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摩擦力说课稿(精选15篇)
1.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篇一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保持静止 F=3N,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2.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篇二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3.《滑动摩擦力》说课稿 篇三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重要的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有助于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摩擦力的不可观察性,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以生活实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归纳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能发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与接触面性质。
③能知道动摩擦因数μ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会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μFN。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知道他们之间的定性关系,而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得到这些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选此为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因为摩擦力的方向许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分析原因,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看录像导入摩擦力,通过两个视频对比,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习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师生共同做如下实验:
①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②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
③将手平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学生手上涂洗洁精)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主体,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动手中开始思考摩擦现象,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找寻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学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研究、讨论、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学生动手体验摩擦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再现物理实验探究的流程:提出问题——讨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总结归纳。老师要求每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成果及存在问题写成实验报告并向全班汇报。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是设计 的实验方案一定要是科学的;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其它小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可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实验结果。
通过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F=μFN
F为滑动摩擦力,FN为压力(对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为动摩擦因数。
通过实验我们还得知动摩擦因数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课件给出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通过思考题的设置,不仅对上节课的静摩擦力进行了复习,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使学生对摩擦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老师有针对性的整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将来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求的精神。
4.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 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 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 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 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 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 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 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 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 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 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 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 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 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 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习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 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 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 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 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 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 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 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 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 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 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 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 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 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 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 可以 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 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5.说课稿(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莲塘四中
6.《军神》说课稿 篇六
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习本单元课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 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 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实际
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活泼好动, 愿意交流和表达, 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 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章节设置以及教学要求, 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让学生走近人物, 研究人物, 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自读后,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 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那种精神, 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军神》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 但重点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生对这一点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 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 感受人物内心。
五、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时主要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
1.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2.情境体验。3.比较法。4.课外延伸。
七、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大环节:
(一) 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三国时期, 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 全无痛苦之色, 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二) 锁定重点, 品军神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夸奖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读一读, 理解“钢板”的意思, 以及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可让学生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片段来探究刘伯承的坚强品质。
(三) 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课堂上, 我是这样安排的:
1. 教师补充材料。
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时空距离, 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背景, 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 打开思路。例如, 我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刘伯承负伤的经过:“1916年, 在一次战斗中, 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 猛扑过去, 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 又从右眼飞出, 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 血流如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刘伯承伤势之重,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与刘伯承作比较, 会更容易走进文中, 理解刘伯承的镇定, 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 尊重个体差异, 出示自学要求。
(1) 画一画。自由读文, 画出有关描写刘伯承和沃克神态、语言的语句。 (2) 想一想。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 说一说。把自己的体会和小伙伴说一说。
3. 集体交流反馈。
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刘伯承伤势虽重, 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 不用麻醉药的坚定意志;手术中, 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 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等内容,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居然”等词语, 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此外, 通过仔细理解“孤傲——冷冷地问——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了、口吃——双手颤抖——擦着汗——失声嚷道—关上门, 注视……”等表现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词语, 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军神刘伯承的高大形象。
(四) 扩展延伸, 深化情感
1. 口语训练:我们也来夸夸刘伯承, 好吗?
