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精选13篇)
1.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 篇一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支配作用。作为数学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朝着《数学标准》指明的方向去努力工作,寻求更加科学的途径,力求把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去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创设情境:在“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具有的水平,是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 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从熟知的实际生活中选好素材,创设富有挑战性且适合学生个体差异和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探究中获得新思维、新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数学是理性的,它自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性很强,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是不是务真求实,首先要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上没有理解,能力上没有提高,那么不管这堂课表现的如何精彩,也是一堂没有实际意义的课。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教材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及“合并同类项”的定义之后,设计了例题:
例: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
①-xy2+3xy2
② 7a+3a²+2a-a²+3
我认为本节课属于代数式化简的起步型课程,对后续学习能力影响很大。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重难点都在“准确合并同类项”这个点上。仅仅介绍定义就展示例题,难度太大。学生初次见到上述例题时可能“看不懂”、“不会做”,尤其是第②题出错率很高。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到位。所以,我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时这样处理的:先举例讲解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的每项的系数、各项之间和的关系,利用加法交换律能将“项”与“项”之间的位置做交换。为负系数的同类项合并做铺垫,然后,板书例题。
①-xy2+3xy2
② 7a+3a²+2a-a²+3 解:原式=(-1+3)xy2
原式 =7a+3a²+2a+(-a²)+3
= 2 xy2
=7a+2a+〔3a²+(-a²)〕+3
=(7+2)a +〔3+(-1)〕a²+3
=9 a +2 a²+3 学生弄懂了恒等变形的来龙去脉,再辅助几道类似的随堂练习,加深巩固,知识技能目标就完成了。通过课堂巡回观察,学生掌握的效果很好。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 指导,授之以“渔”,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亲身经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而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外延和内涵。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探索勾股定理》,属于上升型课程,教材展示了“勾股图”、“弦图”、“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等图案,如果借此让学生看看、量量,一节课也就上完了,并不会破坏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知,但是效果可想而知。我在这节课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测量、数格子、剪纸、拼图、猜想、讨论、证明等,通过一连串的动手操作,在活动中鼓励与同伴合作,共同体验了《勾股定理》变化无穷的证明方法,特别是“青朱出入图”,数学上称其为“无字的证明”,拼图结果出来的那一瞬间,数学的神奇令他们自己都感到惊叹!整节课呈现出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很自然、很自由。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也随时提出质疑,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使群体的智慧内化为个体的智慧,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 会,使其乐于探究,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如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证明》,有一个《议一议》,四边形四条边中点的连线能形成什么样的图形。这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平行四边形和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特殊的四边形。按照常规教学接下来就 是大量做题训练了。我认为,学生结果两年的三维目标引导,进行综合性问题探究,已经是蓄势待发的状态了。于是,我挖掘教材的这个《议一议》,设计了一堂专题探究课,题目就定位于——《探究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抛出问题:“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不相等、相等不垂直、不垂直也不相等、既相等又垂直的条件变化,会引起中点四边形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的劲头儿一下被激活了,讨论很热烈。课后反思,我最大的感受就如同课前预设的那句话——探究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这节专题课取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设计,似乎在教学进度上影响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是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修养的锻炼是很宝贵的尝试。事实上,留意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不难发现,由特殊到一般演绎、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这种综合推理探究能力的考查,已成为一种潜在的趋势,已悄然成为教育所需、人才所需、发展所需。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是如此。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清楚的认识教学目标,全面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拟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目标,只有提高认识、合理设定、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让三维目标常驻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2.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 篇二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带来的新目标, 是这次课改的重点, 也是操作上的难点。虽然很多老师对“过程与方法”的实施做出了不懈和卓有成效的努力, 但从探究新的教学原则来推进“过程与方法”的实施还是个新的角度。教学原则是指导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法则, 随着“过程与方法”课标的出现, 探究与之相匹配的新教学原则 (为了与原有的教学原则相区分, 加了“新”字) , 不仅需要, 而且必须。
1. 探究新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原则, 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 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教学活动是随着形势的需要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 这就要求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也不断地发展。根据当前新课程确定的三维目标, 特别是对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这一新生事物, 对原有的教学原则进行拓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揭示出“过程”与“方法”的本质和规律, 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行为规则, 让目标的实施做到有章可循, 应该成为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2. 探究新教学原则的必要性。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探究历史、体悟历史、构建历史;让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 对研究的问题做假设或猜测, 运用各种方法获取信息, 整理分析资料获得结论, 交流展示、形成共识;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与他人合作和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意识与习惯, 等等。学生亲历过程, 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等, 这才是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 “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有无达成,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判断:一是“过程”是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是不是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生成的过程。二是教师是不是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学生是不是实实在在地习得方法并在运用学习方法。三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是不是促进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从而使三维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方面都落实了, 才算真正实现了“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而要在课堂上真正把这三个方面落实到位, 就必须把他们上升为教学原则。
二、新教学原则的探究及运用
根据“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有无达成的三个判断标准, 结合教学原则的理论要求, 以及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笔者对新教学原则的探究做了一些努力, 现撰稿成文, 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并祈求斧正。
1. 最近发展区原则。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 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就是“最近发展区”。
