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08-10

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共16篇)(共16篇)

1.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一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调研报告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 日期:2007-3-24 10:44:15近期我们组织人员深入一些县(区)对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中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本次考察调研中掌握的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有关的问题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正向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然而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中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煤炭大规模、掠夺性开采

我市尤其是产煤大县神木县的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煤层厚,很适宜大矿综采。由于当前的煤炭市场看好,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不惜牺牲环境和资源,超设计能力开采已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甚至到疯狂性掠夺的程度。例如神东公司大柳塔矿的设计生产能力为600万吨/年,活鸡兔矿的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目前两矿实际生产能力已达2200万吨/年;榆家梁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目前已达到1800万吨/年。如此大规模掠夺式开采,大大缩短了煤炭资源对地方乃至全国的服务期限,像神府煤田这块优质资源很快会被吃光采完。大柳塔矿原设计开采年限为108年,目前已缩短为37年;榆家梁煤矿由原设计年限34年缩短为11年;活鸡兔矿由96年缩短为40年。

2、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超强度开采,这些大矿在实现高产、高效的同时,势必形成集中连片的采空区、塌陷区。近年来,造成的山体崩塌、地表塌陷、地裂缝、水源泄漏等灾害日渐增多,给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002年,根据国家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调查数据显示,神木县大柳塔矿、活鸡兔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规模属于大型,塌陷面积共16.56平方公里;榆家梁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属于中型,塌陷面积为8.16平方公里。大柳塔镇三不拉村张家渠小组受大柳塔煤矿开采影响,村庄四周塌陷,塌陷区距村民宅院仅有30米左右,群众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店塔镇范家沟村因榆家梁煤矿的超强度开采,造成该村山体支离破碎,村民被迫背井离乡,山脚下的公路等设施也置于塌方的威胁之下。再如靖边、定边油气资源开发以来,对部分乡镇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曾造成五里湾乡、大路沟乡严重的山体滑坡及其它涉油地区多处土地塌陷。

我市位于黄土丘陵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经破坏,几乎无法恢复,照目前的开采、开发速度,如再不加治理或治理跟不上,这些地区将逐渐失去基本的人类生存条件,必将透发各种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稳定等矛盾和问题出现。

3、水资源破坏严重

我市煤炭埋藏浅、煤层厚,煤矿开采过后,很容易造成地下隔水层破坏,从而引起区域性地表水泄漏,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破坏了矿区及周边地下水均衡系统。目前已导致不少井泉下漏、淤坝干涸、树木成片枯死,矿区村庄普遍发生水荒,好些塌陷区已丧失了基本的人类生存条件。据统计,神木县目前已有数10条地表径流断流,20多个泉眼也已干涸,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因一年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断流,变成季节河。靖边、定边的油气资源开发也导致当地的杏子河、红柳河、芦河等部分河流污染、断流、水位下降及青阳岔、小河、天赐湾一些地段饮水污染,群众反响很大。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被破坏,整个区域生态灾难日趋明显。当地群众被迫到数十里外的地方拉水或买水吃,河道流域的水地弃耕、植被破坏、粮食减产,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4、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采空区塌陷面积日渐扩大,地下千疮百孔、管线呈现蜘蛛网;地上环境恶化、植被严重破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渣、粉尘等已严重污染了大气、水体,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大部分工业场区乱堆乱弃矸石、废物,居民生活环境已受严重威胁。如窟野河上游煤矿及洗煤厂废水、废渣直接排入,导致该河下游水质量恶化,进而使黄河水系受到污染。

再加之我市目前已投运的小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约1000MW,这些小火电机组绝大部分未通过环评审批;另外由于加装整套环保设施投资大(约占总投资的1/3-1/4),因此大部分机组尚未加装环保设施,大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使当地的空气质量严重污染。

5、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由于上述问题的不断加剧,加上目前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高利润、干部职工的高收入与当地受灾群众日渐窘迫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两极分化”严重,地企矛盾不断激化,群众集体上访明显增多,给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

据神木县统计,矿区群众针对神东公司的上访已达100多批,4000多人次。仅2004年1至9月份的上访就多达22批,其中大型上访有9批,820人次,进京有2批,赴省有2批。再如,在靖边县境内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权都已被长庆方面登记在其名下,靖边采油厂现有的100平方公里开发区块已全部投入开采,地方石油企业重组上划有效解决了资源问题,但没有解决资源划分问题,双方区块争议较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新井开发步履艰难。今年以来,双方已在十多个地方发生冲突,特别是3月18日的冲突事件,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受伤,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该县的社会稳定。急需有关方面进行区块变更登记,明确靖边采油厂与长庆方面的开发界限,确保双方都能有序组织生产经营,维护地方稳定。

生态环境破坏补偿、征地费用补偿、居民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用问题也是当地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果以上存在的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出现新的局部不安定,甚至会诱发至周边地区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二、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榆林是生态脆弱区,又是地下资源富集区,在开发利用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同时,必须搞好地上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同时只有切实有效地做好环境保护及节约资源,上述问题才会逐渐减少或解决。

1、强化环境和节约资源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保、节能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要大力普及环保、节能科学知识,提高全员环保、节能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正确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2、坚持环保先行和注重节约资源的原则

随着我市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大型发电企业的建设、化工项目的建设及转化、石油天然气开采,必将对我市环境及生态形成更加严重的挑战,在项目审批、建设和生产经营中,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决策的首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节能基本国策。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把环保、节能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保、节能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治理与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并真正纳入政府工作范畴。

在规划和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同时,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取得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并制定详细的环保规划,在具体实施当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列入项目预算,投产后列入成本,并从中抽取一部分,建立环境保护治理基金,集中由政府统一掌握使用,用于解决重大紧急的环保治理项目。在环保治理上要进一步明确地企职责,落实治理责任,实行环境保护治理责任追纠制度,严管重处。地方是第一责任人,做到“属地管、管属地”,对环境保护工作从预防、治理、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的全过程,强化监管,保证效果。坚决执行“谁破坏、谁污染、谁治理、谁赔偿”的原则,综合评估,科学决策,减少后遗症,保证治理资金及时到位。并在税收政策上予以地方倾斜,保证地方有财力投入生态建设和保护,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在这方面,我市也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应大力推广,如:2003之前,靖边、定边县对辖区内的油井开采采用柴油机进行抽油,不仅生产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04年榆林阳光电力公司与靖、定边石油钻采公司共同出资对靖边、定边县辖区油井实施柴改电工程,并于2005年投入运行。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可降低成本(每口油井每年可节约三万余元,全年大约可节约7000万元)、减少消耗、减少投入、提高效益、增加对石油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减少污染,大大改善油区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增加电力资源的供应,能够带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油区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环保化管理。

3、坚持再循环原则

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技进步,最大限度降低煤耗、油耗、水耗,并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工艺技术控制,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坚持再循环原则,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

我市的小火电装机容量比较大,而小火电机组能耗高、效率低。大型先进发电机组发电标准煤耗330-350克/度,而小火电机组的发电煤耗达到800克/度,甚至更高,对煤炭资源形成极大浪费。由于机组功率小、发电利用小时少,发电效率也比较低。小火电机组虽然对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和用电负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能耗高、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为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改变环境污染局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强行关闭,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要求,定期审查,督促其进一步完善环保设施。热电联产可较大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提高大气质量、改善环境效果显著。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体现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集中供热不仅可以解决工矿企业的工业用气,还可以向宾馆、饭店以及住宅区提供热源。热电厂已成为经济开发区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对热电联产项目应予倡导和扶持。

4、能源要适度开发,就地转化,确保生态平衡

加强煤炭等战略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是关乎国家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事。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立能源适度开发、就地转化、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储备,并对大量耗煤耗水的开发项目也应从实际出发、认真规划、适度发展。如“煤转油”项目,其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煤炭储量丰富、技术成熟、资金雄厚,还有就是水资源要充足。世界上拥有“煤转油”技术的国家是德、日、美以及南非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长期以来,除了南非因被“制裁”所迫而大规模商业开发“煤转油”以外,其他三国只是限于研究、试验、示范阶段,虽然建设了试验或示范厂,但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营。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煤转油”的工艺技术复杂,投资大,成本高,风险也大。“煤转油”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目前我国拟建设的“煤转油”项目,生产1吨油需耗煤3吨左右,需耗水近10吨,耗水量是获得油量的10倍。而全国“煤转油”项目大多会建在北方多煤缺水地区。因而国家对上“煤转油”项目持慎重态度是正确的,我市也不宜操之过急,适度稳步为好。

近几年我市的大型电力建设项目比较多。但是无论电源还是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和消耗大量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以及煤炭、石油、燃气等各类能源。在消耗资源过程中又排出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能源转化过程中,电力项目也要改变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转换损失,包括节煤、节油、节水、节地、降低输送损耗等。从实施的过程看,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一直到生产运营全过程。因此要以大型高效环保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火电,提高燃煤机组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以大代小”项目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鼓励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容量机组,采用节水直接空冷技术,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同时安装烟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确保装置正常运行。通过新技术的开发运用,大幅度降低煤耗和污染物排放,可节约水资源,提高机组效率和环保水平。

