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2024-07-27

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共11篇)(共11篇)

1.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篇一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2.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篇二

我认为,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耗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民用燃料产生的废气、烟尘等导致大气污染物猛增, 主要有:碳化物 (如CO、CO2) 、硫化物 (如SO2、H2S) 、氮化物 (如NO、NO2、NH3) 、有机化合物 (如甲醛、酮、焦油) 等。据最新统计, 现在每年仅CO2的排放量就达5×1012 kg, 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 分别对这些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教学。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 除了给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 教师还应列举各国出现的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说明大气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来源和危害。

在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时, 指出空调、冰箱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大气臭氧层, 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 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有增无减, 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时, 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据专家评估报告表明, 到21世纪中叶, 大气中的CO2浓度将达到560ppm, 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二、与水污染有关的化学知识

水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及工业排放的废液废渣。造纸、冶金、化工等工业重金属可溶盐的任意排放, 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生活垃圾的倾倒,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都是水体污染的原因。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人类及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水体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所产生的酸雨会使湖泊水变成酸性, 使湖泊中的铅、锰及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大, 引起水生物群落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严重时可使湖泊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如,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阿几隆达克山区214个湖泊中, pH值在5以下的已达半数之多, 82个湖泊已无鱼类生存。酸雨浸渍了土壤后, 使铝元素和金属元素流入附近水体, 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及人体健康。目前, 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 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 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事实证明, 污染一个水域只要几年时间, 但对污染的治理, 人类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讲“水资源危机和污染”时, 给学生介绍发展中国家约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 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面临水危机, 其中有3亿多人处于缺水状态中。全球淡水资源短缺, 分布不匀, 水污染加剧, 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 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实, 使学生明白, 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 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 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在化学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 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城市和工业污水的灌溉, 工业废渣、垃圾的堆放, 化肥农药的滥用, 森林的砍伐引起的水土流失, 使得土壤的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1993年, 安徽某地因灌溉工业废水引起的土壤污染, 使1000多亩水稻颗粒无收。因此, 在学习“化学肥料”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 千百来, 我们的祖先对土壤的态度是尊重和爱惜的, 中国人要知道怎样保护土地。

此外, 在实验操作中, 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 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 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要要求学生, 每次实验完毕后, 一定要将废液按指定位置倾倒或回收, 然后统一处理, 严禁随意胡乱倾倒。为了使环保教育更加结合生产实际, 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去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 去看一看, 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 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 让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对汽车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液的转化利用, 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环保教育, 对学生增强的环保意识, 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

当然, 教无定法,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渗透环保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使他们成为未来环保的真正卫士。

3.30年后人类怎样生活 篇三

这样的生活会在30年后成为现实吗?至少一些国外的科学家们已经给出了这样一个时间表。

复合动力车加速跑……

晚上,将120伏插头直接插入家里的电源插座上,给电池充电,这样就能减少加油次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正是复合动力车给我们承诺的良好“品行”。

插入式复合动力车还有一些优点。因为它们能接入电网,所以可使用非峰值电力,电价远远低于居民用电。插入式复合动力车能在夜间充电,并在白天的峰值功率时间为电网提供电压调节服务,将电功率反馈给电网。

数字记忆备份人生……

在人的记忆力有限的情况下,新一代数字技术将为我们解决记忆难题,留住人生的所有过往。近年来,微软研究部的开发团队着手用数字手段,按时间顺序逐一记录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项研究课题名为“MyLifeBits”(我人生的每一刻),它为打造终生数字档案提供了必要工具。在图像和声音的配合下,数字记忆能让往事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加深人们对事件的感受。

更方便的是,电脑还能分析数字记忆,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时间。如果我们为重要事项安排的时间不足,电脑就会无情地给予提醒。电脑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记下我们当时的位置,制作一幅记录行程的活动地图。

数字记忆的另一功能还是我们健康的卫士。其中,便携式传感器可以测量各种人体状况指标和环境参数,例如血氧浓度、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等。电脑通过检视测量数据找出规律,比如确定什么样的环境状况会导致儿童的哮喘病恶化。

“隐身斗篷”让你成为透明人……

1897年,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曾在小说《隐身人》中,描述了一种隐身的办法:让自己身体的折射率变得与空气相同。

2006年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约翰·彭德里等人提出了“隐身斗篷”的构想,各国理论物理学家连同“哈利·波特迷”都为之雀跃。

同年10月,科学家们就展示了这种斗篷的雏形。杜克大学展示的这件隐身斗篷,由包裹在玻璃纤维内的金属和线缆组成,可使光线以古怪的方式传播。研究小组设计了—种“超材料”(metamaterial)同心环部件,让微波辐射沿最内圈弯曲,就像水绕开石块继续流动一样。与通常情况相比,这种新型圆环吸收、反射的微波更少。

该雏形的缺陷在于,杜克大学研究组实现的“隐形斗篷”,只有一粒豌豆那么高,纳米厚度“超镜面”的隐形现象发生在镜面厚度—半的距离内。也就是说,哪怕是鼠标大小的隐形罩也还只是—种设想。史密斯估计:真正演示微波三维隐形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家里有个气象站……

