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9-03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6篇)

1.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一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有效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思维能力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注重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巧设练习题,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地,持续地发展。教师应该经常地,有计划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选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会思考问题,就为进一步顺利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有效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因而数学思维能力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初步体会。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最关键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生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用心地去学习,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才会调动他们主动思维的意愿。

真正的兴趣来源于思维活动自身的过程,是学生利用自身的思考寻求答案时的兴奋。在上《数一数》这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易冲动的年龄特点,先让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数,学生争先恐后,兴奋地回答:“我有1个脑袋,1张嘴,2只手,10个手指……”立刻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激起了学习的欲望,思维活跃起来了,大家带着求知的心理走进新课。接着我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里的数,学生好奇地寻找:“教室里有1张讲台桌,2 扇门,6个大窗户,4盏灯……”最后我又带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小结时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整节课学习中学生都呈现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一定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注重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思维始于动手,动手操作为思维提供了支柱。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把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归纳规律,总结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例1时,我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我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你知道桌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11 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课堂练习时,我出示:14、16、19、20,让全班学生独立摆小棒,然后说一说各数的组成,这一节课学生成功地获取了新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思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上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强,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教学和解题,持之以恒,学生便会把这些方法转化为自身的方法,这样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在《认识图形(二)》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带着比异同的目的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的思维方法。又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例3:“有10个,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还剩几个?”教学时,大多数学生都正向思维,先求剪掉2个后还剩下多少个,再减去3个,求出现在五角星的个数。我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后又引导学生反向思维,要求现在还剩几个五角星,可以先算剪掉的有多少个,再用总数减去剪掉的5个,得出现在的五角星的个数。一题多解,同样一道题,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列出的算式不同,但结果仍是相同的。这样不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基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是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才能潜移默化,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与灵活性必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巧设练习题,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地,持续地发展。

让学生在练习中独立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练习中,学生要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思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是进行练习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得到发展的。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以致用,能促进思维内化。

实践经验和心理研究表明: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无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需求。我认为数学练习除了对全班学生有统一要求外,还要对优生和后进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后进生只要求完成基本题,对优生完成练习快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如果后进生的能力提高了,练习的难易也应及时相应地变化,使他们不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

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设计了难易度不同的几个练习:1、“蓝气球有13个,红气球的个数比蓝气球的个数多5个。红气球有多少个?” 2、“蓝气球有13个,红气球的个数比蓝气球的个数多5个。蓝气球和红气球一共有多少个?”对一般的学生只要求完成第一道题目,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两道题都完成。这样,全班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练习,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经常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选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会思考问题,就为进一步顺利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20xx年1月9日

2.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现状

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上了日程。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例如, 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 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 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 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 大大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致于国家并不缺乏科学水平, 但就是造不出好东西来。纵观整个世界经济, 有哪个国产品牌能称为世界名牌?因此,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让学生掌握“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 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能够解决生产一线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

1. 填鸭式讲理论知识, 顶多去做下实验, 至于实际效果如何, 相信很多教师也不知道。

2.实训教学时, 主要是教师示范, 哪些步骤、怎么做, 是规定死的, 不能改变, 不允许改变, 不允许学生争辩, 因为这是流传下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3. 实训设备陈旧, 实训教学跟不上现实生产, 就产生了学生毕业后不能零距离就业, 更别提创新这样的问题。

统计数据表明, 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中, 技术进步占75%。技术发展和开发离不开人。社会可不是只需要高级知识分子, 更需要有着良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所以, 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围绕对知识的继承来培养学生, 还应当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围绕专业问题, 打破定式思维, 培养发散思维, 构建新的认识体系,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不要害怕提出“荒唐”的问题, 要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专业知识、相关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基础理论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只有在运用自身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信息去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电气类专业教师, 在教学中要注意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基础知识的合理联系, 使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 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储备系统化的知识, 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1. 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要老是埋怨现在学生素质多么差,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 创新意识普遍缺乏不光是学生的现状, 我们也是这样。

在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方式, 采用激励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即使想法是错的也是进步, 我们也要表扬,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敢于去想, 让学生具备在现场善于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动力。

2. 激发创新的热情。

创新是困难的, 创新意识来源于对专业知识的追求, 对职业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产生对职业技术的追求, 才能克服困难, 锻炼意志, 要积极鼓励、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现在社会对学生的诱惑太多了, 在一些学生的观念中知识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

3. 培养思考的意识。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还要鼓励学生查阅专业资料, 以分析、批判的态度对待已有观念和结论, 进行逻辑性思考与发散性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尤其是针对实验、实训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不应马上告诉学生你错了、错在哪儿, 应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思路, 发现新的方法, 形成不同的结论。

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应用

我们以电气控制这门实训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 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理论学习阶段, 我们抛弃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记完就忘的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让学生自主预习、自己在讲台讲解, 教师再针对一些重要问题提出疑问或是给予指导。

2. 实际操作阶段。

在操作阶段, 从最初的给图纸, 到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 让学生在整个实训中始终在设计者、制作者和使用者的不同角色中进行转换, 从而让学生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长期的训练中, 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从而加强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

3. 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

我国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看结果, 我们大胆抛弃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 不但重视考核结果, 更重视考核过程, 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给予奖励, 以达到鼓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伟.高职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9)

[2]匡煜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J].职业技术, 2007, (22)

[3]刘月红.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4)

3.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用“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提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导入这一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如学习《比尾巴》一课,教师提出了“谁和谁比尾巴?比的结果怎样?”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很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后面的课文时,教师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课题提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都想亲自尝试。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促进儿童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应儿童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新鲜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每次探究前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提问设疑,引起学生产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一种探求新知的境界。

教师在学生认知实践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鼓励、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诱发创造的欲望,让学生体验乐学的情趣。低年级教学主要是识字,而且识字量较大,如果呆板地讲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传统的学习过程改变为自己探究识字,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初学生字时,教师可以把生字编成顺口溜、儿歌或用拆字法来识字。学生感到很新鲜,立刻产生兴趣,跃跃欲试,总结出很多的识字方法。如“有手来做操、有水来洗澡、有足就暴躁,”把枯燥的生字变成顺口溜,清楚地分析了形近字间的区别。

