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2024-06-19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精选7篇)

1.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篇一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简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管理,确保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技能大师是指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

本办法所指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是依据申报条件要求,经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评审推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复审确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本办法所指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支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补助资金、地方政府安排的配套资金及行业企业支持资金、自筹资金等。

第三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主要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组织实施。

第四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的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建设。可建在企业或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第五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向企业、行业职工及相关人

员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将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加以推广。

第二章 项目申报与评审

第六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单位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技能大师的条件。技能大师应当是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工作室日常工作。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

2.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或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积极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发明创造,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并在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作出较大贡献。

(二)依托企业建立工作室,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

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技能人才比较密集;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政策制度;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工作条件。

(三)依托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应当具备的条件:

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

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七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评审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下发工作通知,明确申报条件、名额及有关要求。

(二)地方评审推荐。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审核把关,按照名额、条件要求评审确定项目候选单位,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报送有关材料,包括:

1.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评审结果报告。

2.项目候选单位提交的相关材料:

(1)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表。

(2)申报报告。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职业(工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的必要性和现有优势、技能大师简介、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目标等。

(3)技能大师工作室所依托的企业或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有关情况说明。包括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的证明材料,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场所、设备等工作条件的情况说明。

(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

(5)技能大师候选人的身份证、中华技能大奖或全国技术能手获奖证书及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三)部门组织复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候选单位进行复审,确定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

第三章 项目资金使用范围

第八条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培训用品购置、技能交流推广等费用。地方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技能创新研发等活动给予补助,所需资金从地方政府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行业、企业或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工作室提供办公场所、实训设备等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安排技能大师带徒津贴、研究(攻关)项目补贴以及日常工作经费等。

第九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单位要做好以下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一)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

第四章 项目产出与评估

第十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应形成以下项目产出: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具备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定期开展活动;

(二)建立完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办法,规范运作;

(三)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年均为企业或社会培养8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

(四)将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推广。

(五)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 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单位的日常指导和管理,健全考核、检查和监督制度,定期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对项目运行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会同财政部,定期对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按照项目产出要求,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阶段评估。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及细则。

第十四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和监督等,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解释。

2.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篇二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近年在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创新。国家关于人才和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以来,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该模式也被各地普遍接受并不断推进。为更有效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适时指导当前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内涵、运行模式和支撑体系等系列问题。

1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内涵及要素构成

1.1 技能大师工作室内涵

工作室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生产和销售艺术产品及培养艺术家的场所。技能大师工作室借鉴这一组织形式,遵循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师承效应和共生效应,在实施技能攻关、教学实践、技能鉴定过程中,通过隐性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和技术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即人力产品生产过程以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为载体,其中物质产品以产业化产品为主体、以实验产品为辅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艺术产品则在产品创造过程中实现了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知识产品则是技能大师在教学相长过程实现知识积累,外显为教材等,内化为缄默知识,这将是技能大师工作室能力不断提升的“秘密武器”。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通过人力产品与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有效协同,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促进人才成簇、成批出现。

1.2 技能大师工作室要素构成分析

技能大师工作室要素构成可分为主体、客体、载体和介质四个部分。

(1)主体。

主体即技能大师,一般指某一领域技能、技术的领军人物。按照技能大师作用发挥的特点,主要可分为:1)绝技绝活型。这一类型的技能大师技能精湛、技艺高超,利用所掌握的绝技绝活用于实际生产与经营并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开发研制或创作了具有较高价值的新产品等。2)创新创优型,该类技能大师主要在企业中,他们在行业内获得了有影响的发明、创造和重大技术革新,在科研、生产中攻克了技术难关,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上取得重大突破等。3)工艺传承型,该类技能大师多为民间艺人,他们在挖掘和发展传统工艺方面取得较大社会影响,并积极传绝技、带高徒,培养继承人。

(2)客体。

客体是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影响对象,即具有一定潜力的、有意愿的青年技师、学生、工人等,在技能大师的言传身教、交流合作、技能攻关过程中实现成长。他们可能成为各个行业的技术专家,部分有潜力并有意愿继续留到工作室的可成为技能大师的助手,或成为技能大师实施团队成员,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技能大师接管或组建新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3)载体。

载体即活动场所,场所的选择取决于技能大师类型和本人的情况,主要为企业的车间、职业院校、行业研发中心以及自行创建的培训基地等,如创新创优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场所主要为企业的车间或行业研发中心,工艺传承型工作室场所就在自己的工作场所。

