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2025-01-21

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共11篇)

1.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篇一

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评估重点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033-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高职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较低等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新的高职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独立于本科之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为规范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教育部2008年4月9日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新评估方案,该评估方案在借鉴、吸收旧评估方案即《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优点的基础上,抛弃其不合理的地方,及时纠正、调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各高职院营建特色,提升内涵,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评估指标共有7个一级指标,22个关键指标,从整个指标体系看,新方案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根据教育部新评估方案,各地教育部门已全面开展对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进行评估。笔者认为新方案评估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新方案中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估

不管是在旧评估方案还是在新评估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是考察、衡量、评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新评估方案对教师数量的要求依然是1:18的师生比,师生比须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所规定标准并符合“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的要求。师资队伍的数量是评估的硬指标,这也是评估的基础。评估的核查工作主要是核查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而在正式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则对学院师资的建设进行考察。新评估方案中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估重点有: 第一,兼职教师。在新评估方案中,高职院校可按每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专任教师计算的方法,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按照新评估方案中的说明,校外兼职教师专指聘请来校兼课的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高职院校要保持少而精的专职的专业老师、加强和扩大兼职的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一点基础课的老师。兼职教师要找社会要,要找企业要。”6兼职教师的聘请不仅可以充实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而且能够让企业、生产一线中具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纳入教育之中,加强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能够随时把企业中的新产品、新技术带到学校中,学校不仅可以减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任务,也可以减少设备的投入。因此,在评估中,专家会对学校的兼职教师进行重点的考察。兼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培训,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等都是评估考察的重点。第二,双师型教师。旧的评估方案规定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为具有讲师以上教师资格,同时具备的一项标准为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而新方案将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调整为具有教师资格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同时将必须要具备的另一标准由四项合并为三项,即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务和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合并为一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调整后,淡化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等次,但同时提升了专业职业能力的标准,从过去重视证书调整为有在证书的前提下,必须有相应的实践工作业绩,在职业、行业中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这样确保了双师素质具有实际的职业能力。学校师资队伍中应具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既能授教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第三,师资结构。在师资队伍这一关键评估要素中,师资结构也是考察的重点。在新评估方案中,师资结构不仅强调师资的年龄、职称、学历、性别等结构,同时还重点考察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为在数量上达到评估要求,大量招聘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在师资结构上显得过于年轻化,而且都是学校到学校的老师,在双师型教师比例上也比较少。

二、新方案中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评估

新评估方案是根据教育部16号文中的办学方向、以及落实“若干意见”的措施和方法,成系统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从广东新方案试评学校的结果看“新方案是贯彻与落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和评估专家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716号文的核心则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办学方向和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是联系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则成了评估的重点。高职专业课程应明确以培养工作岗位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工作过程导向要求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高级技能性特征,要区别于普通本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特点。

新方案强调学校要根据技术领导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内容,把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人才培养的规格。这实际上是把课程目标内容化,加强了高职教育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以及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也使得职业教育过程有利于企业、社会的参与。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特点采取“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训基地等。课程教学要能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能力和技术要求,建设好与各专业对应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评估专家可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师座谈、专业剖析、说课、听课、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等考察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情况。评估专家一般以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为窗口,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使用、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使用、校企合作情况等方面展开考察。

三、新方案中与职业性教育相关的评估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通过职业教育习得一项技能、学会一门手艺、从事一个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8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也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当面向职业岗位(或某种行业、某类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他们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从课程构建、实验(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都要求与之相匹配。高职的课程由两个系统构成,“一是基础教学要成系统;二是实践环节要成系统。另外,两个成系统之间还要交叉融合。基础课程在高职学习中占多大比例,哪些课程比较适合等等问题,都要根据各校的特点和特色确定。”9高职教育是一种非传统、非学术型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是培养学生具有某种职业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开设,各高职院校可根据需要而定。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新评估指标要求理论与实训、实习紧密联系起来,学校应有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同时毕业生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要占毕业生年级学生的50%以上。

高职高专教育中强调实践教育,强调其职业性,而双证书获取是对学校实践教育结果的一种反映。因此,在新评估指标中明确规定有相应职业资格证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应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

从评估指标体中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指标可以看出,新指标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培养,明确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倡导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改革,指标的内涵反映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性不仅是新方案体现出业的评估要点,也是高职院校在加强内涵建设中的一个指导方向。

四、新方案对教学管理的评估

新方案中对学校教学管理的评估主要是体现在评估的过程性,真实性,客观性。在以往的评估中,被评学校准备很多的资料,学校的管理变成是一盒盒资料的堆砌,专家进校评估时大部分时间花在查看资料上。

新评估方案摒弃了旧方案中学校为评估制作大量资料这一不合理的做法,评估专家组通过查看学院日常的教学、管理资料,通过现场考察、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学院,找出问题,从而尽可能的做到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数据采集平台是新评估方案的一个亮点,各高职院校自下而上采集的基本数据,数据平台是专家进行评估的一个基本窗口。“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新方案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强调‘原始、即时、公开、独立’原则,这也是现代质量管理念所强调的。”10以数据平台为基点查阅原始的教学、管理资料,从原始资料中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避免学校为评估而弄虚作假的制造许多资料,尽量做到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和过程性。

