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集团利益共同体

2024-08-27

构建集团利益共同体(精选9篇)

1.构建集团利益共同体 篇一

利益共同体集体合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厂“大计共商、目标同识;责任共负、风险同担;效益共创、利益同享”的利益共同体建设,发展和巩固经营者与生产者相互依靠、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激发职工全员参与管理、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实现我厂“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结构优化,狠抓电炉工程建设,攀登百万特钢高峰”的方针目标,特由厂工会代表全厂职工与厂长代表企业行政签订1994年利益共同体集体协议。

二、双文明目标

第二条 94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应达到:

1.产量:钢:134万吨;商品材“100万吨;

2.产值:22亿元;

3.销售额:44亿元;

4.利税:3.6亿元;

5.利润:1.25亿元。

第三条 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1)年内完成大电炉、Lf炉、VD炉和连铸机施工设计图,提出标准设备清单,开始设备订购工作。非标准设备选择制作单位,并落实订购合同。开挖大电炉、连轧机氧化铁皮沉淀池。

(2)年内完成转炉厂3#连铸机移地改造和一轧厂成品料场改造。

(3)带钢厂引进小四辊冷轧机电气系统更新项目一季度基本完成。

第四条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确保全年安全目标实现,即全年无因工死亡事故;年千人重伤率≤0.25;月千人负伤率≤0.75;粉尘合格率≥60%。并完成以下劳动保护措施项目:

(1)新上机动处化铁炉除尘设备。

(2)耐材厂250m3石灰窑除尘及CO2回收项目上马。

(3)厂职工医院增设高压氧仓。

(4)完善一炼厂11#炉除尘设备。

第五条 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实施“三文明”工程,办好第六届职工运动会,力争上海市文明“七连冠”称号。

三、权利与义务

第六条 根据《企业法》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厂长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对全厂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

第七条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在企业中处于主人翁地位。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党政联系群众的纽带。工会依照《工会法》代表和组织职工参政议政,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厂长的管理权威,并履行各项社会职能。

第八条 根据工厂《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细则》,企业分别与职工签订个人劳动合同。职工经考核合格获得“上岗证”。上岗前应签订《上岗合同》。工会有权监督个人劳动合同执行情况。

第九条 因履行个人劳动合同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按《厂劳动争议调解实施办法》处理。

第十条 企业执行政府规定的各类节假日制度,并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实行经厂职代会审查通过的《厂劳动作息制度》。

第十一条 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及工龄工资制度,并发放各类规定的专项津贴。

企业执行《上海市城镇企业最低工资收入试行办法》。

94年职工人均收入继续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在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有明显增长。退休职工一次性补贴人均不低于80元。

企业工资、奖金等分配制度由企业职代会审查决定。

第十二条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练兵等群众性生产活动,实现94年企业质量创优、结构优化、降低成本等重点生产经营目标:

(1)确保电炉钢全年完成58万吨。其中,一炼厂26万吨;二炼厂32万吨。精炼钢不少于20万吨。

(2)力争带钢热送比达到70%以上。

(3)一炼、二炼厂粗炼吨钢电耗比93年下降2%(一炼厂为554.15kwh/t;二炼厂为561.95kwh/t)。动力厂锅炉用煤比93年节约9000吨。煤气厂煤耗要降到290.815kg/km3)。

(4)工厂质量体系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

第十三条 继续开展和深化班组升级活动,推进班组民主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厂班组的整体素质。

第十四条 积极落实建房资金,全年新建住房10000平方米,力争1平方米;分房10000平方米(300户)力争12000平方米。

第十五条 关心职工生活,年内完成下列生活福利设施:

(1)冷库扩建一季度竣工,高温前投入使用。

(2)老托儿所改造9月份竣工。

(3)年底完成带钢厂食堂、浴室的基础结构部分。

(4)年底完成1#门新建综合楼的40%工作量。

(5)年底完成职工医院病房楼扩建工程的50%工作量。

第十六条 企业执行《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并根据相关规定,实行劳动保险制度,支付职工劳动保险费用,逐步建立补充保险制度。

企业为每位职工集体办理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第十七条 企业每年安排有毒有害、高温作业工程的职工体检一次。在逐步完善医疗保健条件下,接受体检人数逐步增加。

第十八条 企业年内安排4000人次职工疗休养。从事尘毒有害作业的职工每年进行一次。

第十九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受职业病伤害产生后果时,按《工厂关于适当调整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实施办法》处理。

第二十条 企业执行政府有关劳动保护的法规、条例。负责加强和改善劳动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劳动保护以及特殊工种和女职工的特殊保护工作。

工会支持企业劳动保护管理,发现违章指挥,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隐患和职业危害,应提出解决的建议;当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应向企业行政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企业行政方面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企业行政和工会有责任教育职工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教育和组织职工接受安全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会支持行政对危及企业和职工安全的行为的`惩处。

第二十二条 企业组织和开展对职工的职业道德、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第二十三条 企业行政支持工会丰富职工文化娱乐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四、协议履行

第二十四条 本协议履行情况每半年向厂职代会二次,接受职工代表的审议咨询。为加强协议中途管理检查协议履行情况,协调履行中遇到的困难,特建立共商制度予以保证:

1.共商会制度。厂工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厂党政领导、工会和职工代表,以及生产一线工人参加的共同利益协商会,对协议履行中的难点进行共商。共研、共决,相互沟通。

2.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厂工会每半年一次组织职工代表和有关人员,就协议履行情况进行巡视检查,把查出的问题和难点提供共商会研究解决。平时针对临时出现的问题开展动态检查。

3.工厂管理委员会会议。厂长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召开工厂管理委员会会议,就协议履行中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4.工会与行政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厂工会与厂行政每季度举行一次联系会议,就协议履行情况,互通信息,交换看法。

5.双方临时约见协商制度。遇协议履行中发生突发性情况,行政和工会任何一方可提出临时约见协商,及时解决难题。

第二十五条 因各种不可抗拒力(包括自然因素或国家政策变化等)致使协议不能履行,或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变更或终止协议。变更或终止情况应报告职代会和双方各自主管机关。

五、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协议解释权归签约双方。

第二十七条 本协议如与上级规定有抵触,按上级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略)

第二十九条 本协议有效期自厂长、工会主席签字之日起至1994年底。

行政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职工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2.构建集团利益共同体 篇二

