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2024-07-28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精选7篇)

1.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一

特色小镇详细攻略(全方位解读)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

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集群机构。

2、以旅游为引擎的泛旅游产业聚集结构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的十二要素为内容,打造泛旅游产业集群结构。

3、旅游目的地架构

特色小镇不完全是旅游,但又必须是旅游;每一个特色小镇都是一个以4A景区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

4、新型城镇化架构

人口聚集,带来城市居住及配套服务的发展,进而形成城镇化架构。

5、智慧化与互联网引擎

以通信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根本,以便捷优化管理为保障的智慧化旅游,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因此,特色小镇是以“双产业”即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为主,“三引擎”即产业引擎、旅游引擎、智慧化及互联网引擎相协调,“三架构”及产业链整合架构、旅游目的地架构(景区)、城镇化架构共同支撑的发展架构。

(二)特色小镇的总体特征

1、以特色的产业及环境资源为基础

产业资源是特色小镇打造的前提;环境资源是特色小镇打造的重要依托;资源如何转化为面向市场的核心吸引力是其核心指向。

2、以坚定的政府政策及投融资支持为依托

以产业为引领,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四重功能;各功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大糅合,而是相互之间有机的整合与融合。

3、以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为手段

主要表现为产业的综合发展;功能的综合配置;土地的综合开发;配套的综合建设;目标的综合打造等方面。

4、以泛旅游为引擎与目标归宿

拥有完善的城镇及旅游配套设施;拥有超越一般景区的较高品质的服务(包括旅游服务于公共服务)。

5、以产业链开发及房产开发为盈利核心

土地一级开发:直接获利,享受升值效益;房产开发:房产销售、房产回收经营;项目开发:经营收益等。

(三)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产业培育

特色小镇的产业为双产业为主,即“特色产业+旅游产业”。

其中自身特色产业主要指新兴产业或传统经典产业,诸如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茶叶、丝绸、石刻、文房、青瓷等传统产业。泛旅游产业主要是“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内容。

特色产业的架构

泛旅游产业的架构

(四)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是人口聚集

人口聚集的变迁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人口聚集是城市化的基础。人口的两种聚集模式,包括长期居留型聚集与中短期流动性聚集,这两种人口聚集模式的结合,姜维城镇化发展带来大量的就业人口和消费人口,形成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城镇发展格局。

1、特色产业带动的人口聚集及城镇化发展逻辑

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带来就业人口的增加,形成常住居民,常住居民的各种需求,促进地产、金融、公共服务等配套产业及设施的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架构的形成。

2、泛旅游产业带动的人口聚集及城镇化发展逻辑

以“旅游吸引核”为基础,通过旅游的“搬运”功能,形成大规模的外来游客的聚集,游客聚集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样化的消费结构,由此形成消费产业的聚集,构成城镇发展的产业结构,带来大量的就业人口于服务人口。这些人口与当地居民结合,产生对城镇居住、交通、金融、文化等的需求,由此带动城镇化结构的形成。

二、特色小镇的综合开发架构

(一)特色小镇的打造要点

1、落实城镇化的功能要求,构建“产城人文”一体化的城镇 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与泛旅游产业的整合为支持;大量就业人口及休闲化消费的聚集为动力机制;配套设施及服务的配置为基础依托;就业人口的居住建设与旅游人口的度假居住建设为居住配套;管理、金融、运营的创新为相关保障。

2、发挥区域引擎综合效应,带动周边乡村城镇化

特色小镇注重产业培育、注重经营持续、注重区域带动等三个方面。

3、结合具体环境特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特色小镇遵循“不占耕地”的用地原则,“大力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原则,“挖掘文化,打造美丽特色小镇”的文化原则。

(二)特色小镇的开发架构

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引擎与旅游吸引核为中心,依托核心产业园区与休闲聚集区,形成产业延伸环、居住发展与社区配套网的综合架构。

(三)特色产业项目开发架构

特色产业开发具体落地架构主要分为事业导入与产业开发两个方面。

事业导入主要分为科(产业科研基地)、教(教育培训园区)、文(产业博物馆)、其他(比如康复疗养医院)等。

产业开发包括产业本身(科技产业园、产业孵化园、双创中心、创想园等);产业应用(应用示范园等);产业服务(产业+贸易、产业+会议、产业+康养、产业+运动、产业+休闲娱乐等等)。

(四)旅游产业项目开发架构

旅游产业项目以“旅游吸引核+休闲聚集+商街+居住”的开发架构模式。旅游吸引核——特色项目吸引核(包括主题乐园、景区等)、风貌吸引核(包括古镇、艺术、创意等)、广场吸引核(包括激光水秀、篝火晚会等)、餐饮吸引等。

休闲聚集——餐饮聚集、酒吧与夜间聚集、创意客栈聚集等。商街——创意工坊街区(诸如百工坊、百艺坊等)、娱乐游乐街区(演艺、洗浴、养疗等)、休闲街区与商业地产。

居住——就业与本地居民第一居所、大城市与周末居住第二居所、养老与度假居住第三所等。

三、特色小镇的运营

(一)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

1、土地一级开发

仅做土地的一级开发,直接获利;进行一级土地开发,同事通过其他模式(如补贴方案等),享受升值收益结构。

2、二级房产开发

包括六大房产结构:一居所地产、商铺型地产、客栈公寓型地产、二居所地产(周末)、三居所地产(度假)、养老地产。通过销售回收经营等方式形成销售运营模式。

3、产业项目开发

一是特色产业项目开发,包括科教文卫等产业事业导入及产业园、孵化园等产业本身开发;二是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包括旅游吸引核项目(如主题公园)、休闲消费聚集项目(如休闲商街)、夜间休闲聚集项目(如水秀表演等);通过项目的运营获得收益。

4、产业链整合开发

两大产业链:泛旅游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链;两大产业链相互支撑,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圈,包括金融、教育、居住人群、城市化机构和政府政策等。

5、城镇建设开发

城市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社会服务等;城市管理:城市智能化管理、政府政策等;城市配套:银行、学校、医院等。

(二)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 以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

(三)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

主要以构建以项目为核心;以城市投资及旅游投资为支撑,多种投资平台相互协调;特色小镇投融资平台为互相支撑的投融资框架结构。

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流程图

特色小镇的PPP模式

四、特色小镇开发中的资源导入模式

以产业链整合为模式,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突破原有的项目推进和开发时序,将后期导入前期,在进行策划规划设计的同时,引入后期的建造、成熟项目、营销、管理、服务、投融资等资源,使得策划规划过程也成为一个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

结合项目落地、运营、投融资、营销概念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方案,将成为后期工作的有力指导。后端在策划规划阶段,将相关成熟的IP、运营机构、管理团队、建造机构、投资机构等,以专家身份、投资商、服务商身份,导入进来,形成落地性极强的方案。

结合建造导入

五、国家特色小镇政策汇总

1、《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7.1)☑发布部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政策点评:该《通知》属于一般性、纲领性文件。☑政策要点: ☘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成1000个特色小镇。☘原则: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深化改革。

☘领域: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培育要求: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责任主体:县级政府,(镇政府负责实施工作)。

☘资金支持:国家发改委支持特色小镇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给予奖励。

2、《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2016.8.3)☑发布部门:住建部村镇建设司

☑政策点评:该《通知》主要阐述特色小镇推荐流程及选拔标准。☑政策要点:

☘推荐数量:根据经济规模、建制镇数量、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工作及升级支持政策确定。

☘推荐材料(4样):1.基本信息表;2.工作情况报告及PPT(还可以提供视频材料);3.总体规划;4.政策支持文件。

☘推荐程序:省(区、市)组织专家评估、考核-报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住建部村镇建设司、财政部农业司复核+现场抽查。

