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圆中国梦导学案(精选10篇)
1.共圆中国梦导学案 篇一
《谈中国诗》导学案
设计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
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
两课时
预习导读单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1、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2、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 9 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3、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初读文本,基础积累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蹴而就()
②颦蹙()
③众咻()
...④梵文()
⑤撩人()
⑥轻鸢()...(2)给多音字注音
仿佛
见面
..①佛
②见
佛教
图穷匕见
..
厚薄
.挨打
.
③挨
④薄刻薄.挨家挨户
..荷
薄.
2、辨形组词 渐
衰
梵
妨
①
②
③
④ 惭
蓑
焚
防
3、词语释义
①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⑤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⑥言有尽而意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咻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4、近义词辨析(1)辨别 · 鉴别
“辨别”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辨别(真假好坏)。例句:①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________他们呢? ②专家________这件文物是否是两千年前的珍品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结论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一件赝品。
(2)采纳 · 采用
“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采用”指认为合适而使用。
例句:①对于任何成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只要是正确的,都应该________和接受。②育种工作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常________回交的方法。(3)珍藏 · 收藏
“珍藏”作动词,指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作名词,指收藏的珍贵物品。“收藏”指收集保藏。
例句:①我至今还________着祖母的一张生活照,看到它,我就好像又回到了祖母身边,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②现在东六宫都改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________展出宫内的绘画、陶瓷等。
三、研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4、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5、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四、作业
熟读文本,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自我组长
学科长 评价 评价 评
价
教师
评价
我的收获与反思: / 9
问题探究单
设计人:冯静华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一、文本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两句话?
2、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比较,得出了什么结论?
3、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说明学习外国诗对学习本国诗有好处?
4、与西洋诗相比,中国诗有何特征?
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中
国 外
国
发展史
篇 幅
韵 味
风 格
内 容
三、作业
熟读文本,进一步质疑。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自我组长
学科长 评价 评价 评
价
教师
评价
我的收获与反思: / 9
拓展训练单
设计人:冯静华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一、技法迁移
比喻论证
[文本回顾] 本文是一篇有关中国诗歌美学与理论的文章,既有深刻的理性分析,也有生动的感性体悟,水乳交融,深入浅出;既有认识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而其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技法点拨] 运用比喻论证应注意:
(1)用来作比的事物必须精当、通俗易懂、真实可信,与被比事物(事理)有相似点。比如《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比喻形象、生动、准确、精当,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2)运用比喻论证,在叙述用作比喻的事物时要生动、具体,更要注意简明。不生动、不具体,对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效果不大;不简明,则喧宾夺主,淹没论述中心。例如《拿来主义》中用“昏蛋”、“废物”、“孱头”比喻在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上的三种人:“全盘否定”的左倾机会主义、“全盘吸收”的投降主义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比喻准确,论述生动、具体而简明。
(3)弄清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重在“比”,是用他事、他物喻此事、此物,关系是间接的;举例论证则是用此事、此物说明此理,关系是直接的。
[技法运用]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精髓(suǐ)
一蹴而就(cù)梵文(fàn)
轻鸢(yuān)....B.妨碍(fánɡ)
颦蹙(pín)
撩人(liáo)
槛外(jiān)....C.深挚(zhì)
叫嚣(xiāo)
纯粹(cuì)
咻咻(xiū)....D.悲怆(chuànɡ)真谛(dì)
粗犷(ɡuǎnɡ)皈依(ɡu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9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发射时间定在凌晨。________。火箭________,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______,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云层。______„„
①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 ②一声轰鸣,突然惊醒沉睡的群山和深邃的夜空
③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 ④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⑤喷射的火焰 ⑥火焰喷射⑦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⑧我突然热泪盈盈,眼睛追随着箭尾
A.①④⑤⑦
B.①③⑤⑧ C.②③⑥⑦
D.②④⑥⑧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5.本段文字作者论述了他的什么观点?(4分)答: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5分)答:
7.文中“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是指哪些人?作者对这类人的态度怎样?(5分)答
8.“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这句话和“谈中国诗”有联系吗?你怎样理解?(4分)答:
(三)、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 9 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6分)()..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0.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答:
11.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8分)答:
(四)语言运用(10分)12.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以下三个句子,任选其二)(4分)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 李白诗是 杜甫诗是
13.根据内容、句式要求补写句子。(6分)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__①__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__②_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__③__ 要求: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①②处的句式与其之前的标有问号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答:
