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11-03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8篇)

1.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一

《那达慕之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演唱一首《小小加油歌》。生:跟琴演唱。

(二)学唱新歌

1、初听音乐

师:今天这节课,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听到音乐的时候,联想一下,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播放《那达慕之歌》的背景音乐)生:聆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来告诉大家,刚才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热闹、欢快、热烈等等。

师: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的音乐想像力,这段音乐确实表现了热烈欢腾的场面,这个场面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参加内蒙古大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群众聚会——那达慕大会。(课件展示)师:揭示歌曲《那达慕之歌》(板书)。

2、初听歌曲

师:我们先来听一下歌曲,听听你理解的那达慕是什么? 师: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娱乐。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夏季7、8月份举行,届时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来参赛或观摩。同时商业部门还把大批商品运到大会所在地,搭起帐篷作为临时商店,供牧民们选购商品。文工团、剧团、乌兰木旗演出队、电影放映队、科技展览部门也赶到大会为牧民们演出,使“那达慕”更丰富多彩。

3、了解“那达慕”

师:“那达慕”可以说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里男人的节日,充分体现了蒙古草原的阳刚之美,让我们再一起来聆听这首《那达慕之歌》,听听歌中传递给我们哪些有关“那达慕”的信息?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力度和速度是怎样的?(播放课件)。

4、再听歌曲,感受情绪。

生: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速度稍快,力度稍强。

1: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有骑马比赛,参加那达慕的人很多很多,节日的场面很热闹!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歌中唱到了“马头琴”,“马头琴”大家知道吗?

生:回答。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因为它的琴身最上方是马头的形状,所以称为“马头琴”。歌词中还唱到了什么?

生:好来宝。

师:“好来宝”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师:老师来告诉你们,“好来宝”是蒙古族的一种联词,就是由民间艺人即兴编词演唱,大多是各种赞美或讽刺的诗词,这个就叫“好来宝”。就是看到什么,就给它编上词,然后用来演唱,是非常有才华的一种表现。

5、学唱《那达慕之歌》的曲谱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的曲谱。师:教师分句教唱 生:学生分句跟唱

6、用la音完整唱一遍

师:同学们唱的很好!接下来,我们用“啦”来模唱这首歌曲。师:教师分句弹唱 生:学生分句学唱。

7、师范唱歌曲,生跟唱。

师:老师想一展歌喉,来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们一起小声的来演唱!

8、处理整首歌曲情绪

师:我们的演唱有什么不同吗? 生:情绪不同,听起来不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处理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

师:歌曲的第一句有两种唱法,一种比较连贯,一种比较轻快,老师分别唱一唱,你觉得哪种唱法好听?(轻快的好听)

师:第二种唱法声音是有弹性的,感觉那种气氛是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一种唱法没有生命力。大家一起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第一句。

生:学生用轻快地声音演唱第一句

师:歌曲的第二句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强)师:第二句要唱的渐强,刚开始枪声没响要做好准备,枪声响了得像离弦的箭向前冲出去,所以声音要越来越强。(教师范唱第二句)生:学生演唱第二句。

师:下一句,到了赛马场上了,万人都在齐欢呼,这时候声音应该是强还是弱?(强)师:教师范唱。学生学唱。

3.师:你认为最后的结束句应该变成怎样的场景呢?不同的场景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

生1: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表现骑马比赛进行到了高潮,马上要分出胜负,人们在欢呼,在拭目以待冠军的出现。所以力度应该是渐强的。表现越来越热烈的场面。

生2:认为最后的音乐应该是表现快乐的节日接近尾声了,欢聚的人们渐渐离开了会场,欢歌笑语逐渐远去。所以力度表现应该是减弱的。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正如你们所设计的那样,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处理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让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生:演唱。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们再来热烈的、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三)拓展编创

师:同学们,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吗? 生:分小组设计。

师:现在,我们找几个小组来展示他们的成果!小组一:小组演唱感受两种不同的力度设计。第一遍先由p---f,第二遍由f---p。

小组二:用欢快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歌曲。(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小组三:男女生分段演唱,结束句齐唱,(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小组四:编创《运动会之歌》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查找更多有关蒙古族的文化资料。我们都知道,咱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像这节课我们学的蒙古族,上节课讲的塔吉克族、彝族和傣族,我们作为汉族的同学应该跟他们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创造咱们祖国美好的未来。

2.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二

1.自读两则童话, 读懂故事内容, 体会童话的特点。

2.比读故事, 找出异同, 作出情感选择, 进行人文启蒙。

流程设计:

一、聊故事1《小木偶的故事》——课文

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作家?