评估专家除了查阅原始资料之外,还通过深度访谈、老师说课、专家剖析等与老师、学生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找出问题。“新方案评估办法是以深度访谈为主,即请专业教师谈谈如何授课、如何改革、如何实现培养,其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又是怎么样等。专家通过与专业教师一系列的访谈,然后再就访谈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互动探讨。”11对学校的评估尽可能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做到了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实施,有力推动教育部16号文精神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强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新指标体系“突出内涵建设的要求,引导评与被评双方把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来,由此带动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的建设与改革,并促进管理理念、水平的提高。”12在评估过程中,围绕着16号文精神的师资队伍、课程改革、高职教育的职业化以及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都成为评估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的逐步完善与成熟,是全现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小宗师提醒您本文地址:

http:///article/1243532-1/1/

2.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设计

一、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信息传播、储存需求量的增加,信息的种类、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图书馆已经很难满足当前人们发展需求,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在高职院校中注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二、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数字图书馆为发展的概念,目前,数字图书馆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不同机构对图书馆概念认识也大相径庭,在实践上也缺乏固定的模式,全部还处于探索阶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最先提出数字图书馆这一概念,其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出来,第一个单词是数字化的意思,第二个单词包含两个意思,分别为图书馆和库。其实,Digital library不是强调“图书馆”,而是强调“库”,因此更科学的翻译为数字资源库。但人们已经习惯了数字图书馆的翻译,因此也就这样翻译下来了。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实体虚拟化,数字图书馆在一定范围内连接了实体和虚拟图书馆,在实体图书馆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虚拟化图书馆。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信息以各种文献为载体都能转变为数字形式,之后方便的传遍世界各个地方。

(2)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图书馆主要是通过网络设施等来为广大需求者提供服务的,并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所谓的信息传递网络化具有信息传递的标准化、信息传递的规范化、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和跨时空的信息服务及高度开放的信息利用等特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带动相关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发展,最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

(3)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同传统图书馆相比最大的区别为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本质特征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不同传统介质文献转变为数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数字图书馆能有效减少信息资源重复购置现象,同时,能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有效发挥经贸的作用,使得知识资源的再造能力得到显著加强,便于科技创新。

三、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技术

1.信息采集技术

所谓的信息采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目标数据源进行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将各种信息从海量的数据源中提取出来,并保存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为各种信息服务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撑。文本和图像信息采集为信息采集技术的主要内容,目前,文档都会提供数字化版本,只需根据集成化数字图书馆系统展开相应的加工存储组织便可以了,文本信息采集的工作主要是将原本纸介质文献转变为数字化文献,若单纯的靠人工录入和校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要完成大量文本信息数字化,需通过OCR识别技术和扫描技术等完成。工业化OCR技术具有较高的识别精确度,能支持汉子大字符集下的工业化扫描及识别。在采集图形信息时,应通过扫描技术进行,例如数码照相机和摄影机等工具能采集重要现场的图像,之后通过相应技术将原来存储在录像带上的图像资料转变为数字化。

2.信息加工技术

在以往的信息加工中主要是靠人力实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逐渐应运而生,并且该种技术逐渐被引进到信息加工中,进而使得信息加工的方式分为计算机加工和手工加工两种。其中,手工加工不对信息进行反锁,极易出现错误现象。同时,该种信息加工方法需要较长的工作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管理决策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信息加工时间,满足管理者决策需求,并且能使工作人员摆脱繁琐的手工管理。所谓的计算机信息加工主要是通过处理数据,进行相应的汇总,并采用不同种类数学模型的信息加工。该种加工中的模型算法较为复杂,含有较多迭代和循环。一般计算机在进行处理数据时系统包含数据库、方法库和模型库三个库。其中,数据库主要是为计算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备有相应的数据;方法库为计算机提供相应的计算方法,具有较多的标准算法;模型库为核心,具有针对不同问题的模型。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设计

1.建设目标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互联网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它是一个可互操作、大规模的多媒体资源群,可以面向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不仅是知识中心,也是一个网络中心,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时,应该制定以下目标:(1)数字资源需要按照需求进行组织,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提供信息。(2)跨媒体联合检索,在数字图书馆中,要为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让读者可以跨媒体、跨数据库进行资源检索。(3)充分的个性化服务,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该以广大教师、学生为服务中心,为教师、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服务层面上,一方面要利用本馆数据资源为教师、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虚拟图书馆,为教师、学生提供方便的信息检索途径。(4)建立多样的特色数据库,从而满足教师、学生不同知识信息的需求。(5)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一个拥有多媒体传输能力、信息资源共享、和外部网络有效连接的局域网系统。

2.总体设计

对于数字图书馆,是当前高新技术下产生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能提供集成化、系统化、数字化的信息服务,从信息的采集到信息加工、传输、保存、使用,都是在相应技术支持下进行的。在进行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设计时,从总体上可以分为门户层、服务层、资源层三个层面,其中门户层主要包括校园门户、数字图书馆门户两个层面;服务层主要包括统一检索、资源调度、特色资源库、教学参考、参考咨询、学位论文、馆际互动、学科导航等几个部分;资源层包括第三方资源、本馆资源、地区中心资源等几个部分。

对于数字图书馆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馆藏资源数字化,另一个是社会资源馆藏化,在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馆藏资源数字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特点、科研方向、发展情况等,建立个性化、数字化、特色化的数据库,例如专家数据库、特色学科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搜索引擎,从而保证网上阅读的方便性。(2)结合教学、科研情况,对相应的学位论文、学术期刊、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电子形式对这些资源进行储存,让读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文献资源进行查阅。(3)结合实际,建设随书光盘服务系统。

对于数字图书馆资源的社会资源馆藏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互联网上有用的资源信息,进行整理、收集、整合,对信息进行收集、跟踪、过滤,并组织编目,从而供教师、学生进行使用。(2)引进数据库,增加电子文献,结合实际,订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等符合学院师生需要的数据库。

