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共10篇)(共10篇)
1.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一
国内部分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
一、苏州市综合配套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2008 年9 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苏州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2009 年8 月,苏州和重庆、成都、嘉兴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中澳管理项目(CAGP)“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促进农民富裕与城乡统筹发展”主题试点城市;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以及中澳管理项目试点城市,同年,国家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提出“建设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城乡一体化逐渐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苏州最大的特色。
(一)推进城乡发展“五个一体化”
一是各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按照一体化、全覆盖要求,城镇空间规划得到优化,村镇布局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城乡规划分隔局面被打破。按照“发展新城市、繁荣新市镇、建设新社区”的思路,以规划为引领,全市形成了一个中心城市、五个副中心城市、若干个中心镇(新市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城市化率达到66.6%,全市2.1万个自然村落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模式规划建设成一批新型社区。
二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集聚集约、合理布局的思路,对城镇规划区地区,明确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对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地区,明确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对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地区,明确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具体落实上,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市83%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三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乡联通。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统筹推进的格局。全市行政村班车通达率99%,城乡公交一体化覆盖率89%,所有乡镇都能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区域集中供水入户率超过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56%的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0%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农村绿化连续5年平均新增林地绿地12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3.7%。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和省级湿地公园5个。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向农村覆盖。近几年来,投入近200亿元建设示范村和新型社区,全市88%的村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环境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小学、初中全部达到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所有公办高中达到省三星级办学标准,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教育的途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加快联动,90%以上乡镇和村建成卫生服务中心(室)。农村公共文化实现全覆盖,图书设施、数字电视、文化活动室在镇村建成。
五是就业社保体系加快城乡并轨。全市形成了一体化的就业社保机制,88%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稳定的非农就业,85%的村实现充分就业。在2005年全面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基础上,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步伐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5%,其中133.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65.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416元覆盖率达98.7%,实现农民持医保卡就诊看病;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昆山、吴江和吴中、相城、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等已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
2009年为“重点突破年”。着力推进23个先导区的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金融平台、运作平台、组织平台和政策平台。
2010年为“整体推进年”。整体推进各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形态”、“三集中”和“三置换”工作。
2011年为“全面提升年”。全面提升“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水平,形成较为健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加快“三个形态”。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村,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二是推进“三个集中”。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因地制宜推进“退二进三”、“腾龙换鸟”或“退二还一”、异地置换工作;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规范自由流转,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目前,全市75%的农村工业企业已经集中到工业园区,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40 %,近35 万农户搬迁到860 个集中居住点)
三是实现“三个置换”。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或置换货币,或二三产业用房,或置业股份合作社股权。
(三)着力推进“五项改革”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颁布了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住房(大产权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使农民由在城镇落脚变为在城镇落户,全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市累计30多万农户、近100万农民通过“三置换”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二是积极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空间用于“三化”(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利益留给“三农”。积极探索、完善集体建设留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等政策措施;加大农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城镇商品房的力度,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成56个镇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以土地股份合作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土地面积达64.6%;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 “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建设,累计建成农业示范园区万亩以上14个、千亩以上64个,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50多个。
三是着力探索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探索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经济组织,使之不仅成为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形成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大大促进了农民变市民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创新、丰富和发展了“苏南模式”。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证工作,探索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3043家,持股农户占92%;农村集体总资产达900亿元,预计今年村均收入达4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00元,其中财产性收入比重提高到3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2:1,农民走上了“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苏南模式的共同富裕之路。
四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出台配套政策意见,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同时加快推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向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平台、同一标准、同一含金量,昆山、太仓、吴江、常熟市和吴中区、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已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向城市转轨。
五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全省率先对粮食规模经营户实施收购价外补贴,率先探索了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力,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保险体系,累计承保风险63.5亿元。农业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开创性地设立了“农贷通”、“农利丰”、“采购通”、“金色计划”等支农品牌,累计担保65亿元,居全国第一。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0家,注册规模和数量列全省第一,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
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2003年,开全国风气之先,成都拉开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大幕。九年过去,成都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一)科学规划是统筹城乡的前提和基础
从在全国率先将规划延伸至乡、村一级,变单纯的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到以“全域成都”理念为指导,在12000多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再到灾后重建中形成的充分体现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再到放眼未来30年,体现“自然之美、城乡一体、社会公正”核心理念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科学的规划,不但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较好地避免了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使成都逐步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二)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财产权利
2008年1月,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财产权利和发展机会,成都摸索着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核心是实现“还权赋能”:“权”是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利,“能”则是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把握自身发展和命运的能力。
目前,全市2661个村,35857个组集体经济组织、212万户农户、485万宗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也意味着成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真实地摸清了农村的“家底”。
(三)为600多万亩耕地设立保护基金
成都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核心区,600多万亩耕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保护好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能力,成都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在全国率先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以市县两级的土地增值收益为主要来源,每年筹资28亿元,按每亩300—400元的标准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购买社保提供补贴,惠及全市170多万农户。
这一举措完善了耕地发展权的补偿机制,使农民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不但有利于提高耕地保护利用水平,也促进了社会公平。
(四)乡城本基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每一位公民都劳有其位、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制度,让成都人真切地体会到幸福感。
2008年11月,成都推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由财政每年对全市2396个村按每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成都还对223个乡镇公立医院、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了标准化建设;由市县两级财政投资近20亿元实施了农村410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区(市)县职业学校建设„„这项改革在全国第一次对村级公共事务进行了详细分类,第一次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了公共财政预算。
