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审计问题的探讨

2024-09-01

存货审计问题的探讨(9篇)

1.存货审计问题的探讨 篇一

案例介绍——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的案例介绍

在存货审计中,我们会运用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实施分析性复核、实地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并且存货项目各审计程序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所查验的审计证据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因此,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求的一大挑战。

一、会计记录概况

B公司属于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为订单法。

二、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介绍及判断说明

1、审计证据一:

B公司1-10月份产成品只设总帐,不设明细帐,故无法得知存货销售的明细清单。判断结论:B公司存货及成本核算薄弱。

2、审计证据二:

B公司

少转销售成本的嫌疑。

3、审计证据三:

既然对期末合约01及合约02产成品结存金额产生怀疑,那就应该查阅相关合约的生产成本核算资料。

(1)根据B公司提供的合约,合约01及合约02签订日均为2005年10月中旬。(2)由于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故无法对10月份生产成本结转进行查验。

判断结论:从上表来看,B公司当月产品入库金额总是大于当月销售成本结转金额,有

关注1: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整;

关注2:

11、12月份生产成本虽然有明细核算资料,但是仅按合约号进行成本归集、结转,未细分至合约项下的货号。

判断结论:

(1)虽然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但考虑到合约01和合约02数量较大,且合同是10月中旬签订的,备料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我们判断期末产品应该在11或12月份生产完成的。

(2)生产成本结转月报表中显示合约01、合约02的生产成本只有增加数,没有完工结转减少数。既然没有完工产品结转减少数,期末何来合约01和合约02的产成品。

(3)“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情况说明有产成品结转金额较为随意的嫌疑。

(4)B公司生产成本中料、工、费均按合约号归集并进行核算,应该是无法得到合约项下各货号的单位成本,但是从B公司提供产成品清单来看,合约01、合约02项下的产成品是分货号分别列示其数量及单位成本,并且同一合约项下的各货号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试问生产成本既然未按货号核算,又如何得出各货号产品的单位成本呢?合约项下的各货号单位成本又如何通过合约的单位成本进行转化的?关于上述问题,B公司财务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4、审计证据四:

生产车间的生产记录查验:

B公司车间的生产部每天都会编制《生产进度表》,以便即时掌握生产进度等相关信息。《生产进度表》是从某合约项下的货号投料生产起开始记录,直至产品完工后就不再纳入记录范围。该表主要记录以下信息:a、合约号;b、货号;c、计划套数(即合约约定的套数);d、分解件数(即按合约约定分解的件数,如夹克、衬衫和裤子组成一套,就分解为3件);e、累计落机件数(已成形产品,但尚未验收的件数);f、送检件数(送相关质检机构验收的产品件数)。

为了了解该公司在产品实际状态,已获取了生产部提供的05年12月31日《生产进度表》,对比合约01、合约02项下期末产成品各货号,我们发现:

判断结论:

(1)该表显示期末产成品中货号X1、货号X5、货号X6、货号X7和货号X8五个货号在期末仍在车间生产,显然不可能出现在期末产成品金额中。

(2)05年12月31日《生产进度表》未记录生产情况的货号X2、货号X3、货号X4等三个货号是否完工无法进行判断。因为可能有两种情况:a、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年12月31日之前就已全部完工并已验收合格;b、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年12月31日时根本就还没投料生产。

生产部提供的《生产进度表》又加深了该产成品真实性的疑问。

5、审计证据五:

期末产成品实地盘点

我们于06年1月5日对B公司的存货实施监盘程序。当盘点到产成品时,B公司称其产成品在C检品公司检品及在A市印花厂印花,因此根本就无法进行现场盘点。

根据B公司提供的盘点清单上列示如下:

货号

数量(件)

存放地 C检品公司 A市印花 C检品公司 A市印花 C检品公司 A市印花 C检品公司 A市印花 A市印花 A市印花 A市印花 A市印花

货号X24,280货号X21,344货号X137,302货号X13,046货号X348,870货号X526,993货号X517,086货号X6567货号X6506货号X77,589货号X46,240货号X81,143小计

154,966

盘点后,我们要求实物所在的检品公司C检品公司出具相关证明,随后B公司提供由C

注意:该证明误将B公司盘点时原称的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产成品包含其中。为此,向B公司提出询问,得到的答复是盘点表上注明的“A市印花”是专指需要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产品,但实物当时也进检品公司检品了。一再强调实物肯定是在C检品公司,而且时点数在05年12月31日之前。

随后,我们到C检品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得到的主要信息如下:(1)B公司是C检品公司的大客户,平时来往频繁,且关系融洽。

(2)B公司的外销产品在C检品公司检品后直接从该公司发运至海外。(C检品公司是某国独资企业,专作服装检品,而且每件都进行检品)

(3)检品是出口发运的最后一关,如果成衣需要外加工进行印花,要等印花等外加

工完毕后才送检品公司。

(4)上述货号的确存在06年以后入库检品的情况,但是C检品公司由于与客户平时检品进出量大,而且平时记录不显示货号,只显示委托检品的单位名称及数量。如果逐一详细进行统计的话,工作量大。在我们要求下,当时对06年入库检品清单进行逐天统计,发现上述货号在06年入库检品情况如下:

在对C检品公司实地调查后,B公司又辩称06年送检品公司的产成品实际在05年底已完成,只不过未送往检品公司而已。

判断结论:

(1)期末产成品实物无法进行盘点,即无法取得该产成品实物状态的直接证据,但从替代程序上来看,C检品公司证明也漏洞百出。

(2)从C检品公司处了解的情况来看,检品是要等印花等外加工完毕后才进行的。印证存放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成衣不能算作完工产品。

(3)B公司的多次辩解自相矛盾。因为既然成衣已完工,实物为何不在B公司,而之前解释说在A市印花,既然在A市印花,就不应该说是完工产品。总之,难以自圆其说。

6、审计证据六:

判断结论:期末产成品单位成本均大大超过其销售单价,难道B公司会做亏本买卖?对产成品真实性疑虑进一步加深了。

7、审计证据七:

合约0

1判断结论:通常情况下,生产企业实际生产产品数量应该比合约上约定的数量要多,以备不合格的检品出现,但是,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实际完工数量与合约上约定的数量却是一致的。这一现象是有违常理的。

根据上述已收集的审计证据,我们的初步判断是:

1、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中部分产品已经完工,但并非是全部。

2、即使是完工的产成品,其金额应该是体现在生产成本的余额中。理由是:

(1)生产成本-合约01、合约02未出现结转至产成品及销售成本的情况。(2)B公司1-11月份生产成本结转产成品的标准是产品完工并已出运至境外。因此,外销产品应该待检品合格后,才算合约履行完毕,否则将会形成后续的返修成本。

3、由此判断,目前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5,248,727.07元是一女二嫁,应该是当年各月已销售但未结转的成本,应该全额调整入产品销售成本。

目前,初步调整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5,248,727.07 贷:库存商品(产成品)5,248,727.07 B公司最终确认了上述调整事项。

2.存货审计问题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存货,存货管理,内控制度

一、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 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日常管理。存货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 存货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物质前提。存货的管理不仅有助于防止存货业务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还能加强成本控制。如何有效的加强存货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至关重要。

二、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存货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