(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则童话故事——《小木偶的故事》。

1. 自己很快地读读这个故事, (有些故事是适合看的) 看自己能不能看懂。

合上书, 回忆一下,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 (出示图片)

老木匠小红狐熊警察小兔子老奶奶小女巫小木偶

2.你们看过连环画吗?如果把这个故事也画成连环画, 可以画成好多幅呢!我把它理了一下, 这个故事可以画成五幅画面。 (逐幅出现)

第一幅画上应该有———

你能在课文中把这几幅画面分开来吗?画符号。 (开头和最后一幅分别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中间三幅是故事的经过。)

(二) 童话故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

请大家第二次看这个故事, 觉得哪一幅画面最神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要说出它的神奇。

1. 大家都觉得第一、五幅画面最让我们感到神奇, 那就让我们先锁定第一、五幅画面, 看看课文中这两幅文字画, 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让别人听后要有种感觉:呀, 真是太神奇了!

预设:

(1) 老木匠的雕刻刀太神奇了, 刻的小木偶会说话、活动;刻了笑的表情就会笑了。 (雕刻刀神)

(2) 小女巫会做我们做不到的事。第一次用魔杖一点, 小木偶会哭了;第二次又点了几下, 小木偶就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 (魔杖神)

这雕刻刀、魔杖让你想起了别的童话故事中的—— (神灯)

看来, 童话故事中的道具都很神奇。 (板书“魔杖、刻刀”改“道具”) 因为拥有了这些神奇的道具, 所以这些角色就变得神通广大, 成了“超人”。

2. 童话故事的神奇还表现在——花草树木、动物、植物都会说人话, 让我们看起来既像物又像人。这个故事中哪些动物都会说人话? (板书:角色神)

顺势指导重点句朗读:

一只小红狐跑过来, 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 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

(1) 谁先来说说小红狐的台词。纠正多音字“背”读音, 台词首先要说正确。大家能达到这个要求吗?一起说一遍。

(2) 采访小红狐演员:请问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什么? (教师可引导:原来你心里在打歪主意, 嘴上却故作亲热, 真是阴险狡猾。) 说这台词的时候, 心里就要这么想。再让学生说一次, 集体说一次。

(3) (再采访集体中一员) 你这些想法能让小木偶看出来吗?所以你脸上还得——笑, 做出一副请求的样子。闭眼想象一下小红狐的神情, 再说一次, 集体说一次。

看来演员说好台词真不容易啊!说好台词, 先要说正确, 还要注意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并在大脑中回顾。

3. 看来当演员不容易。你们对练说台词感兴趣吗?选一个感兴趣的角色, 试试吧!

4. 静静地思考。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想法?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或板书:笑远远不够。

真的是这样吗?再读一个故事。

二、读故事2《小木偶的故事》——自创故事

1.比读。和第一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1) 也很神奇。 ( (1) 结尾; (2) 动物会说人话, 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做的事我们做不了。)

引导说说角色的台词。 (小狗、小黄莺、小男孩) (采访:为什么不快乐?) (板着脸、拉长着脸、哭丧着脸)

(2) 都围绕笑嘻嘻的表情写。

2.有什么不同之处?

主题不同。 (书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笑是很重要的”。)

出示老木匠的话, 读。板书:笑是很重要的。

3.两个故事, 使我们懂得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道理。

三、你更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1.让学生自己作出情感选择。根据多次试教, 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老师自编的童话。现摘录部分学生发言如下:

生1:我本来有很多烦恼, 读了第二个故事, 我的烦恼都没有了, 觉得很开心, 很幸福。

生2:第一个故事让我心里很不好受。

生3:第二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温暖、很开心。

2.喜欢读童话吗?喜欢编童话吗?相信你们自己编的童话更精彩的。回去后, 围绕“笑”这个话题, 再去编一个童话。

设计意图:

欲向教材觅童心

2008年奥运会上引领国际奥委会成员出场的那批儿童看了令人别扭:一本正经的表情与几乎僵硬的动作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当时就在想, 他们出来时为什么就不做一个调皮的鬼脸?哪怕摔一跤打个绊, 笑得再真实些、自然些, 那会多好啊!可是没有, 这批孩子的表现和大人一样, 几乎“完美”——毫无差错, 可见事前大人们的功课做得有多深。