三、作业
课外找一下文本中提到的一些诗歌,根据朱自清先生的鉴赏评价,认真阅读,细心感悟。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自我组长
学科长 评价 评价 评
价
教师
评价
我的收获与反思:
《谈中国诗》导学案参考答案 / 9 预习导读单
二、1、(1)①cù ②cù ③xiū ④fàn ⑤liáo ⑥yuān
(2)①fú fó ②jiàn xiàn ③ái āi ④báo bó bò
2、①逐渐/惭愧 ②衰败/蓑衣 ③梵文/焚烧
④妨碍/防备
3、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②a.形容声音特别响亮;b.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③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④屡次见到并不感到新鲜稀罕。⑤生硬地结合在一起。⑥话说完了但意思令人回味无穷。⑦形容某些动物的叫声;喘气的声音。
4、(1)①辨别 ②鉴别(2)①采纳 ②采用(3)①珍藏②收藏
三、4、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看待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做论据。
5、(1)主要特点: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证,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2)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指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问题探究单
一、1、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了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这段话很幽默,“流毒无穷的聪明”是批评,却批评得令人会心一笑。
2、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3、学习外国诗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此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一样,其实都是要找一个归宿。作者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就像外国人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对本国的爱恋一样,学习中国诗会使人对本国诗有更深的领会。选段中没有泛论、概论这类空话大话,读者在接受形象比喻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4、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拓展训练单
一、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一支交响乐:战争是变奏曲,谈判是休止符,革命、变革是历史的最强音。山是生物进化的一本史书:岩层是书页,化石是文字,古生物的遗体、遗迹是精美的图案。人是一部电脑:眼睛是输入设备,嘴巴是输出设备,大脑是复杂的芯片。(第一句的比喻引领下面的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且要合理贴切。)
二、1、B [“槛”读jiàn。]
2、C [A项诫—戒;B项灌—贯;D项辨—辩,缔—蒂。]
3、A [B项“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把“由于”放在“公务员”之后,或者删去;C项“的原因”和“的恶果”杂糅,应删去一个;D项只争“冠军”不争“亚军”。]
4、A [从强调发射环境(上文的“凌晨”)考虑,第一处选①;从突出气势及与下文衔接考虑,第二处选④;第三处选⑤,与句①的句式一致;第四处选⑦,既有事理顺序,句意也给人以回味。]
5、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中国诗只是诗,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和外国诗是相融相通的。
6、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作者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西/ 9 诗歌的交融性。
7、“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是指只关注、欣赏本国的文化,不去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孤芳自赏的人。作者对这类人进行了讽刺和反对。“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在幽默风趣中讽刺了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8、有联系。这句话恰好说明读诗的整个过程:“家居”是在读本国诗,“出门”是在读外国诗,“回家”是读完外国诗,又想起了本国诗,还想着再回到本国诗看看二者的区别。
9、C [A项“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错,由原文“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可见,不仅与“天赋”有关,还与“境遇”有关,至于哪个作用更大,文中无交代。B项说法有误,原文是说领略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但感受不一定能。因为“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项“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错。原文是“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可见不同反应是由感受力强弱不同决定的。]
10、(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解析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先分析每段各写了什么,哪几段组成一个表意单位,即一个层次,将各层大意归纳概括出来即可理出全文结构。
11、(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解析(1)从“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2)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12、示例: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瑰而雄健,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李白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而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杜甫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高、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13、①如果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结局呢?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创造“贞观之治”的局面呢?③是否能接纳意见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解析 这类补写题,主要是联系前文语境,句意应保持一致,句子结构要相同或相近。/ 9
2.共圆中国梦导学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坛经》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落实文言文知识。
2.理解禅宗流派及其思想,培养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
3.感知佛理禅趣,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与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坛经》的思想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禅宗流派及其思想,培养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与生活的感悟能力。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下注释,将重要注释写到课文中,并勾画重点字 词句,完成下列问题。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锋利
3.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如为六代祖 衣将为信禀
D、法以心传心 何以渐顿?
4.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的意义。
①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 ②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③世人尽传南能北秀 ④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5.《坛经》是一部怎样的经文?《坛经》两则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请概述。
探究案:探究文本提升能力
一、文本研读
1.研读《慧能受法》思考:五祖为什么选择三更传法慧能,并叮嘱即速离去?
2.研读《南能北秀》思考:文本是怎么评价顿悟、渐悟的?你的评价是什么?