二、用“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此,列宁曾评价说:“幻想是很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语文课的提问设计,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而不是在重复课文情节上设置问题。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的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如学习了《四季》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当一回诗人,写写自己眼中的四季。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經验写出了四季的特征,有的学生写道:“落叶跳着舞,对大地说,我是秋天。”还有的学生写道:“雪花飞舞,它对小朋友们说,我就是冬天。”学生在想象中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对各个季节的喜爱。

三、用“评价”唤醒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住的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学习总结阶段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而且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总能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已的缺点,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巧设疑难,进行互相评价。通过互相评价,为学生创造自由思考的宽松环境,使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唤醒自身的创新意识,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

四、用“情境”开拓创新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开放型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索、创新的空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质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学会分析解决疑难,使创新精神在疑和思中得到培养。

4.浅谈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四

摘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同时需要个人刻意培养和努力的过程。本文阐述了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些条件。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思维

在现代的世界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想要傲立于世界舞台上最有力的武器。创新产生科研成果,而创新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创新的思维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得到生动内容,即知觉思维形式上,在此基础上利用联想,想象,逆向思维,逻辑推理等抽象的思维形式,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做出不同寻常的分析判断。创新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些天才们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学习,并且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作为未来医学界的主力军,掌握夯实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及养成创新的思维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更好的做学问,更强的做学问,才能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才能让我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大国,才能更好的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去除病痛。那么如何培养及养成创新的思维?个人认为,应基于以下几点:

1养成坚定的创新意识。只有树立了坚定的创新意识,才能有可能培养成创新的思维。养成坚定的创新意识必须存在于医学生教育的始终。在基础学习中,必须着重培养创新意识,以及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医学生怎么样才能通过图书馆及发达的网络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情况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情况。现在许多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较少,网上查阅文献时只能看到摘要,不能看到文章的全部内容,这样就造成了学习内容的片面性,单调性,以及思维的狭窄性。我认为学校应该更多的订阅各种优秀的文献资料,从而让医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好的学术客观环境。这样才能使查看文献时更加全面和具体。更好理解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创新思维研究做准备。在科学研究阶段,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多想想为什么。带着这些为什么去学习,去研究,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学术的创新性。

2夯实坚定的理论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的中国,医学生想要获取资料方法有很多种,如图书馆,网络,等等。可以说能获取到的资料是海量的。如果创新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是这座高楼的根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这些根基的知识。应该对这些已有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汇总。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发现它们的不足与局限以及发现这些知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一些知识讲座。这些都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进行创新的根本。

3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于大学都是被动的学习。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缺乏自主的思考,久而久之就缺少了自主思维与创新的意识,缺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工作的对象是人,不是机器,是具有灵活性的,是具有特殊性的。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同一种疾病,发生不同人的身上,治疗方法也会不同。如果不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现在医学界所倡导的个体化治疗也就无从谈起。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需要辩证的看待已有的知识与新鲜的信息。已有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但不恰当的运用又会阻碍知识的创新。一方面,已有的知识是过去的创新,现在的创新必须以其为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固执的坚信原有的知

识,就会对新鲜的事物不容易接受。会认为其违背常理,这就会对创新产生阻碍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尊重原有知识的前提下,敢于对其提出疑问,敢于突破原有的理念,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才能产生新的东西。

4培养及养成“发散思维”的能力。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培养自己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看到某个病人的症状的时候,不只要局限于局部的症状,要想想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想想哪个生化过程发生了改变,哪些器官发生了改变。也不只要局限于自己本学科的专业,还要从其他相关的学科对此症状进行分析。这些对自己以后做学问打下良好的思维习惯。

5学会逆向思维。长期的思维习惯,很少有人具有逆行思维的行为。有的时候,反过来想一想也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逆行思维有可能对长时间的疑问产生某些启迪,有可能给人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6学会总结。总结是指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发现其内在规律,从而把各个板块的零散的知识科学性的聚拢在一起。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这也是学习知识的有效的方法,也是创新思维的一部分。如何训练“总结”的能力,多多学习,多多的看书,多多的查阅文献,在拥有了大的知识库的前提下进行逻辑性训练。久而久之,“总结”的能力自然而成。

7抓住“灵感”。“灵感” 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转瞬即逝的东西。古今中外,很多知识的创新,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灵感”。但她转瞬即逝,我们要学会抓住它,并记录他,将其用于做学问中,创新也就随之而来。但“灵感倾向于有准备的人”,其产生的前提是夯实的理论基础与博大的知识库。因此,我们要扎扎实实的学习现有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在苹果砸到脑袋的时候有所想,并有所为。

8合作是创新有效力量。合作是进行创新的有效力量,这不只是一个口号。如果想做科研,做出好的新的东西,单独的一个人乃至单独的实验室都是不容易完成的。所以要讲究“团队”。每个人的能力与精力有限,对方方面面的知识不可能都能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各个实验室也是如此。每个导师想把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实验室打造成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进行沟通,进行合作。“资源共享”是各个实验室以至于各个国家科学进步的“法宝”如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就是很多国家一起合作的成果。如果课题涉及到其他的学科,这就需要与其它学科进行合作,互相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有所创新。学术交流也是合作的一种表现形似。各个高校应该重视学术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了解现在世界科学的前沿,了解各个新的科学成果以及一些新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从而打破自己的瓶颈,开创思路,“灵感”也就随之而来。创新也就应运而成。

9兴趣与坚定的意志力是创新的根本。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有兴趣,同时也要有坚定的意志力。许多研究的开始只是因为爱好它,喜欢它。兴趣是创新思维的起动机。选择科研方向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样才能乐于从事。这样才能思维活跃,创新思维也就产生。当代大多数的医学生都有着进取心和强烈的竞争感,但也有少数的人急功近利,有着莫大的虚荣心与物质愿望。有的同学学习态度不正确,做学问不认真,应付了事。所以如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与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做学问很苦很累,会有很多的挫折,有可能暂时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着坚定的意志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着对创新,对科学的执著的追求。并充分掌握知识,同时有着自己的思维,不轻信书本,不轻信权威,保持创新思维的热情,并知难而进。

10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和英语也很重要。在当代社会,计算机已经普及与民间,更不要说科学领域。做学问是时时刻刻离不开计算机的,如果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同时对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会有很好的作用。熟练的掌握外语也很重要,各种文献基本上都是以英语的形式书写的,不能很好的掌握英语,这对自己吸收先进的科学成果与先进的科学理念会产生很大的障碍。这有就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产生了障碍。

综上,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基于以上10条,创新思维的形成不会远,创新不会远,科技的进步与发达不会远,祖国的强盛也就不会远!