(4)介质。

介质主要为政府,还包括协会、行业等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其中,政府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运行、产品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授牌、资金扶持、表彰等手段引导技能大师工作室良性运转并不断推广;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可以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扶持,也可以直接参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

2 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

2.1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选择

目前,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基本形成了以企业、职业院校为主体,政府扶持为主导,民间参与为补充的运行模式。工作室运行模式的具体选择是基于技能大师类型、经历、资源、偏好及由此选择的工作场所决定。具体而言,创新创业型、绝技绝活型技能大师如果主要依托企业,则称为企业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如果侧重于教学,依托于职业院校,即为院校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工艺传承型技能大师主要依托自身创建的作坊,其运行模式可归为作坊型技能大师工作室;联盟型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则是由技能大师自行或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等主体合作,该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运行模式。当然,各类型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并不是固定的,而可能随着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作出相应调整。

2.2 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的具体模式

(1)企业型技能大师工作室

该类型技能大师主要是关键领域内具有绝招绝技的技术专家,一般布局在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工作室设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场所。该模式直接植入生产环节,以技术革新、攻关、研发等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同业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在真实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实现技术创新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投入是该模式最强有力的动力支撑,该模式也是目前最为关键、政府倡导的运行模式。如河南张全民车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经济效益380万元,提高加工效率300%,申报了多个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显著增强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大大提升了人才队伍培养能力,成为科研、开发和企业生产间的桥梁纽带。

(2)院校型技能大师工作室

该类型技能大师多是在企业中成长起来的带头人,一般是获得了国家和省级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精英,他们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载体领办、创办和联办工作室。该模式以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以相关企业为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水平和规模效应,通过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成簇、成批培养,是目前较为经济和普遍的运行模式。该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在于更强调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具体工作环境和工作实效将隐性知识、个人经验传授给学生,达到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由于该模式培养公共产品的烙印比较显现,因此更需要政府在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积极扶持。如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是一所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学院与上海电气总公司深度合作,成立了“李斌数控技术工作室”,李斌与来自企业的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了A2F/6.1系列斜轴泵柱等数项技术攻关,获得了历史性突破,完成并进入产品试制和生产阶段,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创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储备。

(3)作坊型技能大师工作室

该类型技能大师主要为该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他们通过家传或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所创造的产品得到市场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工作室可以当做作坊或企业。该模式多为民间组织创建,一般从事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和创造,是一种半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工作室是否能够做大做强由市场来决定。考虑到文化传承,非物质艺术的继承人、民间艺人有较强的市场化意愿,虽然具有较大市场潜力但起步困难,政府在起步阶段可以给予扶持,帮助其进入市场。如苏州钟锦德紫檀木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钟锦德学习钻研红二十余年,完整掌握了红木雕刻技法、刀法,创作紫檀、红木雕刻作品380多件,被先后授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工作室不仅培养了大批年青的雕刻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具有苏州独特的空、松、玲、巧的雕刻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到了红木作品与市场需求的切落点,为工作室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4)联盟型技能大师工作室

该类型技能大师是上述类型中任一类或多类,该模式顺应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需要,通过各类资源的有机整合,组建战略联盟,形成创新网络,成为最具成长性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

1)“作坊+院校”型。作坊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自己培训基地之外,结合自身技能技艺的特点与院校联合,强化人才培养的属性。如苏州王金山等四位大师与苏州技师学院共同合作,成立“大师传承班”,遴选7名弟子,努力5年后将他们培养成为缂丝、刺绣、雕刻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学院也以此为契机增设传统工艺技术专业,由大师亲自传授技艺,培养更多专门人才。

2)“院校+企业”型。院校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常积极与多个相关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将工作室延伸至更多的生产车间,形成培训基地——“实训工作室”和具有真实工作平台——“企业工作室”交替使用,院校师生参与企业工作室和企业活动,活动的成果也是培训基地的教学内容。

3)“企业+院校+其他”型。工作室由一名或多名技能大师领衔,带领多名高技能人才,辅以科研院校的教授、学者,与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以不同的专业技术为纽带的“实践共同体”,通过专业技术活动的参与,给予每个成员适当的角色和真实任务,保障新手“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学习过程。

