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2024-10-03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共12篇)(共12篇)

1.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篇一

与王安忆的文字初识在初中。

那时经常跑去5楼上的黄婆婆家借杂志看。

虽说都是不好的房子,但是我家总是脏乱的,她家总是简单干净的。加上楼层的优势,光线也明亮许多。房子怎么样,全看住的人的心思。

看到王安忆的小说是在她家,夜晚。小说讲的是一个进城的女青年,扭扭捏捏学着城里的一套,挑老公也挑了一个斯文女气的城里男人。一切都那么像城里人了,又怀念起农村里男人的粗蛮样和力气劲儿。这篇小说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但是读的时候全然沉浸,读后多年仍记得读时的感动和场景,马上翻看作者的名字,王安忆。一直记在心里。

读书,与书与人,都是要讲缘分的。后来又草草翻过她的《长恨歌》,记住了王琦瑶,李主任,程先生。相比之后更具现代感的《蜗居》,《长恨歌》更文气,更温婉,更暗自崎岖。代代年年都有这样的故事,年轻的女子,中年的男人,女子不谙世事的崇拜遇上稍有成就男人那么点的私心与贪欲,欣喜,错爱,纠结,可终场究竟是难堪难看的。这类的文艺题材,不知是警示录还是助推器,情感中有真亦有美,终究是一时的贪,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人不是神仙,可以有许多心动的瞬间,触动的场景,但究竟是时光短浅,结婚生子,柴米油盐,亲戚相见,头疼脑热,相互扶持,这些都是时光才能打磨出的踏实砝码,让人安稳过日子的根基。一生太短,有这么一个人已足够费心思,够幸福。可代代都有这样的女子和那样的男人,跃跃欲试,前仆后继。借用警幻仙子对宝玉说的那句:痴儿竟是未悟!

比起年轻时的扮演者黄奕,中年的张可颐显得更有味道。看到最后竟看出眼泪,程先生那样的人是幸福的。

文艺园地中,开满了很多不正的妖娆之花。但愿人们能看到警示以自防,莫因耽美而效仿。直率善良的人是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忧伤的。比如王琦瑶一开始就安心的嫁了程先生,该是多平淡而又真幸福的故事啊。

我们现实中的生活,被不被写成小说,有没有材料写成小说,根本无足重轻。生在其中,能感觉幸福,这才是天大的事儿呢。

2.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女性主体地位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王安忆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经问世, 立刻在中国当代文坛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这部小说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 (第五届) , 还获得了世界华文文学奖 (第一届) 。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 王安忆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受到了她母亲的影响, 但二人的创作尤其是在对女性的爱情、命运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小说《长恨歌》来看, 王安忆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 作者从上海的一条弄堂写起, 一步一步为我们展现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她的命运和她所经历的情感纠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的情人很多, 如 :李主任、康明逊、萨沙、长脚、老克腊和王琦瑶最终都是男人与女人的感情游戏, 在这些男人的心里, 他们对王琦瑶的肉体更感兴趣, 所谓的爱情, 不过是为了满足肉欲的虚假的装饰品。王琦瑶就在这样的游戏人生中, 一步一步走向了堕落, 走向了社会、时代为向她这样的女性所安排的悲剧命运。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命运寄予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 作品表现出来的同情情感却削弱了女性主体地位。王琦瑶令人同情之处正在于她过着可怕的生活而不自知。王琦瑶的人生观是堕落的, 她的人生是可怜的, 也是可悲的。而在作者王安忆的笔下却将王琦瑶的一生因色相而换来的短暂的浮华, 表现出宽容与理解, 甚至对其主体地位的缺失表示认同, 把原本悲剧一生的王琦瑶变得毫无价值, 这也说明了, 在长期以来的男权文化思想的影响下, 很多时候, 女性作家虽然想通过文学的创作,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描写, 对女性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但仍然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的影响。

像王琦瑶这样的女性, 虽然她赢得了同情, 赢得了轻松宁静的生存环境, 但是却丧失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空留一曲绵绵不绝的“长恨歌”。其实不仅在20世纪的40年代在中国出现, 其实在中国也好、西方也好很多大作家在文学的创作中塑造了很多像王琦瑶这样的女性形象, 即便跳脱文学作品的局限, 放眼现今社会, 像王琦瑶这样的女性其实仍不乏其人。因此, 王琦瑶不仅是那一个时代的一类女性的代表, 她本身就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王安忆用《长恨歌》命名, 使人不由想起自居易长诗《长恨歌》有一个华丽却妻凉的典故, 并给我们一种显示 :在琐细的人们生存的现实中有一种令人此眼绵绵无绝期“的虚幻感。《长恨歌》可谓是一曲人生的衰歌, 特别是作者王安忆选择王琦瑶这个城市中的美女的一生遭遇来写, 更有另一番情悟。王琦瑶的人生形式由于生活的重力和浮力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个圆这演变成了一个由三个三角形也就是三段人生构成的曲折而又尖硬的闭合线, 三部曲构成了三个开场、高潮、结尾构成的叙事圆形, 而每一部结尾, 则分别为李主任的死、程先生的死和王琦瑶的死, “死”成为第一副产品剧终时的最后字幕, 同时“死”又是下一段轮回的开始。

《长恨歌》表现出王安忆对女性命运的强烈关注。王琦瑶是作者钟爱的人物, 作者因她虽然历经沧桑, 仍坚韧地活着, 充满生命的力量, 作者对她给予充分的赞扬。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命运寄予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作者在对王琦瑶为代表的女性世界中缺乏审视态度和思辨气质, 未能摆脱传统男权中心对女性定位化描写。尤其是作品所表现出的同情感、天生对立与排斥了女性文化人格的贫弱, 削弱了作品的女性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观的表达。作品中的王琦瑶是男权中心社会的产物, 她由男性来命名。她在一种浑然不觉的状态中, 按男权中心文化的要求不断改变、塑造自我, 使之逐渐丧失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并且还遮蔽了女性的自我意识。这样的女性叙事最终沦为一种物化的女性定型, 女性主体在这种物化过程中被细绎成狂热的物恋与自恋呓语。消解了女性主体地位, 女性自我的生命价值在这过程中消失无踪。

《长恨歌》所塑造的主人公王琦瑶的强势与弱势形象集中体现于她与众女伴及男伴的关系之上, 而这种形象的背后却同时指向于一个方面 :即女性主体地位的缺失。由于主体地位的缺乏而导致作品对女性价值注定的误差。这样作为以塑造女性形象为核心的《长恨歌》缺失了最为重要的女性生命的尊严与独立。从而导致了《长恨歌》中“长恨”的消减。以及女性生命价值的缺失。

参考文献

[1]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

[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语与文学诠释[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4]孔范今, 雷达, 吴义勤, 施战军.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G].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

[5]王朔.十作家批判书 (二)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

[6]王安忆.我读我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王安忆.纪实与虚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长恨歌》;上海生活;城市景象

上海向来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城市,十里洋场的新潮里夹杂着传统的精致。由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商业化的脚步快速穿梭在淮海路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渴求越来越多,但对单纯的人文价值关怀却渐渐淡漠。在一场声势浩大的繁华和声色中,王安忆透过表象的浮华,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上海的民俗海派风情和日常生活下的城市图像。在20世纪40—80年代上海繁华与时尚的大背景下,《长恨歌》以上海三小姐曲折哀婉的爱情为线索,淋漓尽致而又深刻地揭示了这繁华背后的凄凉可悲之情和梦醒之后的满目荒凉之感。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构筑的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景观由时间和悲剧组成,城市时间是“漂”在细节里的,城市悲剧是隐匿在虚无悲悯里的。

小说一开始就给作品定下了日常的格调,她把上海的独特风情密切地融合进上海市民的生活中。在《长恨歌》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街市、隐匿在曲折石路边的弄堂,还可以看到华贵奢华的制衣、簇拥着鲜花的时尚橱窗;不仅可以听到马路上手挽着手的年轻姑娘的清脆笑声,还可以听到平安里的住家户中传来的吵架声。

一、上海的初步印象

作者没有把目光紧紧局限于城市的外貌和物质表象,而是通过日常普通而又琐碎的生活细节来传达上海这个城市的独特气韵。小说开篇洋洋洒洒的叙述给故事的背景做了一个交代,也给了故事一个发生的场地,一个演出的舞台。

第一章就开始介绍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几个看似零碎松散的片段构成了上海的初步印象。

“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1]

弄堂是世俗的,是微不足道的,普通又平凡,既没有外滩的新颖也没有租界的贵气。流言和沪上淑媛出自这里,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和斑斑驳驳的事。

“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这阴沉之气有时是东西厢房薰衣草的气味,有时是樟脑丸的气味,还有时是肉砧板上的气味……无论这城市的外表有多华美,心却是一颗粗鄙的心,那心是寄在流言里的,流言是寄在上海的弄堂里的。”[2]

