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精选14篇)
1.《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一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测→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教学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六年级教学重点是重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概括归纳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和《杠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做出解释→讨论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研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是: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知识原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灯座、电池盒、电池和小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电池盒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工具,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高台小学)
2.《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二
一、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科学课不是空洞说教, 而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 学有收获。因此, 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如笔者在上三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 课伊始, 我以马铃薯兄弟比潜水的故事引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 并自然地引出主题:猜一猜两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回答出2 种意见: (1) 大的重, 会沉, 小的轻, 会浮; (2) 不一定, 小的体积小会沉, 大的体积大会浮。在学生自信的猜测声中, 我演示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槽中, 学生发现大的沉、小的浮, 再把两个马铃薯换过来, 这时, 学生发现, 小的沉, 大的却浮了。学生发现所有的人都猜错了, 为什么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 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一课时, 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 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 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敢于思考的精神。通过亲自实践, 小灯泡亮了,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 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蜡烛能燃烧多久》一课时, 如何让杯中的蜡烛持续燃烧?学生能想出的方法固然不会只有“架空杯子, 留出空隙”, 但这种方法却是学生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唯一方法。大多数学生的逻辑推理是:杯子几乎是封闭的, 显然杯中的氧气会不足, 留出空隙应该可以让杯中的空气得到更新。此环节的设计不但是对学生原有错误认识的纠正, 更为“空气流通是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 (但非充分) ”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分析“垫高了杯口, 蜡烛还是灭了”的原因, 是设计能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方案的基础, 同时是学生对原有的“有空隙, 蜡烛就能持续燃烧”的认识的再认识。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 光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三一”教学法是远远不能实现的。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 形象生动。如笔者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时, 我就用flash动画技术作为辅助教学, 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 验证了光是以直线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 如动物的变态、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岩石的形成等, 均可用动画显示。故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对上好科学课起到了良好的收效。
四、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 使科学课的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实践、探究的活动课程
小学生天真、活泼, 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 这样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 并结合区域特点, 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笔者在上《种子发芽的条件》时, 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种子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 在课外实验, 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豆芽生长情况, 做好记录, 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 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故此, 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与探究, 倡导“真情实感、亲自体验”, 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物质领域 结构性材料 教学有效性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研究的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力和运动;热和物质状态;声音;光;电和磁;物质变化和化学。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将他们原有的关于物质的和能量的生活概念或“前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物质领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我认为:
一、教师课前应深入的认识物质,这是物质领域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
小学科学教师在上课之前,除了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外,还要认真备实验,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亲自对验证物质特征的实验做一遍,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变量控制、实验出现的情况等都有一个了解,以确保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实验演示还是分组实验指导都能够取得成功,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三年级《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一课中,一位教师做演示实验,老师先往空杯子加入醋,然后加入一汤匙小苏打,接着把点燃的火柴伸进这只玻璃杯中。按照正常情况,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把点燃的火柴熄灭。但是出现的结果是火柴怎么也灭不掉。结果这节课就让学生带着错误的认识结束了。后来,这位老师换了另一种醋实验却成功了,原来教材要求用的是白醋,这个老师却用了陈醋。同样是醋,结果完全不同。科学实验是严密的,科学教师在课前进行实验是必要的。做好备实验这一环节,才能使教学活动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教师在物质教学课开始环节设计有效情景,会激发学生对物质深入认识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就会与老师一起进行探究。科学常用的情景包括生活情境、游戏活动情境、实践情境、问题情境等。如有位老师在《淀粉的足迹》中引用一个小小的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糊画画,喷上碘酒就显出一幅画来。这马上就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怎么了?白纸上的画是不是先前就有的?画是用什么画的?画画的“颜料”是什么?这种“颜料”为什么遇到淀粉会显出来?会变成蓝色?这一切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有效的情景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质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猜想中引起探究的愿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另一方面,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例如,在四年级《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教师在导入后,出示铁线、铜线、塑料、陶瓷、木棒让学生进行猜想是否能导电,在猜想中学生兴致很高,互相争辩。此时,老师提出实验探究任务:各小组选择铁线、铜线、塑料、陶瓷、木棒进行分组探究实验验证。学生都很认真动手做实验,都竭力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
四、用实验验证,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物质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直接获取知识。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的教学大部分可以开展实验来进行探究的。只有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才能对物质得到深刻的认识,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就是一个失败例子。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有位教师提供了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等材料,用排列法研究大小和轻重对沉浮的影响,但看不出大小、轻重与物体的沉浮的关系。老师提问: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接下来该怎样做?课堂出奇的安静,学生回答不出来。这位老师应该先出示四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演示实验,问:大小与沉浮有关系吗?再出示四个大小相同,但轻重不同的球,演示后问:现在轻重与沉浮有关系吗?在物质教学中更加需要实验的验证。只有用实验,学生才能得出有力的结论,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五、应用结构性材料突出物质的特征
在物质领域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生应用结构性材料必将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预先设计,有着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材料。通过结构性材料,可以为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揭示实验结论,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六年级讲授《材料的导热性能》时,大部分学生通过实验都知道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但是金属中的铁、铜、铅哪种物质导热性能较好呢?一位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在铁架台上架一条铁条,在铁条的末端分别延伸出三根金属丝,分别是:铜线、铁线、铅线,同时在这些线上分别粘上一个蜡烛球。在铁条下面加热,看那根金属上的蜡烛球先融化,就可以知道哪种金属导热性能最好。这个结构性材料能很好地揭示了铜线、铁线、铅线的导热性能的差别性。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金属导热性能的差别。