一、“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概念

1.“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利益”是指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教育利益等等。“共同体”是指双方或多方在理性估算的基础上以不同方式结成的类似利益联盟式的行动体, 互利共赢是这个行动体中利益不同的双方或多方联合在一起的动力所在。“政行企校”的“政”即政府, “行”即行业, “企”即企业, “校”即职业院校。“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以互利共赢为前提, 以契约和协议形式建立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实体或实体联盟, 其核心是校企利益共同体, 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形式。其特点是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2.“政行企校”在共同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肩负着发展经济, 福泽民众, 保障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政府虽然不参与内在运行和具体项目, 但依然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强有力的推动者, 它主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定政策、沟通协调等方式对校企合作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在“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中, 政府是主导者和引领者, 政府的制度供给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关键要素, 并主导着制度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政府通过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等方面, 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和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 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目标。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 促进产教结合的桥梁和纽带。行业组织肩负着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 以及参与行业质量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的任务, 最了解本行业经济运行、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对企业经济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行业组织在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人才需求预测, 专业建设标准, 教材课程体系创新, 教师和学生企业实践、顶岗实习, 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共同体中行业通过发布行业技术与经济信息, 进行市场预测预报等, 为企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 引导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要, 为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引线搭桥, 并宏观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行业内校企合作, 保证产学合作有序进行。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和直接受益者, 参与校企合作, 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中, 企业和学校互为主体。企业通过共建基地、提供兼职教师、共建专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等, 全面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活动, 为企业赢得了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同时也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

高职院校从诞生之日起, 就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 校企关系本质上体现的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在利益共同体中, 职业院校是合作重要的主体参与者, 也是最终受益者。在合作过程中, 学校依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 把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纳入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共同管理实习实训,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同时学校教师也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过程中, 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 国家支撑职业教育的法规、制度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立法和政策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法》、《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学校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 支撑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培训保障法》, 政府资助制度, 以及政府和行业双重监督职教办学质量等, 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发展。英国的《工业训练法》、《就业和培训法》等同样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我国尽管也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与政策, 如《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 但这些法规都比较宏观和笼统, 缺乏具体的校企合作准则、规范以及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特别是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策和税收优惠, 导致校企合作遭遇瓶颈。只有从立法的角度把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 才能真正把合作育人, 共同发展落到实处。

2. 政府主导、推动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 校企合作备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注, 并已成为评价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因行业、企业与教育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倡导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共建高职教育的机制尚未形成。目前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自发的状态, 各级政府主导、推动缺乏足够的力度, 尚未建立协调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 未形成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虽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并对校企合作做出明确要求, 但仍未制定出规范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职责、权益的具体法规与实施条例, 缺乏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具体引导、保障和约束机制。政府的主导与支撑作用缺失, 致使校企合作企业冷、学校热, 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步履维艰。

3. 行业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近年来, 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特别是高职教育对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纷纷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积极为行业职业教育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在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行业在把职教发展规划纳入产业发展规划统筹, 密切教育与产业、企业与学校的联系, 促进产教结合,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 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 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致使目前企业和学院间的合作途径不畅, 新产品开发、技术转化和人才需求信息隔阻, 因此, 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 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 合作的关键是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及时了解并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向和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 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办学目标。企业通过合作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把高职院校的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但长期以来,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性质、资产隶属、管理方式、追求目标不同, 加上国家政策缺失等因素, 导致企业未能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 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使校企合作处在浅层次, 低水平, 缺乏长效机制状态。

5.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核心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利益驱动已成为多数企业是否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因。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既没有相配套的制度保障, 也未出台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 动力机制和保障制度的缺失, 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认为, 人才培养是院校的责任, 眼下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人力资源和技术、信息方面的问题。因此, 在校企合作中, 有些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短期行为和功利性,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仅仅把参与校企合作看成是解决旺季生产所需劳动力的来源, 短期行为和功利化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职业院校的公益性支持或功利性投资, 甚至在合作中把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为企业利益的“索取者”, 背离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的初衷。

6.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不尽人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体,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 高职教育要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才能达到企业诉求。目前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拓展就业渠道, 实现校企共赢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程相对较短,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企业发展不太合拍, 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不完全对接, 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和企业人才诉求不够统一, 教师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与企业预期期望值存在落差, 加上学生去企业实习, 缺乏经验, 安全生产意识弱, 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等, 使企业感觉受益周期长, 风险责任大, 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

三、“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的构建

1. 健全完善职教立法, 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法律法规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国家应从立法的角度明确和规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义务, 把政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 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具体、清晰、明确的法律指导。如德国的《企业基本法》, 澳大利亚的《培训保障法》, 英国的《工业训练法》、《就业和培训法》等, 都明确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升到了国家意志的层面, 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使职业教育与企业互为主体比翼双飞。

2. 加强政府主导, 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腾飞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合作的成效直接关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乎企业市场竞争力, 关乎国家振兴和民族希望, 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和谐。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和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 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来调动企业投资职业教育, 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成立协调教育、劳动、人事、经济等部门的专门机构, 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对话与定期沟通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出台相关校企合作的具体准则、规范、实施细则, 以及鼓励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激发企业需求动力的优惠和优先政策, 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贴息免息信贷等。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协调和监督, 为校企合作提供运行机制和建立保障体系。

3. 强化行业指导,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 加强行业指导, 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 加强产学研结合, 密切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更加适合国家战略需要的必然要求。澳大利亚的“行业引领”被公认为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精髓。因此, 我国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积极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 发挥其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和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 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定期发布国内外行业发展信息、人才需求状况, 引导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要, 引导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和完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 总体指导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推动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到高端技能型人才铺路架桥。

4. 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建立“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

纵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不难发现, 利益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根本机制, 德国的“双元制”, 美国的CBE (Competeney basededu Cati) 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莫不如此。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董事会或理事会, 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 专业建设委员会等, 发挥各自在政策制定、产业规划、经费筹措、人才预测、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决策议事制度、例会制度、质量评价与反馈制度, 出台师资互聘实施办法、员工培训办法, 技术研发与服务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5.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的成效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同时也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制约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 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出台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校企师资互聘互流政策与实施办法;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因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推动力度不够、缺乏利益机制等问题, 导致合作难以深入。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 是解决校企合作瓶颈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以友嘉机电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 (12) .

[2]齐守泉, 石伟平“.后经济时代职教校企合作如何共生共赢”[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6) .

