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例题(9篇)
1.诗歌表达技巧例题 篇一
比喻:刘禹锡《望洞庭》“遥望;白银”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归雁” 比拟:拟人:杜甫《春夜喜雨》《春望》“感时;恨别”贺知章《咏柳》 拟物:李煜《虞美人》“问君;恰似”李清照《武陵春》“只恐” 夸张:李白《秋浦歌》“白发”《望庐山瀑布》“飞流”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春来” 借代: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设问: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反问: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两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不肯”杜甫《登高》“艰难;潦倒” 借景抒情:杜甫《蜀相》“映阶;隔叶”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 触景生情:王昌龄《闺怨》“闺中;春日。忽见;悔叫。”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虚实相生:(实:眼前之景;虚:想象之景)李商隐《巴山夜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动静结合:杜甫《绝句》“两个。窗含”“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鸟鸣”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陌上桑》王维《山居秋暝》“正面景-侧面人” 细节描写:叶绍翁《游园不值》赵师秀《约客》苏轼《江城子·十年》 白描:《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聂夷中《田家》 衬托:正衬:见烘托;反衬:“乐景哀情”杜甫《蜀相》李白《越中览古》 渲染、烘托:贺铸《青玉案》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王昌龄《从军行》 对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美人帐下”
象征:多为托物言志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用典:李商隐《锦瑟》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忽复乘舟”“长风;直挂” 以小见大:金昌绪《春怨》杜牧《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元稹《行宫》 卒章显志:末句直接表明思想:李白《行路难》“长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杜《茅屋》
以景结情:末句写景抒发情思:王昌龄《从军行》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
托物言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欲扬先抑:叶绍翁《游园不值》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借古讽今: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乌衣巷》杜牧《江南春绝句》张养浩《山坡羊》 怀古伤己:杜甫《蜀相》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陆游《书愤》李清照《夏日绝句》 【诗歌中的形象·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诗歌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解题思路
诗歌中的人物分两类: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解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是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其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主要抓住对人物的各种描写,如动作、神态、心理等,还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情趣爱好、精神品质、处世态度(知人论世)等尽量深入地赏析。最后要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人物形象有:1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2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羁旅漂泊、思念家乡的游子形象。真题演示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品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4分)答: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烘托他的高洁不俗(远离尘俗,崇尚隐逸);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表现了陆鸿渐是一个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高人。(2)“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人自己未寻见友人的惆怅与迷茫,急切想知道友人近况的关切之情。【诗歌中的形象·景物形象】
常见题型
1诗歌的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特点。
(二)解题思路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迷昂会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既有实景,也有虚景;既有单一景物,又有意象组合。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按照“景物——意象——意境”的层次由浅入深进行分析。尤其要关注的是景物的季节、时间、色彩、明暗、温度等,把握诗人写景的方式,如视角远近、高低的变化、景物范围的大小、特殊意象的运用等。再就是参见注释,知人论世,明确创作背景与诗人的写作意图。
(三)真题演示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描写清早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伤感的氛围。【诗歌中的形象·事物形象】注:分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与杂诗中的特殊事物形象
(一)常见题型
1这首诗歌描绘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2诗歌的某句展现了某物什么样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咏物诗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人物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首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语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常见的事物有梅兰竹菊、桃柳松柏;春风秋月、夏雨冬雪等等。杂诗中的事物往往是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如月、雁、水等等,这些事物往往不单纯最为写景渲染意境,而是单独出现另有深意。例赵嘏《寒塘》中的雁;李白《闻王昌龄》的月;《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三)真题演示(此题为杂诗中的事物形象)赠别(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1)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将蜡烛拟人化,蜡烛整夜流着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修辞手法】
(一)常见题型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修辞手法的?
(二)解题思路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确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还原修辞)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谈效果、表感情)
(三)答题用语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四)真题演示
1、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采用拟人的手法(步骤一)。“系”字赋予柳条藤蔓人的动作,“啼”表现黄莺似有人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挽留诗人(步骤二)。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步骤三)。
2、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借代,“烟尘”、“鼓角”代指边境战事;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抒情方式】
(一)常见题型:
1、诗歌中“某句、某联”句运用了那种抒情方式?
