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精选6篇)
1.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一
矿山开采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及其治理方法研究
矿山开采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及其治理方法研究 据统计,中国现有国营矿山企业 8000 多个,个体矿山达到 23 万多个。全国矿区累计被破坏的土地面积达 288 万 hm2,并且每年以大约 4.67 万 hm2 的速度增长。可见我国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大量开发活动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众多的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不但缺乏资源的保护意识,而且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加上开采、洗选的方法、技术和装备落后,特别是一些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在开采过程中几乎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极为严重。因此,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矿山开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1、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影响1 地表景观破坏 山开采包括露天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露天开采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明显地改变了地表景观I地下开采将矿物采出后,其上覆岩层失去支撑,岩体内部应力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导致采空区上覆岩层发生位移、变形直至破坏。矿山开采前一般多为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覆盖的山体。开采后砍伐森林,压覆、毁坏土地,山体遭到破坏,废石与垃圾堆置,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2 土地资源破坏 露天采矿剥离的表土,井t采矿后的废石,以及选矿后的尾矿,都必然导致对矿区土地的破坏。露天采矿、开挖及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压占大量土地,全国累计压占土地达 586 万 hm2,破坏森林面积 106 万 hm2,破坏草地面积 26.3 万 hm2。据统计,全国历年煤矸石累计存量约30 亿t,占地 5500hm2,并且每年新增排放量 1.5 亿一 2.0 亿t,地表植被破坏和大量堆放的尾矿。导致土地荒漠化。准格尔煤田土地沙化面积已占煤田面积的21%。露天采矿会挖损大量土地,井丁开采导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塌陷等又会引起地表变形和破坏,加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96 年,我国中西部矿区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0.2 万 hm2。3 诱发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和相关工程的兴建会使矿区地形发生巨大变化,地下开采、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 180 处以上,塌陷坑 1600 个,塌陷面积 1150km2。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 25 个,每年因采矿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达 4 亿元以上。4 水资源影响问题 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影响有改变河道和水文、污染水质等;地下过度采水或疏干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供水发生困难和地面沉降等问题。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会造成地表植被死亡。由于矿山开发和矿区城镇兴起可能将大量水资源由农用转为工矿业和城镇使用。或者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或流域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影响。5 生物多样性损失 植被清除、废渣排放、土壤退化与污染,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据统计,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 106万 hm2,破坏草地面积为 263 万 hm2。而生物多样性丧失后,虽然某些耐性物种能在矿地实现植物的自然定居,但由于矿山废弃地土层薄、微生物活性差,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非常缓慢,通常要 5—100a,即使形成植被,质量也相对低劣。因此,矿区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6 污染问题 采矿引起的环境污染是巨大的,并依矿种不同而不同。采矿本身的污染主要来自剥离物、尾矿和矿渣等固体废物,矿坑和选矿等废水,爆破、掘进和交通运输产生的气态污染物,以及各种机械的噪声影响。这些污染的生态效应依具体情况而异:有的影响地表水,可使河流生物绝迹;有的影响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报废;有的影响人体健康,有的影响农业生产。同样,污染可能是局部的(矿区内),也可能影响到流域或区域更大的范围。
