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2024-06-15

诗歌比较鉴赏学案(共10篇)(共10篇)

1.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篇一

古诗鉴赏学案

(一)编号:gyyw30 编制:王文方 2018/6/28 一. 阅读下列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列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下列对以上两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都借助于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静的环境气氛。B.都是山水田园诗,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C.都歌咏了隐逸的情趣,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

D.都表达出诗人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4.对《山居秋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又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的情绪。

5.常建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与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

古诗鉴赏学案

(二)编号:gyyw31 编制:王文方 2018/6/28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王维,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诗歌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

B.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首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新晴原野旷”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C.颔联和颈联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近而远,又由远及近,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D.在尾联中,诗人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E.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C.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

D.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沉,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

E.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4.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

5.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

2.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篇二

一、读懂诗人

文学鉴赏讲究“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鉴赏,就是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和艺术风格;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态度,要尽量注意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做细致、全面的分析。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我们了解了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懂诗歌。杜甫具有治国安天下的理想,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表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诗往往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春望》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住在安禄山叛军统治之下的长安城。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连本无感情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能“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

对于诗歌鉴赏而言,知人论世非常重要,但一定要注意具体诗歌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我们知道杜甫是忧国忧民的大诗人,鉴赏时是不能用这把“刀子”套他的一切诗歌。对于陌生的作家,学生可以借助题干、标题、注解等信息解读。因此,要因人论诗,还要因事论诗,因诗论诗,防止想当然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对诗歌的解读似是而非、言不及义,应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二、读懂语言

诗的语言,古人称为“诗家语”。诗词的语言文字是凝练而生动的,其凝练主要体现在对篇、章、句、字的锤炼上。作者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读懂“诗家语”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1. 读懂诗句。

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诗歌语言不但会有词类活用、倒装语序的特点,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识,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诗词中名词铺排的如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词类活用的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语序倒装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叠词、拟声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语言现象都需要我们合理想象,整体把握。

2. 读懂“空白”。

作为“诗家语”的诗歌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就在于“跳脱”:或突兀而起,或省却联络。不把“跳脱”之处连贯起来,达到“通解”,就无法进入鉴赏的阶段。诗词中多用省略、倒装与跳跃手法,造成许多“空白”,需要分析句与句之间或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补出“空白”处的内容。如《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从字面看,写的是“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东西都“厌兵”,由此,我们可以展开联想:连没知觉的东西都“厌言兵”,何况是人呢?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深深刻印在人们心中,人们怎能不痛恨侵略战争呢?

3. 读懂典故。

诗词中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词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用一个典故则可以省去一大段文字。作为读者,如果不懂得这些典故,自然无法理解作品,更谈不上去鉴赏作品。理解典故有两个层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理解这首词,当然也离不开对那个时代和辛弃疾的了解,但这里一个又一个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扫除的拦路虎。学生应尽可能多读书,了解一些历史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所包含的感情。

三、读懂语境

欣赏诗歌时,只有抓住语言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方能深入、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如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对这里的“落花时节”一语怎么理解呢?有人联系第三句“江南好风景”,说杜甫又遇到李龟年的时间当是春天,当时春光正好,百花早已盛开,有的已经开始凋落。有人联系第一、二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说明他的极盛时期已过,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又有人从杜甫这面联系,说杜甫少年得名,十四五岁就出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满怀抱负却始终无法施展,辗转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实在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还有人认为,仅从李、杜身世上着眼还不够,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景况凄凉,但唐皇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歌舞升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感慨。更有人主张把以上几种理解结合起来,说这里写李、杜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国家兴亡之叹难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更让人体会到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上述理解都不错,但深浅大不相同,原因是对语境的体会和挖掘不同。有的人理解得窄,有的人理解得宽。由此可见,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四、读懂景物

抒情性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其实,不论是“言志说”还是“缘情说”,诗歌都是表达情感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思想情感无不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的,情与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写景抒情是古代诗歌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只有读懂诗歌中的景物,方能参悟作者的命意。那么,诗歌中的景物又是怎样呈现的呢?

