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反思

2024-08-09

古诗文教学反思(精选17篇)

1.古诗文教学反思 篇一

辛家寨中学 安焕

1、本节课,能结合收集活动,开阔古诗学习。根据本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要求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教师要求各小组收集各种古诗,从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五部分展开归类学习活动。朗诵形式力求多样,个人朗读、男女对诵、小组合诵、配乐诗表演朗诵等。

2、唱、奏诗文,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悠扬委婉的乐曲,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文的意韵,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的审美情操得到了陶冶。在活动中,总能欣赏到孩子们动听的演唱和美妙的演奏,一首普通的歌曲《游子吟》也被孩子们演唱得是那样打动人心。

3、书、画诗文,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够培养和彰显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4、演、辩诗文,提高思辨能力。根据古诗文的部分内容故事性、可表演性强的特点,学生们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再现古诗文的`意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相声《慈母心》通过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更具有了发人深思的现实意义。

5、人人参与,提高朗诵能力。针对本班学生平时上课发言缺乏自信,胆子小,班队课也是一个锻炼机会,所以我设计主持人6人,培养一批主持人。多处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诵,参与率高,让学生上台,也锻炼了学生了他们的胆量。

通过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爱读书的孩子多了,读书韵味十足的孩子多了,随口能说出名言警句的孩子多了。

不足之处:

常态的班队客应讲究实效,少做准备,上出家常课。虽然在教学构思时我也想过少化力,上出原滋原味些。而本课有些环节如练唱歌、排小品,做课件也花了些时间。可把各小组分门别类的收集的古诗资料,向大家作汇报,而担心无味。那如何做到常态下的班队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有滋味呢,值得向各位同事请教。

学生在这节课的表现确实比以前有进步,自己朗读的水平有限,但学生的朗诵诗歌的韵律总感不够美,

2.古诗文教学反思 篇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 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 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中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笔者曾在任教的初三年级某班做过调查, 该班45 人, 其中喜爱古诗词的仅有5 人, 占11%;另有5 名学生对古诗词略感兴趣;其余的学生则不喜欢古诗词。究其原因除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外部社会的影响外, 可能还有以下几点:①古诗词距今久远, 缺乏时代特征, 格律严整, 言语含蓄, 文意难懂;②中学生生性好动, 又忙于数理化, 缺乏阅读古诗词必备的一颗“沉静的心”;③教师或止步于读背默, 或纠缠于典故, 或专注于诗歌思想, 切割了诗词的完整性, 破坏了诗歌的美感, 影响了学生的接受。

对古典诗词拒之千里的初中生, 对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却又非常喜欢, 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即如何在两者间架设桥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尝试, 力求以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从而充分领略诗词的精妙绝伦,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

于是我尝试采用咏唱古诗词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诗词歌曲着手

1、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找出5 首古典诗词原创或改编的歌曲。学生找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邓丽君主唱) 、《明月几时有》 (王菲主唱) 等;又在影视作品中找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国演义》主题曲) 、《枉凝眉》 (《红楼梦》主题曲) 等;最后在音乐课本中找到了《满江红》、《送别》、《孔雀东南飞》等。

2、课代表汇总歌曲, 安排各小组演唱, 要求唱出诗歌的情感、意境。有些同学找来相关书籍并上网查找, 力求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仔细揣摩诗词意境;有些同学找来MTV或录音带, 加深感性认识, 模仿他人的唱腔甚至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还有些同学干脆请出音乐老师, 在音准、音高、换气等专业方面进行辅导。

正式活动时, 要求演唱者提供原创诗词文本和改编后的歌曲文字, 并陈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观众在结合原诗词创作背景、意境、主旨的基础上, 着重就情感把握做出中肯的评价。有争议的, 留待课后查找资料再解决。

二、向学生适当介绍古诗词吟诵方法

学生找到的古典诗词歌曲与古代诗词的演唱和吟诵不同。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我向学生介绍了前人吟诵诗词的通常方法。

古诗词吟诵介于朗诵与吟唱之间, 文人的所谓“吟诗”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现在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文人吟诗的原貌。我便邀请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来给学生做示范, 并介绍吟诵的技巧及有关的基本知识。当学生看到老先生在讲台上闭目晃脑、俯仰自得的神态时, 干脆缠住老先生请求他指导自己学习吟诵。

通过吟诵, 学生不仅了解到古代文人是怎样吟诗, 而且对古诗词的兴趣倍增。

三、创设条件, 尽可能地恢复古诗词“原唱”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是根据某一曲调或词牌, 供歌女直接演唱而填写的歌词, 如果能让学生了解到那些非常熟悉的诗词在当时演唱的原貌, 将更引人入胜。

于是我找到了根据宋代留下来的工尺谱复原谱曲的唐宋时代诗词演唱的磁带, 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当学生在委婉缠绵的乐曲声中进行古诗词的鉴赏时, 效果往往比文字的分条析缕好得多。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的熏陶, 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后我再要求学生将现代影视歌曲中的古诗词演唱与唐宋时代的演唱进行比较, 写出研究文章, 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

