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和收获范文(共10篇)
1.进步和收获范文 篇一
关于参加军转初任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第x期x班学员:
(201x年7月)
关于参加军转初任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我是2011从部队转业的干部,5月底在市军转办和相关部门的精心组织下,有幸参加了军转干部初任公务员培训班活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始终以高昂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了公务员法、社会管理、依法行政、公文写作等专业课程, 参观了“沈阳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和“沈阳市城市建设规划馆”。在培训工作中,军转办和相关部门选派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授课。授课老师既有院校的专家教授,又有政府的部门领导,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从政经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授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面对面地交流探讨,得到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学员一致认为,参加这次培训进一步开阔了军转干部的视野,活跃了思维、增长了见识,每听一课都获益良多。以下是我参加军转初任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一、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在政府机关,每一个人分别在不同的岗位承担不同的任务。基层岗位的公务员每日面对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如何让市民满意,也是每个公务员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政
府机关公务员必须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增强公仆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建设服务型政府,尤为重要的是“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这一条,因为一切政策的落实,工作任务的完成,如果没有一支“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公务员队伍,我们的服务型政府的实现就非常困难。通过培训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想做到切实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有主观上的热情和干劲,还要求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作为公务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才能达到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而不会被人民淘汰。首先,顾名思义,公务员必须是人民的公仆,这充分地体现了公务员的人民性,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增长了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需求。我在军队工作了17年,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没有从事地方工作的经验,我也看到自己距离这种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像我刚转进公务员队伍的同志来说,对如何转换角色,适应工作、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思想准备不足,工作比较被
动。因此,培训对我来说正是一针清醒剂,也是一个指向针。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建立和完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树立创新意识,及时吸收、消化新知识,适应新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切实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我作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我以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了学习之中,极大地增强了适应地方工作融入社会的信心。军转办和相关部门为了让我们尽快地掌握为履行职责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在短短的时间里安排了大量的学习内容。专门请的老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层次颇高的专家教授和政府部门领导。他们的授课形式多样,引人入胜,让我收获颇丰。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既讲理论,又有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所讲课程都是我们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在学习之余我认真整理笔记、与同学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巩固了学习成果,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和素质,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感觉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三、完成了角色转换,端正了思想认识。说实在话,对于我一个在部上工作多年的干部来说,现在角色一下子变了,要完成一个在个人资格上从老兵到新兵,地位上从优势到劣势的转变,的确是十分痛苦的,我也曾一度的痛苦过、难受过、彷惶过,但是自从在学习班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再学习,使我受益非浅。我做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军队干部,应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用平常的心态,去融入社会。这次集中培训,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调适过程,这次培训使我心态上得到调整,保持了一个军人应有的一颗进取心、自信心和平常心。为了今后在新的岗位出色完成本职工作,首先,要学习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从宏观上搞清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特别是在依法行政的今天,处理问题、作出决定都要有根有据,千万小能盲目蛮干。其次,要学习本职工作业务。按照岗位职位的要求,逐条逐句地对照学习,真正吃透其实质,熟记其内容,并且要边学边干,学用结合,边实践边总结,争取尽快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第三是要学习他人之长。特别是作为一名刚到任的转业干部,可以说本单位所有比自己到任早的同志,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都有他们的长处,都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们学习,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能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尽快融入新环境,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优势,再创新的业绩。
