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2024-10-23

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共17篇)

1.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一

关于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练习题

一、填空。(12分)

1、时=()分250米=千米

2、15千克比12千克多()%,()千克比12千克多;12千克比()千克多。

3、把20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4、“买来一袋大米,吃了”,把()看作单位“1”。还剩下这袋大米的。

5、加工一批零件,三天可以完成,每天完成总数的,()天可以完成总数的。

6、加工一批零件,三天正好完成了总数的,每天完成总数的.。

二、解方程。(6分)

+2x=x-x=x+x=

三、只列式不计算。(4分)

1.减去与的积,差是多少?

2.一个数的比它的大84,这个数是多少?

四、只列式,不计算。(10分)

1、商店运进30台冰箱,卖出15台,卖出的占原有的几分之几?

2、商店运进30台冰箱,卖出30%,还剩多少台?

3、商店运进一批冰箱,卖出30%,还剩21台。这批冰箱有多少台?

2.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二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三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六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 篇四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及答案

1.按照图上所示的位置填空。

(1)游泳馆在小文家的北偏____方向,距离是___米;

(2)电影院在小文家的东偏___°方向,距离是_____米。

(3)图书馆在小文家的____偏_____方向,距离是_____米;

(4)百货超市在小文家的_____偏______°方向,距离是_____米。

2、找到每个建筑物的位置。

(1)体育馆在学校的北偏_____°方向,距离是_____米;

(2)新华书店在学校的___偏10°方向,距离是_____米;

(3)李小旭家在学校的_____偏____°方向,距离是____米;

(4)百货大楼在学校的____偏_____°方向,距离是_____米。

3.量一量,填一填。

(1)疯狂老鼠在喷泉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米;

(2)空中飞车在喷泉___偏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米;

(3)时间隧道在喷泉____偏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4)碰碰车在喷泉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米。

4.按要求画出各景点位置。

(1)鳄鱼潭在大象馆西偏南40°方向,距离300米;

(2)熊猫馆在大象馆北偏西15°方向,距离200米;

(3)花果山在大象馆东偏北60°方向,距离500米。

【篇三】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与方向(二)》练习题

一、看图回答问题。?

1.下图为某路公交车的行车路线。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商场,再向()偏()的方向行驶()站到少年宫,再向()偏()的方向行驶()站到动物园。?????

2.贝贝从幸福路站出发坐了4站,他可能在()站或()站下车。??

3.京京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站或()上车的。

二、选择。? ????

1.图书馆在剧院的东偏南30°方向500米处,那么剧院在图书馆的(??)。

A.东偏南30°方向500米处???????B.南偏东60°方向500米处????

C.北偏西30°方向500米处???????D.西偏北30°方向500米处

2.如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红家在广场东偏北60°方向上,距离300米处

B.广场在学校南偏东35°方向上,距离200米处

C.广场在小红家东偏北30°方向上,距离300米处

D.学校在广场北偏西35°方向上,距离200米处

第2页

1.根据统计图完成填空。

(1)11%,15%

(2)文学,哲学

(3)2

2.下面是人民路服装店销售某品牌运动服的情况统计,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8%

(2)MLLS

(3)1600×22%=352(套)

答:销售了352套。

第4页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张晓辉想了解自己班上同学喜欢看新闻类、体育类、文艺类等电视节目的人数各占百分之几,可以制作(C)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2)张晓辉想了解自己班上同学上星期看电视的时间在半小时及以内、半小时以上到1小时、1小时以上到1个半小时、1个半小时以上四种情况的人数各有多少,可以制作(A)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3)张晓辉记录了自己上星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想清楚地看出上星期看电视时间长短的变化情况,可以制作(B)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

2.(1)扇形 条形 折线

(2)A C 540

(3)增加

(4)例:A牌和E牌电视机销售量最多。

第6页

1.(1)C(2)B

2.(1)环境保护  表扬投诉

(2)20  12

第9页

2.(1)2.5  2.5(2016新版为2.5,2015版是2)

(2)B

3.一个圆柱形茶杯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这个茶杯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厘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3.14x2x4=25.12(厘米)

3.14x4

=3.14x16

=50.24(平方厘米)

答:这个茶杯的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放在桌上占桌面50.24平方厘米。

第10页

1.(1)长方形  底面周长  高

(2)圆  相等

2.左图:

3.14×(7÷2)×2+3.14×7×8

=76.93+175.84

=252.77(cm)

右图:

3.14×5×2+3.14×5×2×6

=157+188.4

=345.4(cm)

3.(1)

3.14×16×8

=50.24×8

=401.92(平方厘米)

答:罐头包装盒侧面商标纸的面积至少401.92平方厘米。

(2)

3.14×(16÷2)×2+401.92

=401.92+401.92

=803.84(平方厘米)

答:大约需要铁皮803.84平方厘米。

第11页

4.6÷2=3(厘米)

3.14x3x2+3.14x6x8

=3.14x9x2+3.14x6x8

=3.14x66

=207.24(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207.24平方厘米。

第18页

1、略

2、图(1)是以长方形的宽边为轴旋转而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cm,高是1cm。

图(2)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而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cm,高是2cm。

第19页

1、略

2、长:2×3.14×5=31.4(cm)

宽:20cm

21页

2×3.14×5×20=628(cm2)

