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船》教学反思 篇一
语言故事《西瓜船》是一则富有生动情节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青蛙和蛤蟆两个角色的对比,鲜明的向幼儿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这个故事中蛤蟆就像我们现在大多数的托班幼儿一样,自己的玩具不会与大家分享。针对多数幼儿这样的特点,通过青蛙这个角色,让幼儿知道与同伴分享玩具是件多么开心的事情,从而激发幼儿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行为。
在托班进行这个语言活动的教学,幼儿的反应与我原本想的有所不同,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选材的内容太难了,动物太多,而且是幼儿不常见的,如河马、松鼠、蛤蟆等。
2.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整个故事太长,听到后面幼儿的兴趣大大减少了,由于年龄特点,也不愿好好的坐下来听故事。
3.应多用体态语言来亲近孩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对于同伴的幼儿来说,应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通过游戏和知识的结合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独自玩和一起玩的不同感受。我们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合作玩的活动,使幼儿一起玩的机会。
2.《船》教学反思 篇二
一、灵动课堂的实施开发———模式研究
我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所有的教师与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能得以提升。我们花了5年的时间,来打造属于一只船小学,具备一只船小学特色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不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升华,已从最初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研究发展为涵盖多学科、多层次的整体性教学模式研究,整个过程呈现出以点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态势。现如今,具有灵动高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涵盖了学校的所有学科,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水平的良性发展和提高。
第一阶段:以点带面
构建灵动课堂———“发挥选文定位功能”的阅读教学模式
王荣生在其论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功能类型。“选文定位”教学模式即围绕“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功能,立足于教材、层层推进。根据学情确定“典范”文章,通过精读深思、诵读积累,将文本作为“例样”深入剖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语文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然后根据选文所讲的内容或者从选文所讲的某一点出发、扎实训练,引领学生多维度地创造性听、说、读、写活动。
构建灵动课堂———“话题体验式”习作教学模式
“话题体验式”习作教学通过预先创设环境,通过学生曾经的亲身经历、心理领悟、生活体味等情感体验,引出话题,产生心理共鸣,根据其体验式活动感受,将表达真情实感作为习作切入点和引领者,引导习作训练, 以达到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品尝失败的教训、品尝磨难的艰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
构建灵动课堂———“读文、联想、写作”教学模式
“读文、联想、写作”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通过40分钟有效课堂时间,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三步走。以精读课文作为基础,在充分解读文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产生充分的联想。教师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 通过创新式思维联想,再结合之前读文的基础,最后以笔言心,以读后感、仿写、小片段等形式将自己的读文成果、思维联想通过自己的文笔表达出来。以此来达到学生基础 加强、思维发散和写作能力提高的目的。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模式研究虽然还未形成系统体系,但对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后期的模式研究起到了奠基与引领的作用, 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研究格局。
第二阶段:连点成线
语文学科:“读、想、写”教学模式
读———低年级段:识字学词;中年级段:细读句段;高年级段:读文赏段。
想———低年级段:读文想象;中年级段:品味联想;高年级段:品悟内涵。
写———低年级段:说写并进,奠定习作基础;中年级段:片段练笔,达成习作目标;高年级段:仿放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第三阶段:连线成面
1.“学-思-习-行”教学模式概念
学———学习;模仿;学问。教师学习理论、研究文本即为“学”。学生在学习、模仿中得到“学问”、增长“学识”,掌握知识和技能也是“学”。学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开启思维,需要学生智慧的、聪明的、灵动的探索。
思———思考、思索;思路。思考就是各种信息聚集、浓缩、加工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索就会产生质疑, 从而促进再思。灵动课堂的思索、思考会如流淌的小溪撞到岩石,溅起一串串思维的浪花,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激荡心灵的震颤。
习———温习、练习;习惯。灵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整合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元练习,满足需求, 从而达到学习的有效。通过这种反复的练习达到一种熟练、熟习,形成一种习性习惯。
行———行动、实践;行为。运用于实践,实践能更深刻体会和巩固知识。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去运用, 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专业知识的运用,基本技能的强化必须通过实践运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离不开实践与运用。
总而概之,“学-思-习-行”就是在40分钟的有限课堂时间内,通过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各个环节或层层递进,或相互交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练习能力、实践能力,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学-思-习-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架构
低年级段:学思结合,读文想象,说写并进,奠定习作基础
基本流程为: 看图激趣, 读文铺垫———学字识词, 深入文本———诵读想象,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指导说话———说写结合,循序渐进。通过美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注重识字方法,词汇积累,引导孩子走进文本,读中思,思中悟,悟中拓,联系生活说心中话,悟生活美,道童真情。
中年级段:学思结合,品读联想,片段练笔,点燃创作激情
基本流程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词句,质疑问难———情感朗读, 理解感悟———实践练笔,语言运用———升华情感,文意兼得。这一基本教学模式中,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学与思”。引导学生“读中得意”,“意”即文章内容、人文价值;后两个环节侧重于“习与行”,引导学生“写中得文”,“文”即写作特点、运用内化。而“意”与“文”离不开“思”,“思”是桥梁,是媒介。
高年级段:学思结合,赏文品悟,仿放结合,提升创作激情
基本流程为: 初读课文, 质疑问难———深读文本, 品味内涵———赏读文段, 领悟写法———悟中模仿,自主创作———评价改进,个性创新。高年级段学生在预习中解决字词,了解大意,提出质疑;先学后教,课堂学生带问题走进文本,解答疑难,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多读文本,品读出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引导领悟文本语言特点、文段特点、表达方式等。学生根据学到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模仿或自主创作;进而在多元评价中寻找改进方法,打开思路,拓展空间,鼓励创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习作从模仿走向创新。
二、灵动课堂的成果收获———师生共进
现阶段,学校已形成了校长带头实践,各学科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从最初的初具雏形,到后来的形成推广,已经成为学校常态化教学的主要研究与实践途径。学校立足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各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数学学科中分层教学研究”获得省级鉴定等级优秀;课题“关注学生需求,提升学生素养的策略研究”已完成结题并获得鉴定;课题“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完成结题获得市级鉴定;课题“小学语文学科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被确立为省级规划课题;“基本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市级规划课题。学校2011年共有11位教师的个人课题被立项, 并于2012年5月全部成功结题, 其中有6位教师的个人课题于2012年10月申报了优秀个人课题研究成果奖。2012年有10位教师个人小课题立项为市级研究课题。2013年有5位教师个人小课题为市级研究课题。
在对教学模式的不断研究过程中,对灵动课堂的认识不断深化中,老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体现了我校课堂教学灵动、高效的特色。
首先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在灵动课堂深入开展下,随着课程的丰富与教材内容改变,师生角色也重新进行了定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积极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体现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思维,积极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合作。
3.《船》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影响学院体育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
1.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基础差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学生体质监测的合格率在逐年下降,形成了体育课上学生很难完成体育锻炼和训练的局面。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批评,指出学生的身高比过去增高了6厘米,而耐力跑及柔韧素质倒退了10年;现在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不重视和削减体育课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得到有效锻炼,没有形成锻炼的持久性,到了大学就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更不愿意上体育课。