四、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尤其是《公务员法》相关知识讲座,让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必须模范遵
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在当今时代,不懂法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就更得真正加强学法的力度,要做到扎实学、真正懂、灵活用。只有这样才能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廉正自律的意识,从而真正执政为民,塑造干净办事形象。
培训工作即将结束,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地方工作,完成好角色转换,我必须要从本职工作着手,虚心好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和领导学、向实践学,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尽快熟悉新工作,融入新环境,和同事和领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工作的协调进展,从而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2.进步收获感谢——国培学习心得 篇二
合肥肥东教育局教研室 黄雯卿
十五天的“国培计划——2010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学习很快结束了。回头看这半个月的培训学习生活,真的是既紧张忙碌,又充实快乐。
半个月以来,由于课程安排得紧张,我无暇顾及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风景,无暇欣赏美丽而又充满人文文化底蕴的上海师大校园,连去食堂用餐、回宿舍休息都是脚步匆匆,甚至打破了多年养成的午休习惯。半个月来,内心里总是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十五天的培训,让我有机会聆听吴忠豪、吴立刚、徐家良、李振村等教授具有专业引领作用的讲座;有机会走进上海一师附小、上师实验小学这样的品牌学校考察学习;有机会和唐懋龙、沈大安这样的特级教师近距离接触;有机会走进特级教师徐鹄、薛法根的课堂,欣赏他们的教学艺术;有机会和来自安徽和山东各地的一流老师零距离交流;有机会集中精力系统的学习和反思。这些难得的机会收获将伴随着我走进今后的工作,成为我今后工作的新起点。结业之际静下心来梳理,此次培训给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了语文教育的理念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重文本内容分析、重思想情感领悟的语文教学思路。此次“国培”,我们可以说经历了一次语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专业洗脑。教授们的讲座从深层次分析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发我们对自身语文教学工作的反思。短短15天,教授们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而又紧密与当前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讲座,让我明晰了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教学是“教语文课程”而不是“教语文课文”,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内容会不断更新,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言的表现形式等等是相对稳定的,这些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课件]
二、解决了心中疑难
前不久,在宁夏银川观摩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回来之后心中困惑——“淡化文本内容分析,语文课教学要有语文味”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如何体现?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似乎已形成定式——细读文本,分析内容,感悟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似乎别无可做。我作为一名有25年一线教学经历走上教研岗位不久的教研员感到有些迷茫。短短的十五天培训让我从迷雾中走出。此次培训改变了以往拼盘讲座的培训方式,采取专家讲座加专题性行动研究的方式,让学员们从理论到实践,边学边用。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组织学员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专题行动研修。六个专题研修小组让每个学员亲身参与其中:确定研究专题,选择研究课例,确定教学目标,讨论发现的问题,集体打磨教案,交流评议课例,听取专家指点,开发精典案例……通过艰难的实践过程让我们这些面对语文教学新理念有点不知所措的学员有了方向: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终于回归到语文的原点,语文言字的积累运用才是我们语文教学训练的重点。这次培训,对我来说,真就是一场及时雨。
三、结交了良师益友
此次“国培”,我有幸接触了多位知名专家:吴忠豪、徐家良、吴立岗、……近距离接触了特级教师唐懋龙、徐鹄、薛发根……他们不仅学术上、专业上是我们的导师,也在做人治学上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最让我感动的是首席专家吴忠豪教授。指导我们磨课的过程中,他从繁忙的工作中(他在四个国培教学点轮回讲座)挤出时间,从大的目标,到小的教学细节,与组员们共同研讨。没有一丝专家的架子,谦和、耐心、真诚,让我认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家。
3.教师反思进步演讲稿范文 篇三
教师反思进步演讲稿1
从实习到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也快有一年了,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回顾开学后的几个月,有较大的进步也还存在着不足。
总结起这几个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综合课外知识以及实际问题;在教学方面只做好了教书但未能很好的涉及到育人方面,整体的教学效果还是非常理想。
鉴于以上问题,我经过认真的思考,给自己制定了以下一些目标,以求在下半学期做的更好。
个人专业化的提升非常重要,学校一直在强调这点,而我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自身的提升,而且给学生带来非常多的好处。而在这个短期的目标中,主要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书育人。而我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做到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德育教育的问题。因此,在往后的计划中,我会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有关德育渗透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多看相关的理论资料,学习在教学中做好育人的方法以及可渗透的内容,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课堂上的教书育人相结合。
2、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并多听课:除了理论的学习外还需要多于其他老师交流,请教相关方法内容并请求老师对我自己的方法与实际操作进行评价。多听课,学习课堂上实际的方式方法并,认真总结加以运用。