新课程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原则。教师要设计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 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性环境, 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反思和体验问题的思考过程, 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支持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和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如此, 我把“最近发展区”原则概括为:在学生已有经验 (旧知) 累积的基础上,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获取新的经验 (新知) , 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的教学法则。
2.“授人以渔”原则。
我国古代有“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传统。比如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认为, 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有所得, 这样才能将所得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
根据教材的内容, 揭示出基本的学习方法, 并不断地强化这些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使之在耳濡目染之中不断潜移默化, 最终可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必将使学生受用终身。
3. 凸现能力原则。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及体验、感悟、反思、对话等学习方式, 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还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能够强化并满足学生独立的愿望和表现欲,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探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进行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和任务, 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积极实践, 重视学生探索并获得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强调“活动”、“操作”、“考察”、“探究”, 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 在实际的活动中表现为亲自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操作,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思考、探索过程。为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学生参与的欲望, 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 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 转变学习方式, 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能力, 为此凸现能力原则可以定义为: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以及体验、感悟、反思、对话等现代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各方面能力也要得到发展的教学法则。
三、结束语
新教学原则作为教学理论, 一是它必须来源于教学实际;二是它既然是“新”原则, 就是对原有的原则做一些拓展而不是排斥原有的原则;三是它必须对教学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以上自拟的几个原则是笔者在深入研究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几个理念, 实践证明它的运用利于教师更有效地驾驭课堂, 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自主学习。当然, 这些原则不能代替历史教学原有的应该遵循的普遍原则, 而是在普遍原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交替使用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这些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 不一定是真知灼见, 还需要在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钦芬.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与整合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8 (7)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
随着知识经济、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共同需求,我国在1999年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课改”,在这次的课改下,许多学科都根据着它的课改方向作了适当的调整,走在科技前沿的信息技术当然也不应落后。以新课改作为依据,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上做出改变,实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之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由于它与新课改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这个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而去增强探究以及创新的意识,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信息技术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自主地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是非常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的,高中的学生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积累,在深入了学习后,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几点,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研究方式,因此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把握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的方向
新课改之后国家教育部又于2000年1月9日制订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在这部草案里又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等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部草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兴趣与意识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理念,而后的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等都比较符合新课改的目标,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到高中的信息技术同样没有不同于小学、初中,只是可能学习的内容更深入,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工作、生活中灵活运用深刻地体现了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的新教学观,这也是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的方向。
三、在新课改目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新课程改革基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教育方针,提出了六项具体的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这些目标是新课改方向的代表,与之前提的要把握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的方向是一脉相承的,在此我们来更深入地讨论在新课改目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该如何开展。
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从“传授”到“引导”的功能转变
以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信息技术知识,学生进行操作的模式,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学科,教材有一定的置后性,加之有的教师的语言缺乏生动性,往往令不少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提不起兴趣来。比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其实很多内容与时代是有些脱节的,加之在这本教材中理论的东西较多,教师又不能把理论生动、生活化的话,则容易使得学生不能好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教育的方针相违背。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有必要做出从“传授”到“引导”的改变,倒不如直接让学生去自己探究,有不懂的来问老师,老师给予相应的点拨,这样的学习效率反而更高。
②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综合性与选择性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是局限一门的学科,它可以和许许多多的学科融汇贯通,比如学习多媒体信息加工的软件Flash、Photoshop可以和现代美术相结合,学习字表加工则可以和语文、数学学科相联系,这是非常灵活的,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综合性以及其选择性。
③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
信息顾名思义就是新的有一定可靠性的消息,这也就表明了它不可能与时代相脱节,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样,虽然信息不与时代脱节,可是我们并不常更换的教材却相对置后,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的话,就更容易让信息技术的教学与时代脱轨,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新课改的目标下,教师也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字、表处理一章时,课本中用的却是word及excel 2003版,可是这款软件已经升级到2010版了,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新的版本,并根据新的版本的改变,给学生讲解使用的新方法,紧跟时代的脚步。
④改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
有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式有一问题,是为了应试而去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这种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是存在问题的,毕竟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的工具性远大于它的理论性,如果停留在理论上,则有可能陷入“纸上谈兵”的死循环,因此这种学习方试要改变,教师需要给这些学生一定的点拨、指导,把他们引到学习信息技术方法正确的途径上来。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基础[z].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p440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z].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07