2、治理方法(1)土壤基质改良和植被恢复技术 1)地表土保存技术在矿山施工之前,先取 50cm 左右深的土壤,并将其保存封藏,尽量减少结构的破坏和养分流失,在矿山开采完毕后,把表土重新迁回,使其还原。2)废弃地改造技术依据研究,废渣的淋溶水中镉、汞、铅、砷等剧毒元素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水质标准。在进行表土改造之前,应设法灌注粘土泥浆,以便让泥浆包裹废渣表面,然后再铺上一层粘土并压实,造成一个人工隔水层,减少地面水下渗,降低其淋溶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保障人类和生物的健康。3)土壤增肥改良技术在矿山废弃地恢复过程中,通常添加有效物质,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改良,从而缩短植被演替的进程,加快矿山废弃地的生态重建。4)植被恢复技术植物恢复是利用植物的独特功能与根际微生物协同作用,从而发挥比生物修复更大的功效。它是一种有效和廉价处理某些有害废物的新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大规模的试验,并被证明有效。(2)地表沉陷及破坏的防治对策 地表沉陷及破坏的防治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采取措施减小或防止地表沉陷变形与破坏。另一方面是根据受护对象的性质和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治理措施。(3)水环境治理措施 1)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整治,及时填堵地表塌陷裂缝,防止地表水通过采动裂缝漏人地下,同时搞好塌陷地复垦,防止水土流失。2)抓好矿区的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打坝淤地、治理小流域、兴建水库、拦洪蓄水,提高地下水位。同时认真贯彻节水措施,加强污水和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3)有计划地采取深层或矿区外远程供水。4)采用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和截排水工程等工程防护措施来解决在生产和运输中产生的土、弃石、弃渣、尾矿、废水和其它废弃污染物质。
3、结语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矿山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几十年来我国矿山出现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治理矿区水土污染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 80~90 年代以来,一些矿山企业从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开始从尾矿中回收有价金属元素,然后再矿区废弃地采取各种生态修复措施减少重金属离子对水土的污染程度,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矿山固体废物处置及生态恢复面临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国家应出台一些相关法规和标准,矿山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环境治理与运行机制,多方筹集资金,实现企业化经营,走产业化道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发展我国的矿山经济,改善我们的矿山环境。参考文献1 柬文圣,叶志鸿,张志权,等.华南铅锌尾矿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学 报.2003,23(8):1629-1639.2 张应红,文志岳.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政策研究J.中国矿业.2002,11(6):57-60.3 韩克勇.张建亮.矿山开采沉陷灾害防抬与水环境保护研究J.太原科技.2008 :(5)51-52.4 唐恒.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1)5 谭绿贵,陆三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以六安市矿山为例J.皖西学 院学报,2004,20(2).6 宏春,王瑞江,陈仁义.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 : 武强.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划分研究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J,2003(5)107-1128 陈忠全.关于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和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14:74-75
2.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二
1.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由于长期以来山西省一直是国家的煤炭电力基地、钢铁工业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和重化工业基地, 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 煤炭需求量的不断高涨, 山西煤产量持续上升, 到处出现煤炭的乱垦乱挖, 政府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导致了山西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空气质量一直居于全国倒数位置, 很多人对山西的印象是“脏”。煤炭、焦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在山西省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这些主导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目前在山西省的118个县市中, 就有94个县市分布着煤炭资源, 占到了80%以上。在2006年国家重点监控的6066家重污染企业中, 山西省最多, 有403家入列。一些同时存在着极佳旅游资源又有着丰富矿产的地方, 矿旅矛盾十分突出, 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旅游者造成很坏的印象。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休、高平、原平都是经国家评定的煤炭型资源城市, 同时也是山西省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另外, 临汾、忻州的大多数地区也是以产煤为主。这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旅游资源城市的叠加, 正是山西省大多地市目前发展旅游业,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问题。
2. 社会经济环境相对落后。
