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央企巡视长效机制

2024-09-22

构建央企巡视长效机制(精选6篇)

1.构建央企巡视长效机制 篇一

构建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2013年08月26日08:37来源:学习时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活动”可以有始有终,但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则需要持之以恒,构建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逐步健全的长效机制。

真正的长效机制,就是把作风建设、群众路线蕴含在常态化的工作之中。这里首先强调的就是深化改革,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融入到政府各职能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政府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其天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政府的职能也顺应市场经济需要已经进行了几轮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适度放权,近几年又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各地方和基层在方便为民服务方面也采取了多样措施。但是,职能部门在主动为社会服务方面依然有差距,在某些地方,没有关系不办事、没有好处不办事现象依然存在;办事相互推诿、某些群众合理诉求久拖不决的现象依然不是少数;对上一套对下一套依然盛行,等等。因此,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切入点,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是最大的联系群众。一是权力运行过程公开。最近刚刚公布2015年前县级政府实现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多项信息公开,是改革的尝试。只有权力运行过程公开化规范化,某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减少生存土壤。二是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考核标准,迫使某些职能部门认认真真为群众办事。三是减少层级、减少闲职,淡化官本位色彩,为职能转变创造条件。

联系群众长效机制需蕴含在执政党的功能转变中。党是政治组织,但正如邓小平在1956年党的八大所说,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正因为、也仅仅因为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背景下,执政党需要实现部分功能的转变,即强化党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服务为宗旨为途径来提升内在实力和外部形象,形成社会凝聚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服务是“三型”政党建设的中心。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能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

联系群众长效机制,体现在制度化的民主决策和领导方式之中。当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群众路线,具体表现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把群众分散的个体的意见转化为集中统一的意志,再到群众中去贯彻执行。这里主要依赖领导者主动到群众中去。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多元且利益博弈日渐突出,依据传统的调研座谈等方式固然可以听到群众意见,但任何座谈的参加人员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群众意见,因此,某些重大社会公共事务从议题提出就可以公示,社会参与讨论,听证咨询,会议决定,依法决策。群众路线蕴含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仅仅是靠领导者自觉到群众中去,而是以制度化的方式把自上而下的调查研究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成为决策过程的常态化做法。

联系群众长效机制,还体现在多渠道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和社会管理格局的创新之中。社会越是多元,越需要协商对话。各地一些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引发的事件中,可以看到利益各方沟通不足、手段单一等问题。社会协商对话的最大好处,就是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讨论,寻求共同利益,各方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各自沟通、妥协。在执政党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格局中,多元力量共同治理社会已经成为大趋势,因此,哪些事项、由哪一级组织与民众之间沟通,哪一部分组织和民众之间定期协商对话,都需要有制度化规定。

(责编:万鹏、秦华)

2.构建央企巡视长效机制 篇二

1. 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指学生、学校、社会、企业、国家相互之间共同形成的有利于双方、长期有效、相对规范的人才培养规律的方式和过程。职业院校必须坚持校企合作来进行人才的培养, 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要想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度的发展, 必须要建立并探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由于社会的需要,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职业院校的教育非常重视, 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 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 必须坚持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 随着职业院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逐渐得到了发展。有些职业院校在这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距离职业院校教育的具体目标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存在:约束性和自觉性差、规范性不高、稳定性差、规模比较小、密切性和层次不够分明等各种问题。

4.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市场发展方向。学校、家长、学生和企业都有非常想实施校企合作的想法和愿望。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职业综合素质高、进入状态快、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学生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技能, 当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快速的融入到工作状态中;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地方, 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各种联系把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目的联系在一起, 是构建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5.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能够节省人才培养的社会成本, 减少人才培养的时间。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优秀的实践性人才, 如果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那么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很差, 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都不高。尽管社会和职业院校为了培养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付出了很大的财力和物力, 但是效果不够好。如果实施校企合作长效制度, 学生一部分的时间是在职业院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另一部分的时间到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相关技能的实践, 为学生走进社会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仅培养了社会型的优秀人才还为学校节约了人才培养的资金, 为企业节省了人才培养的费用和其他相关的费用。而且企业还能够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培养本企业所急需的各种人才。学生通过在相关企业的实习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知识的运用能力。对社会来讲,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能够节省社会进行人才培养的投资, 减少人才培养的时间。