百变的天气“折磨”着我们,而一旦错过了天气预报就更糟糕了。建造一个个人气象站,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

日前,美国的戴维斯仪器仪表公司推出了个人气象站,预计30年后会普及到家庭。

4.保护环境作文:醒悟吧,人类 篇四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的村庄,它的四面八方都是森林树木。这个村庄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一把斧头。如果要做什么东西,便提着斧头上山去砍树,然后再做成需要的东西。村庄里的人们像这样和平的过了一天又一天,然而在数年后的某一天夜晚,突然下起了特大暴雨,由于那里人们的乱砍乱伐,所存活的一些树抵挡不住暴雨的冲击,最终由于山洪的暴发将这个存庄给全部淹没了。

当你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可能会重中受到一些起发吧,害人终害己,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无节制的去砍伐树木,去破坏环境,去毁灭我们的家园,那我们人类也终将会全军覆没。

醒悟吧,人类 !

如果我们再去破坏环境,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我们先不说未来会怎样,就对当今世界上的污染程度来讲,都已经开始在威胁我们人类自身了。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就是这条河,这条曾经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今,黄河已不再是往日的黄河了,已不再是那条曾经奔腾不息的黄河了。

1995年6月下旬,断流了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冲来的并不是人们期盼已久的甘甜的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漂浮着大量的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

然而黄河的这一切是谁遭成的呢?是你们,是你们这一群不懂得珍惜环境,只知道去破坏环境的愚蠢人类!

5.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 篇五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产品生命周期

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2.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3.沙漠化 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4.自然环境 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为环境。

5.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用水量最大的依次是 A

A .工业、农业、生活用水 B .农业、工业、生活用水

C .生活、工业、农业用水 D .农业、生活、工业用水 2.使用下列哪种燃料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

A .汽油 B .液化气 C .氢燃料 D .煤炭

3.在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绝大部分来自于燃烧 D A .石油 B .天然气 C .核燃料 D .煤炭

4.一次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但目前可再生能源还远未得到开发利用。世界各地都可以利用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是 C

A .地热能 B .风能 C .太阳能 D .潮汐能 5.使用下列哪种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D

A .小轿车 B .摩托车 C .公共汽车 D .自行车 6.下列哪项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B

A .可持续发展 B .环境保护 C .科教兴国 D .希望工程

7.垃圾填埋是废物处置的一种方法。但是,垃圾填埋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D

A .占用大量土地 B .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C .可能污染土壤 D . A、B、C 都对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8.为了身体健康,要注意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科学搭配。与生产植物性食物相比,生产动物性食物需要: D A.更多的土地 B.更多的水 C.更多的能源 D.A、B、C 都对 9.水污染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D

A.农业径流 B.工业废水 C.生活污水 D.A、B、C 都对

10.一次能源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不改变基本形态的能源;二次能源是一 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新的形态的能源。电能属于 B A.一次能源 B.二次能源 C.可再生能源 D.不可再生能源

三、判断题:

1.用水量的持续增加、水资源短缺,完全是由人口的增长引起的。(×).太阳能是对环境最安全的能源之一。(√)3.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是生产电能的重要方式。火力发电会对大气产生污染,水力发电则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4 .高空的臭氧层对人和其他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近地空气中臭氧浓度过高则会诱发“光化学烟雾”,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所以空气质量报告中才将臭氧列为主要污染物。(√)5.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造成的。因为个人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小,危害程度轻。(×)6.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讲,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不变的,因此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水是取之不尽的。(×)7.地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得以补充,因此尽管人们不断地开采地下水,但地下水的供应量总是保持不变。(×)8 .有些节能措施或设备,如节能灯,虽然购买时价格较高,但从节能降耗的角度来核算,是物有所值的。(√)9.人人都讨厌噪声,但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而制造噪声时,可以暂时不考虑他人的利益。(×)10.循环利用废物可以节能。因为一般来说,再生一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比从原材料开始制造这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要少。(√)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清洁生产强调的三个重点是什么?(1)清洁能源(2分)。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1分)

(2)清洁生产过程(2分)。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1分)(3)清洁产品(2分)。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2分)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答: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2分)

大气中有害物质是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的:(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1分)

(2)附着在食物或溶解于水,随饮水、饮食而侵入人体;(1分)(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1分)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一下四种:(1分)(1)引起急、慢性中毒;(1分)

(2)部位及呼吸系统急慢性炎症增加;(1分)(3)污染对人群免疫功能的影响;(1分)(4)污染的致癌作用。(1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2分)

(1)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3分)

(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3分)

(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分)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2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3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2.沙漠化 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3.产品生命周期 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4.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环境监测

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二、选择题:

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

A.1989年12月26日 B.1986年12月26日 C.1989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

2.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A.昼问55分贝夜问45分贝 B.昼问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问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问70分贝夜间55分贝 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5.联合国于 A 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1972 B.1973 C.1974 D.1975 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 D 度最好。

A.17-20度 B.18-20度 C.20-25度 D.26-28度

7.工业三废是指 C。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D.废气、废料、废渣 8.酸雨是指pH值小于 A 的降水。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A.5.6 B.5.8 C.4.3 D.4.6 9.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A)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 A。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1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1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13.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外泄造成严后果的。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热 1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D____。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1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A____。A.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1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D。

