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2024-09-19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精选8篇)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篇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888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与《8888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88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按照科学规范、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思路,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为群众免费提供公平、有效、安全、方便的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使城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一)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由政府向社会公开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项目标准,实行服务效果考评,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公平公正,经批准设臵的基层卫生机构能平等参与提供服务,城乡居民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权责明晰,权责一致。明晰政府、服务机构、居民三方在购买、提供和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确保有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规范有序,激励促进。运用绩效考评、居民参与评

价等激励机制,以最低成本购买最有效的服务,保证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以民为本,注重实效。充分体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民本理念,以居民享受良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根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

三、主要内容和阶段目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以下9个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承担项目单位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由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基层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一类是需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专业项目),主要包括部分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预防接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主要是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加强对口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考核评估等。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

点,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2010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30%以上。

(二)健康教育

1、开展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处方、健康指导手册、折页等,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2)乡镇卫生院设臵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室设臵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季度至少更新一次;(3)循环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不少于6种;(4)每个机构利用主题宣传日或节假日,开展不少于6次的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⑸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每两个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2、对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展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等慢性病,以及艾滋病、结核病、肝炎、流感、霍乱、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指导宣传工作。

3、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辖区不同重点人群(青少年、妇女、老年人、0-36个月儿童父母)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包括妇女保健知识、儿童保健知识、口腔保健知识、吸烟有害健康、免疫接种等。

4、2010年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60%以上,2011年达到70%以上。

(三)预防接种

1、免费向0-6岁适龄儿童提供12种一类疫苗接种服务,预防12种传染病。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麻腮疫苗等国家一类免疫规划疫苗。

2、组织做好免疫接种管理。建立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卡、证、簿,保证安全注射和免疫信息化管理系统、疫苗冷链设施正常运行;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和免疫接种效果监测。3、2010年 0—6岁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四)传染病防治

1、开展辖区传染病监测,及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2、做好病例转诊、本单位内消毒处理工作,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3、配合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肺结核病例的规范化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

开展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的调查与随访,提供咨询。

4、2010年疫情报告率达100%,及时率达到100%,重点传染病暴发疫点及时处臵率100%。

(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干预

1、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患者的登记与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开展慢病预防教育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2011年登记管理率达到30%。

(六)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1、对辖区内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提供咨询服务、康复和治疗指导。

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30%以上。

(七)儿童保健

1、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有明显提高。2010年全县儿童健康手册建册率与保健健康管理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1年达到85%以上。

(八)孕产妇保健

1、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2、2010年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率达到60%以上,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50%以上,高危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2011年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九)老年人保健

1、通过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对城乡老年人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 对老年人慢性病、骨质疏松、意外伤害等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伤害。

2、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2010年、2011年达到30%以上。

四、组织实施

(一)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指导、督促和支持辖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落实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项目,逐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二)财政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最大限度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项目评估、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质量监测和适宜技术推广等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职能。通过调整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健全服务网络和严格服务质量管理等,加快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关系。

(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以及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进一步调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流程,配备设施设备、服务团队和专职人员,健全内部绩效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要求,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和公益性质以及服务均等化,积极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作用。

五、资金保障

(一)资金筹集。财政部门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筹集标准为人均15元,2010年达到人均18元,2011年达到人均20元。资金来

源为中央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和市级、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二)资金分配。

1、基层项目资金。基层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2、专业项目资金。按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平均服务成本测算确定专业项目资金预算总额。专业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3、奖补资金。在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的奖励和补助以及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经费支出。

(三)资金拨付。按照激励约束的原则,专项资金实行年初预拨、年终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清算的拨付办法。基层项目资金、专业项目资金和奖补资金的补助办法,由县卫生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运行情况和筹资标准变化情况按调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推进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统一管理,将项目工作要求全面纳入工作总体计划之中,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要牢固树立指

导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责任意识,逐级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及办事机构,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认真做好对项目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认真对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逐项抓好落实。

(二)严格资金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县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县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办法。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是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的实施主体,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抽查。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每年11月15日前,完成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并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市财政部门。

(三)完善服务规范,确保服务质量。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条件,研究制定和推广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保健及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改变服务方式,采取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和连续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篇二

一、主要做法

(一) 加强领导, 上下联动。

澄城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8家, 乡镇卫生院18家, 村卫生室266个, 人口40万。县委、县政府将项目工作纳入到对部门、乡镇的考核之中, 定期开会研究、督导检查。县卫生局分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 每年都要将项目工作纳入到对院长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当中。县级4家业务指导单位均成立了考核组和督导组, 及时开展人员培训, 规范项目指导。各项目实施单位均组建了公共卫生科, 落实人员职责, 研究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 强化管理, 保证质量。

作为全省“1市10县”医改综合试点县, 澄城县坚持把确保质量做为重中之重, 一年一个主题, 年年实现突破。2012年到2013年, 该县先后采取“现场会”和“剖析会”形式, 抓典型, 推全盘, 找短板, 堵漏洞。2014年, 将原来由县级3家医疗机构管理的城区项目工作交由城关镇卫生院实施, 解决了多头管理, 责任不清的问题。2015年, 在城郊防保所试行了医疗和预防、妇幼和疾控、新农合和药品三统一的综合监管模式, 使以基本公卫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工作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

