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2024-11-16

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共8篇)

1.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篇一

深入解读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一、公报要点

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做明确部署: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发表的社论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

意义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一个民族的富强梦想,总会在历史的重要时刻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多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集中精力办了几件大事喜事,妥善处臵了一些急事难事,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5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5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议》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落实好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确立‚三步走‛战略,到跨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夙愿已经逐步变成现实。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历史方位所在,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三、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专家解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总体看来这次会议公报和建议突出三个重点、一个亮点、三个新提法。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 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展。前所未有关注民生。十二五期间,党的一个重要的执政理念是让人民富起来。

如果用数字表示,一个坚持、两个意识、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

会议概况

2010年10月15日—18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现实背景:

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绩辉煌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奋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球第二,我国城 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仅从人 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 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 就。截止到第三季度,外汇储备2.65万亿美元 亿黄金储备1054吨。

2、过去五年,成就巨大

3、过去一年,进展显著

4、承上启下,崭新起点。

(二)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精神

一、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科学发展是‚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四个‚更加注重‛: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做明确部署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十大‚任务‛】

●扩大内需

●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四、根本保证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五中全会最大亮点:追求民富

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如果用数字表示,此次会议重点掌握:一个坚持、两个意识、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

一个坚持--科学发展

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不社会的关键时期、深 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个要--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专家解读之一:龚维斌谈五中全会公报:“两个意识”、“四个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公报‛中提出,‘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意识’给我印象最深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龚维斌说,公报中提出了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公报中还专门提出‘社会建设明显加强’。‛龚维斌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发展问题始终受到高度重视,在这一次全会上提出今后要注重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内容。‛

龚维斌说,公报中还大篇幅谈到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龚维斌说,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体现了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专家解读之二:‚十二五‛蓝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曹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中,改善民生将是最绚丽的亮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专家解读之三:历史方位: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的基本判断。这样的判断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横向坐标:国际形势新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后,尽管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但整个世界面临着自冷战以后最大的经济萧条的冲击与发展模式的转型。从美国政府推行的经济新战略到欧盟倡导的低碳经济,世界各国都把振兴实体经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作为调整的重点。这些调整一方面催生新的技术革命,使我国在一些新技术和新产业上面临发展机遇。如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进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转移、跨国并购,为我国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纵向坐标:国内发展与改革新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学发展理念渐入人心。一方面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也面临新矛盾新问题。我国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人均收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进一步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也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甚至教训。例如,工业化进入中期后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与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城市化水平提高与消除二元结构的问题,如何解决老百姓面临的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另一方面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收入分配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也日益暴露,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与深化改革。

历史交叉点:大有作为

大有作为意味着,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要作出重大调整,体制改革深度推进。‚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十二五‛规划是跨越危机、引领未来、奠定基础的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如何把这一战略付诸实施,必然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路上大有作为。专家解读之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历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寻求政策层面的突破,要求体制松绑,那么现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质,更快地适应科学发展。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们深入地刻苦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决裂,特别是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和社会代价的传统思想决裂。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需要审慎处理,处理好了社会就稳定,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最终殃及全社会。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又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们难以想象5年之后、10年之后、20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各个层面的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四、五中全会前瞻(来源:人民网 专家观点)

“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如果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那么‚十二五‛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段赛程。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前是发展计划),它顺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几乎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顺利实现,在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15个指标属于‚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在创造辉煌的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问题一: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2006年--200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到2009年中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国际上热议的‚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外乎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惊讶与赞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是,正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我们最大的隐忧和担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现翻车的危险。而这种隐忧和担心主要来自结构的失衡。首先是供给结构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较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次,需求结构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导致消费低迷,内需严重不足。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使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受到了严峻挑战。

问题二:蛋糕做大了,但蛋糕的分配存在不公平

200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已处于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临界线。正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我国经济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在偏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近几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劳动报酬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大、城市化以大规模贫民窟为代价、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了这些国家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成功实现转型。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重点任务。

问题三:完成了工业产品的数量积累,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成为工业强国。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上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另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2009年我国R&D(研究与开发)占GDP的比重1.5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平均达2.29%。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50-60个百分点。

问题四: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涉及民生的2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已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

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明显偏低,导致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9%,此两项合计占比为15.3%,比人均GDP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

问题五: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45.7%,城镇人口增加到6.07亿,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是城市化提速的同时,农村问题也日益突出,优质耕地大量流失、农业经营者老龄化、兼业化,留守儿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等。同时,我国从90年代以来的高速工业化进程,吸纳了数亿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但这些人口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栖息‛着大量流动人口,身份差异带来的歧视、群体冲突加剧等,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的城市化,通过农村人口到城市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一方面提高了要素配臵效率,增加了国民财富;另一方面也因此融入城市化进程,分享现代城市文明。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困难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真正解决‚两栖人口‛问题,实现工作人口变成工作和社会人口。

问题六: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但生态文明建设压力较大

‚十一五‛规划把节能环保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并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采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主要污染物的2个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据测算,‚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亦能完成。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生态环境状况出现局部改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对发展的制约总体上还没有缓解,有些方面仍在加剧。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超过50%),我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问题七: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改革任务艰巨

在‚十一五‛规划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和重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进展,但仍没有实质性突破。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理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重发展、轻改革,重政府、轻市场‛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有赖于体制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的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改革最大困难在于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因此,政府自身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探索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平衡的体制;尽快启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等是改革的重点。

问题八: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增强,但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它以精神产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种内容的文化体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同,就在于除了经济、技术等硬指标之外,还包括着居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软指标,因此,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就是要把更多的软实力因素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中来。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硬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但是软实力的落后却严重影响了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例如,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导致了企业竞争力不足,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落后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缺失使老百姓缺乏安全感从而制约了内需。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应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

在我国‚十一五‛与‚十二五‛相交之际,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可以肯定,世界经济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其间,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更具不确定性。

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必须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1、必须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陷入中长期低速经济增长、甚至经济停滞的困境,保持足以稳定和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所必要的适度的快速增长,不再不惜代价地追求与以往类似的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在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改革30年来所获得的经济、体制成就,尽快转向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化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在业已抑制了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之后,明确地确立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立足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方针。

2、必须实现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充分认识这一转变的内涵和意义。在外需减弱,国家投资不可能长期托盘的情况下,只有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优势,利用众多人口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和结构转换所带来的极其巨大的增长空间(据测算,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每提高3-5个百分点,即可使万余亿元的商品进入消费),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比其他国家更长的快速增长时期。其中,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最为紧迫和重要。必须积极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要侧重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必须积极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培育消费热点,稳定扩大住房等大宗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必须完善相关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城乡消费服务体系的建设。

3、必须实现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高端创新,激励与引导自主创新,举全社会之力为向自主创新经济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持。必须确保我国能在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炭技术、绿色经济等为内容的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抢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就创新的主体来说,关键要解决好自主创新的动力特别是激励机制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激发创新主体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来调动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利益机制调动起其创新的积极性。其次,还应通过积极的科学的组织和引导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提升科技创新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创新能力;要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推动联合创新;要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