二、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职业院校的教育发展决定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建。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 有:激励机制建立、机制约束、政策支持、观念转变等各种问题。

1. 企业和学生间的教育观念和定位偏差有待于转变。

职业院校的学生、企业用人单位、专业技能的培养计划之间的定位不协调, 缺乏均衡性, 是导致就业后的工作稳定性差、跳槽频率高、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加强职业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加强产业研究、降低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定位来实现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均衡性。职业院校的教育按照教育的主体来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企业对毕业应聘生的职业定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对所培养学生的定位、家长对学生的定位以及学生的自我定位。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就业的定位比较高, 但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定位相对比较低。

2. 国家的措施和政策支持有待于加强。

当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工作的进行, 属于一种自觉式、自发性的行为, 实施的效果不是特别的理想。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施除了要受到社会的重视之外, 还应该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得到更加深层次的发展。

3. 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是很相符。

当前, 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问题非常令人头疼, 校内的实训基地只能算是案例训练和局部训练, 由于条件和实践的限制, 简化了很多内容, 所以效果不是特别的明显。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构。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 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专门机构要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发展工作做好规划, 制定好相应的政策和方针, 为国家的各种政策提供支持。为学校和相关企业进行指导, 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运行过程中, 专门机构要积极的进行监督, 注重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规范性。

2. 国家要加大对校企合作制度的资金投入, 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措施。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施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训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且也影响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所以国家和相关部门要足够重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相关的设施,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3. 规范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

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因此,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需要, 依据实际生产中的各种要求, 与企业共同建立一个集师资力量建设、学生招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社会实习和实践、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关系。由此可以发现, 校企合作贯穿着人才教育和培养的整个过程, 可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渗透。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日新月异, 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才越来越重要。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助于职业院校的教育发展,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优秀的人才。

摘要: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职业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的主要途径。虽然校企合作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还面临着观念落后、政策不够完善、规范不健全、机制不和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要想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快速发展, 必须要找到正确的职业院校发展思路, 加强职业院校的教育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孙炎, 陈平.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路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 (17) .

[2]纪雯, 李超, 刘宝学, 刘佳, 吕向敏.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新模式的途径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01) .

3.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篇三

2010-01-07 09:00:20

1月3日,淮北矿业下发《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旨在以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努力构建体系健全、机制完备、职责明确、管理科学、问责严格的“54321”安全生产体系,确保淮北矿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了淮北矿业进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即坚持整合规范、创新提升;统筹谋划、重在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基本原则,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施意见》指出,“54321”安全生产体系由安全支撑体系、保障体系、防控体系、操作体系和目标体系五个子体系15项要素构成。其中:支撑体系主要由安全理论、安全文化、安全素质、安全责任、安全制度五项要素构成;保障体系主要由安全技术、安全投入、安全环境、安全监督四项要素构成;防控体系主要由事故防范、隐患排查、“三违”整治三项要素构成;操作体系主要由自主管理、现场管理两项要素构成;目标体系主要由安全生产目标及责任层级分解、考核构成。

五个子体系及15项要素既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构成“54321”总体系脉络架构,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在推进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究方法。

《实施意见》强调,2010年为淮北矿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年。坚持总体推进、重点突出,以要素的构建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一季度,要在精心制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谋划推进的同时,突出抓好安全目标、事故防范、安全环境、安全素质、现场管理、安全监督及“三违”整治;二季度,加大隐患排查、安全技术、安全投入、自主管理的推进力度;下半年,在巩固上半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安全文化、安全理论等要素的构建。2011年,在巩固完善、改进提高上下工夫,优化体系,丰富内涵,完善考核办法,同时在淮北矿业地面厂处、基建矿井、集团控股单位推进实施。《实施意见》要求矿区各单位要把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落实责任、组织上提供保障,确保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淮北矿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对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检查和考核。矿区各单位