2.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混乱
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但目前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都造成了学生不爱上体育课。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的性质和任务、课程设置和时数分配、教材的选编原则与要求、课程的评估、教学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各高校在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中规定体育成绩必须记入学籍册,如果体育课不及格,不发给毕业证书。尽管如此,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3.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笔者学院体育设施严重缺乏,设备和器材也相对陈旧,上体育课的场地、器材都得不到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空间就更加有限了。在校生近9000人,篮球场只有7块,排球场只有4块,田径场只有一块,还是土质场地,单双杠等健身器材基本没有,而且场地器材的使用期限也过长。
4.教师的原因
笔者学院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不少体育教师还是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教学主力,硕士学位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职称分布不均匀,学院专职体育教师15名,其中只有副教授6名,讲师9名,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整体年龄偏大,也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师对体育课的评价体系不科学,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不足。
二、培养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做法
第一,笔者学院为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大多是船舶行业的技术工人,生源范围也很广泛,所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是有很大差别。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地域和专业方面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 ,多给表现和发挥的机会。
第二,体育教师要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示范、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第三,学院体育课使用的教材是《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教材中项目十分丰富,通俗易懂,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与锻炼。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同乐的活动和游戏,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第四,体育教学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他们加入俱乐部和运动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身体条件差的学生,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练习的难度和负荷,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第五,体育教学要在大纲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
三、建议
一是教师们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加强学校体育课的目的性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是学院领导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的开展,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和器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充分
锻炼。
三是大力开展有特色的阳光体育活动,坚持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原则,结合学院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体育活动,把阳光体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而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四是把大学生体质监测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将体质监测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相互制约,使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体质监测,从而主动去练习,提高体育课的质量。
4.《芦叶船》教学反思 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写字兴趣。”“写字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这节课,我着重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指导用硬笔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
1、逐个读帖(读帖是写好字的关键)。
2、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边提示注意点。
3、学生描红、仿影,再练习写2个
4、教师巡视指导,再评价。
这堂课整体效果较好,但还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也许是由于学习任务重,各科作业多,写字时只讲速度,不讲质量,一心只想赶快写完作业,致使字迹马虎。又平时这样的写字课很少,所以很多学生的字写得比较难看。这节课练习反馈,还有几个学生在临习过程中,是临写前不懂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的是看一笔写一笔,写得生硬。他们还是缺乏观察的主动性所造成的。
5.《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五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习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习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2
十月十三日上午,我们全县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召开,我的公开课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学任务到公开教学有10多天的时间,我在备课的历程中感受颇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与生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学真实不能可以违背生活真实,否则读者也难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学真实,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含义、语法等都有很大差异,且内容简单,理解困难。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解错位,对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产生阻隔。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理解“钟山只隔数重山”时,我让学生同桌交流讨论“数重山”是几座山,还是许多座山?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瓜洲隔着许多座大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歧,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最后我让他们联系上一句“一水间”,提出问题引导:为什么宽阔的长江在作者的眼中仅仅是“一水”之隔?为什么作者诗中“又绿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们稍作议论,便争先恐后地说:“因为作者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远离亲人和家乡,此时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对于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诗歌的理解便变得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教材挖掘与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德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而古诗教学进入诗境、体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般的公开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们涉足,为什么一些教师畏惧诗词教学呢?教学名家的“观摩课”与普通教师的“常态课”究竟有多少距离呢?我想在努力地寻求一个突破口。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对于审美的独特感受。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实际思想。王安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就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石顺义作词: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让学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寄托,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129卷46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出示的诗句和书后的诗句“又绿湖上出”有一点差异,这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我乘机告诉学生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负担与专业成长: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开课教师要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驾驭课堂上才可能做到应对自如。的确,公开教学任务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毕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来认真对待,因此有的教师便推辞,觉得开课己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去啃这根骨头。当然我也有过这种考虑,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后来只有逼迫着自己去做课件,经过多次的请教和修改幻灯内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受益匪浅。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3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4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在集体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时,我灵机一动,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于是,通过大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的情感。试想,假如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图画示意、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原来孩子们学会了自主阅读资料袋,多好啊! 看来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6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自由填词”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这节课的教学将“读”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由读、默读、齐读和教师引读。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7