首先, 旅游投入严重不足且旅游服务质量差。旅游产业投入严重不足是影响山西省旅游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政府投入不足, 吸引投资的软环境也较差。全省政府引导旅游资金的投入加起来还不如对一个中小型煤矿的投入多, 有的县旅游收入基本上用在了给全县干部职工发放工资上, 旅游业的滚动发展难以实现。由于投资不足, 使旅游接待能力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入省游客大幅度增加、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凸显。随着旅游精品线路的进一步开发与升级, 五台山、平遥古城等旅游核心景区的提升改造均迫切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要素配套设施的投入, 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其次, 景区环境及周边环境差, 多数地方把重点仅仅放在了景区 (点) 的开发建设上, 单纯地追求门票收入, 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建设。造成旅游景区和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周边的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落后, 造成游客“旅缓游速”, 除了景点, 似乎没有别的看点, 这就让游客有枯燥感。第三,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游客增加和设施供应的不足矛盾加大。从设施建设方面看, 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接待设施不完善。表明了山西省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的严重滞后。尤其是2007年国内旅游接待超过8000万人次大关, 更加凸显了接待能力的不足。客源市场的游客对旅游线路和产品已经认可, 但山西省很多线路和景区包括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产品的要素配套设施基本没有。旅游道路标识牌严重缺失。近年来自驾车旅游和散客游的比例明显上升, 但是适应这部分市场的接待体系还没有建立, 特别是游客集散中心还是空白,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
二、山西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1. 完善风景名胜保护系统,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
为了保证旅游环境保护能够顺利进行,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 从政策、理论、技术、管理诸方面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系统加以充实, 使之完善;同时, 为了保证旅游环境保护能够顺利进行, 需要相应的保护法律和条例。现在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但真正针对旅游环境保护的法规仍然空缺。只有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 人们才会真正重视旅游环境保护。
2. 大力开展旅游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宣传工作。
环境保护意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认识和态度, 它既反映在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态度上, 又体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上。根据统计, 国内公众对环保意识并不很强, 因此, 可以说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山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 必须向旅游活动的有关人员传播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 使人们在大自然的环境当中, 自觉地接受环境保护的教育, 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环境意识。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人员有当地领导干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服务接待人员、居民和游客等。由于上述各类人员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同, 在实施环境教育的具体过程中所采用的内容及方法也就不同。
首先,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由于我国国情的特点, 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如何, 对旅游区点的环境影响最大。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 一是要增加他们环境保护的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二是要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其次, 加强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教育。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是旅游区点总体规划、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者, 也是日常旅游管理的实施者。对他们的环境教育包括加强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 还要要求他们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 加强对服务接待人员的教育。服务接待人员包括各类经营住宿、餐饮、售货、照相、客运等行业的人员。他们直接面对游客, 又经常居住在旅游区内, 对旅游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应向他们灌输环境保护知识, 培养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的素质。第四, 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当地居民世代在旅游区点内及其周围。