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2024-06-28

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共16篇)

1.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一

设计意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我班开展了“快乐的旅行”这一主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延伸,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们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

教学目的: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幼儿对身体的了解,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卡片数套,小兔布偶一个,食品、白板纸、油画棒、大小塑料软管等材料若干。

2、课前与爸爸妈妈讨论及查找有关资料。

3、主题环境创设(人体模型、人体各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每人吃一块萝卜片,谈话关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测,引出课题“食物的旅行”。

1、讲述故事“萝卜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点提问:萝卜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二、幼儿自选食品(糖、饼、果等),再次体验食物在身体里的感受。

三、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教师演示课件,帮助幼儿认识消化器官的名称。

2、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3、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讨论:辨别哪些是健康的饮食行为?哪些是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教育幼儿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分组操作活动:加深对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组玩拼图游戏。幼儿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体消化系统图。

2、部分幼儿躺下将人体外形轮廓勾画出后,自主选择大小、长短不一的塑料软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3、分享交流:教师与幼儿共同将做好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布置在室内主题栏目中。

2.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二

有科学研究表明, 幼儿期是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该阶段幼儿的脑细胞处于非常活跃的时期, 并且精力充沛, 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都非常强, 同时赋予想象力, 所以幼儿期是培养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 大班幼儿教育应该充分把握这一时机, 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充分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大班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方法

(一) 教师要做幼儿探索过程的启迪者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 幼儿教育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不是单方面的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幼儿, 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探索过程的启迪着和带路人, 积极从多方面培养和启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1.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探索精神

要想促进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首先必须培养创造型的教师, 具有创新特征的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活泼且极具启迪性的氛围, 积极探索和使用各类创新方法, 在日常活动中发现和捕捉幼儿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2.注重随机教育

在日常活动中, 幼儿教师要积极发现并刻意制造一些偶发性的科学活动, 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探索精神火花, 及时引导, 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水到渠成。例如, 幼儿教师可以将装有蝌蚪和小青蛙的容器刻意放在“幼儿角”, 等到幼儿早晨入园后会突然发现小蝌蚪变了, 正在变成小青蛙, 这会一下子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性, 进而进行更认真仔细的观察, 即通过日常活动的随机教育使幼儿快乐的学习和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和探索的乐趣。

(二) 重视对幼儿进行科学训练, 培养其主动探索意识

1.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 激发探索愿望

幼儿的探索活动是从身边事物开始的, 所以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对知识的兴趣, 必须从日常生活开始, 同时, 幼儿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引导, 例如在“有趣的魔术”活动中, 先让幼儿用米汤在白纸上画画, 等干了之后什么也看不见了, 然后再用碘酒喷洒, 原来的画又显现出来。在进行这个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会有很多很多问题, 幼儿教师先不要急着否定孩子们的问题, 可以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先试一试, 在尝试失败后再告诉孩子们是怎么回事, 这样便可以充分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性。

2.设计问题, 引导幼儿进行思维探索

我们对知识的探求是从质疑开始的, 提出疑问的过程, 其实就是幼儿积极思索问题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提问者会就问题进行思索和积极的探索。例如, 幼儿都很喜欢给花浇水的活动, 可是有的孩子会浇了一遍又一遍, 还会问:水倒下去就不见了, 水上哪儿去了呢?这时候千万不能批评孩子, 或者轻视嘲笑, 一定要耐心、热情的回答和讲解, 要以此为契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 因为好奇心是幼儿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幼儿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发明”很多益智游戏, 例如找到一些容易吸水的东西, 让幼儿在探求欲望的驱使下, 主动探索和发现“水不见”的原因。

(三)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作用不容忽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 这种观念和想法本无可厚非, 但是很多家长不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 采用的逼迫式的教育方法, 忽视了对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开发和主动性的培养。所以, 要想促进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首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使其能够转变教育方式, 讲求方式方法。

另外, 给孩子更多自由空间,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的一些发掘创造性的活动, 尊重和培养孩子的个性需要, 对其好奇心应该表示赞同和肯定。例如有些幼儿可能喜欢拆玩具、自己瞎捣鼓, 家长看见后可能会很生气, 训斥批评孩子, 但就是因为这一顿训斥, 可能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对知识的探求。

(四) 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探索活动相结合

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要充分把握时机, 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教师的指导千万不能代替或者阻碍了幼儿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索, 例如, 在制作风铃的游戏中,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 并通过制作过程发现哪种材料最适合做风铃, 制作结束后可以就风铃的制作过程和步骤进行讨论, 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又能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一举两得。所以说, 幼儿教师不是简单的将科学知识从自己的脑袋里转移到幼儿的脑袋里, 而是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和过程激发幼儿自身的探索和思考, 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束语

在对大班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 切忌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 使幼儿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教授方式, 指导和开发幼儿自身的动脑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达到“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让科学走近孩子——浅谈培养幼儿科学探索意识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 2012年17期.

3.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领域;实践教学;展开

【中图分类号】G613.3

幼儿教学的难点就是一切必须从零开始,不要说学习科学知识,就是吃饭、穿衣、上厕所都不会自理,还得教师们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教。所以要实施新教学指导纲要,首先要求改变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不仅要教幼儿识字、数数、辨别颜色,还要将科学知识贯穿其中,在日常生活、科学实践活动中将知识传授给幼儿,使他们从小在学会生活本领的同时,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习惯,掌握一些科学的基础知识,打好今后学习各类知识的基础。

一、幼儿科学领域教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幼儿教育主要以生活常识和自然学科为主,重点培养幼儿的生存、生活能力。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幼儿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对幼儿教育实施新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新的教学纲要,出台了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必须围绕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一些优秀的幼儿教学工作者经过十几年努力奋斗,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探究、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新中取得了较好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成绩和实践教学成果,使学前教育有了好的开端,使幼儿科学实踐教学改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和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策略得到一定的探索。充分提高了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幼儿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给国家建设、祖国未来培养了更多的生力军[1]。

二、幼儿科学实践教学展开的不足

虽说幼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于实践教学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展开仍有不足之处。

