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共11篇)
1.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一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对于不同的时代,历史使命感也不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更好的服务使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平时好好学习理论,把责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其次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责任是指由一个人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的和道德的要求。所谓“责任”就是对自己去做的事情要有一种爱(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对人民、对我们的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至理名言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德育学的角度来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一说到责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谁对谁负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即将走入社会,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在我看来,不是什么以身殉职、以死报国,也不是非得搞个什么发明创造,造福社会,才是有社会责任感,才算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多元化。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它在价值意义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有着其积极的效应和消极的效应。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三种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权钱交易,转嫁灾难,甚至组织卖淫,只要哪种形式使金钱来得轻松,那种手段就会被人们优先地使用。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三是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就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而言,它是一种个人本位主义。它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
第二个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乃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认识片面,观念偏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4.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维护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识到不守信用的代价在一生当中难以承受。在诚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
1.“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委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怎样做都稀里糊涂,当然也就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
2.“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作为座右铭。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都拒绝参与。
3.“无意义”。这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灰、很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逃遁的道路。
给大学生以“天子骄子”如此高的评价已经随着大学教育逐步普及而成为越来越少的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个人数逐渐扩大的群体,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建设所起到的不仅是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称为主力军角色也丝毫不过分。同时,大学生是具有专业知识优势的群体,而这种专业知识的优势蕴含着通过工作、创业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的巨大、实在的潜能。假设这种知识上的优势向破坏社会的方向转化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就会变为可怕的腐蚀剂,成为威胁和谐社会的罪恶源流,贻害无穷。现代社会上高智力类型犯罪居高不下折射出了把握理论、智力、知识优势转化方向把握的极其重要性。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责任。深入分析,社会与个人(含组织体)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含组织体)如果没有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反而成为危害社会的主体的话,是要受到社会谴责的。当这种危害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个人(含组织体)就要负刑事责任。我国的刑法就明确规定了刑罚针对的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大学生是活跃于理论研究、创新潮头的先锋者,最先感受理论创新火种的光芒同时也是点燃思想潮流的把炬人。这一群体的思想中包含着使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最活跃因子。依靠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和资源,大学生把他们认同的价值观、思想、理论形成严密的论证体系,而形成体系的、经过论证的信息再经过舆论的工具向社会传递时是水到渠成般地顺利的。大学生更可以其青春的精神风貌、接受能力强和创新思维活跃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感召力的形象在其与社会交往中把自己认可的理念实行言传身教的传播。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理论知识的理解必须借助社会实践的认识,必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这种认识。另外,社会的实践毋容置疑地对大学生理论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反馈效果,固化、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是连接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的排头兵。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的接触尤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接触,形成了认识专业、认识自我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真实地成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这时候,大学生群体是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主体了。之前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包含对社会责任认识的思想观念中肯定会对实际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既然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在大学期间真正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责任并且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不是一种仅仅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或者只写在纸上的理念,它需要通过行动内化为大学生思想的一部分。同时,这种理念是可以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行动中得到固化,得到升华,得到传播。
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种责任承担的落实和升华?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社会其他主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落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承担的思考
第一,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理论的同时应该自觉、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的变化。无论是理工科类的学生还是文科类的学生都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的进程中的变化。尤其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凸现的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矛盾的原因、发展和解决办法。同时,对这些矛盾的研究仅仅作理论层面的泛泛分析是不够的,并且会使这种关注流于形式。换言之,这种没有从参加的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所谓理论研究是脱离实际的,实践的价值不大进而对社会贡献也就微乎其微了。