这批小大人的表现其实也不足为怪, 因为从他们一进校门时, 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和熏陶。

我们的语文教材, 不乏经典、不乏美文。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 不缺知识, 不缺道理, 也不缺收获。但是, 我们的孩子, 在成人的调教和熏陶下, 使一批批的“小大人”缺失了童心, 缺失了真实的童年应该有的样子。我们的教材, 板着脸告诉他们: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有了成绩要藏起来, 不能骄傲, 要掩饰自己的快乐。《小木偶的故事》这篇文章, 要告诉孩子们的深刻道理是: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在适当的时候要用适当的表情。且不说这个道理的价值虚无 (世上哪个孩子生下来只会笑而没有其他表情, 除非是面瘫) , 我们现在的孩子, 最缺失最渴望的就是笑。他们希望身边的亲人用笑给予他们温暖、鼓励、支持, 更希望自己的生活处处充满幸福、满足的微笑, 孩子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笑。童年浸润在微笑中的孩子, 他的心灵是阳光的、充满底气的。我们为什么非要在他们不堪承受的年龄告诉他们很多不懂也不该懂的东西?很多东西, 应该告诉成人, 不能让儿童负担。我们的童话, 要把孩子渡向幸福的精神彼岸!文学, 要渡人渡己, 文学对人, 有超度的意义。伪童话, 戕害儿童, 戕害童心。

自己创作这篇拙劣的《小木偶的故事》, 不是有意跟教材文本比美, 只是想听听孩子真实的心灵抉择, 提醒所有从事儿童创作的人, 孩子的心灵需要怎样的故事去慰藉。在几次试教中, 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对两个故事作出情感选择时, 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态喜欢我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鼓舞, 一次又一次地促我深思:我的故事在表达上并不高明,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孩子到底喜欢怎样的童话?我们该用怎样的东西去滋养他们的童年?听听孩子的真实声音, 让我们有勇气跟孩子走, 不要总用我们的大手强势地去牵扯孩子往前走。明代的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 真心也……童子者, 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也。”他认为凡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莫不是童心的表现。童心在哪里, 我们的教学就该在哪里驻足。落脚在童心里的教学, 是最有魅力的教学!

附:教师自编童话《小木偶的故事》

小木偶的故事

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

小木偶有鼻子有眼, 会走路, 会说话。

老木匠左瞧右瞧, 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老木匠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知道吗?”老木匠问小木偶。

“不知道。”小木偶板着脸回答。

老木匠一下子想起来了, 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 “谁要是没有笑, 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 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现在好了。”老木匠把小木偶送出了家门。

小木偶兴冲冲地往前走, 一路走一路唱着歌, 他要去找一些快乐伙伴跟他一起玩。

走着走着, 和一只低着头走着的小狗撞了个满怀。

“怎么啦?小狗, 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小木偶关心地问。

“别提了。今天数学课上, 我只是转过去对同学做了个鬼脸, 老师就板着脸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呜呜……小狗越想越伤心, 忍不住哭了起来。

“别哭了, 别哭了!笑一个吧, 像我这样!笑一笑, 心里就舒服了。”小木偶凑到小狗跟前, 呀, 小木偶笑得多美啊!小狗太羡慕了!

小狗学着小木偶的样, 使劲把嘴角往两边拉, 把眼梢往上提, 可脸上的肌肉像冻住了似的, 怎么都笑不出来。他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小木偶着小狗的背影, 真有点为他担心呢!

“小木头人, 瞧你笑得那么灿烂, 有啥喜事吧?”

“咦, 谁在叫我呀?”小木偶左瞧右瞧, 就是不见人影。

“在这儿呢!”

小木偶一抬头, 小黄莺正站在大树的枝干上, 跟他打招呼呢!

“快乐的小黄莺, 你能下来陪我玩会儿吗?”小木偶笑嘻嘻地邀请黄莺。

“唉, 没玩的命哪!”小黄莺叹了口气, 愁眉苦脸地说, “妈妈让我下星期天参加音乐考级, 我得练唱啊!妈妈成天拉长着脸逼我练唱, 我现在一点都不开心!”

“你不是很喜欢唱歌吗?”小木偶不解地问。谁都知道, 小黄莺是爱唱歌出了名的呀!