3.服务功能设计

对于数字图书馆,其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在进行数字图书馆设计时,要注重其服务功能的设计,一般情况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资源导航,在进行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设计时,为了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专题信息需求,要在现有的搜索引擎基础上,对选定的信息进行大范围收集,并加工成相应的主题,建立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导航系统,为师生搜索资源查询提供方便。此外,为了满足特殊读者的信息需求,应该建立电子报刊导航系统、电子图书推荐等。(2)定向搜索功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通过站点推荐、相关连接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实用的搜索引擎服务项目。(3)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为师生提供一个及时、快捷的信息获取场所,在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电子阅览室,从而满足师生的信息获取需求。

4.应用系统设计

在数字图书馆中,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数字化、图像数据压缩存储管理、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文件信息传输、在图书馆服务器中登记信息、发布信息等,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设计时,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结构:(1)书刊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进行管理,其主要功能有分编、输出、统计等功能,通过书刊管理系统,能有效地降低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2)电子阅览室系统,在该系统中,读者能够浏览、下载书籍、刊物,也能通过Web进行图书资源查阅。(3)发布系统,在数字图书馆中,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进行信息发送,发布的信息能让读者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阅读。(4)权限管理系统,为了确保数字资源信息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权益,需要设定相应的权限,对于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资源访问限制。

5.硬件环境架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硬件系统,可以由宽带网络系统、存储系统、服务器群等几部分组成,下面对此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分析。(1)宽带网络系统可以分为客户层、应用逻辑层、视频数据流服务层等几个方面,对于客户层应该支持Intemet、Intranet网络结构,同时还应该支持Netscape Navigate、IE等主流浏览器;对于应用逻辑层,应该支持电子商务、内容管理、客户化Web页面、视频点播等;对于视频数据流服务层,应该支持与对象服务器进行信息交流、沟通。(2)存储系统,对于图像、文本等信息可以储存在IBM DS300/400中,视频信息可以存储在对象服务器中,其中对象服务器应该与IBM DS300直接连接,从而方便客户查询。(3)服务器群,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索引服务器、对象服务器、视频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几部分组成,服务器群应该与其他系统有良好的连接,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更好运行。

6.信息检索系统设计

信息检索为一种寻找相关信息的过程和技术,该种技术是通过一定方法将信息组织在一起,之后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检索的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是指用户在网络终端通过浏览或是特定网络搜索工具查找相应信息。一般情况下,信息检索包含数据、文献和事实等检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统一界面Web技术和主体分析等使得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更加便捷有效。数字图书馆信息源采用SGML/XML技术,该种技术能使得用户通过检索系统找出自己需要的元数据资源。对于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一般而言,在数字图书馆中,常见的信息检索技术有信息检索代理Agent技术、内容信息检索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等,在进行数据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设计时,应该在一定的标准下进行,这样才能规范信息资源的检索行为,保证信息检索效率,在信息检索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标准有元数据标准、XML、叙词表、Z39.50标准等。

五、总结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兴起的,其主要形式为数字化、信息化,组织何种信息,之后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进而让人们很方便的观看各种资源。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在高职院校中,合理的设计建设数字图书馆,能为师生提供更好的资源信息服务,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金蕾.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223-224.

[2]布格.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9):67-69.

[3]王鹤群.浅论我国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界,2011(18):168-169.

[4]阮静.浅议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科技信息,2011(01):178-179.

[5]王佳.基于案例分析的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07):37-40.

[6]肖倩.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5):129.

[7]田翠丽.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通讯,2010(01):19-20.

[8]郭志勇.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94-95.

[9]仇若涵.浅析数字图书馆在高职院校的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06):169-172.

[10]冯建福.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策略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01):75-78.

3.浅论高职院校新评估方案的变化 篇三

【关键词】评估;变化;应对策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将正式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新方案)相较于2004年教育部实施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旧方案)而言,发生了许多变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了解这些变化的内容,把握这些变化的实质,研究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对于各高职院校推动自身的建设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方案的几个变化

1. 性质的改变

旧方案从性质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鉴定性、奖惩性的评估。新方案则是一种发展性、奖励性的评估。

按照旧评估方案,评估结束后,专家组要对受评院校给出“优秀”、“良好”、“合格”或“不合格”等鉴定性的结论,定下一个等次;而等次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受评院校诸多方面的现实利益相关联。因此,这样用同一标尺来测量不同院校办学水平的定等次方式,容易忽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客观上造成受评院校盲目追求等次,急功近利,不利于真正发挥评估工作“以评促建”的作用。新方案在这方面做出了大幅的调整,淡化了等次,将评估的重心放在发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帮助学校提出改进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将鉴定性、奖惩性评估一变而为发展性、奖励性评估。这样做,大大有利于将高职院校的工作真正引导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

2.方向的改变

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国家教育部推进国家高职教育的一项既定政策。评估方案的导向如何对于各高职院校的工作,影响重大。旧方案的评估等所谓36项硬指标,它更多地强调受评院校的硬件建设,更多地注重对各种结果性数据和材料的核查。新方案对此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国家教育部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应崧教授在解读新方案时,用两句话来概括这种变化:重软不重硬;重动不重静。我的理解,新方案是旧方案的升华,而不是旧方案的否定。因此,“重软不重硬”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硬件建设。实际上,新方案恰恰是把基本的硬件建设作为申请评估的前提和条件。这些硬件建设的量化标准主要来自《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和《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发[2000]41号)等文件,如生师比、生均图书等。在此基础上,新方案更强调受评院校“软实力”方面的建设。通过评估手段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促进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新方案也更强调过程性的数据和材料。新方案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建立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新方案规定:全国所有高职院校每年均要通过此平台向教育部上报一次相关数据。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如何,取得哪些成绩,整个学院的发展是否呈上升良性发展的态势等等,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呈现,体现出一种鲜明地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特征。