1.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王维的《鸟鸣涧》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又如,他的《山居秋暝》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泉水清冽、流泻山石,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 虚实相间。

诗歌中的“实”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虚”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所感。写实时,以实带虚;写虚时,以虚传实,这样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避免了表述的刻板平直,往往更能传情达意,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就是用想象中美好的仙境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反衬现实的黑暗。

3.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篇三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作品编为一组,相互对照,辨析异同,用以识别作品特征,提高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赏优汰劣和触类旁通两个方面。将比较阅读运用到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其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的比较阅读具体说来,有不同诗歌题材的比较,不同诗歌同一意象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的比较,不同诗歌选材立意的比较等。比较鉴赏要从异中求出同来,也要从同中求出异来。现举隅如下。

一、人物形象特点的比较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品质,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等。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摇莲?摇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摇莲?摇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为背景来描写人物,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充满青春活力;主人公身穿罗裙,脸似芙蓉,嬉戏荷田。该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采莲姑娘;深藏荷田,遇郎欲语未语,低头微笑。该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纯真质朴的采莲女形象。两首诗都传达出诗人的欢悦、惊喜之情。

二、情感基调比较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2.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 柴 侍 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摇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三、意象特点的比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统一,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例3.以下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咏 白 海 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 白 海 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的内心世界。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黛玉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四、表达技巧的比较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例4.以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作者观点的比较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诗人总是要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文物遗迹“赋诗言志”,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例5.以下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汴?摇河?摇曲

(唐)李?摇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 河 怀 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

4.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篇四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练习操作;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答题示例: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04浙)

练习操作;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第三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提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练习操作: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写梦魂,不着自己现实处境一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课堂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5.送别怀人类诗歌鉴赏导学案 篇五

一、送别诗基本知识

1、送别习俗:。

2、送别诗标题常含“ ”、“ ”、“ ”、“ ”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3、风格上: 和。

明确送别诗鉴赏方法:抓意向、析手法、品情感

二、把握常见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短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⑵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

: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⑶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芳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杜鹃、芭蕉

: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三、送别诗的情感

1、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2、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A、直抒胸臆;B、借景抒情;C、借乐景衬哀情; D、托物寓情;E、虚实结合 1:衢洲别李秀才(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骊歌两行泪,更知何处再逢君?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4:赠别二首(其二)(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五、鉴赏示例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实战演练

6.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景物特征。

2.品味景象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3.了解鉴赏景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其答题方法。

二、考纲解读、知识链接

1.景物形象,即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如杜甫《旅夜书怀》中所描绘的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2分类。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冷暖、褒贬)。

3.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4.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 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三、质疑探究 成果展示

活动一:真题导航,明确考点(完成下列高考题,明确考点)

例1:(2014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点评】抓住总体之景:时间、地点、氛围;细致描写每一个画面,将每一种景物写出来即可。例2:(2014年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

【试题答案】⑴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例3:(2014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例4:(2014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诗歌情感,要抓住诗歌的意象的特点,进而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感情。例5:(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例6:(2013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答案: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例7:(2012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参考答案】(1)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课堂小结:

高考题考察角度有哪些?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诗歌营造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景”与“情”的关系)

5、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景,请从景物描写角度作简要赏析。

6、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活动二 结合意象,体悟情感:(描写画面类)完成下列题目,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B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景象。

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

方法探究

①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②结合诗句具体叙述;

③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活动三:把握技巧,体悟情感(鉴赏技巧类)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②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陿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方法探究:

明确鉴赏景物的角度:

1、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

2、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

3、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静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形色声味)

四、检测反馈 1、2011年高考安徽卷:

琅琊溪 宋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问: 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

答: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五 点评提升:

小结本堂课,可谈谈本堂课的收获或者自己的感受,或者分享自己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心得体会等。

