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下数学教案

2024-07-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四下数学教案(精选8篇)

1.新人教版四下数学教案 篇一

第五单元 环球风采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

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

聆听要求:

a. 歌曲的情绪?

b.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

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

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

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 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 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 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火车咔咔咔》

2、创编节奏为《火车咔咔咔》伴奏

教学目的:

1、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综合训练

注意:发声要均衡、声部要和谐。注意力度的变化。

集体演唱《红蜻蜓》

二、欣赏

1、导入:请学生回忆新年时的快乐情景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介绍:一种是作为歌剧或者舞剧的开场音乐,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另一种是带有标题的独立器乐曲。

3、初听全曲,请学生说出总的气氛情绪。

教师弹奏主题旋律,请学生跟着哼一哼。

4、复听乐曲,请学生注意那几段是重复的?

为乐曲分段。

5、分段细听乐曲,请学生说出乐曲各部分的不同之处。

6、完整复听。

7、表现音乐,分小组设计表演。

(1)用“啦”演唱、乐器演奏或用节奏也起伴奏。

(2)乐器演奏、用节奏乐器伴奏、创编舞蹈或律动动作。

(3)为旋律填歌词演唱。

教学反思:

2.新人教版四下数学教案 篇二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认识新朋友乐乐, 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 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 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 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 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 再选2固定在个位, 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 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 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 碰见两个新朋友, 想跟他们 握手表示友好, 每两个人握一次, 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 来给大家送点心了, 面包、包子、饼干, 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 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 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 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 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 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 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 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 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 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 直接导入, 进入密码门, 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 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 又为了方便做课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 (变成排列问题, 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 吃, 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 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 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 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 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 (课本中) 用 红、黄、蓝 3 种颜色给地图上 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2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3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3.新人教版四下数学教案 篇三

【关键词】研读 小学数学教材 应用

一、对教材内容的研读

(一)新人教版教材内容安排合理

新人教版教材在课堂内容安排上更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鲜活的场景,掌握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上,也摒弃了老旧的教学思想,把探索数学奥秘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积极获取新知识,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了主观能动性以及对知识的求知欲。

(二)新人教版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变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生活背景的课堂要素,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多教学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实际,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新人教版教材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人教版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目的。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解题思路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数学的观点越独特、越充分、越深刻,也就越容易发挥自己的开放性思维,这样,有利于从小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新人教版教材提供了选择性资源

在新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由阅读栏目可供学生和老师选择性地学习,还有小实验、课外调查研究、动脑筋活动等新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的发展。选择性更多,对教师而言,课堂的授课方法也就可以更加灵活多变,给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二、对教材的合理应用

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系统地把握教材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教材内容,不能将大胆的创新发挥到更改教材顺序的程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个知识点属于哪个年级,认真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对教材总体把握,从而更好地利用教材。例如,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中学习了直角,要求学生判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比直角小,但是在第四册才给出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统筹整理,在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对顺序进行调整。

其次,教师应该正确解读教材内容。教师能够正确地解读教材,将教材上的知识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方法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书中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选择出能够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就更容易掌握课堂所学。

第三,教师在学会尊重教材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适当地超越教材。对教材的应用不能刻板死性,要活用教材,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在讲解《比的意义》的时候,书中所选的配图是神舟五号顺利完成升空任务,杨利伟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以及联合国国旗,用国旗的边长引出比的含义。但是,书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2003年发生的事情可能没有任何概念,也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做到与时俱进,用学生经历过的事情来举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将课件上的图片改为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将要升空时三位宇航员背后的国旗作为引导实例。同样是以国旗作为参照,但是前者是10多年前发生的,那时候学生还小,后者更加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识。加工、整合、重组后的教材,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很多蕴含在教材中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底蕴都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对教材内容是一个补充。能够挖掘教材的深层次含义、拓展教材的广度的数学教师,才是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才有机会无限延伸。

第四,教师要注意开发教材中的习题资源。教材中的习题有教育、评价的功能,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对这些习题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灵活运用这些习题功能的目的。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实用性价值的体会,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道路做好铺垫。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要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对教材的理解,充分体会和认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教师应当注意端正自己对待教材的态度,做到研读教材、活用教材,不脱离教材的本体,又能有自己合理的创新和发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深入得当,有利于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曹飞羽,李润泉.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鄂教版四下灰椋鸟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内化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适时适度的有效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读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理解,读中想象交流,读中积累内化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受到情感熏陶,启发思维,健全学生个性,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导,质疑激趣。

1、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和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处一个地球。平时,在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鸟儿?

2、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吗?(生答:没有。相机板书课题,重点指导:椋

liáng)

3、难怪大家对它充满了好奇。那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质疑)

设计思路:通过谈话引导,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动机,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汇报,理清层次。

(1)、学生说灰椋鸟的外形。(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出示灰椋鸟的投影片)

师:这样的外形,在作者的眼里觉得灰椋鸟怎么样?(生答:根本就不好看。)

师:根本就不好看,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反问句来强调她的看法。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

(2)、我们了解了灰椋鸟的外形是一点儿也不好看。你还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生答:归林的情景)那么,课文中哪几小节写的是这些场面呢?(三、四、五自然段)

(3)、第二、六小节分别讲了些什么呢?

3、教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先写灰椋鸟的外形,再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等候灰椋鸟归来,接着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最后写作者的感想。

设计思路:让学生快速阅读,理清课文层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梳理、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精读课文,互动感悟。

课文四部分的内容当中,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呢?(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同学们,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选择好位置,静静地等候灰椋鸟归林吧!

1、师读第三小节,渲染情境。

2、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小节。无论你看到的,还是你听到的,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读第四小节)

3、学生汇报交流:

(1)、生朗读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等重点词语来谈感受,体会鸟的多和壮观。

②、文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排空而至、浩浩荡荡)指名读这两个词语,读出壮观的气势。

③、观看课件,学生练读这段话,体会灰椋鸟的壮观场面。

④、齐读。

(2)、除了看到的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如果你现在就是归林的灰椋鸟,你会怎样倾诉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或者你是如何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呢?(学生想象说话,并抓住“倾诉、呼唤”这两个词指导学生练读,体会语调的变化。)

③、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置身在刺槐林内,眼前是鸟儿飞舞的身影,耳畔是鸟儿悦耳的鸣叫,这一切统统交织在一起。作者先写了看到的排空而至的情景,再写了鸟儿欢乐的鸣叫,很有条理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自然流露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5、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吧!(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思路: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加上教师的相机引导、点拨,让学生真正领悟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达到了学生与教师、作者、文本的和谐对话。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儿越来越少了,可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内尽情地飞舞,尽情地欢唱。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用心去感受灰椋鸟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吧!

1、请在小组里自学第五自然段,找出你们喜欢的写鸟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们喜欢的原因。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巡视时,提示:发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不要轻易放过,自己多读几遍,把你喜欢的感觉读出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灰椋鸟是“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在作者的眼里根本就不好看,而此时此刻,是大自然赋予它们无穷的魅力。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像是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作者不由得发出惊叹。

(3)、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②、练读;③、齐读。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1)、生谈感受,感情朗读。

(2)、师:同学们,刚刚排空而至的那么多灰椋鸟,此时全部栖息在刺槐林中,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情景,那就是——“百鸟争鸣”。所有的鸟儿都在引颈高歌,所以,作者听起来才好象“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3)、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去听一听百鸟争鸣的情景。这么多同学举手,认为自己读得好的都站起来读。

4、如果说刚才灰椋鸟归林的时候,是一首动听的奏鸣曲,而此时百鸟争鸣就汇成了一曲雄浑的交响乐。谁能完整地展示一下现在林中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思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纷纷读议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作者在兴奋之余,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小节。

2、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

3、正是因为林场工人为它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灰椋鸟才得以快乐的生活着。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的由衷感谢,以及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欣慰。

四、介绍作者,升华主题。

1、介绍作者及生平事迹。

2、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3、读完课文,听完了歌曲,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作者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4、再次有感情地最后一小节。

设计思路:介绍作者、欣赏歌曲,这两个环节的安排,为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架设了心灵沟通的桥梁,产生了情感共鸣。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崇高精神境界深深感染了学生,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灰椋鸟》课文原文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5.最新苏教版四下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晓“提手旁”的形态特征与写法,探究“提手旁”在不同汉字中的书写变化规律,并通过练习掌握“提手旁”的书写方法,写好含有“提手旁”的“抱”“持”“授”。

2.培育正确的毛笔书写习惯,感受书法文化,初步感悟汉字的形态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提手旁”的写法。

2.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抱”“持”“授”这三个字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1.带有“提手旁”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

2.带有“抱”“持”“授”三个字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3.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看图猜动作

1.(抱)

2.(持,表示拿住,握住)

第 1 页,共 44 页 3.(授,表示给予,一般用在授奖、授勋章、授旗等方面)

(二)初识提手旁

1.咱们猜的这些汉字,都和手部动作有关,所以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偏旁——“提手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多宝塔碑》中“提手旁”以及含有“提手旁”的字的写法。

2.瞧(PPT出示)“提手旁” 由哪些笔画组成?属于哪种形态的偏旁?(PPT出示:“桃”中的“木”字旁为长方形(瘦长)、“盘”中的“皿”字底为长方形(扁平)、“河”中的“氵”为弧形)

(三)探究提手旁“基本写法”

1.要写好瘦长、挺拔的“提手旁”,就要先写好短横、竖钩、提画,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那么,短横、竖钩、提画的写法,你还记得吗?(PPT出示)

拿起笔,老师说,你来写。

先活动一下手腕:顺时针、逆时针画圈; 注意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握笔姿势: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播放音乐,学生写)

2.(1)这三个笔画组成了“提手旁”。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呢?读读课文第1页的“写法提要”,边读边思考边书空,疑惑之处标个小问号。

第 2 页,共 44 页(2)读懂了什么?(短横向右上稍斜——关注了倾斜角度;竖钩从短横的中间稍偏右处穿过——关注了位置;提画起笔比横略左伸,从竖钩的中间穿过)

(3)有疑问吗?(预设:竖钩为什么不在中间,而要从短横的中间偏右处穿过?)

(板书演示:如果提手旁是一个单独的字,竖钩本来是写在中间的。当它作为偏旁时,一般在左边,要给右边的部分让出空间,不仅整体变瘦长了,短横的右边也变短了一截,书写的时候,就变成了竖钩从短横稍偏右处穿过。你看,这是一个多谦让的提手旁呀。)

3.(1)让我们看看书法家书写视频——【播放视频】(2)看明白了么?

(3)老师写,你来看。【实物投影:教师范写】边写边说要点。4.(1)该你们写啦!还是要注意姿势哦!