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 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有的迁移到其他地方, 有的仍在坚守家园, 其中有一些人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所以对当地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 改变人们淡漠环境保护的习惯, 养成自学保护环境的行为, 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尚。第五, 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游客是旅游活动中的主体, 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活动范围不定, 对游客的教育是生态旅游中环境教育的日常工作。对游客的教育, 在旅游过程之前就应着手进行, 在游客购票进门时, 在游客游览过程中也要抓紧进行, 具体形式有: (1) 利用多种媒体, 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包括门票、导游词、导游册上添加的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 (2) 在旅游区内建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对旅游者进行生动活泼的生态学教育。如建立有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 把各种旅游资源都以实物、图片和电化教学的形式, 形象地展示出来, 内容丰富, 科普性强, 真实把享受自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和谐结合起来。 (3) 建议在旅游活动项目安排中, 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 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某旅游目的地有关的环保知识竞赛等。对于旅游团体的旅游活动项目安排, 旅行社的有关人员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 因此, 这种方法不仅可行, 还可能吸引更多的散客参加,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旅游者不良行为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 (4) 大力提倡“取走的只是照片, 留下的只有脚印”, 在游人进入景区时及时发放印有上述口号的废品收集袋, 出门时将收集袋收回。
3. 采取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环境保护要符合客观规律, 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同时还必须培养大批的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 以使环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小结
为适应山西省旅游事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切实解决旅游业存在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尚需有一个大的提高。为此, 首要的是加强全民环境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以提高全体国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牢固地建立起环境管理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 理顺风景旅游和环境管理的体制,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加强环境管理的评估、监测和技术保障工作, 开辟奖金渠道, 奖优罚劣, 增加保护经费。只有这样, 山西省的旅游业才能呈现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黎洁.旅游环境管理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
[2].籍振芳.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 :61-65
[3].郝从容, 邵秀英.山西省旅游环境及其优化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67-70
3.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三
本文通过对嘉荫县近来生态环境状况及气象要素(气温、降水、地温、风速等)的分析,得出了生态环境破坏对气象要素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 者:陈永山 丁志青 作者单位:陈永山(黑龙江省塔河县气象局,165200)
丁志青(黑龙江省嘉荫县气象局,153200)
4.现代传媒环境对军营的影响及对策 篇四
刘斌
提要 现代传媒环境,既能对军营产生良性反应,又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有效对策趋利避害:一是确立科学思维理论,二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三是培养官兵现代媒介素养,四是改善硬件设施环境,五是大力培养新闻人才。
随着手段数字化、运作商业化、覆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高度发达的现代传媒环境对军营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日益加剧,不断影响着官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认真审视并有效应对其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机遇挑战,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科学性的迫切需要和重大课题。
一、传媒信息开放共享,有助于广大官兵开阔视野、认知世界,但受到负面影响的几率也日趋增大,价值观念培塑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拥有报纸近2100种、期刊9400余种、电视频道2000多个、广播节目约1900套、移动手机用户6.5亿。同时,互联网网民已达3.5亿,位居世界第一。军网的覆盖面、点击率也与日俱增。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传媒环境,对官兵的影响达到了“全员、全时、全域、全维”的程度。官兵观察和思考问题,不再囿于时空环境和身份职务,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日趋活跃。但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难以在短时期内根本扭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加复杂,主要表现为:境内外“三股”势力和各类非法组织利用各种敏感事件与敏感问题炮制虚假信息,挑拨党与民众的对立情绪,制造社会动荡;有的以各种名义“隐身”操控境内媒体,煽动舆论,抢夺人心阵地;尤其倚重各类新兴传媒和文化产品推介“普世价值”,灌输张扬个性、崇拜自我、贪欲享乐、极端民主等消极意识;有的鼓吹“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中国威胁论”,其舆论触角逐步向新生代官兵延伸。这些对于人生阅历不深、价值理念尚未成型的青年官兵来说,极易造成思想上迷茫困惑,进而模糊是非界限,偏移价值尺度。
