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10篇)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篇一
试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田径教学
于翰日
大连市第一中学 116011 摘要:田径类项目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田径类系列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但在现实中存在着体育课中田径教学被忽略、淡化甚至删除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深刻领会、理解新课程的内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元教学评价方式,以保证在新课程下田径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田径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 收稿日期:2010—11—12
1、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使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在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我们体育教师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田径教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田径类系列中至少必修1学分,所要达到的运动技能目标是“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并非都是如此,出现了体育课中田径内容寥寥无几,学生对基本的田径运动技能一窍不通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田径类项目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运动的基础,也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而其作用也只能通过田径的教学,让人们来体现其精髓。本文根据调查的问题现象,试从教师观念、学生兴趣、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或措施与广大体育教师共同探讨。
2、问题现象 2、1新课标虽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对完成目标应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使有些教师在田径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对田径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知哪些内容该教哪些不该教,教的内容达到何种程度,具体如何操作等等,从而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松对田径项目的教学,甚至放弃田径项目教学,使田径教学无法进行普及,无法贯彻新课程的根本目标。
2.2在我参加的省、市开展的体育研讨课、公开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中,进行球类、体操、健美操、武术以及新兴体育项目教学的占到95%以上,而以田径项目为内容的却最多只占5%左右。在日常教学中,田径内容的教学更是让人担忧,有的教学计划中甚至无田径内容,有的有田径教学计划,但却没有真正实施。在新课标下,难道田径教学真的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国是田径大国,有着许多优势项目,而学校也是普及田径运动和培养田径人才的基地,我们高中的田径教学如果继续这样进行下去,田径运动的发展和田径后备生力军从哪来?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反思。
3、问题分析 3.1教师观念问题
新课程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运动专长的形成。而田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调和枯燥,难以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将付出更多,但也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一些教师得过且过,减少田径课教学内容甚至根本不上田径项目,这也反映了一些教师在观念上忽视了田径教学的重要性。3.2学生兴趣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是新课程下全面实施体育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选择单调、枯燥的项目,他们对田径项目在增进身体健康水平,形成终身体育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这样就进一步导致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田径教学困难重重。
3.3教学方式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田径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产生抵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思维以及授课方式等等都不能跟上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的选择与技术难度把握不好,忽视了健康娱乐的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处于被动、被学、被练习的角色,周而复始,田径教学就处于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处境。
4、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 4.1适应新课程,转变教育观念
高中田径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新课程的目标下有效地开展田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首先适应新课程,深刻理解、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新课程中,课程领域目标要学生“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田径列为必修教材,并规定了学时(18学时)和学分(1学分),就是因为田径教材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要通过田径教材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这是国家对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要求,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基础,因而田径教学内容不能减少和削弱,田径技术教学不能被完全淡化甚至删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在田径教学中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法。要克服困难,认真钻研新课程,把田径各项技术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体育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观,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课改机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要从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改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程的再创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互补,共同实现新课程的多维度目标。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走进学生,感受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善于用多学科知识充实体育课堂教学,更多地给予学生心理上支持,创造 3 良好的学习氛围,开拓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田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的目标,才能使田径教学发挥其无限生机和活力。
4.2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整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田径教学,只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而高中学生已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在威严下“被迫”学习,遏制了其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对田径项目产生抵触心理,积极性更无从谈起,田径内容也无法深入开展。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田径教学,带给学生新奇、激烈的精彩影像,在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跑、跳和投的比赛中,可给予指导和激励,使学生在欣赏中,各器官无形中加深了对跑、跳、投某项技术的了解与领悟,田径各项运动技能也被学生所了解。而且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可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动参与性,让其根据影像领悟的技术进行优生示范,教师加以纠正,让其在积极的表现中掌握运动技能。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树立自信心。
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校的特点或学生身体素质实际情况,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和优化整合,使其不但符合新课程的宗旨,而且能让学生乐于接受田径技能的学习。对于某些难度高、技术复杂的项目,可让学生通过挂图、影像、书籍等途径对其只作了解,懂得其基本知识和如何练习就可以,其他运动技术可进行适当改造,降低难度要求,以游戏、比赛等形式来进行教学。如耐久跑,可采用各种趣味性游戏或比赛形式,使单调枯燥的耐久跑变得有趣味,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观察并给予技术上的纠正指导或鼓励。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让学生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并掌握或提高动作技术,增强信心,激发了学生对田径教学的兴趣。
4.3改进教学评价,实现新课程评价意义
在以往的田径教学评价中,只强调某项技术的运动成绩,不注意教学过程中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不重视田径教学中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学生评价的单
一、片面的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和体育锻炼的兴趣热情,使新课程的评价不能起到推进田径教学的促进作用,反而抹煞了学生田径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新课程田径教学评价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采用“人性化”“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让学生在田径教学中能通过自我学习评价和同学间在学习探究新知识和技能中互评来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为终生受益的某项田径运动锻炼方面而努力进取。
在田径教学评价中,可设定几种评价方式,旨在以学生为本,以五个维度为目标依据。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4.3.
1、体能与运动技术。主要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动作幅度、姿态、力量、灵敏、协调等素质的发展。在评价中约占30%。
4.3.
2、学习态度和参与性。主要评价学生在田径教学中是否主动积极,配合教学,自愿参与田径运动等,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参与的意识。在评价中约占20%。
4.3.
3、某项目进步程度和技能领悟能力及对技术的认识与理解。主要评价学生对田径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动作的领悟、演示,对运动技能的运用以及学生从学习到评价过程中的进步幅度等。主要是考虑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来充分激发和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田径教学。在评价中约占20%。
4.3.
