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史

2024-10-16

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史(共8篇)

1.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史 篇一

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初创时期(1990年底—1993年)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现货为主,首次引入期货交易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期货市场的配套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国内各类交易所大量涌现,达50多家,期货经纪机构达到1000多家,大多为兼营机构。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期货市场缺乏基本了解,盲目参与境内外的期货交易,损失严重,造成了国家外汇的流失,境外地下交易层出不穷,期货市场虚假繁荣,引发了一些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

规范整顿(1993年底—2000年)

1993年11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第一阶段:交易所从50余家减为15家,经纪公司从上千家减为330家。第二阶段:交易所从14家(96年关1家)减为3家: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经纪公司从330家减为目前的180余家,交易品种保留12个。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四个管理办法陆续颁布实施,使中国期货市场正式纳入法制轨道。

规范发展(2001年—至今)

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九届人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正式拉开了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序幕。2004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2004年期货市场扩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棉花、燃料油、玉米、黄大豆2号等品种先后上市交易。2006年初期货品种又增加了豆油,白糖两大品种,使期货品种达到14个。

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获准筹建。2006年4月,沪深300指数被定为首个股指期货标的。2007年3月16日,中国国务院第489号令,公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新条例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新《条例》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规范的内容由商品期货扩展到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为中国推出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以及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奠定了法律基础。

由于在极大程度上放宽了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的限制,2008年1月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现货市场、远期市场与期货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有利于金融机构和黄金生产消费企业利用黄金期货管理风险,有利于促进期货市场扩大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股指期货推出的准备和工作业已基本就绪,市场都在企盼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股指期货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工具,同时也成为投资的另一种途径。随着国家关于发展期货市场的政策调整以及期货市场法制建设与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期货市场全面繁荣发展的阶段已经到来。

2.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史 篇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

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 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20世纪80年代初, 城市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 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 大部分实行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 具有一定债券的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 没有承销商。1981年7月我国重新开始发行国债。1982年和1984年, 最初的企业债和金融债开始出现。

随着证券发行的增多和投资者队伍的逐步扩大, 证券流通的需求日益强烈, 股票和债券的柜台交易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现, 二级市场初步形成。1990年国家允许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先后营业。随着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我国资本市场由场外交易进入场内交易, 由分散交易进入集中交易, 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形成, 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正式形成的标志, 向规范化资本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不仅市场容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市场规划的建设、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等都取得了较快的进步。

从债券市场来看, 1991年不仅国库券发行量比上年增长了114%, 而且国债发行方式也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彻底取消国债摊派发行, 而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发行, 100多家金融机构、几千个网点和上千万的居民与企业参与了当年国债的包销、经销、承购活动, 使国债市场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全年发行国库券199亿元, 财政专项债券65亿元, 特种国债16亿元, 以及100亿元由财政担保的国家投资债券;国库券实际交易额达到370亿元, 比上年增长220%, 如果加上其他种类国债的抵押与转让交易, 当年国债市场交易量是当年股票交易的十几倍, 就企业债券而言, 1991年不仅发行势头迅猛, 而且对国民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当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优先安排的大中型企业发行中期企业债券41亿元, 全年地方各类企业债券发行额为114亿元, 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量为104亿元, 年末余额为90亿元, 企业内部债券发行量为31亿元, 年末余额为57亿元, 在发行量迅猛增长的同时, 企业债券的交易市场也十分活跃, 1991年企业债券的交易额达35亿元, 比上年增加30多倍, 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市场机制, 国家还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与流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总体上看, 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 股票发行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 也缺乏统一的监管, 股票发行市场也出现了混乱。同时, 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认识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1992年1月~2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 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 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 搞一两年, 对了, 放开;错了, 纠正, 关了就是了。关, 也可以快关, 也可以慢关, 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 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 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后, 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 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 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这个阶段, 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 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在发展初期, 市场处于一种自我演进、缺乏规范和监管的状态, 并且以区域性试点为主。深圳“8.10事件”的爆发, 是这种发展模式弊端的体现, 标志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规范的管理和集中统一的监管。

二、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1992年10月, 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 成立, 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 区域性试点推向全国, 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1997年11月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8年4月, 国务院证券委撤销, 中国证监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 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

中国证监会成立后, 推动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关于严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证券期货市场法规和规章的建设, 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使资本市场的发展走上规范化轨道, 为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创建初期, 国家采取了额度指标管理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度, 即将额度指标下达至省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 由其在指标限度内推荐企业, 再由中国证监会审批企业发行股票。在交易方式上, 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建立了无纸化电子交易平台。

随着市场的发展, 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和流通市值、股票发行筹资额、投资者开户数、交易量等都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沪、深交易所交易品种逐步增加, 由单纯的股票陆续增加了国债、权证、企业债、可转债、封闭式基金等。

伴随着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 证券中介机构也随之增加。到1998年底, 全国有证券公司90家, 证券营业部2412家。从1991年开始, 出现了一批投资于证券、期货、房地产等市场的基金 (统称为“老基金”) 。1997年11月,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 规范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同时,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推出了人民币特种股票 (B股) , 境内企业逐渐开始在我国香港以及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上市;期货市场也得到初步发展。

在这个阶段, 统一监管体系的初步确立, 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从早期的区域性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随后, 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 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出台, 资本市场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同时, 各种体制和机制缺陷带来的问题也在逐步积累, 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发展。

三、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这里主要是指“5·19行情”至今, 由于经过上述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年轻的、较为规范的时期。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从1996年以前不到10%猛增到2000年的50%, 资本市场受宏观经济尤其是货币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已经可以尝试用货币供应量来测算资本市场的相关走势了。

1999年下半年允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入市交易;允许商业银行向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发放股票抵押贷款, 这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 按照我们的理论, 由于资本市场内部的循环和一、二级市场的资金分配比例规律的破坏, 泡沫从此产生。由于证券可以抵押贷款, 证券价格的上涨会带来更多的抵押权, 因此, 资金可以在银行和资本市场中无限地循环, 这会引起股价的不断上涨, 当然, 在名义资产值过高的时候, 就会在结果上重蹈1993年大调整的过程。虽然在技术上的表现不同, 上一次的调整是因为人为的发放货币过多引起, 这一次 (几乎就要出现) 的大熊市是因为股票质押贷款, 但我们仔细分析, 无外乎都是因为形成了无节制的货币供给。

