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5篇)
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二、成功之处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这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三、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在指导阅读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平等、互动地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2
如果说,教材也像跳水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那一类:文章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难以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反复地读文,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功夫?二、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近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我不停地读文本,同时,在网络中寻找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深深地感动了,李大钊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发现了突破口!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李大钊同志的源泉吗?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读书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李大钊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和我一样被李大钊同志深深地感动了,肃穆的课堂让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回顾钻研教材的过程,我再次认识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参,不能忙着看别人的教法设计,而应该从最基本的细读文本入手.老师自己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寻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5
前几天参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联合举办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思考了好多。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全文有32个自然段。本着从本班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正确有关重点词句,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简介、课文写作顺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李大钊的重点词句及描写敌人穷凶极恶的词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李大钊不仅具有忠实于革命事业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而且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他还有着对家人深深地怜爱之情。第三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父亲被害后家人的心痛及感受,并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前后呼应写法的好处。随后就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钊、李星华、李星华的母亲、军阀张作霖……)进行小练笔。现就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在上课开始,我以让学生回忆文章主要内容为引入,以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审时”为主线索展开新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平时很少发言的个别同学积极地参与到问题之中并踊跃地回答问题;
二是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读时很有感情;
三是同学们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法庭上”这一部分时,我被同学们的精诚团结所感动,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让哪几个同学来表演,谁扮演父亲、谁扮演女儿、谁扮演法官和谁扮演母亲,就在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将主动权交给了班长,在班长的组织下,几位同学立刻有声有色地进行了表演。
最后,课堂在“从父亲又望了望我们的‘望’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是我上几次公开课以来第一次感觉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不过,在反思中也意识到了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板书不够细心。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精华,而我却将要点没有很好地写在黑板上。
2、长文短教的技巧还很欠缺。这是一篇回忆录,应该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时”这两个方面的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法庭上”这一部分,而我却没敢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3、如郑校长和几位老教师所评价的那样,我的课堂只注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六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连句成段。这一点是我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的。我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引,现在的教学中我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表达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地进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不足之处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习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5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之间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应注重体验与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涵。如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对话,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教师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的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点,化“热点”与“难点”为“焦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焦点访谈”。
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可以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也可以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即兴表演等一系列阅读活动来实现。通过朗读、想象,谈感想,谈心情等教学环节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并且是富有情感的交流,这就是阅读教学理当追求的境界。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6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7
如果说,教材也像跳水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那一类:文章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难以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反复地读文,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功夫?二、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近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我不停地读文本,同时,在网络中寻找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深深地感动了,李大钊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发现了突破口!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李大钊同志的源泉吗?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读书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李大钊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和我一样被李大钊同志深深地感动了,肃穆的课堂让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回顾钻研教材的过程,我再次认识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参,不能忙着看别人的教法设计,而应该从最基本的细读文本入手。老师自己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寻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8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小孩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紧扣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一词,展开教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会更有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9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传统课文,规范质朴,至情感人。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引导者,一个质疑者,让传统课文散发出现代课堂的风采。
上课伊始,板题读题后,文中哪句话写到这个课题?自然学到第一自然段。那父亲是谁?链接李大钊资料,谈谈感受,再读课题就有别样的一种沉痛的感情。