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环节, 但大多数企业缺乏一整套有关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 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存货的监管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 (1) 缺乏科学完善的存货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是存货采购环节中的薄弱环节, 许多企业把存货管理的重点放在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上, 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占用, 缺乏规范的采购计划流程。存货过多会占用企业资金, 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存货过少则满足不了企业日常生产的需要和周转需求。 (2) 岗位责权不明晰。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采购材料环节往往由一个人完成, 对存货的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 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温床, 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 (3) 存货的验收手续不够规范。存货的验收是存货入库前的重要环节, 一些企业对存货的验收警惕性不高, 对一些关键存货的质量问题疏忽, 给企业造成损失。除此之外, 有的时候企业内部虽然制定了存货管理制度, 也因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 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运行。再加上机构设置不完整, 部门内部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 以及管理责任的不落实, 使得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容易导致采购、保管、领用、发货及入库等工作无章可依, 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增加了存货流转过程中徇私舞弊的可能性。

(二) 人员素质不高

某些管理人员缺乏存货管理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无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存货进行综合管理, 不能对存货的库存作出合理调整, 致使存货出现囤积过多或库存短缺的情况, 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 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同时由于监督不力, 致使企业中部分采购人员与外部一些供应商互相串通, 谋取个人利益, 损害企业利益。

(三) 存货储备量不合理

一些企业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 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尽量降低库存占有量, 减少进货量, 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合理存货储备量, 甚至造成生产停滞;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为避免缺货而大量囤货, 不仅占用大量资金, 降低资金周转速度, 而且增加包括仓储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 使成本上升, 造成资金浪费。

(四) 存货管理模式落后, 未实现电算化管理

存货种类繁多, 核算工作量较大。大部分企业存货管理仍然采用以传统模式为主的管理方法, 缺少先进的管理技术, 尚未实现存货电算化管理, 仓库的保管账只记载存货的收、发、存资料, 其他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完全依靠手工进行。一是影响存货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造成账面数据与实际库存数量不符, 产生大量潜在损失, 致使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二是如对账不及时, 若发生偷盗等情况, 不易被及时发现, 不利于加强内部管理, 这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存货核算的质量;三是存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企业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员工之间、各部门与供应商之间没有形成信息网络, 存货信息缺乏共享,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成本增加。

三、改善存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发挥存货内控制度的作用

(1) 加强存货采购管理, 完善采购计划。首先在采购环节中, 应制定严格的存货申购计划制度, 另外计划人员要充分了解生产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 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 做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

(2) 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存货管理制度。第一, 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 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作用, 尽量避免和杜绝因职务便利带来的徇私舞弊行为。第二, 加强授权控制, 明确存货业务的授权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 未经授权不得审批;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第三, 制定存货业务流程, 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 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第四, 应建立完整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和供应商档案, 根据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资质等级、信誉及价格等情况, 从源头上制止不良存货的发生。第五, 建立健全存货核对机制。财务及存货日常管理盘点部门应对存货进行定期的清查和盘点, 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 为企业的存货管理提供可靠的存货信息。第六, 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 加强存货的质量监控。

(二) 提高存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要选拔任用有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存货的采购、进出库、销售、财务管理的关键岗位工作;采购员、销售人员可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轮岗制度;定期进行存货盘点, 做到账实相符;财会人员要进行正确核算, 不断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及时对存货库存量是否合理性进行分析。切实提高存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升企业存货管理的水平。

(三) 规范采购行为, 做好存货规划

(1) 规范采购行为, 增加采购透明度。本着节约的原则, 采购员要对供货单位的品质、价格、财务信誉动态监控;收集各种信息, 同类产品货比多家, 以求价格最低、质量最优;对大宗原燃材料、大型备品备件实行招标采购, 杜绝暗箱操作, 杜绝采购黑洞。这样, 既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又有效地控制了采购成本, 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 合理确定存货储量, 制定经济订货规划, 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 及时补货, 避免缺货。尽力在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 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降低存货占用, 加快存货周转速度, 避免存货积压、报废和毁损等情况的发生。

(3) 合理整合物流资源, 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 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 而利用第三方物流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和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 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 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

(四) 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应组织开发针对本企业特点的管理系统, 从存货的购入、库存、领用等环节, 对存货相关业务实现全过程跟踪的一体化管理, 以便实时、动态了解存货信息, 提高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实现存货信息共享, 提高存货运营效率。

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存货管理体系, 以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为中心, 采取科学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 努力在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 以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 使存货管理为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郝光辉.浅析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 2011 (3)

[2]王丽莉.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11 (35)

[3]刘金玲.关于当前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经济论坛, 2012 (10)

3.浅析存货的舞弊表现及审计研究 篇三

关键词:存货 舞弊表现 审计研究

存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存货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发生频繁、种类繁多、变现能力差、核算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成为企业调解成本和利润的理想工具。因此,对存货的舞弊行为进行辨别和审计成为资产审计的重要内容。

一、存货主要舞弊表现

存货价值由数量和价格决定。存货种类多、流动性强的特点以及选择不同计价方法的差异导致对存货数量和价格的确定均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存货账户体系已经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舞弊对象。

(一)虚构存货

对企业而言,最直接的存货舞弊方法便是对不存在的项目编造出一系列虚假的资料,如没有原始凭证支持的记账凭证、夸大存货数量的存货盘点表、虚假的订货单等。通过有预谋的管理层舞弊虚增存货价值。

(二)盘盈盘亏不作转账处理

效益好的企业为了规避所得税或者将利润转入下一年,只处理盘亏的存货;效益差的企业,为了尽量多的实现利润,只对盘盈的存货进行转账处理。更有甚者,将盘盈的存货计入“其他业務收入”或“营业外收入”,或直接用盘盈盘亏的存货抵消非常损失,导致“进项税额”无法转出,虚增了增值税的抵扣额。

(三)材料假出库,虚增成本

企业通过办理虚假的出库手续,虚列材料费用,虚增生产成本,进而增加销售成本,使企业利润虚减,逃避所得税。

(四)随意变更计价方法

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一经选定,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应该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变更原因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实际工作中,个别企业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人为调节成本,进而调解当期利润。

(五)以物易物不作购销处理

准则规定,企业之间进行生产资料串换,都应视同销售,作购销账务处理,并计算相关税金。但有的企业在处理此类业务时不结算、不入账、脱离银行和行政部门的监管,逃避税款,隐瞒利润。

(六)私设账外物资“小金库”

企业会将部分账内物资材料转移到账外,作为可供企业随时调用的“小金库”。如:1、对已领材料不用或少用,全部计入成本费用,但不做退料处理;2、回收的边角料及废料不入账;3、盘盈及接受捐赠的物资不入账;4、自制材料以及委托加工退回的余料不入账等。

(七)操纵存货盘点

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盘点,往往需要被审单位的配合。这就为被审单位操纵存货盘点创造了条件:1、将存货在不同存放地点之间不断转移,重复盘点;2、堆积空包装箱,虚列存货存在;3、提供虚假的出入库资料;4、提前通知盘点的时间地点,给被审单位足够的时间进行存货造假;5、直接更改审计人员的工作底稿数据。

二、存货审计研究

(一)分析程序

审计人员应对被审单位的舞弊动机、舞弊机会和舞弊迹象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存货造假行为。