4、必须实现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以降低发展的资源成本为核心,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将节约优先和效率为本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全方位地提升资源节约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大力强化资源节约的政策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和应用资源节约技术,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形成社会、区域和企业三个层次相统一的循环经济体系。必须将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点,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将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积极改善与调整现有的资源消费结构,积极保障资源供应的战略安全,积极开发利用海外资源。

5、必须实现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尽快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不同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

据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因此,‚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化的任务是如何从一个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压力,推进工业化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在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下功夫。

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结束时,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一方面,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我国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对外贸易大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大部分,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增加值率不高,工业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增加值占总产值比例)仅为26.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超过了40%。由此可以判断,‚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这就意味着:其一,基本完成了工业数量扩张的任务后,实现工业质量提升,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是这个阶段工业化的核心任务。其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提升制造业水平、推进城市化和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化面临四大挑战

(一)快速推进工业化面临资源的压力

从‚十五‛时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就面临着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约束。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是资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时期。第二,13亿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所消耗的资源,即使是使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许多方面浪费惊人。第四,我国在许多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新增量的多数依赖进口已成定局。这样无疑加大了我国在资源问题上的压力。

(二)环境约束增强

一方面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排放相应增加,2009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占全社会的84.3%和34.4%。;另一方面,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把转变能源消费模式为主的经济模式视为‚新的工业革命‛。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我国推进工业化面临空前的环境挑战。可以说,工业是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节能目标的主攻领域。

(三)传统比较优势渐失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与技术变动速度的加快,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传统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发生了逆转:天赋的自然资源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不再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要素、资本富有和贫乏的界限由于资本市场的开放也变得模糊、劳动力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提高而克服了数量上的不足。这些新变化使得传统比较优势受到挑战,而真正构成比较优势来源的要素是知识与技术,所以,基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削弱的同时,寻求可持续的动态比较优势是我国推进工业化的关键,也是挑战。

(四)工业化推进面临制度障碍

我国推进工业化受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双重控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产权控制、目标差异导致了产业趋同与重复建设,甚至国内市场的分割;较长时期以来,由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地方为了追求地方短期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少地方政府通过降低税收、扭曲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吸引外资,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相同制造业供给过剩,没有形成差异性分工,市场分割,限制要素的流动和分工聚集。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需要路径创新

基于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条件,‚十二五‛期间,继续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是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为此,需要在我们在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一)培育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中国能否真正‚后来居上‛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2006-2009年,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由60%下降到50%左右。2006-2009年,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1.9%提高到46.5%,提高了4.6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因此,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进工业化的关键环节。在‚十二五‛时期,尽快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快制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的实施细则;为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并赢得市场创造条件;加快金融与技术创新的紧密联系。

(二)加快产业升级

一般来说,产业升级有三种形式。一是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二是在产业链上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三是创建新兴产业。基于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和由此产生的新的产业群。

‚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升级。一方面必须使我国的制造业从简单的加工装备向现代装备业转变,延伸制造业的价值链,如开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和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目前已经确定七大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因此,需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推动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三)推动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模式‛要做重大调整。要改变‚两个过度倾向‛,即改变过度投资倾向和过度的外生增长倾向,这就要求在制度安排上做出调整。同时,要继续推进所有制结构创新,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制度,注重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必须按照中央有关精神,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就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支撑

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市场经济说到底是需求推动的经济。在开放的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方面,由此,人们也往往把消费、投资和出口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当中,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出口满足的是国外需求,只有居民消费需求才是我们所讲的国内最终需求。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居民消费需求是总需求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推动力的是居民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中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这一点已为我国多年的实践所证明。不仅如此,居民消费需求还是防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因为,它的波动相对平缓并且往往滞后于投资需求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比如,在投资需求迅速上升时,由于居民消费需求上升相对缓慢,限制了投资需求增长的空间,使投资需求最终不得不放慢增长速度直到回落。而在投资需求迅速下降时期,则由于居民消费需求下降缓慢,在投资需求下降初期,消费需求下降很少甚至维持不变,具有一种自发地遏制经济衰退的作用。所以,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讲的‚人‛就是最广大人民,这里讲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不断增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就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二、居民消费需求不断下降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

目前,在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根据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率在65%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在50%左右比较合适。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尤其是国内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7年的35%,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相对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39.4%。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不足。1993年到2004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8.4%,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3.5%,低收入国家为81.2%;而我国这一时期的年均消费率不到60%。

消费率不断下降,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和消费增长速度。2001年至2008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9%,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1%。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40.9%;同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65.1%下降到39.4%。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拉动力是出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特别是2005年以来,顺差急剧增加,2007年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致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高投资引起的能源消耗快速增加,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007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6.04%,但能源资源消耗量达到26.6亿吨标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最近10多年来,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等都增加很快,有些地方已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少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其次,外贸摩擦越来越大。外贸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其中大约有90%是贴牌产品。比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要依赖进口;我国企业必须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外国专利持有者。我国出口量大,但得到的盈利并不多。这种现状,使得我国不得不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换取微薄的利润。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储备大量积累,造成与贸易伙伴国的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

最后,由于投资冲动和出口冲动引发资本流动性过剩,可能形成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导致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脆弱。当出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要防止出现这种后果,防止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出现逆转,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前提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通过调整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所占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制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可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途径。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的就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关系。目前,人们对分配不公的抱怨,多半是指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所谓初次分配,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对其经营收入进行的直接分配。它不仅包括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对社会净产值的直接分配,而且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所有单位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能否正常运行。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合理调整这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关系,是扩大居民收入的一项关键措施。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密切相关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分配,政府一般是不干预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还没有多少话语权,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还不健全。而且,大量存在的垄断经营和混乱的分配秩序都会使初次分配关系出现扭曲。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做到:一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四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相补充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又一项重要措施。第一,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在认真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同时,要尽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三,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祥和风貌,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

2.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篇二

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李毅中部长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会议上的讲话》、《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等。与会人员围绕通信管理工作大局, 交流了学习体会, 一致认为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王钢要求全局干部深入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结合全省通信管理工作实际, 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要将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局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准确把握五中全会精神, 将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论述, 把握发展机遇, 明确通信业的发展方向和今后通信管理工作的任务。

二是要认真总结行业“十一五”发展的经验, 科学谋划“十二五”。在总结经验基础上, 深入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 围绕中心工作, 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进一步提高指导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科学编制《四川省通信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个特点:要具有超前意识;要体现“两型社会”的要求;要准确定位, 将我省建设成为西部通信枢纽和西部信息高地;要做好与部省有关规划的衔接工作。

