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秋天(精选20篇)
1.最后的秋天 篇一
最后的秋天-生活随笔
在这个秋天,所有的人都收获了希望。
而我的思想一直在一群人的身后,捡拾着荒凉,也不乏有成熟的麦穗卧于脚下,小心的拾起,隐约可见那原始的锋芒,曾经的弩拔,曾经的毅力。无一不留有残迹。尽管退去了锋芒。
就连麦鸟的叫板也不能再让它恢复原有的倔强。
和自己如此的相像。
这或许就是经历过后的一种满足。
带着饱满的喜悦,用生命换取赞誉,以充实报答汗水的努力,这是故乡秋收的美景,一群人,一把镰刀,收割着希望的土地,当夕阳落幕时,带着疲惫,可满脸笑意的回家,身后有百鸟护送,脚下有落叶铺路,而家里,早已是温暖在等候着,何等的幸福呢!
在这个秋天,我无法回到家乡去,黎明前,我听到了阳光洒在树叶上的声音,深呼吸,由远而近的气流冲进我的身体,毛空间都感觉要找出一颗颗小嫩芽,美美的,感觉舒服。
视线一直望着远方,远方那么辽阔,远方的辽阔有我看不到的自由,如鸟儿飞来飞去,诱惑着被捆缚的思想,还有我的心,时而忧郁,时而欢喜,时而回归到沉默的`自己。
一直奔跑在大山里,一座又一座山,一条小路深入浅出的递进,爬过荒凉,跨过坎坷,走过岁月。从不肯轻易倒下,一个信念一直放在心里,支撑着我脆弱的思想,艰难地行走着每一步。
每一次跌倒都会反思,不是路太崎岖,而是目光不能和心并驾齐驱。
每一次收获都心存感激。
感激身后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更感激每一段道路,让我在经过时,能重新认清道路,不再重蹈覆辙,不再轻易放弃,无一不是我的收获。
思绪在这里止步了,起来伸了个懒腰,浑身的轻松,仿佛疲惫也厌倦了疲惫退去。
窗外,秋风吹动这只剩下几片黄叶的树枝,就连那几片黄叶也无力挣扎,在华丽的舞姿过后,曲中散去。
各自等待着命运的抉择,或是浪迹,或是入土为泥,或是收集在文人墨客的书页里,没有选择。
光秃秃的树上,几朵牵牛花攀着枝头舞蹈,细长的藤蔓把花朵高高地举起,在秋的荒凉中,无疑不是一种慰藉,对于我的慰藉。
忽然感觉,美丽并不是瞬间,就如同那几多牵牛花,尽管无人欣赏注目,还是在默默的绽放着最后的美丽,迎着冷风,迎着阳光,和根配合得如此默契。
又是黄昏了,喜欢黄昏那缕缕炊烟,喜欢鸟儿唱着歌回到家里,喜欢一家围着桌子,吃着饭菜,看着电视。
每每此时,都会想起家乡的母亲,一个人对着孤灯叹息,而父亲,远远地望着,望着,沉默无语……
2.最后的秋天 篇二
男人最多还能挺一个小时, 现在, 他已经视线模糊, 神志不清。男人对身边的护士说:“我要见我妻子, 我有话要跟她说!”护士说:“你等一等, 我们已经跟她联系了, 她很快就到!”
一会儿, 一个女人走了进来。女人来到男人身边坐下, 她握住男人的手, 轻声说:“我来了!”
男人说:“我死了, 你还年轻, 要找个男人嫁了!”女人轻声说:“我知道!”
男人说:“你不喜欢烟雾, 以后, 你要找个不抽烟的男人。”女人轻声说:“我知道!”
男人说:“你不喜欢吃蛋炒饭, 以后, 你要找个也不吃蛋炒饭的男人。”女人轻声说:“我知道!”
男人说:“以后, 你找的男人还要是不会喝酒的。今天, 我就是喝了酒开车才出的事, 怨不得别人!”女人轻声说:“我知道!”女人的脸上, 已经挂满了泪水。
男人说:“你什么都好, 唯一的就是不够爱自己。以后, 你要多多爱自己。”女人哽咽地说:“我知道!”
……
终于, 男人闭上了嘴巴, 他停止了呼吸, 他的脸上, 写满了幸福。
这时, 女人的眼泪流得更凶了。一个护士上前说:“护士长, 你别伤心了, 他很满足。”
是的, 这个女人, 不是男人的妻子, 她是护士长。医院跟男人的妻子联系, 可就是打不通电话, 一商量, 决定让护士长假装男人的妻子。
3.最后的最后 篇三
莫北,我现在常常想起流坑,你说过你喜欢的江西古镇。你说乌镇已经不是原来的乌镇了。有时候你念叨着它,带着一脸惆怅。接着你又说,小希你去过流坑吗?我想我们该在那里相遇。小希,十年之后你还会记得我吗?