A.重力分离 B.过滤法 C.离心分离法 D.混凝

17.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C 的历史文件。A.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1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_B____。

A.TSP B.飘尘 C.降尘 D.烟尘

1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D____。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2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6月5日 B.4月22日 C.9月16日 D.11月15日

三、问答题:(共40分)

1.城市污水处理级别有哪些?并说明每一级别的用途和主要采用的技术。(10分)答:废水处理分为一、二、三级处理 :(2分)

一级处理是指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浮油。经常采用中和、沉降、浮选、除油等方法。(2分)

二级处理主要除去可以分解和氧化的有机物及部分悬浮固体。目前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三级处理是除去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方法有吸附、离子交换、化学法等。(2分)

用途:通常城市污水处理以一级处理为预处理,二级处理为主体,三级处理很少使用。(2分)

2.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10分)答:颗粒污染物按颗粒粒径可分为:

①降尘:粒径大于10μm,尘粒、粉尘;(3分)

②飘尘: 粒径小于10μm,粉尘、烟尘;(3分)

③液滴:由蒸汽凝结、液体喷雾、雾化以及化学反应形成,粒径小于100μm,如水雾、酸碱雾、油雾。(4分)

3.根据我国城市垃圾的特点,谈谈综合防治对策。(20分)答:防治对策:

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产生的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要积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防止污染环境。(2分)

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都有相应的适用条件,在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适度规模、综合治理和利用的原则下,可以合理选择其中之一或适当组合(2分)。在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城市,以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案(1分);在具备经济条件、垃圾热值条件和缺乏卫生填埋场地资源的城市,可发展焚烧处理技术(2分);积极发展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综合处理方式(1分)。禁止垃圾随意倾倒和无控制堆放。鼓励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设备标准化和监控自动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垃圾减量、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

垃圾减量:

①限制过度包装,建立消费品包装物回收体系,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

②通过改变城市燃料结构,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煤灰垃圾产生量。

③ 鼓励净菜上市,减少厨房残余垃圾产生量。垃圾综合利用:

① 积极发展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开展对废

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等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② 鼓励垃圾焚烧余热利用和填埋气体回收利用,以及有机垃圾的高温堆肥和厌氧消化制沼气利用等。

③ 在垃圾回收与综合利用过程中,要避免和控制二次污染。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三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2.水体自净作用: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3.光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4.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5.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输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土壤污染物的积累过程逐渐占居优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水体或大气发生次生污染),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二、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外泄造成严后果的。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热 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D____。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A___。A.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D。

A.重力分离 B.过滤法 C.离心分离法 D.混凝

7.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C 的历史文件。A.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_B____。

A.TSP B.飘尘 C.降尘 D.烟尘

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D____。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6月5日 B.4月22日 C.9月16日 D.11月15日 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

A.1989年12月26日 B.1986年12月26日 C.1989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

12.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A.昼问55分贝夜问45分贝 B.昼问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问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问70分贝夜间55分贝 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15.联合国于 A 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1972 B.1973 C.1974 D.1975 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 D 度最好。

A.17-20度 B.18-20度 C.20-25度 C D.26-28度

17.工业三废是指 A。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D.废气、废料、废渣 18.酸雨是指pH值小于 A 的降水。

A.5.6 B.5.8 C.4.3 D.4.6 19.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A)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三、问答题:(共40分)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防治对策是什么?(10分)答:(1)就地保护(2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禁伐区、禁猎区、国有森林、自然主物区等,通过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途径来保护野生动植物。(3分)(2)迁地保护(2分):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水族馆、海洋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3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答: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 2.你认为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15分)

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3分)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2分)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 其不会耗竭;(2分)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 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2分)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 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3分)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3分)

3.从我国水污染和水资源现状,请你谈谈可行的改善措施。答: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1分)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污染治理需要法制。(2分)(2)工程保障措施(1分)

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2分)

(3)市政管理措施(1分)

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2分)(4)水资源调控措施(1分)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2分)(5)公众参与措施(1分)

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 ;搞好大众教育。(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生态破坏 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2.可持续发展

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环境规划 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温室效应 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5.清洁生产

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二、选择题:

1.节水措施有哪两大类? D

A.减少用水量,减少水污染 B .减少用水量、重复用水

C.减少水污染、减少废物排放 D . A、B、C 都对 2.我国的煤炭储藏量居世界 C

A .

