂缝开凿浅榴 (6×12mm) , 松散的碎块用压缩空气吹净, 再沿裂缝钻坤19深19毫米的孔, 孔与孔的距离为30厘米。钻孔内插入短管, 用触变性环氧胶粘剂固定, 裂缝也用这种材料封闭。

4 诱导灌浆技术

在水利水电灌浆工程设计时, 根据不同的要求, 创造条件设计既能挡住泥土侧压力, 又能防渗漏的灌浆帐幕工程;同时设计出控制浆液流动范围, 更有效地进行加固的基础加固工程。这就是诱导灌浆技术。广义的诱导灌浆技术还包括电渗化学灌浆等。

摘要:灌浆技术作为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中常用和重要的工程措施, 在大坝坝基防渗和加固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水库、大坝的地基均需进行处理后才能达到稳定与防渗的要求。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灌浆技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灌浆技术

参考文献

[1]程良奎.岩土加固实用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

[2]葛折圣, 黄晓明, 张肖宁, 等.公路桥涵台背回填材料研究现状综述[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7, 7 (4) :67~73.

8.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篇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众所周知,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只能使学生没有求知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负担。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机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将学习的意识提高一个层次,而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习欲望而乐于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开放思路;再次,问题提出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最后,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探究的开展。以“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过程为例,笔者在“并联谐振电路”教学中,这样提出问题:“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调节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则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变化,反映出流过灯泡电流的大小,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这时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不能使学生仅仅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所采用的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例如,放大器静态工作点Q设置和稳定的这部分内容,授课前首先布置预习,并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从预习中尝试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静态工作点?它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设置?怎样才是合适?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后又怎样稳定呢?”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自己先行思考探究,再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依次讲解。静态就是放大器在没有交流信号输入时的工作状态,此时基极电流Ib、集电极电流Ic、集—射极间电压Uce在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对应的一点Q称为静态工作点;合适静态工作点的作用就是要使放大器不失真地放大交流信号;工作点Q的设置可以通过用近似估算法和图解分析法得到。以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为例分析,在动态时,如果静态工作点Q定得太高,当 幅值较大时,因三极管饱和引起饱和失真(彻底失真);反之,静态工作点Q定得过低,当 幅值较小时,引起截止失真(切顶失真),说明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可保证放大器对信号放大而不失真。但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存在缺点是稳定性差,容易受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波动影响,使静态工作点改变,严重时使放大器不能正常工作。要使放大器正常工作,应该把电路改成分压式共发射极偏置电路,它主要是利用RB1、RB2为基极提供稳定Q点的电压UBQ,同时利用发射极电阻Re使ICQ稳定,它对交流信号有抑制作用,既稳定Q点,又不削弱对交流信号的放大作用。在发射极电阻两端并一个大容量电容CE,使交流信号在CE上顺利通过,而直流不能通过,所以对静态工作点无影响而稳定了Q点。经过对电路的改进,解决了放大器免受温度、电源电压变化引起的失真问题,保证放大器的正常工作。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技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第一,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相关的材料、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第二,学生根据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自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主要环节);第三,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难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实验做进一步的探究;第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会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 善于提出疑问、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抒发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于可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收获、喜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容时,提出电容器C1=40μF,耐压为150V;C2=60μF,耐压为400V。串联接在500V的直流电压下,试问电容能否安全工作?先提问:这两个电容正常工作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结论:能正常工作。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借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后由教师讲解评述,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问题探究者,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发现掌握新知识。因此,要正确处理 “引”和“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过多牵引,必要时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尤其是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或启示。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五、寻找解决问题途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这一步骤是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思维最艰难的阶段,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需要对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验、等信息进行提取、加工、选择、组合,通过大量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究性思维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开始时,学生可能思考不下去,如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想出单相电源与三相对称电源的关系,教师就要结合日常用电情况,适时引导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六、注意反思,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的学习。在每节课结束后,要回顾刚才学到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思维上升,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应了解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把探究教学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教学工作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第二节内能练习题免费下一篇:财务报表分析作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