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共10篇)(共10篇)
1.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一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成正比,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或超越预设教学目标。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体育成绩、性别及家庭因素等影响。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其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男生兴趣广泛,对一些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都乐于参加,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而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感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等。教师必须针对男女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优势与爱好,在教材安排上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要求。同时采用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方法,吸引他们愉悦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自觉积极投身体育活动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人对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它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体育态度是后天获得的,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固和持久,它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育教师上课时准确的示范、优美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渊博的体育知识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和良性的刺激。所以,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有很多学生关心NBA、喜爱NBA,他们收集所喜爱的球星的图片、资料,收看NBA直播,时不时地与我们交流、探讨,当你应对如流时,学生就会更喜欢你,同时也就喜欢上你的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更利于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情感倾向的偏见,从而使其对体育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活动之间的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此种联系一旦巩固,在情境线索出现时就会自发地表现。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正面教育学生,为谁锻炼、为何锻炼,明确此举乃利国利民利己之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让学生明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取的,对那些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给予提醒和引导,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行为给予表扬。通过经常性的评价、奖罚措施予以强化,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四、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
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生活单调枯燥,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习题。缓解的方法有许多,体育活动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外界的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移动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就会使大脑皮层形成一个较强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人压抑的情绪解放出来,沉浸于体育活动的欢愉之中,达到减轻痛苦与烦恼的作用。体育教学活动另外一个作用是可作为一条宣泄的途径,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情绪得到缓解,情绪也随之好转。一些集体项目往往接触众多的人,如球友、对手等,这样可以通过交往改变孤僻、寂寞、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人的情绪及时得到调节。
五、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我常常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耐力跑、定时跑、障碍跑、越野跑等,让学生挑战自我、战胜困难,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决不吝惜赞美之词,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相互尊重、建立互信是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初中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有所差异,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经常与他们沟通,融洽课堂气氛,并针对青春期的一些变化,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林肯曾说:“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多次、反复地表扬会使学生巩固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2007届三班倪昭阳同学学习习惯很差,身体素质就更差,初一50m当时成绩竟为13秒,通过我三年来不懈的心理疏导,强化他的自信心,一步一个脚印,成绩从13″到11″8、10″6、9″6、8″5,后体育中考达7″5。
七、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些集体性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加强协调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他们懂得只有融入这个集体,才能使比赛更精彩,才有可能取得比赛胜利,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二
关键词:学习动机 兴趣 使命感 责任感
机械类专业知识理论性强,硬性规定多。而学生的心理活动却非常活跃,内容丰富,变化快。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顺应其规律,可以有效地促进机械类专业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对这个问题笔者有如下的体会。
一、培养学习动机,为学习添加内驱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如果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刚入校时真正喜欢学机械的不多。他们有的是普通高考落榜生,无奈之中进了职业学校,比较随意地选了一个专业。其他学生进职业学校,选学机械专业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为让学生喜欢上这个专业,产生学好机械专业的动机,笔者通过如下途径进行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1.兴趣产生动机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成为一件乐事。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
学生们都喜欢电脑游戏,好多学生为此花去了大量的零用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荒废了学业。对此家长、学校屡禁不止。电脑游戏的开发者为了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场,肯定对消费者兴趣的产生和提高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应当向电脑游戏开发者学习,把它的“吸引机制”引进教学过程。
经过与学生交谈和自己的亲自考察了解,笔者发现电脑游戏吸引学生主要通过以下“机制”:
(1)及时鼓励。玩游戏时每做对一步都可以立即得到相应的成绩(分、点之类)。
(2)分级。每个游戏都分为若干级,难度依次递增,级别越高得到的分数或点也越高。
(3)可以发挥玩者的主观能动性。玩游戏者可以自主采用不同的方式、手段,使玩者的智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甚至玩者可以当指挥员,指挥一大批“战士”去战斗。玩者的“自我实现”欲望得到实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机制”完全符合兴趣产生、发展的规律。上述三条机制完全可以运用在机械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笔者把每单元的练习题(画三视图、给出立体图画出三视图、给出三视图画立体图、剖视图、零件图、装配图、测绘、金工实习等)都分为A、B、C三级,学生先完成C级,通过后再作B级,B级通过后再练A级。每一级中都准备了多道题目,由学生抽签决定做哪一题。每完成一题便得到一定的分数(C级5分、B级7分、A级10分),成绩累计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做练习的积极性很高。在练习中学生还自发地找自己的竞争对手——比赛看谁晋级早,谁的成绩高。学生们通过一次次专业练习,逐渐产生了学好机械专业课动机,专业思想逐渐形成,在成才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2.进行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正面教育应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师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有效的。在市场经济规律和意识已深入人心的现在,对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同时也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60万高水平的数控技术工人,体现了国家对机械专业人才的急需。教师以此鼓励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从我们的学习开始。正面教育唤起的学习积极性比较稳定并且持久。
兴趣和信念都可以产生动机,这两方面叠加的效果肯定大于任何一方面,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技能训练有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情感空间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师生间积极的情感可以大大增进学生大脑皮质的活跃程度,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如果学生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很可能学生连教师的讲课都听不进去。所以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融洽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为师而奋斗”。