3、课间课后的师生交流: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在课间或课后可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我不仅仅是她们的老师也是她们的朋友,让她们相信我,愿意与我真心对话,以此在一些事情或她们遇到的问题上渗透德育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教学效果。在我们班,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因此一些同学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并不能快速接受。这些都是影响课堂效果的一些原因。而在教师本身,问题就往往是教学方法的不恰当。在这个问题上,经过长时间的总结与反思,以后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让课堂充满阳光与激情:在课堂上,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情绪很重要。教师有激情的声调与谈吐,会让学生也随之振奋起来,这也能让学生在这一整节课中有一个较好的学习态度。而教师在整节课中都需要保持这一心态,并且在语音语调的运用中要做到抑扬顿挫。
2、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在课堂中,学生并不会一直都处于一个情绪高涨的状态,而是会有较大的起伏,这在于老师要如何去调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点甚至乎一个与课堂内容有些许相关的笑话,不断的调节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情绪的起伏。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材,选用适中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要适当的照顾,调整授课的方式,解题的方法尽可能让大部分的学生及时掌握课堂上的内容。在课余时间里,对一些学生也要多加鼓励。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更加努力充实自己,在不断的实践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教师。
教师反思进步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反思,我成长的阶梯。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作为一名教师则更应该学会反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经常不断地进行科学的反思,才能提升教学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计划和行动提供依据,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必定是从积累许多病例和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是在大量成功或失败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转眼间,我已经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近十个春秋。在最初的五年里,我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也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更有着年轻教师的朝气与蓬勃,但是面对教育理念却显得懵懂而茫然。那时的我,只知道埋头工作,行动代替思考,模仿更多于创新。对自己偶尔露出的一点小小教学创意,也颇为得意。由于自己在教学方面展露的一点灵气,我也积极参加了各级教学论文评比、教学课件评比、教学公开课评比等等。总觉得只有公开课才能使自己取得成绩,只有公开课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也有失偏颇,学生成了我获取成功的工具、手段。在那段时间里,我也因此而获得了一些荣誉。
然而刚开始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有着这样一个自信,自己对学生、对课堂一直能驾驭自如,直到那一次。我记得是一次公开课,我一如既往地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载歌载舞,展示着自己的才华,然而有几个孩子,完全游离了我的课堂组织之外,他们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知道如何来应付,看着听课的老师诧异的眼神和略带失望地神情,我一时语塞,这堂课因此而失败。当时的我,面红耳赤,但深深的失落感更甚于羞愧……
正是这次的失败,我陷入沉思了之中,我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我的课难道真的不错吗?到底是我在做秀?还是学生在上课呢?到底怎样的老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或者是优秀的教师呢?也由此,我领悟到:教学不应是老师获取功利的手段,教育教学的最终价值,应该体现在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教学工作,光埋头默默工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思考,善于创新。从那以后,我意识到了危机感和压力感。我的脚步再没停留,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始学习。
在每学完一本教学理论著作之后,我总是把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调整和反思中,我慢慢地成长起来。我开始写随笔,开始把我与学生之间的感动的故事、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诉诸笔端,开始审视、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优化教育效果。因为有了写的欲望,这就促使我每天去做一些新的尝试,需要在平时更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关注。我也因此慢慢走向成熟,慢慢走向成功。
在之后的五年内,我陆陆续续(成绩略)
我想,这一切应该都归功于反思的力量吧,是反思给我的教学生涯不断的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是反思让我不断的成长,也是反思让我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长。
谢谢大家!
教师反思进步演讲稿3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是把这两年的一些做法做个交流。请大家多提建议!
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进步。反思与总结是让我受益最多的是一个习惯。
当我还沉浸在05到08年回忆中时,08级七上的期中、期末的成绩让我大跌眼镜,几门主课总分成绩几乎跌到了谷底,要不是副科好一点,我班就差点与校文明班级体失之交臂!痛定思痛,先从我本人开始反思,再到班干部,班级每一位同学,认真而细致地从各个方面找原因,那一刻,班上的同学空前的团结,而老师的那句话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次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同学们竞争意识不强,团结意识不强!那么“如何提高竞争力和团结力”又一次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由此,我班同学纷纷写出了“绝地反击,力争第一”的挑战书。从此,我班走上了挑战其他优秀班级,挑战自我的道路。事实证明,我们的这次集体大反思是绝对的明智之举,而这样的反思还只是刚刚开始。
一.我班的反思每天或每周的个人反思与总结:
主要是以下方面:
1、作业经常漏做或忘做的同学;
2、作业经常忘交或迟交的同学;
3、作业不愿做又不得不被家长逼着做的同学
二.每周每月的纪律与卫生的反思与总结:
1、主课和副课课堂的听课
2、其它自习课的纪律
这个主要通过与个别学生谈话和班干部课代表的反映来解决。
没有纪律就没有一个安静的教室来创造好成绩,没有一个干净的环境就无法健康的学习生活。所以我教室前张贴“以静修身,宁静致远”的标语,教室的时钟上12:10处用红色的线条标出!
