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

2024-08-16

初一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共13篇)

1.初一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 篇一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2.初一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 篇二

一、让学生读书的想法

升入初中, 学生新接触历史学科, 书上图片很多, 感觉很新鲜, 有些学生上课时喜欢超前翻看图片, 而要求他们读书时, 则表现得兴味索然。同时, 阅读能力相差悬殊, 不少学生字读错、句读破、读得断断续续, 理解归纳时更是不知所云。初一学生读书的现状提醒我们教师在初始年级就必须利用好教材,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 课标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决定了学生必须学会读书。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历史的基本知识容量大, 而且前后知识之间、相似知识之间极易混淆, 很多教师就对知识进行条分缕析、归纳对比, 可谓一清二楚, 学生也记得八九不离十, 可一遇到解题, 学生仍觉得是一团乱麻, 反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书效果好, 正应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个道理。课标还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判断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

再次, 读书能力的培养符合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课标提出“注重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学会学习。改革后的各版本教科书图文并茂, 内容生动, 可读性强,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读中思, 在思中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让学生读书的方法

1.全局性阅读

(1) 读目录:

目录包括单元标题、课题, 是一册书的提纲, 简单明了。读目录, 就从全局上了解了本册书介绍的几大主题及主题下要学习的篇目, 这就好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根目录”, 课文中繁杂的知识才会有序罗列到相应的目录下。对刚升入初一的学生, 首先要向他们讲清目录的作用;新单元开始时, 要求学生先看目录,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篇目, 指出上下单元之间、单元内篇目之间的联系;单元复习时再以目录为参照, 师生共同编写单元知识体系, 逐步培养学生看目录、用目录的习惯。

(2) 读课题、分标题:

不少学生读书时总是忽略课题、分标题。他们习惯直奔正文, 认为课题、分标题算不上是内容, 看不看都无所谓, 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直接影响到阅读方法。课题就是本课的主题, 分标题告诉我们围绕主题从哪几方面讲述。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分“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三个分标题介绍, 三者既是并列关系, 也是远古人类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抓住了课题和分标题, 也就抓住了知识的主干。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理清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先看课题、分标题的习惯, 可以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提问, 如第1课先让学生列举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哪些远古居民?他们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 在生产生活、体质形态上会有怎样的进化呢?通过这种提纲挈领式的提问, 提醒学生重视标题, 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

(3) 读正文:

“正文”是主要内容, 它用精练的语言叙述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读来脉络清晰。新授课最后几分钟安排学生通读正文, 有利于对主要内容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

2.指导性阅读

初中历史简要叙述中国、世界历史的进程, 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课文中占有很大篇幅。指导性阅读就是让学生熟悉学习类似内容的章法, 使学习有章可循。

如初一历史上册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商鞅变法、陈胜吴广起义、赤壁之战等, 包括了改革、农民起义、战役等, 类似的事件, 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因此, 指导学生了解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素十分必要:如改革, 通常要了解背景、时间、主持改革者、主要内容、影响;如农民起义, 通常要了解根本原因、爆发时间和地点、领导人、口号、进军路线、重要战役、政权名称、结果、影响等;如战役, 通常要了解战役目标、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将领、结果、影响等。如配有地图, 如路线图、形势图, 要配合阅读, 这样会更直观、生动。

3.问题性阅读

学生的阅读往往漫无目的, 效果较差, 问题性阅读就是把知识点问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效果较好。如重点内容的学习, 针对重点设计问题, 使重点凸显, 帮助学生形成准确清晰的印象。再如难点内容的学习, 针对难点设计的问题, 或纵向比较、或横向联系、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总之, 要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使难点不难。

4.反思性阅读

顾名思义就是反思阅读行为, 促使学生思考, 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概括整合能力。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就阐发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例如, 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段后提炼出一个问题;在学完一课后写出提纲;在学完一个主题后写学后感;涉及同一历史人物的内容学完后评价历史人物等。这种变化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专题性阅读

可分两种情形, 一是国别史或地区史的阅读, 就是把分散在不同单元、不同书本的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起来集中阅读, 有利于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二是打破篇章体例, 把古今中外历史上同一领域、同一性质的事件或问题集中阅读, 比较其异同, 理解历史的联系性、发展性。

三、让学生读书的做法

3.初一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 初一学生 课堂效率 激发兴趣

正规的开设历史课堂教育是在初中一年级才有的,也就是现在的七年级。在小学的六年基础教育中,学生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相对匮乏,他们的历史知识仅仅是通过其他科目如语文、品德等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或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课外书籍等渠道所获得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所了解的仅是一些历史常识。

步入中学后,历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因此,如何上好历史课,尤其是初一的历史课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初一新生活泼好动,但思路狭窄,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也不善于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更不能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仅限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无法把握隐蔽在时间背后的实质,本质问题。对历史发展规律,更无从谈掌握和理解,但他们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作为老师要尽量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当前教育形势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个地区都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无论何种教改研究,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而就初一学生来说,教师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初一历史课堂效率。

一、讲述要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一)语言要生动,幽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始,如果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提起兴趣,就能为整节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我上第一节历史课的时候,就问学生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古代的东西,有的说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对于学习历史的作用,他们则摇头表示不知道。我就说,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聪明,能让我们少犯错误。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的各国的首脑,比如说美国总统奥巴马、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或是我们知道的历史名人比如说毛泽东、康熙皇帝,他们可以不学习英语、化学、数学,但他们肯定要学习历史啊。因为学习历史可以让他们更加聪明,能让他们更好的治国,所以大家要成为伟人,必须要学习历史。通过我的一番话,学生们很兴奋,也很专注,课堂的效果很快就出现了。

(二)要充分结合地方史

在教授历史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课会很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我们可以通过结合自己地区的地方史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大家的兴趣。比如在介绍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时候,我就介绍了位于我们泗洪县境内的双沟下草湾人,学生都很兴奋,甚至还有些同学的家乡就是双沟的,就更专注了,课堂马上就活了。

二、课堂形式要多样,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

比如,在讲“原始杜会”一章“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一切时,可预先设计一套幻灯片,将数十万年前北京同口店及其附近的地理人文景观具体展示出来。图片上可呈现出森林、平原、小河、出没于森林及草原上的各种野兽……再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剑啮虎凶猛异常,北京人要想生存必须结成集体才能对付它们。这种几十个人的集体即原始群。然后假设我们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原始的群居氏族,请学生描绘一下我们在原始社会时期一天是怎么样生活的。通过学生的描绘,教师即可补充说明原始人类一天的衣食住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应有的知识。

(二)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

初一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胜,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因此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古人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历史故事就是点燃热情的火焰,它能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尽管我的历史故事教学法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亟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但将其运用于初一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历史学习热情却真实地发挥了实际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历史图片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并且这些图片素材都是彩色的,有珍贵的文物古迹,如《夏朝的宫殿》《昭君墓》《地动仪》等等;有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等;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大泽乡起义》《昭君出塞》《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等等。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赏析图片,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审美情趣。

总之,初一学生刚跨进历史专业知识的大门,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较高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学习历史,这些都有赖于引路人——教师对每一节历史课教学的精心、巧妙设计及具体实施。作为一名初一的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迈好这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不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 篇四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3.关注课后题.