[3]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J].http://wenku.baidu.com
/link?url=c9lzHyz_Kt0cBC2eqA9RQTozt3ZJm-qY7eYIWi4J
X03ZHqvRsfjCYU9s_TGk8FE3_bIeKRun6zGOodFLInGeQYyvR1dVdaDoPr2w75S9pc_
4.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 篇四
自我反思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质量效率意识。可见钱守旺老师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课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具有鲜明的论点,对当前课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俗话说,文如其人,工夫在诗外。一篇好的论文实际反应了作者的综合素质——学识、人品、个性等。所以要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广泛涉猎个方面的知识,增加人生阅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自我反思意识
对照新的课程理念来看待传统的小学物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定学;
2、以本为本;
3、教路单一;
4、学法单一;
5、目标单一;
6、问题单一;
7、评价单一。
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二、以学生为本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学”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对学生“学”的方面的探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
3、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物理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现代物理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
专心爱心用心 1
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物理,密切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静态知识动态化
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物理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3、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4、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5、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6、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7、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物理思想方法。
四、动态生成意识
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五、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用“纲要”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关于课堂教学评价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教师素养、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标》要求。(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教材处理(1)准确把握教材,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无知识性错误。(2)教材处理有新意、不落俗套。(3)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教学过程:(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3)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思路清晰。(4)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讲求实效。(5)对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予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6)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和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教师素养:(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师生关系和谐。(2)板书工整、有条理,教具演示和计算机使用规范熟练。(3)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应变能力强。(4)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教学效果
(1)学生思维活跃,提问面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充分发展。
(二)走出课程改革的误区
5.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 篇五
摘要:新课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有明确的指向性。文章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的基本步骤四个方面的探讨,以期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教师、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等提出充满新意和较为完整的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依据新课标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作为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第一步,设置好教学目标,重视课前的目标预设,按照目标要求精心打造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保证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新课程理念的达成和实现,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设置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在设置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的探讨,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对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解
201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中有关教学目标做出以下具体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通过对以上《新课标 》中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描述,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新课程体育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基础目标,是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它是关键目标,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桥梁,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技能的形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它是终极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当学生将掌握的知识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教学就会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健全发展的终极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程体育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体能发展目标是体育教学核心目标,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教师身体运动影像,通过听觉感知教师讲解运动的原理与方法,最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实践操作将运动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具有切身体验的身体知识与可观测的运动技术,最终实现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主体还是运动技能目标,运动理论知识与身体知识则为运动技能目标服务;情感目标包含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从心理学理论分析,情感可拆分为二个具体的内容:心理与社会适应,而心理又可分为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包含注意、记忆、意志、情绪、态度、兴趣等,这部分内容可与课程标准的“运动参与”相对应。而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可合为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教学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它是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教学目标一旦确立,就会对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以及教学方式的选用和创新、教学评价的建立等产生影响。
(一)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向导
