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2024-07-11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共15篇)

1.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篇一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自主发展的乐园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在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的学习,鼓励他们去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彰显自己的个性。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营建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让每一堂课都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注重激趣,唤起主动学习的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的确,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好,这样,以单纯告诉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如在《 绿色蝈蝈 》一课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课文内容提三个以上的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人在预习本上写了二至三个问题,虽然提的水平不高,但通过这个环节基本上能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并能大胆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

望,获胜的信心。在基本疏通了课文内容后,我再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集中起来,仔细地研读和讨论,这时候的问题已经可以凸现课文内容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了,同学们也因此更深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涵,走近了作者,有的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而我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最主要的问题,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好的锻炼。这样就可以使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进入语文课堂理想的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唱响主角的积极性

“创设情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围绕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时,应尽量从生活、实践中发掘,一开始就能吸引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他们探究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教师一边播放星空的画面,一边导入:“同学们,仰望如此迷人的星空,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我想,画家一定会拿起画笔将它定格在画布上;作家一定会灵感喷薄而出,用语言将它定格在方寸之间,那么,我们在座的同学,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会联想到星星像眼睛,像荧火虫,像钻石,像泪珠,像烟火,像一个个美好的心愿。然后教师引出我国一位著名的诗人仰望星空,写下了一首名诗,让我们一起闭着眼睛听配乐朗诵诗歌,通过录音来领略一下诗人遥望星空,用想象和联想创设的一幅世外仙境。并让学生尝试用“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说自己的听课文录音后的感受。这样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唤醒孩子们类似的生活体验来导入新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探究的兴趣,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学生就能感悟到全诗展现了一副美丽、富庶、自由、幸福、美满的理想生活画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学习原来如此快乐。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学生的头脑不是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思维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在教学何其芳的诗歌《秋天》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理解了诗歌所蕴涵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后,再进一步鉴赏和比较鉴赏这首诗,提出以下自主探究的思考范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你观赏到秋天的景象是怎样的?你印象中的秋景与这首诗是否一样?你能不能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

诗?把你找到的秋天的诗歌与课文进行比较。每个同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自己眼中秋天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秋天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还可以比较其他诗人写的不同风格秋天的诗歌。学生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图画,有同学到前面表演秋天这个季节的感受,也有同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外收集的精美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也不一样。教师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各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张扬了学生的学习个性。

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自主发展的自由空间,关键要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意识,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大方异彩。

2.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篇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 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 而且会废寝忘食, 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强, 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 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 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 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 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 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 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 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 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了7篇, 都是重点讲读课文, 主题深刻、语言精练, 篇幅较长, 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串讲模式, 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 学生会不胜其烦, 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三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了7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炼、篇幅较长,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串讲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学生会不胜其烦,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查字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情景。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

4.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篇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下面就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来谈谈几点做法。

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

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感到非常有兴趣。

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笔者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从评价方式为自主学习提供动力

5.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篇五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桐乡市屠甸镇小

王亚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阶段,学生识字如何、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能力,对今后的识字及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我通过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把识字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从而使比较枯燥的识字学习变得有趣、高效。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活起来

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老师带着学生教,牵引的比较多。老师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案、教学进度,知识传授的效果,而对学生的学习经验、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得较少。其实,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要教孩子学会游泳,必须让他自己游。要记住生字,必须让他自己动脑,充分思考,老师则要大胆创造机会让他们自主起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1、“加一加”

就是用熟悉的字加上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用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生字加上偏旁变成一个新的生字,这样记忆起来比较简单。例如,“月”加上“半”就成了“胖乎乎”的“胖”;禾加火周就是“秋”;“文”加“虫”就是“蚊”等。学生学习这类汉字的积极性很高,常常在学习生字的同时既复习了部分旧字,又学会了一连串的新字。

2、减一减

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另外一个新的生字。比如,学习“话”去掉言字旁就成了“舌”了;“你”去掉单立人就是“偶尔”的“尔”字。其实学习的过程也可以变成一个游戏的过程,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生字,让他们说去掉那个部分就可以变成新的生字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了。

3、换一换

就是把现有的偏旁换成其他偏旁。例如,“请”字的言字旁换成三点水就变成了“清水的清”,“秋”字的禾字旁换成“单立人”就变成了“伙伴的伙”了;“桃”的木字旁换成“足字旁”就是“跳远的跳”,换成“走之”就是“逃跑的逃”等.4、编顺口溜

例如,在学习“照”字时,我会根据这个字的字形特点,编一个更容易让学生识记的顺口溜:“上边日刀口,四点在下头,阳光湖面照,荷花清香透。”在讲以“青”作声旁,加上不同形旁的字时,讲“清、请、睛、情、倩、晴、蜻、精”编为“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等。

5、猜字谜

例如在学习“卡”字时,我会出示谜语“不上不下”让学生去猜;“两个月亮并排走”的谜底则是“朋友”的“朋”;“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底是“告诉”的“告”;还有“免费”的“免”的谜语可以编成这样“兔子差点不见了”。“一帆风顺”的“帆”的谜语“带出下面几点来”等。通过这样的识字方法教学,既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起到很好的识字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他写的那首《手脑相长歌》也改编成《人有两个宝》编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生字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手脑并用了,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巩固与运用。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动起来,寓教于做,“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自主,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1)找朋友。老师把生字卡发到同学的手中,一个学生拿着“放”字说:“我是‘放’,谁和我做朋友?”另一个拿着“学”的学生马上出来和“放”合在一起,说:“我是‘学’,我和‘放’组成‘放学’。”全班读“放学”。

(2)摘水果。老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如:“杨、扬”,“刻、孩”,“栏、拦”等。教师读哪个字,就让学生把带有这个字的水果摘下来,然后用这个字组词。

