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教案(共10篇)(共10篇)
1.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教案 篇一
土壤里有什么
【内容简析】:指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对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认识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
2.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
3.引导学生了解成分分析是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总体设计与步骤】: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
二、导入新课:
由同学们采集到的土壤,展开新课的教学。
三、学习新课:
由几个有趣的实验为主线,逐步得出结论。
四、拓展延伸:
通过社会上的环保热点,来让学生自觉地保护环境。
【主要过程】:
一、导入新课:
T:在上节课上我们知道了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那么今天你们又是从哪些地方采集到的土壤呢?
S:学校的草坪上、在回家的路上、在家里种菜的地里。„„„
T:同学们课前准备都做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土壤的知识。
【点评】:通过短时间的检查,不仅承认了学生的成果,还让他们知道土壤分布的不同位置。
二.学习新课:
T:那么先请大家利用桌上的实验仪器(烧杯、木棒、蒸馏水)来观察,五分钟后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和想到的。
(学生分组实验,将土壤放入水中并搅动)
T: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开始。
S:我刚把土壤放进水里的时候有泡泡漂起来了,再用木棒一搅,水都变黑了。
S:我看见把土壤放进水里水面上有黑色的气泡和塑料袋片漂了上来。
S:这烧杯中的水人肯定不能喝,如果给植物喝,对植物肯定有好处。(一个小调皮蛋说完了还吐吐舌头,扮了一下鬼脸)
S:我用棒子搅拌时感觉到杯子底下有砂子。
S:„„
【点评】:科学教学大纲要求在中年级的科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游戏、观察等活动认识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初步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并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以及进行简单小制作等动手能力。
[教师板书:残渣、砂子、泡泡(空气)、黑东西(营养)]
T: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不仅观察的认真,而且特别肯动脑筋。那么,现在关于土壤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用心爱心专心 1
S:我想知道漂在水上面的那层白色的东西是什么?
S:我想知道水里的土壤到底溶解了没有。
S:土壤的成分包括哪些?
S:为什么植物只能生存在土壤里面,而不能生存在沙子和粘土里?
S:我想知道土壤放进水里一搅为什么会变颜色。
S:土壤里为什么能生长植物?
T: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不过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关于土壤的问题,想请同学们一起帮着解决,不知道好不好?„„
S:(齐说)好!
T:渣滓、塑料袋片、砂子等是我们看到的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体,那么土壤中含不含有溶解于水的物体呢?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你们怎样来帮我解决呢?
【点评】:新的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直到问题解决。教师让学生转换角色,学生们都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分组进行了为时三分钟的讨论)。
T:说说你们的想法。
S:先拿一杯清水,再拿一小块土壤放进去,看看颜色有什么变化,如果有变化就说明土壤里面有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S:我是用过滤的方法,把那些看得见的杂质过滤掉,再用显微镜看一看,水里是不是真的有东西,如果有就说明土壤里有被溶解的东西。
S:„„
T:但老师今天只准备了酒精灯、干净的玻璃片、吸管、试管夹,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设备来进行研究? 先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先将含有土壤的水过滤,除去那些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然后用吸管吸一些过滤后的水滴在玻璃片上,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了为时三分钟的实验)
T: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想一想它能说明什么?
S:当我们在烧干水后,玻璃上就会有一些痕迹。
S:过滤后的水被烧干以后就像被烧完的蜡烛一样,还有一股臭味。
S:通过实验中玻璃片上的痕迹,我认为土壤中确实有溶解于水的东西。
T: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示意同意,教师板书:能溶解的物体)
T:出示黄色和黑色两种粘土,如果让你去种花,你准备选择哪一种?
S:选择黑土壤。因为土壤里有营养。
S:黄土壤里面有营养。
T: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下面我们做两个实验,看到底哪种土壤里含有的营养比较多?
我们利用酒精灯、三角架、铁片请小组里的两位同学给黑土壤加热,请另两位同学给黄粘土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给两种土加热)
T:说说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它能说明什么?