二、信息传播方式虚拟交互,有助于不同个体自主调适、个性发展,但极易滋生不良思想行为习惯,部队安全发展面临深层压力。现代传媒环境虚实交替、时空交织、广际交互,深刻影响官兵思想、心理和行为变化,用得好是良师益友,管不好是无形杀手。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部队生活,一些官兵热衷于通过网上聊天、手机短信、情感热线、电子游艺和影视娱乐等方式,寻求精神慰藉、释放紧张情绪,化解思想苦闷、疏通心理障碍,满足个性需求。但官兵融入现代传媒,在年龄上趋于低龄化、渠道上趋于多元化、行为上趋于自主化、客体上趋于虚拟化。面对“媒体易于流行却又难以监管、受众易于迷恋而又难以自控”的态势,官兵思想和心理呈现私密性、多变性和自闭性倾向,对法纪约束和道德伦理产生逆反心理,诱发各类问题的隐性因素增多。
三、信息传播手段先进多样,有助于政治工作改进创新、增强效能,但驾驭现代知识技能难度加大,政工队伍素质面临更高要求。信息网络、卫星通信、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以及电脑、手机、电纸书、DV、MPX、PDA等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为改进创新部队政治工作提供了科技“平台”和强力“引擎”,但如何有效驾驭现代科技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部分政工干部和士兵骨干,由于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培训,现代信息科学素养严重滞后,新闻采编、信息传输、网络应用等知识技能相对贫乏,感到系统学习难、技
能掌控难、开发运用难,甚至无所适从。而大学生士兵和高学历干部具备接受新生事物快、掌握信息技能多的先天优势,政治干部往往自己想说的,官兵却早已知晓;自己不会的,官兵却运用自如;自己陌生的,官兵却津津乐道。政工队伍以往的信息优势和尊者地位受到冲击,甚至处于倒置状态。他们科技素养亟待提高。
四、信息传播内容丰富庞杂,有助于官兵增知强能、成才进步,但容易导致感知迷惘和依存过度,提升媒介素养面临崭新课题。现代传媒信息无所不包、内容丰富,对官兵而言,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先进体验,更是一种以信息为标识的生活方式和成才模式的改变。据对某部官兵进行调查分析,在回答对个人思想变化和成才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时,选择“集体大课和领导教育”的占18%,“周围战友和同事朋友”的占10%,“个人经历和家庭教育”的占13%,“各类现代媒体信息”的占45%,“部队环境和社会风气”等其他因素的占14%。由此可见,现代传媒平台日渐演变为官兵学习娱乐的“新领地”、增知强能的“倍增器”。但长期的、过度的媒介依存,极易滋生放弃思考、追寻本质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依赖网上搜索,缺乏理性分析与鉴别判断,导致浮躁情绪上升、惰性习气加重。同时,各类传媒信息海量、良莠混杂,既有文化精品也有精神毒品。因而确保官兵“遨游世界”而又不“背井离乡”,媒介素养亟待培育强化。
五、信息传播功能独特强大,有助于围绕舆论战开发资源、拓展渠道,但制约作战功能发挥的瓶颈较多,部队政治建设面临艰巨任务。现代传媒追踪国际国内热点、聚焦军事发展前沿、紧扣官兵思想脉搏,对军事领域的渗透影响加剧,不断影响着官兵的战略素养、战争观念和战斗精神。在当前多样化军事任务和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舆论传媒以其速度、广度、自由度和影响度等独特优势,日益成为舆论较量、心理对抗和法理争夺的不可或缺的“通道”和“利器”。应对严酷的渗透演变与实战对抗,部队舆论战理论、人才、装备、制度、研练等各项建设面临突出矛盾和诸多挑战。从软件建设上看,对军事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系统研究和“并轨”建设不够,对战时舆论攻防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应急处置预案、军地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复杂电磁环境下官兵心理防御能力和战斗精神培育常态化等问题亟待解决;从技术设施上看,不同程度存在重顶层设计、轻自主建设,重硬件投入、轻开发利用,重传统模式、轻现代手段的现象;从人才队伍上看,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培养路径,各类专业人才匮乏,心理战、舆论战骨干等酵母作用尚不明显,难以形成有效实战功能。
面对现代传媒环境的“双刃剑”效应,部队各级机关和领导班子必须头脑清醒、方向明确,主动作为,真正使现在传媒环境成为发展先进文化、培塑官兵价值观念的有效载体,成为满足官兵精神需求、促进全面发展的绿色家园,成为催生打赢能力、有效履行使命的新型阵地。
一、确立科学思维理念
强化机遇意识。面对现代传媒环境对军营的影响,媒体人必须抓紧时机,化被动为主动。时代浪潮势不可挡、变革应对刻不容缓。当前,相关研究刚刚起步,诸多实践近乎空白,谁主动出击,就可趋利避害;谁置身其外,就会被动落伍;谁驾驭得力,就能大有作为。
强化阵地意识。新兴传媒独特的全球性、互动性,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催生了局部问题全局化、国内问题国际化、个体问题公众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蝴蝶效应”,导致一些重大公共事件频发,舆情危机加重。面对“超媒体”时代所形成的主客体界限模糊、话语权的逆转、传统化格局受到冲击的严峻挑战,必须抢占新阵地、打好主动仗。
强化忧患意识。应着力消除随着国家地位的日益凸显,深刻认识现代传媒环境对官兵带来的负面效应,运用科学思维,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
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主动作为。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需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政治学、传播学、信息学等现代知识学习和新兴传媒技能培训,由“惧”、“拒”、“沮”等尴尬无奈,到关注传媒、研究传媒、善用传媒,努力在多元多样多变中争取主动,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占主导。
