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作文

2024-12-04

武则天的作文(共15篇)

1.武则天的作文 篇一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如意娘》

在中国历史上有宏伟功绩的皇帝不少,可其中有一位即便不去注意也忍不住去注意,因为她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时,太宗便赐号媚娘,我们即使不知道她的样子,也可以凭这“媚”字断定她定是一位千娇百媚的美人。虽然武媚娘长相姣好,但是太宗贵为皇帝,他的后宫又怎会缺乏美人?他只是看中了媚娘的才华,想将她留在身边。

那年太宗偶得一良驹,名为狮子骢,虽是良驹但性子却极为刚烈,难以驯服。太宗下令,若有人能够驯服狮子骢,必有重赏,媚娘得知此事自荐,但需太宗给她三样东西:铁鞭、铁锤、匕首。她驯马的方式也很简单的,用铁鞭打它;不服,用铁锤锤它;如若还不服,直接用匕首杀了它。

驯马一事过后,许是太宗察觉到媚娘身上的戾气开始渐渐疏远她了,媚娘也察觉到了这点,她隐藏了身上的傲气,可还是没能如愿晋升。太宗日益垂老,媚娘也清楚,如果太宗死了她也只能出家,于是她想方设法的和太子李治相遇,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爱情的种子。

后来太宗驾崩,媚娘和一众无子嗣的妃子被派出家,媚娘又怎甘当尼姑?于是她写下了《如意娘》想方设法的送到了李治手中,李治看到后趁太宗忌日祭奠太宗时与媚娘相会,而后不就被李治接回宫中,当然这里面不止李治一人手笔,还有失宠多年的王皇后,但王皇后也并非贤惠大度,她只是想借武媚娘的手处理萧淑妃。

后来媚娘先是搞掉了萧淑妃,然后杀害自己的女儿嫁祸于王皇后,让王皇后跌下后位,她成功的成为了李治的皇后。

后来李治在驾崩之前下旨:太子李显柩前即为,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这江山是李治送给她最后的礼物,李治知道她喜欢权利便在最后一刻一一送于她,武则天当了六年皇太后之后废掉了已经当了皇帝的儿子,自立为皇,该国号为周,从此她开始了她的掌权时代。

武则天治理国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她在暮年时将江山还给了李氏家族,回忆起往事,她越发怀念与李治一起治理国家的时候,这时她才发现,自己早已爱上了李治,只是不愿承认罢了。不就她病逝于上阳宫,在遗旨中,她省去了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生命的最后她不想称自己为皇帝,只想当李治的皇后与他合葬在乾陵。

她留下无字碑供后人评说,可是我们清楚写史书的自始至终都是男人,他们又怎会放过武则天呢,宋朝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说她是“乱臣贼子”,五代时的《旧唐书》指她为奸人妒妇。寥寥几句话便让她背上千古罪名,可她与其他皇帝一样,有功亦有过,无情亦有爱。

2.武则天的作文 篇二

世界纪录不仅存在于赛场上, 其他领域同样存在。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的武则天, 一人就创造了四项皇帝中的世界纪录。

任用宰相最多

唐朝的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 都可以称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数量总体上要超过其他朝代。譬如唐太宗在位23年, 而宰相就任用了25位, 不过这个数字比起武则天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武则天前前后后任用宰相一职达到了73人。

即位时年龄最大

在武则天之前, 皇帝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刘备, 60岁登基。武则天从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昭仪一直做到皇后、天后, 然后是太后, 到67岁时才如愿以偿当上皇帝。这一年是公元690年,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自称“圣神皇帝”。

陵墓规模最大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的繁荣时期, 充裕的国力为她的陵墓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她的陵墓——乾陵, 动工于公元684年, 经过23年的修建, 才完成第一期。乾陵几乎是照搬了首都长安城, 包括外城郭、皇城、宫城三重城郭, 内城有东边的青龙门、南边的朱雀门、西边的白虎门和北边的玄武门。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南北墙长1450米, 东墙长1582米, 西墙长1438米, 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周八十里”。这样的规模即使是唐太宗的昭陵也无法望其项背, 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使用年号最多

3.武则天的用人智慧 篇三

《新唐书·则天武皇后列传》讲武则天称帝(公元690年)以前,“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破格提拔了许多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和低级官吏。武则天称帝后,仍经常要求大臣们自荐或推荐人才。武则天的目的,乃是要“务取实才真贤”。鉴于许多名士不愿自荐,武则天特别强调推荐,把荐举人才作为官僚的一项任务,“屡回旌帛,频遣搜扬”[1]。她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诏(《明堂灾手诏》)中说:

其长才广度,沈迹下僚,据德依仁,韬声幽闭,怀辅佐之器,乏知己之容,宜令京官职事五品以下及制史、上佐、县令量各准状荐举。[2]

此后,武则天再发诏书(《搜访贤良诏》)曰:

或英谋冠代,雄略过人,总韩白以先驱,掩孙吴而得隽;或力能拔距,勇绝蒙轮,冒白刃其如归,抢苍璧而不顾;或迹隐廛肆,身托村闾,行虽犯于流俗,器乃堪于拯难;或捷如迅雷,走若追风,弯弧则七札洞开,奔陈则重围自溃;并有思于制命,俱未遇于时须。可令文武内外官五品及七品已上清官及外官刺史都督等,于当管部内,即令俱举。且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同行,我师犹在。会须搜访,不得称无。[3]

武则天的求贤范围宽大,包括“逆人亲属”,只要“能公勤清白者,自当随才擢用,不以为瑕”[4]。当然,对“非举其士”的臣子,武则天会予以斥责,甚至给予死罪,如范履冰曾荐举本人犯逆者,即遭处死;对所荐不虚的臣子,则以褒奖。狄仁傑推荐他的儿子狄光嗣做地官员外郎,证明颇称职,武则天便不吝赞词:“举善不避仇亲,卿是继祁奚矣!”[5]祁溪是春秋时晋国中军尉。他在退休前举荐仇人解孤代替自己,但后者未及到职便去世了。祁溪就又举荐亲生儿子祁午做中军尉。这在历史上传为美谈。而狄仁傑得到鼓励,“常以举贤为意。”[6]武则天将其视为朝中一大伯乐,每每向他索要人才。《资治通鉴》卷二百七上有一段记载,颇能说明问题:

太后尝问仁傑:“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傑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傑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傑,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傑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傑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傑曰:“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仁傑以清忠公直著称一时。他与武则天的交情虽厚,却并未超过君臣之义,更未违背封建国家的最高利益。以他的品格及智慧,鉴识人才多不会走眼。(他所荐举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在神龙元年发动政变,拥中宗复位,也是维护封建国家的最高利益。)只是选官用官仅凭一人之言便成定论,似乎有点荒唐;但那时终归还是人治的社会,是不可苛求的。(今天史家所言唐代的民主与法治,是在封建社会的范畴内比较而言,与近现代资本主义乃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不在一个层面上。)

武则天之时,除了狄仁傑外,还有朱敬则、薛季昶、卢承泰等一大批官吏以擅举贤才而闻名。在他们的推动下,“君子盈朝”,“多士如林”,直令选司应接不暇。对此,古今史家颇有微辞甚或责难。倒是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所言较为中肯:

武后收人心,务拔擢,非徒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故当世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7]

唐宪宗时的宰相李绛也能持言公充。他说:

武后命官猥多,而开元中有名者,皆出其选。[8]

范文澜先生在评价武则天的人才选拔实践时则这样写道:

《通鉴》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通鉴》这个评语是惬当的。武则天的长处,就在于善于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在她的统治时期,朝中有才能的文武大臣,几乎不比贞观时少。她能听谏,也多少有一些唐太宗的风度。鲠直的人只要不被她怀疑为谋反者,她能从酷吏、亲近人的陷害中保全这些鲠直人。她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傑、姚崇、张柬之等,边将如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时人选。这些人用作将相,使得国家能够保持正常状态,免于内乱外患。她经常留心人才……凭她的明察善断,朝廷上有一批愿为她效力的能臣,所以成为成功的皇帝。[9]

武则天十分注重对官员的道德培养与职守教育。武则天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撰写的《臣轨》一书,是她为全国官员提供的一部思想修养的案头书,故“普锡具僚”而“庶照鄙诚,敬终高德”[10]。《臣轨》凡两卷十章,主要内容是阐述为臣为官之正道,倡导尽心尽力尽忠尽职。她在其序中表明初衷:

所以发挥德行,镕范身心,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若乃遐想绵载,眇鉴前修,莫不元首居尊,股肱宣力,资栋梁而成大厦,凭舟楫而济巨川,唱和相依,同功共体。然则君亲既立,忠孝形焉,奉国奉家,率由之道宁二;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臣主之义,其至矣乎;休戚是均,可不深鉴……是知赠人以财者,唯申即目之欢;赠人以言者,能致终身之福。若使佩兹箴戒,同彼韦弦。修己必顾其规,立行每观其则,自然荣随岁积,庆与时新,家将国而共安,下与上而俱泰。察微之士,所宜三思。[11]

《臣轨》序言真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反映出武则天对官员教育及教育方式的探索与思考是严肃、认真、积极、缜密的。《臣轨》的十章即从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十个方面加以展开,摆事实,讲道理,行文亲切,要言不烦,使广大臣僚很受启发,为他们的忠公体国,勤政廉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为准绳,对当时吏治的整顿、吏治的清明,起到良好的作用。