《泊船瓜洲》是小学五年级第五课的一首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学生带给我的两处意外,令我欣喜
一处是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饶有兴趣地讲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再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后来竟然有学生提议要画出这幅美景,怎么办呢?就让他们现场画吧。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学生把我们带人古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教师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板画所画的每一步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我想:板画设计的过程也是“授生以渔”的过程。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还要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怎能不让我欣喜?
第二处就是对诗所表达的感情的体会: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时,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遗憾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学生的画,虽然说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画笔把心中所想画出来,而我的绘画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是哪一科老师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而教师也要不但学习,尽力成为多面手,才会把学生带进更好的艺术殿堂。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8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短短28个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我尝试用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断一:
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沉默。
师:再读这两句诗,结合课下注释,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标明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生纷纷读诗,读注释、思考、画图。
师指名一生上台板画、讲解,大部分学生认为他画得正确。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京口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再翻过几座山,就是我的家乡钟山。
师:看看你画的示意图,你认为作者所在的地方离家乡远吗?
生:远。
师:但作者认为——
生:很近。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水间,只隔”这两个词看出来的,尽管作者离家乡很远,但他看来却很近,这说明他特别想家。
片断二:
学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后,我在学生板画的示意图上补充了一艘小船,一轮弯月。
生:老师,我认为画成十五的月亮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看到圆月,诗人就更想家了。
学生讨论,均认为画成圆月更恰当。
反思:
1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备课时,我已预料到学生可能弄不清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我想,与其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答案,板画设计的过程就是“授生以渔”的过程。板画所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2 、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提到新课程,老师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是不放心,忍不住包办代替。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学生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会比老师理解得更到位,给我们以启发。因此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9
江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确实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1、音乐激情:一开课,江老师用音乐《永远的思念啊,故乡》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泊船瓜洲》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想象画诗人家乡的美景图时,江老师又用舒缓、优美的《故乡的云》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
2、语言激情:江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激情,感染学生进入情境。
3、课件激情:江老师虽然已有50多岁,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却很熟练,课件展示出来的江南优美风景,使学生有亲临江南水乡之感,更能充分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
江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遗憾的是时间安排欠妥,导致学生描画的春景图没有得到回扣,使整堂课缺乏完整性。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0
6日,我在实验小学参加了“本色的教学,智慧的课堂”名校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取了来自深圳的特级教师精彩的授课,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陈金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教者认为,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读中欣赏
古诗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在古诗诵读的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基本方法。陈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主学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在此基础上老师还提醒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读也贯穿了整堂课的始终,使听者明白熟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中蕴含着节奏、音韵、意境的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细细品味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议中领会
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诗诵读课也应如此。陈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了“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讨论本堂课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学生表示应从朗读流利古诗、理解诗的意思、背诵古诗这三方面来学习,这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画出不懂的字词,引导学生明确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出字词疑问后,再一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的意思,最后请两位小老师上台讲解,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探究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并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蒙胧理解。
三、品中创造
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交流对话的主体,是富有巨大的认识潜能的。学生在理解诗意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安石离家这么近为什么不能回家?这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课堂生成的需要,老师出示了一段背景资料,让学生读资料,并从中找答案。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写这首诗是在上任的途中。这次上任,实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乡。写“还”字是为了表达他强烈的回家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他的忧愁啊!学生再读他写的《元日》,联系诗歌的背景,从“总是新桃换就符”中学生看到了一个决心改革的王安石;读他写的《梅花》,学生从“凌寒独自开”中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王安石。学生对教师的预设作了富有创意的思考,从独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诗的中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读中欣赏、议中领会、品中创造,使古诗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1
今天目睹了江老师的教学风采,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课堂,感受了诗人王安石浓烈的思乡情怀。动人的音乐声中,陶醉于美丽的江南春景,怎能体会不出诗人那强烈的思乡感情呢?