二、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请结合生活与学习,分享让你感悟最深的佛理禅趣(可佛理故事,可来自佛典的一些词语、可含禅意的诗歌)。
(可参考《学案》中提供的交流分享资料)。
【知识链接】
1.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2.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经》为经。
3.《坛经》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一作惠能)的传法记录。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分享交流参考资料】
1.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自佛典,蕴含丰富人生道理。请查辞书或网络,了解下列成语的出处和本义:大千世界、天女散花、水涨船高、本来面目、头头是道、自作自受、自欺欺人、同床异梦、闭门造车、皆大欢喜、拖泥带水、神通广大、引火烧身、鹦鹉学舌、解铃还须系铃人等。
2.许多诗人受到佛理禅趣的影响,如王维、杨万里、苏轼、柳宗元等。他们写花鸟、绘山水、吟闲适、咏渔钓的诗词中有的就含佛理禅趣。复习所学过的,想想他们的诗词意境的特点,并分享你从中感受到的特点。如:
(1) 悟 道 杨妙锡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2)春来草自青,秋到叶自落。
(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5)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6)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3.搜集自己喜爱的佛理小故事从中去谈悟到的人生道理。
参考故事: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放下》
老和尚又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抱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抱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放下》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生活中许多人用行动在诠释佛教智慧。
参考生活实例:张式无喉自然复声疗法:张海恭老师在33岁的时候,因为生了喉癌把整个喉咙切除了,再也不能说话了。三个月之后,掌握了一套能使气流控制在自己的意念之中,能很流利的讲话的方法。即利用丹田进气管来说话。
3.共圆中国梦导学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地图,知道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
2、通过搜集、交流各个国家里的中国城资料,知道海外华人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努力。
3、通过搜集、交流海外华人的故事,知道海外华 人、华侨有着割舍不断的祖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搜集信息, 了解海外华人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难点: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听过《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吗?条件具备的可以播放这 首歌曲的录音或光碟,请学生欣赏或跟着录音一起唱。
这首歌是台湾著名歌星张明敏的成名作。20多年来,他无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 血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揭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久唱不衰的《我的中国心》。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走进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勾 画出生字和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理解、认读,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同时,把最感人的句子画下来,作上感叹号或者自己喜欢的符号,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学生自读,勾画,小组讨论。
1. 交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就把问号画去。
2. 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三)全班交流。
1. 交流小组讨论仍然不明白的地方。随机解决生字新词。
2. 交流小组内同学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五、 合作探究:
1. 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 要的是熟悉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升华情感。
2. 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评价。再读,比较。如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 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情。现在,你就是那位多年未见到祖**亲的海外赤子,在 梦中,你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试一试。放录音,学生跟唱,反复 诵 读,感受。
六、 精读品析:
1. 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要的是熟悉 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升华情感。
2. 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评价。再读,比较。如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情。现在,你就是那位多年未见到祖**亲的海外赤子,在梦中,你 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试一试。放录音,学生跟唱,反复诵读,感受。
七、拓展延伸 :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我们的母亲。那么,只有海外赤子才拥有一颗中国心吗?还有多少炎黄子孙,正是在中国心的感召下,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呢!“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背后是几十万人的精诚合作,是什么驱使他们如此忘我地工作呢?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你还从哪里 看到了滚烫的中国心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 思
雷真民
4.共圆中国梦导学案 篇四
主备教师习志国 杨明杰 焦立伟 时间 2014.8 共计 2 课时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重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重点难点】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课件准备】 白板
【小组任务】 自学 合作 探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2、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3、圆明园: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óu()缎 晨xī()箱qiè()瞥见(). 赃物()缀满()..
2、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4、本文作者雨果是19世纪 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他闻名世界的两部代表作品是《 》和《 》。
【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1—4段:
5、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6、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7、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8、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9、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回答问题。
10、文中运用多个反语,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请找出两个反语。
① ②
1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
A、凯旋而归的丑态 B、狼狈为奸的丑态 C、得意忘形的丑态 D、尴尬的丑态
12、本段文字的中心是()。
A、揭露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罪行。B、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做野蛮人认识。C、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D、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主题阅读】
端 午 节 这 天,村 里 来 了 一 个招 工 指 标。
老 李 头 合 计 了半 天,决 定 采 取 行 动。晚 霞 将 尽,他 拿 了 一 个 红 包—— 200元 钱,去 拜 访 姚 书 记。路 上,他 在 心里 骂 起 了 自 己 : 你 个 老 东 西 瞎 了 眼,去 年 为 啥 怀 疑 姚 书 记 挪 用 公 款,带 头 告 人 家 状 ? 最 后 水落 石 出,人 家 没 有 那 回 事,这 仇,人 家 能 不 记 ?
姚 书 记 开 门 迎进 了 他 : “ 李 大 哥,我 刚 要 出 门 去 找 你,可 巧,你 来 了,明 天 让 你 儿 子 去 卫 生 院 体 检,咱 支部 决 定 让 他 到 化 工 厂 上 班。”
“ 我 儿 子 ? ”
“ 对。今 年 春天 你 住 医 院 花 了 一 万 多 块 钱,全 村 数 你 日 子 紧。” 老 李 头 眼 圈一 红,手 一 松,红 包 落 在 了 地 上。
13、请 各 用 一 句 话 概 括 出 这 篇 短 文 故 事 情 节 的 开 端、发 展、高 潮 和 结局。
(1)开 端 :(2)发 展 :
(3)高 潮 :
(4)结 局 :
14、这 篇 短 文 衬 托 人 物 思 想 性 格 的 事 物 是
15、这 篇 短 文 的 写 作 意 图 是
雅 贼
我独自住在一套公寓里,因工作关系,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一日,半夜归来,发现写字台上有一便笺,内容如下:
朋友:贸然闯入贵府,发现家徒四壁,是个读书人。仅借《金瓶梅》一套(二卷本)一阅,打扰了。另,在厨房炒了五枚鸡蛋吃,喝葡萄酒两杯。抽油烟机坏了,环境有所污染,抱歉。
我身上的汗当时就下来了;急忙扑到书架前,那套《金瓶梅》果然不翼而飞,而35厘米的彩电完好无损,禁不住吐了一口长气。抽油烟机坏了有年余了,看看空酒瓶和碎蛋壳,真以为撞见了鬼。第二天一大早就买了一把防盗锁,这贼人若有书癖,我这几千册的宝贝还不让他给捣腾空了,到了单位跟同事一讲,众人皆笑,说我够幸运的,这贼心眼不坏,以后出门,在上留50元大洋,人家也不容易。
经济拮据,大洋自然未留。两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写字台上凭空多出一摞书,顿时头如斗大。贼人果然来过,照例修书一封,全文 如下:
朋友:二卷本《金瓶梅》完璧归赵,是洁本,甚无趣。贵单位书记李恒家也有一套《金瓶梅》五卷本,竖排,台北版,精华一览天余。看你喜藏书,请笑纳。李书记家还有美元8000、存折6本、各种有价证券数目惊人,除美元外,其余已寄检察机关,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另:换锁实属多余,防君子,不防小人,老话了,知识分子,应该知道这个。
第二天兴致勃勃赶到单位,四下探访,书记果然已停职审查,原因不详。于是笑个不停。同事问我,仍笑而不答,同事便以为遇上了痴,随我疯去。
16、阅读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两次全文引用贼人的书信,几乎占了全文三分之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书记停职审查的原因是什么?