大学生独立、自觉使自己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成立能够充分实现自治的团体。这种团体的运作致力于充分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认识社会责任,积极地寻求社会上的资源来帮助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实现。同时,团体的性质也使大学生之间关于社会责任的意识、承担实践的交流更加民主和平等。
第二,高校在落实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方面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条件。大学不仅要靠社会上的公司、团体主动来找自己寻求合作,而且要主动出击寻找能达到理论与实践形成契合面的新阵地让大学生进行实践。具体而言,要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对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必须加入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而在为学生设置的具体培养课程和设施中要体现出这种应用。反观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的关系,在专业课的安排上,毕业实习已经成为了必修的一块内容进而较好地解决了形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而在专门针对思想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对实践的考虑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我们自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学习的课程并且理论性是相当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检验标准也是多元的。面对这门针对主观精神世界建设的课程,更应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来检验这种教育是否已经内化为指导教育对象行动的标准,也只有实践才能促使大学生把所受教育的观念、理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社会。同时,在学校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上也要体现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的结合。如在网络资源的配置上、图书馆资源的选取上都应该体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服务的特色。
其次,学校对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的安排机制上要体现公平原则。尽管榜样的力量也是存在的,但作为大学生群体教育内部一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应该是由小部分群体占有的。获得实践的机会不应该通过竞争的机制来争取。相对而言,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所以在有项目、资金支持的实践活动或者是假期中进行的活动应该让其他非干部的同学多参与。
再次,社会上的力量尤其是媒体舆论的力量必须秉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关注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并且对其原因、发展的趋势引导好人们思考方向。舆论力量不能仅仅单纯为了吸引眼球而肆意宣扬某些大学生道德滑坡、漠视社会、人生责任的事件,而对事件的诱因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应对措施等舆论应作的本份的、体现媒体积极价值的事情却忽略了。这里的媒体还包括了娱乐产品的制作者和发行者。娱乐产品是精神世界建设中重要的中介。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和思想活跃的群体,也所占比重很大的娱乐产品的使用群体,他们模仿娱乐产品内容的能力相当强。如果娱乐产品其中充斥的是关于反动、自私、暴力宣扬等消极思想,就无异于象慢性的毒药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意志。这实质是对作为社会希望的大学生思想世界进行破坏的行为。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来源的多源性也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传播不良信息和思想的温床。因此,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和及时删除不良思想的环节是在源头上堵截这种软性的毒品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侵蚀的做法。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着非常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倾向。
关于此,很多关注大学生教育的专家就说了,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没有社会责任感了。有的分析说,改革开放后,社会处在激烈动荡的转型期,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使得我们这些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年轻人对社会产生了扭曲认识;有的说,这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文革后期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当惯了,踏入社会之后,很难对他人,对整个社会有认同和自愿负起责任;也有的说,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传入国内,毒害了青少年群体,使我们现在的学生们变得冷漠而不去关心他人和集体甚至国家了。
我知道这些专家分析的都头头是道,但仔细想一下,这些原因不都是大人们造成的么?民族文化的劣根,使得大人们面对市场经济这个新生事物时,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不完善的机制让很大一群人钻法律的空子,权钱交易,假冒伪劣,逢场作戏等种种丑陋的现象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不会玩这个的人反倒不正常,和不适应这个社会了;自私自利的心态,使他们把他们自己没能力或者没机会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于是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拔苗助长,使得我们还有比我们更小的学生们,眼里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只懂得学习,不关心社会。然后大人们看到了这个现象了,气愤了:这可不行了,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得找出来原因不可。于是他们怪我们这些受害者本身,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或者从外部来找原因了,说人家外来的文化不好。人家国外的文化横行了数百年了,都没问题,怎么到我们国家就有问题了呢?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也是“橘生淮南,橘生淮北”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上找找原因呢?
就只谈社会责任感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一开始都是有责任心的,曾几何时,“五四”运动是多么的轰轰烈烈,很简单,热血青年,怎么可能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如果一个人整天见到的听到的,跟他所受到的教育都格格不入,甚至刚好相反的时候,他能不心灰意冷么?如果他根据自己所受的教育行事屡屡碰壁的时候,他还能不变换思路么?
我们现在也讲求“人文主义”,所谓人文主义注重一个“人”字,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人都有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权力。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应有价值都实现不了,怎么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负责任呢?他想奉献也奉献不了啊。所以说,一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就是在实现他的社会价值。然而,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们都非常避讳谈个人价值或个人利益,或者一旦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集体利益前面了就是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诚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以至损人利己,确实不可取,或许我们就不应该整天“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这样子提,似乎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自利?我们为什么不换成“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呢?个人价值不实现,集体价值怎么才能体现出来呢?同样的,不能保证个人实现价值的集体又怎么是一个好集体?然而追求个人价值或者通俗的说法叫“个人利益”乃人性之根本,于是,明着不行,就来暗的,所以大家都来阴的,所以我们都很擅长虚伪和逢场作戏。
追求个人价值,天经地义,就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金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摆在桌面上呢?为什么我们大人不能撕下虚伪的面具呢?当一种思维行不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思维?