1、对教学改革理解不透彻

虽然多数幼儿教师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幼儿教学纲要之精髓,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实例、准备教学案例,认真开展教学活动。但仍有少数教师对教学课程改革按纲要实施教学认识不足,对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展开实践教学理解不够,对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对幼儿实施完整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概念尚不清晰,存在片面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认真设计准备教学方案,没有好好筹划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无法使幼儿在教学活动领域中去全面接受科学知识,也无法提高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的好奇,无法开启幼儿大脑思维的大门。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2、忽视幼儿个性发展

个别幼儿园教师没有正确理解“以幼儿为主体、探究式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人名利,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教学活动方案,认为自己探寻幼儿科学教学方案太难,不如借鉴小学教材内容,如“风的形成”教学活动方案进行教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完全忽视了幼儿科学潜能的开发,限制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发性探究思维,忽视了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具有个性的丰富想象力,阻碍了幼儿的渐进性掌握科学知识的发展。

3、幼儿科学实践教学整体活动做得的不足

幼儿教学改革,要求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要求采用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个别幼儿教师对此认识不够,对全面培养幼儿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在幼儿科学实践教学整体活动中功课做得的不足,没有充分的去准备、组织教学活动,无法教育幼儿科学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科学素养。

三、开展幼儿实践教学,搞好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

1、提高教学改革认识,认真教学

幼儿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改革相关文件,提高对幼儿教学改革的认识,认真阅读教学纲要,明确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展开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概念,全面认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认真设计准备教学方案,认真筹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幼儿能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不仅要学会吃饭、穿衣,还要全面接受科学知识教育,从教学实践中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使他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充满渴望,自然开启幼儿思考好学的大门,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和目的 [2]。

2、正确引导幼儿认知科学

幼儿园教师应正确理解“以幼儿为主体、探究式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应尽职尽责,抛弃个人名利,抛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功夫去探寻、去研究幼儿科学教学活动方案,注重幼儿的潜能开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引导幼儿认知科学,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观察、辨别事物的能力。使幼儿渐进性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实践教学,做好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培养幼儿的教学目标开始实施,在培养与发展幼儿科学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应将科学教育建立在以育人为本、以科学素养为主的基础上。如组织“看谁的沙包掉得快”的教学活动。运用幼儿熟知的大米、沙子、布和针线做成的小沙包、米包,幼儿对这些认知的材料是充满了好奇的,都想动手玩一下,教师顺着幼儿的思路和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动手操作,将沙包一起向高空中抛,看谁的沙包掉得快,引导幼儿从中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边玩边教学的活动里,直接将生活和科学实践知识一起进行了教学,幼儿得到正规性的科学活动教育。使幼儿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形成较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素养,逐步长大、成才,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人。

四、总结

通过上述浅析,要更好开展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有效的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幼儿教师知道如何来开展教学,如何来引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提问式、探究性、递进式科学教学领域活动中健康的学习,促进幼儿的科学教育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学敏.《专业标准》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教学策略——以“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策略探究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4.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四

【活动背景】

我们xx县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天然草场、广阔湿地,独特的人文景观,绿色的食品基地和丰富的矿藏资源小县城。境内有金属、非金属矿产39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黄金、石墨、蛇纹岩、硅石、石英石、菱镁、腐植酸等十余种,矿体品位高、赋存好、储量大,尤其是石墨,储量在6亿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床,极富开采价值,已被国家列入大型石墨开发重点项目计划,目前已形成25万吨的开采规模,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此在园本课程活动中,我选择了认识石墨,让幼儿在主动参与和积极的探索中了解的自然资源——石墨。在活动中,以帮助奥特曼寻找宝藏为线索,通过看、摸、画来认识石墨是黑灰色质软的、有油腻感的石头。通过课件、视频让幼儿了解石墨的用途和石墨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孩子们知道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石墨,了解石墨的特点,知道石墨是我们家乡特有的矿产。

2、了解石墨的用途和石墨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幼儿珍惜资源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

认识石墨,了解石墨的特点以及用途。

【活动准备】

石墨、石墨粉、地图、视频、奥特曼头饰、水墨画、墨汁、湿巾若干、宣纸一大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是来我们家乡萝北县寻找宝藏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是谁呀?(课件:奥特曼)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你好!)

奥特曼:小朋友们好!今天我来是想请小朋友帮我寻找宝藏的,你们愿意吗?(愿意)[奥特曼是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画人物,所以我以帮助他寻找宝藏为线索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寻找宝藏,认识石墨。

1、奥特曼给了我一张“藏宝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萝北地图)这是我们的家乡萝北,我们萝北虽然不大但是她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绿色的食品基地和丰富的矿藏资源小县城。再看离萝北不远有红色气球的地方就是藏有宝藏的地方,看这个地方叫什么?“云山”我们找到这个地方就是藏有宝藏的地方。[通过看“藏宝”图让幼儿知道石墨矿在我们家乡的云山林场]

2、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看过藏宝图了,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找宝藏呀?(云山)我们出发吧。[通过提问加深幼儿对云山的记忆]

3、在班级墙上贴有“云山”的地方找到宝藏,(四个装有石墨的箱子)带着找到的宝藏回家吧!(幼儿回座位,分组活动)[幼儿到有云山字样的地方寻找“宝藏”]

4、打开宝箱看一看里面的宝藏是什么?[幼儿分组观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什么颜色的?[幼儿自由回答,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用手摸一摸宝物什么感觉?是坚硬的还是软软的?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幼儿自由回答)[幼儿直观的去感受石墨是坚硬的,石墨是机器开采的所以幼儿摸到的有粗糙的、也有光滑的]

6、你摸宝物手上有什么变化?(幼儿手变黑灰色)

7、你拿着石头在纸上画一画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石墨在纸上会画出印记)

8、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石头?(幼儿自由回答)

9、师:小朋友说出这么多种石头,下面还是请奥特曼来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吧!

10、奥特曼:今天我们在云山找到的这种黑灰色质软的、有油腻感的石头叫石墨。虽然用手摸起来很粗糙但是它的质地还是很软的,在纸上可以画出印记来。

11、教师提问:

(1)这种石头叫什么?