三.大型活动之后的反思与总结:如运动会、合唱比赛、期中期末考试等。
就比如说上周的运动会之后,我布置了学生写一篇题为《运动会的感悟》的作文,让学生围绕我班在运动会前的报名情况、班级组织训练情况、运动会时的比赛情况、比赛的成绩以及整个组织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书写自己的反思与总结。
周一上交,班会课上老师选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的感悟。老师再总结几点成功之处:
1、有组织有纪律的开展活动
2、同学们的全体参与度
3、同学们的团结合作
4、一马当先的竞争意识
反思不足之处:
1、同学报名时顾虑太多,特别是去年运动会失利的同学,敢于拼搏的精神还有待提高。
2、运动会时个别同学无所事事,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附:运动会的奖励措施:a、运动员及的积极服务运动会的同学按表现情况加分;b、适当的物质奖励)
4.进步和收获范文 篇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旗帜代表前进方向,旗帜代表共同意志。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科学命题,并指出高举这一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不仅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而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科学命题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般分为三种形态,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多表现在一般理论和革命运动方面,由于他们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历,所以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述。列宁虽然领导建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他由于过早去世,也没能形成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系统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但实践证明他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不成功的。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找到了一条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鲜明地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科学命题的提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在理论体系方面,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破题,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回答,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崭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在目标和道路方面,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了新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同时也为处于低潮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我国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全面推进,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整体推进国内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在国际上,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形成了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向世界人民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事实已经雄辩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5.播撒汗水 收获成功(范文) 篇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播撒汗水 收获成功》。
又是一年春绿,又是一年花飘香,我们又迎来一个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时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你给生活多少懒惰,生活就回敬你多少苦涩;你为生活付出几份耕耘,生活就回馈你几份收获。
今天我们精神振奋,展现我们崭新的气象,呈现在我们脚下的也是一个全新的起跑线,我们满怀憧憬,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过去无论你是拥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光耀,还是遭遇挫折、失败的痛苦,请你都将这一切定格在记忆的橱窗里,成为你值得珍视的人生风景。因为你们不要忘记,在今后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绚丽的风景等待你们去发现,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们去创造。
不过在“学习”这个充满着荆棘和鲜花的路途中,采撷鲜艳娇嫩的成功的花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坚韧的意志力。
有人说我们20后娇气,也有人怀疑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能否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至此,我想起了四个字——行胜于言。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我们——我们能行!
我们这一代肩负着太多祖辈、父辈的殷切希望,学校领导、老师也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教育我们早日成才。太多的历练还在等待我们去亲身体会,人生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有曲折有坎坷才能有壮美的人生。目前,我们能够并且必须做到的,那就是踏踏实实地把学习搞好。人们常说:“自古瓜儿先苦后甜。”看一看我们身边学习优秀的同学,没有哪一个是不经过辛勤努力而得到的,那些品学兼优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刻苦,求知若渴,奋发图强,勇攀高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播撒辛勤的汗水,才能有丰硕的收获。当然,蛮干式的刻苦也未必就能见效,我们也应该按照老师们交给的正确的方法去领会每堂课的精髓,也就是知识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非常精辟。我们都应该记住这句话。而且,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始,就意味着同学们应该制定新学期的计划树立的理想,就像一棵树,正是有了对阳光的渴望,它才能直插云霄;就像一只鹰,正是有了蓝天的向往,它才能遨游天际,所以,只有理想的人生才是积极的人生,才能飞得更高,才能飞的更远,才能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和煦的春风,用我们的勤奋和汗水,用我们的睿智和热情出发吧!
6.有爱就有收获范文 篇六
——学《幼儿教师师德》有感
孟连县幼儿园刘静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幼儿,改变观念,注重表达方式,升华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幼儿,强化职业情感;去爱幼儿、去爱教育,有爱就有收获。
“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教师”是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和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进行教育的原动力。这是因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不爱幼儿、不懂得如何施爱于幼儿的教师没有资格做幼儿教师。热爱幼儿,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有爱就有收获。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广义的,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既普通又神圣的超越的爱的诠释。它源于幼儿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幼儿情感的释放和表达。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热爱幼儿是教师生命的延伸和生活的镜子,是教师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关爱幼儿,也就是关爱自己;是一种珍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