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二)解题思路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明确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写景特点(季节、时间、色彩、温度、明暗)
(三)答题用语:
1、直接抒情: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的情感。
2、间接抒情:诗歌(这几句)借助(选取了)等意象(景物)(构建)描绘出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情绪)。借景抒情(烘托)触景生情(引发)。
(四)真题演示: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秀美树林中黄鹂清脆的鸣叫,郊野渡口潮涨雨急,而自己的一叶扁舟自在地横于江中。四句写景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也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无奈与忧伤。【描写技巧】
(一)常见题型:这首诗歌的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二)解题思路:
1、明确描写类型;
2、分析写景内容和手法特点;
3、点明表达效果;
4、明确感情。
(三)答题用语:
1、虚实结合:实:眼前之景;虚:想象之景。效果: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开拓诗中的意境。
2、动静结合:静态景物(山、树、月等类);动态景物(声音、飞鸟等类)效果:动静结合,对意境诗歌富于表现力。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表现,侧面烘托。效果:增强表现力,加强主题对象的形象特点。
4、细节描写:常见诗歌中人物的动作描写。效果: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
5、白描:语言朴实清新(山水田园诗常见)。
(四)真题演示: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关于三、四两句诗,明朝陆时雍《诗境总论》中评价“代为之思,其情更远”,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这首诗歌。
答: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风雨小舟、醉酒送别的场景,后两句想象友人离别之后到达潇湘之地,月夜相思,猿鸣悲伤,愁情无限;通过想象拓展诗境,使主客双方惜别之情更为浓郁深远。【表现手法】
(一)常见题型: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二)解题思路: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
4、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三)答题用语:
1、衬托:(正衬)借助景物的描写烘托(渲染)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对比:(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情感。
用典、象征:按照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有“自比、自喻、托物言志”类作用。
2、表现手法一类的问题是诗歌鉴赏中比较宽泛的提问方式之一,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手法、结构技巧”等,所以要根据诗歌内容具体而定。
(四)真题演示: 别滁(注)(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作此诗。
问: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诗人抒发情感起着什么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两句写春花灿烂的季节滁州吏民为诗人设宴送行。三四两句抒情,诗人假装与往日一样歌舞欢乐,实则是在隐藏自己离别的不舍与忧伤。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手法,表现了诗人与当地民众的深情厚谊。【立意技巧】
(一)常见题型:
1、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诗歌的“某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诗歌的“某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解题思路
1、明确立意技巧;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结构作用;
3、点明诗歌思想感情。
(三)答题用语
1、以小见大:通过(闺怨、伤春)等平凡细微的生活小事反映(战争、兴衰)等重大的主题。
2、卒章显志:诗歌结尾直抒胸臆或直接表明诗人的情感、思想,表明诗歌主旨。
3、以景结情:诗歌末句写景,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创设意境,进一步烘托主题。
4、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前后内容、色彩上的转折,表现了诗人的情感由“喜/悲”转“悲/喜”的变化。
5、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影射来讽喻当朝;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悲凉情怀。
6、托物言志:咏物诗的基本手法,参见【诗歌中的形象•事物形象】
(四)真题演示:【略】此类题一定要注重将诗歌中的写景内容与立意技巧相结合进行分析。【诗歌中的“炼字”艺术】
(一)常见题型:
1、诗歌中“某字”运用的准确传神,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个字?结合诗歌内容经行赏析。
(二)解题思路
1、明确用字特点:形容词、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副词等各有不同,多考察形容词用作动词,多用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结合题中要求诗句或全诗各句内容经行赏析:由景物内容到情感、思想内容,终集于“某字”。
(三)真题演示: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问:诗人的情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简要赏析。答:“乱”一个字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家国之思。首联描绘昏暗凄凉的意境,表明诗人心烦意乱;颔联写自己的多病之愁和羁旅之苦;颈联表达自己身处远地忧国忧民的感叹;尾联借寒蝉残鸣将几种情绪收于“乱”字,以景结情,进一步烘托出诗人情绪的烦乱之感。【诗歌题材分类】
送别抒怀诗《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送孟浩然》《送元二》《送杜少府》《左迁龙标》
2、民生疾苦诗“三吏三别”《兵车行》《卖炭翁》《观刈麦》《悯农》《山坡羊·潼关怀古》
3、羁旅思乡诗《登高》《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泊船瓜洲》《宿建德江》《枫桥夜泊》《九月九日》
4、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山居秋暝》《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鸟鸣涧》《绝句·两个黄鹂》
5、怀古咏史诗《蜀相》《赤壁》《泊秦淮》《越中览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6、边塞征战诗《白雪歌》《凉州词·葡萄美酒》《雁门太守行》《出塞·秦时明月》《凉州词·黄河远上》
7、即事抒怀诗《咏柳》《梅花》《石灰吟》《登岳阳楼》《将进酒》《书愤》《寻隐者不遇》《行宫》《江南逢李龟年》
8、闺情宫怨诗《闺怨》《行宫》《菩萨蛮·小山重叠》《春怨》“打起黄莺儿”
2.诗歌表达技巧例题 篇二
一、梳理知识, 加强积累
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达技巧知识系统, 累计鉴赏术语, 让学生学有所知, 我们必须对表达技巧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了解表达技巧的有关常识。表达技巧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记 述、议论, 说明不常用。其中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抒情方式多种多样, 由此派生的表达技巧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描写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动和静、虚和实、欲扬先抑等。
二、讨论辨析, 明确概念
如:辨析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表达方式中的三种抒情方式。首先通过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进行讨论辨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接着师生归纳三种抒情方式的异同之处: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间接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于景物之中, 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 (非物品) , “情”分别指喜怒哀乐的情绪和热爱、赞美等感情 (非思想) 。托物言志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使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物”指景物、物品等事物, “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能给人带来视听感官的愉悦, 托物言志却能让人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借景抒情的“景”为纯粹的自然景物或约定俗成的抒情对象, 而融情于景的“景”却具有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