☘候选要求:近5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

3、《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10.8)☑发布部门:国家发改委

☑政策点评:该《意见》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政策要点: ☘总体要求: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

☘分类施政:大城市周边重点镇:加强与城市发展的功能配套与统筹规划,发展成卫星城;远离中心城市的中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带动周边农村。☘人才+劳动力吸引:鼓励外出农民回乡,强化校企合作,依托职业院校等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人才。

☘商业环境:鼓励“双创”,吸引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以构建创新生态圈,深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原则,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具体包括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推进市域铁路发展,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公共停车场、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医疗资源在小城镇的供给,提高质量和水平,超过10万人口的特大镇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其他参照县级医院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小镇布局三甲医院,推动市县知名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联合办学。推进电网、宽带网络、快递网络建设,推进电商“快递下乡”。

☘生态环境: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协调绿地、河湖、林地、耕地,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小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标准建设。

☘建设主体:政府、社会、市民共同参与。政府负责制度供给、设施配套、要素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等,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激发社会资本活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户籍: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

☘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

☘投融资: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发起设立建设基金。研究设立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倾斜支持特色小镇开发。鼓励国开行、农发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发行债券融资。

☘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门制”、赋予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县级管理职能和权限。

4、《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2016.10.10)☑发布部门:住建部、农发行

☑政策点评:该《通知》主要阐述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范围、模式、申报方案等。☑政策要点: ☘支持范围:

1.以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为促进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的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建设;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交流中心、民俗传承基地等展示平台建设;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优先支持贫困地区,设立贷款绿色通道,相关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设立贷款项目库:

地方住建部与农发行对接,落实承贷主体。小城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县政府批准→向农发行分支机构申请→省级住建部、农发行编制项目清单、申请报告→每年12月底前交住建部、农发行总行,☘项目管理:

1.融资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和采购、PPP。

2.主体:农发行各分行联合其他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3.贷款方式:银团贷、委托贷款 4.质押担保:小城镇建设项目涉及的特许经营权、收费权、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

5、《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2016.10.11)☑发布部门:住建部

☑政策要点:公布了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6、《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2016.12.12)☑发布部门:国家发改委、国开行、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

☑政策点评:核心在于将企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有机结合。☑政策要点:

☘创建模式: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主要内容:

1.聚焦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和城镇功能提升两个重点。培育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2.建立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简历“千企千镇服务网”,开发相关数据库。

3.搭建镇企合作平台:举办“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论坛”,召开建设交流研讨会、项目推介会。

4.镇企结对树品牌:依托服务平台,企业和城镇双向选择。☘工作要求:

1.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强化推进,积极引导

2.国开行、光大银行各地分行:重点帮扶带头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的企业。3.各地企业联合会:把企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

7、《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2017.1.13)☑发布部门:国家发改委、国开行 ☑政策要点: ☘加强规划引导: 编制特色小(城)镇发展专项规划;统筹考虑财税、金融、市场资金等方面因素,做好系统性融资规划和融资顾问工作,明确支持重点、融资方案和融资渠道,推动规划落地实施。☘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1.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开发银行各分行要加强协调配合;

2.开发银行各分行要运用“四台一会”(管理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贷款模式,推动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以批发的方式融资支持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

3.在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中积极推动开展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将“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资本化。☘补齐特色小(城)镇发展短板:

一是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包括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科技馆、学校、文化馆、医院、体育馆等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境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试点示范,对试点单位优先编制融资规划,优先安排贷款规模,优先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多种类型的PPP 模式,引入大型企业参与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发挥开发银行“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基金”综合服务功能和作用,在设立基金、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强化人才支撑,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专员要把特色小(城)镇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帮助特色小(城)镇引智、引商、引技、引资,以“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地方干部培训班”为平台。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国家发改委和国开行要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确定重点支持领域,设计融资模式;建立特色小(城)镇重点项目批量开发推荐机制,形成项目储备库。

六、特色小镇规划编制

▲小城镇区别于城市的特色

(一)产业布局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

(1)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2)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镇要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避免来了企业无地可用。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1)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2)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绿地率不宜超过10%,产业集中地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宜超过15米;(3)整理闲置企业用地,适度引导企业集中。

(二)乡村田园环境

1.保护山水田园,修复生态环境

(1)保护山水格局,城镇建设与环境统一;(2)预留视线通廊,做到显山露水; 2.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1)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2)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三)整体格局 1.顺应山水,契合地貌 1.1 水网地区小城镇

水网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营造多样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城镇建设强行对河流水系截弯取直、填河围湖。1.2 山地、丘陵地区城镇

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地势,建筑随地形条件布置,避免城镇建设削山平地、破坏地形起伏。1.3平原地区小城镇

(1)宜采取相对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

(2)保留镇区内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建设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防护林带或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外围农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镇区内部,构筑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风貌。

2.用地混合、新旧区协调

(1)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适度混合,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割裂小城镇生产、生活空间。

(2)镇区规划建设应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避免新老区各自为政。3.路网格局合理 3.1 顺应地形,延续肌理

(1)滨水地区的路网要顺应河流走向,随水岸线布局。

(2)山地、丘陵地区路网要顺应等高线布局,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线布局方式。

3.2 提高路网密度,增加支路和巷路

小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特征明显,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为主,步行出行比例达50%,对支路和巷路需求高,需增加路网密度,小城镇的道路网密度不宜低于12km/km2(不含巷路),道路间距以100-150米为宜。

(四)建设强度与街坊形态 1.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2.推行开放式街坊住区

(1)住区不宜设置封闭围墙,实现破墙透绿、设施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

(2)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3.建设小尺度街坊住区

小城镇应以小尺度的街坊住区为宜,以100-150米的道路网间距划分街坊住区。(五)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 1.商业有序布局 1.1 商业布局因类制宜

(1)商业街(包含底商)——以服务小城镇生活或旅游功能为主,应结合生活性道路布局。

(2)集贸市场——应在镇区边缘单独设立,临近对外交通和镇区生活性道路。(3)区域商贸中心——应结合对外交通性道路布局,与生活区域保持一定距离。1.2 管控商业店铺,防止无序蔓延

(1)根据小城镇区位、性质、规模、空间形态等,统筹布局商业用地,适度控制规模。

(2)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特色小镇建设综合服务体。1.3 引导底商业态

(1)保护传统商业业态。除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外,商业业态还应与娱乐消遣、地域特色体验、旅游等活动相结合,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业态形式。(2)在居住区集中的区域,限制底商经营具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商业类别。

2.公共服务设施充实完善、集约高效

(1)营造20分钟生活圈。要充分尊重居民出行习惯,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

(2)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3)集中设置行政办公、文化健身等设施,充实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内容。(4)鼓励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多功能混合。(六)道路与交通设施

1.打通断头路,过境公路宜改线

(1)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的路网,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2)控制小城镇用地沿过境道路布局,有条件的镇应将穿镇公路改线至镇区路网的边缘。2.街道尺度适宜