从1999年的“5·19行情”开始, 上证指数由1999年5月17日的1047点一直持续攀升到2001年6月14日的最高点2245.43点, 这段大牛市与其后持续低迷的市场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 这也验证了股指与资金量密不可分的相关性。“5·19行情”是在大扩容的背景下进行的, 1999年全年发行新股143只, 筹资1554亿元, 如再加上转配股上市, 共扩容2000亿元以上, 超过此前两年的总和, 然而, 在如此之大的扩容压力下, 股指反而上涨了50%, 原因就在于在向好的政策面下, 资金量源源不断地从货币市场涌向股市。当年管理层超常规培育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 宏观的利好不断出台, 在牛市格局的预期下, 各种资金, 包括私募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 (其中部分通过企业和投资公司加入了私募基金) 等资金流形成了股指的逐级攀升。2000年春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则开始促使资金量由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回流, 进一步推动股指稳步上扬。然而, 银行的钱终究是有限的, 由于不能无限度地发放货币, 资本市场新增资金的大幅减少和资金向银行和企业的回流则造成了股市的极度低迷。直到进入2002年春, 管理层对资金的监管略有放松, 新股发行速度大大减缓, 股市才重拾升势, 开始新一波的缓缓上扬, 正如我们上面的理论所阐述的, 究其根本, 货币资金的流动是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 决定股价的, 是企业的盈利状况。由于没有从根本上降低资产值, 股价已经不能支撑过高的资产值, 所以, 既不能在一级市场上发新股, 也缺乏二级市场指数上涨的根本动力。

在这一阶段, 1999年《证券法》的实施及2006年《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 使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一批大案的及时查办对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合资证券经营机构的出现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有了新的进展。

展望2020年, 中国资本市场将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 迈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一个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 将在中国经济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 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资本市场, 也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 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 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 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面对机遇和挑战, 回顾和总结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 把握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 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资本市场,金融,投资者

参考文献

[1].胡汝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M].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东.中国资本市场风险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展望 篇三

1.近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巨大变化

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从年初的三万多亿,变成年底的八九万亿,从原来的新兴市场第三位变成了新兴市场第一;同时,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恢复,不仅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这样的超级航母的顺利发行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还因为“A+H”模式的成功试点而开启了海外蓝筹股的回归路程,全年融资额超过2800亿元;证券公司得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顿;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基金、证券公司、保险等机构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30%多。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都日趋合理。

市场数据的直观变化固然可喜,但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在这一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资本市场悲观失望的情绪开始转变,投资者的信心得以恢复和建立。中国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2.资本市场的主要改革措施

中国的资本市场大致可以定性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世界上的新兴市场发展均不如人意,转轨经济国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举步维艰。我国的资本市场尽管还存在着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们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了一个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资本市场,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基本的结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实践证明,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近十几年来的持续稳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在未来将更加显著。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股权分置改革纠正了扭曲的市场机制,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在基础层面上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本质的差别;二是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市场从原来接受不了新股发行,到中行、工行等大盘蓝筹股成功上市。而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市场接受不了蓝筹股,那么这个市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第三,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清欠工作,不仅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也强化了全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引入使得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治理成为可能。第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延续了前几年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去年良性的市场环境下,专业理财、价值投资的理念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进一步确立了机构投资者的地位,这也是发达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才实现的发展。第五,证券行业经历了惨痛的教训,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整顿,逐步走出了低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这些重大基础性制度建设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使资本市场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运行模式上都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它们不仅引领了资本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3.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和规律

过去十几年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引领了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许多变革,推动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独立董事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准则标准化等等在中国經济社会的确立。也就是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开始的第一天起,就站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最前沿,而从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探索到的经验和规律,同样也能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其他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回顾我国资本市场近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与很多成熟市场漫长的自我演进发展模式不同,我国资本市场走过的道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我国资本市场是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即一条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的自我演进相结合的道路,一些重要变革成功的关键也都是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并采取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例如,从2002年开始的基金审核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基金业的逆势崛起,从2003年开始的询价制改革使得发行市场一扫阴霾,而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正确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实践证明,立足于为国民经济服务,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有序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共同实现市场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过去数年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未来建设中国资本市场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

4.我们离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有多远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备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化的发行体制;自律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应该成为市场主要的约束力量;应该拥有强大的证券经营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国际性的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中有足够的竞争力,等等。

回顾美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在1929年美国股市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建立法律法规框架,加强市场监管。此时,两个标志性的人物带领美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一个是美林证券的创始人梅里尔,他开启了对证券经纪业革命性的变革,率先倡导诚信为本和敬业精神,并使得“美林帝国”迅速在华尔街崛起;另一个是投资大师格雷厄姆,他率先提出价值投资的理念,这一理念如同阳光穿透云雾,使资本市场的投资得以回归其本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成熟市场至少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证券从业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是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应该以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为核心来构筑。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监管力度的加大和机构投资者的崛起,使得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市场在很多方面,离一个成熟的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一个金融结构长期严重失衡的国家,我们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历史紧迫感,更大力度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深化和制度性建设

1.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新的挑战

股权分置改革及其他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和基础性制度建设的稳步推进,为资本市场全方位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也为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我国资本市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将面临以下挑战:(1)市场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及资源配置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2)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将更加鲜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将对法制建设及监管执法提出更高的要求;(3)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改革和发展必须兼顾国际竞争视角。为应对这些日益紧迫的挑战,改革仍将是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增强活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无论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制度,还是建立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立体化的监管体系,都将继续围绕着改革这一时代主题展开。

在新兴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会同时扮演推动者和监管者的双重角色,在某些历史阶段,政府作为市场发展推动者的任务甚至可能会更重一些。

监管者从总体上把握金融创新的风险,让市场主体自主创新,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氛围。无论是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产品的丰富,培育更为强健的证券机构等目标,都会自然地呈现,很多发展中的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事实上,这也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同时,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折射出我国未来市场经济体系完善过程中政府职能如何定位和转型。

美国市场经过200多年发展到了今天,其间,它经历过市场完全依靠自由演进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过度震荡,也经历过危机之后政府对于资本市场的全面整顿和清理,走过了很多弯路,支付了昂贵的社会成本。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看到成熟市场走过的百年历程之后,怎样吸取它们的教训,少走弯路,怎样做出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2.继续完善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制度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至少会在四个方面呈现明显的发展。首先,发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会使融资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将不仅带来更多代表中国经济主体的大盘蓝筹企业上市,包括很多海外上市企业的回归,也将带来更多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层出不穷的创新型企业的上市,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更多的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将在资本市场上推陈出新,更多的服务于中国经济成长的并购重组等金融业务将会大量涌现,同时,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力将不断增强。第三,证券经营机构将会呈现进一步发展和分化的趋势。随着业务创新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资本市场必将出现“强者更强”的现象,金融机构分化的加剧将更加明显,那些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风险控制措施完备、激励机制合理的机构,将能最大限度地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收益。第四,监管体系会更加市场化,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内容将不断改进。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组织的自律以及市场参与主体本身的内部监督将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步与监管机构的监管组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3.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亮点之一。目前,随着中小企业板的壮大和中关村股份转让试点的逐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见雏形。中国资本市场将积极探索创业板的发展,使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得到相应层次资本市场的服务与支持,同时大力推动与创业板市场相辅相成的本土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壮大。

从丰富多层次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扬帆启航,并将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稳妥推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出现,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也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利用复杂金融产品管理其投资和经营风险。同时,从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复杂性来说,它是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台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标志。

在2007年,公司债市场将借鉴股票发行体制改革的经验,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大力推动审核机制的市场化和透明化,建立健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发行审核体制。同时,要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推进债券交易制度创新,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创造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把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加快发展起来。