在学生夸完后, 教师可接着出示小诗《赞军神》, 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 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 胜似昔日刮骨人。
2.“军神”这个称号不仅表现于此, 刘伯承一生中一直是“军神”的表现。 (教师可利用远教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刘伯承的事迹。)
(五) 课后延伸, 强化主题
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 我遵循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两个环节, 深化主题。
1. 坚强大本营。入营条件:做一个坚强的孩子, 写一件能证明自己坚强的事。
2. 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或摘抄和意志力有关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课的精华, 本课我把沃克医生对得伯承的称赞作为板书, 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军神
7.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篇七
2、我欣赏的班干部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选举**
一、选举村干部班干部选举
二、字词积累:
1、注音:招徕贿赂忌讳不言而喻首当其冲巾帼
2、造句:茅塞顿开泰然处之耿耿于怀
三、情节开端:选举学生会干部,鲁智胜为了让自己的堂姐鲁艳青当选,竟请班委们吃巧克力,结果,鲁艳青恰恰因此而落选。
发展: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高潮: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结尾: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在大家的资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还开了庆祝会。这场**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却没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
四、主题:生活是多滋味的。
第二课时:
一、人物:
1、鲁艳青:责任感,很热心,宽容,有魄力,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8.说课稿初中 篇八
(一)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说课稿
)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如:
边123角321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 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 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 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说课稿)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 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 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9.“仿用句式”说课稿 篇九
(一) 教材与考情分析
仿用句式是指按照要求, 仿照列举的句子形式, 以规定的内容造句, 能力层级为E级。这是一道综合能力考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近年的高考情况来看, 仿用句式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要求仿写的句子涉及内容、形式、修辞和字数四个方面, 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能力。所选材料可能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也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估计命题形式每年都会有变化, 如访谈、社区宣传语、大型活动宣传片解说词等。仿写句子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命题。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仿句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能根据要求正确仿写句子
教学重点:
1、注意仿写四忌
2、掌握仿写的类型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内分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选择此教学方法是源于“自主、互助、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程序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复习导入 (2分钟)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我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这样的内容:
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同学们请看这组句子, 形式酷似, 但是内容稍微有些差别, 不管怎么说, 句法相同。应该说这是比较早的仿用句式了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仿用句式。 (板书复习课题)
(二) 课堂讨论
同学们, 通过做我们的学案, 你还有哪些疑问?你又有哪些得意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讨论, 时间七分钟。学生讨论时, 我在教室内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 课堂答疑与展示 (10分钟)
好, 停!大家有哪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此阶段我要解决同学们尚存的疑问, 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仿句的特点和规律。
根据批阅学案以及我参与课堂讨论所掌握的情况, 发现学生对例3和例6存在的疑问较大, 因此, 我要重点给学生分析、讲解。
[例3]仿照例句的格式, 任写一种景物。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 不, 那不是粉笔屑, 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误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 啊, 那是辛勤的汗水, 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
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 然后确定内容。例句的结构格式是“事物+否定+想象”, 并且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 且有其象征意义, 而误例中首先没有用否定形式, 而且后一分句没有用比喻形式;再次, 后一分句用一反问句, 也不符合例句中的陈述语气, 因而仿写也不符合要求。
[例6]仿照下面比喻形式, 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误例]森林是大自然的一个小饭馆:绿色植物是工人, 各种动物是食客, 各种细菌是服务员。
“绿色植物”是被“食客”吃掉的对象, 怎么可以比喻为“工人”呢?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海的一部分, 而部首、音序、文字是字典的一部分, 同时, 这个句子也是一组暗喻。
分析题目的要求和答题的思路, 再给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参考答案:
例3: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 不, 那不是黑板, 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例6:人生是时间的一部书籍:少年是童话, 青年是散文, 中年、老年是人生的哲学著作。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佳作。这一课堂环节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 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 按照高考的要求, 当场打分, 好的及时鼓励, 欠佳的组织大家帮助修正。
(四) 归纳总结 (5分钟)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仿句这一考点, 需要注意仿写四忌, 记住仿写的类型。
究竟什么是仿句呢?