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结果,对体育教学过程起着引导作用,使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成功的教学目标除了明确的陈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理定势,同时能使学生明确教师的主要授课意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目标设定技能的明确与否对教师使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最终的教学效果起着自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体育教学目标定向正确,即可以获得正向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定向错误,则只能取得负向的教学效果。一名好的体育教师总是能在教学开始时就向学生提出明确而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来影响学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激励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目标是激发人们动机的诱因。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鲁姆在其《工作于激励》一书中提出新的激励理论——期望值理论,认为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概率。也就是说,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此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体育教学目标为体育教师指明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预期成果,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体育教学目标的不断实现还会使教师受到鼓舞,实现过程中的困难也会促使教师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引领教师努力地工作;同时,体育教学目标也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达成的标志,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学习目标的不断实现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实现过程中的困难也会使学生受到鞭策。所以,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制约着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体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在具体的策略运用上具有规约的作用。体育教学要取得怎样的结果?要达到怎样的结果,再达到怎样的结果?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这些都要靠制定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来明确。体育教学目标预先规定了体育教学的大致进程,体育教学的展开过程就是体育教学目标得以一一实现的过程。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中的信息反馈,能有效地调整和纠正体育教学中的偏差,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能紧紧围绕着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一切教学活动以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准则,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加快教学进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为体育教学实践结果的测定和评价提供依据
对教学结果进行测定和评价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而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来源于教学目标的,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展开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客观,是进行正确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一节体育课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那么本次课就可以被认为是较理想、有效果的教学。如果通过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从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容易使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等方面综合分析和改进,而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程度也正反应了他们学习的实际水平。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依据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依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课程教学也应体现这一核心理念,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应以这一核心理念为依据。然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置学生于被动从教地位。在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或内容标准里面,都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课堂教学活动中平等的首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对学生地位的尊重,而且是从深层次表明体育教学意义发生了变化,最终使学生明白教学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习运动技术、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要达成的具体目标。课前设计教学目标虽然是教师的责任,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课时教学目标表述时主语应该是学生。
(二)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为依据
新体育课程标准依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构成了:课程目标(具体化)——领域目标(具体化)——水平目标的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水平目标的具体化是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又分不同课时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是首先确定教学任务后,同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比例,制定课时教学计划是依据大纲规定的基本教材和学时比例来确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新课程是依据课程目标,确定四个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确定水平目标和内容标准,由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逐一对应选取适合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来制定水平教学计划。体育课程的水平计划是以单元教学计划形式构成的。课时计划是单元教学的片断,若干个课时计划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计划。教师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时教学计划,依据教学内容的功能价值、学生的需要层次、可得教学资源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中有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质培养目标,并依据单元教学计划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的重点目标。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的基本步骤
通过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和设置依据的了解,现在我们借鉴一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步骤来设置体育教学目标:
(一)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是指把中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或者是应该取得发展的心理品质具体化、结构化。即在学校体育教学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分解,确定不同阶段的分目标,根据各分目标的最终要求,进行下一层的目标分解,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学龄阶段分别将目标分解到1——6水平阶段,每个水平阶段都分别设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指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可操作、可评价的各种教学任务。针对学校体育教学而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运动项目的具体的体育活动,通过任务分析就使原本抽象的教学目标变得清晰、具体和便于操作。例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课中运动参与的目标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在对其进行任务分析时,水平一阶段的运动参与目标就更加具体: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如不旷课,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等。
(三)起点确定
起点确定是指设置体育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学生的运动技能、知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学生的已有的教育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现有的运动技能、知识和心理水平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任何教学都必须确定教学的起点,这是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例如,在 3 水平五高中阶段对篮球技术的学习,需要先了解学生在水平一至四阶段学习篮球基本技术的情况,然后才能在学生的已有水平上施加影响,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篮球的技术水平提高更快。
(四)目标表述
目标表述是教学目标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将已经构想好的教学 目标表述出来即形成文字,才能称之为规范的教学目标,才能为教学活动确定方向,才能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表述出来的教学目标要具有有效性、可行性、普遍性。目标表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目标表述时应注意主语是学生而非教师,因为教学的效果是以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为评价依据的,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在以往的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通过本次游泳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漂浮滑行技术”。这一陈述不明确、不具体、不规范,缺少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和最低标准。我们应将这次课的教学目标改为,“学生(行为主体)通过本次游泳课的学习,能够在没有任何辅助条件的情况下(行为条件),蹬边俯卧滑行(行为动词)至少5米(表现程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设置依据、设置步骤,能帮助广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设置适合的教学目标,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具实效性,必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原动力。参考文献
6.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 篇六