王安忆使用了大量“……是……的”的语言,绵延不绝缓缓而来,可以让读者更加感性形象地体会弄堂和流言的特质。这种吴侬软语的标志性的调子为《长恨歌》涂上了朴实细腻的色彩,这也是属于王安忆的个性写作味道。

“墙纸上的百合花,背面上的金丝草,全部像用细笔描画过的,清楚得不能再清楚。……无论是多么嘈杂混淆的地方,闺阁总还是宁静的。……上海弄堂里的闺阁,说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楼,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间,却转瞬即逝。”[3]

闺阁是弄堂里的独特一隅,王安忆在开篇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上海的弄堂、闺阁,这些文字意在说明上海普通人家的生活状态,而王琦瑶这个平凡的闺阁女子,则是上海女孩的代表。

“鸽群是这座城市最情义绵绵的景象,也是上海弄堂的较为明丽的景象,在屋顶给鸽子修个巢,晨送暮迎,是这城市的恋情一种,是城市新的温柔乡……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们的眼睛。”[4]

作者用一双犀利的眼睛和一颗柔软的心来俯瞰这座城市,通过精巧聪敏的解说,为城市涂上了感性的色彩。上海以一种含情脉脉的姿态登场,它是充满智慧的,在人们的情与爱,生与死中,展现着繁衍不息的生命力和缠缠绵绵的悲剧情感。

上海是充满着世俗气息的上海,卜卜响起的卖桂花粥的梆子声,夹杂着油烟气和泔水腻味的弄堂风,细细碎碎说着东家坏话的姨娘,打蜡地板折射出来的幽暗的光影……这些世俗的细节像鞋底的针线密密匝匝,让人们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殷实。为了表现心里的上海城市景象,王安忆首先在《长恨歌》里注满了浓郁的生活意识。杂志封面上的王琦瑶是美艳中带着点家常意味的,“沪上淑媛”是繁华深处开出的一朵宁静雅致的花。作品中对于王琦瑶的描写总是贴合生活的形象,但是这形象往往能在一场场燕舞升平中彰显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对上海日常生活中食物的描写

因为取得上海三小姐的荣誉而日渐忙碌在酒会上的王琦瑶以日常取胜,这同当时上海粗糙的繁华景象形成一种对比,城市的最终归宿是生活。既然是生活,必定要和吃喝联系在一起,《长恨歌》中对于食物的描写很多,我们可以看到王琦瑶把普通的材料做出新颖的美食,新颖又是老实本分的新颖,像王琦瑶本人一样从不带有争奇斗艳的意思。

严家师母家聚会时的葱烤鲫鱼、芹菜豆腐干,下午茶时的桂花赤豆粥,围炉夜话时的烤年糕片、涮羊肉,过年时的磨糯米粉……一盘盘的食物组成一天天的生活,精雕细作里藏的是生活的快乐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后来,简单的下午茶已经无法满足大家对于美食的欲求,于是偶尔会去国际俱乐部喝咖啡,这里处处充斥着娇贵的气息,杯盘是细白瓷的,勺子是银质的,咖啡的香气填满了每一个缝隙。这时的他们,更加专注于感受现代化给这个城市带来的情调和氛围,为闲适的生活锦上添花。

三、时尚之都

王安忆还在《长恨歌》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时尚之都。作品在第一章就说:“她们追逐潮流是照本宣科,不发表个人见解,也不追究所以然,全盘信托的。上海的时装潮,是靠了王琦瑶她们才得以体现的。”[5]可见,时尚早已渗入了上海生活里,是城市景象里不可或缺的浓重一笔。时尚改变着人们的谈资,人们的发型手势以及消费形式。由于时尚经不起时间的摧残,时间越久,时尚越显得陈冗乏味,所以时尚总是一副要走在时间前面的架势,有着一朝之中瞬息万变的魄力。

对于女人来说,时尚是务实的,带有功利性的,它是女人出风头的资本。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时尚可以代表女性浅显的成功,从而给女人带上诸如美丽、摩登之类的标签。时尚最难的地方在于你能不能把握住它的内核,做到不在时尚的洪流中慢半拍,它和流行非常相似但是有差别,流行略显低俗,时尚总是持着一副高昂的姿态指点社会生活的步伐。淮海路女孩别致的围巾系法,理发店里的新式烫发,流转在女学生间的杂志报刊,重又兴起的交谊舞,人们在时尚的潮流里乐此不疲,好像跟上了时尚的步伐,就抓住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实现了人生的现实意义。

王琦瑶是众多拥护时尚的人中一个较为聪明的女人,有了岁月经历的铺垫,她懂得时尚是在轮回中前进的,借着这个优势,总能翻陈出新。她以机敏细腻的心思在旧时尚和新时尚之间如鱼得水,她去除了年轻姑娘们的冲劲,沉稳优雅地享受自己的时尚。然而,时尚毕竟是与过去格格不入的,尽管王琦瑶能让别人欣羡她的美,她的优雅,但是,她只能像一个摆设或者一副赏心悦目的画一样静静地在角落里默默地装点客厅。时间成就了她,时间也毁灭了她,她的世界似乎回来了,可是她却成了个旁边者。看似赢得了时间的时尚终究只是海市蜃楼,王琦瑶像飞蛾扑火,反着时间的河逆流而上,她璀璨的人生必将以悲剧结尾,这悲剧是城市里最苍凉的景象,因为它是刻在生活里的,是留在了爱丽丝的蔓墙上的,是印在了平安里的扶手上的,是复制在了舞会人群的影子里的,它是挥之不去的城市文化的一种。

王安忆用一个个抽象又具体的景象拼凑了上海的风情景象,把人们的衣食住行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她擅于冲破传统,用自己的特殊感受去描写自己心中的上海生活。以女主人公的独特视角构建起一个亲肤可感的都市世界,不仅绘出了极具个性色彩的、精致的日常生活景象,也表现出了上海独特的精神气质内核,把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和人文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谱写了一曲悠扬清怨的挽歌。

参考文献:

[1]王安忆.长恨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2]徐珊.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城市景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3]柴平.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新探[J].学术界(双月刊),2005,(06).

[4]王安忆.男人和女人 女人和城市[M].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

[5]汪伟,方维保.王安忆的都市话语与城市精神史写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

[6]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J].文汇报,2000,(10).

作者简介:

4.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800字 篇四

这首先要说上海滩,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会第一个想起张爱玲。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作家堪与张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张的,从张的文字中总会读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给我一种隐晦、枯燥、烦闷之感。<长恨歌>里我读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发生在深深的弄堂里,发生在影子里,见不得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灯红酒绿与纸迷金醉里,活在飘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瑶就是在这个世界出场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为男人,因为事故。吴佩珍离开的莫名其妙,蒋丽莉却又走的太狠。当王琦瑶被程先生推上杂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悲剧、自己的悲剧。竞选上海小姐,满足了她的虚荣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从此开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生是再明白不过了。遇见李主任是必然的,社会使然。王选择李主任既是主动也是被动的,李主任毕竟有那么多另女人心动的东西,而王更是要强要虚荣的,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寂寞与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是有爱的,那窗口的无数个等待,那远处一次次的`鸣笛声,那一个人的爱丝丽公寓,苍老了王琦瑶的青春,冷却了王琦瑶的爱。李主任终归是死了,空了王琦瑶,仿佛整个上海只剩王一个,从此连等待都没有了。这也本是李主任要给的结局,他给不了她足够的幸福,他有政务,他有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有果。

离开了上海,邬桥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时的王琦瑶应该是安静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画,还有个可爱的阿二。。。如果王就将此生付在此间,也许没有长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属于邬桥,她已经是上海的一部分了,迟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头,我能想象到王琦瑶苍桑与无助的样子。到这里我已经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这个女人还会有怎样的不幸。终于她还是跟康明逊睡在一张床上,她甚至没对他报多少幻想了,谁会娶自己这样一个女人呢?唯有长恨,唯有长恨。怀孕了,这个该死的逃开了,嫁祸给可怜的萨莎,那些个黑暗的日夜,那些个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过说对自己好的男人都哪里去了!也许,男人的本质就是负心。在某一个时刻,王琦瑶心里是有恨的,但无论怎样,无奈有之,叹息最多。时过境迁,唯有叹息一点。

后来,程先生,这个最痴心人的出现,带给了她多少鲜活的成份呢。长恨,唯有长恨,还是长恨。许多年有意无意的错过,误会了痴心人儿许多许多,看看落满尘埃的相机,剥落陈旧的墙壁,曾经的王琦瑶、过去的程先生都已经不在,不再回来。这算不算一对苦命人?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长恨啊,唯有长恨!