5、实行资源有偿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浪费资源现象我市不少煤炭企业掠夺式开采的行为已造成恶劣后果并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而无偿或变相无偿占有资源是导致企业为获取近期高额利润进行掠夺式开采,浪费破坏资源,损害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实施资源有偿使用的政策,按实际占有量征收使用费,对投机倒卖资源者严格清查追缴。

6、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综合利用“三废”实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

可再生能源在自然中自身就构成资源循环,可以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被利用之后,仍不改变其形态,对自然环境、生态的影响很小甚至是没有。国家对风力发电技术装备的示范风力发电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项目投资贷款给予贴息。可根据我市具体的气候情况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及天然气的市场情况,建设适当规模的风力发电厂和天然气发电厂。

榆林恒通发电公司,位于靖边县,是榆林阳光电力投资公司与榆林炼油厂合资的6000+3000KW发电机组,该发电机组燃料综合利用炼油厂产生的“废气”、“尾气”,做到了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环保、节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坚持“低消耗、高利用、低废弃”的资源利用方式,通过解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双赢之路,同时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使我市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2.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二

1 采用先进成熟节能技术装备

在建设之初铁前系统广泛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装备, 炉体高温段采用低热耗的铜冷却壁;炉顶采用布料灵活、密封性能好、维修方便的串罐无料钟装料系统;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 提高了高炉炉墙的冷却能力, 同时大大降低了补水量;炉渣处理采用INBA水淬粒化技术, 实现了100%冲渣水闭路循环。在炼铁节能技术方面, 采用富氧喷煤关键技术, 并围绕提高喷煤量进行精料、富氧鼓风、高风温、高顶压、浓相输送技术的应用。烧结采用厚料低碳烧结技术增强了烧结料层的蓄热作用, 有利于降低固体燃料和点火燃料的消耗;采用小球烧结技术有利于配加除尘灰等细精料的烧结。

2 强化管理, 提高职工节能意识

炼铁厂十分重视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 建立厂、作业区、班组三级能源管理网络, 做到能源工作层层有人负责。制定能源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能源考核制度, 制定能源消耗指标, 将能源消耗与职工收入挂钩, 在铁厂内部形成人人重视节能的局面。

3 大力开展节能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这几年, 围绕降低生产成本,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了多项投建时的节能配套工程, 进行了大量技术改造项目。

3.1 余热、余能回收利用

⑴TRT高炉煤气余压发电

TRT余压透平发电技术, 是利用透平机将高炉煤气的压力能转化成机械能, 再由透平机带动发电机旋转, 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TRT余压发电既回收了白白泄放的能量, 又净化了煤气, 同时改善了高炉炉顶压力的控制质量, 是一项既节能又环保的项目, 目前两高炉均已配备TRT余压发电装置, 装机容量分别为10 000 kW和15 000 kW, 吨铁回收量已达38 kW·h,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⑵充分利用热风炉烟气

炼铁厂两座高炉热风炉均配有废气回收装置, 热风炉废气温度240℃左右, 炼铁厂进行高风温技术的研究探索, 利用热风炉废气与燃烧炉燃烧高炉煤气产生的高温烟气混合后对煤气和助燃空气进行双预热。使热风温度达到1 223℃, 创国内同行业企业先进水平, 热风温度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煤比, 降低焦比创造了条件。热风炉废气还利用于喷吹煤粉制备过程中的原煤烘干, 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⑶烧结机环冷余热回收

烧结机机尾卸下的热矿温度高达800℃, 破碎后直接装入冷却机上进行环冷鼓风冷却, 使烧结矿温度冷却到100℃以下。利用热管余热回收装置回收这部分显热, 用于烧结混合料和中水加热, 可提高料温40℃, 降低烧结工序能耗6 kgce/t。

3.2 降低高炉煤气放散

炼铁生产消耗燃料的同时产生大量高炉煤气, 高炉煤气热量约占固体燃料焦炭和煤热量的1/3, 回收利用好这部分热量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目前两高炉产生的高炉煤气在全公司范围内平衡使用, 除高炉热风炉外, 锅炉、轧钢厂加热炉均使用高炉煤气或掺烧高炉煤气, 现正在建设的高速线材即将使用高炉煤气, 烧结机点火的焦炉煤气改烧高炉煤气技改项目已计划实施。这些措施使高炉煤气得到有效利用, 为高炉煤气零放散准备了条件。

3.3 回收固体废弃物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副产品中, 含有较高Fe、CaO、C、MgO等有益成份, 回收利用好这部分废弃物, 不仅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而且降低生产成本, 能创造可观的效益。目前天钢每年回收除尘灰、转炉污泥、钢渣、水渣等280万t, 可创造价值7900多万元。

⑴除尘灰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除尘灰, 含铁量达45%, 是一种有利用价值的含铁原料, 目前全部回收用于混匀配料中;高炉旋风除尘器除尘灰中含有40%固定炭, 回收配料后代替部分燃料, 对降低能耗起到很好作用。

⑵转炉污泥

转炉污泥铁含量达55%, 将转炉污泥直接用管道输送至烧结配入混合料中使用, 不仅使其中的有用物质得到回收利用, 而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即取得了经济效益又取得了社会效益。

⑶钢渣

炼钢厂产生的废钢渣含有部分铁分及CaO、MgO等有用成分, 经破碎、筛选、磁选等工艺将粒度小于8 mm钢渣选出, 返回原料场参加混匀矿配矿, 对降低混匀矿成本起到一定作用。

⑷氧化铁皮

轧钢氧化铁皮含有很高的铁份, 是一种很好的铁素物质, 目前全部返回料场参加混匀配料。

⑸水渣

炼铁生产中产生的水渣, 用作水泥原料,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增加焦丁入炉量, 搞好焦炭综合利用

大高炉为保证有较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以保证炉况顺行, 需要严格控制焦炭入炉粒度在25~80 mm, 粒度<25 mm的焦炭被筛下, 不能随焦批入炉, 因此如何利用好这部分焦炭, 成为降低炼铁成本的重要举措。从2006年开始, 炼铁厂进行技术攻关, 将15~25 mm的焦丁混入入炉矿批中, 成为入炉燃料的一部分, 代替部分焦炭, 降低入炉焦比。

3.5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节约新水, 炼铁厂不断挖掘现有条件, 优化工艺流程, 实施技术改造, 进一步减少外排, 降低新水消耗, 节约水资源。

⑴烧结中水改造

烧结生产用水原设计为工业新水, 每天耗水量1300 t, 实施中水改造, 在原有管道系统基础上, 增设中水罐、缓冲站、水泵等设施, 每年节约新水55万t。

⑵铸铁机循环水系统节水改造

铸铁机循环水系统原设计为外排水, 不仅使补水增加, 而且污染环境, 经改造后变为闭路循环, 使铸铁机循环水系统达到零排放。此外, 还进行了铸铁机补水的中水改造, 铸铁机循环水系统为浊循环, 但在原设计中补充水采用工业新水, 这就造成新水资源的浪费, 进行中水改造后, 每年节约新水10万t。

⑶高炉水冲渣系统节水改造

1#高炉水冲渣水泵机械密封改造, 1#高炉水冲渣水泵原用填料密封, 采用轴加外来净水封堵, 需经常紧固更换填料, 而且漏水量较大, 对13台冲渣泵轴封进行机封改造后, 使系统补水和漏水量大大减少, 每年可节约工业新水10万t。1#高炉水渣堆场水循环利用改造, 增加一台回水泵, 将水渣堆场水抽入集水箱, 实现水的循环使用, 每年节水3.5万t。1#水冲渣补水控制系统改造, 每年节水5万t以上。将1#水冲渣供水泵叶轮改造, 每年节水12万t。2#高炉水冲渣系统在原设计中, 8个冷水箱的连络管用新水冲洗管道, 经研究后改为用其自身的喷淋管延长至连络管内进行冲洗管道, 每年节水26万t。

3.6 应用变频节电技术

大部分风机、水泵的流量、压力是用挡板、阀门开度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有很大的电能浪费掉。应用变频节电技术, 自动调整电机工作电压, 减少电机铁损, 可使节电率达到30%以上。

4 结语

3.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三

关键词:小城市;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榆树市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未来15年城市化水平将保持年均8~10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若继续外延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未来建设用地需求与城市用地供给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这将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为主要任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搞好城镇宏观和微观布局,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可以说,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已经上升到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也是落实国家有关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重要措施。继2011年开展30个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后,国土资源部于2012年又部署开展了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榆树市也位列其中[2]。当前,榆树市正步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与可供土地的严重短缺矛盾日益突显,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也任重道远,这就要求必须节约集约用地。本文以榆树市为例,对其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数据调查,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评价、潜力规模测算以及开发时序研究,并提出建设用地规模挖潜、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途径及措施。