S:我们加热黑土壤的时候它不臭,到中间的时候有点臭了,还冒烟,直到烟消失。
S:我们用的是黄土,黄土烧时不臭,还有烤面包的香味。它们两个烧的时候都冒烟。
S:我知道黑土烧的时候为什么会臭,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肥料,把它们烧了以后就变成了不同的味道,所以就会发臭。
S:我从烧的味道可以想出,他们那边烧的是臭味,臭味就是一些营养,我们这边什么也没有,就是
一些烟,因为它里面没有什么营养。
T:大家很不错,根据土壤干了知道土壤中有水分;根据土壤加热时的气味认识到土壤中有营养,这些营养其实主要是死去的动植物的尸体,人们也叫它腐殖质,大家在今天第一个实验中观察到的死虫子、木头等就属于腐殖质。看来还是选择黑色的土壤来种花是正确的。(板书:水、腐殖质)T:今天大家表现得真是不错,通过几次实验,认识到土壤中有这么多成分。特别是在第二次实验时,大家利用过滤的方法和溶解的知识帮着我一起研究出土壤中含有可以溶解于水的物体,这就是《土壤里有什么》一课要告诉我们的。
【点评】:一些单靠说不清道不明的成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在“做”中学,在“做”中理解,自然而然地对土壤的成分了解的较深。
三、巩固和应用
(教师板书:土壤的成分)
T:我这里还有一件关于土壤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想不想听?
S:(齐声)想!
T:据报道,我国农村某地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莫名其妙地感到头痛、恶心,许多刚出生的婴儿都是畸形儿。为了找到这些怪病的原因,村民们请来了专家调查。经过专家们反复调查,发现问题就出在村里的一口水井旁。原来这口水井旁有许多人们丢弃的废弃电池,这些电池内的重金属污染物渗透到土壤里,又通过土壤渗透到水中。有关专家解释,一粒废电池所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可以影响一亩地的范围,这就是村民得怪病的原因。知道这件事以后,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
S:如果再继续把废电池扔在土壤里,我们整个地球都会被污染,几千年后我们人类就会再也不存在了。
S:我们要把那些废旧电池都收集起来,要是所有土地被污染,地球也会被污染,人类就会严重被伤害,我们人类就不会存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不会存在。我们要好好保护地球家园,我们家园就会更加美好。
S:我想请大家爱护土壤,不污染土壤,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洁净,人们的身体更健康。T: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家园就要靠我们所有人。
【点评】:由土壤的成分引申到保护环境这个环保主题上,把科学课程与外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体会到其实真正的环境就在我们的手中,从自己做起,人人爱护环境,这样直观的讲解比平时的说教效果会好上千百倍。
【反思】:
这一节科学课的综合性很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仪器操作方法,还需要学生这么高的参与率。选择观察和实验的项目,特别要认识土壤是岩石、大气、水和动物(包括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共同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保护土壤,防治土壤污染和荒漠化,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今的环境已经不容忽视了!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吧!
2.大班科学教案:泥土里有什么 篇二
准备
挖土的工具、小桶、塑料袋、放大镜、筛子等。
过程
活动
(一)挖土
1、在温暖的天气里,带幼儿到田野或草地上去玩,让幼儿用小铲挖土,自由地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引导幼儿:
找一找:泥土上面有什么?
挖一挖:泥土下面有什么?
筛一筛:泥土里面有什么?可以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草根、小草、小花、小虫等)装进塑料袋或小桶里。
看一看:泥土里什么颜色的?
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捏一捏:泥土会变成什么样?
嗅一嗅:泥土有什么气味?
2、讨论
全班幼儿一起将自己在泥土中找到的东西倒出来,然后进行讨论:
你在泥土中发现了什么?
泥土中为什么会有小草、小虫等?
活动
(二)小实验
1、将一些泥土放进玻璃容器中,倒入一些水,搅拌一会。让幼儿观察泥土会出现什么现象?将容器摆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再观察,泥土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将一个容器里放上泥土,另一个容器只放些水,分别在里面种植大蒜。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比较两个容器中的蒜苗有什么不同?