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着重体现在教师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意义的认识。体现了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尚,是教师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还包括了教师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让每个幼儿处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以便感受和模仿,把爱的分寸能力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幼儿;使幼儿在自由自愿的爱的空间里健康成长。
师爱,倾心而为了教育,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充满激情地爱幼儿,就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尊重与爱,从而促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导。我是这样爱我的幼儿的: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
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三、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
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四、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
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五、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
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六、勤学乐教、收获希望
爱一行才能钻一行,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让我在工作中不计得失,不懈的钻研。我始终坚信:扎实的业务基础是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必要保证。除了参加园里组织的业务学习以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采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为了不段丰富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收集和积累各种小资料,把外出学习所听到的课、上网查阅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打印出来装订成集,便于自己的学习。我的知识量拓展了,在面对孩子是才能运用自如。在教学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各种活动。在同事之间。我们是好姐妹,当姐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热情的帮助他们。我在孩子心目中是朋友、是妈妈、是信赖的人。在同事中是好伙伴、好姐妹、真心帮助他们的人。因为我心中有爱,所以我感觉到了我的生命变得更加的精彩;因为我心中有爱,我才会对我的事业有了不懈的追求;因为我心中有爱,所以我才变的更加的青春、亮丽、永远都有一颗年轻的心。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工作、爱我的幼儿园。我用我的青春谱写着爱的乐章。同时我的爱心和付出也得到了领导、家长和同事们的认可,也让我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虽然我取得了许多成绩,工作上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但我并不因此满足,止步。我觉得社会在不停的进步,科技在不断的发展,自己只有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用良好的师德表现,树立起我们幼儿园教师的新形象。
七、关爱幼儿、家长信赖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做老师,特别是做一个幼儿教师要想教好每一个孩子,得到每一个家长的认可,那就更难了,通过十多年的一线工作让我明白了,师幼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必须要以心换心。
7.进步和收获范文 篇七
关键字:体会、论语、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讲读这门课程,所谓《论语》,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都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我们更应该从中学习和借鉴很多东西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见解。
而在现在这个社会孔孟、老庄的思想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变的逐渐模糊起来,而国外的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所以说我们更应该认真、努力的学习论语,从中学习和获得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和对人生的感悟。论语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它可以教会我们怎样获得我们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授予我们如何在这个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灵上的快乐、适应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论语还教会我们如何运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们应该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它告诉我们对待生活遗憾的态度。
当然《论语》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和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然而还有大量的语句和道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所以我们更应该认真和仔细的去学习论语,我们从中获得知识和人生体会,从而为我们的人生目标而更加奋斗。
例如论语述尔篇7.22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有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不但以比我们才能高的人为老师,也要以不如我们才能的人为老师。正如那句话,我们生活中不是缺乏好老师,而是缺乏发现好老师的能力。我们不应该只是从书本上面获得知识,还应该从别人的身上或者我们的大自然中获得一些知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他们就开始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找好的老师为自己的孩子辅导课程,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最为严重。当然我认为这样不是一种好的现象,那些高薪请来的老师讲的是普通的课程而不是一些专门的技艺,这样就会误导孩子,因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与坏,是在于孩子们的努力,并非是找好的老师。而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他们没有特别固定的老师,他们以一切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人或事物为老师。例如我们身边,一个班有很多人,我们可以以我们身边的人为老师,要谦虚的借鉴他们的长处,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应当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贡说人虽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通过子贡与孔子的一番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高明。