三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共建共享工作, 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加大地铁、高铁、公路、大型场馆等重点场所的共建共享力度, 做好考核工作, 完成共建共享考核办法修订工作, 并建设全省共建共享资源管理系统, 力争使全省共建共享“数量上有提高、范围上有拓展、模式上有创新”, 把共建共享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起完备的共建共享体系。

四是要加快3G发展,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以无线城市建设为契机, 加快3G发展, 大力推进成都—台湾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工作;进一步细化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 积极探索三网融合条件下的建设、服务、监管模式, 建立高效的网络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资源共享、竞合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服务和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广电等部门的合作, 促进网络和业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力争把绵阳建成全国三网融合示范基地。

五是要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农村通信相关任务, 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在年底前实现全省村村通电话, 乡乡能上网, 向省委省政府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也为全国“村通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是要继续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认真开展全省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建设工作, 继续做好藏区维稳等通信保障工作, 进一步提高全省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应对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要形成常态。

3.十七届三中全会从解构到多元 篇三

为此,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这是欢愉与伤痛混杂的年份。2008年的中国大事频繁:南方大雪围城、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经济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沿海外贸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回乡。国家出台“4万亿”这一史无前例的刺激举措使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中国终于以大国的身份崛起于世人眼前。

2008年03月

“村村通”启动

在工信部主导下,一项包含中国农村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建设的国家系统工程正式启动。

相关行业的国企成为支援中国农村建设的主力。

2008年04月

央企“走出去”

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下行,央企开始走出去抄底。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海外资产最大的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规模3.8万亿元,海外收入达4万亿元。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量占到全国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海外总资产的85%,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绝对主力。

2010年03月

退出楼市

为了遏制楼市过热,面对央企国企频造“地王”引发各界质疑如潮,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宣布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

2010年08月

兼并重组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颁布,让人们日益感觉到在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个大前提下强调优势集中、鼓励合理流动,国企改革将实现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呼之欲出。

2013年04月

500强

2013年,中国大陆登上财富500强的89家企业中央企有45家,国有控股企业33家,央企和国企的总数占到上榜总量的92%。“500强”已然不是那个曾经只能遥望的图腾。

4.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篇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内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针对其会议公报,我作了如下的哲学解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这一原理决定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规划时,着眼于我国当下面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物大山洪泥石流严重自然灾害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的。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只有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才能作出科学决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建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存在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社会意识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民主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民主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着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5.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篇五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时代背景

第一个问题,就是时代背景。我们是处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这是在时代历史转折点上的一次党的建设会议。

所谓时代历史转折点,这是前几次党建会议所不具备的一个时代背景。我们中国走过了两个完整的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9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百年战争,我们正好经历了一个百年战争时期,从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和英国、法国交手,到最后几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我们都交过手。一百年来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也告诉我们这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政党,没有一个坚强的政党,国家就会四分五裂。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49年到2009年,我们正好走过了一个完整的60年的甲子年。从2009年开始我们全党全中国要迎接新的第二个完整的60年的甲子年。这对我们共产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执政课题。我们诞生于百年战争的后期,党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反帝反封建的百年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四中全会的决定当中的四个转变,第一个就是这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转变。我们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执政正好走过60年一个甲子年。面对着当今世界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共产党首先要迎接未来60年执政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在第二个60年里,前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台湾国民党百年老店关门的教训,都在第二个60年里头要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我们党的自身的一些党风问题、腐败现象问题,以及世界上的大趋势、大形势,都对共产党能否在第二个60年完整走下来,迎接第二个60年执政的考验,是一个相当严肃的课题。

毛泽东1949年离开西柏坡,走在进京的路上曾经说,我们是进京赶考,考不好的话,我们还会退回来。这就给共产党提出了一个执政的严肃课题,我们要经历长期执政的考验,考不好退回来,就是退回在野党的地位。那在第二个60年里头,对我们全党,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一轮的考验。

所以面对新的60年到来之际,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我们要把这个目标调整到迎接未来60年的奋斗与考验上,这是时代背景不一样。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都不具备的背景,因为其他几次没达到60年的转折点上,没踩到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结束、第二个30年开局的转折点上,都不具备他独特的历史地位。

这是我们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从1840年我们这个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入、侵略就开始转型。现在看看,正好经历了169年,我们这个社会才有一个初步的眉目。这是我们一个民族转型走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和中国发展以后走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这个转折点与世界发展潮流有关系。1840年到1919年是英国、法国、德国引领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1919年以后,我们中国应对了以苏联红色文化为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应对了以美日德为代表的后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那么世界发展有一个规律,谁拿到前三名,谁就是世界发展潮流的引领者。2008年底,我们国家国民生产总值30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是4.5万亿美元。去年年底我们正好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持平。2009年我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日本这个数字是80年代的水平,他们十几年二十来年是零增长负增长。那么2009年我们明显要拿到世界第二位的水平。我们就从应对世界发展潮流到了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

从应对世界发展潮流到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全世界如果说有什么道理,那就有一个道理可讲,谁整到前三名,谁就是引领者,根本不管是你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你只要到前三名我就跟你学,你不到前三名你就跟人家学。前三名就是领着走,不是前三名你就跟着别人走。我们从1840年社会开始转型到2009年169年之后,我们终于拿到世界前三名的位置,我们将来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世界的发展将注入社会主义要素,世界的发展格局、世界的发展风貌将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格局,一种新型的发展风貌。

所以说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别小看这一点,你看这三十年来,我们有多少干部放到美国去学习,有多少干部放到法国和德国去学习,有多少干部到日本去学习。你看看这三十年来我们应对潮流,人家是怎么折腾我们,天天跟共产党叫板多党政治,天天跟我们中国叫板要选举,天天跟我们说叫板要三权分立。

走向这种转折点以后,干部培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非洲、南亚一些国家的干部培训到向中国转移,以前放在日本和美国。放在他们那还不行,他们是多党政治,国内民主需要文化基础,没有文化基础,光两个党打架打得不亦乐乎,那不行。那还跟中国学吧。一个党执政,不打架发展挺快,到这儿学什么?到咱们中央党校,第一个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共产党的基础建设、党群关系、科学发展观等。这些国家的省部级后备干部、地厅级后备干部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理论,回去就是照你这个模式走了,这就叫引领。引领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引领干部,干部回去执政,用你的思想,用你的观点,用你的模式。

所以世界的发展中心,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向亚洲转移。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在向亚洲转移,亚洲又是以中国为代表,印度紧随其后,整个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全世界都向中国学习,中国这一套本来就是社会主义要素。我们以前,十六届四中全会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大的底气,十五届四中全会那时候的财政税收没有上一万亿,今年年底的财政税收上七万亿,去年年底六万亿。

所以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转折,从应对潮流走向参与引领潮流的历史转折点。1840年以来,整个中华民族169年为之奋斗,就想走到这一步。因为落后就要挨打挨欺负,我们一直想奋起抗争,打完英法打日本,打完德国打俄国,最后抗美援朝跟美国打,表现了民族不屈不饶的一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也是继承了这种精神才成了气候,要不就不叫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了。