莫北,你常这样喃喃自语。无数个夏天的傍晚你背靠家乡的那棵苍老的槐树,那些白色纸张被搁在一块大木板上,你埋着头拿着2B铅笔奋力地涂鸦。你告诉我那些在画纸那个白色世界里垂垂老去的素描画,它们以一种怎样的力度和姿态吸引着你。我经常看着你的手,略微粗糙而又黝黑的手,手上沾着的黑碳一直存在并漫无边际地延续下去。
莫北,我记不得我们的相遇是怎样的了。只记得在那个宽敞的教室里,新的任课老师神情激昂地站在讲台上说教,我们刚好是同桌,你偷偷地递了张纸条给我。我们一个上午乐此不疲地倾诉,那些空间不大的纸张上挤满了我们密密麻麻的字迹。
这一切好像都是顺理成章地自然。我们被安排进同一个宿舍,是上下铺。冬天的时候你的床铺总是空荡荡的。在那些个寒冷的夜晚,你说,小希,两个人睡觉真好。你搓了搓手,整个身体埋在山堆一样的被子里,只露出个头。我在淡淡的月光里看见你闪亮的眼睛像黑夜里两盏幽幽发亮的灯。
那个时候我想,我们应该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小希,小希。莫北你总是这样叫我。在凌晨的微微发白的天幕下,我们在大操场长长的跑道上漫无目的地奔跑。深夜宿舍楼顶的走廊成了我们的天地。悠长的廊子包裹着这栋楼房。我们再用不着待在二楼走廊拐弯处的角落里看天空了。
那几天一直下着大雨。我在那个傍晚回到宿舍的时候看到你。“小希。”你微微张开嘴,我听到你有些颤抖的声音。宿舍里没有开灯,外面灰蒙蒙的天空下着倾盆大雨。你的脸阴暗得像沉浸在一片深幽的水中。我唯一清晰的印象仍旧是你发亮的眼睛。周围寂静无声,我只听到厕所里的水龙头滴水的声音。终于你站起来,我看到你拖着无力的腿朝我走来,你拉起我的手往外边走。我知道你要带我去哪里。大雨连绵,你在空旷的楼顶上大声喊着他的名字。你说,“小希,我爱他。”莫北,那时候我束手无策地呆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歇斯底里地哭,我从未看过你这样。我分不清你脸上的雨水和泪水。我们两个在那片空地上显得渺小而迷茫,豆大的雨点不断地拍打我的脸。莫北,我睁不开眼睛。
小日子一天又一天平平缓缓地过去。
“小希,”你说,“我发现我的梦想太遥远。这个世界,我们究竟应该能得到什么。”
莫北,我们说着乱七八糟的话,以为可以忘记时间和现实。我们有追求的梦想,我们的倾诉在小日子里像张平实皱折的黑色纸张,一阵风吹来就可以让它飘起。
“我还是常常想起老家。”你说。那些天的夜里月光冷瘦,我们挤在一张床铺上。莫北,我听得见小木窗外面劲厉的寒风。黑暗重重地把我们包裹起来,那些往事在深夜里可以反复回味。
我们总是有些无谓的争吵,久而久之那些争执好像成了我们之间每天必不可少的内容。以至于后来你说,可能是太近了。你说小希,我终于理解距离可以产生美。然而尽管是这样,我们的距离还是在缩小,我们依旧亲密无间,像极两小无猜。莫北我很容易想起一些旧事。我记得那是争执最大的一次。我把你撇在操场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几天没有说话。我们两张桌子远远地隔开。尽管上课的时候我仍偷偷不时地瞥你一眼。
我们都倔强,谁也没有先说话。那段日子我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在校园里空荡的楼道上走着。有时候坐在教室的桌上静静地看天空里倏忽而去的飞鸟。一直延续到你敲我家门的那个上午。我睡眼惺忪,一拉开门我有些回不过神来。那阵子你生病了,我每天坐在离你不足一米的地方听到你一阵接一阵的咳嗽声。它们在琅琅的读书声,在教室里空寂的空气中活跃着,乐此不疲。我看到的你,像尊破损的木像一样孤独地被镶嵌在门槛边,你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你慢慢地拖着细小的步伐走了进来,你说,那些大鸡蛋是家里的老母鸡刚生的。“小希,你瞧,还有余温呢!”你轻快地说着,竭力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莫北,我在你沙哑的声音中感到一阵心酸。
莫北,我们每天晚上还是挤在那张狭小的单人铺上睡觉。我记起你曾经在深夜为我画的素描。昏黄的灯光映着你微胖的脸,你的嘴微微向上,翘成一道好看的弧线。
莫北,我们的时光好像结束于你告诉我你即将北上前往一个美术学院。那天晚上我们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却在空旷的楼顶一醉方休。你趴在我的肩膀上,说:“小希,等我的信。”
莫北,我记得那天晚上只有很少的月光,我在黑暗中无法看清你曾经明亮的眼睛。
我们的爱,我们的恨,一起消失在那个冬天。莫北,后来我一直觉得那个冬天其实并不寒冷。
你说我们要在十年之后还记得彼此。或许那时候我们会在流坑相遇。那些交错冗长的深巷,飘荡的垂柳之下缓缓漾着微波的流水。你说在那柔情似水的小镇我们可以把彼此看得透亮。其实一直到后来我们所剩的,已经寥寥无几。我们的身边空荡荡的。
莫北,我现在把房间里的窗子都打开了。大片的阳光洒进来,房间像个透明耀眼的城堡。
4.秋天的最后一场雨作文 篇四
秋雨是彩色颜料。它把银杏树染成黄色,黄色的叶子,扇动扇动,带来了凉爽的秋天;它给枫树和红色的枫叶带来红色,像蝴蝶一样飞舞;它把金子给了稻田,一阵风吹过。金色的稻田就像金色的大海。一波又一波的稻浪,被海浪推着,蔚为壮观。
秋雨是酸甜的调料。苹果酸,甜甜的,孩子吃了脸上露出一窝笑声。
秋雨是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来了。小松鼠忙着摘松果;青蛙收拾好自己的家,准备睡觉过冬;杨柳树叶不愿离开母亲,落在她脚下。
5.秋天的最后一场雨作文 篇五
秋天的雨,是一盒五颜六色的颜料。它把金黄色给了梧桐树,那金黄金黄的梧桐树叶像一个个大手掌,拍着手欢迎秋姑娘为自己的树叶涂上金黄色;秋姑娘把红色给了苹果树,树上的苹果红彤彤的,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桠上;秋姑娘把黄色给了柳树,绿叶子变黄了,就像柳树姐姐的头发变成了黄色;秋姑娘把绿色给了杨树,杨树就像穿着绿色的铠甲,守卫着大地妈妈。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橘子香香的,苹果甜甜的,还有柿子、石榴、香蕉,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藏在小雨滴里。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口笛。告诉大家冬天要来到了。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有时一字行,有时人字行,准备到南方过冬;大棕熊在树林里找合适的树洞,准备在冬天里睡上一觉;小蚂蚁在加紧储藏粮食,准备过冬。
6.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作文600字 篇六
在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地方:春天的春风万物复苏,夏天的热浪炎热灼人,秋天的秋风凉爽愉悦,冬天的寒风阵阵逼人。我最喜欢的是秋天,它可以勾起我的无限回忆。
又是一年的秋天,又是在同一个地方,又是满地红、金结合的“地毯”,我独自一人走在公园小路上,地上铺满了落下的树叶。踩在上面“吱——吱”地响。以往,这个声音不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但这次,这个声音却勾起了我无限痛楚的回忆。
让时间的思绪回到去年。去年此时,两个身影还手牵着手有说有笑地走在这条小道上,不远处还飘来阵阵树叶的清香,离我们三、四米远的地方有一家人正说说笑笑野餐呢!而今年原本商量好组建家庭的我们,怎么就说走就走,说散就散呢?
正当我想到这里,听见不用远处依旧有人家在野餐说笑的.声音,我不禁泪如潮涌控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起来,看到远处停放的那部似曾相识的自行车,也曾想起学识渊博的你。看见这些不禁触景生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突然,一阵寒风吹过,我明白,过了今夜,明日已是冬季,就像你当初选择离开我一样冷酷无情。想到这里我咬牙切齿,心中十分怨恨你,正如火在火炉中烧得正旺。我哭着跑回家一头扎进枕头嚎啕大哭,内心中的波涛久久不能平息。我太想你了,你快回来吧!