三、中国资本市場的对外开放

1.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策略

随着资本市场转折性变化的出现,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在这样一个有利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下,我们在考虑对外开放战略和路径选择时较之以往更加从容,具有更多的条件和谈判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继续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24字基本原则。讨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首先要将中国资本市场放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极”的战略定位去考虑。

从宏观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至少有三个层次战略目标的考虑,即本土金融机构的强大、本土资本市场的强大以及实体经济的强大。而构筑对外开放的路径要以“强大的本土资本市场”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导向,因为强大的本土资本市场必然会带来实体经济的壮大,而强大的资本市场和强大的实体经济中,也必然会产生强大的本土金融产业与金融机构。

在这方面,一些国家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例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错失了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机遇,不仅使其实体经济在受到冲击时缺乏弹性而一蹶不振,而且也使其本土金融产业和金融机构长期落后于国际第一流水平。而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则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力度,不仅带来了本土资本市场的繁荣,也带领韩国经济走出低谷,并造就了像三星电子一类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

2.把握好开放中的“度”和节奏

金融开放是一个高度复杂和敏感的问题。选择正确的开放路径,把握好开放的“度”和节奏,能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反之,掌握不好开放的“度”和节奏,则会带来不必要的冲击和损失。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关键,是处理好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即对内开放应当与对外开放并举,甚至更为重要,真正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所谓对内开放,实际上就是前面提到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在产品和业务的准入、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快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计划经济的色彩虽然已逐渐减弱,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加快“对内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对外开放后外资机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对本土金融机构造成的冲击程度。

从捷克等东欧国家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对内开放的进程,那么,可能会导致本土金融机构因为机制过于僵化、无法与国际机构有效竞争而被大面积淘汰,市场被外资机构垄断,本国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大幅衰退的情况。因此,合理匹配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节奏及方式,优先进行对内开放,是降低对外开放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成本”的最佳策略。

尤为重要的是,在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金融服务业中,尽快优化激励机制(同时也是约束机制)是提升行业整体实力、增强本土金融机构面临外资竞争时的应对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业务和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中,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明确定位、各司其职,建立有效的创新协调机制以分解创新的责任和风险至关重要。比如,英国金融服务局提出的监管机构与市场“合作”创新,即监管机构提出创新目标,金融机构具体承担风险并完成创新任务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四、中国资本市场的展望

1.流动性过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资本洼地”现象:17世纪,大量国际资本涌入荷兰,荷兰崛起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国;18世纪,大量资本涌入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欧洲资本大量涌入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尽管国际资本的流向先导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但是,只有资本是不够的,比资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资本运作机制。17世纪的荷兰崛起昙花一现,以“郁金香泡沫”匆匆收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则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本创造出强大的实体经济。在今天的世界,资本市场的博弈,将直接影响到大国博弈的结果;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仍将延续。针对这一局面,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完善机制,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又快又好的发展,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以有效地将国内资金和国际资本转化为强大的实体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在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初级消费拉动的增长即将发展到一个相对饱和的阶段,内需不足、产业落后、经济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将日益显现,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科技等产业、构筑自主创新经济体系,这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经验来看,实现这一转型,强大的资本市场是这一套机制的核心。所以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客观上对中国资本市场尽快强大起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个深刻的反例是日本。日本經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陷入困境,一直到现在尚未完全走出阴影。反观日本的经济危机,与日本长期以来过分偏重间接融资、资本市场未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政策有着直接联系。经过多年反思,日本政府于近年明确提出由间接融资为主开始向直接融资为主方式转化,大力发展本国资本市场的战略方针。类似的情况在德国等国家也发生过。目前,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日、欧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特点,居安思危,要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提高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更多的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市场会出现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而随着“A+H”模式的确立,也会有更多大盘蓝筹股的陆续“海归”,发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使得资本市场的规模迅速增大。

其次,从市场中长期的发展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踏上“从繁荣走向成熟”之旅,确切地说,随着各项机制的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将从近期的繁荣走向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中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而这是由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面”和明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决定的。

第三,可以预期,中国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现。资本市场通过其资源配置机制的发挥,将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平台。在中国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创新型企业将实现对发达国家高科技领域的追赶,并购和重组等市场筛选机制将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而当资本市场变得非常强大的时候,中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将以市场化方式进行配置,中国经济也会因而变得更加安全和富有弹性。

第四,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预见,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为我国的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通过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资本市场还能够拉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并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资本市场通过其创造的公平竞争、共同致富的平台,将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促进中国早期教育市场的发展 篇四

促进中国早期教育市场的发展

山东大嫂育婴师培训,学习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毕业后学校可根据学员情况100%安排就业(不收取费用)。现学校设有育婴师、月嫂班、小儿推拿班、面点班等。针对现在月嫂、育婴师市场上雇主要求的变化,我们学校的教学也在不断调整,这期培训我们在原有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加大了实操课的力度。为学员日后上岗更快适应工作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以外学校每期的专家授课也给学员们提供了学习权威育婴知识的机会,并可以和我们的育婴专家做现场交流。育婴师是我国8个新工种之一,集保姆、保健员、幼教老师的角色于一身。能根据婴儿发展水平选择和设计游戏活动,锻炼孩子的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完成婴幼儿动作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劳动部最近开设了(育婴员、育婴师、高级育婴师)的技能培训及考试项目。是保姆、早教中心、托儿所、幼儿园有关工作人员的职称标准,为这部分人员的职称评定填补了空白。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该职业共设四个等级。育婴师什么是育婴师:育婴师是全面掌握和实施婴儿成长中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国家职业等级评定范围的一个正式职业。山东大嫂职业培训学校是国家定点育婴师的培训单位,开始已经有5年多的培训历史。育:是包括了一个孩子生长(形态指标)发育(素质指标、技能指标)疾病健康(身体各器官的工作状态)、智慧成长(眼、耳、鼻、口、手、脚、身的表现状态)心理健康(心理感受与向外表达的状态)婴:受孕至3岁的孩子。胎婴儿是至今我们了解很少的生命时段,胎婴儿的生命现象使我们肃然起敬,他们成长的渴望是我们成年人是无法理解的,他们的成长的模式是我们很难解释的,他们的成长规律是我们要长期得去研究的。师:通过实际育婴手段(操作技能)让家长明白育婴知识掌握育婴技能的教师。育婴师应该具有以下属性:1、有母亲周到、敏感、细致、呵护、爱、无私;2、有教师的理性、直觉、方法(对婴儿生理、心理、脑发展规律的了解);3、有医疗、保健师对婴儿生理变化的监测能力;4、有心理咨询师对婴儿心理需要的洞察力;5、有营养师对常用食物属性的把握力;6、有体能训练师对婴儿身体发育成长锻炼能力;育婴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育婴师实际实际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职业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妈妈是感性的、教师是理性的,育婴师是感性理性的综合体。医生是治病的,他了解的是病症,育婴师要了解婴儿是怎样得病的,他了解的是病前的生理征兆,是把疾病消灭在摇篮中的技能。心理咨询师是解决出现心理的问题,育婴师是对婴儿心灵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营养师是对肌体成熟的人营养问题进行的调理,育婴师是对婴儿不成熟的身体的`生长、发育进行随机、多变、适时、适量的控制。体能训练师是对人身体发展中不平衡、健康有问题的人进行的一种训练,育婴师是用近乎生活化的运动性游戏,全面的提高婴儿的身体素质。育婴师是一个令人尊重的职业:育婴师是多个职业特性于一身,同时又是各个职业大、中专也没有包括的知识,而且是很多新的知识,所以育婴师是一个神秘的、朝阳的、令人向往的、高收入的职业。育婴师职业的分类:由于育婴师知识的广度、深度、新度的特点,也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年龄服务模式不同,我们把知识按照服务的对象、形式、特点分成全天入户育婴师(一岁以内)、亲子园育婴师(6个月-3岁)、幼儿园托班的托幼育婴师(2岁-3岁集体)。职业前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培训处张凯利副处长介绍,取得育婴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幼教、儿童研究所、社区服务、家庭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社区和家庭对0―3岁育婴师的需求很大,目前的育婴师资格培训主要以幼教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为主,但随着全国育婴师培训基地的建立,培训范围也将向更大的范围扩展,通过这个职业认证体系将育婴师行业推向规范化。培训内容:公共课:相关法律法规、权益维护;育婴师职业道德规范;传承民族文化基础课:营养――基础营养;孕产期营养;婴幼儿营养保健――婴幼儿保健与护理(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鉴别与简单处理等);孕产妇保健与护理(乳房保健、月子护理等)专业课:养育――抚触、喂养与辅食添加、睡眠、二便、三浴锻炼、衣着等教育――婴幼儿感官与运动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大运动、精细运动、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性等)实操――月子餐、宝宝餐、E宝贝亲子操、抚触、母乳喂养、添加辅食、饮水、穿衣、尿布使用、拍嗝、消毒、洗澡、