1、存货舞弊动机

只有认清存货舞弊动机,才能增加审计的针对性,提高审计效率。存货舞弊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奖金或者完成经济指标;(2)企业为发行股票、债券或申请贷款而获取商誉;(3)企业正常经营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4)企业图谋规避税负,偷逃所得税、增值税;(5)企业图谋在资产重组、改制等涉及产权结构变动的经济活动中侵占国有资产;(6)管理者贪污、挪用、私设存货“小金库”等。

2、存货舞弊机会

对于一些业务简单,规模较小的企业,要想进行存货舞弊而又逃过审计人员的审计是极为困难的。但出现下列情况时,存货舞弊的机会就会增加:(1)企业的存货价值确认系统较为复杂;(2)企业存货的存放地点较多;(3)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周转较快;(4)企业存在关联方交易。

3、存货舞弊迹象

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审计如下可能存在舞弊的迹象:(1)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逐期增加;(2)存货的增长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3)存货周转率逐渐下降;(4)运输成本占存货成本的比重逐渐下降;(5)存货的增长快于总资产的增长;(6)存在增加存货余额的重大调整或抵消分录;(7)期末存在过往存货账户的重要转回分录。

(二)实质性程序

1、存货计价测试

存货计价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存货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应该:(1)审查存货计价是否准确;(2)查看计价方法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3)检查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恰当,有无滥用会计估计的情况发生;(4)对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进行存货成本审计。

2、存货监盘

存货监盘是存货审计的中心环节。审计人员的存货监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当存货有多个存放地点时,尽量同时盘点;(2)监盘时间应尽量接近会计期末结账日前,盘点时,存货应停止出入库;(3)对已经盘点的存货粘贴具有连续编号的盘点标签;(4)注意存货的质量,查看积压存货是否计提了适当的跌价准备;(5)注意有无代销、代人保管或抵押的存货,明确所有权;(6)通过拆箱抽样等方法,确保存货真实性。

3、存货截止测试

抽查存货盘点日前后的购货发票、入库单及会计账簿,进行购货和销售的截止测试。如12月底的发票所附的不是12月31号及之前的入库单,则货物不应列入年底的存货盘点中。反之,如果存货只有入库单,而没有购货发票,则应认真审核每一张入库单是否加盖了暂估入库的印章。

总之,存货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极其繁琐的过程。审计人员只有从细节入手,洞悉存货舞弊的惯用伎俩,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才能达到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蕊,谢盛纹.审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翟志华.存货审计的程序、要点和方法[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12).

4.存货审计问题的探讨 篇四

存货作为贸易企业获取利润的工具,不仅占用的资金大,而且品种繁多,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型国有贸易企业来说,绝大多数存货属于租用仓库异地存储,因此对存货的管理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加强存货管理,提高管理效果,成为企业不断探讨的课题。实践证明,对存货进行不定期抽查审计,是发现管理隐患、堵塞管理漏洞的有效途径。中化供销集团审计监督部一年来通过开展系统内存货管理审计业务,对存货管理程序上的缺失和不当及时进行揭示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强化了内控管理的力度,确保了资产的安全性。我们感到内部审计职能向管理审计拓展是大有可为的,真正起到了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作用。

一、存货管理环节常见的问题

在进行存货管理审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单位缺乏对货物流通的必要账簿纪录,从而不能将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信息一体化,对异地仓储的存货管理权弱化,财务部门的存货信息与业务部门和仓储单位的实物信息不能对应,具体表现有:

1、商品实物已经入库,财务部门没有记录。由于企业采购业务与财务信息处理脱节,财务数据不能形成对物流的监控,二者在时间的反映上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仓储功能并非由本企业完全控制,虽然在预付贷款账户中反映出采购行为,却存在着企业资源被挪用的风险。

2、商品己做财务入库,但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权。由于财务部门不能对仓储企业中的自有存货进行有效控制,很少通过实地盘点来核对账实,所以人库只是账面行为,存货只是以数据形式存在,极有可能造成账实不符。

3、库存商品已经出库,在财务账面没有反映。商品已经提货或已做仓库间的转移却没有反映在财务记录中。如果财务和业务部门不及时协调核对,则账面和报表的数字就会失真。

4、从仓储企业取得的商品权属证明存在不确定性。由于企业存货地点分散,实地盘点成本高,大部分存货只能从仓储企业取得证明。但现在相当数量的仓储企业是由原来的国有仓库转制而来的,管理水平较低,他们提供的商品权屑证明存在较大的误差,影响了企业对存货的计算。

5、缺乏对商品的期末盘点。因为上述的客观原因和传统做法,企业重视账面数字而缺乏实地盘点,势必加大存货估价的误差。

6、缺少对库存损耗的判定。同样,由于缺乏盘点,就不能对损耗的数量和损耗的环节(采购、运输、仓储等)做准确的判定。

以上问题影响了企业资产损益的真实性,影响了对企业资源配置利用的判断,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削弱了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很可能导致管理漏洞的产生。

二、存货管理审计的万法

(一)实物盘点。根据国有贸易企业存货的特性,在实施存货审计时,首先要从实物盘点人手,审计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存货数量计算的正确性

存货数量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存货计价的准确性。为保证存货数量计算的正确性、保证存货的实物流转和价值结转的一致性,做到存货账实相符,实施存货监盘审计程序十分重要。在实施存货监盘程序的过程中,发现存货数量盘盈或盘亏的数额较大且情况比较异常时,应分析具体情况,找出造成异常的根本原因:

一是审查存货收发数量计算方法的选用是否合理,是否坚持一贯性原则,有无随意改变计算方法的现象。

二是所有权不属于本单位的外单位商品,要审查其有无混 同于本企业存货的现象,如有必要应做转库处理。

三是对实地监盘有困难的在途和委托加工存货,应检查账簿记录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必要时应向供货单位或加工单位进行函证,以证实账面数量记载的真实性。

四是对难以清点的大宗存货应审查其采用的技术计量方法是否科学、适当,是否具备清楚划分仓储责任的有关合约。

五是要考查本企业及仓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和财务基础工作情况,将重要或问题较多的存货作为重点抽样对象,以保证存货抽查的质量。

2、存货计价的合理性

存货计价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资产的真实性,而且影响当期损益的真实性。做好存货计价的审计工作,对于防范企业的存货风险至关重要。对存货计价的审计贯穿于存货的人库、发出、结转等环节,在合理抽样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关注:

一是相关种类的存货采用的计价方法是否合理、适当,有无任意改变计价方法的现象。

二是同一品种、同一类型范围内进行计价的存货,有无异类存货混淆计价的.现象。

三是对于不同批次、不同合同采购以及单位价值大的存货是否采用个别计价法。

3、对存货品质的确认。

结合盘点,对于长期闲置和陈旧存货,应分析其质量和使用价值的现状,确认是否属于不良资产,有无存在减值的迹象;对变质和毁损的存货,是否进行了减值账务处理,并详细注明存货减值的性质、程度及造成减值的原因。由于存货品种和性质的复杂性,审计人员不可能了解详尽,必要时应请专家协助工作,以便分析确认存货减值数额及存货减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数据分析。对存货的审计还要结合财务账面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业务环节中的非常规现象:

1.采购。可能存在已经完成采购行为的商品通过预付账款、在途商品、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挂账,实质上己转化为成本费用的现象。对于此类情况,应根据企业通常的经营做法、账龄、付款及合同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判定是否到货或者已经出库销售而应转为成本费用。