注释:

[1][2][3]《全唐文》卷九十六。

[4]《全唐文》卷二十三。

[5]《通典》卷二百六。

[6]《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傑列传》。

[7]《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七《陆贽列传》。

[8]《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李绛列传》。

[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2、113页。

4.我心中的武则天作文 篇四

武则天从小好学,喜欢读文史诗集,颇有才气。因为天生聪颖,她在青春少年被选入皇宫;因为才气不凡,她从三十二岁起便以皇后的身份开始参决政事,直到八十二岁病逝止。

武则天的所作所为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一千多年以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人们一直对她心存不满,甚至极力诬蔑她,例如骂她是“牝鸡司晨”。但是,弑夫杀子,包含了她多少的心酸与不忍?夺权篡位,埋藏了她多少的精力与汗水?当她握着胜利的战刀,在经历了一场浩大的腥风血雨之后,一步一步地走向森严的皇宫时,她流着泪,是欣喜愉悦?还是无尽悲凉?谁能懂?子女无能,为了国家,为了社稷,她只能忍痛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把龙袍披在自己身上。在那个封建陈腐的时代,女子执管朝政,意味着什么?女子称帝,又昭示着什么?或许在别人看来,是“牝鸡司晨”,但在我看来,这是勇气与坚强!作为一个女子,能突破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思想,成为一国之主,让大家对一个女子刮目相看是何等的不容易?可以想象,在这满是荆棘的成业路上,武则天要克服多少常人不受之苦,要忍耐多少常人不耐之痛?可是,她,一个女子,就这样一个人顽强地挺了过来,突破了重重的阻力,以她不屈的倔强,坚定的信念,过人的才智!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由衷的喜欢她,钦佩她。

5.我眼中的武则天小学作文500字 篇五

最近,我稀里糊涂低迷上了一本讲古代人物的历史书——《品人录》。当然,其中我最关注的还是那个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每看这本书以前,我并不了解武则天时一个怎么样的人,只有从电视剧中才略知一些。作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有许多人佩服她的智慧和超人的计谋,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她是个不寻常的女人。

武则天原来叫做武照,当上嫔妃后又称为“宸妃”,宸的意思是帝王,从那时候起,她就一心想要当上皇后,然后再用自己卑鄙的手段登上皇上的宝座。当皇上要废皇后武则天时,满城百官却只有一人赞成,经武则天的一番煽风点火后,当上了皇后。之后,因为皇上体质不好,不久后驾崩了,于是,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便有一个将成为皇上。但是,武则天不顾亲情,使用种种计谋令儿子们下台,自己却成为了:“则天大圣皇帝”。

不顾亲情的人有多么可怕啊!对自己的儿子能做出这种事,却只为了登上皇位?这种人太自私,太没有人性了!对武则天——我只能说一个字:“狠”。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卑鄙下流的人,武则天害了多少人?害了多少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破散?

据林语堂先生的《武则天外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个人(不包括其受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就有二十三个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走狗)。这里面有多少是该死的?有多少是冤案?又有多少确为武则天受害?

6.观武则天秘史有感500字作文 篇六

署假里!我们一家一起观看了《武则天秘史》共50集连续剧。

武士彟为保护唐太宗,壮烈殉国。临死前把自己心爱的二女儿武则天托付给了唐太宗。由于武则天文才出众,长的美如天仙。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由此封她为武才人,并取名武媚娘。在宫中一待就是十二年。因为唐太宗发现一本宫廷秘录,上面写着唐三代后,有女王武氏灭唐。所以唐太宗没有重用武则天。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被迫落发为尼。武则天进感业寺后受到种种折磨和屈辱,李治自登基以来一直对武则天念念不忘。李治想尽种种办法,终于把武则天接进了宫。由于长孙无忌等人受先皇之托,除掉武则天。武则天写得一手好字,就模仿先帝的笔迹自己给自己下了一张无罪的圣旨。并为李治生下两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李治夺回了皇权。

武则天辅佐皇上三十年里武则天受尽种种波折和灭顶之灾。武则天终于成为一代女皇……

身为一个广元人,我为武则天感到自豪。在封建社会,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女强人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为了自己 能强大,为了自己能成功,经历了种种磨难,有亲人的背叛,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可是武则天敢作﹑敢当、敢于创新,能容旁人所不能容的事情。

民间传说武则天死而为神,人们为她修了一座皇泽寺。此时我回想到去年春节,老爸和我一起参观皇泽寺的一幅幅画面。庙里有宋庆龄题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头戴嵌有小佛像宝冠,身穿缨络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门圣母打扮……

7.武则天的作文 篇七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上游的广元,古称利州。据说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出生地。虽然至今学界对这一说法还争论不休,但武则天在此度过其童年时光是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广元利州还流传着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故事。

(一)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则于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

(二)贞观元年端午节,武父携夫人乘船同游嘉陵江,观看赛龙舟。当官船行至黑龙潭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一条乌龙从江中跃起,扑进官船,将武杨氏骇到在船上,不省人事。片刻后,乌龙冲出官船,腾空离去,飞向西山。几乎同时,一只凤凰乘霞而来,在官船上方翱翔长鸣,飞向东山。 武杨氏回到府中便卧病不起,医生诊治,不知何疾。月余之后,医生再来诊治,方知有孕,并于农历正月二十三这一天诞下武则天。从此乌龙感孕、凤凰催生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西边的山因此被改叫乌龙山,东边的山则为凤凰山。农历正月二十三这一天被定为武则天会期,妇女们相邀游河湾。

两则故事虽详略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关键信息是一致的:1、女皇武则天母亲杨氏是在嘉陵江上的黑龙潭感孕而生下武则天的,意即武则天是乌龙的后代,即为龙女;2、 所遇之龙为黑龙,又称乌龙;3、正月二十三是武则天诞辰, 当地有妇女游河湾的习俗。

除上述传说之外,另有当地评书关于武则天与昭化古城的传说:

武则天小时候到昭化游玩,本来一天就要回去,可是她在昭化玩了十几天都没有回家,于是留下“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故事。

昭化,古称葭萌关,是蜀地连接中原的重要关隘。三国时,刘备改葭萌关为汉寿,寓意汉朝统治与日月同寿之意。 公元291年,晋朝统一后,改汉寿为“晋寿”。直到隋朝, 复用秦汉旧名,改为“葭萌”。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名为昭化。

唐贞观年间,昭化名为葭萌,而非昭化。因此“到了昭化, 不想爹妈”当为后人借女皇之名敷衍而成。又说:

桔柏渡码头位于嘉陵江与白龙江交汇之处,为古代重要的航运渡口。据史料记载,昭化桔柏渡码头停靠的船只曾经每天多达数千只,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船夫戏子及青楼歌女众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生活悠闲,令人流连往返, 沉醉其中,故有有民谣:“到了昭化,不想爹妈”。也指这里的美女较多。

显然,“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更为可信。而武则天见到昭化的繁盛之景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虽属后人杜撰,其目的在于借武则天之名夸显昭化古城的旧时繁盛。但笔者认为,假故事背后蕴含的是利州人关于女皇的美好想象,以及对昭化繁荣之景的骄傲之情。任何一则故事被表述出来,所形成的文本都应该是真实的。武则天流连忘返于昭化胜景的故事虽为虚构,但其中描述的武则天的少女情态则真实的展现出一个广元人民心中的武则天—— 娇俏可爱,贪玩俏皮的少女。

二、乌龙感孕与神女祭祀

与正史和小说不同,民间记忆不承载任何的政治使命, 它仅仅是一个空间中一群人关于一个事象的记忆。这种记忆在历史中经过不断的增删,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版本,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关于此人此物的记忆,还包含了这一群体对世界、空间、伦理等的认识。那么要解析川北武则天传说故事及习俗活动的真正内涵,就不得不回到传说和习俗本身,发掘其文化符号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义。

如上之所述,在乌龙感孕这则传说中,武则天的形象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存在,为乌龙之女。“龙”在秦汉之后,就被用于皇权的代名词。秦始皇被称为“相龙”,而自刘邦起, 皇家已然成为龙子龙孙,皇帝本人则被称为真龙天子。这其中既有自旧石器时代以来的远祖关于龙的自然图腾崇拜,也有帝王有意为之的功利目的。真正让“龙”图腾与皇族明确的关联起来的肇始者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出身微贱,为了确立起统治的正当性,他将自己攀附为蛟龙之后,真龙天子。 《史记 · 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在短暂的秦帝国之后,刘邦需要一种图腾崇拜来凝聚民心,而龙图腾是他最好的选择。正因如此,龙从图腾崇拜升华为汉民族的精神内涵。到今天,龙俨然成为了中国“民族身份”的象征,将中国人凝聚为一个血缘共同体。[2]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性掌权历来被认为是违反日月伦常的事情,甚至被蔑为“牝鸡司晨”。武则天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时代唯一的女皇帝,其获得帝位的过程不仅需要依靠其自身的政治才能,还需要通过攀附神威来建立其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她效仿汉高祖,攀附龙神,当不足为怪也。

即使当权者能够有意的创造传说故事,但是故事能够在一个地域历经千年仍然被当地人代代传讲,这必将不是当权者能够控制的。那么,武则天的生平传说被千年传颂的秘密又在哪里呢?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回到“龙”这一图腾本身来看。