这个转折点的第二点,就是从应对潮流走向引领潮流的转折点。这告诉我们,共产党领导整个民族从过去应对潮流,到引领世界潮流不一样。共产党的涵养、知识都需要有新的内容。如果这个潮流引领不好,就会挨骂。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历史地位。我们共产党代表大会过去曾经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1935年的贵州遵义会议。我们党把它界定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对内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十七届四中全会这个转折点,无可厚非,就是整个中国169年发展之后由应对潮流走向引领世界潮流的转折点。

上面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关于这个会的时代背景。这次会议是在一个重要的从应对潮流走向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转折点上召开的会议,需要全党从迎接未来60年长期执政的考验,从准备将来怎么样肩负起时代使命去考虑。

那么世界发展有一个规律,谁拿到前三名,谁就是世界发展潮流的引领者。2008年底,我们国家国民生产总值30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是4.5万亿美元。去年年底我们正好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持平。2009年我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日本这个数字是80年代的水平,他们十几年二十来年是零增长负增长。那么2009年我们明显要拿到世界第二位的水平。我们就从应对世界发展潮流到了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

从应对世界发展潮流到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全世界如果说有什么道理,那就有一个道理可讲,谁整到前三名,谁就是引领者,根本不管是你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你只要到前三名我就跟你学,你不到前三名你就跟人家学。前三名就是领着走,不是前三名你就跟着别人走。我们从1840年社会开始转型到2009年169年之后,我们终于拿到世界前三名的位置,我们将来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世界的发展将注入社会主义要素,世界的发展格局、世界的发展风貌将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格局,一种新型的发展风貌。

所以说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别小看这一点,你看这三十年来,我们有多少干部放到美国去学习,有多少干部放到法国和德国去学习,有多少干部到日本去学习。你看看这三十年来我们应对潮流,人家是怎么折腾我们,天天跟共产党叫板多党政治,天天跟我们中国叫板要选举,天天跟我们说叫板要三权分立。

走向这种转折点以后,干部培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非洲、南亚一些国家的干部培训到向中国转移,以前放在日本和美国。放在他们那还不行,他们是多党政治,国内民主需要文化基础,没有文化基础,光两个党打架打得不亦乐乎,那不行。那还跟中国学吧。一个党执政,不打架发展挺快,到这儿学什么?到咱们中央党校,第一个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共产党的基础建设、党群关系、科学发展观等。这些国家的省部级后备干部、地厅级后备干部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理论,回去就是照你这个模式走了,这就叫引领。引领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引领干部,干部回去执政,用你的思想,用你的观点,用你的模式。

所以世界的发展中心,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向亚洲转移。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在向亚洲转移,亚洲又是以中国为代表,印度紧随其后,整个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全世界都向中国学习,中国这一套本来就是社会主义要素。我们以前,十六届四中全会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大的底气,十五届四中全会那时候的财政税收没有上一万亿,今年年底的财政税收上七万亿,去年年底六万亿。

所以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转折,从应对潮流走向参与引领潮流的历史转折点。1840年以来,整个中华民族169年为之奋斗,就想走到这一步。因为落后就要挨打挨欺负,我们一直想奋起抗争,打完英法打日本,打完德国打俄国,最后抗美援朝跟美国打,表现了民族不屈不饶的一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也是继承了这种精神才成了气候,要不就不叫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了。

这个转折点的第二点,就是从应对潮流走向引领潮流的转折点。这告诉我们,共产党领导整个民族从过去应对潮流,到引领世界潮流不一样。共产党的涵养、知识都需要有新的内容。如果这个潮流引领不好,就会挨骂。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历史地位。我们共产党代表大会过去曾经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1935年的贵州遵义会议。我们党把它界定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对内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十七届四中全会这个转折点,无可厚非,就是整个中国169年发展之后由应对潮流走向引领世界潮流的转折点。

上面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关于这个会的时代背景。这次会议是在一个重要的从应对潮流走向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转折点上召开的会议,需要全党从迎接未来60年长期执政的考验,从准备将来怎么样肩负起时代使命去考虑。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旋律

那么我们说第二个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旋律是科学化。所以,我们别把党内民主、反腐倡廉当作主旋律,那只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科学化,这是党的建设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

为什么要科学化?因为我们走到世界第二位的时候,不再是建国初,也不再是改革开放初。建国初,我们1950年全国财政税收62个亿,1952年国民生产总值170亿美元,5亿人口,365天,平均每个人一年三块五,所以当年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我们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千亿美元,财政税收是1146亿元。所以当年顾不上科学发展,别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先把国家发展起来再说。2009年到世界第二位了,我们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到这儿以后往前走,再这么搞也行那么搞也行,就不行了。

现在讲的是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还有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这五大建设的综合指标,经济建设不考虑到生态文明不行,要科学发展。那么,现在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五化发展,也需要我们走向科学。国家发展的指导理论提出科学发展观,回到头就是看你当家人的建设,你怎么办?你当家人的建设没有科学化,其他的那些发展不可能是科学的。所以呢,四中全会终于把科学发展观扎到党建的本身。

这是我们要把握的四中全会确立党的建设今后发展的主旋律,就是科学化。那么围绕科学化,四中全会有四个侧重点。第一个侧重点,推进国家发展靠什么?推动国家发展方面,四中全会寻找了什么发展思路?党的建设方面,推动国家发展寻找了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就是将来的发展我们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个就是综合国力在未来的30年到60年里要超过美国。就是我们的总体实力要超过美国,用新一轮的60年来干这个事。第二个,人均收入达到英国、法国、意大利的水平。不光是综合国力,要讲人均收入。现在我们国家有五个地区达到和接近了意大利的人均收入水平。其中有我们北京地区,人均收入达到了意大利的水平。珠江三角洲,从广州到深圳,人均收入达到了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个就是上海,第四个是杭州往东这边,就是杭嘉湖平原,挂上温州宁波绍兴嘉兴这一带。第五块就是苏锡常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在未来30年到60年,要把中国老百姓整体收入水平推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这是执政的第二个大的任务。

2008年我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781元,农村人均年收入是4761,差三倍多。那2009年呢,比去年的比例还扩大了,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共产党真正的铁杆支持者是农民,搞革命进山沟靠的农民帮你,搞计划经济靠牺牲农民利益,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搞改革开放照样是2.6亿进城务工的农民,支撑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如果差距长期这么拉大,工农和城乡会造成撕裂,就会失去一个主体群众。所以四中全会有一条,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六个党建任务中有一条就是这个,要解决城乡收入问题。