回忆父亲的一些什么事呢?学生默读课文做上批注。十来分钟后,学生展示汇报,引导学生简练概括事情,如:形势危急,坚持工作。学生遗漏之处,啰嗦之处,老师质疑,引导学生发现体悟,简练概括。
这么一些事情,哪件事对你印象深刻呢?为什么?在这一问的引导下,学生探究出李大钊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来。
多么好的一位革命者啊,多么好的一位父亲啊!感情朗读课文后三段,体会悲痛心情。“妈,昨天是4月28”和前文哪里的写法相一致?学生迅速找到读一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交流中,老师引导体会这样前呼后应表达的好处。课文还有这样前后呼应的写法吗?找一找进行交流。师引导课文开头一二自然段的写法,质疑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事的文章写法相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叙述方法?从而在质疑中思考体会倒叙的写法和好处。
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质疑中,学生积极探究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0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巧用多种照应方法,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一、再现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
例如开头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说:“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样照应,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烈士牺牲的具体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
例如前头说:“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后面写道:“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写说明李大钊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党的可贵品质。
三、续写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说“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后文说:“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就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说明李大钊的品质也教育了工友,他宁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党的秘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其充满了革命色彩与血肉亲情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不忘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教育。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课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生平。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展示、交流他们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和老师的补充,学生对李大钊这一人物的生平和背景基本了解了。再来导入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读题,接着根据课题质疑――看了这一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结果学生纷纷举起了手:(1)我知道这是一篇回忆录,但我想知道这是谁的回忆,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2)十六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十六年后还依然记得清楚?(3)作者为什么十六年后还要把它写下来?到底想表达什么?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想,让孩子们自学的机会来了。于是我抓住这一机会说:“同学们问得真好,如果想知道那我们赶紧读书吧,看谁读得最认真,最先弄明白,在书上做上记号。如果有弄不明白的请在书上标明。在独学中,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对文本的研读中。接下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不但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而且知道抓住李大钊的语言、行动、表情描写等句子进行分析和体会。再加上我利用视频进行深情的范读和感情朗读指导,学生们在读中深深地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但是,一节课下来,仍然有很多问题:
1、课前搜集资料不全,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理解,所以对这位革命先驱的革命事迹在感悟上不深入,比较肤浅;
2、导学过程中,部分小组只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而没有提出自己读书的疑问,即使有,也都较为浅显;
3、老师的点拨还需要精当、适时;有时有越俎代庖之嫌。
总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师生都有收获,但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逐步让课堂“高效”起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2
如果教师本身就不大喜欢这篇课文,那教学效果无论如何也不会好。这是我上过这课后的感受。
上课之前,我对这课实在是不太喜欢。课后我再次看了一遍课文,我找不出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它!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的“遇难”,语言朴实,文章采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难事件的难忘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再读,我觉得是不是作者的描述太过理性而让我不喜欢呢?文章的作者是李星华,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首尾照应的语句非常简单,反复朗读,透过简单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作者心里对父亲遇难的刻骨铭心与悲痛欲绝,平淡中见奇!但是,这样的情绪学生如何体味呢?如何引导孩子们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丰富的感情呢?一直到课结束,我也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其次是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个句子的理解,我是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自由读句子,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让他们自己批注在书上。交流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孩子们就谈到了,正因为李大钊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因此他能镇定自若,见了亲人,听了亲人的哭喊也不激动不悲伤!我觉得孩子的理解不错,已经到位了!因此我只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虽然“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但是此时他有千言万语要对他的孩子,对他的妻子说啊,请您动笔写下来!孩子们写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理解并不深刻。有的孩子只局限于儿女情长,他写的是让妻子和孩子好好活,好好抚养孩子成人;有的写的是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将来不放心,让孩子好好读书;只有少数几个孩子站在“革命”的高度,教育妻儿继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继续努力,并告诉妻儿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知道我没有处理好这个句子的教学。
这篇课文较长,学生认真地完整地读完一篇课文需要10多分钟,因此,课堂中给孩子们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够的!到底该如何指导孩子们去读书呢?我乱无头绪!
明天还有一个班级的教学,我想我会尽量想办法处理好今天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要好好研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悟到了文本的精髓,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较好地开展教学!
爱上文本,这是我上过这课后最大的感受!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3
回顾今天的课堂,简单却也不失简约,利用了导图,开始了互助,不求复杂,只求扎实,真实而不失那份主动,灵动。《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老课文,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内容不难理解,利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情流露,表达真情实感,具有可读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题,从内容出发而不局限于内容,两课时的安排得失小结如下
寻互助抓手,从培养质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个举措与收获便在此,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存疑读书。(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怎样的事情让我十六年后还回忆?)聚焦内容提问,虽然不难,由于平时重视不够,学生还不是太会发问;趁热追击,在梳理课文结构后,根据黑板上的导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轮难度提升,质疑互助,学文释疑。(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父亲为什么被捕?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师追问,除了关注内容之外,还可以怎么提问?生给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前后什么关系?显然提问者是有答案的,师继续追问,根据你知道的答案再提问,生马上给出: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了如此启发,问题质量在提升: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父亲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两轮质疑,给予时间,帮助梳理,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少讲真思,好!