归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5.初一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篇五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四、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6.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篇六

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在

A.涿郡 B.洛阳 C.余杭 D.长安

2.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文中所说的“选举制度”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 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4.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得到了史学界的基本肯定,这主要是因为她

A.执政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 B.继续推行选拔贤才的政策

C.处事果断,手段严厉 D.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5.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 开皇之治 C. 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 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C.《天方夜谭》 D.《荷马史诗》

7.“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人们对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的赞美。它的设计者是

A.李春 B.鲁班 C.李时珍 D.宋应星

8.唐代诗人白居易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①用纸写诗②读《史记》和《资治通鉴》③欣赏昆曲《牡丹亭》④参加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9.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出现了许多的“圣人”。下列选项中,搭配错误的是

A.医圣——张仲景 B.书圣——王羲之

C.诗圣——李白 D.画圣——吴道子

10.下列有关隋唐社会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政权并立 B.兼并战争频繁 C.繁荣而又开放 D.封建社会危机

11.下列人物中曾参与抗金斗争的是

A.岳飞 B.苏轼 C.司马光 D.张择端

12.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是

A.赵州桥

B.敦煌壁画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

13.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用鱼烹制的菜肴很普遍 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表演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人们在传阅《红楼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15.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全面超越北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地区”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表现,这一过程最终完成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16. 下列图片中哪一货币的出现代表着最发达的商品经济?

A.铲形钱 B.半两钱 C.开元通宝 D.纸币铜板拓片

17.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C.“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18.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 灭亡西夏 B. 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19. 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20.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为航海家们的航海活动创造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21.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是在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22.两个同学正在讨论明朝科举制,你认为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制度 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

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军机处创设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4.“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

25.英国学者赫德森这样评价17世纪末的一次战役:“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它评价的这次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赤壁之战 D.雅克萨之战

26.下列反映民族关系和睦的史实先后顺序是

①昭君出塞 ②张骞通西域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__、**受中央册封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①②④③

27.在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中,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①册封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封号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④设置台湾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织布农耕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29.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明代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

A.鸭绿江 B.玉门关 C.居庸关 D.山海关

30.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第II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某班级的“爱心小书架”已办了2年,同学们捐的书也越来越多,管理员小明准备进行分类管理,不过他想根据书的内容,按照朝代顺序来存放。请你按照他的要求,帮他把下列书籍放入相应的书架上(把书籍的数字序号填入书架即可)。(10分)

①《赵州桥》 ②《天工开物》 ③《资治通鉴》 ④《颜真卿与柳公权》

⑤《李清照与婉约词》 ⑥《马可?波罗行纪》 ⑦《李白传》

⑧《本草纲目》 ⑨《论“行省”》 ⑩《红楼梦》

隋朝元朝

唐朝明朝

两宋清朝

32.请阅读下列材料:(15分)

秦始皇

汉武帝

科举考生看榜图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材料四:“明月有情环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结果他被斩首……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中的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对儒家学说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⑵材料二中的汉武帝在位时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什么建议?(2分)

⑶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推行了什么举措?(2分)

⑷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2分)有什么危害?(2分)

⑸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1分)有什么共同目的?(2分)

⑹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权,还采取过什么措施?(写出一条即可,2分)

33.我国对外交往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再去探寻这段历史。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图一)

材料二(图二)材料三(图三)

材料四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你行走在图一的路线上,请问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1分)这条通道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1分)

(2)当你行走在图二的路线上,请你写出此时致力于传播中外文化的唐朝两位著名高僧。(2分)

(3)当你行走在图三的路线上,请你写出这是发生在明朝哪一重大事件的路线?(1分)该事件开始于哪一年?(1分)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4)阅读材料四,请问这是清朝政府当时实行的什么政策?(2分)该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7.历史知识巧记“四法” 篇七

一、联想记忆法

青少年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记忆历史知识。联想越奇特、有趣,记忆会越深刻,知识巩固得会越牢固。

例如,对于“最早开辟新航路并成为最早的殖民帝国的是哪两个国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两颗罪恶的殖民主义“门牙”,最先瓜分地球这个“大西瓜”。试想吃西瓜时最先触及到瓜囊的不就是嘴里的两颗大门牙吗?

再如,对于“南斯拉夫联盟由哪几个国家组成?”答案是: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南斯拉夫、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一句话就能引导学生记住了:马克思(斯)在波兰(南)晒(塞)黑了。

二、顺口溜记忆法

如果把某些历史知识编成顺口溜,读起来就会琅琅上口,这样学生就会在短时间内记住它并保持长久不忘。

例如,对于“列举所学的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国家”,教师可以利用顺口溜记忆法,让学生记住它,其答案是:阿波罗不但跨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征服了月球。“阿”即阿拉伯帝国,“波”即波斯帝国,“罗”即罗马(主要指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美国飞船 “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可谓家喻户晓。如此一来,本来杂乱、零碎、 无联系的知识点变得系统化,轻松克难, 容易记住。

再如,对于“列举攻打南斯拉夫的北约成员国”,教师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编出方便记忆的顺口溜:美加英法荷卢比,丹挪冰葡意大利;西(西班牙)德希腊土耳其,波兰捷克匈牙利。

三、谐音、近义记忆法

对于有些历史知识点,教师可以找其对应的谐音字 (词),而这些被找到的谐音字(词)有特别的含义,醒目好记。

例如,我在教学“新航路开辟”时,让学生画出新航路开辟的航行路线图,学生就形象而直观地理解了四位航海家的出发地、航行时间、到达地、航线等,再进一步分析,就很快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重大意义,学生兴趣来了,积极性高了,效果自然就好起来了。然后为了巩固复习,在教学还采用了连线的方法。另外,怎样快速记住航海家和他的成就呢?教师可激励学生采用谐音加乡土语言编出下面的记忆口诀:

弟(迪亚士) 铺(葡萄牙)好(发现好望角),

哥(哥伦布) 一(意大利)心(发现新大陆);

妈(达·迦玛)掏(葡萄牙)银(到达印度),

妹(麦哲伦) 喜(西班牙)欢(环球航行)。

解释为:弟弟铺好床,哥哥就一心;妈妈掏银子,妹妹就喜欢。

再如,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可以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忆。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容易与政教合一的政权所在地麦地那混淆。“加”与“家”谐音,家即发源地,故麦加即为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的成就也容易与其他三位相混淆。麦哲伦之“伦”与“轮”同音,故而可以设想:麦哲伦船队围绕地球转一轮。

四、形象记忆法

把抽象的东西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叫形象记忆法。历史年代形象记忆法就可用一句有一定趣味性的、 容易记住的语言来记住某个历史年代。这句有趣、形象的语言中的那几个代表年代的汉字,读音与年代数字可相同或相近。

夸张、拟人、比喻、口诀和无中生有是形象记忆法的最主要特点。因为新奇的、 不寻常的东西容易记住,不易忘记。例如, 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我把十月革命的性质、国内意义、国际意义编成了以下几句话:

“姓社生社,打帝推社,鼓励入社。”

“姓社”: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生社”: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打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社”: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励入社”: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当然,有时候记忆方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但毕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探寻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启发学生在人生道路中高效学习、高效工作、高效生活。

