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说课稿(7篇)
1.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说课稿 篇一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要点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师”;
(3)叹未老先衰;(4)恨小病丧命;
(5)哀后辈孤苦;(6)疚丧葬难周。
2.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
2.《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二
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2.体会语助词在表现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不幸往往成就文学的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惊闻噩耗,侄儿老成病死异乡,悲不能已。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写下一篇祭文告慰十二郎之灵。
二、梳理概括
以四字短语的形式梳理概括各段内容(首尾段除外),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研读悟情
1.读2、3、4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 悲悔 如: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这种悲情还能在后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快速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自由发言。小结: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四、赏读品情
确定本文中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第五段第十一段 1.赏读第五段
赏读要点:语助词的使用,强化了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由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何其痛也。
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2.赏读第十一段
赏读要点:本段多用骈句、排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有如天雨之倾盘。情感上韩愈由怨天转为责己。四课堂小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十二郎文》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永远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都源于一个“情”字。诚如《古文观止》所言,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3.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三
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
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常识
1、韩愈
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
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
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
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语词概括了这些情感?
五、练习实践
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
〖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
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
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 长衰全存
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
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
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
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
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
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
【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
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诵读提示】
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确实,读这篇祭文,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泪纵横的模样,还可 以听到作者痛哭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它所打动。宋代大作家苏轼曾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 它感人之深。
〖小结〗
披文人情、以心相感,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又岂能是一个“哀”字所概括得了的。
三、迁移练习
1、完成《导学》基础训练
1、口头复述全文,发现疑难语句
第三课时
一、拓展迁移,探究思考
作者对亲情、人生际遇变化的感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开放思维,各抒己见)
二、赏析品味,交流成果
【通过讨论学习借鉴本文写作特点】
1、〖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呼唤对话,如泣如诉,哀怨凄绝〗
4、〖语句重叠,多用排句,增强语势〗
三、诵读涵咏,巩固理解
四、练习与迁移
1、重点语词的联系比较与归类积累
4.《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5.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五
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
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
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诵读、赏析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答问。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在叙事追忆中,作者常常跳出“过去”而回到“现在”,针对往事而作抒情、评说,这两段何处为此类文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段自“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以下数行是独立的抒情文字。文中体现作者的追悔痛惜之情,直捷而毫无矫饰,故能打动人心。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的曲折变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 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诸句,是一段虽然悲切但却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张弛交替、徐疾错落的情感变化,是完全与生活真实吻合的。
二、艺术鉴赏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
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6.韩愈《祭十二郎文》知识能力训练 篇六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中年兄殁南方( )
②请归取其孥( )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④明年,丞相薨( )
⑤呜呼哀哉!尚飨( )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⑦及长,不省所怙( )
⑧窆不临其穴( )
2.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遇汝从嫂丧来葬(sāng)
B.故舍汝而旅食京师(shě)
C.虽万乘之公相(shèng)
D.吾往河阳省坟墓(shěng)
3.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①及长,不省所怙( )
②汝来省吾,止一岁( )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 )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
⑤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
⑥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
⑦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
⑧窆不临其穴( ) 4.下列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没世、死
B.遇汝从嫂丧来葬丧事
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忧伤
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近来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敛不凭其棺 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D.毛血日益衰
6.选出下列句中红色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A.惟兄嫂是依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B.将成家而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C.吾往河阳省坟墓
汝来省吾,止一岁
D.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7.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汝之子始十岁 长者衰者而全乎
使取汝者始行 长吾女与汝女
A.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不同
B.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也相同
C.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相同
D.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也不同
②如耿兰之报 然后惟其所愿
如不能守以终丧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A.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不同
B.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也不相同
C.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也相同
D.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相同
8.对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③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未可以为信
⑤未始以为忧也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②和③相同 B.④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⑥相同
9.下列对“诚”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而神者诚难明
③诚知其如此
④所谓天者诚难测
A.①和②相同 B.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相同 D.②和④相同
10.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薨”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B.“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C.“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少年”。
D.“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11.下列红色词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志气日益微
B.谨拜表以闻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臣具以表闻
12.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赵悰妻父为钟凌大将,悰以久随计不第,穷悴愈甚,妻族益相薄,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一日,军中高会,州郡谓之“春设”者,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其妻虽贫,不能无往。然所服故弊,众以帷隔绝之。设方酣,廉使忽驰吏呼将,将且惧,既至,廉使临轩手持一书笑曰:“赵悰得非君之婿乎?”曰:“然。”乃告之:“ 适极至,已及第矣。”即授所持书,乃榜也。将遽以榜奔归呼曰:“赵郎已及第矣!”妻之族,即撤去帷帐,相与同席,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1.以下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妻族益相薄 轻视、看不起
B.然所服故弊 困乏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急速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赠送
2.以下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悰以久随计不第
B.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3.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 廉使忽驰吏呼将
然所服故弊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也相同
B.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也不相同
C.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不相同
D.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相同
②乃告之 虽父母不能不然也
乃榜也 其妻虽贫,不能无往
A.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B.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相同
C.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D.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4.对下列“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B.众以帷隔绝之
C.乃告之
D.妻之族,即撤去帷帐
E.州郡谓之“春设”者
F.赵悰得非君之婿
①“之”的用法和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②“之”指代赵悰夫妇的是:
5.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A.赵悰及第 B.及第之后
C.及第前后 D.及第之时
附参考答案
一.
1.①mò ②nú ③sì ④hōng ⑤xiǎng⑥yǔn ⑦hù ⑧biǎn;
2.D;
3.①依靠;②停、住下;③真实、确实;④继承人;⑤继承;⑥慰问;⑦墓地;⑧下棺入穴;
4.B; 5.D;
6.C; 7.①A ②D;
8.B; 9.D;
10.C; 11.A
12.B;
二.
1.B 2.A
3.①D ②D 4.①DF ②B
7.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篇七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3.关于写作时间 又云:“去年,东野往,吾书于汝。”盖贞元十八年(802)有《送孟东野序》,则是年为十九年(803),此文必其秋冬作。十二月则公谪阳山矣。(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36页)注:《文苑英华》定写作时间为“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误。下文有“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语,而祭文又作于得老成死讯后七天,不可能是五月二十六日。时韩愈于京师长安任监察御史,十二郎死于宣州家中。(《语文学习》2001年11月,作者何铭)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及长(chánɡ)长者存(zhǎnɡ)尚飨(xiǎnɡ)
b.不省所怙(shěnɡ)省坟墓(xǐnɡ)窆不临其穴(biǎn)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ò)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参考答案: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丞相薨:古代称王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也叫薨。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朗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说课稿】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稿07-16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课稿06-13
高中语文说课稿:《赤壁赋》07-04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09-23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12-12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10-10
高中语文教学高考创新发展论文10-05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07-24
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