(五)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社会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机制。成都实施了城乡贯通的“大部制”改革,对规划、农业、交通、财政、教育、卫生、社保、民政等30多个部门实施撤并和职能调整,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
2008年,成都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待遇一致;2010年,成都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并轨;成都将农村劳动者按常住地纳入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建立起覆盖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体系„„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六)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
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是成都实践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贡献的一个创造。在农村产权改革、灾后重建和村级公共服务实施过程中,成都各个村社纷纷涌现村民议事会等新型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议事员多由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通过这种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建设,真正实现让民做主。
“这六条经验,不是独立的和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陈绍充表示,成都的统筹城乡实践,不是单兵突进的选择性改革,而是全面、整体、深入推进的系统工程。
三、重庆户籍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将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可以说,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行使中央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是对中央决策的具体回应。重庆户籍改革方案涵盖了土地、社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配套政策,使户籍转换过程中,农民的农村权益和城市保障顺利对接。
(一)户改以实现农民工进城为突破口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自愿为基础,设定合理的职业、收入、住房等门槛,避免农民盲目进城。重庆规定:重庆籍农民凡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或购买商品房,或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以上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均可自愿申请入户;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或购买商品住房,或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以上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均可自愿申请入户。在乡镇入户方面,农民可本着自愿原则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实现全面放开。允许租房落户,为多年在城镇务工经商而没有能力购房的农民工转户进城创造了条件。对夫妻投靠、年老投靠分别取消了结婚时间和年龄限制;对本市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取消了居住时间限制。
(二)“三年过渡、三项保留”不让农民“裸身”进城
为保证转户居民的农村权益和城市保障顺利对接,重庆户籍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农村居民转户后,可最长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收益权,期间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农房及承包地的,可按相关标准获得补偿和补贴。转户后,还可以继续保留农村林地使用权,享受计划生育扶助政策。在退出承包地经营权前,可继续享受与土地结合的各项惠农政策。
(三)“五项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重庆户改要求农民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实现转户进城后“五件衣服”一步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时,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将转户农民工这些“新市民”纳入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民工公寓等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之中。以体量大、解决范围广的公租房为例,根据规划,在未来10年,重庆市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到2012年将有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成,这些房源主要针对进城落户的“新市民”、新毕业的大学生等城市夹心层。将农民工纳入这样的住房保障体系,就为农民进城大大降低了门槛。
四、嘉兴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2008 年4 月,嘉兴市被浙江省列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明确要求嘉兴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嘉兴市制定出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开展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包括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等10项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先行试验区。
(一)开展“两分两换”,不断优化土地使用制度
“两分两换”就是在以人为本,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以“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农村人口要素集聚,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将农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增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一是镇村整体布局全面优化。通过因地制宜,科学编制“1 + X”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指每个新市镇镇区,“X”为镇区以外配套的城乡一体新社区及其数量,“X”不大于现有的行政村个数),全市858 个行政村13000 多个自然村规划集聚到了48 个新市镇和379 个新社区,镇村布局规划得到全面优化。
二是新农村建设路子得到拓展。以开展“两分两换”为动力机制,与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加快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新市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新农村建设。
三是土地节约集约效果明显。采取主、副中心城市城区以公寓房为主,新市镇以公寓房和联排房为主,新社区以联排房为主,并利用经济杠杆控制建房占地面积,控制独立式房屋的建造数量,确保新建农房土地节约率达到50 %以上。全市开展21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复耕后可新增耕地13650亩。
四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切实增加。“两分两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又一重要渠道,以嘉善县姚庄镇试点为例,每户农户住宅置换前平均评估价为18万元左右,通过补助奖励等方式,农户自己只需出1 万元左右,可置换面积180平方米左右(2套)的镇公寓房,市值约60 万元,财产增值明显。
(二)以“一改”带“九改”,综合配套改革联动推进
一是健全完善就业创业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平等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突破就业政策享受对象户籍和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行政性收费减免等措施,实现城乡平等充分就业,被列为“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二是深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全省率先将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各类社会养老保障的城乡所有劳动年龄段内及以上人员列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并对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和养老金补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地级市。
三是全面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基本实现公民迁徙自由。从2008 年10 月1 日起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户口迁移制度,户口性质由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为按居住地登记来划分,着力推进附加在户籍制度相关社会公共政策的配套衔接。
四是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涉农工作管理服务体制。成立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实行市农办与市农经局合署办公,资源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率先在全省组建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推进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农合联组建率达100%。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率先全面构建县(市、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网络。
五是深入实施强镇扩权,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制定实施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为主要内容的强镇扩权,24 项县级部门权限以授权、委托等方式下放,镇级财政收入以2007 年为基数,新增部分的70 %以上留镇,相关规费比照县城收取和留用。
六是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基本建立统筹兼顾新居民利益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相匹配、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公共财政供给能力相适应的居住证制度政策,从2008年4月起全市停发暂住证,改为发放居住证。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新居民事务局,落实居住证的相关政策待遇。
七是积极探索融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服务水平。先后成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合“三农”特点的微型金融服务,试点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置换担保贷款、农民建房配套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把分支机构向新市镇延伸。
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保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九是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以区域统筹推进城乡统筹。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加强与沪杭等周边大城市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衔接及基础设施的对接,切实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五、东莞市的城乡双向一体化
东莞市的“城乡双向一体化”才处于酝酿阶段,目前尚未出台具体政策,也没有比较成熟的做法,还停留在理念层面。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针对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议东莞进行“双向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试验。“单向城乡一体化”是指农村人口进城居住、生活和就业。“单向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城乡一体化最终应当是双向的,即不仅农村人口进城,也包括愿意到农村或山区去生活、工作和投资的城市居民也可如愿以偿。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按双向流动的。
“单向城乡一体化”只解决进城农民在城市生活和所需要的服务消费,而“双向城乡一体化”还会扩大城市居民在较高层次上的生活、工作和投资所带来的服务消费。从而大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的比重。
2.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二
1 城市立体绿化有关概念
1.1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又称垂直绿化, 它是利用植物自身的器官, 如:卷须、吸盘、吸附根、倒钩刺和匍匐根甚至茎等形成的具有攀援特性、缠绕特性和悬垂特性来覆盖与装饰建筑面、棚架和栏杆的一种绿化形式。
1.2 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又称攀援植物, 是一类不能自由直立, 依靠吸盘、吸附根、稳须钩刺等特殊器官, 通过缠绕、攀援的方式攀援他物升高的植物总称。藤本植物有缠绕类、卷曲类、钩攀类、吸附类3种攀援类型。
2 国内外立体绿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2.1 国外立体绿化的发展和现状
“花园城市”新加坡, 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植被, 立体绿化让建筑物淹没在一片绿色之中。美国许多城市所有空地几乎都被绿草覆盖, 各大超级市场的护栏、建筑物墙上等都植有绿木花草, 想方设法来增加绿量;还有芝加哥屋顶花园也十分普及, 芝加哥环境部决定设计建造各种屋顶花园, 这样可以节省市政府在夏季的开销, 每年节省下的4000万美元降温费用于建筑新屋顶, 其寿命比传统屋顶长一半。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也是繁花似锦的花园城市, 该市居民楼的每户阳台上布满藤蔓植物, 每个楼梯上及转弯平台处也摆放盆盆鲜花。
在德国, 绿色屋顶的形式多样, 比如花园、果园、蔬菜等等。在一些特定的区域, 轻型屋顶绿化往往被视为一种义务, 强制开发商进行屋顶绿化。
日本在楼房设计阶段, 除加大阳台以提供绿化面积外, 还把最高层的屋顶建成“开放式”, 将整个屋顶连成一片, 使之变成广阔的高空场地, 居民可随自己喜好在屋顶栽花种草。
2.2 国内立体绿化的发展和现状
20世纪60年代初, 重庆、成都开始有了屋顶花园, 到80年代末, 成都市中心有200多座商住楼屋面绿化率达72%;上海市在1992年人均绿地面积仅0.97m2, 市政府坚持“加速城市现代化过程, 要牢固树立绿化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10年来, 采取拆房造绿、开墙透绿、立体建绿、屋顶植绿、阳台种绿等方法, 并实施“森林入城”计划。珠海、深圳都重视“美化建筑第五面”, 要求净化、美化屋顶, 1999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在技术和其他客观条件允许时, 上人屋面尤其是高层建筑裙房屋顶都要种植植物, 进行绿化或营造。