4、其余可从学生的交往和合作学习精神、创新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天地。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实现田径教学在高中教学中顺利贯彻与实施,我们就必须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方面不拘泥于统一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应把田径技术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培养其体育情感、态度、价值和终身体育能力结合起来,在我们对新课程逐步加深理解的过程中,设计出最适合主体学习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田径技术教学在学生中乐于接受,发挥出田径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辉.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耿培新等.体育教师怎样尽快适应新课程.中国学校体育,2003.6
4、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篇二
一、提升教学自身的语言能力
高中英语的翻译教学不仅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一种要求,对于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与施教水平也有一些标准。然而,从很多实际教学状况中我们看到,很多高中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及施教能力就较为缺乏,不少教师自己的语言能力就较为一般,在课堂上教授的语言知识也十分单薄,这会使得学生们的语言水平很难提升。另一方面,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们只有意识到翻译英语教学的特点,并且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上及时更新,才能够打造更为高效的课堂。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教师都不具备这样的意识,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十分薄弱。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翻译教学中需要改善的一些方面。
翻译教学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其中语法教学是一个重点。不少教师在语法教学方法上都缺乏亮点,这使得本来就理论性很强的语法知识变得更为单一。因此,教师们要首先提升自己的施教水平,并且突破这一教学障碍。以V-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这一语法点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把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在熟悉了解这一语言现象的基础上,能在口头和书面的交流中基本正确地使用目标语言结构,并能自主开展相关语言结构的探索和发现。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听英文歌,可以选择一首歌词由很多V-ing形式构成的英文歌曲,把使用V-ing形式的动词变成空白,让学生边听边填词,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听、写、看的形式,在教师的提示下自我发现并关注目标语言的形式和用法,同时也在一开始就给同学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种语法教学的形式很大程度突破了语法教学的形式单一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很好地深化了对于这一语法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
翻译教学的另一个核心任务在于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要让大家的语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构建。对于一门语言的理解与感受能力是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这门语言的基础,语感的培养也要贯穿于翻译教学的始终。教师可以多借助一些好的语言素材来引导学生慢慢发展与积累自己的语言感受力,并且让大家更好地展开语言的实际应用,这将会让翻译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并且让语言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
以下述文本的翻译教学为例:
We have more compromises, but less time;
We have more knowledge, but less judgment;
We have more medicines, but less health;
We have multiplied our possessions, but reducedour values;
We talk much, we love only a little, and wehate too much.
这段文本可以非常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翻译的过程不仅是对于学生基本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展开的考察,这也是对于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与应用能力的一种全方位锻炼。只有这样的练习过程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让翻译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
三、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背景
翻译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语言教学,想要让学生的翻译水平以及语言能力有更深层次的提升,这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背景及文化感知能力。很多翻译中存在着一些对于跨文化背景的处理,也有一些文化常识在其中,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跨文化基础很容易在文本翻译中犯一些很明显的错误。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深化对于学生跨文化背景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更多基本的文化知识,这同样应当成为翻译教学的一个核心教学目标。
教师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这对于学生跨文化背景的培养与深化将会很有帮助。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的案例,这将会非常好地帮助学生自身文化体系的构建。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很多显著差异,很多差异都可以在语言习惯中折射出来。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在中文中“龙”是中华文化背景下人们非常喜爱甚至景仰的一种动物,它不仅有着非常积极的寓意,也通常是吉祥繁荣的象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Dragon(龙)”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认知,西方人眼中龙不仅有着很负面的形象,它通常也是丑恶、贪婪的代名词。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这些显著的文化差异,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的跨文化背景的一种丰富,也能够让大家在文本翻译时更为游刃有余。
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篇三
关键词:学校体操;体操内容;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42-03
构建与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的体操内容体系,有助于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现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操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走访观察、问卷调查(于2005年11月至12月在浙江省以随机抽样方式对城镇和农村的450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96.44%)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必要性调查反映,有49%的被调查者(体育教师)是通过培训方式了解《课程标准》,其他是在自学中了解的。由此,当传统的教学观念与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形成抵触时,观念更新的滞后,在自主权加大(如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课程等)的现实面前,许多教师将会无所适从。调查表明,有9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与教学改革要求一致的体操内容体系作为教学依据和参考;有75%的被调查者肯定了体操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载体作用,但有四分之一的教师对体操的认识不清。这会影响教师对教材开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利于有效发挥学校体操的作用。调查显示,目前体操教学内容安排以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为主,占51%,轻器械、器械体操、韵律体操等内容安排均不到15%。说明目前学校体操教学内容单一、组织单调的境况。现状表明,目前许多教师对体操的认识理解和选用开发远远不够。因此,探讨构建与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相一致体操内容体系,有助于开阔体操教学的新视野,是解决体育教师的现实问题是执行新课改“国家统一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细化课程内容标准、有效实现课程目标所必须的。
2.2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理论依据
2.2.1指导思想立足于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把健康第一的观念引入体操内容体系之中;以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身体基础的身体练习为基本内容。
2.2.2基本原则贯彻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2.3体操教材的价值体操对人体影响积极又全面,不仅具有一般体育活动的功能、价值,而且其独特性是现有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无法替代的。
1) 体操的队列、徒手练习有助于良好身体姿态的形成;
2) 体操中非正常身体姿势的动作练习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前庭感觉和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
3) 体操中通过克服器械阻力、人体重力的练习,有助于果断、顽强、坚定个性的培养;
4) 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 体操活动中的落地、滚动、翻转等动作为人们提供日常中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6) 韵律体操等内容对于培养节奏感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2.3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基本方法要求
1) 以典型的体操类别动作为主线,以动作形成的变化为基本元素,体现动作规律的客观性。
3) 从学生身心发展等实际出发,突出体操丰富的内容和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体现现实的可行性。
4) 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具有横向拓展和纵向递进的发展空间,体现运用的灵活性。
2.4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构成及其分析
2.4.1学校体操内容的一级划分以身体练习形式作为分类标准,进行一级树形划分(图1)。
2.4.2学校体操内容的连续划分
2.4.2.1徒手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2)。
1) 队列队形的分类(图3)
2) 徒手体操的分类(图4)
3) 健美操的分类(图5)。
4) 健身舞蹈的内容与分类。
5) 徒手素质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7)。
2.4.2.2轻器械体操的内容与分类轻器械体操是在徒手体操的基础上,手持轻器械进行的身体练习[1](图8)。
2.4.2.3借助于器械练习的内容与分类1) 一般器械体操的内容与分类
图9是一般器械体操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运用健身路径、自创器械等,来拓展教学视野。
2) 跳跃的内容与分类,跳跃内容与分类见图10。
跳跃练习应根据不同的学段选择不同难度的动作进行。同其它器械一样,学校如果没有标准器械配备,可利用现有的器物进行。如在体操凳、桌子等铺上垫子,以同伴作为器械等方式进行。
3) 技巧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11)。
2.5运用创新技法组建体操动作创新学原理中的“组合创新技法”为体操动作的组合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组合元素是进行创新的关键。构成体操动作结构要素有:开始姿势、动作方向、身体形态、动作做法、结束姿势。这些是体操动作的组合和创新中的基本元素。