要发展农产品的工业化,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对那种原始的自然村落进行整体整合,实质上在未来的60年当中,我们要中国的农民彻底翻身,传统的农民彻底转变,走向一种新型的现代农民、现代农业、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这些要的是科学含量、科学发展,要的是农民农村农业研究的科研含量,不是一个简单事。共产党有一整套关于怎么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没有你当家人的科学化建设水平,那整个国家走向科学发展恐怕完不成。所以呢,四中全会设计了一个国家发展怎么搞,党员的积极性创新性怎么调动,整个党内的制度化建设怎么推进,最后是反腐倡廉怎么搞。反腐倡廉也得依赖国家制度化,这是治本。

说句实在的,2009年抓的是全党的中高级干部,人人心惊胆战,后来提出来贪污误国,庸官也误国。什么叫庸官误国啊?有些干部觉得升不起来了,就不使劲了。下午没什么事了,打电话找人,说下午上哪儿打打高尔夫球去,玩一玩,晚上喝点酒,喝完酒去唱会儿歌。在中高层干部中有一批这样的庸官。有的说,人家贪是贪,毕竟把这个地方整起来了。弄一大帮庸官,最后老百姓说几年一点起色都没有,自然会叨咕啊。所以谈党建,就得科学化。为什么提出科学化,前提条件就是制度,制度不完善,体制不科学,很容易造成一些问题。

我们建党快90周年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怎么发挥?靠什么发挥?这是这次党建要解决的问题。最起码未来的30年,党的建设的主旋律是科学化,所以逢事要抓住这个主题。

三大切入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三个问题,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有三大切入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一,以建设学习型政党为切入点,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第一条,你要知道执政的好与坏在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成与败,没有事业就没有党建,没有事业党建就什么话都别说。共产党搞党建,就是因为你建立了新中国,老百姓认了,人民支持你,你就有党建。

这30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有党建。前两天我坐出租车司机,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唱,我爱你中国,反正那音调跟我也差不多五音不全的,但是他哼哼唱挺来劲,老百姓都是看看祖国60年挺好的,我们北京市社区居民楼上阳台前面打出标语:祖国万岁!老百姓发自内心地对祖国肯定、赞同,感谢共产党。你不要小看这个,这时候你讲党建,他就认。别把党建架空,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和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所以,建设学习型政党是要解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问题,这条是中央提的硬任务。为什么提重大和紧迫的战略任务?学习型政党就是推动发展。为什么?国家城乡的收入比例,你不调研、不研究、不学习,用老办法、粗办法、传统的办法,整不了。你不学习,就引领不了世界发展,你不学习,世界就认为中国人都是暴发户,说出话来都粗俗,世界都不听你的。所以说,世界本身不断变化,经济发展中心向亚洲板块转移,中国起来了,印度马上也跟着起了。将来中国和印度是最难办的事,为什么?人口太多了,资源又有限。发展中的矛盾就是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矛盾。

不学习,国际上的事你整不明白,没办法走;国内的事你整不清楚,领导不好。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一个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追求自己的修养,要像圣人一样高尚。外王就是要成就一番王者霸业。如果说每个人都会做出成就来,那么可以说你让他到岗位上,稍加管理,他都会马不扬鞭自奋蹄。发展的后劲呢?发展的源头和活力呢?他的知识呢?共产党给他什么?共产党就是在源头上不断给他活水,就是再学习。

要解决发展中提供一种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就有一个学什么的问题。将来我们推进学习,需要把握三方面学习内容。第一方面就是理论武装。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的政党,理论学习是第一位的,理论学习管方向、管方法、管基本观点。学习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本职业务。干什么招呼什么,干什么都要成为专家,这是你学习的基本内容。理论有一个与实际结合的问题。你想想,《毛泽东选集》中有很多的理论当年都不是理论,而是共产党的本职业务,《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中做的演讲。本职业务必须得这样,搞军队的要研究军队,搞后勤的要研究后勤,做思政工作的要研究思政工作,搞党群关系的要研究党群关系。学习型的政党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把本单位的业务精通,成为专家型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是专家型的干部。

第三个要学习的就是时代文化。要学习当代世界各国的最新文化,最新知识,最新思想。

第二,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切入点。一方面解决全党的活力,另一方面推动国家整体制度建设。通过党内民主,使全体党员能够当家作主,对党的事务能够参与,献言献策。我向组织上说话,我要有一个通道,组织上要从发展党内民主的角度想,不能我说完了,你最后就无声无息了。我们要防止像苏联共产党那样,只代表机关的利益,不代表老百姓的利益,最后自己垮台。

第二个,制度建设咋推进呢?通过民主来推进,而且民主有党内民主。我们发展党内民主应该把握的三个方向、三个框架。

第一个框架就是国家民主政治框架下的党内民主。我们共产党五年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一中全会、二中全会选举,那都是国家民主政治框架下的党内民主,这是一种选举民主,党员要行使自己的投票权利,党组织要上上下下反复通过党内民主把好干部推荐出来。选出来干部以后,要进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这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第二个框架是党的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下的党内民主。这个民主要科学,要走群众路线,要调查研究。第三个框架是党的组织制度框架下的党内民主。这个也是民主集中制框架下的,要的就是公平,要的就是全委票决制。这个民主分两个层面,领导制度下的那个党内民主要求的是党的四大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党对军队的领导。

第三,要以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切入点。以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切入点,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

那么我们就看到三个切入点。第一个切入点解决发展的问题。第二个切入点是激活全党的活力,全面推进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就是党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党的执政制度等。第三个切入点,就是要怎么科学推进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因为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搞学习型政党,慢慢整出点思路来,整出点路子来,对全党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儿。你只要学习,只要努力探索,总会整出路子来。

十七届四中全会总体把握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是时代不一样了,确实我们要进入新的历史时代了。第二个,就是主旋律不一样了,过去是粗放型发展,以后是科学化发展。第三个,有三大切入点是我们应该把握好的问题。

叶笃初: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09-10-20 09:

31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是形成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怎么样来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了解,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党的建设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的相互关系。具体到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叫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所以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和媒体的语言当中乃至人们心目当中有一个概念,一个是称为伟大事业,一个叫做伟大工程,二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正因为有这个伟大的事业,就不断注入伟大工程新的活力;同样伟大工程不断前进、发展,又来保证伟大事业成功。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我们为了这个全会准备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公开报道过的,有两次政治局会议的讨论,还有长达一年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吸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包括各个民族党派、工商联的负责人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公众,当然也有媒体舆论方面的一些要求。所以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准备,这个会议已经经过4天讨论通过,形成这样一个文件。大家知道党的建设在我们中国来讲,过去是革命,现在是建设,乃至改革开放,我们要走向世界,党都是一个保证,是一个关键。而且大家都知道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法宝,所......略,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限范围收看会员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是形成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怎么样来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了解,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党的建设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的相互关系。具体到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叫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所以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和媒体的语言当中乃至人们心目当中有一个概念,一个是称为伟大事业,一个叫做伟大工程,二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正因为有这个伟大的事业,就不断注入伟大工程新的活力;同样伟大工程不断前进、发展,又来保证伟大事业成功。

