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究

2024-07-19

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究(共3篇)

1.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究 篇一

求真求实 尽善尽美

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体会

段文祥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有效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要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动态生成的课堂。

一、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生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 “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会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二)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

明礼 善学 尽责 阳光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动态生成的策略

(一)设计开放、生成性的教学框架

1.目标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而具有生成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所决定的教学目标,还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还应体现多元性、实践性、个体性。2.设计的生成性。学习是丰富多采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中作出复杂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体系的生成性,内容的生成性,更能体现弹性、空间和发展。

(1)设计体系的开放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的思路是寻找语文与现代生活系统的连接点,力求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设计内容的开放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内容的确定应以目标为基本依据,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丰富所学的体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语文学语文”“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外部条件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这是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生成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身临其境,就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学生犹如置身事中,就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观点,悟出具有 求真求实 尽善尽美

个性色彩的感受。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调控,引领孩子进入文本的角色和情感 2.适度开放教学时空,为生成留出空间

时空不仅是物质的,它还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时空的开放包括:(1)教学时间的开放。课堂教学时间要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操练时间和闲余时间。(2)教学空间的开放。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从狭小的空间地带走向广阔的发展天地,营造宽松、多样、立体的学习氛围。(3)思维空间的开放。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多地提倡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现象普遍,而语文课本身的学习被忽视,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仔细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四)教学中注重生成的有效性 1.诱导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课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在关键处一个开放式的质疑,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不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主感悟,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成的有效性。2.尊重个性,鼓励不同创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

明礼 善学 尽责 阳光 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悟,让思维在交流中融汇,让思想在交流中激荡,让个性在争鸣中张扬。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学生对专家和教材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

2.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究 篇二

一、现状点击

误区之一:生成——悖离准则

“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运用充满鼓励性语言”等等这些句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于是,在教改“形势”的合围下,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们便满嘴涂蜜,即便是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教师们也会来一句:“很好,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之类的话。在老师“亲切”的“表扬”下,课堂的“生成性”是有了,但因此悖离文本所应有的价值取向。

误区之二:生成——游离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教师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也不对学生加以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作为”行为,致使生成游离了文本,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地提高。

误区之三:生成——迷失目标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同时,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一定。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语文这一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关注语文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使之不至演变为教学的垃圾。为了追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的课堂教学,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败笔。

误区之四:生成——浅尝辄止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生成,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多元视角、分享智慧的过程。因此,要促进的生成有效性就必须要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而独特感悟的获得又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自然就越丰富。但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二遍课文就把文本撂在一边开始师生、生生生成了。这时的情形,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也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需要交流?很明显,师生或者生生的生成缺乏根基,质量不高。

二、原因探究

1.观念模糊,把握不准。所谓“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预定的轨道运动,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因此,追求课堂生成切不可只图形式,只求表面的热闹;而要重实效,重内容,要以学生为本,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教风。

2.缺乏智慧,应对失策。而对纷至沓来的生成,教师没有足够的智慧加以启迪,抑或还没有建构起较系统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教师的素质有高低,一些教师由于本身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或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故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生成”束手无策,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引导,只能视而不见,或是不加分析地一味肯定,甚至由于本身对文本理解有失偏颇,因而出现了对学生偏离了价值观的生成竟然大加赞赏的遗憾。在“生成”面前,如果没有“思想”和“智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生成与预设激情共舞”!

三、实践策略

关注预设,是为教学生成提供充分的实施准备,而课堂的非线性,又决定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即时动态,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善于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1.把握偶发事件中的“生成”。课堂也与其它事物一样,也不排除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有的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思想旁逸。例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 笔者出示了一张小镇清晨的图片。图片中的小镇:清澈的小河、古老的石桥、幽静的长廊、隐约的灯光,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甜美。

师:看看这张图片,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生1:小镇的早晨很安静。

生2: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

……

学生的发言踊跃,但都是围着教材打转,我心中有了一丝遗憾。这时,一个平时爱顶真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小镇很热闹。”

师:哦?热闹?与众不同的答案,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3:图上挂着的红灯笼还亮着,而且小店都已经点着灯了,说明人们在工作了,不是很热闹吗?