[摘要]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急切呼唤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目标英语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真正让学生掌握讲英语、用英语的本领。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思维坐标,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实际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延伸和运用。而我们现行的《新目标英语》(Go for it)的改编,就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以“合理引进国外语言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实际状况”为宗旨,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力图把基于生活任务的语言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来。那么,任务型教学具有哪些特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该怎样将任务型教学的一些要求有机的溶入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理解的几点思考。
一、任务型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它关注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力图创立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的磋商与交流,通过做事来使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以任务为组织单位,课堂教学由一系列的任务构成。它具有以下特点:1,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2,语言、情景的真实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任务型的任务链。教师通过需要分析,根据
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生的需要,以及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设计或选择任务。某些具体的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的学习是为完成任务服务的。因此,任务的选择和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其实质是: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如果从认知心理学来解释,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极少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在设计任务时,合理安排和处理听、说、读、写关系
“听”“说”本来就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的,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保持“说”的激情比什么都重要。一节课的45分钟中教师只要有15分钟就够了,要把大部分的时间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和任务来调动学生“说”。例如在教学make a telephone call 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编一个学生因生病打电话给班主任请假的对话。在 “听”这一环节中,除了听教师和学生的,教师还要利用录音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听,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
说到阅读和写作让人不得不提到词汇。词汇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讲到职业时,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职业。在讲到某一单词时可以复习跟它有关的词。如讲happy 时,我们可讲到它的副词happily,反义词unhappy /sad与unhappily/sadly等,然后让学生将词汇与每单元的句型相结合造句子,编对话,做表演,有关的词汇就有足够的机会练习。在《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 B 的3a都有一篇新闻阅读,读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或仿写练习。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将所学的词汇运用到写作中去。通过长期练习,学生就不会为五六十个的书面表达而绞尽脑汁,能轻松地完成它。
三、从课堂各环节落实任务型教学的实践
一堂英语课基本包括课前热身、导入新课、练习、运用等各环节。因此我们采用多种手段,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音乐或者投影仪等教具,从各个环节落实任务。
(一)在课前热身中引出任务 课前五分钟的英语歌曲接唱、问候、值日生报告、对话、表演、游戏、单词接龙、传话竞赛、猜谜语等,都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任务型教学提倡并要求把外语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功能作为教学的核心。注重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不失时机的结合起来,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性。笔者在教学时,时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猜一下,然后再引入到了该堂课的主题,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这种交谈式的对话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是所有的学生产生了想了解别人、表述自己的兴趣。
(二)在新课呈现中落实任务 一堂课主要是要抓好上课环节。之前的热身主要是为新课呈现服务的。在课堂中要以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落实任务。例如在教学色彩时笔者通过问What colour is my coat ?然后利用学生的穿着来落实教学重点。在经过简单的初步认识之后,然后进行看和猜游戏。拿出准备好的不同涂料,一个学生进行配色,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如white+black =? yellow + blue = ? blue + red = ?red + black = ? red + yellow= ? 等,通过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深了对颜色的记忆。最后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色彩的一些特殊用法,如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black tea(红茶)blue films(黄色电影)purple wine(红葡萄酒)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对一些事先准备的无色图片进行着色,评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观。
(三)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落实任务 在经过大量的操练和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巩固本堂课知识的练习。例如在上面的学习颜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之后,从说到写,让学生有一个熟练的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1)Apples are ________.(2)Oranges are ________.(3)Trees are _______ in autumn.(4)A blackboard is _________.(5)The sky is _____ and the sea is _______,too.(6)Our house is ______and my bed is ______ in my room.另外可用表格让学生对部分同学作调查:name Like best Like better Not like 然而对调查结果进行表述。例如: Zhao Hong likes red best ,she likes white better, but she doesn’t black at all.So her bag , coats ,bike are red.Li Dan likes...通过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英语的表达能力。
(四)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 学了英语最终要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从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领会了某一功能项目使用的语境,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后,就应迅速地将书面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唯有如此,所学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只有将英语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才会感到熟悉、亲切、兴趣盎然,信心倍增。如在学习shopping这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将教师布置成4个“商店” :“Toy shop”“Fruit shop”“Clothes shop”“Book shop”,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大组,由4名学生充当顾客进行角色表演。角色表演把课堂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交流场所。再如教“问路”时,可以在座位上插一些牌子,标以地点,让学生根据模拟情境问路和指路。
总之,新目标英语要求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积极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能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真正掌握讲英语、用英语的本领,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我将一如既往地教学,思考,总结心得体会。【参考文献】
1.郭宝仙.《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丽榕 《谈中学英语交际教学法》 福建教学研究,2002;
7.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思想,季节性,教学目标