第22页

1、(1)1.6×0.7=1.12(m2)

(2)2×3.14×3.2×5=100.48(dm2)

2、3.14×8×13+3.14×(8÷2)2=376.8(cm2)

第25页1、75×90=6750(cm3)

2、3.14×(1÷2)2×10=7.85(m3)

26页1、3.14×(8÷2)2×15=753.6(cm3)

1L=1000cm3

703.6<1000,带这杯水不够喝。

2、3.14×(O.4÷2)2×5÷0.02≈31(张)

3.l4×(6÷2)2×10=282.6(cm3)=282.6(mL)

第34页1、1/3×19×12=76(cm3)

2、1/3×3.14×(4÷2)2×5×7.8≈163(g)

37页

1、第1、2、6幅图是圆柱。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相同;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有无数条高。

第3、4、5幅图是圆锥。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圆锥只有一条高。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通过把它转化成长方体导出的;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经过试验导出的。

3、(1)3.14×10×20+3.14×(10÷2)2×2=785(cm2)

(2)3.14×(10÷2)2×20=1570(cm3)=1570(mL)=1.57(L)

1.5<1.57,这壶水够喝。

4、(1)3.14×(4÷2)2×2+1/3×3.14×(4÷2)2×4=628/15(dm3)

0.65×628/15=2041/75(kg)

(2)2041/75×70%=14287/750(kg)

5.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2 篇五

吨,实际每天用去多少吨?

11(2)一批水泥,计划每天用去 吨,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用去,54

实际每天用去多少吨?

这两道题非常相似,学生难以分辨。为了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11我主要抓住两个关系句中的“用去吨”和“用去”让学生分析、44

比较。通过提问:

(1)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异同?

(2)两道题各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用去多少?

(3)一样吗?那里不一样?

1111吨”,是用去了1吨的,而“用去”,是用去了 吨的,二者采4454

6.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六

(1)时钟的分针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2)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通过()并且()都在()的线段叫做直径.

(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5)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6)圆是( )图形,它有( )对称轴.

(7)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半圆有( )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 )条对称轴。

(8)一个圆的周长是同圆直径的( )倍.

(9)有一个圆形鱼池的半径是10米,如果绕其周围走一圈,要走()米。

(10)一个挂钟的时针长5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的尖端走了()厘米。

(1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1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最长。

(13)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 )。

(14)小圆的半径是6厘米,大圆的半径是9厘米。小圆直径和大圆直径的比是( ),小圆周长和大圆周长的比是( )。

(15)圆的`半径是7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圆的直径是13米,它的周长是( )米。圆的周长是75.36分米,它的半径是( )分米。

(16)要在底面半径是14厘米的圆柱形水桶外面打上一个铁丝箍,接头部分是6厘米,需用铁丝( )厘米。

(17)用圆规画一个圆,如果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周长是( )厘米。

(18)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 )。

(19)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 )叫做半径。

(20)圆周率表示( )

(21)圆的直径长度决定圆的( )。

7.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七

师:学数学就得和数打交道,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 同学们已学过很多数, 最先学习的是?

生:自然数, 也就是后来的整数。

师: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

生:分数、小数。

师:不错。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跟数有关 (板书:数) , 但又有别于前面学过的数, 因为它的前面还有一个字——“倒” (板书:倒) ,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 (板书课题)

师:“数”, 大家都很熟悉, 但加了一个“倒”字就有了新的不同的意义, 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 加了倒字的数也就是倒数会是什么样的?

生: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

生:倒数是不是指倒了以后的数?

生: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

师:什么是倒数?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作为一个概念, 正确的定义显然只有一种。所以, 你觉得今天这堂课咱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倒数? (板书:是什么?)

师:除此之外, 同学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学了倒数有什么用。 (板书:用在哪?)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 (板书:怎样求?)

师: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赏析】倒数自然跟数有关, 所以, 课始的问题既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 又是新旧知识间的一种沟通, 当然, 教师醉翁之意不在“数”, 对“数”的正面强化正是为了与加了“倒”字后的新知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 由此, “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等原始的想法、真实的问题得以呈现。也由此, “是什么”“怎样求”“用在哪”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需的驱动下巧妙、无痕地转化为学生急切想了解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既抓住了知识的特征, 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规划展开路线,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 却又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情理相融, 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片段二】

师:什么是倒数?其实就一句话, 老师可以告诉你,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看书, 同学们更喜欢?

生:自己看书。

师:请打开数学课本第36页找到这句话, 轻声地读一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答, 师板书)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想知道“互为”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 谁来说说想法?

生: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 就是你是我的倒数, 我是你的倒数。

师:学到现在为止,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倒数这个概念的成立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 你发现了吗?

生:乘积是1。

生:还有就是要两个数。

师:不错。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赏析】余文森教授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在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讲与不讲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学, 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对问题、困惑处的探讨、交流深化了认识;教师于无疑处生疑提出的问题则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倒数概念知识本质的理解。

【片段三】

师:请打开作业纸一,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写几个分数并求出它的倒数, 然后同桌两人一起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讨论后, 展示作业纸, 交流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法)

师:倒数的概念掌握得很清晰。但也有问题, 求前面一些分数的倒数我们只要直接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行, 这里怎么就不行了呢?