为了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情感关系,笔者进行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1.和学生们多接触、勤沟通
要做到师生关系融洽,仅依靠课堂上的接触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到教室、到操场去和学生们交流。谈话范围涉及学生的家庭情况、课余活动、崇拜的偶像、喜欢的游戏等各个方面。和学生熟了,他们有什么事也愿意和老师说,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让老师给他们当参谋。
2.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
学生在生病或遇到挫折时心里最脆弱,如果这时教师给他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了。师生之间不再是那种“服务者与消费者”或“警察与小偷”的关系,而是集“亲、爱、敬、信”于一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吸引并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好多学生坐不住,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过10分钟。无论从完成教学任务角度还是将来做好工作方面考虑,学生们必须有良好的自制力,努力提高自己注意力的稳定性。笔者通过以下三方面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1.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或尽量采用投影片、计算机课件、模型、挂图等辅助教学,讲课声音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除了听讲、讨论、做练习之外,还经常被笔者邀请做些演示之类的辅助工作。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参与的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调动,同时可以有效地调动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机械类专业课经常涉及材料、零件、工具、量具等实物,除了在实习之外在课堂上,凡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笔者都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拿一拿、摸一摸,或是亲自操作一遍。运用多种感官接触体验远比只听、只看印象深得多,教学效果也好得多。
2.各环节开始向学生提出要求,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生们的注意力指向是多方面的,让他们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每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开始前笔者会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和提醒,用此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研究本节课的重要问题某某,请同学们注意。在听课时仔细观察、认真考虑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由于教师的提醒,学生们在最重要的时间段内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听课效果确实好得多。
3.限定时间完成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时思维强度
同样的练习,学生松松垮垮地完成和在紧张情绪下集中精力地完成效果大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益,几乎所有的课堂练习和技能练习笔者都限定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练习内容。因为既要做好又要做完,所以学生们练习时注意力特别集中。“提前完成任务”本身也是对学生心理上的一种“满足”,一种成功的体验。
经过一段这样的训练后,学生们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笔者相信在将来的工作中他们也会因此而受益匪浅,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已成为笔者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顺应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成绩,促进技能训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三
1 体育运动能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 能使人开朗、乐观、充满生气。体育活动的特征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是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者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艰苦、疲劳、激烈、竞争向上是体育活动的特点, 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 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 使中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激烈竞争学习。
2 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中学生的情绪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 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 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而体育活动又能直接给人带来愉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伯格研究认为, 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 (最大心率的60%~75%) 活动的锻炼者, 每次活动20~30分钟, 有利于情绪的改善。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 中学生处在时间紧, 任务重, 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3 体育运动能增进中学生的交往、和谐人际关系
体育比赛是比体力比能力比技术比战术的竞争, 不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 在政治、经济中占上峰的人不一定是体育竞争的优胜者。在同一个对抗竞争的运动中, 进攻与防守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固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 生活空间被拓展,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人与人之间有了亲近感。尤其当学生邀请或被邀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时, 在与同伴交往、默契配合、同练同乐中常常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 自然会忘掉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忧愁, 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调整, 精神压力得到缓解, 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4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 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是为追求卓越成绩而努力的。证明自己或本队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 要从全局出发, 要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 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 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内, 还应包括与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 不服从裁判的判罚, 比赛将无法进行。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中, 他们是作为一个个个体去学习, 竞争相当激烈。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5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将面临着工作的重负。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它的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加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 如身体的疲劳、精神上的焦虑、恐慌以及学习中挫折造成的抑郁寡欢, 无精打采, 甚至生活缺乏乐趣而出现厌学逃学等。而体育活动就可以使这些不良的情感得以释放或得到弥补和平衡, 通过体育活动消除疲劳、忘却烦恼和痛苦, 以充沛的精力, 良好的精神状态回到学习中, 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6 体育活动可以对中学生心理疾病的进行治疗
学生的心理不是孤单的, 身体与心理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学生的心理与周围环境, 周围的学生也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活动空间。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合群的学生, 可以让其参加集体性的项目, 如拔河、篮球、排球等, 这些集体性项目会使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个性, 逐步适应与人交往;对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参加一些时间较长、需要持久而有耐力的项目, 如下棋、太极拳、慢跑等这些项目能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使情绪更加稳定, 改变急躁、易冲动的缺点。通过运动能使人受到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转移, 消除心理障碍, 使中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健康状态。
总之,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过程, 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 特别是参加一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 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及自豪感, 转移人的注意力, 解除烦恼, 精神紧张程度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夏荷莲, 郭华恬.论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6) .
