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2024-07-25

文化生活模块综合(9篇)

1.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篇一

【导与练】2016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与哲学模块综合检测试题

1.(2015大连测试)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向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201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哲理数学”创立于本世纪初,核心是对立统一的量化研究方法,即定性与定量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它既区别于以往数学单纯的定量研究,又区别于以往哲学单纯的定性研究;既能让数学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中医理论等领域,又能使哲学对事物的联系、变化、矛盾的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这说明()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有机结合使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 B.具体科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能推动具体科学发展到最高境界 C.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3.(2014渭南二模)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2014黑龙江重点中学质检)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宣称:“宇宙不是偶然产生的,在仔细思量宇宙起源时,我们得以发现深奥的道理:造物者的智慧和上帝的无穷创造力。”这一观点属于()①世界观,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 ②可知论,认为上帝可以创造宇宙,也可以认识宇宙 ③客观唯心主义,否认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④辩证法,承认了自然界的产生是上帝智慧的产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2014乌鲁木齐一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可以看出()①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②哲学能够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④人类社会是由客观的物质要素构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2014郑州模拟)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就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勘察和可行性研究,相继攻克了调水工程中的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均接近尾期,北京与南阳“共饮一江水”即将变成现实。由此可见()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②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④人们能够创造条件摆脱规律的制约,造福人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4太原模拟)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的“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B.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良好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8.(2014南昌三模)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4长沙模拟)荣获美国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的三位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称为Nitella的细长的藻类中的巨大乌贼轴突(squid axon)能帮助他们分析与运动相关的蛋白,以及沿着细胞内部骨架移动的蛋白。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个新型细胞骨架马达蛋白—驱动蛋白,这种蛋白能沿着称为微管的细胞骨架移动。这些工作揭示了分子机器是如何帮助细胞移动和肌肉收缩的,也指出研发新的心脏疾病和癌症潜在药物的方向。这说明()①联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 ②只有不超出认识的范围,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自在事物的联系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和能动性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2015武汉模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下降,我国开始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体现了()A.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认识是在曲折与反复中发展的 C.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 D.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2015武汉模拟)这是一则列入教科书的工业设计案例:“面包机出口价4美元,煮蛋器3美元,通过工业设计把两种功能合成在一台设备中,原理没有改进,成本没有增加,出口价立刻上升为12美元。”从哲学角度看,实现利润倍增的秘籍在于()A.注重联系,系统优化,追求综合效益 B.立足现实,解放思想,不断适应变化 C.舍弃传统,批判创新,变革思维方式 D.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赢得竞争优势

12.(2014太原二模)“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该思维方法蕴含的哲学智慧有()①创造条件促使矛盾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 ②凡事从坏处准备必然能收获最好的结果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对事物变化发展的预见性 ④把握事物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质变发生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3.(2014银川模拟)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4南阳模拟)人们在吃了大鱼大肉之后发现这样的饮食方式有损健康,因此,人们又开始喜欢上了粗粮,远离了细粮。虽然粗粮确实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有益于健康,但是人们如果过量食用,也会损害健康。这说明()①真理只要向前多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矛盾双方存在着斗争性和同一性 ④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4南阳模拟)“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秋冻”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而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是一种耐寒锻炼的方式。但是,秋季气温变化大,这种多变的天气会使人产生冷热不均的感觉,不利于一些基础性疾病的控制。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不仅不能“秋冻”,反而还要注意保暖。这说明()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促进事物的质变 ③应在共性中把握个性,注意分析事物个性 ④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重点把握主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2014南昌模拟)科技部部长万钢说,从实践中看,手机逐步代替固话,促进了电信机构的改革;微信冲击短信,促进了运营商转换经营模式;网购带动物流和零售业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倒逼电力体制改革。材料表明创新()①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②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③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能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14南昌三模)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梦想是生命中无形的翅膀,唯有梦想,我们才会更加卓越。这说明()①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指导人们能动认识世界 ②梦想作为一种意识状态,助推人们成功改造世界 ③凡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会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梦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2014大庆模拟)当前我国改革到了攻坚时期、爬坡时期,涉及各种各样的利益,所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推进改革,要迎难而上,绝不能瞻前顾后,畏惧不前。这启示我们要()①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果断抓住时机,以促进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④深化改革,积极调整经济基础中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部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014宜昌模拟)我国企业家也开始出现“裸捐”,“裸捐”指的是把特定范围的个人资产全部捐出。当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对人生的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这表明()①个人选择应该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人生的价值只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 ④人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篇二

1.以下图片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能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1)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2) 新的剥削方式已经出现 (3)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和地租的变化 (4) 铁犁牛耕已推广到各地

A. (1) (2) B. (2) (4)

C. (3) (4) D. (1) (3)

2.从生产结构看, 它基本属于消费品性的生产, 因为它主要生产的是非生产资料性的产品。从社会形式看, 它基本属于自然经济性质的生产, 因为它的生产形式直接采取产品经济形式, 商品因素所占的比重很微小。材料描述的古代中国手工业是 ()

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民间手工业

3.前秦法律规定商人家的女人不得穿戴“金银锦绣”, 犯者弃市;唐朝法律规定商人不准骑马;明朝法律规定“农民之家, 但有一人为商贾者, 亦不许穿袖纱”。这些规定主要反映出 ()

A.中国自古就重农抑商

B.中国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较低

C.商人影响了社会风气

D.封建政权多方面压制商人利权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 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 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据此判断, “此田制”的实行 ()

A.确保了受田者世代享用, 但不得转让和买卖

B.其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和增加政府的税收

C.对土地占有情况进行调节, 实现了社会公平

D.有效解决了贫者和富者之间土地占有的不均

5.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 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希望获得海外财富, 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 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教会鼓励人们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 ()

(1)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 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3) 葡萄牙和西班牙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 指南针的西传

A. (1) (3) B. (1) (4)

C. (3) (4) D. (1) (2)

6.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安东尼奥·范迪门曾说:“每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 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这反映了早期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

A.公正性B.野蛮性

C.广泛性D.欺诈性

7.观察图2, 最适合图示内容的标题是 ()

A.黑奴贸易路线图

B.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C.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图

8.表1是1839—1889年美国部门分类产值统计, 据此可知美国 ()

A.农业一直占主导地位

B.内战后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C.工业生产在世界领先

D.农业发展出现了倒退趋势

9.李鸿章1890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除挪用若干“官款”, 又请准了专利10年的特权。按照这个特权, 除只准华商附股搭办, 不准另行设局外, 并可减免税厘, 而李鸿章请准这一专利的借口是为中国挽回利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李鸿章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B.上海机器织布局应是官商合办企业