人无论自卑或骄傲都是错误的,这都是比较在这里作怪,如果我们处处比较的话,就做不到一个平凡的人。人的最高境界是他不仅安于贫贱,也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还有一种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的快乐。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的眼中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的事业,收入的多少和职位的高低逐渐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句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意见也没能做到:仁者的人不忧愁,智者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正是他老人家对自己的叙述啊。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任意的胸怀,他的内心会无比的仁厚、宽和,所以这个人就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去计较,可以不纠缠玉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这就叫做仁者不忧。
在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会在一个单位,婚姻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一家大小都住在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可选择性太小,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这个繁荣时代带个我们的迷惑。在我们无法左右外资啊世界的时候,我们只能让自己的内心的选择能力变的更强大。当我们明白如何取舍时,我们的烦恼也就随之而去了,这样就叫做知者不惑。
当我们自己的内心变的足够勇敢和开阔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不会害怕了。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虑、迷惑和恐惧,自认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的终极目的。
8.进步和收获范文 篇八
《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悟收获范文【一】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鸟语风声。
心说,当站在堆积的中华文化前,山岳的高度,不免觉得过于厚重,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或化作奔泻的河流流淌着。大地默默无言,江水生生不息,却终是将文化内涵封存久远。于是,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他,他便悄悄的出发了,用一杆驮着沉重的心的笔,带我们在大半个中国的美丽中跳跃。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x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如同古人之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在游历中洗去了少年英气,懂得了沉稳厚重的中庸之道。然而没落的唱着古老歌谣的孤座黄昏的美丽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于是他便欣然往x敦煌出发了,转向大西南x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
苦的不是历史遗留下的璀璨文化,苦的是研究文化的文人。《道士塔》与《莫高窟》中,余秋雨不时的叹息,读敦煌,不是死了几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几千的跳动的生命。然而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细细一想,送与没有赤肠的官僚当做奢华的玩物,倒不如卖给外国学者。虽说“洋唐僧”骨子里是赤裸裸的文化剥削,但不也是它们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余秋雨狠心的说过:“比之被官员大量糟践,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中!”然而还是不能舒心的。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这让人如何悲哀!直到《柳侯祠》前往到《寂寞天柱山》,才敢安心的抚摸那水灵水秀的风光,就在这里和历史拥抱,与柳宗元,与谢灵运,与杜甫,与范仲淹,与李白……紧紧地,生怕这一处处风光如同海市蜃楼般从眼前湮灭。
他是沿着长江往下走的,起点是都江堰。因为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不及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的占据了邈远的时间,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清流。当然,我们已经跟随他拜见了那遥远的看不见面影的李冰。
接着他路过了x,抵达了灵动江南。确是洗掉了黄沙漫漫带来的历史伤痕,以柔丽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当然不会少了半梦中的西湖,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所以不会少了白堤与苏堤的风采,不过还有苏小小的风采,她一直用美熨帖着生命。
再顺流下一路就到了x,那气息就愈发现代化了。不过却免不了显示出了人性的不足,一再的对x人赞扬,又不停的对其恶劣的心里品性进行批驳,然而x人却是不以为然的,习惯般的自我安慰将劣根更加暴露无遗了。当然,这不是对他们的审判,而是文化根底的论析。
水路完了,在大海面前,余秋雨安心的写出了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再者,就是准备往下一站远方而扬帆了。但是,那漂泊的旅途中对于文化的苦涩回味却刚刚开始。
璀璨的文化,苦涩的旅行。然而剖析开却是浅浅叹息后的美丽,还好,一切都还存留。
当然,越往远走,越是生动……
《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悟收获范文【二】
《苦的背负》
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散文集。轻描淡写却能带来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个字都能敲击心灵。就像一个满脸褶子的蹒跚老人用很轻很轻的语气向你诉说我们曾经的文明。从怎样的风姿无限走向怎样的屈辱无奈、荒凉殆尽,给你带来真实感、冲击感。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寻,去追索那解读文明的密码。去改变、向上,追求更好。
所谓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关系。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这段旅程,背负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隐没,放大,添加,这段旅程是艰苦的。而这些历程掺杂在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这些是人x水,也是文化历史。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坚石雕刻的历史。依照时间顺序把莫高窟的历史一一介绍,只缓缓陈述事实,却能分明感觉到笔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负着一段旅程的人。文化的一切改变,都将由人作为主体来承受。读这一字一句,都想面对面地感受他们呻吟的哀叹和遗憾。如书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强健,也成就了一代霸业。处理复杂的x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运等重大问题。而如同刘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华文化的厚度不止带来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厚重感。这种文化的历程便是伤害,他们拼命护守正统的那份热血,便会成为束缚与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能有这样一群人,是汉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这位历史老人走向尽头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贬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遭贬,最惨的结果便是流放。作者是这样说的:“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一点点去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这是人治社会的恶果。“残忍,对统治者来说,首先是一种恐吓,其次是一种快感.越到后来,快感的成分越多。这就变成了一种心理毒素,扫荡着人类的基本尊严。”上至大文豪苏东坡,下至不能道出姓名的清朝老人,无一能够逃出贬官的摧残,这种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理解。但一种文化现象,好处是绝不会少的。苏东坡在编址黄州期间,“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得益于这样的冷落,使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一次蒸馏与升华。在黄州,诞生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清朝被贬至宁古塔的清朝官员,则通过自身的升华,“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的形成。