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每年新增绿化面积500多hm2, 新植树木200多万株, 铺栽草坪100多万m2, 增植攀援植物50多万株。尤其都结合周围的建筑物及功能配置了大量的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 达到了“四季常青, 三季有花”。绿地覆盖率已达到37%, 随着城市不断扩大, 需要将更多的新优园林植物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去, 来创造更加优美和谐的自然及人造景观。另外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与逐渐改进, 城市中出现了更多的立交桥;结合城市环境整治, 将原有的实体围墙逐渐拆除变为篱墙或栅栏使其和外界融为一体, 这样就需要更多的适合本地生长的藤本植物种类来改善、丰富我们绿化环境[4]。
3 国内城市立体绿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1 立体绿化总量较少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主要进行平面绿化, 路面、道路、公园和广场等为绿化的主体。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刚起步, 基础薄, 造成空间绿化率比较低。
3.2 政策机制上有待完善
国内立体绿化工作做得较好的城市, 在政策机制上都有一定创新。北京市结合奥运会的召开, 制定了《2004-2008北京城市环境建设规划》, 其中明确了立体绿化实施的范围、建设标准以及计划安排, 对推进立体绿化起到较大作用。青岛市可以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政策。从立体绿化的实践来看, 最理想的途径是在建筑规划设计环节就将立体绿化的内容纳入其中。本市一些完成较好的屋顶绿化, 均在项目前期就规划有屋顶绿化。但从全市范围来看, 这样的项目还不多。因此, 一定要充分发挥规划、建设等管理部门的管理资源, 从源头上前期介入。
3.3 公众对立体绿化的了解和认识还不足
3.4 补贴奖励资金不足
鉴于立体绿化对周边环境所产生的生态正效益, 需要政府部门给予适当奖励和补贴, 以调动相关单位积极性。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 立体绿化可纳入政府财政补贴。
4 面对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4.1 加大宣传引导
发展立体绿化意义巨大, 但还是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对此认识不足, 对立体绿化的技术和方法也知之甚少, 对其 (如果不按规范操作) 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建构筑安全、维护成本) 估计过高。因此, 市区两级绿化部门还要下工夫宣传和引导, 同时, 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把立体绿化纳入绿化认建认养的重要主体对象。
4.2 加强规划管理
以屋顶绿化为重点, 市绿化部门计划通过各种先进手段, 进一步摸清底数, 确切了解全市可绿化屋顶的资源情况。同时, 建议规划部门在受理新申报立项的建设项目, 应要求同步建设立体绿化。要求送审项目配套绿化方案时, 应附有立体绿化设计方案, 申报竣工的建设项目应将屋顶绿化和各类立体绿化纳入验收范围。各类新建道路、高架桥都应同步建设桥柱绿化、挡墙绿化、隔离网绿化等[1]。
4.3 完善配套政策
将对全市立体绿化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杠杆, 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公共事业单位先行开展立体绿化建设。整合管理资源, 最大限度地推动全市各界为建设立体绿化出力。
4.4 增加专项补贴
由于立体绿化是具有明显外部正效益的准公共绿化, 市、区两级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的政策, 运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或节能降耗转移支付, 对建设单位给予经济补贴和奖励。同时, 对已建成的立体绿化, 也应比照公共绿地的养护经费标准, 给予一定比例的维护资金补贴。
摘要:城区内国土资源相对缺乏, 用作城市绿化的土地也日趋短缺, 这就形成了城市绿化空间和规模的瓶颈。因此, 从城市环境的现状出发, 大力发展立体绿化, 是缓解城市绿化需求增长和绿化空间有限矛盾的明智选择。
关键词:立体绿化,藤本植物,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 2000
[2]杨瑞兴.垂直绿化与攀援植物[J].中国园林, 1986, 02, 23-25
[3]李锋, 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城市林业, 2004, 05, 18-20
3.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区域经济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鲁一体化;“京石济三角形”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07-06
Abstract:Circum-Bohai-Sea region depends on two metropolise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On the basis of“dual-core” pulling “multi-core”, by relying on the perfect traffic network, “Beijing-Shijiazhuang-Jinan triangle”can be built within the scope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and Shandong provinces, and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 can be realized in this way. But many adverse factors in Shandong peninsula restrict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 region, which include: urban dispersion and regional center not formed, under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ities in the hinterland, lack of inter-provincial co-consciousnes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between cities. To realize the large area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 which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hai-ring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rban system and “three-city chain” and “four-city group”. “Three-city chain” includes “coastal city chain”“Bao-Qing city chain” and “Shi-Ji city chain”; “Four-city group” includes “Shijiazhuang city group”“Jinan city group”“Qingdao city group”and“Weifang city group”.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analysis;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Beijing-Shijiazhuang-Jinan economic triangle”
一、环渤海视域下京津冀鲁一体化发展优势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以京津两个大都市为核心,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并列成为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很多专家对京津冀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富有见地的思路。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进程自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将思路拓宽一些,将京津冀放在环渤海区域中考虑,京津冀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加广阔。这就需要在京津冀鲁的合作问题上做文章,推动冀鲁在京津的影响下,都能够做到借力发展,构建山东半岛创新型城市圈[1],环渤海区域的发展状况也因此能得到整体提升。
(一)通过“双核”拉动“多核”发展
京津冀鲁四个行政区域在很多方面具备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京津冀鲁区域内京津两个直辖市扮演着“双核”的角色[2],两个直辖市不但是京津冀鲁的中心,也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依托京津“双核”的城市体系,将京津冀鲁紧密整合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的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分别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依托“京石济三角形”实现大区域整合
“京石济三角形”即北京、石家庄和济南构成的三角形,相对于京津保三角形、京津石三角形而言,“京石济三角形”包括了京津以及冀南和鲁南地区,“三角形”面积更大,位于京津冀鲁区位的中心,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都形成了各自的子城市团,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呼应。“京石济三角形”是跨多个行政区划的大尺度区域整合,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创造条件。“京石济三角形”将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连接在了一起。
(三)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
在“京石济三角形”中,“京石边”“京济边”以及“石济边”都有方便的交通线路连接,“京石边”通过京广线相连接。“京济边”有两条线相连接:其一是“北京—廊坊—天津—沧州—德州—济南”;其二是“北京—霸州—衡水—德州—济南”。该区域内除了有方便的铁路交通外,还有城际高速公路。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得区域内的核心城市以及更多的中小城市能够形成紧密的互补合作关系,对京津冀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城市分散且未形成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沿海经济与腹地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根据区域经济学原理,一般而言,中心城市位于区域中心是比较理想的状况,这样就能够对腹地形成均匀辐射,以“各向同性”方式向腹地各个方向发展。但是分析山东半岛的城市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在17个设区市中,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分布在沿海,由潍坊、淄博、莱芜、泰安、济宁、枣庄、临沂以及如上几个沿海城市围成的区域,没有中等城市。城市分布严重不均匀,使得山东半岛的鲁中与鲁东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区域经济增长点。上述城市除了青岛外,由于城市影响力不够,不能对更大的腹地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于是在小城市之间就形成了大面积的“空白区”(如图1),“空白区”与周围的小城市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发展差距。
(二)腹地内小城市发展程度低
山东半岛的17个设区市中,除了青岛、济南两个副省级行政中心能够对较大区域产生经济影响外,其他的设区市一般没有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子城市群”。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但是只有在区域内形成大中小不同等级的中心地,高级别的城市才能够对腹地产生经济影响。由于很多设区市没有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子城市群”,这些中等城市对腹地的带动作用就会非常小,城市与腹地之间就很难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小城市发展程度低,城市彼此之间就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城市之间没有受到城市影响或者受到城市影响力很弱的区域(空白区)就会很大。充分发展小城市,才能够建立起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关系,使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得到互动发展。
(三)缺乏省际合作意识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分布状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周多中间少。城市的这种分布状态要求强化四周与中心的联系,平衡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用西部带动东部,用周边带动中间,通过强化河北省的南端与山东省的联系,将京津的经济影响力疏解到山东,促进鲁西的发展,然后再逐渐地向鲁中和鲁东扩展。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强化与其他省域的合作,才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但是目前冀鲁之间并没有形成融合发展状态,在济南和鲁西也没有形成跨省的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格局。省域之间各自为战,合作意识不强,使得山东省在环渤海区域内不能凸显。再加上区域内各个方向上没有形成互补发展局面,沿海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四)城市间缺乏整合
从图1可以看出,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两个副省级行政中心,分别位于鲁西和鲁东,由于两个城市相隔较远,并且在二者之间没有形成城市链,所以鲁西与鲁东之间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如果二者之间的淄博和潍坊得到强化发展,通过淄博和潍坊就能够将青岛和济南链接在一起,这条线向西扩展到聊城,就能够在东西方向上将鲁东与鲁西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图1可以看出,在鲁东北、鲁东南、鲁西南、鲁西北地区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子城市核心”。只是在鲁西地区形成了以济南为核心的城市体系,根据各个区域的城市发展基础,在鲁东北应该构建“烟台—威海城市子团”,在鲁东南构建“枣庄—临沂城市子团”,在鲁西南和鲁西北分别强化菏泽与德州的发展,四个“子团”与“济南—青岛”呼应,这样就能够实现“子团”之间的互动,在整个山东半岛实现城市整合,区域经济得到均匀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群扩展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走廊模式、镶嵌模式,不同情况下城市的发展轨迹也会有较大差别。
(一)城市影响力以同心圆方式均匀扩展
同心圆模式即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围空间逐渐扩展,城市的影响力随着距离而逐渐衰减,在没有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城市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发展,对腹地的影响也是均匀的。主城市外围的小城市也相对均匀分布。小城市在发展势力逐渐得以强化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以小城市为依托的子城市团,在整个腹地内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体系。如图2所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对周围腹地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于是在腹地一定范围会形成次级城市,与主城市相呼应。图2中,A是区域的核心城市,在A逐渐扩展中形成了B1、B2、B3、B4等几个次级中心城市,随着每个次级中心城市实力逐渐扩大,在次级中心城市的周围又形成了诸多小城市B11、B12、B13,B21、B22、B23,……以此类推。小城市发展越完善,A的辐射力就会越强,区域内城市发展的整合力就会越强,A的影响区域就会越大,在类似A级别的城市之间就越能够产生较好的互动,彼此都能够成为对方发展的条件。