C.清廷对技术专利权的保护非常严格

D.这里的利权应该指列强在华办厂权

10.光绪二十一年, 有个武举人李福明开办了一个每天能磨成细面二百担的机器磨坊, 竟被御史参奏, 以“私开机器磨坊”的罪名受到惩戒。……有些商人置买了轮船, 宁愿做外国商人的附庸, 挂外国的旗;还有许多官僚、商人、地主把资金存到外国的银行和洋行中。材料反映了 ()

A.民族资本主义寻求外国列强庇护

B.封建统治者严禁官员经商

C.外国列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

11.张謇在论及外资时说:“至于铁矿需本尤重, 非用开放主义, 无可措手, 但使条约正当, 权限分明, 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 又可以赡贫民之生活。其由钢铁而生之机械铁工厂, 亦可听欧美人建设, 于工业可省远运之资, 于工学尤得实习之地, 计所获益, 良非浅鲜。”由此可知, 张謇主张 ()

A.应与外国展开商战

B.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

C.须大力发展重工业

D.中国可有条件地引进外资

12.解读图3, 在增速最慢阶段党和人民政府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是 ()

A.三大改造, 实现工业化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13.到1982年, 80%以上的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30%的国营商业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此外还有一批国家和集体的小商业、饮食服务业、小型工业企业, 开始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或由职工集体、个体承包经营的办法。这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B.调整经济所有制结构

C.改革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D.使企业责任权利分开

14.1992—2001年, 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约10.2%, 2011年中国实际经济规模是1991年的7倍多。这20年间,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15.表2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 据此可知 ()

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重庆和上海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重庆受西方商业和殖民文化影响较小

16.中国有关电影的第一则广告刊载于1896年8月10日的《申报》, 广告云:“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候教, 西洋影戏, 客串戏法。”8月14日广告又云:“徐园七夕仍设文虎侯教……园内陈设古玩、异果、奇花, 兼叙清曲, 是夜准放奇巧焰火, 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 ()

A.电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B.西洋影戏与传统戏法融合

C.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财源

D.电影并非独立的娱乐形式

17.“ (1929年的) 危机是政治改革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经济危机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这说明经济大危机 ()

A.促使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

B.促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走上制度化

C.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D.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18.1979年5月3日, 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 上台后她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私有化, 二是控制货币, 三是削减福利开支……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针对的弊端是 ()

A.自由主义B.凯恩斯主义

C.重商主义D.国家资本主义

19.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时, 一方面肯定了它在保证自卫胜利方面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承认“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的做法是错误的。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使当时俄国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B.不适应当时俄国的政治局势

C.在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起了积极作用

D.不能完全体现共产主义原则

20.《斯大林全集》载:“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如果停留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即不得不使国民经济受制于那些出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阶段, 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为此, 苏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C.统一计划调配各种资源

D.优先发展重工业

21.1953—1956年, 苏联工业产值大幅度增加, 平均每年增长约比美国快1倍。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这主要归功于 ()

A.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C.苏联政府重点发展农业以支持工业

D.勃列日涅夫改革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2.2015年11月30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宣布将人民币作为除英镑、欧元、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R) 货币篮子。这表明 ()

A.中国在该组织中有决定权

B.人民币已成为全球主要货币

C.更有利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23.“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 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与货币联盟,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均衡、持久进步”“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在内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 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上述文字应出于 ()

A.《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巴黎条约》

24.经济学家余淼杰说道:“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 TPP则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 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 只有2%左右, 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 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旨在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个小题, 其中第25小题13分, 第26小题16分, 第27小题11分, 第28小题12分, 共52分)

25. (13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 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 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 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 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 西欧货币充足, 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 货币贬值, 物价上升, 投机活跃。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经济地位下降, 商业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刘英涛《对中国融入世界几次机遇的思考》

材料二罗斯福认为, 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 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 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 国会召开特别会议, 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迅速行动, 立即恢复了企业界的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 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 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 财政部官员则只需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 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 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1) 根据材料一, 说说西欧出现价格革命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6分)

26. (16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07年 (康熙九年) 踹匠 (踹布手工业工人) 窦桂甫, “倡言年荒米贵, 传单约会众匠停踹”。1660年 (顺治十七年) 潞安织绸机户不堪官府勒索, 焚机罢市。据1734年 (雍正十二年) 建立的碑文记载:“倡为帮行名色, 挟众叫歇, 勒加 (工) 银, 使机户停织。”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十) 》

材料二

材料三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短缺, 对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出现这种状况, 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1953年10月16日, 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 决定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 并严格控制市场, 由中央实行统一管理。

——陈梧桐《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 (必修Ⅱ) 》

(1) 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并分析其原因。 (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当时英法两国实际工资增长的趋势及原因。 (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当时粮食统购统销决议通过的背景并指出其影响。 (6分)

27. (11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垄断组织纷纷建立和发展。在1901年12月4日提交国会的咨文中, 西奥多·罗斯福认为政府要做的应该是监督、控制和管理托拉斯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垄断。他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清除大公司, 相反, 这些大型企业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 那些企图破坏它的努力必然是无效的……我们并不是攻击大公司, 我们只是要去除其中的污垢。”

1911年, 美孚石油公司案和美国烟草公司案以联邦政府获胜告终。通过这些诉讼, 终于确立了一项原则, 即根据最高法院的判断, 倘若涉嫌公司确曾对自由贸易施加了不合理的限制, 那么联邦政府事实上拥有宪法赋予的摧毁垄断的权力。

——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二危机的最险恶阶段过去后, 财政部开始加强薄弱银行和取消不健全银行。首先, 复兴金融公司在1933年8月和1935年7月之间, 提供10亿多美元款项, 用以帮助6468家被认为基本健全的银行。其次, 在这两年中, 财政部和各州官员清理了2352家银行。因此, 政府就加强了这个资本主义经济最关键和最敏感的部门, 并将之交回私人之手。不过, 这个部门将受到彻底的公共控制。

1935年的《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是罗斯福自己对这种大规模金融改革工作的贡献。该法授予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完全管制控股公司金融活动的权利, 迫使庞大公用事业帝国在5年之内消亡。不过, 它允许控制单一、整体的经营体系的小控股公司继续存在。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对垄断组织采取的措施,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历史作用。 (6分)