现代昆曲被称为最古老的剧种, 最直接地表现了明清传奇戏剧的原貌。我们为了拓展学生视野, 选择了一些课本之外的著名曲目, 如《牡丹亭·闺熟》、《桃花扇·哀江南》, 我们找来了昆剧的CD片, 将相关内容摘录出来后进行诗词鉴赏, 在悠扬缠绵的古典乐曲声和艳丽舒展的舞台表演欣赏中, 学生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由浅入深,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进入纯文本的阶段

精心挑选和印发了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代诗词讲义, 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一般是将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作为古诗词鉴赏课, 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采用多种形式, 如老师讲解、学生介绍、讨论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同时, 注重学生笔头训练, 采用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形式, 学生一方面鉴赏古诗词, 另一方面进行中考的模拟训练,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 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的, 学生不再那么讨厌古诗词, 班级中还形成学习古诗词的小热潮。

1、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通过唱的形式, 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 学生沉浸于诗词, 古今相通, 对诗人们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的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2、古典诗词唱出来的前提是背出原文, 这样诗词背诵由原先的教师要求学生背变为学生自己要背。在一遍遍反复吟唱中, 学生已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前的语文课堂程式化, 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学生厌烦当然在情理之中。如何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 亲近语文, 这就要靠教师的引导和挖掘。将语文融入社会生活中,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让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走进作家的生活时代, 和作家同呼吸, 共命运。如此, 作家的情感就内化成了自己的情感, 学习的激情也被点燃了, 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反思拓展:

1、没有自主性的学习, 就无法培养创造性。教师总认为学生缺乏自主性, 但通过这一教学尝试, 笔者发现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当其体会到“我尝试, 我能行”时, 自主性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而且当自主性表现出来时, 学生的创造性往往会让我们大吃一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境, 真实地再现诗人当时的境遇, 学生特地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幻灯片。例如, 在制作《明月几时有》时, 他们也不是单纯地选用王菲的MV, 而是重新设计皓月当空、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资源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学习的探究性和活动中的合作性。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主性的表达和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自主活动, 也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没有自主, 就没有创造。

2、团队精神在合作性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在“古典诗词唱起来”活动中, 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象变得多样化。他们通过团队行动展开竞争, 拓展学习的领域, 彼此的学习资源得到共享, 彼此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借助互联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搜索或网上交流, 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活动中, 表演者投入地唱一次, 把对诗词的理解淋漓尽致地通过歌声传达出来;而欣赏者在感受这种情感的同时, 还结合诗词本身客观地进行评价, 并提出建议。当一名女同学在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 下面传来了一些窃窃私语。唱罢有学生质疑:《虞美人》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 以问起, 以答结, 以高亢快速的调子, 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其感情之深厚、强烈, 真如滔滔江水, 大有不顾一切, 冲决而出之势, 而女同学演唱只有哀婉之情无悲愤之感, 如果让男生尝试演唱也许会更好。这样的质疑, 对错是其次, 可贵的是学生对诗词有了兴趣, 有了属于自己的领悟。

3、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古典诗词唱起来活动中, 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针对《蒹葭》改编成《在水一方》, 学生提出疑问:《蒹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 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 致使贤士隐居, 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 此诗乃明志之作。这样, 学生对诗词就不仅仅停留于欣赏的层面, 而是上升到探究的境界。又如, 《枫桥夜泊》辞约义丰, 传达出厚重深远的内涵。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 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 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 产生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而这种韵味在改编的《涛声依旧》中就荡然无存。学生经过反复吟诵, 自己就发现了文言文及白话文语言运用上的异同。这已完全不再是教师命令下的学习, 而是变成了探究性学习。

3.美术特长班古诗单元高效教学反思 篇三

首先,与学生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我知道学生对新老师肯定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没有马上讲新课,而是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至于玩什么游戏我上课之前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本想让他们进行初高中所学诗歌背诵比赛,勾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以便导入第二天即将要学的古诗单元。但考虑到特长生语文底子薄弱,学过的古诗未必能记住多少,玩这个游戏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后来改成难度较低的成语接龙游戏,果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从中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活泼胆大,集体荣誉感强,很在意小组的加分,这无疑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其次是培养特长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所以在预习课上,我并没有按常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思考,也没有要他们提出问题。因为以他们的基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提出来了,也是从参考资料上获取。所以只要求他们先准确流畅地朗读,然后再背诵。这两个要求对于特长生而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们的耐力不够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要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确实需要费很多的心思。在朗读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齐读,其他小组注意纠错,或者是个人朗读比拼,以加分进行刺激,读的和听的都十分积极认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基础较差的男生,在读《山居秋暝》时读得不怎么准确也不怎么流畅,但他声音洪亮,还配以摇头晃脑,读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还把手一挥,把头一摆。他在朗读时似乎心领神会了王维欲远离尘嚣、隐居山中的那份洒脱。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朗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背诵时我抓住学生渴望加分的心理,提高加分额度,学生在我指定的时间内拼命记忆,争相背诵,课堂气氛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因参与而有了收获,因收获而产生了兴趣。