(3)动物找食。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又在另一处贴上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如青蛙、熊猫、山羊、小兔,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贴在一起。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亮起来。

陶行知先生提出不要让儿童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他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确,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因此,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注重解放儿童的眼睛,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如:教学《操场上》一文中的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词语后,再出示:“拍、打、拔、跳、踢、跑”这几个生字。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立刻举手如林,说:“拍、打、拔”都有提手旁,都和“手”有关;“跳、踢、跑”都有足字旁,都与“脚”有关。还有的同学说:“我发现了这几个字都是由熟字加偏旁得来的„„。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发现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主探究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识字效果也就更好了。

四、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说出来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著名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还要小。”的确,作为大人的老师往往不放心这些刚入学的小孩子,所以许多事情都亲历亲为,甚至包办代替。迁移到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往往会轻视或忽视学生的潜能,按照教参上所规定的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堂上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读来读去,读得煞是没劲,表面上是让儿童动嘴巴了,实际上他们的嘴巴被教师禁锢住了。

五、解放儿童的时空,让他们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因此,解放孩子学习拼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与运用汉字,做到学以致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运用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理念进行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能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的呼吸中对识字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成了乐园,识字不再枯燥乏味,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好汉字,用好汉字。

荣获2014年“长三角”地区“知行伴我成长”论坛征文一等奖

2014.10.24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随笔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标准》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一、二年级要多认少写。”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达到识字目的。下面就谈谈我对一年级识字的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可是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我从每天的早读课中抽出5分钟做游戏。内容分别为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水果拼盘”等。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

二、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由于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学前差不多会认了很多字,但有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要统一地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不能将认识较多字的学生作为我们识字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我们最有利的教学资源呢?我进行了尝试:

1.培养合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2.聘任“小老师”,实现多元评价。

课堂上我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拓宽识字途径,扩展读的数量

比如可让学生把自己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名称认下;把自己家的春联认下;把常吃的方便面名称记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认下等,在班会时间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外识字大比武,以此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这样,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灵活教学,快乐识字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有关美国学校的报道:有一天,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对妈妈说,前些天,老师让全班每个同学在学校的院子里播种一颗种子,这星期种子开始发芽了,而她那颗种子,是所有播种的种子长得最高最壮的!妈妈问她为什么这么运气,她说这是运气在播种前,她仔细观察了地形,看中一块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全天不受任何树木和建筑阴影的遮挡,而且还是学校花园喷水池“射程”之内,能不时得到浇灌。所以,当幼芽长出来时,证明了她所设想的一切。然而,学校让孩子播种,目的并非是鼓励他们帮妈妈干活,而是需要学习几个有关植物生长的关键词,如肥料、土壤、胚胎、子叶等颇为高深的词汇。由于女儿在播种过程中费尽心机,自然对这些词刻骨铭心了。这是典型的有机识字法,先让孩子有实际经验,然后再帮他们用语言和词汇表达这些经验。在这过程中,孩子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在创造的亢奋中,再难的字也能记得住。这也体现了常春藤的基本原则:即使是吸取“死知识”,如认字等,也要尽可能在能动的创造过程中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识字是阅读和写作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2013秋季学期论文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阅读阶段。因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强识记效果。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几种识字方法:

一、“猜” —— 编字谜识字

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教学“叶”这个字时我编出了这样的谜语:“十个口”。教学“们”时请学生猜谜语:一个人站在门外。”

二、“演” ——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穿”字,先想一想穿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拍”是用(手)来拍,所以是提手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参与学习过程。

三、“乐”—— 游戏识字

如在教学形声字时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学生,var cpro_psid =“u2572954”;var cpro_pswidth =966;var cpro_psheight =120;

2013秋季学期论文请某个学生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如“女字旁”站上来,问谁来和我做朋友?下面就会有好几个小朋友上来和他站一起,如“子”“马”“乃”“且 ”等上来要说:“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妈,妈妈的妈 ”;“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好,好人的好”„„教学形近字也这样玩着学,如独体字相同偏旁不同的几个字,请某个同学举着独体字站在讲台上,其他拿偏旁的同学上来和他做朋友,轮流上来凑字,等于是换偏旁练习,巩固了这样的形声字。

四、加减法识字

根据汉字自身特点,将音、形、义有机结合,字形字义教学;利用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知识可帮助学生理解形、音、义,还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偏旁带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进一步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

如加一加:叶(口+十),秋(禾+火),可称为“加一加”的方法。即利用学生的偏旁或字,加上一部分来记住生字。

减一减:土(肚—月),广(座—坐),可称为“减一减”的方法。即利用学过的字减去一部分来记忆。

换一换:近—听,课—颗,可称为“换一换”的方法。即利用学过的字换一部分来记忆。

五、巧用字卡识字——“借”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情绪,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有意注意的发展,教学中,我巧用活用字卡,让学会分小组认字,开火车识字,同桌之间你指我认等多种方法识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

六、游戏巩固识字——“记”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具体的作法,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我不仅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还运用了多种灵活的识字吸引孩子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探究识字方法,学会合作、探寻规律来学习,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都得到更好的发挥。小小汉字,蕴藏着无穷的奥妙。我认为识字教学不是枯燥的识记,是有规律可循的;识字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强趣味性;今后,我还要学习识字教学的新理念,不断探索,再创识字教学的新方法,在识字教学研究的路上还要不停地走下去,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创新,让快乐伴随着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以趣激学 乐中求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教学建议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再加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时容易感到困难,不易识记。因此,如何使枯燥的拼音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易学、爱学、乐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趣味化、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应成为拼音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寓教于趣“图与歌”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并精心设计儿歌,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提供“情境图”与“语境歌”。如,教学单韵母“!oe”时,可用这样的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太阳出来公鸡叫,圆圆嘴巴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这样能够实现与所学内容直观形象的结合,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中快快乐乐地学习。在“图与歌”的情境中学习,打破了字母的神秘感,能缩短学生与汉语拼音的距离。另外,借助形象的图画和琅琅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认识、熟悉字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如第4课的“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意识;第6课“小黄鸡,小黑鸡,欢欢喜喜在一起”,体现了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精神;第11课的“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则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二、寓教于乐“玩中学”