参考文献:

[1]钟飞,刘斌。浅谈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33

[2]农晓琳。医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

5.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五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1.1 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

我校学生虽然大部分为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但普遍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高考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生物、化学知识基础薄弱,因此学习医学知识较为吃力。

1.2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

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普遍存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能力较差现象,同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记忆方法机械,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1.3 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甚至抄袭他人实验结果。

2 在医学实验课程中如何培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医学实验课程的编排要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思考能力;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医学实验课程不是仅仅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实验教学还应在促使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在课程编排中不断发掘学生创新潜能,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2.2 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1 验证性单一实验向设计性综合实验转变传统的医学实验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单一实验为主,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辅助验证。学生依赖性很强,常常按部就班、不求甚解地按实验流程操作,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整个实验内容统一完整,前后衔接恰当。此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使学生在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验证性单一实验向设计性综合实验转变,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

2.2.2 传统实验教学向多元化实验教学转变医学实验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以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和教学视频等)使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视化、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同时,还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以互动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操作流程、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此外,还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教师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2.3 考试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创新能力传统的考试设计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创新教育的评估体系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可降低客观题比例,以主观题为主,将创新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尽量选择设计性、思考性、综合性强的题型,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

6.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篇六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作文,获取材料是基础,把握方法是桥梁,形成能力是目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学生 语文教育 作文教学 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创新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新性技能。而在教育阶段,培养创新能力,不是要求学生天天有发明创造,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讲解与训练中,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基本的创新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不是实验者,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天生具有创新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路。

钱梦龙老师曾说:“创造往往以摹仿为先行,而摹仿又必须以创造为目标。”我们常说:“文贵有新意。”没有创造哪来的新意呢?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鼓励创见,才是作文教学中应当着重下功夫的所在。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启发学生的灵感,打开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呢?

一、培养直觉,积累写作材料和写作素养

直觉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是我们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因此,直觉像是思维的感觉,人们通过感官的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可是用直觉就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所以直觉也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语言训练必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意”为主,“辞”为从,意在笔先,辞随意生,只有对客观事物有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只有在思想上十分清晰,语言上才会明确、生动、流畅。高度的直觉能力来源于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所以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直觉,重要的在于积累写作材料和写作素养,那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的结合。读是接受,写是表达,读和写是紧密相关的两种能力。读可以在吸取知识中引起求知欲,又可以从研究他人文章写法中得到借鉴,所以读既为写作积累了材料,又学习到了写作方法,提高了写作素养。

另外,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生活中吸取写作材料。如自然界中云彩随风漂浮,树木枝叶在微风中婆娑摇曳,海上浪花飞溅,林中小鹿奔驰,燕子翻飞,鸟雀啁啾,无限风光令人陶醉。领略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美,才能使学生积累生活中美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六朝时著名文论家刘勰说过:“积字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读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前三句讲的是材料的积累和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最后一句讲辞章修养方面的作用。只有在不断丰富材料,提高材料运用的能力上提高构思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否则,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俗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道出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启发灵感,打开思路

目下学生谈到作文难,往往以没有“灵感”来解释,从表面上看来,学生如是说是一种无奈,但从本质上看,学生是一种无奈的搪塞。因为“灵感”叫人感到玄妙得很,它总是不知不觉地钻近头脑里来,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那么,何为灵感?灵感从何而来呢?又如何培养学生的灵感呢?

灵感是科学家在创造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科学家会突然作出发现,文学家会突然构思出绝妙的情节、动人的诗句。大量的实例证明,灵感是创造者在顽强的、孜孜不倦的创造性劳动中达到创造力巨大高潮和紧张时所处的心理状态。灵感是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创造是富于灵感的劳动。灵感又是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艺术大师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成功的奖赏。”可见灵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更不是只有天才才有的,只要勤奋,总有一天会“功到自然成”,灵感油然而生。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唯一途径是引导学生做大量的、多样化的练笔。

现行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一统性,学生往往只是通过课堂命题来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单一而呆板的作文形式往往使学生缺少发现,因而“言之无物”,这样长期机械化的训练结果,使学生既少了写作兴趣,又少了写作欲望,更不会产生写作灵感。实践证明,多样化的练笔手段广开教师写作教学之路,打开学生写作灵感之门的唯一途径。剪报练笔、时文鉴赏、课前演讲、辩论竞赛等等百花齐放,才能形成百家争鸣之势,学生的写作灵感才会“油然而生”,乃至“万马奔腾”。学生只有在多角度、多渠道的表达训练中,才能唤起他们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热情,才能形成他们“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冲动,才能形成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

三、培养想象力,创设情景

其实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一种创造力,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原理,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和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象。”

一个文思敏捷,会写文章的人,往往想象十分丰富,脑子里受到某一事物的触发,就会联想到许多有关的人和事,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一个会想象的人,脑中宛如有活水,涟漪波澜,层叠不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力如此重要,下笔作文就要让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奋力翱翔。现在学生写的文章往往显得“干”,内容空洞,毫无形象生动可言。譬如抒情,往往用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等概念化的词语凌空地抒情,让人读了味同嚼蜡,寡淡无味。抒情的文章要写得丰满动人,首先必须对借以抒发感情的“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要做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单“目注”,即精细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神驰”,就是从观察实物出发,开展想象。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跳离画面,才能有广度,文章才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写文章不能就事写事,就物写物,就人写人,要由物及人,由情写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厚,意境开阔,思想深刻。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下笔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下笔时才能如行云流水,纵横驰骋。

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所以,其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写出一篇文章上,而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以形成学生的写作直觉,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启发学生的写作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的全面丰收。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语文水平,所以作文教学尤为重要。可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一直未走出“高耗低能”的怪圈,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乏创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讲的多,练的少,而且练的不得法。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教师常以相同的题目,相同的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写作相同的内容。然后教师以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的评价。再者,套用几十年不变的两周一次作文法,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作文主题表现出轻淡平庸为主要特征的庸俗化趋向,无病呻吟,脱离思想实际。教师埋在作文堆里,精批精改,套用不知用了多少回的格式化批语,写腻了,学生看烦了,时间一长,作文这棵该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就枯萎了。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我们要改变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系列,使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际确定作文的内容主题,作文应该立足于平素貌似普通的日子,从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价值取向。教师应感应时代的脉搏,解放蒙盖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的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轻柔粗犷的河流。这些都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的感受生活的美。还应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大幅度增加写作实践量,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在练笔中,学生可以不拘长短,不拘泥于结构,纯粹为了“写点什么”,由于真实的写作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所以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立言”来“立人”,即让学生在最好的语言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还要大力提倡创新,创新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