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我们为了这个全会准备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公开报道过的,有两次政治局会议的讨论,还有长达一年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吸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包括各个民族党派、工商联的负责人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公众,当然也有媒体舆论方面的一些要求。所以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准备,这个会议已经经过4天讨论通过,形成这样一个文件。

大家知道党的建设在我们中国来讲,过去是革命,现在是建设,乃至改革开放,我们要走向世界,党都是一个保证,是一个关键。而且大家都知道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法宝,所以每当重要的时刻就有这样一个讨论、一个安排。一方面,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也是动员党的各级组织,用自己的行动来保证这个事业不断推进。所以这次会议事关中国、事关世界。事关中国包括中国的未来,世界也是,包括世界不断发展,所以世界范围、乃至全国人民都很关注这个会。

我要跟大家特别强调的,就是在这个会议当中出现了一个将来在多少年内都会引为一个经典、引为一个大家共识的话,叫“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当然主要的对象是对我们的党来说的。我们党员将近7600万,还有超过3000多万的共青团员,他们是党的后备军,还有积极分子。当这个会议顺利闭幕,要把这个精神传达到全党,首先就是这7600万党员,包括共青团以及其他方面的公众在内,就是在几个亿的人民当中要造成影响。

所以我们今天来谈十七届四中全会,我觉得是很必要的,很有意义的,无论是对我们党,对我们民族,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包括对我们现在成千上万的年轻人,都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都来关心这个会议,关心这个会议所作出的决策,关心这个会议怎样来反映民意。

这次全会首先分析了形势,其次是总结了经验,把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也就是把经验提高、上升,概括成几条规律,用这个规律反过来再提出任务。简单地说分析了形势、总结了经验、提出了任务、做出了部署。

这个部署包括全党,乃至党的各级组织、所有的党员,这也就是向全党提出一个要求、部署,工作上的要求、行动上的要求。同时,我也希望各位都能理解,这也是向人民作出的一个交待、一个承诺。在中国的政治、中国的发展当中,党是关键,所以向党提出要求、提出反映、甚至于提出批评,都是正常的,也是党所欢迎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党内在几千万党员当中提出要求、作出安排同时也是向人民作出承诺,表示一种责任。这个会议开幕消息发布之后,之所以不但在全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更重要的是在人民当中、包括国外的友人当中、以及其世界的媒体当中都引起了强烈的注重和响应,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很重视经验的总结,有了经验我们就有了前进的一个铺垫、一个准备,所以一切都是从行动当中来的、从实践当中来的,行动、实践出真知。这次总结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便于党内的教育、各级干部的应用,这六条经验是具有规律性的,所以换一句话说就是说六条规律。

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这第一句话一段时间以来都是这个经验,但是这次也有新意、有要求,“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是说在整个党的建设当中、党的工作当中思想理论建设是第一的、是基础性的。“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这个是很高的要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这也是亮出了旗帜,旗帜很鲜明,所以这是第一位的经验,也就是第一位的规律。

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这也是两句话,坚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我刚才特别强调,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这是第二个规律性,一定要结合,不能离开,不能悖离,另外要保证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力,这是第二个坚持。

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想大家会注意到,有一个词叫做“走在前列”,所以第三条是讲以这个为主线保证走在时代前列。

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句话很有意义,揭示了党和人民的关系。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的生机活力。

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就是总结的六条经验,形成六条规律,也是我们整个文件的一个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所有的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展开的。这里我想特别提到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的党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任务,希望我们这个国家再过一段时间,比如说到建党90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做成什么样?到2012年就要再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所以我现在说到90周年将会怎么样。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再过若干年,比如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党都要长时间里面保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要改革创新,要提高管党、治党的水平,从严治党、党要管党,一方面是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兴旺。我想特别向各位讲一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对人民的承诺,对社会公众的表态。当然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并不是今天才说起的,我以一个负责任的学者身份告诉大家,这个话我们已经讲了60年,特别是从严治党这句话,从我们之前就已经讲了,这些年是不是这样呢?是这样做的,努力了、下工夫了,总是要管党的、要从严治党的。可是现在这个时候,提出坚持党要管党、要从严治党,而且要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个含义已经不在字面上了。我向我的各位朋友们说明一下,请你们注意,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的后面深处是有一个承诺、有一个表态、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大家知道,这次大会宣布了要提高水平,过五年人民会再问,你提高了多少?跟我们的学生做功课得了多少分一样,人家会打分的。所以我们党是深刻意识到,自己给自己的会议规定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过一段时间就要交这个卷子究竟怎么样。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怎么提高呢?提到什么程度呢?需要几年提的比较高啊?所以这就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这六条(经验)是我们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探索自身建设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有历史印记的、是有时间基础的,它的内容不是我们今天这样的短暂的一个小时可以说清楚的,只是请各位都注意到,我相信我们依然在全党当中造成影响,要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把这六条经验化为实际行动。

这六条经验和规律,其中有一条就是党的十七大曾经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次全会又专门作出了一个决定,这同十七大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次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十七大精神的继续、展开、发挥,使它在党的建设领域里面继续朝着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加有现实指导性的、更加能够切合我们当前需要取得效果的这个方向来发展。所以十七大可以说是一个根本,全会就是大会的延伸和展开。有了大会总的部署、要求,才有我们的中央全会、四中全会集中讨论党的问题。所以说到底都是十七大的会议,十七大的旗帜,在我们这里进一步的展开、进一步的发挥。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全会就是代表,所以这次中央全会中央委员发挥集体智慧集体作出这么一个决策。我们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照耀下,又经过十七届四中全会具体的部署、安排、推进,我们党的建设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新的步伐、新的成果。这就是两个会之间的关系。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新的内容、新的表述、新的精神的力量和工作的指导。从工作部署的角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要注意要求上、工作安排上提的口号、用的语言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跟我们刚才看到的基本经验也是一致的。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基本经验过去大致也是这个方向,除了个别情况下有些曲折以外,大致这个方向,今后也是这样的方向,所以基本经验带有规律性。

现在就非常明确,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就是这样为什么要做的坚持把我们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因为思想一致了行动才能一致,有了思想理论的武器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当中不断取得进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是大家所认同的,全党人民都认同的,你这个主意好、你这个思想指导有效就行。

可能各位都注意到,我们建国60周年成就在陈列展览,60年的成就展里面总结了包括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十大精神。我看了以后的印象就是,归根到底就是思想理论对头,才会有那个精神,精神就变成力量。所以请各位注意,这次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我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这个工作,而且我本身在党内生活已经超过60年,所以我的经验就是,学马克思主义,要认真地学,一要懂二要信三要用。你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全党就能凝聚,人们就有依靠,就有前途,所以强调学习是很重要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学习的时代,包括我在内都感到时刻需要学习。当然我们强调的,首先是要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还有道德、要求各方面的学习,当然现在包括青年人在内都很关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也是现在很时髦的,我也很赞成的。现在我们还注意学习,学习外国的、世界各国的经验、知识,他们有用的我们都来吸收。所以我们是个学习的党,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的政党,要不断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而思想政治水平的含义当中包括道德水平。