就在我伤心的背影后,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也随之缓缓飘落,它悄无声息的又被风吹起,载着我的思念飘向远方……
7.最后的旅程 篇七
——题记
每当我听到老师说“毕业班”这三个字时,心里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又有一种欲哭的冲动。在这最后一年里,我们彼此都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每一瞬间。我们在平静的时候,总爱闭上眼, 回忆着,回忆着我们的小学时光,那时候的每一个片段——我们的笑、我们的泪。在这些年里,我们哭过、笑过、闹过、痛过。我无法忘却那些快乐的日子,不敢想象没有现在的朋友在身边陪伴的日子该怎样度过。到那时,我多么寂寞,多么孤独哇!到那时,只有咖啡、思念、回忆和漫漫黑夜陪伴着我。孤独的手握着笔,就像握着自己的一切,自己的全部生命在写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念,那该是多么的难挨。想着就让人不寒而栗,那时能让我笑的,也就只有回忆了。
只有一年了,这最后的旅程,最后的时间,宝贵的有如我的生命,虽然很累, 但是会很精彩,更耐人寻味。或许只有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我们才能更珍惜、更努力。
(指导教师:刘钦超)
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8.最后的咖啡 篇八
林非是英格兰的留学生,在一家绅士吧打工。冬天,我在杂志社坐于电脑前敲打键盘,在网上发了一则《咖啡情浓》的征文启事。很快,东南西北中,一篇篇散溢着浓郁咖香的邮件纷纷而至。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开始于咖啡屋。只有林非是个例外,他说,咖啡的品与喝区别在于思考,这是一种能让时间放慢的饮品。他的独到之处和我心底的共鸣不谋而合,注定他可以成为我为数不多的心灵上的朋友。鸿雁不停地在网上传书,他不仅告诉我,咖啡是公元6世纪时由埃塞俄比亚一名牧羊人卡第发现的,还告知,喝咖啡远不像喝矿泉水那么简单,咖啡端到面前时,应先闻,然后观色,接下来是一点点慢饮。我常常为这些美丽而新奇的语言而心旌摇动,情不自禁。
二十八岁的林非穿黑色制服配白衫,清瘦而儒雅,高颀而苍白,很绅士地端着托盘,任袅袅咖香缠绕自己满眼水雾样的忧郁,这是我在他寄来的照片上读到的,他像极了一幅冷色调的水墨画,让人过目不忘地忧伤着他的忧伤。
每季不用去买咖啡,早有林非的国际邮包寄来,不是小而圆的深褐色哥伦比亚咖啡豆,就是经研磨飘逸袭人清香的洛布特咖啡粉,都是上乘的,每次200克,每次都无一例外地夹寄一张心情卡,总是祝我闲适地生活。不饮咖啡,也有满腹芬芳自心间涌动。
林非的电子邮件在网上已发了足足三百封,也不记得喝了林非多少咖啡,只知道这个修长而忧伤的男子在英格兰,与我隔着万水千山,缭绕着咖香诉说着生存故事及人生篇章。偶有国际长途打来,一口标准的京片子,嗓音低沉而有磁性,让你对他有难以自持的沉醉,他总让我觉得像极了一管秋月下的洞箫,澄明感伤而又让人欲罢不能,无处可逃地要做他最忠实的听众。
去年冬天某日,林非发给我最后一个电子邮件,忽然说,漂泊异国多年还是有根的地方最亲,定于某月某日回国,请去机场接,要为我煮最后的咖啡。"最后的咖啡"这几个字让我莫名恐慌,我以为一定是有一些因咖啡而引起的不快,才让林非说这种话。一向平静、宁和、沉稳的林非不会有其他想法的,我单纯地想。
林非如约而至时,我捧了艳艳的一束玫瑰迎上他,好像这是我回报他那些咖啡的最热烈方式。休息、吃饭,然后林非就迫不及待地布下了煮咖啡的阵式:电动咖啡壶、焙烤过的颗粒较细的咖啡粉,取新鲜的水……咖啡的调制中最关键的是水,林非灵活自如地把握着刚煮开的水,随之放了红色咖啡糖,很快便冲制好一杯浓淡适中的咖啡。他端给我,很绅士地把杯把朝左侧(英式),平静地说,这并不是一个像化学实验一样枯燥繁杂的过程,事实上,咖啡就像人生,每一杯都有它独特的味道,慢慢喝下去,体验其间的甘苦涩爽,未尝不是丰富你的心灵……我无语,轻啜咖啡。
一个月后,林非死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他说的归根处。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俊朗飘逸的林非怎么可以这么走?我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林非的妈说,其实林非早知道自己患了不治的血液病,但他从不肯向别人说……
9.最后的哭泣最后的日记 篇九
Crying Doll 一直一直听着这个歌。
一直一直等着你的短信。
一直一直思恋你。
21岁一个我不知道什么样概念的年龄
一个我不知道怎么样面对的年龄。我长大了吗?
我不知道。如果说没有。我怎么会感觉到家是那么的温暖。如果没长大我怎么会想到怎么样自己养活自己。
如果没有长大。我怎么会想到责任。
如果没有。我怎么会去想到未来。
如果没有。我怎么会多那么多的烦闹。
如果没有。我怎么会。打电话给我妈妈。我感觉是那么的温暖。
年龄我还玩的起吗? 这个年龄我应该做什么了?
好多好多的疑问。好多好多的思考。
我知道这一切的所有都需要我自己一个人来独自面对。但是我顶的住吗?
2个女人。哼~谢?爱? 恨?