再如辨析对比、衬托、烘托三种表达技巧, 为了充分独立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辨析三者的不同之处:
1.指出诗句的表达技巧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杜甫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2.讨论探究
3.点拨归纳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明显。 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 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 用近似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正衬, 用事物的对应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反衬, 衬托双方有主次之分。 (两显)
三、例题解析,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让学生通过例题解析, 掌握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1.出示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局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2.分析作答
第一步:找景物 (青苔红树雨月) ;找关键词:“愁”“远书”“归梦”;提示愁的内容是思念故乡和亲人。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 (“青苔”和“红树”在雨中寥落, 在月中含愁, 凄清冷寂) 。
第三步:分析情感 (情感特点:孤独冷清。情感内容:思念家乡和亲人) 。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最大的特点是融情于景。 (步骤一:点明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了客观景物浓厚的主观色彩, 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步骤二:具体指出景物特点) 表达了悲哀、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具体指出抒发的情感) 。
3.总结方法
①题目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艺术手法、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②答题要领:
第一步: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卷结构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还是表达方式、章法结构角度, 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 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是什么)
第二步: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结合相关诗句, 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怎么样)
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怎样的兴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为什么)
③解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趣)
四、习题训练, 拓展延伸
针对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设立两道习题, 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反馈, 查缺补漏, 掌握运用答题技巧, 让学生学有所获。
第一题:分析以下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1)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静拳, 船尾跳鱼拨剌鸣。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 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 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 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病例诊断 篇三
一、病历一:一叶障目,不能立足全诗
病症:在做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时,考生往往忽视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而更看重对出题点所在的诗句的关注,这样在理解诗歌表达技巧时就容易出现一叶障目,从而忽略整首诗的错误。
病因:考生犯这样的错误,实际上是盲目追求快速答题的心理造成的。其实,能够快速答题固然很好,而保证做题的质量更为重要。一般来说,诗歌鉴赏的做题时间控制在15-18分钟较为合适,超出这个时间则会影响其他题目的作答;而少于这个时间则有可能没弄懂诗歌文意,导致在理解上产生偏差。此外,出题者在出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时,往往是立足于诗歌整体的,所以虽然题目中考的表达技巧是对诗歌中的某部分的理解,但是它们都是和整首诗密切相联、息息相关的,如果为了求快而只重点相关的部分词句,必然会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处方:要解决这种“病症”,考生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对于诗歌鉴赏,做题之前要通过阅读能初步地概括其主旨,辨识诗歌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关键诗句、解答题目打下基础。(2)揣摩诗歌深层含义。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为作为载体表达的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3)理解诗歌关键词语。遇到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时,就要把速度稍微放慢下来,认真、仔细地阅读,并且一定要注意动笔把它们画下来。只有圈定好了关键信息,在掌握表达技巧时才会迅速准确地把握。
案例:(2014年高考新课标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诗歌提供的是一首写景咏物诗,这类作品通常都涉及景与情的关系问题。题目指向性也很明确,问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所起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的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词的前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残红满地,沾泥不起。这两句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三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但是本词的感情旋律仍旧低调。因为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因此在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有的考生忽略了后面词句的内容,仅仅把关注点放在词的三四句中,认为雨过天晴,情绪理应欢快,结果导致回答失误。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二、病例二:知识贫乏,捕捉不住技巧
病症:一般地说,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不是直接表露出来,而是常常隐含在材料的关键句段中,有待考生捕捉发现。而有的考生知识贫乏,缺乏捕捉表达技巧的能力,以致落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作出错误的判断。
病因:考生为什么会缺乏捕捉表达技巧的能力?一是知识储备不足,不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哪些内容,不了解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二是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题干的要求,甚至对其中带有启示性的意思领会不了,或者产生误会;三是不能抓住关键,由于不能把握诗歌和表达技巧之间的关系,对诗歌内容既不能迅速形成整体意识,又不能深入分析,故而归纳概括的技巧不能抓住主要内容和实质而显得偏颇。