[2]万文君, 郝选明.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
4.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四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班会;教师;学生;互动;活动方案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历程
中学生有着非常特殊的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学生会从以下几点方面思考问题:我有何身体特征?长辈如何期望我?我的学业、人际关系如何?我的现实环境有何条件限制?这些问题都需要自我统整,对于身心迅猛发展而又缺乏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自我统整绝非易事。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同学的状态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统整性危机,失去生活的自信心、价值感、充实感,会经常莫名的空虚、困惑、烦恼,甚至精神崩溃。对外而言,可能产生人际关系欠佳、对社会不信赖等状况,所以这个阶段是关系他们一生发展的重大时期。班主任在班会中,渗透团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谨慎地引导他们绕过人身道路上的误区,朝着完美人格的目标前进。
二、精心设计班会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互动中成长
在班会活动中,为了有效利用集体力量,引发学生在班集体中互动和成长,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活动方案。一个好的活动方案,往往可以激活整个班级,使学生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在讨论、交流、趣味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一定的辅导效果。
1. 初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习惯、方法、规律的转变,开展自我意识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正处于高峰状态的“自我中心”意识,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可开展“我的团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认识我自己”“学会听课”“远离考试焦虑”等心理辅导班会。如在“我的团队”的班会中可设计活动——为团队命名:全班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组针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设计组名、组徽、组歌,说明设计理念,练习唱组歌,进行小组比赛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认识我自己”的班会中,可设计活动——戴高帽: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围坐,依次请一位同学坐在中间,头上戴一顶高帽,大家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的他的特别之处,进行优点轰炸,最后进行访谈,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初二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初二学生在生理发育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突出青春期性心理辅导、异性交往辅导很有必要。可开展“学习习惯自我矫正”“意志品质的挖掘”“助人和自助”“友谊地久天长”“淡淡的芬芳——异性间的交往”等主题班会活动。“在学习习惯自我矫正”的班会中设计活动——生活馅饼:班主任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这个圆代表一天24小时,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包括睡眠、上课、上网、家庭作业、体育锻炼、做家务、看电视、吃饭、复习功课)每一项所占的时间,然后将自己的生活馅饼按各项比例加以分割,画在自己的纸上。通过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生活安排作具体的、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与检查;在“意志品质的挖掘”的班会中设计——品质排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优秀品质一览表(如勇气、善良、坚毅、大度、乐观、合作、负责、真诚、宽容等),每人发一张,分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这些品质排序,组内分享,最后各组组长发言全班交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进一步认识自己内在的品质,并对各种被人们所认同的优秀品质作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3.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心理压力较大,可开展抗挫折辅导,以帮助学生用更强的耐挫力和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来面对考验。班主任设计班会“在磨难中成长”“天生我材必有用”“敢梦成真”“我的成长——三年回顾”“毕业前我在想什么”。“在磨难中成长”主题班会中设计续写故事、诊断开方——班级讨论为遇到困难的学生出谋划策,学生通过分析、商量、找问题、找克服困难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敢梦成真”班会设计活动:一杯水的容量。要求一个学生往水杯里倒水,直到水盛满不溢出为止,提问学生如果此时将曲别针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几个?学生回答完各自的猜测数字后,现场找学生把曲别针一个一个地往水杯里投放。由于担心水会溢出来,学生的动作会减慢,老师鼓励学生继续放……演示结束时,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结果和他们猜测的数字有意想不到的差异。这看似满得不能再滴入一滴水的纸杯竟能放进那么多回形针,在观看实验的同时,学生的心好似也被慢慢动摇了。为何不让自己也大胆地尝试,在自认为饱和的思想状态下,还能够容纳很多内容进去,那么你的人生依旧是值得为理想去奋斗的。
三、开展心理班会对教师的要求
班主任在开展此类活动前,首先要阅读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增加必备的文化底蕴,阅读大量书籍,在开展活动时就可以逐渐深入到学生中。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时,班主任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让活动思想真正浸透到学生的心房: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要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不要轻率地对学生的观点横加批判,教师对学生要胸怀坦白,决不要掩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其中一员的身份谈自己知识的感受,让学生觉得可亲可信。
第二,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团体辅导活动不是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进行的,他需要以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为前提。良好的集体舆论在活动中往往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班级集体往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保证。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活动班会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活动。学生自愿、自主地参与是活动顺利開展的动力机制。在选择主题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动机。当学生还不具备这种动机时,教师应设法引导、培养。
第四,做好教育活动的准备与小结。在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绝对的旁观者。教师应该像导演一样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精心构思。
第五,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进行教育及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来对待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洞察力,具备创新的意识与勇气,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设计出经典的主题与活动,让学生乘心理健康之舟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 胡晓华.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新选[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3] 林春,金琰.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4] 刘海虎. 绽放心灵的玫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 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
5.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五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件、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都与我们中小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够促进个体人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1.体育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起到抑制的协调作用,并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苏联一位学者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
2.体育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进行体育运动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关专家通过对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更有自信,这说明体育运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3.体育运动能和谐人际关系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Long(1993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意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组被试者处理应激能力强。