要成立安全生产体系建设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严格工作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各负其责,加强学习研究,创新思路方法,做体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各级机关部门要深入把握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对机关的要求,对部门在安全生产体系中的管理职责、工作制度、业务流程、方法途径和考核标准等进行梳理、整合、调整和完善,准确定位职能,加大定责、履责、问责力度,推动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协调、顺畅运转。各单位要以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大安全管理信息化力度,科学设计系统架构和各子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块,与现行安全信息网络进行有效对接和融合,努力构建安全生产体系与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局域网等媒体,宣传栏、宣传牌板、电子屏等手段,大力宣传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内容、措施和要求,大力宣传各单位推进体系建设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报道体系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努力营造推进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骆永祥)

全面启动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为矿区安全生产增添了多条保障线。矿区各单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方案,“54321”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宣传材料之一

2010-03-09 10:26:31 作者:李怀成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宣传材料之一

前言:今年既是集团公司“攻坚年”也是我公司实施专业化

施工起步之年。开年以来,矿区安全生产形势急转直下、霜雪袭面。为适应矿区跨越发展的要求,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1月19日,淮北矿业就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结合公司实际,党委宣传部将陆续在公司网站推

出相关宣传材料,望各专业分公司、管理部、项目部根据材料,充分利用宣传工具,面向广大职工进行宣传,做到全覆盖、无空白、无遗漏,推进公司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中起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今年淮北矿业“1号文”提出,要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矿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随着“1号文”而提出的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共分为“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任务”、“注意事项”四个部分,要求从体系建设入手,着眼于长远,认真总结近年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进一步创新管理方法,构建“54321”安全生产体系,通过今后三至五年的扎实工作,使矿区安全生产体系基础牢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构建“54321”安全生产体系,主要内容是:夯实安全理论、安全文化、安全素质、安全制度、安全投入五项基础;抓住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监督四个关键;突出事故防范、隐患排查、“三违”整治三个重点;推进自主、现场两项管理;从而实现一个目标,就是重特大事故得到杜绝,零星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直至杜绝,原煤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努力控制在0.3以下,到“十二五”末力争控制在0.2以下,重大隐患得到有效整治,矿区实现安全发展。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注意事项。一要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定方向,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加大安全生

4.如何构建和谐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篇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理念,作为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对于我们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和理念,要求我们的行政执法工作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体现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执法的效果,实现城管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是一种高水平、严要求的执法,对城管执法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城管体制调整以来,城管执法工作为城市环境和面貌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较好地解决了城市管理方面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提高了执法水平和效能,降低了行政执法成本,使城市管理工作有了一个新的面貌。但城管执法面对众多的执法项目、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城管执法人员能力素质、执法方式、手段与行政执法的任务及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宣传教育不深入、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责任不落实、执法效率不够高等问题,难以达到日益提升的城市管理工作要求,影响了群众对城管执法队伍的认知度,社会舆论和环境对城管执法也有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是我们城管人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努力营造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城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城管执法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城市广大群众服务,因此,如何让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城管执法工作,对城管执法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城管执法部门在加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同时,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群众在获取环境享受的同时普遍承认并自觉承担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城管执法部门要充分利用全民普法教育和各种新闻媒体、网络等平台,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加大与新闻媒体、社会各阶层和广大群众的沟通,特别是对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和报道要积极应对,从而使群众了解城管、理解城管、支持城管,明确接受城管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是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明确不接受处罚或暴力拒绝城管依法行政是违法行为。只有在城管执法被市民普遍认同为是保护城市环境、服务群众的行为,在外部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成熟的情况下,文明执法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要转变观念,加大投入,逐步形成部门协同联合执法机制。城管执法队伍是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市容市貌的主力军,为城市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目前的社会地位和面对的社会环境及基本保障很不理想。城管队伍装备差、经费缺、待遇低是不争的事实,在执法中遇到的矛盾冲突、暴力抗法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近几年来,城管执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展文明执法,树立城管执法良好 形象,但由于社会环境和群众的意识得不到切实改善,使城管执法工作始终处于风口浪尖。城管执法队员忍辱负重,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开展工作,即便如此,队员被辱骂、殴打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新闻媒体也往往关注城管执法的负面新闻。因此,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报到,城管队员要在执法中求文明,在整治中求安全,在困境中求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践表明,失去必要的装备保障、经费扶持,失去安全感的重负无法使城管队员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城市管理工作。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城管的投入力度,提高城管队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善城管装备,完善城管执法中的强制性措施。同时,公安、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达成共识,认真履行职责,协同搞好城市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管执法效率,确保文明执法。