5.王安忆的长恨歌赏析 篇五

有 一点帮助 就可以对谁倾诉

有 一个人保护 就不用自我保护

有 一点满足 就准备如何结束

有 一点点领悟 就可以往后回顾

——王菲 《笑忘书》

看《长恨歌》时,突然就觉得《笑忘书》这首歌歌词字里行间似乎都可以和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做个参照。“有一点帮助就可以对谁倾诉,有一个人保护就不用自我保护,有一点满足就准备如何结束,有一点点领悟就可以往后回顾”。在我的感觉里,张爱玲、王安忆和林夕总是有那么些相似的地方。

有一段他人对于王琦瑶的描述:“第一次见到她,是上海随便一个街巷弄堂里普普通通的美人,小家碧玉班花级别的,连校花都称不上,那种美是极为内敛的不张扬不造作不傲慢的,就像上好的织丝锦缎,单凭眼睛去看,是定不出质地好坏的,得用指肚去抚摸,得用柔荑去亲触,那种盈握在指端的温软细腻,光滑鲜亮,是那种金屋藏娇才能有的金玉。这样的质地是任岁月如梭也无法将其侵蚀的美丽,这样的柔肠百转风韵不移的气质可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幸拥有的。”王琦瑶就是这么一个,她将自己的悲喜绽放到极处,将那美丽与哀愁娓娓细说,好与坏是无法做形容的,幸与不幸也是过于简单的描述,然而王琦瑶又是那么多个,上海风月场里的王琦瑶,爱丽丝公寓里的王琦瑶,浙江邬桥的王琦瑶,弄堂诊所里的护士王琦瑶,柴米油盐王琦瑶,生儿育女王琦瑶,又是一个派对女主人王琦瑶,众星捧月的王琦瑶,独享寂寞的王琦瑶,男人眼里的王琦瑶,女人眼里的王琦瑶,千千万万个王琦瑶。天意是最善于弄人的。是上天赐予王琦瑶一副好面容,滋生了她一颗不安稳的心,姿色在某些时候,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挣脱不了的束缚,心高气傲也是因这容貌而生就的,是永远抹不去的作茧自缚。若是没有见过市面,没有被颇具权势的男人占据过也罢,然而命运是这样为王琦瑶安排的,王安忆在字句段落间是为王琦瑶如此布局的,她改变不了开场,亦改写不了结局。选择李主任除了李主任的权势,还更因为李主任不由分说的强势给了外强中干的王琦瑶一记强心针,王琦瑶心底里的彷徨和不安像水流吸附在李主任这块海绵上,得以依附。且不提李主任弥补了小说中王琦瑶“父”的缺失造成的心灵空洞,和其他大多数的金屋藏娇相比,王琦瑶不关心钱,不事装点,不贪慕床榻,所以她并不是物质和爱欲的追随者,她寻求的更多是一个强大的庇护。可是,若是开头没有选择李主任也好,可惜这注定的选择是她的面容决定的。而李主任四十岁的老男人,什么风情万种没经历过,什么柔软瑰丽没尝试过,偏这个王琦瑶,小门小户却那么懂分寸,她用自己微小的触角吸附着高大体贴的他,爱即是轰轰烈烈不留余地,这一别,也是个决绝没有后路的。我认为后来的康明逊和萨沙也无法盖过张秉良。

若是遇见了一个勇敢的康明逊也好,可惜命里无时,如何去强求?康明逊留给王琦瑶一个孩子,自己却离开了,不过倒也贯穿了王琦瑶的后半生,让她没法子忘,不知这算不算另一种变相的记得,正是因为这个孩子,她们俩才至于分开的那么匆忙诀别的那么不甘,什么“不得已”、“要不起”,康明逊这个没有担当的男人,成为这本书里我最看不起的人。他是

那种散发着陈腐之气的旧式大家庭中的独苗,他根本负不起一点责任,因为他的爱情、婚姻全都无法自主。他虽爱着王琦瑶,却划地为界,只是做露水夫妻的,再不能进一步了。这个男人他比不上程先生,甚至他连萨沙都不如,他竟然任着王琦瑶拿萨沙当顶替,自己却离开了,心里还念叨着,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形象更加窝囊懦弱。王琦瑶最终却为了爱而放了他。

康明逊之后的革命后裔萨沙,这也是个王琦瑶被欺侮的男人,但他身上的品行实在无法激起人的同情。

王琦瑶生命中最后一个男人是二十六岁的“老克腊”。他太孩子气,根本负担不了王琦瑶所给予自己的最后的温情,他选择了逃开。

王琦瑶的门槛像是沾了什么诅咒似的,所有踏过此门的男人最终都落得永不回头的下场,这下场便是王琦瑶又成了与孤独为伴的凄凉人,甚至连程先生亦然,人有的时候是真有些贱性的,不承认也不行,程先生甘愿为王琦瑶不娶不爱,几十年孤身一人,多少年后再见到王琦瑶仍是一副痴心满肠,肝脑涂地的景象,可是王琦瑶呢,她不是不敢动,不是不动情,她恨命运不济,但她也认了,她低头了,她屈服了,她愿意跟着程先生踏踏实实过日子了,可他却抽身了,走了,说是再也不回来了,那个守了无数个日夜的温情梦,醒了成真了,自己却不敢认了,这是何等的滑稽又是何等的无可奈何。程先生的选择是意料之外的,也许吧,这就是故事,这也是生活。

王琦瑶在电影里比在书中幸运得多,李主任没有坠机而是辗转到了巴西。康明逊也很好,即使人到了香港也每月按时寄钱来养活琦瑶母女,比原著里的他负责得多。还有一个程先生,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爱慕者,至始至终守护着琦瑶。可我不喜欢电影里的样子,电影之所以为电影还是需要照顾到它的票房,太残酷的社会得不到观众的认同,导演大抵也只能如此。

从书名来说,长恨歌之所以为长恨歌便是王琦瑶的恨,以及另一条线索——程先生的恨,影片的安排似乎降低了王琦瑶人生的悲剧程度。王琦瑶的悲剧人生除了她的美貌造就她无可避免地走上这条不归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个时代的变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经历文革,幸福对于当时的众多人来说都是水面上的月亮。而爱情,对于王琦瑶的人生,其实已经是一种收获了。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她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体现了当时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王琦瑶的一生,是作者为一种已经远逝了的文化形态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6.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篇六

这一个故事,开始不久就准备结束;这一个故事,快乐很少悲伤很多;这一个故事,感情复杂情绪难言……这是一个关于四十年代上海小姐悲剧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遗物,更是一曲命运的挽歌…… 王琦瑶是一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旧式女子,美丽却不骄傲。

她十六岁那年受追求者程先生鼓励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意外地得到了第三名,人称“三小姐”。后来她得到军方神秘人物李主任的垂青,竟成为他的“金丝雀”;及后李主任惨死,她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地回到家乡,和单纯的阿二有一份似有还无的感情。

三年以后她收拾心情回到上海,又与一大户人家的独生子康明逊堕入情网。后来他们因为她的怀孕而分开。王独自养大女儿薇薇,晚年与一名二十六岁的青年老克腊有一段畸恋。

最后因为黄金而为人所杀。这就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主要情节。二十九万字所诉说的,就只是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么的简单,却又那么让人沮丧。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那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

他们或许有过真感情,或许有过快乐,但是快乐与爱都是偷来的,那么轻那么少那么不经考验。而苍凉和绝望却由此至终如影随形。他们紧紧地捉住快乐,尽情享受转瞬即逝的爱恋,却不知他们原来仅仅是呼吸着,生存着,心却如一团死水,灵魂早已抽空。

故事快到尽头却似断未断,直到人一个个死去,岁月一天天溜走。他们这一群可怜可悲可叹的旧时代的遗物,全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

一切正如程先生自杀之前所说,“其实,一切早已经结束,走的是最后的尾声,可这个尾拖得实在太长了。”

小说中处处抒写旧时代中人的身不由己,却又处处不吝笔墨地大肆渲染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四十年代的繁华,四十年代的浪漫,四十年代的从容。

王安忆对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向往和怀念使王琦瑶回忆中的四十年代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彷佛早已忘记四十年代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王琦瑶在四十年代的旧梦中沉迷,王安忆在王琦瑶的梦里沉醉。

四十年代作为一个大背景,在王琦瑶的脑海中没有概念,如果李主任不是在那个时代死于非命,王琦瑶便会安稳地在“爱丽思公寓”这个金丝笼中一直守候,忘却时间和年龄,直到被房子的主人赶出。

而人早已变成非人矣!