再次回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几个字眼上,我认为,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原本有,可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它慢慢地褪去了。
2.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原因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加重视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对我国特色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逐渐薄弱。国家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育人才的竞争, 努力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素质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经过三次的重大教育改革之后, 我国的大学生科技意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主体力量, 大学生理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在具备高学历、高素质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责任意识, 如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识、社会责任感呈现利己性等。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调查, 并作出必要的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一) 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烈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体系, 随着大学生迈进校园的那一刻都或多或少存在失落现象, 包括对大学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成为老师的随从者, 老师让学什么就学生, 但大学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这种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老师只会起到辅助和引领作用。在大学校园里, 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校园和社会文化和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导致大学生很难抗拒各种诱惑进而放纵自己让自己沉浸在无穷的欢乐和享受中, 忽视了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意识。随着社会教育和人文意识的发展, 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科学技能方面表现很强的积极性, 但仍有多数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认识, 特别是面对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时多数大学生会觉得茫然, 无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 受当前教育形式的影响我国部分大学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导致当代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社会责任感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社会责任感存在利己性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一种行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识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利己性行为, 无法正确地处理自己和社会之间矛盾。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利己性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放纵自己, 追求物质。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教学自由, 各种物质、 金钱的诱惑使部分大学生开始放纵自己,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约束, 久而久之开始出现逃课、上网、赖床等不良现象, 同时为了彰显个性, 随意的染发、盲目的追求新鲜事物和生活服务。2.重个人利益, 请社会理想。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利益和个人理想时往往会选择放弃或后选择社会利益, 特别是大学期间由于缺少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导致大学生经常受到外面各种物质的诱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利己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纵容了个人主义、放慢了国家发展和社会科学前进的步伐, 导致大学上在前进的道路上因缺少正确认识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教学管理不当, 使学生缺乏深刻认识
大学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强化社会责任感为一体的高等教育, 通过实现大学生正确的引导作用是大学生对国家、 社会拥有崇高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但从目前的教学模式分析, 我国多数大学在教学体系建设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教学环境的问题, 大学教育与高中、初中及小学教育形式不同, 大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但部分高校在教育环境上存在着过于放纵心理, 由于多数学生在高中期间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 教学方法, 对老师存在着依赖现象进入大学后学生由于无法适应环境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 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 高等教学管理的不当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使学生扭曲社会责任感
大学期间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社会观的过渡期, 心理承受能力薄弱, 因此很容易受到社会负面行为的影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大量的西方个人主义融入我国社会生活和人文教育中, 在这些个人主义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就是个人的拜金主义, 由于大学生刚刚走入半个社会对社会、对人文缺少必要的认识和了解, 并且在大学期间很难接受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培训课程, 因此大学期间过多的自由和时间都被学生用在上网、盲目的追求个性上。经过较长时间影响后,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开始出现扭曲导致大学生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上。
三、结语
随着社会教育和外来文化的盲目发展, 使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从教学管理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v.9, No.3301:92-96.
3.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三
社会责任感理论意义实践价值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往往通过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以及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体现为社会公德责任意识;在职业中表现为人们的职业道德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积极程度等;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个体的公民意识和履行公民责任的状况;在法律领域则表现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以及守法状况等;在家庭生活中则表现为尊老爱幼维护家庭的团结稳定等。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波动走向稳定的复杂过程,是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因而也是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意义
大学生的这种社会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为导向,是科学世界观的表现。从而使其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树立他们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石,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决定着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民族能够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全人类、各个国家、每个民族奋斗的历史,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国家和民族就好象失去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力和战斗力。在当前社会生活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更加需要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向一个目标前进。十八大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民族振兴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肩负着这一光荣使命当代大学生有必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价值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现代劳动者。一般来说,责任感、专业技能、纪律观念是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其中,社会责任感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影响到专业技能的发挥与创新,以及是否能够服从大局安排,遵守制度等影响。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他们今后融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责任感强的大学生和一个社会责任感淡薄的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发挥是大不一样的。社会责任感强的大学生能够具有大局观念,可以自觉遵守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业技能,并在责任感的作用下,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提升自我。反之,一个责任感淡薄的大学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是否实现,无视制度和规定的存在,对本职工作可能出现懈怠、消极怠工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劳动生产率。因此,高校培养和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2.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思想基础。承担社会责任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这样说,社会整体利益的内容如何,个人利益的内容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何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何种程度。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的人生价值是否得以实现,要看我们是否做到为人民服务,是否尊重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我们用自己的劳动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少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多大程度上满意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又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多少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付出越多的劳动,我们的人生价值就越大,对社会来说贡献就越大,就越自由。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为其实现人生最大的理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也能够让我们自觉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为国家、社会、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当今的和谐背景下,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责任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责任感的培养增强既需要我们大学生本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外界条件的帮助来共同完成,而大学正是社会的灵魂,是一个社会能够做出明智选择的主要力量源头,能够以社会良知反省、批判和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允侠,吴健.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責任感及其培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02):120-123.
[2]彭文英.论和谐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理论月刊,2008,(01):184-186.