(2) 根据材料二, 归纳富兰克林·罗斯福金融措施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分)

28.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全球影响的观点来看, 国家计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 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 它行得通。”……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 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 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经济史模块综合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A【解析】据“战国”“田租”等信息可判断, 图片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1) (2) 正确;虽然这一时期已出现铁犁牛耕及收取田租现象, 但不能据此判断当时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和铁犁牛耕已推广到各地, 排除 (3) (4) 。

2.A【解析】根据它属于消费品性生产而不是生产资料性生产, 排除B项;家庭手工业也生产生产资料性产品, 排除C项;民间手工业包括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不符合材料描述的特征, 排除D项。

3.D【解析】中国在战国时期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A项说法绝对;材料反映商人在生活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意思;D项符合题意。

4.B【解析】材料所涉田制为北魏到唐朝前期实行的将官田分给民用、计口授田的均田制。A项指井田制, 排除;均田制实行的目的是缓解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导致的矛盾,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 促进了生产, 也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收, 但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利益和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项正确, C、D两项错误。

5.D【解析】葡萄牙和西班牙刚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萌芽不可能得到发展, (3) 错误; (4) 是条件, 不是原因。

6.B【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体现出早期殖民扩张具有野蛮性、侵略性。其他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7.D【解析】观察地图要全面完整, 注意箭头的开始地包括英、法、美等国, 所指方向包括四大洲, 由此得出D项正确。A项仅在欧、非、美三洲之间, B项明显错误, C项出发地与图示不符, A、B、C三项均不符合图示内容。

8.B【解析】从材料数据看, 1889年美国农业不再占主导地位, 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 实际上,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英国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农业一直是发展的, 只是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D项错误。

9.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资金来源之一是挪用的若干“官款”, 并且还向清政府请准了10年的专利特权。从“官款”和专利特权来看, 上海机器织布局应是官商合办企业, 故选B项。A项材料难以体现, 挽回中国利权只是李鸿章请准这一专利的借口;C项难以从材料充分体现;D项错误, 列强在华办厂权是从《马关条约》中获得的, 而且利权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

10.A【解析】材料无法说明封建统治者禁止官员经商, 而且当时存在地方官兴办商业的情况, 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封建势力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项不准确;D项正确, 但材料无法体现。

11.D【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张謇主张中国应有条件地引进外资, 以促进民生和重工业发展及技术推广, 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12.B【解析】据图可知, 增速最慢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当时为扭转严峻的经济局面, 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3.C【解析】A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材料涉及的是改革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D两项错误, C项正确。

14.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题干材料时间“1992”年, 我国在这一年召开中共十四大, 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 D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

15.D【解析】A项太绝对, 排除;重庆和上海自然经济只是部分解体, B项不准确;C项说法错误;从洋货商品广告量可知重庆受西方商业和殖民文化影响较小, D项准确。

16.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可以看出, 当年电影在中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娱乐形式, 而是掺杂在传统娱乐活动 (如文虎、听戏、观焰火) 中播映的, 可见当时人们对电影的兴趣不及传统娱乐活动。因此, D项符合题意。A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B项错误, 因为从材料中看不出西洋影戏与传统戏法融合的信息, 反而相互有所排斥;C项不符合史实。

17.C【解析】经济危机后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A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走上制度化是在二战后, B项错误;经济危机后有的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 D项不准确。

18.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C两项不符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 错误;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 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故选B项。

19.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军事手段和共产主义原则发展经济和指导社会生活, 适应了当时俄国的政治局势, 排除B、D两项;从材料看, 列宁否定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做法, 而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故排除C项, 选择A项。

20.D【解析】这段材料讲的是斯大林时期, 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是在列宁时期, A项与材料不符;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是在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B项与史实不符;C项说得有道理, 但材料是讲如何生产工具等是建立工业的基础, D项更符合题意。

21.B【解析】1953—1956年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苏联进行了改革, 且材料涉及的是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排除A、D两项;赫鲁晓夫改革虽重点发展农业, 但主要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而不是为了支持工业, C项不符合题意。

22.C【解析】材料说明中国在该组织中的话语权提高, 但不能说明中国在该组织中有决定权, A项错误;人民币已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而不是主要货币, B项不准确;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没有关系, D项错误。

23.C【解析】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 欧盟成立。欧盟的合作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 并且拥有统一的货币欧元。欧盟的建立目的和特点符合材料意思, 故选C项。

24.A【解析】材料中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 TPP则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 说明全球贸易减免关税应向新的方向发展。由材料中反映的近70年发达、发展中国家减免关税的情况看, 作者认为关税在WTO时代已经很低了, 减免的空间很小了, 实质是在说明全球贸易应由WTO时代向TPP时代发展, 它们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

25. (13分) (1) 原因: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 特别是从美洲掠夺和开采的大量贵重金属, 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 引起金银贬值, 物价上涨, 出现了价格革命。

积极影响:价格革命在政治上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在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4分)

(2) 整顿银行, 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 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 (采取赤字政策) , 刺激社会需求。 (3分)

(3) 积极作用:结束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动荡的局面,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标志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分)

消极作用:通过这个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3分)

26. (16分) (1) 现象:清初出现了手工业工人罢工的现象, 阶级矛盾尖锐。 (2分)

原因:天灾和物价上涨;工人所受剥削沉重。 (2分)

(2) 趋势:实际工资持续平稳增长, 到1900年几乎增加一倍。 (3分)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激增, 导致工资相应增长;工人阶级积极争取合法权益;英法等国调整了社会政策。 (3分)

(3) 背景:粮食短缺影响工业发展;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的改造即将开始。 (2分, 任答其中2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解决粮食供求矛盾, 稳定物价;有利于节约粮食;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分, 任答其中4点即可)

27. (11分) (1) 措施:监督、控制和管理托拉斯, 限制垄断;清除垄断组织中危害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成分;通过司法程序反垄断。 (3分)

作用:打击了超级垄断集团, 维护了自由经济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奠定了基础。 (3分)

(2) 特点:运用行政和立法手段管理金融;对金融业进行全面监管。 (2分)

原因:金融垄断集团过分投机扰乱了国民经济秩序;股市崩溃导致全面经济危机;整顿金融业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3分)

28. (12分) 示例:

观点一: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影响巨大。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西方国家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 经济崩溃;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仿效。 (12分)