二、加强行风政风建设,树立城管队伍良好形象

1、坚持深化教育,大力培育城管文化。由于受编制、体制、机制等问题的影响,城管执法的合力和解决问题的力度方面受到制约;城管执法对象多为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社会对城管工作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城管执法力量不足,执法队员超负荷工作等等,造成部分城管执法队员对城管事业的认识产生偏差。对此必须深化对城管队伍的教育引导,使其看到城管执法所面临这 些问题都是推行行政执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显现,是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推进行政执法既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的重要内容。用行政执法事业凝聚城管执法队伍,增强从事城管执法事业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发扬城管执法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城管人精神,用城管人精神激励城管执法队伍全力城市环境秩序;要大力培育城管文化,用城管文化增强城管执法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执法行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实施对队伍的严格管理,确保队伍建设保持健康的序的强劲发展势头。一是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城管行政执法实行“准军事化建设和准军事化管理”,既要参照国家公务员条例建设标准,又要参照军队管理模式要求,这就是“准军事化建设”的内在特点。因此,必须有一套满足准军事化建设需要、符合队伍建设实际且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言行,真正做到在制度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大家养成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形成行动统一、步调一致的战斗集体观念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服从意识,不断提高组织指挥和快速反应能力,铸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准军事化”行政执法队伍。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做到政务“四公开”,即:执法依据公开、执法责任公开、执法程序公开、执法结果公开;坚持实行挂牌上岗和两人以上着制服执勤制度,采用简易程序处理每一项违法行为时都要做到“三先三后”,即:先亮证表明身份,讲明道理,后管理;先告知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指出违法事实,后整改;先讲清执法依据和标准,后处罚。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做到“五统一”,即:风纪严整服装统一,持证执法证件统一,挂牌执勤标志统一,文书齐全程序统一,认真处罚票据统一。三是严格落实执法责任。执法责任制是督促依法行政的一种层级监督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是保障和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要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定职责和行为规范确定为内部考核目标,通过逐级分解、检查考评等方式,促进依法行政。要加强对执法责任制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分工和目标任务,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承办部门具体抓,执法业务处(室)责任到位的工作推进格局。

3、树立弘扬典型,营造城管良好氛围。典型就是榜样,就是方向,就是力量。舟山市普陀区城管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张如年,在执法工作中,不顾自身安危,勇救民工,身负重伤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改善城管执法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城管执法队员每天战斗在城市管理执法第一线,推进“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实行便民为 民服务,为改变城市市容、市貌和环境秩序做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过硬、业务娴熟、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管理高效、文明规范、开拓创新的优秀单位和爱岗敬业、文明执法、诚信服务、勤政廉政的优秀城管执法队员。但是,由于我们在宣传队员事迹,弘扬先进典型上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城管执法队伍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大力宣扬城管执法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作为城管事业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要在挖掘、树立城管执法先进典型上下功夫,以此促进城管执法事业长足发展,树立城管执法队伍新形象、新面貌。在城管执法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励队员为城管执法事业建功立业。

三、必须注重内强素质,提高城管队伍整体水平素质是立队之本,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发展的办法解决自身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1、注重固强补弱,打牢基础素质。城管执法人员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基本思路,下功夫把城市管理最需要、自身素质最弱的能力素质补上去。要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抓紧补充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能,切实把基础素质打牢。在基础素质方面,要在强化“三熟、四会”上下功夫,三熟,即:熟悉城管职能、熟悉行政法规、熟悉执法程序;四会,即:会法言法语、会文书 制作、会装备操作、会电子政务,以便更好地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2、着眼岗位需求,增强必备素质。城管执法工作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标准,每名城管执法人员必须要具备与本职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素质。一是要着眼岗位需要不断增强素质,要盯着职责“补课”和“充电”,领导干部应着重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执法队员应着重提高依法行政和办案能力;二是要加强协调沟通,促进素质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队员都要善于在工作中联系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内外,努力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城管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要重视在重大活动中催生本领。参与重大活动特别是重大专项执法活动,是检验队伍执法绩效高低的标志,也是锻炼和催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机遇,要把能够参与重大活动作为提升素质的一种机遇,要把能够组织重大活动作为施展本领的一种待遇,要把在重大活动中得到的褒奖作为检验素质的一种荣誉。