以体操的“前滚翻”动作为例的,运用“组合创新技法”形成的前滚翻动作,见表1。
另外,可以通过“组合创新技法”应用于不同目的的体操动作组合之中,如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操动作(表2)和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体操练习动作(表3)等。
3结论
1) 建立学校体操内容体系,是扭转依赖器械开展体操教学的被动局面、开阔体操教学视野和体现时代发展所必须的。
2) 在学校体操内容的一级划分和连续划分基础上,由徒手练习、持轻器械练习和借助器械练习三部分组成的“开放式”结构体系,有助于人们对学校体操的整体认识,实现自主组合、创造和选用体操教材。
参考文献:
[1] 体操教材编写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操(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黄遷,主编.体操(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0.
[3] 倪峰编,著.创新学原理[M].第1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4] “小学生健身研究”课题研究组.小学生健身活动(教师指导用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毛振明著.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6] 王亮清.论现代体操的分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123.
[7] 李树林,徐桂贞,韩宏飞.论体操的内容与分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424.
[8] 曹恒海.关于“体操"绪论中部分内容的不同见解[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27.
4.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与评价 篇四
六盘水市第一中学
物理组
田有凤
一、关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标准的内容、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
1、课程标准的性质
《课程标准》是政府颁布的、具有法规性质的管理教学的文件,无论是编写者、执教者、命题者或学习者都要遵循,这就是依法治编、依法治教,依法治考,依法治学。《课程标准》 是唯一的教学大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基石。
2、课程标准的内容(1)课程定位(2)课程理念(3)课程目标(4)课程框架
(5)课程内容和要求(6)实施意见
3、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
“评价”——该词最早出于900年前的北宋,《宋史•戚同文传》有“市物不评价,市人知而不欺”之说。
“评价”——判定人和事物的价值,或者说对人和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观念和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相应手段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4、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和准绳。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理念、内容、指标、标准等都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1、价值取向:
继承与发展、知识与情感、接受与探究、教师与学生、过程与绩效、理论与实践、规范与创新、共性与个性。
2、基本认识:
依据—————课程标准
核心—————教学目标
视点—————学生学习
归宿—————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课堂观察
1、课堂观察的概念
(1)专业活动(2)系统行为(3)研究方法(4)工作流程
2、课堂观察的方法——
建立观察框架;设计观察点;选用适当的工具,记录观察结果;完成听看、记、想的行为。
3、课堂观察重点的选择——
课堂教学活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要素诸多。必须从各种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元素作为观察重点。观察重点必须是显性的、可考察的、可记录的、对评价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而不可或缺的。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例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这5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至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点,例如,学生学习维度的达成视角就由3个观察点组成,它们分别是:①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②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③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生表现、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1)全面性(2)规范性(3)微观性(4)操作性
2、教学过程(1)结构合理(2)张弛有序(3)方法得当(4)重点突出(5)亮点闪光
3、师生表现
教师:
教学理念、学科基础、教学技能、人格魅力、个人特色 学生:
学习兴趣、参与程度、活动质量、自主表现、学习方式
4、教学效果 目标达成度:(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步骤
设计评价方案、构建评价框架、组织评价活动、决定评价结果
1、设计评价方案(1)为何评(2)评什么(3)谁来评(4)怎样评
2、构建评价框架(1)制定评价指标(2)选择观察重点(3)确立评价标准(4)制作评价量表
新框架的观察点,共22个观察点。例:教学过程的观察点—— 结构(环节内容、环节关系)策略(教的策略、学的策略)重难点(内容确定、解决方案)时空(安排设置)特色(创新独特)
3、组织评价活动 确定人员 安排分工 观察记录 评议交流
4、决定评价结果(1)个人评分(2)集体合议(3)修定评分(4)计算排序(5)领导审核(6)反馈结果
六、评课发言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
1、分段法:循沿线索,逐段展开
2、分层法:列举提纲,分层剖析
3、点睛法:抓住关键,重点点评
策略——
1、树立信心,克服通病
(复述过程、照本宣科、言之无物、平铺直叙)
2、观点鲜明,材料具体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4、条理清晰,语言精练
5、发掘亮点,提出建议
6、引经据典,言之成理
“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赞可夫
“学校教育的一切任务与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习惯。” ——杜威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
“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和个人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
“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来适应孩子。”——夸美纽斯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卢梭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吕型伟
“善教者則不然,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体。”
5.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篇五
古北路小学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
[2013]59号文件精神,以推进课改为载体,以落实减负增效为目标,围绕“三个指数”,从教学研究,作业优化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
牢固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落实课程标准,明晰低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尊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与个性发展,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1.组织召开行政例会,全体教师会,教研组长会,学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长宁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意见》、《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
2.召开教研组专题学习会议,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有关学习准备期,单元作业设计,学科评价等方面的专题学习,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全面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内涵。
3.召开全校家长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意义,及时告知学校的工作举措,开展孩子身心发展专题辅导,提出相关的家庭教育建议,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
1.加强领导与管理。
学校成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周明星
组员:金珏、苏晓燕、沙青、程全、陈飞雁。
工作小组做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学习、宣传、指导、督察及评价反馈工作。严格执行上海市教委2013学年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规范课表要求。广泛听取师生及家长意见,认真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校工作计划,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各环节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2.优化教学与评价
(1)以课改精神为引领,倡导“以生为本、有效教学、快乐学习”,做到“不拨高、不抢跑、不歧视”,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生为本——依据课标,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编制课程实施计划表。严格把握学段目标,将其细化分解到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中,妥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效能的提升。
快乐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关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心设计作业,加强作业量的分层控制,提高各层次学生作业量的合理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乐做、能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
不拨高——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安排课时,实施评价,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
不抢跑——严格按照备课组制定的课程实施计划表安排课时,组织教学,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
不歧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强化评价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
关注评价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细致观察、有效记录、及时评价学生表现,通过评价,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发现学生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改变以往评价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做法。
关注评价方式——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均采用等第表达,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关注评价手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评价的实效性,多侧面的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期末语文、数学组织一次考试,其他学科组织一次期末考查。
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3.完善考核与评估
将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优奖优工作挂钩,建立教学过程各环节监控机制,通过观课评课,调查访问、质量调研等形式,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考核。通过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学生、家长问卷等形式,认真考核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规范、积极、有效地执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纳入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和评估。通过“家长开放日,校园诗会、运动会、科技节”等校本主题实践活动、学校网络平台及公开教学观摩,学生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社会、家长汇报,广泛听取意见,对本方案实施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