不重要了 。因为她们让我长大了。
我要做自己。做以个真正的男人。让人羡慕的男人。做个一个让自己骄傲的男人。
做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男人。
我要顶住。我不能垮下。因为我爱我母亲。
第一次用到这个词母亲。
因为我感觉这是一个男人。对亲的人。最爱的人。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
虽然我现在还不够成熟。虽然现在我面对困难还有点懦弱。
虽然我现在还是个孩子。
都是从今天开始。我不在考任何人。就 我自己。独自的自己。
笑把 。所有的人都笑把。因为我自己笑的。
虽然好苦涩。虽然有点勉强。有些不得意。但是我要笑。
我不要烟来缓解我的压力。我要用它来充实我的精神。
我自豪的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出人头地。这才是我最需要的。我不在耍小聪明了。
不在用别人以分的钱。不在去奢望巧合。不在奢望命运。
我要拿会我小时候的一句话。人顶胜天。
突然想起小时候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我。
那个充满自信的我。就算现在已经被压的无力站起。我也不怕 。
篮球。这个我从小就玩的游戏。虽然技术不好 。一切都是我缺乏自信。
这个暑假。我学会的突破。勇敢的冲进去。那么球就会进。
不要害怕别人的身高不好害怕别人的。强壮。只要你勇敢的进。那么别人。就会退。
袁芮。哼。、这个已经叫 我不恨不爱的女人。
已经陌路的女人。她不是我想象中的女人。
已经叫我记不起。她生日的女人。
10.最后的秋天 篇十
走过那么多的路
看过那么多的风景
遇到那么多的人
到最后
等的再久也等不到要等的人
走再多的路脑中还是一片迷茫
看再多的风景也没有一处能让自己驻足
遇到再多的人也没有一个是属于自己
曾经
我们是某个人的生命
被他极尽地呵护,宠溺
以为一辈子都可以这样
直到某一天
他们开始争吵,哭泣,最后分开
再然后再遇到下一个某人。
如果
我把自己比作流沙
那么朋友就是旁边那颗和自己一样细小的沙砾
它们或许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信仰
但上帝让它们遇到一起
最后虽然不能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但至少彼此曾经并肩一起走过
或许
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把目的地定得太远
学着把永远看成一个形容词,因为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远。
人生如戏
最美好的不是结果
而是过程
珍惜眼前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
以后我们谁都不要说谁是谁的谁
因为到最后
11.最后的白鸟 篇十一
协和飞机采用三角形机翼,机头可以垂下。它可以在一万米高空以超音速巡航,用3个小时飞越大西洋。人们经常称它为“白鸟”。其独特的造型、令人吃惊的速度及其使用的高科技就举世瞩目,成为当时工业与科技的完美化身。但高昂的票价使从欧洲飞往美国的航线只成为上流人士的一种身份象征,普通人无法体验这种美妙的旅程。时过境迁,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昂贵的成本、飞行事故以及高能耗、高噪音、高票价等问题,使这一“飞行贵族”飞离了市场,曲高和寡、韶华不再,最终告别了蓝天。不管怎样,协和飞机承载着人类驰骋蓝天的梦想,是人类超音速运送旅客的勇敢尝试,它留下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将激励后人继续谱写蓝天上的诗篇。
协和飞机谢幕蓝天之际,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以多种角度记录下协和的身影。摄影师们以一分执著和激情将其美丽的身影凝聚于镜头,将一个个精彩瞬间展现在世人面前。
《夕阳无限》 云梦中的协和披挂一身金辉冲天而起,最后一次亲吻夕阳。斯蒂芬·彻宁
大鹏展翅恨天低,昔日豪情播撒晴空万里 阿德里昂·德尼
《头上惊雷》 马特·邓纳姆
几名航空“发烧友”怀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白鸟”从头顶飞过,惊雷般的轰鸣犹在耳畔。
《蓝天倩影》 托比·梅尔维尔
谢幕飞行的“白鸟”在秋天云彩的掩映下留给人们一个美丽的剪影。
《如梦似幻》 罗素·博伊斯
协和掠过地平线,似从梦幻中飞来,向历史飞去。
12.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篇十二
她是一位肝硬化患者, 那天, 在爱人的陪同下来到这个科入住。善良的微笑显现在她苍白的脸上, 无力的她在爱人的搀扶下配合着病区入院时繁琐的工作程序, 笑容始终不曾褪去。一直微笑成了大家对她最后的记忆。
入院后的B超得出她患有严重的肝病, 门脉高压, 腹水大量。那天, 晴儿成了她的责任护士。看着报告, 晴儿有点担心了。清晨时, 她就在那里讲肚子有点胀, 有点不舒服。看着她微笑的脸, 晴儿只能说着安慰的话, 让她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病痛。爱人整天整天的陪着她, 她却有点忧心, 整夜不能成眠, 只是脸上的笑容一直在。
已是入春的季节, 老天却还送着冬日的冷气。绵绵的雨天, 让人的情绪有点抑郁。她的微笑和善意, 在这样的雨天, 却让大家在郁闷的空间感受了片刻的温暖。
其实她只有四十多岁, 也许岁月见证了她的辛苦, 在同龄人中, 显得苍老许多。这次是因为全身乏力, 出现解黑便的情况而来就诊的。门诊医生建议她住院检查治疗, 于是爱人陪着她入住了, 子女因为工作都不在身边。她和善的笑脸让晴儿感到了亲切, 她十分配合晴儿的工作, 晴儿也仔细地交待着要注意的事项。在交班时, 也特意强调了她是一个有门脉高压症的患者, 需随时留意出血情况。
两天后, 晴儿上夜班。在巡视时, 她仍然没有入睡, 看到晴儿, 背靠着床头的她露出了笑脸。晴儿轻声地问:“阿姨, 你哪儿不舒服吗?”“我只是睡不着。”她笑着说。“这样吧, 你不要太紧张, 不管睡不睡得觉, 都闭上眼当作养神, 病才会好快一点啊, 是吧, 阿姨。”她点了点头。晴儿帮她把日光灯关掉, 打开床头小灯泡, 然后轻轻地关上房门。
一圈下来, 已快凌晨两点了, 晴儿坐下来整理着别的事情。仔细地核对每一个细小环节, 医疗上是容不得半点疏忽的, 因为是关乎生命的。这时, 她爱人走了过来, 对晴儿说:“她又解大便了, 你去看看, 要不要紧的?”晴儿忙起身来到她的床前, 幸喜大便不是很黑, 有点棕绿色的样子, 也不像柏油样的亮, 量也不是很多, 估计只有50克。“阿姨, 你有没有别的地方不舒服啊?肚子痛吗?”晴儿问道。“我有点感到肚子叫的声音, 没有疼痛与胀的感觉。”“那你放松点, 千万不要紧张, 好好休息, 好吗?”她点头, 接着闭上了眼晴。晴儿交待她爱人, 再观察一下。爱人表示理解。
晴儿刚回到办公室坐下来, 她爱人也跟了过来, 紧张地问:“她的这个病严重吗?”晴儿回答说:“详细的情形, 明天仔细问下她的主管医生, 好吗?最怕的是出血情况, 所以今天晚上好好安慰, 让她可以得到休息。休息对于病者来说是很重要的。”爱人点头。再次察视病房时, 晴儿发现她睡得很安稳, 很安稳。晴儿的心松了一口气。
直至早上天亮, 她都睡得很好。晴儿交班时仍强调了她有肠鸣音亢进和夜间解便的情况。那个夜间, 总算这样平安的度过。
傍晚, 晴儿接班, 却发现她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变化。责任护士说下午开始, 她出现了呕血, 大口大口的吐, 已经开通了两路静脉在那快速输液输血。晴儿来到她的身边, 床单上已沾满了血迹, 整个的人已全身瘫软, 脸色更苍白, 已经没一点血的气色, 或许是血液的不足, 或许是再次出血的前兆, 她显得很烦躁。爱人在一边已欲哭无泪, 不知所措, 两个女儿使劲地叫着妈妈, 拼命地帮她抚摸着, 仿佛这种抚摸会让她得到舒服。她却已陷入了昏迷, 任何呼唤在她耳边, 就像那遥远的声音, 忽有忽无。