如果要问文件有什么新话吗?“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推进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新话。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是欧洲产生的,到了亚洲到了中国需要中国特点;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早在150多年前产生,主要一个理论体系形成的很长时间,那个时代跟现在时代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我们这60年来就有很大的差别了,所以说时代化;大众化,大众化就意味着适合亿万人民来领会,请他们来讨论,请他们来把这个思想理论融进自己的思想、学识、智慧里面去,所以这是很重要的标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在各级干部当中,包括高级干部,朝这个方面努力,然后是成千上万的党员,然后是广大青年,广大青年人当中还包括大学生、博士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因为青年知识分子学习这个也起到桥梁作用,他可以向广大的群众传播,而且他可以在网上跟帖,也可以跟网友们讨论。关于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是看到了一个非常让人羡慕和惊讶的一种情结,因为它在网络上,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民族有了这么一个理论思想武装,就会化成无穷力量,所以是很重要的。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社会呼吁反腐的声音已经很高涨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党内应坚持“六个必须”来加强党建。这一次中央全会决定之后,实际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各种部署,包括中央有关部门,比如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的部署。统战部最近刚刚已经有一个讲话。

下面我跟各位特别强调的是,反腐问题归属为中共中央的第十七届的中央纪委,全名就是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刚刚开过十七届四中全会,紧接着中共中央全会开的,开了一天,现在已经发了2000多字的公报。这个公报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要求提出:党的事业越发展、党的建设越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越要抓的紧而又紧!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个宣誓,也是一个表态。请各位注意到,现在说的是“反腐是紧而又紧”,中央纪委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这个做了一系列的部署和要求,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所以这是进一步地让人民高兴、让人民放心的承诺交待。

在网上或者会前舆论的各种反映当中都很关心反对腐败的问题,这是民心所向、民心所求、民心所愿。所以党是顺应要求,不但全会做了决定,而且纪委专门开会作出部署。惩治腐败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要准备用很多年花很大的工夫,甚至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来不断地办这件事。现在值得各位感到可以宽慰的事情就是,中央纪委四次全体会议宣布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要增加内容。有的网友们已经用了“扩容”的新词,把它扩大。领导干部是包含两个层次的,一个是省市这一级的,中央规定要报告个人事项,比如自己的夫人或者其他的成员做什么工作,是读书的在哪读书,都有规定的,这个是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这么一个规定。

刚刚开会决定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动作呢,有什么最新的表示呢?有了,决定领导干部的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情况,要列入报告内。原来有一些内容规定了的继续执行,现在是强调要增加,要扩容、扩大,这是网友说的,我们政治文件没有称为扩大、扩容,扩到什么地方呢?扩到住房、投资、配偶子女的从业情况列入报告内容,报告的时候把这个都报告。按照中央的规定,有一些干部是一年报告一次,有的干部是半年报告一次。住房的情况,也许不只一套,一个干部本身就睡一个床,不能到处都有床,但是实际生活当中房子多,也可能用了,也可能没有用,可能是在本地,也可能在外地,比如说比较好的风景区。还有投资,投资是各种投资都有了,投资有时候在名义上、在形式上的看不出来,但是换名的或者是别人的名字,甚至于无名氏的,这就是为了避开缴税,避开党的约束和检查。还有配偶、子女从业,你的孩子、你的女婿干什么工作,当然我们需要细化,他的职业是一回事,他的职业里头包不包括他的收入,这就是需要调查,需要在实际工作上研究,看看哪样可行。

文件已经决定了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的情况要予以报告,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进步。够不够呢?也许解决了一些,也许还不够,不要紧的,这就开了头了,以后还可以扩容,只要有新情况、新内容、新办法就加进去,这个就很重要了,所以我们要有信心,要有一个期待,一步到位把话说得很大,并不一定就能有成效,重要的是要有成效。

另外有一个事情也是很重要的,配偶子女移居国外或者境外的要报告,要管理起来,这个很重要。一个干部,他的夫人、他的妻子或者他的老人现在在国外要管理起来,要登记,他的儿子、女儿、女婿、媳妇,还有第三代,要加以管理,所谓管理就是首先要登记,当然有一个具体规定,我觉得就说明党做了承诺我们要从严治党,人民希望我们从严,我们自己党也要严起来,不严这些地方嘛,够不够呢?网友们可以讨论,也许还不够,还可以再讨论,不要紧的。可以再扩容,有了扩容以后我们以后就可以经常扩容了,当然所有扩容的确是办得到,要兑现,要讲信用,不是光靠文件,我觉得我们这个党是很讲实在的。我参加党内生活几十年,我觉得最近的几十年当中,特别最近的20多年,有了很大的进步,用了很多办法,但是也还留给我们很多课题,但是我是充满信心的。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的经验乃至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面是认为思想是实质、作风是表现,所以很重视作风问题。同时看到作风背后是个思想问题、是个意识问题,而作风本身的外延,向外伸展会反映为同人民、群众、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作风,甚至于提到“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我们革命事业、国家的社会建设发展的兴衰”这样的高度,所以是很重视的,而且认识又是深刻的。

现在我们要告诉各位一个好的消息,这次的会议决定,要把作风建设更加推进一步。作风建设我们一直在进行、一直在抓、一直有要求,一直也在干部、党员当中不断鞭策、推动和鼓励,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甚至有时候还显得很不好,局部性质的很不好,比如说假话,或者是出现重大的事件,包括矿难或者是其他的医药、食品等等问题,发生死人事件都不报告。所以中央严重制裁这种违纪违法问题,但是根本上抓作风,作风要从思想入手。追根求源来说,抓“风”是要抓思想教育,对一些不良的作风要批评、要纠正,好的作风、好的表现要表扬。这个文件当中强调,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个党性问题,这就是说他有一个高度。共产党员是不是共产党员的样子,是不是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作风方面我们兴什么,就是我们赞成什么,我们要举什么样的作风方面的旗帜?当然同时另外一方面就是指要批评什么、要纠正什么、要反对什么?中央已经决定“四个大兴”:第一,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第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第三,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第四,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我可以向我们的听众和观众们做个介绍,现在正在做好准备,在党内动员起来,大兴这样“四个之风”。