8.初一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 篇八

当今高考,任何一道历史试题所涉及的历史知识都广而细,都不再孤立地考查某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历史知识点似乎都是重点、都有可能考到,以至于学生背了很多知识、做了很多习题,在考试时依然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以如何串联历史知识点、查漏补缺、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就成了大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知道,“运用和调动知识”是《考试说明》要求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在高考中能否取得优异成绩,关键就看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再现和运用。因此,我们在考前要本着知识的系统性原则,从不同角度重新整合历史知识,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便于记忆、理解和运用。

1依据纵向联系串联历史知识

空间不变,时间延续,构成纵向联系。历史从人类诞生到通过基因造人。就是社会纵向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不同形态的更替,是纵向联系,它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依纵向联系,可以探讨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勾勒出发展的线索,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例如,我们可以把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曲折发展、祖国统一等知识点,整合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专题,从而全面认识中国从古至今的政治发展历程及其变化原因。又如,我们通过整合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以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为思维线索,举一反三整理出另外两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可归纳为: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德、意、日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政治条件)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壮大。(劳动力条件)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大量资本。(资本条件)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条件)⑤结束分裂后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攫取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市场条件和原料条件)

2依据横向联系串联历史知识

时间同步,空间延续,构成横向联系。历史从欧亚大陆拓展至整个世界,就是社会横向发展的结果。人类不断迁徙繁衍,是横向联系,它体现了历史的拓展性。依横向联系,可以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勾勒出某一时代完整的历史画卷,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解读历史。例如,我们可以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知识点,整合为“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专题。我们也可将世界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知识点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内容,整合成“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专题。

3依据时政热点串联历史知识

关注时政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是当今高考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2010年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既有原来就存在的长效热点,如科技革命与人类祸福问题、能源消耗与开发问题、资源开发与配置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人口剧增与老龄化问题、财富增长与财富分配失衡问题、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问题、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民生与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壁垒和经济危机问题、国际关系与大国强权问题、国际社会和谐与民族主义及恐怖主义问题等,也有本学年度出现的一些事关国家民族兴衰、民众利益和国际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问题,如“藏独”和“疆独”危害民族团结共同发展问题、澳门回归10周年与祖国统一问题、朝伊核问题和阿富汗反恐与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索马里海盗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安全问题、世界气候大会所引发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間的关系及世界和谐发展的问题、海地大地震与联合国职能(如维和、救援)问题等,都值得我们在综合复习过程中串联相关历史知识乃至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综合思考和探索。

4依据图表串联历史知识

历史地图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具体表现,它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空间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有利于记忆、理解、深化、活化历史知识,培养我们的空间概念。“左图右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

(1)历史地图可整合历史人文要素变迁知识。如中国古代史上有《春秋大国争霸图》和《战国兼并形势图》,从表面上看,这两幅图没有什么联系,但如果认真对比观察则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变化一:中原和江南地区华夏族诸侯国的消失和产生。晋、宋、鲁三国消失。出现了三个新国家韩、赵、魏,长江下游的吴国、越国也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消失了。变化二:春秋时期分布于秦晋两国北部的白狄,晋国中北部的赤狄、北戎,分布在燕国东北方向的山戎,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消失了。同时蒙古高原一带和燕国东北方向分别出现了匈奴和东胡两个少数民族。变化三: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沿着燕国、赵国、秦国北方边境一线,出现了从辽东绵延到西北的长城。

(2)历史地图可整合历史自然要素变迁知识。如中国历史上的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在人类文明史上,它不是两个简单的汉字,也不仅仅代表一条河流,而是一种文明的代表,是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劳动人民曾利用黄河泛滥的肥沃土壤进行耕种,获得较多的农产品,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黄河又是中国历史上的多灾多难之河。如果我们将商朝、西周、三国和明朝有关地图串联起来(见下页图),就可以发现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实际上,据有关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达1593次,河道历经了五次大的改道。造成这一状况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三点:第一,黄河的上、中游流经我国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这里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集中于夏秋雨季,又多以暴雨的形式降水,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水流湍急,对地面和河床形成强烈的冲刷作用,故河水夹带大量泥沙而下。第二,黄河自西向东流,自上而下连续经过几个地势不同的区域,落差悬殊,在两个区域连接部分,河道陡降,河水汹涌,注入平原后,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床上升,从而形成黄河下游易决口、易淤积的基本特征。第三,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开发早,人口多,土地开垦量大,加之战争等人为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屡遭破坏,水土保护差以致流失严重。这就加剧了黄河易淤积、易决口、易改道、易泛滥的状况。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修渠筑堤达千余里,虽为治标之法,但黄河经过这一次治理,到唐朝中叶700余年没有决口。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一时期游牧民族内迁,黄河中游地区牧场大大发展。

畜牧业代替农耕业,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然而,至北朝中叶以后,随着民族融合的加速,内迁的游牧民族在经济上逐渐农业化,中游农耕地区渐渐扩展,植被也遭破坏,水土流失逐渐严重。至唐末,黄河下游决口又加剧起来。因此,根治黄河泛滥的最好措施,是保护和恢复中、上游的植被,维护生态平衡。黄河泛滥和大规模决口改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学者还从人的性格方面研究了这一问题。以河南人为例,屡屡发生水患的黄河磨砺了河南人的性格,这就是生生不息、不屈不挠、敢于顶着困难上的勇气。而且这种在与水患斗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不仅仅属于河南人,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5依据同一形式或属性串联历史知识

(1)属于同一专题的知识。如中外运输史上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第一艘汽船;②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③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第一辆四轮汽车;④1900年,德国人齐柏林发明飞艇;⑤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⑥1910年,中国人冯如制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2)具有同一目的的知识。如20世纪30年代,都以摆脱危机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①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②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3)具有同一性质的知识。如中外历史上导致社会性质改变的政治事件:①公元前359年,秦国商鞅变法;②646年,日本大化改新;③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④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4)含有同一内容或特点的知识。如都倡导实行义务教育的三点史实:①法国的傅立叶倡导实行免费教育;②日本明治天皇宣布实行义务教育;③巴黎公社宣布免费的义务教育原则。

(5)具有同一结果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史上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的封建王朝:①秦朝;②元朝;③明朝。

(6)属于体现时间先后顺序的同类知识。如无产阶级独立政党的建立:①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②1879年,法国工人党建立;③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党建立;④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⑤20世纪初,英国工党建立;⑥1903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⑦1918年,匈牙利共产党建立;⑧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6依据同一时间串联历史知识

(1)属于同一世纪或同一时期的知识。如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①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②美国的南北战争;③日本的明治维新;④德国的统一;⑤意大利的统一等。

(2)属于同一年代的知识。如①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②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决定北伐和统一中国;③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④埃及再次爆发人民反英起义;⑤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统治而实行自治。

7依据同一区域串联历史知识

(1)属于某一国家的同类知识。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的科技发明成就:①卡尔·本茨提出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②狄塞尔设计成柴油机;③齐柏林建造飞艇;④赫兹发现电磁波。