3 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的支撑体系

尽管不同行业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认为探索以宣传表彰为先导、以搭建系统平台为载体、以资金扶持为支撑、以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制度完善为保障的推广体系,是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和推广的重要支撑。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政策体系

(1)表彰宣传

对于成效显著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本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表彰。通过多种媒体宣传,让社会认识到技能大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更有不断钻研的意志品格和创新精神。积极营造争创优秀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示范岗、争创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个人的工作氛围。

(2)资金扶持

安排专项经费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办、运转给予资助,如根据工作室确定的研修课题、技术攻关项目,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对有成果、有效益的工作室也可给予事后评价,按照等级、贡献、影响等来给予补贴。此外,还应该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真正用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上,切实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创造条件。

(3)完善管理监督

把好入门和出口关,对申报工作室名称、项目负责人、工作室基本条件、工作室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运行实际效果严格审核等,如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一般应具有“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或具有特殊技艺技术专家资格。在管理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过程和效果评估相结合,每年进行不定期检查,提高工作室运行效果。凡发现弄虚作假或谎报成果的,经查明属实,撤消工作室称号,并追回政府补助资金,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员,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3.2 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构建系统平台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不同层面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1)国家层面。

在国家层次主要在央企和具有巨大示范效应且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中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如高端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

(2)省级层面。

在省级层次则围绕区域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重点来确定,重点从省级骨干企业和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行业中遴选。如2010年江西省公布的首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高机械加工、传统技艺传承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批准了李贵镇陶瓷手工彩绘、袁政海模具钳工、袁小平中药炮制等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3)市县层面。

市级或特殊的县级则在市县级层面的核心企业和具有较大示范效应的行业中产生。

通过搭建国家、省、市三级工作平台,构建创新网络,通过调动用人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来激发技能大师个体潜能,从而深入推动技能大师实践经验的传承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产业化。

3.3 鼓励社会参与,拓展发展空间

积极倡导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开广泛参与,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各类工作室交流合作乃至海外拓展提供动力支撑,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开放化和国际化,不断探索技能大师工作室新的发展空间。

(1)提供资源支撑,科学引导。

提供工作室发展的信息、资金、市场等资源,或参与创建、联办,通过资源互补,提升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势能,合理引导工作室科学发展,如:对于作坊式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导其走上市场化路子;对于企业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模拟市场化道路来提高运行效率。

(2)引入第三方评估和服务等体系。

加强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变化跟踪评估,完善第三方评估和服务机制,强化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导,为工作室运行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乃至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破解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困境的有效途径——技能大师工作室将逐步在实践中发挥里重要作用,完善和推广技能大师工作室需要在实践创新中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需要从理论上不断拓展其内涵并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严璇,唐林伟.“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8):26-28

[2]叶国丰,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院,2010(6):102-1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6-07(14-15)

3.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篇三

关键词:技师学院 项目引领 技能大师工作室 建设模式

技师学院办学功能在于“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服务需要的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并承担企业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提升培训与研修交流、考核鉴定与评价等任务。”可见,技师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方面具有成建制培养、节约培养成本与时间等优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紧缺问题。但高技能人才作为熟练精准运用高新技术的技能人才,其所具备的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动态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本质上要求培养过程中学习环境的情境性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某行业(或产业)技能领军人物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将两者相互融合的活动场所。”它可以有效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为高技能人才习得 “缄默知识”提供了有效的内化平台,有助于他们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被广大技师学院接受并积极付诸实践。

一、技师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现状

广州市属7所技师学院,共牵头建立了16个院校型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建设的司徒宁广彩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2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依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建立了加工中心和机电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的建设,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整体处于低水平运行。技能大师的主体地位和工作室的辐射效应未有效发挥,个别甚至停滞于挂牌状态,究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与技师学院主体专业建设脱节,导致工作室建设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推动主体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客观上限制了工作室对于主体专业建设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的发挥。

二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缺乏真实的生产工艺攻关或技术创新项目载体,无法有效整合校企各方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为工艺和技术创新服务,也就无法在创新活动中实现技术技能传承的目的。

三是技能大师工作室未建立起长效的运行保障机制,缺乏对技艺传授人(技能大师)和技艺承接人的考核激励措施。没有将工作室的运行和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没有将工作室的建设与学院中长期规划有机结合,导致资金投入不足,甚至因工作室研修与教学计划冲突而出现停顿。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不断完善加工中心和机电技术两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模式。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内涵