3、创新学习方式,提升整体素质。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必须切实把自己紧缺的素质内容搞清楚,把面临的突出问题搞清楚,把解决的思路办法搞清楚,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自身整体素质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围绕重点学。要结合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学习共同的、了解相关的、精通本职 的,不断完善充实理论底蕴,提高工作能力;要系统地学习城管业务知识,特别是相关行政法规,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要针对课题学。要按照城管工作为建设城市优美环境服务的要求,注意研究政府的中心工作,研究城市改革的大政方针,找准城管工作的努力方向;要“创建学习型城管,争做知识型队员”,积极更新学习理念,加强对党的政策的学习,注意重大改革措施出台的背景、内涵和相关举措,研究可能出现的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提出应对和治理对策,切实把城市管理工作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保持城市管理工作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三是要结合实际学。要把本职岗位作为提高素质的主要平台,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强化素质

5.构建央企巡视长效机制 篇五

市安监局局长 张文斌

襄阳市位于汉水中游,辖3市3县3区和2个开发区,人口580万,是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工业辖区内高危行业点多面广,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交通等高危行业应有尽有,机械、电力、纺织、轻工、建材、医药、商贸等非高危行业种类繁多,安全生产压力持续增大,安全监管任务日益繁重,逐渐构筑了具有襄阳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围绕发展抓安全,跳出安全抓安全”的新路子。

一、推荐安全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安全事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和师傅预防工作,但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重特大事故仍然高发。据统计,我国近几年每年发生各类事故平均在80万起左右,年死亡人数平均在13万人左右,事故导致的伤残人员大致为70万人,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在2500亿,相当于GDP的2%。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年均130起左右,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年均在15起左右,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每年至少1起。和谐社会,安全为先。各类事故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成为当今最不和谐的音符。

事故的发生除了同我们所处的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制作、采矿等第二产业为主,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等客观条件有关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安全文化重视不够,社会成员的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差。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类伤亡事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均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在安全生产过程人、机、环境三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形成浓厚的安全意识,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因素,也有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当前社会成员安全素质较低是我国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建设安全文化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只有提高了全民的安全素质,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在决策和生产经营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作为员工才能遵章守纪,规范操作。作为其他社会成员才能具有成较强的自爆和互保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在安全生产问题上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长期存在的种种不协调,有效地预防事故。因而,如何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积极倡导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安全文化,今儿有效遏制事故发生,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优秀的具有显著时代和大方特色的安全文化,并不断将其推动和发展,就必须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在具体实践中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培育企业典型,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我们分行业、分类别、有重点地扶持和推动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典型引路来营造全市企业安全文化的大气候。湖北卫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生产民爆器械的高危企业,近年来,我市在各种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中为该公司提供舞台,并建议公司对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实行重奖重用,带动企业全员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推行人性化管理,对员工爱在先、管在后,关注员工尊严,倡导体面劳动。通过积极指导和精心培育,卫东公司借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契机,以安全为切入点,以班组为平台,形成了独特的“用心关爱员工,用爱回报企业”的企业安全文化和以公司董事长顾勇同志姓氏命名的“顾氏管理法”,公司也步入了安全、和谐扩张的良性发展轨道。枣阳化学工业总公司开展“你查隐患我奖励”活动,提出了“宁少产值一个亿,不可伤亡一个人”的口号,引导员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东风康明斯、中铁一公司、天鹅油漆、润阳新能源等一大批企业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市的企业安全文化圈。

(二)培育社区典型,积极构建安定和谐的社区安全文化。我市在抓好企业安全的同时,致力于营造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氛围,从全市大局着眼,从城市基本单元——社区着手,逐渐培育了襄阳市特有的社区安全文化。施营社区是位于我市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居民小区,辖区企事业单位较多,近几年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示范社区、安全中心户、安全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六大中心”。“五大工程”即育民、利民、富民、平安、靓丽工程,“六大中心”是安全防范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站,并通过社区网站、社区广播、社区刊物、宣传栏、警示牌等载体,强化安全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经常举办社区安全演练,小区居民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安全和谐气氛蔚然成风,成为我市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典范。