观点二: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值得仿效。经济上, 政企不分, 政府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上, 高度集权, 一党专政, 个人专断;思想上,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缺乏思想自由, 个人崇拜严重;社会生活上, 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长期得不到改善。 (12分)

3.创新教育与雕塑模块的综合探索 篇三

一、探究潮汕乡土文化的传承

在雕塑主题创造上,我们在众多的题材中选择传承潮汕乡土文化为创作主题,在潮汕乡土文化主题上结合多元化文化,使潮汕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为什么要选择潮汕乡土文化为主题呢?因为美术作品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在美术的意义系统中,最本质和普遍的应该是人文精神,正是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限度和最广泛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而潮汕乡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地方文化体系,恰恰具备以上人文精神的一切特征。潮汕历史悠长,文化渊源,每个历史文化现象都是美术雕塑的创作素材。如:①历代人物名贤有:韩愈、大颠和尚、王大宝,唐朝“前八贤”,明朝“后七贤”,现代的张竞生、许广平等。②民间传说故事“姑嫂鸟”“鲤鱼姑娘”。③戏剧“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木偶纸影“金钗记”。④舞蹈“英歌舞”“钱鼓舞”“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等。⑤雕塑嵌瓷“双凤朝牡丹”“双龙戏球”“麒麟”“狮和鹿”“石鼓”“石壁字”。⑥潮剧面谱,小泥人等。⑦各式特色建筑“四马拉车”“四点金”“下山虎”“湘子桥”花灯,工夫茶道。⑧各式美食,刺绣,抽纱。⑨红头船,等等。底蕴丰富的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雕塑主题创作的源泉。

二、美术雕塑跨学科的综合探索

美国著名学者罗耶提出——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并不始终一致,即知识结构内单元(交节点、命题等)之间交互联结的某些部分可能只是相对少量的交互联结有联系。由于信息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因此,增加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整个各自独立的教学内容,必然鼓励学生把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跨学科综合的美术综合课程特点是:把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保持美术科原来的特点又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雕塑系列是美术学科其中一个分支。本次课题活动及任务是探索以雕塑作为基础主体,综合渗透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其内容涵盖了文学艺术、地理、生物、化学、环保、历史各个领域。如:其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它包含着多姿多彩的美,利用雕刻与该学科的综合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慢慢感知什么是化学;通过各种化学实践活动,认识各式各类的化学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以表现雕刻作品所要表达的最佳视觉效果。其二,美术雕刻与地理学科综合,是人文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探索潮汕地理、地貌人文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自然,走进社区,去参观家乡某一小区域的状况,亲历亲为,体验汕头的自然风貌,主动获得乡土知识并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熟知潮汕地形,从感性上获知潮汕地形高低起伏状态,熟记潮汕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并通过堆雕、圆雕、浮雕转化为美术作品。其三,美术与生物学科的综合,探索潮汕乡土的动植物生长布置情况及特色特种。例如:潮汕海港具有的珍稀海鸟“白鹭”“大雁”“海鸥”及水禽、鱼、虾、蟹、贝壳、藻类;海洋与陆地的边缘生态——“红树林”;各地区特色蔬果:“林檎”“杨桃”“柿子”“香蕉”“荔枝”“龙眼”“南瓜”“苦瓜”“玉米”“白菜”“包菜”;禽兽:牛、猪、羊、狗、鹅、鸭、鸡及各种昆虫。探究生物标本与雕刻的结合点,从而引导学生选用有乡土特色的动植资源作为雕刻作品的题材。

三、综合雕刻材料与科技探索

综合探索雕塑作品内容、形式制作材料与科技综合实验,即制作出各种内容形式各异的精美新颖的圆雕、浮雕、木刻作品。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及复制,如对石膏、砖头、牙膏壳、蔬果、泡沫、木头、塑料等不同材料进行尝试,随着材料工业的日益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工艺。如采用先进的科技制模方法,制作出的模具形象逼真、耐用、科技含量高、可操作性强。使用新材料,不仅使造型艺术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在实践制作中了解和掌握了各个制作环节,从中学到很多科学技术原理,并能把学生心爱的作品复制出成批成品。

总而言之,凡是能为造型活动所利用的材料都可以为艺术创造所用,都可以为美术雕刻所用,活动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

4.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篇四

内容概要:

历经酷暑严寒,走过心灵雾霾,研考生在这烟花三月迎来最终考验。初试成绩和分数线的发布并不意味着这一场战役划下了句号。离跨向凯旋之门还有一步之遥——复试。

知道初试成绩之后,考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报考34所自划线学校的考生来说,研考基本上已是一块石头落地。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知所措地徘徊在边缘,对于是否该着手准备复试迷茫困惑。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能够努力的时候用尽全力拼搏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态度决定一切。对研考生来说,用怎样的心态对待接下来的复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取得怎样的成绩。考生如果认为复试成绩不重要,临场发挥就可 以,又或者认为自己初试排名靠后抱着肯定会被刷掉的消极心态,那么,很有可能与幸运擦身而过。反之,考生如果能马上开始准备复试,重视复试并且进行系统有 效的复习,即便初试排名靠前也有危机感,担心复试表现不佳被刷掉,坚持走好最后一步,那么,这种积极的心态与行动一定会迎来胜利大门的敞开。

考生要清晰地认识到,研考复试是在通过初试的基础上,对考生业务水平和实际能力的进一步考察。复试关系到研究生是否能最终入选,是最后一道程 序,在考研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会在复试阶段进一步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会重点考察专业素质,以判断该考生是否适合进行该专业的深 入研究。

复试有三大模块:综合面试、专业课笔试以及英语考查。考生要做到目标明确,各个击破。专业因素包括:专业课笔试(专业必备科目考试)、面试中的 专业问题(课题、前沿、时事、研究方向,考察专业知识面和思维分析能力)。非专业因素包括:面试综合素质体现(仪表、反应、思维、潜力)、英语(专业英 语、口语)、导师选择。

对英语复试,不少考生感到头疼。考生不仅要提前准备好自我介绍,而且要突出重点,主要介绍个人性格、能力、实践经验等与专业有关的话题。考生同 时要准备一些与自身校园生活及工作生活相关的内容,且要注意,作答任何问题都要回归到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所回答的问题重点突出且与复试录 取直接相关。考生可以在平时的模拟训练前进行段落和语句组织的书写、修改,然后背诵,避免临场语言组织出现大量错误或思路不清晰。

5.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篇五

(二)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解析: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答案:D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

解析: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答案:D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解析: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答案:B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解析:此题考查了解古汉语文化常识的能力。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答案:D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