(2)石墨什么颜色?[通过提问加深幼儿对石墨的认识]

12、石墨的形成:

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形成的。以煤层或含碳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石墨最常见。(快思 )在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也有石墨产出,这是由于石灰岩分解出二氧化碳又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幼儿了解石墨的形成)

教师小结:我们萝北的石墨,储量在6亿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床,极富开采价值,现在形成25万吨的开采规模,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三、石墨的用途

1、出示加工了的石墨粉,是什么颜色的?请幼儿观察。(分组讨论)

2、这是加工了的石墨,请你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手怎么样了?[通过看、摸认识加工的石墨]

3、加工了的石墨可以用来干什么哪?我们一起看看吧!

4、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石墨的用途。[通过看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石墨的用途]

5、教师提问:石墨可以用来做什么?

(a)石墨坩埚(冶金、铸造、机械、化工使用)

(b)电池的电极棒

(c)铅笔铅

6、出示电池的电极棒、铅笔铅,请幼儿观察。[通过观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石墨的用途]

7、小朋友在生活中你用过这些物品吗?你用它来做什么?

8、出示水墨画,幼儿欣赏。

师:看这幅画美吗?(出示水墨画)你知道这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吗?(幼儿自由讨论)

我来告诉大家,是用这个黑色的液体画的,这个黑色的液体叫做墨汁。(出示墨汁)在墨汁里含有石墨的成分。[让幼儿了解石墨还可以用作颜料]

四、石墨的危害。

石墨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很多,但是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危害。(出示图片)

a、石墨粉尘污染的小麦;

b、加工石墨排放的污水;

c、石墨工人;

d、污染不生长的植物。[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石墨对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从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五、结束部分。

我准备了一张大画纸,我们一起用墨汁做一幅画送给奥特曼好吗?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是科学认识石墨,知道萝北有丰富的石墨矿藏,活动中我以帮助奥特曼寻找宝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找到宝藏后让幼儿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来发现石墨的基本特征,在此环节上幼儿说的比较少,应多让幼儿说看、摸、画后的对石墨的认识。在学习石墨用途时,我给幼儿观看了一段视频,让幼儿回答你见过哪些石墨制作的物品,幼儿多数直说出了铅笔,其实电池的电击棒也是长用的,只有一个幼儿说出了电池的可以放在玩具里,玩具可以动起来。在看完视频后幼儿回答问题时我出示电池和铅笔的实物来让幼儿说一说就加深了幼儿对石墨用途的记忆了。在活动中我还存在着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进取。

5.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6.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我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小朋友们记得要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哦。

二、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三、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四、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7.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七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这种天性让幼儿更加执著于进行观察探究。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说:教师的“教”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学会创造想象;学会大胆质疑。最终促进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我们应该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

例如,在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科学内容变为动态的故事画面,把看、听、想、讲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特点: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屏幕上立刻呈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给幼儿带来视觉、听觉的冲击。于是幼儿个个来了兴趣,在声音、角色、动作、变化的画面等信息刺激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么多小蝌蚪聚在一起做什么?”“小蝌蚪游来游去在找吃的吧!”“他们吃什么?”“小蝌蚪为什么不跟妈妈在一起?”“这只小蝌蚪离队了?”等等。生动的画面既满足了幼儿好问的欲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顺利地引出了课堂主题。紧接着,老师巧设疑问:“这些可爱小蝌蚪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它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找吃的、找妈妈),“小朋友愿意帮它们找妈妈吗?”这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当讲到“四条腿长齐了,尾巴没有了,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时,小朋友又产生疑问:“小蝌蚪的尾巴怎么会脱掉了?”顺应小朋友的问题教师留下余味,鼓励幼儿课外养殖小蝌蚪,观察蝌蚪尾巴的变化,小朋友的兴趣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二、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

倾听是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一种接收性语言,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记住大量的词汇,而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科学活动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反复进行探索,它符合幼儿心理的需要。陈鹤琴曾说过“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例如,我们在“益智区”里有各种各样的标志图,在“生活区”里有很多种交通工具图,在“图书角”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怎样过冬、动物之最、种子的秘密等书籍图片,让幼儿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述,讲给老师、同伴听,讲给家长听,我们经常看到家长来同接孩子时,小朋友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讲给家长们听。我们还让幼儿利用谈话时间来讲述“你最喜欢的动物”、“小小气象员”、“餐前播报”等,让幼儿把生活中的科学通过自己的表述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交流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岁的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但由于他们掌握较多的是实词(名、动、形、代),没有学会多少虚词(连、介、副等),加上理解能力有限,连贯性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故常出现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情况。他们想说不会说,要说说不清,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半句话多,停顿多。更困难难的是不易说清事物间的关系,只能说一些片段,对因果关系难理解,有些句子还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大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往往落后于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与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8.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八

1.通过倾听故事及观看月相变化图,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2.尝试运用语言、动作及操作游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月亮变化的理解。

3.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能关注月亮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月亮变化图。

2.与教学有关的PPT。

3.视频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和《月亮的变化》。

4.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重点、难点:月亮变化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蔡老师带来一个谜语,仔细听哦!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师:猜猜是什么?揭晓谜底的时候到了:出示月亮(PPT)。小朋友们还记得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3)师:圆圆的月亮用动作怎么表示?弯弯的月亮用动作怎么表示?(请个别小朋友到前面进行展示,大家一起学一学)。

(4)师:为什么月亮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二、基本部分

(1)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激发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愿望。(播放动画)

师:为什么月亮姑娘做的衣裳总是不合身呢?(激发幼儿发现月亮在不停的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

师:故事中出现的月亮和天空中的月亮一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正真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月球PPT)

(3)初步了解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联系。

总结:月亮姑娘是围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既不发光、也不发热,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看上去月亮也在变。

(4)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月亮的变化规律。

简要解释月亮姑娘变化的原因,使幼儿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1.师: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那小朋友们知道“月亮姑娘”为什么变化?请你们互相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2.欣赏故事《月相的变化》,理解月亮的变化,并认识变化的月亮名称。(播放动画,出示月亮变化图片)

3.总结: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在月亮后面,由于反射光位于月亮的背面,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我们平时看见的月亮都是由太阳光的反射作用照到地球的。

(5)操作游戏,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1.师:月亮姑娘要考一考我们班的小朋友,你们愿意接受考验吗?