再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树立自信心,让特长班的古诗教学也能高效起来。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特长生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兴趣爱好选择了学特长,大部分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学特长能增加考上大学的机会才选择了学特长,很少有文化特长兼优的学生。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曾经有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到他们是被学校、老师瞧不起,被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鄙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当然这只是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而已。记得英国的约翰逊·塞缪尔在《蒲柏生平》中说过“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哈兹里特在他的《文学贵迹》中也谈到:“如果你相信你能得胜,你就会得胜。信心是胜利所必需的。”可像这样一群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的孩子,把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才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我一直在寻找他们的专业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古诗单元给了我一个机会。苏轼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用画笔展现诗中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优美画卷。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画作呈现活动中,学生相互鉴评,互相探讨。因为是他们熟悉的领域,人人都有发言权,所以参与度高,场面热烈。学生竟然在不自觉中准确把握了诗人王维在诗中营造的清新、宁静的优美意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课后学生向我感叹到:“没想到诗歌学起来还这么有意思。”鉴于此,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让学生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画出来,看谁最能理解“穿”“惊”“卷”这几个词的妙意。学生目前最擅长的是人物画,所以我让他们用画笔勾勒苏轼笔下的周公瑾形象,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形象。这样就促使他们去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了无痕迹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古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不再高深难懂。尤其是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并找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研究学生比研究教材要难得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这应当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高效课堂同样离不开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效。

4.《古诗四首》 教学反思 篇四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是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5.《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五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3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4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系诗文的方法,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较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边比较,一边区分进行理解:比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沛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6.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篇六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课时我首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看图,让学生领略生动的情趣。利用课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完成自主探究后,我再一次引发学生去读诗歌,思考分析作者看见的那些是静的?那些是动的?然后精读课文,理解诗意。“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再指名说说诗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点评。基本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思考:“从牧童响亮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为什么牧童忽然间不唱了?他想干什么?”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牧童捉蝉的情景。

7.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篇七

古诗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如何立足于课本, 有效搞好初中古诗教学便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我仔细研究了初中选入的古诗篇目, 发现选入篇目涵盖了整个古诗发展体系, 从《诗经》中的《关雎》《蒹葭》 开始直至元、明、清, 每一时期都有代表作品。且选入的都是历代诗坛极富影响力的名家名篇。如果我们能以选入的篇目为依托, 发散开去, 并坚持三年, 学生就会对中国古代诗歌体系有了一个丰厚的了解。而且, 许多重要作家, 教材上不仅选用了他们的好诗词, 还有一些优秀的文言文。古诗与古文各有自己的特点:古诗语言精炼、灵动, 而文言文的语言则具体、细腻。如果能将同一作家的古诗词与文言文勾连起来, 采用了古诗文的专题教学模式, 就可以达到“诗”“文”互补, 对学生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有很好的效果。此就以“苏轼专题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初一教材中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以下简称《记》) 一文, 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苏轼的作品。这篇文章语言平实, 但在平实的语言背后却蕴涵着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 要理解这种情感就必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较细致的了解。然而就苏轼而言, 其人生几起几落, 经历比较复杂, 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如果以简历式的方式介绍未免枯燥且不透彻。并且《记》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作者一路坎坷走来, 到了晚年, 他的情感是什么?与此前的苏轼又有什么不一样?为了让学生不仅理解《记》一文的情感还要对苏轼这位北宋才子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我教学时并没有直接进行《记》的学习, 而是设计了一个专题的教学活动, 共四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对苏轼其人作专题学习, 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性格、思想、精神、各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等有了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对苏轼的重点作品进行赏析。此时, 我把初中课本中选入的苏轼的所有作品:初一的《浣溪沙》、初三的《水调歌头》以及课外的 《赤壁怀古》等都揉捏到了一起, 并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进行赏析。因为有第一课时的苏轼专题介绍, 到了这一课时, 当学生把这些诗与作品写作背景一结合, 就比较轻松的理解了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于是我进行了第三、第四课时, 即对《记》的教学。学生有了第一、第二课时的积累, 很快就挖掘出了文字背后所显露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把《浣溪沙》《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记》进行比较, 来看一路走来的苏轼的人生变化及心态的变化。《浣溪沙》中的苏轼是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 而到了《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记》 后, 作者因不幸遭遇, 有了不同程度的感伤、悲凉。在此基础上, 我再引导学生探究:后几篇作品同是苏轼被贬所作, 但情感和心态却有微妙差别。学生经过探究了解到《水调歌头》中, 作者寄托了被贬后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伤感, 但伤感背后还有“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乐观。可当苏轼再写《记》时, 经历了“乌台诗案”, 走过了生死边缘的他, 此时依旧有被贬的孤寂与落寞, 但心态已经悄然变得平和了许多, 没有了“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的豪情。在整个《记》中, 我们读到的只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样平静的语句所折射出的作者历经生死之后的一种平和。就这样, 苏轼在远离京城的儋州渡过了自己的余生, 后来遇赦,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结束了自己66岁的生命。一颗北宋文坛的明星就这样殒落了。经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后, 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便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而且诗文结合, 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

8.谈谈古诗文教学 篇八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需求欲望,实现文本向人本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古诗文教学都是在统一的教材下进行的。语文教师没有选择的余地,无法顾及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只能以本为本来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厌倦、应付,哪里还谈得上接受并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不妨根据学生的需求对课本内容做一些人性化的调整。在备教科书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教七年级学生学习《童趣》这篇古文时,笔者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并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反复地诵读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口、耳、心、眼多种感官同时感受文章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把深藏在脑海深处童年的信息积极地调动起来。学生呢,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就能很快地进入到一个童趣十足的孩子世界,从而开始喜欢上古诗文课。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课外的读物。像《菜根谭》《弟子规》等。这些课外读物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古诗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回归古诗文的德育功能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古诗文教学中。让古诗文中的德育功能回归语文课堂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排斥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相反,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感悟中得到品德的提高,依赖于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理解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因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操品德的培养。因此应回归古诗文的德育功能。