生:因为前面都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这里是带分数。

师:问题又来了, 那带分数的倒数又到底应该怎样求呢?另外, 求一个数的倒数, 这个数除了分数, 整数可以吗?小数呢?那求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提供思考时间)

师:接下来, 我们准备分组来研究, 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二, 先试着来求出几个数的倒数, 然后四人小组思考、讨论作业纸下面的一个问题。 (作业纸分三大组, 每大组研究同一类数, 每生求出一类数中四个数的倒数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举例研究, 我发现求______的倒数, 只要______。

学生讨论完毕后,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纸, 集体反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屏幕, 这一组研究的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先看倒数求对了吗?他们发现的求带分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这一组求的是整数的倒数, 他们总结的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只要用这个数作分母, 用1作分子。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还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然后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整数当中有两个数比较特殊, 知道分别是谁吗?它们的倒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数分别是1和0。

生: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师:请说明理由。

生: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而0乘任何数都得0, 所以0没有倒数。

师:由此, 求一个数的倒数, 对这个数还得加一条说明, 那就是?

生:0除外。

师:这个小组求的是小数的倒数, 先看求对了吗?他们总结的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的方法是用1除以这个小数, 也能求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两种方法都行, 涉及具体的题目, 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生:我们认为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可能更适用于一般情况。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你的说明有理有据, 所以求小数的倒数, 我们一般也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经过讨论、研究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 现在,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求倒数的方法, 你会怎样说, 为什么这样说? (生答略)

师:学到现在为止, 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答略)

8.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八

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百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案例进行了尝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2.使学生会交流、会质疑、会借鉴、会合作,从而培养他们收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自学

这一步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时,要求完成几件事:(1)划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2)例题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注上记号:(3)做一二道题试试看,哪里有困难。(4)想想今天学的内容和前面内容有什么联系,写出你的新发现、新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

师先讲明自学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90页上的内容。学生在自学时,可播放一些不干扰自学的钢琴曲。

2.说学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地汇报所学到的内容,有一点说一点,同时也让学生说出新的发现、新的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还要让学生谈谈自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暂时撂置,这一过程大约需要7分钟,说学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学到了什么。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注意每组必须安排一个好的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大约3分钟

第二步:汇报小组上讲台做自学汇报,并进行适当的板演。(小组交流时已经进行分工)

生1:在投篮比赛中,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投中的比率是指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2:我学到了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生2:我学到了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因为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用百分数非常简便!一眼就看出谁大、谁小。

生3:我学会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

生4:我学会了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

第三步:其他小组同学发表意见:可以评价、补充或者总结。

生1:我发现百分数不能约分。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母固定是100,而分子有的是整数,有的是小数。

生3:吴易浓同学讲得好,投篮的成绩好,并不是投中的次数多,而是说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比率高。

第四步:让学生质疑问。

3.导学

(1)你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并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

(2)百分数概念中提到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3)百分数和分数有何区别?有没有最大和最小的百分数?

(4)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误解和遗漏的东西,这一步则要求教师能针对教材的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看这些问题中学生哪些已经搞懂,哪些还存在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自己再回去看看书,或同学讨论解决。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生生合作探讨。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讨。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

4.帮学

对于部分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要过早解答,而是让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或让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对于全班都不会的,教师则给予点拨指导。

5.检学

这一步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一定量的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既要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创新。练习以多种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般在12分钟左右。

6.评学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五步自主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生1:我认为李欣宇同学在讲百分数的特征时讲的非常清楚、好懂。我以后一定要向她学习,看书时认真总结,这样才能学到东西。

生2:王静伟同学在讲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时,讲的真好!好像老师讲的一样,我们一听就懂了。

生3:我认为我们组几个同学在自学和讨论时都比较认真。

后记:

本节课通过以“六学”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彰显。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得以培养。

9.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九

一、认真思考,仔细填空

1.一百七十六万五千二百写作,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万,精确到万位的近似数是()万。

2.在1到9这九个数字中,相邻的两个数都是质数的是(和),相邻的`两个数是合数的是(和)。(先填较小的数)

3.比x的8倍少5.5的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当x=5时,这个式子的值是()。

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条对称轴。

5.商店出售一种圆珠笔,单价2.4元,买四送一,实际是打(8)折出售。

6.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2厘米、6厘米、6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两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7.在比例尺是1:4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8.数据102、100、99、104、107、112、33、120、106、97的中位数是()。

9.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成()比例;如果ab=1,那么a和b成()比例。

二、判断正误

1.压路机滚筒在地面上滚动一周所压路面的面积,正好是压路机滚筒的表面积。()

2.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3.做种子发芽试验,结果100粒发了牙,30粒没有发芽,这次试验的发芽率是70%。()

10.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十

[关键词]教材 正方体 思维 空间观念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24

2013年第10期《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刊登了童义清老师所写的《教材能否再多编一题》一文,童老师在文章中说教学六年级总复习时遇到这样一道填空题:“由几个相同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从左面看到的是,这个立体图形至少是由 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童老师班上的大部分学生,也包括童老师,认为是由6个小正方体(如图1)组成的。课堂上,生1站起来反驳道:“我不同意,我认为是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其他学生听后一头雾水,生1操作(如图2)后,其他学生才恍然大悟。童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剖析:“全班60多名学生几乎没有人想到这种方法,这或许跟我们教材编排的思路有关。通过对比北师大版教材、苏教版教材以及人教版教材,发现这些教材中凡是涉及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题,都是把小正方体有序紧密地进行排列,要么是直直的一行,要么是直直的一列,每个小正方体都至少有1个面和其他小正方体重合(如图3),却很少出现面不重合且只有棱重合(如图4)的情况。”