(2)属于同一地区的知识。如列强争霸斗争中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大事:①1853—1856年,沙俄同英法爆发了克里木战争;②19世纪末,沙俄同奥匈帝国和英国争夺巴尔干半岛;③1914年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④一次大战中,巴尔干半岛是南线战场,奥匈帝国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⑤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的对科索沃的战争等。

(3)属于发生在同一地点的知识。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在武汉的历史事件或现象:①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武汉创办的军事与民用工业;②1911年发生在武汉的武昌起义;③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④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军攻占武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汉口人民收回英租界、英国在武汉制造“一三惨案”、汪精衛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等;⑤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⑥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会战;⑦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时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等。

8依据同一人物串联历史知识

(1)依据某一人物的主要功绩串联。如列宁、孙中山、毛泽东等一生的主要贡献。

(2)依据某一人物的主要罪行串联。如袁世凯的主要罪行(出卖维新派、镇压革命、卖国、独裁复辟等方面)。

(3)依据某一人物的功与过串联。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的功与过。

9依据因果关系串联历史知识

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历史的因果联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六种类型。

(1)一因多果:即由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日本角度看。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矛盾尖锐。

(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如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八股取士与大兴文字狱;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等。

(3)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如北美与拉美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北美独立后成为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拉美是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4)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如阻碍英、美、日、德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外国的殖民统治、幕府封建统治、国家的分裂。原因虽不同,但最终都导致了革命或改革,这些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5)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于历史整体中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9.初一下册历史暑假测试题 篇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公元6,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2.唐太宗的做法不符合他的认识(如图)的一项是

A.沉溺后宫,荒废朝政B.重用贤臣,从谏如流

C.轻徭薄赋,善待百姓D.修订法令,完善制度

3.“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这段话评论的是下面哪一制度?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郡县制D.行省制

4.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的是谁的统治?

A.唐太宗的统治B.唐高宗的统治C.武则天的统治D.唐玄宗的统治

5.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嫁到了图中的哪一处?

6.请为下面四幅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

A.唐朝经济繁荣B.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10.初一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 篇十

1.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大运河 B.赵州 桥 C.长城 D.故宫

2.唐太宗有句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①重视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注意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①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②增设殿试和武举,完善科举 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选拔贤才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6.某班同学围绕“唐朝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这一主题进行探究学习,收集的相关史实中与该主题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玄奘西游天竺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置安西都护府 D.册封南诏首领

7.下列历史现象能够说明隋唐社会 “繁荣与开放”的有: ①贞观之治 ②“唐蕃和同为一家” ③鉴真东渡 ④发明雕版印刷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9.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下列收集到的图片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宋代针铺商标 清明上河图 交子 南宋海船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10.“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是该盟约的影响?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11.某班历史课堂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支持宋代已完成南移的史实是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的62.9% ②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③水稻种植扩大,产量跃居粮食首位 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⑤开封.杭州等城市商业发达。http:www.xkb1.co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2.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是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14.以学习主题统揽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学习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揽的是

A.秦汉时期的历史 B.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C.宋元时期的历史 D.明清时期的历史 15.下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宋朝的民族融合 B.元朝的民族融合 C.元朝的对外交往 D.元朝的边疆管辖

16.右图反映中国雅克萨之战胜利场面,当时两次下令进攻沙俄侵略者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下列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文天祥抗元

18.如果把“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题目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文化专制的强化 C.思想控制的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危机

19.“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清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20.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A.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成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5分)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在走向强盛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功不可没。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从唐太宗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了什么?(2分)材料二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2)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举一例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政策?(4分)材料三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唐)杜佑《通典》(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是怎样“励精图治”的?(5分)(4)唐太宗“励精图治”的结果如何?(2分)22.(16分)2012年9月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大运河”的申遗文本。“运河”的昨日今天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从历史知识的学习到历史观的建立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知识 历史观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对学生形成什么样的历史观有重要影响。应试体系下的历史教学很容易成为知识累积性的教学,这往往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拿出魄力与机智,在应试与学生的历史观建立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对此,笔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努力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艰辛,只要在帮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再往前走一步,与学生一同分析历史知识背后的历史智慧,即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科学理性的历史观。本文试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努力。

一、历史知识的获得需要开阔视野

学习历史,首先是学习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显然是从历史教材上来,至少可以说这是历史知识来源的最主要的渠道。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在向学生传递时,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教师的讲;二是学生自己去看。在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的背景下,学生的看可以与教师的讲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学生先看的基础上再去教,这样也就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先学后教”的模式。该模式对于学生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显然是有效的。

就“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的教学而言,教材通过“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血肉筑长城”三课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这三个内容实际上也就概括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大致全貌,对初中生构建初步的抗日战争知识来说,可以起到铺垫性的作用。

此时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视角,即建立历史观的视角来看这些内容的教学,就会发现这些内容其实还有需要丰富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实际上也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地方。这里必须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笔者在设计这部分知识教学的时候,就提前搜集了相关的知识,并将最新的历史认识纳入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一点详述),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有: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及70周年上的讲话;抗日战争中流行的歌曲《黄河大合唱》《只怕不抵抗》等;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抗日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事件,如马本斋和陈中柱等。

这些历史史料进入课堂,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从历史与现代等多个角度给学生渗透真正的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从这些历史知识当中丰富自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这可以抵消当前一些抗日神剧对初中学生造成的消极甚至是恶劣的影响,当然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更具促进作用。笔者坚持以为,初中学生形成的历史观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网络上流行的一些未经考证甚至是故意人为制造的流言,常常因为其具有太多的关注而容易成为初中学生的认识,如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部队“游而不击”等,这种人为地将抗日战争分成党派的做法,实际上是背离了当时抗日统一战线的思想,是一种割裂历史、贻害无穷的言论,对于缺少历史观点的初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杀伤力。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进一步丰富历史史料,促进学生生成良好的历史观。

二、历史观的形成要着力于学生的思维

基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去促进学生生成历史观,需要教师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呢?对于这一问题,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的观点是,在教学当中多问学生“为什么”,因为这样的追问,往往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表面走向深层,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去寻找历史规律,可以让历史观更有效地形成。下面列举几个教学细节来说明:

细节一:日本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这是一个被问过无数遍的问题,回答的角度也是多元的。在向学生介绍了一般认识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国民性上去考虑比较分析,学生就会获得一个新的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的新的角度:由于国土原因,日本人囿守小岛,资源贫乏,他们天生有着一种向外看、向外走的冲动。相反,中国人则不会;由于长期以来日本以华为师,他们对中国文化曾经高度向往,甚至是顶礼膜拜,但在清晚期发现中国人无能为师之后,他们的侵略性便压制了原来的向往性。而中国人此时的认识也刚好相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迅速增强,而中国仍然固步自封,主观、客观的同时落后,最终造成了挨打,而相反,此时日本打人的愿望则特别强。总结这些,是想让学生意识到,一旦人尤其是决策者认同的理念发生变化,那事件就有可能发生。