“可现在, 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唱歌!”小黄莺恨恨地说。“我喜欢自由自在地唱, 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想什么时候唱就什么时候唱, 可现在……”小黄莺越说越伤心, 小木偶都不忍心再听下去了。

这年头, 找个笑脸也不容易呀!他摇摇头, 走开了。

小木偶不知不觉来到学校门口。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那里应该有快乐的伙伴。校园里好热闹, 一个男孩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坐着。

“咱们一起玩吧?”小木偶笑吟吟地迎上去。

小男孩摇摇头, 一脸的苦瓜相。

原来, 他昨天晚上看《笑猫日记》入了迷, 半夜才上床。一早起来睡过了头, 他匆匆忙忙往学校赶, 把语文作业落在家里了。大家说他没做作业, 向老师去告状, 就连最好的朋友琪琪都绷着脸不理他, 还骂他“撒谎大王”, 他都委屈死了!

小木偶找不到开心伙伴, 觉得很孤独,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红鼻子小女巫就在这时赶来了。

“女巫姐姐, 我找不到跟我一样的开心伙伴, 好没意思啊!”小木偶向小女巫诉苦。

“你希望大家都有像你那样的笑脸是吗?”小女巫笑眯眯地问小木偶。

“嗯!”小木偶肯定地点点头。

“你等着。”小女巫用魔杖在小木偶的笑脸上敲了几下, 哈, 小木偶的笑脸一变二, 二变四, 以最快的速度复制着……

哈, 小木偶惊喜地看到, 这些笑飞到了小黄莺的妈妈、小狗的老师、小男孩的朋友琪琪的脸上, 呀, 他们笑起来都很美。

“小木偶, 我看到琪琪和同学们都对我笑了, 还向我道歉了呢!”小男孩兴奋地说。

“小木偶, 我看到妈妈的笑脸了!森林里的音乐考级从此取消啦!”小黄莺也赶来报喜。

“小木偶, 我们老师也会笑啦!现在, 她还经常表扬我呢!”小狗的笑容比小木偶还美!

3.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三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4.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四

《阳光牵着我的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掌握力度记号、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

2、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

难点:激发学生从小应团结友爱,心存感恩的良好品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感觉今天的天气如何?这样的天气你的心情呢?什么样的天气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爽朗呢?(晴天)那什么样的天气算是晴天呢?(有太阳)是啊,阳光明媚的天气能给人带来美好舒畅的心情。虽然今天的天气不是晴天,但我相信同学们听了下面的歌曲,你的心情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效果。

二、学习新歌

1、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交流:听了这首歌曲,大家的心情是不是有所好转,谁来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什么样的?速度?歌曲还是首什么样地歌曲?(二声部)

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二声部练习。首先请大家看这部分旋律(出示二声部)

3、学习旋律(1)二声部练习

A.教师范唱高声部,学生跟练 B.学唱低声部,重点指导不同旋律部分(2)单声部学习

A.大家看歌曲的第一、二句,有何发现?(节奏完全相同,休止符,附点八分音符)

B.教师领唱,学生跟唱旋律 C.师生合练,重点把握附点音符(3)齐唱旋律 师生跟琴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对,加歌词。老师问问大家,歌名谁知道什么意思?歌中的阳光、太阳指的谁?(表现了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的欢乐心情)

大家看歌曲中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知识,谁来说说是什么?(讲解歌曲中的力度记号、休止符等应注意的问题)

4、学唱歌曲的第一部分歌词,(歌词两遍,注意演唱情绪把握)

5、下面我们来练习二声部部分,老师先唱低声部,同学们唱高声部(师生练习)

7、分组练习(师跟学生演唱低声部,引导学生把握低声部)

8、学生练习,师指导

9、完整演唱歌曲。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是一首情绪欢快、感情热烈的歌曲,表现出新时代学生美好的生活,老师也希望通过学习,让同学们要珍

惜今天的好时光,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报答养育我们的父母,报答我们的祖国妈妈,也希望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让快乐和幸福陪伴你度过每一天。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后反思:通过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情绪,把握好歌曲要表现的意境,激发学生团结友爱,从小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时刻不忘党的教诲。学会心存感恩,心存阳光,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认为重难点突破扎实成功,目标也明确。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授歌曲一环节占用时间过长,导致课前设计好的拓展一环节没有实现直接过渡到结课。这是本节课的最大失误。

2、学生演唱的情绪积极性不够浓厚,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5.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五

《长城》教学设计

沂水县第三实验小学 赵洁

教学内容:

17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生 字:崇 峻 嘉 峪 瞭 屯 垒 魄 课后练习:

1.长城真有气势呀,我要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2.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的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一、课题:长城