仿句贵在仿, 话题句式修辞讲究形神兼备;练习重在习, 套用续写嵌入务必推陈出新。
(五) 布置作业
10.说课稿初中 篇十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文章,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文章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文章。(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文章,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文章,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文章,对照注释,复述文章。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章,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文章,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文章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11.初中政治说课稿 篇十一
一、说教材(初一思想政治(下册)第十一课第二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谈了爱国情操的表现。这实际上是
在一个重要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为学生
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追赶的目标。这一框为最后一框讲述为什么
“爱国情操一向备受推崇”以及为什么要“立志培养爱国情操”奠定
了思想认识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
方面的,爱国情操筑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2)
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爱国情操的多种表现来认识自己在爱国情操
方面的状况和存在的差距。
3、教学重点和难点:(1)“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是本
框的重点,这是因为讲好这个问题,会使学生心理受到震撼,产生向
爱国志士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会使学生向培养爱国情操的目标不断
去追求。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个较深刻的了解。
再次为讲述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情感奠定了基础。(2)难点是“爱
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因为这个问题,不但要从我国角度来
理解,而且要从世界角度来理解,而初一学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了解
较少,所以教学上有一定难度。
4、教材的处理:由于学生对全国的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
而对待教学重点我采取理论和事实结合,做到讲理论用事实、事例来
说明,讲事实、事例要从中引伸出所要说的理论。理论通俗,事实生
动,而且详略结合,对教学难点在理论上不一定多讲,而是多举些外
国事例来说明。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把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第二部分,爱国情操的表
现是多方面的;第三部分,爱国情操的种种表现筑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
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养
法、当堂训练法、演讲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
事例、材料的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指导学生用以下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框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歌曲《祖国,慈样的母亲》,并提出问题:这首
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2、讲授新课:(1)学生回答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指出这种爱国情操不仅中国人有,而且外国人也有,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引入第一部分知识。
(2)举例说明: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看投影一:
“朝鲜半岛曾被日本殖民奴役了30多年,朝鲜人甚至被剥夺了使用
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每年3月是日本侵朝的月份,8月是日本投降的月份,这两月正是日本的假期,拒绝日本客人给韩国的客运旅游宾
馆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韩国人全然不顾。没人号召,更没人命令,无论国营私营,全国一致行动,这一点令人钦佩。”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材料体现了韩国人怎样的世界性情感?
(3)过渡后转入第二部分内容:“爱国情操的表现”。对本部分
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对表现一即“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我是让学生回答、举例和听歌曲《我的中国心》来完成的。表
现二即“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望”是通过分析,再让学生
举些历史事例和朗诵《我只有一颗心》。表现三“对祖国的繁荣昌盛
抱有坚定信念”,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结合当前实际谈该怎么办。表现
四“对祖国的尊严要时刻捍卫”,是结合时事美军用侦察机入侵我领
空的事件来分析。表现五简单分析。这一部分重点既有老师的分析、讲,又有学生的思考、说,做到事实与理论的结合,发挥了教师的主
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通过前面的分析,自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用归纳法。
3、目标检测:出示投影二
国庆前夕,应邀赵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观礼的旅荷福
建同乡会会长陈仕锦抽空回到福州,记者访问他,他激动地说:“能
与12亿中国人民共同迎接新中国50华诞的神圣时刻,这份喜悦难以
表达。我多盼望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怀抱。记得小时候学唱的第一首
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几十年过去了,虽旅居海外,但对天安
门的感情与日俱增。”据了解,陈先生曾先后捐资200多万在家乡兴
办学校,他还在荷兰兴办当地惟一的中文学校,经常到学校向学生介
绍改革开放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及家乡繁荣昌盛的景象,使华人儿童更
加热爱祖国。
根据材料回答:陈仕锦的言行说明了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4、本课小结(略)
课题课说课稿
初中政治说课稿
山 河 一 中
12.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篇十二
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型为英语对话课, 主要内容是关于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经过小学三年的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英语有了较浓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一级水平左右, 具备了初步的英语操作运用能力。因此,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新学期伊始学生注意力集中、好表现的特点, 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活动目标