(2)跟随老师的提示写“提手旁”:逆锋起笔,短横向右上稍斜;竖钩从短横的中间偏右处穿过;提画起笔略左伸,从竖钩的中间穿过。在空白米字格中练写3个。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圈点优秀。

(4)【实物投影:呈现学生作品,优秀、中等各选2张】与例字相比写得怎样?(围绕“写法提要”的要点展开点评。)

(5)就这样,将自己写的“提手旁”与例字比较,发扬优点,矫正不足,水平定能不断提升!试着再写1个。有进步,可以给自己画个圈。

(四)探究提手旁“因字而变”

1.刚才,我们研究了“提手旁”的基本写法,然而,在不同的字中,“提手旁”的形态并不相同——打开课本“观察与发现”栏目。都是含有“提手旁”的字,第一部分选自《多宝塔碑》,第二部分由不同名家书写。仔细观察,比一比,你发现了这些“提手旁”有什么不同?说给同桌听一听。

第 3 页,共 44 页 2.预设:(备注:学生能说到一两点,体会到“提手旁”不同即可)A.欧体:左尖横,竖画中间略细,提画左伸很多,且起笔较重,对比强烈。(欧体一般重心略偏左,平中见奇)

B.柳体:藏锋起笔,下笔略重,竖画直,钩画平直钩出。整个字看起来非常遒劲。(柳体吸收了欧颜优点,加以创造,有“颜筋柳骨”之称)

C.赵体:提手旁粗细均匀,圆润流畅,有连笔。

D.颜体:同是颜体的“授”,写法也不一样。因为颜真卿书写年龄不同,状态不同。

小结:不同的书法家,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阶段,写的字也不同。如果你能去了解书法家的生平,在写字的时候,就更容易读懂笔画背后的故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再来观察这一组字“抱、持、授”中的“提手旁”,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点? PPT出示:

相同:“提手旁”都是形态瘦长。不同:

——抱:提画左伸。——持:提画让右不出竖钩。

——授:竖画略细,提画左伸,从竖钩中部穿过。

4.含有这三个“提手旁”的字,书写时又得注意什么呢?(观察,指名说)——整体:左窄右宽

——单个字来看:抱:右部横折钩省写钩。竖弯钩伸展,行笔由轻到重。

持:右部三横有长有短,间距大致相等。

授:右部上收下放,中部的左点避让提画。5.(1)每个字是怎么书写的?来看书法家刘有林老师的书写过程。

第 4 页,共 44 页(2)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要点)

(3)看着要点,试着在练习纸第三、四竖列写写“抱、持、授”。各写两遍。(巡视,发现优秀)

(4)师生共评:(点评围绕“提手旁写得怎么样?”“字形把握怎样?”)(5)再写一个,老师给进步的同学画圈。

(五)感受书法文化:《等慈寺碑》

除了《多宝塔碑》《勤礼碑》,唐朝还有许多著名的碑帖流传下来。《等慈寺碑》,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后,在作战处修庙并为阵亡将士祈福的事。虽然不知道书写者是谁,但书法规整俊秀,结构严谨,也是初学楷书的同学的范本。里面也有“提手旁”的字,同学们可以比一比,和颜体字的“提手旁”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节书法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提手旁”及含有“提手旁”的三个字的写法。(PPT再次出现本课写的字)“提手旁”在不同的字中形态也各不相同。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能勤于练习,细细揣摩,课就上到这,下课。

2.左耳旁与右耳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左耳旁与右耳旁的写法,初步掌握左耳旁与右耳旁的形体特征。2.通过观察探究和描红仿影练习,感悟左耳旁与右耳旁在具体碑帖中的位置和笔画的细微变化,初步掌握典型例字“降”“階”“邪”的书写方法。

3.继续培养对比观察、先关注共性再关注细节的读帖习惯。

4.了解“笔断意连”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中强化运用。

第 5 页,共 44 页

二、教学重难点

写好“左耳旁”,写好带有“左耳旁”的字。

三、教学准备

1.带有“横撇弯钩”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

2.带有“降”“階”“邪”三个字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3.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唤起手感

1.猜谜:两只小蘑菇,长在山两边,声音听得着,互相看不见。谜底:耳朵(PPT 出示)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偏旁就和“耳”有关,却又不完全一样。出示课题“左耳旁和右耳旁” 复习旧知,唤起手感。

(1)笔画分解。左耳旁和右耳旁形态相似,由两个笔画组成——横撇弯钩和竖。

(2)练习写横撇弯钩。还记得横撇弯钩怎么写吗?咱们给小手热热身。提醒姿势:

正确执笔:指实、掌虚、腕平、管直。调整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老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起笔与横画同。行笔至转折处,先向右上轻提笔,然后向右下按笔。回锋向左下行笔,边行边提。至弯处,向右下边行边转,带有弧度。至钩处回峰向上,然后提笔出锋钩出。

第 6 页,共 44 页 学生练习写两个。

(二)初识形态,了解写法

1.了解左耳旁和右耳旁的位置及含义。PPT出示左耳旁、右耳旁的演变过程。

左耳

好似盘山的石阶,现在含有左耳旁的字多与山中石阶有关。例如降、险等。

右耳

表示民居、村镇,含有右耳旁的字多与都城、城镇、地名有关。例如邪、邻等。

2.了解左耳旁的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左耳旁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写法提要:

◆左耳旁上部笔画紧凑,形体窄长。◆弯钩不宜写大。◆竖画为垂露竖。

(2)PPT显示辅助线,又发现什么? 反馈:左耳旁的横撇弯钩上宽下稍窄。(3)教师范写。

边写边讲解(适当减缩):从米字格左上格中间位置偏左藏锋起笔,向右上略倾斜方向行笔,笔画不长,大约占左半格的三分之一。然后稍顿笔调转笔锋折

第 7 页,共 44 页 笔向左下轻轻撇出,撇尖应该在横起笔的右侧下部,不可以太长。笔断意连写弯钩,先露锋向右下略行笔,然后向左下轻顿笔,轻巧向左上出钩。整个弯钩小巧玲珑,要为左部竖画的书写留有余地。笔锋在空中继续自然行走至竖画的起笔处开始藏锋写竖。竖画要稍长,末端略向左上提锋再向右下轻顿回锋收笔,是垂露竖。

(4)学生在空白米字格中练习写两个,教师巡视,圈点优秀。提醒执笔和坐姿要正确。

(5)呈现作品,根据要点反馈。

(三)探究含有左耳旁汉字的写法

1.我们知道了左耳旁该怎么写,下面我们来看看含有左耳旁的汉字该怎么写。

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出示“降”,降:右边部分是倒写的“步”,本意从山顶往山下走。

2.思考:书写“降”时应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3.交流总结:

降:

避让 :“降”左窄右宽,左耳旁上部两笔横撇弯钩偏上,以给右边部件腾出 充足的位置。

穿插 :右部折文的长撇穿插到左耳旁的弯钩之下,撇捺舒展。回忆左耳旁要点:

左耳要点:左耳旁上部笔画紧凑,形体窄长。弯钩不宜写大。竖画为垂露竖。我们发现,左右两边,互相配合,浑然合一。

4.范写。

教师边范写边讲解(适当减缩):

第 8 页,共 44 页 左耳旁写完后,笔锋空行至右上与左耳旁起笔相同高度,从竖中线略偏右处藏锋起笔写短撇,短撇指向左耳旁横撇与弯钩中间的空隙处,形成穿插。然后笔势回转,从短撇的起笔略偏下处搭笔写折文的横撇,横短撇长。撇画略带弧度向靠近左耳旁的弯钩稍下方向撇出,笔锋顺势空中流转,至短撇的中间处写捺画。捺画角度和长撇基本对称,行笔稍重,至横中线略偏下处出捺脚。笔锋回转从折文下部竖中线偏左处露锋起笔写短横,横短而细,基本斜跨在横中线上。接着写下部的短撇和横画。最后下笔略重写悬针竖。注意悬针竖的位置应该偏在两横画的右侧,处于右旁部件的重心线上,且不宜写长。整个字注意穿插避让,富有整体感和变化美。

5.学生在空白米字格中练习写两个,教师巡视,圈点优秀。6.反馈学生作品。

(四)探究左耳旁因字而变,学习书写“階”

1.我们学习了含有左耳旁的字的基本写法。但是,在不同的字中,左耳旁的形态又各有不同。出示PPT “陈、附、階”。

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交流归纳:

相同处:三个字都是左耳旁的字,结构上都是左窄右宽,且左耳旁的横撇弯钩都偏上,而垂露竖劲挺有力,左挺。

不同之处:左耳旁在笔画粗细、连断、横撇弯钩内的留白等方面略有变化。3.学习写“階”

让我们再来写一个含有左耳旁的字“階”,这是“阶”的异体字。仔细观察“階”。(PPT出示)

(1)你觉得在书写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階”的左耳旁写法大体与“降”相同。但起笔横撇与第二笔弯钩间的空隙略大。右部的“皆”上大下小,“比”左低右高,左轻右重,竖弯钩省略钩。注意笔断意连,布白匀称和谐,错落有致。

第 9 页,共 44 页(2)教师范写。

边写边讲解:

左窄右宽,长短相当。左耳旁写法与“降”字相同,右上部左低右高,两竖的起笔略有不同。上部紧靠左耳,下部的“日”略微右倾。“阶”与“降”的左右两部分都有相互支撑之势。

(3)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书写。

(4)互相欣赏。圈点优秀。

(五)探究右耳旁写法,学习书写“邪”

1.右耳旁与左耳旁有什么区别呢?怎样才能写好右耳旁的字呢?

