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会论文

2024-10-29

新课程体会论文(精选8篇)

1.新课程体会论文 篇一

谈新课标新教材的体会

假期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这次培训邀请的都是有实际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以这次的培训跟我想象培训有所不同,但却是我所向往的培训方式。培训会上我认真聆听专家报告,记笔记,回去后又及时消化反思,有不少收获,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专家讲解,了解了化学新课程标准,对以后的教学也有了清晰的思路。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景素材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修订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情景素材,象:新型陶瓷,导电塑料等,这些与时具进的教学情景素材的加入,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会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这些情景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全隐患编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等教学情景素材,并在标准中特别强高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编入了: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的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情景素材的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过硬的能力和发展的眼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二、新教材变化的启示

通过这次的培训中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新教材的编写确确实实落实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教育理念。原教材中的对“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呈现次序和课题内容进行了调整,呈现顺序调整达到了分散难点的目的,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对水的全面了解。而“自然界的水”中课题顺序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宏观物质水平

下的水的学习,逐步进入微观水平上了解,使学生能初步知道对物质认识的过程和方法。教材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删减了其它学科中学生学会了和知识内容,这些变化来之不易,是经过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才得到的认识。虽然这是课程标准的一贯理念,但真正落实并不容易。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现并不缺新的有效的教学理念,而这些好的教学理念却很难落实到教学的行动中,其中的原因即复杂又简单,复杂的是不能落实是因为存在教学习惯、教学时间、教学能力、知识水平等等诸多问题的影响。说其简单是因为对这些理念落实不到位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这就是认识问题。人们说认识决定行动,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在行动中落实到位,这次的培训让我对这些教育教学的理念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这次培训收获很多,使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在今后的我会更多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把学到的理念技能转化到教学的行动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程体会论文 篇二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如8年级物理的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我在上课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将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块秒表,两个学生记时,两个学生沿着200米跑道跑一圈,再让他们对换进行。回到课堂上,先让他们处理自己测量的数据。同学们发现都是跑200米,所用的时间各不相同,跑得快的所用时间少,跑得慢的所用时间多。我再引导他们为了运动的快与慢怎样来表述,就很自然地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对方或自己的速度大小。计算得到的速度有3.2m/s、3.45m/s、4.12m/s、5.42m/s等很多不同的数字。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如果用自己各自的速度跑5分钟,可以跑多少路程?同学们很快就领会到是要用1秒跑的距离乘以300秒的时间。只是稍微指点一下,同学们就得出了路程的计算式。最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以你自己的速度,跑完1000米,需要多少时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要用路程去除速度,这样就得到了时间的计算式。通过这两个问题,公式的变形也就完成了。

1.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阴影中走出来。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在讲清要领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我观察各组实验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我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们的结果,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者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为了使课程更加精简、更加有效,KPK课程采用了大量的类比方法,比如动量流和水流之间的类比。类比的方法,可以使对一个物理学分支学科的知识的掌握快速应用到其他的分支学科,使学生在不同的物理学领域应用相同的模型和思维表达方式成为可能。

6.结语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理课程的现代化也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KPK课程应运而生,它凭着独特的结构、全新的理念使课程改革为之一振。它转换视角,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2.1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个章节时,我先引导同学们探索物体在产生声音的过程中是否与振动有关。教材中举了四个例子,蟋蟀的鸣叫不可能在课堂上研究,要研究也是在课余有条件时进行;扬声器和音叉的震动也不是每个同学能够进行的;唯一能够探究的是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为了使感受产生声音的过程,上课时每两个学生发一根橡皮筋,让一个学生用两手绷紧橡皮筋,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或手指弹动橡皮筋,观察在橡皮筋发声时的振动。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发声的原因。

2.2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与课题学习。如在教摩擦力时,我先提问:“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我把它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吸取全新的营养,使得物理课程更加精简化,更加容易理解,使我们能以全新的目光看待传统的物理课程的不足之处。KPK教材已于2007年9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知识的丰富性、结构的关联性、逻辑的严密性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F.Herrmann.G.Job.德国卡尔斯鲁厄课程———中学物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敏华.德国卡尔斯鲁厄课程的结构和特色[J].物理教学,2007,(11).