3.评估主体的改变

旧方案评估的主体是两个:一个是政府主管部门,另一个是评估专家,评估结果由政府决断,由评估专家决断。新评估方案对主体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评估主体发生很大变化,一个主要的趋势就是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专家和主管部门实际上是一体的)变为以学生、家长、老师、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专家等作为主体,而且,是以学生、家长、老师、 用人单位等作为主要的评估主体。一所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好不好,首先是要由学生说了算,由家长、老师和用人单位说了算,因为他们是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好坏利益最为攸关的人。

新方案的评估结论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组单方面的做出决断,而是要在上述这些主体发表意见之后,最后再确定评估结论。而从评估主体来讲,涉及到受评院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可以想见,评估主体的这种变化对于一所想取得好的评估结论的受评院校而言,压力是相当大的,所需要开展的工作和所需付出的努力都不是旧方案能够相提并论的。因此,任何一所受评院校都应把评估工作看成是事关学院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和行政都要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合作,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一起行动,这样才能把评估工作做好。

4.形式的改变

在进行评估的形式上,新方案也有很大变化。为了解教师的情况,旧方案采取的是教师座谈会和听课等方式,为了解学生的情况,旧方案采取的是学生座谈会和技能测试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按照事先定好的套路完成“规定动作”。在这种方式下,受评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要求,事前有针对性地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使得专家组入校评估时,受评院校“临时表演”的成分很大,实际上没有起到评估应有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评估的初衷。新方案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不再进行座谈会,而是进行深度访谈;不再进行听课,而是进行说课。这其中,根本性的变化在于,原来可以突击准备、临时表演的工作,现在都必须要有长期的积淀才行。无论是深度访谈还是说课,如果受评院校的教学管理团队和一线教师平时对高职教育如何开展没有思考,对教高【2006】16号文等指导性文件没有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对课程建设、实训教学等具体工作没有参与、没有体会,要想通过是不可能的。新方案中这种方式上的改变带来的其实是整个理念和行为模式的深层冲击。

二、万变不离其宗——新方案的基本点

新方案相对于旧方案而言,尽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新方案不是对旧方案的否定,而是对旧方案的升华。深入研究新、旧方案不难发现,新、旧方案的基本点是不变的。评估评什么?我以为,就是评价一所学院在办学方向、办学基础和办学效果三个方面的“符合度”问题,这一点,新、旧方案是一以贯之的。

第一个“符合度”,是考核受评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与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国家规定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之间符合度如何。这一个符合度,指的是学院的办学方向和目标。受评院校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准确的找到适合二者的办学定位,并据此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第二个“符合度”,是考核受评院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学校的办学目标、质量标准之间符合度如何。这一个符合度,指的是学院的办学基础。办学方向和目标确定之后,学院要确保自身的工作状态能满足达成既定目标的需要。所谓工作状态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指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等,这是硬件方面的;一个是指整个学院办学运行状态,这是软件方面的。受评学院应当始终关注自身的实际工作状态,是否能够满足办学目标、质量标准的需要。

第三个“符合度”,是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的状况,与学校确立的办学目标、与要达到的质量标准之间符合的程度如何。这一个符合度,指的是学院的办学效果。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如何,最终是要落实到学院的办学效果上来的。而办学效果的好坏,则是看学院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的状况,是否符合既定的办学目标及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这三个符合度,从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设定,到工作过程,再到工作结果。给受评院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要求。可以说,评估的基本点,就是考察受评学院的三个符合度。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旧有的方案进行了大幅的调整。评估,由此事务走向精神、从普查走向重点、从封闭走向开放。这种调整,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新评估方案中的调整,深刻理解这种调整带来的变化,并根据学院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三个符合度,真正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4.大专高职院校德育建设论文 篇四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分析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作为大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影响大专院校学生思想的各种原因,才能进一步展开大学生德育工作。

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

(一)传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远离亲人使大学生思想出现孤独感或自我放任感。

大学生一般都远离亲人,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无法避免地会产生浓厚的孤独感。

相反,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远离家长,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放任感。

5.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个人事迹总结 篇五

在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申报期间,该同志在校领导及项目建设团队勇担使命、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与创新务实精神的震撼与感召下,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状态,以最高的工作热情忘我地投入到我校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中,承担起了申报材料第一部分建设背景的撰写工作、整个材料的汇稿与文字把关工作。和团队的领导和其他成员一样,该同志克服困难,将年龄尚小的孩子托付于家人,使驻校加班加点、日以继夜成为工作常态,经常是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后半夜2、3钟、以致通宵达旦。困了累了枕书卧椅小憩即止。在工作中,王东同志创新思维、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较为出色地完成了第一部分撰写、整体文字把关与汇稿工作。此外,在项目的最后阶段,该同志还主动要求把自己加强到艺术系环艺专业项目组中去,与环艺专业项目负责人庄伟同志共同连续奋战40余小时,终于在项目材料整体完成并上传到国家教委前1个半小时,以较高质量完成了材料的修改与文字把关工作,有力地保证了整体项目的完成时间与质量水平。