古诗的教学,要孩子们跨越时空的阻隔,扫除文字的障碍,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重在情景的创设。今天,江老师的课堂上,情景的创设是很美的。首先,课件展示了“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的`家乡其实离的不远,但是诗人不能回。但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怀呢?是“春风”,是“明月”,是那动人的江南春景,课件展示的那优美的画面,把孩子们和我一起带进了那美丽的江南美景之中,让孩子们很好的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思念的情感。
诗词在语言上是非常凝练的,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是经过反复的推敲,江老师带着孩子们体会了,作者的妙用。从一个“绿”字感受到了,江南早春绿的萌发,绿的蔓延,绿在作者记忆中的滋长。
如果课堂上能把对诗的理解,与作者的生活背景,仕途的曲折,以及现实的无奈,前途的渺茫结合起来,我想会让孩子对诗人更了解,对诗的体会更贴切,对历史知识的拓展收益会更多。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2
最近好多教师都在谈论我的这次公开课,当然褒义之词过多,实在是愧不敢当,此课实乃班门弄斧之作,还望各位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作为本次大赛的参赛课,因为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学生,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应当是本课乃至任何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 为此,我为这节课设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教案曾经几易其稿,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设计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激趣导入课文,使学生乐于接受本人、本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课程设计的形式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粗糙,这是值得我反省、改进的地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赢得学生,学生赢得主动,师生才能赢得课堂。在此,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竭力去寻找一个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3
《泊船瓜洲》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朗读。读的形式多样,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同时,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 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引导学生想象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紧扣诗眼,感悟诗情
由诗眼设疑,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大意。同时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不因逐词逐句串讲而使教学显得枯燥。《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 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4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
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5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6.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六
由于前一个单元我一直利用课堂的时间,重点抓好学生预习习惯培养,如要求他们做好批注等,因此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前半节课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行为习惯,倡导学生学会询难问疑。近十分钟后,还是很多学生能比较流利、准确地说出诗句意思。
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段时,我就发现自己有点对整堂课的完整、流畅性设计不足,就一板一眼地按照框架中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地问,没有注意各板块之间的过度连接,结果上课堂上总会时不时地“卡”住。本来这是一首感情不断推进,最后达到高潮的好诗,意思完整清楚,情感起伏连贯,但上时总觉得自己在做分解手术。问题可以还是在于自己准备不充分,过于框架没有做到灵活运用,上课时还总在想在框架里的问题。其实那些框架里的问题,只是课堂上的一个个节点,应该是随着课堂的推进,自然,水到渠成地提出,而不是为了提出而提出。