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促进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效实施。
四、实施策略
1.与学习准备期工作相结合。
在学习准备期,放慢教学进度、精简学习内容、改进学习评价,关注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制定各学科准备期教学计划,设计综合活动方案,在相关课时中予以落实,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文明礼仪、习惯规范等,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一些平常的常规进行一些教育和引导。
组织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体育亲子活动等形式,将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准备期内,各个方面的成长全面、立体地展现给家长。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感受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变化。2.与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相结合。
根据长宁区“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的有关要求,每周周三下午安排半天时间让学生开展活动。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学生“快乐活动”,在周三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
完善作业备案制,实施二级备案,常规作业符合课程实施计划表目标要求,增强作业与学科基本要求及课堂教学的匹配性,深化作业效能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以教研组为单位,精读课程标准,基于教材,把握课程的拓展点,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设计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长作业。拓宽知识来源,把学生引向课外,让学生“学修一体”,掌握更多知识,体验更多角色,增长更多智慧,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创造及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逐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与校本培训工作相结合。
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实施,通过理论学习、观摩研讨、实践探究等途径,凝聚共识,促进教师课程文化自觉。
教研组落实区教研室培训要求,制定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实施细则。组织教师再次细读各学科课程标准,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校与教研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要求与各学科课程实施计划表,制定个人学期教学计划。
6.英语课程标准与小学英语教学改革 篇六
英语课程标准与小学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作为学校英语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现在或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英语教育发展水平和面貌.英语课程标准执行的规范性、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以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英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我国以往英语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吸收了世界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世界外语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全面贯彻《标准》要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提高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水平,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作 者:傅小平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2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8(9)分类号:H319.1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 教学改革
7.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篇七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标志着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逐渐落实到课程的层面。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实施的基本理念
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广义上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了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特指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三。其一,育人为本。课程标准指出:“……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其二,实践取向。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其三,终身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同期,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其中,关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意见指导如下: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二、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及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1.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呈现空泛、抽象化,远离师范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不切合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状况。
2.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体系缺乏有质量的安排与指导,并与理论学习脱节,太过薄弱。
3.许多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早已开始了一些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老三科现象。因此增加多门教师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更广泛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提供机会。然而开设的很多课程结构繁杂臃肿,内容交叉重复,导致学生得到的知识零碎和片段化,理论学习负担更重,实践的机会更少。最后的问题是教育类课程改革虽如火如荼,但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教师不愿进行教学改革,仍满足于上课就着教材讲理论,考试就着考纲考理论,简单熟练地进行着知识的位移工作。很难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
三、“学案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014年,我校被列为湖北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试点院校。根据其要求,所有被列入其中的学校都必须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我院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论课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革,面向所有师范生的“课间五分钟自由表达”、“十分钟故事课堂”的微实践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主要就教学论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重点在于鼓励师范生开展大量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培养师范生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教师设计的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先由任课教师设计出某教学内容的学案,和学生沟通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教材,也可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然后根据教师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或是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带入课堂,由教师进行点播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不仅是讲解知识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与学生一同成长。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传递给师范生一个信念,那就是:相信儿童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能动地学习的。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在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教师预先指明学习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对重难点进行精讲释疑、课后指导学生反思并迁移等。
1.教师提出要求。此处的“要求”,具体分解为课程学习的总要求、每章节与每课时的学习要求等,这些要求都表征为学习的目标。关于总的学习目标,设定为“学以致用、先学后用、先用后结”等,每一章的目标结合具体章节内容而定。开课之初,教师向学生讲述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措施,具体介绍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特点与要求,并且带领学生跟随教师对教材的目录做系统全面的了解,理解每一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先行了解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和要阅读的参考资料等,使得学生第一时间对教学论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概览性认识。具体到每章的学案设计,力求做到紧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争取每课时设计一个学案,把握学生学习活动的范畴,指明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最大限度来提升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过程”一章中关于教学三要素和七要素中“教师的作用”的相关内容,教师事先要求学生回顾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教师,然后分析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学习材料做展示与分享,最后一起来总结好教师应具备哪些特质,学生最需要教师具备的品质有哪些。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前思考探讨过的,到了课堂上,学生之间有了非常热烈的讨论,达成了共识。