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可以一边指导学生积累古诗文知识,一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仕途失意时虽有点莫名的惆怅和感伤以至产生消极“遁世”的思想。但在词的结尾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又表现出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绪。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同时让他们懂得如何积极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三、古诗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讲授法作为传统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被看作是“填鸭式”或者是“灌输式”的代名词,被很多人所否定。其实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在该讲解的地方必须讲解,否则学生将会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只不过在进行此过程时要和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老师在讲授知识时要把学生的因素考虑在内。教师可采用设疑、启发等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

比如在讲《木兰诗》这首诗时就有许多学生不了解的内容,例如(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什么要那样解释?(2)“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等,这些问题学生提出来,笔者并没有立即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又设计了一些小问题,比如:(1)在战场上经历过许多次战斗之后,“将军”们都死了,而“壮士”都回来了,这可能吗?依你的经验判断一下战斗后的情况。(2)在你所看过的电视剧或电影中有过女扮男装的镜头吗?请你谈一谈。学生们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会从不同的生活体验出发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的探究因而得到答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评的。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适时适当的讲解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让他们参与了,他们才拥有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古诗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七至九年级目标解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于古文的处理,我们要把握好一定的度,以培养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为主。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七至九年级学段中,语文课本上选用了大量优美的古诗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欣赏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这样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出了春天的小雨在风的伴随下悄然而至人间的动态美,一个“潜”一个“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绵绵、万物被滋润的过程美。

2.欣赏传统文化的图画美

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对音乐、诗歌、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我国的古诗词作者大部分都是唯美派,他们不但要求自己的作品内容隽永,而且可以让读者欣赏到美丽的图画,以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诗配画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欣赏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魅力不仅在其语言和写景上,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在优美的诗句中蕴含一种极美的意境。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词中,作者通过简单的28个字就为我们创设了秋风吹起,游子备感孤独、凄凉的意境。

古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9.古诗赤壁教学反思 篇九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对背景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习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10.古诗《春雨》教学反思 篇十

《春雨》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节选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四句为教学内容,全诗围绕着“好雨”一词,具体表现了春雨应时而生,滋润万物的情景,赞美了春雨善解人意,不好声张的品格。

这首诗通俗易懂,而且它又是我们课外古诗要求背诵的篇目之一,全班孩子都已经会背诵。根据这一现象,备课时,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1.了解作者:根据预习情况,让孩子简要介绍杜甫,说出朝代、雅号即可。2.初读古诗。结合预习,简要讲解生字后,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理解诗意,读好古诗。围绕“这是怎样的一场好雨?”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进一步理解诗意并启发学生春雨具有善解人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体会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在学习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4.背诵古诗。5.拓展设计。包括了解《春夜喜雨》全诗并简要介绍诗的特点;故事大变身(根据原诗,换去一到两个字,变成自己的创作);学生展示自己了解到的还有哪些与春天有关的诗。6.作业:读读背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整个教学步骤较为合理,各环节相扣,让学生从知诗人、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最后能够背诵,逐层深入地展开教学过程,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再好的课堂都是遗憾的课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如果改进以下几个方面那一定会有更好的`课堂呈现:

1.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预设时过于生硬。围绕“这是怎样的一场好雨?” 在理解诗意的环节时,放开让学生自由回答,而不要逐句带着学生分析,这样显得比较生硬,失去了课堂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自由想象说话,教师随生而走,学生说到哪教师分析到哪,点播到哪。

2.环节上可以稍作调整。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环节,设计想象说话“假如我是---------,我想对春雨说:----------。”结合学生的发挥,此时应进一步启发孩子:“春天里美好的事物太多了,你能列举出一些吗?”学生发言之后可以直接导入拓展:古诗大变身环节,让学生们换去一两个词改编新诗,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打开,写作素材增多,课堂呈现会更好。

3.教学语言要简洁,教态要大方得体。近两年担任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工作,课堂上生怕学生们听不清或是听不懂,养成了语言嗦,重复的不良习惯。其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今后的课堂上还是应该做到言简意赅。另外过度的课堂亲和力会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不可取。

4.还要进一步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任何一节课堂的完美呈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的,对于教材还要继续多读、多思。

5.多向名师请教,多与同伴交流,加强个人反思。好的课堂不是自己“闭门造车”,而是“打磨”出来的。今后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勤学习、多请教、深反思,“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11.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篇十一