7.我这样教《小白船》 篇七
一、学唱歌曲, 记住歌词
音乐是舞蹈灵魂, 动作是无声的音乐, 两者浑然一体, 特别是音乐的节奏, 能更充分地体现集体舞的特色, 烘托气氛, 帮助掌握动作, 激发人的情感。这套集体舞是在音乐的引领下进行的, 它选择的音乐是少年儿童耳熟能详的歌曲《小白船》, 歌词富有寓意。通过教唱使学生熟悉音乐的旋律、节奏, 并能熟记歌词。这一步很关键, 它是为下一步学练集体舞的动作所作的铺垫。如果我们按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开始就给学生说前奏12小节, 第一段8小节, 中间如何拉手、转身, 这样教学生不容易记住。假如我们边唱边舞, 那一段歌词跳什么动作, 学生一看就明白, 一学就会, 既形象又直观, 学生很容易记住。
二、先学分解, 再学组合
这是一套完整的儿童集体舞, 教学时我们可以按教体操或武术的方法教。先将完整的小组合分解成单个动作, 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 最后再串连起来。如:教第一段第一个八小节;波浪步, 手臂波浪划至胸前、划至体侧上方动作时, 学生站成体操队形在老师的引领下, 左右统一摆臂, 统一练习, 很快就能掌握。歌词: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 有只小白船) 。第二个八小节;两人面对面手拉手做波浪步, 我们可以让学生单个练习前进、后退的波浪步, 待掌握动作后再相互拉手练习。歌词: (船上有棵桂花树, 白兔在游玩) 。第三个八小节;四面转体波浪步, 口令:左转近, 后退远。说明: (第一拍转体后, 如果两人之间距离太近, 第二拍就无法完成) 。歌词: (桨儿桨儿看不见, 船上也没帆) 。第四个八小节;口令:上步并, 后退并。动作:两手相握由下摇摆至两人前上方, 另一手背身, 两人背对背。歌词: (漂呀, 漂呀) , 第5~6小节;男生双手背后顺时针方向踏点步转一圈, 女生双手做拉裙状, 踮脚尖从男生左侧逆时针方向小跑至下一个女生位置。歌词: (飘向西天) 。交换舞伴后, 舞蹈重新开始。
三、两小无猜, 牵手共舞
8.日研制电磁船 篇八
该船利用超导电磁铁作为推进装置。工作时,超导电磁铁产生强大的磁场,与海水中的感应电流相互工作,形成一股朝向船尾的强力推进射流,使船体像喷气式飞机在海上疾驰,时速高达185公里/小时。
国 信
美研制成“海葵”机器人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最近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生物机器人,它能逼真地模仿原始海洋生物海葵。机器人的表现活灵活现,能对光和触摸作出反应;它的触手能转动,并能移动一小段距离。像生物原型一样,海葵机器人具有柔软的管状身体和几只触手,这些触手实际上是光导向装置。机器人的外壳用柔软的硅酮制成,使人看了会产生像真的有机体一样的错觉。
科学家让海葵机器人在水族馆“定居”,旁边点缀石块、水草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等数百种不同物体,水族馆的照明条件、声音形成以及其他环境参数由计算机控制。当有人接近时,海葵机器人能利用光导向装置记录光照的改变,确定光照变化的原因,同时能转向这一方向。当人试图触摸它的,它会一下子缩起自己的触手。
该项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人在与酷似生物的机器人相互作用时,它的行为反应。此外,科学家还希望能从中获得研制更复杂的“生物机器人”所必需的实验数据。
(徐双华)
日进行玻璃钢废船再利用综合实证试验
日本国土交通省从去年11月开始在广岛县等地,进行以玻璃钢游艇等船体废料制成水泥原材料的再利用系统综合实证试验。试验是将广岛县境内的游艇专卖店和自治团体回收的约60艘玻璃钢废船,分别在广岛市等保管现场进行解体,然后再运到福冈县田川市的水泥厂,把玻璃钢船体的废料,粉碎成2厘米大小的方块形状,用于水泥的原材料,作为燃料进行燃烧试验。日本国土交通省确立的这种再利用技术,可降低废船处理成本,防止非法抛弃。预计2050年正式引进再利用系统,并研究探讨是否有必要制定玻璃钢废船体再利用的法律。
(方新洲)
深海细菌靠甲烷生存
日前,科学家在黑海的研究中发现,覆盖在一个高为12英尺的碳酸岩礁石上的大量微生物和海里的甲烷气体有关,而且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缺氧的水体当中,这就意味着,能利用甲烷的细菌其生存并不需要氧气的存在。并且,科学家表明,黑海的细菌能利用硫酸盐来氧化甲烷,反应的结果是产生硫化物和重碳酸盐。这说明,利用甲烷的生物在地球生命开始形成的时候就存在了。
(徐双华)
美日联合开采可燃冰成功
最近,由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证实,在美国俄勒冈州附近海域存在有大量的可燃冰,使用海洋钻探船开采取样获得成功,并弄清了提取的样品是在海底下急速形成的高质量可燃冰。被科学家称为甲烷水合物的可燃冰一般埋藏在海底下和两极圈海域的冰层下,作为未来的新能源期待着开发利用。据说,此次成果对可燃冰构成以及精确地测算资源量作出贡献。
(方新洲)
世界最大的自然保护海域
近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决定在远离澳大利亚本土西南约4500公里的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周边海域设立自然保护海域,禁止渔业和资源开发。该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自然保护海域。两个岛屿因栖息着许多海豹、企鹅和信天翁等动物而闻名,同时被指定为世界遗产。