拼音教学中让孩子们玩中有学,学中有玩,让刚入学的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本身所蕴藏的快乐因素。如,学u的四声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模仿手握方向盘开汽车的动作,并边开车边发u的四声:“一声道路平无坡,ūūū,二声就像上山坡,úúú,三声下坡又上坡,ǔǔǔ,四声就像急下坡,ùùù。”复习“b、p、d、q”时,可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区别这四个字母的样子?学生可以说一说、演一演、摆一摆、猜一猜等。还可设计“汉语拼音课中操”,既可以调节学习状态,也可以巩固拼音字母知识。如,“做运动,解疲劳,我们来做课中操;摇摇头,晃晃脑,我们来背声母表b、p、m„„伸伸手,跺跺脚,我们来背韵母表!、o、e„„振振臂,扭扭腰,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shi„„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

三、寓教于用“拼与写”

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具体的音节时,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得着,还可引导鼓励学生给自己的学具贴上拼音标签,给家中的生活用品贴上音节卡片。为了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用拼音,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读拼音读物;可以用拼音给孩子写信,信中可以是夸奖孩子的话,也可以是一首儿歌„„水平能够达到的,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用拼音写信,还可用拼音“抄写”课程表,给爸爸、妈妈写留言条等等。

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化、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能让教学内容与孩子贴得更近一些;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拼音,并能用它来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能使孩子们乐意学习、主动学习。

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右),比老版大了不少。

假如本月要评选畅销书,一定有这本书的一席之地——此前热传已久的最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终于露面了。

这本教材是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目前绝大多数小学语文课程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这意味着,全省大部分一年级新生要换新的语文课本啦。

想先睹为快的小朋友和家长估计有不少。昨天一早,钱报记者去新华书店(解放路店)扑了个空,工作人员告知,新教材已经卖光了。后来赶到庆春路购书中心,才见着新教材的庐山真面目。据说,这批新书是本周一刚到的货,现在和数学、英语等其他人教版教材一同摆放在教材区。

和旧版的语文教材一比,马上看出两者的区别,新版“胖”了一圈,有A4纸大小。钱报记者在教材区看到,除了一年级上册,其余年级在售的语文课本,仍然是旧版。

总体来看,新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跟旧版相比主要有四个变化。首先,先学一部分常用字,再开始学拼音。

这绝对是新版教材最大的变化。70后、80后爸妈小学语文第一课,学的是“ā、ō、ē”这三个拼音。但是从今年起,一年级小学生学语文,要先认“天、地、人”这三个常用字。

其实,在新教材问世前,已经有学校在尝试“先识字再学拼音”的教学法了。据说,效果还不错。

去年10月,其他学校的拼音课都上完了,杭州采荷二小一年级的孩子才刚和“ā、ō、ē”打了个照面。在教拼音之前,新生们上的是绘本课,结合绘本内容认了些字。

教语文的李老师发现,教学进度比以前快了许多。比如,以前一边上课一边要维持纪律,第一节课只能教一个“ā”。现在可以把“ā、ō、ē”通通讲完。“我觉得是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一个多月,学会了上课注意力集中,而且有纪律的基本概念了,所以效率高了。”

其次,识字量减少,由400字减少到300字。

像新版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就比旧版第一单元少一些。而且新版要求学生认识的全部是常用字。反倒是旧版里的一些字,尽管结构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比如“叉”这个字。

按照课程标准,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达到1600字到1800字,会写的字要达到800字到1000字,旧版取了上限,而新版则用了下限。“很多老师反映,目前的语文课本对低段孩子要求过高。而且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一二年级的小不点,手上的小肌肉还没发育好,写字不利索,确实不该要求他们写太多的字。”语文特级教师柳琏告诉记者。

不过,小学阶段的总识字量没变,一二年级少认的200字,会放到三四年级去认。而一二年级没学会写的200字,再加上三四年级没学会写的200字,这400字会统统安排进五六年级的课本中。

第三个变化是,语文园地里新增了两个栏目——书写提示、和大人一起读。“书写提示”讲的是笔顺规则,包括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等等。说白了,新教材就是想告诉一年级的小朋友,写字是有规律的,按规律写,字能写得更顺手更漂亮。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有像《小兔子乖乖》这样的儿歌,还有像《小松鼠找花生》这样的趣味故事。语文老师认为,新教材此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最后一个变化,是新增“快乐读书吧”栏目。

这一栏目设在新教材第一单元末尾,有四幅图画,分别是和爸妈阅读、和同伴讲故事、在书店看书、在图书馆看书,主题是“读书真快乐”。

6.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篇六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验证、应用,从而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我在执教新教材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体验教学”的魅力。

一、从学习生活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亲切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自己的知识。“生活即课堂”。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

例如,我在执教《三国鼎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物,唐朝大诗人杜甫赞美他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你知道他是谁吗?你印象中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呢?(学生齐答诸葛亮)

学生1: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刘备打下一片江山。

学生2:我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体现了诸葛亮非凡的军事才能。

学生3:我知道诸葛亮一生用火攻,如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营等,但这种手段很残酷。

关于诸葛亮,学生已经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了很多,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也是许多学生非常喜欢的人物,同学们感到亲切,每位同学都能说,都会说,都愿意抢着说,从而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最佳状态。他们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逐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和意识,体现“历史原于生活”的理念。

二、在展示活动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美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之心人皆乐之。成功感是学生获得心灵自由的最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我们应该为学生努力搭建展示自我、创造发展的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