多样性的含义? B

A .地球上动植物的分类 B .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

C .地球上已灭绝的生物物种数量 D .人类已知的生物种类 8.饮用水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D

A.地下水 B.江河 C.湖泊 D.A、B、C 都对

9.“温室效应”可导致地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更多的自然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 .氮氧化物、臭氧 B .二氧化碳、甲烷

C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 .氯氟烃、臭氧 10.为了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 D

A .节约能源 B .使用清洁能源C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D . A、B、C 都对

三、判断题:

1.被污染的地表水比被污染的地下水更难以净化。(×)

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全球变暖,使用地热能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3.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回收利用和资源化的有效方法。(√)

4.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的、不能回收利用的物品,尽可能不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这样能为减少资源浪费和保护环境作贡献。(√)

5.保护环境的行动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人人都把它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6.一般来说,非点源(面源)造成的水污染要比点源更难控制。(√)7.燃烧天然气引起的空气污染比燃烧煤更严重。(×)8.被污染的水看起来一定很脏。(×)

9.森林和野生动物具有再生性,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无论如何是不会枯竭的。(×)10.在我国,只要控制人口增长就能降低煤炭、石油等的消耗量,从而也就能够控制空气污染。(×)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答: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2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2分)。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2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对资源的节约,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2分)。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2分)。

2.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答:(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2分)(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3)海平面上升;(2分)(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2分)(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2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2分)

(1)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3分)

(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3分)

(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分)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2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3分)

6.02 怎样保护环境 篇六

首先,必须加速经济发展。

让我们的国家尽快强大起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让我国的人民尽快的富裕起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国家富强了,国家才有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有人民富裕了,人们才会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多地投入生态建设。我们保护环境,是要创造现代生态文明,不可能倒退到原始的洪荒年代。因此,同学们现在就要刻苦学习,掌握更多地文化知识,将来用我们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人民更加富裕幸福。

第二,要防治污染。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环境污染严重是突出的环境问题。对症下药,我们就要努力地防治污染。一方面,我们要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同时,我们要治理已经有的污染源。原来的污染源得到了治理,新的污染又不再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就会减轻。为了防治污染,我们国家不仅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还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还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只要我们严格地依法办事,就可以实现污染防治的目标。

第三,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也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1999年国家作出决定,禁止所有天然林砍伐,从2002年开始,国家又有计划地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措施。国家还进行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我市的玉泉寺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我们当阳市2000年4月10日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3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现在,国家又在全国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县的创建活动。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国家同样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有《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地保护法》等等。

第四、要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环境保护同样要严格依法办事。现在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形成了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关键是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的环保工作区域大、工作繁重,执法不严的问题确实存在。从2003年开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科技局等六部委联合开展了“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揭露了一批违法的环境案件,在电视上都暴了光,实在是触目惊心。只要我们加强环境执法,严格环境管理,可以少花钱而控制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环境科学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如何科学地保护环境,还有许多深刻的课题需要研究,在这方面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当我们在考虑如何治理污染的时候,发达国家就提出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等等观念;当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防治污染的时候,发达国家又提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党的十六大也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现在又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环境科学发展的速度非常快,逼得我们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科学的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搞好环境保护,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六,要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具有全局性,这个全局在很大层面上具有全球的整体性,所以环境保护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了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协定。联合国也设立了“环境规划署”这个常设机构来协调全世界的环境保护,我们国家也参加这些协定的签订。

三、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同学们可能看到或者听到过这样的口号: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也许要问:我是一个学生,我能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吗?能!完全能!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环境保护做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下面,我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1、爱护花草树木。

有关专家对植物的环境保护作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一棵10米高的大树,它每年创造的环境价值在1000元—5000元之间。植物对于环境的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它吸收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清新空气;它还减少噪音;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食物;它美化环境,具有美学价值;它还保护植物基因等等。所以我们要从保护环境的高度科学认识爱护花草树林的重要性,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2、爱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同植物一样对环境有多方面的保护作用,特别是珍稀动物,国家都把它们列为保护动物。一种物种如果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技术来说,想让它再生是不可能的。物种消失最终危及的是我们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科学结论。同学们要爱鸟护,不吃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和有益天敌。

3、注意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废弃物如果丢弃就是废渣,就要污染环境。其实,任何废弃物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我们开动脑筋,它们都应该有回收和利用的价值。比方说:废纸、废塑料、废电池、废电器等很多东西都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开动脑筋,尽量做到废物利用。

4、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用品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方便,有许多一次性用品,比如一次性饭盒、筷子、方便袋、纸巾。一次性用品是一种对资源的很大浪费,也是对环境很严重的污染。特别是塑料制品,它们进入环境以后很难降解,在很长的时间对环境都有危害,据有关科学家测算,有些塑料制品埋在地下100年都有危害。其实,使用一次性用品也不卫生,有些一次性用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份,当遇到高温的时候它们更容易分解,进入我们人体。所以我们要尽量地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用品。

5、厉行节约

资源紧缺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节约实际上就是节省了资源。例如,纸是用木料制成纸浆做成的,我们节约用纸就可以保护森林。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衣物、节约饮食。一句话:节约一切物品,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

6、不放鞭炮。

鞭炮的主要成分是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有的还含有氯酸钾。制作闪光雷、电光炮、烟花炮、彩色焰火时,还要加入镁粉、铝粉、锑粉和无机盐。当鞭炮点燃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四处飞扬,对人的呼吸道和眼睛都有刺激作用。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空气,飞扬的烟尘和纸屑落在地面上,还会影响环境卫生。同时,爆炸声如雷贯耳,据测定,普通鞭炮爆炸时噪声在100至120分贝之间,而单个闪光雷爆炸的噪声至少在130分贝以上,成为噪声公害。鞭

炮还经常炸伤人,因此禁止燃放鞭炮,对于保护环境,维护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都是十分有利的。