六、在对比中明确物质的特征
对比实验是物质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比能将物质的特征鲜明地显示出来。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别拉伸皮筋和弯曲钢尺、拨动皮筋和钢尺并填写实验表格,通过对比研究,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物体振动才发出声音。接着老师又用鼓打和捂住的两种状态的对比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七、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物质的特征
我们除了用实验来证明物质的特征外,我们还要用多种方法去认识物质特征,这样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会更深入,更为丰富。例如淀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用感官观察,从菜市场买来的散装的淀粉是白色粉末。我们可以把淀粉放进冷水中观察淀粉会怎样?淀粉不见了,清水变得像牛奶一样,过一会儿,淀粉慢慢沉下去,上面都是清水,说明淀粉不溶解于水。我们还可以加入热水,观察淀粉怎样?慢慢开始变得粘,变成糨糊了,最后变成半透明的胶体。最后我们加入碘酒会怎样?会变蓝。最后总结出淀粉的特征是:加入碘酒会变蓝,不溶于水,加水加热会变成胶体。只有经过多种方法对物质进行认识,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的物质的概念更为丰富和具体。
八、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加深学生对物质的外延的认识
科学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弥补了课堂教学在知识面、时间、空间和活动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拓宽和延伸书本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磁铁的性质》一课中,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磁铁可以吸哪些物体?学生举例说黑板、冰箱门、铁饭盒等。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磁铁可以吸硬币,另外一个学生反驳说有些硬币不能吸,于是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起来了。老师顺势引导:科学讲究证据,同学们回去自己先试一下,感兴趣的同学明天早上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加深学生对物质的外延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徐敬标.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乾晖. 小学科学有效性合作学习探析. 教材与教法,2005(19).
4.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篇四
保太完小: 杨勇 陈江富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地指导。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有效教学
一、增加教学趣味性 ,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认为,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科学课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这一课,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魔术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观察酚酞溶液遇碱变红,又遇酸变无色的的变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要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能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会放弃努力。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例如,上课时,乐于给予学生渴望的额外帮助,在学生活动中,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践。例如,设计活动方案、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没有自信,如何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这很重要。
三、师生互助,形成共同体
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教师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存在谁决定谁,或者谁是主导的问题。不是“学”围绕着“教”、或“教”围绕“学”的关系,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科学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四、善于倾听
科学课堂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一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认真仔细地对待学生的发言,专心地全部地接纳学生的一个个发言。“倾听学生发言机为,如果打个形象比喻,好比是教师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础。”
五、恰当选择探究材料
科学材料的准备、选择与控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精心选择且巧妙搭配,合理隐藏而有序出示。”
材料本身可以成为老师的一种指导性思维:材料出示的次序就代表着思维的层次性,材料的典型性暗示性意味着材料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所以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要思考怎样用材料去驾驭学生的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材料呈现的次序,控制材料的收发节奏,是发挥材料作用的有效手段。科学课中让学生应用各种材料开展探究,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但材料在课堂上也是一种不利的因素。材料一旦进入学生的视野,就会引发学生操作的冲动。学生的冲动会产生两个后果:要么乱**玩,要么细察深究,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如何利用材料让学生往理想的方向发展,如何调控孩子的思维由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方面发展。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六、注重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现在的实验课,有的教师觉得学生实验就是应该热热闹闹,这样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也能反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实验中小声交流,互相不干扰。事实上无论是科学家的真正研究还是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环境嘈杂会造成实验者心绪不宁,很难有条有理地进行实验活动,更谈不上在实验探究中思考。如在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有的小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强,有恰当的实验分工,这样学生能静心观察实验结果,能够更好地在实验中贯彻教师的实验指导,成功率自然会有提高。吵吵嚷嚷的环境只能是小组成员间手忙脚乱的进行实验,轰轰烈烈开场,草草收场。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下有利于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经过充分思考的结论。
七、有效引导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和问题,这就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综合能力,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往往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个研究的开始。在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让学生学会提真问题很重要也很必要,在科学探究的“观察、提问、猜测、验证、结论”等研究过程中,真问题的提出是关键环节,事实上,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
5.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初探 篇五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位,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 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严谨
学生发展
真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时过境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我们山区师生来讲,这样的课好比演电影,老师照着效仿,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到头来老师觉得不踏实学生更是一无所获。所以,这样的课让人感觉不真实、不扎实、不踏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课堂效益。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现在,本人就来谈谈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首先,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公开课过于追求热闹,在教学处理上易出现“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我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这样的课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上好一堂好课教师应做到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到引入直截了当
新课的引入要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
(1)复习引入: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探究。(2)课题引入: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
(3)图片引入: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实验引入: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5)生活现象引入:如《 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
(6)猜谜游戏引入: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
2、做到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问题的设计切忌多而细碎或莫领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如:观察《岩石》一课,在学生清楚观察活动之后,师问:先做哪个?学生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老师应变能力强,随后把问题改为:“前面是观察活动,后面是滴稀盐酸活动,应该把哪个活动放在最后做?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纷纷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提出 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
3、做到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4、做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能分工合作,而且有时间观念,那么活动组织是有效的,活动结果是高效的。关键在于探究活动如何组织,包括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轮流完成,以及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的确定等都要组织好,花的时间不长却很重要,靠平时长期地组织锻炼与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活动习惯。