(1)出示书上“观察与发现”下方四个含有右耳旁的字:邪、部、都、郎。对照左边,说说右耳旁的用笔和形态特点。

交流总结 :

右耳旁在字的右侧,书写笔顺和左耳旁相同,但在偏旁形态、位置高低和竖画收笔方法上都有变化。右耳旁比左耳旁在整个字中所占位置偏大,横撇弯钩内部的留白位置因笔画略长而显得比左耳旁舒朗,最后一笔多用悬针竖。

(2)出示书上提示:

右耳旁和左耳旁一个居右,一个居左;一个是悬针竖,一个是垂露竖;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

再看辅助线,发现什么?和左耳相反,右耳旁上稍小,下大。2.学习写“邪”。

(1)出示“邪”,读帖。

观察“邪”,读一读“一点通”,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2)小结要点。

左右宽窄相当。左让右,竖折、撇笔画向左伸出。右耳旁弯钩向右下伸。

第 10 页,共 44 页(3)教师范写。

边写边讲解:

左右宽窄同,左高右低。左部的牙第一笔为左尖横,竖折、横画与撇画向左伸,竖钩不可过长。右耳旁弯钩部分向右下伸出,与左边的撇对称,显得字更为充实。竖为悬针,力送锋尖。右耳悬针最低。

(4)学生练习。

(5)交流反馈。将自己的字与范字比较,保留优点,找到不足,再写一个。如果写得好,给自己画个圈点赞。

(六)书法文化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些有意思的书法常识——“笔断意连”。“笔断意连”素为行草书的形质、楷书的性情所在。(出示文字PPT,图文配合)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左耳旁和右耳旁的书写,左耳旁写得短、高,右耳旁写得长、低,希望大家课后多多读帖、读读练习。

3.立刀旁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立刀旁”的运笔方法及结构特征。

2.通过观察“立刀旁”的构造,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写字兴趣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对书法运笔之美和结构之美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第 11 页,共 44 页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立刀旁”的写法。

2.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利”“判”“前”这三个字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1.带有“立刀旁”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

2.带有“利”“判”“前”三个字的勾线填墨米字格纸。3.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走进名胜书迹:《天下第一关》欣赏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去山海关看看。(播放山海关PPT配乐)2.边看照片搭配文字,解说。

3.怎么样,大饱眼福吧!有机会可以去走一走,接下来我们准备上课。

(二)复习笔画,初识立刀旁

1.同学们,我们先来练习一下颜真卿《多宝塔碑》中基本笔画的书写,拿起毛笔做做热身运动,握笔书空画圆,再画画三角,下面老师说笔画,你来写笔画。注意坐姿(学生齐说要点: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握笔姿势注意(学生齐说要点:指实、掌虚、腕平、管直)听仔细了!(学生写,老师简单点评书写)

(1)竖画:短竖

垂露竖逆锋起笔

悬针竖直落笔

(2)竖钩:逆锋起笔,行笔,钩平出

(3)横画:左尖横

写完提醒学生:收笔,坐正

第 12 页,共 44 页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偏旁——“立刀旁”,“立刀旁”就是由上古兵器刀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盘古斧图片)瞧,“立刀旁”就像这把大刀一样锋利而孔武有力,所以刀字旁的字多和兵器有关,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立刀旁”是怎么写的呢?(生观察)

3.师评价:注意短竖上移,最有力的部分在头上,竖钩写得还很挺拔,对呀就像大刀的刀柄一样,直直的,这样才有杀伤力呢!

4.我们来读读“立刀旁”的要点。(老师和学生配合读)

5.想着这些要点,来看看书法家是怎样写这个字的?(播放视频)6.老师也来范写一个:(师范写)首先是逆锋起笔,短竖靠上,竖钩粗壮有力还要挺拔。

7.下面请你们来试试,写之前自查是否调整好坐姿(生齐说):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执笔姿势(学生齐说):指实、掌虚、腕平、管直。写的时候头脑中可要有威风凛凛的大刀形象啊!好,开始,在米字格中练写两个“立刀旁”。

8.点评两张(一张优,一张良)。

(三)比较和探究含有“立刀旁”汉字的写法

1.“立刀旁”写得不错了,那把它放在含有“立刀旁”的字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出示“利、判、前、烈”)

同学们,看看上面两个字的“立刀旁”和下面两个字的“立刀旁”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呢?先看看字形,长、短、直、曲,笔锋藏还是露呢?发现了吗?

(1)左右结构的字和上下结构的字中“立刀旁”是不一样的。

(2)(利、判)立刀竖钩写得长而粗壮有力,甚至比左边部分还要长些,左右结构中“立刀旁”有支撑整个字的作用,所以不仅竖钩要粗壮有力而挺拔,连短竖都要写得粗壮有力而挺拔呢。(前、烈)上下结构的字,“立刀旁”虽然也写得粗壮,但是却没有那么挺拔,因为没有起到支撑整个字的作用,是和其他部分配合支撑整个字的,所以上下结构的字中“立刀旁”要短一些。

再来看看“立刀旁”的笔画有什么变化呢?

第 13 页,共 44 页(3)还要注意起笔有变化了,(前、烈)“立刀旁”起笔直落因为有上部笔画,来,咱们试试,跟着老师练一练(练竖画直落)。而(利、判)“立刀旁”是逆锋起笔,更有力量。

师总结:瞧,我们中国书法可真有意思呢,同样的部件在不同字形结构中就会发生变化,在左右结构的字中,“立刀旁”撑起了整个字,所以该有担当的时候就要挺身而出,在“前”和“烈”字中立刀作为配角,藏起了锋芒,该谦让的时候就要谦让啊!有趣吗?汉字书法藏着许多道理呢!

2.“利”和“判”都是左右结构,左半部分都要写得左放右收,下面我们来看看书法家是怎么写的。(播放视频)

咱们写字的时候就要多观察,一看字形,二要看如何落笔,如何运笔。注意了细节的变化,你就把握了毛笔书写的真谛。

3.好,带着你们的火眼金睛,开始书写,在空白米字格中练写2个。教师巡视、圈点优秀。

4.(张贴黑板:呈现优秀、中、良共3张)与例字相比他们写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围绕两个方便展开点评:1.“立刀旁”的书写。2.字的整体间架结构)谁愿意当小小书法点评家?

5.就这样,将自己写的“利”和“判”与例字比较,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好的地方咱们改正过来!试着再各写1个。如果有进步,不要谦虚,给漂亮的字画个圈。

6.带着观察的眼光自己写“前”字,生书写,(结束张贴)老师点评(关注字形、细节写得好的同学,关注学生的竖画起笔写得要低调,没有逆锋起笔,头部没有大大的墨团):小小的方块字,隐藏着大乾坤呢!

(四)探究立刀旁“因体而变”

1.刚才,我们研究了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立刀旁”字的写法,不同书法名家“立刀旁”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看看这组字。

2.(PPT展现欧体“利”、颜体“判”、柳体“利”、赵体“利”)谁来说?同

第 14 页,共 44 页 一个“立刀旁”,在欧体中是瘦腰,在颜体中变成宽腰、暗钩,在柳体中是宽腰,竖钩变垂露竖(力到笔尖,仿佛插地的刀柄一样),在赵体中是瘦腰,重心下移,我们也发现四个字体中“立刀旁”的短竖在字中位置决定重心。

有趣吧?书法的魅力正在于此!课后可以自己找到不同的字体再去探究。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4.欠字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欠字旁”的写法,初步掌握“欠字旁”的书写要领。

2.通过描红、仿影、临写,体会“欠字旁”在汉字中不同位置的形态变化,写好“欲”“资”。

3.初步了解张旭的书法风格,感受书法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欠字旁”的书写要领,体会“欠字旁”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准备

1.课件、笔墨纸砚。2.“欠字旁”练习纸。

3.“欲”“资”描红、临写的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欠与欠字旁对比,学习“欠字旁”

1.认识“欠字旁”

(出示:欠字)师:这个“欠”字由哪几笔组成的?当“欠”作为偏旁时,会变成这个样子(课件:欠字旁),“欠”字变为“欠字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第 15 页,共 44 页(整体变窄,捺画变长点)

过渡:咱们来学写“欠字旁”,先来观察一下写好“欠字旁”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总结要点。

(1)学生观察(指导学生由整体到部分观察),总结要点。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出示:上收下放,撇勾平行,捺变长点。(3)咱们来一起欣赏书法家是如何书写“撇折”的(播放书写视频),提醒:学生左手当纸,右手当笔书空,注意体会运笔时笔尖方向的变化和提按的变化。

3.学生练写,感悟“欠”字旁的写法。

师:请你拿起笔也来练一练“欠字旁”。“练字先练姿”,学生做好写字的姿势,强调:头正、肩平、臂开、足安;指实、掌虚、腕平、管直。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1)播放音乐,学生描红、临写各1个。教师巡视提醒:描红盖红不露红。

(2)评价学生作业,根据写法提示评价。针对描红、仿影只要看学生是否做到了: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重影不出影。

临写的评价要点:a.上收下放做到了吗?b.两个笔画平行了吗?c.捺画变点做到了吗?还有什么建议吗?

4.学生再临写一个。

5.再次评价学生作业。(根据口诀评价,重在表扬进步之处)

过渡:在不同书法家的笔下“欠字旁”的书写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二)观察与发现,强调“欠字旁”书写的一般规律

1.出示:四种书体的“欠字旁”,学生观察,思考:“欠字旁”的书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指名回答,总结:欧体的欠字倾而不倒,颜体的欠字方正厚重,柳体的清瘦娟秀,赵体的灵动活泼。赵体竖撇起笔位置与颜体、柳体、欧体不同。这四种

第 16 页,共 44 页 书体在书写欠字旁时都做到了“上收下放,撇勾平行,捺变长点”。(课件出示)

(三)学习“欠字旁”的形态变化

过渡:欠字与其他部件组成汉字时,可能会出现在汉字的哪些位置?指名回答。

1.出示“欲、资”,学生观察。你发现欠字在右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当左侧笔画少时则欠几乎保持原形,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当左侧笔画较多时,欠变窄小,末画变长点。

2.师:欠字在右上部时,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总结:欠字在右上部时,变得宽扁,是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竖撇和点画,竖撇变斜撇,捺画变得稍平)为什么要这样变呢?(为下部让出空间)

过渡:我们先来学写“欲”。3.学写“欲”。

(1)读帖。(师)欠字在右部时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字形窄小,捺画变点)古人云:意在笔先,字居心后,说的就是读帖的重要性,读帖要有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写好“欲”整体上注意什么呢?(左宽右窄、穿插避让)写好“欲”字还要注意什么呢?

观察“欲”,总结写法:左宽右窄,穿插避让,点画粗重,左右平衡。

(2)咱们来一起欣赏书法家是如何书写“撇折”的(播放视频),老师提醒:学生左手当纸,右手当笔书空,注意体会运笔时笔尖方向的变化和提按的变化。

(3)播放音乐,学生描红、临写各1个。教师巡视提醒:描红盖红不露红。

(4)评价学生作业,根据写法提示评价。(同位互评,在你认为写得漂亮的笔画上圈上圈。)。

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要点进行评价。

(5)学生再临写一个。

第 17 页,共 44 页(6)再次评价学生作业。(指名根据口诀评价,重在表扬进步之处)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欠字旁”在右上部的字。(课件出示“资”字)。4.学写“资”字。

(1)指名回答。(师)欠字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书写这个字还要注意什么?