(3)贼人再次到“我”家后,“我”为何“兴致勃勃”赶到单位“笑个不停“?
17、印证作者特别爱书的心理描写的一句是
“ ”动作描写一句是“ ”(2分)
18、结合本文,谈谈“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含义。(2分)
19、看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写出来,不超过100字。(3分)
20、本文题目“雅贼”,从全文看对“雅”理解不正确的三项是()(3分)A、贼人很讲礼貌,偷了书还说“借”,而且还“完璧归赵”。
B、贼人偷吃了主人的鸡蛋和酒,还调侃地留下便笺,很有些文人的雅趣。C、尽管是贼人,但对书有特别的研究和爱好。
D、对书有一定的了解,对读书有尊重,对腐败者有揭露的行动,是有文化品位的“贼”。E、相比于社会上某些为官者的腐败,贼人的行为高雅多了。【能力提升】
21.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电视机里传来了雄壮的国歌,屏幕上显现出那样鲜红的五星红旗。啊,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终于站起来了。它不再是那任人践踏的小草,而是一株苍翠挺拔的大树,它不再是,而是。它不再是,而是。
22、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① ② ③
23、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 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教(学)后记】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答案
1、绸 曦 箧 piē zāng zhuì
2、(1)文明人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何来“文明”?野蛮人饱受文明人的欺压与凌辱。两相对照,自诩为文明人的英法联军何来“文明”?类似反语的用法,是雨果对侵略者的愤怒谴责。(2)这正是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不是人民,而是治人者——政府。鲜明的立场,表现了雨果是人民的雨果。(3)好一个“我证实”,其凛然之气、无畏的精神,让人折服。
3、D
4、法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默读课文1—4段:
5、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6、(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7、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具体讲园中之物; 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8、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9、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五、重点研读:
10、①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11、C。
12、C。13(1)开端:村里来了个招工指标。(2)、发展:老李头去给姚书记送红包。(3)、高潮:姚书记决定把招工指标给老李头的儿子。(4)、结局:招工指标给老李头的儿子。
14、红包
15、歌颂农村基层干部不计恩怨、秉公办事
16、(1)是叙述情节的需要,更是突出贼人“雅”的需要。(2)他家美元、存折和数目惊人的各种有价证券,深感反腐倡廉人人有责”的“贼人”将所窃的证据寄到检察机关。(3)有多种原因:a贼人的留言和行动让“我”感到有趣;b“我”并没有损失什么;c“我”急于想看书记的结果;d“我”了解书记被停职审查的原因,但又不便说出。(只要能答出任何两点即可)
17、心理描写“这贼人若有书癖,我这几千册的宝贝还不让他给捣腾空了”。动作描写的“急忙扑到书架前”。
18、象“书记”那类小人,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他都 依然能占国家的便宜,岂止一把防盗锁就能解决问题吗?真正的君子,是无需防备的。言之有理即可。
19、抓住两点(1)揭露的主题方面,(2)自己的实际行动方面。20、A B C21、略
5.共圆中国梦导学案 篇五
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一、导入了解基本知识 1.关于“序” :
序作为一种文体,序也作“叙”或称“引”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有助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古代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2.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晚年又号,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著作有《六一诗话》、《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3.背景介绍: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二 学习新课,朗读课文,读准音: 1.给下面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李存勖()其矢()皆自于人欤()伶官()盛以锦囊().....誓天断发()抑本其成败之迹()四应()遗恨也()....智勇多困于所溺()泣下沾襟()有的放矢()仇雠()已灭 ....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一二段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 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第三、四段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5.举天下豪杰,举:全、所有的 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检测自学环节的“理、原、赐、恨、乃、负、抑、本、迹、系”9个实词的含义。理: 原: 赐: 恨: 乃: 负: 抑: 本: 迹: 系
积累掌握“人事、所以、从事、贼、意气、及其、组”等词的古今异义。
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行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古义:叛军;今义:小偷)其意气之盛(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
及其衰也(古义:及,等到;其,它;今义: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组)
系粱父子以组(古,绳索,今,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
6、文言句式(A)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也”表叛断)②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B)被动句 ①为天下笑。(介词“为”表被动)②而智勇多困于溺。(介词“于”表被动)(C)省略句
①(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省略主语和宾语)②(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指先王)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和宾语)(D)倒装句
①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锦囊盛”)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所溺困”)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7、翻译全文,重点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fú,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五、检测环节
1、熟读文本,合作互译全文。
2、背诵文章1、2段。
3、新课程作业。