规律总结

1、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7.诗歌语言的鉴赏 篇七

一、大胆推想,小心求证,前后勾连,准确理解

要鉴赏一首诗歌的语言,首先得能理解诗歌的语言,要能准确理解诗歌的语言,首先得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笔者认为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就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推测,不断印证的过程。诗歌按照内容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怀人思乡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田园山水诗、咏史怀古诗等类别。每一种类别的诗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有一个大致可以把握的范围。如“咏史怀古”诗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的内容,借古伤怀、借古明理和借古讽今,表达的感情主要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等。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诗歌所属的类型,根据诗歌的作者、标题、背景大胆推测诗歌可能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后面的逐字逐句的鉴赏中去印证自己的推想。

下面我们以2014年高考四川卷诗歌鉴赏题为例来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的思维过程。诗歌内容和考题如下:

阅读下面 的宋诗 , 回答问题 。(8分)

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

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

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

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

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 简要赏析 颔联中“ 常”““偏”两字的妙处。 (3分)

根据诗歌标题我们可以得知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在秋季傍晚夕阳中赏观自然景象发人生感慨。此诗可能属于即景抒情类诗歌。在秋季傍晚夕阳中易感时伤怀,抒发低沉感伤的情感,根据注释我们了解到诗中包含有终老山林之意,我们可以猜想诗人可能借所见秋景抒发人生失意、官场不顺、希望退隐山林或退隐山林的无奈等情感。这是由标题和注释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想,当然对诗意的准确把握还需进一步研读诗句作具体印证。

本诗首联写到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与我们在鉴赏开始阶段推想的人生失意之感基本吻合。颔联写诗人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颈联写到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都透露着悲苦的冷色调,和我们开始推想的感情基调也是吻合的。从尾联抒情主人公深夜还无法入睡,喝闷酒,对北斗七星也懒得看可以明确诗人想表达的是对退隐山林的无奈惆怅甚至有些苦闷。

通过大胆的推想假设,结合诗句的具体印证,我们整体把握了诗歌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为后面具体炼字炼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鉴赏一个词语的妙用,我们先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诗词具体情境中的含义,然后理解这个词语对具体情境的形成或特殊效果的表达的作用,最后鉴赏这个词语对全诗内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鉴赏句子的妙用先要明确这个句子用了什么特殊手法创设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什么含义,然后鉴赏这个句子对全诗内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我们还是以2014年四川卷诗歌鉴赏真题为例来具体分析炼字炼句题的解题思维过程。

8.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及《考试大纲》对该考点的要求。

2、掌握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3、培养解答该考点试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识记、理解基础知识 ②掌握设题方式、术语

三、教学难点: 解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学生版)

【导】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大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思】一、知识解说

(一)分类:表达技巧一般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特点。

1、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其中抒情和描写在古诗中最常见,至于议论、说明和记叙,古诗中很少见,

在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会专门提及,在这里指出只是让同学们知道,如果设问为表达方式就只能答

这五种,不能答其它手法。当然,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记叙、说明,把

描写归入记叙当中,但在古诗中,描写尤为重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又分为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表现手法中的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修辞手法中的用典)

描写:在古诗中,主要是针对写景而言,前面已学过。

2、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①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③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④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烘托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以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江雪》。

⑤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⑥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⑦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⑧褒贬:[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⑨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⑩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⑾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⑿主客移位: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⒀借古讽(喻)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或劝喻。

⒁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3:修辞手法 [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形象生动地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②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形象生动地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以上三类一般用形象生动作答。

④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⑥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

①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③重叠: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⑤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⑥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常见典故]

折腰:源自陶渊明,原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源自《庄子》。后来形容刚直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血化碧玉。

鸿雁:源自《汉书苏武传》。后用“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青鸾:源自《山海经》。后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双鲤;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

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三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阳关: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黍离: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

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鸡黍:源自《论语》。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4:结构特点

A: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对比、照应、以小见大、抑扬、点明题旨

B: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

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C: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伏笔铺垫、承上启下

D: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

(二):答题步骤

1、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类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作具体阐释。 ③用此手法有什么效果(意境上、情感上)。

例题: 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如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步骤一)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二)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三)。

2、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题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①)--写了两个层次。(步骤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步骤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步骤②)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思】【议】【展】【评】

二、合作演练 (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检】三、课堂检测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四、课后练习

1、(2014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2、(2013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3、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9.诗歌比较鉴赏学案 篇九