可以说,王琦瑶对命运对未来对人生的渴求是矛盾的,却又是合理的。一方面她渴望四十年代旧上海的繁华,另一方面却渴望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生活。因此概括出来,她渴望精致的外表下细水长流的生活,热闹的是外表,平静的是内心。

只是她年轻之时对此毫不知晓,因而被繁华的外壳欺骗了而已。小说中对此有一段精彩描述:

“四十年前的这根本其实是不张扬的,不张贴也不作广告,一粒米一棵菜都是清清爽爽,如今的日子不知怎么的变成了大把大把的,而且糊里糊涂的,有些像食堂里的大锅菜;要知道,四十年前的面,都是一碗一碗下出来的。

……”

繁华和平淡,本就是人生的两面,王安忆却把它推到了极致,美到了极致,也就痛到了极致。

王琦瑶的美本来就是细水长流的,是“一点一滴累计起来的美,不会减,只会加”“好看是不露声色的美,要精心仔细去品的”,但是她却经历了最繁华的时代和最惨痛不堪的人生。本来她在经历了大悲大恸之后明白了青春和繁华的不可遇不可留,便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希望重过无风无雨的生活,就像上海平安里所有的人家一样,过着把一寸一寸的日子过得精细的有滋有味的生活。

她不再需要大富大贵,只想抓住眼前的仅有,却连这样也不可得。她本是很有主见的女子,但是一切都不由她来决定。有很多次,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接受了追求她的男子,但还是不得安稳,所有男人无一例外都离开了她,情愿或不情愿。

他们有的自私,有的耿直,有的单纯,有的霸道;有的是生离,有的`是死别,有的则是生死两茫茫。但是这些对于王琦瑶,又有什么不同呢?总之她已经一无所有。

王安忆对她笔下的人物是宽容的,同情的,她一直以一种大悲悯来看待这些茫茫命运下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

无论他们做错了什么,总有不得已的理由,离开王琦瑶的男人,也全部都是真心爱过王琦瑶的。但是这更突出了人不可改变的什么东西,显得更加绝望。的确,岁月无情,命运茫茫,人生无常,感情无奈……诸如此类的描写充斥了整部小说,成为基调一般的东西。人在其中渺小得像一颗灰尘。正如书中所说,倘若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

正因为这种感情,王安忆的这本书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大坏蛋,有的只是小人物们不断地犯错。程先生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他对王琦瑶的爱情最深最长久,却始终不懂得爱不是强求,不是可怜,不是同情,因此不断向王琦瑶乞求爱;李主任是一个军阀式的人物,一度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内心却孤独懦弱,因此怜惜王琦瑶想要照顾她却误了她一生;康明逊生于大户人家,对于家庭却没有半点归属感,甚至跟母亲的感情也是相当淡漠,他向王琦瑶寻求慰藉,倾诉心事,却始终没有背叛封建大家庭跟王琦瑶走到一起的勇气,只好一再说“我没有办法”,只好在王琦瑶怀孕之后借故走掉;老克腊是一个潇洒的新式的青年,他对王琦瑶的感情不是爱情,只是怜惜,只是同情,还有对于旧日旧上海的莫名的怀旧情绪。

他想抓住旧日繁华的一角,于是抓住了王琦瑶,几经辛苦的敲开了她本来早已关闭的心门,但是这段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感情随着老克腊对往事了解的深入始终是没有结果的,因此他不理王琦瑶的苦苦哀求决然离开……

7.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篇七

一.小人物的一生浮沉

王安忆说过, “要写上海, 最好的代表是女性, 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 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 让她们伸展伸手。”[1]《长恨歌》写的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主人公王琦瑶的人生浮沉以及与她相关的日常生活。曾经在采访中王安忆说过, 《长恨歌》“写的是小人物”。[2]是的, 一开篇, 作者就将弄堂、闺阁、流言这样的日常生活推到读者眼前, 每一个弄堂的女儿都是一个王琦瑶, 这样的小人物是典型的上海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 主人公王琦瑶登场, 她会装扮, 有点小幻想, 很美丽。王琦瑶的一生中, 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与每一次的抉择都具有典型上海人的特性。

少女时代的她深谙人情世故, “越是有吸引力的事情, 就越要保持矜持的态度。”这是王琦瑶做人的方式。成为“沪上淑媛”不骄不躁, 与蒋丽莉来往不卑不亢。在竞选“上海小姐”的时候, 为自己留有退路。这样的精明其实是一种现实的智慧, 凡事留有余地的她有着上进的本能, 所以在程先生与李主任之间, 没有犹豫地放弃了能给她一个家的程先生, 而选择了作为能给她更实在的保障的李主任的情妇。这样的选择就是她所谓的“面子和里子”, 全然的分开了爱情的内涵与生活的保障。从“三小姐”到“他人情妇”角色的转换, 让她成为了爱丽丝公寓的一件摆设。漫长的等待与寂寞, 直到李主任因为飞机失事死亡而结束。

时代变迁, 场景变换, 王琦瑶到了平安里这条弄堂里。王安忆曾说王琦瑶“是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女人”, “眼看着没有路了, 她又能走出一条生路, 只要一息尚存, 她就不认输”。[3]李主任去世, 她失去了靠山, 自己便学着当了平安里弄堂的护士。在与康明逊那段无望的爱情, 未婚先孕的困境中, 她毅然决定保全康明逊, 自己带着孩子。生活的改变和责任, 让她在困难中努力寻找生活的支点, 就是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好一点。萨沙和程先生是王琦瑶这个阶段渡过难关可以利用的重要人物。随着程先生的“斯人已成黄鹤去, 此处空余黄鹤楼”, 王琦瑶的这段生活落下帷幕。

到了80年代, 女儿一代追求表面浮华的时尚。这时候的王琦瑶心灵上是孤独的, 所以在遇到与自己精神上可以产生共鸣的20多岁的“老克腊”时, 王琦瑶爱上了他, 和他开始了“忘年恋”。比较反讽的是, 奉献自己从李主任那里得到的那个装着金条的“西班牙雕花的桃花心木盒”, 在自己万般困难的时期都没舍得动的心底的“后盾和靠山”, 王琦瑶这时为了留住“老克腊”竟然拿了出来。纠葛的“忘年恋”没有结果, 最终却因这个而死于非命。

小说的最后, 王琦瑶“眼前出现了四十年前的片厂……有一张大床, 一个女人横陈床上, 屋顶上也是一盏电灯, 摇曳不停……她这才明白, 这床上的女人就是她自己, 死于他杀。”“上海小姐”的命运竟在四十年前就已安排, 繁华一梦终会醒, 结束了小人物的一生浮沉。

二.大城市的历史变迁

王琦瑶每个阶段的人生转折, 都暗合了上海四十年的历史变迁。王安忆在谈到《长恨歌》时称:“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 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 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4]王琦瑶就是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她生活中琐碎细致的小事改变渗透出了整个时代的变化。

纵观《长恨歌》这部小说, 我们会发现, 作者在描述王琦瑶的生活时, 总会出现时间提示, 总结王琦瑶一生, 这个城市的编年体历史就有条不紊的展现出来。

“一九四六年的和平气象就像是千年万载的……

这是一九四把年的深秋, 这城市将发生大的变故……

这是一九五七年得冬天, 外面的世界正是发生大事情……

一九六零年的春天是个人人谈吃的春天……

一九六五年是这城市的好日子……

一九六六年这场大哥明在上海弄堂里的景象, 就是这样……

薇薇出生于一九六一年, 到了一九七六年, 正是十五岁的豆蔻年华……

……这就是一九八五年的王琦瑶……”[5]

从四十年代的“沪上淑媛”、“上海小姐”、“地下情人”到五、六十年代蛰居平安里, 成为母亲, 再到八十年代与有着怀旧情结的“老克腊”开始“忘年恋”, 王琦瑶身份的转换每一次都暗合了历史的变迁。四十年代的十里洋场到五、六十年代动乱中的上海, 再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上海, 都在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了一种真真切切的生动。王安忆将大城市的政治风云变幻嵌入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巨大的政治能量, 普通小人物的命运是无法避开其影响的。在大时代的影响下个体充满了无可奈何。无论是个人与城市, 还是个人与历史, 都变得密不可分。

王安忆笔下时间的历史, 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氛围, 她努力捕捉描绘各个时期王琦瑶及其周围人物的生存面目、趣味取向和日常生活, 所以这个城市的风云变幻浓缩在了一个以弄堂为舞台的小场景中, 表现的真切、平实。“小人物”的故事在“大城市”的历史变迁中, 成为了社会历史不可替代的记忆。正如王安忆所说:“这城市流失了多少人的精力和变故, 虽说都是上不了历史书的, 只能是街谈巷议, 可缺了它, 有些事情就不好解释了。”[6]王琦瑶这样的女人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见证者, 而这座城市也因为王琦瑶们而变得丰富。《长恨歌》很好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和谐而浑厚, 写出了存在于历史中的个人。

《长恨歌》用了三十万字描述了一个在上海弄堂里生活的女人对情爱的追求, 细小琐碎生活的细节, 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用一个小女人的一生浮沉展现了一座大城市的历史变迁, 王安忆用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描写, 将二者连在了一起, 完成了对上海四十年的阐释。

摘要:王安忆的《长恨歌》描述了一个在上海弄堂里生活的女人王琦瑶的一生, 她对情爱的追求及细小琐碎生活的细节, 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作者用这个小人物一生沉浮变幻展示出上海这座大城市的历史变迁, 完成对上海四十年的阐释。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上海,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安忆.《人世的沉浮》跋[M].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6:4.