提高值问题,尝试互助学习。聚焦文章写法,提炼人物品质的问题,正是共学好凭借。共学一: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互为补充,完整表达,强化写法的品鉴,从内容,写法,读者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既为读,也为考;共学二: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证据?学习提炼,互为补充,化零为整,既从片段中提炼,也从全文中关注。共学三:生字词人人过关,第一课时,互相提醒的是易错音,形,偏旁,人人修改过关,第二课时,互相批改的是实时听写的情况,人人订正过关。扎扎实实过基础,扎扎实实学阅读。
遗憾亦有,写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学生有些很不上进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开,男女生交流不够,发言面,发言层次体现不出,继续努力,实践调整!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4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抓关键语段,体会人物品格;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研读描写李大钊在法庭上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品悟人物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忠于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操。
难点是: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于习作之中。
本节课教学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可能无法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结合我校开展的领袖儿童教育课题研究三模九步教学模式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创境引题。
我选择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首先让同学齐读课题,围绕“回忆”二字质疑: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让学生在自读中圈出时间的提示语,按照提示语将文章分成四个大块,再归纳出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进而概括成小标题。即: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这样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先学后教
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所以学习课文前,我一再布置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事实证明,学生搜集的课外补充资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先学环节,我着重让学生抓住重点片段质疑,如在学习父亲被捕时的片段时,我让学生读后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李大钊为什么不先离开北京,出去躲两年再回来?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了,敌人还抓他?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我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李大钊的身份:共产党员,19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是北京革命党区的领导者。家中的书籍和纸片烧掉是不想让敌人搜索到证据,为了不泄露党的秘密。但因为李大钊是革命党领导身份,所以无论如何敌人都要抓他。他能离开北京吗?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会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牺牲,所以李大钊是坚决不会离开北京的。因为被捕前和被捕时都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描写的,让学生在读中圈点批划,抓住问题:“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点研读描写李大钊言行举止的句子,书写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再以“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父亲高尚品质的?”这个问题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对比的写法。
在后教环节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内容“法庭上”时,文中出现了三处描写李大钊的关键语段,由于学生已经采用过圈点批划及写批注的方法,所以在齐读这一部分之后,我便让学生在默读中自己读划,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找到相关的句子,但写感受主要集中在第三处,针对第一处写感触的少之又少。那么,如何突破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呢?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在理解“法庭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首尾呼应的句子比较明显,所以找出来并不难,之后,进行延伸训练,让学生同桌讨论,找出文中另外两处相呼应的句子。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这个延伸相对较难,只有极少数学生找到了两处,如果用幻灯先打出首句,再找呼应的句子,这样对班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相对降低了难度,不至于让他们孤立于课堂之外。
三、展示反馈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主要以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5