例谈物理学中的“弹弓效应”

刘洪涛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吉林长春

1.航天技术中的弹弓效应

“弹弓效应”是一个物理名词,指的是小天体或航天飞行器借助于大质量天体的引力来获得更大的动能。空间探测器从行星旁绕过,由于行星的引力作用,可以使探测器的运动速率增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弹弓效应”。在航天技术中,“弹弓效应”是用来增大人造小天体运动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1997年10月发射的“卡西尼”号飞船于2004年7月进入土星轨道就曾利用了这种效应。

如图1所示,土星的质量为M=5.67×1026kg,以相对太阳为V=9.6km/s的轨道速率运行;飞船的质量为m=150kg,相对于太阳迎向土星的速率为v=10.4km/s,由于“弹弓效应”,探测器绕过土星后,沿与原来速度相反的方向离去,求它离开土星后的速率。

解析:设飞船离开土星后的速率为v′,此时土星的速度为V′。在飞船和土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忽略其他天体对它们的引力,仅考虑飞船和行星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把整个作用过程等效为一个无接触的“弹性碰撞”。

飞船和土星组成的系统只受万有引力,并且只有万有引力做功,因此该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取向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

解得:v′=M+mM-mv+2MM+mV,

因为M=5.67×1026kg,m=150kg,故M垌m,所以v′≈v+2V,V′

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说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8年级物理“光的反射”时,由于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对平面镜成像感受,再反复对平面镜成像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王琳

任建波

≈V。飞船离开土星时的速度比飞向土星时的速度大了2V,代入数据,得v′=29.6km/s。

“卡西尼”号飞船的土星之旅,称得上是应用“弹弓效应”的经典之作。“卡西尼”号飞船在告别地球后的头两年,绕太阳转了两圈,每次都特意与金星“贴面”而过,第一次是在1998年4月26日,距离金星最近距离仅千米;第二次则在年月日,它从金星600千米处飞过。两次相会,飞船所获得的动能相当于燃烧吨的燃料。然后,它又先后从地球上空千米和木星上空1170千米处飞过,四次应用“弹弓效应”,借足了飞抵土星的能量。

2.超球反弹中的弹弓效应

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放在质量为M的大球顶上,M垌m,从高h处释放,紧挨着落下,撞击地面后跳起。所有的碰撞都是完全弹性碰撞,且都发生在竖直轴上。求小球弹起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解析:全过程可看成三个理想化的过程:(1)M自h高处自由下落与地发生弹性碰撞;(2)M与m发生对心弹性碰撞;(3)m竖直上抛过程。设M下落触地时速度为v,弹性碰撞反弹速度为向上v。M与m发生对心弹性碰撞,两者速度大小为v方向相反,根据弹性碰撞可得:

4.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3.新课程教学点滴体会 篇三

一、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设问教学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亲近感,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是马跑得快,还是牛跑得快?是飞机飞得快,还是汽车跑快?下课去食堂吃饭,是男同学跑得快,还是女同学跑得快?等等。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对快慢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提问:参加100米赛跑,用时短的快,还是用时长的快?同样的时间跑得远的快,还是跑得近的快?这样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可设问:切割机切割钢铁时火花飞出的方向是怎样的?转动雨伞飞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样的?洗完澡甩动头发飞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样的?等等。这些生活实例若用投影仪播放出来,效果会更佳,学生兴趣会更浓。

教师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要舍得花时间,广泛收集信息,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巧妙设问是关键,提问要恰当,否则就要闹笑话。如一地理老师拿一个地球仪放在讲台上,刚好校长推门进来听课,这位老师为了使讲课更生动,便提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学生答:多了个校长。这位老师觉得不对,于是再问:校长是东西吗?学生答:校长当然不是东西。如此类似的问题就很不好,千万不能这样问,本来教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地球仪上,结果却大相径庭。