5.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史 篇五

一、戏剧演出的特性

戏剧演出除了在艺术表达及艺术创作方面的差异外,从演出实践的角度来看,它存在着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专属特性。

(一)戏剧演出的现场性

戏剧艺术最为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演出的现场性。戏剧的演出、表达与交流是对空间有需求的。在这个空间里,由人在相对真实的布景下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演员的呼吸,演员也可以感受到观众的反馈,戏剧表演的舞台节奏会随着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而变化,每一场的演出都有所不同。这是戏剧演出最有魅力的特征:生动的、现场的,与观众产生互动的。

(二)戏剧演出的流动性

戏剧演出的流动性很强,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剧场,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剧场……一部好戏可以走遍世界各地,近年来,在中国多城市巡回演出的引进音乐剧《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都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了能满足多城市、多地区的观众需求,伦敦西区与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出逐渐形成两大类别:驻场演出和巡回演出。同一部作品因为演出团组的区别和演出方式的差异也分为不同的演出版本。

(三)地域经济与文化对戏剧演出的影响

在大型城市和中小型城市之间,更多的戏剧巡回演出会选择大型城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更多的戏剧巡回演出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在有戏剧历史的地区和无戏剧历史的地区,更多的戏剧巡回演出会选择有戏剧历史的地区。地区经济状况与文化传承决定了戏剧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

(四)戏剧演出的“小众文化”特性

在讨论戏剧演出运营之前,首先要关注戏剧创作的特征。戏剧是触及人类灵魂的,是能够洗涤人的心灵的,这是每一位观众走进剧场观赏戏剧时希望获得的真实感受,是每一个观众的渴望,也是每一个戏剧创作者的理想。

戏剧创作是以艺术家的表达作为第一位。每一部戏剧作品都蕴涵着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渴望把自己的人生态度通过戏剧表达出来。戏剧创作是个性化的,创作者与欣赏者本身就是社会的小众群体。

一部严肃的戏剧作品要酝酿一年、几年甚至几十年。一部戏剧的创作、排练及制作往往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之后,戏剧艺术家希望演出多多益善,而每个城市的戏剧观众数量有限,因此演出的场次势必无法达到戏剧艺术家们的期待,这就导致戏剧创作者的艺术热情在有限的观众面前逐渐冷却。

戏剧演出生产的投入与其他类型的大众文化产品的投入不同。在中国,中小剧场的戏剧演出制作投资一般在几十万元,大型剧场的戏剧演出制作投资基本在百万元之上,制作费高达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戏剧项目近年来也频繁出现。

戏剧生产的投入除了制作投入外,还有演出投入,每场都需要固定的成本追加。演职员的劳务费、场地的租赁费、演出设备及器材的租赁费、演出舞台消耗等。戏剧创作、制作及演出的总成本包括不变成本(原始创作及制作的投入)和可变成本(每场演出的成本)。演出收入包括演出票房收入和其他收入(赞助、政府补贴等)。为了能够让演出投入与产出进入良性的循环,增加演出场次,提高演出上座率,开发戏剧观众成为每个戏剧演出运营机构面临的最为重要的经营课题。

每个城市的戏剧观众群正随着戏剧的普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升在逐步增加,但在其增加的同时,戏剧创作及制作的成本也在飞速提升,如何在短时间内赢得更多戏剧观众,如何能建立合理有效的经济运营模式,如何将优秀的戏剧作品推广到更为广阔的舞台,这是当前每个戏剧演出制作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可见,戏剧演出是不能仅停留在一个城市里的,只有“走出去”,走向全国、全世界,才能为优秀戏剧作品赢得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二、院线剧场成为中国戏剧演出的重要平台

中国当前的剧场建设为戏剧演出走向更为广阔的演出空间提供了硬件的`可能性,以“保利院线”“中演院线”“万达院线”等为代表的国有及民营演出管理公司的出现,将戏剧演出从一城一地的旧有运营模式带入“新院线时代”。中国院线剧场的建设与发展为当前中国戏剧演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运营平台。

(一)院线剧场与剧场联盟的全面建设

1.新兴院线剧场的蓬勃发展

至今,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经营32家剧院,演出及剧院管理业务已进入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并打造了华中、华北、东北、山东、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院线平台,成为综合性发展的集团化剧院管理企业。中国对外演艺集团演出院线也正式启动,目前拥有分布在全国15个省区市的成员单位34家。

2.旧有剧场的全新组合

在中国,地方剧种的繁荣程度也直接关系到了演出市场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由于越剧的演出市场相对稳定,江浙沪核心地区的剧场数量正在稳步增加:如杭州大剧院(杭州当地还有大型剧场:杭州剧院、红星剧院)、宁波大剧院、嘉兴大剧院、绍兴大剧院、湖州大剧院、苏州科文中心等。在江浙沪地区,由剧场组成的“东部联盟”铺设了经济有效的巡演网络,几家甚至十几家联合引进优秀剧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其中,绍兴大剧院除了剧目引进及租场经营之外,率先制作了《明星版·梁祝》,该剧在江浙沪东部联盟里演出,获得了极好的口碑,之后走出了东部长三角地区,进入了西南地区、京津地区、深广粤地区巡回演出,在销售上也创造了一个良性的运转模式。