题组一 对点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

注] 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方式技巧的能力。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

答案: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 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解析: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回忆、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结合”“虚实相间”或“虚实相生”。

答案:①上阕是虚写。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②下阕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③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 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啼猿不自愁,愁落游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5分)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歌从侧面描写桃花。“濯手惟闻涧水香”,由“涧水香”写出了桃花之香。

答案: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题组二 综合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庚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官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做铺垫。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的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顺畅,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E.“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1)解析: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E项,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的心情”。

答案:DE(2)答案: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 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阕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山下”二句,承接上文由景到情,细雨,渔市和酒家都是那么遥远、缥缈,无法烹鱼饮酒一解胸襟,凄清伤感。

E.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2)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1)解析:C项,“全部实写”不正确,如“兴废事,千古一沾襟”。D项,应为“承接上文由情到景”。

答案:CD(2)解析:可从词中上下阕中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其营造的意境,从而得出其情感,即原因。关键词如:半晴阴、别离心、兴废事、孤烟、疏雨酒家深。这些关键词营造了凄冷孤寂迷茫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孤寂迷茫凄凉的情感,故由此得出“行客莫登临”。

答案:上阕写江上之景,天气阴晴不定令人心生沧海桑田、聚散离合之感。下阕写山下之景,环境迷茫凄清令人心生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所以才劝“行客莫登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咏史(其二)〔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注] 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7分)(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答案:CE

(2)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④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E.本词的特色是蕴藉含蓄,词人的内心活动亦多隐约不露。其表现方式与我们学过的《琵琶行》相同。

(2)下阕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1)解析:D项,“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诗无据。E项,其表现方式与《琵琶行》并不同。

答案:DE(2)答案:手法:比喻(类比)(或托物寄情)。

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恰切,又颇为含蓄。)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11分)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按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那种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授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E.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人物刻画细腻。

(2)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6分)

(1)解析:C项,词的原句是“待得郎来恨却休”,因此“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有误,实则是本有离恨要向情郎诉说,可情郎来恨已没。E项,小词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

答案:CE(2)答案: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 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兵书。④宰:坟墓。

(1)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E.“英雄已尽中原泪”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同。

(2)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

(1)解析:A项,对应注释太行天党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E项,诗中的句子表达的感情是: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痛苦。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

10.运用3D原理鉴赏诗歌 篇十

一.两个视角产生3D立体效果

关于通过语言把握诗歌意象的观点, 并不少见, 但以往的相关做法都是将语言的特点分门别类, 以平面的方式来呈现, 如, 通过词语的词性、结构或是模糊的整体印象来把握诗歌的意象, 效果不是很好。本文力求从新的角度来品析语言, 把握意象。这里借用电影技术中的名词“3D”来形象地阐释。

D是英文Dimension (线度、维) 的字头, 3D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电影《阿凡达》的成功, 3D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那么3D的秘密在哪里呢?1839年, 英国科学家温特斯顿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人的两眼间距约5公分, 看任何物体时, 两只眼睛的角度不尽相同, 即存在两个视角。这种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 就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 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3D立体效果产生的条件:一是眼睛看任何物体时, 存在两个视角;二是两个视角传至大脑后, 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 进而产生立体感, 立体感给人的直接感受就是真实, 带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这个原理与读者准确鉴赏诗歌意象的道理是相通的。本文运用3D原理, 将品析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的两个角度确定为诗歌语言的色彩及矛盾性, 也就是说在把握诗歌意象时要从语言的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同时进行品析, 通过读者大脑的再创造, 进而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把握诗歌意象。

二.把握诗歌意象的两个视角———词语的色彩及矛盾性

意象的概念决定构建意象的词语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以我玩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 从鉴赏词语色彩入手把握诗歌意象是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感官首先传递给我们的是那些跳跃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 我们的思维才能依据这些带有色彩的词语, 迅速唤起贮存于头脑中的事物表象, 再造想象, 走入诗歌营造的艺术氛围, 把握诗的意象。这里所说的词语色彩, 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 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一种是借其它带有色彩的物象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前一种我们比较容易把握, 例如,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其中“愁”这个词带有鲜明而又准确的感情色彩, 据此, 我们能感悟到一个亡国之君的痛悔, 感受到一位颠沛流离的女词人凄苦的生活。