(1)优化道路断面设计,道路宽度要适宜,两侧建筑要合理退线。

(2)生活型道路高宽比以1:2左右为宜,不宜低于1:4;传统街区的街巷高宽比则更大。3.完善设施建设

(1)实现路面的硬化平整,完善信号灯、路灯等设施,结合街道空间设计停车位。

(2)通过道路绿化、街道家具等进行各类交通行为的分隔,设置小广场、休闲长廊、茶座等供居民使用。(七)绿地和开敞空间

1.各类绿地灵活布局,方便可达

(1)因地制宜安排不同尺度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

(2)绿地服务半径宜为150-300米,确保居民步行5分钟能够到达;(3)结合宅前、道旁、树下、桥边、街头巷尾等空间布局小片绿地。2.公园广场尺度适宜,多元利用

(1)提倡建设节约型绿地,规划建设尺度适宜的公园广场,严格控制大草坪、大广场、水景喷泉等形象工程;(2)鼓励建设满足居民休闲、交流、健身、举办活动、科普等多元需求的复合功能型绿地广场空间,通过布置儿童游乐、健身、座椅看台等设施丰富各类绿地广场功能。

3.乡土特色,生态建设

(1)本土植被——优选乡土植物或经引种驯化后适应当地气候、长势良好的外来植被,营造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2)就地取材——在景观小品、铺装、设施等设计和建造上尽量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

(3)生态建设——广场及绿地中宜减少硬质铺装面积,选用透水材料,灵活设置集水绿地、蓄水池、生态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鼓励采用生态驳岸设计打造河岸系统,避免完全渠化的工程驳岸设计。(八)镇容镇貌 1.建筑风貌引导

1.1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1)对传统风貌建筑应遵循保护原则,进行风貌整治不得改变原有建筑风貌。(2)通过改水、改电、改厨、改厕等方式,实现对现有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适度,提升公共建筑利用效率。

(3)鼓励“以用促保”,采用多种形式利用传统风貌建筑,对传统风貌区加强保护与利用。

1.2 新建建筑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协调统一

(1)鼓励引入高水平建筑设计。传承与创新建筑形式,延续传统风貌,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2)精心设计建筑细部,屋顶、门窗、腰线、地脚线、墙角等细节应体现本土建筑特色与风貌。

(3)色彩提取当地的标志性色彩。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选用本土材料,适当运用现代建造技艺,建设新建筑。2.街道空间整治 2.1 沿街立面整治

(1)通过对沿街建筑的高度、面宽、色彩、材料、开窗方式、细节装饰等方面的控制,塑造连续、和谐的街道空间。

(2)应对第五立面(屋顶)进行管控,达到形式相近,风格统一。2.2 街道环境整治

(1)店铺牌匾应与建筑协调。

(2)规范店前空间使用,禁止占用店前空间经营。(九)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1.传统风貌的保护

(1)建议在传统建筑集中的区域划定传统风貌区,在建筑色彩、体量、材质等方面进行整体建设指引。

(2)对体现城镇文化、展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进行登记挂牌,予以重点保护。

(3)严格划定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应与文保建筑相谐调,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文保建筑。2.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1)做好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工作,形成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通过展览、展示、比赛、交流等形式,营造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3)推动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3.文化场所的营造

结合绿地广场建设特色空间,为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展示与传承的空间场所。依托文物古迹、特色商业、传统民居、古桥庙阁等历史空间开拓绿地广场空间,打造居民文化生活的核心节点。

2.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二

2014年,笔者第一次到遂昌调研考察,住在一家普通的快捷酒店,酒店的服务质量和信息化程度非常高,从餐饮住宿到出行游玩,顾客的多元需求都可以得到酒店的精细服务,普通的服务生也能熟练使用网络设施给予顾客最大帮助。在调研过程中,遂昌上至县长下到百姓,他们对互联网理解之深令人惊讶。

这个小县城正在通过互联网对接世界,运用新的思维将人、土地、资本等要素重新整合,以电商平台为基础形成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的互通,从而带动遂昌快速崛起,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电子商务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互联网时代乡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崛起的样本。

在笔者看来,“遂昌模式”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对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的区域启示,而在于对落后、欠发达、缺乏独特资源的区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启示,这些县域占我国80%以上的区域,遂昌作为样板之一将为这些区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然,“遂昌模式”自提出已经接近两年时间,考虑到新经济形式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迭代过程,对“遂昌模式”的理解和认知也需要及时更新,“遂昌模式”的价值何在?经验何在?这都需要从更多元的角度去探讨。

“遂昌模式”带动了本地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重新整合了区域内的核心要素,借助互联网的新模式、新平台、新途径等摆脱发展瓶颈,激发本地区的潜能,并通过电子商务作用到本地区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变革之中。

但也必须注意到,电子商务的快速迭代为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带来更大的风险,短短数年间淘宝村的形态就发生了多次演化升级,每一次演化升级的背后是一些乡村在激烈竞争中再次走向衰落的现实。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在遂昌、义乌、白沟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良好的区域,对现有模式和经验的理解要更全面深刻,从更大的视角去审视并挖掘区域潜力,发展方向也要向兼具经济发展、历史保护、文化培育、生态保护与重塑等多元目标转型,在新农村营造、经济增长和生态、文化、历史保护等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

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应用现有模式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借助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技术平台带动农村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从自身要素结构出发,从更多元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并整合本地要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打造兼具历史记忆、文化脉络、特色地域风貌、独特民族特点等元素的新区域。

一、农村电商“遂昌模式”的缘起与逻辑

2015年12月底,商务部发函认定浙江遂昌县为农村电商强县创建先行县,系全国第一家,并提出“委托遂昌网店协会起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指引》两项标准。在起草和实行两项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形成农村电商强县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农村电商强县创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商务部文件的发布无疑是给遂昌电商发展成果的一个肯定,也进一步放大了“遂昌模式”的影响力,全国慕名研究和学习者开始络绎不绝。

2005年起,遂昌出现个体网商自发做淘宝,主要经营竹炭、山茶油、菊米等农特产品。2010年遂昌网店协会成立,遂昌电子商务进入发展快车道。2013年1月淘宝网遂昌馆,初步形成了以农特产品为特色,多品类协同发展的县域电子商务中的“遂昌现象”。

在此基础上,2013年5月,由遂昌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与阿里巴巴合作,遂网公司执行建设的“赶街”项目启动,该项目的推广帮助遂昌通过B2C、B2B、C2B等方式实现了上下互通有无。

梳理和整合遂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经验,我们发现遂昌现象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网商集群式发展,营造县域电子商务生态。遂昌网店协会的诞生是遂昌网商集群式发展的关键。遂昌网店协会为非营利组织,按社会团体法人依法登记注册,其定位是实现网店会员与供应商“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的服务性公共联合平台。

截至2014年,遂昌县从事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人员超过6000人,网商1500多家,其中网店协会旗下会员1300多家(占全县网商86%以上),拥有110多家网货供货商,10多家第三方服务商,网上销售额突破5.3亿元,同比增长73%;建设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村级服务网点210个;开展27期各层次培训,共计培训电子商务人才6000人次。

这些数字体现了遂昌电子商务的生态活力和增长潜力,1500多家网商中,城镇从业人员占比略高于农村户口从业人员,6000多名从业人员中,大学生从业者超过400人,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能并能同企业生产优势相结合的“创二代”也不在少数。同时,电商生态为城乡中青年群体提供超过5000个工作岗位。

其次,农产品电子商务成特色,传统产业电商化革新。遂昌的特色之一在于其电子商务交易物以农产品为主,农产品在淘宝等平台逐步成为新兴的热门产品类目,农产品电商也成为图书、服装、3c电商之后的新热点。据统计,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从2010年37亿元,至2014年末突破800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12.15%。

近两年,粮棉农产品和生鲜产品成为宠儿。遂昌本地上网交易的农产品种类从零食坚果,到茶叶干货,再到生鲜蔬果,门类丰富,品质不俗,均在相应市场占据相当的比例。在这种背景下,借助“特色中国”遂昌馆的良好平台,整合县域精品整体营销,扩大市场对接买卖双方促进交易。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遂昌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的内因已是不言自明。