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之前,龙一直被视为是主宰雨水的雷神、水神、虹神、星神等的化身。如《山海经 · 海内东经》记载雷神形象为“龙身而人头”,《易 · 说卦》:“震为雷,为龙。”古人听见雷声,然后见雨水,因此将雷神视为掌管雨水的神,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掌管各个海域的神均为龙神,如东海龙王、南海龙王。在古代,人们以农业为主, 龙神崇拜实际上是对雨水的崇拜。

武则天感孕之地为嘉陵江的黑龙潭,在五行中,水即为黑色,黑龙或者乌龙实际上就是水神的化身,因此武则天实际上是住在黑龙潭的水神乌龙的女儿。在当地人民心中,武则天已然超越了其本身的帝王形象,成为了水神在人间的代表。这一身份与帝王崇拜相结合,既解释了武则天何以能登基为帝,又将利州人民凝聚在水神信仰之下。

相传武则天出生于农历正月二十三,后人将这一天定位武则天会期。每年的这一天,当地妇女都会盛装打扮,乘船在嘉陵江上游玩,最后到乌龙山下的皇泽寺祭拜武则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活动曾一度中断。直到1988年, 广元政府才恢复这一节日,名其曰“女儿节”,将日期改为公历9月1日。但如果细心的话,就会发现,这一日期的改动让节日原本的神圣意义有所丧失。

农历正月二十三,这一日期与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是非常接近的。《夏小正》:“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 《礼记 · 月令》中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联系上文,不难发现的是,武则天的诞辰正好与惊蛰相近,是雷神每年初临人间的日子,也是春回大地,雨水渐丰的日子。另有川北谚语:“二月二,龙抬头, 虫虫蚂蚁远远游”也说明了农历正月底到二月初,是龙神每年重临人间的日期。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武则天出生了, 即有了龙神降临的象征意味。武则天会期同时具有了娱乐龙神(水神、雷神、雨神)的性质。而妇女穿戴一新,畅游嘉陵江便是为了娱乐嘉陵江的龙神,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只有女性会乘船在嘉陵江上游玩,而男性则不参与此活动。关于水神的祭祀,在郭沫若等编著的《甲骨文合集》中就有商代的水神祭祀:“酬河三十牛,以我女?”意思是用三十头牛和女人来酬谢河神。在《六国年表》中,也记载有秦灵公八年(公元417年)“初以君主妻河”。“君主”即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的意思, 这便是古代有名的河伯娶妇的习俗。不管是商代的用女人祭祀河神还是河伯娶妇的习俗,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古代一直都有用女人来娱乐河神的旧俗。“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实际上是象征性的献祭仪式,用来取悦河神,而献祭的主要祭品就是游河湾的女人。正因为如此,以河岸为界形成了一个神圣的空间,男人只能在此空间之外,即河岸上, 只有女人才能乘船在河中游玩。

武则天在这一传说故事和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神代言人,人们间接祭祀的对象。在这一传说及其相关的仪式活动中几乎没有她作为王者的形象,因为她已经从真实历史人物蜕变成为人神。在民间,王权常常被隐藏起来,因为真正与农民生活相关的不是远在帝都的皇帝,而是主宰一年雨水,关乎农民一年生计的水神,即龙神。

三、少女形象与水生信仰

民间传说和民间仪式等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 它不被禁锢,也没有边界,具有超强的兼容性,因此一种民间仪式往往是由多种事象结合而生,广元女儿节也不例外。 广元女儿节除了祭祀水神,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之外,还蕴含着对生育的祈愿。

自上古时代起,便有男女相约河边,择偶欢娱的习俗。 向柏松先生在其《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中已经做了详实的论述。他认为,中国水崇拜的主要意涵表现在“乞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和乞求人的生殖繁衍,两者之所以能统一在水崇拜中,是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紧衍具有相似性, 而原始人类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根据相似性来确立事物的同一性”。[3]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在初春之际,在惊蛰这一天,在万物复苏的开始,妇女相约嘉陵江畔,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祈婚乞子。

妇女乞子是中国传统女性节日[4]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乡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会举办“泥娃娃庙会”,当地百姓会在这一天到庙会买对泥娃娃回家,有 “祈福、纳祥、求子”的寓意。传统的七夕节也有“化生” 的习俗,即买蜡制的婴儿模样的娃娃回家,让其浮在水面上嬉戏,以此来乞求子嗣。求婚姻、乞子是古代以女子为主体的传统节日中永恒的主题,广元女儿节也具有此属性。

在伊利亚德的《神圣与世俗》中,他提出了两组概念: 神圣时间与世俗时间;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他认为时间不是均质的存在:

宗教徒认为时间既不是均质的也不是绵延不断的。一方面,在时间的长河中存在着神圣时间的间隔,存在着节日的时间( 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定期的) ;另一方面, 也有着世俗的时间,普通的时间持续。在这种世俗的时间之中,不存在有任何宗教意义的行为当然, 在这两种意义的时间中间, 有着延续性的中断。不过,借助于宗教仪式,宗教徒能够毫无危险地从普通的时间持续过渡到神圣的时间。[5]

同样的,他也认为空间也并非均质的存在。某些空间部分相对于其他的空间而言,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那便是神圣性的存在。比如神庙就是一个神圣的空间,《圣经》中提到的圣地也是神圣的空间。

农历正月二十三这一天,是武则天的诞生,预示着龙女的降临,神的降临。因此这一天相较于一般的时间,他具有神圣性。同时,黑龙潭这一地点,是武则天的母亲与乌龙交合的场所,是水神黑龙的住所,是神圣的空间。在每年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世俗的时间结束,当地人进入到神圣时间, 盛装打扮后来到神圣场域:黑龙潭,模拟武则天母亲杨氏乘船畅游嘉陵江,以祈求黑龙赐给他们像武则天一样聪明而伟大的孩子。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重复着这一行为,便形成了与七夕“化生”和娘娘会“拴娃娃”迥异的乞子风俗。这与广元利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水神信仰是息息相关的。

再回到上述武则天流连于昭化的繁华而忘记回家,这固然是“乐不思蜀”式的老旧的故事套路。但其中的武则天罕见的以天真无邪、贪玩俏皮的少女形象出现,与其他的武则天传说故事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又是为何?

能够明确的是,“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这一习俗是蕴含了祈求风调雨顺和妇女乞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而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武则天既是能够赐予人们雨水的龙神之女,又是妇女期盼的神灵赐子的子女的代表。因此武则天的少女形象当是寄托了本地人对子女最美好的感情,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活泼的、善良的、优秀的, 甚至还有一些顽皮。民间传说的活态性质便在此处体现了出来,它能够摈弃人们不喜欢甚至厌恶的真实历史人物形象, 而创造出寄托人类美好想象的形象出来。

四、结语

在川北广元,武则天传说故事与水崇拜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说故事及习俗仪式。这里的武则天被卸去的威严的王权,不再是一代天骄的女皇,也不是性情狠辣的毒妇, 而是蜕变成为司雨水的龙神后人,寄托着人们对后代的美丽期望。

从民间传说和民俗仪式活动着眼考察人物的形象,不仅能够丰富对人物本身的研究,同时也能够增加我们对于某一地域文化的了解。笔者另辟蹊径,将武则天崇拜从皇权崇拜、 英雄崇拜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广元女儿节及其相关的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笔者拙作,望批评指正。

摘要: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其人物形象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大致可以分出以下类别:一、正史记载中的武则天人物形象研究;二、演绎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研究;三、新中国时期影视作品中的武则天形象研究;四、武则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流变研究等等。相较之下,武则天在民间传说、民间信仰及民间节俗中的形象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仅张佳在其硕士论文《武则天传说的民俗文化研究》中略有涉及[1]。本文以川北武则天传说及祭拜武则天的民俗活动——广元女儿节为切入点,试分析武则天在川北民间传说及习俗中的形象及其形成原因。

8.武则天的另一面 篇八

有一次,娄师德去基層视察工作,地方官员考虑到宰相大人长途奔波,十分辛苦,便特地准备了一锅羊肉招待他。娄师德见有肉吃,心中自然高兴,但他还是故作惊讶地说:“难道你不知道陛下不准杀生吗?”地方官说:“大人敬请放心,这不是杀死的,而是狼咬杀的。”娄师德笑着说:“哦,这样啊,那不犯法。”于是,他举起筷子,大块朵颐。不一会儿,又上来了一道鱼,娄师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地方官说:“还是被狼咬死的。”娄师德佯装生气地说:“你这个‘二百五’,狼怎么会下水呢?你应该说是水獭咬死的才对啊。”说笑之间,盘中的鱼只剩下一个骨架。后来,这件事让武则天知道了,很多人以为娄师德要倒霉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武则天只是一笑置之,并没有责罚他。

还有一次,左拾遗张德的老婆生了孩子,为了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张德偷偷地杀了一只羊。有个叫杜肃的人竟然把这件事告到了武则天那里。人们私下议论,张德这下摊上大事了。张德也吓坏了,他跪伏于地,头上直冒冷汗。武则天问:“听说你家喜得爱子,可有这事?”张德颤抖着说:“托陛下的福,添了一个男孩。”武则天又问:“那你家宴席上的羊肉是怎么回事呢?”张德知道推脱不过,只得叩头请罪。哪知武则天格外开恩,说了一句非常温暖人心的话:“我禁止屠宰,是吉是凶,难以预测。但你邀请客人,也该有所选择啊。”随后,武则天拿出杜肃的告状信给他看。在武则天的眼里,偷吃羊肉,不过是小事一桩,只要认识到错误就行了;而出卖朋友则是人品问题,十分严重,不可原谅。或许这就是武则天的高明之处,驭人,先驭其心。