师:咱们班中有早上四、五点钟起过床的孩子吗?(四五十个学生,如果有最好,如果没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这时候你走到大街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生1:清早的大街基本上没什么人,街上能听到小店里人的工作声。

生2:偶尔会传来一些说话的声音,但一会儿又消失了,小镇依然很安静。

生3:街道上空荡荡的,没有什么人。

师:是啊,清晨街道是安静的,我们不会因为偶尔的人语声和店里工作的声而感到热闹。相反,那几盏点着的灯笼,亮着的电灯,依然在守护着即将过去的黑夜,反而更增添了小镇早晨的恬静和优美。请同学们看着画面,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2.把握错误信息中的“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拓思维,引发创新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3.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4.把握拓展体验中的“生成”。语文新课程提倡课堂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背景之下,语文新课堂不仅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由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体验。并且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思想认识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问题,善于把握及时引导拓展体验中的生成点。“课堂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体验。”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情感、升华情感,受到教育。

3.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究 篇三

一、研究的背景

1.中国社会已进入21世纪,已进入了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的基本教育活动,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研究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培养与发展的策略措施。

2.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3.当前,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虽然有了一定的民主和开放,但有很多时候还是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扩展,教师某些程度上还是不能跳出原有的设计框架,总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想法归结到教师本身的设计上;课堂中,学生的活跃思维,创造性的想法,我们的老师出现了很多的“失察”,有时更是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失控”;课后的总结还是局限在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如何,而没有提炼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有机感悟,没有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等等。总而言之,也就是仍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或没有真正摆脱原有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性。因此,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势在必行,《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就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二、理性思考

1.概念界定

所谓的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2.理论构想

(1)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过去教学的价值定位是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它突出的是知识,到后来发展为能力,最后发展为智力。现在我们感到这个过程只是停留在认知领域。人是整体性的存在,课堂是丰富的、综合的动态过程,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学是学校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包括语、数、外)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拿数学学科来说,它渗透着科学精神,它的理念,它的逻辑,创造数学学科的人的语言都有着巨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2)对学生地位的“新”认识

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是以下三个教学资源。学生原有的不同经验,是我们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这是第一个资源。第二个资源是差异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有表达的独特方式,这些差异也是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差异性资源。第三个资源是生成性资源。这个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每一个小脑袋动起来,会有许多奇妙的东西,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我们最难做到的是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课堂是锻炼教师捕捉、判断、重组信息的能力的最好场所。

(3)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课堂教学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

三、研究目标的提出

根据我们对当今教育教学现状分析,理论依据与背景,以及对课题的理性思考,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就在于: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具体落实为两个目标架构,即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

1.教师部分:

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四、研究的内容

(一)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学习与深切领会“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理论,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积累研究材料。

(二)创建 “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程序,即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环节,丰富教学过程。构建“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应用与发展”。

五、研究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研究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培养一代“新人”,就必须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生命潜能的开发,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1.设计目标——立足课堂,面向未来。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这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三个转移”,一是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二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三是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转移。例如我们在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学会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其中目标“1”是“知识目标”和“师生定位目标”;目标“2”是“认知能力目标”;目标“3”是“精神力量目标”。

2.设计过程——预想可能,弹性控制。

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这不利于激发课堂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促进人的发展。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根据新课标中“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最好能够达到2/3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我们精简教学环节,弹性设置教学过程,压缩教师讲授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空。

1、树立“问题”观。精心提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求“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有效的激励和导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简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教师不代替学生想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四让”:①例题让学生讨论;②规律让学生发现;③学法让学生总结;④结果让学生评价。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借机冷静倾听,进行有的放矢地点拨和调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共同发展。

3.设计内容——结构重组,拓宽视野。

当前,教学中使用的是专家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浓缩而成的教材,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载体。

“调”。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内容调整的原则是使其呈结构状态,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在设计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有时把分散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例如《认识人民币》,原教材编排很繁杂,我对其进行调整为“认识--进率--换算”三大环节。

“联”。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内联”—把同一学科的知识、方法进行沟通;“外联”—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及其它学科进行沟通。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请全班学生背诵《锄和》这首古诗,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这首诗里面有没有数学知识?”“你能算出一句、两句、三句、四句诗有多少个字吗?”“有几种算法,其中哪一种算法最简便?”学生想出了用加法算的四个式子和用乘法算的四个式子并一致认为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然后教师提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把这些乘法算式编成口诀《5的乘法口诀》。这样教学,把数学新知与旧知,把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扩”。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一例一法”的编排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做到既遵循大纲、教材,又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扩充。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可打破教材的限制,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实践证明,改变教材“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单一思路,设计开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删”。现行数学教材采用“小步子”方法编排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时作必要的删减,故设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1-5的乘法口诀,懂得了口诀的来源,学会了编口诀的方法,所以,可以删去“准备题”,直接创设活动情景导入新课。

