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2024-10-23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精选13篇)

1.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篇一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复习教案

一、考点梳理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2.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限制性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明确复习内容

2.学生回顾讨论:考试中说明文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哪些?

(二)归纳出示说明文考点并明确本课时要复习的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2.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限制性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复习指导

学生阅读、圈画《中考复习指导》P95--96“复习指导”

(四)预习交流展示 1.交流内容

就课前布置的《中考复习指导》说明文性文章阅读“达标训练”

(四)及

(六)中1、2、3小题。2.交流过程

⑴小组内就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⑵师生交流疑难点(先交流

(四)、(六)的1,然后是2,最后是3)。●小组自主安排发言

①小组交流出现的分歧题目及疑难题目。②分歧题目及疑难题目问题答案。●其他小组及时点评补充并纠正。⑶误区警示:

(五)合作探究

1.探究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尽快地完成题目并准确回答呢? 2.小组内交流。3.归纳点拨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相关要点的概括。

解答该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每一段的内容,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注意找段落中心句和关键句。

其次要结合段落中的说明特征或其他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说明的方法

分析说明的方法要做到两点:

一要明确概念,正确判断。

明确常见的7种说明方法的概念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能具体准确地判断文章里使用的说明方法。

二要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解答此类题,应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在具体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要笼统地回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事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引用的传说、故事、诗句等,除了联系上下文、前后语境,指明它说明了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它是否在说明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或是增强了生动性和可读性。★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曲理解文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词语,还要注意文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再结合句子本身的特点,分析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生动说明事物特征的。

B.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六)课堂演练

《世纪金榜》P121--122《汉文读物的特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本课时要复习的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三)预习交流展示 1.交流内容

就课前布置的《中考复习指导》说明文性文章阅读“达标训练”

(四)及

(六)中4、5。2.交流过程

⑴小组内就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⑵师生交流疑难点(先交流

(四)、(六)的4,然后是5)。●小组自主安排发言

①小组交流出现的分歧题目及疑难题目。②分歧题目及疑难题目问题答案。●其他小组及时点评补充并纠正。⑶误区警示:

(五)合作探究

1.探究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尽快地完成题目并准确回答呢? 2.小组内交流。3.归纳点拨: ★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程序顺序等。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所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使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的结构,多使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以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解答此类题时,可以按一下步骤:

第一步,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

第二步,分析所给材料。明确材料与文章关系,把握材料的共性、个性。抓筛选点、提炼点。

第三步,看原文。把握文章主旨,第四步,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

(六)课堂演练

《中考复习指导》P98--99

(二)珊瑚致病原因的新线索

2.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篇二

改革开放走过了30个春秋, 这在中考中是非常热门的, 所以针对这个专题我专门用了一课时来复习。本课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复习, 引起兴趣

基于让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考虑, 复习课的导入也应尽力遵循活泼、贴近生活的原则, 寻找学生关心的时事作为切入点效果经常比较理想。可以是某个新闻引发的讨论, 也可以是学生了解到的新的政策制度;可以是中国正在经历的变革, 也可以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变迁。方法则多种多样, 不一而足。

本课我采用了谜语式的导入方式:“25岁, 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 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 不止代表地点, 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 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答案:深圳) 。

二、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在中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 不论考试如何变化, 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仍然重要。在平时的新课中, 我采取的方法是每节课用前5分钟来进行背诵或默写。通过实践, 效果不错。在复习课中我采取了新的方法:让学生动笔记忆, 而这个过程也占据了课堂的15分钟。具体方法有: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整理书上笔记;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展示完成关于基础知识的填空练习, 默写, 等等。但在复习时要注意:第一, 对于最重要的知识, 要求学生记忆;第二, 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贯穿联系, 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记忆效果更佳;第三, 注意结合书上的图片进行复习, 不造成知识的缺漏。

根据该节复习课知识量大的特点, 我采取了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提供的线索在书上整理笔记的复习方法。具体线索如下:

三、现场做题, 培养能力

中考不论怎样简单化, 仍具有选拔性, 所以在考试中往往有一部分拉开差距的题, 尤其是材料题或者简答题。

1. 针对材料题:

对于材料题, 学生比较烦难, 但一旦教给他们方法, 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本课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材料题:

“1979年,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 扩大对外贸易。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经济特区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在对外贸易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是哪位党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3) 今天我国对外开放在不断扩大。对此同学们也有亲身经历。请举一例。

第一步:泛读材料 (读懂) 。这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该题一目了然, 是介绍我国设立特区的一些知识。

第二步:带着问题精读材料 (尽力寻找关键词或答案) 。该题关键词有“形式”、“原则”、“对外贸易”等。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用白话) 。如果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 那么答案一般都是出现在材料中的, 学生切忌在书上或材料中乱抄一段来作答;若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一般出自书中。

2. 针对简答题:

答问答题时, 要抓住“三审———审时间、审空间、审内容”的窍门。如题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又在农村实行了哪些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审时间———改革开放以来, 也就是1978年至今;审空间———农村, 切忌回答城市改革的内容;审内容———有些题目要细化到分板块, 但这里不需要。

四、结合现实, 升华知识

中考中有2分以上的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回答即可得分, 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开放性的试题。曾经有学生反映他遇见这样的题目时完全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我认为这种题是送分题, 学生都能回答, 但实践证明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也需要训练。于是我在平常的教学, 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加入了这样的环节———对知识的升华。

该节复习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着世界的挑战。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因为经历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能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启示?”这个题目我没有给出具体答案, 而是给同学们自由讨论的空间。怎样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锻炼做题能力呢?我把全班同学按就近原则分为若干个4人小组, 每个小组每个组员都要动笔写出自己的答案, 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向大家展示他的答案。经过长期训练, 到中考前夕, 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很少出现以前的不做的现象了。

总之, 开卷考试要求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 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3.中考化学小专题复习探析 篇三

【关键词】中考化学;小专题;复习技巧

一、中考化学中小专题复习的注意事项

在中考化学复习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促进复习效果的提升。首先需要把教材作为最主要的复习资料,在对教材复习的基础上借鉴一些专题资料,例如试卷、复习提纲等,更全面地复习专题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具体有如下几个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化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实验作为主导的,因为实验中的探究性与化学科学的特点比较相适应,所以在中考中对这方面涉及到的体型比较多,所占分值比较大。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到全书中的内容,基本上最常见的包括碳的化合物性质、合金成分、催化剂反应、空气的成分、水的组成、离子性质、灭火方法以及燃烧的条件、质量守恒的定律等,要对这些方面的实验和资料进行重点的阅读和掌握。

2.要提高自身的解题技巧,学会举一反三

在复习时一般教师会促使学生做大量的试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做题技巧,把握做题方法。当然在做题的时候,不可盲目,要通过一道题学会一个类型的题目做法,也就是常说的举一反三。第一步,需要多做一些基础题型,在对某一个转体知识点复习之后要可以从内涵上掌握它,能够理解、应用并熟悉。每一个专题所做的题目的数量没有必要过多,但是一定要做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第二步,做强度较大的题目。这一步是复习做题的重点,也是中考考试中的重点。这类的题型往往是包含了几个基本知识点,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当然题型也略有复杂。第三步,要做一些综合性质比较强的题型,也就是做难题。这一步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在做这类题型的时候要多结合一些资料,把解题的各种方法相互混合在一起,综合和分析相结合,注意把握好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

3.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在对基础题和难题都掌握好的情况下,要回归教材,多读教材上不太熟练的资料。第一,要对教材中讲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基本学习中提炼出来深刻的化学原理和概念,要把各种题型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点。第二,要强化记忆,学会融汇贯通,对那些注重记忆性的知识点,做到心中熟练,能够灵活运用,例如:化学式、元素符号、金属活动顺序、性质反应、化合价、溶解性、物质颜色等。

二、中考化学小专题复习的策略

小专题复习的方法有很多,在众多复习方法中需要掌握几种最基本的应考方法,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来相关的技巧。具体应对中考考试的策略有如下几种:

1.要对中考考试中某一专题的考点进行明确做好试题复习

一般来说,明确考试要求就是要多关注历年考试中各个类型试题分值的变化,看准方向,促进复习效果的提升。通过对近几年来中考化学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试卷结构、考试性质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得出来,基本考试要点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依据要对历年题型进行分析和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技巧。在掌握好技巧的同时要做好专题知识的特殊性复习。以下举例分析说明:

(1)对化合物、元素、单质等方面知识的复习方法:第一,采取纵向联系的方法,把其用途、化学性质、制法、物理性质、鉴别以及化学反应等串成一整个知识链。第二,采取横向比较方法,例如石墨、二酸三碱四盐、金刚石、三种气体等这样的方法,能够把记忆的条款减少,优化内容,促进记忆有效。第三,采取综合运用方法,通过对各个类型物质的化学性质分析,归纳出来物质反应的规律性,并进行综合性的知识运用。

(2)对化学实验采取的复习方法:第一,要重点掌握好化学化学反应的类型、实验现象以及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第二,要把物质的性质作为中心,充分掌握提纯、除杂、鉴别、检验等。最后要对化学实验装置的用途进行归纳,根据实验条件和要求进行组成测定、成分推断、物质制备等。

2.要选好专题知识的记忆方法

相比较来说,化学课程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比其他理科课程要多,所以要学会一定的记忆技巧,促进快速记忆。对于那些纯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来说,虽然不需要一字一字的记忆,但是一定要清晰地理解,掌握其含义。还有一些知识需要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通过合理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使用效率。例如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合价、酸碱盐等等化合物的溶解性质和规律等,都需要牢固地记在脑海中。记忆的方法也有很多种,需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通过对知识点“个性”和“共性”的把握促进以及的效果。

3.要对实验训练进行强化

实验在化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探究实验、实验方案的改进和设计等。在进行练习和记忆的时候要尽量把事物的特征深化,做到联想丰富。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练习时,要尽力抓住失氧和得氧的特征对氧化反应、还原剂、氧化剂、还原反应等进行判断,做好区分。另外要从某一个实验的意境中去联想,例如在进行H2(或CO或C)还原CuO的时候,要把教师在讲课时的动作步骤、语言效果、生成物、实验现象等联想出来,这样更容易记忆CO、C、H2三种还原剂对CuO的不同反应。

4.要关注热点专题问题,学习和实际相联系

关注热点问题主要是指学会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个方面是近段时间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实际,选择一些与生态平衡、化工生产、能源和资源开发、环保、生活健康等相关的题目检验自己对化学学习的理解程度。

三、结束语

化学小专题复习在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学生要从自身学习的状况出发,做好中考前的复习,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考化学小专题复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出一系列促进复习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复习。

参考文献:

[1]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鱼飞.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学改革.2011.(2)

[3]付国军.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教学改革.2011.(1)

4.初三化学专题小结 篇四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接触的学科,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永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一直是我们探究的重点。尤其是化学中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也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帮助学生寻找通往成功的捷径呢?为此我们尝试探究,并稍有收获。

一、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本学期我以活化、优化、个性化为导向,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抓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研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感悟化学的科学魅力与价值。

二、精选试题,激发兴趣

初三化学一周有四节课,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每节课都精选有深度、有梯度、有广度的习题,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能力。

三、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根据初三化学的学科特点,我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保理念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根源及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四、培优转差工作成绩明显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会做课堂练习,同时又因材施教,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他们把知识向纵、横方向发展,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信心较弱的后进生,重点指导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并充分利用晚自修时间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后进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优秀生的探索精神,取得良好效果。

培优转差工作总结

长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和任课老师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在“培优转差”工作过程中,能依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转差”的内容,计划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基本能实现。

通过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学困生,现已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开设青春期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咨询课,以前学生是闻“性”变色,现在也能正确地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看待别人。现将“培优转差”的工作总结如下:

1、全面调查了解学生。、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对其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应综合运用观察、调查、谈话等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了解后进生,2、教师根据学生成绩情况确定需要培优或辅差的学生名单,一般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下、晚自习前时间辅导。

3、培优辅差要坚持做到“六定”,即定对象、定时间、定任务、定计划、定内容、定措施、定目标。

4、培优要着眼于长远,要侧重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拓宽知识面,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5、辅导差生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了解后进生,要尊重后进生,对后进生要有信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后进生的教育可以采取:低起点,小步子,一点点引导,一步步向前,积小胜为大胜,对学生既要看到希望,对学生每一点进步要及时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落实好“四清”工作。四清工作基本原则是:先学后教、人人过关。“堂堂清”要求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容量适度,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创新,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参与性,课堂教学氛围的平等性,交际性,不把学生的“为什么”留到课后。“日日清”要落实当天学习内容的及时复习巩固,及时独立完成作业,完成语文、英语背诵内容,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周周清”强调对一周知识的系统复习回顾,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知识树,归纳知识重点和难点,自主解决疑难问题。“月月清”是对当月主要学科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验收,强调检测命题的科学性,考试的严肃性和反馈的时效性,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对在四个环节中不能过关的学生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杜绝教学中的盲区和盲点,落实教学的过程管理,有效控制学生学习知识的负积累,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前一段时间里,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还有些粗糙,还有待改进。但我们相信只要学校的支持、老师的配合,我们“培优转差”工作一定能越做越好的。

初三化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 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第 一单元至第九单元以及实验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 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

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 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 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 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 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 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5.初三化学专题:水的净化拓展训练 篇五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

B.活性炭可以吸附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水有益健康

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2.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的实验是()

A.过滤

B.结晶

C.蒸馏

D.溶解

3.下图为小红同学学习了某项操作之后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请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进行的操作是。

(2)图中带编号的仪器的名称分别是:①;②;③;

④;⑤。

(3)该操作中,仪器②的作用是。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一些仪器的代替品,如:可以用    来代替⑤,可以用

来代替②,可以用   来代替①完成此操作。

(5)若进行该操作之后,得到的液体仍然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有:①;

②。

(6)该操作的要点是:

一贴:。

二低:

三靠:

;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过滤时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烧杯、漏斗、玻璃棒

B.蒸发皿、玻璃棒、烧杯

C.烧瓶、漏斗、玻璃棒

D.试管、试管夹、烧杯

2.蒸馏水、矿泉水(该矿泉水属于硬水)、白醋、酒精都是常见的无色液体,它们的外观非常相似,其中具有酸味的是   ,另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是;其余两种无色液体可用多种方法区分,例如:

(1)加入(填序号),根据产生泡沫的多少来区分;

①肥皂水 ②活性炭 ③食盐水

(2)将这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热,完全蒸发,根据是否有      来区分。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南方某城市已经三个月没有降水,淡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污水处理的战役已经打响,作为城市小主人的同学们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填操作名称),除去固体小颗粒,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这样得到的水仍然是硬水,它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如:。

(2)为了判断得到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日常生活中可采用    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福建莆田二十五中上学期期中,20,★☆☆)(1)图中A的名称是     ,B的名称是。

(2)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应。

(3)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应该。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1.(广东广州中考,9,★☆☆)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没必要担心淡水资源不足

B.蒸馏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后有较多泡沫产生

C.矿泉水是纯净物

D.硬水通过活性炭吸附后可变为软水

2.(山西中考,4,★★☆)小李学习了水的有关知识后,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B.该净水器可以降低自来水的硬度

C.该净水器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D.该净水器可将自来水变为蒸馏水

3.(上海中考,42,★★☆)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

(1)某市属于水资源贫乏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量在不断攀升,怎样才能处理好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呢?请你从防止水污染的角度向全市人民发出两条倡议:①;②。

(2)管道直饮水工程在我国多个城市已经运行。如图所示是该项工程的部分净水流程示意图。它运用生化与物化技术,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去除水中的杂质、细菌、颜色和异味等,并将水软化。请回答:

6.初中化学总复习专题模块 篇六

专题1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分类和俗称

专题2 溶液的酸碱性、pH和指示剂的变色 专题3 典型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的通性及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4 各类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等)的条件

专题5 各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6 常见酸、碱、盐的主要物理性质、用途及保存方法

专题7 溶液增减重的定性判断及定量计算 专题8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主要应用 专题9 物质的鉴别和物质的检验 专题10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专题11 物质的推断 专题12 物质的制备 专题13 气体的净化、干燥、鉴定及仪器的连接 专题14 酸碱盐中典型的选择题解法探究 专题15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16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均为纯量的计算及含一定量杂质但其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以及涉及气体的质量与体积换算的计算)专题17 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专题18 溶液的有关概念