“工作室”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坊”,在艺术品的创作、生产、销售过程中,以“师带徒”的形式实现艺术创造和艺术家培养的有机统一,工作室成员大都具有相同的理想和愿景。“技能大师工作室”正是借鉴这一组织形式,在实现工艺攻关、技术创新、教学时间、能力评价等活动中,实现显性技术技能成果的传授和隐性技艺方法研修经验的传递。

“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以行业企业工艺攻关技术创新项目为引领,以具体的攻关创新活动产生的物质产品和技术技能产品为载体,一方面在促进教师技术技能提升和专业化成长的同时,实现活动成果的教学化处理,形成教学项目和教材学材,推动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惠及更多教育对象,另一方面让技艺承接人(学生或企业学员)在具体的研修实践中习得技术技能成果、领悟技艺方法和研修经验。

可见,“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相对于其他模式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能更好地与技师学院主体专业相结合,更好地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承效应和共生效应,促进高技能人才成簇成批出现。

图1 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内涵

三、技能大师工作室构成要素与功能定位

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客体、项目、支撑平台以及活动场所。

图2 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技艺传授人,包括技能大师和工作室成员

技能大师一般指某一领域技术技能的领军人物。按照技能大师作用发挥的特点,主要可分为创新创优型、绝技绝活型、工艺传承型三类。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一般从行业企业聘请或引进创新创优型技术专家和绝技绝活型技能大师分别担任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带头人,实现技术技能的整合和互促。

同时,还应在学院或企业选拔技术技能水平较高、具有培养潜力和发展意愿的骨干教师或技术人员作为工作室成员。他们既接受技能大师的指导,参与创新研修活动,又担任技艺传授人的角色,组织创新研修和教学实践。

2.客体是指技艺承接人,一般包括学生或企业青年技工

技师学院应主动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对象在工作室的创新研修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管理。

3.项目是工作室建设的引领要素

项目是工作室建设的引领要素,既是发挥主客体间技艺传承与收受作用的媒介,又可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引领工作室建设的方向。其中既有来自于行业、企业等生产一线的工艺攻关、技术创新或真实生产等产业类项目;也包含职业资格标准研发、鉴定题库开发、专业建设、技能竞赛等职业教育研究类项目。项目的确定需要经过广泛调研和科研立项。

4.支撑平台主要包括技师学院、企业、行业协会、政府

技师学院在院校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运行、项目实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行业协会既可为院校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扶持,也可通过参与工作室的建设获得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成果。政府则需要在工作室的校企权益界定、评比认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或资金扶持。

5.活动场所应按照实际生产规律布置

活动场所指技艺传授人和技艺承接人发生技艺研发和传承活动的场地、设施设备等,应按照实际生产规律布置。一般至少设有工作室成员办公室、项目技术中心和项目实践中心。项目技术中心和实践中心的配置应符合实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化。它在实现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两项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可实现技术辐射推广、引领专业建设、促进职业研发、指导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

四、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建设

在相关政策指引下,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和规律,重点加强条件保障、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制度建设,构建起一套动态有序、科学发展的“院校主体、校企共建”的运行机制,以保障工作室功能的实现。

1.条件保障机制

学院应将工作室的建设纳入中长期规划,并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大师选拔与聘任、校企合作共建、宣传推广等制度,明确学院在工作室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团队支撑,同时广泛联系行业协会或行业知名企业共同建设。

2.项目实施机制

项目作为工作室的引领要素和成员间活动的载体,是否具有实践性、先进性、教学转化可行性、辐射推广性,是工作室生命力之所在。学院应建立起严格的项目评审、研发实践、教学转化、成果推广、结题评价等完整的组织实施机制。其中,项目成果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经验,既要注重转化为行业企业的先进生产力,也要注重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吸收。

3.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将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有机结合。学生学员在工作室的创新研修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业评价进行管理。鼓励教师将创新研修活动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4.评价激励机制

坚持阶段性的项目评价和年度性的结果评价相结合。项目的结题评价应实行以行业企业评价、学生学员评价、工作室成员自评互评等多方评价形式。年度性结果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目标体系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对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续聘和奖励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毕结礼.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建设理论思考[J].中国培训,2011(6).

[2]毕结礼.政府主导扶持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建设[J].中国培训,2012(2).

[3]柴剑峰.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研究[M].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4]严璇.“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8).