再次,政府积极营造电子商务软硬件环境。遂昌县政府在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时,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倾斜两个方面支持。一方面,对交通、宽带、产业园等基础设施予以完善;另一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激励电商商户发展,并承诺在人才、空间、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通过梳理发现,虽然电子商务在遂昌起步较早,但从2010年后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才得以显现并开始增强,并逐渐成为遂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如,遂昌电子商务的成长直接带动了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自2010年以来,遂昌县在淘宝网(含天猫)的网销额中,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比一直超过50%,这些产品在“遂昌馆”、麦特龙分销平台等多渠道网销支撑下越做越大,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上,遂昌也将发展精品农业设立为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这也是战略性聚合优势要素带动本地发展的有效方式。此外,农产品加工业在电子商务的帮扶下,扩大市场拓展销路,也取得不俗的成果。

所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遂昌县域经济的影响是综合的,不仅表现为电子商务这一个产业的发展商。遂昌县第三产业GDP占比自2007年以来不断增强,2014年达到44.5%,这与遂昌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旅游业及电子商务服务业密切相关。比如,与电子商务高度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自2010年后快速增长,当年便从1.05亿元增加至2.25亿元,涨幅接近120%,2014年达到2.89亿元。

遂昌2009年旅游收入10.06亿元,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旅客249.76万次。2010年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64.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58亿元,截至2014年,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210.20万人次,突破“千万”大关,实现旅游收入60.46亿元。

在笔者看来,电子商务和旅游的快速崛起并不是偶然,这两者的激情碰撞将为遂昌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超越电子产业进入特色小镇时期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遂昌为首的淘宝村近年来数量激增,2013年仅20个,2014年200多个,2015年更是达到780个,并首次出现了由多个淘宝村集聚而成的淘宝镇。

所谓“淘宝镇”,即由三个以上淘宝村集聚而成。这种规模和体量上的增长着实可喜,但也令我们反思,淘宝镇的未来难道是淘宝城的出现?

经济体量的数倍增长不等于经济就能发展,也许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同样,对淘宝村和淘宝镇的思考不能停留在固有的思维定式中,拥有优势电子商务基础的县域该如何融入全球价值链,如何找到自身价值的全球表达,这些决定了这一类县域的未来。

“遂昌模式”给没有产业优势、经济基础、要素禀赋优势、空间地理优势等诸多县域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可靠参考,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新平台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颠覆了我们对于优质要素的认知——农村相比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全面处于下风,但在新时代,处于非开发或待开发的农村所拥有的要素更具备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为农村带来了新的价值。

但是,农村电商只是开发和实现这种价值的途径之一。从县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淘宝村的价值评判体系已不适用,县域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发展基础上兼具历史保护、文化培育、生态保护与重塑等多元目标,在此背景下,对遂昌未来发展的设想就更具挑战。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2015年6月4日,全省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2016年1月29日,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其中就包括了遂昌农村电商创业小镇。

按照最新的解释,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遂昌这一类县域,经济基础、要素禀赋优势、空间地理优势等无一例外处于下风,但依靠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基础的电子商务生态基础。能否结合电商产业特色,深挖本地人文历史内涵,保护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丰富的未开发山地作为潜在旅游资源,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同步进行,互相促进,这关系着遂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未来。

如今,互联网通过人与人的连接形成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形成了电商交易的基础。遂昌的成功也得益于此,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在更大市场规模内进行交易和在更大范围内整合配置资源,电子商务让商品走出遂昌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从而促进本地发展,这是电子商务的秘钥。但电子商务的影响范围有极限,产品需求也有峰值,在这种背景下该如何继续推动区域发展?

价值是通过交易完成变现,电子商务通过将产品推出去促进了交易的达成,将每个产品放在更大的市场上去链接更多的人。还有一种方式促进交易的达成,那就是把人请进来,让更多的人集聚在区域内,让每一个人连接更多的产品,这就是旅游。电商和旅游实现人流、物流的互通,加深人与产品的联系,它们将为县域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而且,产品输出不仅仅局限在商品输出,小镇结合自身的不同特点通过电商等方式进行输出,可以是历史文化输出,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技艺、戏剧等;可以是优质天然农货输出,如宁夏枸杞、新疆大枣等;也可以是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的输出,这就是浙江遂昌在电子商务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特色小镇式发展模式的逻辑体现。

对于拥有不俗互联网形态和电商生态基础的县域而言,旅游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曾经落后的待开发、未开发的土地、林地、山地资源也成为优质要素,依托线上资源,电商围绕旅游业的上下链条布局产品,让游客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每一种体验和交流都能得到匹配。

3.贵州山地特色小镇探索 篇三

关键词:精致;美丽;富裕;特色;途径

一、“精致者相”建设途径

从精心规划、精心设计与精心建设等方面入手,打造精致者相。在规划上精心塑造,构筑完善的规划系统,利于合理有效地指导者相城镇建设,总规完成后,及时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各类专项规划等工作。在城镇建设方面结合地方特色,潜心塑城,从公共设施配置、建筑控制、公共开放空间、慢行活動空间等方面入手。

(一)公共设施配置:完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包括行政、医疗、教育等方面;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筑控制引导:镇区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点缀部分小高层,与周边峰林形成高低错落的特色天际线,形式上以现代中式为主,并注重提取布依族民族特色符号。建筑注重整体控制,以及与周围山体的融合,不同区域可选取局部建筑作为地标建筑。

(三)公共开放空间:山水空间的塑造。保护观山观镇观水视线,主要交通流线在视线朝向城镇和山体的重要观景路段,应保证视野开阔,充分展示城镇与山体轮廓线。对镇区周围保留的自然山林地,布置以风景林地为主的生态绿地,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限制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保持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延续城镇山水格局。

(四)慢行活动空间打造:以出行产生点为核心,如居住小区等,打造和谐宜居的慢行街区。以出行吸引点为核心,如工作单位、学校、商业区等,打造富有亲和力的慢行空间。以公共交通场站为核心,形成方便快捷、安全友好的慢行通道。

二、“美丽者相”的建设途径

(一)绿色者相打造

(1)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的建立是生态者相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措施,要把绿色生态镇建设搞好,必须对现有不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坚持生态立镇,注重环保优先。依托者相自身的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立镇、环保优先,营造城水山林相融的生态空间。

(3)利用市场机制,增强环境管理能力。推进市场机制,把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模式,建立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彻底改变生态环境保护由政府包揽的格局,改变生态环境保护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格局。

(4)加强生态镇建设的宣传。广泛深入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镇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二)城镇功能品质提升

重点在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交通现代化和城镇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城镇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

(三)节约型城镇建设

侧重于转变城镇建设发展模式,坚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领域。节约型城镇建设要与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家庭相结合,积极实施节地、节水、节能。

三、“富裕者相”的发展路径

(一)产业发展

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胆创新,努力探索规划建设的新思路;分析研究本镇的区域地位、职能及特色,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空间布局;注重镇区复合型功能布局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充分体现旅游服务型城镇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城镇结构形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城镇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逐步把者相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合理、生态良好,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名镇。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加快特色农业建设,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区域性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城镇定位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为旅游服务的民族工艺品加工、特色农林牧产品深加工等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可以同康体娱乐用地以及相关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用地混合布置。充分利用其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镇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娱乐、休闲、餐饮及旅游服务业,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依托贞安公路构筑镇域南北向的区域联动发展轴,向北对接北盘江镇乃至关岭和安顺的旅游业和工业,向南对接贞丰主城区的二、三产业,形成一条区域产业联动发展轴,实行区域共享,提升者相的城镇集聚功能,使之提升转型为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这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富裕者相的基础。首先产业发展能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机会才能带来人的城镇化。其次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城镇化中人的问题,实现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一方面要在城镇规划设计时就融入产业配套的理念,让合理的产业布局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产业转移,通过接纳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培育出自身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加强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坚实基础,进而提升小镇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为推进城镇化进程贡献力量。