因此,童老师认为由于教材上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小正方体面不重合而棱重合,所以学生凭借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初步判断时出现了偏差。

仔细拜读之后,我很佩服童老师对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细心解读的精神,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一线教师对教材的大胆质疑与不同设想,但童老师文章中的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生1摆出的这个图形不是很复杂,相反少了1个正方体(如图2),显得更加简单。”这里,我不禁问道:“如果更显简单,为何60多名学生(也包括童老师)几乎都没有想到这种方法?”当然,童老师归结的原因是跟教材编排的思路有关,而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但我并不认可童老师由此得出教材需要再多编一题这样的结论,因为将三视图还原实物几何体的时候,由三视图(正面、上面、左面)可以准确地确定实物图的形状。生1摆出的这个图形看似并不复杂,但是回到题目原点就会发现:此题根据两个方向(正面、左面)的视图还原实物图,对于空间观念尚在建立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是极不合理的。主要理由如下:

(1)很难确定这个实物图需要小正方体的具体数量。

(2)还原这个立体图形至少是由 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不仅要想象出可能的实物图,而且要从中选出最少的个数。

(3)只根据两个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实物图的可能性众多,具有不唯一性。

(4)还原面不重合,只有棱重合,这一特例处于一般人思维的盲区:从正面看,至少需要5个小正方体;从左面看,右侧至少还要添1个小正方体,所以自然而然地认为至少要6个小正方体。

(5)我先生是搞建筑设计的,看到这样的题目,送我一句话:“题目不完整,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同时,他明确地表示:“既然要还原实物图,那么通常要提供必要的三视图(正面、上面、左面),否则就很难准确还原。”

看他对这种题目不屑一顾的样子,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商量着让他还原出实物图,开始他犹豫了一下,而后画出结果(如图5)。我笑后给出生1的方法,他摇摇头又来了一句:“这种题目也太怪了。”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句笑话:“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思考题难倒大学老教授。”

而后在我的再三请求下,他给我画了两幅由三视图还原的实物图,从中可以清楚地比较出由6个和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图形,我发现正视图和侧视图是一样的,只有俯视图有明显的区别(如图6)。由此可见,要准确还原实物图的确需要由三视图来支撑,否则真的有些强人所难了,更何况是对小学生而言。

细读文章后,我认为童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没有考虑到这一题的难度,原文如下:“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空间几何体三视图与实物图的相互转化能力,由于是复习课,多数内容比较简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准备小正方体学具。”显然,童老师没有用小正方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而是直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概括出结论。童老师很可能课前没有将这题进行研究,才会在初步判断时也认为答案是6个小正方体。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让学生练习的题目,教师必须试做,才能了解题目的深浅程度,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不可否认,就这题的难度而言,试做后有可能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学生错误的发生。如果发现题目的难度过大,教师完全可以自行改编或者直接删除。

童老师建议教材在编排例题或练习时,涉及小正方体还有可能出现面不重合而棱重合的情况,但童老师对这一题没有注明出处,只是写道:“教学六年级总复习时,我与学生遇到……”由此可以推测,此题很有可能是教辅用书上的,而并非出自正规教材。现如今充斥市场的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盈利性强的教辅用书,那数量真是铺天盖地,质量却是良莠不齐。我个人认为:“出这道题目的人极有可能运用正向思维,考虑的也是由6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图形,只是没考虑到解决问题的人可能运用逆向思维,即根据两个方向(本题是正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实物图,而且涉及面不重合但棱重合这一特例。基于此,确实没有必要一一罗列所有的可能。”

我认为,这种题目的出现只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空间几何体的难度,不利于他们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思维是一种复合思维,快速、高效是它的两个显著标志。而且,此题的难度远远超越了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极限,练习之后,反而会影响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导致他们容易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个人经验产生混淆。另外,先不论这种练习是否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如此的拔苗助长也是极其不可取的。而生1提出的方法,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题的不合理。试想,如果没有出现生1的方法,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将毫无疑问是6个小正方体。如此不合理的题目才会引出错误的答案,追本溯源,又怎能将出现这种特殊情况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和教材编排有关?我认为童老师思考错了方向,纠错了责任方。不过,如果童老师先考虑不同版本教材共同的编写意图,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继而调整思路,就会发现各种版本教材的编者没有将这一特例引入教材的原因了。同时,《数学课程标准》(2013版)中明确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里清楚地说明此题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范畴,从而失去了考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知识掌握程度的价值,这样的练习其效果适得其反。

文章的结尾处,童老师还提出这样的建议:“试想,如果教材在编排例题或练习时,在保证基本要求能够实现的基础上,适当辐射小正方体还有可能出现其他的位置关系(如图7),体现立体图形与几何图形转换情况的多样性,就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更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教材编者采纳了童老师的建议,出现面不重合而棱重合的情况,那么类似这种的题目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让所有学生进行练习。那我们再回到此题,就会发现这道题并非只有生1出示的这一种摆法,还有多种情况(如图9)。