3.构建集团利益共同体 篇三

摘 要:校企合作是协同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助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浙江树人大学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企业创新驱动、地方经济转型,提出“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理念,并初步构建了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政策引导型、专家联姻型、订单培养型等六种类型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积极性,在协同育人、科研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必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树人大学(以下简称“树人大学”)围绕“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目标,紧紧依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地方为宗旨,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效挖掘校企利益诉求结合点,在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利益共同体”构想的缘起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树人大学以“服务需求,注重应用”为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自2003年学校“升本”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在前几年的校企合作中,我们逐渐发现许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程度不深,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

(1)校企合作“碎片化”。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围绕某一课程或某一训练项目展开,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连贯性不强。从本质上讲,学校没有真正将校企合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也没有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建立完整的合作体系,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保障措施较为缺乏。

(2)校企合作“短期化”。由于合作双方对“共同利益”焦点把握不准,不少校企合作项目不是基于校企合作内在需求建立,而是校内某些教师凭借“面子”拉来的合作“成果”,因而,不少企业没有强烈的合作动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有限合作几次后,再无继续合作的空间。

(3)校企合作“表面化”。在校企合作初级阶段,不少项目“表面化”较为突出,大多是“握个手、拍个照、吃个饭”,合作仅局限在基地共建、课程实习等比较肤浅的层面;这些现象在参与的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些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够,进企业实习只是为了拿到学分,不愿真正深入一线,在企业实践实习过程中敷衍塞责,成效不大。

剖析上述问题的实质,我们认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双方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基于互惠共赢之上、服务双方的“共同体”,因此,很难建立持久而深入的合作关系。

二、“利益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针对以上问题,“十二五”之初,树人大学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内部管理等方面做出全面变革,主动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此,校企合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升级版”模式——共同构建“利益共同体”。

(1)学校办学定位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高校动因。“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教育服务和服务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来配置办学资源和运行、管理的教学型大学[1];它是一种逐渐形成并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开放型组织。因此,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应有之意。人才培养仍然是学校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所不同的是,学校根据自身层次和社会需求,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注重理论和技术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学校一方面“以用导学”,以企业需求为引领,用“倒推法”来共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以用促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环境,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最终提升学生市场对口率。

(2)创新驱动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企业动因。当前世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表明,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在中国已难以为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2]。创新驱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二是打造有创造力的员工队伍,这两者都要求企业必须与高校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企业在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很强优势,但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而高校这些方面拥有济济人才,科研能力较强。因此,当企业现有技术手段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时,通过与高校联合组队,优势互补,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可以有效缩短技术开发的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定制化”培养、员工培训等形式,可以让企业获得急需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从而使企业持续保持创新竞争力。

(3)经济升级转型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政府动因。鉴于校企合作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推进校企结合一直非常重视,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近期对此有一系列指示与要求。学校和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因而在合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作用极为重要[3]。为此,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为合作双方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直接或间接的对合作双方进行资助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同时,政府还进一步完善成果转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和高校理顺合作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此外,政府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如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设立15个产学研联盟,进一步集聚高校创新资源,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些政策在不同层面上有效推进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三、树人大学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改革实践

在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大致形成了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政策引导型、专家联姻型、订单培养型等六种类型的“利益共同体”,其基本情况如下:

(1)科研契入型。树人大学依托自身专业的科研团队、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与企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就某一课题深入探讨,协同攻关,真正实现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有机整合,在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同时,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近年来,浙江省的钢结构行业迅速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技术的支撑,学校钢结构专业方向早在2008年便与宏丰实业集团联合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学校委派专门博士教授组成的课题组与企业方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丰硕,以此为契机,双方建立了牢固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几年来,该基地为浙江的钢结构行业培养了100多名应用型人才。

(2)实习带动型。实习带动型是指企业通过与高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深入生产和经营一线,了解企业真实运作状况或生产工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从中择优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类合作,也是以往较为常规的校企合作方式。如,学校与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自开展合作以来,共接纳学校学生各类实习22批次1048人次,企业“业师”承担了现场讲解、业务指导、论文设计等指导工作,先后有30多位学生被该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

(3)中介搭桥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校企合作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中介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职业培训公司,即学校挑选有实力、知名度较高的职业培训公司;另一类是代表行业、企业的行业协会,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机构,可以灵活调节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资源配置,弥补校企合作中政府和市场作用的不足。学校还通过浙江省物流协会、浙江省家政联盟、台州工商联合会、路桥工商协会、海盐个私协会、义乌个私协会等多家协会牵线搭桥,先后与40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4)政府政策引导型。政府政策推动型是指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通过政府牵头,完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复函》,同年,国务院批准了杭州、北京、上海等21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在这一政策环境推动下,学校积极开设计算机(软件外包方向),并与杭州东忠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等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已共建20多个综合性实践项目、100多个专业课程案例以及“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开放、共享、复合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由于成效显著,东忠基地还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示范基地”。

(5)业界专家联姻型。业界专家联姻型指学校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与专业技能的行业专家、企事业单位中高层领导,到学校通过公开讲座、专题授课、实习指导等形式参与学校教学,协助学生了解职场环境和市场需求,介绍前沿的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成正确的职场态度,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与就业竞争力。2011年学校实施了“千人业师计划”,计划在10年内聘请1000名行业企业的专家业师协同授课,覆盖所有专业类课程,逐步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延伸到企业,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该计划实施几年来。先后有230多位业师参与学校的协同教学,这些业界专家的进入,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外部视野,还带来了业界资源和社会需求,以专家为媒介,学校与他们所属3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6)订单培养型。订单培养型是指企业与学校经过协商,由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企业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作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确定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学校与浙江红石梁集团有限公司长达10多年、连续几届合作开设“红石梁班”就是典型订单式合作类型。至今,红石梁班已培养了3届100多名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据统计,有近1/4学生成为了地区主管级骨干,为公司实现提升与跨越式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利益共同体”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充分提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在协同育人、科研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彰显。

(1)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基本构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是衡量校企合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为促进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学校制订了《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等一系列文件政策;成立了校政企多方参加实践教学指导委员,各二级学院也相应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做好校企合作项目的设计、保障和监控工作;学校定期、不定期邀请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培养适切企业需求,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了“3+1”、“3+0.5+0.5”等多种协同育人新模式;同时,学校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校企双方共同成立技术研发中心5个,技术攻关(培训)课题组20多个,为企业解决生产管理实际问题220个(类)。