(方新洲)
德研制新式212型潜艇
212型潜艇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动力装置。它将首次安装燃料电池加柴油机的混合推进系统,这使潜艇能在水中连续潜航2~3周,而一般常规动力潜艇只有3~4天。燃料电池的特征是,使用储存在潜艇中的低温金属氢化物所释放的氢与绝热罐中的液态氧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直流电推动潜艇在水下航行,这就克服了一般常规动力潜艇在潜航时必须经常浮出水面给蓄电池充电,从而容易暴露的弱点。212型潜艇的燃料电池混合推进系统有三种工作方式,一是与蓄电池组并联,当燃料电池不能满足要求时,蓄电池开始工作;二是当燃料电池能满足所有功率要求时,可独立工作;三是蓄电池充电单独工作。与一般推进系统相比,这种系统推进效率高,噪音低,易控制,可靠性好,且寿命长。
212型潜艇的主要武器是艇艏安装的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新改进的DM2A4重型线导鱼雷。此外,该艇还可外挂24枚水雷,为提高水下探测能力,212型潜艇装备了齐全而先进的声纳设备,包括DBQS—21DG被动测距截收声纳,以及FMS52型高频主动探雷、避雷声纳系统等。
(徐双华)
日发现食海洋赤潮的原生动物
日前,日本鹿儿岛县水产试验场披露,在鹿儿岛湾内的海底海泥中,发现一种原生动物爱食造成海洋赤潮的浮游生物。以前曾发现过原生动物吃在淡水中异常增殖的浮游生物,而发现原生动物爱食海洋赤潮的浮游生物,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这种原生动物是鞭毛虫的一种,是2002年4月在鹿儿岛县垂水市附近海域水深约13米的海泥中发现的,在长8—10微米,宽5微米的卵带中,有两条细长的鞭毛虫。该试验场称,大量培育这种原生动物,发生赤潮时喷洒出去,也许能减轻渔业受害损失。
(方新洲)
给鱼注射疫苗
在狭窄的海域大量养殖鱼师鱼,每年从夏季到秋季易产生链球菌引发的传染疾病。养殖鱼师鱼年产量约1.2万吨的日本大分县,每年的损失就达6亿日元。对此,日本制药公司开发了预防以链球菌引发传染病的疫苗,给鱼师鱼注射疫苗后,使其体内产生抗体,杀死病原菌,增强免疫力。方法是把体长20厘米的鱼苗麻醉后,放入水槽让其睡眠,在腹部注射0.1毫升的疫苗,在养鱼箱保持约一周时间。
大分县海洋水产研究中心称,原来在鱼饲料中混合的粒状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有“显著效果”的只不过6%,而注射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有“显著效果”达59%,“有效”的达41%,有效率达100%。该中心的福田穰研究员说,今后,如果开发出对许多病原菌有效的混合疫苗,将会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低廉养殖水产品。
(方新洲)
俄开发消除海上油污新材料
俄罗斯维克多·彼得里克院士研制出一种清除海上油污的新型材料——泡沫石墨。这种泡沫石墨吞噬石油的能力比世界上最好的吸着剂高出13倍,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环保材料。它经济实用,每立方厘米泡沫石墨重0.01至0.001克,1克材料覆盖的面积达250平方米。其特点就像海绵那样吸着石油和石油产品,然后对它挤压,吸入的98%的石油可以被挤压出来,挤压出来的石油可以使用,泡沫石墨本身也可以继续使用。经过多次使用后,将它压成块状用作燃料,其燃烧质量不亚于最优质的煤炭。这种材料不易化合,抗腐蚀性介质能很好地吸着溶解、乳化和气体状态的油类产品。
9.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九
1、音乐激情:一开课,江老师用音乐《永远的思念啊,故乡》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泊船瓜洲》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想象画诗人家乡的美景图时,江老师又用舒缓、优美的《故乡的云》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
2、语言激情:江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激情,感染学生进入情境。
3、课件激情:江老师虽然已有50多岁,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却很熟练,课件展示出来的江南优美风景,使学生有亲临江南水乡之感,更能充分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
江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遗憾的是时间安排欠妥,导致学生描画的春景图没有得到回扣,使整堂课缺乏完整性。
10.中班语言《西瓜船》教学反思 篇十
这节语言课要求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通过细致地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把图片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有序排列,并能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合理的情节想像,运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较有条理地表达图片内容。