其次,教师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把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和神情变化,及时接收反应信息,并能灵活应变、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教师要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眼神,用欣赏、鼓励、亲切的目光与学生的眼神对接,促使学生在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等有效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前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也有可能不完整,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燕子、麻雀、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他们很 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另一种是来自不同年级科学知识概念的前后关联,比如四、六年级都有关于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四年级通过这个实验知道可以用滴碘的方法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而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因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高估或低估或重复的现象,有助于把握教材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可是我发现好多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老师一急就抢着说,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做到耐心听学生说完,听的时候做到:(1)教师的目光必须专注地停留在回答者身上,忌流离不定;(2)耐心地听完学生的表述,忌打岔;(3)听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忌莫凌两可;(4)能瞬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或肯定或质疑或补充,循循善诱,忌不理不睬。这样,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最后,教师要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平淡才是真,课堂教学应是朴实的。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更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和生源情况,做到在教学中追求实际,追求真实,注重实效。
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就是“陈旧的”,“陈旧的”就是“腐朽的”,于是“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就似乎成了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其实,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学条件低投入高产出;(2)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较重视知识的反馈与应用。传统教学没有公开课上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也能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
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当实验器材没有现成、办不到或买不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替代。替代的主要目的有:(1)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用铁丝代替铁钉;(2)用便宜的实验器材代替,降低教学成本,如:市场上冰块盒比较贵,可用小塑料盒或小塑料杯代替;(3)运用易办的类似材料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如:用塑料药罐来代替发声罐等。
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
科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验证,是课堂完整的真实反映,课堂内留足5分钟用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是需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要在课内完成作业总显得匆匆忙忙,草率收场达不成效果。要在课堂内完成科学作业,与教学结构安排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作业。备作业,要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注意统筹安排,要注意灵活应变,要能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既是简单有高效,又在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马街中心学校田心小学教师 杨银荟
邮编:675909
6.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篇六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经历和物力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教师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在行动上要积极跟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卓越课堂的核心是:有效+特色(魅力)。要实现卓越课堂,我们应该从有效课堂做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常常能看到:“畅所欲言”、“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的热闹课堂,然而当我们凝眸反思,能清醒地感受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中有着丰富、生动的科学教材的素材。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有效地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学设计课堂环节,促进有效教学。科学课教学环节主要由激趣导入、新知识学习、实验与操作、成果展示评价四大环节构成。教学各环节是密切相连的有机体,要求时间分配合理,衔接过渡自然,突出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科学课堂的一大重点。稳定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保障。可遵循“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原则,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学习小组,实现互补,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过一段时间,进行轮换,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民主合作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中更专注,在交流时,也更容易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重视实验与操作,注重课堂多样。《科学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可见教师应充分利用
现有的实验器材,创设条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蚯蚓》一课时,我课前布置每生都要亲手去找一条蚯蚓带到课堂上来,并要保护好它,原本以为农村的孩去捉一条蚯蚓很容易,可是上课时却发现有好几位女生没完成任务。经过了解我得知她们是因为不敢亲手摸蚯蚓……经过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后,她们终于主动操作,亲自体验了蚯蚓的身体摸起来软软的很滑,闻起来有一种泥土味,身上有一些圆形的花纹一节一节的,从而认识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达到本次实验活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评价要体现互动性、全面性。展示评价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作品是否得到展示和积极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应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课堂变化,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在新课程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果处理得当,会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不仅在课前精心预设,还应机智地处理课堂中师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我在上《各种各样的叶》时,学生在探究植物叶子的形状时,学生生成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植物,它们叶子的形状一定不同,这句话对吗?我就及时运用这一动态生成资源,先让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学生说说理由,其中李某同学列举了松树的叶子和樟树的叶子。(松树的叶子是针形,而樟树的叶子是卵形。)它们是不同的植物,它们叶子的形状也不同,所以这句话是对的。再让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学生说说理由,其中杨某同学列举了水稻的叶子和小麦的叶子(水稻的叶子是带形,小麦的叶子也是带形。)它们虽是不同的植物,但它们叶子的形状是相同的,所以这句话是错的。虽然这节课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这堂课能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思维空间。所以说处理师生动态生成的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习惯,使教学从有序到有效。主要的习惯有: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积极参与的习惯、乐思善问的习惯、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而且能增强课堂的有限性。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
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的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有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只有通过有效反思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为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生涯变得无比灿烂无比辉煌。
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科学教学的生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达到有效了,才能去实现卓越课堂,走进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华川 《如何提高农村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考试》周刊 2011.49期 [2].魏玉萍《怎样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7.如何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性 篇七