3.读《土壤里有什么》有感 篇三
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对于土壤是岩石风化和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需要我们亲身去探索,通过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针对浮在水面上和沉到水底的物体进行观察,明白了浮在水面的是动植物的残留物,沉下的是沙子,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4.《盒子里有什么》教案 篇四
1.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
2.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同样大小的盒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每个盒子内装有一个网球,盒盖用带子固定。盒子外呈以下几种情况:有的盒子外贴有小小的商标粘纸,如kitty猫、米老鼠;有的盒子上抹一点玫瑰精油;有的盒子一角用蜡笔涂抹了几下。2.另外准备四个盒子:一个空盒子,一个内装气球,一个内装几张餐巾纸,一个内有一颗糖果被胶布固定在盒子底部。3.一条毛巾,一把尺,一个装着醋的小圆瓶,一副铃铛,一小盘黄豆,一个网球,一个网球大小的水晶球。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分辨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有东西吗?请你们试一试,把盒子分成装有东西的和没有装东西的两类。(幼儿操作。)师(指着幼儿认为装有东西的盒子):大家都认为这些盒子里面有东西,请说说你的理由。幼:我听到有声音,感觉里面有东西。师:你从声音方面确定里面有东西。是什么声音?能演示一下吗?幼:我感觉重重的,说明里面有东西。师:你从重量方面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师(小结):有些人是听到盒子里有声音发出来,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有些人是感觉到盒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析:用问题引导幼儿感知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鼓励幼儿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如:从轻重上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从声音上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等。)
二、幼儿再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通过排除法推断出盒子里所装的东西
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到底装着什么呢?请你们再去感受和探索一下。师:这里有一条毛巾、一把尺、一个装着醋的小圆瓶、一副铃铛、一小盘黄豆、一个网球,请你选出确定不在盒子里的物品,并说说你的理由。幼(选择了尺):尺子比盒子长,肯定装不进盒子里。师:是吗?请当场测量验证一下。怎么测量才是正确的呢?你给大家展示一下。幼(选择了水晶球):水晶球很重,盒子里面的东西很轻。师:你是怎么比较的呢?(鼓励幼儿一手拿盒子、一手拿水晶球掂量比较。)还有谁也愿意上来试一试、比一比,来证明自己的推断?师(小结):尺子长,水晶球重,黄豆多,小铃响,毛巾轻,醋瓶子有酸味,这些都不是盒子里装的东西。大家通过排除和推断认为盒子里装的是网球,我来打开验证一下。(教师打开其中一个盒子验证结果。)(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排除等科学探索的手段,推断盒子中到底装着什么东西。)
三、幼儿第三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从盒子的外观推断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
师:大家通过探索知道了每个盒子里装的是网球。那么,这些盒子以前曾经装过什么呢?请你再上来仔细观察、探索、判断一下。师:你认为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呢?幼:我看见盒子上有蜡笔画过的样子,以前里面可能装过蜡笔。师:哦!通过细致观察来推断,有道理!幼:我闻出有点香味,可能以前装过花朵或者香水什么的。师:你能通过味道来判断,与众不同。我同意!幼:以前可能装过玩具,你看这里有迪士尼米老鼠的粘纸。师:那么细小的地方你也观察到了!同意你的想法!(析:这部分主要是鼓励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通过盒子外表的细微痕迹推断盒子里以前装过什么。)
四、打开幼儿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拓展经验
1.师:这四个盒子是你们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如果有,可能会是什么?2.教师逐一打开四个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测。3.师:只有一个盒子是空的,其他三个盒子里都有东西。为什么你们会认为这几个盒子都是空的呢?4.师(小结):这四个盒子虽然都很轻,也听不到有东西发出声音,但其中有三个盒子里放着东西。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判断方法。(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再次引导幼儿打开前面认为没有装东西的四个盒子,拓展幼儿的经验,使幼儿惊喜地发现原先以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可能装着很轻的气球、餐巾纸或者用胶布固定的东西。)
活动反思:
这个科学探索活动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展示过,展示之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否适合中班幼儿?盒子是不是打开更好?就上述两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第一,这个活动不适合中班幼儿。我的依据是中班幼儿的观察特点。从观察的持续性来看,让中班幼儿三次上前观察探索不能打开的盒子,很可能使他们失去兴趣,他们甚至可能违反规则去打开盒子。从观察的细致性来看,第三个活动环节需要幼儿细致观察,而中班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较欠缺,大多数人不会观察到盒子上教师留下的细微痕迹,更不要说通过痕迹来推测了。从观察的逻辑性来看,中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的开始阶段,他们还不会将观察到的东西与经验产生联想,并判断它们的关系,大多为猜测,而非推断。第二,盒子不要打开。因为,不打开盒子,幼儿就需要依靠自己的观察、判断,还要倾听别人的想法,迫使自己思考。不打开盒子,幼儿的思绪就会始终聚焦于如何探索、判断物品上,从而在活动中会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我认为即使要打开盒子,也必须在第二个环节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幼儿通过思考认为装在盒子里的是网球时才能打开。若大多数幼儿没有确认,就不打开盒子,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5.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壤的主要组成。
难点: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多种方法。三:教学用具
有关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测量、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实验仪器。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西瓜的种子,如果我想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子,应该把它们种到哪呢?