古诗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如何立足于课本,有效搞好初中古诗教学便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我仔细研究了初中选入的古诗篇目,发现选入篇目涵盖了整个古诗发展体系,从《诗经》中的《关雎》《蒹葭》开始直至元、明、清,每一时期都有代表作品。且选入的都是历代诗坛极富影响力的名家名篇。如果我们能以选入的篇目为依托,发散开去,并坚持三年,学生就会对中国古代诗歌体系有了一个丰厚的了解。而且,许多重要作家,教材上不仅选用了他们的好诗词,还有一些优秀的文言文。古诗与古文各有自己的特点:古诗语言精炼、灵动,而文言文的语言则具体、细腻。如果能将同一作家的古诗词与文言文勾连起来,采用了古诗文的专题教学模式,就可以达到“诗”“文”互补,对学生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有很好的效果。此就以“苏轼专题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初一教材中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下简称《记》)一文,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苏轼的作品。这篇文章语言平实,但在平实的语言背后却蕴涵着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要理解这种情感就必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较细致的了解。然而就苏轼而言,其人生几起几落,经历比较复杂,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如果以简历式的方式介绍未免枯燥且不透彻。并且《记》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作者一路坎坷走来,到了晚年,他的情感是什么?与此前的苏轼又有什么不一样?为了让学生不仅理解《记》一文的情感还要对苏轼这位北宋才子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教学时并没有直接进行《记》的学习,而是设计了一个专题的教学活动,共四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对苏轼其人作专题学习,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性格、思想、精神、各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等有了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对苏轼的重点作品进行赏析。此时,我把初中课本中选入的苏轼的所有作品:初一的《浣溪沙》、初三的《水调歌头》以及课外的《赤壁怀古》等都揉捏到了一起,并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进行赏析。因为有第一课时的苏轼专题介绍,到了这一课时,当学生把这些诗与作品写作背景一结合,就比较轻松的理解了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于是我进行了第三、第四课时,即对《记》的教学。学生有了第一、第二课时的积累,很快就挖掘出了文字背后所显露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把《浣溪沙》《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记》进行比较,来看一路走来的苏轼的人生变化及心态的变化。《浣溪沙》中的苏轼是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而到了《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记》后,作者因不幸遭遇,有了不同程度的感伤、悲凉。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探究:后几篇作品同是苏轼被贬所作,但情感和心态却有微妙差别。学生经过探究了解到《水调歌头》中,作者寄托了被贬后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伤感,但伤感背后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乐观。可当苏轼再写《记》时,经历了“乌台诗案”,走过了生死边缘的他,此时依旧有被贬的孤寂与落寞,但心态已经悄然变得平和了许多,没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豪情。在整个《记》中,我们读到的只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样平静的语句所折射出的作者历经生死之后的一种平和。就这样,苏轼在远离京城的儋州渡过了自己的余生,后来遇赦,在返回京城的途中结束了自己66岁的生命。一颗北宋文坛的明星就这样殒落了。经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后,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便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而且诗文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种以课本为依托的专题教学,即弥补了课本古诗文量小的缺陷,又使“诗”与“文”相辅相成,让学生对作家及作品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把握。避免了知识零散地堆积在学生大脑如一团浆糊难以互相勾连的不足。这样,把知识以专题性的模式梳理成体系,学生理解得很透彻,掌握起来自然就比较容易了。

12.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 篇十二

一、借助音乐来营造氛围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音乐和文学同被称为人类的灵魂,在震撼人的心灵方面必然有着其相通之处。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如,教授李煜的《虞美人》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可以听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二、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哲理

许多诗歌浅显易懂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局限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以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看事物不能只看一面,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从生活当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让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作品,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主题,从字里行间感悟诗歌蕴含的深邃哲理。

三、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感

诵读诗歌就是揣摩诗人的心声。作为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感。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笔者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描绘雨后的春色,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自己对春雨的由衷赞美,以及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去读这首诗。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杜甫本人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然,为加强学生在诵读时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范读不同风格的教师的朗读,或在学生诵读时配上相应的音乐,并在屏幕画面上显示醒目的插图、动画等。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导读方法,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学生便能较好地把握吟诵时的情感体验。

四、引导学生想象

诗歌离不开想象,想象性是诗歌的一大本体特征。诗性的智慧是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它的形式是想象,结果是创造。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简单叙述,而是一种想象的加工。如,杜甫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和“润”这两个字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借助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笔者在诗歌教学中,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边塞苍凉的壮丽,还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静谧之美;无论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雅的水墨意韵,还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清朗自然,轻松愉悦,这些形象之美没有作详细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借助自己的想像,再现诗中的画面,用心灵感受那诗意之美。

五、举办古诗文主题活动

13.《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篇十三

古诗与现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头等而事,而借助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平铺直叙地逐词逐句地提问讲解或问题居高临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均会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效果。我认为,问题的提出,关键所在是把准脉搏,切中要害,难度适中,当问则问。如教学《山行》一诗,全诗28个字共写了六处景物,弄清楚这六处景物极其特点也就成了理解诗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全诗写了那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顺着对这一问题的逐步理解,结构严谨的诗当现代文来学,化难为易,学生学来积极踊跃,老师教来轻松自然,丝毫无“滞”、“涩”之感,效果明显。

二、当讲则讲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属于唐宋时期,历史久远,文言色彩浓厚,故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异解现象。对于这些词,老师若让学生采用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去理解,势必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且凭小学生的。能力未必能找到确切答案,反而影响了对整首诗的理解;若片面追求启发式,必生搬硬套,故弄玄虚,使古诗教学苦涩无味。我以为,像这些词,就应“当讲则讲”,即向学生毫不保留地讲解,灌输。如《山行》一诗,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两字的理解,就可采取老师向学生完全讲授的形式,省时省力,效果实在、明显。

三、当议则议

古诗,讲究韵律,结构严谨,用字精当,有些字词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体诗句中理解一时又很难与整体连成一片。这些字,往往要经过老师的诱导和学生集体的讨论才能逐步得出结果。同时也很好佳地锻炼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字词理解,决不可轻易放弃,应“当议则议”。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让学生自学则会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师讲解则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理解也不会深刻。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小问题诱导学生讨论:

1、诗写在什么季节?