2.观看PPT,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幼儿一起操作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每幅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初一、十五、二十五等),

3.总结:引导幼儿说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月亮每个月开始的时候变成细细的`月牙,到了每月十五就变成了大圆盘,到了月底的时候又慢慢变回了月牙的形状。

五、结束部分

师: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请小朋友们在中秋节和家人一起赏月。将你看到的月亮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活动延伸:

将幼儿观察到的月亮变化利用晨间谈话、饭前等时间进行分享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探索能力。

活动反思:

月亮是孩子们经常能看见却又摸不着的一颗宇宙卫星,为了激发和培养幼儿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特开展此节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为了脱离枯燥乏味的学和满足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我在课前除了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也做足教具的准备。

9.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九

设计意图:

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要求幼儿能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在利用和运用数学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数数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能,而对于有一定数概念的大班孩子有必要探索、学习群数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数问题。本次活动根据孩子对糖果很喜爱这一特点,并充分利用了罗山的糖果资源,以让幼儿当“小工人”帮忙数、装糖果的方式,积极践行《指南》精神,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快乐、自主地学习群数,并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探索群数的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以便应用到生活中。

一、活动目标

1、用糖果探索和发现按群数数的方法。

2、尝试用不同的数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不同方法数数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按数取物的经验。

物质准备:糖果图片、糖果、盘子若干;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有吃过糖果吗?糖果厂的老板找不到工人来帮忙装糖果,他很着急,想邀请小朋友当小工人把糖果装进盒子里。

(二)提出要求,初次探索

1、教师出示糖果图片(10个)引导幼儿观察点数。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糖果?你是怎么数的?

2、引导幼儿猜想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哪种较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一个一个数比较快,还是两个两个数比较快呢?为什么?我们动手试一试就知道了。

3、提出操作要求师:糖果厂的老板帮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糖果和一个小盘子,等等请用你想尝试的数数方法把糖果装进盘子里。

(1)在数糖果时,要注意控制你的音量,不要打扰到旁边的小朋友。

(2)要积极开动脑筋,用多种办法来装糖果。

4、幼儿集体操作验证,教师分别观察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数数的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师:你是怎么数的?那这样数快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集中分享数数方法,教师记录并归纳小结。

师:王老师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要把你们分装糖果的方法记录下来。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数数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因为一个一个数要数10次,两个两个数只要数5次,所以用两个两个数比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来得快一些。

(三)再次探索,提升经验师:老板看到刚刚小朋友都做得很好,所以又给我们新的任务啦,你们看这次老板给了我们一张糖果的卡片订单,要求我们用很快的速度把糖果数出来。

1、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数数方法装糖果更快。

师:除了按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的方法装糖果,还可以怎么装更快呢?

2、介绍记录方法师:老师已经把糖果都画在纸上了,请你把你数数的方法用笔圈在一起,比如:你是用两个两个数的办法,就用笔把两个两个的糖果圈在一起,然后,在后面写出总共圈了几次,并看看,哪种数数的办法最快。

3、幼儿尝试记录,教师全面观察指导。

师:你们看,每个小朋友的位置上已经准备记录表和笔。等会装糖果的时候,请小朋友控制好自己的声量,并在记录纸上记录尽量多的办法。

4、集体分享记录的方法和结果。

师:请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带着你的记录表回到位置上与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四)活动延伸,迁移运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来数数。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朋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继续数数量更多的数。比如100、200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数会更快呢?小朋友可以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来想一想!

教学反思:

10.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93-02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离不开对事物或科学现象的观察,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基本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让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采用的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国心理研究工作者姚平子发现:5~6岁的幼儿,也就是幼儿园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持续性、逻辑性也逐渐提高。由此可见,大班是培养和发展幼儿观察能力的最佳阶段。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的四点经验。

一、耐心等待,自主观察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创始人马拉古奇说过:“教师必须尽可能减少介入,介入得以一个有效的方式重新开始意见的交流并恢复幼儿的信心。因此,介入前必须衡量清楚,不可过度介入,不可推翻幼儿正在进行的事物。与其牵着幼儿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用敏锐的双眼去分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介入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时候需要教师让幼儿自主观察。

在“有趣的指纹”活动中,幼儿乐乐按老师的要求将十个指头的指纹印上印泥,并按顺序印到纸上,然后用放大镜开始观察。她先观察左手中指的指纹,发现中指的指纹是“弓形”的,于是很高兴地在记录表“弓形”一栏写上“1”,接着开始观察食指指纹,看了一会就自言自语地说:“咦,也是弓形的。”她就把刚才记好的“1”擦掉,写成“2”,在接下来的观察中,她都是随机、无序地观察,她把左手中指指纹观察了两次,却忽略了小拇指,并不停地更改记录表上的数字,总是数不清三种指纹的数量,显然她缺乏有序的观察经验。观察了一会,乐乐丢下放大镜,开始左右张望。教师从乐乐紧皱的眉头中发现了她的着急和无奈,却不急着给乐乐提示,而是向她指指旁边的幼儿小小。乐乐看到旁边的小小在边观察边念念有词:“一个箕型,两个箕型,三个箕型……”乐乐专心致志地观察着小小的行为,看到她从左到右按顺序把十个指头都观察完了才在记录表“箕形”那一栏填上数字,接着又开始重新从左到右用放大镜寻找“斗型”的指纹。乐乐看到这里,马上拿起放大镜模仿小小的方法先观察左手的指纹,边观察边数数,很顺利地就把“箕型”和“斗型”的指纹找出来并做好了记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急于介入,而是不动声色地观察幼儿的行为,给幼儿提供足够的观察时间,让幼儿自己掌握有序的观察方法。如果教师当时就将操作方法告诉幼儿,或许幼儿会更早更顺利地完成任务,但失去了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经验的机会。由此可见,教师的静默观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在探索中主动观察、发现,从而使幼儿获得直接的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二、了解需求,支持观察

幼儿的个体经验、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行为作出正确的解读,并以恰当的方式支持幼儿的观察活动。