生:我们可以把它种到土里;可以种到公园的草坪中;也可以把它种到山上去„„
师:我们把这种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
生:沙漠、海滩、房渣土、炉灰、建筑垃圾等,它们还叫土壤吗? 师:为什么这些植物离不开土壤,土壤里有什么东西能让它们生长吗?
新课教学:
师: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一说:你认为土壤里有什么? 生:土壤里可能有水分;土壤里可能有小石头;土壤里可能有空气;土壤里可能有有机物;土壤里可能有动物;土壤里可能有植物„„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师:土壤中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生:观察土壤的纵剖面,说说土壤中结构与土壤生物的关系: ⑴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 ⑵小动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土壤最表层叫枯枝落叶层,主要是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土壤的中层叫上土层,植物的根系大量分布在这里,也有土壤生物分布;土壤的最地层叫下土层,少量根系和微生物分布在此,它的下面是岩石。
生:举例土壤环境与植物生长状况的事例。
师:土壤的环境特点包括土壤的湿度、温度、疏松程度和光照,从事例可知:植物与它的生活的土壤环境特点是相适应的。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㈠土壤中有空气
师:土壤存在空隙,其中是什么物质? 生:空气。
师:什么例子可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生:蚯蚓等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要呼吸什么有空气。思考: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师:介绍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要求: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师:实验中控制实验变量有那些?变量是什么?
生:实验中控制实验变量有两个大小一样的烧杯、土块与铁块的体积一样、相同量筒和用胶头滴管及用水注入,通过用水量的比较得出空气的体积。
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法:
第1种方法: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
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的体积大小,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容器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体积,这样可求得体积分数。
第2种方法: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气部分的体积,在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可以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㈡土壤中有水
实验: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水。
现象:试管壁上有水。结论:土壤中有水。
思考:测量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思路:先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然后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再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了。公式:(M-M1)/pV ㈢土壤中有有机物
实验:土壤中有其它有机物吗?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
颗粒漏掉)上加热。
现象:出现有机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
结论:土壤中有有机物。
说明: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物,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叶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
㈣土壤中有无机物
实验:
1、将燃烧过的土壤用手搓一搓,发现:土壤颗粒很细,没有粘性。颗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2、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为什么可以用过滤来分离泥浆?--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
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沉降的速度使怎样的关系--颗粒大的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
3、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观察蒸发皿上的残留物。可见:
蒸发皿上有很细的结晶物。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这些无机盐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小结: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
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空气是土壤生物的氧气来源,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三、岩石到土壤
生:阅读思考: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岩石是如何风化为土壤的? 师: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
1、风化: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
热胀冷缩--骤热骤降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
讨论: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土壤污染和净化
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进入土壤,当进入土壤的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以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食物链发生进