9.武则天的故事 篇九

武则天篡唐室,自称天子,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大周。武氏在位十五年,是非功过自有史书记载和后人论说,此处不表。

话说武氏以一个窃国者的身份,成为一国之主,不免心存芥蒂。在政治、人事、典章制度上大作手脚,以稳固自己的帝位。以至于为所欲为,变着花样的施淫威,搞享乐。

然而,她最担心的还是军队,不把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随时都可能危及到她的帝权。

因此,她安插武氏家族的人为要职,把调动军队的权力紧紧握住。

武则天想到要树立自己在军队中的形象,下旨要视察军队。

这一天,她决定视察长安禁军。她着意将自己打扮了一番。发髻高挽,脸上涂了一层厚厚的脂粉,嘴唇点染得红红的,眉毛画得黑黑的。虽然年近六十岁,但经过这一番打扮,看上去至少年轻了十岁。

武则天此次出宫视察,除了文臣武将全部随从外,她还让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太平公主跟随,同坐在御车中。

武则天来到禁军校兵场,由太平公主搀扶着走出御车。这时,场上的十万禁军齐呼:“武皇万岁!武皇万岁!”呼声惊天动地。

武则天顿时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只觉十万禁军的目光全都集聚到自己身上,如这天下,还有谁能有这样的尊贵?这样的魅力?但她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些目光里,有一大半的焦点不是集中在她身上,而是被她身边美丽如牡丹、高雅如秀兰的太平公主吸引去了。此时的武则天,早被眼前的气氛陶醉了。

禁军们按照预先的准备,表演了队列行进、群众兵器等。最后是一场士兵蹴鞠表演。

以前,武则天从未看过蹴鞠,她的心思全部用在了邀宠和钻营上。这场蹴鞠,使她很感兴趣。太平公主也兴高采烈,边看边拍手,还对母亲说:“这蹴鞠好精彩啊!你看那些小伙子,好棒好帅啊!”

武则天说:“是啊,没想到,蹴鞠竟让人如此兴奋,这与宫里的乐舞相比,要好看的多了。”

在回宫的路上,武则天忽发奇想,对太平公主说:“太平,我想,咱能不能搞一支女子蹴鞠队,在宫里表演,以便我想看就看啊?”

太平公主一听,忍不住笑了起来说:“母亲,你说玩笑话呢,从来没听说那个朝代皇宫里有女子蹴鞠表演的呀!”

武则天说:“不是玩笑,以前没有,不等于此刻没有。以前没有女生做皇帝,此刻不是有了吗!”

太平公主明白了,母亲虽是女流,但她想做什么就没有做不成的。于是她说:“母亲说的是。听说长安街上就有女子蹴鞠的。”

武则天说:“太平,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你在宫外挑选一、二十个会蹴鞠的女孩,再从宫女里选出一二十个。请一位军中的蹴鞠教头进行教练。一个月以内我要看女子蹴鞠表演。”

皇上向来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没可商量的。太平公主也知道如何才能讨得这位母亲皇帝的欢心,她说:“孩儿照办就是,到时候保证母亲看上精彩的宫女蹴鞠。”

太平公主聪明伶俐,在宫里人缘好,又有当皇上的妈作后台,还不好办事吗?有人给她出主意,贴出告示,公开选拔会蹴鞠的女子,标准,要求,待遇,一应写清。隐匿不报者,一经查实,将严厉处罚。

告示一出,不出三日,报名的女孩二百多人。经过太平公主亲自面试、蹴试,选定二十名身材、相貌俱佳者。每人家中赏给银百两,粮食绸缎若干。

之后又从宫女里选出十名。对这三十名女子专制了衣服,鞋子,统一装束。

大臣们对武则天的这个主意,非议颇多,但也只能背地里嘀咕,传不到武则天的耳朵里。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公主按照皇上的意思胡闹下去。

经过近一个月的强化训练,又淘汰了五名,剩下的二十位美女一个个都掌握了蹴鞠基本功。

太平公主为了让母亲高兴,还从军中挑选了六名眉清目秀的会蹴鞠的青年士兵,男扮女装,准备参杂在宫女蹴鞠队里,表演给母亲看。

一个月过去了,太平公主准备妥当,奏请母亲观看蹴鞠。没想到太平公主办事这么利索,武则天十分高兴。

这场蹴鞠就设在皇宫的后院里,武则天坐在黄罗伞下,观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女子蹴鞠表演。对这些美丽如花朵的女孩们柔中带刚的表演,感到十分满意。她更为自己的创意得以实现,感到欣慰和自豪。

10.武则天的身事传说 篇十

武则天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了。她先后嫁了两位皇帝,也是一对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两位皇帝,也是一对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同时自己还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有关这个女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谜团需要我们解开。诸如:她如何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她为什么会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又如何能在一个几千年来由男性统治的世界里成为声威赫赫的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为什么又及身而止,不能传之后世呢?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政权,为什么李唐的子孙却始终将她视为自己的皇帝,对她尊奉有加呢?……凡此种种,扑朔迷离。兴亡千古,得失一瞬,当厚重的历史演化成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时,女皇的举手投足,便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真的那样刚硬狠毒吗?她真是个狡诈淫乱的女人吗?她有着怎样的智慧和能力,才能缔造出那样一个绚丽多彩的皇皇盛世呢?她的生命轨迹又会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和启示呢?诸多谜团,众说纷纭,就让我们从最初的那个谜团开始探幽之旅吧!作为一个非凡人物,武则天究竟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身世呢?

一 山西文水的小门户

说到武则天的出身,我们首先会面临一个籍属问题。我们中国人填履历表,往往要填写籍贯。对于武则天来说,这个问题自然也避免不了。根据名人效应的原则,一个人只要出了名,愿意攀附他做老乡的人就多了,而他的故乡也就在众说纷纭中变得暧昧不明起来,甚至成为各地方争夺文化资源的一个聚焦点。比如大名鼎鼎、逍遥梦蝶的庄子,就有过类似的遭遇。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按照《史记》的记载,他是宋国蒙城人,可是蒙城究竟在今天什么地方?山东、河南、安徽各省为此争执不休,庄子也就依违在几个省市之间,成了不同地方的形象大使。

那武则天呢?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自然更有攀附的价值了。所以关于她的故乡,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哪三种呢?第一是并州,也就是在今天的山西;第二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第三是利州,在今天的四川。这三个地方都留下了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和各种离奇的传说。利州那儿有一个龙潭,传说武则天的母亲曾经在那儿游玩,忽然水中跃出一条金龙,围着她就盘旋而上,嬉戏交欢,武则天的母亲就怀孕了,生下了武则天。这样一个故事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叫做“人兽情未了”,但是,按照古代的说法,可就叫做“神灵感孕”了。它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就是,武则天的出身太神奇了,她的父亲不是一介凡人,而是龙,她是一个龙种,所以后来才能成为真龙天子。这个传说后来还被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写进了《利州江潭作》一诗里:

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

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

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在诗题后面,他自己注明利州是“感孕金轮所”,“金轮圣王”为武则天当皇帝时臣子们给她上的尊号,“感孕金轮所”就是说武则天是在利州由母亲感孕而生的。可见,武则天生于利州的说法流布之广。

既然伟人们需要神道设教,所以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比比皆是。根据《史记》的记载,上古三代时商王朝的创始人商汤就是“感孕而生”的。有了这个先例,以后凡是伟人名家的出生,都会有些光怪陆离的感应神话。武则天的降生传说也是如此。

可是,传说固然有其荒唐性,不足采信,但也都有它真实的一面,这样的传说之所以在上述几个地方流传,关键是这三个地方都和武则天有关联。其中并州是她的祖籍,长安是出生地,而利州则是她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中国人一贯重视祖籍,那么我们就应该说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文水县人。文水在现代还出了一个女英雄刘胡兰,所以说这可是一个盛产女英雄的地方啊。

当时,文水武氏还是个当地小姓。何谓小姓呢?就是介乎世家大族和平头百姓之间的门户。祖上做过几任官,但是官不大;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可是也不会太高。武则天就出生在这么一户人家。她的父亲叫武士彟,家中兄弟四个,他排行第四,三个哥哥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武士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可不想一辈子当个修理地球的土财主。他想发财,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什么生活呢?据《太平广记》记载,武士彟经商去了,做了木材商人。武士彟年轻的时候,正赶上隋炀帝统治时期。隋炀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有个毛病,就是好大喜功,喜欢大搞基本建设,到处修建离宫别馆。特别是他修建东都洛阳,对建筑木材的需求量特别大。武士彟是个精明人,他看准了这个商机,开始做起长途贩运木材的生意,借此发家,一夜暴富。

但是中国古代是个身份制社会,老百姓根据所从事的行业被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等是士,就是知识分子,这是最高级的,因为有可能做官。第二等是农,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所以农民比较受重视。第三等是工,就是手工业者,靠手艺吃饭的人。第四等也是最末一等,那才是商,靠流通来赚钱,自己不生产任何东西,当时人们认为这叫投机取巧,对商人曾经有过很多歧视性的政策。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对商人特别歧视,商人出门不能骑马,不能坐车,甚至穿鞋时两只鞋都不能一个颜色。比方说你左脚穿个白鞋,那右脚就得穿个黑鞋,让人们老远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个商人,是个下等人。这就叫只富不贵,虽然有钱,可是社会地位并不高。