经过几轮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对我思想触动很大,现就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谈几点想法: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体育课应该教什么?以前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注重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教学转变为重过程、重体验,轻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我认为体育课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它的功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2)促进人的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发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3)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学会坚持、团结、合作等优秀的品质。(4)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学是先设定内容后确定目标,原因是我单纯注重“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例如,这节课我要新教授“前滚翻”,那么我就可以想一想经过“前滚翻”练习可以给人体带来什么益处?既然是可以提高人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所以它自然成了本节课的目标。然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要先确定目标,后根据目标来设定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是多项内容同时供同学们学习。例如,本节课我要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同学们的有氧耐力”,那么我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设定为中长跑、小足球、小篮球等,同学们喜欢哪项就可以选择学习哪项,这样既迎合了学生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不像以前的体育课内容那么死板,但是教师怎么来监控一堂体育课,学生的安全性、健康性、系统性、发展性在哪里?表面给人的感觉,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很强的随意性。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究竟该怎样来确定呢?首先目标的确立要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确立要有系统性、发展性,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季节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诸多因素,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1.安全性、健康性:这是我们体育与健康教学课最主要任务, 也是体育课永恒的主题,如果目标的确立违背了这两项原则,那么它就失去了一堂体育课的真正价值。例如,你在一堂体育课中设立了多项教学内容,过于繁杂,供同学们同时选择学习,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的内容,那么其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怎么去监控?科学的练习方法,教师同时怎么去兼顾和指导?学生能不能做到科学、健康练习?如果长期进行违背科学、健康的练习,会不会导致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形?内容是否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水平规律?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2.系统性、发展性:任何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身体机能的提高都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有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目标,前后的目标在衔接上要自然,在设置体育课具体目标时应当考虑到目标实现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例如,本学期我设置了两个大的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2)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那么就要根据学期目标来考虑内容的设置和设置周期。首先要考虑内容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可以通过中长跑、足球、篮球等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来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则可以通过基本体操、小游戏等内容的学习和练习来实现;其次具体到一堂课中则要考虑内容的合理搭配,要考虑到上下肢的搭配,要考虑到运动量大小的搭配,要考虑到学习内容相互的迁移性,还要考虑人体的某一机能提高和形成动作动力定型的周期性等诸多问题。
3.季节性、年龄性特征:目标的确立应考虑季节性因素,冬季可以安排有氧耐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中长跑、小足球、跳绳这样的项目,夏季可以安排提高身体灵敏性、协调性为教学目标,其内容可以设置为技能、体操、小游戏等;另外,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是发展人体什么素质的最佳时期。例如,速度素质的训练, 根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10~13岁速度发展最快,女子10岁后增长,那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以发展速度为主,而力量练习等就可酌情考虑。
8.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思考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教学思考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为一名高中学体育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一学生模仿练习一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学生帮助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最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开型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的全而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种让学生机械学习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得到了学习和提高。课堂上学生觉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坚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苑德春,徐惠:课程的改革与设想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2006年01期[J]:
2、俞国良,创造心理学[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
3、于长镇,体育教育论[J],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
9.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篇九
广西桂林全州县城关完小 马祖斌
【提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时,很有必要去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去适应新课程,因此我认为在这几方面应做出调整。
【关键词】:自身素质、角色转化、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标准课程下下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改革,美术教师没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这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来组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来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发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把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美术新课程中要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采用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是这种角色在课堂中往往很多教师难以做到,那究竟怎么转换呢?
1.转换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讲授到《帮小鸟找家》一课时,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
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碰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布满自信。
三、改变美术教学方法
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终生。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熟悉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美丽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拟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熟悉绘感知画过程,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也可展示几种可行或可试的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拟、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尝试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
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讲授《漂亮的热带鱼》、《树叶贴画》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重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爱好,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多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4、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怎样结合呢?
一、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传统的美术教育对此还重视的不够。
二、要引起学生的重视。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让美术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成为一名研究性的美术教师,就凭认真上好课,研究教材等是远远不够的。应总结每一节课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与同组的教师进行诚恳的交谈,讨论课堂中细节问题,订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在网上查阅有关的材料等手段来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4.《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5.《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10.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篇十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
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四册,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设计思路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课处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为1课时完成。对于学生学习较为陌生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历经曲折,探索、失误、发展贯穿这十年的历史,其主流是前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教学难点
知道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过严重失误,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吗?