晴儿感到了一种无助与酸痛, 她的病情已经无法得到缓解。依晴儿看来, 她已到了弥留时段, 这种出血是无法控制的。她的主管医生也一直从白天陪到现在。爱人看着她的样子, 却有心无力, 睛儿强忍着心酸, 把实情讲给他听。爱人听了晴儿的话, 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却强忍没流下来。两个女儿一直在叫救救她吧。主管医生一边快速地帮着挤血液, 一边跟晴儿讲, 试着再开通一路静脉吧。晴儿忙去了。她又开始了吐血, 鲜红鲜红的血, 溅湿了一地。晴儿拼命地寻找着静脉, 却发现静脉已全部不充盈, 打进去的液体已开始不滴。慢慢地病人不烦躁了, 就那样的瘫在床上, 氧饱和度也开始往下掉。爱人转过身抹着眼泪, 好久好久, 终于开口:“算了吧, 就让她安静地离去, 不要再折腾她了。就让她保留一点最后的尊严吧。”晴儿的心更酸, 主管医生在那也低下头, 停止了动作。晴儿静静地立了一会儿, 也许家人最后的送行才是最可贵的。她的呼吸渐渐地变慢了。晴儿悄悄地离去关上了房门。爱人在她身边细心地抚摸着她的脸, 拉着她的手, 无数的言语在此时只变成了这一个反复的动作。女儿也把脸贴在她的脸上, 要感受那最后一刻的母爱。
13.高三的最后的日子 篇十三
再一次,按上熟悉的键盘,却已是高三的
第一文库网最后的日子…轻轻地记录着生活走过来的点滴,轻叹一声,三年,如流水般,就在指尖间流逝了…细数着记忆中的流沙,不由得心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茫然间,若隐若现地,我仿佛看到了终点处,那个略带着丝丝淡淡的悲伤的结局…颓然地,高中,渐渐地,划上句点,渐渐地,越来越远,最后,终将变成昏黄的过去…总会有人,在那个熟悉的地方,重演着那些相同的故事,在那熟悉的我们曾走过的路,沿着我们的脚印和点滴,一步一步地走过…那些,没有了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那些,曾颓然走过的路,那些,满怀失意的虚幻的风景,烙印在记忆的最深处,那里,有着一把沉重的枷锁,锁上了那道心门,心门内,是那些弥足珍贵的回忆…有希望,有幸福,有无知,有执着,有天真,有幼稚…人生,仿佛总会有不同的味道,每走一步,仿佛都是灵魂的一种升华,每有一个转折,都会得到不同的收获…渐渐地,我竟然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淡淡的未知的感觉,习惯了,在每一次跌倒后那种不想屈服的信念,每一次,我都告诉自己,这些都是人生的财富…于是,我开始慢慢地去感受,感悟…不知道,三十天后的结局,但我知道,其实这些对我来说,很珍贵,心有多高,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改变那种浮躁的心态,才能走的更远…
【散文概念】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14.最后的演讲 篇十四
今天,看到《最后的演讲》这个题目的影片时,认为是很枯燥的影片。但是慢慢的看到后面就有一种感动、钦佩的心情。影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但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一个平凡的人为什么能给大家带来那么多的感动?一个普通的女性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关注?我想除了女主人公那无私忘我的工作精神之外,更多的是社会对于真情回归的呼唤。作为海师大生物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又担任海师大生物系党总支书记、海南经济特区教育课程与教学科研基地副主任的郭力华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适些。但事实上,她却是几乎连治病的钱都没有,去北京还得靠同事借钱帮忙。如此一名生活困难的教授,在确诊为癌症晚期重病在床时依然在病房通过QQ、邮件指导学生,手术后仍一度坚持上班、上课。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她?从她的话语中,我们便能知道答案:郭力华曾不止一次地说:“我这辈子当老师没当够,可惜没有来生,要不我一定还选这一行!”
面对如此一名可敬的长者,面对如此一名坚强的前辈,我不由得感到由衷的钦佩。相比较之下,我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要求以及对待工作的过多抱怨显得那么的卑微可笑。郭力华,一个普通的名字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传奇。而这个传奇同时也在为更多迷茫的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为同样奋斗在三尺讲台上的我来说,郭力华她教会了我什么是教师的尊严,什么是自强不息。为了完成她的心愿,同时也为践行自己的理念,从中我认识到以下两点:
一、干一行,爱一行。教师是一个良心职业,容不得半丝虚假。要做好教学工作,除了平时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外,还得热爱这一职业。得时时刻刻想着教学,方方面面牵挂着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激情,我们的教学生涯才能过得顺畅些。不仅在教学这一方面要这样,在现在这个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和教师这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除了工作时间外。自己要用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任何事都要附有激情,对自己要有信心。这样在社会上才能更好的立足。
二、端正思想,致力教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们之中不乏有祖国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材。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必须正确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来源于教师个人对社会、对工作的一种责任感的认知。教师只有自身思想端正,作风优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走完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求学历程。
15.“嫦娥一号”的最后“壮举” 篇十五
嫦娥一号卫星的贡献
嫦娥一号卫星从发射升空开始, 累计飞行494天, 其中环月482天, 其间经历三次月食, 5次正/侧飞姿态转换, 共传回1.37TB的有效科学探测数据, 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 圆满实现了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一号”最大的贡献是实现中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创造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空探测的新时代。其次, 通过它获取的数据, 科研人员绘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月球地形图和模型。“嫦娥一号”“看”遍了月球的每一寸土地, 并完整传回了数据。根据“嫦娥一号”获取数据制作的月面地形模型在精度、分辨率、图像清晰度方面, 均明显优于其他各国已有的月面地形模型。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的地形图没有南北极, 而“嫦娥一号”首次得到了纬度在70°以上南北极极区的高精度月面地形, 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完整的月球表面地形图。在空间分辨率方面, 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的空间分辨率为70千米, 而“嫦娥一号”的空间分辨率精确到2千米左右。克莱门汀绘制的地形图十分模糊, 在月球背面尤其突出, 而“嫦娥1号”绘制的地形图比它精确了10倍以上。此外, “嫦娥一号”地形图高程的精度也比美国的数据提高了4到5倍。这份首次得到的高精度全月球地形图为进一步进行月球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嫦娥一号”为何要“撞月”?