二、课型:精读课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长城。一起来读。

2、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二)自读感知,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师生交流,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同学接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远看 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设计巧妙 奇迹 血汗智慧

3、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有和作者相同的感受。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品读第一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们先来看“崇山峻岭”这四个字,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带着感受读读这个词语。

(2)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所以作者把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一条长龙)带着感受齐读这句话。

(3)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条长龙?(播放录像)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让我们齐读第一段,读出龙的气魄。

(4)欣赏了远处的长城,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过渡:刚来我们从远处欣赏了长城的壮美雄姿,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走近它的一砖一石,来触摸它,感受它。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对长城又有了怎样的印象?(2)感受高大坚固的特点

①学生汇报划出的相关语句,交流体会。

②补充资料: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③齐读描写高大坚固的语句。(3)感受构思巧妙的特点

①刚才我们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你还有什么感受? ②学生汇报交流,随机学习理解“垛口、瞭望、屯兵、堡垒”等词语。③你能在图中找到长城的这些部位吗?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出示长城近景图)

④想不想看看古人是怎样依靠长城来作战的?(播放城台场面录像,进一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目的。)

⑤面对这样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

⑥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过渡: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石砖,摸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指明读第3段,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2)品读体验:

①“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凝结是什么意思?

凝结的是什么?(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②作者为什么说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这万里长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生汇报。

③(课件出示第2句)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谈感受,体会重点词语。

A “没有„„没有„„”有的只是什么?(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块巨石就有两三千斤重,这巨石压在了一双双肩膀上,这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

B “一步一步”“陡峭”

八达岭有多高?相当于300层楼高!C.“数不清”“两三千金重”

(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怎样把巨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3)补充文言文《孟姜女寻夫》及故事。想一想,他们还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它不仅震撼着我们,也同样震撼着全世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课件出示)

长城不但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 让我们一起自豪的对全世界„„

(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

1、同学们,长城带给我们的是骄傲和自豪。然而强大国力的本身,就是一道令人望而生畏、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老师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长城永不再发挥它的战斗作用,希望和平之花永远盛开,也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力量去筑起新时代的长城。

2、作业:面对长城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它记录下来。

(该教师获市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公开课优质课精品教学案例附反思后记(人教版)【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 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 6

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6.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六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1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2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3

学生已经四年级了,他们开始步入高年级了,在学习方法上应该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今天本节课我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写,本节课初见成效。

这篇课文写作顺序清晰,学生只要认真读书都能找到,而且归纳的准确,我在板书方面也是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由于假期刚结束,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很多学习方法都忘记了,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扶着学生学习,默读思考:潮来之前的景象怎样?边读边画句子体会。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能找到句子,而且能进行概括,通过概括学生知道作者主要写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在通过朗读感受此刻的景象。

学生在学习潮来之时,学生就能按照上面学习方法开始自己学习,效果很好。他们能准确的找到句子进行体会归纳,并能通过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壮观。

由于没有发书,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少,相信今后会好,但是我看到孩子能主动学习的场景,心里很高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5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之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毕竟很多学生没有观看过钱塘江大潮,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我就找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制作了课件,也布置学生搜集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7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7.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七

一、尝试:以文字的方式来呈现儿童的阅读思考

学生在阅读中, 用自己的文字当作一面镜子, 观照自己的阅读情况。或许, 学生在阅读中能更清楚地看到我读到了什么, 我还有什么文字在阅读时缺乏思考。教学中, 我大胆尝试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阅读, 以学生的文字作为阅读的镜子, 观照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下面列举两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前置作业, 从不同的选题、自读中表达。

所谓的前置作业, 就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同时, 策划几个表达上的选题, 让学生阅读后, 自主选择一个选题, 用读到的文字自我表达。这几个选题是:

◆蟋蟀寻宅的故事

◆伟大的工程

◆蟋蟀建宅的故事

◆蟋蟀的琴声

课前学生根据这些选题, 通过课本上的内容, 加上自己的想象, 撰写故事。学生要写好这个故事不容易, 他唯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文已知的内容;二是依据课文内容想象, 自由编写。我们以“伟大的工程”为例, 学生要写好这个故事, 促使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蟋蟀寻找巢穴、建造住宅的部分内容:一是要加以言语信息的整合, 二是要加以言语信息的加工, 三是要植入自己的想象。从这来看, 学生在做中学, 读中思, 思中写, 是一种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课前阅读, 把自己的困惑带入课堂, 是一种阅读期待。

第二板块:带着思考阅读, 在读中审视自己的表达。

当学生带着先前的文字进入课堂后, 让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学生作品, 推介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现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举一例:

生:我选择的话题是《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它的工具是那么柔弱, 却不肯随遇而安。它选址很慎重。

秋天初寒的时候, 蟋蟀用前足趴土, 后腿上有两排锯, 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就这样, 它坚持不懈, 今天做一点, 明天做一点, 直至满意为止。

蟋蟀的住宅, 墙壁四面光滑, 这全靠它平时的修整。住宅内部简单、干燥、清洁, 很卫生。看到这样的住宅, 我们真是感到惊奇!原来, 动物也活得这么精彩!