(三) 搞好培训, 规范运行。

及时对省市项目管理的新要求进行全方位培训, 每年由县上集中办班至少2次。县级4家业务指导单位也采取以会代训的办法, 搞培训, 促提高。随机对院长和专干掌握服务规范的情况进行考核, 收到良好效果。结合培训活动, 不断创新项目服务。如在健康档案管理上, 实行“色带指示卡”和“分区域编码”管理模式,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代表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人群, 绿色代表老年人, 无色代表一般人群, 按村组和类别进行分区域管理。同时, 重点解决“死档”问题, 在门诊、住院、老年人体检和重点人群随访中, 注意收集信息, 及时更新个人档案。

(四) 强化督导, 做实项目。

县卫生局制定了基本公卫绩效考核、村医绩效考核和公卫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明确了分级考核责任, 采取定性与定量、全面与重点、日常与定期、单项与综合、机构与服务“五结合”的考核办法, 对存在问题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各业务指导单位严格执行“一月一督导, 一月一考核, 一月一通报, 一月一交流, 一月一整改”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各乡镇卫生院每月在督导中先行查看上月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在督导中, 同步开展重点人群和偏远行政村群众满意度调查, 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据统计, 群众对公卫项目的满意度达80%以上。

(五) 严格考核, 奖惩兑现。

在考核机制上, 从卫生局到各业务指导单位再到各乡镇卫生院, 层层都有考核细则和考核方案。在考核方法上, 按月考核, 季度检查, 半年小结, 年终奖惩, 并将公共卫生服务数量按70%, 服务质量按30%的比例进行绩效评价。在资金兑付上, 每年年初, 科学测算预拨给一定比例的公卫资金, 年终根据业务指导单位的考核结果, 据实核算, 奖惩兑现。为了调动村医工作积极性, 率先在全省实行了村医补助“明白卡”发放制度。2014年, 将村医每月固定预拨的400元基础补助提高到每月800元, 实行按月预拨, 固定发放, 季度考核, 绩效兑现。2015年, 将村医公卫补助标准提高到55%。

二、工作成效

(一) 全民纳入健康管理视线, 初步形成“大卫生”格局。

经过几年来居民建档的建立、完善和更新, 目前建档人数达到95%以上, 电子健康建档率达到88%以上。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推进, 先后给100余家三级医疗卫生单位招标配备了健教视频设备系统。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6.7%, 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7.6%。卫生监督协管触角深入全县角落, 巡查报告和查处力度不断增强, 实现了基本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全民提供的初衷。

(二) 重点人群管理规范, 服务措施得以落实。

据统计, 每年有1.8万名0-6岁儿童和3000余名孕产妇能够接受到全程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两个系统管理率均达97%以上。接受老年人体检的人数由2009年的65%提高到2015年的92%。对筛查出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确诊患者, 实行每年的4次随访和1次常规体检的服务。目前纳入管理范围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32171名、6244名和643名, 规范管理率均达80%以上。

(三) 各项制度执行有力, 卫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在基本公卫项目的强力推动下, 省市提出的专病专策、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和农村卫生工作得到落实。“84”化消毒、19个表册的系统化管理和六病专防的定点医院诊治措施付诸实施。孕前、产前、分娩和产后8个子项目运行规范, 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两个重要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县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和乡医补助水平逐年提高, 项目实施单位和乡医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

(四)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不论是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手足口病的个案调查, 还是在预防接种和慢性病人的管理当中, 群众感触颇深, 评价较高。倡导健康中国理念, 健康教育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简单的文字宣传到图文并茂的视觉冲击,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得来的实惠, 理解卫生、支持卫生、参与卫生的自觉性不断提升。

三、几点体会

(一) 分级考核是项目管理的关键。

县卫生局组织管理、综合协调, 业务指导单位按月考核, 项目实施单位具体操作的分级管理模式, 落实了各级责任, 明确了各自利益, 达到责权利的相统一。将原来由卫生局防保股主管的居民建档和老年人健康管理两个项目全部划归疾控中心管理, 将原来由县级3家医疗机构承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等5个公卫项目划归由城关镇卫生院进行管理, 责任划分更加明确, 管理效果更加规范, 解决了城区多头管理、责任不清和“灯下黑”的问题。

(二) 绩效兑现是落实项目任务的根本。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其中项目数量占70%, 质量占30%, 以考核总得分兑现项目经费, 实行绩效奖惩, 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绩效考核使各项目实施单位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使各业务指导单位的督导有了份量, 使村医心服口服。