[2][4]齐红, 林舟.王安忆访谈[J].作家, 1995, (10) :58.

[3]王安忆.形象与思想——关于近期长篇小说创作的对话[N].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208.

[5]王安忆.长恨歌[M].南海出版公司, 2003.

8.长恨歌读后感 篇八

王安忆是很了解上海的,包括上海的弄堂、上海的流言和上海的闺阁,甚至是上海的鸽子。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城市,每天都暗涛汹涌,即使它表面上如此绚烂繁华。流言在里肆意传播,比病毒的速度更快;女孩子们在这里展览美丽,生命随之沉沉浮浮;鸽子是这个城市的精灵,把这座城市的是是非非尽收眼底。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带着小女儿态的,美丽且聪明。女人家对于自个儿的美,不够清楚倒还好,最怕是周围的人千千万万遍的提醒着你,让你彻底的明白个究竟。一旦知道了吧,人也就不再甘于只憧憬平凡的幸福,周围的环境也注定你不能只是平常地过小日子了。王琦瑶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决定去片场,隐隐约约地期待着什么的时候开始,她的人生就开始走向了另一个轨道了。纵然试镜并没有让她收获什么,只是让她失望郁闷了,但所有的故事却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导演让摄影师朋友程先生帮她拍照片,她也是去了的,还是隐隐地抱着什么希望的吧。而后,因照片的出名,有了“沪上淑媛”称谓,又在程先生的提议下,去参加了上海小姐的比赛。这是她人生中最风光的日子了,也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这悲剧不是偶然,倒像是命中注定的。参加比赛之前,导演是来劝过她的,告诉她这所谓的上海小姐不过是达官贵人的游戏,所谓的“上海小姐”的桂冠也不过是浮云,看上去夺目,但其实是过眼烟云,迷住人的眼,当睁开眼睛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这是导演在片场几十年的经历所看到的,对王琦瑶推心置腹的讲了。但王琦瑶当时被虚荣迷住眼了,哪听得进去这些话,只专心致志、小心翼翼地准备上海小姐的角逐。

不让人失望的,王琦瑶获得了第三名,这是程先生、蒋丽莉和王琦瑶尽心尽力的结果,当然,王琦瑶的美是她本身的资本。而后,王琦瑶过了一阵子风光后的冷寂时光,然后便遇到了李主任。像很多的年轻的漂亮女人的选择(或主动或被动的)一样,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情妇。从此,王琦瑶住进了奢华的爱丽丝公寓,开始了年年月月地等待,等待李主任偶尔的到来,同时,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青春韶华一点一滴从墙上划过。我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一个正值生命中最美好年华的女子,怎么会甘心日日月月囚禁在一所浮华的铁屋子里。我从来没有尝试过,一天又一天的看着墙上的光影变幻来计算时间,从来不会,只是一个人呆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能做的无休止的等待。有时候发呆,一不小心就过了一个多小时,回过神来的时候,都会觉得辜负了大好的时光。她,年轻美丽,有多少事可以做啊,可是却选择在繁华里守着自己老去。我突然觉出了做美丽女人的悲哀。这让我想到了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美丽的女主人公,因为长得太美,让这美丽带给了她悲惨的一生,让她想和一般女人一样平静生活,平凡的幸福都不能。但王琦瑶和她不同,王琦瑶是自愿的,而她是被逼的。唉!其实,谁又说的清呢?王琦瑶选择另一条路,又能够顺利的走下去吗?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这一说,可我觉得这红颜害的不只是别人,更是红颜自己。女人,这个自古以来社会地位就比男人低的群体,天生就总被自大的男人当作附属品,当作男人地位和能力的陪衬。在这样一个男女还并不真正平等的社会里,那些太过惹眼的女人并没有太多自我的选择。你或许会说,不是一样有很多美丽的女人取得了自己的成就,嫁给了自己爱的人吗?可是,她们很多难道不是因为有所作为了,所以才美丽的吗?还有,像居里夫人那样的,在年轻的时候,刻意的忽略、隐藏自己的美丽,让它不成为其实现理想的阻碍,从而专心的从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女人悲哀到必须掩盖自己的美丽才能不受其牵连,从而有所作为吗?是啊,你看看那些凭借美貌来受人关注的女人们,取得的是什么样的荣耀啊?可那绝不是真正的成功。

王琦瑶除了美丽,还聪明。对于很多事情,她比别人多了考虑和清醒。她太清楚自己的美丽,似乎不愿意太过平淡地过日子,以至于一直把真心爱她的程先生当作垫底的。她似乎又很不清醒,那么大的年纪了,也不着急找个正经人好好地生活,而是整日和一起无所事事的人在一起打牌、吃零嘴、谈天说地来大把大把的消磨时光。年纪大了,她也不肯把当年的风华抛之脑后,依然执着于上海的时尚和风情,跟女儿争相斗艳,和女儿的朋友交流时尚的心得,从中收获自信和满足。在王琦瑶暮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老萨克,容易被旧的东西所吸引,执念于上海过去的事物,于是她被王琦瑶打动了,甚至认为王琦瑶是没有年龄的。因此,王琦瑶在人生已经迈入黄昏的时候,又有了一段短暂的忘年恋。是的,很短暂的。老萨克还是明白现实的,没多久他就想逃了。这时候的王琦瑶,是孤独的,是渴望老萨克能够一直陪伴着她的。她甚至拿出了雕花盒子,想要把剩下的金条全部给老萨克,只是为了让他陪她度过剩下的几年。如果说当年王琦瑶为了毛毛娘舅,把她怀孕的事推给萨沙是因为她爱毛毛娘舅的话,这个时候,把自己唯一的依靠——金条,都拿了出来,以此来留住老萨克,是因为孤独吧!

9.长恨歌读后感 篇九

看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要拣一个这样的夏日,夏日的基调一律是干脆的,如作者冷静的笔调描述王琦瑶的爱恨纠缠,而这样的雨,却恰是对了上海弄堂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情景。“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

王琦瑶,作者说是每个弄堂都会有那么几个王琦瑶。早晨推开后门拿花书包上学的是她们,和女伴们亲密地手牵着手追逐时尚的是她们。而就是这样的王琦瑶踏入一首“长恨歌”40年之久。

16岁参加“上海小姐”选举获得“三小姐”称号,“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却是给自家人享用,正合了三小姐这称呼。三小姐也是少不了得,她是专为对内、后方一般的。是辉煌的外表里面,绝对不逊色的内心。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这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中的艳情的基本元素。”

我觉得作者是特意选了这么个我们触得着、感受得着的小女儿,写她与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以及苦苦追求她却无果的程先生之间的爱恨纠葛。与李主任,她倾心相对,甚至觉得“爱丽丝公寓,那一套套的房间里,住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的人。”

合上书,默默坐着,王琦瑶的命运,当真就是千千万万个街上行走的女儿的命运。她显得那么弱小,反复挣扎也只剩下一箱金条陪她到最终。我想,她若是有蒋丽莉那么敢爱敢恨,若是不那么沉溺于繁华,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而我们又不能过分责怪她,她是那么真实的一个女子,家境没有太好,怀着那么一点小小的虚荣,又因貌美而对上层社会、对感情有那么一点点幻想,她只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却所以陷入了“长恨”的境地。

我开始想,之所以书名为《长恨歌》,又岂仅仅是因为一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吗?或许所谓“长恨”不只是王琦瑶的恨,还是作者的恨,亦是千千万万读者的恨。恨的是王琦瑶的痴心妄想,恨的是王琦瑶的默默忍受,又或者是王琦瑶不会恨……

我看到,一缕清风,吹散了旧衣上淡淡的樟脑味,送来了青苔浅浅清香。

10.长恨歌读后感 篇十

读《长恨歌》前几部分时,有一种错觉:这是小说吗?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并非巨著的长篇里,看到作者对弄堂、流言甚至鸽子着如此之多的笔墨。但读后才体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这个繁华之地,才能见识它的宽厚与封闭、高傲和孤独,才能循到王琦瑶们的生活轨迹。难怪她毫不吝惜地占用篇幅去写一件衣服的一针一线。