例如,我在执教《秦王扫六合》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下荆轲诀别燕太子的画面。

一位学生是这样描绘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站在易水岸边,与燕太子诀别:请同学们想一想那壮别的情景吧――易水河畔,风凄水寒,一片白衣白帽,何其庄严肃穆!此刻,悲歌四起,萧声低徊,壮志赴死,一去不回,易水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是何等荡气回肠的一幕,这是何等令人颤栗的一幕,易水悲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这一场绘声绘色的场面描叙,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同置身于特定场景中,产生诸多想像,引起情绪的感奋。在本课中,我充分给了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空间,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展开思维和想像的翅膀,想像出许多不同的情景,并纷纷描绘自己想像的画面,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同时还注意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不同认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三、在角色互换中体验,感受历史课的蓬勃

好的课堂应该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在给同学们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我尝试设置悬念,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有了兴趣,便有了热情,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会从历史人物、英雄人物那里获得自信、希望和力量。

例如:在《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你会不会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为什么?

学生1:会。因为我国当时是封建国家,经济形态是自给自组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与其他国家往来。

学生2:不会。因为当时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侵略扩张,而经济的发展急需开辟海外市场。中国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不现实的。

学生3:我也不会。因为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只能是封闭自己。比如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曾经实行“锁国”政策,最终遭到美国等外敌的侵略。

再如:假如你是当时的管仲,你将怎样帮助齐桓公成就一番霸业?

假如你是商鞅,面对反对变法的奴隶主贵族,你会怎么做?

假如你是曹操,你将怎样避免在赤壁之战中的惨败?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历史不能重演,但可以假设,在假设中,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各个跃跃欲试,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7.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篇七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如果教师能够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里, 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 语文教学状况就会大大改观。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 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 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 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每节语文课学习新课文前的三分钟, 进行两个“表演”:一是施展特长“我要写”, 要求两分钟在黑板上写一句名言;二是张扬个性“我要读”, 要求从课文中自选自读一分钟。各小组间及小组各成员轮流进行。随着活动的开展, 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到了对语文学习内容的兴趣, 就连那些原来认为语文课无趣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了,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展示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

语文课堂所展现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 带有表演性质甚至提前把问题和答案投放给学生的课堂, 是没有教学效果的。语文课程也不是要求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 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切切实实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促使他们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研究着学习。教师要减少在课堂上“表演”的时间, 多给学生时间思考, 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 才能跨越模仿, 提高效率, 发挥个性, 走上创造之路。

在七年级新生学习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时, 我就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授课, 教会学生完成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由两部分组成:1.“我的学习”。有生字难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后所要讨论的问题及解答。前三项由学生自行解决, 再由学生代表订正, 后一项在黑板上写出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练习或讨论题, 在一定时间内分组讨论后由小组成员推荐发言人发表意见, 并把重要内容板书出来, 教师或学生还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2.“我的探究”。包括“我的问题”“我的解答”“我的收获”等, 学完课文后学生如果还存在问题, 就要记下来, 通过与同学探讨或向教师请教加以解决。学过这篇文章后, 学生有何收获也要写下来, 篇幅长短不限, 只要有话可写就行。一开始授课进度比我设想的要慢一些, 学生完成的情况也不太好, 后又经过指导、督促才好多了, 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 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我所设计的相差无几了, 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了。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 比如小组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与教师先前预设的情况有出入, 甚至有时出入很大, 教师要及时调整到学生能接受的程度;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情况, 如组员不听从小组长的分配与督促等, 教师也要妥善处理, 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全班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都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教学, 教师花费的时间和心血主要集中在学生学的方面, 在课内课外都在思考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收获更多等。教师在课下精心培养小组长, 让小组长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再由现任小组长推荐下一任小组长, 直到小组成员全都在语文课堂上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个人认为, 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 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换句话说, 抓住了这个“读”字, 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便都在其中。为了培养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我非常重视阅读, 还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通过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要求, 力图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采用默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月亮上的足迹》;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 如《羚羊木雕》;采用生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 如《金色花》《荷叶 母亲》;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作者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表达着自己那份内心的激动。我还在每周安排的一节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并把课本上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落实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中, 我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 还要让学生对于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做到脱口而出、随手写出, 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的乐趣。

四、搭建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自己的学生, 除备书本、备教材等常规的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 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 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 促进其主动发展。所以, 课下我每天都要与学生谈心或进行书面交流, 如对课文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 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等。由此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使课堂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甚至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五、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8.让中学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八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識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

9.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篇九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沈承玳733300 听过很多老师的语文课,总的感觉有两种:

一、有的老师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有气无力,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二、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或激情澎湃,或柔情似水,或风趣幽默„„因为后者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把语文课堂燃烧得灵性飞扬。事实证明,语文老师需要激情,语文课堂更需要激情。但是,语文课堂上的激情不是装点门面的无病呻吟,而是亲历参与和探究之后的真情流露。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因参与和探究而变得激情燃烧,个性飞扬呢?