这一段段文化苦旅,令无数中华儿女自信自豪,其中当然有彷徨和失落甚至是屈辱,可我们中国人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在苦难中创造奇迹,我们不害怕苦难,但并不表示我们欢迎、赞美苦难。我们要开创更美好、更让国人自豪的时代。
轻轻拂去历史造就的尘埃,用心灵去感受传统精神文明带来的浓厚气息的底蕴,再去寻求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才是《文化苦旅》带来的最美好的感悟。
《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悟收获范文【三】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达的是对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从中看到的是当时中国的弱。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瑰宝莫高窟由一个做了道士的农民王圆箓掌管。可是,这个王道士却嫌壁画太暗,将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朴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几个怪里怪气的塑像;他还将发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个官员家中。当那些为敦煌文物慕名而来的外国冒险者想用大量的金钱换取它们时,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极少的货物,甚至还会把文物主动送给这些外国人。
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真恨这个王道士,他就是个卖国贼,可是再仔细想想,又觉得他很可怜。王道士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那时候的农民根本吃不饱饭,可以赚到点零碎银子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接受教育了。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文物有多么珍贵,即使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也一定会把文物卖掉的,因为他要吃饭,要活下去。毕竟,像朱自清那样“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有气节的人是少数。而“涂墙砸像”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个人的审美观与敦煌壁画完全不和造成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民都读不起书,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他不知道这些壁画也是一种美,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贵。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当时中国是个弱国。弱国,国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强国,国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国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学,而强国,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弱国,就是内部人心涣散,而强国,则是所有人团结一心。“王道士”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迈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毛泽东、周恩来带领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并为新中国的富强奋斗一生;科学家钱学森放弃了美国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国报效祖国;马云创建了淘宝公司,不仅使我们的购物生活更轻松,还使许多人实现了“做老板”的愿望。再回到我们的身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老师、司机、农民、消防队员还有环卫工人……他们都正在为中国能成为强国而奋斗着。假如中国是一列火车,14亿人就是火车上的零件,少了一个火车就会减速,零件多了火车则会跑得更快。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现在要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悟收获范文【四】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但也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我想我认为是1和2我最赞同了吧,因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中的给我们的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是的,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作者对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满,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是阿,为什么作者会这样?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毁掉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历史,历史!历史为什么会被一个道士的手中毁掉?就那样,一下子得毁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丽的雕像不见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变得灰飞烟灭,不给我们现在的世人观看的余地,一个道士,在金钱和权力的促使之下,变得如此的残忍,做得如此得发狂,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无比的惋惜,相信,在读《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读者也会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心痛吧……野趣,这就是为什么《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字意义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让我领悟到了“苦”字的意义所在,更让我学会了惋惜,更学会了如何不让惋惜存在……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这,野趣也就是我想说的了吧!
《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悟收获范文【五】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余秋雨的脚步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风尘仆仆,用有限的光阴赴一场千年之约,执着如孔子,坚定如夸父。
在此之前,我曾未想过那些历经风吹雨打的古建筑、人文景观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故事与厚重的历史。我跟随着余秋雨,走进了那道隔开了历史与现在的大门,在历史风尘中如虔诚的朝圣者一路前行,他时而低头背手,在断壁残垣前静静沉思,时而又喃喃自语,步履沉重……
什么是苦旅?