1 工作依据与技术路线

1.1 工作依据

(1)《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号);(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3〕438号);(4)《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8〕12号);(5)《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6)《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7)《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制图规范》;(8)《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9)《榆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榆树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1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1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2002版));(15)《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01);(16)《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8-2001);(17)其他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和技术标准。

1.2 技术路线

榆树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分为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城市集约利用潜力测算三大部分,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整理;技术分析与评价;成果编制;成果验收;成果归档等[3]。工作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见图1。

2 评价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

2009年~2012年榆树市常住城镇人口增加幅度大于常住农村人口的减少幅度,从而使得榆树市常住总人口逐年增加。随着榆树市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一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造成常住农村人口的逐年下降和常住城镇人口的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榆树市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导致大量外来人口向榆树市城镇迁移,从而使得榆树市城镇人口增加量大于农村人口减少量。与此同时,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和村庄用地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镇面积不断扩张。榆树市工业发展速度大幅增加,工业用地需求量巨大。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常住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然而村庄用地却呈现增长趋势,说明部分农村人口在村庄用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从定量评价各指标值来看,增长耗地指数值最高,为89.60;其次为用地弹性指数,为85.70;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指数和管理绩效指数分数相近,分别为75.20和75.55。从各指标分值可以看出,增长耗地和用地弹性表现良好,而用地强度和管理绩效与理想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分值为79.14,可见,2012年榆树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尚可,但并不理想。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单位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同时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管理,缩短经批次批准允许供应的城市土地供应转化周期。

2.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对象范围面积为15.37平方公里。共划分出170个功能区,其中居住功能区69个,商业功能区12个,工业功能区12个,教育功能区7个,行政办公功能区24个和特别功能区46个。除特别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外,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用地强度较高,特别是商业用地、教育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其基础设施及生活设施比较完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基础设施完备度、生活设施完备度等指标实现度较高。对于工业功能区而言,制约其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受城市区位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榆树市工业用地投入产出强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工业功能区的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和单位用地工业产值等指标上,使得工业功能区整体集约利用水平偏低。对于教育功能区而言,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位于市区中心,建筑密度较高,且单位用地服务学生数较大,造成榆树市教育功能区多数呈过度利用的现状。而特别功能区,主要受其用地构成的影响,用地强度是限制其集约利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2.3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截至评价时点,榆树市评价范围内基于全面挖潜的城市用地规模潜力为730.41公顷,占现状占地面积60.91%;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的规模潜力为646.08公顷,占现状占地面积53.88%。无论是基于全面挖潜还是基于现实条件挖潜,榆树市城市用地规模潜力均较高,相当于整个榆树市范围内2012年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面积(68.3295公顷)的10倍。

无论是基于全面挖潜还是基于现实条件挖潜,规模潜力总量和经济潜力总量最高的均是居住功能区;基于全面挖潜的单位土地经济潜力最高的为特别功能区;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空闲地、改造地单位土地经济潜力最高的为商业区。

从空间分布上看,高规模潜力主要位于城区评价范围的边缘地区,主要为居住区和特别区;全面挖潜的城市建设用地高潜力区主要为特别功能区,主要位于城区边缘,以农村住宅用地为主,居住功能区和工业功能区均不具有高潜力区;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城市建设用地高潜力区主要集中于华昌街道,多位于政府新区附近,低潜力区主要分布于城区最南部和最北部的边缘地带。

3 结语

随着榆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和村庄用地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总体来说,评价现状值与理想值差距明显,榆树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常住人口的增长规模相差不大,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管理部门允许批准供应过多的城市土地,但实际供应的比例并不高,造成转化效率不高。榆树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现出圈层式变化趋势,即由中心城区向外城区呈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降低的趋势。榆树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的扩展潜力,可以满足近期建设用地需求。通过现实条件改造,居住区和特别区土地经济潜力普遍较高,商业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空闲地、改造地的单位经济潜力普遍较高。未来应更加注重单位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4-10.

[2] 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guotuzy.cn/html/

1412/n-208494.html.

[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S].国土资源部,TD/

T 1018-2008.

4.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四

2007年是奥运筹备决战之年,也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关键一年。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完成年度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工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的目标要求,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依靠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监察约束的作用;依靠资金投入,集中安排一批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依靠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年度目标。

2007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5%、单位GDP水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下降10%。

二、实施十大工程

(一)产业结构调整工程。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7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6%以上。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契机,促进国内外服务业要素进京,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发展,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制定发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加快发展信息、商务、会展、旅游、体育、物流等服务业。

促进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完善软件、移动通信、生物医药和数字内容等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关村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芯国际第二条生产线、康宁玻璃、现代汽车第二生产厂区、奔驰汽车、首钢冷轧等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落实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各项政策,逐步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继续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集约利用能力,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建设实施;加快金融街、商务中心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配套服务产业;促进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内部资源整合。

加快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按计划推进首钢压产400万吨和东方石化公司所属化二股份公司、有机化工厂实施停产搬迁;制定本市小火电机组关停实施方案,开展京丰热电厂“上大压小”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小煤矿整顿关闭步伐,按国家有关规定关闭16种小煤矿。

(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工程。结合奥运场馆建设,在运动员村进行零能耗建筑试点,在国家游泳馆实施节能新光源照明,推进利用热回收技术回收空调系统排风中的废热、冷却

水循环使用、膜处理污水等示范项目;加快50辆纯电动汽车研制,基本具备在奥运村使用的条件;实施100台燃气锅炉利用环境温度补偿、烟气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广应用各种燃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积极推广混合动力、清洁能源汽车技术应用于公共交通;重点推广余热余压利用、蓄冰制冷、新型建材、烟气脱硫脱氮、粉尘回收与资源化、城市供水管网的检漏和防渗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制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财税、价格等政策。

(三)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实现市区两级政府机关节能6%。总结10家政府机构计量改造经验,全面完成54家政府机构计量改造;启动20至30家政府机构的节能试点改造;制定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逐步开展办公楼围护结构、空调、采暖、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办公设备节能,办公区域逐步推行绿色照明,区县开展政府机关能耗调查。

(四)大型公建节能工程。严控源头能耗增长,对建筑面积在2万(含)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含)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及其他年耗能2000吨(含)标准煤以上的新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化对建设工程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督;组织全市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实施方案,建立全市2007年至2010年既有建筑改造的项目库;优化供热结构,对城八区单位锅炉供热面积低的供热设施进行整合,对旧有供热管网设施更新改造;继续推进热计量价格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10家医院和30家宾馆饭店的节能改造。

(五)高耗能行业节能工程。如期完成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热电厂建设;落实5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目标分解工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重点推进50家高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及1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建设工业重点用能大户在线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完成30家重点排污企业和高耗能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在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培养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

(六)绿色照明工程。推广高效照明设备20万套,在全市所有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事业机构和部分医院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做好市属高校绿色照明改造的前期调研;继续通过政府采购,引导高效照明光源的推广使用。

(七)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确保北京官厅风力发电场(一期)5万千瓦工程年底建成发电;新建15个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村;依托北京太阳能产业联盟,促进太阳能技术和设备的产业化发展,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完成国家体育馆100千瓦并网光伏电站示范工程;实施800户农民节能住宅示范,在农村地区安装太阳能路灯3.5万盏;重点开展延庆、怀柔、房山等区县生物质能利用的试点工作,着力推进1至2个生物质能产业化项目、10个大型秸秆气化站、15个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完成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项目。

(八)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节约工程。严格实施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继续推广节水模式,普及节水器具;扩大工业、农业、环境利用再生水,年利用再生水4.8亿立方米,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重点完成北小河、怀柔、平谷再生水厂建设,开工建设卢沟桥、小红门、顺义、门头沟、昌平等再生水厂;结合绿化建设推动硬化改透水铺装、雨洪水蓄滞等工程;大力开展农业综合节水工作,建设节水农田6667公顷,发展再生水灌溉6667公顷;继续对洗浴、洗车、纯净水等高耗水行业实行差别水价政策;出台实施农业用水水资源费征收方案。

严格执行土地供应计划,严控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和引导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以供应引导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征地审批工作,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鼓励新农村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适度集中;有计划地系统研究和修订本市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探索实施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的管理,集约利用开发区土地;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应用。

(九)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本市配套实施细则。

进一步完善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加强对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的规范管理,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有偿回收居民废旧家电,行政事业单位的电子废弃物无偿交付指定企业处理,在销售环节开展以旧换新业务,政府对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建设完成电子废弃物处置、废旧轮胎和废塑料再利用示范项目;加快危险废物中心建设,年底具备接收、处理危险废物的条件;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继续推进京煤集团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再消纳首钢公司的卢沟桥堆积钢渣100万吨。

本市城八区和郊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和60%。建成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厂和阿苏卫综合处理厂,加快推进南宫、六里屯、阿苏卫等3个焚烧厂和董村综合处理厂的建设;推广宣武区经验,全面开展城四区密闭式清洁站垃圾分类改造;执行生活垃圾处理经济补偿制度,研究调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和方式;石景山、高井、太阳宫、郑常庄等热电厂用再生水或中水替代地表水源。