“以问题为中心”的“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推广,使我受益匪浅。近日,我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讲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如下:
首先师生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时紧紧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解决问题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进行运用,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拓展。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创造思维的最好的方法。
2.回忆六十年前的事 篇二
用一句老话来说:“余生也晚。”这三家书店在抗日战争前和抗战期间大后方的状况,我没有亲身经历。可是,六十五六年前,也就是我在国民党统治区进大学读书前后的情景,却宛在眼前。
那时候,我和周围许多同学几乎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这三家书店的书籍,远比学校里老师指定的参考书要多得多,影响也要深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那确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因为人们头脑里积累了太多的问题,渴望能找到明白而有系统的解答。这三家书店的书籍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拿我自己做一个例子。这就得把话说得稍远一点。我是在曾成为沦陷区的上海长大的。抗战胜利时,我是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不那么相信共产党,倒是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抱着很大的希望。抗战一胜利,上海许多商店的玻璃橱窗里,都并列地排着蒋介石、杜鲁门、斯大林、艾德礼的照片,称为“四大领袖”,还用长管的日光灯摆成“V”字形,表示庆祝胜利。看到了心里真是兴奋,觉得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国际地位?真是扬眉吐气。蒋介石到上海,在跑马厅(现在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演讲,我挤在几万人中去听。那时扩音机效果很差,一句话也听不清,但他挥动戴白手套的手讲话的情形至今如在眼前。但人们态度的变化太快了。国民党大小官员的“接收”成了“劫收”。他们有从天上飞来的,有从“地下”钻出来的,忙于“五子登科”(金子、房子、车子、女子、票子),可以说在短时间内就丧尽民心。蒋介石不顾人民的愿望发动全面内战,更使人们感到极大焦虑。多少人从对他们怀着满腔热望,到失望,再到绝望,这中间的反差实在太大,因而格外感到痛苦。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这个问题成为许许多多有良心和正义感的中国人无法摆脱的苦恼,正在努力寻求答案。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出版的图书,正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党统治区许多读者的这种迫切需要。
我在中学读书时,一直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纲鉴易知录》算是入门书。平时,除了跑四马路(福州路)的大书店外,更喜欢逛旧书店。那时在王家沙(今南京西路上)有四五家旧书店靠在一起,四马路和其他地方也有。有的路边还有旧书摊。那是我常去的地方。这是最大的乐趣。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陶菊隐的《吴佩孚将军传》、罗元鲲(后来才知道,他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的两卷本《中国现代史》、毛思诚的《民国十五年前的蒋介石先生》等,都是中学时代在旧书店买来读的,激起我对中国近代史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那时在梦中(不是偶然的,而是许多次)常见到在旧书店的冷角落里忽然发现一本好书,就惊醒过来,可见痴迷之深。考大学时,明知读历史的将来很难找工作,“毕业即失业”,但那时年轻,顾不了那么多,还是读了复旦大学的历史系。
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毕竟胜过了个人的兴趣。如果国家民族没有前途,还有什么个人兴趣可言?于是,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多起来了。报纸,读过《新华日报》(记得那时的发行地点是朱葆三路,现在不知道叫什么路名)但不久就看不到了;以后读《文汇报》,到一九四七年也给国民党当局封掉了;再后只能读《大公报》。杂志,读得就多了,如《文萃》、《民主》、《周报》、《时与文》、《观察》、《国讯》、《展望》等;到复旦大学读书后,还可以从进步同学控制的新闻馆看到从香港偷偷运来的、经过伪装(如封面是《茶亭杂话》等)的《群众》周刊。
报纸和杂志给了我许多知识,在思想上受到很大启迪,但它的篇幅终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寻根究底,读书的兴趣就转到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了。
抗战一胜利,生活、读书、新知这三家书店都从大后方来到上海。生活书店在重庆南路(原来叫吕班路)一处公寓楼租了它的底层作为门市部。那里比较宽敞明亮,书是开架的,我常去,有时可以拿本书坐在墙角处看上一天,店员也不会赶你。上世纪六十年代见到文化部办公厅秘书处处长蔡学昌,他说那时就在这里工作,只是当时彼此不相识。新知书店在四川路桥邮局对面,门面小得多,常挤满了人,那是我上学必经的地方,去得也多。读书出版社在上海没有门市部,但出的书还是能买到的。当时我所读的书,大多是这三家书店出版的,远比大学课堂上老师指定的参考书要多得多。
举例来说,生活书店的“青年自学丛书”到“大学丛书”,新知书店的“新知丛书”,我大多读过。读书出版社的书也读了不少。许涤新、薛暮桥、翦伯赞、范文澜、侯外庐、吕振羽、胡绳、华岗、艾思奇、李达等,我几乎都是读这些书才了解他们并熟悉起来的。其中印象特别深的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薛暮桥的《经济学》,许涤新的《中国经济的道路》和《现代中国经济教程》,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第一卷,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和《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这些书的重要内容以至封面样子,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还在眼前。