处方:要解决这种“病症”,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概念范畴。表达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词。表达技巧可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2)熟悉常用手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借古讽今等。(3)辨析易混手法。在诗歌鉴赏中,常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手法,如衬托和对比、借代和借喻、渲染和烘托、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等,在复习备考中就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如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案例:(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4.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四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五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篇六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答题步骤:
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答题步骤:
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7.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技巧 篇七
一、初中数学中例题教学的功能
(一) 例题教学是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相联系的纽带
初中数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通过简单的数学理论记忆、数学方法的机械学习和数学思想的灌输是难以实现的,这样的知识对于初中生而言也过于抽象。例题教学正是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通过具体的例题内容展示出来,例题的讲解和示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的重要环节,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例如,例题: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 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这个例题以有理数知识的讲解为主要内容,渗透着有理数的解题技巧和符号思想。
(二)例题教学通过解题示范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初中数学在传递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着学生严谨的数学精神。在例题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解题过程详细的展示,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考过程,习得规范的解题格式。例如,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教师通过例题展示向学生讲解例题的思考过程,先将题目要求解答的问题设为x,然后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建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同时,进行规范解答,先对问题进行未知数的假设,然后列出符合题意的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接下来解方程,最后对问题进行回答。
(三)例题教学促进学生解题错误的纠正,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练习题的不断巩固,在习题练习中不断出现的知识漏洞和解题错误是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纠正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习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错误,通过对典型题的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思想,教师在观察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解答是先使用小学阶段的方法进行解答,然后把代数式子转化为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教师通过对典型应用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念出方程的思维过程,进而掌握和学习方程思想。
二、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例题的讲解要注重步骤的完整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持,在应用题教学中表现为步骤呈现的逐渐过渡,从纸质呈现到思维表象呈现,再到思维的跨越发展。因此,在应用题的学习初期,教师要注重表现步骤的完整性。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应用题的教学,这些题目内容很多学生利用小学的知识便可以进行解答,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进度很快,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在试题检测中,学生的高准确率使得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快速带过。但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使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用x、y等字母符号表示所求内容,通过正向思维思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思维的分析过程和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例如,一桶油连桶的重量是10千克,油用去一半后連桶的重量是5.5千克,桶内原来有油多少千克?首先对用x表示所求条件,设:桶内原来有油x千克。已知条件:油未用前油和桶共10千克,油用一半后油和桶共5.5千克。x/2是用去的油量,用总重量减去用去的油量,就是剩余的重量,所以可得到方程,10-x/2=5.5。尔后的步骤是解方程,最后对所求问题进行解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步骤呈现的完整性,逐一呈现每一个步骤,直到学生完全掌握。
(二) 例题的讲解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材的例题有解题过程的详细说明,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在例题讲解中演变成例题过程的再次展示,学生并没有在例题的学习中掌握新知识,没有习得运用新知识分析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脱离课本,运用新知识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分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例题的分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提供指导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要注重例题教学的多元化,通过对一题多解试题的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变式思考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过程中,{x+y=22;2x+y=40}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二元一次方程是无法求解的,一个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时才能求解,那么现在就需要学生将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减少一个未知数,这个过程叫做消元。现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消元。这样的动态展示过程使学生习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关键---消元、合并同类项,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
8.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 篇八
【考点解析】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所谓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进行“品评”。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是与阅读中的理解相关联的,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鉴赏与阅读,密不可分,可以说,鉴赏的每一内容无不以阅渎理解为基础;而阅读的每个环节,也无不可提到鉴赏的高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第一节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一心只把哥来想,头痛难忍又何妨?)