B.“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但有时候也表示降职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和《琵琶行》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甚重,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D.“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古代又可以表示时间概念,朔日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而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三十。

解析: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答案:D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解析:乡试是每三年一次。答案:A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解析: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答案:D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把“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

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作“起复”。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下文的“听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隋炀帝”都是谥号。

解析:举例不当。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

答案:D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漕运,是指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将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经由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

D.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答案:A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笄”是古代用以盘头或别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B.“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也可按时间记述史实,如《史记》。

C.“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拓下来的纸本。

D.“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宋代以翰林学士

等任经筵官。

解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理解不恰当,应该是特指“女子十五岁成年”。

6.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篇六

换句话来说,应当是了解一种文化思想的来龙去脉,知道这种思想从何处而来,今天在何处,未来去往哪里。

以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为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一道中国文化思想的盛宴,在这里,我们可以尽享儒家的“仁爱”“礼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史家的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想人格,释家的佛理禅趣,以及君主中心下的家国天下,理学思想下的天理人欲,中国学术的经世致用,中国科学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学的人文心声„„

一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思想文化史。问题是这些精彩纷呈的思想大餐,怎样被阅历还不够丰富的高中生消化?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难度不仅在于思想是抽象的,还有语言文字的障碍,艰涩的古文字让学生望而生畏,少了些趣味的说教让学生避而远之。文字的关隘让老师觉得似乎不译不行,译完了却发现时间捉襟见肘,效果微乎其微。在学生和辽阔的思想大海之间,始终隔着语言的“山”,山没翻过,自然也不能看到山那边美丽的思想之海。

文言还是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文章还是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所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文字还是生活?这是《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要解决得第三个问题。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有趣”,过程中做到“有痕”,最终能实现“有效”“有用”?

我以为有两点:一是研的目标,定位在文化;二是读的目标,在于通古今之变,借助文化完成对现实的思考。

从课程目标来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论著与专题的课程目标旨在通过“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在学习中,学生应该“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同时,还需要“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课程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如果说,演讲课程、戏剧课程的开设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诗歌散文小说模块重在文学鉴赏;那么,文化论著的阅读应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

同为我国古代的经典文章,《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于“欣赏”,教学方法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则要在研究和阅读中挖掘思想,因此,它更重在思想的传播。这是“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区别。

不同于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同为文言篇目,必修的任务要带领学生过语言关,它的教学全面而周到;《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则目标清晰,关注点已经从必修的文言的工具阶段到运用工具去开掘文化的宝藏。这是“文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区别。

只有清晰定位,才能目标明确,策略得当。

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和必修一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作一比较:

首先,必修和选修的不同位置决定了两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不同。

《晋灵公不君》和《烛之武退秦师》同为《左传》中的文章,从阅读的难度来说,大致相当,从文章的笔法来说,都体现了《左传》在叙事写人上的特点,但因为作为不同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法上便有所不同。

《烛之武退秦师》安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作为文言文学习的一个例子,且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文章,根据必修课程目标及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把其教学目标确立为: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问题。

《晋灵公不君》安排在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单元,作为“春秋笔法”的一个典型例子,作为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篇文章,根据选修课程目标和文化经典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把其教学目标确立为: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及武士们等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中所寄予的文化思想内涵。

其次,目标定位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策略的不同。

《烛之武退秦师》目标是“赏析”人物形象,需要想象和联想,重在情感和审美体验。“想象”“联想”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强调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晋灵公不君》是“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人物所传递的思想。是通过文本的阅读达到思想的提升、精神的成长;教师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学生学习的方法应该注重应用,注重和现实的联系。

因此,《烛之武退秦师》所作的工作是走入历史的情境,去感受。《晋灵公不君》所作的工作是去审视、去剖析。需要在和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话。

对于高一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烛之武退秦师》需要在学生阅读下的老师启发式教学。经历了高中两年的学习,学生相对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晋灵公不君》则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辩论等方法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物形象、文化思想和叙事艺术,品味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学到的是烛之武在国难当头这际,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那么,《晋灵公不君》则从史学家们的秉笔直书的实录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精神。

抛开文化的内涵来看,《晋灵公不君》也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教学范本,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需要关注的是文化。同时,作为经过了高中一年半学习的高中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该是“指导学生领会精神,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纠缠枝节问题,深究微言大义。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从以上两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风格相近,难度相近,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目标不同,教学重心不同,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同是文言文,必修重在文言、文学,选修重在文化。文言翻译的任务不应该成为教学的重心,教学的中心应该转移到文化思想的探究上来。

仍然以《晋灵公不君》的教学为例。

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春秋笔法”的是一套组合拳,《晋灵公不君》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经典原文。要透彻地理解单元主题,还需要“相关读物”的支撑,需要“大视野”的拓展。站在单元的角度看,《晋灵公不君》只是这个单元的三分之一,担当的是一个标本研究的任务。研究完标本,还要进入“活本”――即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透视。因为,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观赏,也不只是让后人看到我们历史上曾经有什么,文化研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指向当下,指向明天,让我们每个人能看清我们民族血液的文化基因。

对一种思想的研究,应该是了解、理解、应用。以上的过程,还只是在了解的层面。而经典的研读,从根本上说就是与圣贤对话,而且是高层次的心灵对话,是完成一次不平凡的文化洗礼。因此,当这一过程完成之后,是基于自我思考的感悟,是基于学生之间研讨的深入,是基于师生对话的提升,还有给予和现实对话的应用和内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最好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拿着这些“经典”和现实作一个链接,去看看我们以为已经作古,实际上还活在我们今天的那些“文化”。

如此,我们才不是在到达文化思想的海边后,只在岸边徘徊,而是真正去海里畅游的那个人。

7.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篇七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道路照明系统中传统的人工操作和维护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智能路灯控制模块能够弥补当前路灯控制中的不足,可以监控到每一杆灯,采用支路控制和单灯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按需照明,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照明节能。

1 系统硬件结构

整个系统分为路灯监控中心主站软件和路灯远程综合控制模块,每个控制模块可以控制254个灯杆,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路灯远程控制模块主要功能是控制每一条支路的通断电,控制每一盏路灯的亮度和开关,完成路灯支路电流的采集,计算出有功功率和电量,同时监测路灯的运行状态,通过GPRS无线模块与监控中心计算机进行通信。路灯远程控制模块是本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支路电流采集电路、信号输入电路、控制输出电路、时钟电路、存储电路、GPRS通信模块、载波模块。