4.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篇四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能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战略思想,知识广博且具有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现代意识的决策领导人才。高校应该是这种人才的摇篮和培训基地。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各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在当代,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所以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研究一直不断;据笔者观察,现有资料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对缺失,这种论断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担忧。但2008年以来,在中国先后遭受的南方特大雪灾,藏独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挠,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冲突与灾难面前,我们发现,在祖国利益受到侵犯,在我国同胞遭受苦难时,大学生们都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并凭借自身的力量表现出了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引导。从伦
理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应当从如下维度来关注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关心家庭、关爱自身、关心自然。
多难兴邦,面对今年的种种**或灾难,当代大学生们展现了可贵的爱国情怀和人性光辉;常言道:时穷节乃现,患难见真情;当代大学生们在事关祖国利益、民族忧患的重大际遇时刻,所迸发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此次的调查结果正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当代大学生们的主流精神风貌是崇尚自我却并不极端唯我,张扬个性也同时尊重规则,追求时尚也并不否定传统;只不过沉重的学业、就业压力让他们更多的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远大于理想主义色彩。
如今,大学生的责任现状表现为三个方面:责任意识淡化、人生价值错位、道德缺失、行为失范。
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二、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
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
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
三、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一方面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缺乏信心、勇气,学习自觉性差,不要求上进;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信任度降低,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质量纷纷提出质疑,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没有学会做人,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会合作,欠缺团队精神;缺少学习的动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正是由于意识到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所以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责任是和谐社会的“ 生态链”,每个人都是这个“ 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完善的人格,而且还需要具有群体意识,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大学生逐步成熟的开始。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这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大学生责任感培养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贾谊在个体品德修养方法上强调要明确“品善之体”。所谓“品善之体”,即使人向善,必须知善的标准,要使人避恶,也必须知恶的标准,不明白孰是孰非,行动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所做所为承担行为责任。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
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以及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二、要善于挖掘校园生活的育人功能,发挥体验教育的重要作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温家宝总理在回忆母校时说“了解人民,热爱人民,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认识和体会,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学生时代的 地质生活体验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人民的接触和交流。野外地质生活让他经常看到老乡为了换一毛钱买酱油,买醋,让孩子拿一个鸡蛋上山来卖给地质队,他因此知道群众不容易。他总结说,母校给了他专业知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与人民的感情。就学生的情感培育而言,体验教育比课堂教育更为直接和有效。大学生长期在“ 象牙塔”里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拥抱鲜活的社会生活。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中,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并使之日常生活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要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一项德育调查表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目前,首先应该着眼于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因为“ 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其次要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理性思考,独立思考。最后要努力形成一种新的观念、体制和机制,让教育者的成就感主要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 经师易求,人师难遇”。因此,对学生政工干部的考核应该有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应该充分反映他们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更多地关注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付出和创造。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环境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说理论学习是显性教育的话,环境氛围的熏陶则是隐性教育。昔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今有家长花钱择校,无非都是为子女选择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三大空间。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也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紧密,学生一方面在聆听着家长的教诲,接受着学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也在经受着社会的洗礼。因此,责任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环境,这也是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5.怎样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篇五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不明确,爱国主义观念淡化
当代大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社交上,很少参与政治理论的学习探讨,缺少政治信仰的追求热情,对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缺乏信心,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
当代大学生应该说是有理想的,但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他们的梦想中,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并制定一个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更没有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明白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与辅助关系。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心中的比例失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才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在“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模式下,体现出才能与利益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样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高职称、高学历、高能力的层次上,都在为自己的理想目标拼搏奋斗,以至于产生出凡事都要以“我”为中心,任何人都要为“我”服务的心态,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则会宁可损害集体和社会利益,也要保证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在职业和岗位选择时,他们考虑的因素则是工作条件的优越性和高收入、高福利,而不是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理由分析
(一)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观念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对思想政教育的不重视及不完善
现今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又缺乏与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较低。
(三)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及对家庭的依赖性
大学生毕业前,活动圈子基本是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很少涉及到社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认识片面,观念偏颇。家长给他们灌输的理念是:
(1)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今后有一份环境优越,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祖国的繁荣富强,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2)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家庭溺爱及缺乏生活磨练,对家庭、社会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应该为家庭、社会担负责任。
(四)网络时代的负面效应
网络时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接受的文化知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上各种不加批判的观点、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等等都灌输给了当代大学生,在多种观念相互撞击、多种思想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复杂状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些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的冲击,使他们原有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受到了影响。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必须要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自觉担负起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人之功”,我们应该循序渐进、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去做这项工作。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其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托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繁荣富强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才能诠释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实践中形成的,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对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对在校大学生经常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主题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激发他们作为社会一员应担负得社会责任信心和勇气。
(五)增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的社会服务理念