(2)校企合作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在合作内容上,学校将校企合作细分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建设等“五位一体”,根据人才培养内在逻辑,强化各内容模块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目前,全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文、工科分别达到30%、35%以上;在合作形式上,学校初步形成了实习推荐、校企合作(虚拟)班、卓越工程培育计划等点面结合、长短搭配等校企合作模式;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按照市场需求,通过采取“千人业师计划”、“应用性课程改造计划”等措施,不断加大课程的应用性。三年来,学校共聘请253位业界专家,通过公开讲座、专题授课、实习指导等形式,参与了227门专业课程的协同教学,先后改造应用型课程40门,培养“双师型”教师100多名,组建校企合作的团队10余支,合编教材20部。

(3)学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将学生科技竞赛、素质拓展等内容形式统合到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同时,也促进了理论教学的改革。2013年全校共有580余名学生依托校企合作基地成功就业,当年学生就业率达95%;同时,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在相关行业的实践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据麦可思对我校《2012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英语、土木工程、社会工作等三个改革试点专业2011届就业竞争指数平均在90%以上,半年后的非失业率平均达97.3%,高出全省普通本科院校2%,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2920、2945、2689元,比上一届平均高出20%以上。

参考文献:

[1] 徐绪卿,周朝成.教学服务型大学:民办高等学校的新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 李健.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3] 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 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教学和人才培养创新试点(浙教函2011[5])]

4.构建集团利益共同体 篇四

中国希望和所有国家保持商贸往来,包括伊朗这样的国家,还希望在国际框架下保护叙利亚。不过,中国已经向伊朗发出明确信号,反对该国发展核武器,并大幅减少了从伊朗的能源进口。显然,伊朗拥有核武器将影响该地区的稳定,这同样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至于叙利亚,以色列对是否推翻现政权的立场从未含糊过。

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和以色列拥有许多平行利益。两国都希望中东稳定,不愿伊斯兰革命大范围扩散。中国既然愿意平等对待所有其他国家,自然也不想为偏袒部分国家而破坏自己同以色列的友好关系。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人对犹太人和以色列不存在任何歧视和成见。两国都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先提高生活水平和实现国家成功,希望用务实的方法打破僵化的思想,从未沉溺于领土扩张,或是为过去的屈辱复仇等目标。

两国的合作项目之多远远超出想象。高科技领域最引人注目,其他合作也大量存在,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国和以色列都在寻找替代能源上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不仅出于环境成本的考虑,更包含金融与国家安全的因素。许多中以合作的先导项目,比在美国进行的同类项目更加具有创新性,看上去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些中国大学已经开设了以色列和犹太人相关的课程,中国书店中摆放着讲述犹太人故事的书籍,而且都是关于这个民族创造财富和智慧的正面历史,并非反犹主义宣传。当然,对这些感兴趣的只是一小部分中国人,但也足够对大众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里,一位中国学者告诉我,中国人总是很乐观,相信明天会更美好。我告诉他,犹太人恰恰相反,总是很悲观,习惯于拿自己的厄运开玩笑。不过,严肃来看,两国文化其实具有许多共同点,如悠久的文明史、重视教育、勤奋工作、注重家庭和遭受迫害等。如果当代犹太人和以色列人已丧失其中某些价值观,我们或许能向中国人学习。

我们可能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政策持某些批评态度,但重要的是不要揪住过时的观念不放。虽然我不是中国问题的专家,但我早在1974年就曾到过中国,这个国家早已不再是过去的样子。我认为任何国家都未曾在历史上取得过如此快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我的一名埃及朋友几年前曾问中国人:“中国曾被压迫,成为帝国主义牺牲品。你们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对方回答:“我们已让它成为过去。”我的朋友很惊讶。他接着意识到,如果抛开复仇政治、刻骨仇恨和愤怒情绪,埃及社会将远好于现状。

5.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及分析 篇五

陈赟

(中国政法大学 刑事司法学院 10级2班学号:2010501067)

摘要:

利益集团是自愿性的组织,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为了寻求某种目标而结合在一起。

虽然说利益集团的目标不在于赢得政权,但是它会参与政治决策,对政治有不小的影响。当今社会,跨国公司继续发展,利益集团对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本论文要研究的正是他所说的第二层意思:通过影响政治影响公共政策。

利益集团在参与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力度大大增加,表明它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着一种新的角色。

关键词:

利益集团

政府

公共政策

政党政治

对外政策

利益集团是自愿性的组织,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为了寻求某种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大多数利益集团只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仅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并不寻求取得政权,这也是利益集团与政党额最主要区别。政党的目标是在某种旗帜下赢得某种公共职位,乃至赢得政权;而利益集团的目标则是参与政治决策,使自身利益在公共政策中的到实现。第二,利益集团多为非政府组织。

虽然说利益集团的目标不在于赢得政权,但是它会参与政治决策,对政治有不小的影响。当今社会,跨国公司继续发展,利益集团对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世纪50年代,戴维·杜鲁门在其《政府过程》(the government process)一书中使用了中性词“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的称谓。他说:“利益集团是任何建立在享有一个或更多共同看法的基础上,并且向社会其他集团或者组织提出某种要求的组织。”杜鲁门的解释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此类集团包含有拥有共同利益的个人和组织,由于他们有共同利益,因此认同于某些经济、社会政策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这样的组织积极参与到政治过程中,以寻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而本论文要研究的正是他所说的第二层意思:通过影响政治影响公共政策。利益集团影响决策者得行为被称为“游说”,这一词来源于利益集团代表在国会等待议员时的状况:他们站在议会走廊,等待出入议会大厅的议员,以试图向他们述说立法要求。当然,除了游说立法部门的议员,利益集团还去游说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官员。他们可以直接又说,即与决策者面对面的接触,也可以通过公共舆论和其他手段进行间接的游说。

利益集团对政治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政党,尽管政党与利益集团是不同的政治组织,但是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功能也相互交叉。他们在争取实现各自目标的过程中彼此需要对方。利益集团自身不可能制定和实施政策,因而需要政党组织在国家政策过程中反映他们的利益。反之,政党也需要利益集团为之提供竞选捐赠,在竞选中动员选民,支持政党提出的政策,影响公共态度等等。

政党是美国民主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在美国,长期以来,政党被视为联系政府与公众的重要媒介。然而如今,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仅仅依靠政党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已远远不够。之所以一些人认为利益集团较政党更有用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政党所关注问题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尤其是缺少面对特殊需要的弹性,因此不能回答和满足他们的要求。政党要在最大范围内争取选民,因此它必须面对众多的问题,在政策问题上不可能像利益集团那样专一,专门对某些问题作出反应,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某些利益群体感到自己的要求被忽视,从而对政党的候选人感到不满,感到要采取其他的方式去实现自身的要求。与政党相比,利益集团的有利方面在于它能直接反映公众关心的特殊问题,因此普通公民能通过加入组织去反映他们的利益。