3.新兴小剧场演出的全国一体化战略

北京的小剧场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小剧场演出的场次也是全国最多的。其中,蜂巢剧场、先锋剧场、朝阳9剧场、蓬蒿剧场等一系列剧场品牌也在观众心中日渐形成。在上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两个小剧场D6空间和戏剧沙龙一直是上海小剧场的风向标,与此同时,上海大剧院小剧场、芷江梦工厂、新光小剧场等一系列的新兴小剧场也成为小剧场戏剧的表演重点场地。

如果说京沪两地的小剧场众多是与北京、上海在中国文化领域里的特殊地位有关,纵观全国,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开始关注小剧场建设,其中包括改建和重建。武汉琴台大剧院早在就将多功能厅改造为琴台小剧场,虽然演出数量不多,但 可以看出对于小剧场发展的信心。205月大连开发区大剧院的小剧场正式开幕,旨在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的优秀小剧场剧目在当地演出,为大连培养戏剧观众。广州星海音乐厅小厅在之前主要演出室内乐、独唱音乐会,自开发多种经营引进了小剧场话剧,观众反响非常热烈,现在小剧场话剧演出已经成为星海音乐厅小厅的经营特色。根据不完全统计,成都、重庆、苏州、深圳等城市对于小剧场的建设及开发正在积极进行中。

(二)院线剧场与剧场联盟良性运营对于巡演市场蓬勃发展的促进

高质量的演出项目是剧场维持良性运营的关键所在。据调查,由于我国各地的省市级大剧院的运营除了票房收入,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当地政府的拨款。是否有好的节目演出是当地政府拨款的一个重要依据,例如杭州市政府每年会对杭州大剧院的引进剧目进行测评,并且节目实行分级补贴形式,分级节目享受资金不等的扶持标准;同样,宁波大剧院也有巡演节目等级细分制度,划分标准将参照名家、名团的标准,国家级表演团的演出可以享受最高级政府补贴标准。

因此,院线剧场的经营与发展对高质量的戏剧巡回演出项目的需求是迫切的。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剧场系统,戏剧演出市场也得以更为全面地开发。云、贵、川、陕地区的各大国有剧场及国有演艺集团组成了“西部联盟”,“西部联盟”的重要策划机构是成都锦城艺术宫,20,锦城艺术宫获得了杨丽萍的新作《藏迷》的全国巡演的代理权。锦城艺术宫凭借着这部优秀的剧目在全国演出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锦城艺术宫能够开发自身的西部联盟资源,联手东部联盟,并与保利院线合作,最终在全国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出成绩。

(三)中国戏剧演出制作及运营机构注重与院线剧场的深度合作

孟京辉、赖声川、林奕华、田沁鑫、林兆华等一系列中国优秀戏剧导演的作品正逐渐成为院线剧场炙手可热的演出项目。以我国台湾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为例,7月期间在保利院线下属的多家剧场开启了全国巡回演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中国名牌演出机构也正在逐渐开发非本地演出市场。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代表剧目《茶馆》多年来因演员多、布景复杂等原因,无法开展全国巡演,3月,保利院线与北京人艺采取了全程合作方式,将这部经典名剧带到了深圳、武汉和重庆。《茶馆》在深圳保利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和重庆大剧院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出成本控制与票房营销找到了新的平衡点,这不仅是一次巡回演出的胜利,而是开启了北京人艺走出北京走向全国的新篇章。

由于区域观众数量有限,为了能够创造更高的票房成绩和更为广阔的社会效益,国内优秀的演出机构和知名艺术家也把眼光放到了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重点文化城市之外。对于国内优秀演出团体和知名艺术家来说,院线剧场成为他们非常重要的演出阵地;对于院线剧场来说,高质量的戏剧作品也为剧院建设和当地市场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民营戏剧制作及演出机构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也正积极开发全国演出市场,“开心麻花”系列演出在207月至8月期间,在全国近10个城市拉开了暑期档演出的大幕。对于民营演出机构来说,院线剧场成为他们重要的市场构成,一部戏剧作品能够进入院线剧场,就等于同时签署了几十场乃至上百场的演出订单,院线剧场能够积极有效地帮助民营戏剧制作及演出机构增加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对于院线剧场来说,民营戏剧制作及演出机构出品的戏剧演出成本低,演出团队更为积极高效,演出内容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

(四)院线剧场成为引进演出的重要阵地

中国演出市场的欣欣向荣也赢得了国际演出运营机构的关注,中国院线剧场的运营平台为优秀国际剧目的“中国行”提供了可能。

院线剧场的连锁经营体制将国际戏剧演出的高成本均摊到多场次的演出中,维持合理票价,使得更多的中国戏剧观众可以走进剧场。在院线剧场的国际项目谈判过程中,多场次的演出订单可以获得优惠的批发价格。

随着音乐剧这种新兴戏剧样式被中国观众理解和接受,国际优秀音乐剧作品已经成为演出经营机构和院线剧场首选的引进演出。音乐剧曲调优美、内容通俗易懂、多为改编自经典名著(名剧)、演员的演唱及舞蹈水准高、舞台制作精良、口碑传播及新闻宣传容易引起关注。为了使得引进的国外音乐剧演出进入良性的演出循环,平衡综合演出成本,院线剧场已经成为引进国外音乐剧演出的重要阵地。

的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20的英国音乐剧《猫》以及多次访华的韩国音乐剧《拌饭》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巡回演出中获得了惊人的成绩。

结语

近十年来,中国演出市场的飞速发展与极大繁荣令世界惊叹,各地政府为了能够提升本地的文化竞争的比较优势,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文化艺术市场开发和文化艺术设施建设。剧场建成之后,经营与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课题。院线剧场的出现除了在硬件管理上实现了标准化与国际化,但如何策划运营优质演出、如何开发本地演出市场、如何培养地区观众成为院线剧场经营者们探讨的课题。

伴随着中国各地的演出剧场设施越来越完善,演出市场越来越活跃,戏剧巡回演出将成为演出机构(剧院、剧团、民营演出公司、演出中介公司)所选择的重要演出运营模式。高品质戏剧作品走进院线剧场将创造出双赢乃至多赢的经营局面:剧院团开发了全国演出市场,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得到更为广泛的认知,院线剧场获得优良的节目,针对大制作的国外引进剧目可以分摊演出成本,演出营销产生院线互动效益。

对于境内外演出制作和运营机构而言,中国院线剧场将成为他们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中国院线剧场而言,选择优质国际合作伙伴也将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中国饮用水市场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篇六

一、引子 俗语说:好水是百药之王,坏水是万病之源。水既是生命的组成物质,又是生命的保障。清澈的水源,健康的好水,更是人类恒古不变的追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的日益增加、都市的迅速扩张,现代社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对人们的饮水安全,带来人们始料未及的危害;因此,健康饮水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呼唤。可以用与ppt 用图片和数据说话