我校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申报成功以后,王东同志作为主要成员之一,被抽调到我校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办公室,继续为我校骨干院校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在骨干办工作期间,该同志与骨干办其他同志一起,参加了骨干院校建设方案的撰写、修订、文字把关、汇稿等工作。以认真负责、注重细节的工作态度,较好地完成了校领导及骨干办领导交办的任务。此外,该同志还发挥自己营销企划专业的特长,积极深度参与了“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等项目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配合项目组成员,主动承担任务、走出校门、走访企业、广泛征集、深入研讨,撰写和提供了很多事关项目核心要素的资料和材料,对上述项目方案的制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1年下半年,我校“办学56周年暨全校10周年校庆”项目开始启动,这是我校十年办学历程的回顾,是我全校师生十年办学成果的展示,也是我校品牌美誉度确立与传播的重要机遇,可谓意义重大。王东同志被推荐到校庆筹备组,负责校庆活动前期的策划工作。该同志广泛收集资料,积极献计献策,并撰写了校庆活动策划方案的初稿,为后续的策划工作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校庆活动筹备过程中,该同志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方案的评估工作,针对多项活动方案提出了修订意见,对校庆活动的圆满完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参加学校校庆活动的同时,该同志还认真参与现代服务学院校庆活动的策划、筹备、组织与实施工作,为现代服务学院校庆期间各项组织活动的圆满完成做出的贡献。

在园区建设规划过程中,王东同志作为现代服务学院的园区规划建设的主要工作人员之一,在院长的领导下,和同志们一道,积极了献计献策,利用极短的时间,收集了大量的的资料并据此提出了现代服务学院园区规划方面的建议,借鉴长期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创新思维,从较高层面提出了承载多种经营管理实训软件、学生实训、企业员工经营管理培训一体化一站式培训基地的规划构想,经领导认可后,加班加点做出较为详尽的建设方案。此外该同志还积极帮助“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项目组,帮助其完成拓展训练基地建设及运营构想,提出了很多可实施建议和方案。

6.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六

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主体;内容;对象;载体;效果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制度、环境等文化层面的共生共在,它具有校内资源整合、价值引领、文化传承、行为指向、娱乐师生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优秀校园文化的养成都有相似之处,符合文化繁荣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应当是其共性之一。

194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说(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1]。

本文旨在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科学审视和解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明确的基本问题,提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五大基本要素,以期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谁来建设(who)——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及地位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在校园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师生综合体,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靠单个人或单一群体组织来完成,而需要校园共同体的集体参与。

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共同体的组成和各自主要地位(职责),是解决文化建设的源头问题,至关重要。

(一)院校领导的主导地位

院校领导主管和分管学校各项工作,角色和职能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一校之长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性格魅力等,往往与该校的师生风貌等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相互映射。

因此,由院校领导组成的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应当统一认识,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借助制度顶层设计、校区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等软硬件的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而后从学校领导班子整体出发,将个人领导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上,在各自分管工作中,以与顶层设计理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制定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师生。

(二)师生的主体作用

1.教职员工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通过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过程,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使命。

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

教师的师德和师风,以其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风和修养。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设施设备、教学场所、公共空间等物质保障,通常是最直观感受的物质文化。

贴心的设计、丰富的绿化带来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现代、科技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设备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

2.学生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者、创造者和建设者。

学生是高职院校中最具活力和生气的群体。

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受众是广大学生。

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文体社团、专业社团、技能竞赛、宿舍美化、节日庆典等活动,不断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反馈者、监督者。

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因此,不管是在学校制度制定环节,还是在(教育教学)诊断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全面收集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评价信息,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运行现状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二、建设什么(what)——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7.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篇七

一、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情况

1. 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竞聘任职基本条件

(1) 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 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 胜任本职工作,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

(4) 具备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业绩和任职年限。

(5) 服从工作安排, 具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身体条件。

2. 竞聘方法

岗位竞聘实行按照岗位采取量化赋分的办法。按照量化赋分对竞聘人员排序, 根据分数由高到低进入相应级别的岗位。

3. 量化赋分排序方法

量化赋分包括基础赋分、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科研成果赋分、教学课时赋分四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分数由高到低对全部竞聘人员排序, 然后算出竞聘者每个项目的相对分, 汇总竞聘者四个项目的综合分。

量化赋分满分100分。计算公式为:量化综合赋分值=基础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 +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 +科研成果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 +教学课时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 。

按照量化赋分对竞聘人员排序, 根据分数由高到低进入相应级别的岗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 量化赋分项目

量化赋分包括基础赋分、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科研成果赋分、教学课时赋分四个项目, 每个项目又有具体内容。

基础赋分项目包括学历学位赋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高校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一致赋分、获得现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限赋分、年度考核赋分、综合荣誉奖赋分、辅导员赋分。

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项目包括教学成果奖赋分、教学名师赋分、特色专业建设赋分、精品课程建设赋分、教学团队建设赋分、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赋分、教改项目赋分。

科研成果赋分项目包括论文类、项目类、科研奖励类、专利类、教材著作类。

教学课时包括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

2.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经过分析, 可以看出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和能力。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 具有较高教学能力。

(3) 具有一定科研能力。

(4) 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 注重师德培养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认真学习、拥护和执行党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发挥道德示范和行为引领作用, 以教师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2.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 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指导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与科技创新等,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主持或参与本专业教研与教改项目, 进行教学教改研究以及专业教学体系的开发。

(2) 带项目或课程到国内相关院校学习, 学习先进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 探索工学结合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模式。

(3) 到企业进行培训或顶岗实习,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4) 进行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

3. 提高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科研团队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1) 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激发科研兴趣, 增强科研意识,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教师提供攻读硕士、博士的机会, 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通过举办科研讲座, 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加大科研奖励的力度等, 营建良好的科研氛围,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大力引进或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营造学术气氛, 以学校到系部建立完整的科研机构, 带动教师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 立足于地方经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领域作为切入点。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新技术。

(4) 加强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科研申报、立项、监管、评价制度, 严格规范科研行为, 保证科研质量。

四、结语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教师能力的主要标准, 注重师德培养, 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 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指导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与科技创新,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科研团队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总之, 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全面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向隅.高职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8) .