“嫦娥一号”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为何还要“撞月”呢?其实, 这是根据“嫦娥一号”飞行的具体情况做出的决定, 让“嫦娥一号”“牺牲”得更壮观。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踏上奔月旅程, 至2008年10月24日完成了预定的、在轨一年的各项探测任务。“嫦娥一号”在奔月途中, 原计划需要200余千克燃料进行的3次中途修正, 由于轨道控制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结果只用10千克燃料一次达到轨控效果, 比原计划节省了190多千克燃料。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发挥“嫦娥一号”的“余热”是探月指挥部必须考虑的问题。是让它继续在月球轨道上飞行, 发回一些价值已经不大的数据, 还是挖掘它的潜力, 超额完成一些其他的任务呢?探月指挥部认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将实现软着陆, 技术跨度大, 为了积累撞月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的经验, 减少后续工程风险, 决定在嫦娥一号卫星寿命末期, 控制卫星撞月。”于是, 探月工程领导小组按照“轨道从高到低, 风险从小到大”的原则, 利用嫦娥一号卫星开展了卫星平台有关技术试验和卫星变轨能力、轨道测定能力等10余项验证试验。验证试验是从2008年11月8日开始的, 按预定计划, 卫星轨道由200千米圆轨道降到100千米圆轨道, 继而降到远月点100千米、近月点15千米的椭圆轨道, 再升回到100千米圆轨道, 并且开展了卫星部分系统的技术试验和可靠性试验。所有试验进行得很顺利, 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技术试验数据, 为二期探月工程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同时, 国际航天领域结束月球探测器使命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撞击月球, 因为撞击掀起的月球尘埃有助于科学家分析月球起源之谜, 而且亦能为精确着陆月球奠定基础。嫦娥一号卫星在撞击前还能完成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照片、拍摄撞击时的瞬间情况, 这些资料对地面分析人员也是非常有用的。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7期)
【阅读训练】
1.“嫦娥一号”于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 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南纬1.50°的预定撞击点上。为什么把时间精确到秒呢?
2.简要说明“嫦娥一号”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3.“‘嫦娥一号’”传回的资料图片与美国相比, 其优点是什么?
4.“嫦娥一号”撞月对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将实现软着陆有什么作用呢?
5.国际航天领域结束月球探测器使命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见41页)
(李传鹏设计)
参考答案
《“嫦娥一号”的最后“壮举”》
16.最后的传统家具 篇十六
我国传统家具的收藏价值被人认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外国人为主的藏家曾在全国各古玩市场奔突淘宝。二十年后的今天,买家要在这个市场上找到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古家具,只能靠捡“漏”了。
据估计,中国目前有7000万古董收藏爱好者。今后,到哪里去买有收藏价值的传统家具?日前,有“京城收藏第一人”之称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的收藏市场上,硬木家具明显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马未都:硬木古典家具的数量是恒定的,以前收藏的人少,等收藏的人多了,这个恒定的数字就被稀释了。还有一个原因,古典家具是可以用的,使用时留下的痕迹并不影响收藏价值,但因为对自用的东西容易日久生情,因此家具收藏以后流通性特别差。
尽管如此,如果肯出大价钱,还是可以找到的。比如我的博物馆里,除了自己二十年前的收藏外,大部分精品还都是近年从海外买回来的。
中国新闻周刊:家具商花二十年收完了民间有收藏价值的硬木家具,民间的柴木家具可能会在几年内被收完吗?
马未都:很有可能收完。前一阵我们到高碑店、吕家营调查,看到大部分感觉不错的柴木家具都是仿的,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农村积累的一些好家具都已经被收藏,在行家手中转来转去。
中国新闻周刊:什么样的柴木家具具有收藏价值?高碑店、吕家营等平民化家具市场中,有收藏价值的精品占多大比例?
马未都:山西、河北、江浙、福建等地民间的柴木家具,地域特色明显,各个地区的经典作品,即那些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才具有收藏价值。高碑店、吕家营可供收藏的微乎其微。
中国新闻周刊:以后到哪里去找有收藏价值的传统家具呢?
马未都:一是拍卖行。另一个是一些货品经过初步筛选的古典家具市场。如北京古玩城分钟寺古典家具市场、赵家市场等,那里的东西要比高碑店、吕家营好得多。
中国新闻周刊:古典家具的升值潜力如何?
马未都:不同的藏品情况不同。即将在11月举行的嘉德秋拍上,有一件黄花梨大方台,1996年我从嘉德拍走时花了88万,这次他们辗转收购回来再次拍卖,标出来的估价是400~600万,8年番了5倍。
中国新闻周刊:新做的硬木家具有无收藏价值?