二、水与生命 水流过的地方就有生命。水是一切细胞和生命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一个人身体中水的品质与变化与这个人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有10亿人正在饮用被污染的水。有18亿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病。由于饮用不良水质导致的消化疾病、传染病、各种结石病、皮肤病、糖尿病、癌症、冠心病、心血管病、妇科炎症等达50多种。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利部曾经发出警告:“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发展中国家每年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净的水。我们身体里有70%是水,老人家有60%是水,小孩有80%是水,胎儿的含水量甚至高达90%/而且水在我们身体里90%是以血液的形式存在的,连我们的骨头里面都有20%多的水分。所以只有我们日常饮用的“水”健康了,我们身体才是健康的。就人来说,一个70公斤的成年人,体内水分就有近50公斤,占70%。一个4公斤的婴儿,水就在有3公斤之多。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天需要3000ml水,每天通过呼出水气,出汗,排尿,粪便等排出的水与摄入的水量大致相当。人体失去6%的水分时就出现口渴,尿少和发热;人体失去10-20%的水分时就出现昏厥,甚至死亡。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为贵重,一个人在饥饿时,可以损失40%的体重(相当于人体一半的蛋白质,全部的肝糖及脂肪)而不毙命,但是如果损失20%的水分,就将要面临死亡。也就是说,一个人禁食时,可以40天完全不吃东西,只喝水,依然可以活下去;甚至有记录长达130天只喝水,不吃东西的。可是一个人如不吃东西,也不喝水,一周左右就会因为脱水而死。

三、国内居民饮水现状分析 由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城市市政自来水根本不能直接饮用。目前国内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大致为以下三种情况:

1、饮用纯净水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纯净水品牌很多,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广大居民日常生活中,饮用纯净水的也很多,尤其是居民日常饮用的桶装水,绝大部分是纯净水。客观的讲世面上销售的各种纯净水,无论知名与否,如果不是假冒伪劣产品,取得了“QS”

认证,都属于安全、洁净的生活用水。但所有的纯净水,如果从对人体健康的角度去要求,那它们都是不健康的。我国著名的水营养专家、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复兴教授指出:纯净水虽然是一种“干净水”,但它也是一种不健康的退化水,纯净水只解决了水的污染问题,但没有解决“水退化”和水的生理功能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有5%-20%必需从水中获取,这些元素在水中的比例同人体的构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体吸收有利于人体的健康,食物中的微量元素不能替代一切。而纯净水不含有任何微量元素与矿物质,矿盐含量和硬度都近于零,仿佛处于“饥饿”状态,具有极强的溶解能力,是“至清的死水”。因此长期饮用纯净水不仅仅不能带来营养,相反的还会将体内的部分微量元素与矿物质溶解,随着新陈代谢排除体外。当然,纯净水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它不含矿物质,而在于它的PH值呈酸性。人体体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因此,摄入人体内的水应以弱碱性为佳。因为一旦体质呈酸性,细胞作用就会变差,身体各个器官的作用、组织机能就会减弱;新陈代谢趋缓,废物则不容易排出。肾脏与肝脏的负担就会加重,从而导致慢性病形成。特别指出的是酸性体质是癌症易发型体质,所得癌症的人,往往体质先酸化,才诱发癌症的。纯净水抽走了水中的矿物质,如同抽走了水分子的支架,也就改变了水的结构,水分子会串联成线团凝聚态变成大框架结构,不易通过人体的细胞膜,被人体吸收。水不被细胞吸收,就不能参加人体一系列生命代谢活动,也就起不到促进新陈代谢与增强人体排毒的功能。所以喝的水出了问题,不只是肾脏出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也出问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9年8月就发出文件规定:中小学和幼儿园将不在使用纯净水为饮用水。原因是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和智力发育阶段,加上好动损耗许多无机盐和矿物质、如长期饮用纯净水将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2、饮用白开水 就实际情况来讲,广大居民中,烧白开水喝的还是为数不少的,虽然企事业单位中,喝白开水的并不多见,但在一些餐馆、酒店、宾馆、茶楼饮用白开水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地区的一些工厂,工人们也是长期饮用白开水。长期饮用白开水对人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因为现在的水与几十年前的水已经完全不同了。当然,开水可以杀死水中的一部分非耐高温的细菌,病毒。但是细菌,病毒的尸体仍然留在水中,进入人体后即成为医学上水的“热源体”,临床上常见的“无名热”原因多源于此。美国环保局的一项报告指出:沸腾的水等于是一种将有用的氧和矿物质埋掉的“死水”,而大部分的不纯净物质仍留在水中。根据佛罗里达大学健康与行为学系的调查,煮沸等于浓缩诸如砷、贡、铅、镉等有害物质,更危险的是被硝酸污染过的水,经过煮沸后,所含的硝酸浓度反而会增加,对人体极为

不利。经过煮沸的水,纯粹只是水,而且还可以称为死水因为它根本没有氧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喝泉水(小分子水),用泉水洗澡会让身体很舒服的原因。因为白开水失去氧气太多,不能用来浇花、养鱼,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经常喝缺氧的白开水,是使人体细胞因缺氧而变形,从而导致癌症的重要原因。喝白开水的重大弊端是:自来水经过漂白粉处理后,水中含有余氯,在90-100度之间水中的余氯是合成三氯甲烷的最合适温度,而且此时其浓度最高,这是标准的致癌物质。同时,水烧开后矿物质沉淀成水垢,饮用后会导致人体的各种结石。或许有人会说:在家烧开水喝,几十年我们不是一样过来了吗?是的,其实烧开水喝和吸烟一样,大家知道香烟有害健康,但吸一支烟或一包烟就会马上生病吗?只是说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得肺癌,肺结核的几率大很多倍而以,喝白开水也是这个道理。

3、饮用桶装矿泉水 矿泉水确实是一种好水,它含有人体所必须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无论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口感的角度上去品味,确实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因此,桶装矿泉水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也越来越被重视饮水健康的人们所接受。然而,令广大居民担忧的状况却是接二连三的发生,让人们不禁迷惑:今天,还有好水喝吗?据报道,国家质检局对桶装水质量的调查中,微生物超标的情况反映居于首位,而症结的落点却在于桶本身的材料和桶的消毒环节。虽然,之前媒体频频暴光的100%有毒的胶桶已经基本没有了,实际上PC桶也有千差万别,有的用再生材料做,有的则掺了杂质,长期装水会带来健康问题。尤其近年来桶装水市场采用废旧塑料、洋垃圾、医疗针管等为原料的“黑心桶”、采用自来水简单粗过滤冒充矿泉水的“黑心水”的出现,再加之饮水机本身存在的饮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等因素被频繁暴光,“问题水”曾出不穷,日益暴露出生产,流通、销售诸多环节的严重问题,消费者感到触目惊心;桶装水也不能随便喝。