2.教师的教学应重在启发。教师在课前应针对教材里可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进行暗示或作一些提示,并提供给学生可以去参考的文献资料,使学生能独立、主动地开展自学活动。在学习“课程改革”时,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师上传的世界各国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的资料,需要大家在阅读中解答提出的问题,并在掌握了大量信息后,对比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大量国内关于课程改革的学术论文,并要求学生详细阅读,了解观点与理论背景并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此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指明自主学习的要求,并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在提学习要求时,告之资料阅读的方法,如略读与精读之处,注意知识的衔接关系,从而初步理解教材内容。在预习过程中注意重点与难点,带着相关问题进入课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微课堂”交流与讨论。此部分是关键的环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与经验,更要重视学生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力求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可留至下一环节。课堂十分钟“学生微课”就设计在此。在“教学环境”部分,学生分享了一个关于教师环境布置的小资料,大家初步对教室环境必须具有“教育”的功能达成共识。有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大家思考:“对于不同年龄儿童的学习环境布置应该具体考虑到哪些因素呢?”这个问题在教材里是没有解释的。学生自由讨论。由于已先修了儿童心理学课程,所以对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了了解,很快就得到了此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还有学生对一些家教学生家里的环境布置提出一些质疑和解决方案。
4.精讲释疑环节。这个部分的特点是教师根据学案设计的要求和针对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或是课堂讨论活动中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进行讲解。此时的讲解应有一定的深度,还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全盘托出,而应注意留有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如能有学生解决,还应留给学生解决,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5.练习巩固环节。这个环节可以说是一次教学的终点,但也可能是另一次教学活动或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起点。教师提供大量需要阅读的文章、书籍和观看的视频,比如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和各国课程改革资料与中外小学课堂教学视频等,注意紧扣具体章节的内容和能力认知水平进行。
在大力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走出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困境,恐怕是所有从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相关人士当前面临的最大课题。为此,很多学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也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为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的未来教育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2]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
8.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篇八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环节 质量 标准
大学英语课程是各高校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的时间长,基础也较为扎实。历经多年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师范专科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更有针对性,要满足专科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此,必须制定规范、合理和具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环节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及要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性质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使毕业生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能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终身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增大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任务
本科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早已成为一个完备的体系,从教材,教学大纲到教学测评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而师范专科学校整体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大学英语的教学也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师范专科学校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和本科院校存在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和其它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差异。
针对传统师范类专业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应突出体现在打好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培养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和语法规范,培养良好的英语终身学习习惯。
三、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环节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及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与应用成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日益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加强对大学英语各教学环节的督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和高效化,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各环节提出以下基本质量标准及要求。
1.备课环节。备课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对教材了如指掌,不备课也难把课上好。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每学期开学伊始,教师必须根据本期教学内容认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计划必须要详细,教学进程必须要具体。
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精心编写教案或讲稿。教案包括含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练习量及形式、教学过程、时间安排、布置学生完成的课外口头及笔头作业及处理方法等。备课一般要求以2学时为1个教学单元备课,做到内容娴熟,教学进程紧凑有序。
2.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授课是教学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好体现,是保证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最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把握好该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授课过程必须紧凑,讲课要求条理清楚、重点明确、难点突出;主讲教师必须按照授课计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案例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态度认真,为人师表;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英语规范;板书设计周密、书写工整。多媒体屏幕显示和书写清楚、得当;上课有激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作业布置和批改环节。作业的布置不仅仅是对学生当天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测或者是对当天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评判,是一种检验。作业的批改,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价指导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通过这个作业这个平台,让老师了解学生,让学生理解老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布置适量的多形式的作业。作业的选取与安排既要体现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别要结合过级考试,布置相关练习,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听力训练。另外一个学期还应布置书面表达训练3-4次,课堂上的听力集中训练3-4次,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若干,过级模拟训练3-4套题。要求学生每天坚持朗读英语半小时,每次课前能给予学生大约10分钟的朗读时间。
4.课外辅导环节。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改进学习方法,并注意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耐心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之一。任课教师要安排满足教学需要的辅导答疑时间并认真完成。
课外学习指导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查阅资料,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等。辅导时要注意收集学生中的倾向性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求和意见,以便改进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以短信、QQ和E-mail等为载体的网上答疑和辅导模式。
5.考核及成绩评定环节。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掌握所学课程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查和分析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在每学期期末统一进行。为保证考试质量,鼓励建立和完善试题库或试卷库,实现教考分离。
大学英语期末考试的命题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试题的难度要恰当,分量要适中,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要求,更应着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命题及制卷必须按照统一要求,做到规范、严谨,避免歧义或误解的情况出现,并做好保密工作。
试题应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阅卷时必须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阅试卷,判分标识规范,出现错判必须予以校正。
学生学期成绩评定需按照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考核成绩应综合学生平时成绩来评定,每学期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为:期末考试占50%;平时考核占50%,也可根据各校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平时成绩根据记载的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网络自主学习等情况综合确定。成绩统计后要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使教师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测试积极的反拨作用,认真找出薄弱环节并制订整改措施。
最后,每学期教师要注意收集各种教学材料,认真整理教学档案,按照要求完成好期末教学材料的档案整理工作。
四、结语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与应用成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关键,这也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作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提出更为严格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标准及保证体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小贞等.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
[2]罗毅,徐跃.英语说课备课策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阿坝师范学院教育科研2015年度重点课题“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Y15-01)之阶段性成果。