7.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工作都需要估算的参与, 估算技术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如此,有些学生在接触估算的时候无法感受到它的魅力,失去了学习兴趣。 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估算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根本不重视估算的学习。 采取何种措施对学生的估算意识进行强化,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及其准确性是现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要想转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我们必须将学生带入生活中,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估算的存在及其作用。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1.近似估算法

对对象进行估计时尽量以整数为主,例如几十、几百和几千, 利用整数确定对象范围。

2.规律估算法

假设我们需要估计9.4×0.18的结果和1.692的大小, 教师这时需要利用运算特性帮助学生进行估算,如果学生知道除0以外的任一因数乘一个小于1的数,其结果一定小于这个因数的原理, 就可以轻松得到结果。 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可以降低估算的难度。

3.联系实际估算法

带有小数的人数和车辆数是不合理的, 路人行走速度不可能大于汽车速度。

4.据零求整法

如果教师想要教学生学习10000以内数的知识, 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 在透明容器中放入10袋装有100粒黄豆的袋子,这个容器中的黄豆数正好是1000粒。 ( 2) 向十个容器中不间断地放置装有黄豆的袋子,十个容器的黄豆总数就是10000粒。 利用这个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10000的数量,更好地理解要学习的内容。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应用数学是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 要想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快速提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学习, 促使学生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困难。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估算教学,必须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多进行估算实践。 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不能放过,主动创建一个合理的情景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让估算充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学生在教室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估计教室地板的数量。 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一部分学生用手丈量估算总值,另一部分学生估算教室的横纵地面各需要多少砖块,二者相乘得出结果。 所有学生对结果进行汇总大致估计地板砖总量的范围。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除了估算知识外, 学生还需要从教师身上学习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可以对计算对象的范围进行预计,从而核实计算数据的准确性。 如果计算结果在事先预计的范围内,说明计算结果是准确的。 学生利用感觉对数据进行估算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个人感觉对提高估算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 估算工作每一环节的计算手段是不同的, 所以最终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要想提高估算数值的准确性学生必须对估算策略进行调整,利用全方位的估算手段估算数据。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估算方法进行创新,对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交流,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五、勤训练,活运用———运用估算,提高能力

学生掌握的估算知识并不全面,无法胜任计算工作,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加强训练。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估算方法,才能运用数学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学生要想加快自己的运算速度,核实测量的准确性,必须要通过估算开展各个环节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计算前、计算中还是计算后的任一阶段都要引导学生的计算活动,纠正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 首先,教师要在计算开始之前帮助学生确定数值所处范围。其次,教师还要在计算过程中检查学生计算步骤的正确性并作出纠正。 最后,教师还要寻找计算结果之间的规律。

六、应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增强教师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老师只注重学生笔算的学习, 忽略了学生的估算能力掌握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估算的应用更加广泛,所以只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估算知识,并适当地进行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早已经被新课标列为必学内容, 目前书本中的估算知识比较全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估算不仅可以迅速解决问题,还能够激发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以教师作为教学突破口。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估算的知识, 对学习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让学生一刻都离不开估算知识。 除此以外,学生还要随时随地地开展估算活动,不断加强锻炼,在教师的帮助下提高估算意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估算作为一种常见的数学方法已经被写入新课标中。随着“学而有力数学”理念的推广,估算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小学生通过估算的学习快速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提高自身的估算能力,利用数学思维分析社会问题。

8.浅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抽象的课程,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感到乏味甚至是排斥数学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的兴趣,数学相对于小学其它学科来说较为复杂也较为抽象,这也是数学的一大特征,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不仅难度大,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吃力,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逐渐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教师教学手法单一,数学虽然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但数学的教材内容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其中各式各样的解析题与应用题等都与生活中的各项事物息息相关,但是,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最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对照数学教材课程把问题列在黑板上,再根据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对着问题解出答案,或是根据原题列出相似的题型,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解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变化,但始终是围绕着解题来进行讲题,以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面对各式各样的题型时,教师始终使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手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与我国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要想改变这些问题所在,小学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数学题目变得跟为真实,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够身临其境,对数学中的题型与解题方式有更为明确的了解,从而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根据我国小学数学题型来看,小学数学题型普遍都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学中的生活型题目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根据数学内容题材中的题目来营造一个真实的情景,该情境应贴近现实环境。如教师在讲解实践活动——小小商店的教学内容时,其中有这么一个题型:小明口袋里有30元,买一个熊猫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并说出原因,(一个小猫娃娃30元,一个小狗娃娃12元,比40大,小明没有足够的钱购买),教师在教该类型题时,可让学生们组织成一个小小商店,把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分为小组,并小组中的学生自己按照顺序轮流当店员,然后其他学生充当顾客。如A同学当商店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按照数学课本中的内容来说出想要对话,顾客B问:“我带了30元,想买一个小猫娃娃和一个小狗娃娃我带的钱够吗?”店员根据顾客的问题开始对价格进行计算,然后与顾客进行对话,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身处真实的题目环境中掌握数学的解题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 重视集体参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锻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来看,以往的数学教学较为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依赖,在遇到数学难题时把希望寄托于教师的讲解上,而不是主动的去寻找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的阻碍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都参与到数学解题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与探索的机会。如教师在讲解“剪一剪”这门章节,其要求是利用剪刀、纸张等辅助工具剪出一张对称的图形,在这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实验当中,让学生根据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来剪辑图案,让学生自主研究数学教材内容,并根据内容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为止,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集体参与到探究数学实验的过程里,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与探究数学,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会独立的完成数学解题验过程,提供给学生发展空间与自主发挥空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数学难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找出答案。

3. 结语

9.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篇九

摘要:在目前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让学生乐学、会学、会用,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千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应注重把理论认知应用于实践练习和操作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所学必有所用。