乙销售。关注收入与成本的配比,不仅要重视金额的配比,而且要关注成本结转数量是否配比,防止少转金额或少转数量调剂利润。

5.第九章_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篇五

⑶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和成本费用会计控制。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是指对成本费用支出进行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部控制。具体包括: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和成本计划;制定直接材料、人工工资和制造费用的消耗定额;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对各项成本费用指标进行分解,建立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成本费用考核与评价。成本费用会计控制是指对成本费用支出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定成本费用制度,明确成本范围、开支标准、制定报销手续;建立各种支出的审核制度;设置相应的会计账户,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合理地归集与分配各项费用,确定产品生产成本;对各项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结果进行复核;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查明企业成本变动的趋势和原因。

⑵内部控制测试 答:

⒉应用:生产与存货的内部控制测试 答:⒈工薪的内部控制测试

选择若干月份工资汇总表,复核、核对各月份的工资汇总表并检查其是否已经授权批准;检查并核对应付职工薪酬总额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合计数是否相符;检查其代扣款项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实发工资总额与银行存款对账单是否相符,并正确过入相关账户。从工资单中选取若干个样本(应包括各种不同类型人员),检查员工工资卡或人事档案,以确定工资发放的依据是否正确;检查员工工资率及实发工资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检查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或产量统计报告)与员工个人钟点卡(或产量记录)是否相符;检查员工加班加点记录与主管人员签证的月度加班费汇总表是否相符;检查员工扣款依据是否正确;检

查员工的工资签收证明;实地抽查部分员工,证明其的确在本公司工作,如已离开本公司,需管理当局证实。

⒉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测试

成本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测试包括直接材料成本测试、直接人工成本测试、制造费用测试和生产成本在当期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测试。

⑴直接材料成本的内部控制测试。对于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材料发出汇总表、成本计算单、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等资料,检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成本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相关的直接材料成本是否相符,分配标准是否合理,抽取材料发出汇总表中若干直接材料的发出总量,将其与实际单位成本相乘,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种材料的总成本进行比较;对于采用定额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成本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可选择并获取某一成本报告期若干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成本计算单,将直接材料的总消耗量和总成本与该样本的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成本核对,检查生产通知单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检查单位消耗定额和材料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在当有无重大变更;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的直接材料成本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生产指令或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发出材料汇总表或领料单,检查根据生产量、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价计算的标准成本,与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是否相符,检查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各期是否一致,注意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在当内有无重大变更。

⑵直接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测试。对采用计时工资制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实际工时统计记录、职员分类表和职员工资手册(工资率)及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等资料,并核对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直接人工费用是否相符,核对样本的实际工时统计记录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实际工时是否相符;对采用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产量统计报告、个人(或小组)产量记录和经批准的单位工资标准或计价工资制度,核对样本的统计产量和单位工资标准计算的人工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抽取若干个直接人工(小组)的产量记录,检查是否被汇

总计入产量统计报告。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生产通知单或产量统计报告、工时统计报告和经批准的单位标准工时、标准工时工资率、直接人工的工资汇总表等资料,将根据产量和单位标准工时计算的标准工时总量与标准工时工资率之积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核对,检查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并注意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在当内有无重大变更。

⑶制造费用的内部控制测试。注册会计师应获取样本的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按项目分列的制造费用明细账、与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有关的统计报告及其相关原始记录,检查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样本分担的制造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的制造费用核对是否相符,检查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合计数与样本所属成本报告期的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计数核对是否相符,检查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选择的分配标准(机器工时数、直接人工工资、直接人工工时数、产量等)与相关的统计报告或原始记录核对是否相符,并对费用分配标准的合理性作评估。

⑷生产成本在当期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内部控制测试。注册会计师应检查成本计算单中在产品数量与生产统计报告或在产品盘存表中的数量是否一致,检查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或其他分配标准是否合理,计算复核样本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对当年采用的成本会计制度作出评价。

㈢生产与存货循环主要账户的审计 ⒈识记:⑴存货的审计目标

答:存货的审计目标主要有:审查和评价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且一贯有效执行;确定存货是否存在(存在),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拥有(权利和义务);确定其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正确,计量和计价方法是否恰当(计价和分摊);存货入库与发出的手续是否齐全;存货期末余额是否正确(计价和分摊);确定其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列报)。

⑵直接生产成本的审计目标 答:

⑶制造费用的审计目标 答:

⑷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目标

答:营业成本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记录的营业成本是否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发生);确定营业成本记录是否完整(完整性);确定与营业成本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是否已恰当记录(准确性);确定营业成本是否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截止);确定营业成本的内容是否正确;确定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是否配比;确定营业成本的披露是否恰当(列报)。

⒉应用:⑴存货的实质性程序

答:存货的实质性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审查存货余额。对存货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一般采用如下程序: ① 检查各存货项目明细账,并与总账数、报表数核对相符。②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A 比较前后各期及本各个月份存货余额及其构成,存货成本差异率、生产成本总额及单位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工资费用的发生额、制造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总额及单位销售成本等,以评价其总体合理性。

B 将存货余额与现有的订单、资产负债表日后各期的销售额和下一的预测销售额进行比较,以评估存货发生滞销和跌价的可能性。

C 将存货跌价准备与本存货处理损失的金额相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足额的计提了本期的跌价损失准备。

D 将与关联企业发生存货交易的频率、规模、价格和账款结算条件,与非关联企业对比,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利用与关联企业的存货交易虚构业务交易、调节利润等现象。

E 利用存货周转率进行纵向比较或其他同行企业进行横向比较。F 利用毛利率衡量成本及销售价格的变化。

③存货监盘。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存货监盘应做好盘点前的计划工作、盘点过程的监督工作以及盘点工作结束后的记录工作。

A 监盘前获取有关资料,以编制存货监盘计划,包括制定存货监盘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应实施的工作。

B 存货监盘程序。在被审计单位盘点存货前,注册会计师应当观察盘点现场,确定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已经适当整理和排列,并附有盘点标识,防止遗漏或重复盘点;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的检查,将检查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盘点记录相核对;另外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存货的移动情况、存货的状况、存货的截止予以特别关注,还要运用职业判断,对特殊类型存货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并形成相应记录。

C 特殊情况的处理。当存在一些情况导致无法实施监盘程序或是无法在预定日期实施存货监盘等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可否实施替代审计程序。④存货的计价测试。进行计价测试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对存货价格的组成内容予以审核,然后按照所了解的计价方法对所选择的存货样本进行计价测试。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进行独立审计,并将测试结果与企业账面记录进行对比,编制存货计价测试分析表,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如果差异过大,应扩大测试范围继续审计,并根据测试结果作出审计调整。

⑤审查存货所有权。抽查有关的购货业务,确定企业对本期增加的存货的所有权;复查委托代销协议及其他与存货相关的合同或文件,确定在企业外部存放的存货(如委托代销、独立仓库)的所有权;复核董事会记录、法律信函、合同等文件,检查是否有抵押或其他对存货所有权的潜在要求。⑵存货主要账户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存货余额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存货的具体账户进行审计,主要包括: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等。① 获取或编制存货各具体账户明细表、核对账账、账表是否相符。② 审查存货的会计记录是否合规。