依据以上认识, 我将本课的知识教学点定为:在复习已学过动词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动词ing形式, 能掌握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的结构及其用法。能力培养点设置为: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谈论个人爱好和特长。情感渗透点设置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意识,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据以上三维目标和学情,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的结构及其用法。教学难点为帮助学生在实际会话中正确、灵活地运用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句型。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情景, 更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但是在许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面前, 很多高年级学生却选择了退缩。那如何抓住重点, 攻破难点,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下去谈论爱好和特长呢?我认为关键在消除孩子们害羞、胆怯的心理, 并将小学英语活动课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因此, 我利用吟唱、玩溜溜球比赛、模仿动物、小组内调查采访等活动, 运用了“直接法、情景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等教法, 引导学生运用了“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等, 让他们在视、听、说、读、唱、玩、演等活动中, 获得了大量的语言锻炼机会,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变得乐于开口, 敢于开口。
同时, 为了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我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和若干动物头饰来辅助教学, 力求做到“开课能激趣, 讲课蕴情趣, 结束藏意趣”。
三、说课堂教学程序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 我设计了“激趣———呈现———操练———巩固——拓展”这五个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上课铃响了, 我唱出一首英语歌曲“The more we get together.”用歌曲去问候学生, 这种方式新颖而亲切, 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我吸引住了。我趁热打铁, 再通过Let’s chant活动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 我让孩子们边拍手边吟唱“I like reading books…”。欢快的节奏, 优美的画面, 很轻松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 同时“I like doing sth.”句型在这个活动中得以呈现。
接下来常见动词的复习则是利用Magic eyes游戏来完成的。屏幕上的动作图片如swimming, flying, running, jumping…不停地滚动, 我请一个学生在台前只要说stop并按键, 屏幕上会立刻出示一幅图, 台下全班学生看图后用肢体语言去提示他, 台上学生根据他们的动作提示, 答对者老师给予溜溜球奖励, 这样我与学生在吟唱、游戏活动中自然地开始了新的教学。
2.活动呈现
《课标》指出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 而应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在上一个magic eyes活动中, 有些学生已获得了溜溜球作为奖励, 现在我请他们上台来进行玩溜溜球比赛, 有的孩子玩球技术高, 有的技术则有待于提高, 由此, 我适时地引出句型Sb is good at playing yo-yo, but sb is not good at playing yo-yo.这样学生就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活动中抽象地理解了本课的语言目标, 为开展后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Warming up与Presentation就这样完美结合, 自然过渡了。
3.自由操练
在本节课的操练体验环节上, 为了抓住孩子们的心, 突出重点, 我采用了模仿小动物的游戏方式。我拿了小兔的手偶玩具, 用滑稽的语言模仿兔子声音, 边配音边做动作, 接着老师戴头饰、做动作, 全班齐声说“I’m good at doing sth.”再由几个学生分别模仿, 各小组分别齐声说, 来一次组与组之间的比赛, 增强了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 以及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这种设计较我先前只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物画面, 而不用头饰的方法真实得多。教师创设仿真童话情景, 师生互动, 启发动机, 激发了学生们开口说英语的愿望, 以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此时学生的兴致已经高涨, 接着, 我设计了画笑脸和哭脸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首先, 我由体坛明星邓亚萍引出新词组play table tennis, 再给学生每人一张表格, 让学生根据表中内容, 通过画笑脸和哭脸来完成任务, 说明自己的特长和弱项。最后让他们在小组内汇报和上台汇报进一步巩固知识。在活动过程中, 孩子们表现得相当踊跃, 他们能在台上大胆自如地运用本节课所学句型来进行口语表达。
4.听说训练
为了检查学生们对本课语言知识的熟练程度, 我设计五分钟左右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A部分。再回答What is Anne good at?What does Peter like doing?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模仿语音、语调, 分角色朗读。为下一课时训练重点读、写做好准备。
5.综合运用
最后我设计了对话采访活动, 让学生扮演小记者调查他人的爱好和特长, What do you likedoing?What are you good at?What is he/she good at?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 发展其创新、求异思维。检查评价时, 我以“赏识教育法”为基础, 鼓励他们上台表演, 开口说英语, 让每个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
在课堂的尾声部分, 我自编一个chant与课堂导入chant“I like”呼应, 深化语言目标, 为第二课埋下伏笔,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说反思
13.初中美术说课稿 篇十三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周我在官梨坪中学执教的一堂八年级美术课《巧做鱼挂饰》。我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置,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及课后反思几个方面说说这堂美术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选择: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一堂自选内容的手工课。
这样的选择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想为各位老师展示一下我在平时手工课上怎么开展教学的状态,和老师们探讨一下更合理的手工课教学模式;二是在官梨坪中学听课两周感觉美术课缺乏一些活力,想通过可以合作的课程营造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尤其在临近元旦的时候指导学生做一些装饰教室的手工作品,能创造更好的实用价值。
2、教学目标 :
现在的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当前的美术教学往往也因为教学工具选择的麻烦而忽略手工课的教学,所以我根据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用彩色卡纸制作鱼挂饰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立体卷纸和点线面装饰挂饰。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基本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手工操作细致性;通过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尽力让学生获得对手工课的兴趣。