2、通过排图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习互相帮助。
在整个教学活动。我把握住了4个教学环节:
一、师扮鼠妈妈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入主题。
二、观察图片,引导幼儿学习按事物发生的经过进行排序讲述。
三、教师把故事完整地再现一次,并以“鼠妈妈”的形象请小朋友评价故事的人物形象。
四、请幼儿把自己的排图拿回家去与父母一起分享故事结束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得到了很多启示。排图讲述是指幼儿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图片,予以合理排序,并将所排的结果及所体现的情节讲述出来的一种语言教育活动。它是属于图片讲述范畴的一种类型,具有图片讲述的共同特征,如离不开讲述的凭借物──图片,离不开看(观察)和说(讲述)两个要素;同时它又有其相对的较独特的特征,即要求幼儿先要将教师所提供的无序图片排成一定的序列,然后再进行讲述。如果我们将看图讲述的活动程序表述为“看→想→讲”,那么,排图讲述则是“看→想→排→讲”。显然,排图讲述在看图讲述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操作程序“排”。由此可见,“排”是排图讲述区别于其他图片讲述类型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也是其所独具的教育价值所在。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组织与指导幼儿开展排图讲述活动时,教师首先应抓住排图讲述的“质”是“排”,而后才是“讲”,应有的放矢地将组织与指导的着力点放在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去引导幼儿懂得运用观察的方法。如观察图片上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景)的变换、时间的变化、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情节的发展等,来发现图片上所承载的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和整理“排序”的线索,从而顺利地完成图片“排序”工作。或者是引导幼儿去观察图片的内容,如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等,根据图片上所蕴含的信息,充分发挥想像进行大胆的联想,并依所猜想的结果将图片进行合理的排序,再进行讲述。在教学中,我忽略了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完善自己。
11.精灵的月亮船 篇十一
月亮精灵静静地坐在月亮船上,欣赏着城堡里五彩缤纷的灯火。一天,月亮精灵想:城堡里的灯火那么漂亮,有那么多不同颜色的灯火,我为什么不能同时划很多很多不同颜色的月亮船,让它们同时出现在天空上呢?那一定会把天空装扮得很美的。
于是,月亮精灵开始行动了。她把形状各异的月亮船,不同颜色的月亮船,都划了出来。哇,天空上漂浮着很多色彩斑斓的月亮船,真美啊!
城堡的精灵们全都飞到楼顶上看月亮船来了。
可是,那么多人同时往天上看,月亮精灵开始害羞了。她悄悄地躲在弯弯的月牙后面,露出一双兴奋的大眼睛,看着城堡里的精灵们。
“月亮精灵,谢谢你噢!让我们欣赏到了这么美的月亮景色。”屋顶上的精灵们对月亮精灵说。“真的很漂亮吗?”月亮精灵小声地问他们。“当然了!不信,你坐到屋顶上来和我们一起看看。”屋顶上的精灵们热情地邀请月亮精灵下来和他们一起看月亮。
月亮精灵一直住在月亮里,从没有机会看过自己的月亮。月亮精灵飞到屋顶上,仰头向天上看,觉得很有趣。她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美丽风景,觉得自己的家真是太美了。
“你们也到月亮船上去坐坐吧,从天上看你们城堡的灯火也很美。”月亮精灵对城堡里的精灵们说。
城堡里的精灵们觉得很新鲜,是呀,他们从来没有到过天上的月亮里来欣赏自己的城堡。
现在,城堡里的精灵们跟着月亮精灵飞到天上去了。瞧,他们正坐在月亮船上低头看精灵城堡里的灯火呢!他们欣赏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城堡灯火的美景。城堡里的精灵们这才知道,他们自己的家园原来这么美。
12.新建船池质量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船舶性能,拖曳水池,质量
船模拖曳水池是进行船舶快速性试验研究的基本设施, 也可以进行船舶操纵性和耐波性的部分试验。是船舶性能试验的主要设施之一。其作用在于造成模型在水面做匀速直线运动。主要由长条水池、拖车和轨道、造波装置、测量仪器等组成。目前, 我国有大小拖曳水池十余座, 分布在船研所和大学中, 表1为国内大学中拥有水池的情况[1]。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近几年, 船模拖曳水池有一个改建的小高潮, 多数水池进行了拖车电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改造。武汉理工大学对船池以及拖车重新制造。浙江海洋学院也在建造一个船模拖曳水池, 其主尺度比我校水池略大, 已经基本完成。上海708研究所准备新建一个拖曳水池。我校新建的船模拖曳水池, 土建工作已于2002年8月结束。水池拖车于2003年11月完成, 造波设备及所需的测试仪器仪表也即将全部完成。并于近年进行了一些试验工作, 敞水、自航实验仪器以及适航仪已经完成, 制作了一条玻璃钢船模, 作为标准船模。故主要进行了船模的阻力拖曳试验, 并与原有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1 水池概况