9.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篇九
江口中学 英语组
农志盈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初探:让教师教好语法,让学生学好语法。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定势思维,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其次作者对现在存在于课堂中的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对孰优孰劣进行判断。最后,本文提出教师成功地进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新观点,并以此作为突破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这一难点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让学生在高中英语语法学中“柳暗花明又一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英语语法 定势思维 对比 “新” “想课”
大胆创新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即:教师要改变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历来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费劲,课后作业错误又一大摞,该怎么办呢?作为一个刚入行的年轻教师,只得有样学样,跟在老教师后面,你怎么干,我也怎么干,把不懂的学生一个个请进办公室,讲啊讲,任务终于完成了,真的好累,嗓子哑了,力气没了,学生懂了没有?摇头。看样子,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这个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而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说到底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思维,勇于在高中语法教学中大胆创新。学生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维,必须走出以下定势思维:
第一、学生要想成功地学好英语,必须系统地学好英语语法。
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对英语语法一窍不通,所以英语就不用学了,肯定好不了,这是我们某老师说的。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学好英语失去信心,最后演变成你上课我睡觉,井水不犯河水。所以说教师必须明白英语语法只是学英语的一个方面,千万不能把英语等同于语法,其他的知识领域还很广,例如口语,听力或阅读等。只有把各个方面都提高了,英语的整体水平才会体现出来。
第二、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时不需要借助母语的帮助。
各个国家的语言,虽然表达的符号不同,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清楚同一个意图。所以,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会让学生有一个对比。借助了母语的帮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英语。
第三、如果学生有足够时间来使用英语,他们就不需要学习英语语法了。
假如有足够的时间来使用英语,那是否意味着语法知识就不需要再加强学习了?不,使用英语与学习英语语法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在弄懂语法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使用英语,只有在使用英语的同时才能掌握语法知识。
第四、语法是英语学习中令人厌烦的部分。
语法是一门语言的使用规则,我们只有利用语法才能更好地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语法是基础,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师在传授语法知识的同时,更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把枯燥的英语语法的学习变成英语学习中最有魅力的部分。
所以说,在传统教学模式统治下的教学定势思维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定势思维,让学生走入了英语语法学习的误区。使他们无法掌握语法这一门英语的基础课程,甚至出现厌恶情绪。
在转变传统定势思维的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英语语法教学的观点:
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英语语法课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基础部分。脱离语法学英语,是得不偿失的。只有把语法学好,用好,才能使自己的英语语言功底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
其次,不要把英语语法单独提出来用整堂课来讲,因为它本身比较枯燥,比较难懂,内容又比较多。这样讲解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可能对学习语法失去兴趣,最好把语法放在课文当中作为一个重点来处理。不要讲太多,但一定要讲透。
再次,要在练习和运用英语中学习语法。学了某一个语法知识后,多做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达到对语法知识点的反复,这是语法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教师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学习语法的.最好的引导。课后,教师多让学生进行有话题的对话训练,让学生获得应用英语的机会。日常生活中,当学生碰到教师时,教师永远不要对学生说汉语,即使他们暂时听不懂,也不能迁就。天长日久,学生会慢慢由怕说英语到主动乐于交谈。
除此之外,学生必须懂得把语法知识用于真正的交流是不够的,但懂得很少的语法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交流。
总之,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英语语法的教学观念,才能把这个“难点”转为“突破点”甚至“亮点”,才能把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带到“柳暗花明又一春”。
高中教师该如何讲授语法知识呢?我们不防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一下比较,传统的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 。 即教师把语法规律按照一定模式呈现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时,首先把语法规则系统地讲解一下:一、什么是虚拟语气。二、由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中,从句谓语用过去时,be动词用were,主句谓语用would (could,should ,might )do。随后,教师分别举了几个含有虚拟语气的句子。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演绎的教学方法受到批判的因素是:1、教师 “不累”。即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几乎不动脑筋。教学方式比较守旧和僵化。2、学生 “机械”。即学生被动而机械地接受语法知识死记条条框框。这和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和年龄特征是格格不入的。3、课堂 “死水一潭”。因为演绎法以教师的说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归纳法与演绎法截然不同,即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同是在讲授虚拟语气,首先教师口头造了一个句子: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fly in the sky.(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就在天空中飞翔。)“此时学生好生奇怪:主语是I,be 动词却用were,通常情况下是用am或was。于是大家疑惑一阵就纷纷发言了:老师,怎么用were,是不是弄错了。这样,教师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随后老师进行解释:这就是虚拟语气的句式结构要注意谓语动词的变化。教师再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练习。于是学生对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归纳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教材教学特点,归纳法使教师不得不大大增加自己的知识,而且进行充分的备课。“备课”甚至可以认为是“想课”。思考怎样教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花时间和精力过程。一个聪明睿智的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备课上。
在注意语法导入的同时,让学生全方位学习英语语法更加重要。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要成功进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应做到以下七点:
1、提醒学生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一种有效的接受知识的手段。是一种让学生把瞬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方法。在导入一个新语法之前,把预习当作让学生必做的家庭作业。
2、注意传授语法知识的量度。
例如在传授“定语从句”这一语法知识时,它涉及的内容多而杂,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全部让学生融会贯通,“填满”为止。在第一节课时,教师只需讲定语从句的概念、结构、以及关系代词which, that, who, whom;关系副词where , when, why. 至于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具体用法和特殊用法,可在下几节课中去讲解。
3、注意反复
讲完一个语法知识点后,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练习,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
4、在语法练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这体现在作业和测验的设计上。学生掌握什么,教师就让他们做这方面的作业。学生会什么,教师就测验什么。让学生体验了成功感,当然他们就对这种语法现象充满自信,从而为以后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注意学生的异体性。
“异体性”即个体差异。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传授方法和指导方法。练习难易要适当,要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
6、注意提问时的辅助与提示。
无论是在提问,练习或是表演当中,教师都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连续准确地把内容表达出来。而不是去中止或是打断或是过早评判学生是否具有回答这个问题的能力。
7、激发学生的兴趣。
怎样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首先,我们应明白英语是一门语言,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提高语言能力。教师在课后把刚学过的语法应用到交谈中去。在练习当中巧设问题情境,避免学生机械练习,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练习。
在英语教学中要达到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必须把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这样高中语法教学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另外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
10.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 篇十
一、与小学数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相比较有很大的变化。下面从基本理念、体例结构、目标定位和内容标准等方面分别介绍。
1.基本理念上的变化
国家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工作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展开:一是对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及部分教材进行修订,主要精神是: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强调数学教育要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研制面向21世纪新的数学课程体系,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已在全国各省(市)实验区开始实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在1992年5月形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基础上修订并于2000年3月出版的。现行《大纲》的修订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思路,借鉴和吸收了当时正在制订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做法,精简、调整(增加、降低)部分教学内容,适当控制了教学难度,加强了情感教育,优化了教学方法,改革了评估方式。修订后的大纲的出版对改善面上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进素质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课程标准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课程标准从《大纲》增减知识的逐步调整转向了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从《大纲》以知识的传授、继承为重点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课程标准和《大纲》相比较,具有理念新、起点高的特点,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学制、课时的变化