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例4: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宋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
【简析】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这首词是太学生俞国宝题写在西湖一家酒肆屏风上的。已作太上皇的宋高宗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这首词,“称赏久之”,认为“甚好”,还将其中“明日再携残酒”句改为“明日重扶残醉”,俞国宝也因而得到即日解褐授官的优待。赵构固是庸君,但这一句却改得着实好,一春有钱买花沽酒、跨下玉花骄骢,这手面、这身份能是提残酒而归的寒涩人么?再说,目接红杏、耳闻箫鼓、闲眺绿杨秋千,这西湖春光,还不叫人杯杯皆空、一醉方休,如何还残得下酒来?还有,十里长堤,风暖日晴,游女如织,云鬓花颜,固能令太学生目眙神摇,但当真要在众目下去陌上拾取她们遗下的花钿,还非得带三分残醉佯狂之态不成呢。
词篇由描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开头。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西湖的美景,可是“一春”“长费”“日日”“醉”等词语却传达了作者对西湖的无比留恋:“玉骢”两句写马,然而马的“惯识”是由于人的常来,马的“骄嘶”是由于人的惬意,所以三、四句是借马写人,再因人写湖,最后达到了人与境、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总之,开头四句是用作者浓烈的情绪感染读者,使人对西湖产生“未睹心先醉”式的向往,因此下文描写的游湖盛况,也就预先被蒙上了一层美的面纱。再说,词人、玉骢、酒楼都是西湖游乐图的组成部分,因之这四句所表现的词人情致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并使词篇“起处自然馨逸”(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
“红杏”以下四句是游乐图的主体。这里仅仅二十余字,可是所含的信息量是极丰富的:有繁盛的红杏,浓密的绿柳,如云的丽人;有抑扬的箫鼓,晃荡的秋千,漂亮的簪花;有氤氲的香气,和暖的春风。——作者抓住了西湖游春的热点,浓墨渲染,为读者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最佳契机,词人旺盛的游兴,也借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画船”两句为暮归图,是游乐的尾声。在这里,作者把“春”写成有形有质、可取可载的物事,不仅使词句贴切生动,也写出了西湖春天的特色:春在游舟中。“馀情付湖水湖烟”,在热闹浓烈之后补充幽悄淡远,在载春归去的满足之后补充馀情,表现的是西湖的另一面目和作者游兴中高雅的一面。人去湖空,论理词篇也该收尾了。不料作者别出心裁,反以明日之事相期,收得别致而又耐人寻味,也更加突出了今日之尽兴欢乐。陈廷焯说:“结二句馀波绮丽,可谓‘回头一笑百媚生’。”(《白雨斋词话》)“重扶残醉”是说前一日醉得很深,隔日余醉尚不解。不过到底是酒醉呢,还是景醉呢,还是情醉呢,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一句的原文作“明日再携残酒”,是一个尚未解褐的太学生清寒潇洒、忘情山水的性格的反映,未必不工,只是没有高宗那种皇帝派头就是了。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韦庄《题金陵图》)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析】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2
在表现技巧上(又从表现技巧的角度来分析“表达技巧”的技巧),情与景的关系有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触景”就是看到一种景物,受到景物的冲击;“生情”就是产生一股感情。这“触景”是因,“生情”是果。连起来说,就是开始并没有什么想法要倾诉,没有什么感情要抒发,突然在一种外界景物的刺激下,产生许多联想,涌起一股感情,这便是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不是“景”加“情”,而是“景”生“情”。“景”应该是实景,“情”是在景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真情,两者的关系密切。打个比方,景像是一棵树,那“情”就是树上开的花。景是因,情是果。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
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这两首诗都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再如张籍看见刮秋风,从自己身上冷,联想到自己在远方的家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白居易从眼前的杨柳,联想到自己在江南栽的杨柳,引起对江南的怀念。都是从眼前景联想到其他并触动了某种情思,这样的情感显得真实、丰富、深刻。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情→景):
以景结情,是诗文创作中结尾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或文章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收束诗文,言尽而意不尽。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诗人因宰相武元衡被刺案而摊上了大事,最终蒙冤被贬江州,此诗写于被贬途中。白居易和元九是很好的朋友,而元九也因蒙冤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白居易夜里点灯在舟中读好友的诗卷,直读到灯残眼痛,到了身体的极限,才灭灯,灭灯后仍然暗坐,实际上他的心始终在与朋友进行交流,生发许多感慨:想念微之?想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但他对这些什么都没有说,而只以一句“逆风吹浪打船声”作结。狂风巨浪猛烈吹打着江心这一叶扁舟,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溶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似是写景物,实际上风浪打船的声音正是诗人思想延续激荡的声音。诗人并没有加上“我伤感地听着”之类的话,而是只把一个景物的断片放在诗尾,使我们不得不去补充这断片之外的许多东西,不得不去体味诗人内心激荡的情思。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消息时写的。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的“灯”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本无所谓明暗的风,而今却成了“暗风”;本来无所谓寒热的窗,而今也成了“寒窗”。“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猛烈抒情或议论,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深藏不露、含蓄不尽。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在琵琶女精妙绝伦如仙乐般的演奏之后,诗人及在场的其他人都与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可这强烈的共鸣并没有嘭地爆发,诗人没有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只写了“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景语。这朦胧空灵的夜色如此宁静,但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心弦在继续演奏着。这里的景物描写为诗人情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舞台,在“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舞台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灵魂在凄冷月光下独舞着。
散文创作中以景结情的佳作,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归有光在其传世名篇《项脊轩志》的结尾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本是无情物,但“亭亭如盖”四字与前文“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一旦发生联系,便让人生发无限感慨:树长而人亡,物是而人非。作者用看似平静的语调写枇杷树的特殊来历与繁盛景象,但读者却能从中想象出他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这确实是“以景结情”方能起到的特殊效果。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③缘情布景:
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赏析】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韦应物与王卿之间有着很深的情谊。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见到他正在拾级登楼,对景吟唱。从前当他和王卿相聚时,经常一起游览:他们曾携手登楼(“踏阁”),纵目远眺;并肩上山(“攀林”),寻幽探胜。而如今呢,王卿已经远去楚地,只有诗人自己还滞留在海边的州郡。这会儿,当诗人孤独地登楼送目时,一种强烈的怀念故人之情不觉油然而生,脱口唱出了一、二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这开头两句虽然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