细节二:这次9·3阅兵当中,有一位归国观礼的国民党军人遗孀。她的丈夫陈中柱将军在南京沦陷、国军撤退之后,谢绝了重庆方面委任的官职而只身留下来,重新募集志士抗日。战死之后,被日军割下头颅,彼时其已经怀孕的妻子只身闯日本军营讨要人头。日军司令说道:你的丈夫为国家而战,望你生个男孩!随后日军司令命令日军举枪列队,目送陈中柱妻子抱着人头离去,以此表达对将军及妻子的敬意!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当笔者告诉学生这段历史时,学生无不感慨,有学生猛然提问:由此看来,日本人也并不是电视上所说的那样恶毒,可是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有这样的行为,又是为什么呢?这个“为什么”恰恰是笔者所期待的!笔者跟学生强调:日军的这一行为,不能改变他们的侵略属性,当然身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决策者下达了侵略指令,军人没得选择。而两国一旦交战,侵略者在被侵略国土上的一切行为并不受到决策者的完全控制,战争一个最大的恶果,就是能释放人的一切恶性甚至是兽性,因此身处战争中,老百姓永远是战争的受害者。所以,我们今天反思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止战。止战需要决策者的智慧,也需要军人的血性。今天日本军国主义有复活的倾向,决定日本军事行为的已经由文官变成了武官,日本已经修订了集体防卫指针,从法律角度来看已经重新获得了交战权,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在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努力发展军事力量,才能有效地震慑敌人,保护自己的领土与国民。

这些认识的形成,在课堂上都可以真实地发生,而发生的关键则在于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这些观点不要强加给学生——当然这里需要界定一个认识:所谓强加,就是在学生没有思维或者思维不充分的时候,就将答案告诉学生并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概括性的语言去描述学生已经生成的意思,那就不算强加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初中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有不足,有些历史认识需要用语言来描述的时候,教师所拥有的语言往往是更为有效的。这丝毫不影响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三、从历史知识到历史观的催化剂

从历史知识的累积到历史观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转化就转化的过程,往往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笔者将其描述为“催化剂”。那么,这个催化剂是什么,又该如何发挥作用呢?

其一,这个催化剂就是教师的引导。其实笔者上面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用“为什么”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事实上,历史学习的过程,往往就是基于历史知识,通过不断地追问,去获得历史真相及历史逻辑的过程,就教学而言,就是教师教学素材的提供以及问题的设置与引导要恰到好处。

其二,引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时机。时机对于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观的形成往往就是需要教师在关键的时候点拨一下、总结一下、概括一下,于是学生就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此时就是学生历史观形成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对于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促进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总之,从历史知识的学习到历史观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不能用自主学习代替必要的讲授。

【参考文献】

[1] 曾家洪. 对初中历史培养学生历史观的研究和讨论,《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12.中国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例析 篇十二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

1.知识点: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易错点:误认为郡县制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易错点辨析:秦统一中国后,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如一些诸侯国已经开始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置郡县。

例1 (2014·山西·高三第六次模拟·历史·8) “ (楚庄王十六年) 伐陈, 杀夏征舒……已破陈, 即县之。”“ (韩桓惠王十年) 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在新征服的地区开始设置县, 战国时期诸侯国在地方设置郡, 而此时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 但诸侯国依然存在, D项正确;A、B两项与事实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

2. 知识点:君主专制是相对于民主政治而言,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易混点: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区别——君主专制是与民主政治相对立的概念, 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联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君主一人;君主专制加强时, 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君主专制弱化时, 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例2 (2015·甘肃·部分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4) 明朝时, 诸王的封号中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 如楚王、蜀王、鲁王等, 且必须就藩 (到封地去居住) ;清朝诸王的封号大都是礼节性的, 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 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加强

B.分封制名存实亡

C.中央集权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明清诸王封号和居住地的变化看,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即中央集权加强, C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名存实亡, B项错误;从明到清诸王地位下降了, D项错误。

3. 知识点: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易错点:误以为明代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 内阁获得了行政决策权, 从而削弱了皇权。

易错点辨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而只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机构, 并无决策大权, 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的采纳与否均取决于皇帝。内阁首辅张居正等人能权倾朝野, 正是得益于皇帝的信任, 内阁地位和权力的扩张正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而非弱化。

例3 (2015·江西·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5) 1380 年, 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胡惟庸, 同时, 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随后, 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

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

B.皇权曾一度弱化

C.内阁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D

【解析】明太祖撤中书省, 废丞相, 意味着君主专制强化, 之后出现的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内侍顾问, 其职位的升迁、权力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 严嵩和张居正把持朝政从反面说明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D项正确;1380年,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从此这一制度不复存在, A项错误;B、C两项与史实不符。

4.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刚开始均有一定的进步性, 后期弊端变得突出。

易错点:误认为汉武帝创立的察举制一直有进步性, 曹魏创建的九品中正制一开始就弊端丛生。

易错点辨析:察举制刚开始的时候能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出任重要官职, 但到东汉后期, 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的现象十分常见, 豪强大族决定察举的结果, 流弊百出。九品中正制在经历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动乱后, 在人口流动频繁的特殊情况下, 刚开始按照人物品德、才学等来划分人才品级进而授官, 并非只是按照门第出身, 后期因为士族门阀垄断仕途, 品级评定日益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 也开始弊端丛生。

例4 (2015·山西·高三考前质检·文综·24)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 起丧乱之后, 人士流移, 考详无地, 故立九品之制, 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 乡邑清议, 不拘爵位, 褒贬所加, 足为劝励, 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D.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创建与东汉末年以来的历史背景相关, 适应了当时曹魏选才用官的迫切需要, B项正确;A项的描述与题干“考详无地”“不拘爵位”等信息不符;C、D两项的描述与史实不符。

5. 知识点:封建政权推行均田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易错点:误认为封建政权推行均田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易错点辨析:均田制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实行, 终于盛唐时期。封建政权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在于缓和土地兼并现象, 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重建小农经济,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例5 (2013·安徽·黄山市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2) 古代中国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十二亩, 奴婢依良。丁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 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 三易之田再倍之, 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 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 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土地制度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的民生主张相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该土地制度为均田制, A、D两项错误;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兼并现象, 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通过实行均田制, 封建政权建立起小农经济, 均田制下众多依附于国家的小农要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 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项正确。

6.知识点: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易错点:误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当成海禁、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易错点辨析:明清时期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国内因素有许多。其中, 根本原因在于衰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维系的经济基础正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封建专制政府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基础, 在经济政策上往往采取阻碍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在对外关系上则采取反映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特征的闭关锁国政策。

例6 (2014·安徽·铜陵五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11) 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是中国未能乘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与世界正常接轨, 而是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学界认为阻碍中国“正常接轨”的内因很多, 其中根本原因应是

A.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

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C.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不断走向强化

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表现, 不属于原因, A项错误;英国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是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的原因, 不能解释“中国未能……与世界正常接轨”, B项错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原因, C项正确;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是阻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因, 但不是根本原因, D项错误。

7. 知识点:充分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是新儒学的重要特征。

易错点:误认为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仅仅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易错点辨析:董仲舒虽然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新儒学体系仅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如新儒学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等。

例7 (2015·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调研·文综·2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 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为官方教义。不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是指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民本”的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专制原则

【答案】D

【解析】由“儒家学说被长期推为官方教义”可知, 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了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法家思想专制的体现, 这正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法家思想“胜利”的内涵, D项正确;新儒学的核心仍是儒家思想, A项错误;B项不能体现“胜利”的内涵;董仲舒的新儒学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项错误。