1.适当补充教材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 小学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选择少量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 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 形成知识空白点, 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 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 因此,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自然教材中需要补充教学内容的地方很多,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补充适当数量、贴近教学、针对性强的内容。 但应注意, 补充的内容不应拓宽教学范围, 拔高教学要求。
2.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实物教具, 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上《点亮小灯泡》时, 一上课笔者首先出示一个自制的直流电小台灯, 并让它亮起来, 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个漂亮的小台灯吸引住。 然后, 笔者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小台灯后有什么想法, 这时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 面对这些问题, 笔者分别请学生回答, 大部分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但对于如何使小电珠变亮学生还不清楚。 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及时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才能让小电珠变亮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能力, 掌握新知就成为课堂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 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这时放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反复实验、深入思考, 用具体的、新奇的事物和有趣的、可操作的现象紧紧吸引学生, 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创设教学活动, 增强科学学习趣味性
教学活动的创设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具体条件, 是备课过程中最具创造性的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更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因此, 教师应该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形式, 使学生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探究。 如《碘酒和淀粉》优秀课案例, 课前笔者让学生洗净手后, 将拇指与食指用碘酒消毒, 为课上讲解巧妙的埋下伏笔。 课上笔者让学生用手摸米饭,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将原本必然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亲身经历的偶然事件, 巧妙地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 教学接近尾声时, 笔者又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小魔术, 引入的魔术将淀粉汁变成墨汁色。 通过小魔术, 让学生推测其中隐藏的奥秘, 用学到的知识解释魔术的原理, 新学的知识得到应用的同时, 寓教于乐,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及课程资源的支持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等更灵活的教学活动。 如同图片、视频等调动多感官的方式, 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思维灵活性增强, 从而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生成。 当然, 游戏教学要结合教学环境的支持, 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形式, 辅助完成教学活动。
4.由生活导入科学,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了解科学, 对科学没有兴趣。 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教师将知识点讲得不够详细、不够到位, 而是因为很多教师在科学学科导入学习的时候, 没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不能利用好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 以往很多教师在教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时候会跟学生解释什么是科学, 科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 很多学生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 逐渐失去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其实教师可以先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每次打雷的时候是先看见闪电呢, 还是先听见雷声呢? 这样的导入方式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很生活化, 是每个学生都见过的事情, 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参与教师的问题思考中, 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参与思考, 无论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这都不重要。 当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回答先看到闪电, 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 原因是因为光速比声音速度要快。 所以打雷的时候, 人们总是会先看到闪电, 再听到雷声。
5.采用作品制作法进行教学
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使用工具、设备, 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 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 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 爱玩的天性, 具有“做中学”的特点, 特别适合在小学中、低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使用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 动手操作的能力, 其中包括掌握和使用材料与操作工具的技能, 对作品的大胆想象和设计能力, 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热爱劳动的态度, 并激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发明的意识。
6.关于课堂提问
6.1教师合理采用鼓励后转问的形式。 既增强了回答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又让更多的学生有话语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回答学生得到鼓励以后可能会产生不听第二位学生回答的现象, 所以在鼓励的同时要巧妙地提醒回答学生, 注意听下一位学生的回答。
6.2适当增加追问的次数。 追问的难度要比转问盼难度大很多, 要让一个小学生在简短的一到两次追问下茅塞顿开, 弥补原有思维的不足, 对教师的引导语言的要求非常高, 与此同时带来的好处非常大, 学生得到茅塞顿开的体验, 对其思维的促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是比较大的, 因为他们得到的愉悦感等同于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教师在理答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增加追问的次数, 给回答半对半错的学生第二次机会。
8.《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互动 高效 小学 科学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43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直是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科学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作为教师只有认真、正确研读教材,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地制定教学目标,而不应该机械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或网上的一些教学资料。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有几个活动,学生应掌握多少,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针对本节课教材前后的知识有什么内在联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对这些都模棱两可,课堂就无高效、无效果可言。
其实我们的课堂就像打仗,如果目标定不好,战士都不知道打哪?何谈能打赢仗?教师要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材难点、有效地解读习题、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让课堂有效、达到高效。
二、创设情景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现实的场景或氛围,或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
例如,在进行 《地震》(河北版五年级上册)这一课中 “提出问题,了解地震的情形和危害”这一活动的教学时,教师课始谈话:“同学们,知道5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同学们争着回答:“是汶川地震纪念日!”汶川地震有8.0级,波及了很多省。这时候教师提供资料:汶川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我这里有一个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看之前,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看地震发生时都有哪些情景,另外还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谁观察得最有条理。
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选取了汶川地震作为情境,给了学生深深的触动。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入探究主题,自然引起学生探究地震的的极大热情。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课堂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要条件