四、健康好水呼之欲出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们普遍关注生活用水的质量,认识到只有新鲜的水才是健康且富有营养的。他们早以遗弃了开水,封闭的桶装水等没有活性的水,取而代之的是饮用分子团小,利于吸收的更加接近人体生理用水的直饮水。研究表明,经过净化的直饮水不但保持天然水的活性、而且还有效去除了自来水中含有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是真正能够保证优质健康生活的饮用水,对身体有百利无一害。直饮水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家庭里的必需生活用水。人们可以直接饮用水龙头里流出的新鲜健康的直饮水,不用担心自来水、开水等残留的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必担心喝不到桶装水所不具备的新鲜和活性。国内水污染的严重性,各种饮水的危害性,使广大居民也迫切呼唤有更安全、更健康的水来替代桶装水。继桶装水之后,饮用水市场又兴起了各种各样的饮水方式,如矿化水、离子水等各类功能性饮水方式,但由于过度宣传和违规操作坑害消费者,于2005年7月已遭到卫生部的封杀。卫生部强调、从未批准过任何“离子水机”,涉水产品不得宣称任何保健功能。功能水遭封杀,桶装水不安全,加之从2005年7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在全国饮用水行业全面推行QS认证制度,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取得资格不得上市,更使桶装水业面临大洗牌,也为直饮机饮水方式的大行其道开辟了市场商机。

五、一个时代的来临——直饮水时代 据报道,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美方代表团所有饮用水全部由美国空运,一部分人当时将这个细节理解为资本主义对我们的敌意和蔑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那是“神水”。在今天看来,尼克松所饮用的水已经退去了神秘感,那就是直饮水!现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家庭的直饮水机率已高达70%以上,在加上分质供水的市场占领,桶装水已基本被取代。直饮水机又叫终端水机,是在大型普遍直饮水的优质工艺基础之上小型集成化的产品。可称为小型的水处理设备。形象一点说,相当于把大型的水生产企业小型化,终端化、家庭化、外形酷似我们日常的饮水机,但技术却是复杂的,集PP棉、活性碳、KDF、BIO、能量石、纳滤、树脂等多重技术于一身,消费者只要将一系列工序,最终出来的是可以生饮的健康好水,新鲜、卫生。终端直引水机相当于管道直饮水的最大特点是:现制现饮。完全断绝管道输送对水的二次污染,更洁净、更安全、更健康。美国环球大学医学博士,台湾康宁医院副院长林光常博士在《无毒一生轻》中提出的好水的七个条件,而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质量与技术相对较好的直饮水机处理出来的水,基本上都能符合这些要求。

1、好水必须要保留“原始的”矿物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饮水不仅是为了解渴,它还是提供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也印证了,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5%-20%必须从水中获得。)

2、没有氯,没有杂质,没有重金属。

3、好水必须是弱碱性的水(因为我们人体的体液PH值是弱碱性的,基本上是7.4。碱化的水有利于调节人体体液PH平衡,防止人体体质的酸化)

4、要符合“生饮“的标准。(许多国家的水生饮标准都认同美国的NSF标准)

5、好水必须是含氧的(没有氧的水是“死水”)

6、好水的分子整齐,密度高(为小分子团水)

7、处理上最好是没有经过电的(因为电有辐射,辐射会影响水分子的结构)。居民终端直饮水从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市场至今近十年头,整个市场呈现快速增长,大小生产厂家达300余家,政府关于直饮水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深圳市政府提出:2015年深圳全市都喝直饮水。经过前期众多企业的培训和引导,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强。直饮水市场将步入行业发展黄金时期,潜藏着千亿元的市场等待开发。直饮水代表了当代最成熟的水家电技术,直饮水机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自来水如“二次污染”等问题又是对管道直饮水的补充和完善。正因为具有诸多的优势,所以自80年代从美国率先开发成功以来,发展很快。虽然,在我国直饮水机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直饮水机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武汉等发达城市已经有大量的推广。

六、直饮水的优势 谈起直饮机,很多人都会说虽然安全、健康、但价格高。相比“桶装水+饮水机”单机销售而言,自然是贵了不少,但从长期投资看却是十分省钱的。列举一个5年期使用两种产品的例子,假设分别使用桶装水与直饮水机,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不同价格参数的直观对比过程和结果: 这里我们以深圳某桑拿娱乐广场日常饮用所需桶装作为基础参数,以市场上质量与价格适中的立式直饮机:3980/台的直饮机和深圳某桑拿娱乐广场因饮用的桶装水进行对比:桶装水+饮水机模式:每天所需饮水量:70桶/天一年所需桶装水:70桶/天*365天=25550桶所需费用:(按正规厂家生产最低标准计算:平均每桶12元)25550桶*12员=306600元/年一年所需花费为:306600元(此笔消费为每年消费固定值)5年所需要费用:306600元/年*5=1533000元直饮水机模式一天饮水量按上面70桶总饮水量数值计算:直饮水机,考虑到集中饮水的频率程度,根据深圳某桑拿娱乐广场目前的情况,36个饮水点全部更换成立式冰热直饮水机。已3980元/台的立式冰热直饮水机为参照。按购买36台计算,则一次性消费投资为143280元,以后每台机制直饮水的费用(即更换滤芯的费用)

1.2元/桶(18.9L/桶)36台直饮水机每年更换滤芯所需费用,按每年制水30000桶计算: 5年所需要费用:143280+360000元/年*5=323280元集中对比:桶装水5年所需费用:306600元*5年=1533000元直饮机5年所需要费用:143280+36000元/年*5年=323280元即:单位等团体投资直饮水机的经济模式中,投资直饮水机只占到投资桶装水的21%左右费用,更不要说饮水者直接获得的健康,时尚、方便等的附加价值了。而且一台直饮水机的使用年限远远不止5年。饮水时间越长,直饮水机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表格统计以深圳某桑拿娱乐广场每天饮用70桶水为例比较项目 桶装水 能量活化净水机 单位/成本 12元/桶 3980元/台 一年饮水总量 25550桶 25550桶 单位:桶 71桶/天*365天 70桶/天*365天 一年饮水总费用 306600元 143280元 单位:元 25550桶*2元/桶 36*980=143280 五年饮水总费用 1533000元 323280 单位:元 306600元*5年 143280元+36000*5

7.浅析金融营销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篇七

1. 金融营销的发展历程

(1) 金融营销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市场营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发展非常缓慢, 尽管一些银行开始采用广告等营销手段, 但它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营销在整个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2) 金融营销发展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金融营销的特点是从简单的采用营销方法到广泛运用营销思想的转变, 市场细分和企业定位是金融企业研究的重点。

(3) 金融营销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的金融营销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金融营销研究的重点开始由银行转向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营销研究的核心由战略转向关系。

2. 金融营销的主要特点

(1) 从金融营销的主体——金融机构的地位看, 金融企业作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不仅要在资金筹集活动中针对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又要在资金运用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客户, 开发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满足资金需求者要求的同时, 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质量。此外, 还要充分发挥其作为交易中介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中介服务。

(2) 从金融营销的客体——金融服务的消费者看,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金融市场发育日趋成熟, 全方位、多功能、多渠道的资金融通、交易结算便成为可能, 也使参与金融活动的金融消费者数量日益增多, 构成日趋复杂, 对金融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 从金融营销的目的和要求看, 实现收益最大化便成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目的, 由于金融服务的提供和服务的消费过程往往是同步进行的从而要求金融企业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提供规范的服务才能赢得更多的顾客。

(4) 从金融营销的标的——各种金融产品来看, 它是金融活动中与资金融通的具体形式相联系的载体,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1) 存在形式上的无形性。 (2) 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可替代性。 (3)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二、金融营销的现状和对策