8. 知识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易错点:错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当成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易错点辨析:虽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他们均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但是他们仍是封建士大夫阶层, 不属于资产阶级, 其思想属于反封建民主思想, 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例8 (2013·湖北·黄冈中学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文综·26)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 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反映市民阶层诉求的反传统的新思想应运而生, A项正确;根据“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的信息可知, 此时的“异质”已经与原来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B项错误;根据“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的信息可知, C项错误;虽然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了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 但是这种思想并没有发展成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并推动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 D项错误。

9. 知识点: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易错点:误认为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易错点辨析:甲骨文主要是指商代的甲骨文, 它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但决不能说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我国最早的文字应该是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例9 (2013·北京·西城区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验·历史·1) 著名历史学者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 其契之精而字之美, 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仍神往。”下列有关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

B.文字的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文字

D.甲骨文是一种规范化了的文字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仍神往”的信息, 说明文字的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B项正确;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A项错误;成熟的书法文字出现在魏晋时期, C项错误;规范化了的文字是楷书, D项错误。

二、近代中国历史部分

1.知识点:鸦片战争后, 列强就开始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易错点:误以为《马关条约》后列强才开始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易错点辨析:鸦片战争后, 列强就开始对华进行经济侵略,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辅, 如在通商口岸开设茶叶加工作坊、船坞等。19世纪后期, 随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对华经济侵略转而以资本输出为主, 如开设工厂、修筑铁路、投资矿业、争设银行等。

例10 (2015·安徽·合肥市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15) 阅读下表, 指出与史实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答案】D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 年, C项错误;1942 年, 中国派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 并取得胜利,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项正确。

2.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 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易错点:只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正义性的一面, 忽视其落后性的一面。

易错点辨析: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维护民族和国家独立, 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 排斥包括西方先进生产力在内的所有西方文明, 带有愚昧落后的色彩。

例11 (2015·山东·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4) “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方案, 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 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符合“反对西洋化、近代化”“背道而驰”“开倒车”的描述, 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方案, A项错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B项错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项错误。

3.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中国共产党保持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独立性。

易错点:误以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当中, 中国共产党及军队完全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

易错点辨析:抗日战争爆发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 这次是党外合作, 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形式上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 但国共两党仍各自领导所属的军队和政权, 两党的合作只是侧重于在军事战略上相互支持和配合。

例12 (2014·山东·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18)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节选内容, 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 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 交出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C. 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 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灵活调整政策, 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任务的实现

【答案】D

【解析】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 即形式上接受国民政府领导, 但在政权和军事上保留独立性。因而“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交出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不符, A、B两项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不是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而是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项错误;D项的描述符合题意。

4. 知识点: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易错点:误以为自然经济、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等国内因素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易错点辨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然而阻碍其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却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外部因素, 如一战结束后,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很快结束;1937 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沦陷区的民族工业被摧毁殆尽;抗日战争结束后, 美国利用特权, 对华大肆进行经济侵略,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例13 (2013·河南·豫北七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32) 据统计, 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 年。此后的13 年中 (至1949年) , 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 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

B.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C.国民政府的政策损害了经济发展

D.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

【答案】A

【解析】结合史实, 1937—1945 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大肆掠夺沦陷区的民族工业, 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抗日战争结束后, 国民党发动内战, 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这是13年中中国民族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A项正确;1936年以后, 世界经济开始走出危机阴影, 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中的“官僚资本主义”是国内因素, 不是主要原因。

5.知识点:康有为“尊孔”和新文化运动“批孔”的本质一致。

易混点:易将维新派和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态度相混淆。

易混点辨析:康有为“尊孔”和新文化运动“批孔”的本质都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康有为的“尊孔”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政治改良作辩护。新文化运动“批孔”则是为了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用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来取代中国封建旧文化。

例14 (2013·四川·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三10 月月考·历史·18) 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学说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B.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C. 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尊孔”的目的在于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为变法提供依据;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批孔”, 目的在于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 两者本质一样, 同时也说明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D项正确;儒家思想有许多优秀的成分要继承和发扬, A项错误;B项与新文化运动“批孔”的情形不符;C项与康有为“尊孔”的情形不符。

6. 知识点: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主要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

易错点:误以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发生在整个中国。

易错点辨析:近代以来,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 中国一些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和大城市逐渐受到西洋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社会生活和习俗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广大的中国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仍在持续。

例15 (2015·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3 月联考·文综·15) 民国之初, 广东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 新式派头。女子解放, 自由选婿。”歌谣内容反映的新风尚, 适应于当时的

①内地乡村 ②发达地区 ③受新式教育的国人 ④满洲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 近代中国受西方文明影响的主要是沿海的大城市和受新式教育的青年, 而广大内地农村受到的影响很小, ①错误, ②③正确;满洲贵族是封建代表, 一般较难接受材料中的新风尚, ④错误, C项符合题意。

三、现代中国历史部分

1. 知识点: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新中国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才开始全面地拨乱反正。

易错点:误以为“文革”后, 新中国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已走向了正轨。

易错点辨析:“文革”结束后, 虽然对“四人帮”进行了审判, 但党中央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仍然坚持“左”倾路线, 严重阻碍了经济、民主法治的健康发展。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决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开始全面地拨乱反正。

例16 (2015·吉林·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30)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 再规定公民权利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 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贴大字报”的权利。这反映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C.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1978年春是“文革”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这部宪法仍未能摆脱“文革”中“左”倾错误的影响, 如“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贴大字报’的权利”等信息, 说明党中央仍在坚持错误的政治观念, 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 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依法治国方略在1999 年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得以正式确立, C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开展, D项错误。

2. 知识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中,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易错点:误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理解为多党共同执政。

易错点辨析: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在组织上是独立的, 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在权力关系方面, 不是共同执政, 也不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轮流执政, 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执政党的地位,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友党, 是合作的关系。

例17 (2015·江西·高三10 月阶段性诊断·历史·14) 程广云在《民国三大政治遗产:人民主权·以党治国·政治协商》中认为:“政治协商应该是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超越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公共政治行为, 是在不同意识形态集团中建立的一种共识机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共识机制

B.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如同西方的两党政治制度

C.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实质就是政党政治、共同执政

D.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对民国政治遗产的继承

【答案】A

【解析】由“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超越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公共政治行为”可以看出A项符合题干材料含义;西方的政党制度均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 各党派是相互拆台、相互对垒的关系, 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是“共同执政”的关系, C项错误;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对民国政治遗产的发展和超越, 不是单纯的继承, D项错误。

3. 知识点: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 中美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易错点:误认为1972 年到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前, 中美关系发展顺利。

易错点辨析:1972 年,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打破了彼此20 多年的隔绝状态, 1979 年初, 邓小平访美之后,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 年以后, 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其间充满波折。

例18 (2015·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12) 1975年3月, 美国取消了中国艺术团访美演出节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这首歌, 从而使中国艺术团无法前往美国演出。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对外政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B.“文革”波及中国外交领域