7、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唱卡拉OK、看电视放小音量,不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爱护环境卫生)。

8、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

9、向有关部门检举破坏环境的行为(不提倡当面指责)。

7.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篇七

关键词:人类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 还为人类的生产劳动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并建立了现代文明。但同时,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1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一切生命或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进行, 人类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往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但同时人类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环境。人类的活动如果毫无节制地向环境进行索取, 毫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那么人类的行为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人类只有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寻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无论远古人类被动的去适应环境, 还是现代人有意识地塑造环境, 都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写照。人类所经历的由树栖到穴居、由散居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由向自然中采集食物到畜牧和农耕的发展以及今天的高度发达和繁荣, 这无一不是人类逐步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及影响环境的过程。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利用所带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从而影响能源的持续供给, 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 最终自然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不断拥现, 从美国的“黑风暴”到世界人口的剧增和森林的锐减, 以及我国目前大面积雾霾的出现, 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这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果没有人类的介入, 那么资源和环境就会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的进化和发展, 像污染、浪费、破坏或者保护、优化等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自然资源和环境也就不存在好、坏、利、弊了。所以, 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实质上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就是所谓的自然环境, 如, 黄河长江、高山平原、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等等,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如, 城市、乡镇、长城、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的生存和活动, 必需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要有含有一定空气和水的空间, 要有充足的阳光;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及生活活动的产物, 要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环境还必须具备容纳并消除和改变这种代谢物的能力。所以说人类没有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 是根本不能生存和发展的。然而环境、资源、人类之间的关键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大自然的不断演变、人类文明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 更是一个不断重建环境、再造资源的历史。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源。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存在, 没有自然环境的完美和恩泽, 那么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生产活动都无从谈起。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财富和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更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认识它、研究它、帮助它、保护它、回馈它。我们人类主观上的需求和有目的的各种活动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属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类必须认识环境, 研究环境, 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不然的话, 就必定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 形形色色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将会随之涌现。

自然环境哺育了我们人类, 我们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步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信心和能力空前强劲。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无数的人们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人类不仅改造山河, 修建巨型水库, 兴建繁华都市, 驯养培育野生动植物, 研究培育新型生物, 制造形形色色的高科技产品, 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人类还步入了星际环境和外太空, 到更大范围的环境中去寻求发展和自由。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是由人类发展和自然大环境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 离不开自然环境, 要通过生产劳动和自然大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同时, 人与自然环境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在寻求改变自然环境的自然状态, 而自然环境又竭力维持其自身固有的自然运行规律。人与自然环境这种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 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特别是自然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具有很大的自发性, 很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 加之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 或者对资源地攫取超出自然承载的能力范围, 就会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失衡, 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灾难的降临。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问题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 与环境和谐相处, 已是全世界公民的共识, 我们要共同营造一个舒适自由的环境。为了让我们人类的未来更繁荣更舒畅更自由, 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 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 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 结语

总之, 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人与自然大环境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 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所以我们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 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服务于人类。实际上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和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 也在不自觉地伤害着自然环境, 进而使人类自身逐渐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长远方针。

参考文献

[1]房龙.人类的故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31-34.

[2]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比利时, 1974:72-76.

[3]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10-13.

8.怎样死?——直击人类自杀疑题 篇八

但凡人类能主动选择的死亡,大多与“自杀”这种行为有关。

几乎可以这么说,人类自杀史与人类文明史同时开始。

我们怎样死?

这是一个比“我们怎样活”容易回答得多、也难以回答得多的问题。

我们怎样死?

2008 年2 月下旬到3 月上旬,不到10 日内华为便发生了两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从

2007 年7 月18 日张锐自缢身亡到2008 年3 月6 日张立国食堂坠楼,华为在8 个月内先后

发生至少5 起非正常死亡,而据华为内部员工称,近期华为非正常死亡事件已达38 例。

到底什么比死亡更恐惧?

到底什么比死亡更容易?

4 月,时逢清明。做一期关于自杀的专题,为故去的祭奠,也为活着的自省

而《职场》之所以选择这么赤裸裸地谈论死亡,恰是为了生的希望。

谁是下一个自杀者?

文/ 王舒婧

这不是一场“天黑请闭眼”的杀人游戏,却可以有人把扳机扣动得如此轻易。

在各种不同的死亡类别中,有一类死亡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它是死者自己的有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某种行动的结果,而受害者就是采取该行动的人本身——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 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给其下了这样的定义:“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而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人为何会自杀?

