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精选10篇)
1.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puXuewaNG.com』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四、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 萧瑟的……)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13.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出塞
戍边艰辛
期盼良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熟读成诵,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3.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的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
1.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句。
2.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凉州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配的 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puxuewang.com』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质疑:“欲饮琵琶马上催”是什么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又是什么意思。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 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 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 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画面:热闹
情感:豪迈、哀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难点
理解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汇报。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句含义: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质疑:诗人用哪两个词来称赞项羽?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人杰”“鬼雄”?这两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句含义: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puXuewaNG.com)
①“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小结: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师领读全诗)
三、激情朗读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师再次领读,过渡:此时此刻,诗人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气愤、悲伤……)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四、总结全诗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板书设计:
夏日绝句
做人:人生观
忆项羽:怀古
教学反思: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法宝,所以本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朗读,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仔仔细细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初步感知诗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进行全班汇报,一边汇报一边理解诗意。结合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不断提高朗读的要求,在我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并且学到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
2.望庐山瀑布 三年级下册 教案 篇二
韩冰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导入
齐背诵 积累的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少年时博览群书,20岁起在四川漫游,25岁出川东游。42岁做了翰林院学士,但不受重视,抱负不能实现,离开长安,安史之乱后,因受牵连被流放夜郎,《望庐山瀑布》就是在这次流放途中经过庐山时写的。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表现了对封建秩序和权贵的不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是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现存李白的诗有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存世。
2、揭题: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注意停顿
出示课件
庐山 照片3张
2、导学提纲
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3、自主设疑。
学生根据导纲内容在自主学习环节进行设疑(现在,大家自主学习,将你的学习体会批注在课本上,也可以将心中的疑惑记录下来,待会我们小组交流。)生自主学习
过渡(大家学习完了吗?俗话说“人多智慧广”,大家集思广益,相信会把问题解决的更好,现在小组交流,等会我们小组展示,看哪一些小组表现最棒?)
二、合作互动
4、小组交流
5、展示与评价
重在反复朗读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质疑解难(我们学完了课文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已经顺利解决,同学们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吗?教师看情况有的话 解决,没有的话进行下一步
三、导学归纳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请你说一说。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明白了…….四、拓展训练
9、拓展运用
10、课堂训练、板书
望庐山瀑布
飞流
三千尺 银河
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导学互动教案
韩冰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2、导入
齐背诵 积累的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少年时博览群书,20岁起在四川漫游,25岁出川东游。42岁做了翰林院学士,但不受重视,抱负不能实现,离开长安,安史之乱后,因受牵连被流放夜郎,《望庐山瀑布》就是在这次流放途中经过庐山时写的。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表现了对封建秩序和权贵的不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是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现存李白的诗有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存世。
2、揭题: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庐山 照片
3、导学提纲
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3、自主设疑。
学生根据导纲内容在自主学习环节进行设疑
二、合作互动
4、小组交流
5、展示与评价
重在反复朗读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质疑解难(我们学完了课文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已经顺利解决,同学们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吗?教师看情况有的话 解决,没有的话进行下一步
三、导学归纳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请你说一说。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明白了…….四、拓展训练
9、拓展运用
10、课堂训练、板书
望庐山瀑布
飞流
三千尺 银河
3.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篇三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课时
配乐磁带
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1.学习第一首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介绍作者辛弃疾。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村居呢?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学生朗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4.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5.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篇五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俺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俺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上节课俺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俺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俺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熟,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或相关课外资料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3、了解诗人杜甫。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先看——《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范读)
好,下面的时间我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1、检查预习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提出,交流。(字词讨论解决。思想含义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处理)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
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
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寒食》
美好的春天让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时候。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也来到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学生谈,教师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引导加深理解。思考理解: 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3、再次感情诵读
三、引申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
你喜欢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的美景,还是喜欢那柳絮纷飞的皇家花园?请画一画。第二课时
学习《泊船瓜洲》
一、复习导入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寒食》
二、学习《泊船瓜洲》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把我们想像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绿”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却有了动态感,春风拂过,吹绿江南两岸。“到”“过”“满”都不能让人产生这种既动态变化,又能让读者想像春天来到江南一片绿色的画面感。(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3.指导品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
1、无论春夏秋冬,不管身在何地,遥远的家乡总是心中最温情的牵挂---(交流收集的思乡诗文)
2、《“推敲”的故事》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 过 绿 入 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 拂 翻 皱 起
7.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篇七
咏: 1、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2、用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诗人用诗来描述柳树,表达感受,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碧玉: 青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柳树枝叶的青翠。
妆: 修饰,打扮。
丝绦: 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诗中用来比喻随风飘动的柳枝。
裁: 用剪刀剪布或用刀子割纸。诗中用来比喻春风像灵巧的剪刀剪出了细巧的柳叶。
胜日: 优美的日子。诗中指阳光明媚的日子。
寻芳: 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芳,花草的香味。诗中指春天美丽的风光。
泗水滨: 泗水河边。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滨,水边。
无边: 没有边际。
光景: 1、风光景物。2、境况,状况。诗中取第1种意思。
一时: 1、一个时期。2、短时间;暂时。诗中取第2种意思。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 诗中指春风。
8.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篇八
快乐读书屋
一
池
上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池上》。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池上》。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作者是(唐)白居易(板书)。谁能解释一下诗的题目?说得真不错。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请看我们本节课的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池上》。(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家有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池上》,我们先来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自由读。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藏、踪”读音。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会认字)
文中的字音我们都读准啦,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二场比赛:比谁最先把生字读准,记牢。
1、生自己读。(时间:2分钟)
2、同桌读。(现在给你的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不是真的会了。)
3、指名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流利地朗读)
“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谁课文读得最流利。
1、自由读(3分钟)
2、指名读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故诗的内容。
七、第五次“先学后教”(比背诵)
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子里去吧。练习背指名背。
9.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
个生字,会写“杂、稀”等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感受乡村宁静安逸生活的美好。
4.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重点)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重点)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快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预设: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诗题材广泛,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主要作品有《四时田园杂兴》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杂(zá)
篱(lí)
(2)
会写生字。
练
杂
稀
篱
蜻
蜓
蝶
4.理解词语。
练
四时:四季。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花为白色或淡红色,籽实磨成粉供食用。蛱蝶:蝴蝶的一种。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诗,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朗读,浅显易懂的诗句可以读得轻
快,耐人寻味、引发联想的诗句可以读得舒缓。
2.读通顺诗句,理解诗意。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却显得稀稀落
落。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
飞去。
3.第一、二句诗,诗人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哪个地方哪个季节的景物?