(二)沿着交通走廊形成串珠状城市
交通线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之间有了便利的交通,联系就会变得更加紧密,交通线也就成为了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发展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线的变化不但影响着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且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都是首先产生在交通最为方便的地方,重要交通线的交汇处更有利于城市发展。如图3,城市C在1和2两条重要交通线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在东西南北的各方向上分别有CE1和CE2、CW1和CW2、CS1和CS2、CN1和CN2等城市,在没有3影响的情况下,C向四个方向均匀发展,在有了3后,城市开始沿着“东北—西南”方向发展,城市的外围空间开始由正圆形发展成为椭圆形。由于3的影响,城市C偏离了原来发展的主导方向。沿着交通线会形成城市走廊,交通线的级别不同,串珠状城市的发展密度也会有差异,城市的外围空间会沿着重要交通线方向延伸。串珠状城市链在邻近的大城市之间建立互动联系,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线附近的腹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图3中的3实际上就是城市C的扰动因素,在3的影响下,城市C沿着箭头方向的发展速度会高于其他方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线在城市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需要合理布局交通线,用交通线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让城市体系由串珠状发展演变为放射状发展,以带动更广泛区域的发展。
(三)不均匀发展状态下的镶嵌构造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经济要素在区域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某些区位上就会成为资源富集区,而另外一些地方就会成为资源稀疏区,城市在前一种区位上会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在后一种区位上会有较低的发展速度,于是在整个区域内,城市腹地的城市化会表现为快慢相间状况,即在整个区域表现为较快的发展速度的时候,某些区域会表现为较慢,或者在整个区域表现为较慢的速度时,某些区域会表现为较快。由于腹地内城市发展不均匀,如果沿着一个方向看去,城市发展会存在忽快忽慢的问题。如图4所示,O是中心城市所在的地方,OA、OB和OC是从中心城市出发的三个不同级别的交通线,OA的级别最高,OC的级别最低,因城市的发展状态与交通线存在较大关系,如图中所示,在交通线之间,城市发展速度由OA向OC方向即沿着A2C2、A3C3……等弧线方向降低。在交通线上,城市发展速度沿着O→A和O→C的方向降低,城市在向腹地扩展过程中以“摊大饼”方式均匀扩展,腹地内的城市化速度也是均匀变化的,图中越是靠近扇形区域圆心位置的区域,城市发展速度越高,越是远离扇形地中心,城市发展速度越低,扇形地靠近右下角的区域,城市发展速度最低。但是这种状态也会由于一些扰动因素而发生变化,如果OC交通线的级别提高,并且在C3C4段的城市发展动因得到了强化,交通线OC在C3C4段的城市化速度会得到提升(与OC的C3C4段相比较OB的B3B4段发展速度相对降低),则在OA与OC之间的环状阴影区域内,城市的发展速度就会出现“快—慢—快”的状况,腹地内的城市发展呈现斑块状的不均匀发展状态。
三、京津冀鲁一体化视域下山东半岛城市体系构建
京津冀鲁四个行政区划在地域上紧密衔接,如图5所示,在该区域中有四个省级行政中心:北京、天津、石家庄和济南。京津两个直辖市是区域中心,两个直辖市与石家庄、济南围成的区域是京津冀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在该区域内有京津保、京津石、津石济三个三角形,依托城市之间的互动,通过京津石三角形与津石济之间相互影响,将大都市的辐射力扩展到济南,进而辐射到山东半岛。济南位于山东半岛的西侧,没有位于该区域的地理中心位置,所以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上,济南除了要在全域内发挥行政中心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这就要在接受京津石三角形的空间影响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沿海城市链的影响,通过构建行政副中心的方式,构建“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城市链,将山东半岛的西部与东部紧密连接起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已经形成“济南—青岛”双核心结构[3],这种格局就能够通过“两边”(济南是西边,青岛是东边)促进“中间”(青岛与济南之间的部分),在很大程度能够促进山东半岛从东西两个方向均衡发展。
(一)构建三条城市链
1.沿海城市链
山东半岛位于环渤海地区,图5展示了从唐山到青岛之间的环渤海区域,依托丰富的港口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发展沿海城市带。“东营—莱州—蓬莱—烟台—威海—荣成—乳山—海阳—青岛—日照”,在这个沿海城市带中,东营、烟台和青岛是核心,三个中等城市将山东半岛的海岸线平均分配,东营是距离京津最近的沿海城市,在城市发展策略上,要强化“向北发展”的策略,通过沧州与廊坊实现区域融合发展,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扩大影响力。以烟台为中心,附近有蓬莱、威海、龙口、招远、栖霞、文登、荣成、乳山等小城市,在完善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以烟台为中心尽快构建起“烟台—威海”“双核城市子团”,以该“双核团”形成“蓬莱—龙口—招远—栖霞—乳山—文登—荣成”城市圈,强化“双核团”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带动更加广泛的腹地的发展。青岛是山东半岛的东侧中心,与西侧的济南呼应,拉动山东半岛全域发展。以青岛为中心形成“双层城市环”:第一层是“胶南—胶州—即墨”;第二层是“日照—诸城—高密—平度—莱西—莱阳—海阳”,以青岛为核心带动更大的腹地发展。
2.保青城市链
“保青城市带”(保定—青岛)将“保定—沧州—滨州—潍坊—青岛”连在一起,这是一条跨行政区划的城市带。保定与京津之间形成了“京津保三角”,在疏解京津功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保定目前推行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是“城市向北、对接京津”。目前京津保的同城化交通系统初步完成,在京津保范围内逐渐形成半小时城市圈,京津保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将会有更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保定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京津大都市的拥挤发展状态也会得到舒缓。保定的西部是山区,城市发展方向的理想选择应该是向东,在“大保定”发展战略下,在保定与沧州、滨州、潍坊和青岛之间建立起城市链,在该城市链上,通过西部的大都市(京津)拉动和东部的沿海城市(青岛)拉动,中间区域就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该条城市链上沧州和滨州分别位于河北省和山东省辖区,两个城市谋求融合发展,就需要在“软区划”方面实现对接,进而对区域经济资源的流向产生影响。潍坊位于济南与青岛之间,与淄博合在一起,在连接济南和青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石济城市链
从图5可以看出,石家庄与济南在空间上临近,中间有河北省的衡水和山东省的德州两个中等城市,石家庄、济南与天津在区域上形成了“津石济三角形”。最近几年石家庄的发展速度很快,在“大石家庄”的发展思路下,石家庄逐渐向东和向北发展,衡水在“大石家庄”发展战略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逐渐成为石家庄向东发展的重要“次级中心城市”。衡水发展速度加快后,对于拉动德州发展进而在济南与石家庄之间建立紧密的区域经济联系具有重要作用。“石济城市带”实际上是将“京津石三角”的影响力向东延展进而实现京津冀鲁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城市链。河北省与山东省都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省份,通过这条城市链能够将河北省南部与山东省南部连接在一起,在石家庄与济南之间实现互动。“石济城市链”与“沿海城市链”“保青城市链”相比较,虽然是三条城市链中最短的,但将两个省会城市连接在了一起。
(二)构建四个城市团
京津冀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让核心城市首先进行一体化发展。为此需要在京津“双核”城市体系的影响下,在冀南、鲁南、鲁中和鲁东地区构建彼此呼应的四个城市团。
1.石家庄城市团
石家庄城市团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京津石三角”的一部分,与京津两个大的直辖市相呼应。如图6所示,石家庄城市团分为两个层次,正定和鹿泉是“石家庄城市团”的核心层,两个小城市已经成为石家庄的近域卫星城,形成“一城二星”的格局,在这个“核心团”的带动下,周边更多的小城市得到发展,形成“一城多星”的“大石家庄”结构,“核心团”带动井陉、平山、灵寿、新乐、无极、藁城、栾城、元氏和赵县的发展。“大石家庄”的影响向东逐渐扩展到衡水,与德州建立紧密联系。
2.济南城市团
根据图5,以济南为中心建立济南城市团,济南周围的小城市包括德州、聊城、泰安、莱芜以及淄博等,可以与济南联动发展。从图5可以看出,济南城市团不但能够与石家庄城市团呼应,使冀南和鲁西地区得到融合发展,促进冀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与鲁东的青岛城市团呼应,使得山东在东西两个方向得到均衡发展。济南要强化向德州和淄博两个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够与西部的衡水和东部的潍坊逐渐融合起来。
3.青岛城市团
青岛位于山东省的东端,与济南城市团呼应,在山东省的东部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岛城市团由青岛与即墨、胶州两个小城市组成核心区域,向东向北形成城市团的外围区域,该区域由高密、平度、莱西、莱阳、海阳等组成。与前文谈及的三条城市链相联系,青岛作为鲁东的重要的核心城市,通过三条“城市子链”将鲁东地区的南部与北部连接起来(见图7)。
第一条即“青岛—海阳—乳山—荣成”,将鲁东东部沿海地区串在一起,利用港口优势逐渐发展成鲁东东部沿海的小城市链;第二条即“青岛—莱西—莱阳—栖霞—烟台”,将鲁东中部地区串联在一起,建立“青岛城市团”与“烟台—威海”子团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鲁东中部小城市子链;第三条即“青岛—胶州—高密—平度—莱州—招远—龙口—蓬莱”,将鲁东西部地区的南部与北部连接起来。三条城市子链使得鲁东地区的城市联系成为网格状,使得青岛在鲁东地区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在鲁东的北部逐步形成“烟台—威海—文登”小城市团,成为鲁东地区青岛以外的区域经济发展次级中心。
4.潍坊城市团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在沟通淄博与青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角色。如图8所示,以潍坊为中心,逐步与寿光、昌乐、安丘和昌邑等小城市构建“潍坊城市团”,向东与青岛城市团呼应,向西与淄博城市团呼应。在潍坊城市团与淄博之间形成“东营—广饶—青州—临朐”城市链,在潍坊城市团与青岛之间形成“莱州—平度—胶州—高密”城市链。潍坊城市团在连接鲁东与鲁西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潍坊城市团”将“青岛城市团”“济南城市团”紧密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将“沿海城市链”“保青城市链”“石济城市链”融合在一起。但是目前潍坊的城市影响力还不够,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通过行政力量,着力打造潍坊这个区域经济中心。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中国画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影响力。以文化产业为支撑,拉动潍坊周边更多小城市的发展,使得潍坊在拉动整个山东半岛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隋映辉.城市创新:山东半岛“城市创新圈”及其构建[J].山东经济,2004(9):85-88.
孟祥林.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京津冀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中国城市化,2013(1):55-60.
陈延斌,程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24.
4.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 公交 电子 运输 系统 应用
论文摘要: 立体公共交通电子运输系统是将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管理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计算机 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立体运输体系,从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空间内、大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电子运输管理系统。其目的是使人、车、路 密切地配合、和谐地统一,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一个城市空间内任何点对点的一小时交通的目的。
智能电子运输系统的内容:北美、北欧和韩国在智能电子公交运输系统研究方面各有侧重,美国虽然起步晚于北欧和韩国,但从电 子智能公交运输研究领域和内容看,美国的ITS研究领域较宽,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在1995年10月份以前,美国IWHS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先进的交 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先进的公共运输系统、商业车辆运营系统等方面。目前美国的ITS研究集中在7个领域共29项研究内容。1998年美国 交通运输部门确定电子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项目为311项。下边主要介绍ITS的7个领域研究内容,这些内容如过应用于我国的公交领域,将会对公交运输的信 息化和智能化及安全便捷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出行和运输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6项主要内容:① 出行者服务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出行者提供快速服务,如出行者到达目的地的位置、工作时间、食物供应情况、停车场的情况、车辆修理站、医院和 交通警察办公室。② 路线引导系统。它为出行者提供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行驶路线。③ 交通控制系统。为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提供一个自适应的智能控制系统,从 而改善交通流状况,为公交车辆提供优先权,以缓解所有机动车辆的交通拥挤问题。④ 交通事件管理系统。帮助公共和民间机构迅速确认突发事件并作出响应,以 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交通的影响。⑤ 车辆排放物的检测和控制系统。系统采用先进的车辆排放物检测设备进行空气质量监控,并采用一系列措施控制污染。⑥ 在线驾驶员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驾驶员的引导系统和车内标志系统。出行需求管理系统
2.1 出行前的信息系统。出行前的信息是指出行者出发前在家中、工作地和其他地方所获得的出行实时信息,如公共交通线路、时间表、换乘和票价等,另外还有城市间长途出行和休假出行信息,以及实时的交通事故信息、线路变动和线路行车速度等信息。
2.2 合伙乘车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提供合伙乘车信息,这样可以减少小客车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挤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不仅对工作出行的人有利,而且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3 需求管理和营运。该项研究通过制定运输需求管理和控制政策,减少个人单独开车工作出行的数量,促使人们更多利用高乘载率车辆和公共交通运输,并为欲提高出行效率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备选出行方式。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3.1 公共交通管理。为了改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它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车辆及设施的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公交系统营运、规划及管理功能的自动化。