确定1至2个区县、2至3个园区、10至15家企业作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指导其编制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十)污染减排与环境建设工程。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67%。落实市政府与国家环保总局签订的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研究制定北京2008年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完成中心城1105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改造;完成东城区、西城区各1万户平房“煤改电”工程;推进高井等五大燃煤电厂脱硝工程;组织淘汰更新老旧公交车2580辆、出租汽车5000辆,开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黄标车”淘汰和治理;推进1000座加油站、1200辆油罐车、部分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加强施工工地管理,提高城市道路的机械化清扫保洁水平,实现市区城市道路机扫率和洒水率均达到95%,郊区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60%,控制扬尘污染。

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1.6%。加大对密云、官厅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完成六环路以内城市骨干水系治理,全面完成清河二期、北环水系等河道治理工程;加快五里坨、东坝、垡头等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推进310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移民,启动4个自然保护区湿地等生态建设工程。启动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完成环城郊野公园绿地建设15处。

三、夯实三项基础

(一)强化统计基础工作。出台本市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继续完善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加强相关能源供应部门的统计工作;完善全市和分区县能耗、水耗公报制度,修订季度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实行分区县单位GDP水耗的季度公报制度,建立分行业能耗的年度公报制度;结合全国建筑物能耗统计的试点工作,研究制订建筑物能耗统计制度,适时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物能耗调查;开展污染源普查;研究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的统计方法。

(二)加强分类计量体系建设。制定发布本市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督促300家重点耗能单位做好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工作;总结电、热计量改造试点工程经验,加快分类计量体系建设;研究分类计量管理办法,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三)建立信息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测,力争实现对50家政府机构和50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在线监测;继续完善能源和水资源统计监测制度;整合现有能源、水资源、环保统计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全市统一的能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共享和监测平台;研究建设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监测信息平台。

四、完善六大保障体系

(一)法规政策体系。做好《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修订前期准备;出台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开展《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实施办法立法调研工作,研究制定鼓励太阳能利用的专项政策措施;发挥价格杠杆调控作用,加大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实施力度,研究天然气等超定额用能加价制度,按照2007年价格调控计划,适时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逐步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财税政策,制定本市促进节能环保的具体支持办法;研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生活垃圾收费办法;研究起草北京市供热管理办法,制定供热价格改革与调整方案;建立土地计划执行的奖惩制度,加大对区县的考评力度;研究制定推进北京市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方案,争取年内出台清洁生产验收办法、清洁生产资金使用办法;组织编制本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研究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研究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实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

(二)指标标准体系。出台公共建筑能耗定额指导意见、北京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修订北京市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北京市重点耗能设备能耗限额;编制建设项目设计文件节能专篇编制深度规定、政府机构节能诊断实施指南、本市公共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集中供热锅炉房和管网系统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制定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与验收标准,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技术规程;研究编制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室内温度节能监测、生物质固硫型煤、太阳能光伏室外照明装置等地方标准;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三)评价考核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制度,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按年度、区县、重点耗能单位进行分解,与各区县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

重点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与各区县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出台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节能评估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在项目审批、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竣工备案等环节实施全过程节能监管,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研究制定节能评价考核办法;制定生态工业园标准和评价指标。

(四)监督执法体系。组建节能监察大队,根据《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工作;强化环境监察能力和应急机制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执法检查力度。

(五)市场服务体系。培育专业服务市场和中介体系,研究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发展;在公共建筑领域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节能服务机构选聘办法,搭建节能服务机构平台,推荐一批节能服务机构;研究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

5.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五

摘要: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贯穿于森林的培育、保护、利用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林业发展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人类对自然的生态经历了物我敌对、物我所用、物我可亲时期,从而走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所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共存共荣。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的社会资源,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在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基础上才能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而这种效益必须是在保证森林的永续利用原则下获得。因此,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扩大森林资源,把各类林地充分利用起来,保护好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加强保护和集约化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地开发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加工技术。从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

森林资源的培育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资源的保障,就不能实现森林生态和物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森林培育的发展,要靠技术的进步。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承德市到2010年每年要增加2000公顷森林面积,这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根本目

标。其做法是下硬性指标,采取科学办法解决当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首先从分类经营,造林设计,提前整地,无性繁殖,适地造林,良种壮苗,抗旱造林,集约经营,幼林抚育,现代栽培技术,定向培育等方面实现技术和管理突破。保证林业科技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其次是加强对现有林的抚育,加快对低产林分和残次林分的改造,合理调整林种树种和林龄结合,提高森林的质量。

二、科学经营管理好森林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森林资源是林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的多少、质量的好坏、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多种功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管理的任务是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实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解决好森林资源和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问题。为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奠定基础。森林资源的管理内容,首先是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分类经营,建立法律和科学的规章制度,确立森林资源的技术体系。其次是森林的利用管理,科学规划,组织森林资源利用,实现森林资源正常合理消长的宏观控制。再次是监督检查森林资源管理中的有关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保证森林资源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林业执法部门通过法律手段对林业进行宏观调空有着重大意义,林业是具有生产和公益功能的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许多阻碍,通过法律的强制对林业的发展加以保护,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1)加强采伐限额管理,确保采伐限额严格执行,严格控制森林资源不合理消耗。

首先把采伐限额分解落实到乡镇。对申请办理采伐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交的申请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科学合理确定森林采伐利用方式和强度,然后提交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其次是严格执行伐区设计,严禁在抚育采伐中“砍大留小”“、砍坏留好”。做到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再次是强化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违者依法查处。

(2)严格控制限额采伐,解决林地逆转问题。

根据以往在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时,忽视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一些乡镇的局部利益,短期行为,林业抓的落实不够,造成超限额采伐问题,使有林地变成疏林地,疏林地变成无林地,使林地逆转,严重制约了林业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进行了林权证发怔工作。二是明确落实责任,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凡是出现超限额采伐,毁林造成林地逆转的一发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三是加强了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杜绝了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的事件发生。四是对一些低产林,疏林地由林业局下去调查,合理确定更新。五是加大了执法力度。制定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按照规划确定使用用途,采取相应的林地保护措施。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从而使超限额采伐,有林地逆转得到根治。

(3)加强对木材加工点的检查监督。

对承德市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了定期清理整顿,对未经过林业局批准的,依法取缔,对已批准的严格审查木材来源(4)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承德市已基本建立了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正准备3S技术的应用。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工造林、残次林更新、森林采伐、征占用林地、三总调查等专项调查方法逐渐科学化。对造林绿化成效提高,林地保护管理的监督。资源档案的修档,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起到重要作用。(5)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队素质。

一是对资源林政执法人员的政治上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通,管理规范,执法严格。二是要建立了执法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对执法人员违法乱纪,以权谋私,执法犯法行为严肃处理,保证执法队伍的纯洁性和执法力度。三是改善了执法条件和执法经费,保证基层资源林政执法队伍的稳定。四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为资源林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6)深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改革。

要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需要,对不利于森林资源有效保护管理的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如制定“集体林经营管理办法”,“森林采伐限额审批和采伐管理办法”“,林地管理办法”“,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成林检查验收办法”等操作性强的地方配套法规。逐步形成办事高效,监管有力,执法严明的新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体系。

6.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六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好似一驾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与许多动物共处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我在百度中查找这次论文的模板及相关文献时,无意中发现一部电影——《地球公民》,是美国一部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影片描述了动物的残忍现状,我现在才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知和残忍!保护动物迫在眉睫,人类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对动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一、野生动物的现状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现在,生物多样性正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人类的范畴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有的濒临灭绝。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

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我国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海上石油的开采,工业废油的漏海,飘浮在海面上的油脂鸟类羽毛粘着后,就会失去飞翔能力而死亡。

过度开发: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

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二、动物保护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们人和动物是生活在大自然这个有机联系的世界里面,人和动物相互影响,保护动物不仅仅不是为动物能更好的生存,更是为我们人类谋利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具体说来,保护动物的意义有一下几点。经济效益

人类猎取、饲养、宰杀动物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保护动物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如果保护和经营得法,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据统计,加拿大全国84%以上的人参加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国家因此每年收入8亿美元。

社会效益

所有的动物跟我们一样,能够感知痛苦,感知饥渴、酷热、寒冷,它们有自己开心的时候,也喜欢玩耍,当它们受阻的时候会感觉沮丧。当我们在动物园的时候看猴子,它在动物园笼子里来回不停地走的时候,你不要以为它是在锻炼身体,其实那个时候它是极度沮丧,因为它被关在笼子里,它很痛苦,但是它们又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我们称之为“呆板行为”来表达它们的愤怒。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动物保护的任务之一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在遗传学家看来,大自然是丰富的基因库,保护各种动物就是保护各种基因。了解各种基因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人类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保护动物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保护森林的生态系统,会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当务之急。