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情绪消极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的作用,一种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健身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6.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六
体育活动从其基本功能来讲能提升学生体质, 提高国家体测合格率, 适度的运动量对学生而言还能起到减肥的作用;从精神层面来说, 体育活动还可以充实学生的闲暇生活, 丰富大学生活, 减少因空虚而导致的网络沉迷现象。同时,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还可以在不同方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本课题通过对高职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的调查问卷, 统计学生的活动频率、运动项目、锻炼目的等, 发挥体育的“正能量”,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五个系部的部分学生, 其中选取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男女比例在1∶1, 专业涉及到学院的各个专业, 保证选取的研究对象具有严密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在最后的问卷回收过程中, 198份为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为99%。
1.2 研究工具
高职学生休闲体育活动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试》。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1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 但也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测试分数在65分以上的人数仅为20人, 占测试总数的10%, 且男、女生差异性不大, 女生略少于男生。为了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同纬度上的状况, 本研究后续进行了分析, 发现学生扣分较严重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这三个指标上。而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焦虑这些方面表现良好, 且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注:*表示一般相关;**表示非常相关。
表2和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间人群主要集中在每周参加1~2天, 且已经把体育课的时间加在里面。每周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也不少占11%, 按照国家要求每天锻炼1h的比例仅占5%。而在运动项目选择上, 主要集中在球类, 包括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占55%。而田径类项目也占到了13%, 从走访中也了解到, 主要项目为跑步。而其它项目主要由于场地条件和消费能力问题, 所占比例不高。
表4是运动中的相关因子与个人心理健康维度之间的关系。结合皮尔逊相关结果表明, 心理健康的各项维度与运动天数和持续时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 运动天数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最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健康。运动量、运动强度与个体的身体症状呈显著相关性0.624, 运动形式与孤独倾向间也存在着重要关系0.632。随着运动天数和持续时间的增加, 个人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等都有所减小。运动形式的不同也在不同纬度对心理健康起到作用。
2.2 讨论
通过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 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存在着相关关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是否有参与体育运动存在着密切关系。高职学生在日常学生生活中主要以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的形式进行交流与沟通, 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运动天数是本研究做的第一个统计, 也是最好的反映高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证明,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一周的运动时间在1~2天占58%, 且已经把体育课时间计算在运动时间内, 整体来说显得偏少。而在第二个调查中显示, 高职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类型主要以球类为主, 包括集体性的篮球、足球和个人性的羽毛球和乒乓球, 且主要在校内和健身房进行。本研究的第三个调查分析, 也是最关键的数据调查。结果表明, 运动各因子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般或非常相关的关系, 运动天数和运动持续时间是影响个体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的重要原因, 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个体的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调查和本人的推断, 高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是导致运动参与降低的重要原因, 而运动天数少、持续时间短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学生沉迷互联网导致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人际沟通缺乏, 交际能力下降, 各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牵连的关系。从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来看, 减肥、打发空余时间、锻炼身体、朋友集体活动是主要的锻炼动机, 而在这些因素中通过体育锻炼减肥以提高自身在异性面前的形象占了很大的成分, 高职学生更看重自身的外在形象, 也是影响他们恋爱观的重要因素。
3 结论
(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还是良好的, 但也有一小部分存在心理隐患, 主要集中在身体症状、孤独倾向和对人焦虑方面, 而普遍认为的学习焦虑并不是高职学生主要的心理状况。男、女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 主要体现在身体症状方面, 过于追求体型完美和恋爱问题, 导致心理歪曲。而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女生。
(2) 高职学生一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2天的占58%, 而一周时间内没有体育运动的达到了11%, 按照国家要求一周保证每天1h体育运动的仅占5%。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每次运动时间持续在0.5~1h的居多, 且运动强度中等, 主要运动场所选择在学校的操场、篮球场和健身房等。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为打发闲暇时间和朋友间相约参加运动, 丰富大学生活。影响高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为网络游戏, 与已有的研究——学生作业负担太大或空余时间较少形成了鲜明对比, 也体现了高职学生的特点。
(3) 体育运动与个人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4) 高职女生的身体自尊与心理健康存在紧密关系, 即女生身体自尊越强, 越容易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而身体自尊其中一方面为体重过度肥胖造成的心理歪曲、缺乏自信, 从而在恋爱方面造成自卑, 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5) 体育运动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存在各方面的关系, 提高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有助于缓解心理问题。
(6) 身体自尊是造成女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加强女生的体育锻炼, 提供行之有效的减肥处方能有效地减轻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7) 加强高职学生男生的集体类体育运动, 能有效减低因过度空虚而造成的上网成瘾, 离不开电脑游戏的心理症状, 改进良好的生活习惯。
摘要:心理健康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他们完成高职学业, 培养良好的素养, 提高身体自尊, 树立良好的自信, 而且能减少因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问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法, 讨论体育活动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体育活动能改善情绪状态, 建立自信的生活态度;体育活动能增强自信心,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形成良好的身体自尊;体育活动能充实生活, 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霞, 姚家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体育科学, 2001, 21 (2) :78-87.
[2]谢琴, 吴佑年.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参与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2 (5) .
[3]周宏敏.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8) :652-653.
[4]徐波.体育锻炼缓解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2 (3) :42-43.
[5]薛林峰, 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7) :916-918.
7.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七
关键词:课外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活动等, 这些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很有必要,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上几堂课, 听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 而应该渗透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动中, 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其中, 利用大学生参与面广的课外运动, 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其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 全体性。