2、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这样的景色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在回顾全诗逐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深刻地领悟了“寒”字的意思。

四、当放则放

大凡唐宋古诗,内涵丰富,意义深邃。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文化水准对诗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所以古诗教学,若局限于对表面诗意及浅层次的且固定式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上,不仅把美诗学死了,还遏止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以为,古诗的教学,能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和思想感情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等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会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对诗进行较深层次的感悟,即需“当放则放”。如《山行》的教学,在学生能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没有结束教学,而是设置一个学生能自由发挥的过程,即让学生根据诗所描绘的意境,扮作诗人,亲自去感受大自然,再感悟诗意,并写成小品文。而之后,当学生再一次回过头来品味诗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一句句生疏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场面。

14.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十四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15.让古诗文教学充满趣味 篇十五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存在很大的时空差距,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所以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有的老师只求诵读,不求感悟,让学生一味地“读”,读得无趣、读得乏味;而有的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逐词逐句进行理解。诸如这类“重朗读、轻感悟”的满堂“读”教学,或是“重理解、轻品读”的满堂“灌”教学,都使得诗文意韵、古人情怀在机械的朗读或枯燥的讲解中完全丢失,影响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鉴于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教学应在“趣”字上下功夫。

一、导入激趣,打开学生兴趣的闸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课,好的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堂课学习有良好的开端。

⒈故事激趣

听故事是小学生的一大乐事,导入时运用此法,可以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教师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省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呼?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呼?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万家酒店”。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

孩子们听完故事后,增加了学习兴趣,,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文早已悄然的印进了他们的脑海。

2. 生活激趣

除了故事,生活中的事和物也可以拉近孩子们和古诗、古人间的距离。一老师在执教杜甫的《绝句》时,以报菜名的形式引出古诗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这样引导:“中午快到了,小朋友们肚子饿了吗?我带来了几道名菜,第一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边说边用投影仪展示由几根绿色的大蒜叶和两个蛋黄做成的菜,同时要求学生帮老师报报菜名。如此新颖的导入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为老师报菜名。就这样开始了古诗文的学习。老师把四句诗作为四道菜的名字,菜—菜名—诗句,通过展示四道名菜、学报菜名等寓教于乐、趣味盎然的教学环节,学生乐学、爱学,为感悟体验打下了基础。

⒊音乐激趣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所表达的志趣、抱负和情感为“志”,然后再把它用美妙动听的音调唱出来,并传之久远曰“咏言”。古诗词中的上乘之作,都是言简意赅、蕴含丰盛,让人一唱三叹,引人遐想的。如岳飞的《满江红》,文辞慷慨激昂,情调悲壮雄健;王维的《阳光三叠》,词曲一唱三叠,让人暗自神伤。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积极提倡以歌曲的形式来演唱古诗词。他把《明日歌》、《春晓》等诗都配上了乐曲,古韵谱新曲,让孩子们觉得古诗不再遥远,和古诗产生了自然的亲近感。

开课时放一放这样的古诗吟唱曲,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就自然地起来了。

二、体验感悟中激趣,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体验、感悟古诗的意境、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靠老师的讲解突破难点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不知所云,一脸茫然。实践证明,突破难点还要以“趣”为先导。

⒈诵读激趣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听名家录音,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等形式,逐步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比如,教师按“平长仄短”的规律引领学生吟诵古诗,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很快被调动起来。在有趣的吟诵中,学生自然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获得审美愉悦,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2. 画面激趣

古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可以通过感性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一教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借助注释了解了“烟花三月”的意思后,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想象柳绿花红的春日,再把脑海里的画面描述出来。春日是学生熟悉的,描画春日图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和沉睡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在学生的想象中,抽象的诗句变成了可感的画面,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逐渐走进了诗歌的意境。

再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老师借助简笔画,画出了草的枯荣,画出了草的生命力。再加上他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的语言,引领二年级的小朋友领悟了草的精神,给学生留下了学习古诗的美好感受。

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画面亦可激发兴趣唤醒想象。一教师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借媒体展示水光潋滟和烟雨蒙蒙的西湖风光,学生在惊羡之余,感悟力被唤醒,逐渐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⒊整合激趣

通常我们教学一首古诗时,会将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这就是古诗的扩充与整合。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再如教学古诗《赠汪伦》后,分别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作者李白是用深情的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⒋表演激趣

古诗教学,不可千篇一律,陈腐呆板。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在小学课本中收集的一些古诗,很多都是表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之作,角色鲜活,童趣无限。比如《所见》《垂钓》《夜书所见》等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让孩子们去体验作品中的角色,根据文本去演一演角色或摆一摆姿势,在群体的互动中来快乐学习,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在《所见》中,针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教师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同桌互相演一演诗中这个可爱又贪玩的牧童。虽然对于诗意没有去讲解什么,但孩子们一点也没有理解的障碍,捕蝉的动作表演得栩栩如生,仔细地循声寻找,蹑手蹑脚的动作,闭口而立的小心模样,在这样的角色表演中,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孩子们已经自己领会了这首诗。