如今,美国的利益集团更加活跃于政党政治之中。它使政党联盟的构成变得格外困难,原有的政党联盟发生了分化,政党难以通过某种意识形态去获得利益集团的认同,以重组联盟。

总而言之,美国的政党政治造就了利益集团政治,反之,利益集团政治的发展也影响着美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美国的政治进程。

在美国政治中,利益集团在实现美国公民请愿、申述的宪法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完善着美国的代议制。首先,利益集团政治使公民的要求有可能聚合并提出。公民个人的要求常常是分散的,如果没有中介,便难以得到反映。有了集团,情况便大不相同。第二,集体行为为公民提供了一种参与政策过程的工具,个人的要求通过组织的形式去反映,也有利于立法者考虑他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第三,利益集团政治推动了立法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获取信息成为立法者履行职责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此,利益集团无论在政党内还是政党外都具有影响。它们影响着候选人的 提名和选拔,直接关系到候选人获得支持的情况。乃至最终影响候选人能否赢得选举。它们帮助选民通过选举去表达自身的愿望。地区政治组织为立法者提供信息,甚至可以影响一些立法行为。在选举和压力政治中,组织行为的聚合成为连接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的一种关键因素。

利益集团还对一国的对外政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此,仍然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利益集团,不仅积极地参加美国的国内政治活动,参与国内政策的制定,同时,也从事着国际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它们的政治参与,深刻地影响着总统外交政策的抉择,“影响了国家安全与民主之间紧张关系的演变”。

总之,美国总统在对外政策的抉择中面临着多重压力,正如托马斯·曼在《制定对外政策》一书中说:“必须把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冲突看做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曼得出结论:“毫不奇怪,今天的总统在美国对外政策方面不再处于支配地位。”

与美国对外政策体系结构性变化相伴随,当今美国,试图影响对外政策的利益集团的数量增多,利益集团参与国家对外政策制定过程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利益集团在参与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力度大大增加,表明它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着一种新的角色。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的一些利益集团就非常关注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尤其关注有关贸易方面的问题,但是影响不大。20世纪50年代以后,情况有所变化。各种利益集团开始较多的介入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过程,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反共和保守主义倾向。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反共的团体,如国家安全与公共政策组织、退伍军人和军事支持组织、商业组织等等。此时期美国积极参与外交政策制定的组织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外交关系委员会”、“福特基金会”。其成员包括前政府官员、美国企业界领袖和一些科技人员。各种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关注和对对外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使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不再仅仅是少数专家和传统团体的领域。美国利益集团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联系较之以往更为紧密。冷战时期,美苏对峙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较少给国会和利益集团提供参与或反对总统决策的机会。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制定的作用明显加大,利益集团的重要性也明显上升。

总之,一国的利益集团影响着这个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党政治,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利益集团在当今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推进着政治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美国政治文化》——托马斯·帕特森东方出版社

6.试论美国利益集团兴盛的原因 篇六

利益集团也称压力集团、院外集团,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获取某种特殊利益而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政治性组织。美国是利益集团最为兴盛的国家。据统计,1983年美国有17644个全国性利益集团,60%以上的美国成年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1](P277)20世纪70年代以来,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只顾自己的少数大利益集团把持的”,在1980年,只有21%的人认为政府还是为“全体人民的利益办事的”。[2](P447)因此,深入探讨利益集团在美国兴旺发达的原因,对我们正确认识美国政府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美国利益集团的研究总体上比较薄弱,关于利益集团在美国兴盛的原因尚无专门的文章发表,因此,本文不揣浅陋,试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人批评指正。

一、利益集团兴盛的社会背景

美国多样化的经济结构是利益集团不断产生的经济根源。美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各种经济形式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因此,美国在建国初就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战争以后,美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轨道,并在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势力如工商业者、农场主、工人等日益强大起来,对国家政权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为实现自己的要求,他们组成各种经济利益集团,并不断扩大规模,由地区性组织发展成为全国性组织。并且,随着美国经济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多样性、专业化愈益明显,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各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如在农业生产中,棉花、小麦、玉米、水稻、黄豆等种植业,柑橘、胡桃、葡萄、蔬菜、奶类等生产,畜牧业、养猪业、家禽饲养业等都已专业化,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这些专门化的行业各有其特殊利益,促成了单一行业利益集团的大量涌现。

美国也是一个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剥削是美国社会的必然现象。在美国,资产阶级、农场主阶级、工人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资产阶级、农场主阶级又分为大、中、小不同的阶层,工人阶级也分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此外,美国还存在大量的诸如管理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中产阶级阶层。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并引发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在斗争中壮大自己的力量,各阶级、阶层的人自然而然地团结起来,结成利益集团。麦迪 逊曾说:“造成党争的最普遍而持久的原因,是财产分配的不同和不平等。有产者和无 产者在社会上总会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债权人和债务人也有同样的区别。土地占有者 集团、制造业集团、商人集团、金融业集团和许多较小的集团,在文明国家里必然会形 成,从而使他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受到不同情感和见解的支配。”[3](P46-47)麦迪 逊在这里正确地道出了利益集团产生的阶级根源。

美国是典型的多样性、多元化的国家,除上述经济、阶级利益差别外,还存在形形色色的民族、种族、宗教及政治派别。美国是移民之邦,从殖民地时期开始,世界各地的人民就向北美移民,因此,美国种族成分相当复杂,民族来源极为分散。在历史演进中,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主体的白人种族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他们对少数民族实行 歧视、压迫政策。而非洲裔、西班牙语裔、亚裔、犹太裔美国人及印第安人等则为少数 民族,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移民来到美国后,也带来了各自的宗教、文化和传统 ,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美国是信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各种宗教都能在美国自 由传播,造成宗教信仰纷杂、教派林立。在意识形态上,各种社会思潮也在美国广为流 传。因此,美国被人们比喻为“比萨饼”、“杂烩锅”、“色拉拼盘”,这种多元化的 社会结构为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利益集团兴盛的政治保障