(二)新课教授
要求学生自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分组回答(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每组派一个组长)第一目有关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教师讲述)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第31至32页小字内容)
合作探究:掌握了八大的内容,我们共同“议一议”,你认为八大的决策正确吗?这一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甲:正确,脱离实际。
学生已:没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国情。学生丙:赶英超美,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速度。、、、、、、(教师总结)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八大的正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背景:(1)在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全国迅速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
概念解释:(教师介绍)
①大跃进: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全国农村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总结得出特点:A、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师生互动环节一: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小组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小组二: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小组三: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师生互动环节二: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组四: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小组五: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小组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小组七: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小组八: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师生互动环节三: 展示课件,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展示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合作探究:“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组内成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组内成员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严重的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的经济困难。
组内成员3:教训: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盲目求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3、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教师讲解:“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4、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组内成员4: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组内成员5: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组内成员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组内成员7: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发生中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总之、再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者简介:杨培芬,女,吴起县人,于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历。2007年分配参加工作至今,现任吴起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2010年个人撰写的论文均在省、县获得二等奖。个人教育格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姓 名:杨单 位:吴电 话:
培 芬
11.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效果 教材
随着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思考。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浅谈如下体会。
一、新形势下必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严肃的象征,学生对老师存在着一种畏惧感,这必然会使课堂气氛紧张、沉闷,而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相互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正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英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个融洽和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坚持信任、真诚、平等的原则与学生相处,既是他们的师长,又是他们的朋友,关爱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心情舒畅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总站在那高高的三尺讲台上,而应与学生亲近些,使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感知过程不受阻碍,同时也使记忆、思维能力得到改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师德修养,特别是我们英语教师,发音要标准,吐字清晰,精神饱满,富有感情,课堂用语要规范准确,让学生享受到标准的语音和语调。另外,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还必须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英美历史地理概况及名人趣事、名著等。适时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例如,我在上《Cultural Differences》一文之前,先简单介绍了一些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生活风俗,学生很感兴趣。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找出不同的文化差异,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拴”住学生的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优劣,对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很大。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强,因此,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针对中学生喜说爱动、争强好胜、善模仿等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词和对话的内容。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如在学习颜色的单词时,我让学生走出座位,寻找教室内多彩的事物,学生在寻找中得到体验,并急于表达学会的单词,遇到不会的颜色单词渴望我的帮助,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再如学习做自我介绍时,学生有可能将新旧知识结合,做出新的句子。这时即使学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语法错误,我也不急于纠正,而是鼓励其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三、教師必须真正吃透教材,深挖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照本宣科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而应善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内涵,设计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实现教学互动。因此每个教学步骤都必须精心准备和细心设计。对我而言,每节课前的备课过程是关系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步骤,所以平时坚持“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的原则,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教授NSEFC Book8 Unit1 A Land of Diversity前,我先布置学生如下学习任务:(1)你所了解的美国地理情况(如西部山脉、五大湖、最长河流及主要城市)。(2)收集有关美国加州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方面的资料。(3)理解为什么说加州甚至于整个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区域。学生积极到图书馆及上网搜索这几方面的资料,这不仅为教学增添更多的资源,更重要地是学生能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增长知识和提高认识。
四、英语教学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所以它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英语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对于初学者,这可以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比如英语课与课文课相结合,这两门课都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英语的表达同样也需要像中文一样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我教的一年级学生初进校门,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们会认读拼音,我便把学过的单词、句子用拼音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用英语表达其内容,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学会了英语,同时又巩固复习了语文课的拼音,一举两得。英语课与数学课相结合, 在教学生数字的时候,可以完全采用教数学的方法,比如:学会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可以将得数为十以内的算式写在黑板或纸上,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计算,如:”1+3=4”便可以表述为”one and three is four”,有效地创造了学习英语的气氛。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是一种包含科学性、文化性、交际性和情感性等因素的活动。因此要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掌握过硬的业务知识,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路殿国、温廷华《新课标英语与多元化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8
【2】蒋静、黄芳、新课标背景下开放式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尝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篇十二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 是平等的, 是互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 学生是主体,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把握有度。学生是主体, 不等于课堂就交给学生, 由学生来处理, 否则课堂就成了放羊教学;实际上在课堂上, 我们教师是引导者, 是组织者,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适度放开, 又要适当控制课堂的节奏。课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 设计学习内容;进行授课时, 在平等的地位下, 教师要站在一个过来的学习者的角度上, 对待学生, 控制课堂, 配合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当成好朋友, 学习好伙伴, 共同学习, 相互帮助, 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 主动的参与学习。不但在课内, 在课外我们教师也要将学生作为朋友对待,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以进行倾诉的对象。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 不管是学习的, 还是生活上的, 需要教师进行帮助的, 教师在鼓励的同时, 给予学生以帮助,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感受师生之间的情谊, 获取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 注定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可从古典文学入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涌现了一大批作家, 如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 产生了孔子、孟子等众多的思想家。他们留下的古典文学作品, 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通过学习和阅读这些文言文作品,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中要时刻检点自己, 与人交往中要做到诚实守信, 汲取了古人的思想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其熏陶, 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无裨益。其次, 深刻领会现代散文诗歌中的内涵, 每篇诗歌都是体现作者对生活, 对景物内心表露。通过对其的学习, 可以修身养性, 可以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 从中可以使我们学生养成热爱自然, 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的情趣。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 要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已经数年, 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仍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的方式花样有很多, 但很多流于形式。其实作为评价,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现状。