预设:这两句诗,诗人从景物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写出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特点。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物。
4.“无人过”妙在哪里?
预设:“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提示:“日长”指白天变长。初夏白天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忙碌的时候,再结合课文插图,可以想象理解“无人过”正是从侧面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提示:说时,可以按照诗人信步田间的观察顺序,给学生提供一些乡村生活中的地点,如
“走过一片果园……”“不远处的田野里……”“来到村口……”等。
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对仗工整: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黄、白、肥、稀”四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想到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后两句用蜻蜓、蛱蝶翻飞的动态画面来衬托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静态之美,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
六
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七
课堂小结
中国古诗语言凝练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是一首田园诗,让我们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板书
梅子(金黄)
杏子(肥)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麦花(雪白)
菜花(稀)
日(长)
篱落(无人过)
夏季江南
田园美景
蜻蜓蛱蝶(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窗、徐、疏”3个生字。(重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重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春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很多诗人、作家都在这个季节留下了名诗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
介绍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主要作品
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徐(xú)
疏(shū)
(2)
会写生字。
练
宿
徐
疏
4.理解字词。
练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一径深:一条小路延伸得很远。阴:树荫。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朗读指导:“篱落疏疏、儿童急走、飞入菜花”等词语浅显易懂,要读得轻快,“疏疏”
和“菜花”语气不要太重;“一径深”和“无处寻”画面悠远灵动,要读得舒缓,重音落在“深”和“寻”,语音绵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来,不茂密,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菜
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春季。“新绿未成阴”和“菜花”都说明这是春季。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篱笆、小径、树头新绿。稀疏、深远、未成阴。
5.“急”“追”两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好。“急”“追”这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6.“无处寻”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仿佛看见几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
童。
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这首诗先是静态描写,后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8.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边的树木还未形成浓密的绿
荫,树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几个孩子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却飞入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失去了踪影。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走出客店,和风徐徐,一阵阵油菜花香扑鼻而来,只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支架。
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笔调清新明快,先勾勒远景,“一径深”的“深”字写出了小路往远处延
伸,拉长了视线;后写近景,稀疏的新绿在枝头,一远一近,给人以悠远宁静之感。后两句笔
锋一转,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使整首诗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看似平淡的“无处
寻”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看到了菜花正在盛放的情景以及儿童的活泼情态。
六
课文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的田园春光和儿童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
课堂小结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
八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
篱落
一径
树头
静态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
黄蝶
动态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相关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二
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主要作品有:《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词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锄(chú)
剥(bō)
(2)
会写生字。
练
茅
檐
翁
赖
剥
4.理解词语。
练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村居:词题。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词中指顽皮、淘气。“亡”,词中读wú。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节奏。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2.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预设: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他们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相互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词的题目?
预设:这是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
4.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写老翁和老
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
5.词的下阕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喜”和“卧”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
幅乡村图增添了祥和、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横卧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
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6.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老翁和
老妇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天,喝酒逗乐。大儿子非常勤劳,在溪东头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手
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横卧在溪头剥着莲蓬。
提示:让学生以“溪上——溪东——溪头”为线索将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系在一
起,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
五
课文主旨
《清平乐·
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这首词,掌握了字音,学习了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词意,感受到了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书
环境
清平乐·村居
人物
茅檐
溪上翁媪
低小
青青草
美
和谐农家、情趣盎然
大儿、中儿、小儿
怡然自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画面。本课既有诗又有词,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学习。词和诗在理解大意、想象画面等方面是相通的,学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学
诗的方法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过多讲解,让学
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农村
10.五年级下册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篇十
单
元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儿女 耘田、绩麻童孙 桑阴学种瓜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脱晓冰 当银钲穿林响 碎地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村晚乡村晚景牧童吹笛无忧无虑
【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下册《练习3》教案06-22
小学三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09-29
小学三年级(下册)环保教案第一课11-0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08-06
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06-11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06-2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06-29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