砺练处突能力。准确掌握社情、敌情和舆情动向,分析研判官兵思想心理动态,善于见微知著、预先防范。着眼应对重大涉军涉外突发事件,在对外宣传上,健全机制措施,配套装备器材,强化业务培训,研练方案预案,切实提高理论引导的实战化水平。
营造外宣强势。深入研究对外传播特点和目标受众情况,总结运用国庆60周年宣传活动、亚丁湾护航,以及抗震救灾、联合军演等成功宣传的经验,学习借鉴外军有益做法,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外宣体系,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渗透影响目标对象,辐射引导社会舆论,大力营造于我有利的政治环境。
三、培养现代媒介素养
开展素质教育。当前,传媒信息铺天盖地,淫秽色情网站、媚俗娱乐栏目、边缘题材节目、高额吸费短信和虚假欺诈信息的影响加剧。当务之急,要把提高官兵媒介素养列入新形势下部队基本教育的重大课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区分层次类别,编制基本教材,制订实施规划,规范学习制度,有效开展系统化、常态化教育引导。
强化“三种能力”。广泛开展“热点问题网评、新闻时事点评、艺术作品赏评、精品文章讲评、官兵作品展评”等实践活动,着力强化官兵“三种能力”,即身处汹涌澎湃的信息洪流中自主选择、趋利避害的能力;置身复杂传媒环境下自觉批判、科学鉴别的能力;面对各种不良信息侵蚀时自我管控、励志律行的能力,帮助官兵理性地对各类信息进行选择、质疑、解读和利用。
开辟绿色园地。突出抓好信息网络的开发与应用,深层次拓展舆论宣传、娱乐益智与民主互动等功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力量搞好信息资源的检索、加工和整合,把各类传媒中的精品选出来、摘出来、录下来,供官兵学用;定期推荐优秀期刊、歌曲、影视节目,采取“菜单”指南的形式,引导官兵阅读、视听。
四、改善硬件设施环境
优化顶层配置。通过目标规划列案、人员机构列编、标准经费列项,以及“三战”器材、网络设施和新闻设备列装等举措,解决传统的突击性建设、“烟囱”式发展和一刀切编配等弊端,为官兵适应现代传媒环境提供硬件设备。
强化统筹建设。基层部队执行任务多样、驻防分散、编制构成复杂,客观上造成了舆论引导整体统筹谋划难、分类指导帮建难、梯次发展配套难、小散远直升级难的实际,集中驻防部队与偏远分散部队、高
新装备部队与老旧装备部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要按照“科学统筹、重点突破、协调发展、全面升级”的思路推进建设发展。
深化动态保障。加大军队传媒新闻采编播发设备研发力度,配套野战新闻制播和宣传文化野战车,推进装备的便捷化、数字化和复合化。
五、大力培养新闻人才
提升基本素养。突出抓好部队相关人员新闻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信息识别、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全面优化政工队伍的素质结构。
改进培养模式。要把骨干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战略,在人才来源、选拔机制、培养途径、发展模式和激励措施等方面,按照时代发展要求,设计路线图,建立数据库,把应急培训与超前培养、重点发展与全员普及、特招引进与岗位历练、提高学历与提升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打造精干顶用的人才方阵。
5.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五
广西中小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修复对策
对广西中小水电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已建问题电站进行整改、进行中小河流水力资源开发功能区划、开展广西中小水电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优化工程设计、施工期落实环境保护、注重生态运行等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
作 者:何素明 HE Su-ming 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刊 名:广西水利水电英文刊名:GX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ENGINEERING年,卷(期):“”(6)分类号:X24关键词:中小水电 水能资源开发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
6.石油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六
1 石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来源及类型:三废排放
石油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十分必要。
2 对湿地的影响分析
湿地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油田开发对湿地环境保护有着直接的影响。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生产设施改变了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 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使湿地退化, 严重影响着丹顶鹤等珍稀鹤类的繁殖和生存也威胁着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
2.1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在石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建很多锅炉和加热炉.这些加锅炉中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油田钻探中泄露的天然气以及产生的废气, 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2.2 对土壤的影响
石油开采中会有部分泄漏的原油残留于地表, 由于土壤的吸附作用很难得以清除, 当油类物质进入土壤后, 会改变土壤结构, 减小孔隙度, 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微生物迅速生长, 使土壤氮、磷成分降低, 透气性、透水性降低。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这些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2.3 对地下水的影响