[5]卢双盈.对于“技术技能”我们应该怎么看[N].中国教育报,2013-12-10.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读中职硕士、广州市 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4.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汇报材料 篇四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技能大师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情况做简要报告,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7月8日晚,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发布,晋煤集团首次荣登世界500强,位列第435位。

在煤炭市场疲软,煤炭企业利润下降的大背景下,晋煤集团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岗位操作序列、专业技术序列和管理序列”三大序列人才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培养。也由此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专门技能,善于解决现场问题的规模庞大的岗位技能人才队伍。2011年,集团公司创建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晨光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名劳模,工作室负责人,我和我的团队也是在三大序列人才培养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是技术大师成长的摇篮。如今,“劳模工作室”也正在对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技能大师是技能操作人员的拔尖人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技能大师成长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对他们的培养必须是长期持续、层次性、递进式的,不存在一蹴(cu)而就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技能大师的成才与培养离不开生产实践,必须是现场----课堂结合式的,实践性培养应占技能人才的主要部分,没有长期基层的培养锻炼,也不可能成长为技能大师。因此企业是技术大师成长的摇篮。通过三大序列管理使技能大师,形成技能人才队伍的“塔尖”发挥生产经营中其他人才所不能发挥的特殊作用。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下面我就“劳模工作室”创建以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报告,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劳模工作室”基本概况

“劳模工作室”于2011年12月份开始正式运行,主要开展输变电、设备运行、主辅运输、主提升、矿井电气维修等专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现场攻关和经验交流等工作。工作室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煤炭系统创新技术能手”“山西省劳动模范”张晨光的名字命名,“劳模工作室”成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煤炭系统特级劳动模范:焦海峰此外,还有“山西青年岗位能手” 王琨“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李会平,成庄矿“十大杰出青年”“晋煤集团成庄矿标兵”连永强等五名工作人员。2011年12月份正式运行,2012年5月,“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6月被评为煤炭行业

“煤炭行业大师工作室” 2014年2月被全国能源化学工会评为“劳模创新工作室”

“劳模工作室”,在关怀中诞生成长

在晋煤集团,岗位操作序列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0%以上。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公司领导层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人人可成才,识人看德才”的成才观,以及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有效举措,都为操作序列人员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劳模工作室的成立铺平道路。

作为晋煤集团首个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攻关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的企业培训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如果,每个岗位技能员工都前进一小步,对于企业而言,那就是一大步!”

此外,集团公司王茂盛老总、矿领导多次到大师工作室指导工作。对“劳模工作室”的建设运行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在资金上,“劳模工作室”共获得资金扶持600多万,其中包括我矿给予机电设备和基础建设资金500多万元,集团公司给予建设经费100万元,国家财政资助经费10万元,为工作室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劳模工作室”主要做法及成效

“劳模工作室”创建以来,我们以建设一流培养基地,吸纳一流的师资队伍,构建一流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自己编制教材,制定了培训学员奖励方案和工作制度,依托局域网络搭建了“劳模工作室”网上论坛,方便学员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了培训资源共享。

1、组建教师团队,建立淘汰机制

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加强员工培训,首先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因此,在教师的选拔上,我们坚持“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规范“大师工作室”执教及工作人员的选拔聘用程序,从全矿选择最优秀的人才担任教师。同时,建立了一套教师淘汰机制,根据、季度、月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室成员的岗位职责,将技能培训、小改小革、技术攻关作为工作室成员主要考核目标值,考核中“合格”(90分)以上的,以所得分数按比例兑现薪酬;考核结果为“不合格”(90分以下)的,取消工作室薪酬待遇,按所在单位工资标准发放,并退出工作室。

2、结合生产实际,编制培训教材

为提高岗位操作人员实操能力,解决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培训多、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劳模工作室”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编写了《矿井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教材》,包括矿井维修电工开关类、矿井维修电工系统类、矿井维修故障类、矿井维修电工图集类四个部分。教材精选了若干个技能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列有实训电路图、动作原理、接线图、电气元件介绍、元件选择和检查、线路检查、注意事项、故障分析等等。经过精心施教、准确示范和强化训练等环节,可使学员在基本原理、实际操作、工艺要求、故障检查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准入门槛,培养高尖人才