(三) 实行“明白卡”制度是购买公卫服务的重要体现。

与财政部门联合印发了《乡村医生服务补助费明白卡发放管理办法》, 在岗村医每人每月预拨800元, 绩效部分按乡医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卫任务经考核后, 按季兑付, 并将兑付情况填写在“明白卡”上, 让村医干事明白, 拿钱明白。同时, 设法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 在财政、人社部门的支持下, 对2011年到2014年年满60周岁的187名村医落实了养老补助政策, 一次性发放补助金42.2万元。2015年将符合条件的57名村医纳入养老补助范围, 从2016年元月兑付, 并将每年应发补助金纳入财政预算, 使村医在岗有报酬, 退后有补助。

(四) 搞好公卫服务的前沿和后伸工作是公卫项目的终期目标。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篇三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面临的问题

1. 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欠缺、人员素质过低、结构不够合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从调研结果来看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欠缺、人才素质过低, 难以满足现在公共服务工作的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2.配套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到位, 存在资金沉淀和挪用现象

经费补助没有全部、及时到位, 服务机构只能用医疗收入或者其他业务收入展开工作, 机构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同时,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被延迟拨付。还有就是,由于一些地方官员思想存在问题, 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用作其他项目。

3.不同地区间、城乡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

由于部分地区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慢性病管理及老年人管理系统的缺失,所以不同地区服务利用不均等。由于我国既有城市又有乡村,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且农村公共服务地广人稀、健康意识较弱等,造成城乡居民服务利用不均等

提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质量的对策

1.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低下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国家或地方积极培养人才,对人才实施鼓励政策,加强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在录用人员是实施聘用制,坚持择优录取,能者上,不能者下的原则。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例如,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地区交流管理经验,加强学习以促进工作顺利进行。优化人员结构, 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主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更好地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2.关于公共服务专项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当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筹资和投入体制;其次,当地政府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有关部门的对资金的监管,同时建立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以减少资金流失,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最后,服务机构要积极得申请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和当地政府相应经费及时全部到位, 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有了经费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公共服务工作开展会更加顺畅。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问题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确保群众受益

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积极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与经费补助政策,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以保障服务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根据目前实施情况分析,定期的考核、监督工作已经形成制度, 将岗位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缩小地区差异, 形成重点倾斜

项目经费应尽量倾斜到重点保障地区,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变化合理地确定重点项目, 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入的重点地区, 确保资金向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众倾斜。部分地区居民居住密集,可以根据服务人群大小对村卫生室的经费补助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中,随着基层医药卫生综合体制的改革,村卫生室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 乡村医生主要收入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为了使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发展壮大,多数地区将服务工作倾斜到了村卫生室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提高其补助等政策。

3.及时调整经费标准,保障项目质量

财政投入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顺利推进的关键。虽然国家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公共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可预料的实际问题,加大了经费的需要,而国家或地区投入的经费难以满足部分地区的服务需要。

结语

为了提高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政府应该确保经费及时全额投入并加强管理,服务机构应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健全监管和考核机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篇四

一、参与范围

市卫生局和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镇(办、处、区)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人员。具体包括:市卫计局局长和分管局长;卫生院院长和分管院长;卫生院医生、护士和专业公卫人员;辖区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二、竞赛内容

(1)政策知识。医改以来国家和省颁发的关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关政策。

(2)业务知识。原国家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卫妇社发〔2011〕38号)、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主编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国家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国卫基层发〔2013〕7号)和《国家中医药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6号)等。

三、竞赛方式

本级竞赛活动只开展闭卷考试,考试试卷由省卫生计生委统一命题。

7月10日前完成竞赛活动。在本市级竞赛的基础上,全市组织一支代表队参加上级决赛,代表队由7人组成,其中,市卫生局负责人(局长或分管副局长)1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院长1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技术人员4人(至少各含1名医生、护士和专业公卫人员)、乡村医

生1人。上级级决赛采用理论知识闭卷考试的形式,试题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6种题型。

四、时间安排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篇五

上塘镇上塘医院

2014

目录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2.附件1(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3.附件2(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组)

上塘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促进我县20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根椐卫生部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县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今年,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规范内容要求,做到切实有效落实,促进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体现公益性和公平性,按项目方式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着眼解决居民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公共卫生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优质服务、提高效率,强化考核、培训、督导、监管,保障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三、具体实施细则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要深入家庭,全面掌握辖区内常住居民及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主要健康问题,新生儿、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主动采取健康干预措施。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强化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有效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1、在统一居民健康档案格式的基础上,纸质和电子档案同时健立,2014建档率达辖区总人口的100%,其中重点人群要达95%以上。

孕产妇建档:产前由产前检查医生或县级有住院分娩资质的医院妇产科医生负责,建册、建卡、建档规范管理,册、卡由孕产妇保管。产后访视:有条件的乡级妇幼医生负责访视管理;如乡级卫生院无条件由县妇幼院专职医生管理。

新生儿:对我院分娩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注射; 2、65岁以上老人每年健康体检一次。

(二)健康教育服务

1、健康教育宣传栏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内容包括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烟草危害、传染病以及重点卫生服务项目,在有关卫生宣传日开展妇幼保健、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等有关知识的宣传、咨询活动。