11.略论武则天创立的“试官”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试官;试守为真;自报自选;生命力

唐朝对文官的管理具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官员的克尽职守、廉洁奉公具有很强的威慑力与约束力。这些制度(包括“考课之法”)大体秉承前朝而来,在此基础上予以大力改进、丰富与完善。与此同时,唐朝对所沿袭的前朝文官任用和管理方法,亦大有增益甚或创新,使之呈现出与前朝大为不同的新面貌,并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试官”制度便是一个突出内容。

“试官”之举,是由武则天发明的。武则天当政后,利用各种渠道搜罗到大量人才,并以“量才授职”[1]。《资治通鉴》卷二百五注引《考异》说,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二月,武则天对史务滋等十道存抚史从地方上推荐来的一百三十人分别授予官职;但司马光该卷正文未录此事,却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条下有如是记载:

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脱校书郎。”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

《资治通鉴》的这段记载告诉我们:

第一,大规模的以民间或基层人才试官,当始自武则天。

这是秦汉以来所谓“试守为真”制度发展到唐代的一种必然。《汉书·高帝纪上》记汉高祖刘邦在秦代:“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注引应劭曰:“试用补吏。”《汉书·平帝纪》注亦引如淳曰:汉“诸官吏初除,皆试守一岁乃为真,食全奉。”这说明秦汉时期,官员初任,当先行任用一年,然后才视情况给予转正(为真)。嗣后魏晋南北朝至隋,亦大体如此。到了武则天之时,则有意识地大规模地从民间或基层直接选拔人才(包括地方基层官吏中的人才),并推上中央机关进行见习。这是秦汉以来未曾有过的。它既是对秦汉以来的官吏“试守为真”制度的发展,更是对其的一种大胆开拓。由于它在目的、内容、方式、规模上与“试守为真”判然有别,或者说已是不同的官吏任用制度,所以司马光才说:“试官自此始。”这即意味着:此“试官”(唐代)非彼“试官”(秦汉魏晋南北朝)也。

第二,不拘一格,自报自选。

这是武则天对旧时任官制度的大冲击。它不问出身门第,只问合不合适而已,遂使社会各类人士或称“三教九流”也得以跻身中央机关。《资治通鉴》卷二百四说,醴泉人侯思止,原先是卖烧饼的,后来在游击将军高元礼门下当仆人,因为告密有功,武则天要给他游击将军的官做(时告密有功者可得五品官职)。谁知侯思止认为自己擅长监督、告发,要求当御史。武则天认为说得有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做了朝散大夫兼侍御史。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来自社会底层的人,竞一跃而成国家监察系统的官儿,看似荒唐,却道出武则天用人的一个准则:“量才授职”。后来,武则天将被侯思止揭发问罪的官员住宅赏赐给侯思止,被后者拒绝。这其实可能是武则天对侯思止的一次考察,结果令她满意。侯思止与来俊臣等审判案狱,专以苛酷为事,成为唐代有名的酷吏,契合了武则天的政治需要。

第三,不计前嫌,不惧流言,心怀坦荡,我行我素。

这是武则天得以推行其试官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武则天听到对试官的风言风语,并获得传言制造者,却一笑了之,说明她对这项改革的困难早有准备。对试官对象,只要本人未曾有过谋反大罪(但像骆宾王这样有才气的谋反者,武则天还是颇怜惜的),武则天皆不以计较。《资治通鉴》卷二百七载,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十月,武则天让各位宰相举荐可以做员外郎的人。韦嗣立就举荐了广武公。岑羲称不可,因广武公的伯父岑长倩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以谋反罪(实遭陷害)而受死刑。武则天却说:“苟或有才,此何所累!”便让广武公做了天官(即吏部)员外郎。此例一开,许多过去“缘坐者始得进用”。

武则天为了鼓励试官及其他新任官员忠于职守,不辱使命,常在他们出任前告以训诫,为其壮行。对新任朝集史、都督、刺史及其他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武则天则各赐以绣袍以鼓励,绣袍上刺“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2]等回文。

与此相应,武则天又加强左右肃政台(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由御史台改)的监察力量,时常派员对包括试官在内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予以督查、审计,项目多达三十余种。试官如有优异政绩,便可以正授超迁;如无作为甚或有劣迹,就要给以斥责、罢免或交有司问罪。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五“长寿元年”条下给予了公允评议: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在向德宗的上奏中谈到这段历史时也发出由衷的赞叹:

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贵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此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3]

陆贽“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八字,道出了武则天“试官”制度的精髓(包括方法的精髓)。这也是武则天“试官”制度的生命力所在。关于武则天“试官”制度的动因,我们可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她发布的第一道“策贤良方正科问”中得到一些答案:

朕闻体国经野,取则于天文,设官分职,用力于人纪。名实相逼,自古称难;则哲之方,深所不易。朕以薄德,谬荷昌图,思欲追逸轨于上皇,拯群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启维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力,各得其长。[4]

武则天是诏虽是为殿试而向贡士所发策问,但实际已暗含她准备“试官”的思考。她鉴于以往用人非长,名实不副的弊端(她曾在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的“策词标文苑科问”中亦提到“官虽备职,位匪得人”之弊),设想对官吏任用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两三年后,她便启动了“试官”之制,让从各地各部门推荐上来的新人,到他们向往并适合的岗位去见习,历练,最终达到人尽其才,名实相副的目的。

武则天创立的“试官”制度,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从唐中宗以降,中经五代十国及宋元;至明清则更具制度化,成为一般官吏正式就任前的一门必做的功课。

除了对政治上的新人先行试用外,初唐以来,还对有功业的退伍军人进行“试官”。这些立有军功的军士从战场上下来后,可由兵部或当地州府分配到各部门当差至一定期限(视勋级不同而定),期满无过的,可参加兵部的统一考选。通过考选的即可转为军官;其中有文才者,由兵部选送参加吏部考选,合格者便可进入政府机关做文官。

唐代还对技术官员实行试官制。这些技术官员分属礼乐、天文、医药等不同系统。他们的来源,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原先就效力于秘书省、殿中省、太常寺、太仆寺等各个后勤服务机关。经过一定时间后,这些机关的首长便根据他们的绩效和才能予以考选,通过者由吏部批准为本机关的实职官吏。他们在正式为官前的效力期,其实就是试用期。另一部分技术官员则出自上述后勤服务机关的见习生。他们在见习前是技术世家子弟甚或一般百姓子弟。他们被招入机关后,分专业见习相应技艺,每年有考核或课试。经过一段时间后,机关首长将其中优秀者报送吏部,经批准后即可成为官吏。这些技术官员先前的见习期,也可视为试官期。在实际上,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见习期间也是具有官吏身份的,只不过是最低层的不入流吏员罢了。如《唐六典》卷十《秘书省》即载:历生三十六人掌习历,“同流外,八考入流”;即经过八次考核或课试,这些见习天文历法的流外吏员已成为从九品或从九品以上的流内官了。

注释:

[1]《全唐文》卷九十五。

[2]《唐会要》卷三十二。

[3]《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陆贽列传》。

[4]《文苑英华》卷四百八十二。

12.一代女皇武则天 篇十二

一、快乐的童年

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于长安,童年曾随父母到过许多地方,这陶冶了她的情操,培养了她的气魄。父亲通晓兵法,母亲熟悉经史,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父亲曾经商,母亲未生男,传统观念较少,不甚重男轻女。她跟随父亲足迹,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历史将为她安排怎样的前程,她当时连想都不曾想过。

二、从才人到昭仪

14岁时唐太宗选她进宫当“才人”,一次太宗看驯马,有一匹“狮子骢”谁也不能调教驾驭,她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起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1]太宗喜欢温柔女性,她过于刚烈,十多年后仍是才人。太宗晚年身体愈差,武则天与其他妃嫔轮番入侍,同常来看望父亲的皇太子李治熟悉,并逐渐相爱。太宗死后武则天随众妃到感业寺。一年后,高宗来感业寺行香与她相见,此后常来相会。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风吃醋,皇后建议高宗把武则天接回宫中,被封为“昭仪”。

三、从昭仪到皇后

入宫后高宗专宠武则天,引起皇后与淑妃的不满,武则天生下一个女儿,高宗很喜欢。她弑女后嫁祸给王皇后,废后便提上了议事日程。长孙无忌等反对,李勣等支持。两方争持不下,高宗秘见李勣征求意见,李说:“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许敬宗也在朝中大发议论,说田舍翁多收了十斛麦尚欲换掉旧妇,何况天子富有四海,立一皇后有何不可?公元655年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

四、巩固皇后地位

后位来之不易,巩固更难。首先,控制住后宫,慑服其他妃嫔,防患于未然。高宗私探王、萧二妃,她知道后,遣人杖二人各一百,断手足置酒瓮中,说“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萧淑妃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2]从此后宫无人敢与她争衡。其次,换易太子,废前太子燕王忠,立4岁的李弘为太子。最后,贬杀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重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