3.2 途中换乘信息。该项研究可为使用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的出行者提供实时准确的中转和换乘信息,帮助出行人员在途中根据需要作出及时的换乘决定并调整出行计划。
3.3 个体的公交运输。这种公共交通运输可以满足个人非定线或准定线的公共交通运输需求,为乘客提供非常方便的服务。
3.4 公共交通运输安全。它为公共交通的乘车人员和驾驶员提供一个安全的运输环境。电子收费系统
电子收费系统是为用户支付通行费、车票费、存车费等提供一种通用的电子支付手段,目前我国只是应用IC卡支付车票,未来将逐步实现一卡通,通过本卡实现公交、出租、城铁等公共交通的一卡支付。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实现收费和支付的自动化,从而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5 商业车辆的运行系统
1)商业车辆的电子通 关系统。这个系统要求货车和公共汽车装有无线电接收装置,确定主要行驶路线的车辆行驶速度和装载质量,以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2)路边安全检查的自动化系 统。这个系统为车辆和驾驶员提供一个实时的安全检查途径,它可确定哪台车辆应该停车受检。3)车载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能自动监控商业车辆、货物和驾驶员 的安全状况。4)商业车辆的行政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电子手段办理注册手续,自动记录里程、燃料消耗报告和检查账目。5)商业车队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为驾驶 员、调度员和多式联运管理人员建立通信联系,利用实时信息确定车辆的位置,并便车辆在非拥挤道路上行驶。6)危险品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执法人员提 供及时、准确的危险品种类信息,使其能在紧急情况下作出适当处理,从而控制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紧急情况管理系统
1)紧急情况通报和个人安全。这个部分包括两个功能:其一是保证驾驶员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其二是自动通报系统在危险事故发生后,会便车辆自动制动并通知救 援机构。2)紧急情况车辆管理。这种车辆管理首先必须具有公共安全机构,由该机构与车队管理部门建立直接通讯联系。先进的交通控制和安全系统
1)避免纵向碰撞。这个服务系统主要目的是减少车辆间的首尾相撞、车辆与人和物相撞。2)避免侧向碰撞。为防止车辆离开道路产生的车与车、车与物的碰 撞,该系统设置的监控器可以观察到驾驶员看不到的地点,同时警告驾驶员避免即将发生的碰撞。3)避免交叉路口的碰撞。这个系统可以警昔驾驶员防止在逼近和 穿过交叉路口时发生的碰撞,在交叉路口通行权不清楚的情况下,提醒驾驶员小心驾驶。4)拓展视野防止碰撞。改善驾驶员的视野,使其避免潜在怕的碰撞。该系 统还可以帮助驾驶员遵守交通标志和信号。5)碰撞前的预防措施。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在不可避免棚撞的情况下,应预先采取一些措施,防止人员伤亡。6)安 全预报系统。该系统能实现对驾驶员、车辆、道路状浙的预报,例如:装在车内的监测器,在驾驶员瞌睡时,警告他(她)注意行车安全。7)自动化的公路系统。该系统能提供一个全面自动化的运行环境,实际上是创造一个电子智能的运输系统。
电子智能运输系统是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前沿,是实时交通信息理论和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新的问题也会不断涌现,经过数年的研究和电子智能运输系统的内容项目逐渐应用,相信我们会达到和实现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一小时经济公交运输的目标。
参考文献:
5.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五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将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分三个步骤达到远期目标:到2020年,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尽早形成以武汉市为中心、以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公路通道银(川)武(汉)线为主轴、连接武汉周边城市、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逐步实现轻轨向孝感、鄂州延伸。加快武
九、汉丹铁路扩能提速工程和武汉市天兴洲大桥等新建项目建设,高标准改造武昌火车站,新建黄石火车站,形成沿江铁路大通道。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圈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之间互联互通。
加强能源建设。利用川气出川机遇,搞好城市圈内城市燃气的改造工作,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适时启动沿江输油管道的建设,承接海外原油,保障石化企业的原料供应。重点抓好城市圈内规划的大型电源点和核电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辐射极,向周边八城扩展,做大做强区域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主要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群,武汉庙山、鄂州医药产业群,武钢、华新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群,武汉、孝感机械制造产业群,武汉、黄石、鄂州、仙桃、天门等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以武汉市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网络。组建区域性金融机构。鼓励联合组建大型证券公司。构建城市圈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组建区域性银行集团,提高城市圈内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资金实力。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开展异地贷款业务,推动信贷市场跨地域融合。
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以沪蓉公路、长江为大通道的东西向发展轴,以京珠公路、汉江和京广铁路为大通道的南北向发展轴,构架各级各类城市功能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推进体制创新一体化
启动武汉城市圈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圈内城市体系、功能分区、产业重点、基础设施、要素流动等,实现优势互补。各城市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各自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重点专项规划,实现规划对接、协调发展。
清理城市圈现行各项政策规定,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等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歧视政策。
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财政支持政策。
推进招商引资一体化
6.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六
一体化氧化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
摘要:立足于新都规模型一体化氧化沟城市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的生产运行实践,阐述了该工艺的特色、处理效果和可靠性,并对单空间连续进出水的一体化氧化沟作出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Abstract: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Xindu full-scale IOD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IOD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effect and reliability are elaborated. Additionally, the single space and continuous flow IOD process is deep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作 者:李伟民 邓荣森 王涛 LI Wei-min DENG Rong-sen WANG Tao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B区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期 刊: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ISTICEIPKU Journal: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年,卷(期):2001,23(2)分类号:X703关键词:一体化氧化沟 城市污水 应用
7.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七
1 武汉城市圈发展概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武汉城市圈作为连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西部经济区的中部节点,是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不仅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伴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和我国生产力布局调整由南向北的推移,武汉城市圈地区以其独有的区位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高强度的产业关联度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丰富的科教资源等特质,成为全国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佳、经济内在素质好的地区,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
目前由于观念、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落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而缺少一体化的物流体系是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区域物流一体化缺失是制约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瓶颈”。
2 区域协调发展观念不强
当前,武汉城市圈依然是九个独立的行政区,这就决定了九个地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只是把其他利益主体和整个区域的利益作为影响自己利益实现的因素来考虑,而不会把其他主体的利益和区域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来考虑,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仍然要受到行政区目标的制约。因此,当自身利益与区域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利益,这样就谈不上区域物流的整体规划、协调和发展,更别说超越行政区的协调力量了。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比,武汉城市圈地区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体制转换慢,市场主体不活,市场体系不健全,地区之间长期实行条块分割,加之与物流业相关的某些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政企不分,行政性垄断经营依然严重,妨碍了区域内统一公平的物流市场环境的建立,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体制性障碍。
3 区域内产业布局尚待协调
多年来,武汉城市圈之间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分布上缺乏合理分工,相互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过度竞争和封闭竞争严重,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如黄石、潜江的主导产业均集中于机械、纺织、食品等部门。特别是在交界地、插花地以及农副产品、建材、生猪市场等方面,重复建设比较突出,“你有我也有”。另一方面,整个城市圈内又缺乏直接为产业服务的专业市场。如在武汉市及周边纺织服装产业集中的区域内,为服装产业服务的面辅料市场几乎没有。在消费品市场上,网点过密和布点过疏的问题并存。特别是农村,消费网点的布局很不适应群众需要。
武汉城市圈内产业布局尚待协调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物流园区建设。一方面,物流园区和物流结点太过于集中在武汉,这样就很少兼顾得到城市圈其他城市物流需求,另一方面,城市圈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物流产业各自为政。武汉城市圈区内九个城市虽然距离并不远,但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各顾各的,彼此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横向联系,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同一个区域范围内,相同功能的物流设施低水平重复投入和建设现象严重,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由此导致整个城市圈内物流产业高度分散,无法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和区域物流一体化,这些都无助于提升本区的整体竞争力。
4 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武汉城市圈的交通尚不健全,武汉和各城市之间的高等级公路有部分工程尚未完工,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整个城市圈的公路缺乏网络功能,城市之间高等级公路尚未成网,不能充分满足城际客货运输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需要。各城市与武汉的联系基本实现高速化,但相互之间的高速连通大多需绕道武汉,整个城市圈的公路明显缺乏网络功能。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该地区内道路交通设施发展不均衡。区域内路网呈现以武汉为中心的放射型结构特点。这种结构一方面导致与武汉无关的客货流量都要经过武汉交通枢纽或在此中转,造成枢纽能力紧张,对武汉市区内部城市交通产生很大压力;另一方面,运距增加,造成运输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汉周边城市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发展。
另外,该地区虽然拥有天河国际机场,但由于其他八个城市缺乏民航机场,同时由于天河机场在航线设置、经济发展水平、其他城市与天河机场交通联系便捷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致使天河机场能力持续饱和,客货运输缺乏可供替代的选择与必要的竞争等问题。
5 区域内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
物流企业信息化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核心和关键。纵观武汉城市圈地区,虽然有部分物流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但由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演变而来的,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及缺乏统一协调沟通,致使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信息孤岛,难以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