“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应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课堂中有效的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但在实际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有形式却无实质性,缺少同伴的分享、互助和欣赏,缺少同伴间的质疑和质疑之后的深度思考。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只动手做不动脑想,二是交流汇报时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例如,教学《让灯亮起来》(小学科学河北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呢?”的交流环节中,在实际的课堂让我感受到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同,引导学生交流汇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比如,在交流汇报中我边板书边多次询问学生“谁还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不同的连接方法呢?”“那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连接方法?”“你们挺有创意呀!看看哪一小组和他们不一样的连接方法?”“你的这一种连接方法大家可是没想到呦!你很棒!”用“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连接?”“你的连接方法灯泡亮了吗?” “你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不同在哪里?”等来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中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不仅专注地去倾听别人汇报,同时也把自己的发现、做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汇报出与众不同的发现和做法。学生不仅关注了电路是否连接成功的方法,还思考了不成功的原因。这样的学习交流就展开了,也“深”了。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也是科学探究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思维得到碰撞,得到了共同的提高,对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所以,课堂上学生仅仅交流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在倾听的过程中接受不同的观点、改变自己的观点的重建,这样的互动才是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而在我们现实的科学课堂中,确实是很多时候学生“动”了起来了,课堂上也“热”了起来了。表面上给人以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却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的精彩回答,究其原因,是课堂缺少学生思考的深入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表面的“热闹”,虚假的“繁荣”,从而使课堂效率低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机会,又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好教师的有针对性引导、启迪和精彩的点拨,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高效。
9.《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九
【摘 要】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 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 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 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 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 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 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 培养创新意 识与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 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 能。
【关键词】 科学实验 有效性 细节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 是小学生进 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 那么, 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 材, 安排好实验步骤, 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 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 实验教学也不例外, 要想取得良好 的教学成效, 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 是提 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 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 构的材料, 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 用心观察, 善于发现、挖掘, 把握时机, 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 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 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 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探究, 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 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 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1、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 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 还取 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 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 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 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 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 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 软木塞浮上来, 材料结构的简单, 使他 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 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 越好呢?不是的!一般情况下, 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 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 构的材料, 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 如果我 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 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2、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 可以设置一个情境, 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 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 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 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 有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往往还没有听 清楚活动要求, 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 就开始动手了, 容易使探究范围 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 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 提高探究的有效 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 体的大小和轻重
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 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 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 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 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 块、黏土块, 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 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 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 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 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 分析他们在 2 想什么, 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 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 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 动指手画脚, 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 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 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1、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 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 而其中会有大量大 同小异, 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 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 将是课堂进展的主 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 一节电池, 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 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 于电线, 有的用一根, 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 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 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 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 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 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 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 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2、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 《点亮我的小灯泡》 的活动中, 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 极, 时间不长, 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 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 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 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 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 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 的新方法。