五、参与朝政

武则天参政的客观条件是高宗得了重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3],主观条件是她有参政的本领,她深知前朝古代的治乱得失,又有同反对派斗争的实际经验。武后参政,高宗始终是最高行政首脑,不过随着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后的权力和政治地位确有不断提升的趋势。

六、临朝称制

公元683年,高宗晏驾,中宗继位后宠爱韦后,欲以岳父韦玄贞任侍中,宰相裴炎认为不可,中宗大怒,说:“我难道不能把天下让给韦玄贞?给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4]武后认为他不堪为君,废为庐陵王。中宗让天下给岳父只不过是气话,武后以此废只是个借口。中宗被废后豫王旦即位,武后掌握朝政,他也很有自知之明,把政事一股脑推给母后,自己则闲散居处,以尽孝道。

七、走向皇位

武后临朝称制引起不满,爆发了徐敬业叛乱,平叛后武后有了长期临朝称制的打算。武承嗣看出了她的心事,导演了一出“洛出书”的喜剧,表明上天的意思是让武则天永远当政。这引起了李唐皇室的不满,越王李贞反叛,很快被镇压。对公开的反叛者可出兵征讨,对潜藏的政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诉诸法律,这就需要酷吏。周兴、来俊臣就是这时出现的一批酷吏,他们用诬告、逼供、诛夷的办法对付政敌,手段残忍。要登上皇帝宝座,只靠外戚、酷吏不行,必须有广大的支持者,为此她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坚持每年开科取士,重点发展进士科,扩大制举,又创立殿试。她还在洛阳举行了拜洛受图活动,打着“天”的招牌为自己长期掌权制造舆论。

八、改朝换代

拜洛受图第二天,明堂竣工。公元689年正月初一日“大复明堂”活动如期举行。表面看来是对神邸的崇拜,实质上是登基的前奏。要改朝换代还得进一步拿出充分的理由。中国的儒、道都没有女子可以君临天下的说法,但是佛教经典中却有。利用佛教经典中关于女子称王的说法来证明武则天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薛怀义等说武则天是弥勒下凡,“佛”已授命圣母神皇,让她改朝换代,统治东方世界,武后令颁行天下。

公元690年关中耆老数百人前往洛阳,上表请求降睿宗为皇嗣,武后认为请愿的人太少,没到火候,没有答应。不久有五万人请愿,文武百官、帝室宗亲乃至皇帝本人都请愿,武后批准,兴奋地说“愈哉,此亦天授也”。[5]武则天重阳节登基,改唐为周,成为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九、治理大周

1. 任贤纳谏。

武皇虽已67岁,但仍保持着蓬勃向上的锐气,她尽量做到政由己出,但她深知自己终不能独理天下,很注重选拔人才。谋臣猛将和文苑俊杰大批涌出,这不仅是治理大周所必需的,而且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准备了一个重要条件。

2. 赏善罚恶。

她对智能之士往往破格提拔,后来促成开元盛世的许多著名大臣,都受她赏识和提拔。她奖拔人才主要看是否称职,被贬降的人,若有殊政,照样褒奖提升,犯人后代,亦许做官,如上官婉儿,自幼没入宫中,长大后才华横溢,为武皇重用。

3. 虚心纳谏。

改朝换代之初,她万机独断,待政局稳定后杀掉酷吏,重用贤臣,从谏如流。中国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皇帝,统治前期颇能任贤纳谏,但晚年往往刚愎自用,但武皇是晚年愈能纳谏。

4. 发展经济。

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手工业、商业、交通业也有了发展。退位十多年后就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从侧面证明了她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是发展的。

5. 巩固边防。

她重视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对承认武周地位、向往中原文化的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皆予以支持保护。对异邦别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对少数民族贵族的入侵,坚决反击,收复安西四镇,派兵驻守边疆。

6. 振兴文化。

早在参政时期就大集诸儒,著书立说,改朝换代后,更注意振兴文化。二十四史中有8部是唐朝写的,武后通文史,对史学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注意修史,文学上她本人是少有的女文学家,她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46首。

十、退位前后

皇位继承问题对男皇帝来说较容易,对武则天则感到棘手。以儿子为继承人,死后“大周”不能维持;以侄儿为继承人,将来儿孙会沉沦。武承嗣派人上书请废皇嗣立魏王,武后说:“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可见当时尚无换皇太子之意。大臣们也不希望武氏子侄继位。李昭德说:“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太子而为姑立庙者也。”[6]她感到有理,先搁置起来。698年召李显回京治病,半年后以李显为太子,武承嗣气得一病身亡。704年秋冬,武则天卧病长生院,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她退位,武则天的政治生涯终结。公元705年1月死于上阳宫,终年82岁。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任用贤才,历史功绩,昭昭于世。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参考文献

[1]通鉴.卷206.

[2]资治通鉴.卷200.

[3]通鉴.卷200.

[4]旧唐书.卷87.裴炎传.

[5]全唐文.卷209.

13.银屏上的武则天散文 篇十三

一介女流,双悬日月,执掌乾坤,光耀万世,抚慰苍生。她的爱恨情仇,她的坎坷经历,引得后人竞相追寻。她是独一无二的天之骄女,是永世流芳的风流人物,是惊世骇俗的千古一帝。且看今日之卫视,争相播放的是她——武则天的动人传奇。

要说关于武则天的影视剧,就不得不提小时候看过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应该是年代最早且印象最深的了。这部作品将武媚娘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女皇的心路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后来对刘晓庆那一版始终没什么感觉。从媚娘的天真活泼,到武则天的盛气凌人,这部电视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不谙世事的武才人,还是隐忍坚毅的武皇后,或是在登上皇位后一展帝王风范的武则天,都塑造得自然流畅,没有一丝雕琢痕迹。古色古香的背景设置,高贵典雅的人物扮相,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让观众对则天大帝的传奇经历一览无余,堪称经典。

当李少红开启她的冒险之旅的时候,一个不一样的武则天呈现在观众眼前了。她不是皇帝,只是一位母亲。然而高高在上的地位早已注定她成不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母亲。她可以为了女儿的幸福背上千古骂名,但绝不能忍受儿子一丝一毫的背叛。诚如剧中的李贤所说,他们的母亲是复杂的,是多面的,而每个人却都只看到她的一面。的确,长久以来,我们只看到武则天的一部分,尤其是她害死女儿、逼子退位的冷酷一面,事实上,她虽是一位铁腕女皇,但也仍不失妻子的贤良、母亲的慈爱。起码她并没有杀害李弘,相反她很喜欢这个儿子,对他寄予厚望,只是天不遂人愿,终究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给她造成的伤痛也是难以言喻的。《大明宫词》以别致唯美的风格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别样的母亲,一位严苛凌厉却又柔情似水的母亲。

《美人天下》里,武则天已不再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君王,只是一心守护丈夫的痴情妻子。平心而论,《美人天下》算不上一部佳作,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对于武媚娘的塑造。媚娘初进宫的时候,也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小丫头。为了保护心爱的李治,不惜将自己变得强大、变得工于心计,可到头来只不过是李治的一颗棋子,一切只是镜花水月,她倾心相爱的那个人从头至尾都在利用她以坐稳那把椅子,媚娘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听着李治的甜言蜜语,看着李治的一张笑脸,她已分不清真真假假,已失去了感知的力量,终于迷失了媚娘的本性,沦为攀登权力高峰的机器。当剧中的武媚娘说完最后一句台词:“棋都下完了,还要棋子干什么” 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武媚娘已一去不复返,武则天已应运而生了。

14.武则天的作文 篇十四

关于武则天的事迹演讲稿600 2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为帮助高祖李渊起兵,后来才当了工部尚书,封为应国公。因此武则天的出身实在很低微,不配做皇后。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 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推翻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着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15.武则天的作文 篇十五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 历经了自北魏始长达四百余年的雕凿, 其中包括北魏和唐代两个造像的高峰阶段。龙门石窟所在地洛阳, 既是北魏后期的首都, 又是大唐王朝的东都。龙门石窟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 使其成为皇家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地方, 尤以唐高宗、武则天执政期间 (655—704年) 龙门石窟造像达到了全盛时期, 出自这一时期的窟龛造像, 占龙门造像总数近三分之二。从唐代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来看, 大量的弥勒造像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试图分析此期弥勒佛的诸多造像特征, 并探讨当时的弥勒信仰状况以及这一现象与武则天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龙门石窟弥勒佛造像的基本特征

早期的弥勒造像形式, 主要有两种:其一为菩萨装, 头戴宝冠, 坐姿为交脚式, 呈说法相或思惟相;其二为佛装, 头梳发髻, 多为站姿或交脚坐姿, 施转法轮印或无畏印。由于交脚式样的坐姿佛像来源于中亚及新疆地区, 与中原汉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加之弥勒信仰的转变, 大约在公元6世纪前半叶, 退出了中国佛教造像序列, 所以北朝晚期, 弥勒形象出现了一次大的变革。身着佛装的倚坐像取代交脚像而成为弥勒主要形象特征, 并一直延续到唐代以后。