(三)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动力的城镇化进程要求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以解决城镇化对劳动力需求的需要。全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就业服务网络,实现城乡级劳动力资源和劳务需求信息库对内对外联网,再就业政策、就业指導、就业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方面,使劳动力在城乡、不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不仅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更重要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nlc202309081350

(2)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规模化、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建立农用地内部流转,以便于实现规模经营。山区耕地要向特色化方向发展,这对农民增收、农民进城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农地制度创新,这种流转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将农用地通过村集体“反租倒包”方式或村民间私下租赁方式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四、“特色者相”的建设途径

(一)特色产业引导

(1)近郊休闲观光农业。者相镇区近郊圈层,发展近郊观光休闲型农业,以水稻、蔬菜及部分特色果树种植为主,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食品。者相两大景区双乳峰及三岔河景区都分布在该圈层内,考虑到城景统筹,规划建议在景区主要旅游沿线上布局观光休闲农业,通过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特色农庄、农家乐的建设,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联合发展,将會大大提高旅游业的规模效益。

(2)山地特色农业经济。者相镇域东部圈层,规划结合各行政村实际进行特色农业和特色畜牧业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建立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发展立体农业模式。规划结合特色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间休闲,建立部分特色农业旅游体验区,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作为三岔河-双乳峰旅游度假区的重要补充。

(3)绿色加工业。规划镇域应严禁布置污染性工业,工业主要布局在规划的这艾中心村附近,以发展农林副产品加工业为主;部分民族特色村寨如纳孔民族村等,可发展民族工艺手工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等。

(4)特色旅游业。加强旅游景区品质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景区圣母文化内涵,从观光式向体验式旅游转变,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另外在北盘江沿线及部分旅游特色景点、村寨也设置小型服务设施。规划镇区南部以旅游服务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形成以互动发展的旅游吸引核、旅游服务聚集区、旅游地产社区为核心功能构架,相关配套设施与延伸产业为支撑保障,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综合体。

(二)特色空间引导

(1)文化历史空间。从城市意象的角度来讲,城市是否具有文脉传承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实存景观因素的知觉记忆及视觉感受,这种人类对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形象如中心、广场等,皆与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保持城市中有价值的显性因素是文脉传承的基础。但是对城市来讲其历史文化传统不仅表现在作为物质载体的古迹和建筑上。者相镇历史悠久,境内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社会文化形态众多,要针对者相镇域的文物古迹、区域内有代表性的遗迹以及文化形态进行研究,并在规划建设中得以展示及传承。

(2)民族文化空间。在镇域内选择若干区域,采用广面积、重自然的大手法建立布依民族村寨。为保持民族风格的原汁原味,可采用搬迁或复制民族风情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并与石漠化扶贫相结合。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商旅结合。民族风情园是展示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风情旅游、游乐的综合性公园。主要包括民族歌舞区、民族文学区、民族服饰区、民族节日区、民族风味区、地方特产等区域。 规划建设几条有特色主题的民族风情街,民族街区应以民族为标准进行划分,不同的民族街区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情。民族街区主要以经营地区土特产、名特优商品,旅游特色产品、名胜纪念品、DIY手工制品,民族特色服装、民族饰品、蜡染扎染、丝绸、编织、刺绣、民族包艺等为主,同时在民族街区可以开设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餐馆,让游览的人在购买民族特产的同时还可以品尝一下民族美食。 从城市意象的角度来讲,民族元素在城市中是否得以体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实存景观因素的知觉记忆及视觉感受,城镇中广场、建筑、景观小品等的设计形式都能影响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感知与记忆,因此未来城市中对民族特色的建设应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特别是在镇区南部的旅游综合体内部,应该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

(3)山水空间格局。者相四周峰峦起伏,周边内部水系曲折,建成區要逐步改造完善,往西向三岔河靠拢,要以高质量、高品位的镇区标准来规划建设,依托穿城镇而过的明望河、绕城镇而过的纳么河等河流,衬托上周边三岔河水库、峰峦起伏的峰林、石林等优质背景;同时充分依托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风情特色,形成水墨画般山水城镇形态和空间格局,建设民族风情山水小城镇。加强镇区水系的整治,在镇区段沿岸设置若干绿化膨胀节点公园,在镇区干路两侧建设绿带,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状绿化系统,与三岔河水库、农田、峰林、石林融为一体,构造山水画般的特色者相。

(三)人文精神塑造

(1)剖析历史传递的文化灵魂

水墨如画:者相镇自古以来就以商贸、历史文化而出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特色城镇。近年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推进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更使者相成为贵州省西南旅游黄金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目的地。

开放包容:者相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辛劳的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语言、服饰、饮食、建筑等民族文化,同时受外来文化影响广泛,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荟萃的特征,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文化上的包容性。

安逸热情:由于地处民族山区,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者相有富集的山地资源、林业资源和农产品资源,给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丰富的生活基本品,导致者相表现出强烈的“安逸性”,因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具有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

(2)塑造与时俱进的现代者相精神。对于新时代的现代者相精神可以概括为:开放热情:刚柔相济、开放大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胸怀宽广,开放融合,在汇集、吸纳、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文明。诚信进取:厚德诚信、孜孜进取,敦厚诚实,信用至上,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具有独特的坚韧精神。

结语:本文通过对色相镇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分析,大胆创新,努力探索规划建设的新思路,提出了精致色相、美丽色相、富裕色相、特色色相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了详细的建设途径,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可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罗应光. 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

[2]李如海. 贵州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探索[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5,06:10-13.

4.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四

当下特色小镇很火,想象中的这块蛋糕很大很大,不仅三部委提出到2020年要建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而且地方政府随之响应,纷纷提出各自的宏伟目标,如:到2020年,四川省和云南省提出各自要建设200个小镇,而广州、江苏、河南、贵州、河北等提出要建设100个特色小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到2020年或3-5年内,全国各省规划目标总数2468个,按照每个小镇平均投资50-60亿元的额度,总体规划目标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2万亿-15万亿元[1],不可谓目标规模不宏大。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一时间,地产商、投资商、金融机构、建筑商、咨询机构,趋之若鹜,各显其能,各种讲座、论坛、研讨会此起披伏,微信、博客、论著文章铺天盖地,各地特色小镇申报及建设也是紧锣密鼓,土地和财税等扶持政策竞相出台。

真是“小镇”战鼓动地来,全国上下一片忙。特色小镇如此火爆,但各方不会为热闹而热闹,大家其实皆为利而来,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上至国家和当地政府,无非是希望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浪潮,带动城镇化建设转型,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而社会资本方、承包商、咨询机构等参与方,也无非是希望从这场饕餮盛宴中攫取一杯羹。

诉求,把握特色小镇基本要素及项目构成,找到社会资本方的运营模式,测算分析其投入产出是否合理,资金筹集、使用与回收的链条是否衔接,政府方是否物有所值,财政承受能力是否恰当,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才能有效推进,“产业特色”这个特色小镇的灵魂才有安身立命之所。

一、特色小镇的基本要素

对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进行财务观察测评,首先需要知道特色小镇的涵义是什么,其基本要素有哪些,以免财务测评 “拜错庙门上错香”,白做无用功。根据国家特色小镇政策以及热火朝天的讨论,毋庸置疑,特色小镇应由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要有特色产业,二是适宜居住,三是面积不大,三五平方公里,四是距离城市不远,一般三五十公里,五是未必一定是建制镇。这几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特色小镇的内涵,从而有别于将特色小镇地产化和园区化,也避免了将特色小镇建成产业新城或城市综合体。