一步的传播。滥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和各种废水都会跟土壤发生接触,将污染物向土壤转移。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通过重力沉降和随降水进入土壤,酸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土壤发生污染的程度,可以由污染物在该土壤中的含量超过未被污染的同类土壤 中该物质的含量(背景值)的程度来表示,也可以由该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中的含量间接显示,还可以通过该土壤中的生态变化(生物指标)来判断。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不大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消除,从而使土壤恢复原来的性状。土壤的净化只能依靠其自身的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参与土壤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变化,发生迁移转化,使土壤中的污染物逐渐减少,最终消失,这就是土壤的自净能力。这些变化包括:物理的(如农药的挥发扩散),化学的(如酸的中和),生物化学的(如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当然,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污染物容易转化,而有的则很难得到净化而在土壤里长期残留。课堂巩固:书后练习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为探究的五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思路进行。本节课在设
6.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教案 篇六
大班科学课教案——《土壤大探秘》
授课班级:大班 授课教师:
设计意图:对大班幼儿来讲对土壤的理解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土壤对我们人类以及植物的好处,不清楚土壤有几种颜色,有干湿和硬软之分,因此,我特设计了本节《土壤大探秘》能让幼儿较清楚的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目标:
1. 感知了解土壤有多种颜色,有干湿和硬软之分,里面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
2. 尝试用小实验的方式探究土壤特点,知道土的人类的作用。
3. 乐意参与活动,萌发珍惜土地的感情。
活动准备:
1. 幼儿资源:主题小书、记录单、自封袋1个。
2. 教师资源:挂图、DVD、土壤1份(内有一份树叶、树根等);大盘子1个(里面有干、湿的土壤);与土壤相关字卡,一盆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植物;一盆在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荒瘠土地、梯田、种植绿肥、收集落叶沤肥的图片各1张。
3. 经验准备:有挖土经验。
活动过程:
1. 看一看、捏一捏、想一想,探究干湿的区别。
(1)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颜色的?除了黑色的土,你还看见过什么颜色的土?猜猜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教师:请你们来捏一捏土壤,感受一下有什么感觉(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软”“硬”字卡)
(3)教师:什么样的土壤是软的什么样的土壤是硬的?
(4)教师:土壤有多种颜色,它们有的是干土,有的是湿土,软硬程度也不一样。
2.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图和小实验,了解土壤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
(1)教师:土壤对上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教师:可以种植植物、花草树木、庄稼……还有许多美丽的建筑。
(3)土壤里面有什么?
(4)教师:有许多小生物在这里生活,有蚯蚓、蛇、青蛙……
(5)教师:土壤里面的小动物要呼吸空气的,为什么它们能在这里生存怩?
3. 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土壤层。
(1)引导幼儿阅读主题小书,比较土壤各分层之间的异同。
(2)教师:看看这两盆植物,你们发现什么?
(3)教师: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贪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黄。
(4)教师出示荒瘠的土地、梯田等几种图片。
活动延伸:
7.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3、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认识人类行为对土壤的影响;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4、意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能够感激土壤并且能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新课标第一网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挺深的认识。老师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讨论一下:(1)分小组来进行讨论。(2)组内、组外进行交流。活动二:调查我国的土壤资源。
1、土壤里生长的哪些东西直接提供给人类?
2、土壤里的哪些东西被动物们利用了?
3、我们生活里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
4、想象一下,地球上如果没有土壤了,我们人类如何生存?
评: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充分交流。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但是适合耕作的土地却很少,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倒数,这是我国的国情。
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土地资源了解吗?你们做了哪些调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小组阅读自己的土壤资料卡片。(2)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将自己的卡片进行分类、整理、排序。
(4)听了同学的资料,在自己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体会。评: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了解我国的土地生态状况。活动三: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请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样的土壤不能生长植物?
出示三种在实验瓶里的植物,三瓶里的土壤分别是被洗涤剂浸泡、放入电池液、放入农药的。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植物长得健康吗?为什么? 你认为人类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土壤里的生物对土壤重要吗?人类哪些行为会伤害土壤里的生物? 讨论:
(1)你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方面你看到过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和现象?
(3)我们家乡土壤被破坏的程度怎样?