2、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活动,要求乡镇卫生院每年不少于6次。

3、各医疗卫生单位在日常接诊时间在门诊或住院大厅要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每周应不少于3次。

4、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候诊区、诊室等使用健康教育处方,提供不少于12种。

(三)预防接种服务

按免疫规划要求,医疗卫生单位均必须设规范的接种门诊,对所有新生儿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及时发现报告预防接种的疑似异常反应,由县疾控中心调查处理,报告及时率、调查及时率、规范处置率达100%。

(四)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1、孕早期管理:孕12周前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一次随访服务,做出健康状况评估。由孕产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责任医生或县级专职妇产科医生负责管理建册,交由孕产妇保管手册。

2、孕中晚期管理:延续孕早期管理服务流程,纳入健康档案管理。

3、产后管理:包括产后访视及产后42天健康体检,对新生儿随同儿童系统做健康管理。

4、早孕建卡建册率达90%以上,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100%,孕产妇全程系统管理率大于80%。孕前、孕早期叶酸服用率达95%以上。由乡镇级专业责任医生或县妇幼保健院专职人员负责管理服务。

(五)、老年人建康管理服务(主要由乡、村两级负责)

1、掌握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

2、每年协助卫生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包括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健康状况评价,并将结果归入健康档案。

(六)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1、筛查:对辖区35岁以上常住居民在每年首次就诊时开展一次血压筛查,筛查率达95%以上。

2、随访评估:对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提供不少于健康指导,规范填写个性化健康教育记录表并存档。

(七)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1、筛查:在临床工作中对一些35岁以上肥胖人群、高血压等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空腹血糖化验。

2、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对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规范填写相关记录表存档。对血糖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的患者要进行服药指导、运动指导等,必要时建议转诊上级检查、治疗。

3、协助当地卫生院建立健康档案。

(八)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1、掌握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数,填写个人信息补充表,尤其是监护人信息必需准确,并协助当地卫生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对疑似病人规范化诊疗或转诊有关医疗机构。

(九)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发现、登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

2、相关信息报告:全县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它乙、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24小时内报告;发现报告错误应及时更正,有漏报的应及时进行补报。任何单位不得不报、瞒报、漏报。

3、处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报告时,应立即奔赴病源地开展流调资料收集、监测、疫点疫区消毒、隔离、应急接种、预防服药及宣传教育等工作。

(十)卫生监督协管

按规范要求协助卫生监督所搞好报告、指导、服务等工作。

四、培训、考核、指导、督导

为了进一步规范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医院决定在至少开展两次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集中业务培训,培训后立即开展各项工作。相关公共卫生科室要按照各自分管的项目内容,制定相应的指导、督导方案,组织医疗队伍定期下村庄进行巡回技术指导,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会议,并汇总记录。医院分管领导要带领有关人员根据医院考核情况进行行政督导及工作落实,并给以奖励或处罚。总之,今年不搞平均分配主义,要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指标,以保证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上塘医院 2014

附件1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

长:

鲍克平副组长:

唐红娟 组

员:

尤墩才

张金胜

(下设办公室由张金胜任主任)

附件2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组

长:

煜 副组长:

许彩邵 组

员:

朱冬梅

王洪波

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篇六

根据NN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NN市2010年为民办实事卫生健康惠民工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函〔2010〕154号)精神,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九个项目列为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按时完成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目标和任务,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自治区卫生厅、财政厅、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桂卫妇社〔2009〕34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桂卫妇社〔2009〕35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害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及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其理论水平以及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卫生人员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执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根据人力资源和工作任务,划定责任范围,明确责任人,完善考核制度,定期深入工作场所、学校、社区和家庭,开展卫生学监测评价,研究制定公共卫生防治策略,指导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深入调查,全面掌握辖区健康危害因素及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做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强化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有效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实施范围

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实施。

三、工作任务

在全县实施国家统一确定的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要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及时更新健康档案。到2010年全县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20%。

(二)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基础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按照卫生部《健康教育规范》要求,采取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乡镇卫生院每月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不少于1次,每年开展公众健康宣传咨询活动不少于6次。

(三)预防接种

为全县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费、均等化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服务,对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降低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保护儿童身体健康。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包括含麻疹成份的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四)传染病防治

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并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及进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全县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到90%以上。

(五)儿童保健

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管理率达到70%以上;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访视率达到90%以上;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1-3岁每年至少2次。开展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指导。

(六)孕产妇保健

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到2010年底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系统管理率达到75%以上。

(七)老年人保健

开展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工作,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老年居民健康管理率达40%以上。

(八)慢性病管理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时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健康管理试点,力争高血压和糖尿病健康管理率达30%。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试点,力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30以上。

四、组织机构

(一)成立XX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收集、反馈等日常业务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由XXX兼任,副主任由XX(县卫生局疾控股股长)、X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XXX(县妇幼保健院院长)担任,成员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有关人员组成。(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8258320)