宜春中学语文学科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导学案2 编写:朱 宇 学生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3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一、合作探究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
4、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 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5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6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少牢(shǎo)
仇雠(chóu)
伶官(línɡ)B.俳优(pái)
欤(yú)
契丹(qì)C.盛以锦囊(shânɡ)
溺(nì)
汾州(fãn)D.度曲(dù)
沾襟(jīn)
李存勖(xū)解析:A项“少”应读“shào”;C项“盛”应读“chãnɡ”;D项“勖”应读“x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D。A项,“从事”,古义为一般官员,今义为做某项工作;B项,“人事”,古义指人的作为,今义为人事工作;C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D项,“凯旋”,古今义都是胜利归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解析:B。例句中的“其”为代词,代庄宗。B项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期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跟其他三句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六国与秦皆诸侯 解析:B项“与”是动词,意为“给”;A、C、D三项“与”均为介词,意为“和”。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函梁君臣之首 D.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解析:A项是动词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 B、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6、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成分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未及见(于)贼而士卒离散
解析:D项无省略介词。
7、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智勇多困于所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解析:D项“于”是介词,引出处所,不表被动。8.下列各句的诵读,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解析:C项应为:抑/本其成败/之迹。
阅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完成10~12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
B.我得兄事之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0、下列句子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燕王,吾所立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9.解析:A项“函”名词作动词;B项“兄”与例句“夜”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兴”是使动用法;D项“困”无活用现象。答案:B
6.共圆中国梦歌词 篇六
我有一个梦,一个龙的梦。我有一个中国梦啊,一个强国梦。
我梦见中华巨龙腾飞而起,我盼望龙的传人共圆中国梦。我有一个梦,一个龙的梦。我有一个中国梦啊,一个强国梦。
我梦见中华巨龙腾飞而起,我盼望龙的传人共圆中国梦。太阳和月亮共圆富强中国梦,阳光明媚国强民富奔向小康更强盛。蓝天和海洋共圆美丽中国梦,和谐家园天蓝水碧锦绣江山大繁荣。长江和长城共圆文明中国梦,礼仪之邦闻名天下吉祥幸福好人生。白鸽和祥龙共圆复兴中国梦,龙脉相传中华复兴美好世界永和平。太阳和月亮共圆富强中国梦,阳光明媚国强民富奔向小康更强盛。蓝天和海洋共圆美丽中国梦,和谐家园天蓝水碧锦绣江山大繁荣。长江和长城共圆文明中国梦,礼仪之邦闻名天下吉祥幸福好人生。白鸽和祥龙共圆复兴中国梦,龙脉相传中华复兴美好世界永和平。
太阳和月亮
太阳和月亮共圆富强中国梦,阳光明媚国强民富奔向小康更强盛。蓝天和海洋共圆美丽中国梦,和谐家园天蓝水碧锦绣江山大繁荣。长江和长城共圆文明中国梦,礼仪之邦闻名天下吉祥幸福好人生。白鸽和祥龙共圆复兴中国梦,龙脉相传中华复兴美好世界永和平。
世界永和平。
中国梦,强国梦。国家强,民族兴。
中国梦,强国梦。国家强,民族兴。
打靶归来歌词
胸前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 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mi suo la mi suo la suo mi dao ruai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歌声飞到北京去 毛主席听了心欢喜 夸咱们歌儿唱的好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mi suo la mi suo la suo mi dao ruai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一二三四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 把营归
mi suo la mi suo la suo mi dao ruai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歌声飞到北京去 毛主席听了心欢喜 夸咱们歌儿唱的好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mi suo la mi suo la suo mi dao ruai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一二三四
小拜年歌词:
7.导学案导学 篇七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半年的时间,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导学案教学体会。
一、体会
(一)、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案导学”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思索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这样做: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改下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三)通过教师有效地 “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四)“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五)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六)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七)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选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
2、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学案教学的认识体会及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武
艳
萍
8.缅怀革命先烈 共圆中国梦 篇八
(4月1日)
女:敬爱的老师!