三、动物保护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动物创造一个舒适且无干扰的生存环境。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四、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1.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两者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保护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是目的也是出路。

2.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未来人类将仍然依赖野生动物作为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任重道远。人们的共识是在保证物种生存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而只有持可续利用,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出路。

五、实例分析:

黑龙江省迎春森工国有林区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1.分布于黑龙江省迎春森工国有林区拥有野生动物资源:6目15科50种兽类、17目42科198种鸟类、3目4科16种爬行类和2目6科12种两栖类

2.全林区仅12种主要经济野生动物的直接经济价值为1027.4万元。若考虑全林区各种野生动物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话,其总价值将会是这个数字的几千倍,甚至更高。

3.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何利用是一个问题。其保护与利用对策为:

1、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2、加强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保护管理。

3、制定全林区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收获量,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有偿利用和补偿制度。

4、大力开展经济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

7.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七

众所周知,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两个因素, 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要求也很好, 经济发展要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使得为其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所需的能源, 然而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科学不合理, 使得资源日益枯竭, 同时,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环境, 使得环境逐渐恶化, 从而导致了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 依靠资源和环境所换来的经济快速发展, 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 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表现

我国是资源大国, 同时也是人口大国, 这就导致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飞速进步, 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取得的, 依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发展模式, 对资源过度开采, 不计环境代价, 从而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

据资料显示, 在对资源的开采方面, 2010年我国消耗的钢材资源、铁矿石资源、水泥资源以及煤炭资源等占各种类型资源的世界产量的30%以上, 此外, 所消耗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近8%, 而与此对应的是, 我国所实现的GDP的产值只占世界总量的6.8%,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 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效率很低下,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很粗放, 不够科学。现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重要阶段, 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 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加之我国总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管理机制跟不上实际发展要求, , 同时, 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由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对我国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各种水污染、空气污染。比如我国七大水系中有大概有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半以上的城镇水源达不到居民饮用水的相关标准, 此外, 空气污染、河流、湖泊污染也较为严重, 我国每年有大约65%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的问题。此外, 由于工业的发展, 工业“三废”不断争夺, 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断排放、酸雨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 我国约有30%的国土受到酸雨不同程度的污染, 土壤、河流酸化, 严重影响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创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制度机制, 切实夯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 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必须积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体制机制创新, 同时, 加快制定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法规、政策, 为“两型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此外,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 发挥市场价格的杠杠作用,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良性循环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严格要求企业对资源环境有足够的认识, 积极加强企业的监管, 严格要求企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承担相应的责任,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高效地控制企业的市场经济行为,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二)

依靠科技创新, 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 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当把实施资源节约、加强节能环保、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引入政府发展规划以及议事日程, 加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 积极突破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瓶颈, 积极转传统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内涵型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分工中要逐步实现价值链升级, 改变长期单纯依靠低成本制造优势的状况, 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 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级, 提供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 尤其是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对化工、造纸、冶金、电力等重污染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步伐, 注重以信息化带动这些传统产业的改造, 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并由此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应加强替代资源、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对于稀缺或者开发成本高、污染较重的资源, 应积极寻找替代资源, 也可以考虑以进口或合作开发国外资源来代替国内生产, 并注重搞好替代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同时, 要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关要求,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在财税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积极给予政策优惠和鼓励政策支持, 并逐步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和营造良好的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此外, 还必须加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结合市场需求, 联合产学研相统筹的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改进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以及射虎的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使得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从量变到质变, 从而走上一条依靠自主创新以及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三) 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得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法律保障, 是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 认真分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形势, 积极开展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 加强立法工作, 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同时, 切实规范企业的相关生产经营行为, 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 在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激励的同时, 还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同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健全和完善一整套的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考核机制和标准体系,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 充分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以及法律手段, 积极协调企业的生产活动与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使得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能规范化开展实施。

(四) 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切实强化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一方面是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相关制度, 积极明确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职工的责任, 做到职能分明, 分工明确;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对于企业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社会以及环境的相关责任。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 企业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 不断加大对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 积极开展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积极采用行业的先进的节能环保的技术, 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能耗,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做出贡献, 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贾高建.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其国.解决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刻不容缓[J].土壤, 2010 (3) .

[3]张之林.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9 (3) .

[4]胡锦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5]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年6月.

8.发挥资源优势 实现跨越发展 篇八

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新型产业。新型产业以养老养生健康产业为核心。依托金洞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结合社会对养老养生的新需求,努力探索发展生态养生模式,积极争取将金洞打造为全国的休闲养生福地。一是大力发展环境养生。金洞境内生态优美,环境优雅,年平均气温18℃,平均降雨量1600-189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到90%,平均负氧离子达到1.8万个/立方米,被誉为中国“岭北天然氧吧”。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金洞瞄准全国20个集中养老场所这一目标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挖掘生态养老价值,打造环境养生品牌。二是大力发展饮食养生。金洞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无污染,纯天然农产品质量很高,特别是富硒土地面积广、潜力大。为此,我们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富硒农产品,培育特色生态规模养殖,努力做好饮食养生文章。三是大力发展运动养生。依托金沙滩滑草场、睿击射击俱乐部等传统运动康体项目,积极开发户外运动、户外拓展、森林探险等新的旅游项目,做大做强运动养生基地。四是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养生。充分利用林区的森林资源,做好红豆杉浴、香杉浴、楠木浴等名贵树种森林浴,并积极探索人民医院改革,强化其医疗保健养生服务功能。

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龙头。金洞原始的生态就是最大的资源,是源源不绝的宝库,蕴育着生态旅游业的勃勃生机。今年,我们将扎实推进金洞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年旅游等“三全”工程建设,按照“把金洞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长株潭乃至粤港澳的后花园”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对金洞旅游进行规划建设,继续抓好“金洞漂流”等旅游重点项目的经营工作,做大做强“绿色、红色、古色”旅游文章。重点开发金洞国家森林公园、晒北滩湿地公园、苏维埃政权旧址、红军烈士陵园、照山庵、古盐道等旅游项目。在为“中国楠木之乡”丰富、充实、扩展内容的同时,建设好楠木大道、樱花园、植物园,积极打造“中国古树名木之乡”。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议展览等现代服务业的飞跃发展。

整合林业资源,引导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工业以竹木深加工为重点。“靠山吃山是林区的共性”。对此,我们在国有林场改革进程中将进一步强化林业根本,整合林业资源,巩固和加强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突出发展楠木等珍贵树种,打造金洞苗木花卉知名品牌。同时,实现培育、管护和合理利用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金洞的丰富林木资源,鼓励、支持林场林农、职工发展竹木深加工产业,逐步实现由卖原木向竹木深加工的转变,通过深加工增值增效,带动林区群众致富。

扩展资源空间,努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以林下经济为基础。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作为林区,要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发展林下经济。我们充分利用金洞优良的自然环境,加大对特色农业的融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科学导向和支持,巩固发展好娃娃鱼、豪猪、野猪、竹鼠、金洞土猪等特色养殖企业,发展壮大金洞浯峰贡茶产业,大力支持石鼓源药材基地和凤凰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全力推广规模化、立体化、复合型养殖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无公害环保蔬菜种植业,做强做大金洞农业特色品牌。

(作者系金洞管理区党委书记 )

9.节约水资源 篇九

水在“哗哗”地流着,仿佛在悲哀地说:“唉,有些人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可贵之处,也不知道我们的贡献有多大,如果植物没有了水,它们就会渴死,要知道我国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唉”,我听到后叹了一口气,想:那位叔叔自己写下了几个大字“请节约用水”,可他自己却在浪费水资源,他说的和做的一点都不一致啊!于是我走过去,客气地对叔叔说:“叔叔,水是生命之源,你不节约用水,等到水枯竭的那天,后悔就来不及了,植物会全渴死,人类就会不复存在,水对人类是何其珍贵啊!”

叔叔听了我的话,先愣了一下,吃惊地看看我,脸红到了耳朵根,说:“了不起,你真是我的‘老师’。”然后他连忙地关上了水龙头。

我经历了这样的事,决定从自身做起,爱惜水资源:

1、可以把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浇菜。

2、及进关紧未关好的水龙头。

3、把家中抽水马桶的水量调小。

4。水是用不完的,但我们有珍惜哦!

10.节约水资源 篇十

我的家乡在雨水充足的南方,从我记事起,似乎就没有遇见过干旱的天气。可是就在寒假里,我从电视上看到我国的云南等地方却在遭遇特大的干旱灾难。听妈妈说世界上也还有许多干旱的地方,那里人们缺水,生活过得很艰难。

怎样节约我们宝贵的水资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们帮助呢?我跑了图书馆,又上网查资料,得出了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比如第一种方法:把塑料袋套在花朵上,然后用绳子绑住,过几个小时后,把塑料袋取下来,就可以发现塑料袋的上面有许多密密的小水珠,把这些水珠积攒起来也可以再次使用。第二种方法:用淘米剩下的水来浇花,不仅节约了用水,而且淘米水里的营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更有好处。第三种方法: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定得太高,衣服在高水里飘来飘去,衣服之间缺少摩擦,反而洗不干净,还浪费水; 小件的衣服可以用手洗,能节约大量的用水。第四种方法:空调滴下来的水可利用,一个晚上使用空调,接下的水有好几斤呢,可以来冲马桶或者拖地。在洗碗的时候,最好先用纸把餐具上的油污擦去,用热水洗一遍,最后再用温水或冷水冲洗干净,这样可以用较少的水更快的洗干净碗筷。

节约用水的方法还有好多,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热爱思考的头脑,就会收获更多的经验!