关键词:学生主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向;创新思维;主动建构者

从传统课堂模式看,课堂是一种“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这种传统课堂普遍存在着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的教学。而“新课标”课题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诱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具备自主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下面就本人的看法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在过去传统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许多教师对教育目的产生误解,认为教育的结果是为达到考试的高分数,于是传统课堂更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宰与控制,单方面灌输,实行“满堂灌”,都希望学生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内容。长期这样的教育操作,使学生的学习意识错乱模糊,学习语文的热情主动性缺乏,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正是为终身学习“培养习惯”的教育,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如何才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要改传统的灌输为诱导,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2、还学生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如何才能做到“活”,下面谈几点看法:

1.把学生看成朋友

教师要走下讲台,自主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应该建立新的教育观:我们老师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两者之间不是朋友式的关系,那么心理距离必然就远,学生的参与情绪必然不高,教学效率最终必然相对低下。

2.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本人在诗歌教学及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开放性题目中,总是实施这种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大大地表扬了学生们的新颖见解,肯定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搞活了课堂气氛。

一、引发兴趣,由趣导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而是通过自身能动的活动(即主体性活动)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其学习的主动权,努力想办法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拓展其发展空间。让其引发兴趣,由趣导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开端。

二、精心设计,问题导向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其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四、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

传统的班级教学其缺陷在于人数多,教学中师生互动性少。有人研究发现:在一般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和教师单独交流的时间每天不足2分钟,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精力无法充分注意每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由此,会使一些学生也会产生无趣、厌烦的情绪。

我们在堂课上要解决这一问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引用书上的事例,或者用耳听、眼见、身过的事例来充分讨论、说明。这时,经讨论,学生列举了大量相关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互相进行印证、说明,从而增加了可信度,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让一个事例变成了几十个事例,增加了素材,丰富了积累。学生的语言,学生的体验,在这种多方位的互动中,学生广泛地进行参与,从而自主地理解、感悟到道理。

五、突破重点,教师引路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老师不是更加轻松了,而是需要更加敏锐的思维,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亮点、漏洞,要点拨引路。因为我们的教学是在教师带领下的有目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学生讨论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将学生总结出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把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板书,形成观点。老师在备课时,总结的板书当然和学生不完全一致,课上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调整,按照学生的说法去写。这样学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注意力都很集中,希望老师能把自己的说法或观点写上去,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愿学、参与学,主动学。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要将其重点加以强调,有选择地展示其观点。老师点拨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还要会学。

六、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受老师单方面因素的支配和控制,学生也很少因老师的一句话就改变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学生能力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形成的,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最后用能否运用观点检查学生课程掌握的实际效果。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的参与的过程中和师生的共同活动中进行的。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积极总结观点;并按照其观点进行实践,实践后进行总结。在这样的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

10.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

福建省宁化五中 许兆河

主题词 一 设置自由创作情境

二 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 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在高考、中考的误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住往带有功利目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探寻写作的源头,去探究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结果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案桌上摆着各种样式的诸如新概念作文、话题作文大全、应试秘笈等书,每次写作,学生不能迅速进入写作状态,进行审题和谋篇布局,而是习惯性地打开各类作文书去东施效颦,甚者直接抄范文,这种应试作文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了写作兴趣,也丧失了对写作本质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理念,更与现代人才素质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此指导学生写作,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为学生设置自由创作情境

笔者一惯注重让学生写情境作文,写有真情实感的事情,而不是去营造空中楼阁。学生要写出有创新的作文,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写作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要让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情下去认真完成作文,给学生观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时间。在写作时,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因为这反而会制约学生的自由发挥,泯灭学生的个性。试想,让江南水乡的学生去写塞北风光,让足不出户的山区孩子去写城里人的生活,会写好,会有创意吗?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我曾听有的教师感叹:学生的随笔、日记、周记等比考试作文要好得多。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归根到底是因为这是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是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之下完成的。当然,宽松的环境还表现在学生心理的调节上,如果学生对某次

11.浅谈对学生评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作文评改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第一 、文章内容方面,主要看主题(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

一篇习作,中心一旦确定之后,就要看习作是不是围绕中心选材。评改作文首先应着眼于内容,内容立不住脚,形式上再改也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是否符合文体要求?

这个问题既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表达中心确定之后,表达方式就要为中心服务,什么地方记叙,什么地方议论都要恰当。同时,中心确定之后,就要采用恰当的文体进行表达。

第三、在文章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作文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

在学生的作文中,无论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作文的结构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安排的顺序,材料的详略,材料的内在关系与表达这种关系的语言形式上。

第四、语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形象贴切。

在学生作文上,不少学生基础差,错别字较多,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等语言毛病比较普遍。

第五、在形式方面还有标点是否正确,书写、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规定。

以上这五点是就作文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至于每次具体的作文的评改,则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作文教学计划确定重点,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一般要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作文评改,内容要单一、重点要突出,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作文评改的方法

学生评文、改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需要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在作文评改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改什么。任何一次作文训练,教师总要按训练计划提出训练要求,指导、评改都要以此为根据。提出要求是必要的,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把评和改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面。

第二、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评改。

每一次作文,都会有不同的文体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作文评改是以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的。让学生动手评改作文,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查。在评改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明白文体特点,然后参照评改要求进行评改。学生明白这些后,对作文的评改就会有的放矢,做到胸中有数。

第三、提供范文,集体评改,做出示范。

光有上述要求还不够,因为一般学生(特别是差生)往往意识不到所要评改的习作与教师的要求之间有什么差距,看不出习作的毛病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范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范文,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从而从中看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四、要指点学生评改的步骤。

一般说来,评改文章,首先要着眼全局;全局的问题评改之后,再研究局部。局部问题评改完以后,还应从头到尾再读一遍。

从全局出发,看一看评改的是否恰当。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才算定局。具体地说,作文评改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看作文的内容与形式是否统一。第二步要从字、词、句、修辞、标点、书写、行款格式等方面评改。第三步通改。看评改是否得体。