男: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合:大家好!(敬礼)
女:我是主持人 王一帆
男:我是刘晓阳
女:梦想,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动力。
男:梦想,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
女:梦想,周而复始,梦想,锲而不舍。
男: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着一个长长梦,几经辗转,几经沉浮。时至今日,汇聚成了一个梦,合:中国梦
男:清明节更是缅怀革命先烈的节日。
女: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生活,多少英雄血沃沙场,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男: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女:樱桃园小学四年级
(一)中队“共圆中国梦”主题升旗仪式
合:现在开始
女:今天的升旗手是乐于助人的周雨婷
男:护旗手是品学兼优的代睿斌、纪佳彤、孙玮蓬、张心语、女:全体肃立,出旗,奏乐
男:奏国歌,升国旗,向国旗敬礼
女:(礼毕)同学们,我们是党的儿女,是五星红旗下幸福的一代,我们不会忘记先烈的遗志,下面请听国旗下讲话,掌声欢迎同学。
男:昨天永远属于过去,今天就在脚下,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去开拓美好的未来,女: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好知识,弘扬革命精神,争取今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男:下面请辅导员讲话。
女:上个星期,经过值周老师和大队部同学的检查记录,我们评出的纪律示范班
分别是:班,班,班,班,班,班。男:卫生示范班分别是:班,班,班,班,班,班。女: 行为示范班分别是:班,班,班,班,班,班。男:路队示范班分别是:班,班,班,班,班,班,请以上班级的班长上台领奖。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有请为他们颁发流动红旗,大家掌声欢迎。
男:这些班级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再次掌声欢送他们回班。
女:为了当好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做到:学习求真、性格求乐、言行求雅、做人求诚。
男:嘉鱼县实验小学五(3)中队 “缅怀革命先烈 共圆中国梦”主题升旗仪式
9.共圆中国梦导学案 篇九
(2)I often spend time with my family.1.Don’3.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A.carefullyenoughB.enough carefully
(1).….be good for….C.careful enoughD.enough careful
(2).spend….onspend….(in)doing….(3).enough A.some habitB.some habitsC.any habitsD.any habit
【知识链接与探究】 1 Good habits are important for good health.A.isB.areC.wasD.were
.be good for 意为“对……有好处” e.g: Doing eye-exercise is good for your eyes.4.Please at 8:00 in the morning.其反义词为“be bad for”意为“对……有害处”e g:Eating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health.A.wake me upB.wake me upC.wake meD.wake I up 拓展:1).be good to 后常接某人,意为对某人友好,反义短语:be bad to s b对某人不友好 our health.e.g.:The teacher is good to his student这位老师对他的学生很好。A.is;forB.are;forC.is;toD.are;to
2).be good at在…..方面擅长,介词at后常跟名词,代词或动名词。同义词组:do well in.。Ⅳ.根据汉语完成句子。
e.g.: He is good at playing chess.他擅长下棋。The boy does well in English.这个男孩擅长英语。1.我们经常去超市买食物。
2.I often spend time with my family.food.spend, cost, take与pay四个词都表示“花费”.2.他们昨天去钓鱼了。
spend主语是人,常用结构有:spend timemoney on sth.doing sth;e.g.: He often spends much time on English.或 He often spends much time in learning English.3.我一天刷三次牙。
他经常在英语上花费很多时间。I brush my teeth
pay 的主语是人,多用于买某物花费多少钱。常与for连用.,pay…for 意为“花费….买….” 4.他每天花很多时间做家庭作业。
e.g: My friend paid ten yuan for a new pen.我朋友花费10元钱买了一只新钢笔。his homework
cost主语是物;e.g: The sweater cost me 120 yuan.这件毛衣花了我120元。5.他们同时都跳了起来。
take常用于it takes sb.some time to do sth.结构。They began to dancee.g: It takes me 2 hours to do my homework everyday.我每天花2小时做家庭作业。6英语很难,但我从来没有放弃。
3.enoughadjadv足够的(地)。enough作形容词修饰名词时,放在名词的前后都可以。7.不要看太多电视,你应该多做锻炼。
enough作副词时,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要后置。如: Don’He is old enough.I have enough time.Ⅴ.句型转换。
【课堂练习与检测】 1.at,I,in up,6:30,morning,the week often.(连词成句)
Ⅰ.英汉互译
对划线部分提问)
5.一天三次6.太多的 7.在晚上?