专题19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较复杂的计算

专题20 根据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专题21 根据化学式计算的技巧 专题22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

专题23 氧气、氢气、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铁等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 专题24 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铁等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

专题25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专题26 氢、氧、碳、铁等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常识性介绍的内容

专题27 氢、氧、碳、铁等有关物质的推断 专题28 甲烷、乙醇、甲醇、醋酸等几种常见的有机物

专题29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专题30 物质的简单分类 专题31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专题32 物质结构

专题33 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专题34 化学符号及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专题35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7.电化学专题复习探究 篇七

一、务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时,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深入分析什么是原电池,什么是电解池,然后根据两者的区别,找出电极,写出相应的方程,熟悉两种装置的电子转移,掌握相关的计算。

1. 原电池、电解池判断规律

在做题的过程中,首先根据是否有外接电源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接下来主要的解题思路可按如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1)若是原电池,首先根据两极活泼性的差异或者电极材料来确定正极和负极;若是电解池,直接根据相连的电源正负极便可判断阴阳两级。

(2)溶液分析:溶液是否属于电解质溶液,同时两个电极是否插入到电解质溶液中。

(3)最后按要求整个装置必须形成闭合回路或者两个电极要相互接触。

2. 酸、碱、盐溶液的电解规律(惰性电极)

(1)电解水类型(如KOH、HNO3、Na2SO4)

阴极:2H++2e-=H2↑;阳极:4OH--4e-=2H2O+O2↑。

(2)分解电解质类型(如HBr、CuCl2)

通电后,电解质本身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别在两个电极放电,水不参与电解。

(3)放H2生碱类型(如NaCl)

阴极:H2O提供H+放电产生H2,剩余较多的的OH-与溶液中的阳离子结合产生碱;阳极:电解质提供的阴离子放电。

(4)放O2生酸类型(如CuSO4)

阴极:电解质提供的阳离子放电;阳极:H2O提供的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O2,剩余较多的H+与溶液中的阴离子结合生成酸。

3. 电解过程中的计算方法小结

涉及电解的计算,一般的考点是求电解后某些产物的质量、产生气体的体积、溶液的pH及物质的量浓度等。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根据电极反应式列出比例算式进行求解;第二是灵活运用反应中转移电子数守恒来进行计算。例如,在用石墨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当有0.5mol电子转移时,可生成多少摩尔NaOH?解答这个问题时,可根据电解方程式:2NaCl+2H2O=2NaOH+Cl2↑+H2↑,利用电子转移守恒分析得出,每转移2mol电子,生成2mol NaOH,再运用比例关系可知,若有0.5 mol电子转移,则生成0.5 mol NaOH。

4.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金属的腐蚀(以钢铁为例)

A.吸氧腐蚀:溶液呈弱酸性或中性

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O+O2+4e-=4OH-

B.析氢腐蚀:溶液呈较强酸性

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e-=H2↑

(2)金属的防护

通过改变金属的内在结构来起到保护作用,如把镍、铬等金属加入普通钢里锻造不锈钢;或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膜,如油漆、搪瓷等,或电镀一层耐腐蚀的金属(锌、锡、铬等);也可以采用电化学保护方法,如在轮船的外壳上连接锌块;还可以利用电解池原理,让受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连接;等等。

(3)电解原理的应用

活泼金属钠、镁等的制备,氯碱工业(饱和食盐水电解),金属的精炼,电镀等。

二、熟悉常见例题,掌握做题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给学生分类整理出常见的题型、典型例子和近年来的高考题,让学生复习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这几年各省市的高考题,解决电化学题目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下:

1. 判断装置类型。是电解池还是原电池,必须先判断清楚。

2. 确定电极类型(阴阳极或正负极)。

首先分析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方向,若是原电池,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若是电解池,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必须注意的是,若为电解池则需先分析阳极材料,若为金属材料(除Pt、Au外),则电极本身先失电子被氧化。

3. 根据两级阴阳离子放电顺序的强弱,写出电极反应及总反应方程式,从而解答相关问题。

【例1】下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惰性电极。则下列各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A.A为负极,B为正极

B.A为阳极,B为阴极

C.电解过程当中,D电极质量增加

D.电解过程当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解析:根据电流方向可以判断:A、B分别为正、负两极,C、D分别为阳、阴两极。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式为:

阳极(C电极):2Cl--2e-=Cl2↑

阴极(D电极):Cu2++2e-=Cu

故C正确。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发电效率高,所以很受人们关注。现用碳酸锂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作为熔融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作为阴极辅助燃料气,可制得一定温度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请完成下列反应:

解析:当电解质是熔融盐时,与其他电解质一样作导电介质,在阳极发生了氧化反应,即我们所讲的负极,故阴极相当于所讲的正极,正极O2得电子,配电荷守恒只能用CO32-,所以阴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总反应式为:2CO+O2=2CO2。

三、举一反三,拿下易混、易错题目

有的题目设置的陷阱很隐蔽,很容易分析错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解题经验,熟悉解题思路,进而举一反三。下面将笔者整理的部分内容呈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1. 不活泼电极也可能作负极

(1)镁、铝作电极与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

正极:6H2O+6e-=3H2↑+6OH-

总反应:2Al+2OH-+2H2O=2AlO2-+3H2↑

(2)常温下,Cu、Fe作电极与浓硝酸构成的原电池(铁在浓硝酸中钝化)。

负极:Cu-2e-=Cu2+

正极:NO3-+e-+2H+=NO2↑+H2O

总反应:Cu+4H++2NO3-=Cu2++2NO2↑+2H2O

从以上两个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原电池电极的确定还要考虑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由于电解质溶液的不同可能使电极性质也不同。在上述两个装置中,如果都改用酸性稀溶液(如稀硫酸)做电解质,则活泼性强的镁、铁分别做负极。

2. 不能反应的两物质可以通过电解来实现反应

一般认为Cu与稀硫酸、Ag与稀盐酸不反应,但可以通过电解原理让反应进行。如以铜作为阳极,其他电极作阴极,电解稀硫酸溶液。其电极反应为:

阳极:Cu-2e-=Cu2+

阴极:2H++2e-=H2↑

随着电解的进行,氢离子浓度逐渐降低,铜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在电解的后阶段改反应为电镀。电极反应变为:

3. 燃料电池(或固体燃料电池)

牢固掌握书本上的氢氧燃料电池(浓KOH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的模型,弄清工作原理,在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其他的燃料电池便可以此类推了。

四、总结和反思

在复习电化学专题知识时,要把握以下内容:通过对电极材料和电化学反应的分析,判断电极是活性电极还是惰性电极,判断该反应是电解反应还是原电池反应;通过分析电解质的状态来确定是熔融状态还是水溶液状态;通过书写电极方程式,熟悉各类电池反应,电池充电、放电时的反应;高中所涉及的电化学有电镀、电解精炼、金属腐蚀等反应类型,常用的电解溶液有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氯化铜、盐酸、硫酸铜、硝酸银等。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如氯碱工业的工业流程,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对比等内容,这样可以使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

总之,教师在整个电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化学学科的特点,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的复习,分清主次,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善于总结各种方法和技巧,控制题目难度,加强课堂练习的提升和训练,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慢慢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任志强.原电池知识复习中应关注的几个“不一定”[J].化学教学,2009.