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普遍现象,在英、法、德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为数众多的利益集团。然而,与美国相比,这些国家中利益集团的数量和种类要少得多,其活跃程度、影响力也大大逊色于美国。这种差别主要是由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造成的。美国实行中央和州分权的联邦制,两级政府又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这种权力极为分散的政治制度为利益集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利益集团可以向各级政府施加压力,也可以向同一级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分别施加影响。一个利益集团在某一级或某一个政府部门受挫折,却可以在另一级或另一个政府部门取得成功。而在单一制和非分权国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例如在英国,政治权利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种势力只需向中央政府的某个部门施加影响就够了,因此,英国的利益集团绝大多数都是全国性组织,这就大大减少了利益集团的数量,其活跃程度与美国相比也就黯然失色了。对此,英国政治学家维尔指出:美国“利益集团是靠着政 府体制的分散性这个特点兴旺起来的”[4](P110)。

政党制是美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各级政府官员是由政党组织提名选举和任命的。政党要想赢得选举上台执政,必须赢得尽可能多的人的选票,尽可能反映国家 和公众的利益,因此,两大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具有广泛性和模糊性,它回避了与公众利益对立的少数集团的特殊利益。另外,美国政党制是在选区划分基础上,按照地区代表制原则选举官员的,这也使一些阶层、民族、行业的特殊利益得不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利益集团制度来弥补它们在集中利益和代表性方面的不足”[5](P357)。并且,美国各政党内部意见也并不是完全一致。在一党之内,党员之间对于某些问题的态度和意见分歧,也许比同另一党党员的分歧还要大,党员并不是完全按照党派 的意志投票的,在制订某些法律、政策和进行决策时,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己选区的利 益和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这种情况鼓励利益集团同时向两大党的议员 或行政官员进行游说,在两党内寻求对其立场和利益的支持,增加了实现其要求的可能 性。

与组建利益集团密切相关的结社权也得到美国宪法和司法部门的有力支持。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和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6](P84)这一修正案是利益集团得以合法存在和开展活动的法律依据。根据美国最高法院历来对这一修正案的解释,政府不得钳制人们的言论自由,不得对任何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样,利益集团可以自由地公开其主张,可以自由地出版和散发出版物、刊登广告,以宣传其主张。美国宪法并没有关于公众结社权的明确条款,但是,美国人一直把宪法看做是结社权的根本保障。美国学者霍恩曾经指出:“结社自由是美国宪法所保护的公民权利中的最重要的一项。”[7](P1)自美国建国以来,公众的结社权一直被看做是 由集会、请愿等自由权利引申而来的受宪法保护的权利。这一点,联邦最高法院是承认 的。这种情况鼓励了各利益集团在宪法许可的范围内采取行动,通过各级政府实现自己 的愿望和要求。

三、利益集团兴盛的思想基础

美国人民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促成了各种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在殖民地时期,北美就不存

在传统的封建特权,没有等级制度,政治、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民主的因素,如代议制、地方自制,小有力的经济、政治势力组织起来,结成利益集团,对美国的国内外政策施加了更大的影响。同时,美国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为利益集团的活动提供了全国性的舞台,因此,这一时期出现的利益集团大多是全国性的,如农场主联合会、全国制造商协会、美国商会、全国独立企业联合会、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人联合会等。在进步运动的推动下,其他类型的一些利益集团也建立起来。如黑人成立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环境保护主义者成立了山岭俱乐部、全国公园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教育工作者成立了全国教育协会、美国教员联合会等。对此,美国学者奥恩斯坦作了如下总结:“在国内战争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工业和经济随着大批欧洲移民来到美洲一道发展起来。政府扩大了,而包括具有广泛的群众运动基础在内的集团,也开始增加了,农业团体、劳工组织以及更加广泛得多、面向经济的集团开始在美国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利益集团和院外活动集团在华盛顿的政治中成为一种固定的事物,几乎什么问题都管。”[13](P248)

20世纪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利益集团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手段更加丰富、老练,利益集团的影响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克服“大危机”而实施的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行政部门的力量,树立了联邦政府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利益集团对行政部门的游说活动骤然增多。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会改革后小组委员会的决策权扩大、政党政治的“衰落”和基层行政部门权力增大,利益集团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从而刺激了利益集团的更大发展。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围绕着种族歧视、妇女权利、越战、政治改革、消费者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上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的利益集团如经济、民权组织扩大了他们的规模,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大批新的利益集团也相继涌现,达到了“十足的爆炸程度”,利益集团的组织性和政治影响力也大大加强。另外,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里,现代化的“后遗症”严重地困扰着美国民众。为解决诸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遭破坏等问题,以及吸毒、犯罪、暴力、色情泛滥、道德败坏等社会丑恶现象,广大人民组织起大量的公共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美国利益集团的发展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是美国多元化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美利坚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在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实现的。

收稿日期:-10-06

【参考文献】

[1]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詹姆斯·M·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维尔.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JamesM.Smith,etal.AHistoricalRecordofAmericanConstitutionDevelopment,New

York,1958.

[7]RobertA.Horn.GroupsandConstitution,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56.

[8]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9]J·艾捷尔.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

[10]C.StageandR.Holstered,ed.,GreatIssuesinAmericanHistory:FromSettlement

toRevolution,1584-1776,NewYork,1969.

[11]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12]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建设利益共同体 篇七

但是报纸下半夜印刷,凌晨之前已经印完,虽然接下来还可以印晚报,机器闲置时间毕竟很长。厂房、机器闲着,每天还都要提折旧,这很不合算,算起账来是亏损的。

这家报社进行了改革,把印刷厂独立出来,单独核算。工厂可以利用富余时间,另外揽活。改革之初,有些人不乐意。另外揽活意味着工人要多干活。独立核算,不如背靠大树好乘凉,万一干不好就没有了靠山。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算账,大家思想通了。实行的结果,亏损变成了赢利,工人的收入也增加了

改革的结果,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利

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报社时的一件事。那时,报上的图片少,版面上黑压压的一片文字,很不好看,我们就想增加照片。但是摄影记者只有三四个人,无法满足需求。我们就给各个采访部配相机,要求文字记者也兼拍照。但是,那些配下去的相机很快相继出了毛病。因为相机公用,各人使用习惯不同,又很不专业,出毛病是必然的。那时候一台单反相机是很精贵的。我们改革的办法是:请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教师来办班,学习合格的文字记者每人配一台相机,规定提供新闻相片的定额,同时规定使用者负责保养。折旧时间完成后相机归个人所有实行的结果,新闻图片大量增加,为此支出的费用还比原来更节省。报社和记者双方都有利。

世界上的事情当然离不开利益。但是利益并不只你争我夺的对象,并不只有损人利己或者损己利人这两种结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益才是社会进步社会和谐之道。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更多。有朋友在海口买了一套房,但是每年自己和亲友去住的时间不过一个多月他把房子交给卖房兼物业的单位,他不去的10个多月,用来出租。租金分享。他还省了维护房子的精力和费用物业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利益。