17.最后的日子诗歌 篇十七
如同金子
耀眼的光泽使你无法睁开双眼
最后的日子
如同金子
你一言一动都珍贵得无价可比
在记忆的集册里定格成最清晰的永远
/
总舍不得最后的映像
从眼睫的缝隙中凝视阳光下的世界
那消瘦而不能形容的脸廓
那紧裹棉衣终不能驱寒的神态
总是哦总是历历在目
/
最后的日子
如同金子
花开花落后的今天
晴朗的日子如同纤绳
把记忆栖息于思念的岸边
在阳光下翻晒
我总是不能不敢轻易地举手搔额
遮住阳光而从暗淡的眼神中凝眸
扰破你安祥的静谧的梦
/
最后的日子
如同金子
光泽异常且珍贵异常
异常清闲的日子
你在彩虹的升腾中
跚跚爬上我相思的帘幕
又如彩虹般淡淡抹去我暗淡的神色
最后的日子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18.最后的最后情感美文 篇十八
他第一次见她,如墨的长发,精致的容颜,淡雅的纱裙。
他说他钟爱她,她淡淡恩了一声,没有任何表态,正因容貌被她迷住的人有很多。
他是一个将军,他却是一个被皇帝遗弃的女子。
他带她走,去大漠戈壁,去古佛青灯,可惜她最后被皇帝带走,走的时候,她深深的看他一眼,一句话都不说。
他就这样孤寂的过完了他的余生,她,也是、
当他白发苍苍,他坐在大漠边关仰望着天,想着他们过去的事。
当她青丝变成白发,她坐在深宫的台阶上,看着自我干燥的手,瞳孔的颜色一点点的褪尽。
他正因做善事多,被封为东海太子,忘记了所有的事。而她,站在奈何桥旁,迟迟不肯喝下孟婆汤,孟婆告诉她,他已经成为东海太子,勿念勿念。
最后她成为万年不死的精灵,孟婆告诉她,不能够掉眼泪,正因精灵是没有感情的,一旦流泪,灰飞烟灭。
她守护着他,他的父王说等他到300岁时,让他迎接南海的公主并且成为东海的王,他要娶别人了,她躲在暗处,心脏猛烈的疼,她想哭,可她想起孟婆说的.话。
等他300岁,大婚,她最后留下眼泪,当她消失最后的那一刹那,他突然想起,他全部想起,他想起他说他钟爱她,他想起白雪皑皑他对她的承诺,他看着她消失的地方,一阵心痛。
她化作美丽的烟尘,依旧在小雨如酥的凡事街道利穿行,生生世世守护她的爱人,虽然她早已经不是如梦的女子,也不是痴情的精灵,她只能永远的活在风力,被风带走,带到当年的大漠边关,带到当年的亭台楼阁,带到当年的人世浮沉,带到当年的俪叶转秋,带到当年的深宫后院,带到当年的青灯古佛。
日出日落,细水长流,春花秋月,爱恨情仇。
没有谁能够睡走到最后,
19.诗歌,作为自然的最后屏障 篇十九
中国白话新诗中对自然的书写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对自然的态度上,最能体现出“中国新诗”之“中国”、之“新”。
新诗诞生初期,被誉为“新诗的一首杰作”[2]的《小河》[3],虽写自然之物,但却成为了他所主张“人的文学”,提倡“人道主义”的说理的象征。诗中的小河自由自在,“稳稳的向前流动”;其流经之地皆“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满是和谐、雍容。这种“利己”,便是“利他”[4]。第二节中农夫在小河中间筑起了一道土堰,所言的冲突也并非是人力与自然界,而是象征“人性”与“旧势力”之间的冲突。最终诗人所赋予小河的还是他认为最理想的“无所怨恨”的本性,“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动,想同从前一般,稳稳的向前流动。”
稍后郭沫若用浪漫主义的大笔挥洒对自然的膜拜。在《女神》中,日月星辰、山岳海洋、湖光山色、晨风丝雨、电闪雷鸣都是讴歌的对象,抒情主体也得到了极大的膨胀。他“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或者“我创造庄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湘累》)人与自然是世界一体的两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湖畔派诗人群和同样号称“湖畔派”的英国前辈们不同,华兹华斯们用田园风光来对抗着工业化对自然和生态的侵蚀,汪静之们笔下的自然只是单纯的审美对象,是谈情说爱的陪衬品。从冰心到新月派,虽然在对诗歌艺术和技巧上都各有特色,但直到现代派的兴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正式因为工业化与现代化而割裂开来。
当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商品社会。较之于工业社会,商品社会对自然和人类的异化更是显而易见的。而近时的诗歌也以积极的姿态介入了这一场对抗商业文化的交锋,并自动担当起了自然的最后屏障。当下诗人们将目光集中在了几个最重要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在精神;人与传统和前工业个性不可复制状态的破坏。
诗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然造化的赞美和歌颂。夏罗多杰垭口融雪的瞬间,在诗人眼里“雪沫飞溅/灵魂随之超然/一切等待出现的呼吸/贡嘎灿烂地突显金顶”(《夏罗多杰垭口》)[5],这样的“天地交合”的胜景让“所有的举动/只能匍匐路边/聆听太阳穴中/跳动的祈福”。在此处,自然界(垭口)和人类社会(等待出现的呼吸)、人的物质追求(祈福)和精神欲望(灵魂随之超然)都是生生相伴的。可是商业文化的入侵却无孔不入,自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在与组诗同题的《甲根坝印象》中,诗人写道:“沙尘掠过甲根坝之北”、“沙尘飞扬4000米海拔”。雪域圣地被飞沙所侵的画面是触目惊心的,而诗人们用自己的敏锐的触觉捕捉到了这一点。
为商业文化所破坏的除了自然风景还有人的内部关系。虽然以物易物在人类大部分社会中都存在,茶马贸易的背后还是诗意的生存状态,“对于西路边茶的背夫/概念存于脑海/而西路边茶那黑色的醇香/有力地注入躯体/使得通天公路/变成边茶精神”。贸易之于边茶早成了其次,而茶叶之于边地的生活也退居次要地位。唯有如此,贩茶中“无数弯曲的脊背/汗出岁月的山道和险径”才能让“宽阔的雅砻江/飘成一条/捆绑小腿的绳带”。语言的诗意正来源人与自然诗意的关系。而当商业目的成为贸易的唯一时这种诗意便消失殆尽。人与人之间也冲突频频。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埋葬了嘎达的生命”,虽然“嘎达的名字像树木一样站立/山谷的光泽/在他与盗伐者的搏击瞬间/变得一片鲜红”。商业文化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裂痕赫然横亘眼前不容忽视。
同时被侵占的还有人的内心,《神鱼池》中,只因“新筑的公路横穿鱼池”,于是“歪斜的一棵槐树/枝弯处几张零星的绿叶/吹向沙砾的荒凉”,然而改变的还不止自然“曾经鱼嚼手指的亲密/友好的话语/情景已成往事”。当人已经失去了这种物我两忘的情致时,丢失的便是灵魂的栖息。诗人最后将失落忧伤指向了侵扰灵魂安居的现代文明“鱼的存活/不再重要/吞噬已无从改变”。寄情山水,物与神游是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的重要方面,可是这种诗歌精神已经逐渐消亡。这种消亡并不是来自诗歌内部,而是来自商业社会和工业文化对诗歌和人心的夹击,在大部分人类尚沉浸于商业文化所带来的巨大物质繁荣和文化商业化对精神的刺激时,诗歌和诗人却为了人的精神栖居而孤军奋战。