原来,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 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 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 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 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 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 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 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 小学生 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 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 出 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 3 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 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 在研讨 时单往结论看, 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 缺乏思维的深入, 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 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 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 多一些追问的细节, 抓住学 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 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 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 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 30毫升变成了 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 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 教师又问:空气到底 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 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 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 理解层层递进, 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 教师一开 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 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 学生的认识就 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2、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 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 环节中, 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 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 有的以叶上 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 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 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 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 此展开, 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 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 但它们长在同一枝 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 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 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 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 教师为了简便, 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 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 牛奶盒放入热水后, 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 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 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 并把这一现象 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 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3、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 它们有着必然的逻 辑联系, 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 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 “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 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 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10.《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十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学校:明华村爱古小学
姓名:杨用军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下面谈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追求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二、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强调新的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其结果是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和扩大。
在科学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首先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共鸣、能打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对不同生活经验的兴趣是不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能为后建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能降低新学内容的难度,促进概念的同化。同时,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作生活化处理。一方面,教材的编写总是滞后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使教材中普遍性的知识与学生特定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来达到面向生活的目的。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教师唤起学生回忆生活:“在生活中你有慢慢地、细细地咀嚼馒头的感觉吗?”然后又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快答出来“:有甜味!”“那为什么会有甜味呢?”这样,学生的兴趣勃然而发,会提出许多探究性问题,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等,问题一旦提出,学生就急着想去弄个明白。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存在地域性差异,这是教材难以
兼顾的,教师有必要将教材内容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实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课程理念。
三、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美国教育界有这么一句话,“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的,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这或许也是学生们的心声。新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而现在的科学教材的实验操作内容非常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迫切希望教师上好科学实验课。因此,想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室势在必行。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
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突破教学难点,扩展学生视野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如《太阳系大家族》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束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镜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五、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与多练,二者是有机的结合,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所谓精讲不是少讲或略讲,而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本质的东西,掌握重点,突出难点,联系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精简不必要的教学环节,用较少的时间,精练的语言,揭示知识的规律,把知识讲深、讲透、讲准。这就要求对课文重点难点部分挖得深、讲的透、讲的准,使学生
深入体会思想内容,受到思想教育,掌握知识,弄懂真正不懂的东西。多练就是在精讲的基础上,将知识考点化、考点试题化,让学生对知识反复练习巩固,成为技能技巧,从而举一反三,掌握知识的规律。多练不仅应该有量的适当增加,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的提高。
六、课外拓展、举一反三
科学探究活动光靠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于是乎,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成为当前很多科学教师的通病,而对于如何研究却无点拔。那么,教师是否清楚究竟有多少学生真正探究过?又有多少学生的探究成果能够得到反馈?缺乏教师的指导与督促,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不会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效果。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以下课铃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知道课内教材内容与课外拓展的关系,是“举一”与“反三”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源头”和“江流”的关系。只有“举一”没有“反三”,就不能形成科学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并留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后还有余音缭绕的感觉,并产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11.《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一、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所开展的训练工作必须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是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有效性的基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均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相应的也要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别进行考虑。