这部书是写给上海的,写给一个女人或千千万万个女人的。从闺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儿,到名噪上海的“沪上淑媛”,再到令人艳羡的三小姐,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如果这样理所当然下去,恐怕就要与张恨水之流的鸳鸯戏文无异了。但命运不会如此地善意,他不会去同情一个不得不让人怜惜的女子,只会毫无偏颇地执行既定的规则。

一个女人,经历了两个时代,在不同的人生无奈地周旋几个男人之间。而她的悲哀在于,她永远是时尚的、不俗的、惹人怜惜的,然后结局便可想而知。阿二、萨沙、毛毛娘舅成了没有结局的结局,再也找寻不来;为她从一而终的程先生死去时不知是否带着一丝牵挂;而她临死看到的几十年前在片场的情景,仿佛是上天的先知先觉,抑或缘定因果。

尤其让我动容的,是王琦瑶四人约定的聚餐。这让我想起《红楼梦》。有人说小资情调太浓了,而恰恰是这以不稳定为大背景的温馨,更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难以逃过的阴冷。无声无响,却让人窒息。张爱玲的《金锁记》或《半生缘》也会出现类似的场景,却不会让我联想到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

从头至尾,王琦瑶都没有老去。我们依稀看到,她依然穿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发上,微卷的额发间露出满是落寞的眼神。用一个不算做传奇的传奇,讲述着她自己的故事,关于女人的,关于上海、繁华和命运的。

11.《长恨歌》读后感 篇十一

有时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瑶竟有几分相似,当然,王琦瑶的美是无法比拟的。她的美,是艳丽的,也是素净的。而她的一生,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部老电影,那种旧上海时期带着绮丽色彩的旧电影,每一个黑白的截图都是怀旧的味道。

旧上海日日笙歌的百乐门,夜夜的狂欢会,繁复而昂贵的旗袍,“叮叮”作响的老电车,还有数不清的鲜花珠宝它们堆砌了一个物质的旧上海,还有,一个女人的一生。

最难忘的是她与程先生之间的纠结。王琦瑶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们在这个女人的一生中演绎着爱情的对白。而唯独程先生,他是男主角。虽然在这部电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让人无法释怀的,也只有他了。

他的温柔,他的怯懦,他的无奈,他的小小的欢喜,都让我感动。说到底,他的情感却是最干净的,不带一点杂质的。他对王琦瑶的爱,是激烈的,也是缓慢的,有时像个天真的孩子,得到一个糖便欢喜的不得的样子,而有时候,却淡泊的如垂暮的老头儿,看透世间百态般的黯然。

程先生的一生从遇到王琦瑶开始就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他爱这个女人,无欲无求的付出,却迟钝的不知,身后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以同样的情感来对他,只是,他们的方式却不同。对她,他是叹息的,愧疚的,更是无奈的,因她对他的这份爱,而使得他对王琦瑶的爱变得坎坷了。

……

四十年有多么的漫长,可以让王琦瑶从一个纯真的少女变成一个孩子的母亲,可以让程先生独自白了头发。再次的相遇是尴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当初的分别一样,仿佛命中注定了,她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与他相遇。她转身,他抬头,一切就那么自然。她的美依旧,更添了妩媚的味道,她还是唤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说不清哀婉韵味,他亦感慨不语。

最终程先生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王琦瑶的生活,这个结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这样仓皇的离开了她的生活。他是铁了心要让她记一辈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瑶的一生中,却有无数个“程先生|”。

12.长恨歌读后感通用 篇十二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1

“衹园精舍之钟声,响诸行无常之道理;娑罗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横暴者必将覆亡,仿佛风前尘埃。”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开元天宝鼎盛繁华,安史之乱却又陷旷世浩劫。安史之乱之影响深远,不仅让此后近一百五十余年里,唐王朝始终在军阀割据的乱世之中苟延残喘,且即使到了赵匡胤终结了五代战乱,宋太祖仍然引以为戒,为削藩镇势力而杯酒释兵权,中央集权纵然巩固了,可虽富不强的两宋却一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蹂躏下度过。

此书写的算是浅显易懂,错别字多了些,但不影响阅读,且读完感受颇多,尤其“长恨悲歌”那一章,正如蒙曼在书中的总结提到,中国封建时期的历代帝王,有作为的不少,却都是都像毛主席的词中所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那样,人无完人,总有这些那些不足。回看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也没能免俗,他终归还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是人就会犯错误,只是皇帝犯错了,国家入歧途了,那就很难有机会悔改了,在这场席卷河北、中原、关中的变乱中,唐玄宗没因此落得一个国灭身死的下场,成为一个亡国之君,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安史之乱,毁誉参半的唐玄宗固然难辞其咎,不过他晚年居功自傲,开始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若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维来说,确实情有可原,这时如果能适时的功成身退,只需要一个守成之君取而代之,应该不难延续唐王朝的辉煌,可封建制及至高无上的皇权不容许他能这样做,因此我想在批判玄宗老年糊涂了的同时,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少不了封建帝制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所带来的弊病。

最后,历代文人多拿唐明皇与杨贵妃写“长恨歌”,褚人获结证隋唐事里更是将此逸闻扯成终南山的修仙怪鼠与得罪降谪的孔升真人之间一段隔世姻缘,所以咱也学着填词一首,拙作不敢妄攀古今诗词大神,只作抒情自娱而已:

再休提,纵奢天宝,宫阙多少愉逸。看霓裳羽衣翩舞,偎倚暖香温玉。迷醉里,怎难料,渔阳鼙鼓声惊起。烽烟连举,乍酒醒朝夕,红尘缘尽,魂断马嵬驿。

难消受,曾有柔情几许,逐风飘作轻絮。华清池水依如旧,深院独留凄寂。追远忆,梦回处,长生殿下相私语。韶华转去,奈续擘哀弦,悠悠千古,还长恨一曲。

长恨歌读后感2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深没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那是一条傍晚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累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愁丝带,倒映在斜日踏遍碧坪,你轻曼的溫柔,异于北疆的风雪交加,你的妖娆更有着 确立的江南地区芳韵。江南的水不求回报的将你妆望,绿林陶冶成你的淡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为浅浅的历史时间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成。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于冬季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着霓裳一样的羽衣去答复这春来的演唱。君王手上的御笔晃动了。

也许这本来便是中唐的宿命,也许一方爱的曙光即将在冷冬放亮,也许这全是冥冥之中从没休止的转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王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柔的舞姿,和烂漫季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了她的倩影。渐行渐远的车迹,回望这雄伟的金殿,天残害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流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了,缺月无音,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天的记忆力,是车如水流马如龙;今天确是伊人归去,此后阳阴。

宫阙里,依然有以前舞动的羽衣,而那影子,在一场浮华以后,悄然离去。夜,确实很孤独,晚初的村店,仅有一声时断时续的幽咽,仅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打车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懈怠,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喜欢天地。

有人说:她的有着使干万群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恬淡对曰:历史时间非柔媚女人所主,大家只见到明皇沉沦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见他本身的沉沦。

日月变成流年,她总算化作爱的殉鹊,天上一片澈蓝。长生殿里,或许仅有一对仙侣,在黯淡中抚琴,演唱。

长恨歌读后感3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世纪写作中文的,有三位女性不得不提:张爱玲、王安忆和安妮宝贝。张爱玲是读过的,安妮也略晓一二,但将这三个人放在一起,总觉得似乎还是有些不妥。开始读王安忆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就觉得这人写东西极其细腻,一读便知是个女人。即使写大历史也是用小女人的笔触,将那血腥味、硝烟味、浓烈得化不开的政治情结都融在细细的、实实在在的文字里。

读《长恨歌》前几部分时,有一种错觉:这是小说吗?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并非巨著的长篇里,看到作者对弄堂、流言甚至鸽子着如此之多的笔墨。但读后才体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这个繁华之地,才能见识它的宽厚与封闭、高傲和孤独,才能循到王琦瑶们的生活轨迹。难怪她毫不吝惜地占用篇幅去写一件衣服的一针一线。

这部书是写给上海的,写给一个女人或千千万万个女人的。从闺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儿,到名噪上海的“沪上淑媛”,再到令人艳羡的三小姐,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如果这样理所当然下去,恐怕就要与张恨水之流的鸳鸯戏文无异了。但命运不会如此地善意,他不会去同情一个不得不让人怜惜的女子,只会毫无偏颇地执行既定的规则。

一个女人,经历了两个时代,在不同的人生无奈地周旋几个男人之间。而她的悲哀在于,她永远是时尚的、不俗的、惹人怜惜的,然后结局便可想而知。阿二、萨沙、毛毛娘舅成了没有结局的结局,再也找寻不来;为她从一而终的程先生死去时不知是否带着一丝牵挂;而她临死看到的几十年前在片场的情景,仿佛是上天的先知先觉,抑或缘定因果。