③ 审查存货跌价准备。

④ 审查存货在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⑵直接生产成本的实质性程序 答:

⑶制造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答:

⑷主营业务成本的实质性程序

答:营业成本的审计具体包括以下程序:

⑴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一般应从审阅材料和生产成本明细账入手,抽查有关的费用凭证,验证企业产品直接耗用材料的数量、单价和材料费用分配是否真实、合理。

⑵直接人工成本的审计。直接人工成本的审计一般从审阅“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账和工资分配表、工资汇总表等入手,抽查有关的费用凭证,验证直接人工成本归集和分配是否真实、合理。

⑶制造费用的审计。制造费用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或编制制造费用汇总表,并与明细账、总账核对相符;抽查制造费用中的重大数额项目及例外项目,分析其是否合理。

② ③ ④ 审阅制造费用明细账,检查其核算内容及范围是否正确。检查制造费用的分配是否合理。

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检查其标准制造费用的确定是否合理,计入成本计算单的数额是否正确,制造费用的计算、分配与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查明标准制造费用在本内有无重大变动。

⑷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表,与明细账和总账核对相符。

②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分析比较本与上主营业务成本总额,以及本各月份的主管业务成本金额,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③ 编制生产成本及主营业务成本倒轧表,与总账核对相符。

④ 结合生产成本的审计,抽查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数额的正确性,并与主营业务收入相配比。

⑤ 检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中重大调整事项(如销售退回等)是否有其充分理由。

⑥ 确定主营业务成本在利润表中是否已恰当披露。㈣生产与存货循环其他相关账户的审计 ⒈识记:⑴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目标

答: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目标主要包括:确定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是否存在(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履行的支付业务(权利和义务);确定其计提和支出是否合理,记录是否完整(完整性);确定其期末余额是否正确(计价和分摊);确定应付职工薪酬的披露是否恰当(列报)。

⑵管理费用的审计目标

答:管理费用的审计目标主要包括:确定管理费用的记录是否完整(完整性);确定管理费用的计算是否正确(准确性);确定管理费用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列报)。

⒉应用:⑴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 答: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主要包括: ① 获取或编制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②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检查各月工资费用的发生额是否存在异常波动,若存在异常波动,则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波动的原因;将本期工

资费用总额与上期进行比较,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其增减变动原因,获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关于员工工资水平的决议;将被审计单位本期平均职工人数、计算人均薪酬水平与上期或同行业水平进行比较。

③ 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支付凭证。检查职工薪酬核算内容和计提的正确性;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计量和确认;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支付和使用情况;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中是否存在拖欠性质的职工薪酬,了解拖欠的原因,此外应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辞退福利核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实行工效挂钩的,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确认的效益工资发放额的认定证明,并复核有关合同文件和实际完成的指标,检查其计提额、发放额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④ 确定应付职工薪酬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⑵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答: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主要包括:

⑴获取或编制管理费用明细表,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⑵检查管理费用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相关会计政策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

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分析比较管理费用各明细项目的本期数与上期数,分析其增减变动的情况是否正常,对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⑷检查管理费用的发生额是否真实、正确。对于管理费用中数额较大,以及本期与上期比较变化异常的项目应追查至原始凭证,检查其开支是否真实。

6.对审计假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六

一、审计假设的涵义及特征

所谓审计假设,是指为开展审计实践,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所设立的前提条件或先决条件。它是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作出的合理的、但仍需证明的命题。依据这些审计假设,才能确定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审计的过程与方法,审计承担的责任范围等。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关于审计假设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独立性2、非矛盾性3、主观见之于客观4、客观性5、抽象性6、有效性7、逻辑性。

二、研究审计假设应说明的几个问题

1、应参考会计假设

因为审计主要是借助会计信息,并以其为媒介所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审计与会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样,会计假设的提出也会影响到审计假设的提出,故应考虑会计仅设是怎样提出的。

2、要区分审计假设与审计原则

正如会计假设不同于会计原则一样,审计假设也应区别于审计原则。会计假设只是提出会计原则的前提条件或基础,只有在确立了会计基本假设之后,才能够制定会计处理的原则,例如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才有了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才有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等。因此在研究审计假设时,不能将其与审计处理的原则混同。

3、审计假设应力求精练

审计假设应力求精练,要有最大限度的涵盖性,不能过于具体、琐碎,应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应能揭示出审计实践和审计理论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三、审计假设的内容

1、审计可验证假设

审计对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总称经济资料)进行审查,其前提条件必须是这些经济资料可以验证,否则审计将无法进行。这条假设说明:(1)审计人员能以合理的时间和成本,采用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收集到一定范围内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其与事先选用的恰当的审计标准相比较,据以进行职业判断,进而能以合理的把握得出有说服力的审计结论(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管理建议书等)。(2)被审单位必须提供完整的经济资料,否则审计将无法进行,审计人员可拒绝接受无法予以验证的业务或对无法验证的项目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3)审计人员可以发现经济资料中存在的重大错弊。(4)可验证的受托责任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计类别,如会计报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等。不同类别的审计能够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起到不同的审计作用,从而实现审计的职能。

2、审计可信赖假设

审计结果是可以信赖的,因为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是可以信赖的,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独立于委托者和受托者,是以客观公正的第三者形象出现的。(2)审计人员具备了职业所需要的胜任能力和谨慎态度。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了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学识、工作能力及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特别强调要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态度,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对客户的机密负有保密的义务。(3)审计职业承担着与其相适应的审计责任。审计机构和人员一旦因自身的原因如违约、过失、欺诈等给有关方面造成了损失,就要承担与此相适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反过来又能促使审计人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审计机构关注审计工作质量,使得经过审计的经济资料更可靠,对使用者更有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3、无反证判定合理假设

这一假设的含义是若无相反的证据,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现在和将来仍是如此。设立这一假设的目的在于解决被审单位经济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连续性与审计行为的期间性之间的矛盾。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正常情况下是连续进行的,为了对其进行正确核算,产生了持续经营假设和分期假设,但审计活动是有期间性的,即只对某一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资料进行审查,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对前期(或期初)的经济资料是否也需要审查?这一假设明确了这一问题。(1)确定了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只需重点关注本期经济业务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而对已经过审查且被认为是正确的、与本期相关的前期资料,若没有发现相反的证据,则可不必进行重复审查。(2)界定了审计责任范围。若没有发现相反证据,本期审计不承担有关前期资料的审计责任。

4、内控制度局限性假设

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但当发生串通舞弊时,内控制度则可能完全失效,而且串通舞弊是很难发现的,尤其是在短暂的审计时间内更是如此。因此中外审计责任的规定都没有包括串通舞弊在内,除非有证据表明存在着串通舞弊,而审计人员没有给予必要的职业关注,则另当别论。这进一步明确了审计责任的范围和界限。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强弱程度,即设立的健全性程度和执行的有效性程度,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据以判断最可能产生错弊的环节及诸弊的类型,从而迅速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及应采取的主要审计程序与方法,从而节省审计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这是产生制度基础审计的依据,即实质性测试应建立在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进行调查了解,及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之上。又由于抽样审计技术的运用,必然产生审计风险,其中:符合性测试存在控制风险,实质性测试存在检查风险,而且审计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为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以控制审计风险为出发点,又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