有一位在上海的老太太,家里子女都出去了,一个人在家,不需要雇保母了。原来在她家的保母就出去做小时工,但是晚上还回她家免费住宿。双方知根知底,和谐相处。保母省了房租,老太太晚上有人作伴,万一有个急事不至于无处求救。这更是一个双方有利的典型。

这些事都不一定能成为可以到处推广的模式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却具有普遍意义

改革当然免不了要调整利益关系,但并不一定要损害某一利益群体的利益。许多时候是可以做到大家都有利的

从根本上说,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人的生产力、物的生产力、能源的生产力、智慧的生产力,都有闲置的,或者用得不得法的把这些生产力发现出来,解放出来,组织起来,实现出来,社会财富就增加了有了这个基础,人们收入的增加就有了靠得住的来源,就是可持续的,能够不断前进

8.连接利益共同体的能源大动脉 篇八

土库曼斯坦,这是一个地处欧亚大陆最深处的国家之一,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但是,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土库曼斯坦,人们通过媒体看到的景象却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感动:从习近平主席乘坐专机停降的马雷机场到“复兴”气田约10公里的路段两侧,由十万人组成的一个个欢迎方阵密集排列,身穿民族服装的土库曼斯坦民众用传统的歌舞、敞开的毡房、特色的美食和处处飘扬的中土两国国旗迎接着中国的贵宾。这不仅是今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时留下的动人一幕,也是中国与中亚各国能源合作健康发展的真实写照。

寻找内陆国家的能源出口通道

中亚五国领土面积的总和只有四百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崇山峻岭、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在冰川融水滋养下形成的一个个绿洲是中亚各民族主要聚居的地方。严酷的自然环境给予中亚各民族的草场、耕地非常稀有和珍贵,但是广袤的中亚大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这应了乌兹别克人的一句俗语——“如果当你连一块热馕都吃不上的时候,安拉总会让你喝到一碗羊肉汤。”我们这个星球没有给中亚留下巴厘岛式的旖旎风光或亚马逊式的茂密雨林,却在深深的大地之下馈赠了丰富的资源宝藏。

据世界权威组织国际能源机构(IEA)公布的数据,中亚地区能源储量极其丰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居中亚首位,已探明储量和产量在中亚各国均居首位,而且探明储量随着石油地质勘探的深入与扩大仍在不断被刷新。目前公认的石油己探明储量估计在156亿~195亿吨,天然气储量估计约4万亿立方米,其中探明储量为1.5万亿~2.4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为中亚地区之最,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多达2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而估测储量甚至达23万亿立方米,石油储量约为120亿吨。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土面积中有63%位于油气凝聚带,是世界15个天然气生产大国之一,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9480万吨,潜在储量约有40亿吨石油和6.3亿吨凝析油,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3万亿立方米,潜在储量达5万亿立方米。塔吉克斯坦的能源相对贫乏,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89万吨。

依据这一重要的地区优势,中亚各国独立后纷纷采取了优先发展能源开发与生产的经济恢复政策,并很快收到较好的效果,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能源储量较高和原有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国家,由此走出了苏联解体和经济联系断裂的破坏性冲击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低谷。然而,独立后的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身对能源的消耗量小,大部分原油和石油产品需要外运。但是,中亚五国全部是内陆国家(其中,乌兹别克斯坦还是个“双内陆国家”,即它周围的所有国家均没有海岸线),能源出口的通道问题成为阻碍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中亚—中央管道成为独立初期中亚各国出口石油的唯一出路,开通更多元的能源出口路径、建立更广阔的油气输出走廊,成为中亚各国建国初期外交和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任务。

能源出口多元化的远景蓝图

把能源兴国作为独立初期经济恢复基本动力的中亚各国,在继续利用原有的能源输出通道并尽最大可能挖掘旧管道潜力的同时,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周边邻国。地理位置独特的土库曼斯坦与伊朗较早建立了能源合作关系,通过管道向伊朗北部能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每年出口80亿立方米天然气,使人口仅有680万的土库曼斯坦很快进入了人均GDP上3000美元的行列,经济连续多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增长率。颇具现代时尚风格的首都阿什哈巴德仿佛一夜之间在沙漠戈壁上拔地而起,国民享受着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休假的待遇,甚至使用着免费的水、电、气。

哈萨克斯坦的政治分析人士与能源战略专家也为自己的国家勾画出能源出口多元化的远景蓝图:向北,通过对原有管道的技术改造增加向俄罗斯、乌克兰出口原油的输送量;向南,通过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进入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开拓能源需求量较高的南亚市场并进入印度洋;向西,跨过里海经阿塞拜疆的巴库、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连接土耳其的港口城市杰伊汗通向地中海;向东,进入中国能源网络,并经天津、连云港、上海、广州、香港走向亚太。实际上,让哈萨克斯坦政治家和能源界最看好的合作方向恰恰是向东。这不仅是因为开展国际合作的对象单一,不存在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麻烦,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在中国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发生着的改变意味着更广阔的商机。

的确,这时的中国正渐渐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对国外石油的需求迅速增长。到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其中对石油的年进口量递增1000万吨左右。十年后,2003年中国进口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达到9759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36%,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仅仅过了一年,即到了2004年时,中国的石油总进口量就突破了一亿吨大关,比专家们关于2005年才可能突破一亿吨的预测竟早了一年。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中国石油的国际合作进入更加宽广和更加深入的领域。1997年至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哈萨克斯坦政府连续签署购买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公司股份的协议,逐步购得这家公司85%的股份。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接管阿克纠宾斯克油气公司后,这家公司的原油产量由1997年的280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600万吨,由负债经营转为赢利2.7亿美元。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又先后从沙特阿拉伯一家公司和美国谢夫隆-德士古公司分别购买了哈萨克斯坦的北布扎奇油田35%和65%的股权。2004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又购买了哈萨克斯坦里海田吉兹地区油田50%的股份。