8做家庭作业 9同时10.很久以前3.She did her homework half an hour ago.(改为一般疑问)
Ⅱ.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填写单词。.4.It is good for you to eat more vegetables(同义句转换)
10.共圆中国梦导学案 篇十
教材篇目
《长恨歌》《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单元目标
1.背诵并默写相关的名言名句。
2.复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1.复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复习掌握分析古诗主旨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字音
御宇yù回眸móu粉黛dài
姊妹zǐ鼙鼓pí霓裳nícháng
城阙què云栈zhàn萦纡yíngyū
马嵬wéi临邛qióng仙袂mèi
玉簟秋diàn凝睇dì巨擘bò
眇眇miǎo骋望chěng潺chányuán
水裔yì江皋gāo踯躅zhízhú
柏森森bǎi绸缪chóumóu思悄然qiǎo
静悄悄qiāo千乘shèng乘风归去chéng
号哭háo喊号子hào载歌载舞zài
一年半载zǎi
二、字形
度春xiāo宵无闲xiá暇
三顾频fán烦渔阳pí鼙鼓
珠bó箔银屏qiān搴汀洲兮
修qì葺wǎng罔薜荔
长cháng使英雄泪满襟
瓜洲zhōu渡雁zì字回时
三、词语
1北嫖鲇锞渲屑拥愠捎锸褂玫恼误。
(1)我们应该长风破浪,勇往直前。(√)
(2)这个小女孩既聪明又可爱,真是天生丽质。(√)
(3)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
(4)老师三顾茅庐,了解小芳的家庭情况。(×)
(5)远处放炮开山的声音真是石破天惊。(×)
2苯馐途渲屑拥愕淖帧
(1)姊妹弟兄皆列土
(2)东望都门信马归
(3)耿耿星河欲曙天
(4)其中绰约多仙子
(5)登白兮骋望
(6)鸟何萃兮中
(7)夕济兮西
(8)时不可兮骤得
(9)疏石兰兮为芳
(10)罾何为兮木上
3敝赋鱿铝屑拥愦实暮义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1)可怜光彩生门户。
(2)雪肤花貌参差是
(3)举杯断绝歌路难
四、名言名句
1.解释下面的句子。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2)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1)帝子降兮北渚,。(屈原《湘夫人》)
(2)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3)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4)骊宫高处入青云,。(白居易《长恨歌》)
(5)西宫南苑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6)蜀江水碧蜀山青,。(白居易《长恨歌》)
(7),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
(8)君王掩面救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9),将以遗兮远者。(屈原《湘夫人》)
(10),罾何为兮木上?(屈原《湘夫人》)
(11)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12),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3)捐余袂兮江中,。(屈原《湘夫人》)
(14)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15)时不可兮骤得,。(屈原《湘夫人》)
(16),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7)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18),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19)丞相祠堂何处寻?。,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20),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21),尽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
(22)归来池苑皆依旧,。(白居易《长恨歌》)
(23)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五、素材集成
1.素材: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长恨歌》)
应用提示:生死相离,两界茫茫,李隆基和杨玉环为我们上演了一场爱情悲剧。然而他们那份对爱情的执著、坚定,即使阴阳相隔,仍然燃起了永不泯灭的烈火。适用范围:信念。
2.素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应用提示:门阀制度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中不平。鲍照出身寒微,“身第孤贱”,空有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他以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兴,用平地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的出身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适用范围:出身与人生。
3.素材:三顾频烦天下计。(《蜀相》)
应用提示:刘备为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诗人杜甫处于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之际,爱国之心使其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统一。适用范围:人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4.素材: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应用提示:报恩、士为知己者死、愚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呕心沥血,耿耿忠心,开济两朝耗尽了他生命的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浓缩了他生命的全部。一代智圣诸葛亮,大业未竟身先去,忠肝义胆真英豪!
5.素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应用提示:“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给予高度评价。垂暮之年的陆游忧心忡忡,北望中原,不禁泣泪沾襟。想想自己空以卫国柱石自许却早已“鬓先斑”,不禁羡慕起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适用范围:理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6.素材: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应用提示:当勾践胜吴归来时,已把昔日的屈辱与苦难忘得一干二净,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喻示人们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应忘记失败的教训,不断反思自己,检省自己,方能使事业长盛不衰。适用范围:“昨天、今天、明天”,记忆,时间,“胜不骄、败不馁”,反思,失败与成功,“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7.素材: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
应用提示:面对门阀制度的阻碍,鲍照郁郁不得志,然而他并未消沉,而是发出“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呼声,喻示在逆境中不应发愁,应自我宽解,心胸宽阔。适用范围:自强不息、面对逆境、心态。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解读】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情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考查方式为默写,具体考查类型有三种:
1备出标题或开头一句,要求学生默写全篇内容。如(广东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2备出上句或下句,让考生填写下句或上句。如(全国卷Ⅰ)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
3碧峁┨囟ㄓ锞常让考生填写相关古代名句。如(20湖北卷)古代诗人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①”;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②”;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③”;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④”。
此题型以课本上的名句名篇为主,兼考课外知名度高的名句或名篇。
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①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②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③要注意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④要留意具体语境、语句顺序、语句出处;⑤注意审题看清要求。
【考题例析】
1.(高考北京卷)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莫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鹏之徒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4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6,毕竟东流去。,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参考答案】(1)春服既成浴乎沂(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庶竭弩钝攮除奸凶(4)浩浩汤汤朝晖夕阴(5)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6)青山遮不住江晚正愁余