钻井过程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废钻井液等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同时, 石油开发促使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在开发强度大的人口密集区域已经出现了地下水超采现象, 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开采大量浅层地下水用于生产过程。有关学者认为油田的水源井很可能开采到地下各层的混合水。利用这种开采方式一定会引起地下水污染、串层。造成可以利用的水量锐减。
2.4 对植被的影响
在油田开发的施工期, 井场建设及配套设施修建过程中, 场地清理、地面挖掘、材料堆存造成了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同时, 石油的开发和输送等工程中, 由于一些技术条件的限制.一定量的原油洒落地面。周边植物由于油污的遮挡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生长缓慢, 产量下降, 品质劣化。
3 关于减缓环境危害及制定相应湿地保护措施的探讨
3.1 政府建立石油开发相关的环保法制建设, 实施一把手负责, 绩效考核制
在企业内部构建起油气泄漏防治体系, 推进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 完善站点输油泵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 在环境敏感区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和配套的管道泄漏报警定位系统。积极发动全员开展环境风险排查与治理活动, 积极筹措资金实施环境隐患治理工程, 狠抓各级监管责任落实, 完善相关工作标准和管理措施, 定期开展培训教育与检查考核活动, 逐步形成了目标明晰、层级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3.2 加强舆论宣传, 提高公众的参与环保意识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 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活动, 营造人人维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公众能够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参加社会环保组织、法律手段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向政府和企业表达自己的意愿。
3.3 主体石油生产企业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技术。
1) 强化绿色修井技术。
认真落实安全环保“五铺”制度, 即:井架底座、井口、排污渠必须铺垫防渗布;排污坑必须铺垫防渗布;油管杆桥下必须铺垫防渗布;通井机下必须铺垫防渗布;大罐下必须铺垫防渗布, 实现清洁环保安全修井。所有现场实行标准化管理, 实现绿色修井, 严格控制环保事故。
2) 开展井场标准化治理。
对生产井场进行标准化治理, 完善井场“两池一沟”、围墙等环保设施, 同时开展井场绿化活动, 美化生态环境, 防止环境污染, 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态环境。
3) 强化场站“两废”规范管理。
在开发建设阶段, 严格落实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置, 试油废水集中贮存金属储罐并回注, 加强井控安全管理工作, 严防各类环境污染风险。在生产运行阶段, 采取密闭采油、集输工艺技术, 场站排洪口加装挡水板、设置水封井, 杜绝排放污油污水等有毒有害液体。非正常工况产生的固 (液) 体废物集中存放, 统一运输固废处置场或采出水处理厂, 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影响。
(4) 保护与利用规划湿地生态系统。
实施保护湿地的工程规划, 研究和提供恢复退化湿地的示范模式与技术。同时, 加强污染源的管理并推广新的污染处理技术,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 尽可能少向湿地排污染物, 使湿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有效维护, 进而实现石油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石油生产作业中应该把绿色施工与生态恢复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最大限度地考虑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以实施清洁文明生产为重点, 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为企业长远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晓辉.刘晓艳.戴春雷大庆典型湿地水体环境影响评价[期刊论文]-东北水利水电2007 (10) [1]杨晓辉.刘晓艳.戴春雷大庆典型湿地水体环境影响评价[期刊论文]-东北水利水电2007 (10)
[2]潘红磊.张士权/油气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及保护措施E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7 (4) :36~39[2]潘红磊.张士权/油气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及保护措施E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7 (4) :36~39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水运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08-30
自然包装对生态包装设计的影响论文07-05
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09-19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11-29
长沙市城区生态环境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08-02
2023-2028年中国生态宝宝舒行业市场发展机遇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07-28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11-05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07-1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及我国可持续发展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