8.刍议初三化学总复习策略 篇八

一、消除学习化学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化学的兴趣

惧怕化学,对它敬而远之,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化学这门功课的学习无疑是有害的。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化学的心理?第一、初三化学的学习,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比较难学,这是客观存在的因素。第二、有些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基础不好,当然会影响到化学的学习。第三、进入初三后,经过一次或多次模拟考试的失败,从而产生恐惧化学的心理。消除这种心理,要有战之必胜的自信心,要有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与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常常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法宝。”自信心和兴趣并非与生俱有,要靠平时的悉心培养。

1、从分析基础题着手,从解题成功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可以多关心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试着用学过化学知识加以理解,在应用中体检学习化学的价值。

3、把解化学题看成是一种享受,把解完每一道题(特别是难题)看成是一次自我超越,是一次人生价值的体验。坚持每天做一道综合题,既能锻炼思维又能从中找到成功的快乐。

二、扎实搞好总复习

(1)认真听课

与教师同步。有些学生以为进入初三了,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搞单干,教师在台上一套,自己在台下搞另一套,这是初三总复习最忌讳的。教师是有备而来,初三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经验,课前已经深入研究过课标、考纲,研究过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课上专心听讲可以少走弯路,少花胡乱摸索的时间。

积极思考。初三的课堂容量大,思维密度大,学生的思维必须紧跟教师的节拍,学生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系统,而是信息处理系统,要把接收的知识信息条理化、系统化,存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到这样做,有没有其它做法等等。

(2)加强记录

初三化学总复习无记录绝对不行,但把黑板上什么都抄下也不行,这样会分散听课的精力,可采用三点式记录:重点(重点知识、重要方法)、疑点(疑惑之处、需整理消化之处)、闪光点(感觉特别巧妙,使自己豁然开朗之处)。

(3)有效作业

有些学生把作业看成任务,这种任务式作业是消极的,不同的学生做完同样多的作业后,感觉是不一样的,教师布置的作业会考虑到复习哪些知识点,巩固哪些解题方法,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做完每道题后要认真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这里说的有效是指能通过作业达到预期目的,不动脑子仿效式的作业是收不到好的效果,做作业一定要做出效果来。

三、化學解题中的几种意识

1、守恒意识

(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意识。

(2)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或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且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的意识。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相等的意识。

(4)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的意识。

(5)在电解中,通过阴极的电量(电子数)与通过阳极的电量(电子数)相等的意识。

质量守恒是化学的主线,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简单的应用在普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还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电子守恒应用于配平,其实体现的都是这一守恒的基本定律。

所以,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培养自己的质量守恒意识,善于用质量守恒的观点简化解题。用守恒的观点思考问题是化学一种重要的方法,学生们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之成为解决化学问题的首选工具。

2、合理推测意识

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不难发现推理题可以采用推测的解法。因为有些学生不能直接从题干得出物质的化学式,但是却可以推出物质的类别,于是用常见的物质直接代入就成为一种好办法。这种方法经过我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得分率明显提高了。

3、实验意识

一些学生在解答实验题特别是综合性实验题时,不去认真分析题给信息,得出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因此,他们往往不知道题中的实验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题目自然解答不出来。所以,在解答实验题时,应具有以下意识:

(1)分析题给信息,确定实验目的、原理的意识。

(2)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实验方法的意识。

(3)根据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步骤的意识。

(4)根据实验步骤,确定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的意识。若题中已给出装置或仪器,则要根据实验步骤,确定装置中各仪器的作用或各仪器的连接顺序的意识。若有气体生成或用气体进行反应的实验,则要根据实验步骤来确定气体流向的意识。

(5)实验规范操作的意识。

(6)实验废品处理的意识。

(7)分析实验误差以及实验成败因素的意识。

4、题后回顾意识

在化学解题过程中和解题以后,应及时做好归纳总结,对自己解题活动加以回顾、分析与研究。解题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这一目的主要是通过回顾解题过程来实现的。回顾过程是解题的最后阶段,也是解题的“最高阶段”。回顾时要做到“异中求同”,不同的习题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同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时做到“同中求异”,把“形同质异”的问题加以比较,从中找出本质的区别。通过回顾,能更好地发挥例题的迁移作用,收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

9.初三化学复习策略 篇九

——2012年初三化学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开县西街中学张龙权

各位领导、专家,所有同仁: 在紧张而忙碌的复习阶段,作为毕业班的任课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理清我们的复习思路,以便更好的的指导我们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怎么认识复习,怎么安排复习,在这里我将我们化学教研组确定的复习思路与方法抛给大家,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2012年中考命题思路预测我个人认为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将紧扣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但不会拘泥于单一的课本内容。情境化、生活化、信息化可能会成为命题考查的新方向。

2.命题更趋向于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关注过程与方法。

3.学以致用,一直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注意点,所以注意考查学

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估计会成为2012中考继续延续的一个方向。

4.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最新科技、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以及初高中的衔接知识,仍然会是命题的热点之一,情境中再现知识的简单原理将会是中考的考查方向。

二、复习思路与建议

今年化学总复习我们采用的是四轮复习法。第一轮依据教材按章节纵向复习,从本期开学后的第二周开始,到四月月底结束,即新课结束,第一轮复习结束。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天老师合作确定复习内容,编写好复习学案,给学生明确复习要求,指出复习方法和程序(即把课本中每天复习的部分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我们把它叫做沙场点兵,把相关的知识点画下来,认为重点的要用红笔做记号。把过的知识进行唤醒,拾起忘记的知识。要做一些相应的习题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学生自主复习教材,准确理解并熟 1

记重要知识点,完成学案基本作业,并接受老师或者家长或者同学的检查。力求让绝大多数同学过好三关:即记忆关,基本方法关,基本技能关。这一轮复习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即立足基础,全面覆盖,建立体系,抓好落实。

第二轮依据知识点横向专题复习,即将所学知识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常见的物质、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五个专题,目的在于提高综合能力,增强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程度,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这轮复习从五月初开始,用时大约二十天;我们这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即巩固基础,完善体系,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这一轮复习我们按照:体系构建—典型辨析---应用训练这个程序进行。我们这一轮复习的重点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溶解度曲线,科学探究,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

第三轮为模拟训练阶段,我们这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即指导学生的不良答题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技巧,回顾教材,回顾知识点,回顾方法,通过训练强化重点,强化解题规律,调节学生的迎考心里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处于应考的最佳状态。旨在增强应试能力,用时大约十天;

第四轮回归教材,错题回忆,安排在六月考前的这几天进行。

三、复习策略

为了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复习时我们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研读课标和今年中考考纲,以不变应万变。

《课程标准》和考纲是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考纲可以把握复习重点,增强复习效果,也可以把握知识脉络,防止知识点缺漏。还可以把握各个知识点的目标层次,不盲目地拔高、追新,一味追求高难度,从而把握复习的大方向,提高复习的效率。研读考纲要注重修订的内容。比如 今年的考纲与去年相比,就有一些调整,我相信大家做了比较。研读课标和考纲,也不要空对空,要结合中考试题。

2.研究中考,总结考点规律。

研究中考试题、感悟中考试题,可让学生消除对中考题的陌生感、神秘感、畏惧感,可让教师准确把握当前中考的结构、特点、规律和

2方向以及在复习应考中亟待加强的环节。通过对近几年中考命题思路变化,研究 “以能力立意”在试题方面的体现,从而增强应考复习的方向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频考点就是常考点,易考点,必考点。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化学试卷的新题型,命题的新角度、新思路,分析我市中考化学的考点、重点、难点及热点,明显地看出高频考点的规律性表现。在复习过程中重点落实高频考点,可以显著提高复习效益。

3.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通读课本,特别要注意课本中的图表、活动、探究、讨论等。重要的内容,如单元及课题小结中的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读图时要看懂图例意思,是展示物体的形状、结构、用途,还是提供实验操作规范,或是揭示事物的性质关系、变化的规律等等。精读教材时,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不在基础题上出错,不在送分题上丢分。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

4:关注实验,总结规律,突破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已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除实验基本技能如仪器辨别、基本操作、气体的发生与收集、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的检验等仍为必考的内容外,探究型实验题已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我们将充分挖掘课本上的探究题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按假设或猜想,设计验证方案的思路,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期熟悉解答要领。装置的变通性最能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我们在复习中将借鉴近几年外省市的同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熟悉此类试题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命题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而不将思维固化在那些“经典”的答案上。

5: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强化思维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流行疾病的预防;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还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所以,密切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经常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这是复习必须做到的。

6:适当训练,实战模拟,应试成功

调整状态,模拟中考,就是要求考生要坚持不懈地做适量的练习,但不采取“题海战术”,不能拿难题为难自己。同时最后阶段做一些练习是必要的,但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练习力求讲求效率,题量不太大,题型具有典型性。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保持解题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再次查缺补漏的过程。准备一个纠错本,把错题再过一遍,对自己在前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知识上的漏洞进行及时补救,吸取教训。只有查漏补疑深入扎实,才能有效地减少薄弱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应试水平。在做过大量习题后,通过反思发现不同的题目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通过归类整理,找出规律,跳出题海,当这种类型的题再出现时你就会很快做出,这对提高速度和正确率很有帮助。