四、审计假设与审计原则

有很多人将1、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减少钻弊发生的可能性;2、审计风险是可控制的;3、能够选用恰当、客观的审计标准;4、审计证据的证明力是有差别的等内容,也作为审计假设,笔者认为不妥。严格地说,这些并不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只能说是审计的推理,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指导审计工作正确进行的原则规定,正如会计原则之于会计工作一样。具体可表述如下:

1、审计总体要求:独立性、职业谨慎的态度;

2、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

3、实质性测试应建立在调查、了解内控制度及其符合性测试基础之上;

4、审计过程中应控制审计风险,使之降至最低;

5、选用恰当、客观的审计标准;

6、充分保证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具体讲应从充分性、适当性、重要性、及时性、经济性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7.存货跌价准备核算有关问题探讨 篇七

企业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一般应在资产负债表日,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计提的。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状况为基础确定,既不能提前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也不能延后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并且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二、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其中,成本是指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再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实践中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存货存在减值迹象:

(一)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二)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三)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能生产新产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四)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五)其他足以证明该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

(一)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二)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三)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四)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当然,如果企业不存在上述减值迹象,企业没有必要对所有存货逐项进行检查以便计算提取存货跌价准备。除非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会计处理的情况下,才能对每一项存货逐一比较成本及其可变现净值。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确定的存货可变现净值是以确凿的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确定。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问题

在具体进行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同时,首先应按本期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确定本期存货的减值金额,然后将本期存货的减值金额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余额进行比较,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本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某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当期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有余额。根据上述公式,如果本期存货减值的金额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相等,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本期存货减值的金额大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二者之差补提存货跌价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如果本期存货减值的金额小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表明以前引起存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存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按二者之差冲减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如果本期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应将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全部转回,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已计提的跌价准备转回时,应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将每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其可变现净值逐一进行比较,按较低者计量存货,对其中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两者的差额即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然后再与已提数进行比较,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则应予补提。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

但是,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例1:某公司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量,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比较采用单项比较法。2006年12月31日,甲、乙两种存货的成本分别为20万元和30万元,可变现净值分别为18万元和33万元。

对于甲存货,其成本20万元高于可变现净值18万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万元。

对于乙存货,其成本30万元低于可变现净值33万元,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因此,该企业对甲乙两种存货计提的跌价准备共计为2万元,在当日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存货金额为18+30=48万元。

例2:某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某存货进行期末计价。2006年年末,A存货账面成本为250000元,由于本年以来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无回升的希望。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状况确定的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210000元,“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零,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40000元,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假设2007年年末,该存货的种类和数量、账面成本和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均未发生变化,2007年年末,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240000元。计算出的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10000元。由于该存货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0000元,因此,应冲减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40000-10000=30000元。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在核算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时,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与计提该准备的存货项目或类别应当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意味着转回的金额以将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例:沿用上例中的数据,假设2008年年末,存货的总类和数量、账面成本和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均未发生变化。但是,2008年以来该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市场前景明显好转,至2008年年末根据当时状态确定的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280000元,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判断以前造成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40000-30000=10000元内予以恢复。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导致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的消失,而不是在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果本期导致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的影响因素不是以前减记该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则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将该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则企业在结销售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转出的存货,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按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例:2007年,A公司库存某机器3台,每台成本为2000元,已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4000元。2008年,A公司将库存的3台机器全部以每台3000元的价格出售。假定不考虑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及税金的影响,A公司应将这3台机器已经计提的跌价准备在结转其销售成本的同时,全部予以结转。

A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如之下:

8.存货审计问题的探讨 篇八

一、工程结算审计中常见的几个遗留问题

(一)甲供材税金问题

在高校审计中,一个上千万的工程项目,一般甲供材税金达到几十万元。高校有的管理者认为甲供材的税金在购买过程中已经上缴过税金,有的认为乙方可以不开具含甲供材的完工发票,所以认为甲供材的税金应该在造价中扣除。而乙方坚持甲供材是工程造价的一部分,不能扣除。双方为此争执不下,达不成共识。

探究这个问题,要弄明白甲供材的概念。高校(甲方)出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或由于其他原因考虑,自己购买建筑材料,然后供应给建筑单位(乙方)使用,双方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甲供材,即“自购材料”,在订立的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中,会约定由高校负责提供全部或者部分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是承包合同总价款的一部分。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材料供货方把建筑材料相关的增值税发票直接开具给高校(甲方)。高校把这部分建筑材料交付给乙方时,无论是把这部分材料直接计入高校“在建工程”作为工程成本,还是计入乙方“施工成本”,其实质都是高校将购买的建筑材料销售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实际上就是在购买建筑材料。高校发生了增值税规定的应税行为,应依法缴纳增值税。再看看税法,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建筑安装工程不论合同如何签订,必须以工程所用的各种原材料、人工工资、其他费用的合计总金额为营业税计税依据。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采用包工不包料结算的,建设单位购买建筑材料的实际价格,以及建设单位在运输及保管建筑材料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的费用支出也应当并入施工方的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在工程结算支付价款时,由高校凭购买建筑材料的原始发票直接入账,施工单位按差额开具建安发票纳税,会造成国家税款流失。这种做法是违法的。

高校提供“甲方供料”的,施工方必须定期与高校进行材料价款结算,并按规定申报纳税。对建筑企业不进行结算的,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以不列、少列收入和虚假纳税申报方式偷逃税款进行处罚。

所以,甲供材税金高校应该承担。

(二) 劳保统筹问题

在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中,由于许多高校没有办下土地证,所以在工程的前期报建中手续就不全,不能足额按时上缴劳保统筹。等工程结算审计阶段,高校管理者就不愿意把这部分款项给施工方,认为报建手续不全,可以不给乙方此次项目费用。而乙方坚持自己的利益,造成双方对峙的局面。

关于职工养老保险及待业保险费,按照建设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建标(1993)894号文件精神,职工养老保险费应列入间接费中。我省目前实行的是行业统筹,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陕政函(1993)130号文件精神,按以下规定执行:

(1)该项费用用于统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含医疗费)和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积累。

(2)施工企业按不含税工程造价的3.55%计入工程造价中并在工程结算时扣除,建设单位亦按此标准上缴建筑行业劳保统筹管理部门。

在最后的审计阶段,甲方一般和乙方协商一个给付比例,了结此项遗留问题。擅自减免劳保费,容易出现腐败,个别领导甚至拿工作当人情,自行定数。

二、对策建议

(一)增强税收的法律观念,不能片面追求审减成果

在高校的工程审计中,一个上千万的工程,一般甲供材税金达到几十万元,有的高校管理者认为这部分税金可以不给施工方,有的审计人员为了成果也就按管理者的意图执行。其实不能片面追求审减结果淡化税法意识。审计不仅是要将施工方多算的造价减下来,而是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公正审计。试想,如税(下转24页)(上接20页)务部门能对建设单位材料(设备)计入工程成本做一个明确的规定,甲供材料(设备)的税收问题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高校不能将工程建设中自行采购原材料取得的货物销售发票入账,而必须以施工单位开具的建安发票入账。这样,高校在发出“甲供材料”时,就不能将材料直接计入工程成本,而是按材料的实际购买价或预算价作为施工单位的预付款,那么该项材料成本最终只能通过施工单位开具建安发票进入工程成本,即施工单位必须将该部分材料价值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如果高校不将“甲供材料”税金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就不会将该部分材料发票开具给建设单位。所以,高校为了能取得合法凭证把“甲供材料”计入工程成本,就必须将“甲供材料”这部分的税金付给施工单位。这样税务部门就能很好地将“甲供材料(设备)”税收纳入监管的范围,高校和施工单位双方也就不能利用“甲供材料(设备)”达到偷逃税收的目的。