《不列颠百科全书》里说,“迄今尚无不存在自杀的社会”。于是为了给人类自杀一个合理化解释,法国精神病学家埃斯基罗尔声称,“人只有在发狂的时候才企图自杀,自杀者就是精神错乱者。”对此,莫罗· 德· 图尔甚至在《医学和实践外科学辞典》里对神经错乱的自杀者做了“躁狂性自杀、忧郁性自杀、强迫性自杀、冲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等细致分类,但却不能解释那些神志清醒的自杀者为何会选择主动死亡。而迪尔凯姆通过数据调研发现,犹太教徒中的精神错乱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中多得多,但是自杀倾向却很微弱。而且,“精神错乱的自杀没有任何动机,而大多数自杀是有动机的。”

于是精神分析学派站出来说,每个人都有“本能”,且行为受本能支配,而自杀只是“死之本能”战胜“生之本能”的结果。哪些人在什么状态下的死之本能会盖过生之本能呢? 弗洛伊德对此并没有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合理化解释。

而“自杀遗传本源”假说则认为由父母直接传递给子嗣的自我毁灭倾向和特性是“与生俱来”,在那些一再发生自杀的家庭里,自杀者往往互相仿效——里博甚至在《遗传性》里写道:“一个家庭的成员都用同一件凶器自杀,而且相隔了好几年。”

然而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尔· 塔尔德提出的“仿效”理论则推翻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自杀并非“遗传”而是“感染”,因为如果是遗传,那么这种决定论就应该几乎同等地影响男人和女人——事实是女性在这一方面受到的影响非常小。因此自杀并非遗传,而是“社会模仿”。

之后“仿效论”被迪尔凯姆推翻,他通过研究表明:“自杀不是围绕着可仿效对象发生,而是以同样的数量成批地发生。这里既没有仿效者,也没有被仿效者……因此自杀基本取决于某些社会环境的状况是很容易理解的。”

至此,迪尔凯姆提出的“自杀与社会现实有关”成为了当下研究人类自杀史的主要依据,他认为:自杀不能用个人的形式加以解释,只有通过自杀的社会环境( 政治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职业集团、经济活动),才能找到某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他将自杀分为四大类。

自杀者的四大类型

坟墓并不比活着的人更了解死人。

茨威格在看到世界被法西斯政权吞噬的惨状时,因为痛惜而“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后决定与他的妻子双双服镇静剂死于巴西;而一生热爱生命、追求成功的杰克· 伦敦因最终站到了成功的巅峰、感受到再无追求的虚空而自杀;三岛由纪夫则由于迷恋死亡和鲜血自杀⋯⋯应该说,生活中最不相同甚至最矛盾的事件都可以成为自杀的借口。

难道自杀者就真没有任何共同特征可言吗? 答案是否定的。自杀首先是一种极大的自我放纵,其次,它是一种习惯做法的夸大形式。迪尔凯姆将自杀大致分为四个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利己型自杀。这种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同时个人与社会联系松弛,因为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至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在这一类型自杀中,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换句话说,“社会个性化程度高,宗教自由度大,且家庭不太完满”的个体多倾向这一类自杀形式。

利他型自杀。这种类型的自杀多见于相对低端的社会形态。迪尔凯姆认为,“当一个人脱离社会时他很容易自杀,而当他过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时,他也很容易自杀。”利他型自杀主要有三种死法,一种是因感觉到自身衰老或疾病的自杀——哥特人相信那些自然死亡的人注定要在永远充满毒蛇猛兽的洞穴里受折磨;一种是妻子对自己死去丈夫的殉葬——这种做法在印度的风俗中尤其根深蒂固;一种是被保护者或仆人在主子去世时的自杀——忠实的追随者决不应比他的首领活得更久。

然而在这三种情况下人的自杀不是因为他们有自杀的权利,而是因为他们有自杀的义务——就好比是职责或“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如果不履行,便往往会受到宗教的责罚。如果说前一种自杀是因为个性太强,那么利他型自杀便是因为个性太弱。

而失范型自杀则是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迪尔凯姆在《自杀论》里写道:“在我们的现代社会里,社会混乱是经常和特别引起自杀的因素,是每年使自杀队伍得到补充的来源之一。”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就像囚犯那样,觉得自己的命运并非自己可控。当然,上述类型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总是以孤立和纯粹的状态表现出来,而是往往互相结合,产生一些复合的类型。

自杀者的当代精神样本

从最近的两起自杀案例中,我们可以模糊地看到一幅当代白领的自杀精神地图。“不管受到什么样的苦处,我都要忍耐下来⋯⋯我独自走在创业的路上,没有扶持,没有帮助,没有关怀,一个人,毅然地前行⋯⋯”这是2008 年3 月6日华为自杀的员工张立国生前在博客里写的句子。而就在自杀前一天他还电话询问妻子女儿的感冒恢复状况,却在翌日早晨“显出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状”——从现象上分析,张立国是利己型自杀同神经错乱型自杀当中的“冲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做了结合,由于前者长久的孤立和生存的悲剧感( 压力、生活的艰难、希望渺茫感、愿望被实现的遥遥无期感) 而引爆的冲动型失控。

而另外一种容易产生的自杀样本便是“姜岩式自杀”,这个女子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慢慢计划了一场对自己的谋杀——这简直就是另一个三岛由纪夫,死亡成了一部杰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三岛曾在驱车前往自卫队剖腹时轻松无比地说,“六年前我写《忧国》,现在又写《丰饶之海》,没想到今天要实际表演了,真想象不出再过三小时死时的样子是怎么样。”

无论是姜岩还是三岛,他们对待自己的死亡,他们在自杀前所作的准备,就像是勾勒一部新作品一样,当三岛拿出精美的“关孙六”短刀,当姜岩纵身从24 楼跃下⋯⋯叙述中的高潮部分就开始了。

而这种自杀类型,多半是利己型自杀同宿命型自杀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也是今天的白领容易进入的自杀桎梏,一方面,个性得到了极大释放,中国历史上的工作者没有哪一刻如今日一般享有自由;而另一方面,他们全情投入或赖以为生的人或感情一旦发生变化,自身便陷入了自我摧毁的囚牢。而逃脱的方式,竟是由“我”来消灭“我”。

9.怎样保护环境的英语作文 篇九

Water pollution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ot only need to have enough water, but also have some requirements for water quality. Otherwise,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ll cause great losses, especially in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using contaminated water, the human has a great harm. First, the de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quipment, a serious impact on product quality. Seco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oil changes, fertility decreased, leading to crop reduction and serious pollution. Third, the city to increase domestic water and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costs.