(三)培育人物典型,积极构建人人参与的社会安全文化。在推荐安全生产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从基层发掘、培育和推广模范带头人物。周全意同志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矿山安全监管人员,18年如一日,天天在矿区奔波,与矿工们打交道,不放过每一个安全隐患。通过对他这些平凡事迹的整理报道,却起到了影响一片、带动一方的社会效果。他先后被评为2009全国安监系统先进个人、省级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襄阳十大人物,省安监局、市委宣传部先后做出了向周全意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国安全生产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树立了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正面形象。在周全意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我市安全生产工作领域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标兵,人人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三、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度思考

安全文化的倡导和弘扬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效果不可低估。安全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安全文化建设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但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从长计议、持之以恒,通过多种方式使安全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持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事故多发状态,走出安全生产困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弘扬先进文化理念。

安全文化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安全发展观。切实把安全发展的能力提升到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的高度来把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摒弃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矛盾的错误观念,树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有的人油漆少数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认为安全生产既花费时间,又浪费人力,还要增加投入,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无论是从全社会来看,还是就某个企业而言,一方面,只有形成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才能增加全社会或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只有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降低和减少事故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才能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可见,安全生产能够创造和谐平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减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效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因此,要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观念深入人心,彻底摈弃“要钱不要命”“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生命”等错误的安全观,使公众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了先进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渗透。

(二)着力构建广泛的安全文化传播体系。

1、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领导,形成党政工群齐抓共管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和基层为支点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促进安全文化传播体系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安全新闻报道工作,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强安全新闻宣传,开办安文化专栏,强化舆论监督,及时曝光安全事故和各种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增强安全工作的透明度。

2、不断推动全民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全民安全教育网络。要将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强化中小学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鼓励大专院校、职业教育中心和其他专业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安全专业课程,加大安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管理需要。

3、大力开展安全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路的作用,在全市全面开展乡镇社区、企业、校园安全文化示范点建设工作,构筑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平台,不断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要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安全文艺演出,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艺作品创作交流等形式,不断调动群众参与安全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力弘扬安全文化。

(三)切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1、切实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大市间的关系。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大市场之间的关系,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创建文化大市的各项工作之中,与创建文化大市工作统筹安排,做到同步发展,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安全基金的投入力度,用于支持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解决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问题。在加大政府对公益性的安全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还要广开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扩宽安全文化建设资金渠道。

3、严格安全文化创建活动的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责任,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安全生产考核的范围,作为考评安全工作的依据之一,在安全考核中予以兑现,对工作情况好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取消评先树模资格。

(四)切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领导是关键。党政有关部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是组织各社会单位、社会成员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机构。党政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6.构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探析 篇六

我国的土地面积较为广阔, 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火灾不仅有人为的, 还有自然因素, 人为的火灾可以通过警示、标语等方式有效杜绝, 但是自然因素就较难控制。由于现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 导致全球温度升高, 气候异常, 同时, 异常天气例如干旱、大风、高温、低温冻害等逐渐增多, 都会引起森林火灾。因此, 如何能够安全有效的防止火灾是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问题。

2 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性

森林可以为我们提供生活生产所需的木材及林副产品, 为我们提供新鲜的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 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旅游保健等的环境。森林火灾是破坏森林的三大自然灾害中危害性最大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烧毁林木, 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 一旦受到火灾的危害,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严重时甚至不能再次生长, 损害国家长久的经济利益;烧毁珍贵植物资源, 森林中有许多野生的植物资源, 一些绿色天然的植物及野果深受大众喜欢, 这些珍贵的植物资源不仅数量少, 而且经济价值高, 一旦受到火灾的危害, 就面临着灭绝的危害;危害着野生动物, 在森林中居住着许多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 由于气候多变, 很多动物已经濒临灭绝, 如果再加上火灾的危害, 这些动物只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我们应该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涵养水源, 如果森林被破坏, 会导致大量水土流失, 引起山洪和泥石流, 严重损害人们的经济利益;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不仅会危害到人民的财产, 更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 全世界每年有千余人的死亡是由于森林火灾引起的, 因此, 预防森林火灾刻不容缓。