请问:“这真的能更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吗?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吗?”我认为此道题超出了教材的广度,超越了课程标准的深度,超越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极限。经查阅资料后,我发现:通过小正方体组合图形的三视图,确定组合图形中小正方体的个数,在中考或竞赛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型。可见,这类习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作为研究素材显然是拔苗助长,根本不合时宜的,又怎能不让学生生畏呢?我认为,此道题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空间几何体的难度,不利于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对空间观念尚在建立的学生来说,在这种问题上实在不必太过苛求;对于空间观念本来就不强的学生来说,这种题目的练习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也与我们现行教育所提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理念背道而驰。但愿出题的人能够把握教材的本意,而我们一线教师更要准确地理解编者的意图,精心选题,事先备题,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的思想是化繁为简,所以我们不能在数学上化简为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随意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从而导致知识性的错误发生。由于上述这道题极具思考性,对于空间观念特别强的学生而言,此题如果作为课外思维训练,让这类学生练习一下未尝不可。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我很愿意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步。

11.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十一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形成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学生的思维差异很大,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沏茶问题,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3.1、

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1、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2.2、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协作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4、教学重点

认识到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5、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教学策略

6.1、谈话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2、出示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3、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协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习情境设计

7.1、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展示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再围绕“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主题,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7.2、

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同时通过自我评价,纠正自己原来的错误,展现自我。

8、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的六张图片一个大圆、10个小圆一面涂颜色表格

9、教学目标

9.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沏茶问题的交流,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9.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9.3、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1 0、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烙饼”问题和“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展开教学。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

摘要:《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2.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十二

第五、六、七单元练习(一)

一.

填空。

1、用500粒种子做发芽试验,有25粒没有发芽,发芽率是()%。

2、一个工厂原来每月生产灯泡16万只,现在增加到18万只,产量提高了()%。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4、甲乙两数的比是5:4,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

5、30的相当于50的()%。

6、猜百分数。

百战百胜()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一举两得()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7、七折表示(分之),也就是()%。

8、把、、、314%、0.31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二、判断。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2、写成百分数的形式是1.25%。()

3、把30克糖溶解在90克水中,糖水的含糖率是25%。()

4、米可以写成51%米。()

5、百分数的分子一定比分母小。()

6、栽99棵树苗,全部成活,成活率是99%。()

三、选择1、9m是30m的()。

m

30%米

30%

2、把32.5%的百分号去掉,结果()。

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缩小到原数的③

不变

3、六⑴班今天有49名学生出勤,有一位学生请假,今天的出勤率是()。

2%

98%

4、实际比原计划的产量增加了18%,把()看作单位“1”。

实际的产量

原计划的产量

实际增加的产量

5、体育彩票的兑奖规定,超过一万元的奖金全部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某

人幸运地中到一个500万元的巨奖,他要缴纳的税款是()万元。

500×20%

500×(1-20%)

(500-1)×20%

四、解决问题。

1、2吨大豆可榨油300千克,大豆的出油率是多少?

2、牧场准备把64吨青草晒干,青草的含水率是40%,这些青草晒成干草后重多少吨?

3、小梅存入银行5000元定期2年,年利率为2.79%,到期后小梅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

4、一种洗衣机,由1000元降到800元,降价百分之几?

5、城南小学去年有学生1800人,今年比去年增加10%,城南小学今年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6、下图是聪聪家十月份生活支出情况统计图。

(1)这是()统计图

(2)如果聪聪家这个月的支出是1600元,请你分别计算出各项支出的钱数。

(3)食品的钱比文化的钱多百分之几?

(4)卖服装的钱比赡养老人的钱少百分之几?

13.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十三

填空题。

1、( ):( )=2.5= =( ):0.4

2、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甲数是20,乙数是( )。

3、把 千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 )千克。

4、 24的 是( ),一个数的 是25,这个数是( );( )的 是15;( )的 和0.75的.倒数相等。

5、在○里填上或=。

○ ○ ○

6、一项工程计划10天完成,那么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 )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的 。

7、一根绳子的 是6米,这根绳子长( )米。

8、一辆轿车每行驶6km耗油 L,平均每升汽油可行驶( )km,行驶1km耗油( )L。

9、要配制一种药水,12.5g的药剂,需要200g的水,药剂质量与水质量的最简整数比是( ):( )

10、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在下面画图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14.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练习的设计 篇十四

一、创设情境设计练习

在数学教学中, 低年级学生因年龄小, 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 上课注意力不稳定,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练习, 创设练习情境,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练习变成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实验情境、互动情境等,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有效练习成为可能。例如, 在学习《加倍与一半》时, 结合课例教学, 设计“买一送一”“打对折”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从而让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并练习加倍与一半的知识; 学完《认识人民币》后, 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情境, 在买与卖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等。

教学中, 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 把课本中的一些练习内容转化成一个个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密切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活动情境, 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实践、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探索, 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二、设计目的性、针对性的练习