11.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十一

1.探索经营模式,促进林地民营的多元化

在认真分析全县林地资源状况、管护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不流失并得到增值的原则,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经营责任和经营风险的转移,推进国有民营、国有私营进程,促进林地民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是实行管护性承包。对国有林地和集体林地针对林场和集体管护人员严重缺乏的实际,对靠近村屯较近、乱砍滥伐严重的幼龄天然林及部分人工林实行管护性承包。民营户可按规定清理不成材树种,对违反规定乱砍滥伐的可以进行处罚,承包期限确定为10年、20年、30年不等。二是实行股份制造林。对造林难、管护难的盗伐迹地、采伐迹地和荒山荒地等实行股份合作的方式造林,股份造林共分为农民与集体、农民与国有林场、林场职工与国有林场等几种股份合作形式。三是实行拍卖。对无林地或林木稀疏的荒山、荒沟、荒滩等,大多数采取林地权属不变、使用权归民营户,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的拍卖形式,期限30年至50年不等。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职工和机关干部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使全县100 多万亩荒山全部民营到户,消灭了无主资源,实现了营林管护的协调发展。

2.签订经营合同,促进林地民营契约化

为了既给民营者吃上定心丸,使他们放手、放脚、放心地经营林地,也兼顾好国家、集体利益,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使林地民营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推进过程中,县政府引入了法制机制,统一制定了合同文本,以契约的形式明确了国家、集体和承包者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分配方式。国家、集体有义务为营林户提供必要的造林、营林和管护支持,而承包方也要履行一定的规定责任,合同规定:承包者在防火期内有权制止一切人员上山;有权制止在管护区内打柴、放牧、采石、采沙、取土等一切不利于林木保护和林木生长的活动;发现盗伐者,有权扣留车辆、牲畜,但必须交发包方林政人员处理;有权制止在管护区内非法狩猎者,对猎杀禁猎野生动物的要交发包方处理;有权制止在管护区内非法“开荒”种地;承包方享有合同的转让、继承权,但必须通过发包方办手续。另外合同还对管护区内出现种开荒地、乱砍盗伐、火情火警以及对承包方罚款的收缴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

3.强化监督管理,促进林地民营规范化

为使民营者按国家林业有关政策规定,规范化运作,在林地民营过程中,注重强化对民营者的监督管理。一是成立了林地民营领导机构。为加大林地经营机制改革力度,对林地民营组织推进和日常管理工作以及考核、验收等工作,使林地民营工作按步就班,有序进行;二是实行档案规范化管理。为实现对广大民营者的规范管理,积累成果,也为了给以后的管理提供便利条件,对民营者采取了三级档案管理办法,在林业局、乡镇、林场同时建立起林地民营档案,各民营户也都有自己的档案积累,并做到材料齐全,管理科学,各方认可,打开档案,林木资源现状照片、各种卡片、山检记录、处罚通知单和奖惩收据等一目了然。为使档案资料保存的长久,一律采取微机化管理办法,实行了光盘存档;三是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仪进行科学测算。为确保林地民营地理位置和面积的准确性,利用GPS设备进行监测, 做到了每一林地民营的地块位置准确,面积翔实,年度绿化和采伐指标一目了然,为有效兑现合同起到了保证作用;四是定期召开会议,做到上情下达。为了让民营户及时了解林业政策和当前形势,提高广大民营者的管护能力和业务素质,他们采取了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既把上级精神按时传达到民营户,又及时了解了民营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民营者及时掌握政策和有关信息,随时调整有关经营方向和策略。同时,为提高广大民营户的综合素质,专业部门经常无偿对他们开展培训,给他们在造林、管护、利用方面以技术讲解和指导,使他们造管有方,发财有道。

4.强化扶持服务,促进林地民营成效化

对林地民营户实行技术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是确保林地民营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强化技术服务。林业局和林场技术人员对每一民营户造林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审批,确保整体造林的科学性。各国有林场及乡镇林业站每年在挂锄或农闲时间举办民营户造林、幼林抚育学习班,无偿提供造林和抚育管理技术;在造林、清林和间伐时间,技术人员经常进行现地指导;对没有苗木的民营户,由林业管理部门统一购进送到民营户地头,真正解决了民营户政策掌握不全面和业务技术不高等问题。二是提供物资服务。把家安在山上,心系大山,使民营户利益与大山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保护民营户利益。民营户一经发现有盗伐者进山盗伐,林场接到举报后,林政人员都能迅速赶到,马上处理,做到事不过夜,对民营户分成做到及时、准确,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四是扶持发展多种经营。使民营户获取近期效益,是保证林地民营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他们在充分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努力开发林下资源,使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通过扶持发展多种经营,使过去一度消失的黄芪、黄芩、串地龙等野生药材又被请回山上;山野菜、野磨菇等成为民营户新的经济增长点;鹿、林蛙、山鸡和蜜蜂等特色养殖也一应俱全。林业部门为了帮助民营户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成立了林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帮助民营户广签订单,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产销一条龙,民营户在积蓄长期“绿色银行”的同时,还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效益,充分调动了民营户承包林地的积极性。

5.实施分类经营,促进林地民营深层次化

12.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十二

一、建立科学规划机制

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我们切实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坚持落实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牧业向养殖小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产业布局政策,认真贯彻“产业集聚、布局集中、建设节约、用地集约”的原则,坚持工业项目集中用地。通过建立科学的规划机制,强化了德惠市城乡道路、供电、供水、供热等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了公共资源的用地集约度。

二、建立被占用耕地表土层剥离机制

多年以来,德惠市在国家重点项目的土地征收上,采取收储新增建设用地表层的黑土用于改造劣质耕地,既可以提高复垦耕地质量,又可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此,我们对落位于德惠市的项目,全部实行了表土剥离。通过表土剥离,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有效遏制了土地退化、沙化,改善了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建立项目开工建设保证金机制

我们实行项目开工建设保证金制度。对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用地单位,严格按照土地纯收益的20%预缴开工建设保证金。能够在一年内开工建设的,就把项目开展建设保证金返还给用地单位;超过一年未超过两年造成土地闲置的,我们将保证金当作土地闲置费缴入国库,实行多退少补;超过两年仍未能开工建设的,将无偿收回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四、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机制

我们从制定切实可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入手,积极稳妥地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山土地二次利用开发工作。我们在制定规划时,重点把握了四个原则:即矿山土地二次利用与城市建设挂钩的原则、分期治理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为保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质量,我们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工程设计关。聘请技术力量强、有资质的部门进行设计。二是广泛征求意见,确保项目设计科学性。三是统一调度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由市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都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切实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质量。

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收到了盘活存量用地与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双利”、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城市公共环境改善“双赢”的效果。由废弃的迎新砖厂治理改造成的德惠市植物园,就使城市建设规划中减少公园等公共设施用地9.58公顷。

五、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破解土地资源需求急剧增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难题,我们根据国家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经请示省国土资源厅和长春市国土资源局同意,在全市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我们采取“捆绑式”立项报批、“渐进式”拆迁安置复垦的模式,即通过批次划定旧村庄区域,捆绑成符合立项报批条件的增减挂钩项目。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地推进了土地利用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开展“渐进式”增减挂钩工作,可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而且刚刚起步,即没有现成的路子,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制定了方案。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了《德惠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方案》和《德惠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补偿安置方案》。二是坚持四个符合的原则,即符合规划要求、符合拆迁要求、符合土地权属要求、符合复垦耕地验收标准要求。三是做到三个落实,即组织落实、政策落实、补偿安置落实。

六、建立土地执法监察机制

一是建立了土地执法监察预防机制。本着“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对违法用地行为人采取说服教育为主,强制拆除为辅的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违法用地成本,也赢得了当地群众对国土资源工作的认可和赞誉。

二是建立了联动机制。我们在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上,建立健全了土地违法行为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德惠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上的工作责任。由市政府高位统筹,加大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由行政执法局牵头,公安、法院、国土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多次专项拆违行动,拆除在发布公告后抢建抢栽抢种的大棚、果树等建筑物、构筑物,有力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极大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3.节约水资源作文 篇十三

可是有许许多多的人刷牙洗脸时把水龙头开的大大的,在他们眼里是非常的不在乎,正因为这样导致中国现在严重缺水。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的更应该节约用水。

例如:洗衣服、洗脸用的水可以冲马桶或擦窗户、擦皮鞋、拖地。多余的水就浇浇花。你要是看到水龙头没有关紧还在不停的流着,你必须赶快上去关紧,要不然后果会更加严重。

光评一个人节约用水那是万万不够的,大家应该一起做好节约用水的标语栏贴到水池上面并做好巡视的工作,如果看到有人浪费水,要进行教育使他改正为止。

14.节约水资源作文 篇十四

洗过菜的水可以洗手,因为菜里有绿色素说不定还可以美容呢!现在有的家庭养着鱼,养过鱼的水可以浇花,因为养过鱼的水里有鱼屎,屎又是肥料,这样等于给你的花施肥呢!我们可以把用过的水存放在一个桶里在冲马桶的时候使用。而且这种方法也是有好处的,因为用桶冲想冲哪儿就冲哪儿,很自由,冲的也干净。在有一些家庭中,洗过脸的水直接到掉,洗脚的水重新接,假如洗脸和洗脚水各用4升水,如果洗过脸的水再洗脚不就可以省4升水吗?这样一个人一年可以省1460升水呢!在北方,人们喜欢吃面条,大多数家庭会把煮过面的汤倒掉,但是留下来我觉得比较好一些,因为俗话说:“原汤话原食。”喝了这种汤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又可以节省水,也可以洗锅,用这面汤还可以给你节省洗涤剂,且不是一举两得呀!