1.1 支路电流采集

路灯管理中心想要知道每条支路的用电情况(一条电力线上的所有灯杆称之为一条支路,这在路灯布置时已经规定好),就需要检测每条支路的电流。设计的模块能完成4条支路的三相交流电流采集,这样要进行12个交流电流的转换。交流电流通过小型的TA21CDM-5A/2.5mA电流互感器转换,后经运算放大器LM358放大接入STM32F103B的A/D转换口。STM32F103B内嵌2个12位的模/数转换器(ADC),每个ADC有10个外部通道,可以实现单次或扫描转换,本设计采用扫描模式。在扫描模式下,转换在选定的一组模拟输入上自动进行,提高了采集的实时性。由于STM32F103B管脚较少,电路中采用到模拟转换开关CD4051来完成不同支路电流采集的切换。

1.2 信号输入和控制输出部分

本模块能实现“四遥”功能,可以接收监控中心的遥控命令,远程控制现场支路继电器的分、合,比如为了维修安全,需要对某条支路断电,可以通过监控中心主站软件对这条支路分闸,维修完成后再进行合闸操作;能测量每条支路的用电信息,可以查询当前支路继电器的状态(即分、合状态)及每一盏灯的开关状态,还可以调节每一盏灯的亮度。本模块共有4路控制输出,4路信号输入,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支路,控制对象应与开关状态信息采集对象一致。

1.3 时钟电路

现场需要准确的开关灯时间,所以模块还要有精确的时钟计算,本模块选用内置高精度调整的32.768kHz水晶振子的I2C总线接口方式的实时计时器RX-8025 SA/NB。

1.4 数据存储

监控中心下达的开关灯时间、亮度调节参数、遥控跳闸次数及最近一次遥控跳闸的支路号和时间、跳闸时的功率及总的用电电量、支路电流都需要保存,设计选用宽电压的256KB具有SPI接口的非易失性铁电存储器FM25W256。

1.5 GPRS模块

设计采用深圳有方公司生产的M590通信模块,监控中心软件需要一台通信前置机(或者前置机组),该电脑运行系统监控软件,并且它必须包含一个在Internet上的静态IP地址。模块开机后首先登陆到中国移动GSM/GPRS网络,然后通过TCP/IP(或者UDP/IP)协议连接到通信前置机,连接成功后,则在通信前置机和控制模块之间就建立了一条可靠的通信通道。

1.6 载波模块

控制模块直接采用青岛东软的载波通信模块方案,通过电力线载波与每个灯杆上的单灯控制器通信。单灯控制器可以控制多路灯头的电源,控制每个灯头的开关和亮度,能够及时监测路灯的状态信息,通过电力线载波通信主动上报给控制模块,再上报给监控中心。单灯控制器还可以接收本控制模块的控制命令。每一个灯杆上安装一只单灯控制器,灯杆编码与单灯控制器的地址码对应,该地址码是唯一的。

2 软件设计

控制模块使用32位ARM7微控制器STM32F103B,微控制器内嵌入了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程序整体分为三大部分:操作系统部分、各个任务部分、底层驱动程序,主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操作系统部分主要完成各个任务的调度和管理。任务主要是根据应用程序的功能划分,共分为5个任务,分别为GPRS通信、载波通信、开关量状态输入、控制输出、支路电流采样,其中GPRS通信的工作都是通过一系列的AT命令来完成的,主要是处理监控中心下发的控制命令,实时传送路灯运行信息。底层驱动部分主要完成对已有的硬件系统进行配置、读写和启动等操作。

系统初始化包括操作系统、系统时钟、各个接口函数(SPI总线、I2C总线、ADC、DMA、定时器、中断向量等)、外部时钟的初始化。信号量表示一个或多个事件的发生,用于各个任务之间的通信。4条支路的支路电流采集是在定时器中断中完成的。

A/D转换程序启用了STM32F103B的DMA传输功能。DMA控制器可以代替CPU驱动产生数据访问的地址并执行数据的读出和写入操作。

STM32F103B的DMA特征是传输源和传输目标可以分别是存储器和/或片上外设,源和目标可以同为存储器或同为片上外设,一次数据传输的单位可以为8位、16位或32位,数据传输的触发信号由硬件确定,不能更改。

程序中有12路电流采集,分别对应ADC1的5个通道CH1/CH2/CH3/CH4/CH5,其中CH5的输入是由模拟转换开关CD4051通过不断切换8路电流采样提供,然后由DMA1传送到5个数据长度的接收缓冲区中。ADC的时钟频率为9MHz,在定时器中断(50×16×8Hz)中把数据从接受缓冲区搬到参与运算的数组中,这样可以根据外界的频率不断来调整定时器时间来采样数据,因为外界的频率不一定是50Hz,有可能为40~70Hz的任意值,为了保证在一个周期采样16个点,所以在定时器中断中来启动AD采样和DMA。因为程序中增加了模拟转换开关CD4051,所以每进行一次定时器中断还要切换CD4051的输入通道,ADC1的另外4个通道CH1/CH2/CH3/CH4的采样频率是50×16 Hz,在定时器中断中要加一个计数器,计数累加到8次才采样一次,这样可以保证12个通道电流采样在同一周期完成,当然有一定的误差。为了采样的准确性,也可以将采样点设置为32个、48个、128个,根据需要来选取。程序共进行了10次循环(12个通道电流采样一个周期完成为一次循环),然后对10次结果取平均,最后计算出支路电流值,经校准后精度可达到1%。

3 结语

目前,城市路灯照明大多采用时间控制和人工控制,且只能控制支路不能控制单灯,造成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很多不便,传统的路灯无法调节灯光亮度,当深夜行人稀少,路灯亮度却依然很高,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设计的模块经现场工业性实验证明,稳定可靠,可以合理设置开关灯时间,实时调节路灯亮度,达到节能效果,实现按需照明。此外,模块支持远程在线升级,实现程序自动更新,大大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

摘要:介绍一款基于32位ARM微控制器STM32F103B和工业级无线通信模块M590的路灯远程综合控制模块,并对其工作原理及软、硬件实现方法进行说明。

关键词:ARM,远程控制,无线通信

参考文献

[1]闫振宁,于会山,等.基于电力载波技术的智能化路灯控制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10,26(4-1)

8.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篇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释,恰恰与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质的理念相契合,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指向育人、指向人性、促进人的发展,让“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教学中落地,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于是就应该有“学校搭台,语文唱戏”的“地利”。