另一种是借其它带有色彩的物象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品析这类诗词时, 要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就一定要同时结合另一个视角, 即诗歌语言的矛盾性。这里所说诗歌语言的矛盾性包括词语的反常搭配、语意的矛盾组合、句间逆转等。象征主义大师克林思·布鲁克斯说:“科学的趋势必须是使其用语稳定, 把它们冻结在严格的外延之中;诗人的趋势恰好相反, 是破坏性的, 他用的词不断地在互相修饰, 从而互相破坏彼此的词典意义。”这在整体上, 宣布诗歌语言对日常文字语言在意义承载上乃至语词组织上的背离。扬·姆卡洛夫斯基同样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也就是标准语言之间的关系处理为“对标准语言规范的有意违反”。

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在他的《雨》中这样写道: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玫瑰的花/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幕色/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诗中“黄昏的雨”与“明亮”形成色彩的矛盾, “此刻正在”与“曾经”构成时间的矛盾, “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与“我的父亲回来了”构成空间事件的矛盾, “突然”、“因为”、“或”等表示句间的转换。这些语言的矛盾性, 巧妙地暗示出这是诗人灵魂的一次“明亮”, 是诗人对往日幸福时光的回忆, 而这回忆又是在“雨”中这样带有抑郁色彩的意境里, 又暗示出作者回忆幸福时光时那份淡淡的愁绪。

由此, 我们看出, 关注了诗歌语言的矛盾性, 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

三.色彩及矛盾性共同构建立体的诗歌意象

下面, 我们就运用3D的原理, 即从诗歌语言的色彩及矛盾性两个角度同时品析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例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中“枯”、“老”、“昏”三个词, 在色彩上给人一种朦胧、渺茫、萧瑟、暗淡的感觉;同时, 语言运用上的反常搭配即消隐其纯粹语法作用的虚词、连词等, 而直接将实词性的名词凸现在前, 并列组合在一起, 使带有色彩的意象更加鲜明。浓重的词语色彩, 反常的物象搭配, 将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游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句间逆转是诗歌语言矛盾性的另一表现。如舒婷的《思念》:“蓓蕾一般默默的等待/夕阳一般遥遥的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的只是两颗泪珠。”如果我们从词语色彩入手, 抓住“默默”、“遥遥”两个词所蕴涵的深沉的感情色彩, 我们就能理解作者把“夕阳”作为情感成熟的美质来赞赏, 绝非我们传统评价中的“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夕阳”所体现的无奈和感伤。与此同时, 必须注意“但”字所体现的句间逆转, “一个重洋”的博大与“两颗泪珠”的渺小形成强烈反差, 构成语意逆转, 在将鉴赏视角深入语言色彩的同时, 另一视角在关注语言的矛盾性, 只有这样, 才能将抽象、朦胧的意象准确地体味出深沉、执着、含蓄的特征, “思念”由朦胧变为具体可感。

再读阿红的《雪水河》:“雪水河/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流着, 她一路流着/太阳的激情/雪莲的纯洁/鹰鹫的勇敢/塔松的坚毅/和她奔向绿洲的拼搏。”诗中“激情”、“纯洁”、“勇敢”、“坚毅”、“拼搏”都带有鲜明的褒义色彩, 把握了这些词语色彩, “雪水河”的意象就是一个不畏磨难, 冲破艰难险阻, 奋勇前进的拼搏者。但是, 仅仅这些还不能对“雪水河”意象把握全面。再看“河”、“女儿”等词语, 自然让读者体会出“雪水河”是一个人格化的意象, 雪水河又是纯洁、柔美的女性象征。当读者同时从这两个视角注视一个物象时, 恰恰是两个视角的“阳刚”与“柔美”的矛盾同时感染着读者, 这个物象才能以饱满的立体的意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震撼着人的心灵。

上一篇:2006—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病句下一篇:祝生日快乐的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