6.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六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否强烈而牢固,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现,更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使其度过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分析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形态结构的剧烈变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无情,唯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和拼搏下,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家庭责任意识缺乏,个人责任意识弱化。出现了重个人轻社会,重索取轻奉献,重功利轻道义,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重物质实惠轻精神境界的现象。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不外乎社会氛围、家庭环境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
1.社会氛围。这些年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大发展,然而它在价值意义上有其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消极效应即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和金钱万能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权钱交易等,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现行的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对大学生责任意识造成严重冲击。
2.家庭环境。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较大,从小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生活磨练,对父母、他人、社会要求高而多,对自我要求低而少,总希望别人为我做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意志薄弱、抵抗风险挫折能力差,权利意识强而义务责任意识弱。因此,许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与家庭教育不无关联。
3.个人素质。大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每个人自身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同,认识和观念也有所不同。一些人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能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承担的责任。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几点建议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严峻考验。要想使他们抓住机遇,适应时代发展,恪尽职守地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培养和强化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和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聪明才智,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2.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树立集体和团队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个人内在动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3.注重诚实守信和感恩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在诚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知恩、感恩意识。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进而形成报效国家、报答社会、报孝父母的责任意识。
7.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七
一、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的四个维度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晚期,当时战争频繁、思想混乱、道德失衡,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整个社会处于奴隶制度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转型时期。面对国家的争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兴亡,孔子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他广收弟子,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通过言传身教,发表了一系列的言论,其中蕴含了社会道德责任思想,这些社会道德责任思想是在各类社会关系中逐层展开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
1.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教导弟子在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要承担对他人的道德责任,他告诫弟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是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成全别人的好事,善于帮助别人,不能鼓动别人做坏事,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做事情要善于换角度思考,相互理解,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孔子深知诚信的重要性,强调人活在世上就要讲信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拥护,才能立足于社会,既“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由此可见,诚信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孔子还要求弟子们把诚信的意识落实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要求弟子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修正言行举止上的错误,做到诚实守信,从而提升自身修养。同时,孔子还向弟子们阐述判断一个人是否诚信的途径,“听其言而观其行”,并要求弟子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要庄重威严、明礼诚信、慎交朋友。
2.对家庭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认为只有具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才能担负起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孝敬父母、礼敬兄长,那么成人后就会成热爱国家、奉献社会,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的家庭道德责任思想主要集中于孝悌方面,“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强调,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准责。大量的孔子与弟子谈论“孝”的内容,被记载于《论语》中,孔子强调子女在物质层面要尽孝,要悉心照料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然而,物质层面的“孝”是最低层次的孝,孔子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认为子女对父母尽孝更要注重“敬”,要尊重父母的想法,顺从他们的建议,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既要让父母生活富足,也要让父母精神愉悦。孔子对于孝道的论述,并不仅仅局限于慈孝友悌的小孝,而在于通过这小孝能扩而充之为大孝于天下,成为爱天下人的大孝。
3.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与弟子们进行了诸多问答,在这些论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从君子和士两个层面论述个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士的社会道德责任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责任及其具备的品质,以君子的社会道德责任为例,孔子从明道、卫道,依仁、树仁,扶正、扬善,托孤、寄命四个方面阐述了君子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以明道、卫道为例,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道”,他把整个生命的价值与“道”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表述,可见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首要的社会道德责任就应该是明道、卫道,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4.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思想。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个人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思想,首先,孔子认为,任何人都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孔子所说的“忠”并不是被一些人曲解的对社会统治阶级的“忠”,而是个人对国家的“忠”。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臣忠于君的前提是君必须对臣以礼。后来,孔子的弟子孟子将孔子“忠”的思想进一步论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更体现了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由此推测,孔子、孟子所谓的“忠”应该为谁能富国强民,就对谁忠,即对国家的忠。其次,孔子还积极倡导出仕,他认为君子如果心怀治国忧民之志,就应该积极步入仕途,从而能够更好的尽社会责任,从而在政治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提出“学而优则仕”还提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的论述,希望君子能够通过仕途这条出路,济世泽民,传递出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意识。
二、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启示
1.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目标的启示。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清晰,学生被动接受等情况,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使转变学生观念,从被动变主动,学会负责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目标为: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个体,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人、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成为诚实守信、孝老敬亲、与人为善的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要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视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做坚定的爱国者。
2.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内容的启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责任感,主要内容是什么,只有厘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内容,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孔子在对弟子们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从品行、忠诚、信实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内容提供借鉴。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把孔子的“孝道”引申为感恩:“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而“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则是社会责任感的特征之一,因此,感恩意识是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然而,当前感恩教育弱化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重要影响因素。诚信教育:诚信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道德原则的最高体现。孔子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人的志向,认为“信”是为人之道,人人必须遵守的准则,他的诚信观念,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当前,我国一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诚信现状不容乐观,不诚信的例子随处可见,小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大到学历造假、诈骗他人,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爱国教育:爱国就是指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和责任,孔子孔子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把忠于祖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事业中,在为国家做贡献中才能得到永生。因此,高校必须把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首要位置。
摘要:孔子的社会道德责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对他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对家庭的社会道德责任、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对国家的道德责任。这四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目标,养成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魏海苓.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4(0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刘文瑞.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
[4]简占东.试论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5]冯浩菲.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5(06).