“劳模工作室”主要负责为集团公司培养矿井机电维修工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学员的选拔上,我们严把入门关,并通过对学员进行文化水平测试、实操能力考核等综合考评,根据个人素质的高低分别开展中级和高级培训。中级班旨在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培训可以实现独立迅速处理开关类所有常见故障和系统类一般性故障;高级班旨在培养高尖技能人才,通过培训能够调试变频、PLC编程、逻辑电路故障判断与分析,独立完成系统类设备的调试、技术创新和攻关。

4、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为了实现由理论教学向技能操作延伸,学员进入劳模工作室第一步是开展基础培训。通过对电器设备进行拆装,使学员全面熟悉掌握设备结构性能,提高设备拆卸和组装速度;第二步是学习故障处理。对设备故障点进行总结分析,通过教师设故障、学员相互设故障等趣味教学方式,调动激发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每个学员都能够成为现场故障排除的“多面手”;第三步是学员角色互换。学员学习一定时间后,要自己上台讲课,现场演示所学的知识。使教师随时掌握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加强技术培训;第四步是开展内部比武。坚持“有比赛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提高”的理念,通过内部比赛,加快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采用层次-放射式师带徒教学模式,高一级的技术人员带低一级的技术人员,具备一定技能的师傅教会1-2个学徒,形成一带二、二带四、四带八等金字塔式教学模式;首席技师带高级技师、高

级技师带技师、技师带高级工、高级工带中级工、中级工带初级工,形成阶梯式师带徒。自开办机电培训班以来,目前已高质量培训成庄矿三批学员培训班从2011年12月开始运转,目前已高质量培训成庄矿三批学员(共528人次),集团公司三批学员(共210人),全部成为区队的技术骨干。2012年-2014年对优秀学员奖励累计241750元。

晨光工作室16名学员,在工作室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培训在“江苏淮安杯”201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全国煤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其中,1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7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一等奖获奖人数占五分之一以上。

晨光工作室学员,在山西省第八届职业院校技术比武三名学员孙亮亮 王永庭分别取得第二名和秦海军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创新方面(拉线开关保护和EEP仿真培训平台)二项获得国家专利。

“劳模工作室”技术创新

“劳模工作室”不仅是晋煤集团首个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也承担着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的重任。工作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已完成矿井提升机、主排水设计、盘区皮带、猴车运行、网站建设等各类小改小革技术创新33余项,其中多项获得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解决多项电机技术难题和电路故障,为矿井排除各类疑难杂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目前,工作室充分整合高技能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方面形成团队优势,为未来新技术开发、课题研究及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总书记在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快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一流技工”队伍,更好地为建设技能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为实现“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的目标而奋斗!

“劳模工作室”首席技师劳模工作心得体会

在教学时间上,我们通过不断的尝试,认为每月5—7天是最佳培训时间,5—7天可以掌握一个开关,一项技能,并且,短时间的培训不容易使学员产生疲倦感和厌恶感。而且,由于学员生产任务紧,脱产学习时间有限,我们探索实施了全日制实操与夜间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每天开展8小时实操培训之外,主动增加2个小时的晚自习,使学员每天有效学习时间达到10小时。不仅使得学员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学到实用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学矛盾。特别是夜间授课,由于所培训内容都是学员岗位上迫切需要的,培训教师经验丰富,学员的求知欲强,双方面的互动,使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培训学员数量上,宁缺毋滥,每期培训以6—12个人为宜,将同等层次的学员集中起来教学,能够保证培训的整体质量。

在实操培训中,我们采用基础培训、故障处理、学员角色互换、开展内部比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现了“学习、实践、疑问、学习、应用”的教学与实操无缝对接的效果。在系统类培训中,改变以往教师在台上讲,学员在下面听的培训方式,紧密与学员岗位相结合,一切学习内容与现场进行接轨,提高学员对系统类设备的了解深度和故障处理能力,控制系统培训逐步提高了学员大型系统编程能力。

2013年我们计划推出模块化教学(或套餐式培训)。就是按工种进行分类培训,把综掘电工模块、矿井维修电工培训模块、综采维修电工模块、说明一下模块(里面包括综掘电工现场所用的设备资料、所需设备集成化后用培训包来培训。)

总之,企业的“劳模工作室”要借鉴国内好的 “大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优秀的地方,同时更走好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这样才能不断推进企业“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步伐,提升岗位操作员工的素质,打造“蓝领精英”团队,进而为企业加速转型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5.李顺才大师工作室建设制度 篇五