大学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 这个发展阶段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伴随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他们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发展性问题, 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 自主性。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生理和心理都逐步走向成熟, 大学生有能力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 一次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心理碰撞, 能激发学生发挥自身潜能, 并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调节身心不适, 逐步化解心理矛盾, 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3. 社会性。
大学不是脱离社会的独立体,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各种思潮和风气, 学习和就业的压力, 不断冲击和影响大学生还不成熟的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也正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矛盾和不适应。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 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人格品质。
4. 伦理性。
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 能够增强人们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 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是心理发展的航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大都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负责, 他们从规划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心理老师的培训等宏观的工作, 到学生的团体辅导、个案咨询、活动设计指导具体的工作, 开展的工作面比较广泛, 涉及层次比较多, 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数少、工作量大形成突出的矛盾。当前仅仅依靠专业心理老师的教育难以满足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高校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
高校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以其自身的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 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延伸。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作用,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显著优势。
1. 自发性。
高校课外活动多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以自觉自愿为主。正因为学生是自愿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外活动, 所以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由于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一致, 共同语言多, 活动往往充满热烈而活跃的气氛。同时, 学生主动参加活动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 让他们踌躇满志的心理得到满足, 更快地适应、融入大学生活。
2. 群众性。
课外活动的多样性, 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将心理康教育渗入课外活动, 是进行朋辈心理互助的有效途径, 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及时性。
3. 自主性。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自主组织、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总结, 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在教师的指导下, 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活动, 不仅能让心理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 实践胜。
课外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认清自我, 更好地适应社会, 减少或缓和心理冲突, 顺利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 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是由于课外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优势, 因此课外活动成为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活动, 能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地得到增强, 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 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改变,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 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地融入高校课外活动中
1. 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能力较低、性格内向的学生害怕在活动中展现自我, 不敢参与活动或在活动中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 应开展具有趣味意义的大学生趣味运动会, 采用学生优势的活动内容或趣味性的活动内容, 如:拍球进筐、跳绳比赛、背对背运气球、五子棋大赛等, 降低活动要求、加强引导, 给予鼓励, 借助学生的力量,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在趣味活动中成长。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 如:各类晚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篮球赛等, 营造融洽轻松的活动气氛, 互相尊重, 互相帮助, 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同时要运用激励机制, 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开展各类竞技性比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外活动内容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外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 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可举行辩论赛、心理知识竞赛、大学生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 在赛前认真组织, 赛后认真讲评, 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 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围绕相应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 在班会、团日中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建立激励机制, 使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使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 从而努力进取, 争取进步。各类集体项目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 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养成学生克服困难, 积极进取的意志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 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重点学生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
有些学生因家庭和环境的原因产生自卑、畏缩心理, 性格内向、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做事缺乏信心, 对学习和生活缺乏自信, 甚至逃避现实。在课外活动中, 应多采取寝室互助式参与, 在大型文艺活动中采用集体赠票、集体参与、集体鼓励等方式, 引导他们参与一些难度不高的活动, 让他们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喜悦, 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 逐渐树立信心, 摆脱自卑、畏缩等不良心理的束缚。
4. 开展主题性活动,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周、教育月, 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影片赏析等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 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影响, 积极投身到学习生活中。
学校还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增强学生互相关怀与支持的意识, 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 思想得到提高, 意志得到磨炼,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 优化人际关系, 增强凝聚力, 提高荣誉感, 把学校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2]李宏国, 周彬, 王成山.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探.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3]何少颖.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54) .