尤其让我动容的,是王琦瑶四人约定的聚餐。这让我想起《红楼梦》。有人说小资情调太浓了,而恰恰是这以不稳定为大背景的温馨,更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难以逃过的阴冷。无声无响,却让人窒息。张爱玲的《金锁记》或《半生缘》也会出现类似的场景,却不会让我联想到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

从头至尾,王琦瑶都没有老去。我们依稀看到,她依然穿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发上,微卷的额发间露出满是落寞的眼神。用一个不算做传奇的传奇,讲述着她自己的故事,关于女人的,关于上海、繁华和命运的。

尘埃落定,繁华不老。

长恨歌读后感4

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而王安忆简便的做到了,甚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冰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的城,一段熨去颜色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色,却荡气回肠。

剖析王安忆的笔法,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明眸启齿间,便觉流萤回雪,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异常有韵律。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所以,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性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我的青花瓷,摸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能够入梦了。

《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为它的文字轻盈,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你自我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

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阴暗的关系网硬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之后,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个王琦瑶了。

长恨歌读后感5

实话,读完了这本书后心里挺失落的。前几日在准备考试,却硬是挤出时间读完了。

有时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瑶竟有几分相似,当然,王琦瑶的美是无法比拟的。她的美,是艳丽的,也是素净的。而她的一生,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部老电影,那种旧上海时期带着绮丽色彩的旧电影,每一个黑白的截图都是怀旧的味道。

旧上海日日笙歌的百乐门,夜夜的狂欢会,繁复而昂贵的旗袍,“叮叮”作响的老电车,还有数不清的鲜花珠宝它们堆砌了一个物质的旧上海,还有,一个女人的一生。

最难忘的是她与程先生之间的纠结。王琦瑶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们在这个女人的一生中演绎着爱情的对白。而唯独程先生,他是男主角。虽然在这部电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让人无法释怀的,也只有他了。

他的温柔,他的怯懦,他的无奈,他的小小的欢喜,都让我感动。说到底,他的情感却是最干净的,不带一点杂质的。他对王琦瑶的爱,是激烈的,也是缓慢的,有时像个天真的孩子,得到一个糖便欢喜的不得的样子,而有时候,却淡泊的如垂暮的老头儿,看透世间百态般的黯然。

程先生的一生从遇到王琦瑶开始就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他爱这个女人,无欲无求的付出,却迟钝的不知,身后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以同样的情感来对他,只是,他们的方式却不同。对她,他是叹息的,愧疚的,更是无奈的,因她对他的这份爱,而使得他对王琦瑶的爱变得坎坷了。

……

四十年有多么的漫长,可以让王琦瑶从一个纯真的少女变成一个孩子的母亲,可以让程先生独自白了头发。再次的相遇是尴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当初的分别一样,仿佛命中注定了,她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与他相遇。她转身,他抬头,一切就那么自然。她的美依旧,更添了妩媚的味道,她还是唤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说不清哀婉韵味,他亦感慨不语。

最终程先生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王琦瑶的生活,这个结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这样仓皇的离开了她的生活。他是铁了心要让她记一辈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瑶的一生中,却有无数个“程先生|”。

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的一生倘若都如王琦瑶一般,不知是悲是喜?多少繁华艳丽的生活在弹指一挥间定格成旧照片,它们在某个角落慢慢变黄,不再被人记起……

长恨歌读后感6

人的一生有长有短,长则几十年上百年,短则几个月几年。无论我们的人生是长还是短,都没有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像《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当她还是一个懵懂少女的时候,她渴望被人关注,羡慕荧幕上的电影演员。然而,世事难料,当她朝这个梦想走去时,乱打误撞的遇到了程先生、蒋丽丽还有后来的李主任,从而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人生总是在这样的渴望和不期而遇中被改写着,我们总是在计划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者我们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一颗当教师的种子,在此后的学习中不断的为这个梦想努力着,可是没有谁预料到在他即将成功的时候,从家中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打击,他可能一蹶不振,从此过上了颓废的生活,也有可能奋发图强,当上了教育领导。他的人生可能因此发生大的逆转,他的未来更是变化无常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活着才变得有意义。苏秦之所以能成为赵国的相国,是因为他在秦国的外交失败,使其父母、妻子改变对他的看法,对其不理不睬,迫使他在愤怒下熟读姜太公的《阴符》,从而能游说于赵国,使赵国国君采纳他的意见,从而封他为相。如果牛顿没有偶然被落下的苹果砸到头,就不会引发一系列得联想,从而提出万有引力定论。

无论是苏秦还是牛顿,面对各种变化,他们在此之前都没有预料到自己的成就。就像王琦瑶从没想过李主任会一去不返一样。然而,当他真的再也不能回来了,她就只得一个人面对剩下的人生了。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变化无常的岁月中面对自己的人生,看见身边的人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可是,并不是每一种人都适合这种变化无常的生活。当我们老了,只剩下女儿和回忆时,就没有谁期望这种变化再继续下去了。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经不起这种折腾了。王琦瑶就是在这种折腾中死去的。远离女儿的她,晚年照常与各种人打交道,参加各种聚会,最终在这不断的变化中不安稳的离去……

长恨歌读后感7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骊山。骊山本就是多故事的地方,相传女娲补天时就是在骊山挑选的五彩石;幽王也在此为博美人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唐明皇李隆基,也在此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人——杨玉环。

那时李隆基还是一代明君,只是陪着爱妃武惠妃来养病而已,而杨玉环,也仅仅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那时的惊鸿一瞥,就已为日后埋下祸端。一见倾心,爱恋的情绪在心里日夜疯长。

武惠妃终于在病魔的纠缠下解脱,玄宗痛失爱妃,悲哀绝望之时,他想起了骊山脚下,那天生丽质的杨姑娘。可那时,玉环已在他的亲生儿子寿王怀中巧笑嫣然,面对自己的儿媳,他定是犹豫了许久的罢。道德与情感间,他定是辗转反侧了许久的罢。那样的爱,即便在现在也是要遭受冷嘲热讽的,更何况在当时了,更何况他李隆基还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明君。

终究是情难自禁,情难自禁,他不顾外人如何言语,将那“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玉环夺了来。夜深人静时,在她面前,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是抢了自己儿子妻子的父亲,他只是她的三郎。一个情意绵绵的三郎,一个只属于玉环的三郎。

或许正是这样的平淡,才让玄宗对玉环刮目相看,才让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才有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淫无度,才有了“姊妹兄弟皆列士”“不重生男重生女”。玉环玉环,既是情人又是知己,故有伯牙摔琴谢子期,今有隆基作鼓伴环舞。

“从此君王不早朝”,终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她如此爱她的三郎,如何舍得他去亲征,他可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呵!所有爱恋,所有痴缠,在那一刻变作了“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凄凉绝艳。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人死去,该是何其的残忍,何其的心痛,却也只能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可玉环却似当真怨他一般,竟然“魂魄不曾来入梦”,一次,都没有。

曾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简单甜蜜,这不属于天家的简单甜蜜,终于化为了“昭阳殿中恩爱绝”的落寞。天人两绝,现在只愿“天上人间会相见”。可“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人生若只如初见。若他当时只是单纯的对杨家女一见钟情,或许这爱便随着时间流逝了,这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吧。可我相信,若要他们再选一次,结果,定是相同的。

长恨歌读后感8

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而王安忆轻松的做到了,甚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冰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的城,一段熨去颜色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色,却荡气回肠。

剖析王安忆的笔法,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明眸启齿间,便觉流萤回雪,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特别有韵律。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因此,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性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己的青花瓷,摸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可以入梦了。

《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为它的文字轻盈,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你自己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

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阴暗的关系网硬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后来,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个王琦瑶了。

长恨歌读后感9

她便在这辜负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后死于谋财害命。由此画了句号。

琦瑶16岁竞选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妇,李是军政界要员,不久死于飞机失事;程先生是琦瑶的仰慕者,追随琦瑶终生;康明逊是个顾首顾尾的纨绔子弟,给了琦瑶一段没希望的感情,始乱终弃;老克腊是琦瑶女儿一代的男人,给了琦瑶爱的希望,也导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倒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车坐在她身边,身材虽不高大,可那威严的姿态,却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气势。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从和听命。”

“李主任并不问王琦瑶爱吃什么,可点的菜全是王琦瑶的喜爱,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瑶是恬静美丽的,也是坚强的,她的坚强体现在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命运的不挣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对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体谅。

《长恨歌》里的爱情也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似乎只有程先生对琦瑶的爱情是实打实的。如果说王安忆与张爱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写感情态度上的相似了。细致入微的冷静客观,甚至本应该惊心动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气的。

《长恨歌》已由关锦鹏改编成电影,郑绣文饰王琦瑶,梁嘉辉饰程先生,吴彦祖饰康明逊,胡军饰李主任,黄觉饰老克腊。

我先看的电影,后读的小说。电影的`人情味要比书浓厚很多,爱情和友情都很丰富。郑绣文将琦瑶演得活色生香。梁嘉辉演的程先生,更是专情到骨头里,非常耐看。书中更多的是张爱玲式的冷冷的旁观,和略带调侃意味的冷静的叙述。

对王琦瑶这样的女人,作者作了个总结,是赞赏,是惋惜,也是慨叹-----“她们是彻底的女人,不为妻不为母,她们是美了还要美,说她们是花一点不为过。她们的花容月貌是这城市财富一样的东西,是我们的骄傲。感谢栽培她们的人,他们真是为人类的美色着想。她们的漫长一生都只为了一个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开。这盛开真美啊!她们是美的使者,这美真是光荣,这光荣再是浮云,也是五彩的云霞,笼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们的,她们宁愿做浮云,虽然一转眼,也是腾起在高处,有过一时的俯瞰。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它百年的爬墙虎。”

电影和小说,总体感觉,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不怎么搭调的。

长恨歌读后感10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长恨歌读后感11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数目恐怕难以统计,但是,当遇到了杨玉环之后,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可是当时明朝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此时的唐王朝。一个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况下,钟爱唯一一位嫔妃,除了爱,还有什么力量有如此伟大!