[6]秦维红.试论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7]张黎霞.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
8.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八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责任公民的重要路径。目前,存在着因社会实践支持体系不完善而引发的大学生责任危机现象。表现为:公民教育匮乏,造成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淡漠;缺乏适宜的实践角色支持而导致“责任虚无或冲突”;实践任务安排不当,导致“拒绝承担责任”;实践活动缺乏设计,导致“有实践而无责任体验”;缺乏有效指导,导致“责任退缩”;缺乏积极而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使得“责任承担”缺乏动机激励;缺乏基础性保障,使得社会实践课程偏离责任目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建构“责任引领”的合作性社会实践支持体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责任;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150-004
大学生是青年的中坚力量,承接着社会的当下与未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水平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发展。甘荫全(2010)、傅晓峰(2011)等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责任放大与社会责任弱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1]苏玲(2008)的调查研究指出,由于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责任持“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态度。[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05)明确指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其社会责任感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使其责任感和践行能力获得提升。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往往是,参与民主选举却“被安排”,参与助老公益活动却苦于“被纠缠”,参加社团却被组织“顶替民工凑数”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非但不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反而导致了大学生的责任承担危机。由此可见,要实现高等教育中“责任公民”培育目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关键,而完善的支持体系是根本。
一、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不完善引发的
大学生责任危机分析
社会实践支持体系是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水平提升的各类要素结构以及运作机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认知水平、建构适宜的实践角色体系、评估与安排实践任务、提供积极的实践指导以及反馈评价、落实与监控实践活动的基础保障等。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尚未完善,从而导致功能缺失,阻碍了其在责任公民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一)缺乏公民教育,导致大学生的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
我国近几年才在中小学开设了公民教育课程,大学里没有系统的公民教育课程,导致高校公民教育弱化和参与意识培育的滞后。[3]大学生群体依然有“臣属型政治文化”的认同。“我们现在对你们中央这么满意,这么拥护,无论你们做什么样的对策,我们都拥护,你们还不满意吗?”[4]。这种“顺民”般的表达,实则是一种放弃公民参与权、回避社会责任的消极心态。
(二)缺乏适宜的实践角色,因角色虚化或冲突而导致责任的虚无或冲突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尚处于高校单方负责的状态,社会组织、机构只是被动接受。由于社会机构正常运转的岗位设计缺乏接受“新人”的空间,且受制于实践时间短期、集中的限制,社会组织与机构不愿意为此再花精力做岗位评估和设计。在“无空缺”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实践参与体验是一种 “影子”身份,即一岗多人,无所事事。这种“多余的人”的感觉,允许他们游离在角色之外,从而导致责任虚无。另一方面,在一些企业参与实践的学生,常被视为廉价的“打工仔”, 完全按照一线工人的工作量来安排任务,每天处于高负荷、重复简单动作的工作状态。这种安排,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知识层次以及所处过渡期的特殊性,造成大学生的角色预期与现实安排之间的冲突。加之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引导,大学生在“打工挣钱”的氛围中,常产生一种被压迫与被欺骗的感觉,很难产生对工作的自觉责任意识。
(三)缺乏合理的任务安排,导致学生对“被转嫁责任”产生质疑而拒绝承担
有些社会机构在大学生的任务定位上表现得较为随意,将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在执行中屡屡受挫,对于实践单位转嫁责任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有的街道将长期积压的纠纷问题转交学生,让学生去拔居民违规栽在苗圃里的蔬菜。虽然该街道工作人员是出于“居民不会对学生有过激行为”的假设与投机心理,但这一做法实质上是将责任转嫁到了毫无社区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身上。“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是个人或组织转嫁而来的,这就肯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
(四)缺乏设计或流于形式,产生“无责任体验”的结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走过场、缺乏系统化研究与设计等问题。一是因为目前高校关注的重心依然在课堂教学与专业知识传授方面;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对校外社会组织与机构来说,常被视为“额外负担”。这就造成社会实践被简单地等同于给学生时间走出校门、让学生自己安排,至于学生会做什么、怎么做、是否有效等则无暇顾及。有的学校甚至将社会实践活动简化为 “用报告换学分”。一些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方面缺乏责任教育规划,学生如同游客一般,走马观花。这样的参与过程,容易导致自由放任与无责任体验。
(五)缺乏有效指导,造成大学生责任认识不清与担当不力,从而出现“责任退缩”现象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面对的世界变得复杂多样了,他们要承担的职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新的社会角色上,还要适应新的环境以及遵循新角色的行为规则。大多数的学生一开始是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但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任务繁重且数量严重不足,而实践单位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指导人员,因而导致整个实践过程经常处于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状态。这首先会导致大学生对所承担角色的责任认识不清。其次,大学生在履行角色义务时,常常由于缺乏应对能力与工作技巧而遭遇挫折,会使他们产生退缩与放弃的念头。endprint
(六)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反馈,导致“责任承担”的动机激励缺失
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多为短期的活动,大学生与实践单位的工作人员很难建立起熟人关系,因而存在着沟通消极、反馈乏力的问题。接受社会实践的单位在给出书面鉴定时,多是对一个群体作出宽泛评价,学生看不到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诸多大锅饭式的褒奖性评语对个体的激励效果微乎其微。
(七)缺乏基础性保障,造成“非正式性”的暗示与学生“应付”的心态,偏离了课程的责任目标
在就业压力以及人才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与传授专业知识相比,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从制度到操作等各个层面都还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被边缘化状态时时困扰着师生,如活动经费短缺或滞后、活动基地匮乏、管理部门权责不清、管理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等。由此导致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仅视为为拿学分而迫不得已应付的活动。从实效看,会造成课程责任教育目标的偏离。
二、建构“责任引领”的合作性支持体系的思考
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正是基于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规划纲要将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予以强调。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与知识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多方的协同,形成合作性支持体系。