第五、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因而,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训练中,教师可布置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进行训练,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改练习。这样,从片断到小作文,再到大作文,学生评改的作文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12.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关键词:糖代谢,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等方法, 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也是当今教学的核心。鉴于中专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人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 抽象性、系统性较强的特点,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一、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概念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等几方面。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生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或把整体的各种属性分解出来的方法。由于被考察对象不同, 人们的实践要求和认识水平的不同, 分析有各种不同的方式, 一般来说, 可分为方面分析、阶段分析和层次分析等。综合是在思想上把生化对象的各个部分或特征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彼此相反但又紧密联系, 分析要揭示整体各部分的存在性及彼此间的关系, 是达到认识整体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 通过综合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比较是在思想上把生化对象加以对比区分, 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及其关系的思维活动, 比较是以分析、综合为前提的。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质、特质抽取出来, 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性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在分析和综合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级的思维过程, 比较和推理则是其重要的思维手段。系统化是在脑中把较复杂的生化对象按一定顺序和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在大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的生化知识用到具体生化对象的思维方法, 此时的具体生化对象是内含着抽象的具体, 是思维的具体。

二、在糖代谢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授糖代谢内容时, 教师可引导同学们运用上述方法,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形成对糖代谢内容深层次的, 整体的, 系统地认识。

首先, 以讲解糖的分解代谢为例, 糖的分解代谢主要有三条途径: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这三条途径先分别详细讲解, 个别学习, 在分别讲完三者之后, 引导同学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三者进行异同比较及关系研究。从三大方面即各代谢之发生条件、发生部位和反应过程进行比较, 这时的比较是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过程比较方面, 利用因素分析法从其底物、产物、限速酶、产能多少等方面进一步比较。通过上述几方面比较分析, 并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 总体上把握了三条代谢途径在人体所占地位、发生部位、作用及其关系, 即机体以糖的有氧氧化为主要供能途径, 而肌肉组织在缺氧条件下以糖酵解方式来供能。在引导同学们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物质代谢过程伴随着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以物质代谢为基础,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

接下来学习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经过对二者发生过程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总结出二者发生的部位、底物、产物、关键酶的区别。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葡萄糖合成糖原与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二者似乎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但却不是简单的可逆反应, 而是分别通过两条途径进行, 那么, 人体内何时糖原合成加强?何时糖原分解加强呢?

首先, 引导学生从其与人的进食和饥饿状态联系起来分析, 推出人在进食时葡萄糖充足, 糖原合成加强, 饥饿时糖原分解加强, 在此基础上, 继续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其内部分子水平的原因, 即反应向糖原合成或糖原分解方向加速时是由何物质来控制的?经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是通过其限速酶的活性来控制的。从而推导出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不是无序进行的, 而是在相关代谢限速酶的控制下与机体的相关状态协调的情况下有序进行。

最后学习糖异生过程, 即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也即非糖物质与糖代谢的联系, 从甘油、乳酸、生糖氨基酸入手, 这些非糖物质都可由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这时就要引导同学们分析糖代谢在体内不是封闭进行的, 在体内在一定的情况下与其它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是与其它物质代谢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对糖代谢各个途径的逐一学习, 在对糖代谢各途径逐一分析、比较、总结的基础上, 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建构一张较完整的、简单明了的、系统的糖代谢各途径发生过程与联系的认知结构网络图 (见图1) , 使学生所学的糖的各条代谢途径知识得以网络化、整体化、系统化。

图中通过简单的箭头与关键词的使用, 能使同学们清楚地看出以上糖代谢各途径间的关系, 及糖代谢与其他物质代谢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更深一层认识, 思考各代谢反应途径是否可逆、各反应发生部位及为何在此部位发生等问题, 经过分析, 概括出代谢途径的特点, 即单向性、区域化、可调节性, 且这些特点均是由于酶这一特殊物质决定的, 而酶又是受机体的神经、激素调控的, 正由于此, 多种复杂的代谢途径才会在机体内有序地、协调地进行。随着对糖代谢各途径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与系统化, 学生在头脑中已把复杂的糖代谢各途径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最后可以给同学们出一道综合性的题目, 例如请学生解答自己每天吃的馒头、大米等富含淀粉的食物经消化在人体小肠部位以葡萄糖形式吸收入体内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这就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相关的糖代谢的抽象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上, 即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即具体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章沛.辨证逻辑基础[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6, 第1版

[2].郑晓蕙.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第1版

13.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变化成为必然趋势。我们教师不能再用旧的观念去看待,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教学,要清醒认识教学改革给我们所提出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夺走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形象,强调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你教我学,你说我记等传统的课堂呈现将无法在适应课改的今天。新型的课堂模式已成为我们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因素,那么新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实现新教学呢?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是主人,让主人充满激情。在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一句口号,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在前面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有浓厚的兴趣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有多么重要。千方百计设计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起来,课堂就“乱”起来了,学习气氛才会轻松快乐,学生才能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同时还要做到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形成梯状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既有东西可学,又较轻松,这样所有学生的兴趣就都调起来了,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其次,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和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所以现在的课堂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模样,我们常常能看到师生们团团围坐讨论的热火朝天,学生们你争我辩进行的面红耳赤,教室里时而有朗朗书声,时而是清脆歌声,时而有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有那深深沉沉的探究思索,好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

再次,要打破定式,开放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教学活动所要掌握的目标,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不能只围绕教材转,要理解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打破定式开放语文

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挖掘文本、充分体验感情。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文字的教学,无论是美文的感悟,主题的理解,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对文本的体验。为了让学生更深更真的进入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付出多倍的功夫。

2、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如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当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校园新闻,利用校报、宣传栏、楼道版面,开展“让错别字无处藏身”的活动,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语文学习的丰富课堂。还要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访问当地的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由来,了解当地历史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以前沉闷僵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要加强实践和综合学习。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教学更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框架来定格,唯一不变的宗旨是“学生是主人”,而关键又在于我们要敢于将手中的线放开,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自由飞翔。

最后,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是我们的又一个指导思想。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学校又是孩子们第二个温馨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也变得温暖人,感染人,感动人,吸引人,我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微笑常伴,以情动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情感人,以微笑感人,感情上就有共鸣。如果扳着面孔进教室,绷着脸教学,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想像了。

2、巧加姿态,引人注意。语文教学是有声语言,但往往不经意的无声语言,常常能给课堂增添几分魅力。我们常说此处无声胜有声。比如向来被称为经典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在拿出铜钱时的两个动作“排”与“摸”的分析往往成为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单纯的讲当然能热闹感学生明白其中的感情差异,但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下具体的排与摸,那不就更加淋漓尽致了吗?