Clean air is the necessary material basis for people to survive, an adult to breathe an average of 15 cubic meters of air a day, if people breathe heavily polluted air, no doubt harmful to health.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ir pollution, 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clean air is a very complex frontier research project. And children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age, is the most sensitive to the outside world air pollution, the study of air pollution on children more likely to obtain valuable results. Based on thi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Chief Engineer Wei Fusheng for the Chinese chief scientist of the Sino-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projects one by one air pollution on the impact of human respiratory health research, in Guangzhou, Wuhan, Lanzhou, Chongqing and other cities and suburb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8196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ulmonary function of children in the air,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nd about 3 million data were obtained.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Air pollution has a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human respiratory health (especially children).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to the fine particles of air pollution is most serious (China has 2/3 of the city exceeded), followed by sulfur dioxide pollution (1/3 of our city exceeded), the impact of nitrogen oxide pollution relative Weak. It can be said that fine particles (respi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is the first killer of human health. According to experts, particulate matter attached to the toxic heavy metals, acidic oxides compared with the soil enrichment hundreds of times, thousands of times, or even tens of thousands of times, and can float in the air up to several days, harmful substances with the inhalation Particles into the human lungs, and may through the alveolar into the blood, directly endanger human health.

Recently, the eight-year research results in Beijing adopted by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presided over the expert appraisal. Experts believe that this research result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clean air, improve the public and the leadership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data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national air environment legisl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of air quality standards, emission standards and air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10.怎样保护校园环境英语作文带翻译 篇十

The environ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survival. Beauty of nature brings beauty, beauty of mind brings beauty. As the astronomer Hugo once said, “nature is a kind mother and a cruel butcher.” Because of human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paid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it is caused by global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 are now 6 million hectares of land in the desert every year, and 20 million hectares of forest are disappearing, and an average of one species in an hour is extinct.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i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gradually deepening, the earth temperature increasing, the Antarctic ice cap began to melt, sea plane will continue to rise, many coastal cities in the world, islands and a large number of land, will be relentless sea engulfed. Nearly 120 m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live in murky air. 1.2 billion people face the difficulty of living without water. 12% of mammals and 11% of birds are endangered; Nearly 20 billion tons of surface soil is lost each year; The forest is disappearing at an annual rate of 4.5 million hectares.

环境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美丽的自然能带来美丽的心境,美丽的心境能带来了美丽的生活。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所以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在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万公顷森林在消失,平均一小时有一种物种在灭绝。南极臭氧层空洞正逐步增大,温室效应正渐渐加剧,地球气温不断增高,南极冰冠开始溶化,海洋平面将不断升高,世界上许多沿海城市、岛屿和大量土地,将会被无情的海水吞没。全球近1.2亿人生活在混浊的空气里;12亿人面临着生活缺水的困难;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年地表土壤流失近200亿吨;森林以每年4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11.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篇十一

这些野生动物真的是非典的肇事者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拨通了从广东考察归来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的电话。电话那端,他说:“我高兴地看到这些学者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有一种莫大的担心:这些野生动物将会被如何处置?野生动物是无辜的,人类自己才是始作俑者。”张树义与记者谈起了最近几十年与野生动物相关的疫病。

人类艾滋病病毒是怎样起源的

张树义说,在最初发现艾滋病时,这个问题令人十分困惑,世人众说纷纭。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科研人员终于找出了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它很可能是生活在非洲的绿猴或称非洲猴。

由于非洲炎热的气候和潮湿的居住环境,各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该地区的流行发展都很迅猛顽固。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乡村部落,人们对性关系的态度比较随意。某些地区的居民还有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用猴血注入人体来刺激性欲,甚至用于治疗妇女不孕症和男性阳痿等病。该地区为艾滋病高流行区,间接证明艾滋病病毒是从猴传给人的。不过,如果追溯该地区这种习惯风俗,最早的年代可能远远长于艾滋病流行的历史,使得这一观点也有令人怀疑之处。不过,艾滋病专家们坚持认为,可能在很早以前,艾滋病就曾通过猴子传染过人类,但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而自生自灭;又由于某种契机,造成了今日的广泛蔓延。