作为新课改引导下的教师,我们应有“让每个孩子带着微笑走进班级,带着自信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这恰恰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人和”。

一、以语文课前展示为载体,将综合性学习渗透在每天的课堂上

每节课的语文课前展示,可由2名学生主持,以小组为单位,以月份为周期,分别设置我们规定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主题,以“友情”为内容,具体安排为:“千秋一诗心”环节要求一组古诗配乐朗诵+赏析,一组现代诗配乐朗诵+赏析+仿写;“书海拾贝”环节要求美文背诵+赏析+仿写;“历史故事”环

节要求叙述故事+感悟。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了知识,展示了才华,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语文氛围,同时也实现了在活动中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以学校大型活动为平台,将综合性学习落实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学校每届新七年级的开学典礼都要进行神圣的“入学式”,在庄严的拜师礼结束后,学生便依次走上大舞台,进行不少于1分钟的自我介绍。这个过程是学生第一次在全年级的同学和家长面前亮相,是对他们勇气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要想办法用新颖的形式来“包装”自己的发言,并且要制作一页包括自己姓名、照片、爱好特长、座右铭、梦想等内容的PPT,以便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的具体实施过程。

三、以语文学科活动为手段,将综合性学习根植在每名学生心中

顾明远教授说:“教育在细微处,成长在活动中。”教学实际上是经过策划好的“教”与“学”的游戏活动,“游戏化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

升。因此,我们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谋求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学校每周给语文学科一小时的学科活动时间,旨在通过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体语文教师集思广益,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精心设计,在每月末的年级语文活动中展现出来。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率,每次活动都是经过班级一至两次海选,选拔出最适合该活动的选手,代表班级出战,进行年级层面的展示,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们的学科活动具有明确的评价机制,与学校的“评星晋级”评价体系一脉相承,每一次年级活动都进行现场表奖,颁发春田中学精心设计的证书,拍照留念。根据获奖等级予以个人加星的奖励,金奖、银奖、铜奖、参与奖分别对应加10颗、7颗、5颗、3颗星的奖励;设立个人单项奖,如“最具创意奖”“最美声音奖”“小小演说家”“最佳挑战者”等,予以个人加10颗星的奖励,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本学期,计划开展如下学科活动:9月份:现代诗歌朗诵大赛;10月份:读书汇报会,主题为《我眼中的 》(《西游记》人物评析);11月份:现代诗创作笔会;12月份:课本剧大赛,将教材中的《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西游记》经典片段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现出来。这些活动就是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的设计。

另外,每个学期学生创作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随笔,还是文学评论,我们都要求学生不断修改整理。每个班级成立文学社,由学生负责设计栏目、征集稿件,每两个月或一个学期出一次班刊;每名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将自己的作品精心设计,结集成册,给予加星奖励。这正是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的体现。

其实,生活就是一本书,有的知识记录在书籍中,有的却在生活中。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总之,综合性学习就包含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益的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热爱校园生活,焕发生命的活力,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不断

9.文化生活模块综合 篇九

一、选择题

1.(2017·玉林模拟)2016年3月,奔驰发布一张海报,祝贺宝马成立100周年。奔驰表示:感谢宝马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单。祝贺竞争对手,彰显了奔驰的胸怀和气度,而同时又含蓄有力地表明自己比对手还要历史悠久的真相。从奔驰海报我们可以感知()A.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映像,具有自觉选择性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

解析:材料不涉及新事物与旧事物,A与材料不符;材料未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B不选;奔驰广告含蓄有力地表明自己比对手还要历史悠久的真相,反映了意识反映客观存在,且具有自觉选择性,C符合题意;D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答案:C 2.古人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发现,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蜾蠃的认识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过程。古人的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①与题意不符;人们通过间接途径获得的认识也可以具有真理性,排除③;通过人们对蜾蠃的错误认识,可见人们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故②正确;材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可见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故④正确。故选D。答案:D 3.百年前,爱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这为人类揭开宇宙的奥秘打开了全新窗口。人们对引力波的探索过程表明()A.获得真理需要经过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 B.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追求真理性认识是永不现实的过程 C.认识是一个不断通过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和意识的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解析:人类从预言引力波的存在到最终探测到引力波正是人们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同时也说明了世界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D正确。材料没有提人类经过不断克服谬误或反复实践才探测到引力波,A、C错误。获得真理虽然确实受到主客观 1 条件的限制,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获得真理,B错误。答案:D 4.(2017·邯郸模拟)2016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这是科学家首次用连续光谱的特征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①人类可以利用科技的发展逐步解开世界之谜 ②通过科学实验我们可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③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发现双黑洞是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③不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故④错误。材料中“科学家首次用连续光谱的特征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表明人类通过科学实验利用科技的发展可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①②当选。答案:A 5.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都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匡衡不计报酬做雇工,这是个人对他人的贡献,主人把书借给他是他人对个人的满足,这表明人生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④当选;其中,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①当选,答案为C项;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中实现的,其中,客观条件是基础,②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选;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③错误。答案:C 6.从哲学角度看,下图强调了()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承认矛盾才有可能正确地解决矛盾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图示不反映规律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用心电图的波动比喻人生,说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正确;题意不强调相对静止,只强调运动,③排除;没有波动就证明你挂了,强调人们必须承认矛盾,④正确。答案:B 7.谷歌正在设计一种纳米磁性粒子,即纳米机器人。研制成功后,人们就医时就不再需要医生给你打针吃药,而是在血液里植入纳米机器人,直接释放药物杀灭病毒;人们还可以将纳米机器人当作媒介,连接人脑神经系统和外界网络系统,为开发人脑智力和潜力带来革命性变化。由此可见()①机器人将代替人类从事精准的实践活动 ②人类创造的工具可以延伸人的认识器官 ③人类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纳米机器人改变了传统的治病方式,创建了新的具体联系,③正确。纳米机器人还可以开发人脑,提高人的认识能力,说明了人类创造的工具可以延伸人的认识器官,②正确。机器人和人不是替代关系,①错误。④与题意无关。故选C。答案:C 8.(2017·张家口模拟)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了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这从侧面说明()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全面地阅读是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 ③只有生活曲折才能勇敢地面对前途 ④在生活实践中不只是有欢乐的认识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书中的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是矛盾的特殊性,表明生活中不只有欢乐,④当选;书的内容能树立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这表明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①当选,答案为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错误;③表述绝对。答案:C 9.近年来,部分农民工开始返乡就业。某地在县城开发区建设农民工宿舍、医院、幼儿园、超市等,但许多返乡农民工并不买账,他们愿意在离家更近的中心集镇就业。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势利导,创造出“总部在县城、车间在乡镇,作坊在家庭”的生产模式,受到广泛欢迎,重新挖掘了劳动力红利。这说明()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成功以挫折为基础,应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③正确的经营战略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生产模式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因势利导,重新挖掘了劳动力红利,体现了①;成功并非一定要以挫折和失败为基础,②错误;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物质,③错误;根据有地方将总部和车间设在县城失败的做法,创新了“总部在县城、车间在乡镇,作坊在家庭”的生产模式,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④可选。答案:B 10.(2017·衡水模拟)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文化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对今年政府的民生工作重点作了详细论述,这些发展蓝图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政府这样做()①坚持了群众路线,树立了群众观点 ②坚持了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统一 ③是以正确价值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④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题干中“对今年政府的民生工作重点作了详细论述”“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等,这体现了政府坚持以人为本,①②符合题意;政府工作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答案:A 11.就在“习马会”实现70秒穿越时空的历史性握手之际,台湾的一些政治人物还把目光锁定在“主战场”和“谁主导”这些恩怨上,这种偏狭的视角只会延续争端,而不利于两岸正视共同的历史与命运,携手创造和平发展的明天。这表明()①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仍有一些政治人物目光短浅与偏狭,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制度”范畴,有阐述“争端的过程”,更无涉及“争端的结果”(带来认识的上升与发展),①不符合题干主旨;穿越时空的历史性握手,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当选;题干并不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角度阐释两岸关系,而是强调“在新的历史潮流下,仍有不识时务者”,“同一时代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排除③,④当选。答案:D 12.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述政策的哲学依据是()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扬弃就是要保留旧事物的合理因素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群众观点的必然要求,③正确。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辩证否定,①正确。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②错误。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有两种,即直接获得和间接获得,④错误。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2017·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变淡的“年味”,消失的年俗》,回答问题。