我们传统上是讲“三个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历史上战争年代,包括我本人在当年受到的影响就是“三大作风”。这“三大作风”继续有效,这“三大作风”在新的条件下有一些新的时代特点、新的方位特点、新的现实特点。这次“四个大兴”把密切联系群众放在第一位,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这个次序有道理的。因为我们是执政的党,我们手中有权,我们的权是用来为人民牟利还是用这个权为自己和少数人牟利,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一个党能不能兴旺发达,要看你有没有群众的支持、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我们在庆祝建国60大庆这个期间,我深有感触,60年我是全过程经历,还包括之前困难的年代。想到这60年走过来,包括战争年代最艰苦的时候,那种牺牲、那种流血、那种困难,所以我特别重视这“四个大兴”,这是在我们党在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时候,向亿万人民做的一个表示,我们下决心要大兴这四种之风,这是一个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然后要准备自己给自己做答案。

我们都要正确地来贯彻四中全会的精神,都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我相信我们这个党会获得新的动力,我也相信广大人民会推动我们更加进步,把党的建设搞得更好、更有效果。

6.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篇六

解读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

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月9日至11日在京举行。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及成就,研究部署了2011年任

务,为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开展好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铺好了路、指明了方向。全会认真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着力建立全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着力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总书记的讲话,至始至终都贯穿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反腐倡廉建设及反腐败工作中真抓实干,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百姓呼声,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全会公报及党中央有关领导同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也看到了我党反腐败工作所取得的明显成效。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及国内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忧患意识,更要有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和更加有力的措施,迎难而上,要有作长期复杂斗争的思想准备和战斗意识。全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也作了统筹安排、科学部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全面具体和突出重点地进行了安排部署。全会明确提出这三大任务,是当前及从今后一段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必须抓紧抓好。我们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对中央及地方各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大力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坚持抓好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有效发挥教育、预防等功能,积极创新思路,大胆工作,狠抓落实,坚持统筹协调、标本兼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全会要求,抓住热点、破解难点,对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努力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的势头,如工程建设、土地矿产资源等重点领域;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确保地方党委换届工作健康顺利进行,明确提出“5个严禁、17个不准”纪律要求,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4项监督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上述四个要求,突出重点、切中时弊,如利剑高悬,时刻警醒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格自律,通过不断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将反腐败斗争深入基层等举措,牢牢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群众利益增强群众信心,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将反腐倡廉建设等工作一插到底、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2011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党成立90周年和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年,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会会议精神及总书记等有关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再上新台阶。

7.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篇七

一直以来, 反腐倡廉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 因为腐败不仅严重影响我党的光辉形象, 更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而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 客观上形成了腐败高发的态势。也因此此次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 是党必须需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 更有效地预防腐败, 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一、健全国企党建工作机制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 近年来, 国有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管理跨度不断加大, 企业人员流动也呈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新情况、新形势, 给国企党建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以“结合中心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 构建统一、规范的工作体系, 完善责、权、利相协调的工作机制, 将生产经营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机制。要把生产、管理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抓手, 建立活动方式根据变化创新、工作领域沿着工地拓展、思想教育结合实际展开、服务保证作用紧贴中心发挥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 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到增强企业凝聚力, 推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去。

健全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参与国企重大问题决策, 是党章赋予党组织的重要职责, 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 也是国企党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发展能力、防止决策失误的有效形式。要进一步健全“大事集体决策, 党政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 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机制, 规范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 确保国企重大问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降低决策风险和失误, 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发展能力。

二、创新国企党建工作内容和载体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 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不断调整, 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 党员队伍中宗旨意识淡化、党性观念不强、先进性弱化等问题逐渐凸现。如果不加重视, 必将动摇和影响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 影响国企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影响国企改革和发展。这就需要国企党组织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新变化, 更新思想观念, 丰富工作内容, 改进方式方法, 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特点, 结合企业实际, 创新党建工作载体, 加大对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力度。

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 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没有活动, 党的组织就没有生命力, 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 活动就难以开展和富有成效。因此, 在传统活动形式和载体的基础上, 要不断创新党建形式和载体, 凝聚党员、激励党员, 组织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去。创新工作载体, 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突出抓手就是要构建“六大载体”, 即“业余党校”载体、“创岗建区”载体、“技术党课”载体、“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载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党组织”载体、“现代网络教育”载体。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挖掘和发挥原有载体的功能和作用, 提高载体效能。要以“业余党校”为载体, 着力提高党员和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以“创岗建区”为载体, 积极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以“技术党课”为载体, 不断提高党员技术业务素质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

8.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篇八

这一年的10月9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需要”,指出了我国“三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

决策者们为何再次将改革的主题聚焦在农村?这里有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9646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大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大发展;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

深化农村改革应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成为决策者们苦苦思索的难题。为此,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入农村,来到田间地头、百姓家中,关心体恤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为改革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2007年4月,温家宝前往江西考察。在南昌县向塘镇丁坊村,他和乡亲们拉起家常。“生产中还有什么困难吗?”温家宝向村民们询问。这时,一位养鸭专业户向温家宝反映,农民面临贷款难、贷款额度小等问题。温家宝听后表示,农村小额信贷在农民发展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正在扩大规模,国家会考虑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果然,向农村注入更多的金融血液,成为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一大亮点。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我国为农民提供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民“贷款难”普遍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此,《决定》提出两个实招,一是在政策支持上实行倾斜,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在放宽准入方面,在加强监管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前提下,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这10年间,始终情牵农民群体,时刻关注农村发展,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曾为农民工追讨包工头拖欠的工资,促成农民工合唱团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对农村留守儿童倾注大量关爱……2012年10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人民大会堂向温家宝颁发了“农民”奖章。这一奖章,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促进粮食生产、消除贫困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各国领导人。温家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印证了“农民”总理的博大情怀。

陈锡文,学术观点影响农村政策

陈锡文是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有“中国农村政策的发言人”之称。他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他参与起草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部分有关农业和农村政策的中央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针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2005年,陈锡文发表了题为《要从五个方面着力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的文章,提出要从根本上建立起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强调要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等方面着手,突破农村发展的瓶颈。这些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都有所体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强调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提出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这也是陈锡文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转为商业用地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18亿亩耕地是必须保障的底线,陈锡文则是这一主张的坚定支持者。他以小麦为例做出解释,一旦中国敞开了进口的大门,势必会导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这无疑会助长中国威胁论的说法。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粮食安全问题绝对不能依靠国际市场去解决,它关系着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陈锡文一再强调,必须要保证粮食需求基本自给。

这一观点同样被高层决策者们所采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决定》部署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任务,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外界流传各种针对《决定》的解读版本。陈锡文曾多次就其中部分误解做出解释。例如,会上关于土地问题有这样的表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会后许多媒体热炒“允许土地流转”。陈锡文表示,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里就已经提到允许土地流转,2003年3月1日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里有一节12个条款讲的就是土地流转。而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承包的政策中,亮点是要赋予农民更充分、更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长久不变”这4个字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是送给广大农民的一颗长效“定心丸”。

十七届三中全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一步开创了农村改革的新局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物简介:

陈锡文,1950年出生,江苏丹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198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90年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4年被抽调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2000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功率放大器设计教材下一篇:幼儿园教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