评:使学生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活动四:讨论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植物不能在什么土壤里生存。观察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的植物情况。讨论发言。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发言。或者翻阅教科书相关内容。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8.盒子里有什么作文 篇八
盒子里有什么作文
就快过生日的我,一进教室,同学们大包小包的送来了礼物。我满载而归地回到座位上,发现一张漂亮的信纸放在抽屉里,我打开一看,原来……我赴约去学校花园,到了草地的时候,按照信纸上所说的.,“啊!”一盒装饰得很漂亮的礼物摆在我面前,下面有一张很恐怖的贺卡:晚上会有很不妙的事情发生哦!请见下文――盒子里。我怀着好奇心,回到家中,什么都顾不上,直冲房间,打开盒子。很轻松的,盒子的包装纸开了,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它,发现是一个木制的漂亮盒子和一个密码本。我终于拿来到自己的礼物了,那个密码本让我爱不释手。我拿到钥匙,去开盒子。可是无论我怎样开,钥匙居然会飞到九屑云外。这不禁勾起我的好奇心,心想:这个人真有趣,送就送个本子嘛,干嘛还弄个盒子呢?弄得我这么麻烦。接着,我拿来剪刀、菜刀、钳子、钢尺等许多工具,准备实行第二次开盒工作――给盒子动手术。所有的工具都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它们也好象在说:“这一下,看我们的啦!”于是,我拿起剪刀,直朝盒子刺去,盒子无动于衷。我再用钳子,钳子却垂头丧气。我一气之下,咬紧牙关,举起菜刀,狠狠地对盒子砍下去……“哎哟!”我的手一振,一麻,我低头一看,手裂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流了出来,我哭着去找创口贴,忍着疼痛,大叫了一声:“谁这么无聊,弄这样的恶作剧!”于是我盒子随手扔在客厅茶几上,就再没理睬它。生日晚会照常在我家客厅进行,大家玩得很开心。这时,有同学发现了那个漂亮的盒子,她们好奇地问我要钥匙,我什么也没说,顺手把钥匙丢给她。只见她们手忙脚乱地开呀,扳呀,怎么也打不开。大家望着这个无法打开的盒子,皱起了眉头……至今,盒子里有什么,还是个谜……盒子里有什么作文600字
9.动物吃什么科学教案 篇九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10.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评课稿 篇十
第一个角度: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
走进课堂时,俞老师露出了真诚的笑脸,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俞教师的精神饱满、感情充沛,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诱导参与,促进思维,特别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从另一面来说师生关系,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课堂的掌控权在老师手里,切勿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里俞老师应该在课前与学生再多互动一下,讲一下课堂规矩,特别是当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倾听,当老师发出实验开始的指令时,学生才可以动手,当老师喊出54321时,学生要立即停下手中的实验,进入汇报环节。
第二个角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引入新课环节,俞老师出示土壤妈妈的诗歌,承接上课岩石分化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提出:假如这些岩石分化后,会继续在大自然中变化成什么?它是怎么变成土壤的?要想知道是怎样变成的,我们要先去探究土壤中有什么。俞老师的问题提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一个好的问题,就达到了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探索研究过程的目的。这个问题带出了本课探究的核心。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教师用同样的实验来教学,其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实验,学生看了或做了,时过境迁,印象消失,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有的实验,不仅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动力。为什么同样内容的实验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指导能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并能逐渐养成进行科学实验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何为正确的指导?我的理解的是
其一环节的设计一定要主次分明,一节课40分钟,有重点,有不是重点的,俞老师在环节的设计上下了一番苦工,在试讲的环节多次修改;blabla
其二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向,因此,我们的每一句话实际上又是紧紧围绕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层次的提出,从而引发学生思考。Blabla3点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合理提问,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个角度: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如果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就会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通过“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等活动自主建构知识,生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俞老师在动手上面充分放手让孩子探究,但是在动耳、动口方面指导不足,孩子们的汇报并未有明显的本质的提升,反而有点程序化,有些孩子分心了并未认真倾听。
【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教案】推荐阅读:
土壤里有什么教案06-24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07-26
大班教案 神秘的土壤11-16
中班科学教案 里面有什么09-04
土壤检测11-15
土壤土地资源调查06-28
土壤电阻率06-28
《气球吃什么》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