物流企业要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其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要涉及与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问题,加之物流业务的运作涉及与众多部门的协调,如银行、税务、保险、海关、检验检疫、交通、交管、外贸等政府职能部门,物流企业要与这些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而目前这些部门的信息也无法共享,每个部门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甚至各自出台的政策常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造成办公效率低下。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也妨碍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具体而言,武汉城市圈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武汉城市圈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难以满足城市圈区域物流发展的信息需求。第二,物流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形成了“武汉强,周边弱”的局面,作为城市圈核心城市,武汉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水平较周边城市高得多,通信基础设施和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更为完善,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物流跟踪,但是周边城市还远未达到这种程度;第三,信息“孤岛”现象存在,不同的行政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相互协调和统一规划,与网络经济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性要求相去甚远,而且按照封闭模式建立的信息系统难以与其他系统互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发挥信息化效能和优势,影响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的进程;第四,物流硬件设施和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8.城市立体绿化发展探讨 篇八
文章介绍了立体绿化营造的重要性,通过对一些城市立体绿化的调查,从多方面阐述了立体绿化对于城市的环境生态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总结了现存的形式,并对今后如何发展立体绿化提出建议。
立体绿化的特点和意义
立体绿化是垂直面绿化、地平面绿化以及屋顶高层面绿化的多层绿化总称。主要指竖向空间发展的绿化,是综合利用建、构筑物或地形的垂直面、坡面、悬空空间来尽量多的增加绿化量的绿化形式。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尽可能的去利用室内、室外、墙体、地面、楼顶等一切条件形成一个不同层次立体的绿化网。城市立体绿化,就是在城市范围内,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植物种植于人工改造的环境中,以有效的增加城市单位绿化量,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相比较,立体绿化具有以下优点:
1. 调节生态环境
在现如今狭小的城市空间构造中,立体绿化的植入不仅具有降温效果,一般可降10~20℃,同时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城市节省降温能源的消耗,有效的减少热岛效应。立体绿化在降温的同时还如同城市加湿器一般,为城市增加了水分含量。一般可增加8~10%。于此同时,还可以成为空气过滤器,释放氧气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用来改善空气质量。对于建筑物来说还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创建一个小气候,加之这些小气候足够的话,还将有助于来改善整个城市的气候。
2.占用面积小
立体绿化占地面积非常甚至可以不占地,却大大的提高了绿化率,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量。如种植缠绕攀援、下垂植物,都是沿着墙壁向上、向下生长,不过占用多余的土地资源,不会妨碍交通,也不会影响整体的布局,特别适合栽种在拥挤的闹区,用最少的地方,创造更大的价值。
3.美化城市环境
立体绿化相比较一般的绿地绿化,立体感更强,可以随建筑物构建的位置和形状变化而变化,可以将建筑美和自然美很好的融为一体,组合出多种多样绿貌,使建筑具有柔和感,使枯燥的物体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还可以通过空间立体模式,从仰视、俯视等不同视角观看绿色风景,丰富人们的视觉环境。立体绿化不仅可以带来正面的环境,还可以美化城市,并且对于老化的建筑物来说会起到“遮丑”的作用。
4.经济效益
绿化的生态环境功能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也随着绿化建设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后,也变为了潜在的生产力。绿化建设会拉动一系列的市场如:建材、装潢、劳动力市场等,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带来“因绿兴市,以绿引资”的连锁反应。另外,立体绿化本身的养护费用也不高,还可以根据园林结合生产的原则,进行特殊绿化,如农作物的墙体绿化,可以收获瓜果、蔬菜等带来经济效益。
立体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就是栽植各种植物将屋顶装饰起来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屋顶绿化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量,还可以为建筑物增添生机,柔化生硬的建筑线条。屋顶绿化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但相对于地面差异很大,要选择适应性强且生命性强,耐热、抗旱、抗风、耐寒的物种,常见的形式有种植藤本、摆设盆景及花卉,或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设立种植坛、藤架以及攀援植物。
2.墙体绿化
墙体的绿化主要是利用藤本、攀援类植物的覆盖,对构、建筑物进行绿色美化。由于墙体的结构以及采用的材料不同,在进行绿化时所采用的形式也不同。如表面粗糙的墙体可以不另设支架,直接使用有吸盘或喜攀登墙壁向上生长的植物,如爬山虎、地锦、常春藤和络石等;表面粉饰精致的墙体则需要采用简单的支架,植物选择上用蔷薇、木像和藤本月季等。
3.桥体的绿化
在城市大力建设的今天,各种桥体也不断增加,所以桥体的绿化也成为了立体绿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在桥体种植时条件较恶劣,对植物的选择要求更高。主要植物有:金银花、络石、南腾蛇和藤本忍冬等。在面积允许的桥体周围,可以设置种植槽,种植一些攀援类植物。
4.棚架绿化
棚架绿化就是指借助一系列构建利于植物的攀援生长,组合成多种多样的绿化形式,是立体绿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绿廊、花架、绿亭、花门等。观赏性的棚架一般选用观叶开花观果的植物,如凌霄、紫藤和蔷薇等;经济型的棚架普遍选择葡萄、葫芦、丝瓜及南瓜等,在绿化的同时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5.围栏绿化
围栏的绿化,一般用灌木、小乔木以及攀援植物利用一些构建来攀援成长。主要用于铁丝网、矮墙、栏杆等处的绿化。通常绿篱会选用小乔木或灌木,如黄杨、冬青等;比较常用的常绿开花植物为:金银花、月季和蔷薇类等;铁丝网、篱架可以选用茑螺、牵牛花、香豌豆等。
6.立体花坛
立体花坛近几年新型的一种立体绿化的表现形式,主要采用不同特性的植物,如小灌木或草本类植物,在立体构架上修建出二维或三维的绿色造型。通常会在节日庆典采用,或商场、公园、会所、广场、景区的入口及中心表现,其造型丰富,形式多样,备受各阶段人群喜爱。
对城市实施立体绿化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1.相关部门的重视
各地政府应加快确立扶持绿化立体的政策,提高绿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另外,对墙体绿化及屋顶绿化应纳入绿化面积折算比例。同时,还应有意识的强调在建筑的施工应预留垂直绿化的设施及空间。
2.提高对立体绿化的认识
绿化方面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在加强自身对立体绿化重视的同时,还要以各种形式提高人们对于立体绿化的认识,使人们知道立体绿化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一个公识,让立体绿化覆盖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3.应加强对立体绿化引种及技术的研究
我国可以做立体绿化的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合理地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试种和推广;另外要加强栽植、繁殖、灌水、施肥、修枝、防虫、治病等技术养护,直接影响植株的成活。还可以在外墙面上建立网栏式的栽植器,将适应性强的矮牵牛、三色堇以及半枝莲等放入容器,在外墙开阔的空间进行垂直绿化,这种组合在克服绿化植物不利垂直的生物学特性,又给垂直绿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4.各方面立体绿化的具体措施
(1)围栏和围墙的绿化。实体墙的绿化可以利用爬藤植物进行简单装饰;在墙基的下部留有了650mm的种植槽,对于植物的生长有利;可以借助于模块的方式栽培植物,在工厂生产好绿化的模块,墙体的模块图案可以进行设计,将植物栽培于模块中,可以立竿见影的完成景观绿化,还可以可以植入广告,美观的同时也体现了墙体绿化的独特性;围栏部分可以采用攀援类,将观叶类植物和观花类植物间断植入,进行垂直绿化。
(2)屋顶的绿化。在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防水隔根层的应用,使得屋顶绿化在防漏方面很有保障。要大力的推广和宣传,打消楼顶居民的顾虑。据统计,北京三环内的建筑超过一半以上是1980年之前建设的,楼顶可承载值小,此类楼层可以种植屋顶草坪的绿化。在80年代之后的建筑,屋顶的承载在每立方米150kg以上,完全可以承载不同方式的绿化种植。就当前的立体绿化技术讲,覆土深度分别为:灌木35-50cm;乔木60cm;薄层土种植20cm,在此条件下就可以生长的很好,不仅可以减少深埋,还可以节约造价。
(3)交通沿线道路的绿化。在立交桥的桥柱及桥壁下方设立500-900mm种植带,就可以利用攀援植物进行立交桥的垂直立体绿化;高速公路的隔离带,宽度一般为1-3m,设计时应选用浅跟系、窄冠型常绿的灌木;利用新型的混凝联锁土块进行护坡的立体栽植,选择落叶小灌木或攀援植物来覆盖,观花植物和常绿植物并用,改善护坡景观的单调性。配备自动灌溉系统,解决后期养护问题。
(4)建筑自身墙体的绿化。普遍使用外保温的建筑,建议使用支架进行绿化,可以避免植物在攀爬的同时对墙体的拉力,使墙体保温剥离;对于一般的石材墙及砖墙建议直接使用爬藤绿化依附在墙体上。建筑窗口、阳台的绿化对于整体的美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方面的绿化,可以在设计建筑时增加一些种植槽,槽内可随意安放各种容器来进行绿植。建筑墙体的绿化还可以选用水培式,这种墙体绿化比一般的爬藤类造价、维护费高,但是对于建筑的识别和景观的增长有很大的帮助,对商业建筑墙体的使用更为合适。
结语
现如今,城市内可挖掘的平面绿化空间已经很少,而立体绿化还可以大有作为。城市立体绿化是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加城市本身的绿化率和绿化覆盖面,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能够有效减轻干热街谷和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碳排放量,节约能源,有助于改善我国城市质量,所以我们必须切实的认识到立体绿化的重要性,更加重视立体绿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舒平,男,博士,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9.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九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建县要求,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以“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为方针,广泛深入的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切实抓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把建设成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县”。
二、目标任务
(一)绿色城市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全县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由现在的33.56%提高到36.8%以上,绿化覆盖率由36.55%提高到42.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3平方米以上。县城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4.3万平方米,全县开发区绿化覆盖率和校园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军队营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创建绿色开发区1个、绿色校园4个。
2.牵头单位: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组织协调,县武装部、经贸局、教育局等单位配合。
(二)绿色村镇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全县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的15%提高到1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以上。创建绿色乡镇2个、绿色村庄42个(每年创建绿色村庄14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及绿色村庄都有1处以上的公园绿地。
2.牵头单位: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总牵头。组织协调落实,绿色村庄由县农办牵头组织协调落实。
(三)绿色通道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完成公路和铁路绿化22.26公里,其中:县乡道绿化20公里,铁路绿化2.26公里。全县已通车的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继续保持100%,省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89.8%提高到95%以上,铁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100%,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61.2%提高到75%以上。
2.牵头单位:由县交通局牵头组织协调,公路分局、铁路建设办公室等单位配合。红线内分别由县交通局、公路分局、铁路部门组织协调落实;红线外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
(四)绿色屏障
1.目标要求:到2012年,林业部门完成沿路(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交通主干线沿线一重山)、沿金溪一重山、环城一重山等“二沿一环”造林绿化0.3395万亩;水利部门完成全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万亩。交通干线一重山、闽江流域一重山绿化程度达到100%,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补植改造面达到95%以上,主要江河和中型以上水库一重山的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5%以上。
2.牵头单位:由县林业局牵头组织协调,县水利局、农业局等单位配合。
三、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并负责落实土地、资金、劳力等事宜,制定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添彩增绿、兴林富民活动,扎实推进“四绿”工程建设。
(二)县绿委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
1.县人武部:牵头负责驻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营区绿化,积极支持地方搞好驻地周围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