(二)审计部门要督促高校管理者遵守基建程序

高校内审的目的就是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在不违反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要以维护本学校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改善管理,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践证明,重视项目管理,遵守基建程序,是保障投资效益的基础。国家已经把劳保费统筹管理当作党和政府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大事来落实抓好,现已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治理减免,确保劳保费的足额收缴。规定严格执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行业劳保费用收缴管理的通知》(陕政办发([1999]78号)文件精神 ,“任何地方政府和部门都无权减免劳保费,谁减免谁负责追缴”。

从政府方面看,在规划审批、工程报建、招标投标和核发施工许可证、土地许可证、房产证以及质检、工程竣工验收等管理环节都积极主动核查劳保费收缴情况,不论哪个建设单位。只有将劳保费缴清后,方可办理建设程序的相关手续。

(三)审计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着力提高审计质量

从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审计部门经常被推到矛盾的焦点,各方遇到分歧都希望得到审计部门的支持,各方都希望审计部门出面协调,对审计部门形成较大的压力。我们审计人员要超脱,不能只顾自己学校的利益,而是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审计处理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以管理者的意向为标准。对一些政策界定不清的问题,一定要认真研究如实反映,积极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只有将问题查清查实,才能为领导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在与施工单位相处中,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到礼貌待人,认真听取和客观分析他们提出的意见,平等协商解决问题,树立审计工作的形象,而且使审计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9.工程造价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九

――作者杨宏甜 工程造价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是五十年代初期沿用前苏联的基建设预算制度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逐步形成的,其原理为:工程造价及施工企业在该工程中的消耗加上一定的利润和税金。它由: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组成建安费.其计算方法:直接费根据各项工程预算定额确定,其余三项是以定额直接费(或定额人工费)为基价,分别乘以间接费率,计划利润率,税率后得出。其费率系数是政府按工程所在区域性,施工企业的资质级别,以及建筑产品市场价格,综合测定的,一般企业资质级别越高系数越大。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深化,旧的定额计价体制模式不能满足从“量价分离”到“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新的市场规范要求,从而出现定额中所提供的要素价格资料总是与市场实际价格不相符合,也不能准确合理反映该工程产品价格,而在以定额计价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的目的上,形成一种违背市场价值规律的反常现象。

工程造价就是工程造价的实践活动,“工程造价”中造价既有“成本”(cost)的含义,也有“买价”(price)的含义,所以到目前为止各区域的工程造价管理界对工程造价仍有多种不同的定义,甚者在“工程造价”上展开唇枪舌战。从表面来看,争论的起因是旧的工程造价概算体制“进化”已不能诠释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反常现象,从里来论应是旧的体制模式与市场规范需求的矛盾激化。其实在工程造价管理的经济过程中,是不应该有一词多义的混用现象,即工程造价只保留成本和投资费用(或称为工程投资和工程成本)的含义,而另一含义即施工企业的产品价格或称为建筑产品价格(也叫工程价格),应将单独列出,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价格去研究特有的规律。与建筑市场规范需求相违背的是我国工程项目“三算三超”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提高工程项目“三算”审计的质量,合理正确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也是我国工程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工作。

一、审计中看超“三算”的症

1、设计概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的审计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a)、项目市场调研不彻底,投资估算失真

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普遍存在着深度不够,细度不够,导致工程没有功能最大化,经济过程效益化,从而使投资估算失真。有关业内人士在武汉地区对商业写字楼租售情况统计显示:商业区租售率60%~70%,文化区租售率40%~50%,开发区租售率25%~30%。这些说明市场调研深度不够,带来后期功能闲置。

b)“先抑后扬”现象突破概算

有的单位在市场经济的策动下,盲目制造建筑产品,而自身资金底气不足,在报批初步设计时,故意压低概算争取项目,预留投资空洞引诱资金投资,待项

目立项后,哪些猫腻全都曝现出来,调整概算后,必然突破原概算。c)设计审度不够,引起变更,突破概算

初步设计时,正常设计日期得不到保证,引起初步设计、编制设计概算达不到规定的深度。设计阶段考虑经济技术指标和技术功能设置不成熟,致使在某些方案的确定上与后期施工图预算阶段有较大的出入,在施工过程中引起设计变更。

d)定额不能满足设计的实效性。

现行概算定额的滞后,计价原则和方法等依据不能及时满足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需要,也不能准确给出合理工程计价。

2、施工图预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不按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

工程量不按国家或地区的统一规则(计算工程量的规律和施工图尺寸计算)去计算,就如1+1=?放在数学领域等于2,放在生物领域等于3、4„„都有可能,“众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处”,无规则,何以成方圆一样,这种故意不按计算规则多算工程量,在审计过程屡见不鲜。

2)“胡乱套定额”计算单价

为了合理反应一项工程的工、料、机的经济指标,国家在定额计价添加“统一”二字就是为了约束“冒套”、“高套”的现象。预算定额一般来说反应各个分项工程工、料、机的消耗量,而定额单价是消耗指标,也是地区的货币形式表现,在审计过程中“冒套”、“高套“也是关注点之一。

3)取费不合理

在九七、二000定额取费上存在级别、工程类别,一些企业故意抬高自己的资质,取高费率。而在二00三定额取费就没有企业级别、工程类别,就防止“高资质,高费率的现象。但在间接费和利润计取时,该扣的没扣而不该增加的又增加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

(4)人员的因素

由于工程造价人员对设计文件识别和施工过程了解方面,经验水平有限,掉项、漏项时有发生;另外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不考虑经济因素,故意增大保险系数和不必要的提高技术功能标准等现象,这都不能合理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3、竣工决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1)随意设计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故意夸大“难度”,“增大费用”,业主主观臆断提出修改,设计方再根据业主要求、环境要求、施工技术要求和难度而发生变更。由于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量增减问题时常发生,也给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当的难度。在图书城审计过程中,投标概算是一套图纸,而施工过程又是按修改图进行施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对原图熟记于心,而且对修改图也要了如指掌,其工作量不亚于两个图书城项目的审计,但为了在概算的基础上更好控制变更后的竣工决算,这工作是必须做的。

(2)施工鉴证没有细化

a)鉴证人要责任化

在审计工程项目过程中,特别是较大的项目时,同一分项工程变更鉴证单有两三张,这是和很普遍的,发生的工程量重叠鉴单也是比较常见的,施工监督单

位(业主和监理方)没到现场核实,监督不到位,造成费用重复发生的频率也是很高的。在工程鉴证中“工程量属实,按实结算”、“按图尺寸,计算工程量,以审计结果结算”等等一些典型的鉴证用语,一方面签证人确定其工程量是发生,至于是否有重叠那就不得而知了;另一方面签证人推卸责任或是挨不过人情,从思想上早就有让审计介入。这些现象都说明没有明确自己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b)鉴证没具体化

在工程施工鉴证单中很多仅有文字说明,无相关图形描述,或是有相关图形而文字说明较少;其二是使用模糊语言,也使审计过程增添更多难度。

(3)工程合同中的隐患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签订建设施工合同中,不严密、不规范等问题,给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带来不少争议的隐患。