综上可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感觉亲近,学习热情高,认知距离大大缩短,记忆深刻。离开生活实际空谈理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也就索然无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讨论

新的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这些栏目,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身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些栏目有的要求条件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们乡镇中学,教学设施较差,可选择条件要求低一点的栏目,如可以选“说一说”“做一做”和“思考与讨论”为题材让学生开展讨论,这几个栏目不需要什么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我们的做法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将这几个栏目的内容作为课前预讨论内容,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节中的“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库仑力以外的另一种力,推测出这种力的某些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节中的“说一说”:各种机器实际输出的功率常随时间变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间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从计时开始到时刻t的时间间隔,W是力在这段时间内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实际是这段时间的平均功率。如果我们要表示瞬间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公式应该怎样改写?通过讨论,学生自然会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学生都会自学导出瞬间功率的表达式P=F·v,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通过对这些栏目内容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以试题形式来解决概念问题

在概念的教学中,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从提出的缘由、枚举的物理事实中加以提炼形成的概念,从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内涵解读,反复强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应用变式,不厌其烦地指出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学生记住这记住那,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学生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与其这样,还不如以问题的形式、试题形式,让学生讨论思考,自己解决,既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在“功”一节的教学中,在得出功的表达式后,可通过下列试题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用试题1来解决。试题1:物体受到恒力F作用,并在力的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L,试作出F-L图像。endprint

广西这次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改革力度大,内容丰富,较之前的几个版本有了很大的变动,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然而令很多从教人员感到困惑的是,尽管通过了新教材岗前培训,也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可到了具体上课操作时,还是一头雾水。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现就如何用好新教材,完成好教改任务,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以供大家共勉。

一、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设问教学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亲近感,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是马跑得快,还是牛跑得快?是飞机飞得快,还是汽车跑快?下课去食堂吃饭,是男同学跑得快,还是女同学跑得快?等等。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对快慢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提问:参加100米赛跑,用时短的快,还是用时长的快?同样的时间跑得远的快,还是跑得近的快?这样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可设问:切割机切割钢铁时火花飞出的方向是怎样的?转动雨伞飞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样的?洗完澡甩动头发飞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样的?等等。这些生活实例若用投影仪播放出来,效果会更佳,学生兴趣会更浓。

教师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要舍得花时间,广泛收集信息,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巧妙设问是关键,提问要恰当,否则就要闹笑话。如一地理老师拿一个地球仪放在讲台上,刚好校长推门进来听课,这位老师为了使讲课更生动,便提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学生答:多了个校长。这位老师觉得不对,于是再问:校长是东西吗?学生答:校长当然不是东西。如此类似的问题就很不好,千万不能这样问,本来教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地球仪上,结果却大相径庭。

综上可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感觉亲近,学习热情高,认知距离大大缩短,记忆深刻。离开生活实际空谈理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也就索然无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讨论

新的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这些栏目,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身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些栏目有的要求条件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们乡镇中学,教学设施较差,可选择条件要求低一点的栏目,如可以选“说一说”“做一做”和“思考与讨论”为题材让学生开展讨论,这几个栏目不需要什么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我们的做法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将这几个栏目的内容作为课前预讨论内容,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节中的“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库仑力以外的另一种力,推测出这种力的某些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节中的“说一说”:各种机器实际输出的功率常随时间变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间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从计时开始到时刻t的时间间隔,W是力在这段时间内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实际是这段时间的平均功率。如果我们要表示瞬间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公式应该怎样改写?通过讨论,学生自然会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学生都会自学导出瞬间功率的表达式P=F·v,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通过对这些栏目内容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以试题形式来解决概念问题

在概念的教学中,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从提出的缘由、枚举的物理事实中加以提炼形成的概念,从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内涵解读,反复强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应用变式,不厌其烦地指出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学生记住这记住那,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学生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与其这样,还不如以问题的形式、试题形式,让学生讨论思考,自己解决,既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在“功”一节的教学中,在得出功的表达式后,可通过下列试题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用试题1来解决。试题1:物体受到恒力F作用,并在力的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L,试作出F-L图像。endprint