1. 金融营销的现状

(1) 市场营销观念陈旧。在金融业务活动中, 大多数银行的经营观念还是停留在金融产品的推销阶段, 尤其是一些主管贷款的银行高级职员, 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地对待有求于他的客户, 这种以银行为中心的经营导向, 显然不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要求。

(2) 市场营销认识不全面。有些在经营策略上虽也借用了营销的概念和手法, 但往往又把推销当营销, 各项宣传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 未能将银行产品和银行经营理念等形象宣传结合起来, 更缺乏整体营销。

(3) 市场营销缺乏战略目标, 普遍缺乏从长远角度来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与控制, 在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尚未与营销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策略联系起来而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缺乏营销专业人员。员工知识结构基本是金融专业, 很少有营销专业人员进入企业, 企业的招聘和培训也大多注重金融专业。

(5) 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机制单一, 尚未形成市场化操作, 使银行的价格策略和价格组合大打折扣。产权关系模糊,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缺乏进行金融营销的内在驱动力。

2. 金融营销策略

(1) 整合营销策略。金融营销观念应是整合营销观念的思想, 发挥营销职能的各个部门应统一指挥, 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协调行动, 以取得综合经济效益。为此, 金融企业一要树立“大市场”观念, 即突破传统的时空界限, 树立起全方位、全时点服务。从传统的同质化、大规模营销观念转变为个性化的营销理念。

(2) 新产品开发策略。金融新产品开发要找准“利基点”, 以满足客户利益为倾向, 设法多增加产品功能。具体可采取仿效法、组合法和创新法等不同方法。在这方面也可借鉴国外银行成功经验。为满足客户的新的需求和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应注重产品的组合开发, 以及服务的更新。

(3) 促销策略。入世以后,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 我国金融企业在促销策略运用上一方面应加大投入, 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则应把各种好的促销手段, 把这一系列促销手段加以有机组合、统一策划、统一组织, 以便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促销的主要策略有一是广告促销、二是营销促进, 国内外金融业常用的促销工具有有奖销售、赠品、配套优惠、免费服务、关系行销、联合促销等等。三是人员推销。四是公共宣传与公共关系。

(4) 品牌经理营销策略。如何在保持金融企业整体形象、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 或者说在一个总品牌形象下, 塑造品牌的各自特色, 形成各自品牌的忠实消费群体, 为金融企业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和生存空间, 避免出现一个金融企业的品牌族群互相矛盾及冲突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沈德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实施CS战略的构想[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2001, (5)

[2]刘雅琴: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分析[J].海南金融, 2001, (6)

[3]王 健:商业银行服务的顾客满意战略[J].福建金融, 2001, (5)

[4]李 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浙江金融, 2000 (12)

8.影响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因素 篇八

摘 要: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观念的变化,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中国旅游业分为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两大市场。为了研究影响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将会展开定量分析,建立模型。

关键词:旅游产业;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计量分析

一、引言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活动,旅游会辐射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它所产生的商业机会是很庞大的。当今社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之中较为核心的产业,在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市场发展完善上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稳定社会具有积极作用。而旅游收入是反映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旅游业迅速兴起繁荣的今天,人们在其中找寻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变量因素的选取和分析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旅游收入(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和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的总和0作为直接反应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和效果,以及旅游市场发展好坏的直接因素,被选取为本文模型的被解释变量。(2)主要影响因素和解释变量的选取。①国内旅游人数。②国内人均消费。③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与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并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另外,旅行社能将游客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旅游产品,规划全新的旅游路线,比如说周末短期游,商务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再通过推销宣传的手段,将这些产品推销给游客。因此,这将大大的加强各个旅游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为游客减少许多中间麻烦,也合理的保护了游客的切身利益。因此,旅游社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两者之间也会存在某一种具体联系,值得我们探讨。

三、实证分析

1.数据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建立以下模型 Y=β1+β2X2t+β3X3t+β4X4t+Ut,式中,Yt为第t年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亿元);X2为国内旅游人数(百万人次);X3为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元);X4为旅行社个数(个)。各解释变量前的回归系数预期都大于0。为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和参数估计。我们收集了1995—2014年的统计数据,

2.参数估计。利用EViews6.0软件,生成Y、X2、X3、X4等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的回归结果。模型的估计结果是:=-6599.011+9.536178X2-15.42575X3-0.422765X4

可以发现,该模型的可决系数和修正过后的可决系数都非常高,说明这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的时候,(20-4)=2.131,X4为负不符合经济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个模型得出结论,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3.3 模型修正。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计算各个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2、X3、X4数据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大于0.8),证实确实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

所以最后的方程是:Y=-6445.918+ 7.838456X2+7.256803X3异方差的检验和消除。在实际的经济问题中经常会出现异方差这种现象,异方差的存在会影响模型的估计和运用。因此建立模型时,必须要注意异方差的检验,否则,可能在实际中会失去意义。对于异方差的修正我们选择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的方法,我们分别选用了多重权数可能性进行检验,选择权数为1/x2^3,建立模型。可以看出,nR?<(5)=11.0705,异方差已被消除自相关的检验和修正。检验自相关存在与否对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当存在自相关时,如果依然用满足古典假定的OLS法去估计参数及其方差,会低估真实的σ?,更会低估参数估计值的方差。因此,我们将对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进行检验。采用DW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查DW表,当n=20,k=2时,得上临界值du=1.537,下临界值dl=1.100,DW= 0.364128因为DW

四、模型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国内旅游游客人次每增加1百万人次,旅游景区收入增加8.487201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旅游人均花费每增加1元时,旅游景区收入增加11.43327万元。这与理论分析判断相一致。

2.统计检验。①拟合优度:由表中数据可得:R?=0.998323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 =0.997696,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②F检验:针对H0:β1=β2=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临界。由表中得到F=1840.986,由于后者大于前者,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内旅游人次(X2)和旅游人均花费(X3)对国内旅游收入(Y)有显著影响。 ③t检验:分别对H0:βj=0(j=1,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18临界值 (18)=2.101。由表中数据可得两个解释变量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2.261619、2.478524,其绝对值均大于 (18)=2.101,这说明应该分别拒绝H0:βj =0(j=1,2)。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旅游人次(X2)和旅游人均花费(X3)对国内旅游收入(Y)有显著影响。

五、经济意义分析与模型分析

由上述模型分析,国内旅游人次对国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旅游人次是影响旅游收入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加大宣传推销力度,吸引更多的旅游人次是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可以发现旅游人均消费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增长人均消费来达到收入增长的目的显得至关重要。现阶段,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仍然不是我国最主要的产业,在各方面的设施建设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产业链需要形成完善。这些都会影响到旅客出行意愿,从而影响到旅游消费和收入。吸引旅客消费带动人均花费增长也必将带动旅游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六、结语

本文将研究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影响因素作为研究课题是有意义的。本文采用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及计量经济学相关研究工具对影响我国旅游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展开了研究,通过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内旅游人次的增加对国内旅游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旅游人均花费的增加对旅游收入的增加有直接正相关的作用。并且从理论意义上分析得出旅行社个数对本模型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王傲,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

上一篇:初中英语作文模式下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