在“有趣的指纹”活动中,幼儿睿睿拿着两个放大镜翻来覆去地观察,一会儿重叠在一起,一会儿又分开。教师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睿睿说想看看两个放大镜重叠在一起会不会看得更清楚。教师鼓励睿睿试一试。在反复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睿睿发现两个放大镜重叠在一起并不能使观察物无限放大,只有将放大镜放在适当的距离,才能最清晰地观察物体。同样,在这次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阿哲的记录表是空白的,于是小声地询问:“你观察自己的指纹了吗?有哪些形状呢?”阿哲指着他印在纸上的指纹摇摇头说他没有指纹。教师仔细一看,发现他印的指纹都糊成一团了,根本观察不到指纹的形状。这是因为沾印泥的时候沾得太多了,所以印在纸上的指纹才会糊成一团。于是教师示范印了一个指纹,让他观察教师的动作。通过观察比较,阿哲发现沾印泥的时候要轻一些,印在纸上的时候要将指肚正面朝下用力压印,这样才能保证观察到的指纹是清晰完整的。当教师重新给阿哲一张纸时,他尝试印了一个指纹,发现效果很好,于是信心十足地将十个手指的指纹都印下来,并兴致勃勃地开始观察指纹的类型。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往往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观察行为超乎预料时,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武断地进行阻止,而要通过询问等方式与幼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三、巧妙点拨,促进观察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在细致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幼儿观察的过程捕捉有利的时机,对幼儿的疑惑进行巧妙的点拨,鼓励幼儿进一步观察,从而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经验。

在“会黏的水”活动中,幼儿康康在两块光滑的塑料板中间滴上水,发现两块塑料板就紧紧地黏在了一起,一不小心将沾了水的塑料板放到桌面上,塑料板和桌面也黏在了一起。偶然的发现让他特别兴奋。看到这种情况,教师顺势提问:“塑料板滴上水和桌面能紧紧地黏在一起,那是不是塑料板沾上水和所有的东西都能紧紧地黏在一起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康康拿着沾了水的塑料板到处试,在试的过程中观察到塑料板可以和黑板、玻璃、椅面等紧紧地黏在一起,而与粗糙的墙面、表面有颗粒的地垫等无法黏合。教师继续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东西会紧紧地黏在一起,有的却无法黏合呢?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和比较,获得了“只有在两块光滑面中间滴上水,它们才会紧紧地黏在一起”的科学认识。可见,教师顺势引导观察的方式能让幼儿体验成功,又能激发幼儿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

四、梳理验证,深入观察

在科学探索活动过程中,幼儿由于操作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或偏差,造成不同的观察结果,对比,教师不要急于去更正或告知正确的做法,而应顺着错误的原因,引导幼儿在交流验证过程中进一步观察,从中发现错误的原因。这比直接告诉幼儿“正确答案”更有意义。

在“会黏的水”第二课时的操作活动中,在幼儿已经获得“水是有黏附力的,在两块光滑面之间滴上水,它们就会紧紧地黏在一起”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提供了砂纸、草席、铁片、电光纸、塑料片、光滑板等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水的黏附力。在交流的时候,大家发现有的操作结果是不一样的。幼儿小雨在“光滑板和铁片”那一栏的实验结果是“X”,大家都说他的记录结果是错误的,认为光滑铁片和塑料板是能黏在一起的。为什么相同的材料会有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呢?教师请小雨再次进行操作,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小雨先在铁片上滴上一滴水,将铁片和塑料板合在一起,但是拿起塑料板后铁片就掉了下来。这时,有孩子马上说:“水太少了黏不住。”“哦,是这样吗?”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小雨再次操作。这次小雨多滴了些水,并将铁片和塑料板压一压,然后拿起塑料板。没想到塑料板一立起来铁片就滑了下去。这时又有幼儿细心地观察到了小雨的手是抓在塑料板上的,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铁片太重了,很容易掉下来,手要抓在铁片上,塑料板就会黏住了。”教师请他试了一下,塑料板真的紧紧地黏在了铁片上。幼儿在交流过程中还观察到了小片的电光纸沾上水无论和什么材料都能黏在一起。通过不断地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和概括,幼儿进一步掌握了水的黏附力与用水量的多少及物体的大小、轻重、质地等知识。

著名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观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能力,贯穿于整个科学活动的灵魂。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把这一目标渗透到各种探索操作活动中,并在这些活动中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持策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11.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十一

活动目的:

1.了解感冒信息以及预防感冒的方法

2.懂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学习保护身体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细菌图片、幻灯、幼儿自身感冒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回忆感冒的感觉

提问:1.你们都感冒过吧,那你感冒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出现那些症状?

1)咳嗽,喉咙痛

2)鼻塞,流鼻涕

3)发热,头痛

2.感冒了以后,应该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让身体快点好起来)

1)及时就医

2)按时吃药

3)注意休息

二、了解感冒的原因

提问:说说你是为什么感冒了?

1.受凉了,冷了(教育幼儿根据冷暖穿脱衣)

2.被传染了(提问:(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那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被传染,有的不呢?

a.是否有接触到病毒

b.人的个体差异)

三、讨论预防感冒的方法

1.勤洗手,洗澡,注意卫生

2.尽量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

3.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特别市室内

4.加强体育锻炼

5.均衡饮食

6.充足的睡眠

教学反思:

针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生成的活动,一方面幼儿感觉有兴趣,一方面对幼儿的认知有很大提高,对幼儿的身体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本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听到老师打喷嚏就会马上提醒“老师,你感冒了,要吃药哦。”我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抓住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对孩子们进行即时引导教育。

大班健康领域教案《预防感冒》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544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身体的秘密》含反思》:大班教案《身体的秘密》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健康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基本的防卫方法,带领幼儿科学、正确地面对性话题,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引导幼儿积极地思维,自由地表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身体的秘密》含反思教案吧。

12.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各消化器官的位置及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的过程。

2、了解消化器官的主要功能。

3、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食物旅行记视频,各消化器官图片,人体大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问题

1、师:看!他们在干什么?孩子们吃得可真饱啊!这时爱动脑筋的他们想到了几个小问题,是什么小问题呢?(播放视频第一段)