首先,在生理方面,小学生的免疫力较低,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普遍较差,生长发育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在开展小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时,就应注意要合理的施加训练因素,让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始终处于超量恢复原理的控制之下,以确保小学生健康素质的顺利高效提升。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机体肌肉中水分含量较高,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以动力性的练习为主,以克服学生自身体重的各种跳跃练习和轻负荷的练习为主,以爆发力的训练和协调性的训练为主,尽可能避免负荷过高的力量练习,以免出现骨骺提前骨化的问题或是引发骨骺炎,影响到小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训练工作的成效,降低训练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强度。对于小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来说,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则应放在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之后,切忌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训练成效,采用高强度的训练,让体育训练成为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消极的影响。
其次,在心理方面,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水平较低,很容易产生乏味或是厌烦情绪,以至于影响了训练工作的有效性,这一点在田径等较为枯燥的项目训练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就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小学生感兴趣的训练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体育小比赛或是体育小游戏来开展训练,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自觉性,以此来促进体育训练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应注意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形象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实现对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培养。例如:教师对训练工作的热情,往往会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热情,而教师对训练工作的态度,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学生,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待训练活动的态度。所以,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和形象,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要注意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利用成就感来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自觉性。良好的运动体验,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进行体育训练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注意通过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成就感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此来促进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让学生产生继续训练,完成训练目标的动力。例如: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信心,或者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方法,提高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等,均属于利用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来培养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有效措施。
最后,应注意发挥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巩固和促进学生的体育训练的自觉性。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和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在训练活动中的发挥,提高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此来实现巩固和促进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目的。
三、要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
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是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教师就应根据本校现有的训练资源和训练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
首先,训练模式。根据体育运动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可知,科学的体育训练应该是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有助于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发展的,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体脑并用”的训练。分层合作、小群体训练以及探究式、发现式等训练模式均符合上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时,为了实现这一点,在选取训练模式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年龄、现有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基础以及爱好特长和训练人数、学校现有的训练条件和训练资源,合理选择,灵活运用,以改变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提高训练有效性。
其次,训练方法。教师应注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条件来开展越野跑训练以弥补运动场地狭小或是缺乏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自制体育器材,如自制沙袋开展田径训练,自制杠铃来练习手臂力量等等,以解决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等等。
实际上,小学体育训练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实践和研究的课题。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有效性的措施也非常多。要使得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更加完善,只有在持之以恒开展系统训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反复实践和研究,才能够实现训练有效性的持续提升。
12.《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
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问题展开的,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在课堂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展开讨论。问题的设计既不能太低,学生无须讨论既可知道答案;也不能太高,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使学生既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又能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哪杯水多》一课时,教师出示锥形瓶、平底烧瓶和集气瓶三个不同形状的瓶子, 里面水的高度是一样的。提出问题:这三个瓶子里的水,哪个比较多呢?由于瓶子的形状不一样,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认为哪个杯子里水多的都有。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怎样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比较多?通过讨论,学生形成一致的意见,可以把水倒入一个杯子里,通过做标记的方法来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多。接着教师再介绍量筒,让学生用量筒来测量哪个瓶子里的水多。我们看到,这个简短的讨论环节使学生更加的关注科学现象背后的实质,对实验的意图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广度及深度,减少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看热闹”的现象, 推动了探究的进程。
二、加强讨论方法、步骤的指导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之所以效率低下, 流于形式,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讨论的时候不得其法, 不知道该怎样去进行。因此,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讨论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小组讨论的流程,明确发言的顺序。要教会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言前要先思考,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用简洁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发言时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不信口开河。要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能够将别人的意见合理吸收,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
三、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加强调控
要提高学生讨论的深度和有效性,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参与进去,了解小组讨论的现状,对于偏离讨论方向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回归到讨论主题中来。对于小组讨论中出现“一言堂”“一边倒”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 让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先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小组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
四、指导学生学会做记录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只有及时将讨论的成果记录下来,交流的时候才能有话说,做到言之有物。 在讨论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录的方法:记录并不是要将每一个发言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记下来。记录可以由组长执笔,也可以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记录的时候只要把小组同学发言的内容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即可。重点记录每个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和产生激烈争论的问题。
五、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果及时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正和引导, 合理的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的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 评价既要关注讨论的结果,更要关注讨论的过程,评价要详细、具体,有针对性,切不可盲目、笼统的进行评价,一定要让学生心服口服。通过评价要让学生明白,在讨论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哪些地方不好,需要怎样进行改进等。
1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十三