C.中美关系依然处于对峙状态

D.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反复无常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因台湾的定位问题而曲折发展, 美国企图长期控制台湾, 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这正是其“冷战”思维在亚太地区的表现, A项正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不是“文革”思维, B项错误;中美关系已于1972 年走向缓和, C项错误;1975 年的美国不再是尼克松政府执政, D项错误。

4.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易错点:误以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公有制改为了土地私有制。

易错点辨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 农民只是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改人民公社化时期的“集体经营、平均分配”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例19 (2015·四川·高考押题·历史·2)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 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下列有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地使用权可以流转

B.土地所有权可以流转

C.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

D.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答案】B

13.初一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 篇十三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的建立者是()

A、禹

B、嬴政

C、刘邦

D、杨坚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巩固隋朝的统一

B、方便隋炀帝南巡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北部的边防

3、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隋炀帝的暴政 B、土地兼并严重

C、权臣当道

D、隋

末农民起义

4、唐太宗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D、她重用人才,继续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皇帝是()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7、陶瓷业在唐朝很发达,其中闻名于世界的艺术珍品是()

A、彩瓷

B、青瓷

C、白瓷器

D、唐三彩

8、“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不同点是()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稳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9、唐朝的城市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0、作为小历史学家,如果要研究唐朝时印度半岛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A、《史记》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1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作发明,右图是()

A、耧车

B、翻车

C、水排

D、曲辕犁

12、唐都长安城宏伟壮丽,城中有市、坊,“市”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政府的官署所在地 D、商业区和政府的官署所在地

13、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原因是()

A、有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建筑具有独特风格D、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14、导致李白、杜甫两人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背景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C、阶级出身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

15、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张旭B、怀素

C、颜真卿

D、柳公权

16、唐朝时期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展子虔

B、阎立本C、吴道子 D、顾恺之

17、设想南宋初年,你生活在郾城,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A、打退辽军的战斗

B、西夏与宋的边境战斗 C、女真起兵抗辽的斗争 D、岳飞抗金的战斗

18、宋代时期,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

A、黄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太湖流域

19、在宋朝统治区内,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A、小麦

B、水稻

C、粟

D、黍

20、两宋时期,景德镇开始成为()

A、纺织业中心

B、棉织业中心 C、造船业中心D、著名的瓷都

21、两宋时期在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外贸

C、转运使

D、蕃市

22、宋代时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23、北宋的“瓦子 ”,是一种()

A、家庭聚会B、街上围观人群C、娱乐和经营商业的场所、D手工业作坊

24、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正式行政区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5、元朝设中书省,这是一个()

A、地方行政机构

B、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C、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 D、咨询机构

26、我国现在的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的是()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朝鲜族

27、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国最早对台湾进行行政管理的是()

A、三国

B、元朝

C、清朝

D、明朝

28、下图是新的灌溉工具()

A、曲辕犁

B、筒车 C、水排 D、耧车

29、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是在()

A、从南北朝到唐朝中后期

B、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

C、隋唐时期

D、宋朝 30、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与民是因果关系的B、得到了人民的信任

C、代表人民群众利益

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_____年,在太原起兵的贵族________建立唐朝,定都_______。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作品是___________。

3、唐玄宗时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的是________和尚,他在日本建造的_____________,被日本奉为艺术明珠。

4、隋朝杰出的工匠_________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5、唐朝时,两次将公主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这个民族是________,它是_______族的祖先。

6、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定都_________。

7、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________封其首领为_________。后来回纥改名为_________,双方关系友好。

8、意大利旅行家__________,在__________时来华,他的《______________》描绘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填表题(每空1分,共10分)

诗人 称谓 创作风格 代表作 李白

《早发白帝城》《

“诗圣”

《秦中吟》《

四、识图填空题题(共17分)

1、)请填写上图中的隋朝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呢?(10分)

你能写出元朝开通的两段新运河吗?

2)、(5分)在左图方框中填出金、南宋、西夏政权

1141年,宋金议和规定,双方以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一线为界,形成对峙局面。

五、材料分析题(第1题10分,第2题13分,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10分)

材料一

有一次,他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你知道材料一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的意思吗?

材料二中的“长策”指什么?

你能说一说材料二中的“长策”是怎样完善吗?

④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受益最大的是谁?

(二)、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材料二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材料一 “至元八年”是哪一年?“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2分)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那么,元朝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的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什么?

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哪一地区?(4分)“琉球”指的现在哪一地区?“大都”指的今天哪一个城市?它在当时的地位如何?(6分)

④观察材料二,假如你生活在元朝时期,并生活在今山东地区,那么你将会受到图中哪个机构的管辖?(1分)

初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

5、DCACD

6—

10、DDABD 11—

15、DAAAC

16—20、CDDBD 21—

25、AACDB

26—30、BBBDD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618年 李渊 长安

2、《金刚经》

3、鉴真

(唐)招提寺

4、李春

赵州桥

5、吐蕃

藏6、960 赵匡胤

陈桥驿 东京(开封)

四、唐玄宗 怀仁可汗 回鹘

8、马可•波罗

元世祖 《马可•波罗行纪》

(三)填表题(每空1分,共10分)李白 诗仙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蜀道难 杜甫 诗圣 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三吏 三别 白居易

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长乐府

(四)填图题(共17分)

(一)、三点四段(7分):涿郡

洛阳

余杭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作用(2分):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2分)通惠河 会通河

(二)(5分)金 南宋 西夏

淮水 大散关

二、材料题

(一)、10分

(2分)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1分)科举制

(6分)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武则天开创殿试增设武举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科目

(二)、(2分)1271年 1276年

(10分)行省 西藏 台湾 北京 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

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1分)中书省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期中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25分钟

总分:25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5分)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A.581年

B.589年

C.681年

D.1206年、2隋朝时,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先后要经过()

A、永济渠、通济渠、邗沟

B、通济渠、会通河、江南河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会通河、江南河、邗沟

3、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在()

A.武则天时

B.隋文帝时

C.隋炀帝时

D.唐玄宗时

4、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洛阳

B.长安

C.刘家港

D.泉州

5、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A.宋景

B.房玄龄

C.魏征

D.杜如晦

6、唐朝农民创制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水车

7、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都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8、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有“贞观遗风”的统治者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如果你生活在北宋,下列哪些现象是你无法看到的?()A.在城市内,马车往来,摩肩接踵

B.在江南人们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C.在汴京买卖东西使用的是“交子” 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10、唐朝有一位高僧六次东渡日本,这位高僧是()

A、僧一行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11、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与下列哪一组相似()

A.南朝与北朝

B.西晋与东晋

C.前秦与后秦

D.东魏与西魏

12、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费无极

B.杨国忠

C.秦桧

D.李林甫

13、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14、“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州、湖州在()

A.太湖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15、“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

二、材料阅读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4分)

(1)该诗描绘了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状况?他的统治前期被誉为什么?(2)你认为诗人诗中描绘的情况真实吗?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吗?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结合课本内容回答:(6分)

(1)“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两宋时期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的地区具体在什么流域?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叫什么?