2、过渡:他们产生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二、食物的旅行过程

1、了解消化器官师:食物会经过哪些地方呢?(幼儿猜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第二段后提问,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图片)师:你们知道这些消化器官在身体的哪个位置呢?请你来猜一猜,贴一贴吧!(出示人体大图,幼儿贴器官位置)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贴的到底对不对。(出示贴好的人体图)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的食物会经过这几个地方,让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摸一摸自己的胃、小肠、大肠分别在哪儿吧!(带领幼儿触摸消化器官的位置)

2、食物的旅行过程师:那你们知道食物旅行的路线应该是怎样的呢?(幼儿回答)师:我们再来看一遍视频(再次播放视频并提问)师:现在请你来指一指,这个苹果被吃进去后,会在身体中怎样走动?(出示苹果,幼儿操作)教师小结:食物进入嘴巴以后,通过食道进入胃里,然后再通入小肠,最后通道大肠经过肛门排出体外。(带领幼儿感受食物的路线)

三、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师:我们知道了食物的旅行路线了,那你们知道,这些消化器官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第三段)师:现在你们知道我们的消化器官有什么作用了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嘴巴首先是用来嚼碎食物的,而食道像根大管子,用来输送食物,食物输送到胃里后,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把食物碾成稀泥糊糊,小肠负责吸收营养,传送到大肠时,食物营养很少了,大肠用来储存粪便。

四、初步理解正确的饮食观念

师:我们的消化器官作用大吗?那我们要怎样保护它们?

教师小结:我们吃饭如果吃得太饱,消化器官就会太累,如果太饿,也会对它们造成损害。吃太多的冷饮或者不卫生的食品对它们也是有很大损害的。所以我们不仅吃饭要细嚼慢咽,而且要多吃健康食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不仅如此,我们吃饱饭后更不能剧烈运动,要走一走,散散步,这样才更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工作!

师:现在我们跟着食物再到消化器官中去走一走吧!(完整观看视频)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13.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物质领域 结构性材料 教学有效性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研究的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力和运动;热和物质状态;声音;光;电和磁;物质变化和化学。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将他们原有的关于物质的和能量的生活概念或“前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物质领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我认为:

一、教师课前应深入的认识物质,这是物质领域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

小学科学教师在上课之前,除了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外,还要认真备实验,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亲自对验证物质特征的实验做一遍,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变量控制、实验出现的情况等都有一个了解,以确保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实验演示还是分组实验指导都能够取得成功,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三年级《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一课中,一位教师做演示实验,老师先往空杯子加入醋,然后加入一汤匙小苏打,接着把点燃的火柴伸进这只玻璃杯中。按照正常情况,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把点燃的火柴熄灭。但是出现的结果是火柴怎么也灭不掉。结果这节课就让学生带着错误的认识结束了。后来,这位老师换了另一种醋实验却成功了,原来教材要求用的是白醋,这个老师却用了陈醋。同样是醋,结果完全不同。科学实验是严密的,科学教师在课前进行实验是必要的。做好备实验这一环节,才能使教学活动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教师在物质教学课开始环节设计有效情景,会激发学生对物质深入认识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就会与老师一起进行探究。科学常用的情景包括生活情境、游戏活动情境、实践情境、问题情境等。如有位老师在《淀粉的足迹》中引用一个小小的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糊画画,喷上碘酒就显出一幅画来。这马上就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怎么了?白纸上的画是不是先前就有的?画是用什么画的?画画的“颜料”是什么?这种“颜料”为什么遇到淀粉会显出来?会变成蓝色?这一切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有效的情景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质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猜想中引起探究的愿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另一方面,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例如,在四年级《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教师在导入后,出示铁线、铜线、塑料、陶瓷、木棒让学生进行猜想是否能导电,在猜想中学生兴致很高,互相争辩。此时,老师提出实验探究任务:各小组选择铁线、铜线、塑料、陶瓷、木棒进行分组探究实验验证。学生都很认真动手做实验,都竭力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

四、用实验验证,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物质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直接获取知识。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的教学大部分可以开展实验来进行探究的。只有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才能对物质得到深刻的认识,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就是一个失败例子。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有位教师提供了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等材料,用排列法研究大小和轻重对沉浮的影响,但看不出大小、轻重与物体的沉浮的关系。老师提问: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接下来该怎样做?课堂出奇的安静,学生回答不出来。这位老师应该先出示四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演示实验,问:大小与沉浮有关系吗?再出示四个大小相同,但轻重不同的球,演示后问:现在轻重与沉浮有关系吗?在物质教学中更加需要实验的验证。只有用实验,学生才能得出有力的结论,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五、应用结构性材料突出物质的特征

在物质领域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生应用结构性材料必将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预先设计,有着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材料。通过结构性材料,可以为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揭示实验结论,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六年级讲授《材料的导热性能》时,大部分学生通过实验都知道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但是金属中的铁、铜、铅哪种物质导热性能较好呢?一位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在铁架台上架一条铁条,在铁条的末端分别延伸出三根金属丝,分别是:铜线、铁线、铅线,同时在这些线上分别粘上一个蜡烛球。在铁条下面加热,看那根金属上的蜡烛球先融化,就可以知道哪种金属导热性能最好。这个结构性材料能很好地揭示了铜线、铁线、铅线的导热性能的差别性。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金属导热性能的差别。

六、在对比中明确物质的特征

对比实验是物质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比能将物质的特征鲜明地显示出来。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别拉伸皮筋和弯曲钢尺、拨动皮筋和钢尺并填写实验表格,通过对比研究,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物体振动才发出声音。接着老师又用鼓打和捂住的两种状态的对比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七、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物质的特征

我们除了用实验来证明物质的特征外,我们还要用多种方法去认识物质特征,这样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会更深入,更为丰富。例如淀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用感官观察,从菜市场买来的散装的淀粉是白色粉末。我们可以把淀粉放进冷水中观察淀粉会怎样?淀粉不见了,清水变得像牛奶一样,过一会儿,淀粉慢慢沉下去,上面都是清水,说明淀粉不溶解于水。我们还可以加入热水,观察淀粉怎样?慢慢开始变得粘,变成糨糊了,最后变成半透明的胶体。最后我们加入碘酒会怎样?会变蓝。最后总结出淀粉的特征是:加入碘酒会变蓝,不溶于水,加水加热会变成胶体。只有经过多种方法对物质进行认识,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的物质的概念更为丰富和具体。