(2)引导观察,总结要点:欠在右上形趋扁,撇缩点展让空间。上宽下窄横画匀,撇点舒展是支点。

(3)学生描红、临写。

(4)评价学生作业。(师:展示作业,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资”字优点和缺点,着重评价“欠字旁”的书写)相信有了悉心的观察与比较,同学们的字会越写越漂亮的,还有一个“欢”字,课后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己练写。

(四)欣赏名家名帖,完成对书法文化的传承

1.师:写累了吧?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两幅传世佳作(课件)。你们知道这分别是什么书体吗?(指名)这幅草书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采飘逸;这幅楷书端庄严谨、笔力精湛。你们一定想不到,这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人之手。(课件)他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是一位极有个性的书法家,被历代书法家尊称为“草圣”。

2.欣赏。张旭为什么能在草书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苏轼说:“自古未有不善正书而工于草者。” 可见,张旭的楷书功底是他草书的坚实基础。作为初学者我们要从写好楷书入手。

(五)总结

同学们,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一种追求美的艺术。只要我们用心书写,汉字也可传情达意,一幅书法作品可以有诗的意境、画的色彩、舞的节奏、歌的旋律,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成功就是比别人多坚持一点!

第 18 页,共 44 页

5.反文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反文旁”的写法,初步掌握“反文旁”的书写要领,写好含“反文旁”的字。

2.学习合理安排笔画,养成观察揣摩的习惯。3.了解书法名胜兰亭,培养热爱书法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反文旁”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2.纸、笔、墨汁、砚台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出示“文”,它和哪个偏旁看起来比较像?出示“攵”,仔细观察,哪里长得像?学生交流。

其实“攵”和“文”只是单纯外形相似,因此得名。二者读音和意思完全不同,反文旁,读作Pū,是手中持物敲击的意思。现在多作为偏旁使用。

2.《多宝塔碑》中,有很多带有“反文旁”的例字。如:教、敞、散(出示)。观察“攵”多出现在例字的哪边?写法上要注意什么?

总结出示:形体窄长、收左放右,两撇形态方向各不相同,捺画更加舒展有力。

3.进一步总结:由独体字变为偏旁使用,突出合体字的主体部分,偏旁的书写要做到穿插收放,左右呼应,使合体字重心平稳,结构和谐。

(二)学习“反文旁”的写法

第 19 页,共 44 页 1.下面我们就来写写“反文旁”,先来描红两个,体会“反文旁”的形态变化。

2.讲评,通过描红练习,你们有没有发现写好“反文旁”的诀窍,那就是每一笔的起笔位置很重要。观察每一笔的起笔位置,交流一下。

3.师总结。再来仿影两遍,反复感受“反文旁”的书写诀窍。

4.我们来看一看书法家老师是怎样书写的,伸出手一起书空。(播放视频)5.下面我们来试着写一写,把“反文旁”临写一遍。6.讲评,再来写一遍。相信这次你一定有所进步。

(三)练习“教”字的写法

1.写好“反文旁”,我们再来试着写一写带有“反文旁”的“教”字。出示“教”,整体观察“教”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

出示:左高右低、左右宽窄相同。

2.再来局部观察“教”字的左边哪一笔与右边哪一笔形成了呼应关系? 出示:左部撇画长、右部撇画展。

3.再整体观察例字的收放关系,左半部左放右收,右半部左收右放,中间笔画穿插,使整个字:字心紧凑、重心平稳。

4.下面同学们就来描红一个仿影一个,体会“教”字的结字规律。5.看书法家是怎样书写的,出示视频。6.下面我们就来试着临写一遍。7.有针对性地讲评。

(四)比较欣赏

1.“反文旁”的书写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例字的特征来书写,如“变”字的繁体字,上下结构,“反文旁”出现在字的上部,它的形态就不是形体窄长,而是变得宽扁了。(出示“变”)因此我们学习书法要学会仔细观察,用

第 20 页,共 44 页 心比较,找规律求变化。

2.出示欧、颜、柳、赵体中带有“反文旁”的例字。

总结:尤其是不同书家书写的“反文旁”的字,更是体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欣赏例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师进一步总结:欧体俊秀,颜体厚重,柳体刚劲,赵体灵动。

3.作业纸上还有两个带有“反文旁”的例字,课后按照先整体再局部的观察方法,讨论总结出书写要领,并自由练习书写。

(五)文化渗透

1.同学们,你了解这件作品吗?出示《兰亭序》。

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他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圣地“兰亭”创作的。

2.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兰亭,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就像兰亭序中描述的那样,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流觞曲水,映带左右,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有时间大家一定要去这美丽的书法圣地看一看。

6.提土旁与王字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提土旁”的写法,初步掌握“提土旁”的书写要领。2.通过描红仿影,比照土部在不同位置的细微变化。

3.对照学习“提土旁”的方法自学“王字旁”,学习举一反三的习字方法。4.了解古代灿烂的书法作品以及它们经历的劫难,培养热爱、传承祖国文化

第 21 页,共 44 页 的良好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提土旁”和“王字旁”的写法。2.观察和体会“提土旁”和“王字旁”在不同例字中的细微变化。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2.纸、笔、墨汁、砚台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提土旁”写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土”与“提土旁”)

1.外在形态上的区别(出示PPT1):

(1)变化最大的笔画是:“提土旁”末笔是“提”,“土”末笔是“长横”。(2)外形变化:“土”外形扁方,“提土旁”外形窄长。2.笔画细节:

(1)观察横与竖的位置关系:竖画从横画的中部穿过(出示PPT2)。(2)观察提画的收笔位置:提画收笔与横画收笔做到“右齐”(出示PPT3)。3.师生共同总结提画的书写要领(出示PPT4):(1)竖画从横中间穿过;(2)提画右部收齐。

4.观看书法家如何书写“提土旁”(出示PPT5):(1)观察第一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书写要领。

(2)观看第二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通过手部的动作体会用笔的提、按。5.练习书写“提土旁”:

第 22 页,共 44 页(1)描红、仿影、临写各一个。

(2)师提示双姿,并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3)展示学生作业并点评,重点关注:外形窄长、竖从横画中间穿过、提画右部收齐等三个方面是否做到位。(对书写优秀的及时用红笔画圈,及时表扬)。

(4)再练习一遍。

(二)学写“地”字

1.选美比赛(出示PPT6,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书写最漂亮的一个“地”字)。

2.说一说其余的两个为什么不漂亮。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提土旁”作为左偏旁在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汉字时,应处在右面部件的中上部书写,靠上或者靠下书写都会影响字形美观。

分析“地”的整体结构(出示PPT7)。

(1)通过观察明白“提土旁”与“也”占位大小,同时注意“提土旁”笔画相对较粗壮。

(2)通过观察、对比明白“也”部左上笔画紧凑、竖向笔画分布均匀,同时明白竖弯钩向右伸展、出钩指向正上方。

4.总结“地”书写要领(出示PPT8):

(1)左窄小右宽大。

(2)“土”部笔画粗,短横向右上斜。

(3)“也”左上紧收,竖弯钩向右伸展。

5.观看书法家如何书写“提土旁”(出示PPT9):

(1)观察第一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书写要领。

(2)观看第二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通过手部的动作体会用笔的提、按。

6.练习书写“地”:

第 23 页,共 44 页(1)生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

(2)师提醒书写要领并巡视做好个别辅导。

(3)展示学生作业并结合书写要领师生共同点评。

(4)再临写一遍。

(5)同位交换,认真观察,在你认为临写的最好的“地”字下面做上标记。

(6)展示学生作业,及时用红笔圈画优秀作业。

(三)学写“王字旁”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提土旁”,如果再给大家一个横画,你能把“提土旁”变成哪个偏旁?(生:王字旁)

1.观察“王字旁”形态(出示PPT10)。

结合提土旁进行比较分析,王字旁的书写要领:首横中间起笔写竖,其余笔画书写与“提土旁”类似。

2.生自行描、临“王字旁”师巡视作指导。

(四)学写“现”字

1.分析“现”的书写要领(出示PPT11):

(1)告诉学生“現”是“现”的繁体字。

(2)观察“王字旁”与“见”部的位置关系、大小占位。

(3)观察“见”部撇画的起止,知道笔画的穿插。

(4)总结“现”字书写要领:

①左窄小右宽大;

②王字旁横短,略向右上扬;

③“见”撇画与王字旁形成穿插,竖弯钩行笔舒展,向上出钩。2.出示PPT12,观看书法家书写“现”的视频。

第 24 页,共 44 页(1)观察第一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书写要领。

(2)观看第二遍书写视频时,师提示通过手部的动作体会用笔的提、按。

3.学生练习写“现”,师巡视指导,并对学生作业整体情况适当点评。

(五)观看“三希堂”相关视频资料(出示PPT13)

(六)出示PPT14 1.观察“提土旁”“王字旁”提画的方向。2.得出结论:提画指向字心。

(七)出示PPT15 展示含有“提土旁”“王字旁”的例字,告诉学生:偏旁是构成汉字的精灵,他们会出现的不同的位置,课后请同学们翻阅字帖、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含有“提土旁”“王字旁”的汉字,并加以练习。

下课。

7.戈字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戈字旁”的特点和写法,写好含有“戈字旁”的字,做到运笔准确,结构合理。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分析与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在习字的过程中做到认真临摹,细心书写。

3.不断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第 25 页,共 44 页 掌握、运用“戈字旁”的结字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相约在书法课堂,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戈字旁”的字。

1.出示:“戒”字。

“戈字旁”是用“戈”字做偏旁的称谓。含“戈字旁”的字多与兵器或战争相关。在一个字的右半部分出现时,“戈字旁”通常是一个字的主要部件,其中的斜钩是这个部件的主笔。

2.想一想:你认为要写好“戈字旁”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学生回答)

(二)讲解示范 1.出示“戈”字。

想一想:戈字看起来是斜的,但是要想在写的过程中做到重心平稳,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

2.观看“戈”字书写视频。学生练习写4个。小结:

(1)“戈字旁”应注意斜中取正。

(2)横画轻灵,斜钩是主笔,较长,要稍带弧度向右下方行笔,不可过斜。(3)撇画右上端与横画距离比较近,点画靠近横画。

(三)分析指导

第 26 页,共 44 页 1.出示“或、战、戊”的碑帖拓片,比一比三个字中的“戈字旁”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各抒己见。3.小结:

“或”字中的“戈字旁”首笔横画较短,斜钩斜度较大,点画在横的右上方,横画与撇画中间留有较大空间;

“战”的戈字旁斜度小,基本是直立形态,横撇相距较近,点画紧靠横画; “戊”字中的“戈字旁”横画较长,撇画的收笔较长,点落在横画右端,斜钩的收笔在整个字的最低位置。

(四)习字指导

分别观看视频后练习写4个,强调重难点。

每个字的“戈字旁”分别处在米字格的什么位置? “戈字旁”与字中的其他部分是怎样搭配的?