(一)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稳定、开放、合作、共同责任的支持性要素结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需要校内外多部门协同参与、相互配合的复杂过程,是一种共同责任的承担。“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对对方利益的承诺。这就意味着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教育合作具有其客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目前,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与机构等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支持要素,需要以“共同责任”为前提,整合各类要素,建构合作的、以“社会责任培育”为核心目标的要素结构。针对我国目前社会管理体制,在要素结构中,政府应居于政策性引领的地位;高校则是具体运作的核心枢纽,社会组织与机构则成为实践开展的实体依托单位。
(二)明确结构中各要素的角色身份,形成共同责任意识下的多层次分工合作的职能体系
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中各要素的角色身份,各司其职并且尽职尽责,既是职能体系积极运作的保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责任榜样。
1.政府承担着引领的角色,提供政策支持与强有力的宏观协调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更需要大量实质性的政策干预。公共政策应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力组织,引导社会成员的奋斗进取、积极向上。[7]以美国 “服务学习”为例,政府在政策推进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1990年布什签署了《1990年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之后的一段时间,又颁布了一系列推进性政策,学习制度化、连续性与深化。至奥巴马执政时期,服务学习又得到大力推进,“为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设立一年50小时社区服务的目标;制定指导服务学习的国家指导方针,以为学校发展服务项目和引导学生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8]与制度相呼应的,是各级各类支持“服务学习”机构的建立,其中包括美国国家服务学习信息中心、国家服务学习协会和国家服务学习合作组织等。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引领与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在整个参与支持体系中扮演着核心的权威角色,并发挥着宏观统筹的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意见,但各级各类参与主体尚未在政策、制度上获得全面动员,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缺乏刚性标准,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在人才选拔标准中少有影响力。因而,政府需要有更加具体的政策,监督与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并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加大执行力度。
2.学校承担“教育”与“主管”的角色,需发挥积极的主导、统筹与协调作用
学校既是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又是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最直接的职能管理部门。因此,学校首先要提升公民教育的水平。闵惠芬(2005)指出,“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如教育内容空洞,教育过程走过场,教育手段单一、僵化等。因此,重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9]其次,从实践活动设计到实施与管理,学校都要承担起主管的角色,要改变学校在职能行使中的消极应付状态,设立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理顺关系,主动规划、设计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最后,高校要提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教研关注与投入,形成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课程体系,并主动积极地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与社会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社会实践搭建扎实的平台。
3.社区与社会组织、机构要有“局内人”的角色意识,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常规管理之中
社会各组织、机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因目前尚未有对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参与实践活动的明确规定,导致社区与社会组织、机构的“局外人”意识较强。在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社会组织机构应自觉承担国家公民的培养责任,不仅积极配合学校建设实践基地,而且要设置与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对接的职能机构,以确保信息沟通的顺畅、有效协调与合作,主动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介入在社会管理中的新形式与新功能。
(三)建构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支持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需要为他们搭建获取信息、交流感受、积极反馈的各类互动平台。由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与机构、个人参与建构的各类现实的或虚拟的互动网络平台,首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角色库。丰富多样的角色,既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主选择适宜的社会角色,主动联络实践单位,也能激发大学生对自主行为以及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其次,互动平台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空间,也便于相关部门和指导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监测,为有针对性地指导提供信息服务与其他支持。最后,互动平台还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成果展示空间,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果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互动平台中的活动,也能够丰富互动的内容,促进平台建设,拓宽互动平台的操作空间与影响力。
(四)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实践指导体系,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规范化、责任导向的帮助与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是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决定其实效的重要因素。要整合学校与社会组织、机构各自的专业优势,以合作培养责任公民为出发点,形成指导上的互补性对接。
首先,学校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为他们负责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
其次,学校要主动开展针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与教研活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运用行动研究等科研方法,不断改进指导策略,形成规范化的、有效的指导策略体系。
最后,探索高校与实践依托单位多种形式的合作指导策略,形成多样化的指导模式,确保在常规活动与专业指导方面密切合作,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角色转换顺利,角色承担有力,在责任承担中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甘荫全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及纠正[J].人力资源管理,2010,(4):70-72.
[2]苏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8-59.
[3]王振国,李亚楠. 大学生参与认知受限的原因及训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4]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5]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王春城.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社会价值导向[J].行政论坛,2013,(2):76-80.
[8]许瑞芳.美国服务学习对我国社区服务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0,(16):26-29.
[9]闵惠芬,胡穗.论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建构[J].2005,(5):132-133.