炎炎夏日,总是让人感到酷暑难熬,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们免不了要洗一个凉水澡。而在淋浴时,我们完全可以控制浴头的水量,一定要间断冲洗。如果长时间连续冲洗也会浪费许多清水……这些都是我们在洗澡时节约用水的窍门,那么当大人们为我们准备丰盛午餐前,他们又有什么节约用水的巧妙招数呢?原来啊,淘米后的水可以洗菜,淘米水还可以有效去除农药,洗完菜的水也记得别倒掉,你可以用它浇花、洗马桶……听大人们说,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也能使花的长势更好。大家也许听完我的叙述,知道一些节水的方法了吧!你们可以试试这些妙招,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光荣的节水卫士!

15.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十五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盐山县地处河北冲击平原与滨海平原过度带,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 年降水量586.2毫米, 年蒸发量2147.8毫米, 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785.3万立方米。当前全县共需水7200万立方米, 加上近几年连续干旱, 盐山县的水资源紧缺程度更加严重。

1.1 开发情况。

截止到2008年底, 全县共打400米以下深井482余眼, 主要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浅井8919眼, 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 每年可利用水资源量3322万立方米。

1.2 利用情况。

按2005年用水情况统计。城镇生活取用深层水, 取水90万立方米, 服务业用水16.4万立方米;农村人饮用水543.12万立方米, 养殖用水311.4万立方米, 果林灌溉256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933万立方米, 工业用水396.9万立方米。

1.3 客水情况。

盐山境内共有两条河道, 漳卫新河、宣惠河。每年主要通过漳卫新河引进客水, 一般情况下漳卫新河的水污染严重, 水质属四、五类只能用于农业灌溉。根据来水量大小, 气候等因素, 决定引水多少, 根据近几年引水统计, 平均每年引水近2000万立方米。

1.4 缺水情况。

每年盐山县共需水7200万立方米, 现在可提供用地下水、客水5600万立方米, 尚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

2 水资源短缺带来的问题

2.1 地下水超采严重,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近几年气候干旱, 降雨少, 水资源需求扩大, 只能过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位大幅的下降, 造成地面沉降, 出现咸淡水界面下降, 深层淡水水质局部遭到破坏, 地表污水对地下水体入渗加快。

2.2 地表水环境恶化

全县所有河道、干渠除汛期外长期干涸无水, 客水水质差, 为满足抗旱需求, 只好引入污水, 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2.3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到限制

农业生产当前要发挥更大的效益, 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作保证。如粮食作物、大棚菜的种植都需要大量的水, 才能收获到更高的经济利益。盐山县的水资源紧缺, 无法充足给予和提供, 造成大部分农民不能从土地种植上获取更大的效益。

2.4 工业发展受水影响

盐山县是以钢材加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县, 钢材加工需要大量的淡水, 可是盐山县咸水多, 淡水所含各种矿物质多, 水质不是很好, 直接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使用寿命。企业自行对水进行处理, 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又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5 群众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我县的深井水普遍存在着高氟问题, 含氟量一般在2.7-6.1mg/L之间, 深层地下水含氟、含碘严重超标, 不经改水处理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 由此造成氟病、碘甲状腺肿等地方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有35.9万人, 占总人口的87%。浅层水基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加上干旱, 浅层水无法满足群众需水量。

3 造成有限水资源浪费的原因

一是无节制的用水。很多群众无节水意识, 没有意识到深层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认为是取之不尽的, 用深井水浇地且是大水漫灌, 这样一眼深井的水量最多用10多年, 水取完后, 有重新面临饮用水困难。二是各种饮水设施设备出现管理维护不善, 造成了损坏, 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三是手压井和大口井有相当一部分与猪圈、羊栏、鸡舍及粪池临近, 造成污染, 水质进一步变差。饮水不安全人口35.9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87%。四是没有真正形成“一龙管水、一龙治水”的局面。

4 水资源合理利用建议

4.1 依据《水法》真正实现“一龙管水”, 并

依照国家水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审批政策, 归口水行政部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节约、水资源费的征收和配置的“一龙管水”;城乡水务一体化, 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城市、乡村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克服水商品生产加工、销售多部门环节管理的弊端, 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和责任。

4.2 利用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 修建饮水工程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为我县节约地下水资源带来了机遇。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立即着手勘察从大浪淀水库引水路线, 在县城周围选择建大型饮水水库, 修建自来水厂。此引水工程可采取管道输水方式, 这样可节约资金和工程量, 又可保障水不受到外部污染。工程的修建和水厂的管理、运营都应有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施工、管理、经营。这样可保障水的充分利用, 保障城镇居民的用水利益, 又能体现水资源属于国家的基本原则。

工程运行后, 把县城内所有深浅井全部封闭, 禁止任何单位、个人私自开采取水。把深层地下水作为城区的战略资源予以保护。居民、单位用水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自来水的安装、维护、水费、水资源费的征收也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以保障资金更好的用于水利设施更新和维护。

4.3 建立农村供水商品化机制。

单村现有的自来水供水保证率不高, 管理不完善, 水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水污染日益严重而不宜保护等情况, 应及时调整发展改革思路, 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优势, 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 打破村之间的分割局面, 将单村局部的供水工程并网, 施行集中连片供水。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改革农村供水管理体制, 建立企业化管理, 市场化运作, 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水商品供求机制。最终实现供水工程良性运行, 水利经济持续发展, 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

4.4 大力推行节水措施, 实行全方位节水。

工业方面:抓好用水大户的节水工作, 对准予开采的自备井加强管理, 完成磁卡水表的安装工作, 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 加强用水计划管理, 使之正常运行。

农业方面:大力推行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 做好管理工作, 使节水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发展旱作农业, 开辟节水型农业和生态农业。

生活方面:宣传节水, 认识到水危机, 推广节水器具, 实行人均用水定额。

公共方面:主要控制供水管网的漏失, 搞好供水管网的扩建改建工作, 加强用水管理工作。

摘要:对盐山县的水资源严重缺乏, 影响群众饮水安全、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 说明了成因, 提出了改善水资源状况的建议。

16.节约水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十六

摘要:梁河县地域狭小,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前水利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节约用水这一主题,介绍了渠道防渗工程的常用技术、作用及其在本地区的发展、应用状况,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及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就渠道防渗工程在本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灌溉;渠道防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十二五以来,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推进,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话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我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这决定了要节约用水,必须首先抓住农业用水这个“大户”,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渠道防渗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减少渠道渗漏量,提高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的作用,在发展节水型农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下面我将从渠道防渗工程技术及其在梁河县的推广与应用情况出发,结合梁河县的水资源现状,就渠道防渗工程技术在实现梁河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与论述:

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及其在梁河县的推广与应用情况

渠道防渗工程是利用防渗材料对渠道进行衬砌处理的工程,常采用薄膜,混凝土等材料对土渠四周进行处理。它是一种简单、常用的工程技术,从技术难度、复杂程度上看是一种“不起眼”的工程技术。然而,正是这种简单、常用和“不起眼”,造就了它的实用价值,在发展节水型农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目前,梁河县传统渠道防渗技术根据防渗材料的不同一般有水泥砂浆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等几种类型。

1.1 水泥砂浆防渗

水泥砂浆防渗是在渠道开挖成型后,对渠道过水断面采用砂浆抹面的方式进行防渗,防渗效果较好,适用于岩石地基的渠道及对老渠道砌体的防渗处理,耐久性相对较差。梁河县大部分农田均位于河谷Ⅰ级、Ⅱ级阶地上,下伏岩层多为松散的砂砾石层,厚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较少有岩石地基的渠道,故砂浆防渗主要应用在一些老渠道砌体的防渗处理上。