(1)学制
现行《大纲》是五年制、六年制两种学制并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年级编排;课程标准整体考虑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其中小学阶段的六年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学段,将不再分五年制和六年制,这样不仅规范了义务教育学制,而且使数学教学和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弹性。
(2)课时
现行《大纲》中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周课时安排如下:
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五年制总课时为980课时,六年制总课时为1015课时。课程标准中九年的数学课时比例占总课时比例的13%~15%,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小学阶段数学周课时和学年总课时安排情况如下(见下表),小学六年合计数学总课时在780~980之间,和《大纲》规定的课时相比略有减少。减少的课时增加到艺术、体育和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上。
(3)体例结构的安排
现行《大纲》为:
一、前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五年制与六年制两种);附录(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课程标准为: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标准(按学段分类安排);
四、课程实施建议(按学段分类提出)。“前言”分总述、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三个组成部分。总述段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数学的内涵、地位、作用和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发展变化、应用范围的拓展,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和普遍适用的技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既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
“基本理念”部分鲜明地突出了数学课程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仅把它作为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而且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来看待。数学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
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组成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文化。而《大纲》修订只是将原来的表述“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改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比《大纲》的表述更详细也更具体。“基本理念”部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作了规定,要求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强调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元化,学习数学的方式要实现由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到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转变。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索活动机会,真正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因为负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如果数学学习对学生具有内在吸引力,“负担”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角色就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本理念”中涉及到了评价的改革。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还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基本理念”中还对信息技术给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予以充分地注意,强调“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使之成为探索性数学活动的强有力的工具。
“设计思路”部分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目标的解释、学习内容和实施建议的说明。目标解释从知识技能和过程性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使用了有关的行为动词并对操作定义予以了具体说明;过程性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设计思路”部分还对学习内容的四个领域进行了说明,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对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列出了主要表现的内容。
(4)教学目标定位
在现行《大纲》中,教学目的列了三条:
①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②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大纲》关于“教学目的”从知识、能力和思品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将过去的“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外延更宽,不仅只培养逻辑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3条还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注重了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人格教育。在教学要求方面对上述目的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了具体的说明,也增加了一些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语言,但从整体上看,教学目的还基本上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范畴。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阐述。将课程目标设置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并把发展性目标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前。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具体讲,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知识的特征及探索过程有所认识;使学生的兴趣及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逻辑推理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对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方面有所发展。一个中心,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分段目标的制订和内容标准的确定上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阐述了“知识与技能”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辩证关系,强调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段目标中还对这四个方面分学段给予具体阐述。
(5)内容标准的重组
现行《大纲》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上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必学内容。同时也考虑了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差异,适当安排了一些选学内容。修订时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具体的增、删、减等工作。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如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将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写作5×3。3 ×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叫因数)。除法的含义不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将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整小数应用题计算步骤≤3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计算步骤≤2步,四则混合运算步骤≤3步。几何图形的学习顺序改为:立体一平面一立体。三角形内角和由过去的选学内容变为必学内容。量的计量和统计知识适当提前学习。将珠算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介绍,不要求用珠算运算,增加了实践活动。低年级结合学生的
生活实际,高年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简单的社会问题安排实践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只是对知识的局部增减和调整,其内容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里将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七大类,归纳如下:①数与计算;②量与计量;③几何初步知识;④代数初步知识;⑤比和比例;⑥应用题;⑦统计初步知识。
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结构如下:
新课程标准将现行《大纲》教学内容中的“量与计量”并入“空间与图形”之中,更加重视量与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并且减少了复杂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的反叙应用题作为思考题出现,降低了要求;将小学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建立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解答应用题,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独立成章,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注,并且人为编造痕迹明显、技巧性过强,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极易导致数学学习上的大量“问题儿童”,使教学进入恶性循环。课程标准大力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和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选择了现实的、真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倡运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惟一。
课程标准进一步删除繁杂计算和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如较大数目、多位数小数和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笔算加减法原则上只要求三位数以内,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对于大数的意义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来感受,并能进行估计。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器)技术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用笔算的方式对大数目进行计算,繁杂的运算训练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积极的情感体验受阻。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第二学段里增加“负数”内容,要求在熟悉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小学两个学段都强调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第一学段里提倡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里鼓励算法多样化。强调避免程序化地叙述“算理”和机械训练应用题。