也有一些讨论文章将旅游、生态环境同时并为特色小镇的特征。笔者认为,旅游可以单独作为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也可以与另一特色产业并存与特色小镇,但未必是特色小镇的必备条件,如美国格林威治基金小镇,只是以基金这个金融特色标签闻名于世,而不是旅游小镇[2]。

而生态环境也可以并入宜居这个基本要素之中,宜居不仅是指有适宜居住的住宅、基础设施等,也包括良好的空气、水土和自然景观等等。

二、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与一般PPP项目的主要区别 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需要进行产业特色定位,二是特色小镇项目是由多个子项目构成的“集成项目”。(1)产业特色定位

特色小镇项目,因为要有产业特色的构成要素,所以必须要设计定位产业特色,而一般的PPP项目因为本身只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无需进行产业设计,如公路、港口、管廊、污水处理等项目。

产业特色定位,是一项既简单又艰难的事情。简单的是,产业特色可能就是脑瓜中的灵光乍现,弄一个概念即可。艰难的是,如何将概念变成现实,则不容易。就基金小镇而言,一时间国内克隆美国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的概念,基金小镇数量已经达到18个之多[3],但是,能否建成可以媲美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的,完全或主要依靠基金这个产业支撑小镇发展,还有待时间检验。

而像茅台镇、乌镇和北京古北水镇等一些本来就是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名气,只是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文化名街”再利用、再提炼、再提升,而并非完全是新建和原创,相对于要从无到有完全新建成一个特色小镇,尤其是在产业特色和品牌塑造方面来说,相对要容易一些。即便如此,茅台镇也是从2009年开始,贵州省提出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2012年,再次提出把茅台镇建设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名镇,历经数年建设、品牌宣传和时光打磨,才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一座精、特、美的国内国际享誉盛名的特色小城镇[4]。

乌镇则是由国内著名大型景区建设管理的实践专家陈向宏先生从1999年开始打造,历经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再到文化创意等发展阶段,才将乌镇从观光型古镇打造成了国际性的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小镇。

因此,克隆复制概念容易,真正将其转化为现实,并非易事,这需要需要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行业特点等众多因素,具有超强的设计规划与判断能力,并具有很强的投资实力和围绕产业特色的招商能力。(2)项目集成

特色小镇项目是个“集成”项目,由水、电、路、学校、医院、公园、产业服务等集成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众多子项目构成。而一般PPP项目通常也都是一个单一项目(除产业新城、城市综合体和园区项目),如公路项目、管廊项目、体育馆项目等。

三、多劳多得与项目回报机制

1、多劳多得

特色小镇创建,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名镇等现有小镇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创建,或者完全从无到有新建一个小镇,在产业特色定位、选址、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厂房建设与出租出售、住宅开发、物业服务等具体开发内容上,各方根据参与项目和投资多少获得相应回报,“多劳多得”。比如,产业特色定位和发展规划,需要极高智商、经验和创造力,如果工作和成本由社会资本方承担,则应该获得相应回报,如果由政府方承担,则社会资本方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政府只能以纯粹公益性投入获得社会效益回报了。

2、项目构成及其回报机制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号),特色小(城)镇要补齐发展短板。一是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

科技馆、学校、文化馆、医院、体育馆等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境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可见,特色小镇项目由一个个具体的子项目构成,对应的回报机制也有所不同。纯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因为没有直接使用者付费,所以只能由政府买单,经营性项目如旅游业的酒店、景区和厂房出租、住宅出售等项目,则为使用者付费机制。

注:企业服务是指为入住小镇的企业提供资金贷款中介、工商注册、法律、财务、人事代理等服务。

四、交易结构设计和财务测评

特色小镇包括众多子项目,且不同的子项目因为收入来源和回报机制不同,因此,交易结构设计和财务测评比一般单一项目相对复杂。如果众多子项目分别由不同的社会资本方参与投资运营,则需要按照不同的社会资本方各自参与项目的多少进行交易结构设计和财务测评,且还需考虑不同子项目之间是否可以盈亏互补,如以经营性项目收益来弥补滋养公路、水网等纯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从而降低政府付费,甚至无需政府投入或补贴,加快政府对项目落地审批的决心和速度。

特色小镇项目的测评,在社会资本方负责设计小镇产业特色定位、编制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的情况下,还需要对招商引资的带来的入住企业数量、投资额和增加的税收等指标进行测算评价,这也是不同于一般PPP项目(产业园区、产业新城除外)的地方。

五、资金支持和财税优惠政策对项目收益率的影响

1、专门用于特色小镇的可用政策 目前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专门针对特色小镇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财税优惠政策主要有:农发行和国开行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土地配套奖励、奖补资金以及财政返还。

国家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特色小镇支持政策表[5]

2、对项目收益率及项目落地的影响

如果地方性政府将政策性金融支持带来的资金成本降低,土地配套奖励、奖补资金以及财政返还带来的利润和现金流入,作为项目内部收益率限定水平的组成部分,则这些政策支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给社会资本方带来好处,而是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转移。比如:在没有上述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假设项目收益率合理水平被政府限定在8%,根据此收益率测算政府补贴数额(在完全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贴的情况下,且政府只负担补贴数额,最终项目公司和社会资本方成本费用超支,由其自负,否则变成了政府承诺的固定性收益),在政府付费额度一定的情况下,所谓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带来的资金成本降低、土地配套奖励、奖补资金以及财政返还,应该是在8%内部收益率水平之外的一种额外收益与奖励,政府不能以此认为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内部收益率超8%为不合理水平,而强行将超出部分拿走,否则,政策支持对社会资本没有实质性意义,好处全部被政府拿走了,从而也不利于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吸引力,不利于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当然,如果政府支持政策最终带来的社会资本方收益率水平过高,则对此也要做出限制,比如,在获得政府有关支持政策后,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内部收益率不能超过10%,如超过,则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可就超过部分进行分配约定,从而避免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的暴利,使其收益率基本按照PPP模式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因此,社会资本和政府方在招投标和项目合同签订时,需要就此予以明确政策奖励等与合理的内部收益率水平的关系,设定一个最高上限,超出上限部分进行分配。

笔者接触到的特色小镇项目,存在没有测算使用者付费收入、增值税进销税额没有计算、所得税在项目全投资收益率和资本金收益率测算中的处理错误、运营成本缺少数据、明股实债的筹资方式、建设期资金使用计划缺失,运营期资金还款计划与项目公司资金收支关联度不够等。这些情况对项目现金流、政府付费、财务内部收益率和税负等指标的产生较大失真和错误,不利于项目谈判、合作与推进。

5.07 从“平凡”小镇到特色小镇 篇五

——以浙江桐乡河山风情小镇为例

摘要: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浙江省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驱者,2015年1月21日,浙江省“两会”上,明确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描述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我们受到浙江桐乡市河山镇委托,共同为打造河山特色小镇贡献一点努力。本论文以桐乡河山风情小镇为例,探讨在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中落实特色小镇的建设,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探讨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河山镇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古代诗人如此描述小镇美景。特色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在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创造出人们认同的精神空间。如何从其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出发,尊重人的情感与文化传统,达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目标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2016年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明确提出总结推广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早在2015年年初的浙江“两会”上,浙江省即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描述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

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2016年5月26日,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10个特色小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特色小镇。

1、特色小镇的特点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

根据《意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特色小镇的灵感来自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