1.2 砌石防渗

砌石防渗是采用水泥砂浆砌石对渠道进行衬砌防渗,根据石料规格的不同,又分为浆砌毛石、浆砌块石、浆砌粗料石等,具有防渗性、稳定性好,抗冲刷能力强,工程运行时间长,施工方法易于掌握等特点,但也具有糙率大、占地面积大、无法机械化施工等缺点,常与砂浆防渗技术相互搭配使用,以增强其防渗性能,减小糙率等。

砌石防渗是梁河乃至整个周边地区目前最主要的一种渠道防渗方式,施工技术成熟,经验丰富,但由于梁河出露基岩的地区较少,所需石料多从周边县市购买,运距远、造价高。且随着周边县市石材深加工产业规模的扩大,砌石防渗所需规格的石料价格大幅上扬,在梁河县的推广应用将受到制约。

1.3 混凝土防渗

1.3.1混凝土防渗的特点

混凝土防渗就是采用立模现浇混凝土或预制混凝土板、槽、管等对渠道进行衬砌防渗。它具有防渗效果好、耐久性好、糙率小、强度高、适用性广、便于施工、便于管理等优点,还可根据要求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1.3.2混凝土防渗渠道的形式

混凝土防渗渠道通常采用的形式有板型、槽型和管型。在梁河县通常采用的是槽型和管型两种。槽型又分铺砌式和架空式两种,它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而管型结构具有密封性好,能防止沿程污染,能进行低压输水、可埋于地下等特点,在饮水管道、城市排水管道中较为常用,但因其易于堵塞,维修成本大,水头损失大等原因,在梁河县农业灌溉系统中还较少使用。

1.3.3混凝土防渗渠道在梁河县的应用前景

梁河是一个第四系地质地貌极为发育的地区,砂砾石层分布广泛,厚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是生产混凝土的优质骨料。随着建材工业及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防渗断面形式、结构尺寸、建筑类型的不断完善,必将带来混凝土防渗渠道的造价下降,作为渠道防渗工程建设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将在梁河县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

1.4防渗新材料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材料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渠道防滲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渠道防渗新材料有:沥青混凝土防渗材料、塑料薄膜、沥青膜、PE膜、PVC膜以及橡塑止水带、弹性人造橡胶、沥青玛蹄脂、油毡、聚氯乙稀油膏等新型伸缩缝止水材料。

梁河是个半山半坝的地区,其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农业生产无法上规模,且地处边疆,经济落后,新型材料在梁河县的推广应用还较为困难。目前,梁河县的渠道防渗仍主要采用刚性防渗材料,相应的一些伸缩止水措施也只能因地制宜的采用如沥青砂浆、油毡及橡塑止水带等较为经济实用的材料。

2.渠道防渗工程的主要作用

2.1 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首先,渠道防渗将大大减少渗漏量。一般来说,在梁河县第四系地貌比较发育的坝区,不防渗的渠道渗漏量占到60%左右,而通过防渗处理后,渗漏量不到20%,渠系水毛利用系数在80%以上。

其次,在不防渗的土渠中,时常会生长一些杂草,这些杂草一方面要摄取大量水分,另一方面还会增大渠道的输水糙率,加大渠道沿程水头损失,破坏渠道稳定性。而用一些钢性材料防渗,就可防止杂草生长,从而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2.2 节约投资

首先,减少了渗漏量,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率,使防渗改造后的一条渠道可当作原来的两条、三条使用,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是节约投资的最大表现。

其次,渠道防渗可以防止冲刷、淤积及坍塌,起到保证输水安全的作用,从而减少了运行成本,节约了管理维护的费用。

3.渠道防渗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 梁河县水资源概况

梁河县国土面积1154km2,水资源总量71.48亿m3,其中:自产水量10.85亿m3,过境水量60.63亿m3。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约2.7亿m3。2010年,全县实际用水量0.97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0.89亿m3,占到91.7%。从全县的水资源总量看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4590m3。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雨量的81%集中在每年的6至10月,且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的制约,无条件建设一些大、中型的拦蓄和调水工程,加之由于梁河县地域相对较小,自身的产水量低,过境水量在水资源总量中的比重较大,在水资源的调度上受时空条件限制及上游用水的制约,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用水矛盾日益显现。

3.2 梁河县渠道防渗工程建设概况

梁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到2010年底,在全县整个农业灌溉体系中,仅有小(一)水库1座,流量在1m3/s以上的渠道5件,0.3~1.0m3/s之间的渠道24件,0.3m3/s以下的渠道1800多件,有效灌溉面积9.27万亩。

可以看出,在整个农业灌溉体系中,渠灌是梁河县最主要的一种灌溉方式,几乎全部的农田都靠渠道引水灌溉,渠道的防渗意义重大。近十多年来,随着各级、各部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梁河县渠道的防渗工程有了较大发展,已完成了流量在1m3/s以上渠道防渗工程22.51km,流量在1m3/s以下的渠道防渗改造工程36km。但已进行渠道防渗工程占全县输水渠道的比例不到20%,与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差距还很大,渠道的防渗改造工作任重而道远。

3.3 渠道防渗工程在促进梁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梁河县地域狭小,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梁河县水利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梁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份,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种植在整个农业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用水量占到梁河县总用水量的90%以上,这决定了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实现梁河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发展节水型农业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喷灌与微灌、实行节水灌溉制度等。从梁河县目前的农业灌溉系统来看,喷灌、低压管灌技术及滴灌、渗灌等微灌技术在梁河县近于空白,渠灌仍然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一种最主要的灌溉方式。

但是,梁河县灌溉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很低,主要是渠道渗漏损失的水量较大,将近占引水量的一半。做好渠道防渗改造工作,堵住这个浪费水的大洞,减少渠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关键环节,在实现梁河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4.结束语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而发展节水型农业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渠道防渗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大量农业用水,特别是在梁河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第四系地质、地貌极其发育的地区,其节水效益尤为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关键环节,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可应用当今的各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加快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快梁河县渠道防渗改造工程建设步伐,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较大效益的发挥,为梁河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 50600-2010)

[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

上接第265页

理的程序以及合同的起草、审查、签订、履行、检查、清理等每一个工作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

(2)树立泵站建设管理中的一切行为均以合同作为惟一依据的意识,合同运用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合同、经济手段管理和实施泵站工程;

(3)根据泵站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在工程项目上实行总价承包合同,锁定建设成本。坚持以施工图进行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随意性;充分考虑和保证承建单位的利益,引导承建单位注重技术方案的竞争,集中力量用于工程的实施,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五、质量管理

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业主强化质量管理,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监控和施工单位保证”的原则,各参建方均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配备了质量管理人员。项目法人高明区水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程进行检查巡查。设计单位建立健全了设计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做好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设计问题。监理单位建立健全了质量控制体系,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技术规范、标准和施工承包合同,认真做好工程的质量复核工作和抽检工作,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对工程的每一工序、每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检验,切实做好了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施工单位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了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佛山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对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单位的施工行为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监督。由于工程各参建单位对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均能严格按照合同开展工作,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起质量事故。

结束语:通过对项目目标控制方法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七星岗泵站重建工程在管理和控制的具体方法方面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通过工程招标控制项目投资。在七星岗泵站重建工程的投资控制工作中,从工程招标等方面入手,控制工程的投资,节约建设成本。项目业主通过重点强化工程招标工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以最合理的合同价获得最好的施工队伍和最强的工程保障能力以及可靠施工技术方案。

独立平行的工程质量监理。项目业主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形成全過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工程监理、合同管理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从而确保得到一流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2.0.2

上接第266页

的方法来增大坑壁的抗压能力,不同的岩土成分提高相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效果,下面是通过提高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岩土土质产生的影响列表,如表三。

3.2.2支护的类型

深基坑支护的作用主要是在基坑开挖后所产生的高强度的土壤挤压压力和水压力的作用下,可以是基坑保持完整不被损坏。是稳定深基坑的一种施工时的临时构造,支护的选择和制作也要根据深基坑的构造来进行选择。按照结构的特点,对支护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类型:

支护的使用情况往往决定了深基坑开挖工程的进度快慢,岩土监测技术人员应该把握好深基坑的构造,选取适合的支护类型,可以缩短工期,节省开支。

3.3监测结果

监测数据应该作为该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原理和依据储存起来并加以分析,为以后的工程建造积累经验。

四、结论

无论深基坑的高度和周围环境的复杂程度情况怎样,岩土监测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都不能被忽视。伴随着建筑领域技术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慢慢开始对施工前深基坑的岩土监测工程重视起来,深基坑开挖工程直接决定建筑的稳定性,而岩土监测不仅可以为深基坑开挖替工合理的数据分析和资料,该全程监测深基坑中的设计方式,可谓是重中之重。相信不久以后,岩土监测技术作为深基坑开挖前的必备程序会使人们对建筑的安全性更加放心。

参考文献:

[1]李清华.岩土检测技术在深基坑开挖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地质 2009-09-15.

上一篇:我成功了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初中音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