各乡镇也要成立领导机构,负责本乡镇项目的实施。

(二)成立项目技术专家指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以及其他医疗卫生单的相关专家组成,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和监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为县级项目技术指导单位,负责组织专家进行培训与考核,并承担项目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在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全县项目实施机构进行管理、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考核,并承担辖区信息管理工作。

五、项目管理

(一)县卫生局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行政管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业务管理,包括制定实施方案与工作计划,组织县级技术专家指导小组对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施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考核、人员培训、信息管理、绩效考核等。

(二)县卫生根据全县卫生规划,确定实施项目的定点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指导和绩效考核,推进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覆盖不到的区域可的由县卫生局指定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提供。

六、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合理分工

县发改、卫生、财政、编制等部门要主动向县政府汇报,提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建议,明确并履行本部门职责,积极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县卫生局会同发改、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保证经费开支,明确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和人员,并及时组织业务培训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职责,积极配合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关工作。

(二)科学规划,加强管理

各乡镇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健康需要,制定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加快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

(三)加强宣传,督查落实

各乡镇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接受社会监督。要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宣传健康知识,动态报道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政策、内容和进展情况。各级政府要将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民生工程,每年都要组织督查和考核评估,逐步使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四)强化管理,考核绩效

各乡镇卫生院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方案,以重点人群和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实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保健及主要传染病、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县卫生局和财政局要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监管的通知》(桂卫办〔2010〕22号)要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各乡镇卫生院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保证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和群众受益。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在激励、监督和资金安排分配等方面的作用,考核结果要与经费补助挂钩,作为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依据。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考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七、经费保障

(一)区、市、县财政部门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桂发〔2009〕29号),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和2010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

(二)县财政部门按照《关于明确2009年NN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南财社〔2010〕13号)落实项目配套资金,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补助标准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补助标准》(桂卫办〔2010〕22号)执行。

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篇七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公共卫生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生命过程的实践过程中对医学的补充和完善,是科学的认识论和进步的方法论的综合。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以及社会公众对疾病观、健康观认识的不断加深,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与范围已由狭义的烈性传染性疾病,逐步扩展到包含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尤其关注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等多种医学和社会学问题。

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国家人口计生委、卫生部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版)》。文件的重要作用在于制度上不断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保障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在内容上逐步细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明确服务对象,规范各项服务的流程;在考核上,强调动态管理和调整,突出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各地积极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数量稳步提高,各项主要指标均取得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9月,城镇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为35.8%,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为24.4%,农村地区已提前完成2010年医改任务目标。2010年4-9月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检查人数达3902.9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34.5%。3岁以下儿童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75%以上。其次,各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和考核方法,认真履行项目的督导和监管职责;再次,政府主导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初步建立,2009年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已达104亿元,尤其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补助力度,至2010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已达到17.5元。

2 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责任的界定

2.1 医学视角

公共卫生服务的起源首先是因医学目的而产生,并且长期作为临床医学的附属科学而存在,这是由人类对疾病和健康浅薄的认识论和落后的方法论所决定的。此外,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是有一定预防知识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具有局部性、临时性和被动性的特征,缺乏宏观层面上持续的政府行为的支持和保障。1986年召开的健康促进大会标志着世界范围内新公共运动的开始,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宣言》提出“在政府领导下,在社会的水平上,保护人民远离疾病和促进人民健康的所有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政府在卫生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更为重视社会科学对促进健康的作用[1]。当然,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医学的发展和政府行为横向纵向延伸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对于促进公共卫生的普及和产生积极的健康效益不应存在主次之分,而是要强调,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承担更为积极和主动的角色。

2.2 行政学视角

公共卫生体制隶属于公共管理的体制范畴,传统的行政学认为政府是公共领域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在我国第三方“公民社会”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公共体制改革仍将作为公共利益实现的主要方式。政府参与的程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公共社会事务的成败。此外,行政学又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即从横向和纵向来看都是不断联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当今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如何使政府行为从管制走向服务,从微观走向宏观,是对政府职能实现的重要考验。新时期我国民主行政的突出变化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政府行使权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道德发展等多个要素。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千年目标“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实现手段,承载着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使命,积极落实基本公共公共服务,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是从行动上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2.3 社会学视角

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以政府为核心的政治活动领域,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活动领域,以及以群体为核心的社会活动领域。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既存在私人选择也存在公共选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是构成人的社会需要的一部分。同时,公共服务又有经济性和社会性之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具有特定用途的社会性公共产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并且这种供给可以通过政府、市场或混合式生产等多种形式实现。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公共经济学派旗帜鲜明地提倡政府干预论,认为政府干预是调节市场失灵、降低外部效应风险和弥补不完全竞争缺陷的重要手段。基于社会学视角来待公共卫生服务与政府职责的关系,首先要强调从社会的整体出发,强调社会利益的边际均衡状态是公共卫生服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社会整体效益的边际均衡承认各方效益的相互对立性,当今社会中存在大量分散的利益主体,政府的宏观职能和目标也具有多样性,而且很多职能和目标还存在利益冲突,公共卫生服务与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与其他社会事务之间必然存在利益矛盾,因而过分追逐健康利益最大化是不可能的,政府在协调各方利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并力图使社会公正达到无限接近完美的合理状态。