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打算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醒学生“理一理”

毋须置疑,初三学习的任务是繁重的,复习中,化学的练习已做得不少,但我们应当静心地整理一下基础内容,因为考试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的基础知识大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判断;各种液体中哪一种是或不是溶液;溶液、溶剂和溶质的区分;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以及各自适用的背景;原子和分子的共性和区别;一些化学物质(氧气、、炭、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

4钙、铁、溶液等)在发生变化时所伴随的现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量筒的读数、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和滴加、天平的物码位置、加热操作、气体收集装置等);溶液的酸碱性及pH;一些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考试无论怎样变革,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础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自信心得到提高,有利你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提醒学生多“想一想”

除了上述的“理一理”,我们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如果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就会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生吞活剥,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变得苍白无趣。因此,在复习时我们会提醒 学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要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用途。经验告诉我们:从物质的用途也能推断出其性质,再推断到物质的结构。

还有,我们让学生建立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一项探究活动,往往包含着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假设;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或采用什么化学试剂和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当然,这些思维模式,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只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我们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增强。如果在复习中让我们的学生做到这些方面,就有希望在考试中获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10.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 篇十

对复习的认识: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复习阶段时间短、任务重。在此阶段要处理好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推动全体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又要照顾到部分学生,使他们更加出类拔萃。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3.14~4.29)

针对本届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第一阶段复习以课本为主,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来进行复习,尽可能让每个知识点都能过关。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本阶段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中考指要进行全面、扼要、系统地复习。本阶段主要以提高及格率为主要目标,尽可能的讲慢讲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把基础打好,因此本阶段花费的时间会较长,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也要适当的“加料”,适当补充一些较有深度的题目。

第二阶段:专项复习提高能力(5.2~5.27)

本阶段复习以提高为主,以专题复习为主,尽可能的提高优秀率。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结合化学中考复习指南进行练习。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自身薄弱环节更要加强。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①应用型问题:2011年应用类的试题仍将是热点,且题型背景将更加丰富多彩。市场经济、人文社会、环境保护、学科交融、方案设计、操作决策;②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表信息题;③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④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⑤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操作探究性试题等专题进行专项训练;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决战中考(5.30~6.17)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最后阶段是自我复习、自我完善阶段。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和综合训练却是必要的。而且在中考前做适当的模拟练习,有助于提高考试的心理适应能力。做法是:从市质检试卷、各个县的质检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几份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

考前辅导:加强审题训练,审题要仔细,解题速度要适当,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要想得高分必须对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严格要求,力争不失分。同时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疏导,以期达到最佳的考试状态。

11.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专题复习课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专题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62-02

作者简介:陆裕盛(1967-12),男,本科,系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一级教师,曾多次获得地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得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优秀辅导员奖,多年担任高一、高二级备课组长。

1 问题

新课改后,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改变,高考考察重点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改变,高考复习课的设计也要随之发生改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专题复习课设计的侧重点是什么?是以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还是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是采用习题为主的题海战术还是以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选择方法的能力为重点? 下面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复习课的设计。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设计背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原理、化学实验知识,根据新课标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以及近几年的高考对实验与探究能力和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主要针对“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角度设计的。从而培养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的能力以及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授课过程

【课题】 综合实验题的突破和分析

【老师引课】 实验题是高考试卷中必考的题型,也是同学们最不容易得分的题型,从近五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来看,高考实验试题所考察的实验不是单一的简单实验,而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综合实验,这类实验题有什么特点?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

【师生互动】 讲解08年山东高考卷-30题。

(教学方法:阅读每一道题目的题干,分析题目牵涉的知识点,找到解决该知识点的基本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回顾相关的知识点。)

例题1: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粗食盐常含有少量 Ca2+、 Mg2+、 Fe3+、 SO42―等杂质离子,实验室提纯NaCl 的流程如下:

提供的试剂:饱和Na2CO3溶液 饱和K2CO3溶液 NaOH溶液 BaCl2溶液Ba(NO3)2溶液 75%乙醇 四氯化碳

①欲除去溶液I中的Ca2+、Mg2+、Fe3+、SO42―离子,选出a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只填化学式)。

②在该流程中操作①的名称为。

(2)用提纯的NaCl配制500ml200 mol/L NaCl溶液,所用的仪器除药匙、玻棒外还有。

(3)用提纯的NaCl配的饱和溶液进行电解,装置如图,若往U型管两端分别滴入酚酞,左端明显显红色,则电源的b端为。

(4)实验室制备H2和Cl2通常采用下列反应:

Zn+H2SO4=ZnSO4+H2↑;

MnO2 + 4HCl(浓) ΔMnCl2+Cl2↑+2H2O

据此,从下列所给仪器装置中选择制备并收集H2的装置(填代号)和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Cl2的装置(填代号)。可选用制备气体的装置如图:

【学生反思】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类题型,请同学们回头审视这道高考题,思考讨论:①这道实验题只有一个实验吗?②这道题中每一小题分别考察什么知识点?③我们是怎样将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的?(将学生分为前后桌4人一小组,按照老师提供的问题展开讨论,结束后由代表汇报讨论结果。)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师生归纳】 从07年08年两年新课改区的实验题考察来看,高考考察的综合实验题常常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考察多个知识点,如考察离子间的相互反应、化学反应原理、化学计算等等。看来要想解决这种综合实验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求我们具备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讨论】 同学们,请你们从每一道题考察的知识点出发,运用你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以及你们的经验出发,请你们也来当一回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出题。

【展示学生成果】

(1)①操作④如何进行晶体的洗涤?②如何证明固体已经洗涤干净。③调节PH为4-5该加入什么试剂更合适?

(2)若配制的溶液体积改为480ml,容量瓶还为500ml吗?所取的固体该取多少克?

(3)①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的H2和Cl2,通常情况下,收集的V(H2)比V(Cl2)更大 ,原因是什么?

②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的另一产物为氢氧化钠溶液,用01mol/L的HCl溶液滴定该NaOH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NaOH溶液浓度偏高的是(锥形瓶中的溶液用滴定管量取)( )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B.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

C.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过

D.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正确读数

③若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的H2和Cl2作为燃料电池,装置如图所示,方程式为:H2+Cl2=2HCl。请写出正极的电极方程式为:。

(4)①若改用KMnO4与浓HCl制备Cl2要选择哪套装置?

②分别选择什么试剂可以实现?

【老师评价】 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同一个载体也可以从不同知识点的角度进行考察。

【教师小结】 归纳综合实验题型特点与解题方法

【小结】 学生谈学习心得,谈本节的最大收获。教师谈自己的看法,建议今后解题后做好题后反思。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3 案例反思

3.1 专题复习课习题的选择:习题选择对专题复习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复习课不能选择好的习题、不能巧妙地运用习题,将有可能会使得学生对复习课产生抵触心理,并进而导致复习课的失败。本案例中在习题选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选择的例题的依据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这道例题是一道高考题具有说服力,具有一定代表性体现高考的考察模式。

第三,此道题考察的知识点多,分别有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操作、基本实验、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制备;考察了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

第四,能够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前期梳理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范围、应用方法、应用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以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的要求的目的。

第五,此案例习题选择上另一特点是改变就题论题,而是一题多用,充分发挥一道例题的作用,也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①通过阅读试题题干,让学生发现本题考察的知识点;②找到解决该知识点的常规方法进行解题;③引导学生从该知识点出发自行设计题目,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点;④引导学生以同一载体,从不同知识点的考察考察角度设计试题,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2 专题复习重在突出“能力培养”与“方法运用”:老师在设计专题复习课时,往往会上成一轮复习课的 “快进”,采取的复习方式是以讲为主,从知识梳理、重点难点讲解到典型例题的剖析,整个课堂教师在“唱独角戏”;或者是一个专题介绍许多方法,每一种方法都配有一定的题目,只给出方法和题目,没有给出选择方法的方法。这两种复习课都无法起到提高能力的复习效果。经过了一轮复习后,学生已储存了许多解题方法和规律,如何提取运用是第二轮解决的关键。“给出方法解题目”不可取,必须“给出题目选方法”。所以专题复习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以提高能力为重点, 所以要变“知识梳理”为“能力培养”,要变“方法介绍”为“方法选择”。本案例就通过剖析例题与例题变形,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方法,从而达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自己做不会,教师一讲就通”的现象,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化学新课程高考试题与高考复习教学研讨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12.如何提高初三化学复习效率 篇十二

