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精选10篇)
1.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一
小数()小数()小数()(3)、填一填名称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课桌高7分米 米
橡皮长3厘米 米
一张粘贴纸5分钱 角
铅笔长18厘米 米
三、课后延伸
通过两个既简单,学生有比较有兴趣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开放的课堂,灵动的孩子能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精彩,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足够的惊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其实数学就这么简单。
第 4 页
2.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篇二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板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说教学程序。
我在教学中本着突出重点,突出难点,面向全体学生,为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互动探究的新课改精神,我在教学中的环节主要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观察情境图你能估计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同时引出了探究的什么是毫米的问题,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部分是这节课的中心部分,在这部分体现全新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具体分为三个小环节:
1、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2、互动交流:
(1)组内交流: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间交流:即全班范围内展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互相启迪思维,生疑共思,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进一步抓住事物的本质,总结规律,加深一毫米的长度认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进而熟练掌握。
1、基本练习:设计直接利用本节课所学1厘米=10毫米的知识
2、综合练习:主要是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这些练习即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注重于:
1、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方法、探索过程进行梳理。
2、教师点拨引导,梳理知识结构,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六、说课后的思考
(一)教学中的优点:
1、紧密联系生活,突破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长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在1分硬币上找1毫米、量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教室内是否存在1毫米等等,通过用手比划感知1毫米的实际大小。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厚度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紧接着,在下边的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测量物品时,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完整,需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本节课在估测方面比较薄弱,应该也要仔细分析一下,还有在测量时用到的测量方法也得帮助学生复习一遍。
3.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篇三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4.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四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安排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殊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绩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准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快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智障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漂亮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5.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五
1、“认识几分之一”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
2、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和“想一想”,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悟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和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和1/2来表示,从而发展对分数的认识。
3、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借助把一个东西“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认识学习经验,使学生经历、体悟和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开放练习,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4、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和建构几分之一过程中,正确区分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一些东西平均分后一份的实际意义与一份所对应的具体数量,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5、教具(学具)准备:六个苹果,一把小刀,若干围棋子,若干小棒、多媒体课件一套。
二、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个部分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
1、教师组织学生说说所认识的分数,并进行板书:如1/2,3/5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将苹果随意切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由学生判定其中的一份是否为一个苹果的1/2?从而感受和体悟分数的含义,感受分数的关键“平均分”。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板书:“平均分”。
2、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4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能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从而感受和体悟1/4。
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学过的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旧知,为下面探究新知作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发展思维:
考虑到教材中猴子分桃是故事情景,具有一定的虚构性,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背景,我准备采用学生分苹果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理解,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这一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
1、教师出示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得出1/4。
2、教师再出示刚才的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反馈,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2,2/4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全班反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研究:应该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人分得几份?几份中的几份?一份是几个?是这盘苹果的几份之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1/2与2/4的关系,从而说明1/2的简易性,认定和建构1/2的含义。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上面把苹果分的情况,发现分数表示数的规律,即:把一个或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都可以用几份之一来表示。
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从而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体会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孕伏。
(三)实践应用,深化提高。
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基本练习:
我准备安排如书本“想想做做”第l、2、3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经历从实物组成的整体到几何体组成的整体,再到用图或实物表达自己认识的几分之一的过程。从而认定1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若干个物体也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具体说说第3题的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补充出示“把10个萝卜中有4个涂色6个不涂色的图片”,组织学生判断涂色部分是否为萝卜总数的1/2,并进行交流,纠错。从而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2、综合练习:
我准备安排小组拿棋的实践活动,先组织学生小组中拿棋(各组数量不等),由学生平均分,找出其中的1/2。交流讨论其中一份的个数,并组织学生针对不同反对结论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同是1/2所对应的个数会有不同?