[2]陶加煜, 刘繁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J].江西化工, 2011 (4) .

[3]曹建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4]刘东菊, 吴玫, 秦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1) .

8.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篇八

结合化工专业及其行业企业的特点,推行顶岗实习“双师”指导制,即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等工作,借助顶岗实习的管理系统、QQ群、飞信等手段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进行监控,实现顶岗实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收到了较好效果,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顶岗实习过程质量监控方案的整体思路

(一)真正做到把顶岗实习作为教学计划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来进行严格管理

顶岗实习是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专业实训课,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进行,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的身份又是“双重”的,这就使得部分人忽视了顶岗实习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性,没有当成主干课程来对待,来进行教学。

所以,要通过学习与动员,让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全员都能足够认识到顶岗实习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如同对待其它主干专业课一样,从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顶岗实习进行系统教学,使顶岗实习有目标、有任务,有教师指导、有过程管理,实习结束有考核,真正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必修主干专业课。

(二)为了更好地对顶岗实习过程进行量化管理,借助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如QQ群、飞信等手段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将顶岗实习学生的班级、姓名、实习地区、顶岗实习单位名称、岗位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输入电脑中,并及时根据变动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顶岗实习的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实现对顶岗实习的实时、动态管理。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规范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对于顶岗实习环节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做到科学规范的评价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学生,从而保证顶岗实习的正常运行,顶岗实习效果的有效实现。

(一)顶岗实习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进行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成效取决于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建立顶岗实习工作评价体系,就是试图确立一条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来实现与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线的依存互动,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有效执行,推动学校科学、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地发展。

1.科学性,也就是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要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要能够满足生产现场管理的需求。

2.可行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可行性,也就是评价体系要合理、可操作,相关指标容易获取。

3.可信性,评价指标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一定明确充分,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能够得到大致的认可。

4.系统性,对顶岗实习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对其整个的顶岗实习过程进行评价,所以评价指标要符合系统性、连续性的要求。

5.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是任何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承,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不客观的。

(二)顶岗实习教学评价体系运行要点

顶岗实习环节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这就为教学评价体系的运行带来更多的困难,这也是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之一。下面,就化工专业进行顶岗实习时的教学评价体系的运行情况做以总结如下:

1.建立强有力组织保障制度

(l)根据顶岗实习的目标与要求,成立由系部和“校企联盟”合作单位共同组成一个负责顶岗实习管理的领导机构,主要由系部领导、企业领导、教研室主任、学生管理干事等组成的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顶岗实习工作。

(2)针对每一个学生实习企业,成立由教研室主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学生辅导员等组成的顶岗实习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管理。

2.建立“双师指导”和“双方考核”制度

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应签定一个“三方协议”明确三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在校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也就必然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评价也要依靠学校和企业的“双方考核”。

学校的指导老师主要依据学生的顶岗实习总结、顶岗实习记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企业指导老师主要依据学生在企业的出勤率、工作态度、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以及参与生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这双方面的评价指标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更公正、更合理。

3.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岗位能力要求,在评价结果中注重过程考核,将过程考核与过程管理紧密结合;从顶岗实习的岗位选择—任务审核—任务下达—顶岗实习过程实施一工作成果评价等全过程均实行管理和评价相结合,让评价与考核更合理、更客观、更公正,从而有效实现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这一规定既符合高职教学大纲的教学安排,又有利于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高职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切实培养出具有相关领域的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适应行业生产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对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要求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强化,从而,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同样企业也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和选择优秀的员工,为企业储备人才,实现“双赢”的效果。

基金项目:

9.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篇九

摘要:随着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何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又导向何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旗又该哪般飘扬呢?关键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确保实践与反思的足够张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反思性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由“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截止2007年4月13日,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1109所之多。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工作。高职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界家喻户晓的时髦话语,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我们经常能听到学校领导在其报告中讲,他们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的,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但内涵在大家的心中又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从领导者口中问出一个关于“内涵”的所以然来,可谓万人有万般理解。显然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结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几种常见观点

(一)历史阶段论: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发展阶段

该论断往往从宏观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认为高职教育经历了“新兴”(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和“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规模数量扩张)几个发展阶段后,亟待从数量扩展

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亦即内涵建设的重点。因此内涵建设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种视角较多的出现在有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论述之中,亦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确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立论依据之一。

(二)箩筐论:是光芒四射的聚宝盆内涵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种论调往往在学校对外宣传总结材料中有最具体的体现。只要打开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一搜有关高职内涵建设的文章,必然会有如下论调:比如说某某学校一直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后面往往列了一大堆的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等,以及一大串具有“最充分”说服力的阿拉伯数字;如省级、部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多少个,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多少门,名师多少位,国家级教材多少部等等。总之,只要是觉得还摆得上台面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东西越多,筐子越满,就意味着一所学校的内涵越丰富。内涵发展就意味着想方设法争取这些所谓具有校际可比性的荣誉和外在话语权。

(三)品牌特色论:内涵就是品牌、特色另一种论调它不是通过一一列举学校所取得的具体成果来说明作者对内涵发展的理解;而是用“品牌”、“特色”之类的词同“内涵”互为解释,学校内涵发展就是学校要树立品牌,要创特色。学校有特色、外在形象好,则学校就有“内涵”。总之是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诠释学校内涵发展应有之意。内涵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要性、迫切性)问题以及从什么方面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包括着手点、层次性)的问题,但都回避了谈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而事实上若没有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如水中浮萍般根基不稳。因此笔者认为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首先得从高职教育的内涵谈起,下文将以高职教育的内涵为基点,就高职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思考