这些书的作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各个领域的大师,但文字都明白如话,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青年人能够读懂,就像听长者在同你敞开胸扉谈心。胡绳后来对我说过:他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办杂志,写文章就得和读者处在平等的地位讨论问题,如果写得干巴巴的或者居高临下地教训别人,谁还会看你所写的东西?他所说的实在是很好的值得提倡的文风。
这些书在我眼前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比起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来,它给我的知识更加系统,告诉我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许多基本的道理。那时,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有朦胧的向往,但只是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系统地读了这些哲学、经济学、历史方面的书,深信它有着严密的科学作为基础,这种信念才会在头脑里扎下根来。
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篇三
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但是,对于课时的安排上有所拖沓,上课时就没有着急,课堂就显得松垮,第二课时边读课文边浅显的提问,我的`目的是为下节课打基础,课时课堂容量就没有了,更加体现不出高效来了。
4.《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悟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
4、体会本课首尾呼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首先看一组数字材料,89000000,这是目前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人数,第二组数字57,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人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用4个字可以概括,就是不忘初心。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一位不忘初心的革命先驱-----李大钊。
二、检查预习
1、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李大钊同志的资料,初步感知李大钊的革命者形象。
2、我们先来闯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关卡一出示:书籍
抽屉
恐怖
瞪眼
瞅了瞅
军阀
魔鬼
绞刑
匪徒
乱蓬蓬 关卡二:书写展示和指导。
三、初读感知
1、根据预习单提示,展示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划分。
2、朗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继续感受李大钊革命者的形象。
四、深入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被捕前对待工作的李大钊 快速默读2~7自然段,看看李大钊的哪些言行让你深受感动,并划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做一下批注。
这时候的李大钊的哪些表现深深打动了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1)思考:李大钊为革命工作付出了什么?(全部的时间和精力)(2)感悟李大钊是一位对待革命工作负责的革命者。
(3)有感情的朗读展示一位对革命工作负责的革命者形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思考本段与第二自然在感情表达上的关系。(递进关系)(2)感悟李大钊是一位对待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3)理解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有感情的朗读展示李大钊对待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者形象。
2、被捕面对危险时的李大钊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1)通过“不慌不忙”感悟李大钊面对危险沉着冷静的革命者形象。(2)通过“手枪”感悟李大钊勇敢战士的革命者形象。(3)指导朗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1)理解“严峻”的含义,体会李大钊的勇敢和坚毅。
(2)补充李大钊被捕后受毒刑拷打的材料,体会李大钊对敌人深刻的认识。(3)指导朗读
3、法庭上面对死亡判决时的李大钊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1)体会李大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的神态。(2)探究李大钊的革命信心。
(3)再次感悟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4)指导朗读
(5)总结李大钊的革命者形象
4、分析李大钊的慈父形象,探索李大钊的爱国形象。
五、体会首尾照应,训练首尾照应的写法 由于父亲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李大钊最终被反动军阀残忍地杀害,对于这位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之时我们不能忘怀。他牺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怎么知道?由此可以看出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来看一看1927年4月28日这一天都发生了些什么?