[4]李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 (5) .
8.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 活动课 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实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课程。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由于课时少、教师不专业、缺少专业设施等原因,很难在课程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缺少针对性,只能应付开课。不少学校只是把几个班的学生集中起来讲心理健康知识,教学方法单一,考核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有学生对心理知识感兴趣,也很难把心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由此看来,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对发挥课程的作用意义重大。
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20人左右小班为教学单位,以专用教室为教学环境,以过程化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引导、促动,对教学内容总结、提升,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获得体验、感悟和成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课程为公共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化自我探索,获得自我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健康人格。
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课程教学设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调研的结果选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能力,理解、掌握心理调节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获得心理成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借鉴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以20人左右为一个教学单位,在专用教室进行授课。
一、课程目标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般目标是通过自我探索过程,借助团队的力量,在与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中,增强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的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评估、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并对此做出相应修正与完善,从而获得自我成长。
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学生需要、人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群体特点等,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1.能够融入高职生活
即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环境,感受由此带来的愉悦,找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的位置,觉察进入高职后在适应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相互启发,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2.能够觉察自我
即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觉察自我,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独特性,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3.能够意识到人的潜能
即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正向信息,体验自信的效用,觉察不自信的方面,分析原因。
4.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
即学生能够澄清价值观,意识到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能够感受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提高生命的质量,过充实精彩的人生。
5.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即学生能够了解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现象,能够觉察与周围人交往中的困惑与问题。
6.能够学会感恩与宽容
即学生能够具有感恩的态度和感恩的行为,并由此培养宽容的心态。
7.能够培养健康情绪
即学生能够觉察引发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
8.能够学会应对压力
即学生能够面对压力,学会放松,能够觉察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分享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有关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二、课程结构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整体设计以“我与环境”为主题与线索,分为初始课、主题活动课、回顾课和结束课四个模块。
初始课用于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课程的了解,用于帮助学生融入高职生活,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约定课程活动规范,并提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资料以便了解学生、评估课程效果,并由“融入高职生活”引出课程“我与环境”的主题。
主题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体部分,以“我与环境”为主题和线索,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环境中的我”,二是“我面对环境”。“环境中的我”部分帮助学生觉察自我、提升自信,分为四个单元,即:自我面面观,我是独特的,我可以更好,生命的意义。“我面对环境”部分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面对压力,分为四个单元,即:交往有方法、感恩与宽容、积极与乐观、压力我应对。
回顾课用于解决学生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前,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之相关的自身的困惑与问题,借助团队的力量,求得自我成长,促进心理健康活动课向生活的延伸。
结束课主要用于效能评估,学生展示并分享学习成果,处理分离情绪,提取课程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资料以便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结构的4个模块下,课程共设计了15个单元的内容,每个单元设计1至2个核心活动,再根据需要和实际教学情况设计热身活动和辅助活动,整个课程共设计20多个活动。
例如,主题活动课“环境中的我”部分,设计了“自我面面观”单元,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觉察自我,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该单元设计了2个核心活动,一是“我是谁”,二是“立体我”。“我是谁”主要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立体我”主要通过学生之间互动,相互进行评价,而后填写表格。最后,小组进行讨论,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意识的内涵、明确的自我意识及认识自我的途径等。
具体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等进行设计。
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就必须要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投入到课程中,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上采用活动课形式,活动课的基本步骤是: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热身活动,帮助学生进入活动状态,保证活动课的有效启动;主要安排核心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化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发掘积极的个人特质,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觉察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自我成长,更乐观、自信、向上地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要对心理健康知识与基本理论进行讲授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分享心得与巩固活动成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特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如小拓展活动、纸笔活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课堂讨论与分享、案例分析等。
五、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化,学生参加课程、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发言、学习心得、学习总结报告所体现的思考、成果等,都能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都要计入课程考核成绩。