小结:三个字的“戈字旁”的首笔横画都是左低右高的形态,斜钩的起笔在竖中线或稍偏左的位置,收笔在右下格的斜线上向上出钩,整个斜钩稍带弧度。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同时注意讲清笔画的运笔过程及笔画之间的搭配要领,然后

第 27 页,共 44 页 指导练习。

(五)比较发现 1.出示图片:

观察欧、颜、柳、赵四体中的“戒”字,感受楷书四大家对“戈字旁”的不同处理。

小结:

欧体的“戒”字中“戈字旁”斜钩倾斜度较大,撇较短,最后一点变成短撇; 颜体的“戈字旁”比较端正,钩画较长,点比较大,落在横画的右端; 柳体的“戈字旁”显得精干,钩、点较小,斜钩的弧度较小;

赵体的“戈字旁”显得灵动飘逸,钩、点也比较小,但看起来笔墨味浓厚,能够显现出笔画之间的书写连带关系,行书的意味较浓。

2.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字来练习,写出不同书体的“戈字旁”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大家要认真练习,将我国的书法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第 28 页,共 44 页

8.木字旁与禾字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木字旁”的特征及写法,并以“木字旁”为例,归纳出“禾字旁”的写法。

2.练习写好含有“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字。做到运笔正确,结字合理。3.欣赏我国的传统书法文化,感受《礼器碑》的艺术美。

二、教学重难点

练习写好含有“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字旁与禾字旁》。

2.你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让我们通过一种有趣的方式来给“木”找朋友(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材”字的构字)。

3.这些“木字旁”的字基本上都与树木、木材有关系。

(二)学习“木字旁”

1.学习书法,“读帖”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以“材”字为例,一起来“读”它的用笔(板书:读用笔)。

2.写好“木字旁”的笔画,你有哪些建议?(技法略)

3.说得好不如做得到,谁有勇气来写写这个字?(指名书写、师生共评)4.读帖,不仅要读用笔,还要读结体,看看这四个字,你有哪些发现?(师生共同总结:木字旁在左窄长、在上扁宽)

第 29 页,共 44 页 5.临帖练习。

(三)学习“禾字旁”

1.“木字旁”与“禾字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谁来说说它们的异同?(师生共同总结)

2.范写“程”。

3.师生共同总结:“禾字旁”在左窄长,在上扁宽。

(四)主题练习1.读帖、临帖。2.作品展示,师生共评。【板书设计】

木字旁与禾字旁

读帖

读用笔

读结体

在左窄长、在上扁宽

读异同

9.走之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走之底”的特点和写法,写好含有“走之底”的字。

2.通过描红练习,把握“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在书写时能够做到间架合理,字形美观。

3.通过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欣赏,感受行书的美。提高对书法的审美能力。

第 30 页,共 44 页 4.培养学生耐心观察、细致分析、用心书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走之底”的特点和写法,把握“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若干、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猜字,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你们可以猜到这个字是什么字吗?怎么发现的? 这个字就是“近”。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和“近”部首相同的一类字——走之底。出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1.活动一:揭示“走之底”

观察第37 页的“近”字,想一想“近”是什么结构的字?“走之底”是由哪个字变化而来?含有“走之底”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书写“近”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指导总结:“近”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部首是“走之底”。“走之底”由“辵chuò” 字变化而来。含有“走之底”的字大多与移动、行走相关。在书写时,“辶”的平捺起笔高度与被包围部分的底部大体齐平,出捺舒展有力。

2.活动二:师范写“走之底”

边写边口述要求,请学生练习四个,反馈。

“走之底”由三个笔画构成,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点画顺锋稍向右上起笔后折笔轻顿,调整笔锋向左收笔,要写得圆润饱满。

(2)横折折撇的起笔与上点相同,轻顿后顺势往下作折弯状。横折折撇与

第 31 页,共 44 页 点之间的距离较大。

(3)最后的平捺向右伸展,逆锋起笔后稍向右上倾斜,行笔至横折折撇收笔处再向右下方行笔,带有波势。出捺脚时要驻笔轻回再顺势出锋,捺脚不能上翘。“走之底”平捺的起笔要比前两个笔画起笔的位置稍往前。

教师示范时应特别让学生注意观察“走之底”第二、三两笔书写的连贯性,体会“走之底”富有动感的笔画特点。

3.活动三:观察与发现

出示《多宝塔碑》中带有“走之底”的“道”“迁”“造”三个字。观察:三个字的“走之底”在造型上有什么异同?再指导学生感悟“走之底”与其他部件的搭配规律。

总结:“道”与“造”的“走之底”有两个点,“迁”的“走之底”有一个点。平捺都向左右伸展,收笔处的捺脚锋芒毕露。“走之底”与另外部件的搭配要做到疏密得当,穿插有致。

4.活动四:学写“走之底”的字

(1)观察三个字,写好它们的关键是什么?

近:左下包右上。“斤”收小。“走之底”的点离横折折撇稍远,横折折撇向右下斜,平捺一波三折。

道:左下包右上。被包部分向中心线靠拢。“走之底”多加一点。“首”两点左低右高,下部两边竖较直。

造:左下包右上。“走之底”多加一点。“告”的第二横向左伸,下面的“口”两侧内收。

(2)练写三个字 5.活动五:欣赏与发现

出示欧体、柳体和赵体中的“道”字,欧体的“道”字比较平正,平捺较平;柳体的“道”字显得刚劲,棱角分明,平捺的捺脚尖细锐利;赵体的“道”字给

第 32 页,共 44 页 人柔美的感觉,笔画灵动,连带明显,转折圆润而富有笔墨气息。

6.活动六:碑帖欣赏

了解《兰亭序》笔法精妙,运笔流畅,字法灵活多变,同字异形,姿态各显,气象万千等诸多特点。由于《兰亭序》的真迹已经失传,我们所见到的都是唐代或以后的摹本或临本。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大家要认真练习,将我国的书法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10.心字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心字底”写法,初步掌握“心字底”书写要领。2.通过描红、仿影练习,体会“心字底”在字中的形态、位置以及卧钩与点画之间的关系,感知“心字底”的线条美。

3.通过观察,了解“心字底”在不同字中、不同书家笔下的细微差别和明显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了解浯溪碑林,欣赏部分石刻,感受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初步掌握“心字底”的写法。2.观察和体会含有“心字底”的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练字纸等。

第 33 页,共 44 页

四、教学过程

(一)碑帖欣赏

1.出示图片,欣赏。

2.简单介绍《大唐中兴颂》的艺术特点:刚正雄伟,气度恢宏。

过渡:这么美的字,怎么带回家?以前没有相机,就用“拓碑”的方法,做成拓片、拓本,这样就便于人们临摹学习了。

(二)认真读帖

现在技术更高了,把这些拓下来的字放到了米字格里,更方便我们学习了。1.出示图片“心”和“思”,观察心字和“心字底”的区别,“心字底”长什么样儿?

引领学生观察第 43 页上半部分的“思”字,想一想 :“心字底”由哪几个笔画构成?“心字底”在这个字中占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读帖中明晰 :“心字底”一共有四笔,分别为左点、卧钩、挑点和右点 ;“心字底”一般出现在字的底部,属于地载型部首。

2.“心字底”和汉字“心”有什么区别?

“心”因为独立存在,所以平衡稳重 ;而“心字底”因为要与上面的部件和谐组合,需要压扁自己,降低中点,使得三点形成一条斜线,如一行飞上蓝天的大雁,动感十足。

结合交流,随机出示心字底“写法提要”:心字底形状宽扁。卧钩为主笔,起笔后顺势向右下作弧线行笔,向左上出钩。三点左低右高,在一条斜线上,相互呼应,笔势连贯。四个笔画形成的空隙基本均匀。

(三)习字指导

1.怎样写好“心字底”?

“心字底”中卧钩的弧度难以把握。强调尖锋起笔,强调右边出钩前向上翘起,钩稍长。

第 34 页,共 44 页 出示:首点卧钩起笔收笔平。三点左低右高均匀空。2.怎样写好“思”字?

交流,围绕例字书写要点:①思:上部偏左,扁小,心字底宽大,能承载上面的部件。

卧钩笔画粗重,三个点画基本处于一条直线,左低右高,互相呼应。出示:上紧下疏写紧凑。心字舒展稍偏右。3.学生描红一遍。表扬书写正确的。

4.教师示范书写。讲解书写要点,提醒学生注意“田”偏左,中间一竖在竖中线左边。观察越仔细,书写才能越到位。

5.学生书写练习2遍。教师巡视指导。

6.实物投影点评,用红笔标注,强调注意字里的空白处。7.学生再次练习1遍,表扬优秀。

(四)巩固练习书写特点

怎样写好带“心字底”的其他字呢?

1.出示“忽”“忍”。写好带“心字底”的字,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上下部件间的和谐组合。让学生借助“一点通”自己观察、自主发现,自我总结例字的书写要点;然后,教师通过将上下部件分别连线成四边形,帮助学生明晰上下部件为了整体紧凑和谐,都作了细微调整。

2.“忽”字强调上部居中,笔画向左倾斜,“心字底”卧钩向右下弯弧较大,三个点画排在一条向右上的斜线上,右点收笔出锋。字的重心在“心字底”的挑点上。

出示提醒:第二撇起笔、横折钩收笔、“心字底”第二点,基本都在竖中线。3.“忍”字上部部件稍窄、居中,下部部件较宽。上下部件应注意避让与嵌合,“心字底”的挑点不易太往上,右点稍往右上占位,收笔出锋,填补上部部件留下的空间。

第 35 页,共 44 页 出示提醒:第一撇起笔、横折钩收笔、“心字底”第二点,基本都在竖中线。4.看视频,教师示范书写“忽”。

5.看投影,教师示范书写“忍”,提醒学生要一笔写成,笔笔到位,不要反复涂写。

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实物投影点评,用红笔标注。表扬优秀。

(五)比较发现

学会观察,学会读帖,这是写好字的重要一步。

1.出示教材第 44 页上半部分提供的“感”“忽”“忍”“應”四字。观察“感”“忽”“忍””中的“心字底”有什么不同?