广西这次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改革力度大,内容丰富,较之前的几个版本有了很大的变动,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然而令很多从教人员感到困惑的是,尽管通过了新教材岗前培训,也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可到了具体上课操作时,还是一头雾水。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现就如何用好新教材,完成好教改任务,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以供大家共勉。

一、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设问教学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亲近感,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是马跑得快,还是牛跑得快?是飞机飞得快,还是汽车跑快?下课去食堂吃饭,是男同学跑得快,还是女同学跑得快?等等。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对快慢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提问:参加100米赛跑,用时短的快,还是用时长的快?同样的时间跑得远的快,还是跑得近的快?这样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可设问:切割机切割钢铁时火花飞出的方向是怎样的?转动雨伞飞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样的?洗完澡甩动头发飞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样的?等等。这些生活实例若用投影仪播放出来,效果会更佳,学生兴趣会更浓。

教师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要舍得花时间,广泛收集信息,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巧妙设问是关键,提问要恰当,否则就要闹笑话。如一地理老师拿一个地球仪放在讲台上,刚好校长推门进来听课,这位老师为了使讲课更生动,便提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学生答:多了个校长。这位老师觉得不对,于是再问:校长是东西吗?学生答:校长当然不是东西。如此类似的问题就很不好,千万不能这样问,本来教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地球仪上,结果却大相径庭。

综上可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感觉亲近,学习热情高,认知距离大大缩短,记忆深刻。离开生活实际空谈理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也就索然无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讨论

新的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这些栏目,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身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些栏目有的要求条件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们乡镇中学,教学设施较差,可选择条件要求低一点的栏目,如可以选“说一说”“做一做”和“思考与讨论”为题材让学生开展讨论,这几个栏目不需要什么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我们的做法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将这几个栏目的内容作为课前预讨论内容,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节中的“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库仑力以外的另一种力,推测出这种力的某些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节中的“说一说”:各种机器实际输出的功率常随时间变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间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从计时开始到时刻t的时间间隔,W是力在这段时间内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实际是这段时间的平均功率。如果我们要表示瞬间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公式应该怎样改写?通过讨论,学生自然会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学生都会自学导出瞬间功率的表达式P=F·v,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通过对这些栏目内容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以试题形式来解决概念问题

在概念的教学中,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从提出的缘由、枚举的物理事实中加以提炼形成的概念,从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内涵解读,反复强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应用变式,不厌其烦地指出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学生记住这记住那,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学生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与其这样,还不如以问题的形式、试题形式,让学生讨论思考,自己解决,既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在“功”一节的教学中,在得出功的表达式后,可通过下列试题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4.新课程培训研修体会 篇四

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快过去了,在这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深入学习董大方教育教学实践的热潮中,可以说获益良多,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及反思。

我在这个学期大力实践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的方式,注意在开放性的环境下,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教师进行的是设疑、启发、点拨、引导、激励。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听、抄、记为主的方式,为耳、眼、口、手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基础上,突出思考的作用和重要性,多让学生观察、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讨论、多让学生表达、多让学生评价、多让学生质疑、多让学生探索。

在实践中,我努力做到这一点,即通过设计不同的历史情境,提出当时历史人物所面临的重大历史问题,让学生不是作为一名听讲者,而是作为一名参与者,参与其中,为解决历史问题而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西安事变后中共在处理蒋介石的问题上出现的意见分歧,我就让学生模拟当时中共领导开会讨论的情景,进行讨论,一开始,学生可以说各种意见都有,而且相互争论得非常热烈。那时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这种表面上的热烈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必须分解这一复杂矛盾为一个个单一问题,我问:那第一步,是应该杀蒋,还是让他活下去,不同的处理结果都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的观点很快就得到了统一,认为蒋活着比较有利,如果砂浆,中国将陷入更大规模的内战,更加便于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可以说通过教师不多的引导,使学生在意见分歧的同时又达成了一定的共时。我想根据课表已经达到了内容标准的要求,不一定向经典教科书那样分析出那么多大道理,即不可能,也没必要。