3、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点线面装饰和用卡纸卷、剪、贴、连的基本方法制作鱼挂饰,我主要利用范例作品引导,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观察、探讨、实际操作完成制作。
教学难点 :点线面的合理装饰及如何通过小组协作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单纯传授者、灌输者,这次培训专家们的讲座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倡导教师营造轻松的,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通过范例的展示和过程的示范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示范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注重方式)——讲解(注意细节)——示范(提示步骤)——辅导(讲究方法)——展示(讲求全面)——评价(注重亮点)
生:初步感知——交流体验——实践操作——展示评价
师:引导观察——示范过程——分组辅导——评价总结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面对五十几个初次接触的学生,消除陌生感紧张感是首要的,首先我叫出两名学生画出基本的鱼形,然后用神笔马良的神话故事提示,把做好的范例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次手工的制作材料和方式,简单明了的工艺和精美的视觉效果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点提示
这堂手工课除了鱼外形的绘制,还涉及两个装饰,一是点线面的装饰,二是卷纸条的装饰,一个需要绘,一个需要剪贴。点线面本来是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估计已经淡忘,所以教师用几分钟时间和两张示范作品提示基本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观察鱼挂饰上如何使用点线面来丰富鱼形。卷纸剪贴的部分教师提示让彩色卡纸打卷的基本技巧,即用铅笔拉卷卡纸,并用卷纸卷成圆筒和纸片的方式装饰大鱼部分。
3、教师示范
手工制作课程教师的示范很重要,教师通过示范可以演示完整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更明了制作的步骤和一些制作细节,教师在黑板上张贴文字步骤和制作注意事项,以便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给出提示。
4、学生分组操作
教师提示学生检查课前分发的材料,分组开始制作,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分组巡回指导,尽可能关注指导到每个小组,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亮点或者问题及时鼓励、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指出能避免其他小组再次犯错,亮点的鼓励更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教师除了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关注学生,更需要根据时间提示学生操作进度,以便整体推动完成教学任务。
5、展示评价
尽管大多数八年级学生会害羞扭捏,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别人看到,更希望自己组比其他组做的更好,让每个小组都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展示他们的主体地位,所以展示评价的环节不可轻视,教师选择几位在辅导过程中有特点的学生点评作品,然后让学生谈谈本次手工课的体验或收获也能更好的为课程画上句号。
6、总结拓展
鉴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本堂课没有让学生设计鱼形以外的挂饰作品,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制作不同形状的挂饰,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寄语学生用巧手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装饰我们的环境。
四、说教学反思:
尽管在官梨坪中学执教的这堂课上得还算完整,但依然留下了很多遗憾,比如在全班示范的时候忽略了一些制作细节的讲解,比如整体的拼合要注意高低大小的搭配。小组的分工合作虽然在小组内做了指导,但全班性的提示可能效果更好。评价的时候还可以多叫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后拓展可以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范例作品。教师的辅导面关注面可以更广一些。
14.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篇十四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说课稿
我把本节课设计定位于“展示教学常态”,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平时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每一节课,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最普通的、常规的,但却有意义的的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15.《小石潭记》说课稿 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下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如表达先忧后乐旷达情怀的《岳阳楼记》, 流露出与民同乐的自得之情的《醉翁亭记》, 抒发初春郊游闲适之情的《满井游记》。所见景色不同, 写作心境不同, 却都是感事抒怀, 借景言情的名篇。《小石潭记》亦是如此, 当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团, 革新失败, 被贬邵州刺史, 永贞元年十一月, 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 但是自然风貌优美, 柳宗元为排遣心中郁闷, 常去城郊寻胜探幽, 搜奇揽胜, 将秀美的山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 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 着意渲染出一种幽深、冷寂的氛围, 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时悲凉、凄怆的情感。对于本文流露出的这种消极情感, 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 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定
小石潭记篇幅不长, 内容却不少,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我按常规课的思路, 将之分为2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作为起始课重在训练朗诵, 夯实语基, 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则重在品悟作者“先忧后乐”的情感。下面的具体分析都是针对第一课时而言。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以及中考文言文命题所体现出的侧重基础生字词及重点句意理解这一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流畅的朗诵课文, 疏通文意,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2.基本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考虑到本文有不少词语晦涩难懂 (如“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 , 且词语活用现象比较多 (如“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 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 因此积累字词疏通文意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 由于这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 在课堂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 我将训练朗诵与理清作者思路作为教学的难点, 以此为学生顺畅地背诵全文及第二课时品悟感情打下基础。
三.教法设想