这四个字都有“心字底”,但形态各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心字底”的大小、宽窄,笔画的粗细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 :“忽”“忍”字的“心字底”宽大,笔画相对比较粗重,能够承载上面的部件 ;“感”“應”的“心字底”相对扁小,占位靠下,笔画较细,整体被上面的部件覆盖。

2.出示教材第 44 页下半部分提供的欧、颜、柳、赵四大名家书写的“息”或“恩”字。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笔下的“心字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 :教材呈现的欧、颜、柳、赵四大名家笔下“息”或“恩”字的心字底形状扁宽,都属于“地载式”部首,占字的高度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三点均可以向右上连成一线,中点向右上出锋,与右点相呼应。

不同点:欧体、颜体“心字底”笔画较粗重,柳体、赵体“心字底”笔画相对纤细;欧体、颜体“心字底”左点与卧钩起笔齐平,柳体“心字底”左点略低于卧钩起笔,赵体“心字底”左点高于卧钩起笔;欧体“心字底”左点重心略倾斜往左下,颜体、柳体、赵体“心字底”左点重心几近垂直向下 ;欧体、颜体、柳体卧钩弧度较大,赵体卧钩弧度较小。

(六)布置作业

第 36 页,共 44 页 1.完成练习页上的练习。(出示)

2.在《多宝塔碑》中找找其他带有“心字底”的字,仔细观察后练练。

11.皿字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皿字底”结构和书写要领,初步掌握“皿字底”字的写法。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皿字底”字的结构。3.养成仔细观察基本笔画写法的习惯。4.初步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皿字底”结构和书写要领,初步掌握“皿字底”字的写法。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皿字底”字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房四宝、习字纸等。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音乐:轻入座,纸毡平;使用砚,要细心;水先加,墨调匀;沿内侧,笔掭定;搁好笔,气息宁。

(一)欣赏

中国书法魅力无穷。瞧,这些字写得多俊秀呀!现在老师考考小朋友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这些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出示板书:(皿字底)

第 37 页,共 44 页

(二)教学“皿字底”

1.举例“皿字底”

(1)孩子们,你们还能说出哪些“皿字底”的字?

(2)孩子们举例:盘子的盘,盆子的盆,盒子的盒。

(3)教师小结:是的,在中国汉字中,有很多字都是“皿字底”的字,这一类字写出了汉字的庄重广博。

2.分析“皿”的字形

孩子们,下面我们来分析下“皿”的字形特点。

(1)学生观察分析“皿”字形特点。

(2)同桌互相分析“皿”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皿”字纵向笔画相对较短,横向笔画相对舒展,呈现出外围扁方的字形。字呈扁方,两边竖画内收,中间笔画分布均匀。

(4)教师示范:下面看老师范写“皿”字,教师在投影仪上书写范字“皿”字。学生看演示。跟着书空,这类字不是绝对的方形。

观察、比较、思考,这就是我们读帖的方法。仔细读帖是写好字的第一个秘诀。现在,看老师来写一写,要一边观察一边揣摩。

(5)现在请同学们看准字帖临摹。描一个写一个。

(6)师生点评。

3.总结写法提要

(1)孩子们,“皿”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点呢?

(2)孩子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形体扁宽、间距均匀、上开下合、底部较长。

教师顺势示范上下结构“盖”字。

第 38 页,共 44 页 学生书写,并点评,投影仪展示。

(三)比较与欣赏 1.比较四种字体

(1)下面这几个字都是“皿字底”的字,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简单介绍欧、颜、柳、赵四种书体。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颜是颜真卿,柳是柳公权,赵是赵孟頫,欧是欧阳询。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他的《神策军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欧书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是从汉隶及魏晋楷书推陈出新的结果。

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圆润绮丽,后为清乾隆帝所推崇。明代书家以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享名最盛,其行书风格透逸。

2.欣赏字体,学生说说不同。

3.小结:欧体撇画洒脱,颜体折画粗壮雄健,柳体清瘦俊朗,赵体则显得润泽秀美。

(四)习字指导 1.分析字形

盖:上部窄小,下部变宽。皿字底的四竖间距匀称。底横较长,向右上斜,收笔重顿。

第 39 页,共 44 页 温:三点水旁窄长,笔断意连,右边日小。两边竖稍内收,皿扁宽,托住上部。

盛:横折钩变为横撇两笔。成的左撇稍长,斜钩最长。皿字底较小,藏在成字里。

2.观看“温”“盛”的书写视频。

3.学生临帖描红,练习。描两个,写一个。描红时尽量描写重合,一笔写成。4.根据笔画位置,结构关系来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主要看“皿字底”字的特点有没有做到?

5.学生展示书写作品,教师小结。

(五)拓展书法常识

碑帖欣赏:黄庭坚《松风阁诗》 故事分享:黄庭坚《荡桨与书道》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仅学会了观察“皿”字的字形特点,还学会了书写“皿字底”的字,学会了临帖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要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这需要我们仔细琢磨,坚持练习,才能把字写得更加漂亮、美观。

(七)板书设计

11.皿字底

形体扁宽 间距均匀 上开下合 底部较长

第 40 页,共 44 页

12.火字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火字旁”字的结构和书写要领,初步掌握“火字旁”字的写法。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火字旁”的字形结构。3.养成仔细观察基本笔画写法的习惯。4.初步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火字旁”字的结构和书写要领,初步掌握“火字旁”字的写法。2.通过描红练习,进一步感受“火字旁”字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房四宝、习字纸等。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音乐:轻入座,纸毡平;使用砚,要细心;水先加,墨调匀;沿内侧,笔掭定;搁好笔,气息宁。

(一)谈话导入

中国书法魅力无穷。瞧,这些字写得多俊秀呀!现在老师考考小朋友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这些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出示板书:(带有“火字旁”的字)

(二)教学“火字旁”的字

1.举例“火字旁”的字

(1)孩子们,你们还能说出哪些“火字旁”的字?

孩子们举例:烧、灯、火、灰、炒、灿、烟、烦、炭、炖、烂、煤、烁„„(2)教师小结:是的,在中国汉字中,有很多字都是带有“火字旁”的,第 41 页,共 44 页 这一类字写出了汉字的修长优美。

2.分析“火字旁”字形特点

(1)孩子们,“炳”就是典型的字,咱们以这个字为例来分析下“火字旁”的字形特点。

(2)学生观察分析“炳”字形特点。(3)同桌互相分析“炳”字形特点。

(4)教师小结:“炳”字左窄右宽,火字旁上紧下舒,左放右收,右部“丙”略宽,横折钩方正有力。

(5)教师示范:下面看老师来范写“炳”字,教师在投影仪上书写范字“炳”字。

学生看演示。跟着书空。

观察、比较、思考,这就是我们读帖的方法。仔细读帖是写好字的第一个秘诀。现在,看老师来写一写,要一边观察一边揣摩。起笔与竖画相同;行至竖画末端,微微向左下行笔;稍顿,回锋向左上行笔,边行边提;出锋收笔。

(6)现在请同学们看准字帖临摹。描一个写一个。3.总结写法提要

(1)孩子们,“火字旁”的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点呢?(2)孩子交流讨论。(3)教师小结: ①注意字形特点。②横向笔画布白均匀。③两侧竖画竖直内收。④中竖在竖中线上。

(三)比较与欣赏

第 42 页,共 44 页 1.比较四种字体。

(1)下面这几个字都是火字旁的字,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

(3)简单介绍欧、颜、柳、赵四种书体。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颜是颜真卿,柳是柳公权,赵是赵孟頫,欧是欧阳询。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他的《神策军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欧书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是从汉隶及魏晋楷书推陈出新的结果。

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圆润绮丽,后为清乾隆帝所推崇。明代书家以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享名最盛,其行书风格透逸。

2.欣赏字体,学生说说不同。

3.小结:欧体撇画洒脱,颜体折画粗壮雄健,柳体清瘦俊朗,赵体则显得润泽秀美。

(四)习字指导 1.分析字形。

火:“火字旁”是由独体字“火”变化而来。带有“火字旁”的字多与火相关。“火”字结构能力很强,可作左偏旁,也可以放在右、上、下等部位。牙:竖折的横笔外伸。竖钩粗壮,略偏右。撇画劲挺,不超出上横。

2.观看老师示范书写过程。

第 43 页,共 44 页 3.学生临帖描红。描两个,写一个。描红时尽量描写重合,一笔写成。4.根据笔画位置,结构关系来评价。主要看“火字旁”字的特点有没有做到。5.学生展示书写作品,教师小结。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仅学会观察了“火字旁”特点,还学会了书写带“火字旁”的字,学会了临帖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要写一手漂亮的字,可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这需要我们仔细琢磨,坚持练习。

6.新人教版四下数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圆综合复习

(一)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圆的有关性质和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与圆、弧长、扇形面积。2.难点: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解题。

三.具体内容:

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3.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半径为,点P到圆心的距离则有:点P在⊙O外;点P在⊙O上

;点P在⊙O内 5.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半径为,直线到圆心O的距离为则有:直线和⊙O相交

;直线和⊙O相切。

;直线和⊙O相离 7.切线的性质和判定: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8.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9.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和两圆外离;两圆外切;两圆内含。

()圆心距为,则有:

;两圆内切

;两圆相交

 10.弧长、扇形面积:在半径为R的圆中,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则,1lR2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4cm,以正方形一边BC为直径在正方形ABCD内作半圆,再过A点作半圆的切线,与半圆切于F点,与CD交于E点,求的面积。

解:设,则

∵ CD、AE、AB均为⊙O切线

∴ ∴ 在中,∴

[例2] 已知⊙O1与⊙O2交于A、B两点,且点O2在⊙O1上,(1)如图1,AD是⊙O2直径,连结DB并延长交⊙O1于C,求证:CO2⊥AD;(2)如图2如果AD是⊙O2的一条弦,连结DB并延长交⊙O1于C,那么CO2所在直线是否与AD垂直?证明你的结论。

图1

图2 解:(1)连结AB

∵ AD是⊙O2直径

∴ ∴ ∴

(2)CO2与AD仍垂直,连结O2A,O2B,O2D,AC ∵

∵ ∴,∵

∴ ∵ ∴

∴ CA=CD 为等腰三角形

∴ CO2为角平分线

∴ CO2所在直线垂直于AD

[例3] 已知⊙O中,AB为直径,OC⊥弦BE于D,交⊙O于C,若⊙O半径为5,BE=8,求AD的长?