学生参与活动、课堂分享、活动记录、完成量表、活动心得等作为平时成绩,以6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学生心理情景剧表演、课程总结报告作为考核成绩,以4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课程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之和。
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基本考核标准如下。
优秀:出席课程,参与活动很投入,活动体验深刻,积极分享活动感受,能够流畅地表达观点,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活动结果在高职学生中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良好:出席课程,积极参与活动,能够分享活动感受,能够较流畅地表达观点,能够努力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合格:出席课程,能够参与活动,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基本把握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不合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未出勤,无组织纪律,抄袭,观点明显错误。
六、课程教学环境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对教学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教室整体设计要宽敞明亮,色彩协调,气氛温馨、舒适,能够营造活动气氛;使用活动桌椅,方便活动实施;可以提供活动的相关道具。教学环境要能够提供专业支持,如舞台、灯光、音响,用于播放轻松的音乐、快乐的教学软件等。
七、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安排在高职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0课时。课程理论授课与活动教学的比例约为1∶2。以20人左右小班为教学单位,以5至6人为活动基本单位。
八、课程设计对教师、学生的要求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有团队工作资历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或案例情境,促进学生获得活动体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困惑与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获得自我的成长。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自我有一定反思的能力,能够放开自我、具有自我探讨的愿望与能力和一定的表达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以活动构建内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使用专用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之间相互的启发促进作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
9.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九
一、运用课外活动运动处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
(1)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中, 学校体育已经成为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 实践表明, 仅仅通过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有限的, 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质量以及针对性上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 目前,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 主要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自我调节和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等, 这些途径主要侧重精神分析疗法和认知治疗法, 直接治疗心理疾病或障碍, 缺少人本治疗法。而课外活动运动处方疗法却具有这种功能, 它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法, 并不是单方面负责“处方”来治疗当事人的“心病”, 而是借助体育活动的过程协助当事人澄清自己的观念。
2、可行性分析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多参加社会交往和体育活动, 往往有利于高职学生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经验、发展才智。人的行为是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 或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的而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部反应。课外活动运动处方具有促进行为健康的五个特征, 即有利性、规律性、统一性、适宜性、整体性和和谐性的特点。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课外活动运动处方类型
1、矫正孤独、怪癖, 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成长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缺乏协同能力, 喜欢独来独往, 或者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制定这类学生运动处方时, 可为他们选择一些集体性项目较好的体育活动 (如:三大球、游戏、拔河、接力跑、两人或三人脚踏车、交谊舞等项目) 。这类项目都是高职学生比较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要求配合默契, 要求他们具备较好地与他人协同作战的心理素质, 个人参与其中, 能在协同作战中品尝胜利的乐趣, 尝到集体的力量胜过个人的力量。
2、矫正胆怯心理, 克服挫折, 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矫正此类心理问题的运动处方, 主要选择一些对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处方煅练, 如游泳、滑冰、滑雪、摔跤、体操、目标跳高等具有表演风格和挑战性质项目, 使学生在进行这些处方练习时不断地克服各种胆怯心理, 用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越过障碍。
3、解除疲劳, 提高智力, 促进睡眠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就一般人而言, 智力因素相差甚少, 而非智力因素相差很大, 且潜力无穷。在矫正此类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制定中, 要注重选择一些融心理、技能、情感的体育活动, 这些项目可以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 放松身心, 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通过处方练习时学生性格开朗, 疲劳感下降, 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促进定向引导, 维持与促进作用。
4、矫正焦虑、急躁、易怒心理
当代高职学生焦虑、急躁、易怒主要表现为:任何时间和任何事情都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反应, 遇事缺乏冷静, 容易犯轻举妄动的错误。对于这部分人可选择一些太极拳、长距离慢跑、健身走、保龄球、台球、掷飞镖、下棋、定点投篮等活动内容。
5、矫正优柔寡断心理, 培养果断自信
日常生活中, 许多高职学生遇事常会犹豫不决, 做起事来不够果断, 这会影响到学习与工作的效率。对这一类的高职学生制定运动处方时, 可以为他们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等需要快速反应和跨栏、跳高、跳远等锻炼果断反应能力的运动, 在这些项目面前, 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最佳时机而导致失败。经常多练习这些项目, 能养成果断的性格从而克服优柔寡断的缺陷。
三、增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实施过程及模式
1、咨询与测试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简易心理测量表等方法来了解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健康状况, 来鉴定、诊断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病因及高职学生患者的人格特点。
2、分析比较
将测得的结果和数据进行处理, 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上两步均可由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或心理教师来完成。
3、制定处方
通过分析比较出的问题, 从主要的运动处方类型中选择合理的运动项目。
四、制定与实施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的注意事项
1、课外活动处方尽量注意趣味性
为了保证处方达到最佳效果, 在制定运动处方的内容时, 须将学生的兴奋程度调整到最佳状态。因此, 必须保证活动的项目尽量充满趣味性。如长跑虽然可以锻炼他们克服焦虑、急躁的缺点,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长跑并不感兴趣, 所以可以用越野定向活动来代替。
2、同一类型处方的区别对待
在针对同一种心理疾病的高职学生制定运动处方时, 也要考虑到同一类型心理疾病的不同高职学生的不同情况, 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如男同学喜爱速度、力量练习, 女同学喜爱柔韧性、技巧性高的练习。
3、课外活动运动处方负荷的有效性