3 政府主导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全新理念

3.1 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政治抉择的趋中机制

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对全体社会成员综合生存状况的最高反映,与狭义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不同,社会福利除了考量经济指标,也要关注社会伦理、社会公平性、社会规范等范畴。它侧重于侧重宏观社会状态,更多关注与社会平等,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整体程度,并且主要是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来不断完善。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政府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也是在探索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从过去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片面福利向全面福利转变的重要体现。但社会福利实现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公共财富的转移,参与公共财富管理、分配的政府公共部门既要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要兼顾特殊政治集团的部门利益,两者在某些社会事务的政治抉择过程中,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历史条件下,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多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中,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发展理念必然发生非意向性的扭曲;同时,由于社会福利自身高度的非定量性,这种非意向性扭曲的程度是难以被估量的。即便借助于投票过程中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选择原则,却也极易引发“投票悖论”的社会选择危机,无助于最佳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共政策与的包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选择上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决断。这告诉我们,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益和覆盖面,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利益在相互妥协折中过程中曲折前进。

3.2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服务

当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来源仍主要由政府承担,由于缺乏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评价主体单一的监督机制,低效浪费的服务方式容易滋生变相腐败,引发公共福利危机,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对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制度的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在不断推进,伴随着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多样,法制制度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必然对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社会“第三部门”进行了极大的冲击。这也是对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政府机构的精简与管理职能的调整、文革后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的解放和对“小政府,大社会”的诉求,必然加速了一种全新类型社会组织的诞生。当前我国公民社会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组织的力量仍主要游走于诸如教育、卫生、慈善、环保等社会边缘领域,起到一种补充性社会服务的角色。政府出于政治经济资源的限制和治理成本的考虑,应该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通过业务参与、讨论管理、形成“压力集团”等多种形式,解决目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滞后和卫生服务低效的公共福利窘境。避免在激烈权力和资源竞争中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道德丧失,增强公民归属感和社会共同体意识。

3.3 公共卫生服务要从社会本身的需要出发

受制于传统的“政府本位”思想的局限,政府主导的公共事务更多地从有利于政府对社会管理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忽略了社会自身对服务的需要,具有国家“法团主义”的倾向[2]。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的改革,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导致社会上非单位从业人员数量激增,给社会带来了大量游离于传统单位组织的多元利益主体,他们掌握有一定的流动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更多的政治心理和利益需求,这难免对政府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多方利益协调阻滞,将使得公共利益出现非政治意志力的扭曲,直接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政府公信力的沦丧。就公共卫生服务而言,政府要摒弃既办卫生、又管卫生的双重矛盾角色。要在思想上有战略性,在行动上有民主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法治精神做扶持,以公民参与意识和平等协作精神等为手段,综合考虑人、自然、社会多方利益,不断探索公共卫生事业长期良性发展的内在机理。

4 政府责任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缺失的表现

4.1 城乡差距明显

就公共卫生系统而言,以医疗机构设置、卫生资源消耗和医技水平提升为保障的卫生格局,离不开政府政策和资源的投入,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国家更愿意将社会资源投入到经济利益回报率高的城市,继而在物质资料和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城市占有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收益,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对健康卫生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同时由于缺乏对公共卫生需方的补助,极易使得农村人口由于时间、交通等问题[3],影响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向全体公民郑重承诺政府在社会资源再分配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传统公共卫生服务与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区别在于均等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贫困和特需人群为目标群体,以低投入、广覆盖、只补供方为特征的旧公共卫生体制,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法制化制度的建立,最终结果只会加重健康效益的不均衡。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卫生发展面貌,将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4.2 政府职能的固有缺陷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推广普及是我国整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隶属于整个国家宏观制度调整的范畴。以改善民生为重要职责的服务型政府,必将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召唤下,不断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行为尤其要关注易引发市场失灵的公共服务领域。但政府自身及政府内各部分扮演着独立的“经济人”角色,这使得在落实诸如公共卫生服务等复杂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存在以维护自身组织利益为出发点的政治抉择,极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诸如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的非市场化竞争风险。其次,“万能政府”的传统形象在某些程度上仍然存在,政府多部门力求全面干预社会事务,既充当管理者又充当利益分配者,极易导致职能越位和代替市场行为的出现,从而干预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换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扰乱了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作用[4],容易引起公共产品或服务供给不足或浪费,继而影响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再次,政府的内部控制是管理社会事务的前提,政府自身的计划、组织、人员、实施和控制等环节存在固有的政策性效率低下和民主法制精神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在行政问责制尚未充分实现的条件下,外部控制约束力存在明显不足,极易引发行政道德危机的出现。因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要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部门协作,增强各方对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要将卫生系统的改革视为一项社会工程来对待。