3、板书要清晰、醒目。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教师的板书似乎越来越被淡化,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语文课堂中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似乎就是教师的第二张脸。

4、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每个人都有探究奥秘的欲望,学生当然与不例外,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的想知道,思考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恰当把握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14.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目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注重语文学科同生活、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个性化阅读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学生从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始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目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地广阔无垠,语文教师应树立强烈的创新意 一.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囿于权威的课本,不迷信于老师的定论,敢于发表自己 1 独到的见解,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与他人充分讨论、交流,逐渐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有学生处于欢愉中,情绪高涨时,不断要求向上时,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使儿童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之《名人名言》,2004年第1~2期,第168页。)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但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而且产生展示自我的内动力,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从而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潜能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出现。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课始我就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请你们一边观光旅游,一边把看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好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说:“好!”随即我展示课件,并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景物介绍。学生在亲切的话语和丰富的课件刺激下,产生了愉悦感,增强了创新意识,不但准确、快速地说出了这里有哪些物产,而且诸如“美如天堂”、“人间仙境”、“奇珍异宝”等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脱口而出。因此,只有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放飞心灵、展示智慧的大舞台,才能孕育创新意识。

2.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形成创新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交流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说得真好!”、“能不能仔细想想?”、“老师相信你能行!”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当一个同学的观点被老师肯定并得到表扬时,其他同学或从中有所启发,或有更新奇的想法迸发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生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展现,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文《雨点》时,让学生说说雨点还落在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干什么?结果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溜冰;有的说,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跳舞;有的说,雨点落在树林里,在树林里“沙沙”地唱歌„„一年级的孩子能说出这么多有新意的话,真是让我佩服!学生争着发言,而创新意识也在表达与交流中趋于形成。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大家都很注意语文课中的基本训练„„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7页。)因为只有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展开想象翅膀,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想象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可凭借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思考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首先,教师可在教材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许多课文里都有一定的空白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狐狸与葡萄》一课时,针对课文中“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句话,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想象:狐狸想到了哪些方法去够葡萄呢?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他们便积极思考,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的说狐狸用石头砸,有的说狐狸跳起来够,还有的说狐狸爬树去够„„孩子们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其次,通过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很多课文的结尾处都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续编故事,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引导学生推测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回到老家,本本分分地过日子;有的说南郭先生江山不改,又跑到其他国家,靠蒙骗过日子;也有学生说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勤学苦练,终于练得了吹竽的好本领,又回到齐国吹 4 竽,并得到了君王的赞赏„„学生在思考时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新观点,思维的变通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教材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诱发学生想象,也可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来激励学生想象。总之,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供学生想象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鲁宾斯坦曾说:“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1946年,莫斯科,第347页。)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会调动其积极性,打开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训斥,批评,对学生的质疑要有满意的回应,不能敷衍了事。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儿童放出好奇的眼光来问:‘这东西为什么这样子呢?’我们偶尔不大起劲,便随口回答说:‘这东西自然是这样的。’我们以为这句话并没有违背什么什么科的意思„„但是试一细想,这些随便倾吐的话多少 5 没有理性,多少缺乏情感啊!”(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0页。)叶老这句话便要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只有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才可能有质疑的兴趣,才可能养成质疑的习惯,才可能逐渐形成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释疑。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来解决。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决。其间,教师可适当点拨,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来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有一位学生提出:“‘青布幔子’是绿色的幔子吗?”其他同学也都一脸疑惑,有的说可能是蓝色的幔子,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因为蓝色幔子从外面能看到人影,可能会泄露军机,正当同学们不知如何解决时,我笑着说:“同学们肯动脑筋思考很好,其实‘青布幔子’是黑色的幔子。通过查词典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适当点拨,随机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学生可逐渐养成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应采取填鸭式教学,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创造的机会。

多角度思考可以是反向思考,敢于对传统的,习惯的进行挑战。如教学《草船借箭》,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没有雾怎么办?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要他做的一切都告诉给周瑜,周瑜又会怎样做?通过反向思考,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诸葛亮知晓天文,了解人事,神机妙算。多角度思考也可以是横向思考,即教给学生能够从一事物展开对他事物的联想。如教学一年级课文《家》,可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蓝天是白云的家。__是__的家。__是__的家。多角度思考还可以是纵向思考,即循着问题直接指向思考。如学完《将和相》,可让学生品评这个历史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可侧重从廉颇来评,也可侧重从蔺相如来评,还可以通过比较来综合地评。三.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标准》中这段阅读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倡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闪现创造的光芒。1.倡导个性化阅读方式。

学生因各人的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便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才能有所创新。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语言家”选择了讲故事,“音乐天才”选择了唱歌,“表演家”则选择了演课本剧。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方式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2.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

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理解,激励学生发表独创的见解,珍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性化阅读中的创造潜能。如教学《守株待兔》时,一个学生打断别人的发言,提出:“猎人用陷阱去获取猎物不也是守株待兔吗?这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敢于反向思维,大胆探索,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观点。当然,学生的个性体验中难免有一些局限性,这时,教师也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四.课堂延伸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各种有利的语文教育资源,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

1.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我们应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联系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惊弓之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犹如“惊弓之鸟”一样的人或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纷纷举手,有一个学生说:“我家小妹刚学会走路时,有一天不小心跌倒跌疼了,之后她就不敢走路。”还有一个学生说:“‘惊弓之鸟’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意思差不多。”又如教学低年级课文《草原的早晨》,课文中有“无边无际”这个词语,如果我按词语本身的意思解释,学生可能越听越糊涂,这时,我便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有的说,大海无边无际;有的说,田野无边无际;有的说,大森林无边无际„„通过这样一说,学生们都能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了,而且孩子们说的过程本身便是学生创造的过程。