16.“读”为主线教学古诗文 篇十六

一、读通读顺,感受古诗文的语言文字美

读为主线,把全诗读通、读顺是古诗文教学第一个层次的读。这个阶段要把古诗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晓字义,做到字字会认,句句读准。指导学生把诗文读通、读顺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可以自由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可以开火车读,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声练读的机会;可以默读,“凝神屏气,静心读书”,通过圈、画、批,在默读中查阅注释和工具书,习得生字字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可以听教师范读或个别学生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欣赏、反思,对照自己,产生想再次阅读的愿望。

这一层次的读,要求扎扎实实认生字,认认真真读诗文,在读中感受古诗文语言的含蓄、凝练,初步体会诗文中语言文字的美。

二、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文的艺术美

读为主线,读出节奏和韵律是古诗文教学第二个层次的读。节奏和韵律是两个层面不尽相同的概念。节奏是指语言、歌曲、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也是如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类型,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诗文的节奏美。如,画小节打节拍读。可告诉学生读诗的妙招: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划小节的地方要停而不顿,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敲打节拍或是看着教师的手势读。又如,师生合作复沓回环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教师读;反过来,师生对换读。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回环读。再如,教师有节奏地伴有动作读。这样的读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悟出有节奏读的方法和要领。韵律是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读到平声时声调延长而高扬,读到仄声时声调急切而短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平声扬仄声抑。古诗的平仄是交替的,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读起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就像唱诗一样。押韵也分押平声韵和仄声韵。押平声韵时声高扬并持续延长,押仄声韵时语音短促,戛然而止。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游园不值》一课时,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来”字读得高扬悠远,叫人至今难忘。

总之,这个层次的读,节拍要鲜明,声调有起伏,根据诗中的平仄韵律,高高低低,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一咏三叹,就能够读出抑扬顿挫、荡气回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读出诗情和画意,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

读为主线,读中悟情。一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情写照。走进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诗人眼中的诗情画意,体悟诗人心中的悲欢离合,用深情的读表现出来,是古诗文教学第三个层次的读。

1.抓诗眼悟诗情。诗眼即诗文中的关键字眼,是诗文的主题所在。抓住诗眼就能统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奠定基础。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诗人在诗中用了三个字概括全诗的内容,那就是“江南好”。诗人又是怎样描绘江南好的呢?读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抓诗词品诗意。抓住诗中可以表达诗的核心的字、词或词组进行品诗意、悟诗情的学习,进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诗文。如,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个“弄”字,让牧童从诗的后面走到了诗的前台。一个活泼可爱、俏皮自在的牧童形象映入眼帘,让人又怜又爱。读——读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再如,李白《望天门山》,可抓住诗中“开、回、出、来”等核心字,让学生感受山之气势、水之澎湃。山的热情、水的欢快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读——读出山水的气势,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3.抓画面入诗境。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且画是有形的诗,诗却是无形的画。通过意想诗中的画面,就能嗅到诗人的气息,感悟诗人的情怀。如,杜牧的《山行》,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深秋山间色彩斑斓的风景图。图中有红的枫叶、白的云朵,有人家,还有停车看枫叶的诗人。眼中的画面,心中的景色,把作者和读者融为一体,读——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

四、变读为唱,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

读为主线,变读为唱。把一首首古诗文变成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让学生放声歌唱,是读诗、悟诗、记诗的最高境界。诗歌诗歌,说明中国的诗和歌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诗是可以拿来唱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大多是五言诗和七言诗。每首诗都节奏鲜明、音调委婉,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经典,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更是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其一,可以引用新编歌曲。如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写的歌曲就有不少,学生随着美妙的旋律,唱着学过的诗词,心情愉悦,乐在其中,记在心里。其二,可以新曲套古诗。让学生根据诗词的情感基调和意境,自由地选择曲调来唱。其三,可以师生合编歌曲。师生根据诗词的基调,联想生活,想象画面,有感而唱。也可以接力编,教师编前半部,学生接编后半部,看谁编得好。其四,可以请音乐教师谱曲、编曲、填词或教唱。歌曲在课内既可供倾听欣赏,也可供表演歌唱;既可以用在课的开课,也可以用在课的中间,还可以用在课的结尾。它是灵动的、赏析的、表达的、积累的,一切随着课的流程和课感而呈现。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枫桥夜泊》一课时,一开课就让学生歌唱陈小春作曲的《涛声依旧》。如果让学生背诗词是很难背完整的,但一经歌唱,却是一字不漏地唱全了。在歌声中,学生的思绪慢慢地飘向了千年前那无眠的钟声里。变读为唱,它既是一种尝试,更是学生心中的一份喜爱。优美动听的旋律,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诗词音韵,让学生与诗人同喜同乐、同悲同恨,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17.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十七

郑州市中原区育才小学

栗 芳

在本次中原区古诗词教学研讨会上,我执教了一首词--《渔歌子》。我先从背积累的古诗词引入课题。然后,我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词,达到正确、流利。接着,我从“不须归”切入,以“渔翁为何不须归”为主线,解诗句,入诗境。最后,我用置换角色的方法创设情境,引生思考:渔翁仅仅是在钓鱼吗?从而感悟诗情: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