一、了解学情, 因材施教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才能因材施教。此时学生的特点:知识掌握的比较零散, 缺乏条理性, 系统性, 还未构成知识网络, 解题时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审题能力不强, 不能迅速地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时, 经常出现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 考虑不全面;实验设计题这些情况表达力不强, 表达缺乏针对性, 科学性。导致解题速度偏慢, 得分偏低。因此,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帮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尤其是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 要记和背的知识太多,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类, 让知识的结构清晰明了, 以便记忆;第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第三, 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

二、把握命题思路, 定准复习目标

《考试大纲》是复习教学的指挥棒, 一定要认真研究, 研究近5年的中考题目, 教师应重点思考:考了什么?要考什么?规范答题有什么要求?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不可撒大网, 要抓主干知识

中学化学课本有约200个知识点, 而中考只接触40多个, 所以要抓主要知识点。例如: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各种计算;酸和碱的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金属活动顺序的考查等等。

四、强化实验, 培养能力

实验题和科学探究题是学生最头疼、最易失分的题目。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题目的答案往往是课本上的原理, 只是学生没有参透题目罢了。中考化学实验题非常灵活, 是把实验和相关的化学原理结合起来考查, 甚至和生物学结合, 例如;二氧化碳如何转变成氧气?学生们就圈定它的化学性质, 解不出来, 不能联想到光合作用。所以平时要练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 牢固理解有关实验的基本原理, 以备应用。

五、重视课本, 回归教材

人们往往只欣赏远处迷人的风光, 却忽略了脚下的路。中考题目千变万化, 无处不在, 但最终要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中考来临之前, 静下心来, 细读课本, 不仅是心态的一种调节, 也是考好的必要条件, 重要知识的再现, 不但巩固了知识, 还增强了胜利的自信。只有把书读薄, 才能把书读透, 才能运用自如。

六、教师游题海, 学生荡轻舟

时间紧任务重, 要求训练题要质量而不是数量, 就是让学生们做一题懂一题, 甚至会一类题, 切忌题海战术, 重点要放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 一定要根除死角, 把问题解决在考场之外。学生的通病:一听就懂, 一放就忘, 一做就错, 一讲就会, 下次再做还错。这主要是纠错不彻底, 所以要让学生有一个改错本, 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 及时查漏补缺, 以杜绝类似错误发生。

七、实践模拟训练, 培养良好素质

考前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模拟演练及诊断性测试, 以便及时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演练中让学生有身临中考考场的感觉, 面对多变, 复杂的题目, 能严密审题, 搞清题设, 找出适用的原理, 在考场实战演习中提高自身驾驭知识的能力, 促进良好学习素质的形成。中考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 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在模拟练习阶段, 必须注意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远大理想, 振作精神, 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 调整竞技状态, 形成良好的应试心理, 这样才能在中考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初三化学复习资料 篇十三

一、空气与氧气 主要考点:

1.常识: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① 空气的污染成分:粉尘及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② 空气污染的来源: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工厂的废气及其机动车的尾气(主要是一氧化碳)③ 空气污染的防治:改变燃烧方式,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2.了解: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及主要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

① 空气成分研究的科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制得了氧气),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的组成)② 空气组成研究的反应: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点燃== 2P2O5

③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0.03% 注意: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及用途(如氮气、惰性气体)

④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主要体现在较强的氧化性,及助燃性

a.与金属发生反应

2Mg + O2 点燃== 2MgO(注意石棉网的使用)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的粉末状固体; 3Fe + 2O2 点燃== Fe3O4(注意瓶底留有少量的沙或者水)现象: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Cu + 2O2 加热== 2CuO(注意并不是点燃,不能燃烧)现象:红色的铜变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H2 + O2 点燃== 2H2O(淡蓝色火焰,在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b.与非金属发生反应

C + O2 点燃== CO2 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 + O2 点燃== SO2 在空气中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P + 5O2 点燃== 2P2O5 放出大量的白烟 c.与化合物发生反应

2CO + O2 点燃== 2CO2(蓝色的火焰);CH4 + 2 O2 点燃== 2H2O + CO2(明亮的蓝色火焰)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2CH3OH + 3O2 点燃== 4H2O + 2CO2 ⑤ 氧气的主要用途:支持燃烧,提供呼吸(气焊、气割、炼钢、液氧炸弹、呼吸等)

⑥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使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留下的就是液态氧气。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 反应原料:氯酸钾(KClO3,白色)和二氧化锰(MnO2,黑色),或高锰酸钾(KMnO4,紫红色固体)② 反应条件:加热

③ 反应原理:2KClO3 2KCl + O2↑;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O2↑ ④ 发生装置: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

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排水集气法(氧气难溶于水)⑥ 反应步骤:a.按照要求安装反应仪器;

b.检验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c.装入反应物质,注意,反应物质为粉末状的,应该用药匙或者纸槽;

d.首先预热,然后对准固体下方固定加热;

e.如果用排水法收集,当导管均匀放出气泡的时候开始收集气体;

f.用排水法收集时,反应结束应该首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倒流至试管中,可能使试管破裂)

g.待反应仪器冷却后,进行拆洗。⑦ 注意事项:

a.如果反应物品为高锰酸钾时,发生装置中导管口部还需要塞上少量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b.试管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导管应略微深入试管;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要用磨口玻璃片,并且导管

(前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KClO3— 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 HCl— 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 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酒精燃烧 C2H5OH+ O2— 甲醇燃烧 CH3OH+ 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 可燃性 H2+ 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CO+ O2— 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 O2—(氧气充足)C+ O2—(氧气不足)②还原性 H2+CuO— 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 C+ CuO— 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 ①与水反应: 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②与碱反应: 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①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CO2+Ca(OH)2—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aO[CaCO3]只能煅烧 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 CaCO3+ HCl—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 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

[(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中气体矿物燃料是:天然气,固体矿物燃料是煤,氢气是理想燃料(来源广,放热多,无污染)。

(铁)

1、铁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是电和热的导体。

2、铁生绣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红棕色)。全世界每年因生绣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1/4。

3、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具体操作是:①在其表面刷油漆,②在其表面涂油,③金属制品表面镀上其它金属,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4、黑色金属:Fe、Mn、Cr(铬)有色金属:除前三种以外都是,如Cu、Zn、Al

5、合金(混合物):是由一种金属与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铁的合金有:生铁和钢(混合物)

生铁的含碳量在2%—4.3%之间,钢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

生铁分为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球墨铸铁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某些场合可以代替钢。钢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

6、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不能:置换)

炼钢设备:转炉、电炉、平炉。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的过量的碳和其它杂质转变为气体和炉渣而除去。

7、白口铁的用途:用于炼钢、灰口铁的用途制造化工机械和铸件。

低碳钢和中碳钢用来制造机械零件,钢管。高碳钢用来制刀具、量具和模具。

8、锰钢中合金元素为锰,韧性好,硬度大;不锈钢中合金元素为铬、镍,抗腐蚀性好;硅钢中合金元素为硅,导磁性好;钨钢中合金元素为钨,耐高温,硬度大。

9、导电性:银>铜>铝,铝和锌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阻止进一步氧化。铜生锈是铜和水、氧气、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钛耐腐蚀性好。

(溶液)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熟石灰对温度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中溶质是HCl,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组成与结构)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C、2Cl D、Cl2)。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共价化合物、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CO2、H2O、SO3、HCl、H2SO4。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如NaCl、CaCl2、MgS、NaF、ZnSO4。构成氯酸钾的微粒是K+、ClO3-。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已知RO32-有32个电子,则R的质子数为:R+8×3+2=32

(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酸、碱、盐)

1、固体NaCl、KNO3、NaOH、Mg(NO3)2等不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所以酸碱盐溶液能导电,但有机物溶液不导电。

2、氯酸钾溶液中是否含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没有,只含有自由移动的氯酸根离子)