在设计学习单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确定练习题。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一定的针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加强分类指导。例如, 在教学《加倍与一半》时, 其教学重点是对“加倍与一半”概念的理解, 并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加倍或一半。教学中, 在设计了超市“买一送一”的情节引出加倍概念后, 出示练习。首先是图形题的加倍:, 接着出示 数字的加 倍:。命名学生的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 能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加倍。又如《6的乘除法》中, 有些同学做题速度比较快, 针对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6 = ( ) ÷ ( ) = ( ) ÷ ( ) = ( ) ÷ ( ) , 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自己往下编。这种方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设计层次性的练习

练习编排要注意有一定的顺序, 必须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并注意沟通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现练习的层次性。一般来说,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练习都要经过模仿—熟练—创造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练习要求, 既要避免过多的单调的重复, 又要减少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的习题, 以免影响练习的积极性。设计练习时要从直观到抽象, 先基本后变式, 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练习数量和收获。例如: 《笔算加法 ( 进位) 》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 针对全部学生, 做基础练习。第二层次: 学生从练习中得到启发, 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 ( 找出错误原因, 并用正确的方法计算) 第三层次: 将习得的技巧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练习, 学生能轻松地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的一般方法, 从而减少错误率。

除了练习要有层次外, 学生也要分层。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 同样,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也是正常的, 老师应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基础题, 全班都做; 提高题, “优生”都做, “差生”尝试做; 拓展题, “优生”尝试做。这样既能调动“优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会打击“差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设计效果及时的练习

在练习的设计上, 要注意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 组织反馈练习, 同时加强课堂巡视, 搜集信息, 及时“调节”。每次练习都必须严格要求, 练习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练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所涉及的解题技巧。

15.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十五

一、前置之“实”

近年来,全国习作检测中非常关注实用性文体,而建议书就是其中之一,它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对于高段习作的目标描述非常清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尤其是对于建议书的讲评,前期素材的积累尤为重要,因此把综合实践前置,通过调查积累素材。学生可分组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保存下来,把素材积累得殷实。

为了便于在评改课时可以聚焦内容的修改,而不必关注文体格式上的修改,我通过微课教学把建议书格式前置,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明确格式写法,并自主完成习作,根据学生实际反馈制定评改要求。

二、评改之“用”

在习作讲评时,结合综合实践积累的资料,引导学生用“说明方法”将“现象”部分描写得更加清楚、具体;用“三维法”引导学生将“建议”部分修改,体现它的价值。最终使学生会用建议书,提升习作能力。

【目标定位】

依据教材目标:新课标中对于高段习作教学,明确指出:“学写建议书等常见应用文,内容符合文体要求。”而建议书的内容,主要是写清楚调查的现象,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另外,《新课标》也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依据前置反馈:通过前置性习作的批改发现,全班学生普遍没有把调查得到的污染现象写具体、清楚;另外,之后提出的建议部分,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的建议没有切合实际,价值无从体现。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转换,产生修改习作的兴趣,乐于修改习作。

2.通过前置素材对比,会利用说明方法将“调查现象”写清楚、具体。

3.通过范文引导,学会按“三维”法将建议修改得切合实际。

【案例描述】

一、实践调查,框定格式——“综·式”前置

1.明确主题,实践前置——收集资料

为了便于聚焦评改目标,我把本次主题确定为写一则“污染环境”的建议书。

师:在我们确定了主题之后,再来看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在写建议书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

生1:需要进行关于“污染环境”的现象的调查,然后才能把调查到的现象写清楚。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分工的讨论,最后完成分工表格,明确各自的分工。

学生经过组内讨论,最终明确分工,并在双休日进行实地调查,并最终积累相关的文字、图像资料。

2.微课导学,格式前置——明确格式

教师制作微课,让学生明白前置学习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的写法。

(1)建议书的内容

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2)建议书的步骤

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再说明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建议书的格式

标题;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3.习作前置,一稿批改——了解学情

教师关注学生的习作内容,反馈得出:调查现象部分,学生普遍没有写清楚、具体;而学生提出的建议,很多都是不切实际的,如何治理的途径也没有明晰。

生1:近期以来,某地的大气污染很严重,这是因为大量的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才造成现在的大气污染,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会造成我们呼吸困难,导致人们中毒死亡。(评:现象简单)

生2:近期,某地正在进行污水管道的改造,很多挖掘机在路上穿行,使得道路破裂,黄沙漫天,道路旁的树木枯死,甚至许多沙石倒进河流,污染了整条河。(评:整个现象描写清晰)

生3:最根本的一点是普及环保意识,只有人类具备环保意识,上述的建议才能顺利实施,地球才能转危为安。(评:怎么普及没有写出来。)

二、聚焦要点,方法领航——评改“依法”

1.基于素材,说明具体——聚焦“现象”

(1)角色转换,阅读习作——发现要点

师:既然建议书是写给有关部门的领导看的,只有采纳了你的建议,才能体现出你的建议书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们来角色转换一下,假如你来做有关部门的领导,看看这两份建议书,你会采纳哪一份?

教师出示学生的两份建议书。

学生评选——全部都选第一篇。

师: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第一篇?

生1:它的污染现象描写很具体,第二篇很简单。

生2:它的现象的描写很清楚,不是很笼统的。

生3:它的建议很有针对性。

生4:它的建议很切合实际。

……

师归纳:对比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篇建议书要被相关部门采纳,体现出价值,就必须把这两块的内容写好才行。

(2)聚焦“现象”,对比阅读——领悟“说明”

教师出示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

师:我们来聚焦这份关于水污染的建议书的现象描写部分,你觉得好在哪里?请画一画相关的句子,或者圈一圈词语,并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阅读,并批注。

生1: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河水污染的范围写具体了。

生2: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把河水污染的后果写清楚了。

师:以小见大,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呈现出来,更能带给人震撼,直刺人心!