从历史渊源看,特色小镇的提出,源于浙江“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30多年的实践。但这些创造过辉煌的“块状经济”,一度落入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窠臼,如何变叠加为嵌入、变重量到重质、变模仿为创新,需要突破性的力量来冲击。

跳出旧体制,打造新载体,特色小镇扑面来。浙江省省长李强说:“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具有历史传承、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浙江实际的重大决策和行政创新。”

特色小镇,特色创建。目前小镇主要有三种创建模式,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政府做好大规划,联手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政府成立国资公司,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招商。

2、特色小镇的构建的技术路线

一个特色小镇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到质,不仅仅需要在规划设计之初对小镇发展的情况进行预计,并对道路、建筑、公共空间等给予规划预留,建设过程中逐渐落实规划理念,而且在建设过程、运营管理等阶段,不断协调、不断调整,逐步达到特色小镇的要求。一个集产业发展、商业繁荣、文化特色、环境宜人的特色小镇,需要小镇上级主管部门、小镇管理单位、规划技术人员、投资开发商、民众等多方面的协作推动。

根据时间先后以及每个阶段主体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可将特色小镇建设分为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各方协调控制,共同为打造特色小镇贡献自己的努力。1)规划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小镇产业规划等条件,梳理小镇发展的前景,小镇发展的模式,明确小镇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定位,挖掘小镇发展的特色优势,进而确定小镇合适的发展路线和风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小镇的整体产业调整延伸、小镇风貌控制、小镇特色打造、小镇的旅游规划等。为设计阶段做好铺垫。2)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通过细节设计确保规划阶段的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尤其是主镇区街道、建筑(尤其是沿街建筑)、公共空间(滨水带、街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标识标牌、市政管道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对于其他地区以控制风貌为主,保证整个风格的协调统一。3)实施阶段

根据实施过程中不同情况,尤其是不同投资资金情况,制定不同的实施建造策略,并在产权、股份、分红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得规划设计的内容能顺利推进下去,使得项目得以实施运行。4)管理阶段

在具体工程施工建设按照规划设计完成后,对整个特色小镇进行统一管理,贯彻规划、设计阶段对小镇的定位、风格以及特色。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断更新,保障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3、“平凡”小镇构建特色小镇遇到的问题

3.1“平凡”无“特色”

无数的小镇,因为自身自然优势不足、产业落后、人气不足,十分“平凡”,缺乏自然水山、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的“特色”,这些小镇在大量特色小镇的包围下,只能是辅助其他特色小镇的发展,逐渐成为附属角色。这比将失去自身特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3.2因为“平凡”导致缺乏人气

“平凡”的小镇,自身发展是依附于城市或其他特色小镇的发展,导致大量的人才涌入城市或其他小镇,导致自身人气严重不足。加之自身缺乏各种文化设施、和良好的教育医疗资源,使得小镇空心化。

3.3因为“平凡“导致招商困难

“平凡”的小镇,因为“平凡”导致招商吸引力不足。开发商面对一个人气不足,没有特色小镇,开发兴趣不足,缺乏发展的信心。导致投资资金不足,小镇更加难以发展。3.4上级指标的虚高

“平凡”的小镇受制于上级规划指标的虚高,建设用地的有些地块高达3.0,这种指标是需要建设高层建筑的,但是这又不符合小镇的发展。试想,这样的高层建筑,有谁会来买账? 3.5百姓改造意愿不足

在城市的改造过程中,尤其是小城镇中,百姓的意愿是跟随利益驱动,缺乏资金投入的“平凡”小镇,要通过百姓的自发改造,是十分困难的。

4.河山风情小镇的构建

4.1河山镇概况 1)区位交通分析

桐乡市河山镇地处地处桐乡市西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东邻石门镇,南靠洲泉镇,西临德清县新市镇,北接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位于杭州第二绕城高速境内,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在河山设有互通区,距上海市中心120千米,邻杭州市中心45千米,离苏州市中心70千米。1.5小时交通圈内,交通便捷、气候宜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2)文化背景

河山镇历史悠久,蚕桑文化底蕴浓厚,遗址遗迹丰富,历史人文众多。(1)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桐乡河山镇与南浔区善琏镇交界处的含山上蚕花朵朵,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游人如织。石门、洲泉、河山、大麻、崇福等地的许多蚕农纷纷上含山争相轧蚕花,一方面是祈求蚕神保佑蚕茧丰收,另一方面则是借蚕“嬉春”,进行民间狂欢活动。包括拜蚕花童子忏、水上“拜香船”、水上“标杆船”杂技、水上“踏白船”竞渡、抬“蚕神菩萨出会”、水上“拳船”、摸蚕花奶奶等。

文化活动

(2)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

千年古刹--崇庆禅寺、桑阴鱼肥--俞家湾桑基鱼塘、漫画大师陵园--丰子恺陵园

崇庆禅寺丰子恺(3)规划设计范围

地域范围:为河山镇域范围,用地总面积39.2km2。

重点规划设计范围(规划镇区范围):北至现状道路、西至镇界、东至临杭经济区概念规划路网、南至现状河道,用地面积9.83km2。

规划范围

3)产业分析

河山镇正逐步形成以绢纺(织)业为支柱产业,建材为重点产业,化纤、服装、五金为依托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2011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0.2亿元,工业增加值8.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6.37亿元,实缴税金1.49亿元,利润2.02亿元。全镇共有工业企业8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在职职工14071人,以电气机械、绢纺织为主。个体经营户2429户,实现税收1781万元。2015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绢纺(织)名镇”称号。4.2规划阶段 4.2.1定位

以蚕桑文化基底,以卷纺(织)业、服装产业为依托的近现代风情小镇。

大力发展桑基鱼塘农村旅游,推动卷纺(织)业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服装产业向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研究等上游产业发展。建设以近现代风情为主要风貌的风情小镇。推进河山镇向传统产业延伸、文创产业、旅游产业发展。4.2.2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

镇区以新老结合的模式进行发展建设,新区严格控制风貌,老区逐步改造风貌,建设近现代江南风貌,营造良好生活、工作、旅游环境。

以各个行政村产业为核心,打造特色旅游,例如桑基鱼塘旅游、果园旅游、光伏旅游等,并结合镇域内的文化遗址活动,打造特色旅游路线。

旅游路线规划

2)特色风情

深度挖掘河山文化、产业优势,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近现代江南风貌。重点突出小镇的风情,在建筑建设改造中,严格控制风貌,建造骑楼、拱券等构建,营造一种复古的、具有近现代风格的街道。以风情吸引投资、以风貌吸引旅游、以特色吸引产业,全方位吸引人气。3)绿色生态

疏通水系,建立清水平台、水中木栈道等,形成水上交通体系。完善河山绿化网络,增加市民休息公园及公共活动广场,构建江南水乡风情。多用绿色清洁能源(光伏)、多用透水铺装,多设雨水收集池,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江南小镇。4.3设计阶段

鸟瞰图

4.3.1新区设计

河山镇向着南侧发展,新建地块以居住、商业、办公为考虑,重点打造沿慕仁港河的近现代风情商业街,并结合产业发展,提供文创办公、商业展示、商品销售等内容。以平安路和慕仁港河交界口为核心,重点打造河山新的商业中心。

新区总图

4.3.2老区设计

河山镇的河山大街为原镇主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山大街已显破败。街道两侧建筑多以老房、危房为主,无论从使用还是风貌上已经不符合现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经营需求。以近现代江南风情为主,打造一条集产业发展、文化展示、旅游目的地、市民生产经营生活为一体文化商业街。