(一)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

“内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为: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

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劳动者。2.内在的涵养:他是个内涵很深厚的青年。本文中所讲的“内涵”主要倾向于第一种释义。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之含义至少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2.其次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根本得围绕培养“人”展开:眼中首先要有“人”字,然后才是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不可以拔苗助长;

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不可守株待兔。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新技术的吸收;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等要与时俱进。当然不管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得有多好,课程有多新,如果落实不到位,还是一场空。因此,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位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要把占时半年之久的实习实训较好地落实到位。

(二)内涵发展是有层次性的,且不可纯粹由外界来推动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不同的办学者及办学的不同时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种观点把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内涵发展至少有表层(物化的)和深层(理念化)之分。

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规范办学,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数的急速增加及高职招生人数的扩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表现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工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加大投入,改善高职办学条件。而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但不管是全国范围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还是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它们都是物化层面的内涵发展,只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所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凸现自己。

深层意义上,内涵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就是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学校仍然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回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三)示范性院校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外在话语权与内在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否没有具体的参照系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像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可以具体量化,具有可比性。人们很难对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做出程度上的评判,因此学校往往以获取外在话语权作为对内涵发展的重要诠释。对于单个的高职院校来说,有名声、有牌子就会有钱,有钱才会有发展,而各种名声、荣誉、牌子是需要里里外外争取的。现实往往是学校领导整日忙于打理各种里里外外的关系,学校一味以在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名师评选、示范性院校建设遴选”等等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为学校最高荣耀。否则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要被踢出历史的舞台,未能把握好时势者,必然被历史所遗忘。学校永远被历史的潮流推着往前走,自己没有充分的思考,而至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具体问题,只要不会伤及到上述各荣誉的争取,学校往往是不会太用心去解决的。我们说去争取各种荣誉对学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把获得多少荣誉作为学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当短视的。一所学校有没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如果学校不注重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重视那些当前能争取到外在话语权的人,必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内涵建设的前提保障,外在话语权只不过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的部分表现形式。

2.改革与反思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往往是跟着上面走,学校自身很少去反思学校的各项改革,不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改革而改革,为写宣传材料而改革,改革完成后,往往对最初的改革初衷忘记得一干二净。两年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部鼓励了、支持了,高职学校纷纷匆匆上马,上面一冷静了,改革不了了之。再比如说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学校在作改革设想时就压根没有再计划就改革前后的效果作对比跟踪分析。而且每一届领导下来总要把自己在位时的改革总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改革的效果一般会被描绘得五彩斑斓;很少有人愿意反思改革的真正效果。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绝不可以迷信改革必然意味着进步;要勇于正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勇于对各项改革进行反思,改错了及时纠正过来,不怕承认失败。

3.左顾右盼与勇往直前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可以闭门造车,学校的发展亦不能像孔乙己讲学,整天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需要放宽办学的眼界,但内涵发展绝不可能是简单地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而成。示范性建设立项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式绝不能是左顾右盼,今天

甲校来乙校交流,明天乙校到甲校学习,学习来学习去,学习就变相地成为一种游山玩水之借口。与兄弟院校的比较可以作为鞭策学校发展的动力,但绝不可以把别人的尤物简单搬回,作茧自缚,反过来使自己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四、结语:长期性与反思创新性

10.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

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占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性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07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4.9%任。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所高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的首要指标。作为高校自身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学风建设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良好的学风能帮助高职院校建设和谐奋进的大学校园,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技能综合性实用人才。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相继产生,其中体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对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思想密相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一、目前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学院学风总体比较薄弱,学风状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学院。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着缺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舞弊,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现象。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差等不良学习行为严重影响了高职学院的学习环境,妨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鉴于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做法,制定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高职学院也不例外。各所学院都有自己的校本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也针对当前高职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制定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风建设活动,但从整体实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造成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效果不佳,局面打不开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内动力。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面向基层单位,学校不得不向他们灌输越来越多的 “吃苦耐劳精神”、“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教育,加上人才市场不再将学习分数的高低作为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许多高职生的人才观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把学习更多的希望寄托于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高职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课堂教学的枯燥无谓,造成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使得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性认识变得模糊,缺乏了高中阶段所持有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了厌学或应付学情绪。虽然目前高职学院并不缺少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但由于这些措施和办法过多的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应急性,没有很好的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无法唤起学生主体性对这些措施和办法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学习动机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以正确教风带动学风

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辅相成。学院应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校风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研究改进教风学风的对策,大力推进许枫建设。

(1)、有针对性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并及时向学院主管领导反映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一间和建议。

(2)、不断强化教师“治学为基、育人为本”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等活动,规范教学工作。开展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全体教职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要成为学生良好学风的榜样,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

2、以优秀榜样树立良好的学风

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树立优良学风。

(1)、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风建设。在有条件的班级建立党小组,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上课情况进行监督、记录,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评优和组织发展的依据。在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一帮一”和“寝室文化建设”活动。

(2)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完善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以及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办法,做好各类评优工作。认真组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测和学年评优,通过各种媒体媒介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典型,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励广大学生照差距、迎头赶上,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三、以浓厚学院氛围滋养学风

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优良学风的必备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风的正面感召力。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活动来增强学校的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质量,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1)、加强和引导校园社团活动。