所谓“学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一节课要想有效率, 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动地获取信息。对于文言文来讲, 教学千法, 朗读为本,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所以对重难点的突破, 我打算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法来调动学生, 同时辅以质疑法和讨论法使学生深入研讨课文。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 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阅读法和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 采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在探究写作思路时, 则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法,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江雪》导入, 抓住“孤”“独”二字所体现出的怀才不遇之感与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操, 将之与课文情感联系起来, 告诉学生古人往往“远在江湖磨砺心志, 古来贬官对妙文”, 由此简单介绍本文乃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贬官的心情。
利用学生学过的柳诗导入,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 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引起共鸣;简单交代背景则为第二课时中学生品味本文的感情蓄势。
(二) 简介作者, 解题
柳宗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家, 所以在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柳宗元的基本文学常识的基础上, 补充介绍了“唐宋八大家”, 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解题则从“记”入手, 回顾《桃花源记》与《核舟记》的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记”可记人、记事、记游, 本文即为记录在小石潭游玩经历的游记。
这样设计意在丰富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扩大知识面, 收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三)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师示范读——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任务, 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诵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条件, 这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仔细听, 标注生僻字词的读音, 在老师读完后, 由学生指出易错读误读的字, 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基本扫清字词障碍, 以达到正音的目的。在正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朗诵课文两到三次, 加深对刚认会的生字词的印象, 要求做到发音准确, 诵读流畅。学生自由诵读声毕时, 师即指名学生朗诵课文, 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此举是为了检查学生自由朗诵的效果。
2.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译读全文, 圈点勾画疑难词句, 先通过小组内质疑的方式解决,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记录下来, 全班讨论解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样设计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养成看课下注释的习惯,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疏通文意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齐读课文, 把握内容。
要求学生在齐读课文后用四字词填空:这是一个_____-的小石潭, 并引用原文, 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设计此问题,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那些景物, 有何特征, 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一环节是为突破本文难点——理清思路而作的重要准备。
4.跳读课文, 探究思路。
这一环节是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通过找每节关键词的形式, 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如抓住第一节中的“隔”、“闻”、“伐”、“取”、“下”等词, 便能知道此节写的是发现小潭) , 如此便能轻松发现本文写作顺序为游览的先后顺序, 从而明确写作思路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的佳作, 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条理清晰的思路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这也是本文的难点, 在完成上一环节——梳理内容的前提下, 此环节还是能顺利完成的。
(四) 课堂小结
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知识?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总结, 以此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学生自行总结完之后, 教师再次总结,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 布置作业
从文言文学习的记诵积累要求出发, 布置如下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尝试流畅地背诵课文
2.总结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词, 归纳一词多义与词语活用现象
(六)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 我觉得亮点有三:
第一, 夯实文言字词, 积累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本, 中考文言文中对字词句的考查也占到了40%的比例, 所以我将积累文言词语, 疏通文意作为本文的重点, 在导入新课之后, 首先通过示范读的方式为学生正音, 又将学生提出的易错字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提示, 并且除在疏通文意环节中集中处理字词外, 还以多种形式将对字词句的关注贯穿到整个课堂。如随时纠正学生错误读音, 在感知课文内容环节中也穿插了对字词句的翻译, 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第二, 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设计, 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整体感知, 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示范读正字音, 自由读明字义, 指名读验效果, 齐声读品内容……总之, 整堂课力图通过诵读使学生感知文意, 品悟感情, 培养语感。
第三, 教学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 围绕流畅地诵读课文与理清作者思路这两个教学目标, 逐步展开, 重难点突出。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中物理 《摩擦力》教学设计07-14
摩擦力实验报告07-14
《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反思07-10
数学《滑动摩擦力》教学反思11-14
摩擦力复习课教学设计09-14
初中班会说课稿07-12
初中物理说课稿09-07
初中音乐说课稿10-10
初中数学说课稿408-08
初中数学说课稿《除法》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