一味激励, 或者一棒子打死都是不可取。在保证学生自尊心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可取之处, 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其次通过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评价时要因人而异, 要进行分层评价。每个学生的层次都不一样, 其发展潜力也不一致, 如果我们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 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 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 因材施教、因性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 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实施分层评价, 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都能学有所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若表扬批评不得体, 场合情境不恰当, 就会事与愿违, 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要讲究艺术性。评价的语言要正确生动, 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评价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力量。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而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 不管哪种教学方法, 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进行教学时,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复习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注意该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学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不一致, 教学内容不一样, 所以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组合, 争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教法的同时, 也要考虑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集音、形、像、文为一体, 具有直观演示、形象生动、操作易行的优势功能。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要搞好语文教学, 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不断交流, 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健.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版) 》2011年10期
1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探索 篇十三
摘要
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对于充分认识农村学校美术自身发展的特殊 规律,探索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 创境激趣 实践 评价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 发展 为本”,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 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做为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师,在近些年的美术课改实践过程当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能愉快、有效地接受美术教育,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熏陶教育。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实际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一、自学释疑,提倡自主探究。
自学释疑是调节教学的基础环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则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节教学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自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与其相一致的在教学中,学生从生疑到释疑,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一)、创境激趣,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动力源。学生的自学探究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如:我在设计七年级《戏曲美术》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去搜集一些有关脸谱的资料。有的同学在字典里找到关于脸谱的名词解释;有的学生在课外书中了解到戏曲在中华民族的渊源;有的学生穿了有戏曲人物的衣服;还有的学生从网络下载了许多有关不同类戏曲人物的图片介绍。通过他们的自学、查找与搜集的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把学
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帮扶释难,不仅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还帮助学生有了一个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交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释疑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和“会学”的好办法。
(二)自学探究、引导发现。
针对中学生独立追求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常常会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 分析 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等。如在《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中,我先放映了一段光影效果比较明显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以及一些素描作品,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进而引导他们说出影片和素描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和相同之处,学生会发现这些都是光对物体产生作用的效果。又如:在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从很多同学都玩过的拼图导入,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过什么样的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增强价值观。这时教师在适时的传授一些基本的技法知识,这样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发现”后学到的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成果的一个小结,又是为后面的教学作了一个理论铺垫。
二、训练操作,加强动手实践。
训练操作是调节教学的重点环节、中心环节。训练操作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
(一)、创设愉悦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目的任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人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与尝试
课前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把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后,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基本的造型要素与学习方法,这样不但学生学得投入,而且也不容易忘记。如我在讲授《生活中的线》一课时我说:“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体育活动吗?你所熟悉的体育活动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举不胜举,我又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项?你还会熟练的做一遍吗?”学生说:“会,”“走”„„在操场上的一切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再在课堂里让同学们描述有那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黑板上画出概括情景,引导学生是用什么样的线能表现情景,总结自然界中代表性的线,这样完成这节课的作业会很轻松。这种探究与尝试的过程是学生群体与个体思维的交互发展,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到了高年级,表现欲望至少减半,初三的学生表现欲望更少。什么原因呢?据我了解,许多学生都因为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占据,这样一来,他们哪还有激情,哪还有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编故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己动手与同学帮忙相结合,自己动手与教师参与相结合,让多变的学习方式,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欣赏课《西方绘画中的色彩》,以及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分组学习提问,评选优胜小组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征;步骤不但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易拉罐的世界》一课中,教材中用易拉罐做,学生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有玉米杆、竹子、泡沫、还有废旧纸盒、旧挂历纸等。通过合适的连接或插结方法制成,效果也很好,而且别有一番地方风味,很有特色。
三、反馈矫正,注重交流评价
反馈矫正是调节教学的关键环节。调节教学重在调节,要求课堂及时反馈矫正,努力克服学生的 学习负积累,优化高效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在运行反馈矫正这一环节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向交流、自主评价。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过程。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手段。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体验、交流个人见解、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敏锐的洞察学情,对教学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二)、调节改进,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学习过程的落脚点。学会自主评价就是学会学习。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因此评价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愿望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自主评价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从而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 发展 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当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方法。因此我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采取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学生的自评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评自己通过本次作业,理解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点能否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学生的互评主要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方面去评价,要求学生在互评时用:理解,基本理解的词语去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作业的创新方面去评价,用:有想法、有个性、有新意等词语去评价。最后三种评价综合起来,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胆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宜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自己探索求真的激情。
四、延伸迁移,拓展实践空间
延伸迁移是调节教学的发展环节。延伸是知识的拓展,迁移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灵活运用。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使学生受到不间断的 艺术 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材于课外”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努力把美术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向生活实践“迁移”。可指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室、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积累,增长学生的见识。“迁移延伸,开拓时空”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的界限,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好美术、用好美术成为可能。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9-2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06-09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10-31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09-27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2-20
美术专业技法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论文11-16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6-25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09-02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