解:连结AE

∵ OC⊥BE于D

∴ BD=DE

∵ BE=8

∴ BD=DE=4 ∵ OB=5 OC⊥BE

∴ 在中,中位线

∴ OD=3

∵ OA=OB,BD=DE

∴ OD为∴ AE=2OD=6

∵ AB为⊙O直径

∴ ∴ 在 中,[例4] 蒙古包可以近似地看作由圆锥和圆柱组成,如图已知现要用毛毡搭建20个这样的蒙古包,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米毛毡?,底面圆面积为,解:∵ ∴ ∴ ∴

又 ∵ 答:至少需要 平方米毛毡。

[例5] 如图,PA、PB切⊙O于A、B,AC为⊙O直径,(1)连接OP,求证:OP//BC;(2)若,则AC的长是多少?,证明:(1)连结AB,交OP于D

∵ PA、PB切⊙O于A、B ∴ ∴ 解:(2)∵,PA=PB

∴ PO⊥AB

∵ AC为⊙O直径

即BC⊥AB

∴ PO//BC

又 ∵ PA为⊙O的切线

[例6] 问题:要将一块直径为2m的半圆形铁皮加工成一个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一个圆锥的底面,操作:方案一:在图甲中,设计一个使圆锥底面最大,半圆形铁皮得以最充分利用的方案(要求:画出示意图);方案二:在图乙中,设计一个使圆柱两个底面最大,半圆形铁皮得以最充分利用的方案(要求:画出示意图)。探究:(1)求方案一中圆锥底面的半径;(2)求方案二中圆锥底面及圆柱底面的半径;(3)设方案二中半圆圆心为O,圆柱两个底面的圆心为O1、O2,圆锥底面的圆心为O3,试判断以O1、O2、O3、O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

图甲

图乙

解:(1)圆锥的半径为

(2)如图乙,连结OO1、OO2、O2O3、O1O3、O1O2,设⊙O1与⊙O2的半径为

⊙O3半径为

∵ ⊙O1与⊙O2外切于D

∴ OD⊥O1O2

设⊙O1与AB切于C,连结O1C ∴ O1C⊥AB

∴ 四边形O1COD为正方形

∴ OD=

∴ 圆柱底面半径为米

∵,∴

∴ 圆锥底面半径为米

(3)四边形为正方形

由(2)知,同理

∴ 四边形OO1O2O3为菱形

∵,∴

∴ 四边形

为正方形

【模拟试题】

1.⊙O的半径为5,O点到P点的距离为6,则点P()

A.在⊙O内

B.在⊙O外

C.在⊙O上

D.不能确定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则此直线是圆的切线 B.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不等于半径,则直线与圆相交

C.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则直线与圆相切 D.线段AB与圆无交点,则直线AB与圆相离 3.⊙O的半径为,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

A.B.,若与⊙O只有一个公共点,则

D.与的关系为()

C.4.如图1,PA切⊙O于A,OP⊥弦AB,若PA=4,⊙O半径为3,则AB的长等于()

A.B.C.D.不能求得

图1 5.如图2,AB、AC分别切⊙O于B、C,AB=20,DE是⊙O的切线与AB、AC分别交于D、E两点,则的周长是()

A.20

B.40

C.60

D.80

图2 6.两圆半径分别为5cm和4cm,公共弦长为6cm,则两圆的圆心距等于()cm。

A.B.C.或

D.7.两个同心圆,已知小圆的切线被大圆所截得部分的长等于6,那么两圆所围成的圆环面积为()

A.B.C.D.8.如图3,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分别以B,D为圆心,2为半径画弧,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B.C.D.6

图3 9.如图4,木工师傅从边长为90cm的正三角形木板上锯出一正六边形木块,那么正六边形的边长为()

A.34cm

B.32cm

C.28cm

D.30cm

图4 10.在直线同侧有三个圆两两外切,且这三个圆都与相切,其中一圆的半径为4,另两圆半径相等,则这两个等圆的半径为()

A.24

B.20

C.18

D.16

【试题答案】

1.B

2.C

3.B

4.A

5.B

6.C

7.A

8.B

9.D

7.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适用性研究 篇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实施和外语教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语教材涌入市场。大家为百花齐放的教材局面感到欣慰, 为教材的新鲜内容与形式感到激动, 但同时也为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教材而感到困惑和担忧。面对多样化的教材, 对其评估显得十分重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就是这众多教材中的一种。广东省从2003年秋季开始推广使用这套教材, 到2006年全套教材替换完毕。作为在全国使用面最广的高中英语教材之一, 对其进行评价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因此, 我们课题组于2011年9月开始设计问卷, 并进行了“新版 (人教版) 高中英语教材适用性研究”的问卷调查。我们选择了来自不同城市和县区的8所学校, 分别有: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东莞光明中学、广州英豪中学、龙川一中、惠州市一中、惠州实验中学、博罗中学、博罗华侨中学。发放问卷800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790份;其中,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回收87份, 东莞光明中学回收99份, 广州英豪中学回收61份, 龙川一中回收116份, 惠州市一中回收122份, 惠州市实验中学回收99份, 博罗中学回收104份, 博罗华侨中学回收102份。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后, 我们课题组认真对问卷进行了分析。为了更精确地得到数据, 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1.分别对8所学校进行分析;

2.按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组分析, 大城市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广州英豪中学、东莞光明中学) ;中等城市 (惠州市一中、惠州市实验中学) ;县城学校 (龙川一中、博罗中学、博罗华侨中学) ;

3.整合数据, 8所学校统一分析然后得出总表。经过初步分析、进行数据比对后, 发现三种分析方法得出的数据基本一致。

现将总表的统计数据和数据分析分述如下:

关于教材是否有吸引力, 认为有吸引力的只有19%, 认为没有吸引力的有46%, 说不清的有36%。调查表明, 这套教材在整体上没有很好地使学生产生兴趣。

关于教材难度, 37%认为教材难度符合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 认为教材难度不符合实际英语水平的有32%, 说不清的有32%。

关于语篇内容, 28%认为是有趣生动的, 而43%认为语篇材料不够有趣, 说不清的有29%。调查表明, 课文中穿插了许多与话题相关的图片, 色彩鲜明, 有助于学生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但是部分语篇内容太过于无趣, 甚至是与现状脱节。

关于语篇素材, 52%认为素材真实, 贴近实际生活, 24%认为语篇素材不是那么地贴近生活。说不清的有27%。调查表明, 教材所选的文章可读性较强, 但是部分语篇内容不实际, 致使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关于语篇体裁, 50%认为体裁形式多样化, 22%持否定意见, 说不清的有29%。

62%认为通过学习本教材能够了解西方的文化, 24%持否定意见, 说不清的有17%。

小结:经研究, 本套教材选用的课文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 有一定的可读性。话题内容广泛且贴近现实生活, 很有时代气息。例如:Computers和Music这两单元, 对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主题, 学生往往比较投入, 上课效果也较好。每个单元都有相对应的情感目标和德育渗透。例如:Cultural Relics Wildlife protection涉及到保护文化遗产和野生动物, Nelson Mandela则教育学生如何做个受人尊敬的人。但是, 仍有一些课文选用得不甚理想, 最大问题是洋味不足, 选用的不是英美人士写的原版文章。比如, 模块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的阅读文章是Come and Eat Here, 应该是为话题而编写的虚假故事。王鹏的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在学生用书之中:第一部分是主阅读文章, 王鹏和雍慧为吸引客源展开竞争, 用菜肴的功效来做宣传;第二部分是听力短文, 王鹏为研究膳食平衡, 向专家请教;第三部分也是阅读短文, 王鹏和雍慧合作, 共同为顾客提供均衡的健康饮食, 最后他俩喜结良缘。这样的故事能引人入胜吗?这样的情节叫趣味盎然?事实上, 故事乏味得很, 太幼稚了。最后还竟然像童话故事一般来个大团圆: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课文原句:Finally they got married and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无论是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英语知识的增长, 这样的文章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另外, 趣味性也不足。比如, 模块三第一单元Using Language部分, 有一篇文章是A Sad Lov Story, 编者认为这是一个发生在情人节的伤心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乍一读起来还挺有趣味, 但读完后学生都不买账了。这样的内容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不就可以联系到对方了吗?还要白白等这么久, 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实践证明, 学生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文章, 这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 我们普遍认为新教材内容太杂, 最直接的问题是英语教材单元教学内容容量大, 教学任务重, 而课时又少, 不足以完成教材所给定的任务, 从而造成教学困惑甚至焦虑, 特别是在对教材的取舍上心里没底。因此, 我们建议当教材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易操作时, 教师可以对其作必要的删减。

还有些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比如, 模块三第二单元中的The Olympic Games一文, 课文“Interview”中有一句话:“The 2008 Olympic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China.”信息过时, 没有与时俱进。

关于语法项目, 认为安排系统合理的有34%, 认为安排系统不合理的有30%, 说不清的有35%。调查表明, 各单元语法概括得过于简单, 给出的例子不多, 学生很难进行总结找规律, 且课后练习题形式过于单一。

关于整套教材的词汇量, 认为适中的有45%, 认为不适中的有33%, 说不清的有24%。

认为词汇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有41%, 联系不密切的有33%, 说不清的有26%。调查表明, 科普文生词太多, 不方便学生理解。

关于阅读文章的长度, 认为适中的有50%, 认为篇幅长的有38%, 认为篇幅短的有7%, 说不清的有4%。调查表明, 阅读文章篇幅较大, 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读完全篇文章。

关于阅读文章的生词量, 认为适中的有48%, 认为多的有33%, 认为少的有11%, 说不清的有6%。

关于练习的作文题目, 认为有吸引力的有14%, 认为没有吸引力的有58%, 说不清的有29%。

小结:本套教材中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循序渐进, 反复渗透,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Learning about language对单词的英语释义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思维, 语法项目相对集中;模块1和2用了四个单元来练习定语从句, 而且由简单到复杂, 学生容易接受。新单词采用的是课文和单词注释分开的方式, 各单元生词表作为附录一起放在课本后面。这种注释方式使得学生查看极为不便, 要不停地前后翻阅, 耽误不少时间。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往往不能顺利地正确发音, 因而要往后翻书查阅。有些学生干脆就把单词表给剪裁下来, 方便记单词。如果英语课本像语文的古文那样采用脚注或者旁注的方式, 那就更好了, 这样更方便学生阅读记忆;也许有专家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本课题组认为猜词能力可以通过做正规的阅读练习来培养, 所以改成脚注或旁注的好处是广大学生都喜欢的。像广受欢迎的《新概念英语》也是这样编排的, 希望这个小小的变革能够得到编辑专家的认可从而得以达成。教材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超纲词汇, 在使用人教版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每单元的词汇选取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课文中生词严重超纲。高比例的超纲词汇影响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和积极性。如果不记忆, 课文难以理解;如果用心记, 无疑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从而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所以, 本课题组认为现行人教版的教材中纲外词汇过多, 应该适当减少。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单元都应该进行严格的统计, 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中。二是课文中生词的复现率极低。由于每个单元的阅读文章相对独立, 文章题材内容不同, 所出现的词汇也不一样。有的生词在这个单元出现后, 要到几个单元之后才有可能出现一次;有的单词在这个单元出现后, 教材后面的各单元都可能见不着, 从而造成词汇复现率极低, 甚至几乎为零。这样, 很不利于学生对词汇的识记和掌握。