课程标准加强和改善了传统的几何学习内容。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重视在测量过程中学会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重视估测的作用,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制作、图案设计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有效、清晰地表示数据,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恰当的决策。对这一处理信息的全过程,课程标准用了较多的笔墨,多次阐述其内涵,这是一种适应学习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反映。所以,“统计与概率”部分增幅较大,对一、二学段都提出了具体标准。现行《大纲》中“统计初步知识”从五年制的三年级和六年制的四年级才开始安排,除保留原来的统计图表的内容外,增加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内容。
现行《大纲》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安排内容,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与现行《大纲》相比,从量上有提高,从质上有变化。
(6)课程实施的建议
现行《大纲》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为块提出了主要侧重于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并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分别阐述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以下6个方面:
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②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③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⑤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⑥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实施建议的内容,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呈现“课程实施建议”,涵盖面广,这一领域主要涉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几个方面,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具体例子供实施时参考。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
二、与初中教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1.课程标准与《大纲》的相似之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由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有大钢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成果,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后于2000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因而两者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数学教学活动建议等有较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控制了内容难度
在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仍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组、函数、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以及统计的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现行数
学教学大纲已在原大纲的基础上删去了那些知识过于陈旧落后、过于繁杂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内容;削弱了困现代技术的发展而滞后的内容;控制了容易导致人为综合和变相拔高的内容。课程标准则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提出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增强和强化探究活动
深究性活动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如何应用的。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钢提供了三个探究活动的例子(初一年级的“长方体和它的表面”,初二年级的“a=bc型的数学关系”,初三年级的“镶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课题学习,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供了一个案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中提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倡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行教学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要提倡广泛使用科学计算器,并按照需要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采用模型、投影、录像和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
2.课程标准与《大纲》的不同之处
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重要方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它应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它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一场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等一系列的革新,与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主要表现在数学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
(1)数学课程理念的变化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而它的基本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1963年大纲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受当时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的制约,它确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数学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被动式反应;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在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的标准下,全国同年级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从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性,忽视了学生包括态度、情感、人格等的发展,忽视了社会和数学自身的进步,忽视了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
(2)课程标准结构的变化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整个数学标准课程结构十分清晰,层次分明,分四大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前言分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进行了总体说明,提纲挚领地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在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分别详细阐述了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给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对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有一个基本的结构,可以称为“总论+分论”。总论由“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测试和评估(这是2000年修订大纲的新增部分)”构成,是大纲的灵魂和中枢,规范和控制着分论部分的去向。分论一般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大纲的躯体,受着总论的制约。
从数学课程标准结构和数学教学大纲的结构相比较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则更多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
(3)课程内容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给出,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代数”与“几何”两个部分)相比,除保证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①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删除或降低了有关内容与要求。如删去了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降低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的要求(以三步为主);证明的要求控制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②在现有大纲基础上加强了对合情推理、估算的要求。如要求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等等。
③加强了统计初步知识,增加了概率的内容。对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统计初步知识进行了加强,如要求能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概率则属于新增内容。④深化了探究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作为单独的一部分,对探究性学习更加深入与具体化,它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4)课程实施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基本未涉及的内容。
关于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主要有如下的变化:
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②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命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并获得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够的,从而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
③对学生的评价提出应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等等。
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主要是: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直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关于课程资源主要就实践活动材料、音像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的资源、课外活动小组、图书馆资源、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等媒体、社区、少年宫、博物馆等活动场所、智力资源等八个方面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09-10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06-30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答案08-15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09-16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09-2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参考08-25
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08-04
新课程标准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