我校在水池设计初期, 参考了表1中各个大学以及船舶研究所的水池尺度, 并综合考虑了经费、场地等综合因素, 经过详细调研论证。最终确定了船池尺度。建成后的船模拖曳水池全长100m, 宽度6m, 内壁水面宽5.5m, 水深可以调节, 范围在0.3~2m。可以采用 (3~4) m模型, 与表1中水池基本处于同一量级。池壁顶端有5m长的造波推板滑轨。轨道全长约94m, 在轨道旁边的池壁上安装有小水槽, 在两轨范围内全部连通, 作为水平度的参考基准。单轨共计测量大约94m轨道, 41个测点。于2003年11月进行了测量, 测量的主轨 (有导向轮和测速轮的) 水平度如图1[2]。除首尾20m范围误差较大外, 中间段60m测试范围内, 水平误差基本小于0.3mm。拖车测桥在垂向和横向可移动, 横向可移至距左侧池壁0.6m;上下升降行程1.5m, 可用于做浅水实验。安装假壁可进行狭道阻力试验。拖车总长6.5m, 总宽6.5m, 总重量约为11t。拖车自振频率经测定, 前后主梁的自振频率为14.875Hz, 中间测桥导轨的自振频率为27.875Hz, 但是有4.875Hz的频率干扰, 对低速时 (0.8m/s左右) 的车速有一定影响。高速时拖动电机为4台17kw, 低速时拖动电机为2台2.2kw, 采用ABB全数字三相直流整流单元, 最高车速6m/s, 最低车速0.03m/s, 爬行车速可达0.01m/s, 测试的拖车速度见表2[2], 稳速走车距离大于40m, 高速波动误差±1‰, 低速波动误差±1mm;常用电磁反馈制动, 机械气动夹轨制动, 顶端装有7m的制动滑橇板, 船坞端有液压防撞器, 防止回车出轨。测试的拖车加速稳速减速时间及距离见表3。均满足设计要求。配备的测试仪器有:阻力仪、螺旋桨动力仪、四自由度适航仪、浪高仪、陀螺仪等等。其中, R 25型螺旋桨动力仪是英国CUSSONS产品。在水池顶端装有推板式造波机, 可以造波, 最大波高0.35m, 造波周期 (0.5~5) s, 端消波为多层水泥条形板加垂直尼龙网形式, 边消波采用不锈钢条板。可完成船模快速性实验, 如船模阻力实验、螺旋桨敞水实验、船模自航实验。也可完成船模横摇试验以及波浪增阻试验等部分耐波性、操纵性实验。
2 初步试验结果
在2004年3月份, 水池的模型夹持和导向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基本完成时, 完成了第一次船模阻力拖曳实验, 实验模型尺度见表4。并与原来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见图2、图3。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精度符合要求, 其重复性、线性度均较好。
3 结束语
水池是一个小型船模拖曳水池, 与国内其他大学的船模拖曳水池处于同一量级。通过初步试验研究的数据表明, 船池的各项性能良好, 拖车速度和船模阻力的误差均在允许的范围内, 符合船模试验标准。船模阻力试验只是初步的验证, 随着测试系统的完备, 还将完成敞水、自航、波浪增阻等试验项目的重复性试验。随着试验的增多, 将更加完善。今年已加入了国际船模试验池委员会会议组织 (ITTC) , 成为ITTC正式成员。今后将为我国船舶工业的教育与科研工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亚平.船舶性能试验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
13.月亮船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活动中,我没有利用教学材料图谱,而只是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大大的铅画纸,我想将本次课堂与班级特色绘本故事相结合。活动中,我一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个故事,一边根据故事的内容将故事的主要人物画在铅画纸上。这样的效果很好,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对我画画间隙提出的问题,都能很顺利、流畅的做出回答。故事讲完的时候,我的画也画完了,孩子们对这样的“教学图片”很感兴趣,他们能按照我画的图片讲故事大致的情节讲述出来。
活动后段,我让孩子们欣赏了一些祖国的美丽山河和世界之最,这时孩子们看着一张张照片都忍不住惊叹,为自己祖国的伟大富强而感到自豪。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对于中国的这些“之最”,我和孩子们例举了很多,增加了孩子们的知识。
总体来说本次活动还是很顺利的,活动中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孩子们也很积极,也愿意开动脑经,勇于大胆发言。活动后段的延伸,让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更加浓重,同时也增加了不少对祖国的认识。
【《船》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白船教学反思07-08
教学反思 词汇教学的反思09-05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12-08
树立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01-11
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反思12-16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01-06
顶岗实习教学教学反思06-1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