2.阅读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整合。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打破僵硬的学科框架,注意同其他学科相整合,在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克隆之谜》时,可将科学、社会等常识科中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 9 好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又如教学描写“春天”的课文时,可以沟通语文学科同美术、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描绘春天的画卷,歌唱赞美春天的歌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力。五.培养创新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创新能力应立足于语文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应将语文基础的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辩证地统一起来,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的教学之中。要让学生多背诵一些诗文和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如果脱离语文基础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仅无助于打好语文基础,而且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创新能力应重视思想教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切不可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都对其感悟一味叫好,廉价表扬。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位学生说自己非常佩服白骨精,因为他肯动脑筋,多思考,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自己以后要向白骨精学习。此时在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时应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肯动脑筋,多思考固然重要,但白骨精三番五次地变形,只是为了骗得他人信任从而加害于人,他是邪恶的化身,所 10 以我们千万不能向他学习。我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值得珍视,但需要价值引导,必要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5.也谈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要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

我发现, 大多数学生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会有胆怯心理。要让学生成功表达就要帮助学生战胜内心的怯懦, 抺去内心的阴影, 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让他们乐于、勇于、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换句话说,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 去除害怕心理, 激发说的欲望, 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其次是教给学生一些消除心理压力的方法。

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措施

1.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中, 培养表达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应该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创新, 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实训的比重,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而不是一味地讲解。学校可以在业余活动中增设播音主持、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方面的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学生说话、演讲、辩论的机会,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合理地利用教材, 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并提供适当的机会, 让学生去说、去讲, 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活动中不断进步和提高。

2. 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思维训练。

表达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的能力。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铺垫,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性, 表达的逻辑性是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出来的。恰当地、合理地表达能力离不开灵活的、明确的逻辑思维。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课程,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即兴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层次要明确, 条理要清晰, 重点要突出。此外, 教师可以给出一定量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通过说话训练, 既增加了学生语言信息的储备, 又锻炼了他们快速选词造句的能力。

3. 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

中学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进行实地训练, 帮助他们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训练, 培养他们如何进行较好的表达。只有实地训练,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最好的场所。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 生活处处皆学问, 一切知识皆来源于生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存在, 如何在这个社会中通过表达展示自己, 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根本。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训练, 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需要。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帮助学生克服害羞、紧张等心理, 让学生打开心扉去表达自己。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适应现阶段与将来生活的需要。

三、要教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技巧

1. 语言要悦耳动听。

人们常常把好话形容为甜言蜜语。确实, 世人谁不爱听好话?让学生把话说得中听、悦耳, 这是口语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当前的中小学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万千宠爱集一身, 家庭父母长辈对他们往往过于纵容, 致使他们的言语常常体现出某种自私和固执。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 让他们学会体贴宽容, 学会互谅互让, 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以便达到和谐交流的效果。

2. 语言要灵动幽默。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 富有情趣而意味深长。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诙谐, 学生幽默, 形成互动, 这对于开启学生的智慧, 提高思维的质量, 活跃课

对朱倩云学

堂的气氛, 强化教学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当然, 要想谈吐风趣幽默, 必须要把新鲜的知识、深刻的见解、审美的情趣综合起来, 这就需春风化雨, 潜移默化而成, 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口语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有信心, 有朝气。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良好状态, 并努力保持其良好状态。当学生精神抖擞、声调高亢时, 那就是他说话的最佳状态, 教师应多加欣赏和鼓励。

总之,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这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16.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估算意识;创设情景;自身素质

一、走进生活,亲身体验估算的便捷与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工作都需要估算的参与,估算技术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如此,有些学生在接触估算的时候无法感受到它的魅力,失去了学习兴趣。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估算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根本不重视估算的学习。采取何种措施对学生的估算意识进行强化,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及其准确性是现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要想转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我们必须将学生带入生活中,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估算的存在及其作用。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1.近似估算法

对对象进行估计时尽量以整数为主,例如几十、几百和几千,利用整数确定对象范围。

2.规律估算法

假设我们需要估计9.4×0.18的结果和1.692的大小,教师这时需要利用运算特性帮助学生进行估算,如果学生知道除0以外的任一因数乘一个小于1的数,其结果一定小于这个因数的原理,就可以轻松得到结果。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可以降低估算的难度。

3.联系实际估算法

带有小数的人数和车辆数是不合理的,路人行走速度不可能大于汽车速度。

4.据零求整法

如果教师想要教学生学习10000以内数的知识,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1)在透明容器中放入10袋装有100粒黄豆的袋子,这个容器中的黄豆数正好是1000粒。(2)向十个容器中不间断地放置装有黄豆的袋子,十个容器的黄豆总数就是10000粒。利用这个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10000的数量,更好地理解要学习的内容。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应用数学是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要想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快速提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学习,促使学生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困难。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估算教学,必须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多进行估算实践。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不能放过,主动创建一个合理的情景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让估算充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在教室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估计教室地板的数量。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一部分学生用手丈量估算总值,另一部分学生估算教室的横纵地面各需要多少砖块,二者相乘得出结果。所有学生对结果进行汇总大致估计地板砖总量的范围。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除了估算知识外,学生还需要从教师身上学习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可以对计算对象的范围进行预计,从而核实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如果计算结果在事先预计的范围内,说明计算结果是准确的。学生利用感觉对数据进行估算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个人感觉对提高估算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估算工作每一环节的计算手段是不同的,所以最终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要想提高估算数值的准确性学生必须对估算策略进行调整,利用全方位的估算手段估算数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估算方法进行创新,对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交流,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五、勤训练,活运用——运用估算,提高能力

学生掌握的估算知识并不全面,无法胜任计算工作,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加强训练。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估算方法,才能运用数学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学生要想加快自己的运算速度,核实测量的准确性,必须要通过估算开展各个环节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计算前、计算中还是计算后的任一阶段都要引导学生的计算活动,纠正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首先,教师要在计算开始之前帮助学生确定数值所处范围。其次,教师还要在计算过程中检查学生计算步骤的正确性并作出纠正。最后,教师还要寻找计算结果之间的规律。

六、应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增强教师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老师只注重学生笔算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估算能力掌握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估算的应用更加广泛,所以只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估算知识,并适当地进行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早已经被新课标列为必学内容,目前书本中的估算知识比较全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估算不仅可以迅速解决问题,还能够激发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以教师作为教学突破口。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估算的知识,对学习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让学生一刻都离不开估算知识。除此以外,学生还要随时随地地开展估算活动,不断加强锻炼,在教师的帮助下提高估算意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陈理定.谈低年级估算教学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06(04).

[2]魏卉霞.用估算方法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结果[J].小学教学参考,2004(10).

上一篇:老师生日快乐祝福短信60句下一篇:煤矿复产复建验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