关于听力练习, 认为经常进行训练的有31%, 认为偶尔才做练习的有50%, 认为从来没有进行过练习的有19%。调查表明, 学生进行听力练习较少。

关于听力内容的篇幅, 认为适中的有41%, 认为篇幅大的有19%, 认为篇幅小的有27%, 说不清的有11%。

关于听力练习材料的语速, 认为适中的有42%, 认为语速快的有33%, 认为语速慢的有13%, 说不清的有11%。调查表明, 听力语速过快, 学生跟不上。

关于口语话题, 认为有趣的有18%, 认为不够有趣的有52%, 说不清的有29%。

小结:听力太难。新教材中的听力材料比较真实, 语速、连读、吞音都接近native speaker的正常说话水平, 上using language部分的时候教材较难处理, 听力的台阶很难放到学生的水平上。虽然听力部分形式丰富, 有填空、对或错、排列顺序等, 但材料那么难, 对学生要求太高。“说” (Speaking) 在新版教材中其实安排得不少, 有三个地方都有“说的任务” (Speaking Task) , 在Using language部分有一处, 在Workbook中有两个地方有Speaking任务。但是, 现在的教材虽然有不少“说的任务”, 但是一些情景不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或者说他们无话可说。而且, 课本中基本上没有提供一个对话的范例 (教参里才有) 。学生即使练习也只能是乱说一气, 极可能不符合真正的英语表达习惯。教材所提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有一定帮助, 但普通高中相当一部分的英语活动需要课前准备, 当堂完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口语教学推进得很慢。

关于练习材料, 认为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有37%, 认为对英语学习没有帮助的有32%, 说不清的有31%。调查表明, 教材练习量较大, 但是大部分的练习用不上, 导致资源浪费。

认为练习材料有趣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有24%, 认为不够有趣且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密切的有42%, 说不清的有35%。

认为练习材料结合了听、说、读、写能力的有35%, 认为没有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有33%, 说不清的有33%。

关于平时考试或者测验, 认为测试内容与教材相匹配的有38%, 认为跟教材不相匹配的有35%, 说不清的有27%。

关于教学设施, 认为跟教材相匹配的有44%, 认为不相匹配的有27%, 说不清的有29%。

关于学生对教材的喜爱情况, 喜欢这套教材的有46%, 不喜欢这套教材的有47%, 说不清的有7%。

小结:单元中的听、说、读、写都以话题为核心, 以结构功能为主线, 并在Using language和Workbook中都让学生得以锻炼。教材后面附带的专项练习、阅读文章等, 内容多、时间紧, 往往利用率不高;而且有些练习又过于简单、形式单一。

8.新人教版四下数学教案 篇八

依据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书中配备了大量的插图,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物理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然而在插图的使用中,还存在一些尚待改进之处,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浅见。

关键词

插图 新人教版教材 示意图 物理学规律

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了最新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2012年和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一课程标准相继出版了八年级和九年级的物理新版教材。在新版教材中,简洁明了的文字配备了丰富多彩的插图,几乎是页页有图,甚至一页多图。插图在教材中的大量出现与2011版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是相符的。

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插图的特点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在选择插图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如下两个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1.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多种图片来吸引学生兴趣

一来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图片作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如第四章光现象就使用了绚丽的彩虹图片,在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使用了花香引来长喙天蛾的图片,在第十六章电压电阻使用了壮观的闪电图片等等,这都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习如何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并且在以后欣赏自然景观时多了一种物理学的视角,更能够领会大自然的奇妙。二来是采用我国在科技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如第九章压强就采用了201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的图片,第十章浮力采用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图片等等,这不仅能够让学生领会到物理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来是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图片来引入新课,如第六章质量与密度采用了上海世博会苗族银饰舞的图片,第七章力就采用了攀岩的图片和体育项目押加的图片,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使用了过山车的图片等等,这就把形式各异的人类活动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2.用丰富的图示来解释物理问题和展示科技成果

比如在采用漫画来解释如何利用惯性紧固锤头(教材图8.1-4);又如采用示意图解释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教材图14.3-1);再如用真实的图片来展示物理规律产生的现象和利用物理规律实现的成果,如教材图10.1-4给出了人能漂浮在死海上的实例,教材图9.3-6给出了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珠峰的传递。这些不同类型的图片,作为正文文字的有效补充,能够形象解释物理问题,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图片顺利地理解物理规律,还能让学生学习到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解释物理问题。

二、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插图的问题及优化

在使用新人教版进行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教材中插图的出现并不是都那么正确合理,很多图片的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简单来说有如下四点。

1.插图应更切合正文内容

在教材中,有时候插图并不完全符合正文的表达。例如,在第七章,讲到力的示意图时,提到“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和“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但是在插图7.1-4中,只给出了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的示意图,这样的话学生无法通过插图理解为何线段的终点也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尤其是在书的后文中,如第八章讲二力平衡时,力的示意图里也只有线段起点作为力的作用点的情况。且该图中只有一个拉力的图示,所以不能反映力越大线段越长、两者之间是否成比例关系这一点,也对力越大线段越长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此处应该补充对应的图例或者改画一个能同时说明三方面内容的图例。

又比如说有时候给出的插图并不符合前后文知识的衔接。例如,在第七章第1节中,提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采用了“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图例(图7.1-5甲),在图上,非常明显用字母N和S代表了磁铁的北极和南极,但是这种表示的方法是在九年级教材中才出现的(见九年级教材第120页第二十章电和磁),这个表示法大大的超前了,因此建议改成仍然使用文字南北即可。同样是该节的7.1-2图,用到的物理知识是铁球受到磁铁的吸引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此处和磁铁的南北极的标定并无关系,因此无需标注,标注了反而容易让学生误以为铁球受力和南北极有关。另外,图7.1-5甲是利用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来说明磁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因为涉及到小车的运动,则此处就还使用到了其他的物理知识,比如小车和磁铁之间存在静摩擦力,而这一知识在甚至在第八章第3节中都没有讲到。另外,在第七章第2节讲到弹力测力计时,给出的各种测力计中有弹簧秤和托盘秤,这里弹簧秤和托盘秤都用到了重力的相关知识,而重力是第3节才讲到的知识。因此这个图的出现也是超前的,建议换成电子测力计之类的图片。

因此,在给出插图时,应该注意到所配的图能否准确诠释正文中所描述的定义或者规律,是否足以表达正文中涉及到的知识,还应该注意到是否涵盖了学生尚未学习到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才不会迷失在形形色色的图片里,而是能够从插图中形象地领会到规律的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

2.插图的文字说明应该更加准确

新人教版教材中插图很多,且绝大多数的图都有明确的文字说明,但有一些图并没有,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图都必须要有文字说明,只是如果有一些图缺少了相应的说明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在一看到图时就知道其要说明的问题,而必须要在正文中找到相应的描述;而有些图的文字说明不够准确,因此不足以说明图示所要表达的信息,造成学生在一些知识上的误解。

例如,在第一章第1节讲到时间的测量时,曾经提到古代的计时仪器日晷,而给出的图1.1-5却没有给出图的文字说明,而此处不但应该给出“图1.1-5日晷”,且应该说明这是我国何处的建于何年的日晷。因为日晷的倾斜角是和当地的纬度有关的,虽然这里并不需要学生掌握这一知识,但是如果让学生有这个印象,则不至于误导学生认为只要是日晷都是一样的倾斜角;而知晓该日晷建造的年份,则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所了解。

另外,在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的想想议议“图8.3-5(见截图)的三幅图中,哪些是要增大摩擦的?哪些是要减小摩擦的?通过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摩擦?”而在图示中,甲图给出的是被压紧在车轮上的车闸,而给出的说明是“自行车车闸”,这一说明并不准确,因为自行车的车闸在平时骑行的时候并不接触车轮,并不会有摩擦力,因此也不存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说法。而只有在捏紧车闸使之与车轮接触时才会产生摩擦力,且捏得越紧,产生的压力越大,导致摩擦力越大。所以此处建议改为“被捏紧的自行车车闸”。图示的丙图是目前冬奥会上的广受关注的项目——冰壶运动,图示是要说明运动员不断用冰刷刷冰来改变冰面的摩擦力,仅仅用“冰壶运动”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建议改为“在冰壶运动中刷冰”。

插图的文字说明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图片想要传达的内容而存在的,因此文字说明必须简洁明了、准确清晰并切合图片内容。

3.插图应该注重物理学史

在2011年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因此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人类探索物理学的历程,并从中体现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重视,这就需要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的辅助。

例如,在第八章第1节讲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时,曾经讲到了伽利略分析过类似小车从高处滑下的实验,但是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插图,因此显得说服力不够,内容上也感觉枯燥乏味,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此处如果配上伽利略斜面实验的绘画作品,并且配上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会让学生对历史上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当时的条件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产生深刻的印象。

课程标准强调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物理学史的教育应该贯彻始终,在九年级教材中对这一点较为重视,例如在有关电和磁的章节中,科学家的肖像图和实验图屡见不鲜,但是在涉及力和热的章节中这部分还有所欠缺,建议做一些这方面的改进。

4.插图应该紧跟时代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新人教版教材在配备插图时已经非常注意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例如在第三章第1节讲到温度测量时,在“科学世界”栏目中讲解了温度计的发展,用图片展示了电子测温计、热电偶测温计和测温枪,这都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的图片显得较为老旧,和当前的时代有些脱节。

例如在第六章第1节讲到质量的测量时,用图片展示了在市场买粮买菜遇到的秤(图6.1-1),但是展示的台秤和案秤都是老式的,现在已经很少能在市场看到了,目前常用的台秤和案秤都不需要手动调整秤砣的位置进行称量,而是采用电子显示。所以这部分图片要么进行修改,要么保留原有图片再增加电子秤的图片以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秤随科技发展的改进。

又例如在第十八章第4节讲到电流的热效应时,给出在通电后产生热量的电器图片(图18.4-1,见截图),图中给出电熨斗、电饭煲和电暖气都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比较新的产品,而电热炉却给出的是已经基本上在市面上看不到的老式电热炉,不如换成电热毯、电水壶、电暖手器等常见的家用电器,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例如电视机从显像管到液晶屏,手机从大砖头到小体积、再到大屏幕液晶屏,因此相应地在教材中的插图也应该紧跟时代做出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物理学是如何丰富并改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总之,使用插图作为文字的补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清晰的印象,有助于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兴趣,同时有效的图示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学的规律,进一步理解物理是一门来源于观察实验、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学科。因此,教材中对插图的使用也应该更加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这样才能让插图起到更好的作用。文中给出的是一些对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使用插图的浅见,愿与诸位老师共勉。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通过教学工作者和教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能为新教材的进一步优化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物理——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下一篇:大班保育老师个人总结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