4.设计方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和确定教学模式。在唯知识与分数的“应试教育”目标下,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封闭式”、“填鸭式”,在关注生命,关注发展的“新课标”下,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开放式”与“民主式”。

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机械套用某种教学法模式,而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汲取“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优秀教学法的精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新课,在出示例题“64+25、28+37”之后,不是进行启发讲解,而是采用“尝试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尝试学习,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和掌握各种口算方法,拓宽思路,施展才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进行三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提高了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以上几点,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采用了“合作式”、“质疑式”、“表演式”.等教学形式。

(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上师生合作,从类型看有:师-生、生-生、组-组,从合作方式看:有与个体合作、与小组合作、与班级合作,两项综合可得到九种合作形式。

(2)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3)表演式。“表演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寓教学内容与此形式之中。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优化组合是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二)课堂应对策略化,及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这些信息充满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财富。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1.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2.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教学中不仅要努力捕捉学生的亮点,还要留心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23+18”时,“还可以怎么算?”使孩子们提出了不一定非得从个位算起,从十位也可以算起的想法。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有个孩子的见解与众不同,但词不达意,小脸涨得通红。见此情形,教师及时进行提炼,“先估算3+8是否满十,够十,就在十位上加1,十位上变为2+1+1=4,个位上见8想2,3-2=1写1。这样想就不会忘记进位了。”在这样的帮助下,孩子终于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叙说完毕。孩子笑了,其他的孩子也纷纷伸出大拇指夸奖:“你真棒!”“你棒极了!”我们为孩子们所释放的潜能而喝彩。

3.点拨偏差,重拾信心,迸发创新之花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4.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

学习的过程绝不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西方学者狄德罗曾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数学也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是学习的深入,更是一种进步!数学学习是学生认识矛盾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解决的基础上完善。我们反复地研究发现:一旦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是很大的,根本不用教师去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组织他们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5.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

(三)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

1.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营造动态的课堂。

操作是儿童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精神。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四个同学为一组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在分组汇报时一个男同学发现了一种新颖的数法,他用手捧着长方体相对的面(左右、上下、前后)说:“2、4、6六个面”真聪明的孩子!这种数长方体面的方法,不仅简洁,而且能清楚地明白“相对面”,这样富有个性的学习才是我们所提倡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研究完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后,教师和学生分别先做一个角,让学生从第一个开始,一个个接下去,不断地循环往复比较自己角和老师的角的大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自己为自己作判断,还为别人作判断,既紧张又活泼有趣,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他们在活动中喜笑颜开,个性得到了发展。在群体活动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颓丧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使独立型代替了依赖型,竞争型代替了回避型,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脱自我。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六、研究的成效

本课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充分体现了“生成性教学”的独特魅力。课题组的几位教师从自身的岗位出发,从自身所任教的教材出发,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促进了学生数学习惯与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较有个性且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观与教学模式动了课题组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一)促进了学生数学习惯与能力的培养。1.培养了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动态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鼓励学生在吸取他人好的方法的同时,结合自我的认识,生成新的意见和见解。因此,课堂中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研究提炼补充别人的发言,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2.培养了善于表达的能力。

我们的课堂资源,除了教材、教师、外有媒介等,还有一个很中的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本身。而这些学生所创造的资源的取得及效果如何,表达得清晰、生动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都说得很清楚、明白而且生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地表达,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3.培养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生成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在听取和接纳别人的看法见解之后,学生会反省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一个真实的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

(二)构建“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1.构建了师生交往、共同对话、动态的教学本质观。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构建了失序、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了感性的成份,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因为交互活动不可能有太细的规则,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每一细节操作,它具有不可控性。因此,我们追求并建立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还教学过程其本来面目,即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3.构建了“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来的反复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且有能生成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为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

(三)推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大背景下,不断地深入细致地研究,有效地推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几位教师都已成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其课堂教有特色,多次承担县、片、校级的展示课,成为学校年轻的教学骨干。在课题研究期间,几位成员都有数篇论文在县、市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

七、发展性研究展望

上一篇:简易呼吸器六部检测法下一篇:描写寒冷冬天的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