李顺才大师工作室是一个专业性较强、文化底蕴较深的烹饪食艺研发传承基地,其涉及的范围、内容较为广泛,针对工作室的现状、精神与发展方向拟定以下几条制度规范:

(一)工作室的建设是以李顺才大师牵头命名的,其工作性质、核心主要以研发传承为主,其人员配备主要是以一定条件基础上自发集聚一起的。

(二)进入大师工作室须在行业内有一定名望或多年实践技能经验的行业精英,(三)大师工作室的研究传承人员技能水平须在中级职称以上,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技能操作水平。

(四)工作室研究人员须每周四(暂定)进行一次研讨或实践技能操作。遇特殊情况可临时变动。

(五)工作室正式研究人员须每人每月出2~3道作品,并与社会餐饮企业接轨,如企业顾客认可,可作为招牌菜品推出。

(六)工作室每季度每人须研究推出1~2份季节性菜单,并且以图文并茂乃至论文形式表现出来。

(七)工作室结合学校社会宾馆饭店、兄弟单位等餐饮企业每年举行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研讨交流,或烹饪赛事活动。

(八)工作室每年的研究成果近期可能在国内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1~2本专业书籍作为以后传承研究的范本及资料

(九)工作室研究工作人员须在国内外一些重大赛事美食交流,去拓展体验,以及经常去一些宾馆饭店等社会餐饮企业去交流实践。从而积累更阔的经验与知识来更好地充实工作室的研究项目。

6.技能大师 篇六

张文市, 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公司掘进一区机掘组长, 党的十八大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坚持刻苦学习与采煤有关的科学知识, 研究和探索出不同地质条件下的6种快速截割进尺法, 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自主创新项目80余项。他还撰写了《掘进机事故百例剖析》、《掘进机事故的超前发现与处理》等多本专业书籍, 被工友们称为“技术大拿”和“工人专家”。

张文市荣获了“中华技能大奖”等多项荣誉。“张文市大师工作室”, 已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命名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图为张文市 (左二) 向工友们传授技术。

7.“西部铁军”中的技能大师 篇七

郢匠挥斤:绝非一日之功

1992年的夏季,刚刚初中毕业的周树春来到十九冶接替父亲的工作,这个“轮换工”小伙在这之前从未接触过电焊,他感到茫然无措,甚至连电机的电流都调不准。面对四处飞溅的电流火花, “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电焊工”,他暗暗下定决心。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周树春

从那时起,周树春便与焊枪朝夕相伴,常常在结束白天的工作之后还要挑灯夜读,从来未曾学习过相关理论的他,自学了几十种专业书籍,并记录下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周树春一定及时地向师傅请教。正所谓“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工作仅一年,周树春就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结构安装焊接制作和普通管道焊接。

此时的周树春已经把目标锁定为“做最棒的电焊工,练独门绝技绝活”。这句话也成了挂在工作室中醒目的座右铭。摆放在技能大师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专业书籍,如《焊工技能》《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焊接词典》等,都默默见证了周树春的努力。

随着时间流逝,周树春经过刻苦的学习,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他不但成了公司技术精英,在专业学术领域也获得诸多成果:参与研制的《高炉炉顶钢圈安装、焊接施工工法》被评定为企业级工法;申报的7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编写的《气体保护焊接技术》被列入“国家示范学校专业建设系列教材”。其掌握的12种国际国内前沿焊接技术,提炼总结出的13种焊接操作方法等,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600万元。

从业20多年来,周树春焊接了上万条焊缝,掌握了带压堵漏焊接技术、高湿度管线钢焊接技术、铝合金焊接气孔防止技术、盲区焊接等绝活,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名扬全国乃至世界。以他名字命名的“西部铁军”——周树春焊接工程突击队,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项目现场,专门完成焊接工程中的“急难险重”任务。周树春分别获得全国、省、市以及中冶集团各种奖项50多项,证书堆起来差不多1米高。他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人们都称这个奖项的获得者为工人“院士”。

焊工“大师”,在一次次重大工程的攻关中炼成。

41届世界技能大赛颁奖现场

匠心独运:点石成金破难题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周树春先后参加了攀钢热轧板厂工程、昆钢焦炉工程、涟钢烧结机工程等上百个工程的焊接作业。从业主的质疑挑剔到放心托付,周树春靠的是手上一把焊枪和内心钻研的坚持。