我想,不只是简单的旅行,也不只是对历史的悲叹与感怀,而是思想于文化上无止境的思考与不断的探索。无论是悲欢离合,无论是温柔浅言,无论是丰功伟绩,无论是痛心疾首,最终都是要回归于历史的本真与漠然,历史的冷眼旁观罢了。而余秋雨在探索寻找的,是他自身与历史的关联,他想从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出合乎人类生命结构底蕴的东西,他祈求寻找到与自己心灵共振的灵魂。
初读《文化苦旅》,犹邂逅意中人,让我怦然心跳,让我痴迷忘返。走进它,我似乎摆脱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现实的纸醉金迷,再无嘈杂的吵闹声,心中的浮躁在被一点点的抹去,只剩下灵魂的质朴与本真。
这一场千年之约,更像一场心灵盛宴。卸下了追名逐利的假面孔,背上旅行的包裹,在历史的云烟中寻找自我价值,探索人生意义。叶圣陶曾在《读
我想,余秋雨便是这种人,甘当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炬手,为我们的精神作指引。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或许便在此:摒弃浮躁,静下心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古时有趣的灵魂交谈,思考生命的本质,养一份淡然之情,修一身宁静之气,为现世添一分安宁。
透过现实的重重纱窗,抬头望去,那道穿行于青山绿水山间的瘦削而坚定的身影,指引着我们前行,去赴那场浸润着唐风宋雨的千年之约。
《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悟收获范文【六】
有幸拜读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已被其深深地吸引。余秋雨,大陆文学家、美学家。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中。
整本书都很美,在读的过程中一直抱着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泛着一种直达灵魂的深邃。抱着追寻的心态一路尾随文字的流转。在即将入睡的午夜,点亮床头的台灯,伴着作者的文字,在安静的夜幕画下心中的幻想。或在无事的下午,抛却烦躁,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跳出来,透过渐渐平稳的内心重看历史。
读完“牌坊”这一章,我心里有一股隐隐的痛,又有一种无畏的敬仰。
其实牌坊是让人仰望的。是为了表彰功勋,它也是忠孝节义的代表。但是在中国封建礼教压迫的论调下,贞节是中国女性的最美,然而美的又是那么的痛,那么的伤痕累累。一块块冷峻的牌坊,无情地压住他们所有的爱恨情仇,他们为了生路,远走他乡,隐姓埋名,委曲求全的活着。
然而他们又是生活的那么优雅,那么的精致。他们象熹微的晨光,当大地还在沉睡的时候,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批男孩子,也为自己解了冻。
在《文化苦旅》中以细腻的笔触够了一张张充满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形象,以最空灵、轻柔的嗓音轻轻吟唱令人感动的瞬间。
作者从生活中提取精华,经过淬炼,融成经典,伴随着人流传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一段段不同的生活。这是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最快捷的方式。
我喜欢他的真实,真实的描述了_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面对艰苦未来时坚强的一代人;在灾难中瞬间凝固的庞贝古城、空静之境的罗马、气氛迷人的威尼斯……;生活在镜头之外,艰难生存,却古朴善良、充满智慧的边缘人……更爱他细腻敏感丰富深远的灵魂,让沉寂历史的古人以一股扑面而来的,充满生气的的姿势占据想象的空间。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作家,可以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以最真实的姿态记录感动自己的人生,表达心灵深处最真的感触,清风拂过最细微的颤动。我觉得这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
这位作者或这本书让我萌生了拿起笔,写下生活的冲动。但是放下书,我又回到了现实,面对本专业的数学、计算机之类的理科性东西,不禁想起某位伟人说过的一句话:是科学赶走了花丛后的精灵,让未知的世界不再充满幻想。
有可能这一辈子都无法从事作家之类的行业,但我可以通过阅读,感触这个广阔、美好的世界,并学着记录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某一天,翻开略略泛黄的纸张,重温一次春暖花开、云寂风清、青春少年。
《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悟收获范文【七】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广袤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悟收获范文【八】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但也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我想我认为是1和2我最赞同了吧,因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中的给我们的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是的,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作者对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满,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是阿,为什么作者会这样?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毁掉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历史,历史!历史为什么会被一个道士的手中毁掉?就那样,一下子得毁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丽的雕像不见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变得灰飞烟灭,不给我们现在的世人观看的余地,一个道士,在金钱和权力的促使之下,变得如此的残忍,做得如此得发狂,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无比的惋惜,相信,在读《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读者也会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心痛吧……野趣,这就是为什么《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字意义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让我领悟到了“苦”字的意义所在,更让我学会了惋惜,更学会了如何不让惋惜存在……
9.进步和收获范文 篇九
可爸爸却不紧不慢地回答:“明早再说吧。”
小桂宝以为爸爸累了,就自告奋勇说:“爸,那你歇会儿吧,我一个人也能行。”可爸爸却拦住他说:“你也别去。”
小桂宝以为爸爸嫌他人小,不会割,有些不服气,赌气要出门。
这时爸爸笑着解释说:“你别急。现在日头正猛,豆荚都晒焦了,一碰就爆开了,得浪费多少豆粒啊。明早就不一样了,夜里下了露水,豆荚潮湿了,自然不会爆开。”
小桂宝听了觉得有理,便等到第二天。
果然,父子俩一粒豆子也没有浪费。
收获,也是讲究时机的。
同样是熟透的果实,如果收获的时机得当,就会满载而归;
10.收获希望范文 篇十
三月是一个绿色月,因为植树节到了。我要种一棵树,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正好家里有一颗豆籽,就把它种进花盆里吧!
于是我先用小铲子在花盆里抛了一个坑,然后把豆籽放进去,再埋上土,最后浇点儿水。我把花盆放到阳光下,让它享受阳光的照射。
我等啊,等啊„„一天、两天、三天„„终于有一天,豆籽发出了嫩绿的小芽。它是那么娇嫩,那么翠绿,让人忍不住要精心呵护它。
我兴奋地跑去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播种就有希望!植物可以绿化生活,树木可以给人类传送氧气,所以多种树就能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听了妈妈的话,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的日子里,正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日子。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吸收营养,就能收获希望。
【进步和收获范文】推荐阅读:
2020军训后的收获和感悟500字范文01-09
在学习和实践中进步09-04
学生单元进步表扬信范文10-08
收获和不足06-27
实习体会和收获08-15
主要收获和体会08-15
课程收获和体会12-24
培训后感想和收获09-11
对公益的收获和感想06-24
我的培训感悟和收获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