相对于倚坐式弥勒佛, 交脚坐曾是龙门石窟弥勒菩萨的定式, 在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中弥勒造像也基本上是坐姿。在北魏迁都前的“平城时代”, 弥勒像多采交脚坐式, 着菩萨装, 戴宝冠, 上身袒裸, 佩项圈、璎珞、蛇形等饰物。在敦煌石窟中均位于上层阙型龛;云冈石窟中比比皆是这种交脚弥勒菩萨, 是极为重要的尊像。“石窟的本尊假使不是释迦牟尼, 就是交脚菩萨。”[1]龙门石窟中北朝的弥勒造像也以交脚式居多, 仅古阳洞就有50多尊。北魏迁都洛阳后, 汉化程度日深, 以皇室为主营造的龙门石窟北魏朝窟中, 交脚像依旧是重要题材。北魏后期, 弥勒菩萨像数量急速减少, 至隋唐基本消失, 到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才再次增多, 并多以倚坐式弥勒佛形象呈现。

倚坐像弥勒在龙门石窟最早见于古阳洞本尊佛座北侧小龛中, 火烧洞北壁有两铺, 纪年铭最早为破窑两壁贞观十一年 (637年) 道国王母刘太妃造弥勒像龛;宾阳洞有麟德二年 (665年) 赴印使臣王玄策造弥勒像题铭, 尔后倚坐像成为唐代弥勒佛之固定形象, 并逐渐程式化。宾阳南洞、惠简洞及万佛洞中的倚坐像均有铭记, 来佐证倚坐式是唐代弥勒佛的定式, 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尊像的最显著特点。

武则天时期的倚坐弥勒佛的服饰通常为褒衣博带式袈裟或通肩式袈裟, 轻薄贴体, 衣褶简洁清晰。面相方额广颐、眉清目秀。头饰有螺髻、波形发髻和磨光发髻。双臂曲肘, 自然放在大腿上, 印相多为一手施无畏印, 一手作抚膝状;或一手施无畏印, 一手施与愿印;也有一手抚膝, 一手持物上举。佛座有方座、须弥座和狮子座。就笔者统计, 龙门石窟中武则天时期弥勒造像除擂鼓台中洞、孔思议龛与极南洞中的弥勒佛着通肩式袈裟外, 其他龛中弥勒服饰均为褒衣博带式袈裟。极南洞正壁坐佛着通肩式袈裟, 颈部两侧翻出衣纹。弥勒佛着褒衣博带式袈裟, 佛衣领右襟搭右臂, 内着僧祗支, 胸前系带, 衣长及足、贴腿, 衣褶下垂, 衣摆齐整。

龙门武则天时期的弥勒佛像以褒衣博带式袈裟为多。褒衣博带, 《汉书》卷71《隽不疑传》载:“不疑……褒衣博带, 盛服至门上谒。”颜师古注:“褒, 衣大裾也。言著褒大之衣, 广博之带也。”《晋书·五行志》曰:“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 风流相放, 舆台成俗。”《宋书·周朗传》曰:“凡一袖之大, 足断为两裙之长, 可分为二。”《颜氏家训》又曰:“梁朝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 大冠高履。”由此可见, 这种服装在当时的南朝上层男子中是相当流行的, 我们从龙门和巩县石窟中的《礼佛图》中就能看到很多身穿这种服装的贵族男子形象。这种中国特有的佛衣样式的形成得力于北魏孝文帝继位后推行的汉化政策和迁都洛阳之举。他制定礼乐制度, 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 并改革鲜卑旧俗, 采用汉姓, 同汉族人通婚, 改穿汉装等, 这种“褒衣博带式”佛衣样式是佛教造像民族化的典型代表。

二、武则天时期弥勒佛造像的独有特征

武则天时期, 龙门西山中有纪年的弥勒窟龛有咸亨四年 (673年) 惠简洞, 永隆元年 (680年) 处贞龛, 永隆元年 (680年) 杜因果龛, 文明元年 (683年) 赵奴子龛, 万岁通天元年 (696年) 孔思议龛, 无纪年的有双窑千佛洞、极南洞、摩崖三佛龛、古阳洞外崖壁上方新发现的三佛龛。在龙门东山的大万五佛洞 (擂鼓台中洞) 、看经寺崖顶的弥勒洞, 以及万佛沟北崖的三佛洞, 亦皆以倚坐的弥勒佛为本尊。

(一) “女性化”的弥勒佛造像

在佛教造像上, 初、盛唐时期, 突出地表现了乐观、入世以至世俗化的写实倾向, 这与当时流行的佛教经典有关, 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有社会经济发展所促成的对人间事物以及生活现实认识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宗教观念已有了很大改变。在唐代佛教绘画中, 有描绘菩萨天女等形象是以美丽的妇女为“模特儿”而进行写生的种种传说。在佛教造像上也是如此, 这种女性化、世俗化倾向, 在唐·段成式的《寺塔记》中也有所描述:“造像梵相, 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 挺然丈夫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 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

唐代以丰腴为美, 所以当时的佛教造像面部丰润, 重颌广额, 已经由印度人的脸型转为中国人的脸型;人体造型也是如此, 丰满肥硕。那种自魏晋南北朝传承下来的缥缈的士大夫情怀, “令人懔懔, 若对神明”的气质和“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已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丰硕饱满的美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再追求那些神圣虚幻的东西, 转而开始肯定现实, 创造出反映真善美的形象。在弥勒造像的形象塑造方面, 工匠们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创造, 既然是慈爱的化身, 就应该具有温柔的特质, 因此印度弥勒造像中健壮、刚猛的男性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减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柔和婉的女性气质——这一点跟我国古代观音菩萨造像的变化有些相似, 只是没有走到将它改变性别的极至。

武则天时期的惠简洞便是弥勒佛女性化特质流露的代表。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 是一个敞口形的中型洞窟, 高4.25米, 宽3.50米, 进深2.70米。惠简洞是咸亨四年 (673年) 西京法海寺惠简法师所造的皇家洞窟。窟内造弥勒九尊像。本尊是倚坐的弥勒, 高3.10米, 螺形发髻, 着褒衣博带式袈裟, 轻薄贴体, 衣褶简洁清晰。双臂曲肘, 自然放在大腿上, 右手掌抚右膝, 左手残毁。圆形头光, 背光作靠背状, 浮雕呈几何纹饰。面部丰满圆润, 嘴角微翘, 似呈微笑状;眉修长, 双目宁静含蓄, 一种慈祥而温柔的面目表情表露无疑, 女性的气质极其突出, 令人觉得可敬可亲、雍容大度。惠简洞南壁靠近洞口处, 有一则造像题记:“大唐咸亨四年 (673年) 十一月七日, 西京法海寺僧惠简, 奉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 敬造弥勒像一龛、二菩萨、神王等, 并德成就, 伏愿皇帝圣花无穷, 殿下诸王, 福延万代。”由这则题记可知, 这是长安法海寺主惠简法师将弥勒佛的相貌女性化是为迎合武则天, 为她当女皇帝制造宗教神学预言的。

武则天于永徽六年 (655年) 立为皇后步入政坛, 虽然此时的武则天已实际掌握了政权, 但她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一个女皇专制的封建政体。武则天熟读儒家经典, 深悉儒家的教法和礼义, 她深知一位妇女要在政治上取得特殊地位, 在儒家经典中不仅找不到合理的纲常依据, 而且还要遭到儒家传统伦理的非议。因此, 她不得不转而求助于佛教来申明政治上所享受的特殊地位的合理性。佛教为外来宗教, 自东汉传播以来至盛唐时期, 在中国社会已具有广泛影响, 利用佛教作为舆论工具足以赢得社会各界的共鸣与支持。宫大中先生的研究即指出了这一点:“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并逐渐参与朝政以及武则天执政时期, 龙门的弥勒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除了弥勒造像的激增以外, “女性化的佛像也层出不穷。”[2]弥勒佛像的女性化, 无疑是依据武则天的形象加以美化塑造而成的, 这和云冈北魏昙曜五窟依据帝王相貌来塑佛像一样, 强调“皇帝即如来”的观念。也就是说, 武则天不仅以弥勒自居, 还要百姓如同信奉弥勒一般地信仰她自己。

(二) 新创弥勒造像组合

在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龛中有二例造像组合较为特殊, 其一为摩崖三佛龛。佛教艺术中的三世佛造像是一古老题材, 也是中国佛教艺术中主要表现题材之一。三世, 就纵向的时间上说,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时间上的相续, 也作前世、现世、来世。通常的三世佛题材是指过去世燃灯佛, 居于左侧;现在世释迦牟尼佛, 居于中间;未来世弥勒佛, 居于右侧。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 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中洞, 都是典型的三世佛造像窟, 皆以三世佛为主像, 主尊为现在世释迦。在龙门摩崖三佛龛中, 中尊为倚坐的弥勒佛, 左右两侧有二结跏趺坐佛。三世佛之间不是二弟子立侍, 而有可能是二佛侍立了。弥勒佛右侧弟子残无, 左侧弟子不是光头, 而是有发髻的, 就是佐证。至于两侧坐佛外侧的立侍, 仅开凿出胚胎, 就其轮廓看, 有可能是二菩萨。一般情况在佛像两侧胁侍的, 应是弟子像或菩萨像, 而龙门摩崖三佛龛为了突出弥勒佛的地位, 在其两侧胁侍的, 却是两尊佛像。此种以倚坐佛和二跏趺坐佛为主尊, 立佛为胁侍的群像组合, 明显的是在突显弥勒佛的特殊地位, 这种造像组合形式在国内石窟中罕见。此龛之雕凿为武则天当政时期, 作此表现, 应在呼应自称弥勒下生, 位居人尊之崇高地位的武则天。