摘要:科学课程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国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适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的兴趣,为他们的科学实验课程来进行启蒙。我国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一直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且,我国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的科学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教学和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小学科学实验的一些活动都重视小学科学实验的形式,并不重视小学科学的效果。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了学生创新小学课程的实验方法,引起学生的实验的兴趣。为学生选取适合的科学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教师还应该推动小学科学实验教材的改革,进行有效的实验。进行小学科学的补充,通过小学科学的实验的方式,最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我国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大多数都是以实验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参加小学课程的实验活动,最终懂得一些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过,到目前为止,小学科学课实验课堂上一直都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不守规矩,课堂秩序不好;学生不重视合作,很多学生都只是看而已;很多学生只是动手不动脑,不懂得探究;小学科学的实验材料非常复杂,科学实验没有好的结果等问题,我国的小学科学是实验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的实验成果比较少。如果学生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明白小学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验材料准备的不充分
有很多农村教师没有把准备材料作为上课的一部分,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准备材料。非常随意,材料也没有准备齐全,有很多已经失效的材料也继续带进课堂,最后导致了实验课上经常出现实验材料的不足,部分材料不能使用等情况,最后让实验无法顺利进行。
(二)没有精心设计实验过程 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学实验做的实验都比较少,而且很多教师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都不清楚,而且很多教师都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给学生的提示经常不在点上,导致学生实验的时候经常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国外有一位学者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学习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给学生创立很多让学生们能够融入到课堂上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研究的兴趣。一般来说,在学习的时候,“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应该创立一些教学情境,才能做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可以按照实际的教学目标和一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创立教学情境,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由于小学科学的实验活动对小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小学科学的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小学科学的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样也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
三.改进教材,有效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教材的不断更新,有些时候教材的设计以及编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们还是照本宣科,一尘不变地进行实验教学,那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反之,假如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再进行实验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是在实验时总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一堂课下来桌上堆满了纸巾,浪费严重。
四.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课外探究活动途径有时间拓展 空间拓展 内容、形式拓展等。
1.时间拓展。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下课铃一响,便意味着本节课课堂探究活动必须终止,但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教学效果的。如四年级下册(科教版,下同)“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
2.内容、形式拓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细致、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感悟科学探索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中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兴趣被激发,就会有许多问题产生。然而,课堂40分钟的时间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也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进行。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而且有利于掌握课堂教学的科学概念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它液体是否也有热冷缩的性质?”“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那么浓糖水、味精溶液能否让马铃薯浮起来?”这些活动内容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和培养实验能力都十分的重要,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反复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再如:“用气球作动力的小车,怎样才能驶得更远?”涉及到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冲力和反冲力等许多因素,课堂中无法深入研究,可以用组织“赛车”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总之,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都必须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为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一目标,努力学习和实践。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4.《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篇十四
韦琼珍
二十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的质量都是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上体现出来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呢?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
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课时,我借助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各自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二、强化练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适当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地进行练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己学习过的公式、定律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位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最后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作了完整的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作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注重体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滋多味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提倡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然而,许多课堂教学中虽有活动,却没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体验、数学层面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性”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对事件发生结果的预测。一些教师在教学不确定现象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装有红球、黄球的口袋里轮流摸球,依次记录并在全班交流。接着,要求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匆匆给出“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的结论。应该说这样的小组活动是需要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比如:要求学生注意 “自己摸到的是什么球,其他同学分别摸到的是什么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假如再摸一次,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等问题,让学生联系活动过程和生活经验,实实在在地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认识也就缺乏深切体验,显得单薄与肤浅。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以上课例给我们以启示:数学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环节的简单操作和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感受、质疑和反思,引导学生用“心”体察活动的过程,获得对数学内容的真切体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感悟,从数学思考的层面积累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建构相应的数学知识及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学习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11-02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07-02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如何提高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28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09-12
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12-15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13
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09-06
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