一、、教师要善抓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激情。我爱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谈论周杰伦的《菊花台》、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井冈山的《愚公移山》„„我们共享优美的旋律,玩味高雅的诗词,体会细腻的感情,捕捉时代的脉搏„„学生会在浓厚的兴趣中理解内容,提高能力素质。我也喜欢让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一起舞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鲜活的情感。

我也喜欢随机在课堂教学中让简短有力的谜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最新经典流行语来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情感涟漪,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情感大潮中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一次,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张鹏超水平回答了一个问题,我马上翘起大拇指说:“你,太有才了!”同学们一愣,突然暴发出舒心的大笑。张鹏同学也从此自信满满,常常在语文课上“驰骋纵横”。又一次,学习《蜘蛛》时,我用“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来激趣,一

堂课因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热情,教学重点也因此轻松实现。

二、教师要营造师生情感互动的氛围,以此点燃激情火花。

很多人喜欢看李咏、毕福剑等人主持的节目,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煽情。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记得在学习《散步》时,我用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朗读了全文,让许多学生如临其境。我常常随着课文的情节而喜怒哀乐,学生也常常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不断地和我的感情发生热烈的碰撞,激发出一个个灵性的火花。

我会因为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击掌叫好,也会为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激动半天。学生的情绪在老师的激情澎湃中被点燃,师生在激动着对方的激动,赞赏着对方的体验。研读《木兰诗》时,当学到“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员溅溅„„”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我的学生谈起小学时曾经参加过的勤工俭学活动。他们回忆起当时住在农民家好几天,晚上睡觉时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呀,每天又吃不上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任务又重,想着想着心中就越发的孤独寂寞,突然有一个同学哭了,全屋的同学都哭了„„接着有不少同学争先发言。在阵阵掌声之后,我首先满脸兴奋地夸奖了这些同学的亲身体验,然后因势利导,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以看出,学生真的走进了木兰女当时的内心世界。记得学习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时,当讲到“我”成年后雨中回忆父亲读诗、去世的文段时,我和学生都陷入了那种淡淡的惆怅与忧伤之中。我们静静地默读,静静地体验,师生的情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和碰撞,情感分子充盈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着力挖掘教材资源,为激发情感开源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文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所谓情感活动与交流,就是指文本自身的感情、学生的感情和教师的感情三者相互沟通,最终达到一个情感共鸣点。例如,我教学《散步》时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题:假如在一场灾难面前(如火灾、地震等)你们一家三代同处险境,请你猜想一下,你的爸爸首先会救谁出去?请说说理由。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参与激情空前高涨。他们说得激动不已。有的说先救自己,因为爸爸最爱他(她);有的说会先救老人,因为爸爸孝敬父母。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的思想在不断地升华,品质在不断提升。又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我问,范进一生中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几年,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如果你到时候高三连补两年都没考上大学,你会怎么做?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像炸了锅。他们有打算学手艺的,有打算出去打工的,有打算种地的„„一阵激烈的表达之后,学生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认

识更加深刻了,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和和谐社会更加热爱了。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修养,精心提炼点燃激情的火种。

“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位善学、博学之人。语文就是生活。我非常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我积累古今中外的感人故事,积累国内外大事,积累名言警句等等,然后把它们有机

融入语文课堂中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邓稼先》时,我正好以神七问天为契机,不但水到渠成地导入了课文,更主要的是,整个课堂上一直充满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蚂蚁》时,到了深入理解主题的时候,我巧妙地把汶川大地震的内容引入,学生不但很轻松地理解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而且再一次被激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五、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的热情。

10.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十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叶圣陶先生在这篇课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特别是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清楚明白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写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爬山虎的实物,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从而理解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一、自主发现

1.师: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爬满了墙壁,能遮挡阳光,室内会感觉很凉爽。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将五份爬山虎实物,分发给五名学生。

生:自动组合成五个小组,自由观察。

「评:好奇心的驱使,无疑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教师别具一格的新课导入中启动、点燃。这一环节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注重激发好奇心。」

3.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1:爬山虎有脚,是细丝状的。

生2: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生3:爬山虎的叶子,有的是嫩红的,有的是绿色的。

生4:老师,我发现爬山虎有些枯萎。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它确实有些枯萎了,因为老师前天就把它采回来了。

「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里教师并没有认为学生说错了,而是进行了肯定,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仅没有被抹杀,反而更加坚定。」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5:我发现爬山虎的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有的地方有脚,有的地方没有脚。(生指着爬山虎实物上的一段)

总评:乡村小学条件有限,但教师却利用农村的便利,凭借实物,使学生摆脱了“虚”的感觉,有实在感,学生觉得此时的学习离自己是那样的近。让学生自由观察,自主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点燃了学习的兴趣之火,学生看得仔细,并且乐意去观察。这里没有教师的鼓动,学生完全处在自发的、潜意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活动恰当的运用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学生在好奇中有所发现,在好奇中有所收获。

二、引导发现

1.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

生:边读课文相关内容,边动笔画重点句子。

生: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的,然后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师: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画茎),这就是嫩叶(画叶),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教师用手贴在画的叶柄处)。

师用动作演示。边演示爬山虎如何爬,边口述相关内容。

3.生1:演示爬山虎如何爬。

师:爬山虎是怎样向高处爬的呢?

生2:演示爬山虎向高处爬的情景。

「评:教师的演为学生做示范,学生的演便于反馈对知识的掌握。把“讲”融入“演”中,以演反馈点拨。」

4.师:爬山虎不像人和动物那样用脚交替行走,而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往左、往右爬满了整个墙面。

总评:由读一读到演一演,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方法得当恰到好处。难题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乡村小学不可能进行动画课件演示。然而却教师采用态势语,化解了教学设施的缺乏。得体的态势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无声胜有声”,借助无声的态势语,学生对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见于眼,明于心。

三、披文顿悟

1.生:为什么爬山虎有的地方有脚,而有的地方没有脚呢?