4.3 公共卫生投入主体单一化

当前,基层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群众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在于政府投入。以生产投资型为主的财政支出体系,在新公共服务模式下要做到兼顾最低保障和公共服务效率,明显的力不从心,主要表现为:首先从政府投入规模来讲,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实行类似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统筹,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的多方协作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全部负担了公共服务的成本,在目前基层财政承担主要卫生经费的情况下,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存在隐患。其次,从政府投入的标准来看,国家制定的人均最低15元的公共卫生经费补偿标准,对于执行九大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来讲,明显存在价格倒挂,国家制定的价格补偿低于实际所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成本,这影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完成质量。再次,从政府投入绩效管理方面,针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属于捆绑式投入,伴随着当前基层普遍开展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改革的客观形势下,有限的财政资金被优先使用于基层机构的药品收入减少和增加医务人员的工资,继而进一步降低了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保障水平,广大社会成员无法获得预期的健康收益,公共福利存在被挤占的风险。

摘要:文章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从医学、行政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责任进行了界定,并参阅当今政治学的理念,提出趋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及从社会本身的需要出发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三个观点。同时,文章也对当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社会问题进行反映,旨在对下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并为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政府责任,理念

参考文献

[1]谢轩骞.“新公共卫生”简介[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17(2):128-129.

[2]杨柯.我国当代政府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初探[D].西北大学,2006.

[3]朱吉鸽,张亮.浅析“公共卫生服务券”的公平和效率[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0):580-582.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 篇八

关键词:城乡;公共卫生;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4-05

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保证所有公众拥有最基本的健康生存权与发展权而作出的施政导向。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此问题的学界权威冯显威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从保障公民健康权方面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方面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根据公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例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例如疫苗接种。农村是我国卫生服务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环节,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卫生服务严重滞后现象突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分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医疗服务资源约有80%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医疗服务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通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来维护农民健康、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外最早论述公共服务问题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并分析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认为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的义务和职责;萨缪尔森在其著名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纯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其中也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蒂伯特的“用脚投票”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而且把消费者偏好引入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竞争机制中,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布坎南最早提出了财政剩余均等化概念,揭示了分权体制下财政不公平规律,认为应根据地区平均收入不同实施差别联邦税率,从而实现财政横向公平;罗纳德·哈里·科斯的灯塔理论从产权制度的角度出发,针对整个公共服务的供给,清晰地提出了解决公共服务的投资及管理方面的思路;肯尼斯·阿罗则基于效用主义的原则来设计和选择均等化财政制度。近年来更多的西方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具体公共服务领域的均等化问题,例如James E.Lyons对美国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Roy A.Carr-Hill对OECD国家医疗水平均等化的研究等。赫尔利认为,最需要医疗卫生资源的群体如果在医疗保健服务中获得收益最多,则在获得健康最大化的效率目标下,平等与效率就可兼顾。哈同则提出救治公平论,认为美国俄勒冈州依据优先原则提供医疗服务的做法违背了救治原则,提出对发生突发性生命威胁状况的人们应尽最大可能进行救治,而不论其优先性如何。阿瑟琳娜认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尽可能地倾向低收入者或者最需要医疗服务的群体,并且需要政府通过提供额外的财政补贴保障资源的供给。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张进、胡善联总结了新加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应建立完善的逐级转诊网络和制度、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整合现有医疗机构及加快卫生立法;何江江则介绍了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基本公共卫生筹资模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等状况,提出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的适应性差,并给出调整建议。刘宝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是测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具,并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进行省际均等化综合测量,从而对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省际分布情况进行考察。胡善联认为,重庆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是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一种创新,能保证居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机会的公平性。荆丽梅从财政分权视角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公共财政体制对均等化的影响。以上国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本文在深入调查赤峰市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献计献策。

二、赤峰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县、三区。截止2010年底,有苏木乡镇116个,街道办事处21个,全市户籍人口457.74万(常住人口约434.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9.52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010元。

构成我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为:⑴脑血管病;⑵心脏病;⑶恶性肿瘤;⑷呼吸系统疾病;⑸损伤中毒;⑹消化系统疾病;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⑻传染病;⑼内分泌病;⑽新生儿病。前五位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58%,是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010年,全市住院分娩率99.9%,全市孕产妇死亡率43.5/10万,婴幼儿死亡率9.34‰,人均期望寿命73岁。2010年全年报告传染病19种、发病总数16440例,死亡23人,年总发病率353.71/10万,死亡率0.49/10万,病死率0.13%。疾病谱分析说明,我市居民总体的疾病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损伤、中毒导致住院的患者在农村牧区占了较大的比重。endprint

三、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存在城乡不公平

居民健康方面,从2010年患病死亡率分析,农村高于城市,城乡平均预期寿命相差5岁,从年龄组看,65岁以上和45-64岁人群的患病死亡率均比较高,农村居民和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其医疗服务需求较高。中国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得城乡的生活水平、社会环境以及医疗保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上的患病死亡率和人口预期寿命分析都体现了这一点。