5.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五

花园小学

刘丽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语文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本人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习语文新课标以及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1、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设置问题的情境化。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问题

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出最终的结论。

2、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也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各种软件使学生更能直观的理解、认识语文的本质,并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经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语文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语文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语文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为“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语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语文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语文,能使学生对语文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

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语文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语文就在身边,对语文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发现语文的热望。

总之,通过本人一学期的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语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探究、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思想航线,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

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但愿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

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

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改革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让枯燥的地理变得活起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充分了解学生。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而教师要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谁是

课堂的主宰?是学生,不是老师。可我们以往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灌输,让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分僵化。

灵活运用有效的辅助手段。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创造性与灵活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根据内容、目的、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疑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点,要多练精讲,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加以辅助,调动多种感官,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从而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学习目的。

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自身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渐渐提高。相反,如果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自

信心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也就是使好的感到课大有学头,差的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积极性不高的,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

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教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然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变得茫然:该怎么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参加眉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新课程计划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将下调后积累起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三.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有的教材只适合于不到1/3的好学生使用,2/3的学生感到难。教材在年级之间跨度过大,低年级教材中知识点太多而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据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外甥女,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一道难题,先是问爸爸,结果作博导的爸爸半个小时也没做出来,再去问爷爷,做院士的爷爷10分钟才做出来。小学三年级,有必要把教材编成那么难吗!一位美国留学的朋友说,国内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说,你可以回去了,因为你已经念到初中的程度了。乍

一听,我们还有几分骄傲,仔细一想,其实是把孩子晚餐的食物提到早餐来吃,使其消化不良,还以为很爱他,这不是违背教育和发展规律的吗?

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四.新课程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

新课称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征。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

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问题性指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新课程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新课程评价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员,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我们教师的不同要求。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得需要,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备课呢?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电荷知识的内在联系等,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是教材处理的核心。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由温故到知新的启动点。此外,一本教材的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处理教材时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终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这样,便于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前学后忘,便于教师讲授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的体现在课堂,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重要精心设计最佳教学过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的兴趣。

2.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和练习。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就应该精选练习,使学生所做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不是题海战。

3.板书设计。目前由于多媒体的应用,有许多教师忽略了板书的应用。这是不合理的。适当合理的板书可以加强讲授效果,突出教学目的和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小结。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

5.学法设计。在新课标理念下学法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

三. 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

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适当有效地运用教学用具,如图片,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6.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篇六

一、认真领会课标,教材的精神

新课标教学中,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数学应用等。教材的指导思想:讲背景,讲过程,讲应用,讲历史,讲思想,讲文化,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适当用信息技术。

二、对过去教学的几点反思

1、在上学期教学中,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是教师的耐心不足,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原理教学没有让学生去认真体会。教学中有过分注意题目训练,认为多做题目才是实在的,一个阶段下来,我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我认为不是这样,特别是解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往往概念模糊,无从下手。

2、以往教学教案编写,周练习中,有拔高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分数较低,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3、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学生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怎样想到这样做,没有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导致有时一味地抱怨学生,没有从自身去反思自己。

三、对以后教学的设想

1、认真领会教学目标,力求做到“准确、具体、有用”

课堂教学应当强调“准确、具体、有用”。准确,就是准确反应“课标”的要求。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数学理解要求,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教学目标既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具有发展性(处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具体,就是要用可操作性的语言,把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做出具体界定。有用,就是要阐述清楚经过教学学生将会有哪些变化,会做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以使目标成为有效教学的依据,同时为检查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2、力求做到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有机结合,以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双基”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使活动教学真正有效,关键是提出有意义、适度、恰时恰点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有平台,这就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问的问题。要使问题设问在学生疑点。数学知识发展的关节点上,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上,数学思维的症结点上。这需要我们备课组平时多加强教研、互相研讨。什么样的活动有效?什么样的交流有效?关键看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要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实质性的思维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并逐渐发展数学能力。