师: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评:语文阅读强调文本对话,所以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离开课本,夸夸其谈的阅读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师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求问题的解决。」

2.生1:有脚的地方是因为它触着了墙,没有脚的地方是因为它没有触着墙。

生2:触着墙的地方,牢固地巴在墙上,没有触着墙的地方便枯萎了。

总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新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和实施。整节课教师没有去包办代替,独占课堂,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因学生而延伸,课堂因学生而富有生气,而语文课堂也因学生而精彩。

11.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篇十一

一、发挥预习的作用为智慧的生长打好基础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家都知道课前预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如何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预习呢?我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1.圈一圈

从字词入手,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圈出生字、词多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标一标

在预习时,拿出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知道课文有几节。每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3.写一写

预习时,主动学习课后的生字,动笔写一写,看自己能学会几个。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上课的时候作为重点认真听。

4.画一画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一画文中描写的动物。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根据第二段的描写画一画丹顶鹤。

5.做一做

如学习形声字时仿照课文制作转盘进行识字。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字母卡片,同学相互间做“找朋友”游戏,在游戏中记住大小写字母。

有了这样的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就能有效地进行预习。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学会思考和发问,为智慧的生长打好了基础。

二、巧用文中对话为智慧的生长引路

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课文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他对乌鸦说了三次话:第一次:亲爱的乌鸦,您好吗?第二次: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第三次: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狐狸就通过这三次对话,轻松地把乌鸦嘴里的肉骗走了。教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很多学生都选择读狐狸的话,上完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小动物?为什么?有很多学生说喜欢狐狸,因为他很聪明。”我顺势利导:“狐狸的确很聪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但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我们要启迪学生的智慧,但不能培养出投机取巧的骗子。我又问学生:“如果你就是这只乌鸦,你会怎么办?”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会把肉吃掉,再和他讲话。”“我会飞走不理他。”“我会学习一年级《乌鸦喝水》中的那只乌鸦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再把肉夺回来!”

你看,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对话中不断绽放。

三、妙用文中留白为智慧的生长铺路

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讲述了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一只苍鹰告诉它要想看到大海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大山。文中这样写到: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眼前。我让学生观察画面中小松鼠和青蛙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想象青蛙会说大海——?青蛙会对小松鼠说什么?青蛙会对苍鹰说些什么?青蛙还会对其他小动物说些什么?小松鼠会对青蛙说些什么?你想对青蛙或者小松鼠说些什么?学生在说一说,演一演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松鼠的乐于助人和聪明才智。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顶点。

四、依托课后练习丰富学生智慧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编者的编排意图,明确提示了教学的思路,精确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隐性体现了教学目标。课后练习中一般会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提示我们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如《朱德的扁担》课后第四题: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我在教学时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口,引领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进行讨论。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智慧。

五、随堂练笔尽情释放学生智慧

近年,我校的语文教师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对语文课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通过这一轮试验能彻底改变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从学什么,怎么学,写什么,怎么写的角度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课堂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怎样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怎样让学生在35分钟内,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动脑、动笔?怎样让学生不怕写作文?我校全体语文教师集中备课,从改革教案入手。每一课找准写点,随堂练笔。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的写话训练。“喜滋滋”这样的词语你能想出哪些?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平时会帮盲婆婆做些什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哪怕是积累几个词语,写一句话,都是一个过程,总有一天能厚积薄发。

让学生的心灵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健康成长,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智慧成长的乐园。

12.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 篇十二

所谓课堂高潮, 它可以看作是一节课中教学环节的最动人、最精彩、最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的片段, 是教与学的积极面达到的最佳状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以及学生自身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都在不断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调控把各方面调动起来, 创造条件, 使学生排除学习障碍, 使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兴奋的状态, 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语文课堂上的高潮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也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堂课若是没有高潮, 就如同一潭死水, 但是高潮处理得是否得当, 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所以, 要激发语文课堂高潮, 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选择好课堂教学高潮的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高潮出现时的内容应是语文课教学的主体部分, 它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应该是学生的思维点, 兴奋点, 也就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时就要求语文老师从很多的知识点和学生多样的知识需求中, 经过筛选、提炼, 找出主攻点,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层次推进中, 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如《故乡》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至少有人物形象的描写及作用;对景物描写的领会;篇末抒情议论语句的作用及文章主题等等。从学生角度看, 这些似乎都应该逐一讲解。但经过分析比较, 笔者认为本文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及其对文章主旨的体会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抓住了这个关键, 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礼貌、语言、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就能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有助于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 在设计课堂高潮时通过读、思、议、讲等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在对比人物时表现出的作品的主题, 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题,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 把握好课堂高潮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高潮的出现是安排在开头, 中间, 还是结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如讲完《背影》这篇课文时, 播放《懂你》这首歌, 学生在把握了父子情深这个中心, 理解了背影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 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下课铃声响了, 学生还沉浸在课文情境中, 并且对这种感情回味无穷。因此, 把握好课堂高潮的时间, 可以使学生的意识处于“觉醒”状态, 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三, 运用好激发课堂高潮的方法。

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要求各异, 所以对课堂高潮处理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可以通过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 可以从课文悬念、线索、人物、对比、联想、情感和主题等角度创设高潮, 也可以灵活地运用形象塑造, 情景再现, 议论推理, 表演等方法引导和推动课堂高潮的出现。如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比, 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变色龙》, 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秋天》, 可以通过改歌词的形式 (以《春天在哪里》的旋律) 把课堂推向高潮;学习《核舟记》的“船头坐三人”这段, 可以把课堂变成舞台, 以课本、桌椅为道具, 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 通过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化中理解了古文语言。总之, 教无定法, 课无定规。要牢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 课堂应是他们的乐园。

第四, 设置好课堂教学高潮的情境。

课堂上, 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尽相同, 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营造合适的课堂高潮情境:课堂高潮出现时的情境可以平静, 可以热烈, 也可以沉寂……有时课堂表面的平静, 实际上正是同学们内心世界思维的激荡, 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有时在激越的课堂高潮情境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充分发挥。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 让学生回答:假如在船上看到一位百万富翁很像于勒时, 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学生们激烈地讨论, 有的还声情并茂地表演起来……所以我们要杜绝“一潭死水”的情形, 要设置课堂高潮,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乐趣, 让学生在乐趣中理解内容, 掌握知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

总之,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力争设置课堂高潮, 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情感反应,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按照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特点, 从激发语文课堂小高潮这个角度来探讨激发学生兴趣,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1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篇十三