另一特殊造像组合为双窑, 北洞本尊为释迦牟尼, 南洞为千佛题材, 后壁本尊为弥勒佛。通常在佛教造像中二佛并坐多表现为释迦、多宝二佛, 由此可知双窑的营造旨在将弥勒与释迦信仰相提并论, 而这与同时期朝野中的“二圣”崇拜遥相呼应、意味深长。据《资治通鉴》卷220中记载, 麟德元年 (664年) , “自是上每视事, 则后垂帘于后, 政无大小, 皆与闻之, 天下大权, 悉归中宫, 黜陟杀生, 决于其口, 天子拱手而已, 中外谓之二圣。”据史书记载, 高宗不仅懦弱寡断, 而且身体不好, “高宗自显突年以后, 因多苦风疾, 百司有奏, 皆和武后详决”[3]。唐高宗咸亨五年 (674年) 八月, “皇帝称天皇, 皇后称天后”, 武则天与高宗并称“二圣”, 与皇帝无异。在大量的宗教舆论与皇家工程的带动下, 广大的佛教信徒也极力效仿, 不仅推崇弥勒信仰, 更在题记中将武后与高宗相提并论, 歌功颂德。由此可见高宗晚期武则天已在广大佛教信徒中获得了颇高的声望。

载初元年 (689年) , 武则天指使白马寺僧徒“薛怀义与法明等撰《大云经》, 陈符命, 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 当代唐为阎浮提 (人世间) 主, 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 ……其伪《大云经》颁于天下, 寺各藏一本, 令升高座讲说。”[4]欲令天下百姓皆以武周政权代唐而立一事, 乃佛亲口授记, 是上应天意, 是正当合理的。除《大云经》外, 武则天时期还曾译出新版《宝雨经》。该经南北朝时的两个译本, 名曰《宝云经》、《大乘宝云经》。新版《宝云经》中多了一段经文:“尔时东方有一天子, 名日月光, 乘五身云来诣佛所。……佛告天曰……‘我涅后, 最后时分, 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 汝于此赡部州东北摩诃支那国位居阿跋致, 实是菩萨, 故现女身, 为自在主。经于多岁, 正法治化, 养育众生犹如赤子’”。这段为武则天称帝造舆论的经文, 使武则天如获至宝, 经文实为武则天的嬖臣薛怀义编纂, 旨在为武则天称帝制造神学预言。由于武则天即天子位, 握有生杀大权, 朝臣或者惧身罹祸, 或者媚主求荣, 也常以则天比之弥勒。

武则天登基后还多次为自己加封与佛教有关的尊号。天授元年 (690年) 武则天“以唐为周”, “上尊号曰圣神皇帝”;长寿二年 (693年) 九月, 加号“金轮圣神皇帝”;延载元年 (694年) 五月, 加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至证圣元年 (695年) 一月又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慈氏”即指弥勒;九月加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如此不断加封自己金轮圣王的称号, 同时以弥勒与轮王的身份自居, 鲜明地凸显出佛教信仰在其政治生涯中赋有特殊之功用。

(三) 形体比例上的不同面貌

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中的弥勒佛像较前期的弥勒造像高大。龙门北魏时期的弥勒菩萨造像如龙门西山中部魏字洞与破窑之间的崖壁上的交脚弥勒像龛, 龛高2.32米, 宽1.56米, 弥勒菩萨高0.90米;古阳洞太和十九年 (495年) 的尉迟龛, 龛高1.40米, 宽1.10米, 进深0.21米, 主尊交脚弥勒菩萨高1.00米。而武则天时期的惠简洞高4.25米, 宽3.50米, 进深2.70米, 本尊弥勒佛高3.10米;摩崖三佛龛高7.30米, 宽16.85米, 进深8米, 主佛弥勒像, 高5.90米。

佛教认为, 在人心向善的世代, 人们都长得高大, 寿命也长;十恶泛滥时, 人便长得矮小而短寿。当弥勒下生时, “人寿四万八千岁” (女子到五百岁才出嫁) , 大地平坦, 树上生衣, 庄稼一种七收。由于世上人人向善, 崇敬佛法, 所以自然界对人也特别优厚, 这在习惯了伦理本位与天人感应观念的中国人, 是很容易接受的。他们相信未来的人类是高大的, 本来就超绝常人的佛当然就更雄伟无比了。大, 是对宗教含义的形象化表现, 是对六朝传统的继承, 也是唐人在艺术上所崇尚的风格取向。在体魄巨大而面容慈和的主尊面前, 你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但那是一种谦和的而非胆怯的渺小, 不是由于害怕、惊惧, 而是从心甘情愿的程度上捐弃自我, 皈依于大法。

在中国为弥勒造大像当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这有两个特殊的原因:一个来自政治上, 武则天自称弥勒下世;另一个来自佛教界本身。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叙弥勒下生时的形象:身紫金色, 三十二相, 众生视之无有厌足, 身力无量不可思议, 光明照耀无所障碍, 日月火珠都不复现, 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 面长十二丈四尺, 身体具足端正无比。当然, 大像之热的兴起, 最主要的原因仍得属于大唐帝国的世代风气。

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中的弥勒佛像在比例尺度上的另一个特点即是皆头大, 下半身矮小, 几乎无臀部, 大腿短且细, 比例失调。这一特征与同为倚坐式的优填王像十分相似。龙门石窟中的优填王倚坐像出现于唐, 武则天后即逐渐消失。优填王像集中分布于龙门石窟西山北部宾阳三洞、敬善寺至摩崖三佛龛一带, 西山中部万佛洞内有二龛, 赵客师洞与破窑之间上方崖壁有一龛, 总共约有六十尊左右。关于优填王像的来历, 宫大中先生推测与玄奘三藏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带回的粉本有关。优填王是释迦同时代的一个国王, 他非常思念释迦, 所以他派工匠做了释迦牟尼像, 俗称优填王像, 就是优填王派人做的释迦牟尼像。这些优填王像的形象千篇一律, 外貌程式化, 皆颈短体胖, “肉髻高如山顶”, “方额广颐”, 面平略方, 两耳重垂, 闭目冥想, 鼻直而高, 口较小而嘴角微陷, 两肩齐亭而较宽厚, 头部、躯体与双腿保持垂直, 两腿下垂倚坐于方形台座上, 跣足踏在莲台上。武则天时期弥勒佛像在造型样式上一定程度受到优填王造像的影响。

三、武则天时期弥勒信仰兴盛的原因

弥勒净土信仰始倡为道安法师, 弥勒净土信仰的普及得力于法护《弥勒大成佛经》 (又名《弥勒下生经》) 、罗什《弥勒大成佛经》、沮渠京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三部译经的流布, 使弥勒净土思想得到较为完整的介绍。弥勒净土信仰早期流布弘传的主要地域有河北、河南、山西、四川、陕西、江苏等地。从现存的佛教遗迹看, 我国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弥勒的形象, 在我国现存的大量佛教造像艺术中, 有关弥勒的题材占了很大一部分。弥勒造像由印度传入我国以后, 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 (根据现存实物资料来看) , 这个盛况一直持续到了唐代。

我国为什么会掀起一股弥勒造像的热潮呢?这还得从弥勒信仰能带给人们的好处说起。《法苑珠林》“弥勒部·业因”条中说:“我 (释迦牟尼) 灭度后, 四众八部, 闻名礼拜, 命终往生兜率天中, 若有男女犯诸禁戒, 造众恶业, 闻是菩萨大悲名字, 五体投地, 诚心悔一切恶业, 速得清净。”[5]《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也说:“未来世中, 诸众生等, 闻是菩萨大悲名称, 造立形象, 香花衣服, 缯盖幢幡, 礼拜系念, 此人命欲终时, 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 与天子雨曼陀罗花, 来迎此人, 此人须臾即得往生。”[6]都是说弥勒做补处菩萨时供养他的好处, 正是在此说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大量的弥勒菩萨造像。

除了把弥勒作为补处菩萨供养获得益处之外, 把弥勒作为未来佛供养, 好处也是极大的。《法灭尽经》中说, “弥勒下世间作佛, 天下太平, 毒气消除, 雨润和适, 五谷滋茂, 树木长大。人长八丈, 皆寿八万四千岁, 众生得度, 不可称计。”[7]《弥勒下生成佛经》中亦记载弥勒下生之后的美好景象:“人常慈心, 恭敬和顺, 雪泽随时, 谷稼滋茂, 不生草秽。一种七获, 用功甚少, 所收甚多, 食之香美, 气力充实。”[8]

按照佛教的说法, 弥勒现在还是个菩萨, 将来必定成佛 (即未来佛) , 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 所以, 弥勒就被希望有新主降生的社会阶层所喜爱和推崇。因此, 而在高宗的中晚期, 龙门石窟出现了众多弥勒像, 其意义已经十分明显。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是以《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为依据的, 这就直白地表现出希望新主降临的思想。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 为登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宗教外衣, 而此时的弥勒信仰较武氏前期出现了顿然上升的势头, 不能不说是武则天绝好地利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朱刚.中土造像源流及艺术阐述.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 (4)

[2]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329页

[3][4]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

[5][6][7]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6-117页、117页

[8]阎文儒.云冈石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48页

[1]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

[3]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论文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4]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

[5]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

[6]项一峰.中国早期弥勒信仰及其造型艺术.敦煌学辑刊, 2002 (1)

上一篇:音乐教师工作计划2010下一篇:履约保证金比例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