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充分说明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在门诊就诊机构选择上,居民对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利用程度较高,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比例为41.4%;住院机构的选择向高层次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在县级及以上医院住院的病人占62.9%。2010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表明居民就诊流向不合理,基层医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分配,降低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明显不足。

(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关系松散效率低下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以县为总体单位,县级医疗机构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是枢纽,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种职能的延伸,村卫生室是基础。目前,在国家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化现象严重,各卫生机构收费高、争抢病人、机构重叠,由于受各自利益的制约,县、乡、村作为一个网络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成为彼此孤立的点,形成了县级医疗机构中心膨胀、乡镇卫生院枢纽萧条而村卫生室基础松垮的局面。

(三)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各级别医院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层级不清晰。调查显示:占全市人口约1/5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市1/3的医疗资源;我市北部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南部旗县相比差距较大;市区和部分旗县政府所在地仍存在医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现象,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一级医院小而全,功能有待调整。

二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市医院、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超负荷运转,床位使用率超过规定标准,而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缓慢。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功能明确、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两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急诊急救指挥控制系统尚未有效建立。目前,我市120急救中心挂靠在赤峰市医院,单靠一家医疗机构难以承担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急诊急救工作需要,全市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各家医院,均在开展院前急诊急救工作,造成了急诊急救工作职责不清、职能分散、指挥和调度难以统一的不利局面。

四是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速度缓慢。由于近年来一直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低数量”的紧缩政策,加之举办二级以上民营医院投入大、成本高、回报慢,致使我市医疗机构“一大二公”,民营医疗机构“小农经济”发展滞后,医疗市场缺乏合理有效的竞争。现有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为一级医院和个体诊所,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和诊疗水平不高。建设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五是嘎查村卫生室设置和管理不够规范。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工作的意见》(赤政发〔2003〕92号),规定在农区卫生室可以根据自然村情况合理布局,人口较多的村可按每千人口设置一个卫生室的比例进行设置;在牧区可以几个嘎查设置一个卫生室,并以卫生院设点举办为主。几年来,卫生室数量增长迅速,一村多室现象普遍,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松散。此外,大量城中村卫生室、厂矿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代替个体行医充斥医疗市场,存在管理不规范和医疗安全隐患。

六是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个世纪80年代我市医疗机构实施“断奶”政策,致使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处于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状态,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压力大、困难多,不但制约了自身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趋利行为的发生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乏力。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竞相扩大建设规模、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公立医疗机构大而全,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滞后,缺少有效竞争;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

(五)投入补偿机制不健全,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弱化

卫生投入达不到自治区要求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幅度,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不足,加之卫生筹资渠道狭窄、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迫使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靠技术服务和药品差价收入维持正常运转,导致了公益性质弱化、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六)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在人员总量上,市区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相对偏多,农村牧区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护理人员、社区全科医生和预防保健人员数量达不到国家配置标准的要求。在人员结构上,卫生队伍数量与人才质量之间发展不协调,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职业化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匮乏,出现了学历结构偏低和职称结构失衡现象。加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了队伍不稳定。

(七)新农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农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新农合一直实施县级统筹,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诸如统筹层次低,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弱;政策待遇不统一,参合农牧民实际受益有失公平;有效监管能力弱,存在监管空白和不到位的情况和问题,影响到基金的安全、经办水平和参合农牧民受益水平的提高。endprint

四、促进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牧区卫生资源配置的投入力度

每个苏木乡镇应设立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室,每个行政嘎查村应设置1所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甲级村卫生室,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逐年增加政府对苏木乡镇、嘎查卫生室的投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回归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共益性质,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和经济手段,对苏木乡镇、行政嘎查村卫生室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

(二)科学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苏木乡镇、嘎查村的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必须由政府主导、与需求水平相适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首先对原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形成规模优势,改变不合理的卫生资源结构,阻止卫生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对苏木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进行在职培训,采取措施并推动医学人才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三是继续加大对苏木乡镇卫生资源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集方面可采取多种形式,既要有政府投入资金,也要有公立卫生机构自身积累资金和民间资金。

(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赤峰市各级苏木乡镇政府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建设项目,使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使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功能更加完善,覆盖城乡。提高苏木乡镇一级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在全市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和提高新农合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努力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00元以上(全国水平)。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覆盖率,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完善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新农合信息化网络,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市级统筹。

(五)重点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建成县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重点提高苏木乡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的职责,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1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完善监督管理及激励机制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加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规划、指导、监管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探索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八)发挥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传帮带作用

继续实施“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卫生工作机制,采用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援等方式,提高农村牧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要规范化、标准化。加强苏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苏木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他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应急救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胡光宇.新健康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乔俊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基于我国分权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4〕苏健婷,付鸿鹏,邓瑛等.北京地区的健康差异和公平性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5〕刘金伟.当代中国农村卫生公平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于树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探析[J].财政研究,2007,(7).

〔7〕张慧.医疗保障:缺口大且公平性不足[J].市场研究,2005,(3).

上一篇:春联对联大全下一篇:基本c语言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