2.县委组织部:负责把造林绿化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
3.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城乡绿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良好氛围。
4.县文明办:负责将各级各部门“四绿”工程建设任务列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
5.县农办:牵头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6.县监察局(县效能办):负责开展城乡绿化监察、部门绩效评估和效能考核。
7.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纳入我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重点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8.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开发区、有关厂矿、企业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9.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类学校开展校园绿化、科普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10.县科技局:加大城乡绿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
11.县财政局:负责筹集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县级部门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12.县人事局:提供造林绿化人才支撑,与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城乡
绿化先进单位和个人。
13.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
14.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编制城市和各类建设用地的绿化规划,按照相关规定,留足绿化用地;负责县城和乡镇绿化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园林县城”、“绿色乡镇”、“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工作。
15.县交
通局:负责编制公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管辖路界范围之内各等级公路的绿化任务。
16.县水利局:负责编制水库、渠道、堤坝、水电站等管辖范围内的造林绿化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配合林业等部门做好江河、湖泊、水库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工作。
17.县农业局:负责指导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农场绿化,配合做好农田林网建设。
18.县林业局:承担县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规划制订和组织协调。牵头负责实施绿色屏障建设。
19.县外经局:负责台商投资区的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20.县广电局: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宣传报道城乡绿化工作。
21.县环保局:牵头负责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22.县绿化办:牵头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开展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3.县煤炭行管办:牵头负责煤炭企业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开展厂区和生活区绿化。
24.县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造林绿化工作。
25.团县委: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和绿化宣传等活动。
26.县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创建“巾帼绿色家园”、建设“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
27.县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编制铁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车站和铁路地界范围以内的造林绿化。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四绿”工程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谁主管、谁建设、谁落实”的原则,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绿化建设规划和分实施计划,报县绿化委员会审定汇总后付诸实施。严格考评,各乡(镇)政府每年应向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上报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情况。各责任部门要制定考评方案,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将结果报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县政府将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加强督查,县人大将对各相关建设责任部门和乡镇政府实施“四绿”工程进行专项检查,县监察局、县效能办要组织开展专项督察(督查),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问责。
(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城区绿化,要求底前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园建设,开辟街头小绿地、小游园,临街单位要实施拆墙透绿,提倡种植多排行道树,多种乡土珍贵树种,建设城市林荫景观道,逐步形成城区绿美相拥、城郊森林环抱、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辉映、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校园绿化,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见缝插绿,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开发区绿化,应同步完成绿化规划,按规定留足绿化用地,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园区道路两侧要有足够的绿化空间;入园企业也要按照用地规划要求,退红线,留绿地,搞好厂区绿化。乡村绿化,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村”为载体,引导农民利用“四旁两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道路绿化,凡新建、改建、扩建高速公路两旁20~30米,铁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道路两旁10~20米,县、乡道路沿线两旁3~5米以上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段全面建成沿线绿化带,构建绿色长廊。“两沿一环”绿化,加强封山育林,保护原生植被,补植套种珍贵树种和季相植物,优化林分结构,将沿路、沿江、环城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季相明显的森林生态景观功能的绿色屏障。水土流失治理,在已划定水土流失区域的林地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紧造林绿化,加强封山育林,严禁任何采矿项目的审批,禁止一切放牧、砍伐等一切农事、林事活动。
(三)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创新义务植树履责机制,引导和鼓励全县干部群众参加植树、认种认养、捐资助绿、购买碳汇、以资代劳等,探索建立多形式绿化新机制。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并辅以苗木补助措施,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大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引导企业、个人、其它经济组织参与县乡道的道路绿化,引导农民在城郊建绿化苗木基地、乡村森林公园。同时,财政部门要落实绿化苗木补助资金。创新采伐利用政策,对非规划林地上营造的林木,经林业部门核准,允许经营者自主选择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在保证不影响道路两侧整体绿化的前提下,允许合理、有序地间伐部分树木。农民个人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营造的林木,允许继承和转让。
(四)强化保障,提升质量。规划保障,“四绿工程”建设要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切实提高植树造林成效。苗木保障,县林业和园林部门要按照建设需要,在水南镇乾滩建立多品种绿化苗木基地100亩,组织好绿化大苗、壮苗、名贵苗的生产供应,严把苗木质量关,保障“四绿”工程建设的用苗需要。技术保障,县林业和园林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把好规划设计关、苗木准备关、造林绿化关和抚育管护关,鼓励多种带土球的绿化大苗、多种容器苗、多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四绿”工程建设,确保做到“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提高植树造林成效。
(五)依法兴绿,巩固成果。严格执法,要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对“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对新建、扩建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新城区绿地率30%、旧城区绿地率25%的指标留足配套绿化用地,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落实管护,要按照“谁造谁管,合造共管”的原则,明确每块绿化地管养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切实把管养责任落到实处,确保造一片、养一片、成一片。农户田间屋旁、山区丘陵的个人造林、联户造林,实行谁种谁有,由农户自己管养;城市、村镇、园区的造林绿化,由当地乡镇政府和单位负责管养;道路沿线造林绿化,由主管单位负责管养;矿区造林恢复植被,实行谁开矿谁造林谁管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属于公益事业,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加强保护,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地、绿地、名木古树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城乡绿化成果。
10.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十
一、绿化基本情况
(一)绿色城市
城区已建成金溪景观公园,完成金溪河两岸、三华大道、日照东门小区中心绿地建设。现有城市森林面积91.05公顷,其中:华山公园25.89公顷、五马山陵园2.33公顷、金溪公园6.46公顷、龟山陵园6.63公顷、白云公园1.53公顷、环岛广场绿化1.62公顷、天阶山公园28公顷;道路绿化面积12公顷;单株树木绿化面积6.59公顷,城市森林覆盖率17.51%。城市绿地面积199.46公顷,绿地率38.36%,人均绿地面积11.8平方米。工业园现绿化面积15公顷。全县现有中小学校24所,校园面积44.6公顷,绿地面积17.1公顷,绿化率38.36%,校园绿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为我县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绿色村镇
已创建绿色村庄14个,新增公园14处,面积6公顷。“四旁四地”绿化植树30多万株,绿化面积约126公顷。
(三)绿色通道
已完成高速公路56.2公里和省道35公里、县乡道140公里的绿化工作,包括上下边坡的绿化,整体绿化面积达1608亩。
(四)绿色屏障
我县“二沿一环”两侧基本绿化上,改变树种结构,以阔叶树和乡土树种为主,做到香化、美化。在自然、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个别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现已得到较好治理。
二、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绿色将乐、生态将乐”为主题,以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香化环境等活动,努力提高城乡绿化一体化,按精品工程的要求进行规划绿色开发区,以实施绿色村镇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村镇建成区绿化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温馨、舒适、宜居的环境,把我县营造成为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山光水色的生态旅游经济强县。
(二)规划原则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规划相应的建设内容,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宜居城市建设、以身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强城市绿化,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植树成效,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城区、村镇、“二沿一环”、绿色屏障的绿化,科学规划,总体布局,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任务。绿色村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合理安排任务,用5年时间争取实现全县40%的农村达到村庄森林化、街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城乡绿化一体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争取实现“一年一变化、五年大变样”的绿化目标。
2.生态优先,注重实效。以路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环境为主要内容,根据气候和立地条件,适地适树,绿化、美化、香化同步,以公园和绿地为主,乔灌草花结合,提高绿化率,确保绿化成效。绿色村镇要对“四旁四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做到一村一品,突出田园特色,村庄绿化美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绿色屏障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抓好封育治理入手,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快流域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制止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树种,本土树种、珍贵树种,突出
特点,各绿化相关部门的建设制定特色绿化,体现我县的特色。特别是绿色通道要先省道再县道,做到乔木相间,乔灌有层次,地被相衬,四季有花,隔段有特殊景点,突出亮点布置。
4.统分结合,合力推进。在规划城区绿化的同时,也要规划好绿色村镇建设,结合村庄布局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合力推进我县城乡绿化一体“四绿”工程建设。
5.落实到位,做好衔接。为了实现绿化目标,遵照有关技术规程做好规划,结合我县灾后集中重建新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造福工程示范村规划相衔接,与县绿化办、市政园林管理站衔接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乡村特色,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确保“四绿”工程建设活动能长久地发挥效益。
(三)规划依据
《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和《福建省“十二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五年,即2011~2015年。