八、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加深学生对物质的外延的认识

科学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弥补了课堂教学在知识面、时间、空间和活动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拓宽和延伸书本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磁铁的性质》一课中,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磁铁可以吸哪些物体?学生举例说黑板、冰箱门、铁饭盒等。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磁铁可以吸硬币,另外一个学生反驳说有些硬币不能吸,于是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起来了。老师顺势引导:科学讲究证据,同学们回去自己先试一下,感兴趣的同学明天早上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加深学生对物质的外延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徐敬标.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乾晖. 小学科学有效性合作学习探析. 教材与教法,2005(19).

14.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十四

目标:

1、能说出火炬上“祥云”图案的名称,了解它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

2、认识2008奥运火炬的样子,了解它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3、了解火炬卷轴造型包含的意义,激起对传递火炬的向往。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重点:引起幼儿了解2008奥运火炬的兴趣。

难点:了解火炬上“祥云”图案及卷轴造型的意义。

准备:课件“祥云”图及生活中的运用、火炬照片、涂好红色颜料的纸头(供小组操作)、记号笔。

过程:

(一)出示“祥云”图,了解它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很特别的图案,看看是怎样的?你觉得它看起来象什么?

2、知道这种图案叫什么名字吗?(祥云)那么人们把它用在哪些地方呢?(官袍、窗户、屋檐等)

(二)认识2008奥运火炬的样子,了解它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1、2008年北京要开奥运会了,开奥运会时会有传递火炬活动,人们为北京要开奥运会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火炬,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2、火炬上的花纹是怎样的?(祥云图案)为什么把火炬上的花纹设计成祥云图案?

小结:天上的祥云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有时会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有时会散开。明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们就会像天上的云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北京,所以聪明的中国人把祥云图案运用到了北京火炬上。

3、2008火炬上还有哪些地方有中国特色?(下半部分的中国红)

(三)了解火炬卷轴造型包含的意义。

1、除了祥云图案、中国红有我们中国的特色,现在我们看看火炬的背面是怎么样的?想什么形状?

2、火炬背面是纸卷起来的形状,它代表什么意思呢?

小结: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有了纸,人们可以把知识、文化互相传播。

2008年北京要开奥运会了,人们希望奥运会可以像纸一样传播文明,希望通过奥运会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把奥运火炬的造型做成一张纸卷起来的样子。

为运动会做准备:分组制作奥运火炬。

1、今天我们看了北京奥运火炬的样子,明年奥运会开幕前会举行火炬传递活动,或聚会一个个城市传过去,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还会传到杭州呢!你们相当火炬手吗?

2、现在我们分组也来做火炬吧。每组都有一张白色的纸,下半部分已经涂上了中国红,请你们把上半部分画上祥云花纹,画好后卷成火炬。

3、幼儿分组操作。

4、幼儿分组传递火炬游戏。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15.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十五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幼儿摸箱。

3.ppt

活动过程:

一、照平面镜,玩镜面游戏,感受平面镜的成像引入。

师: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面镜子,待会儿请小朋友们来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你和镜子外面的你都一样吗?摸一摸,这个镜子是平的还是不平的的?

二、创设“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师:林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借了一个魔法宝贝,这个魔法宝贝功能很多,不仅能舀东西吃,还可以用来照,照出来的样子还不一样,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这个魔法勺和刚才小朋友们找的镜子可不一样,它不是平的,请你们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来舀东西吃的一面,感觉下它是弯进去还是鼓起来的呢?哦,弯进去的这面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凹面,我们一起用这个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脸蛋,看看我们的小脸蛋是朝上还是朝下呢?哦,原来勺子的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勺子用来舀东西的弯进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鼓出来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

三、巩固凹面和凸面,摸箱游戏。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魔法箱,魔法箱里有许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来的魔法卡片,待会儿我会请表现好的小朋友从魔法箱里摸出一张魔法卡片,并要说出这张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还是凸面照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答对有魔法礼物奖励!

四、总结“魔法经验”,结合ppt拓展幼儿实践运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这样的魔法,还有很多东西都有这样的魔法,小朋友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凸面镜做成的呢?哪些东西是用凹面镜做成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835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风》》:大班教案《风》 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风的成因,掌握风的特征,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风》 教案吧。

16.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课件 篇十六

【关键词】幼儿园 教学目标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96

幼儿园教学目标是幼儿园教育活动最具体化的体现,但许多教师对“如何科学叙写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纲要》《指南》的贯彻落实,当今幼儿教育十分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目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及各类教育形式中的渗透、有效落实。因此,教学目标的叙写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面对如何科学叙写教学目标这一实际问题,教师们是否能有效地、科学地将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呢?教师们虽知道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样才算好的教学目标,因此就造成了叙写目标、落实目标过程中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学活动存在着无效和低效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教学规范问题,在教学活动目标意识不强,处于自在阶段。教学过程没有围绕目标展开,大都出现脱离现象。围绕目标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是自然而然生发的,是有意识创建的,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活动,让教师们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努力打造出相对有效的教学活动来。

一、目前幼儿园教学目标制定的现状:

每个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面临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这一实际问题,教师们是否能有效地、科学地将教育目标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呢?教师们虽知道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样才算好的教学目标,因此就造成了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诸多问题。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很多都会用“培养……”、“激发……”这样一些很宽泛的词,在不同的活动中似乎都可以通用,但这样的目标又怎么能统领教学整个过程呢?在我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如下问题:

(一)目标不够全面

比如:中班语言活动《小螃蟹找工作》的活动目标:1、通过讨论使幼儿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自己条件,并发挥自己的特长。2、运用词合适,并能用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的见解。目标1有方法与要达到的目标,但目标2就很笼统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成人都不能明白要表达什么见解,另外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也没有体现。