目前高职学院社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学院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来鼓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引导社团结合高职学院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普遍现象,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和技能能力培养的活动,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当前专业发展形势相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在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的成就感体验,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

一直以来,高职学院课外活动较多,但过于繁杂和零碎,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学院要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从而达到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相一致。我院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将以往各种单项活动,统筹列入“学生素质拓展工程”规划。以学期为单位,确立学期活动主题,如“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锻炼健康体魄”,并紧密结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由于主题突出,宣传动员工作易于讲情讲透,增强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和自主性,活动的组织工作也得到了院系二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活动的教育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建立高职校园文化网络

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除了在学生食堂设有电视机外,教室和教学楼内没有提供电视给学生观看。学生接触外界,了解社会信息,仅仅靠个人和学校机房提供的电脑。建立校园文化网络,把这些电脑充分利用起来,开展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是解决目前高职学院缺少有效的宣传设施和途径的一种可行的办法。借助校园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推广优秀作品。开通网上答疑系统,开展沟通式教学,实现在线答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网上心理诊所,对学生施以伦理关怀。

三、结语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的主旨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风建设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一项基础工程和

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力争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学风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教育中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可以优化学校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让高职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自身发展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师论文(国资委)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 力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加强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

11.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李鲜玲(1968- ),女,陕西武功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张大田(1958-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和师资队伍建设。(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67-02

教学团队是由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相互密切协作,知识与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正式组织。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单靠一群松散的教师很难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8]16号)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这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各高职院校从此展开了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是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制定清晰合理的团队教学目标。清晰合理的目标不仅能够吸引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为教学团队的组建提供基础,还能成为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后的方向指引,成为教师工作的动力,促使教师以团队目标为指引,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密切沟通协作,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使教学团队高效地完成工作。当然,教学团队的目标是学院整体目标的分目标,是实现学院整体目标的手段,教学团队的目标必须与学院的总体目标相契合。另外,教学团队的目标还必须兼顾教师的个人需求。一般来说,教师个人需求与教学团队目标是有差异的,但并不是说团队目标就一定与教师个人的需求不相容。如果能够把团队目标与个人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实现教学团队目标的同时满足教师个人需求。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又能够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实现团队运行的良性循环。

2.创建良好的教学团队文化。教学团队文化是教学团队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团队的精神财富,良好的教学团队文化是教学团队得以建立、运行和发展的基石。良好的教学团队文化包括团队内部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及时且畅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共享,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其他团队成员负责、对学生负责,认可其他教师的能力,支持他人的工作,理解和包容他人的失误,顽强的意志与不怕困难和失败的精神,对团队内部竞争的正确态度,持续学习、相互学习,共同工作的愉悦和幸福感等。

3.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中既要有善于解决教学团队内部冲突的教师,又要有善于表达的老师,还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既要有善于教学研究的老师,又要有长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教师;既要有年轻的教师,又要有年长的教师;既要有来自于本校的教师,也要有来自企业的教师。同时,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还要求教师的学缘背景多样化,因为多样化的学缘背景决定着团队成员学术思想的多维性和知识之间的互补性。

4.确立合适的教学团队带头人。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应当是在本行业技术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具有企业技术应用研究经历、坚持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有效化解团队内部冲突、能凝聚团队成员的教师。教学团队的带头人要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有能力开展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能为团队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5.提供有力的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任何教学团队的建立、运行、成长都需要学院提供制度、资金、激励等多方面的保障。首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学院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包括教学团队建立制度、团队带头人选拔制度、教学团队评价制度、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制度等。其次,需要学院提供资金保障。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支持,如教学条件、实习实训条件、教学研究条件、教师培训进修等,学院要保证有专门的资金用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最后,还要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在教学方面做出大量工作和显著成果的教学团队及团队成员,学院在教师荣誉、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要向其倾斜,优先考虑。学院为团队建设提供的保障越有力,教学团队的建设就越富有成果,越高效。如果学院为团队建设提供的保障不足,教学团队即使建立起来,也可能成为无效团队。

三、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团队的组建简单拼凑。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着以教研室主任为团队带头人,教研室教师为团队成员的现象。虽然教研室和教学团队都是正式组织,都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但是,在教研室内部,教师个体作用明显而集体作用较弱,教学活动多是教师“单兵作战”,得不到其他教师经验和智慧的支持。而优秀的教学团队更注重成员选择的开放性,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性和团队集体的作用。如果教学团队仅是教研室成员的简单拼凑,建立起来的团队只能称为“伪团队”。

2.教学团队建设无特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要么模仿普通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模式,要么一味追求团队中有大批拥有高学历、有出国经历的人才,这样建设起来的教学团队是与高职教育目标不相符合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团队建设就应当体现“高质量”和“职业性”,离开了“高质量”和“职业性”的教学团队是不合格的。

3.团队的运行行政主导。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的权力配置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各种学术组织基本上听命于行政机构,学术权力较弱,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往往容易受行政主导而非受学术主导。这既不利于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也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限制了教师跨专业、跨部门组合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的流动性差,团队的灵活性和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因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必须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扩大教学团队管理的自主权,增强教学团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行政管理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团队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上。

4.团队建设虎头蛇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团队组建完毕并不代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完成,也不是被评为优秀教学团队后建设工作就算终结。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它在教学、教改、教学研究中的排头兵作用,使它不断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因此,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要持之以恒,在不是优秀教学团队的时候,努力按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使其成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在成为优秀教学团队后,仍然要不放松、不懈怠,努力发挥团队的作用,多出优秀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柏翠,周德强,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8).

[3]田明,孟君.论高校教学团队与教研室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上一篇:家乡的端午节800字作文下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的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