师:能介绍一下, 你围绕“伟大的工程”写了几件事?

生:我写了三件事, 一是蟋蟀选择自己的住宅, 二是写了怎样挖住宅, 三是写了住宅的简单、干燥。

师:非常了不起!这就是你的阅读成果。谁来根据他的作品, 说说蟋蟀伟大在哪里?

生:我从他写的“慎重”“柔弱”“坚持不懈”体会到蟋蟀像人类一样, 具有聪明和智慧。

生:我补充。我从他的“惊奇”“精彩”两个词感受到蟋蟀的劳动成果不容易。

师:你看, 这些词语有些来自原文, 有些是小作者自己创造的, 这就是学语文, 读了课文, 会用。你们知道“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不挑剔, 在什么环境都能安居。

师:那蟋蟀对选址的要求, 这位小朋友写到了吗?

生:他只写了“慎重”。

师:谁能帮他想象一下, 增添一些内容, 让读者感觉到蟋蟀选址的确慎重。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生:我会补上蟋蟀寻找巢穴的要求、还有蟋蟀在洞口草丛中弹琴的内容。

生:我会添上蟋蟀建造住宅时干活的细节。

师:真棒!我们要写好文章, 就要认真读好课文。再依据课文, 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你的阅读作品就出来了。

笔者选取了学生的《伟大的工程》这一阅读作品的教学片段, 围绕学生的阅读成果, 把学生的成果当作教材, 课堂中互相评价, 感受小作者的用词、用句, 以及表达上的构思。虽然, 小作者的文字不少来自于课文, 但这是学生消化后的词语, 是转消极被动的语用为积极语用。教学中, 还要依据学生创作的文本, 结合课文的文本, 再去品读, 适当交流补充学生表达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其意义在于, 用写的方式观照自己的阅读, 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的阅读成果, 再对照创作文本去阅读课本, 观照, 改进, 调整, 感受。

有人说, 这属于课文微作文。实际上, 远不止, 我们的理念是以学生的阅读成果为教材, 结合教材原文, 称之为统整型阅读。只不过, 学生阅读的方式有变化———转阅读后谈体会为文字表达体会后再去阅读。

二、思考: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差异

不同的取向, 产生的行为也不同。从上述案例分析来看, 可以归纳为两种阅读取向:

◆用阅读的方式去教阅读 (以读中理解为目的) 。

◆用文字的方式去教阅读 (以写中读为目的) 。

第一种阅读取向, 侧重于读懂。通过找词语、品句子、悟表达, 来读懂课文内容和课文的表达特点。因此, 很多词语或者很多表达方式, 学生只是大致懂得课文的知识。当然,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 是有必要的, 然而对于浅显的白话文, 在不用教师教的情况下, 学生完全能在阅读中习得。而实际上,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 学得的只是别人的“观念”。如教学《蟋蟀的住宅》, 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阅读时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体会蟋蟀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虽然适时渗透所谓的“拟人”“想象”一些表达方式,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 既使是表达方式的学习, 也是我们教师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儿童的理解。

第二种阅读取向, 侧重于读会。精心设计几个适合学生读懂原文的话题, 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不只是停留在“表达”这一层面, 还让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阅读原文, 即学生依据自己的所读内容, 再依据话题进行写作。课堂上, 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作为教材, 与原文相结合, 学生写到的和未写到的, 都作为教学内容, 感受课文中的词语或表达的魅力。同时, 让学生的写观照学生的读, 写而后知不足, 课后再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修改, 完善学生的创作。这个过程的简要流程和学理如下:

写 (课前自主阅读后表达, 可发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读 (课堂上, 品读学生的表达, 也读原文的精彩处。) ———创 (完善学生的作品, 丰富学生的表达。)

8.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八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上一篇:11月升旗仪式讲话稿下一篇:城建交通副县长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