生3: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污染程度形象写出来了。

师:打了比方,更加形象地写出了污染的严重。

生4:小作者做了一个假设,把后果写清楚了,更使人体会到了后果的严重性。

师:这样一个假设,把可怕的后果揭露了出来,怎么能不发人深省,不采纳你的建议呢?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如何才能把这一现象写得震撼人心,体现出价值?

师归纳:可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做假设等说明方法来具体、形象地描写调查得出的现象。

(3)结合素材,修改“现象”——运用“说明”

师:我们再来看这则建议书的“现象”描写部分,老师把与之相关的调查所得的资料,包括图片,都在课间上呈现了,请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把这份建议书的“现象”部分修改得更清楚、具体些。

学生进行修改——教师结合范例中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4)积累经验,自行修改——说明“实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帮这位同学进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经验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己前期收集到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把自己的“现象”部分修改得更加清楚、具体。

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2.范文引领,“三维”思考——聚焦“建议”

(1)研读分析,明确要点——切实可行

教师出示下水文。

师:我们来自习研读,看看老师的建议部分,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生1:提的建议很具体。

生2:提的建议很切实际,没有异想天开。

师归纳:是的!要想被相关部门采纳你的建议,那么你的建议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2)交流体会,引出方法——体悟“三维”

教师出示下水文,引导学生发现提建议的方法。

师:老师的建议提得好,好在哪里?

生1:针对有关部门的职权范围来提的。

生2:针对实际的生活需要来提的。

生3:建议的实施过程很清楚。

师归纳:原来建议的有效与否,我们可以从“职能范围”“实际需要”“过程清晰”这三个维度去衡量。

(3)范例交流,修改“建议”——试用“三维”

教师出示一份建议提得不切实际的建议书。

师:同学们,这份建议书提的建议不是很好,请大家根据“三维”法,从实际去思考,帮助修改一些建议。

学生交流修改的建议——教师根据“三维”法,进行个别点评。

(4)积累经验,自行修改——运用“三维”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帮这位同学进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经验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老师教给的方法,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修改自己的建议部分,以使自己提出的建议更有价值,也能让相关部分予以采纳。

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教学反思】

一、前置之“实”

1.调查前置,积累素材

写作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习作的素材,学生的习作将毫无深意。建议书更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实践调查,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基于此,我才把调查现象前置,积累了习作素材,文字或图像,有图有真相,使之后的评改不是空对空,而是有针对性地修改。

2.格式前置,聚焦写法

新课标指出:“习作,其实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因此,不应该框定学生的思维和习作的内容等。而前置性习作能真正体现这一理念。但是,建议书却有自己的文体要求,如:调查主题、书写格式等。只有在学生明确格式写法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写出一份自己的建议书。把格式的教学前置,教师在讲评时,就可以节省时间,对建议书的内容集中进行针对性地讲评,引导学生用适用的写作手法来写这两块内容,提升建议书整体的质量。

二、评改之“用”

习作评改的成败,很大部分取决于要点是否突出,有没有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抓要点,进行重点攻坚,把讲评落到实处,达成评改目标,而不是泛泛之谈。通过学生前置习作的反馈,我发现本班学生写建议书的难点其实就在于两点:调查现象描写得具体、清楚和提的建议切实有效。因此,我在讲评时就紧紧抓住这两大难点去突破。结合高段学生的知识结构,我梳理出突破这两大难点的方法:把现象描写得清楚、具体,可以运用说明方法,使之具体生动;把建议提得有效,主要从“职能范围”“实际需要”“过程清晰”这几个方面去思考。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前置收集的资料紧密结合,根据实际,把这些方法渗透在学生的交流评改之中,达到讲评的实效,学生习得了习作方法,也提升了写作能力。

三、课后之“思”

16.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十六

(一)一、填一填。

1.甲、乙两种方砖,边长分别是80厘米、30厘米。

它们边长的比是():();它们面积的比是():()。

2.一辆汽车1小时行驶20千米。这辆汽车5行驶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比值是()。

3.():()=1=()÷6=6÷()34.美术小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等,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1--():()。

5.一个比的前项是0.6,后项是3.6。这个比写作():(),化简后是():()。

6.把一条长5分米的铁丝,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分米,每份是全长的()。

7.把3克糖放到10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和糖水的比是()。8.大卡车的载重量是8吨,是轻型货车4倍。大卡车与轻型货车的载重量的比是()。

9.下图中,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大圆的周长与小圆周长的比是()。大圆的面积与小圆面积的比

--2--是()。

第9第10题

10.如上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的比是()。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二、判断。

1.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24:23,题

--3--

--4--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甲数和乙数的3比是3:2。()3.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2:3,就是说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分米,长是3分米。()4.圆周长与直径的比是π:1()5.糖和水的重量比是1:50,糖是糖水的150。()

--5--

三、选一选。

1.甲数是乙数的1。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

A.1:3 B.3:1 C.1 32.下面各比中,比值是0.5的是()。

1A.5:2.5 B.1: C.0.7:1.4 363.如右图,由三个组成的梯形。

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与梯形周长的比是()。A.1:3 B.3:5 C.3:7 4.60平方米的教室与4平方厘米的邮票。它们的面积比是()。

A.15:1 C.150000:1

--6--

B.1500:1 5.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比是1:2:3,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四、算一算。1.求比值。

0.56:0.8 2.5: 3 4

2.化简比。51:

117

1.25:3

--7--

五、解决问题。

1.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小明读一本240页的书,已读的页数与未读页数的比是3:2。小明还有多少页没有读?