【试题分析】要养成“一字不差”的能力。
2.(20山东潍坊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
(2)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3)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黍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
(4)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
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及解析
(1)不耻下问惟有饮者留其名
(2)江月何年初照人东篱把酒黄昏后
(3)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善假于物也似诉平生不得志
诗歌的主旨
【考点解读】
对诗歌的主旨的考查,体现在“分析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上,往往和作者的感情结合在一起。题型有: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②某句描写与主题的关系;③几种观点你同意哪种,简要分析等等。
【考题例析】
(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1)(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到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和分析结构布局的能力。
【解析】在近几年全国卷的同一考点的题型中,这种设问是非常新颖的,但难度并不大。解答时,重在审清题干要点。抓住“渐向暝(慢慢变得昏暗,已是薄暮时分)”、“更深”,便不难发现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待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雁无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情更进一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全词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除此之外,都是情景相生,要注意抓住情与景连结、相融的词语,如:“阴、暝、凄冷、寂静”,这几个词语既描写了景物,渲染了氛围,也蕴含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另外,抓住意象,也是解题的关键点,如:“雁(影)”、“(孤)灯”,前者表现羁旅漂泊的境况,后者表现孤独凄苦的感情。
【定点训练】
一、名言名句
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回眸一笑百媚生,。
(2),秋雨梧桐叶落时。
(3)在天愿作比翼鸟,。,。
(4)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5)心非木石岂无感?。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7),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
(8),御宇多年求不得。
(9),与佳期兮夕张。
(10)丞相祠堂何处寻?。,。,。,。(杜甫《蜀相》)
(11)云中谁寄锦书来?,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2)早岁那知世事艰,。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13)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
(14)越王勾践破吴归,。宫女如花满春殿,。(李白《越中览古》)
(15)帝子降兮北渚,。,。,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二、字词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逼渲写略级嘞勺哟略迹好篮们嵊的样子
B钡前踪獬彝骋望:奔驰远望
C蹦窈屋唾庵休停壕奂
D毕济兮西涛蹋何髅嫠边
3.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必柁道筚馕帷
B边ㄞ≠饧日
C毙烈拈官庖┓
D本裴阽唾獠⒂
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有变化的一组是
①可怜光彩生门户
②雪映花貌参差是
③金屋妆成娇侍夜
④回眸一笑百媚生
⑤安能行叹复坐愁
⑥千载谁堪伯仲间
A雹佗B雹冖C雹佗D雹茛
三、阅读鉴赏
5.(2011年天津二中三测)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6.请比较下面两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8.(2011重庆三中测试)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2011年山东日照一中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11.根据你对诗词鉴赏考点的理解,试对《一剪梅》命制两道题交给同桌做一做。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公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2.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答:
13.如何理解“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
答:
14.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答:①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
②引用王维诗句的作用:
15.文章是写李清照崇高人物的,写祥林嫂、杜十娘、秋瑾这些女性各有什么作用?
答: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
三、
2.(1)封爵赐邑(2)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行(3)天色微明的样子(4)美好轻盈的样子(5)纵目远望(6)聚集(7)西面水边(8)轻易,一下子(9)散布(10)渔网
3.(1)这里是“可爱,可羡”,今义是怜悯
(2)这里是“差不多”,今义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3)这里是“停止”,今义为“隔断或没有消息”
四、
1甭
2保1)目眇眇兮愁予
(2)六宫粉黛无颜色
(3)举杯断绝歌路难吞声踯躅不敢言
(4)仙乐风飘处处闻
(5)落叶满阶红不扫
(6)圣主朝朝暮暮情
(7)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8)回看血泪相和流
(9)搴汀洲兮杜若
(10)鸟何萃兮中
(11)夜半无人私语时
(12)天长地久有时尽
(13)遗余兮澧浦
(1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5)聊逍遥兮容与
(16)玉容寂寞泪阑干
(17)镜中衰鬓已先斑千载谁堪伯仲间
(18)袅袅兮秋风
(19)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20)春宵苦短日高起
(21)缓歌慢舞凝丝竹
(22)太液芙蓉未央柳
(23)在地愿为连理枝
【定点训练】
一、1.(1)六宫粉黛无颜色
(2)春风桃李花开夜
(3)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吞声踯躅不敢言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早岁那知世事艰楼船夜雪瓜洲渡
(8)汉皇重色思倾国
(9)登白兮骋望
(10)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雁字回时
(12)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战士还家尽锦衣只今惟有鹧鸪飞
(15)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二、
2.B(纵目远望)
3.A(“罔”通“网”)
4.C(①这里是“可爱,可羡”,今义是怜悯。②这里是“差不多”,今义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三、
5.(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6.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一写越王勾践,一写吴王夫差,表现两大敌对势力首领的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7.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8.(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9.(1)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10.(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11.提示:主要从诗歌主旨和表现方法方面出题。
四、12.(6分)李清照的美体现在:(1)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立场上的坚定;(2)追求人格超俗和爱情之尊;(3)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13保6分)在封建社会,女人应依附男人,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而李清照作为知识分子,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前一句4分,后一句2分)
14保4分)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待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15.与祥林嫂对比,表现李清照对现实的关注;与杜十娘相比,显出李清照的坚忍、执著;与秋瑾对照,表现她们在人格追求上的相知相遇。
【共圆中国梦导学案】推荐阅读:
心系两岸,共圆中国梦01-08
共圆中国梦串词02-06
部编版共圆中国梦10-22
部编版82共圆中国梦08-21
同心同德共圆中国梦08-22
读《同心共圆中国梦》后感11-13
共圆美丽中国梦手抄报01-15
共圆美丽中国梦 青年学子在行动09-01
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书画展支持单位07-01
中国心,中国梦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