(4)审计规范制度落后于工程量计价模式

现行国家推行清单计价还是一试行阶段,相关配套的条条款款还需一定过程、时间去充实和完善它。在一些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中,其工程量清单一般由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就基本确定,并作为招标文件的内容,而缺少专门机构对图纸的审核和工程量核算,而在实际施工阶段又是由监理公司确认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竣工决算审计时,都是按监理公司确认的工程量来结算其造价,这易产生大的偏差,很不易工程造价控制。

4、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位为止,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已发现了许多漏洞,要弥补漏洞需要社会各界去共同努力完善制度,其漏洞表现为:

(1)法律因素

目前,我国在建设领域已有较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许多法律空档可钻,违规违法的行为屡禁不止。其一,法制建设在某些领域还是空白,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无法可依;其二,目空无法现象也使“三算”失去了法律保障。

(2)工程信息因素

建筑产品必须满足人以物质和精神享受为目的,时代变化观念的更新,建筑业的新技术兴起、新材料出现、新结构和新工艺也是迅速发展,这给预算定额编制和更新带来很大的难题,因此难免出现缺项。在审计过程出现要增加补充定额也是时有发生。定额是反映社会平均生产力的水平,而新工艺、新技术多先被在具有实力强的大公司掌握,不能代表平均生产力,所以补充定额中消耗量高低也是使工程造价不确定因素之一。另外材料的价格是受市场波动较大的原因,缺乏市场材料价格信息全面了解和对价格预测波动洞察力,也是工程造价难确定的原因,也是审计工作的难点。

(3)没有实施跟踪审计

在目前的审计工作大部分都是事后审计,很多问题在事后审计是很难发现的。如设计、发包、合同签订及施工中发生的细节不明确等,这些都将给后期竣工决算审计增加困难,也给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形成障碍。

二、解决审计问题的对策和探讨

1、设计概算的审计

工程造价控制在设计概算的审计工作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

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投资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标明,在项目决策以及方案设计阶段影响工程的可能性为30%~70%。对于在负责设计、编制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人以及其单位应执行责任制,而对于项目建设条件不具备,如资金不足,手续不到位,在审批过程时不予批准通过。

b)规范建筑市场投资管理

从投资管理角度看,规避“先抑后扬”突破概念的现象,在审计工作中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一些故意压价的项目,在审计中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该加的应当“加”,其次不要仅局限于资金目标,还要以质量、工期、安全、环境、供求等为目标。

c)对不同的设计深度,采用相应概算编制及审核方法

初步设计审批阶段,设计概算应遵循“先审核,后批复”的办法,做到有据可依,有量可控的限额设计,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的前奏扫清障碍。

2.施工图预算

(1)按施工图核算工程数量

在审核结构复杂和价值大的分项工程,不仅要仔细按图纸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符合,而对有关构件计算尺寸的取定是否与计算规则相一致也需核定。其次,审核人员还需要到现场核实,识别验证计算量和实物是否一致。

(2)严格执行定额单价

不同分项工程名称、规格、内容和计量定额单价是不同的,在审核时要防止有意或无意高套定额单价。在施工图预算编制和审核要以当地或某行业当时执行的建安工程预算定额单价或当地某行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造价管理部门发布信息价、工程造价指数及有关规定为准。在定额单价未有的项目,应以相类似定额进行分析换算,或按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机械台班定额合理组价,不应高套、拆算或随意无依据估算。

(3)各项费用计取要合理

在审核施工图预算程序一般应先审核费率,再审核取费基础,然后审核计算方法,最后审核使用范围等。

a取费的费率

在审核费率时,要注意各项费用费率的高低,不仅与工程类别有关,而且与企业属性、级别有关。在审核企业编制的施工图预算时应先了解该工程类别和企业营业许可证,资质等硬件。

b取费的基础

在审核取费的基础时,要注意不同专业的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取费基础是不同的。例如,土建单位工程、金属构建工程中的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是以定额直接费为基础计算,间接费是以直接工程费为基础计算,设备安装单位工程的取费基础是以人工费计取的。

c 计算方法

在审核工程量时,要严格遵守工程量计算规则,标准图集、定额编制说明等规范,确保不多算,不重算,不漏算,不估算。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4)加强造价人员继续教育和自身素质

从事工程造价人员必须遵守《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结合工程实际,学习工程造价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自身业务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竣工决算

(1)设计变更合理性

设计修改变更时,应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和“修改图纸”设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设计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方可进行,坚决杜绝先施工后补图,违规违章现象发生。

(2)现场鉴定完备性

为了明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经济责任,加强工程项目“三算”的审计工作,保证企业的合理收入,应当核实是否具有完备的现场签证,特别是隐蔽工程施工现场签证审核,防止“人情单”,“模糊单”出现。

(3)排除工程合同中的隐患

排除工程合同中的种种隐患,要加强合同内容严谨性,语言使用规范,不得含糊,避免出现岐义。在合同类型选择上,应当考虑项目规模、工期长短、竞争情况、复杂程度、外部环境等因素,权衡利弊,慎重选择双方都能认可的合同类型。

(4)完善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相适应的竣工决算审核制度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应由社会专门机构审核确定,才进招标文件,对于施工变更工程量也应由社会专门机构审核后,由监理公司负责确定实际工程量,从而在审核后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工程造价。逐步完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1)完善法律环境

在由造价人员或机构产生主观或客观的失误,应该依法进行赔偿,出现重大错误的人员或机构,取消注册或年检时予以淘汰。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有必要以社会为主体的监督体系,传媒引导、舆论监督,使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置于舆论监督之下,逐渐完善法治与社会监督机制。

(2)建立信誉机制

a)建立诚信档案

尽快建立以不良行为记录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建设信誉档案体系,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的不良违纪行为和处罚记录存档,并网上公示。

b工程信息公开化

积极推广使用计算机质料库和信息数据库,按区域或部门实现网络管理,资源共享,使施工企业站在同一平台“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竞争。信誉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机制完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总体提升。

C实施跟踪审计

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是项目投资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静态控制向动态控制的转变,其跟踪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审批承包单位编制的年、季、月、度施工进度款

② 现场计量按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工程量计量和支付条款进行工程款支付。

③在工程变更实施前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通过计量、协商确定工程变更的价款,以利工程项目投资的动态管理和有效控制。

④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的施工和监理资料为处理费用索赔提供依据。开展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实施跟踪审计,掌握建设项目从设计到施工每一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对有效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非常重要,这能从源头上遏制建设项目的高估算,减少从设计到施工各个环节的损失浪费,为客观公正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可靠的审计依据,也将有力防止工程建设过程中腐败现象。

结束语

各阶段审计中虽存在种种问题,只要在建设各阶段加强管理,采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事前、事中主动控制代替事后有效控制,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监理信誉机制,树立诚信体系形象,在全社会法治主体和舆论媒体强有力的监督下“三算三超”问题是可以杜绝的,工程造价在准确性和真实性程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就必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附:

参考文献:

尹玲、尹贻林、任国强“论工程造价新范式的形式”,《工程经济学报》柯洪《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中的定额改革》

陈传联、荀志远“工程项目预算决算评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工程造价管理》

上一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周总理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