3 影响森林防火的主要因素

3.1 森林面积较大, 种植结构不合理

之前为了解决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政府号召人民在荒山、荒漠上大规模造林, 没有设计合理的种植结构, 现在大部分的树苗已经成长森林, 森林防火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由于当时是为了保持水土流失, 种的大多都是耐旱的针叶林、灌木林等, 树种较为单一, 而且这些树木较易燃烧, 一旦着火, 火速蔓延的很快, 很难有扑救和控制的措施。

3.2 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我国的降水分布不均, 主要是在夏季降雨, 秋冬季较为干旱, 很少降雨, 因此, 秋冬季时期, 森林防火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温室气体增多, 导致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 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异常天气, 例如干旱、大风、高温、低温冻害等逐渐增多, 都会引起森林火灾。

3.3 林权流转过程问题凸显

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也早已改革, 许多私企老板为了使资本增值, 大量购买森林等资源, 在这些流转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又经过其他一些原因, 他们的矛盾会更加激化, 一些报复心较强的人便会采取纵火等方式采取报复, 这种案件是森林防火中较难解决的一点。

4 构建长效森林防火机制的措施

4.1 从领导的责任抓起

要想建立健全的森林防火体系, 就必须首先确立领导责任机制。加大领导对于森林防火的重视力度, 调动领导部门对于森林防火工作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的领导, 实行领导包片责任制。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明确各位领导的责任与管辖范围, 各领导应该针对自己的管辖区, 制定适合本区域的防火措施, 制定防火预案。领导应该讲具体工作分配到每一位责任人, 选取有责任心、细心、有耐心的人员负责, 确保每一块森林都有人监管, 保证森林资源的安全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4.2 加大对防火设施的投入

防火设施的投入是对于森林防火的必要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森林防火的投入, 认真落实防火经费是否用于实处, 同时要在森林里安装监测观望器、防火报警器、扑火设施等基础性防火设施, 对于重点森林保护区更是要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防火的防控能力。如果政府对于防火资金的投入不够, 可积极拓宽投资渠道, 必要时设立救活专项资金, 使每一份资金都用到实处。政府还应该大力研究高科技的防火设施, 把遥感、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技术用于防火设施的监控, 更加准确、有效的确立火灾发生的地区, 及时对火灾采取控制, 减少火灾的危害。

4.3 要加大对野外用火的管理力度

在一些节假日, 经常有人前往森林等地区旅游, 一些人没有专业的防火常识, 在野外随便用火, 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燃放鞭炮、在清明期间上坟烧纸等, 对于森林火灾的影响最大。政府应该大力宣传预防火灾的措施, 普及引起火灾的原因, 争取使每一位公民都真正理解并接受火灾的防控措施。同时,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森林的巡查力度, 一旦发现火源, 马上采取灭火措施, 要认真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 并及时商讨应对措施。对于人为的火灾, 要对肇事者进行严查和深度的思想教育;对于积极响应政府防火号召的人, 要实施一定的奖励政策, 调动更多人加入防火的行动中来。

4.4 培养专业森林火灾消防队

在预防火灾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火灾的应急措施。培养一批专业的森林灭火消防队, 在每个森林区域都安排一批消防队员, 他们需要有专业的防火知识和灭火知识, 经过统一的训练, 还要动作迅速, 在短时间内尽量最大范围的减少国家的损失。在火灾发生后消防人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同时坚持每日报告的制度, 加强对森林的巡查, 严格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减小火灾发生的几率。

5 结论

森林防火是一项需要长期监控、长期防治的过程, 森林防火不仅能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野生资源和野生动物, 保护我国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保护我国林业的大力发展, 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净化空气, 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并不是一个人的事, 需要靠成千上万的人们一起努力。从文明开始, 森林防火, 保护森林, 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

参考文献

[1]王海松.龙泉市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探索[J].森林防火, 2008, 3 (1) :23-24.[1]王海松.龙泉市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探索[J].森林防火, 2008, 3 (1) :23-24.

[2]钟侨兰.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思考[J].江西林业科技, 2008, 3 (4) :14-15.[2]钟侨兰.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思考[J].江西林业科技, 2008, 3 (4) :14-15.

[3]马朝滨.谈构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 (31) :31-32.[3]马朝滨.谈构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 (31) :31-32.

上一篇:市地方税务局全员读书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所谓的工作总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