3、能导电的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例如某溶液中Na+∶Mg2+∶Cl-=3∶2∶5,如Na+为3n个,求SO42-的个数,(此类题要会)解:3n+2×2n=5n+2x,则x=

4、盐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或金属元素(×)碱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5、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但一定是酸性溶液;(如NaHSO4溶液是盐溶液,但溶液显酸性)

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但一定是碱性溶液。(如Na2CO3溶液是盐溶液,但溶液显碱性)

6、X-和Cl-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出HX的化学性质(酸的通性)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紫色石蕊遇HX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2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条件:①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②酸除了HNO3和浓H2SO4,氧化性强,与金属反应时,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H2CO3酸性太弱)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一定反应)4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一定反应)

5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条件:生成物有沉淀或气体)

7、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呈酸性,pH>7时呈碱性。PH=0时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

蒸馏水的pH=7(雨水的pH<7显弱酸性),SO3溶于水,溶液pH<7,CO2溶于水,溶液pH<7;pH升高可加碱(可溶性碱)或水,pH降低可加酸或水。PH=3和pH=4混合溶液pH<7,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把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溶液的pH。pH数值是整数。

8、碱的通性

由于碱在水溶液里都能电离而生成OH-离子,所以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条件:碱必须可溶)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例如Fe(OH)3中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不变色。

(2)碱能跟多数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条件:碱必须可溶,例如Cu(OH)2+CO2不反应(3)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4)碱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条件: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有沉淀。

9、盐的性质

①跟某些金属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条件:①盐可溶②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太活泼,不和盐置换)②盐与酸反应(与前面相同)③盐与碱反应(与前面相同)

④盐与盐反应 条件:反应物均溶,且生成物中有沉淀。

10、氧化物

① 定义:凡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 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除Al2O3、ZnO外)

凡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除CO、H2O外)② 性质 与水反应(碱可溶)

碱性氧化物大多数不溶于水中,除了Na2O、K2O、BaO、CaO外,Na2O+H2O=2NaOH,CuO+H2O=不反应。

酸性氧化物大多数溶于水(除了SiO2外)SO3+H2O=H2SO4,CO2+H2O=H2CO3,SiO2+H2O=不反应。

11、物质的检验

酸液(H+):只能用紫色石蕊试液 碱液(OH-):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均可。盐酸和Cl-:用AgNO3溶液和稀HNO3 硫酸和SO42-:用BaCl2溶液和稀HNO3 区别Cl-和SO42-:只能用BaCl2溶液不能用AgNO3溶液 CO32-:用盐酸和石灰水 铵盐(NH4+):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12、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化学式:

氢氯酸(俗名为盐酸)HCl 氯酸HClO3 氢硫酸H2S 硫酸H2SO4 硝酸HNO3 磷酸H3PO4 氧化钙CaO(生石灰)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 消石灰)Ca(OH)2水溶液俗名石灰水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磷酸氢二钠Na2HPO4 氢氧化钠 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氯化钠NaCl(食盐)粗盐中含有MgCl2、CaCl2杂质而易潮解 尿素CO(NH2)2 工业盐中含有亚硝酸钠NaNO2 亚硫酸钠Na2SO3 碳酸钠Na2CO3(纯碱)(水溶液呈碱性,但不是碱)纯碱晶体Na2CO3·10H2O 波尔多液CuSO4和Ca(OH)2 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磷酸二氢钙Ca(H2PO4)2 碳酸氢钠NaHCO3 硫酸氢钠NaHSO4 氨水NH3·H2O(属于碱类)过磷酸钙是混合物 有关物质的颜色:

Fe(OH)3红褐色沉淀 Fe2O3红(棕)色 Fe2(SO4)

3、FeCl3、Fe(NO3)3溶液(即Fe3+的溶液)黄色FeSO4、FeCl2、Fe(NO3)

2、(即Fe2+)浅绿色 Fe块状是白色的,粉末状是黑色,不纯的是黑色

Cu(OH)2蓝色沉淀 CuO黑色 CuCl2、Cu(NO3)

2、CuSO4溶液(即Cu2+的溶液)蓝色无水CuSO4是白色 CuSO4·5H2O是蓝色 Cu(紫)红色 BaSO4、AgCl是不溶于 HNO3的白色沉淀 CaCO3 BaCO3是溶于HNO3 的白色沉淀

KClO3白色 KCl白色 KMnO4紫黑色 MnO2黑色 Cu2(OH)2CO3绿色

13、用途、性质

⑴浓HCl、浓HNO3具有挥发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减轻。

⑵浓H2SO4:吸水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增重。使纸张或皮肤变黑是硫酸的脱水性。⑶粗盐(因含有CaCl2、MgCl2杂质而潮解),放在空气中质量增重。

⑷NaOH固体(白色)能吸水而潮解,又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NaOH必须密封保存。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NaOH中含有的杂质是Na2CO3。

⑸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由于在常温下失去结晶水(叫风化),放在空气中质量减轻且变质。⑹无水CuSO4:能吸水(检验水的存在)。⑺铁、白磷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

⑻生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⑼需密封保存:浓HCl、浓HNO3、浓H2SO4、NaOH、CaO、Ca(OH)

2、铁、白磷、纯碱晶体。⑽稀HCl、H2SO4用于除锈。

⑾ NaOH不能用于治疗胃酸(HCl)过多,应用Al(OH)3 Al(OH)3+HCl ⑿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农业上农药波尔多液[CuSO4和Ca(OH)2] ⒀ 粗盐中含有杂质是CaCl2、MgCl2 工业用盐中含有杂质是NaNO2(亚硝酸钠)工业酒精中含有杂质是CH3OH NaOH中含有杂质是Na2CO3 CaO中含有杂质是CaCO3 ⒁ 检验Cl-:AgNO3、HNO3溶液 检验SO42-:BaCl2、HNO3溶液 区别HCl、H2SO4:用BaCl2溶液

⒂ 改良酸性土壤用Ca(OH)2,制取NaOH用:Ca(OH)2+ Na2CO3— 制取Ca(OH)2用:CaO+H2O—

波尔多液不能使用铁制容器是因为:CuSO4+Fe— 不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KNO3、NaCl

14、制碱

(1)可溶性碱 ①碱性氧化物溶于水 CaO+H2O= Ca(OH)2 ②碱和盐反应 Ca(OH)2+ Na2CO3=CaCO3↓+2NaOH(2)不溶性碱 碱和盐反应 2Cu+O2△2CuO,CuO+2HCl=CuCl2+H2O,CuCl2+2NaOH= Cu(OH)2↓+2NaCl 不溶性碱可受热分解:Cu(OH)2△CuO+ H2O 制金属铜:两种方法①还原剂还原CuO②金属与盐反应如:CuSO4+Fe 制盐例如MgCl2:①Mg+HCl ②MgO+HCl ③Mg(OH)2+HCl

(实验部分)1: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A: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B:能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C: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1)试管 常用做①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也可用做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③或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烧杯 主要用于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

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 常用于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5)蒸发皿 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6)胶头滴管 用于移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 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④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7)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不能①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也不能②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是一种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9)集 气 瓶 ①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 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的反应。(瓶口是磨毛的)

(10)广 口 瓶(内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11)细 口 瓶 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2)漏 斗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3)长颈漏斗 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4)分液漏斗 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5)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16)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多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操作。(17)酒精灯 ①使用前先检查灯心,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也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以免失火)③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④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⑤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决不能用嘴吹灭(否则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⑥万一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18)玻璃棒 用做搅拌(加速溶解)转移如PH的测定等。(19)燃烧匙

(20)温度计 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21)药匙 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前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2:基本操作

(1)药剂的取用:“三不准”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能再倒回原试剂瓶,应交回实验室。A: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B: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2)物质的加热 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加热时切不可对着任何人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溶液的配制

A:物质的溶解 加速固体物质溶解的方法有搅拌、振荡、加热、将固体研细

B:浓硫酸的稀释 由于浓硫酸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在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酸入水)C: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①固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②液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4)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纸”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5)蒸发与结晶 A、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仪器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注意点: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②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后放在石棉网上