2.学校新购买了一批桌椅。一套桌椅的价钱是90元,其中椅子的价钱和桌子的价钱的比是7:11,桌子和椅子的价钱分别是多少元?

3.在学校的数学竞赛活动中,一共有126人获奖。其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人

--8--数比是1:2:3。获得一、二等奖的各有多少人?

4.长方形的游泳池的周长是300米,长和宽的比是2:1,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把■、▲、●这三种形状的零件放在天平上称,情况如下图所示。如果这三种零件各一个,共重的66克。三角形零件的重量是多少克?

--9--

17.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篇十七

一、直接写得数。 1÷4/5= 7/10÷1= 1/9÷5=

1/2+2/3= 3/8÷5/8 = 9÷3/4 =

6×7/12 = 2/7÷2/7 = 2/5÷5=

6+1/6= 3/5×1/3= 1/3-1/4=

二、想一想,填一填。

1、120的2/3是( ); 甲数的3/4是240,甲数是( )。

2、把2/7×1/4=1/14 改写成除法算式是( )。

3、在内О填上>、<或=

5/12÷1/3О5/12 1/4÷1/2О1/2÷1/4 10/11О1÷10/11

4、1/2里面有( )个1/10; 3吨的2/3是( )吨。

5、5.6∶4.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 )∶( )=0.75 = 12÷( )=( )/32

7、5/12÷1/8 =( )×( )=( )

8、一个比的比值是2/3,如果这个比的前项是10,那么后项是( )。

9、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5,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

10、填合适的`分数 250千克=( ) 吨 3/4时=( )分。

三、请你来当小裁判。

1、两个分数相除,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2、化简15∶5的结果是5。 ( )

3、把1/2米的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1/米。 ( )

4、9/10÷3/4÷8=10/9×3/4×1/8=5/27 ( )

5、5厘米∶20米=5÷20=1/4 ( )

四、用心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是b的1/4,b就是a的( )。

A、4倍 B1/4、 C、3/4

2、“乙的7/11相当于甲”,应该把( )看作单位“1”。

A、甲 B、乙 C、无法确定

3、1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

A、1∶100 B、100∶1 C、1∶101

4、从家到学校,姐姐用8分,妹妹用9分。姐姐和妹妹每分所行路程的比是( )。

A、8∶9 B、9∶8 C、8∶17

5、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一定是( )。

A、质数 B、奇数 C、互质数

6、“什么数的1/6是2/9,求这个数 。”正确的算式是( )。

A、1/6÷2/9 B、2/9÷1/6 C、1/6×2/9

五、计算题。

1、计算下面各题。

2/25÷8/25 (7/8+13/16)÷13/16 (1-3/5)x=1/10 (解方程)

2、先化简比,再求比值。

24∶8 1/12∶5/24 3千克∶800克

3、一个数的2倍比3/4少5/8,求这个数。(用方程解)

】六、解决问题。

1、一条苹果牌牛仔裤128元,是一件茄克衫的4/5,一件茄克衫多少钱?

2、果园有梨树450棵,杏树的棵树是梨树的3/5,又是桃树的6/7,果园有桃树多少棵?

3、学校把350本图书按3∶2的比例分给甲乙两个班,甲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4、李明家养鸡35只,养的鸭比鸡少5只,鸭的只数占鸡的几分之几?

※八、试一试。

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3,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分 数 的 乘 法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2/7 + 2/7 + 2/7 + 2/7 =( )×( )

2、12个5/6是( ),24的2/3 是( )。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4分米,它的周长是( )分米。

4、一堆煤,每天用去1/9吨,3天一共用去( )吨。

5、在○内填上>、<或=

21×5/7○5/7×21 1/5×10○1/5 0×6/11○6/11

6、( )和1/8 互为倒数, 11/13的倒数是( )。

7、1/2×( )= 5/6×( )=14×( )

8、六(1)班有50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2/5,女生有( )人,男生有( )人。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

1、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

2、1吨的4/5和4吨1/5同样重。 ( )

3、食堂买来100千克大米,吃了1/5 ,还剩99千克。 ( )

4、0的倒数是它本身。 ( )

5、4×2/5= 4/5×2=4/10 ( )

6、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剪去1/4和1/4米后,剩下的绳子一定一样长。( )

7、因为2/5+2/3=1,所以2/5和3/5互为倒数。 ( )

8、60的2/5相当于80的3/10。 ( )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的倒数一定大于1。

A、任何数 B、真分数 C、假分数

2、比35的2/7多8的数是( )。

A、20 B、10 C、18

3、打一份书稿,每天完成3/16,5天完成书稿的几分之几?正确的算式是( )。

上一篇: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下一篇:巧用WPS文字制作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