传统也在这场争战中被商业文化点点蚕食,“商业和宗教,不到45°的侧身/距离也不过三米”(《八廓街》)。和世俗传统在商业文化面前低头比起来,更为惊心动魄的是宗教也不得不在商业文化面前走下高高的神坛,走进“货架”成为文化商品的一部分。所以“摩肩接踵的叫卖声,漫过寺院的/尖顶,将遥远的天堂压得更低——”这所有的一切伴随着的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的入侵。这种文化,以其强大的经济利益为手段亦为目的,裹挟着工业的复制与破坏,来到传统面前。“运载着汉语、英语、法语、德语……/轻盈的机翼,仿佛承受不住语言的重量//此刻,我看见了雅鲁藏布江,微微的/颤动”(《在贡嘎机场》),而这各样的语言,只是那个不速之客的诗化表达,因为“永不疲倦的汽车在诚实的血管里流淌/各种语言从他嘴里像尾气喷出”(《乌鲁木齐》)。这些诗句并非选自同一组诗,甚至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但是正因如此,才更说明商业文化的沙暴已经袭击了从楼兰古国的西北腹地到喇嘛黄冠下的青藏高原。诗人们焦虑的看到,如此发展,如果世间还剩下一种文化的话,那是复制下毫无差别的商业文化,他将使所有的其它文明都丧失自我。毫无疑问,它是人类的大敌,艺术的大敌,也是诗歌的大敌。
中国现阶段的生态文学和文学生态批评都还只存在于“译介”的阶段,作家们用自己的笔为自然所作的一切可以说也只是“自发”而为,完全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诗歌也只是停留在重现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状态,而远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对自然的照观,也没有独立的“生态诗学”作为理论支持,这一切都使得我们维护自然的诗歌屏障显得虽有心力拼,却如此单薄。
参考文献
[1]Cheryll Glotfelty,Harold Fromm 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 in Literary Ecology[C].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2]胡适:《谈新诗》
[3]周作人,写于1919年1月21日,最初发表于1919年1月《新青年》第6卷第2号
[4]“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使利己的生活。”(周作人,《人的文学》)
20.寻访最后的藏獒 篇二十
3月25日清晨,双休的日子,几缕透过阴云的阳光,若有若无地抹在兰州市区喧嚣的马路上,一副庸懒的模样。两辆白色的切诺基越野车,精神抖擞,干净利索地摆脱了嘈嘈杂杂的繁华,奔出兰州的“南大门”西果园,一路飚去,穿过七道梁隧道,绕行东乡县的盘山公路,擦着临夏城边,驰向甘南藏族自治州,去为“寻找最后的藏獒”自驾车探秘之旅做踩线考察。
临夏至合作的公路正在翻修,沙土飞扬,颠簸不已,但对自驾车来说,小菜一碟。切诺基可以通行,应该说其他车辆就不会有问题,何况今年10月公路将按期完工,自驾车之旅有挑战性的路途不在这里,而在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
这支考察组带队的是甘肃省旅游局副局长、旅游协会副会长张守莘女士,同行的有专家、媒体及工作人员。带着“寻找最后的藏獒”先期踩线考察的任务,深入藏区寻访。
(二)
近几年来,藏獒作为国际知名的珍稀犬种,受到爱好者的狂热追捧,他们不惜万金,在藏区斥资搜购藏獒,带回中原、华北、华南饲养,由于藏獒品种好,价值高,存世少,“物以稀为贵”应在了藏獒身上。而爱好者的饲养、繁育的善行,因商业行为的介入迅速变形,慈爱离藏獒渐行渐远,更多的表现是商业逐利,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交易额逐年攀升,有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一些“目光敏锐”的商人,把藏獒称之为本世纪的“新兴产业”,是垄断行业之外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行业。于是,人们怀里揣着厚厚的百元大钞,扑向藏区,从憨厚质朴的藏族牧民家里收购藏獒。短短几年,原本就数量稀少的纯种藏獒已是到了濒临危境的地步,兴高采烈的商人们“奇货可居”,一条纯种藏獒的价格就在百万元、千万元之上。有一商人指着朋友的宝马轿车,调侃地说:“你有什么可炫耀的,你的名车还不如我的一条狗。”朋友愕然如木,半天说不出话。
藏獒,这个东方神犬的悲剧从此拉开序幕,被列入了人类商战的对象。
(三)
国内知名犬类专家崔泰保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藏獒作为一个稀有名贵犬种,只有在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才能保持血统的纯正。在内陆的低海拔地区,藏獒将会丧失它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致使品种退化,藏獒将不再是真正的藏獒。同时,他还指出,中国纯种藏獒的生息地就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
无独有偶,2005年,在中国藏獒俱乐部主席马俊仁的倡导下,掀起了藏獒“回归故里”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马俊仁说,前几年对西部藏獒种群掠夺式的开发,使得藏獒原产地的优良种群几乎绝迹。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让东部的优秀藏獒重新回到原产地。让藏獒“回归故里”,验证了崔泰保教授的正确论述。
玛曲,藏语为“黄河”,地处甘肃南部,西接青海,县城海拔3 200米,海拔4 000米以上的阿万仓乡、欧拉乡拥有中国最美丽的草原,是最好的天然牧场,在那里有着血统最纯正的藏獒“河曲獒”。玛曲境内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湾”,从雪山中走来,穿过大草原,赋予了藏獒独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存环境,给人类留下了珍贵的犬族种群,以期永不终结。
今天,难道我们要作“终结者”吗?
(四)
果然,考察组在合作市和玛曲草原寻访到了几只珍贵的纯种藏獒,尤其是一对白色的种獒,高大威猛,神情傲然,全身一色,眼睛里流动着对陌生人侵犯领地的愤怒,在主人的安抚下,目光依然闪烁着警惕,不时地咆哮几声,它那贵族般的神态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为了保护藏獒的纯正,主人们不惜代价,善待牠们,这些珍宝一般的种獒在主人们的心中,绝不是金钱所能替代的。
考察组一路看到,为数不多的藏獒大部分品质已经不再纯正,即便如此,这些藏獒也以惊人的速度被卖往各地,不知所终,让人直面拯救藏獒的急迫。面对这样一个民间养殖贸易异常火爆的景象,藏獒所处的境地在网络和移动电话日益普及的今天,变得危险近在眼前,关爱大自然的人们,能做些什么来拯救它们?
(五)
由甘肃省旅游局、甘肃农业大学、中国藏獒研究中心、中国晚报协会主办,由甘肃省旅游协会、兰州晚报、兰州金色大漠旅行社、云飞扬文化传媒工作室承办的“寻找最后的藏獒”甘肃自驾车探秘之旅大型活动,在强势媒体的支持下,将于2006年7~8月拉开序幕,届时,众多的自驾车爱好者、藏獒爱好者、大自然爱好者可报名参加这个旨在“拯救藏獒”的活动。《丝绸之路》杂志社将始终以支持者的身份投入关注的目光,跟踪报道。呼唤更多的人关注藏獒、关注自然。
【最后的秋天】推荐阅读:
最后的决战作文07-11
父亲最后的日子诗歌06-19
学校最后的放学作文08-06
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11-06
高三最后冲刺的励志名言09-17
小学最后一学期的作文10-17
经历失败最后成功的名人10-20
坚持到底最后成功的故事11-21
最后一名的体验优秀叙事作文09-04
《最后的獒王》读后感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