参考答案

BCCBC

BBDAD

ACDAA(1)唐玄宗、开元盛世

(2)真实、愿意。因为那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是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

或(2)不真实、不愿意,因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压迫广大贫苦农民的基础上的!诗中描绘的只是少部分地主阶级的情况,对于广大人民来说生活可能仍然是贫困的,只是相对隋朝来说可能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22、(1)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太湖流域(2)交子。

历史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隋朝灭亡的原因的是

A隋炀帝的残暴骄奢 B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老天爷不助隋朝

2.唐太宗时,敢于直言进谏的著名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征

3.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 ①大力发展生产 ②加强武氏家族的统治 ③重用有才能的人 ④重用酷吏,打击政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4.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下列工具中哪些是唐朝时候创造的 ①耧车 ②翻车 ③曲辕犁 ④筒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6.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萧太后 B慈禧太后 C武则天 D文成公主

7.创立于隋朝,为以后各朝代相继沿用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内阁制 D丞相制

8.隋唐时期政府实行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

A树立皇帝的威信 B选拔门第不高而有才华的人参政

C加强对教育的管理 D禁止贵族做官

9.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

A印度 B波斯 C高丽 D天竺

10.唐朝时西行到天竺的历史人物是

A鉴真 B玄奘 C唐僧 D孙悟空

11.唐代盛行骑乘之风,其中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

A.骑马 B.肩舆 C.骑驴 D.驿驴

12.著名的赵州桥建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秦朝

1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大唐西域记》 B《水经注》 C《金刚经》 D《佛经》

14.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上是在A东汉 B宋朝 C隋朝 D唐朝

15.武则天称帝在哪一个王朝期间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6.下列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贞观之治 ②康乾盛世 ③开元盛世 ④贞观遗风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1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秦律》 B《隋律》 C《唐律疏律》 D《明律》

18.下列哪项不是唐朝至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南方战乱较少 B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灾害频繁

1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A交子 B会子 C票子 D金元券

20.生活在北宋时期东京的居民除用木柴做燃料外,还可能用

A焦碳 B木炭 C石炭(煤炭)D石油气

21.宋代城市中的“瓦舍”是

A居民区 B小店铺 C官府 D娱乐场所 22.行省制度即今地方行政区划——省的前身产生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3.元朝时,在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藏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

2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加强民族融合 C有效统治全国 D实现国家的统一

25.元朝时期最著名的纺织家是

A李时珍 B黄道婆 C沈括 D王安石

26.元朝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在A浙江 B江南 C松江 D广州

27.元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纺织所用的原材料是

A棉 B纤维 C蚕丝 D麻

28.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29.如果你想查阅唐朝的历史,你可翻阅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春秋》 D《左传》

30.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者是

A司马光 B司马迁 C苏轼 D韩愈

31.下列人物不属于宋代词人的是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白居易

32.著名的元大都就是今天的A杭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33.下列有关元朝民族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朝建立前蒙古族处于分裂状态,受到女真族的压迫 B回族的形成,是元朝民族融合的重要事例

C元朝的统一局面,对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D元朝人分四等的政策带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性质

34.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加强的重要表现是

A行省制度确立 B三省六部制创立 C科举制度确立 D厂卫等特务机构建立

35.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有 ①北厂 ②锦衣卫 ③东厂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6.明朝时期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叫八股取士,这种制度

A 鼓励读书人追求实际学问 B败坏学风,败坏人才

C是对隋唐时期科举制不足之处的修正 D激励考生开拓进取

37.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的“文字狱”就是

A不准写文章 B以文字或言论治罪 C抄袭别人的文章 D玩文字游戏

38.“**额尔德尼”是清初统治者授予哪一个少数民族首领的封号

A回族 B藏族 C壮族 D满族

39.明朝修建长城的原因是

A防御匈奴 B防御蒙古骑兵 C旅游观光 D保卫都城北京

40.《本草纲目》是一部

A药物学著作 B畜牧业著作 C宗教著作 D农书 41.被称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是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42.明清时期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①文化专制 ②受到西方侵略 ③闭关锁国 ④鸦片贸易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3.明朝时我国最伟大的航海家是

A戚继光 B吴承恩 C徐霞客 D郑和

4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一切中国的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关闭国门,断绝人员往来 D一慨排斥西方事物

45.清朝统治者实行的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正确的评价是

A有百利而无一害 B危害甚巨 C无害无利 D利大于弊

46.清朝出现的“康乾盛世”与下列哪一个帝王有关

A顺治 B乾隆 C道光 D光绪

47.中国近代化萌芽最早出现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8.历史上的东厂和锦衣卫出现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9.李时珍是一位

A医药学家 B地质学家 C数学家 D天文学家

50.明朝时期仍沿用科举制,但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以“八股文”作答,这主要是为了

A鼓励读书人追求真才实学 B严格考试制度 C培养封建统治的忠实奴仆 D弘扬中国古代文化

5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①南洋 ②印度洋 ③红海沿岸 ④非洲东海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2.近代活跃在东莞地区的东江纵队是一支

A民乐队 B军乐队 C文艺队 D抗日军队

53.东莞升格为地级市是在哪一年

A1982 B1985 C1988 D1990

54.民国初年编修《东莞县志》的人是

A谢志光 B王炳耀 C邓植仪 D陈伯陶

55.东莞运河开凿于1957年,曾经对东莞的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你认为现在的运河最突出的问题是

A河道太窄 B河道弯曲 C水量太小 D污染严重

56.东莞现在是

A省级市 B地级市 C县级市 D区级市

57.东江纵队成立时其司令员是

A王作荛 B尹林平C曾生 D姚永光

二.填空题 1.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_________;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史称_________;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清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史称----------。

2.唐朝有二位著名的僧人: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的是------------,西游天竺取经的是------------。

3.中国的四大发明指的是------------、------------、------------、------------。

4.宋代从国外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叫------------,当时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5.写出任意两位少数民族的杰出领袖:------------、------------。

6.北宋时期,平民-------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_印刷术。

7.唐太宗是_________族的杰出代表,成吉思汗是_________族的杰出代表。

8.赵州桥建于_________朝,紫禁城建于_________朝。隋朝以后的朝代是_________,明朝以后的朝代是_________。

9.明清皇帝居住的皇宫,现在称为_________。明长城东起_________,西至 _________,全长六千多米。

10.明朝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政府规定考试内容只许在_________范围内命题。文体叫做_________。

11.中国四大名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描写孙悟空这个可爱形象的小说是_________,描写梁山好汉的小说是_________。

13.1961年到_________年,东莞人外逃_________的现象非常严重。1978年,我市第一间来料加工企业_________手袋厂成立。

14.近代东莞最有名的书院是石龙的_________。我国最早提出使用标点符号的是东莞人_________。祖籍东莞石排的_________是世界著名的肿瘤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 D C D C 6-10 C B B D B 11-15 A A C D B 16-20 B C D A C 21-25 D D C C B 26-30 C A A B A 31-35 D C A D B 36-40 B B B B A 41-45 D B D B B 46-50 B C C A C 51-55 B D C D D 56 B 57 C

二.1.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康乾盛世。2.鉴真,玄奘。3.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4.占城稻,水稻。5.铁木真,忽必烈等。6.毕升,活字。7.汉,蒙古。8.唐,明;唐朝,清朝。

9.故宫;鸭绿江,嘉峪关。10.四书五经,八股文。11.《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上一篇:微信晚安励志语录下一篇:中考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