――谈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课堂地位。

(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一问到底的弊病,而是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三)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

要改变这种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地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有责任感,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绝不是“配角”或“听众”。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是轮流交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间的角色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学生偏偏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有时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太少也会导致学生兴趣难以激活现象。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好应有的契机。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在教上《孔乙己》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同时又是该篇课文的难点。作者鲁迅是一位大家早已熟知的大文豪,他将“大约”和“的确”同时置于一句中,这是不是很矛盾?“大约”指的是什么?“的确”又指的是什么?教师从这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激起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探索。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小组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每学习一篇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通过学生自我预习,从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小组主持人对小组成员所交的问题进行汇总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进行学习、解决,然后找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教师。如果小组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中带有普遍性,教师则进行启发、引导全班所有学习小组再作探讨,如果只是个别小组的问题,教师则对该小组进行启发、引导,无需在全班各学习小组中展开了。独立思考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因此开展小组讨论也就有热情。

另外,必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并非只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因为热烈的课堂气氛并非都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培养应有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某篇课文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某一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所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现状,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人民教育》 第10期)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刊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1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讯 篇十四

———定远县拂晓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纪实

拂晓初级中学地处定远县东北角一个偏僻的乡镇——拂晓镇。全校现有教师26人,学生400人,其中还包含一部分周边乡镇的学生,是一所五四制学校。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校园破败不堪,学校管理滞后,学生厌学现象严重,老师不思进取,没事就想着做点小生意,教学成绩落后,学校每年中考全县排名靠后,每年考取省市重点高中的人数是寥寥无几,定远一中每年只能考取两三个,甚至是“光头”,家长怨声载道,学生纷纷要求转学。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在家长的眼里是非常重要的,没了升学率,就意味着学校难以生存。痛定思痛,要想改变学校落后的面貌,就要下大力气,学校决定首先从后勤管理入手,改变学校的校容校貌,治理校园环境,从环境育人入手,配以养成教育,学校一时成为远近闻名的学校,但升学率仍不高,教学成绩跟不上一直困扰着拂晓初中的全体老师,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在经过充分调研后,召开行政会,专题讨论如何改变落后的现状,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改变过去传统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绩。

2004年,时任校长梁斌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带领学校领导班子一班人,坐下来认真反思,这条路怎么走?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搞课改,就要向先进学校学习,学习别人办学的理念,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用别人的先进东西,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学校部分老师到江 苏洋思中学、江苏溧水东庐中学和本地的大桥初中等一些先进学校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教研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尤其是学习洋思的的“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模式,回来后立即进行试点,这种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不能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还是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仍改变不了落后的状况,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在迷茫中摸索,寻找出路。

2008年的10月,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部分学校的校长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我校前任校长王建国同志随同前往,回来后给我们带来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学生展示环节”正好解决了我们的困惑。他立即召开行政会讨论如何抓好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会上确立向杜郎口学习,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试行,并组织教师学习杜郎口课堂教学改的相关材料,观看杜郎口课堂教学视频,让老师有心理准备。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很成功,像哈锦林、李四军、梁正宇、李茂林、秦玲玲等一些同志,他们都率先在课堂上采用了“杜郎口”教学模式,那学期的期末考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二学期,每周一的教师例会时,学校请课改取得成效的老师从不同角度谈及自己的体会,这样就对我校前期课改有了较好的开端,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困惑,大家在一起研讨寻找适合自己的教改之路,解决了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的许多迷茫。其次,是让已经取得成效的老师举行新课改“展示课”,让一些在等、观、望的老师去观摩学习,促进 他们尽快转变观念。几名课改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不同学科的课改教学方法,也为全校教师搭建了互相借鉴、相互交流的平台,对全校课改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很快我们就在领导班子中达成一致: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学习这种模式。

2009年春季,学校要求除了毕业班之外全部采用这种模式,期间学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对这种模式进行宣传,学校要求各教研组组织老师听课改比较成功的老师的课,进行公开课教学,同时每个教研组都推荐一名搞得比较好的,在全校上教改观摩课,课后立即进行研讨,每位老师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听说我们在搞新课改,特地抽出时间来我校进行实地考察、观摩、调研、指导。一节语文课上,一组学生在展示本组预习的成果,老师对其进行了点拨,而其他小组的同学不断的对正在展示的那个小组的同学和老师发问,整个课堂没有一个学生思想开小差,都在积极主动的去想问题,课堂气氛异常的热烈。课下专家对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较多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还都能愉快的接收消化,这一点是以往所做不到的,同时还给这位上课的老师从理论上进行指导。我们学校年轻教师多,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很快全体老师都能认识到新模式的好处,于是纷纷投入到课改行列,一年下来课改成效显著。

2010年的9月份开学后,学校决定所有年级,所有科目都采用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这时候学校只是要求每位老师将根 据自己经验简单进行模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总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李茂林老师的“快乐数学课堂演示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李四军老师的“学生自主课堂快乐语文学习教学法”,老师掌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有时他去出差了,而他的语文课就是有班里的一位学生组织上的;哈锦林老师的“快乐语文自学式教学法”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文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毛忠玉老师的“快乐英语学习法”是学生在一种娱乐的氛围中学好英语,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校老师积极的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之中,刮起了一股股课堂教学改革的热风。为了把这种教学模式推广下去,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制订制度,造出计划,同时分两组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查,看你是否采用了这种模式进行上课,一般的来说,你要是三次以上不采用这种模式上课的,教导处就会找该老师谈话,帮助他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在整个教改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困惑,针对这些问题,学校于2011年4月组织全体老师带着自己的问题,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去学习,去亲身体验。参观学习后,老师们感受颇深,解决了心中的困惑,回到学校后,及时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现在就挂在定远教育网站上。