材料 集体记忆是构成民族的必要条件之一。春节这一流传数千年的古***俗堪称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集体记忆,是写进民族基因里的密码。尽管大街上依旧张灯结彩、商店里依旧促销火热、火车票依旧一票难求、饭店年夜饭依旧排队等候、贴春联放鞭炮依旧红火热闹、电视节目依旧精彩丰富……但近年来,大家却普遍感到“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再需要腊八开始“忙年”了。随着电视、网络、电子产品的普及,年三十晚上各人都在忙各人的事,更多的是一家人各自玩弄着各自的手机……很难再在一起守岁,聊天享受那难得的片刻天伦之乐。甚至连晚辈拜大年的红包都变成了微信红包。年味淡了的另一个原因恐怕要归因于一些风俗的简化、传统的流失。近年来,印刷工艺不断提升,春联和福字的样式越来越精美,“工业烙印”也越来越重。

此外,一些不良倾向也在冲淡甚至扭曲春节的年味儿。“压岁钱”以及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迎来送往的花费越来越高,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

总之,物质条件的变化、过年形式的简化都在减弱春节的年味儿。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商品化、物质化,导致其精神内涵流失。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凝聚中国人情感的重要纽带,是确认民族身份,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过好春节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时代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大行其道,要警惕民族文化记忆的弱化,如何增强春节的感召力,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改进春节年俗,使其适应城市化发展,让过年不仅仅是吃顿年夜饭、发点压岁钱,而成为阖家团聚、感恩祝福的重大节日,可以恢复一些大型庆典、增加游园、灯会、庙会等集体性游艺活动,使春节的参与感、仪式感大幅增强。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对春节精神文化内涵的宣传,使全体国民充分认知为什么要过春节,如何过好春节,留住年味儿,就是留住文化血脉。

(1)结合材料,谈谈“年味变淡”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留住年味儿,留住文化血脉”。(3)结合材料,就如何过好春节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谈谈“年味变淡”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年味属于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由此可想到传统文化、民族节日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中“春联和福字的样式越来越精美”,“工业烙印”也越来越重联想到文化生活教材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科技发展与年俗变化的关系,对应于教材中的“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年俗的变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解答时可从上述方面结合材料展开论述。第(2)问,要求学生,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留住年味儿,留住文化血脉”。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这个单元主要包括的知识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调动和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阐述即可。第(3)问,要求学生就如何过好春节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解答时注意限制性要求“方法论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方法论要求即可。答案:(1)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 融、相互影响。(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文化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亦可,如: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重视文化安全;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只有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才能留住年味和文化血脉。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必须丰富和发展年文化,让年过得更有意义,不止于吃吃喝喝。③辩证否定既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要留住年味就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通过新的形式和活动来让年味更浓。

(3)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树立创新意识。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

英雄在词典中解释为本领高强、英勇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作为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们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展现不同的英雄特质:忠义诚信、舍生取义、公而忘私、艰苦奋斗……

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导和激励。一个没有英雄精神的人,是心灵患有软骨病的人;一个不能崇尚英雄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对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甚至质疑。有人觉得,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也有人对英雄的事迹和壮举提出质疑甚至抹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对英雄质疑甚至抹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弘扬英雄精神,充分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2)请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简要评析“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的观点的合理性和严谨性。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举行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现场写两条标语。(要求:每条限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且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解答时可把试题转换成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英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英雄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奋斗;英雄精神对我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要把英雄精神与建设实践相结合,赋予英雄精神新的内涵,把英雄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让英雄精神永葆生机。第(2)问,要求学生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简要评析“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的观点的合理性和严谨性。试题属于辨析类试题。首先明确范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其次,根据材料筛选知识点。最后,理论与材料相结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标准,不因时代不同,标准就不同,不同时代英雄的表现各有差异,但英雄的特质具有共性,认为“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缺乏严谨性。第(3)问,要求学生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写两条标语。解答时注意要求:每条限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且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围绕主题,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①必须充分认识到英雄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②学习英雄精神的实质,用英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践行英雄精神,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2)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实践基础上形成,因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英雄的具体标准和内涵会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英雄具有时代性。②不同时代英雄的表现各有差异,但英雄的特质具有共性。英雄们坚持并为之奋斗的爱国、奉献、忘我、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念,是人类正确的价值选择,可以跨越时空,成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该观点缺乏严谨性。

上一篇:小学作文游记下一篇:大班感恩节活动方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