在管道建设方面,2002年5月,中哈原油管道项目首段肯基亚克—阿特劳段开工建设,管道长448公里,初期年输油能力600万吨,逐步达到年输油能力1500万吨,已于2003年正式投入运营。同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肯基亚克—独山子输油管道(起点为哈境内的肯基亚克,经阿塔苏、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至我国新疆的独山子)建设协议,并确定分两期工程进行。这条管道线路全长2584公里,其中哈境内长度2332公里,中国境内252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2006年5月25日,中哈输油管道中的阿塔苏—独山子段建成输油,从而使中国能够首次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中哈能源合作不仅大大改善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也开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合作领域互利双赢的范例。

nlc202309031320

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ABCD

2006年,土库曼斯坦时任总统尼亚佐夫访问中国,中土双方签署了土库曼斯坦从2009年起向中国每年提供天然气300亿立方米的协议。2008年8月,纵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A线开工。经过四国工程人员的密切合作,在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后,这条全长1833公里的天然气输送管线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完工,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奇迹。2009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齐聚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管道首站,共同转动阀门,产自中亚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往东方。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高度评价这项工程的意义,他将这条天然气管道称为“伟大的世纪管道”,因为它的建成除了纯粹的经济和商业利益外,还将成为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则认为,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在极短时间内启动和建成,是通过合作保证能源安全和国际市场能源线路多样化的成功范例。显然,这是中亚国家领导人长期因能源出口单一而在输出方向、出口价格等关键因素上受制于人后的由衷之言。

2010年,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B线也开始投入运营,AB两线年输入天然气170亿立方米。2011年12月,C线开工仪式在乌兹别克斯坦历史名城布哈拉举行。这条管线原计划于2013年底完工,届时将担负起由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重要产地加兹里向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加入100亿立方米输送量的功能。

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管道和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不仅开创了中国能源工业的两个第一(即第一条由海外输入石油的管道和第一条由海外输入天然气的管道),也开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两个第一。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不同特色的经济体之间,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之间,能源管线犹如经济的血脉,再次把相隔万里的人们联系在同一个时空。通过这数条大动脉,不仅中国一方获得了经济发展必需的能源,中亚各国的能源复兴战略和多元出口方针也得以实现。合作使中亚各国的潜在社会产能经过流通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为各自经济的复苏注入了积极的能量。不仅如此,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视为己任的中国石油人还通过投资建设果蔬生产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资助残疾人协会和荣誉军人协会等活动,积极参与中亚各国公民社会建设,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公共外交形象大使。

同是在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康采恩签署了关于年增供2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购销协议,并与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一同出席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承建的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并就启动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由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确保2016年建成通气,实现每年通过四条管道向中国运送土库曼斯坦天然气650亿立方米等问题达成共识。

习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中哈双方共同签署了总规模约300亿美元的贸易协议,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约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所持有的卡沙甘油田权益,这意味着在交易完成后,中石油将持有该油田8.33%的权益。土库曼斯坦的“复兴”气田是世界第二大单体气田,哈萨克斯坦卡沙甘油田是继1968年在阿拉斯加发现普鲁特赫本油田后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两国将最好的油气区块作为与中国合作的新平台,这本身即说明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政治互信和经济依存的程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习近平主席9月13日在比什凯克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首理事会时提出,要把上合组织打造成各成员国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用不了太长的时间,我们就会看到,在当年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不断扩大、延伸着的油气管线,将成为连接这个共同体有机血肉的大动脉。

(作者供图,来源:俄文网站)

9.构建集团利益共同体 篇九

(2012年9月17日)

各位新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们入职培训的第一天,在培训班开班之际,我代表航天科工集团江苏捷诚公司全体同仁对各位新同事的加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感谢你们对江苏捷诚公司的信任。你们的加盟,为江苏捷诚公司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希望你们尽快融入到江苏捷诚公司这个大家庭中来,尽快融入到公司航天文化的氛围中来!

公司一惯欣赏并认同那些辛勤工作的同仁,公司也将会为每位优秀的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尽可能的为大家提供方便的工作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力,发挥每个人的价值。在这里,无论你在什么岗位,你们都享有平等的晋升、学习和培训机会;公司稳健的发展态势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将为你们提供一个服务社会和企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公平、公正的平台。事实将证明,你们来到公司是你们正确的选择,鼓起你们的勇气,拿出你们的激情,让我们共同努力;这其中,努力不仅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智慧和忠诚,其过程虽然充满着酸甜苦辣,但其结果必定是丰收和喜悦的。真诚地祝愿你们能够在公司收获事业、收获友情或爱情,收获成功!同时,你们还要学会辨证地思考,在你们以后的工作当中,你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你们要学会及时总结和反思 1

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顺利度过痛苦并能够从中收获更多的成长经历,使自己拥有宽广的胸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公司的明天不仅在于我,更在于你们,因为你们将要成为公司历史的一部分,并将承担起将公司做大做强的责任。

我作为公司总经理,同时又是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在这里,我想对你们在公司的发展提三个阶段的要求和期望,希望你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领悟并努力实现,从而达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一阶段,你们要深刻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了解你们自身的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当你们对公司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当你们能够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并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开展工作,公司才能产生更为强大的执行力,才能使整个企业顺利并飞速的运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你们首先要做的是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鼓励员工进行职业拓展,前提是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样公司才会给予你足够的信任,才有可能把你放到新的更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工作。

第二阶段,要在岗位技能熟练的基础上,能够独当一面,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公司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不仅取决于公司给予你们的机会,更取决于你们个人的努力。作为新员工的你们,要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把公司的优秀的老员工作为你们这个阶段的目标,虚心地向他们学习,真诚地和他们交流,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

你们要十分认真地对待手中的任何一件工作,努力钻进去,兴趣自然在,不能眼高手低、哗众取宠;请你们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拜经验丰富的技术娴熟的道德品德与职业素养高的老员工为师、拜书本为师、拜网络为师,孜孜不倦地学习,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

第三阶段,你们要结合公司发展战略进行业务扩展,实现企业与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只有你们在工作中获得事业的满足感,成就感,才能有更多的动力来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员工的个人行为取向与公司的价值观趋向一致,使员工保持与企业同步成长的快乐,不断地激发员工潜能,追求员工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而你们的成长也能更好。

各位新同事,今天,看着年轻的你们,我恍如又看到了30年前的我和那时的同事。当初的我们像今天的你们一样,有着青春的脸庞和高昂的热情,昔日的创业骨干如今已经成为公司今日的中坚力量。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航天科工集团江苏捷诚公司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定会有你们无悔的“青春之歌”。

各位新同事,“人生没有彩排,每一个生命轨迹都是现场直播”。“时间让我们沉淀,空间让我们成长”。希望你们能够尽快的融入到公司这个团队中来,努力学习,锐意进取,利用公司的成长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最后祝愿各位新同事在航天科工集团江苏捷诚公司的历史时光中,从容而精彩!

上一篇:怎样写现代诗下一篇:数学教研活动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