9.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十二五教育规划阶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学习,以深化其对社会与国家的认同感和自己的历史使命感: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估体制。提倡与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身的责任。
关键字:大学生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十二五规划
谈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进入十二五教育规划阶段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再次为我们提出了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目标,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四化”大业。那么,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如何才能提高生产力呢?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国家及时地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此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只有这样,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才不是空谈。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其智力因素即知识水平,更要看德育的种种表现。“德”的标准是很宽泛而实在的。但真正配称为人才的,至少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基本的社会道德。宋朝司马光在总结前人做人经验的基础上,曾特别强调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判断标准。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们纷纷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如今爱国的表现已不再是救国,而是兴国、强国。当代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大学生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它指导、控制和调节其社会行为。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
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
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一)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
(三)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策,方案。而我国要想在这轮竞争中胜出,除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还必须加强他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所以说,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实为大局所趋,形势所迫,不能有半点含糊。
10.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十
【论文摘要】: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所以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正确引导到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这对于创建和谐社会、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顺利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我认为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起到以下作用: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
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畸形片面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要发挥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作用,用大学文化整合社会文化,将大学的责任、大学所崇尚的精神以及大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作为大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就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能适应多种社会角色,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的内容,书本知识也将对社会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角色意识,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为了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首先应从“小我”走向“大我”,努力发展自己,绝不固守自我;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担历史重任,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三、明确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直接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成败的大事。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十分重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艰苦朴素的工作风,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要让大学生从心灵上,时刻不忘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报效国家,将自己的青春灿烂的年华献给祖国,投身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
因此,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
大学生应有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的意识;大学生应有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的意识;大学生应有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的意识。
11.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篇十一
社会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培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并不断完善,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在行为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责任行为。例如,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参加义务劳动、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等。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课余抽时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些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大部分还是具有社会责任。但是,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个人责任,轻社会责任;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相脱离;责任意识存在功利化倾向等。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考取大学后,理想信念不明确,上进心减退、学习不努力,有的大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奉献社会割裂开来,往往把个人理想定位在自身物质条件的提高上,而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个人利益,对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毫不关心,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繁荣富强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
1.社会责任感
一般而言,社会责任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责任感。因此,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或组织对他人、集体和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健全个人人格;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才能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团结;才能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指相关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智力认知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实施培养社会责任的教育行为,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使其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一般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阶段。内化阶段是教育者将责任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完成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化,主要通过讲授、学习等方式完成,例如,在大学里开设相关理论课程,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大学生首先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明白什么是责任感及其内涵,以及可以通过那些途径进行培养等问题;外化阶段是指受教育者将掌握的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完成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化,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义务支教等。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养成责任习惯,践行责任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绝大部分还是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但是,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部分大学生却缺乏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的认同和遵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会自发地追求自身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大学生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注重追求个人价值,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却忽视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以个人利益为主,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大部分大学生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体会不深,甚至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有也都很实际,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将来能自食其力,谋求一份理想的职业,而真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读书的则少之又少,也就很难将个人理想和祖国的前途结合起来。这部分大学生更加务实,更加注重真才实学,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2.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脱离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并不陌生,但由于渠道不畅、缺乏机会等原因,最终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有贡献社会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其社会责任感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是在行为过程中践行责任行为。例如,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表示肯定,他们对那些在危险时刻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表示崇高的敬意。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他们一般更多的是考虑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受到比较系统化的教育,特别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能明辨是非,推崇正义,但更多时候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难付诸行动。
在一项涉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查中显示,“有60.1%的人对‘如果在公共场合发现偷窃行为我会予以干涉’的观点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但是存在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相脱离的现象。
3.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较明显
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功利性倾向,学生注重培养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对那些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学科则敷衍了事。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工作轻松稳定、经济收入高。因而一些热门专业和经济收入较高的工作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很少有人优先考虑祖国的需要或考虑去边远的贫困地区工作。甚至有些学生为了高薪水而放弃了所学专业,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考研或出国留学,专修几门主要课程,对其他课程则不管不问。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而是满足自身利益。例如,有一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不能正确理解入党带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入党不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以后自身发展提供政治条件或者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身利益和发展前途,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的较少。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
1.增强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视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尤其要引起重视。学校的根本职责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真正的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必需引起高度重视,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能忽视大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是要把大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前提。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关键是能否真正将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中,真正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只有从观念上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社会责任感培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家庭也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场所。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很多同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唯我独尊”,他们大部分缺乏责任意识,不懂得关心和谦让,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以至于不明白学习的目的,不珍惜学习的机会,更有甚者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此,父母也应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学校体制
首先,应从制度上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安排一定的章节和课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相关理论的宣传教育,丰富大学生有关社会责任的理论知识。因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其次,要引导广大教职工将社会责任教育深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将社会责任教育的榜样示范作用情况作为对广大教职工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在全校营造一种社会责任培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明确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在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时,把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将教育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工作人员及学生的重要指标,从而为社会责任教育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教育协调机制。为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对社会责任教育的合力作用,应建立起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整体机制。学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要求辅导员定期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以便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这种方式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工作。
3.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
一般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重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下,应扩大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内容,有必要加入对其政治责任的培育。
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拥有一定的政治分析能力和参与能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也需要逐步地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热情是一个负责任公民不竭的动力源泉,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会激励大学生积极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地参与一些相关政治活动。相反,如果缺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不会主动关心身边正在发生的政治活动,也不会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在危机关头可能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另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活动能力。大学生具有政治责任意识还要懂得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知晓国家政治结构,学会参与政治活动的时机与方法等。公民权利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也要注意掌握一些方式、方法。比如怎样才能投好自己神圣的一票?怎样监督政府?怎样评价政府绩效?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9,(5)
【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查问卷09-02
当代大学生如何承担社会责任07-16
当今大学生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06-28
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07-08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11-09
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10-05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07-04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研问卷09-12
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