(五)建设规模与内容
1.绿色城市。2012年申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在城区建设一处占地300亩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公园,创建绿色开发区1个,园区内建设以乔木片林为主(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的森林。2013年在军事通信站创建绿色军营一个。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创建绿色校园工作,再创绿色校园5个。到2015年全县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达40%以上(厂区绿地率达26~30%)。
2.绿色村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绿色乡镇1个,绿色村庄60个,其中:2011年28个、2012年8个、2013年8个、2014年8个、2015年8个。辖区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路旁两侧、水旁宜林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以上。到2015年规划期末绿色村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规划区内建成2处公园,集镇内沿河、街道进行绿化、香化、美化。
3.绿色通道。5年内完成省道和县乡道212公里的公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其中:2011年55公里、2012年48.64公里、2013年47.36公里、2014年18公里、2015年43公里;完成2.26公里的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其中:2011年1.33公里、2012年0.93公里。
4.绿色屏障。在省道s204线、s304线两侧一重山荒山和福银高速将乐段两侧一重山等交通干线沿线绿化463公顷;环县城周边一重山绿化15公顷。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点1个。从2011年起,5年内对主要江河和重要水源地水库库区内尤其是第一重山脊的1408公顷轻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区进行一次基本整治,其中:2011年漠源乡治理323公顷,2012年高唐镇治理428公顷,2013年光明乡治理219公顷,2014年万全乡治理219公顷,2015年余坊乡治理219公顷。选择根系发达的树种,造林密度达到造林树种合理密度要求,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六)造林树种选择
1.用材林树种选择:立地质量等级为ⅰ、ⅱ类的林地,选用以杉木为主的速生树种和木荷、枫香、香樟、楠木、红锥、檫树等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造林;立地质量等级为ⅲ类的林地选用马尾松与木荷、火力楠等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混交造林;立地质量等级为ⅳ类的林地营造马尾松等松类林分。经济林树种以
山苍子为主,竹林竹种以毛竹、绿竹、雷竹等为主,防护林、特用林树种以木荷、枫香、香樟、楠木、红锥、檫树、南方红豆杉、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福建含笑、银杏、国外松、油茶等为主。
2.树种组成选择
混交林树种配置。原则上是要尽量使其与主要树种在生长特性和生态要求等方面协调一致,以便避害就利,合理混交。同时还应考虑到混交树种本身的适地适树问题,要求混交树种也能够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保证混交造林的预期目的变为现实。以杉木、马尾松为主要造林树种时,可选择与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阔叶树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阔叶树树种混交。
复层林树种配置。在低产低效林分改造及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项目的林下套种中,有些林分郁闭度较低,但局部林木生长良好,适当补植一些耐荫性强、价值高的树种,提高林分郁闭度,增强其防护效能,经过多次改造补植,逐步实现把单层纯林改造成复层林,以恢复生态多样性,提高防护能力。复层林树种配置由于是采用林下补植,因此应选择一些耐荫性强、价值高的树种,如南方红豆杉、红椎、楠木、樟树、火力楠、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福建含笑、拟单性木兰、杜英等。
(七)更新造林措施
1.整地措施要求
林地清理时间一般在造林前一年的8~11月份的进行,一般推行常规的炼山与不炼山带状清理方式和小面积块状炼山清理相结合的方式,林地清理应注意保护环境、维护地力,尽可能减少对地被物的破坏,减少土壤裸露、水土流失,保存土壤微生物。必须根据林地坡度、植被多寡确定林地清理方法:坡度30度以下,植被高大茂密时,可采用全面劈草、清杂、晒干后堆烧的方法清理林地;山场坡度30~35度,应采用局部炼山,堆烧清理或沿等高线平铺成带;坡度超过35度或水土流失山严重的山场禁止炼山;若植被较少,宜采用局部劈草、清杂、不堆烧的方法进行林地清理;采伐迹地中阔叶树幼树较多的林地原则上不采用炼山清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不宜采用炼山清理。
整地挖穴方式,推行块状整地、穴垦方式,挖明穴,按株行距挖穴翻土,进行穴状整地。挖穴规格:杉木、檫树、马褂木、枫香、南酸枣、乳源木莲、木荷、楠木、香樟、山杜英等挖穴规格60×50×40cm;马尾松等松类挖穴规格50×40×30cm。挖穴时心土和表土要分别堆放,拣净石块、树根和草皮。时间应在12月底前完成。回填表土施基肥:先将表土打碎,回填至半穴深,土粒直径不能超过3cm,不能有草根、石块;然后放入基肥,每公顷施复合肥100~300千克。和表土拌匀,再填入碎土,土粒直径不能超过2cm,不能杂有草根、石块;最后将剩余的表土回入穴内待栽植。造林各树种的初植密度一般为:杉木类200株/亩、马尾松等松类220株/亩、阔叶树60~150株/亩、油茶80~110株/亩、毛竹20~35株/亩。
2.栽植措施要求
在栽植环节中,抓紧在冬、春季雨后的阴天或小雨天气造林,杉木、檫树、鹅掌楸、枫香、南酸枣、乳源木莲、火力楠、木荷、楠木、香樟、山杜英等采用裸根苗造林,栽植前应沾泥浆,做到随起苗随造林,栽正舒根,压实踩紧,不窝根,栽植填土2/3后稍往上提苗,踩实后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2~3cm的松土保湿,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栽植深浅要适当,深度根据种苗而定;高世代杉木、油茶嫁接苗等采用容器苗造林,栽植时应去掉塑料袋,苗要扶正,居于穴中央。因苗木质量、栽植技术及外界条件等因素,造成部分幼树死亡,影响幼林及时郁闭成林的,应进行补植。如果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且分布均匀,不要补植,而成活率低于41%以下,则要重造。补植必须按原来的株行距进行,要求用同树种的大苗,以便赶上已成活植株,应尽可能在当年补植或翌年春天补植。
(八)种苗规划
依托金森公司、万芳公司等绿化苗木生产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以培育紫薇、福建山樱花、罗汉松、桂花、竹柏、玉兰、红枫、野鸦椿、乐昌含笑等名贵观
赏苗木为主的优质种苗产业,为造林绿化提供优质种苗。
到2015年实现全县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3000亩以上,年产罗汉松、桂花等绿化大苗10万株,杉木、马尾松、木荷、枫香、山苍子等造林绿化小苗2000万株。
(九)投资估算
1.估算依据
按园林绿化工资标准、草皮价格及绿化规模和后期三年养护管护标准进行估算。
(1)主要工程项目、辅助工程项目及其他各单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2)专门机构发布的建设工程造价及费用构成、估算指标、计算方法,以及其他有关估算文件。
(3)专门机构发布的建设工程其他费用计算办法和费用标准,以及政府部门发布的物价指数。
(4)已建同类工程项目的投资档案资料。
(5)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动态因素,如利率、汇率、税率等。
2.投资估算
绿色城市:2011年总投资80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190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13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绿色村庄:2011年总投资26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30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35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5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500万元;绿色乡镇:2011年总投资23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26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3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4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400万元;绿色通道:2011年总投资12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8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2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5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150万元;绿色屏障:“二沿一环”荒山造林(含3年抚育)预计总投资390万元,矿区植被恢复总投资30万元,水土流失区2011年总投资24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270万元、2013~2015年预计总投资58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县“四绿”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各单位齐抓共管的格局。
县人武部:牵头负责驻将乐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营区绿化,积极支持地方搞好驻地周围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
县委组织部:负责把造林绿化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
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城乡绿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良好氛围。县委文明办:负责将“四绿”工程建设任务列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
县农办:牵头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县监察局、效能办:负责开展城乡绿化监察、部门绩效评估和效能考核。
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纳入“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重点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开发区绿化、有关厂矿、企业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协调各类学校开展校园绿化、科普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县科技局:加大城乡绿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
县财政局:负责筹集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县级部门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县人事局:提供造林绿化人才支撑,与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城乡绿化先进单位和个人。县国土资源局:督促矿山企业完成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工作。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县城和乡镇绿化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园林县城”、“绿色乡镇”、“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制定公路绿色通道工程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管辖路界范围之内各等级公路的绿化任务。
县水利局:负责制定水库、渠道、堤坝、水电站等管辖范围内的造林绿化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配合林业等部门做好江河、湖泊、水库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工作。县农业局:负责指导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农场绿化,配合做好农田林网建设。
县林业局:承担县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规划制订和组织协调。牵头负责实施绿色屏障建设。
县外经办:牵头负责工业园区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县广电局: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宣传报道城乡绿化工作。县环保局:牵头负责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开展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县煤炭行管办:牵头负责煤炭企业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开展厂区和生活区绿化。县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造林绿化工作。
团县委: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和绿化宣传等活动。
县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创建“巾帼绿色家园”、建设“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
县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制定铁路绿色通道工程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车站和铁路地界范围以内的造林绿化。
(二)政策保障
健全绿化管理制度,依照相关法规及“四绿”工程标准制定绿化制度。各乡(镇)、各责任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预防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规划的实施。各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各自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要及早制订计划和实施规划,并切实把工程落实到实处,落实到负责人。落实治理责任制,严把质量关,完善检查、验收、建档等工作。确保创建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
(三)资金保障
城区公共绿地绿化由财政保障绿化资金落实。工业园按照公共绿地由国有投资、厂区绿地由企业自筹的办法保障绿化资金落实。绿色村镇、绿色通道依靠上级补助和自筹相结合的办法保障绿化资金落实。绿色屏障通过多渠道、多部门、多层次筹集资金,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投入。
(四)技术保障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县绿化办、市政园林管理所的沟通联系,最大限度取得其技术支持。
(五)其它保障
【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推荐阅读:
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11-04
城市绿化的保护管理07-14
关于城市屋顶绿化的调查问卷08-18
城市绿化英语作文带翻译08-13
烟台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1-16
《包头市城市绿化条例》11-17
城市居住区绿化浅析11-07
城市绿化植树工程施工规范08-30
提成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建议06-23
湖州市城市绿化管理实施办法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