B、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的物质①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②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则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6)仪器的装配 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后用手掌紧物捂器壁(现象: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8)玻璃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9)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D: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3、气体的制取、收集(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固体之间反应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NH3、CH4);一定要用酒精灯。B: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2装置(CO2);一定不需要酒精灯。(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A: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CO、N2、NO只能用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气法:导管应伸入瓶底

4、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用带余烬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5、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一定先净化后干燥(1)气体的净化(除杂)

H2(HCl)用NaOH溶液 CO(HCl)用NaOH溶液 CO(CO2)用澄清石灰水 CO2(HCl)用NaHCO3溶液 CO2(H2、CO)用CuO CO(O2)用铜网 O2(CO2、HCl、H2O)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2)气体的干燥(除去水)

干燥剂有浓硫酸(酸性)、碱石灰(碱性)、固体氢氧化钠(碱性)、氧化钙(碱性)、五氧化二磷(酸性)、无水氯化钙(中性)、无水硫酸铜(中性)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

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氯化氢等。注意: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 除去水时,先除去杂质,再除去水。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6、指示剂的使用 使用指示剂只能说明溶液呈酸性或碱性,不能确定溶液一定是酸或碱。

操作方法: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被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绝不能将试纸伸入待测试液中,更不能将试纸投入到待测溶液中去。

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蓝色; 无色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显红色。

7、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表示,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PH的范围在0——14之间,pH>7溶液呈碱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pH升高加碱(或水),pH降低加酸(或水)。

8、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Cl-):用AgNO3和稀HNO3,产生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SO42-):用BaCl2和稀HNO3,产生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证明碳酸盐(CO32-):用盐酸和石灰水

证明铵盐(NH4+):用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是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9、(1)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2)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3)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4)在洗涤试管时试管内的水为试管的1/2(半试管水);在洗气瓶内的液体为瓶的1/2;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取少量,液体取用1——2毫升,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加热试管内的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5、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1)酸: 全部溶于水 ;

(2)碱: 大多数不溶于水,NH3·H2O、KOH、NaOH、Ba(OH)2溶于水,Ca(OH)2微溶;(3)盐:a、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 四类盐都易溶于水; b、盐酸盐(即氯化物)绝大多数溶于水,只有AgCl不溶于水 ; c、硫酸盐 绝大多数溶于水,只有BaSO4不溶于水,Ag2SO4、CaSO4微溶于水 ;

d、碳酸盐 绝大多数不溶于水,Na2CO3、K2CO3、(NH4)2CO3溶于水,MgCO3微溶于水。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①化合反应

金属+非金属(除O2)→无氧酸盐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条件:加热或高温下才可进行)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范围:SiO2除外)碱性氧化物+水→碱(范围或条件:金属活动次序表中,Mg及Mg前的金属氧化物可直接跟水反应,其余不能)②分解反应

碱-△→碱性氧化物+水(范围:在金属活动次序表中,Mg及Mg后的碱受热可分解)含氧酸-△→酸性氧化物+水 碳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③置换反应

金属+酸→盐+氢气(范围或条件:排在金属活动次序表H前的金属,浓H2SO4、HNO3除外,生成盐可溶)金属+盐→新金属+新盐(范围或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盐及新盐必须可溶,出K、Ca、Na等非常活泼的金属)④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水(条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可溶)酸+盐→新酸+新盐(条件:酸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碱+盐→新碱+新盐(条件:盐和碱都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盐+盐→两种新盐(条件两种盐都需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碱性氧化物+酸→盐+水(条件:酸必须可溶)⑤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条件:碱必须可溶)(1)金属单质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26.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3)碱性氧化物 +酸--------盐 + 水

37.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4)酸性氧化物 +碱--------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5)酸 + 碱--------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l(OH)3+3H2SO4=Al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BaCl2+ H2SO4=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2HNO3=Cu(NO3)2+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2HNO3=Zn(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2HNO3=Mg(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CaO+2HNO3=Ca(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蓝色固体溶解 Mg(OH)2+2HNO3=Mg(NO3)2+2H2O 白色固体溶解 Al(OH)3+3HNO3=Al(NO3)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3NH3+H3PO4=(NH4)3PO4 2NaOH+CO2=Na2CO3+ H2O 吸收CO、O2、H2中的CO2、2NaOH+SO2=Na2SO3+ H2O 2NaOH+SO3=Na2SO4+ H2O 处理硫酸工厂的尾气(SO2)FeCl3+3NaOH=Fe(OH)3↓+3NaCl 溶液黄色褪去、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AlCl3+3NaOH=Al(OH)3↓+3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Cl2+2NaOH = Mg(OH)2↓+2NaCl CuCl2+2NaOH = Cu(OH)2↓+2NaCl 溶液蓝色褪去、有蓝色沉淀生成 CaO+ H2O = Ca(OH)2 白色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生石灰制备石灰浆 Ca(OH)2+SO2=CaSO3↓+ H2O 有白色沉淀生成 初中一般不用

Ca(OH)2+Na2CO3=C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Ba(OH)2+Na2CO3=B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Ca(OH)2+K2CO3=CaCO3↓ +2K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CuSO4+5H2O= CuSO4·H2O 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CuSO4·H2OΔ CuSO4+5H2O 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水

AgNO3+NaCl = AgCl↓+Na 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BaCl2 + Na2SO4 = BaSO4↓+2NaCl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硫酸盐类似反应)应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CaCl2+Na2CO3= CaCO3↓+2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Cl2+Ba(OH)2=BaCl2+Mg(OH)2↓ 有白色沉淀生成 CaCO3+2HCl=CaCl2+H2O+CO2 ↑ MgCO3+2HCl= MgCl2+H2O+ CO2 ↑

NH4NO3+NaOH=NaNO3+NH3↑+H2O 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NH4Cl+ KOH= KCl+NH3↑+H2O 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范围或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盐及新盐必须可溶,出K、Ca、Na等非常活泼的金属)④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水(条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可溶)酸+盐→新酸+新盐(条件:酸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碱+盐→新碱+新盐(条件:盐和碱都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盐+盐→两种新盐(条件两种盐都需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碱性氧化物+酸→盐+水(条件:酸必须可溶)⑤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条件:碱必须可溶)

初中会接触到的干燥剂: 浓硫酸:有强吸水性,故可干燥,但氨气等碱性气体不可用浓硫酸干燥; 五氧化二磷:易与水反应,不干燥碱性气体

碱石灰(CaO+NaOH)、氢氧化钠:由于氢氧化钠潮解和氧化钙极易与水反应而 可用于干燥。但不可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无水氯化钙(因要与氨气反应而不能干燥氨气)、无水硫酸铜:因容易形成结晶水合物而可作干燥剂(1)浓 H2SO4:用于干燥 H2、O2、N2、CO、CO2、SO2、HCl等气体,但不能干燥溶于水呈碱性的气体,如 NH3。

(2)NaOH固体:用于于燥H2、O2、N2、CO、NH3等气体,但不能干燥溶于水呈酸性的气体,如CO2、SO2、HCl等气体。

(3)无水CuSO4: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吸水后变蓝,生成CuSO4•5H2O,通常用无水CuSO4检验一些物质中是否含水。

(4)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常用作食品袋中的干燥剂。(5)碱石灰:CaO与NaOH的混合物,用法同NaOH固体。

(6)MgCl2、CaCl2:也有较强的吸水性,在一些实验中常用于吸收反应后生成的水蒸气。元素:

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②、元素的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④、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相对原子量由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常见酸、碱、盐的主要用途: HCl、H2SO4 —— 用于金属除锈

NaOH —— 制肥皂、造纸 Al(OH)3 —— 治疗胃酸过多

Ca(OH)2 —— 制三合土、漂白粉、农药波尔多液;改良酸性土壤等 CuSO4 —— 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Na2CO3 —— 制洗涤剂、蒸馒头等 CaCO3 —— 制水泥等建筑材料

6、环境污染方面:(1)、大气污染:

主要分两种:A、有害气体,如:SO2、NO2、CO 等,其中CO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而SO2、NO2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另注:空气中CO2 浓度增大会导致温室效应 ;而含氟物质的排放会破坏O3(臭氧)层,使得地球表面受紫外线辐射加重。] B、粉尘,如:灰尘、粉煤灰 等。(2)、水污染:

上一篇:国庆节安全检查报告下一篇:露珠赞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