指增进心理健康处方不同于增进身体素质的运动处方, 要考虑到适宜的运动强度。强度过小, 达不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强度过大, 则会给他们的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同时也增大了他们的精神压力, 会对运动项目产生厌倦和冷淡。如以心率作为运动强度指标, 则一般高职学生进行处方练习时, 心率控制在120次/分钟~150次/分钟强度为宜。
五、结束语
在制定科学地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课外体育运动处方中, 需要及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不断进行实验。要建立以应用、推广、普及优化为主线, 以管理、监督、反馈、评估为实施体系。同时,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艰巨的任务, 应实施以“促进发展为主, 防治障碍为辅”的模式, 即在工作方式上把教育、咨询、学生的主动参与三者结合起来, 方能达到最佳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群, 孙远刚.走向卓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1]刘群, 孙远刚.走向卓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2]高希庚, 孙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2]高希庚, 孙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3]刘俊庭, 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刘俊庭, 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4]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5]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 2004, 11 (1) :87-89.[5]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 2004, 11 (1) :87-89.
10.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7-01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好玩好动的阶段,课外活动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门课程,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对知识的认知,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作用
1、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不同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可以让小学生获得更多表现机会,在课外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可以发现优秀学生对其进行培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层层深入,我国对小学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小学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基础阶段[1]。所以,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于提早发现优秀学生,提高小学生自信,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有所帮助。
2、提高教师素质
数学课外活动课中会出许多数学思想、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如果教师对于这些解释不清或知之甚少,那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取得学生的信赖?所以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外知识进行钻研,增加自己知识量,提高自身素质。
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1、解决好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外活动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解决好趣味性与知识性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如果课外活动中只是一味对数学知识讲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倦心理的产生;而如果只有趣味性没有知识性,那么,也就失了课外活动的最初目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外活动要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
1、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开阔视野、增加其经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外活动与课堂不同,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灵活性高,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3]。因此,我们在确定课外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力求课外活动要新颖和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比如,一些学生喜欢游戏活动那么就可以让他们参加智慧迷宫、猜数学谜语等数学活动。一些学生组织能力强,那么就可以让他们参与活动的组织,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对学生智力进行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会生活,懂得生命真正意义的人[4]。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在活动中,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嘴陈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表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3、激发学生进取心理
数学课外活动的全面化和多元化,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学生在对数学学习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分数,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认可。被认可的心情往往会起稳定兴趣的作用,它会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了,焦虑消失,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在考核阶段也不同于课上考核,它通过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对成果的呈现和交流。不像课堂教学仅仅是卷面上的一个分数来判定学生成绩。课外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注重对学生创超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使学生做生活、学习中的强者。
4、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
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问题,这时候学生需要具有迎难而上,解决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在这过程中则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许多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是因为缺少坚定意识而失败的。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恰好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而设计不同的课外活动。数学课外活动将知识教学和思想教学进行良好结合,学生在教学教导下,在课外活动中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练,坦然面对困难与失败,这会使学生信心百倍的面对一切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耐挫性等良好品质,这些品质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大量开展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 田红梅.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理论和实践[J].河南省新野县朝阳小学.2011(1).
[2] 高加佑.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思考[J].教学科研.2011(2).
[3] 黄卫华.浅析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J].江苏省如东县体校.2012(3).
【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 高娜】推荐阅读: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计划07-22
中学健康教育活动通知、方案、小结10-30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健康意识的培养07-24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09-14
中学“比教学”活动方案09-23
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09-11
中学教学开放日活动总结10-22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08-29
中学生心理健康广播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