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问一句,唐玄宗是何许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会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吗?或许又有人反驳: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

我又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吗?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尝不知道江山与美人何者更加重要。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是对杨贵妃的这种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危难的时刻始终陪在杨玉环身边。在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如此了解爱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在寒冷的偏宫中,儿子想毒害自己,身旁无一亲信,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在这种凄惨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也只有爱,才能抚慰心中的伤痛!

唐玄宗与杨玉环虽然生活在古代,但是他们的爱情与现代爱情一样轰轰烈烈,一样刻骨铭心!

长恨歌读后感12

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

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何以为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包含了怎样的不舍与无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不愧为千古名句!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边塞军士与门前闺人执着的守望,高堂明镜额前已为风所缭乱的白发都化作滴滴泪水,却如潮流奔涌狂号,在历史与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

《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越长圆。”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哀!

《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长恨歌读后感13

上海是一个迷人的地狱天堂,一个不小心便会让人深陷其中。

文章的开头花费了大量笔墨构绘大上海及小上海,有巷子有王琦瑶有鸽子,起初不是很懂作者的用意,只是感觉这样的上海恐怕只有日日夜夜生活于其中的人才会有如此深沉的体悟。可当我看完全文后却发现开头的这些物象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它们是全文的线索,是很精致的铺垫,让后文不显突兀。

我阅读了好些豆瓣上的评论,为王安忆深感不平,她的文字是细腻却没有带毒刺,不像张爱玲。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展现了王琦瑶的大半生,描绘了大上海的40余年,也刻画了一个中国社会的小缩影。这是比张爱玲更宏达的眼光视角以及心胸的。所以我感觉她的文字更适合年轻人阅读,也更有力量,是当之无愧的茅盾文学奖。

再论文本内容,前半部分里面的人物,程先生,李主任,阿二,都没有正式的名字,我想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却在细细回味中恍然明了,对于王琦瑶而言或许他们都只是过客,都只是回忆里一道模糊的人罢了,如何记得住他们的面容。

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是不幸的,却并不能勾起我很深的同情,她的身上有太多做的成分,她的命运是作者一起笔便注定了的。性格决定命运一说在她身上得到了印证。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也越快。青春一晃而过,岁月对她是宽容的,时光流逝却讲她的美沉淀,像是一坛好酒越久越香,俞久俞酣醇。可是她只把她的美好当成了花销的资本,错过了一个有一个的人。文中有那么多的男人,而她究竟真心爱过的恐怕不多。她是幼稚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恍惚之中,从一个吃瓜的旁观者看来,她是可悲的却不是可怜的。同为女性,却心生不出任何悲悯,她将错误进行到底,进行到她被长脚掐死的那一刻。又或许她自己也未曾真真正正看懂自己的心罢。文章中作者对她有一句评论最恰当不过,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了。的确如此,她一错再错,且错得离谱。最后病入膏肓。没有长脚或许也会有其他人亲手将她退下地狱,哦,她连地狱都不被接纳。风光不过是一时的,她却执拗的想将她控住一世。外貌与智慧往往不相匹配。她的时代已经过去,她只是前朝遗老,安安静静尚可苟且偷生,风风光光必将暴毙隐晦而死。糊涂呀!

这是一部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是禁得起推敲的,岁月会淘洗沙砾,留下珍珠,证明它的价值。我不说,后人却一定会有发现的眼光。且待未来给予客观的评判。

长恨歌读后感14

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张爱玲的文笔有些相像,都是繁华里的微尘,带着微凉和绵绵的恨。

四十年的故事都要从上海讲起。这里有着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弄堂;有旁枝错节,如蜂般嗡嗡嘤嘤的流言;也有闺阁,满装的都是女儿的心思。鸽子从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里,从波涛连绵的屋顶飞上天空,穿云破雾。

从这一切里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瑶。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大喜总是难免虚张声势,再大的热闹也是一瞬间。从去片厂,照相,竞选“上海小姐”,王琦瑶平步青云,最终理所当然的在众人眼光中当了交际花。可一切终究过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里的一名护士。又经几番纠缠,最终死于他杀。

“王琦瑶原是白绢,后来就渐渐写上了字,字又连成了句,成了历史。”和吴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没有字的轻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则给她留下了浓重的墨迹,虽是华丽,却终究让她的一生走上了不归路。李主任的死,是将王琦瑶这段有关青春的历史剪下带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乱不成章节。与康明逊虽是真心诚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从萨沙到老克腊,虽是咫尺之间,却遥如天各一方。

这历史是苦涩而回味无穷的,她爱过恨过,最终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在生命最后的几秒钟里,她的思维穿越时空隧道,在怨恨些什么呢?也许自己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只是风中飘散的柳絮,在时代的风中掉落。

王琦瑶是千千万万的。天生丽质的是爱丽公寓中的王小姐,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以为花好月好,便长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梦醒了,才知道来不及了。想着过往,沧海巫山的,是曲终人散后没落的王琦瑶。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变叹息。唐时杨贵妃的歌舞再美,最终成了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梦,鸟只空啼。

我想我渐渐懂了长恨歌的意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本是将错就错,台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转千回,台下的人欢呼喝彩,皆是逢场作戏。曲终人散,余声绕梁,只剩长恨不息。

长恨歌读后感15

七月的雨,总是轰轰烈烈,来去匆忙,岂料也有那么几回淅淅沥沥,下一下午,倒含了些闺阁中的女儿气。而时代呢,时代的车轮不停向前奔,催促着一切前进,旧上海,又好似昔日一抹绚烂繁华。

看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要拣一个这样的夏日,夏日的基调一律是干脆的,如作者冷静的笔调描写王琦瑶的爱恨纠缠,而这样的雨,却恰是对了上海弄堂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情景。“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

王琦瑶,作者说是每个弄堂都会有那么几个王琦瑶。早晨推开后门拿花书包上学的是她们,和女伴们亲密地手牵着手追逐时尚的是她们。而就是这样的王琦瑶踏入一首“长恨歌”40年之久。

16岁参加“上海小姐”选举获得“三小姐”称号,“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却是给自家人享用,正合了三小姐这称呼。三小姐也是少不了得,她是专为对内、后方一般的。是辉煌的外表里面,绝对不逊色的内心。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这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中的艳情的基本元素。”

我觉得作者是特意选了这么个我们触得着、感受得着的小女儿,写她与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以及苦苦追求她却无果的程先生之间的爱恨纠葛。与李主任,她倾心相对,甚至觉得“爱丽丝公寓,那一套套的房间里,住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的人。”

合上书,默默坐着,王琦瑶的命运,当真就是千千万万个街上行走的女儿的命运。她显得那么弱小,反复挣扎也只剩下一箱金条陪她到最后。我想,她若是有蒋丽莉那么敢爱敢恨,若是不那么沉溺于繁华,结局可能完全不同。而我们又不能过分责怪她,她是那么真实的一个女子,家境没有太好,怀着那么一点小小的虚荣,又因貌美而对上层社会、对爱情有那么一点点幻想,她只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却因此陷入了“长恨”的境地。

我开始想,之所以书名为《长恨歌》,又岂仅仅是因为一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吗?或许所谓“长恨”不只是王琦瑶的恨,还是作者的恨,亦是千千万万读者的恨。恨的是王琦瑶的痴心妄想,恨的是王琦瑶的默默忍受,又或者是王琦瑶不会恨……

我看到,一缕清风,吹散了旧衣上淡淡的樟脑味,送来了青苔浅浅清香。

上一篇:胡锦涛八一讲话下一篇: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