目标的内容需要全面,需要能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一般的目标内容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與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二)活动目标不具体

目标无法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地贯彻与落实,其他教师看后不能清楚地了解授课老师的教育思路。如中班语言活动《小鸡 小鸭》:1、激发幼儿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3、教育幼儿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目标1对任何语言课都适合,是万能而没有实际意义的;目标2也太笼统,运用的方法和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没有体现;目标3没有说明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对幼儿进行教育。

(三)主语不够统一

在目标中同时出现教育目标与幼儿发展目标,提法较乱。如中班儿歌《七星瓢虫》活动目的:1.在认识瓢虫以后学会儿歌,巩固所学知识。2.进一步知道瓢虫的特征,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了解瓢虫与农作物的关系。3.发展幼儿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目标1、2和目标3的主语不统一。

(四)幼儿能力发展目标较模糊

不能就具体的活动,清晰而明确地陈述幼儿应获得的某方面、某层面认知策略及能力的发展。如大班语言活动《春天》活动目标:1、体验春天大自然的美和诗歌的语言美。2、能使用一些优美的词句进行创编。又如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提出能力目标为“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发展想象力。”

(五)幼儿个性、社会性教育目标较笼统

虽然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在许多目标中有所体现,但陈述的较为宽泛,多为“培养兴趣”“萌发情感”等等。如小班语言教案《宝宝的一天》活动目标:1、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说说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体验在幼儿园与老师同伴相处的快乐。2、萌发幼儿热爱幼儿园的情感。

(六)先有活动,再制定目标,丧失了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性功能

本末倒置,觉得该活动可以实现哪些目标,就写上哪个,而不是活动围绕目标来进行。

(七)目标定位太低。在一些观摩活动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看似过程顺畅,形式新颖、师幼对答如流的“完美”活动

但透过现象看内涵,我们不免会反思:活动的知识点在哪里?活动中幼儿获得了什么?究其实质,教学目标制定未能准确定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忽略了挑战性。

综上所述,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一个适宜有效的教学目标不仅反映了该教师对知识的分析解构能力,还反映了其教学经验、对幼儿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教学目标功能的理解是否准确等综合素养。

二、对于幼儿园教学目标制定研究

“目标是起点,也是归宿”。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从目标体系划分,一般可分为教育总目标一一各年龄阶段目标——教学活动目标三个逐级转化的层级教育目标。其中,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最具体化的体现,它是基础之基础,决定着整个教育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度。布卢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教学活动的运作,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对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我们以语言领域为例: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

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理解《纲要》的语言教育目标,可以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划分为四个大方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活动分类目标

A.谈话活动目标

谈话活动是培养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目标主要有:1.幫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逐步掌握几种倾听技能;2.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3.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规则,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水平。

B.讲述活动目标

讲述活动是以幼儿语言表述行为为主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目标主要有:1.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表述的能力;3.帮助幼儿掌握语言交流的情绪度、调节技能。

C.听说游戏目标

听说游戏是采用游戏的方式开展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主要有:1.帮助幼儿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口语表达练习;2.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3.培养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锻炼幼儿迅速领悟语言规则的能力,迅速调动个人已有的语言经验编码的能力,以及迅速以符合规则要求方式表达的能力。

D.早期阅读活动目标

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是帮助幼儿接近书面语言的教育过程,目标主要有:1.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2.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懂得书面语言学习的重要性;3.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

E.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目标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目标主要有:1.要求幼儿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知道文学作品有童话故事、诗歌和散文等体裁;2.帮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培养他们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3.要求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习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现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理解。4.要求幼儿根据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线索,进行创造性想象,并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想象。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认真汲取《纲要》、《指南》理念,遵循“统一+自主”的原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度架构教学目标,进而探寻教学的有效策略、方法,使教学活动目标真正能落实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幼儿教育整体观,从而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

三、在制定目标时可遵循以下几点:

1.体现幼儿年龄特点。目标制定要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只有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因此教师要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现状及内在需要,使教学活动目标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促进幼儿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水平过渡。

2.体现语言学科特点。要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不同的语言教学形式,侧重点有所不同;科学领域的核心价值,倾向于孩子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多种感官多通道对事物的感知,对事物探究的兴趣的激发等等;而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更倾向于对美的感受与表达。

3.活动目标要具体细化。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引,是评价教学效度的标尺。所以,只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才能够为教学过程导航,才能够给检测学习达成度以标尺。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要具体,要对教材和幼儿学习能力分析透彻。如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审视其中蕴涵哪些知识和技能点,还要推敲在何种程度上操作,才能够对所教幼儿产生真正教育意义上的价值;其次,要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在相关的学习中,还需要分析所蕴涵哪些情感、社会性价值。而且,每个活动内容都会有不同的目标侧重点。

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目标所期望的结果应基本上是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必须具有可测性,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因此,要求目标陈述精确、标准、具体、规范。从表述的方式上说,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通常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行为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它指向教学过程后幼儿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常以“学习……”“知道……”“理解……”“区分……”“体验……”等方式的表述。活动目标也是教师心中预期的达成方向,也不妨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使用诸如“培养……””“促进……””“鼓励……””等字眼。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述目标的时候,不论采用教师还是幼儿的视点,笔者认为前后必须统一,以体现对目标的整体思考为宜。如:中班语言《娃娃》活动目标:1.指导幼儿用描述性的语言,完整、连贯地讲述“娃娃”。2.启发幼儿通过有趣的“猜猜谁不见了”的“改错”游戏,对“娃娃”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有序感知、讲述。3.帮助幼儿形成“听清楚了再回答”的倾听表述习惯。

四、制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注意事项

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真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使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起到龙头作用,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的发展

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目标的制订应适应学前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目标的制订应将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落实到学前儿童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二)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相一致

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学前儿童身上。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学前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

(三)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

第一,目标要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得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第二;情感态度的培养,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第三,能力的训练,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该采用特定的术语

教育活动目标通常可以用儿童学习行为变化进行表述。一个恰当的目标应能成功地向别人表达教师的教育意图,应便于观察者在活动后通过学前儿童的行为变化加以评价。

上一篇:作文信念创造奇迹下一篇:1201全站仪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