改造效果图

4.4实施阶段

根据资金情况,将实施分为两种情况。4.4.1资金投入充足 以开发商整体开发为主,重点打造新区和老区,兼顾周边行政村旅游开发。政府部门着重打造水系、公共景观及其他公共空间。政府部门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4.4.2资金投入不足

以政府引导开发为主,重点改造河山大街等老区域,依靠有条件的允许建筑面积增加,明确产权等政策,鼓励现业主进行自我改造。政府有关部门控制审批及整体效果。公共部分由政府出资进行改造。

改造实施:原建筑鉴定为危房后,在整治范围内,政府无力出资回收产权,由原所有者自行原址重建,在满足建筑风格统一,建筑投影范围不扩大,骑楼宽度达到3m的前提下,允许加建部分一层,补偿一层的范围由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技术规定审核确定。

实施控制

4.5管理阶段

出资主体为开发商,具体管理在于开放商,政府有关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只进行行政管理审批。若出资主体为个人,政府有关部门成立管理委员会,对整个特色小镇进行统一管理,贯彻规划、设计阶段对小镇的定位、风格以及特色。无论管理方为谁,需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断更新,保障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5.问题解决策略

5.1缺乏“特色”

表面上看河山镇缺乏乌镇的好水,缺乏德清的好山,缺乏云栖小镇的高新产业,但是我们深入挖掘。发现河山虽然没有好水,但水资源也不差;虽然没有德清的山,但各类文化遗迹资源也不少;虽然没有高新产业,但只要把绢纺产业、服装产业加以延伸,发展以服装设计为主导的文创产业也是可以的。所以说是“平凡”仔细下挖,还是有很多“特色”可以发掘的。5.2缺乏“人气” 小镇空心化,核心是百姓收入不高,小镇设施不足。若以政府力量发展一条商业街,建设一批文化设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以政策优惠鼓励人才进行创业创新,先留下一批人,再吸引一批人,逐渐形成人气,逐步发展。5.3缺乏资金

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和强而有力的招商策略,依靠逐渐起来的小镇风情和人气,能让开发商看到投资的前景,投资资金会逐渐吸引过来。5.4自发改造的盲目性

前期依靠百姓的自发改造,百姓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时需要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改造方案,严格控制增加的建筑面积,严格控制立面效果。并引导百姓进行业态的逐步调整。

6.结语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样,需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协作,共同建设、共同开发,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慧意(上海)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6.【特色小镇】萧山浦阳体育小镇 篇六

小镇名称:浦阳体育小镇 | 所属产业: 健康产业 投资:15亿元 | 小镇位置: 杭州市萧山区 基本情况

浦阳体育小镇位于萧山南片区块的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将包括体育产业智造园和特色体育体验区两大项目。体育产业智造园首期占地100亩,分别为独立行政办公楼2幢,生产车间8幢;特色体育小镇体验区将由莱茵体育自行投资或引进投资80亿元负责规划、建设、运营。

体验区将包括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水上运动体验区——“渔人码头”、户外房车露营基地——“大湖星空”、乡村运动体验 区——“乡村年代”、接待及健康体检中心、沿江游船码头及驿站和高端旅游民宿等业态。

需要补充的是,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将建设以冰雪运动、竞技、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建设目标是打造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地。

“冰雪小镇”项目选址初定于浦阳镇桃北新村5.4平方公里内地块内,小镇整体规划用地2000亩。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建设模式

浦阳特色体育小镇项目将建设主要涵盖律动智创和律动体验两大项目。律动智创即体育产业智造园,届时将以浦阳高新产业园区为基础,共同打造面向中高端的体育产业智造园。律动体验将由莱茵达体育全权负责,计划建成场馆体验区——“冰雪小镇”、水上运动体验区——“渔人码头”、户外(房车)露营基地——“大湖星空”、乡村运动体验区——“乡村年代”四大特色体验区。后期还将配套建成健康体检中心、沿江游船码头和高端旅游民宿等。

人文旅居

作为律动体验中的重要一环,“冰雪小镇”计划将在不久的将来,建设以冰雪运动、经济、娱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力求将浦阳打造成为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之地。

发展目标

作为律动体验中的重要一环,“冰雪小镇”计划将在不久的将来,建设以冰雪运动、经济、娱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并配套进行相应的集商务、购物、文创、住宅为综合的小镇建设,力求将浦阳打造成为华东地区冰雪活动的首选之地。

7.特色小镇特在何处? 篇七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钥匙,是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融合的体现。本刊将开设《特色小镇》栏目,助力这一新型产业的发展。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特”在何处?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何在?近日,《经济》记者就特色小镇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

《经济》: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定义特色小镇?

景朝阳: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的“特”,首先是内涵“特”。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和传统乡镇,其定位在集约化、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空间“小而美”、环境“绿净美”、产业“高精尖”、人员“高知尚”、社区“宜乐创”。特色小镇是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创业家园,是有生命力、高颜值的高水平新兴经济体。特色小镇的“特”,还在于产业“特”。特色小镇是特色产业平台,小镇的生产力优势来自于“特色”——产业聚焦。小镇产业发展目标是要成为“特而强”的行业单打冠军。此外,特色小镇还具备功能“特”。小镇围绕产业定位展开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四大功能叠加聚合。旅游功能、文化功能都要从特色产业中去挖掘、去延伸。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经济》: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何在?

景朝阳:我认为,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五大战略意义。第一,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有效扩大投资。第二,特色小镇有助于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让小空间有大作为、让小平台有大发展。第三,特色小镇可以推动经济产业的融合、创新和升级,引领经济新常态。第四,建设特色小镇能够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第五,特色小镇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经济》:建设特色小镇有哪些新思路?

景朝阳:将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如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经济》: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哪些政策创新?

景朝阳:特色小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特殊政策区,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设计出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我认为,十分有必要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研究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

一是从政策根本导向上看,是要走创新与绿色的发展道路。特色小镇,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空间,形态业态功能新、规划建设手法新、投资运营方式新等。这种创新的空间,又以非镇非区的“小镇”作为形态,强调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围绕绿色、集约、节约谋求发展。

二是从政策组合的方式上看,是要有完整周密的政策体系。从政策层级来看,有省、市各类政策。从政策涵盖内容来看,有组织协调、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增减、产业项目等涉及发展各个方面的政策。从政策类型上看,既讲发展,也讲改革。从政策目标上看,是要推动特色小镇产、城、人、文、景多位一体的发展,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宜乐。这些政策纵横交错,形成了支持特色小镇发展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三是从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看,是要“看得见”与“行得通”。各地选择优先支持上述产业类型时,实际上贯穿着一个“看得见”的原则,也就是过去的基础看得见、现实发展水平与需求看得见、未来发展前景看得见。因为“看得见”才能“行得通”,特色小镇才有真实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他省市在支持促进特色小镇发展时,一定要立足于当地实际,立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条件、现状与可能的未来前景。“看得见”应该是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

四是从政策支持的突破口上看,就是先行先试、大胆改革。特色小镇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创新发展空间,也是改革的空间。如浙江省明确,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许多特色小镇增设了创业服务大厅,提供包括“三证联办、创新交流、政企交互信息”等在内的保姆式服务。此外,小镇还制定一揽子政策,在房屋租金、能耗、购买云服务、购买中介服务等方面给予补助,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者的资金成本。

五是从政策支持的延展上来看,是要持续地进行制度供给。一些特色小镇规划水平不高、“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抓了工程设施就后续乏力、产业进一步升级面临障碍等,这就意味着要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光有顶层设计,有基于历史与现状的周密的政策体系依然不够。政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方向引领与制度供给,来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以学会感恩为题的作文700字下一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