经过这几年的教改实验,现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快乐课堂“四步教学法”。快乐课堂“四步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轻松愉快的去学习,不感到有压力。这种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参与中学习; 在快乐中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它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快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和观众”,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教”师转变为“导”师。这种教学法分为四个步骤:预习、讨论、展示、反馈。预习环节是基础,要独立思考;讨论环节是关键,要充分热烈;展示环节是重点,要精彩新颖;反馈环节是提升,要及时准确,让学生把课堂当做舞台,去展示自我,去欣赏精彩。我们课堂上的学生个个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整个课堂沉浸轻松快乐的气氛之中。2010年我校又组织了十几位老师参加了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研究》,这一课题正好与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吻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把教学改革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上级领导支持和兄弟学校的青睐,滁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潘厚江同志在视察了我校的课堂教学后,对我们的这种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入下去;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也多次到我校,通过听、看、议、评的方式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从理论上给予指导;还有一些兄弟学校来我校进行观摩调研。我校实行的是开放式的课堂,来宾可以深入任何一个教室听课,进行调研,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调研者的面前。

本学期开学后定远县天河初中、岱山初中、严桥学校等,都带着一线的教师十几人,来到我们学校深入课堂观摩调研。天河初中的老师在我校九(1)班观摩时,发现是一个学生在组织课堂,课堂上同学们分组展示、讨论,安排得井井有条,在有效的时间内圆满地完 成了任务,让他们是啧啧称赞。几所学校与我们交流时,一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都对我校的课改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近日,滁州市第四中学的领导老师,受市教育局领导的推荐,来了三十多人,深入到我校每一个教室进行全面的观摩、调研,每节课下课他们都要围着我们的老师问这问那的,有的还找学生询问了解情况,想多了解一点他们心中的疑问,结果让他们非常满意。来宾还听了我们特地为他们准备的一场教改报告会,会上我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四军同志就我校的教学改革作了总结性的报告;课改搞得比较成功的李茂林老师也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报告会博得来宾的阵阵掌声。来宾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这种模式真正做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提出了他们的疑惑核问题。两校的校长约定今后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之路。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近几年中考成绩也在不断攀升,自2008年以来,每年中考,考取省市重点高中的人学生都在近50人。现拥有省优教师一人,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优质课评选有十五人次获奖;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有50余篇获奖;市级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有十名老师分获二三等奖;市级课件大赛有三人荣获市级二、三等奖;我校在全县教育督导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滁州市德育甲等学校;市县两级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安徽省阳光体育活动评比三等奖; 农远示范学校等众多荣誉。组织学生参加“我与小树同成长”活动征文、“我爱我家”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征文“全国语言文字大赛”活动中有多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今年中考我校历史全县排名第一、政治全县排名第四、物理全县排名第六、其他学科分列十一至十五名。

15.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情感的乐园 篇十五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意义

1.调控学生心理。

小学生情感丰富, 个性鲜明。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他们对周围事物怀有浓厚的兴趣, 对一切新奇的东西抱有极大的热情, 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他们年龄、认知能力和经验的制约, 因此情感体验不够深刻, 表现为容易冲动, 可控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差。他们特别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 需要老师与其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更需要感受老师的尊重和肯定。情感教育犹如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心理,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开启心扉, 寻求快乐的场所。

2.潜移默化的熏陶。

情感教育宛如绵绵春雨, 润物无声。情感教育妙在能够借助语文文本的解读, 让学生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自然地溶进血液, 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可以在学生学习之初, 净化学生心灵, 树立学生高尚的节操和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它可以在不经意间启迪学生智慧, 张扬学生的个性, 呼唤学生的灵性, 激起学生的爱憎之情, 从而使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发展。当然, 在此过程中, 我们语文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 能够通过课堂这个舞台将教师的态度与对事物的看法传递给学生, 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 教材中有很多读来让人感觉美不胜收的佳作,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 不仅可以深层感悟文章的内涵, 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当然, 要能感受文本的实质, 必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爱作者所爱, 恨作者所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美, 体会美, 促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不断发现美, 创造美, 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塑造他们良好的修养。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不但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 更能开启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慧眼, 让他们用心感悟, 大胆表达, 从而让他们在真情交融的氛围中领略各种审美情致。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 情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主导当然还是我们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情感因素, 为小学语文课堂吹去和煦的春风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以情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 就会苍白无力, 索然寡味, 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走进文本, 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用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 为了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王二小的勇敢和机智以及对敌人的愤怒, 我在朗诵课文时饱含真情, 将自己对二小的同情和惋惜以及对敌人的痛恨演绎出来,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情感。此外, 还抓住课文中的两个重点词“挑”和“摔”, 辅以教师的动作, 让学生闭着眼想象王二小被摔死的情形, 说说自己的感受, 体会这种愤怒的情感。最后我再让学生朗读, 将愤怒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有了这样的指导, 学生的情感也不断得以升华。

2.培植情感氛围, 激起情感共鸣。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情感相对比较肤浅, 他们的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在脸上。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 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情境的影响,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通过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真情演绎, 巧妙利用课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为学生创设一个娱情培智的情境, 从而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有效传输的通道。如教学《大海睡了》一文, 通过渲染情境, 让儿童感悟宁静安详的意境;教学《春到梅花山》时, 通过播放春天万物复苏的视频, 让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如在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 通过播放《感恩的心》, 使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 感受人间大爱的无私伟大。

小学语文教材, 虽然内容简单, 但无一不饱含作者的情感, 要想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能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就必须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 适时创设情境, 不断培植学生的情感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生成情感体验, 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独角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情境, 使学生触境生情, 积极地参与其中, 让他们去感受, 去体验, 最终真正体会文中的情感, 丰富学生的体验, 形成健康的人格。

上一篇:团干培训报告下一篇:高二物理电场强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