3、力求做到有效训练。有效训练:——为学生能力提高而练。做数学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做数学题。

选题过程中做到:(1)注重基础,注重发展(2)注重阶段性(3)典型性(4)注重功能性、新颖性、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5)继续坚持周练,力求做到单元过关。

四、注意教学反思。

7.新课程下分层教学实施体会 篇七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 以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水平与潜力倾向为依据, 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进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论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 同时与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 要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自身情况, 按照学生在基础、智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相对比较差, 没有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 学习不积极主动, 成绩一般;B.基础、智力比较好, 学习较主动, 有较强的上进心, 成绩良好;C.基础牢固, 学习接受能力强, 有适当的学习方法, 成绩优秀.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教学目标和方法也不一样.

A层次的学生, 首先要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之后再多进行辅导和鼓励, 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完成作业, 在测试中成绩达到合格, 促使一部分学生逐渐转为B层.

B层次的学生,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最基本的运算能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 要鼓励他们多思考, 多提问题, 辅导他们进行一题多解, 在测试时, 要求他们尽力取得高分, 并向成绩最好的同学靠拢, 使其中的一部分学生逐渐转为C层.

对C层的学生, 其要求要相对比较高.除了能够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还要鼓励他们多思考, 多进行提问, 多看一些与数学竞赛相关的课外书以及与解题方法有关的数学读物.

二、不同层次的备课

基于学生不同的分层, 在课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对不同层次学生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要求A层学生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要了解, 掌握最基本的方法;要求B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在B层的前提下, 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例如, 在进行教学“勾股定理”时,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A层学生要求可以说出勾股定理, 且能运用定理简单地进行计算;B层学生要求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熟练应用定理;C层学生要求掌握其推导过程, 培养学生从发现一般问题到特殊问题的能力, 并能够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在制订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时, 如果各层次的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都能达到, 就是成功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提高了.在进行备课时, 按照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设立教学内容、练习层次和习题难易程度上都要充分将分层教学的特征体现出来.万不可盲目地追求过高.

三、不同层次的授课

学生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按照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 适当地调和课本的内容, 把难度和重点都标注出来, 以此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相符.比如, 对多项式25 (a-b) 2-16 (a+b) 2进行因式分解, 对A, B层次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 但将它分为以下三个问题, 层次就会很清晰: (1) x2-16y2; (2) 25x2-16y2; (3) 25 (a-b) 2-16 (a+b) 2, A层次学生只要掌握第 (1) (2) 题即可, 第 (3) 题要求B, C层次的学生掌握, 但可以鼓励A层次学生尽量理解掌握.如此, 在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给他们适当的指导, 凸显教师的导.贵在指导, 重在转化, 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创新能力.

四、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作业

在分层教学中, 分层练习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主要作用是检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是否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并及时地进行改进, 将掌握到的知识在分层练习的基础上转变为技能, 反馈教学质量,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拓展培训, 以此使各层目标都能落实到位.所以, 在进行备课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课本内容, 对课堂练习精挑细选, 可以以教材中的练习为主, 也可以重新编排各层次的练习, 在进行编排三个层次的不同练习时, 所遵循的原则是基本要求相同, 鼓励个体的发展.

在布置作业时, 只有分成不同的层次, 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要求得到满足.在布置A层次学生的作业时, 难易程度要较低、作业量也要少、注重基础性、模仿性的题目, 同时例题也可以当做作业, 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布置B层次学生的习题时, 应注重课后的习题, 可以配有重点题、典型例题, 既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布置C层次学生的作业时, 除了要求一题多解以外, 还可以另加一些综合性的试题, 这样不但让学生在探索中领略到了数学方法的美, 而且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结语

新课程下的分层教学, 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 把学生作为主体, 积极推广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数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关丽.分层教学模式研究及实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112-113.

8.新课程高中历史的教学体会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

[2]杨红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4): 48-48.

上一篇:国考常识判断题目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