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面对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
此时你对李大钊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结:一个首尾照应,彰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也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这一天。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题,训练首尾照应的写法,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
六、作业拓展
课下走进革命题材的小说,继续感悟书中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七、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
爱
被捕时:
临危不惧
国
法庭上:
对革命有坚定的信心
5.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五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之后学习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资料,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下面谁来说一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被捕前——被铺时——法庭上——被害后)
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一.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述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桌说说你的体会。
1)自由读文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你最受感动呢?(班上汇报)
1、课文第7自然段我最受感动。(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我感受到了局势的严重,我从前文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能够看出局势十分严重。但是父亲不听母亲和朋友的劝告,坚持留在北京,能够看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我很受感动。(板书:烧毁书籍文件)
师:你从局势的严重体会到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生:我从李大钊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坚决,那里用了两个反问句:一个是“不是长对你说吗”一个是“我哪能离开呢?”从这两个问句中我感受到了李大钊已经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师:你从李大钊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谁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体会李大钊的坚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指名读——导读——齐读)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呢?(汇报11自然段)
生:课文11自然段吧父亲被捕时的一句话打动了我“父亲不慌不忙的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和敌人的来势汹汹构成了鲜明的比较。板书:不慌不忙)(
师:课文中这样的比较不止这一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李大钊被捕时的片段,也就是课文的8—17自然段。看看你还有那些比较?从这些比较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生:1)、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有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之后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手枪,我体会到父亲早已做好了准备,明白这一天迟早要到来的;敌人极大的恐慌,李大钊已经给他们构成了很大的压力;李大钊从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敌人在虚张声势。(胆量比较)
生: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屋子”。“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对着父亲和我。”只有父亲和我两个人,他们却是那么多人啊,像魔鬼似的,从那里我体会到敌人的心虚和害怕,来了这么多人,还大喊大叫,一拥而入。(人数比较)
生:3)还有,敌人粗暴的吼声;便衣的满脸横肉;侦探的冷笑;和父亲严峻的态度构成了比较。我体会到敌人极大的恐慌,个性的心虚;父亲是那样的从容,镇定,毫不惧怕。有着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态度比较)
3.看得出被捕时的片段打动了你,那么课文还有那些地方打动了你呢?(汇报19自然段———法庭上)
生:课文19自然段打动了我。(课件出示在法庭上……平静而慈祥的脸。)
1)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我可看出父亲受过酷刑了,但是父亲没有沮丧,却还是那样平静而慈祥。
2)。从“平静”一词我体会到父亲虽然经过了残酷的折磨,但仍旧那样坚强,他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我很受感动。
3)、我从“慈祥”一词我体会到父亲是那样的爱着我们。
师:那么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指读——齐读)
4、师;看到这样的父亲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但是父亲却怎样样呢?谁之后汇报(课件出示22自然段)
师:应对亲人的哭声喊声,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疼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谁来谈你的理解。
1)、父亲不想连累我们
2)、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安慰亲人,感染亲人,
3)、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安定沉着。(板书:安定沉着)
师:是啊,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状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毒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哭声喊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一读吗?(指读——练读——指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我们从李大钊外表神态上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有着一个强大的力量支撑着,那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明明深爱着亲人,此时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也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一方面肩负着革命的重任,他坚定无畏,视死如归;一方面他有着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深沉的爱的情感,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分主角来读课文的(18——29)自然段。(配乐朗诵)
师:是啊,我们就这样与父亲见了一面,就匆匆分别了,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4月28日父亲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在被杀害的20多个革命者中,李大钊第一昂首走向绞刑架,并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讲:(课件出示:“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5、师: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残忍地杀害了,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看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文前后都写了父亲被害的时间)
6、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同时期望同学们在今后写作文时也学习这样的写法,做到前后照应。)
1.、师:文中除了父亲被害的时间上首尾呼应以外,在课文中还有几处前后呼应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前后呼应的句子)
7.从最后三个自然段你还体会到什么吗?
1)、体会到了李大钊被害家人的悲痛欲绝。(舅老爷哭着回来----母亲昏过去三次----我又哭了。)
2)、体会到母亲悲痛欲绝,要我记住4月28日,父亲被害是家人心中那份永远的痛。(板书:全家沉痛)
师:同学们,李大钊把年仅38岁的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他挚爱着的祖国,在他的墓碑上刻着党中央这样的评价:(课件出示: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工会典范。)全体同学起立读碑文。
四、回顾全文教师总结
1总结板书。
2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最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李大钊同志。
在为革命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他们无私无畏,视死如归,我们深情满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也正是李大钊式的千千万万个革命党人仁人志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天的和平和幸福,我们不能忘记1927年4月28日,这一伟大的革命党人被害的日子,更不能忘记这位伟大的革命党人光辉而又响亮的名字———李大钊。
(下课后,同学们能够结合65也“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红岩》《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
板书设计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父亲:不慌不忙
敌人:心虚、残暴
法庭上:安定、沉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新年前作文07-03
2019年前台工作计划10-17
五年前的一篇家长会发言稿10-05
乡镇2012年前半年工作汇报06-09
年前服装销售工作总结10-21
年前工作重点及2014计划08-18
许多年前,现在只是多愁善感11-18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08-12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