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人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看,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唯有这样写,才能情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中的“砧杵”,是捣制寒衣用的垫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
9.高考语文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九
1.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2. (201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表达了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的对比,等等。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4. (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
5. (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1. (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题目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学生答案】不矛盾,诗人因为即将回家而感到欣喜若狂,但由眼前的战乱局面联想到家乡也好不到哪里去,因而伤感起来。这反映了诗人由喜而悲的内心情感变化。 【失分原因】得1分。考生没有留心注释,不懂得知人论世,对诗句的意蕴没有把握准确,导致严重丢分。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增分技巧】要读懂诗歌,深刻把握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2. (20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争:怎。
题目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学生答案】A“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此处把牛郎织女与群星作对比,写出了七夕之时两人的相会之景。B“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此句把“新欢”与“旧愁”相比较,体现了不想相聚的观点。 【失分原因】得3分。第二例赏析不正确。答题时要紧扣表现方法,举例说明要准确理解诗句大意和诗歌情感。稍不留神就容易出现错答漏答。
【参考答案】“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用牛郎织女的耕织生活与群仙生活进行对比衬托,从而表现了他们的幸福,以致“群仙相妒”。“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通过“欢”与“愁”的对比,表现了牛郎织女对相聚的珍惜欣喜,害怕别离的不舍与痛楚的矛盾心理。 【增分技巧】本题答案包含两个方面:举例2分,简要赏析2分。两例全答对比或衬托不扣分。
考点一 抒情方式
1. (?泉州上学期半期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数离事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湖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态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的好处就在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或:这两句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
2. (2011?同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3. (2011?长汀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晖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塞外冬夜天地晴空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5. (2011?南平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定、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天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己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考点二 描写手法
6. (2011?福建福州三中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7. (2011?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溪 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诗的颔联、颈联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通过岸上景物倒影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8. (2011?河北保定部分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廷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9. (2011?上杭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虚 堂
寇 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双关,一指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指诗人心灵的孤寂。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 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①。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试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考点三 修辞手法
11. (2011?泉州五校高三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蒴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①!
【注】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坐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向远大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12. (2011?广西桂林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13. (2011?福州市质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词的末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
黄庭坚②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③水沉:沉香木。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
请对这首诗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花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15. (2011?龙岩高三上学期半期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借喻)。“尘”喻指世俗的纷扰。拟人(比拟),“春风扫”赋予“春风”人的行为。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实际是表明摆脱了世俗纷扰的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得。
考点四 构思技巧
16. (2011?福州三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①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①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17. (2011?泉州市质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1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①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①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19.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0. (2011?江苏省南京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表达技巧例题】推荐阅读:
诗歌表达技巧归纳06-12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08-14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07-14
读诗三诗歌表达鉴赏08-05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06-09
肢体语言表达技巧07-16
语言表达技巧训练08-08
演讲语言的表达技巧07-12
演讲与表达技巧训练10-18
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案例导入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