课上完后,感觉非常不好。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与文本的互动都不够到位,教师一直在拉着学生往前学,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和参与热情都不好。

课后,许主任进行了总结和评课。首先讲的是如何备课。备课是让课堂高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总的备课理念与步骤是大致相同的。其中给我触动最深的是“通备教材”和“备单元”,以后我一定要试着这样来备课。

完备课问题,许主任进行了评课。对我执教的《渔歌子》,许主任肯定了优点,但更多地是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评。虽感难受,深受打击,但对于现在才能鼓起勇气进行反思的我来说,不可否认,她的批评当真是一针见血的。如:本节课丝毫没有提及单元主题和单元要求,脱离了基本的文本要求;在“吟诵”环节混淆了诗与词的基本特点,给了学生错误的知识;等等。甚至,许主任还为《渔歌子》重新设计了流程,加入了大量背、默、练的环节。这些都是很朴素的课堂理念,是当今热闹、浮华的语文教学所缺少的东西,很宝贵。

本次古诗词教学研讨会令我思考了许多。对于许主任讲的观点,有些我非常赞同,但也有一些我有不同的意见。许主任批判了沙老师过深、过多地指导和拓展,批判了我让学生“表演读”古诗词,她一再强调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目的是“积累”,强调课堂上可以用一半的时间来背诵、默写、做练习。猛一听,似乎就应该是这样上,但细一思索,却又不然:首先,公开课与常态课是不一样的,不能拿一般常态课的要求来评价公开课,公开课表达的更多的是理念与教法,它所承载、所蕴含的内容肯定会多一些,肯定会比常态课变形一些。其次,对于小学古诗词课来说,把积累做为目的是对的,教学生了解学古诗词的步骤“释词--解意--悟情”是对的,要求学生当堂达到背默也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一首古诗词都这样学、这样背、这样默,效果会如何呢?为什么学生反复背默却背完就忘、屡默屡错呢?为什么学生学了好几年的古诗词,背默了几十首古诗词,却对古诗词毫无喜爱之情呢?为什么学生在考卷上描述古诗词时所呈现的语言如此苍白与贫乏呢?为什么生活中学生在身处相似的情境时,所学、所背、所积累的古诗词不能脱口而出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古诗词教学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感情,没有让学生在轻松中走进诗词的意境中,没有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我认为,小学古诗词课的定位应该是--欣赏与积累。这里的“欣赏”并非许主任所说的“赏析”、“鉴赏”,而是指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在兴趣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特点,感受诗词的魅力,轻轻松松地达到积累的目的。我一直都坚信:兴趣比背默更重要。兴趣可以给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大门提供更多更持久的动力,这远比让学生枯燥地背默几首古诗词重要,也远比只教学生学会理解古诗词的步骤重要。当然,我并非否定“背默”和“教学步骤、方法”,但是在掌握步骤、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致力于引导学生依据词句,进入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古诗词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词的“言简意丰”。因此,只要教师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感受到学古诗词是快乐的,愿意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想象、去写,甚至愿意在课下多读一些古诗词,这就足够了。至于教师采用什么教法,无可厚非,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路不止许主任所说的这一条。

有人说,比起医生、律师、技术工等职业,教师的职业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说教师就是“教书匠”,只要是人就能当教师,话虽难听,但却能令人深思:今天的教师们,我们难道真的要像许主任所说的那样,只要按照课程建设中所教给的课堂流程去上就行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人人都可以当教师了,我们可以“下课”了。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

发布:周莉东

时间:2009-12-10 11:27:46 来源:兴庆区教育局信息中心

点击:3461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在一次研讨课上,原本想选篇阅读课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诗是我一直很困惑怎么去教学的一种文体,不如就选古诗吧,这样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知道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课堂开始导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是以图片的形式导入,继而介绍古诗的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感悟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从而体会王维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的思想感情。在导入时,虽然我介绍了重阳节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要聚在一起登高、喝菊花酒、赏菊、佩带茱萸等。但在这个方面我是一笔带过,如果我能以图片或其他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这样一种场景,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也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其次,对诗歌的理解上,学生一直停留在浅层次,而我没有适当的去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挖掘,从而使学生没有完全的理解诗意,读的效果也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从知背景,知试题,知诗意等,我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我却没有考虑到孩子们心中的需求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诗中“独”、“异”、“倍”、“遥”、“少一人”等一些重点字词,孩子们都能够大体的理解。但就如老师们提出的那样,“遥”到底是有多“遥”?这时候,可以通过地图让学生体会到遥的距离,从而更好的感知王维在离家几年的时间中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少一人”少的到底是谁?如果你是作者的亲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学古诗时的一些技巧。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还有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古诗教学反思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学生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静夜思》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学生图中的内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假如小朋友们就是诗中的劳动人民,看着自己种的粮食被人夺走,而自己却要挨饿,你的心情会是怎样?”“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学生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古诗教学反思

南关学校 许富贵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金色的童年!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苍松怪石图题诗》这首古诗时,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苍劲挺拔、饱历冰霜的松树,把诗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画中,融入诗中,去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出来.2.注重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上一篇:中学第二学期教科研的教务工作总结下一篇:白色情人节送男朋友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