由于周树春技术过硬、作风顽强,他经常从一个工地,被安排到另一个工地。无论在哪里,他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拼搏。1997年,还在攀钢冷轧干活的周树春接到紧急通知,连夜赶往昆钢棒材加热炉检修现场。

周树春赶到时,刚停下来的炉子温度有300多度,用了十多个风机降温,可炉内温度还是有70多度,无奈之下,抢修小组只能在炉膛下面垫了一层木板防止脚部烧伤,当时的木板还冒着白烟,周树春穿上打湿的棉衣毅然钻进了加热炉。经过反复地进出,脚底烫起了一层水泡,周树春终于提前4小时完成了任务。

还有一次是在2005年,正在广州进行不锈钢焊接的周树春,同样接到了紧急通知,火速增援攀枝花钢企白马球团工程回转窑焊接施工。周树春带领7名焊工,吃住在现场,连班作业,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焊接任务。这一仗下来,他瘦了好几斤。像这样的事,不知发生在他身上有多少次,可他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

“焊接是个苦工种,焊接时产生的烟尘、粉尘,包括电弧光,对人体的伤害特别大;焊接也是毫秒艺术,干这个活不仅心要细、手要稳,速度还要快。所以,有时哪怕几百摄氏度高温的火星飞溅到身上,你也得忍着把活儿干完。”

在问及“当一名焊接工人是否觉得辛苦”时,周树春如是答道。

求索不止:探寻焊接新天地

拥有了过硬的焊接技艺,周树春开始思考:除了平时经常应用的焊接方法,还有许多工程由于环境恶劣,焊接工作很难开展,要想更好地进行焊接工作,必须勇于面对复杂艰苦的工程实践。

周树春在施工现场挥汗如雨

在昆钢高炉工程焊接施工过程中,作业面狭窄、焊口隐蔽、管道内空气流动性大等难题令其他焊工踌躇为难。此时的周树春毫不犹豫,主动请缨,他凭借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艺,大胆采用在管道中填充氮气置换、隐蔽部位利用镜子反射焊口的巧妙办法,一举攻克难关。

邯郸高炉炉体风口大套焊接也是一个“烫手山芋”。当时由于焊接坡口及工艺措施不当,接头产生严重层状撕裂。周树春根据自己的焊接实践经验,仔细分析接头产生撕裂的原因,运用“Z因子”控制原理并结合本工程实际,编制了炉皮与风口大套现场焊接工艺,并严格按施工工艺操作,成功解决了焊接裂缝问题,避免了风口大套的报废,换回了上千万的经济损失。

国内的施工难题难不倒周树春,国外的工程同样也难不倒他。2013年3月,中国十九冶“西部铁军”——周树春焊接工程队孟加拉工程队10名队员抵达孟加拉,展开为期三个月的,也是中国十九冶首次在南亚地区承担的孟加拉国最大的AKG 集团145万吨电炉炼钢项目的制氧项目的焊接工作。这次的孟加拉国焊接工程是“西部铁军”——周树春焊接工程队成立后参加的首个国外招标项目工程。在此次施工过程中,周树春带领团队通过对氧气站各部分的仔细检查,进行对不同口径的铝合金氧气管道(加内衬与不加内衬)的焊接工艺的研究,最终实现了中国十九冶在海外建设氧气站的历史空白。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瑞木镍钴矿浆管道,是世界上直径最大的矿浆管道,采用的是X60管线钢材质。面对地形复杂、高温多雨、并且是第一次焊接全球最大口径矿浆管道X60管线钢等难题,周树春作为焊接负责人,结合现场地质、气候条件,通过数百次的试验,精确计算出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送丝速度、焊丝伸出长度等焊接参数,成功创造出纤维型焊条和药芯焊丝自保焊下向焊的X60管线钢焊接新工艺,将矿浆管道每道焊口的焊接时间由3小时缩至40分钟,为顺利施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周树春

这一由周树春研发的X60管线钢焊接工艺,不仅填补了国内该类工程焊接技术的空白,经此工艺焊接的6000多道焊口,经X射线探伤检测,合格率达到98.7%;经12.3Mpa水压检测,合格率达100%。

周树春的独门绝活,不仅为业主解决了难题,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技能工人的风采。

上一篇:文山特色产品发展状况下一篇:反义词近义词带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