病毒学者从200只非洲绿猴的末梢血液中成功检出70只带有与人类艾滋病病毒极为相似的病毒,充分证明了上述由猴传人的推断。而这种生活在非洲的绿猴造成的艾滋病病毒流行所传播的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由于它们多生活在人类居住地附近,或成群结队于国家开辟的旅游胜地及公园等场所,或寻食、或与人们嬉戏,有时会咬伤游客,这样就将猴艾滋病病毒传给人,尤其多见于居住于扎伊尔的海地人。然后,又由移居至美国的海地人将病毒传到美国,再通过美国这个世界各地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传播到世界。专家认为,这种猴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感染的过程中可产生突变,进化成为人类的艾滋病病毒。

埃博拉病毒与灵长类动物有关吗

张树义介绍,1976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其名字源于刚果境内的一条河流。埃博拉病首次暴发就显现出巨大的杀伤力,夺走了270条性命,不过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何种病毒。埃博拉病第二次大暴发是在1995年,有245人死于非命。在发现埃博拉病毒后的20多年里,全世界死于这种可怕病毒性传染病的大约有1万人。

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症状十分恐怖。感染者发高烧,肌肉疼痛无比,体内的心、肝脏等内部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块状,最后患者眼睛、嘴、鼻子和肛门大量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埃博拉病毒极易通过患者的血液、精液、尿液和汗液传播,一般潜伏期为3周,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发病初期的症状极具迷惑性,容易被医生误认为是普通的发烧或者麻疹。

埃博拉病毒引起休克和大出血症状的机理很复杂。病毒侵害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系统的巨嗜细胞和肝细胞。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胞的损害导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倒流入外周器官,从而造成循环系统的崩溃并使人快速死亡。

前一阵子,刚果西北部与加蓬接壤的地区再次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病,已经有100多人因感染埃博拉病致死。据刚果卫生部部长对媒体公布的消息称,此次埃博拉病暴发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

尼巴病毒如何来自狐蝠

张树义指出,1998年9月至1999年4月,尼巴病毒在马来西亚首次暴发,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系统学研究发现,尼巴病毒属于副黏病毒,在现有的副黏病毒科成员中,尼巴病毒与亨德拉病毒亲缘关系最近,被归为一个新属。

在尼巴病毒感染的猪场内,病毒传播速度很快。同一猪场内的猪之间的传播,极有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病猪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如尿、唾液、喉气管分泌物等,尤其是在封闭式猪舍内。病猪的典型特征是急性高烧、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病人均为猪场或屠宰场工人,主要是通过伤口、病猪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鼻腔分泌物、尿液、粪便)、血液、以及呼出的气体等直接接触而感染尼巴病毒,表现为起病急、发烧、头痛、行为改变、肌痉挛、心动过速、视力轻度模糊。接着,病人开始昏迷,神经症状和体征呈进行性恶化,呼吸极度困难,不可逆性低血压及峰形发热。典型病人从发病到死亡仅6天。没有发现尼巴病毒在人之间传播。

鉴于尼巴病毒与亨德拉病毒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所以蝙蝠就成了首要的监测目标。马来西亚蝙蝠种类多样,包括至少13种食果蝙蝠和60多种食虫蝙蝠。对14个种324只蝙蝠血清进行检测,其中5个种(包括1种食虫蝙蝠)的21只蝙蝠有尼巴病毒中和抗体。后来又从黑狐蝠尿液内分离到尼巴病毒,进一步证实了狐蝠就是尼巴病毒的自然宿主。

对尼巴病毒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场病毒的暴发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森林面积减小、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传统的森林环境中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而马来西亚有许多养猪场与果园毗邻,受狐蝠污染的果实掉落到地上,被猪吃掉,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

SARS病毒是否来自果子狸、蝙蝠、猴子、蛇

张树义说,对这个问题,他已经不想陈述,只想问一句:这些野生动物怎么好端端地钻进笼子里,跑到了菜市场?

病毒性疾病为何频频暴发

这涉及两个问题:生命之间的协同进化,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在过去的35亿年间产生、繁衍和进化的,其中一些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也正是这些相互作用,使人类今天看到的自然界不仅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物种,而且是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动物间的食物链关系,一种生命依附于另一种生命等诸多行为和现象。

病毒也是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曾经“试探”了各种各样的宿主。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强,它们便无法依附;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导致宿主物种的消逝。就是在这漫长而又不断的“磨合”过程中,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系统也平衡下来。然而,一旦一个新的、原本没有任何抵抗力的物种接触到病毒,因为没有抵抗力而无法控制病毒的大量繁衍,病毒种群便会大暴发,灾难也就出现了。当然,除了这种方式,病毒自身也可能发生变异,而导致宿主原有的抵抗力减弱或消失。

众所周知,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的各种活动日益频繁,人们不断和大自然中的动物发生直接而又密切的接触,而这些动物原本和人类是根本“井水不犯河水”的。可以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对野生动物的大吃特吃,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潘多拉”魔盒。这次SARS的流行再次告诫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真的不是一句口号;如果我们不遵从大自然自身的规律,下一个,甚至更大的“SARS”在不远的将来也许还会出现。

最后,回到主题———如何对待这些“肇事”的果子狸、猴子、蝙蝠、蛇?张树义认为,这应该是留给全社会的思考。他的答案是一句反问:事实上,相当多的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这样或那样的病毒,我们能将它们全部消灭掉吗?

上一篇:2018英语教研组计划下一篇: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