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1/3比较,研究每份的数量差别。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巩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
这个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本科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3、开放练习:
我准备安排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学生排队,其中女同学人数是总人数的1/3: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思考过程,寻求解决方案;然后组织反馈后请3名女生排队,由学生邀请男生排队。第3步,组织9名学生排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1人下去,下去了1/(),2个学生下去,下去了现有学生数的1/()等等。
第二游戏是组织学生独立拿一堆(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并全班进行反馈交流。在开放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这个开放性练习,目的是全面巩固本课知识,合作学习中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理念与教法、学法。
6.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六
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知识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7.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 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 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 4.08=4.080 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 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 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8.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2.教材简析(1)课型:新授课。
(2)知识基础:整数加减法和法则、小数的意义和性质。(3)主要知识点:整数减小数。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5)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解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导入。
创设情境:师:“佳佳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了,听说那的文具还挺便宜的,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可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你最想买什么?(指名说)算一算你得付多少钱?(导入部分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
让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简单的小数加法 ①整数加法
②从学生的各种解法中选择最直接的 ③区别整、小数加法的异同 ④懂得小数加法对位的道理 ⑤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简单的小数减法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三)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打算怎样购买,可以提怎样的问题,展示给大家看。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四)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五)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六)回归。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七)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95页
9.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九
8.1文具店(认识小数)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 数中的第一节内容《文具店》。属于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理念、说预期效果等六个 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本课教材从学生已 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基础为背景开始,来认读小数、写小数,从而理解小 数的意义。《文具店》是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小节是初步认识小 数。日常生活中的“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 现实模型。所谓初步认识小数,就是主要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结合购物情景 来应用小数。教科书选择学生熟悉的“文具店”情景,利用学生对商品标价的已 有了解和实际经验,从辨认文具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在与同伴的 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明确表示商品单价的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元角分 的背景下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 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货币单位:元 角、分来转换,与小数进行互化,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了学生认 知的难度,这也为学生四年级学习小数乘除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二)教学目标
1.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学会认、读、写的简单的小数
2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币值用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也能把以元为单位的 小数改写成几元角几分的形式。
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教学难点
1.小数的读法。
2建立“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学情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学生在商品的价签上都看到过小数,并不陌
生。但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与整数相比,理解小数的意义并不容易。学生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小数,但对小数的读法、写法及如何将几元、几角、几分 改写成小数还有些难度,对于小数的含义还不够清晰。学生通过“买文具”这 活动,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 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每个文具标价牌上的小数所表示 的意义,即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 1.情境发现教学法。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的具 体情境,激活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比 较今天所学的数和以前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从而认识小数。2.启发诱导教学法。
本节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情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 用启发诱导,引导学生从元角分的知识中,探索小数的意义,亲历知识的观察 发现、应用的过程 3.自主探索教学法。
教师让学生探索小数的读法,写法,经历读写小数的过程,把小数与价钱紧 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二)说学法
1.自主观察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元角分和小数之间的关 系,明白了小数可以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元角分可以用小数表示 2.比较迁移法
学生在学习中,从元角分的知识迁移到认小数,读小数,写小数,在比较中 学习了各种小数的读法,和书写的不同。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
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创设元角分这个情境入手 各种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情境展开,整节课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强调了学 生的自主探索,各个环节充分给了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初识小数。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四、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五、数学资料,知识升华。
六、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课件出示“阳光文具店”的购物小票,谈话导入,大家看一 看这些数我们学过吗?比较今天所学的数和以前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这些数 是什么数,应该怎么读它又表示什么意思?从而认识小数。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文具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笑笑购买文具的情景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 的氛围中开始新的学习,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初识小数
活动一:初识小数。在独立思考、交流碰撞中,能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表示 几元几角几分。
活动二:互帮互学,学习小数的读法。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中,知道小数 和小数点,能正确的读出小数。
活动三:探索交流,学习小数的写法。在独立思考,反馈交流中,能把几元 几角几分的人民币改写成小数(设计意图:由于有小数和元角分一一对应的学习经验,我放手让学生合作 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结合元角分 的知识,体会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练习。)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完成书上练一练一和练一练二。
2.以“购物小票”上的这些小数练习读法,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几元几角几 分之间的互化。
(设计意图:1.进一步巩固理解小数表示的含义;2.巩固学生对小数读法和 写法的的理解;3.检查所有学生的掌握程度。)第四环节:思维拓展,能力提升。走进数的世界,在生活中寻找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就在我们身边,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用处特别广泛)第五环节:数学资料,知识升华。了解小数的历史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学生学习了这节课,认识了小数,知道了怎么读小数和怎么写小数,还知道
了我们身边有许多关于小数的数学信息。通过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反思学习活动, 以及学习的内容。
五、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三点 1推行素质教育,提倡自主探究学习2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3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应用多媒体,实行高效课堂。
六、说预期效果
10.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 篇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本单元的例1,即认识倍的概念。倍的认识是以前老教材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现在的新教材是拿到三年级来上的。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学生学习“倍”有一定的困难,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分数、百分数、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后续这些概念的学习基础。所以这节课一定要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内涵,.如果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必然导致片面的理解成“见倍就乘”高年级就不好纠正了。
二、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模型。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模型。
四、教法:
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1)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教具:课件 学具:小棒或圆片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通过拍手游戏,巩固“几个几”的知识。游戏一:教师拍2下,学生拍3个2下。游戏二:教师拍3下,学生拍4个3下。游戏三:学生拍6下,教师拍2个6下。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思考拍的次数。通过游戏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教学环节,为教学新知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课件出示第50页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再引导孩子说出红萝卜与胡萝卜的关系。让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同时课件演示圈图,把红萝卜2根2根的圈起来。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认识“倍”的概念,板书课题。
其次,再让学生观察胡萝卜和白萝卜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摆,有什么发现。再用课件演示圈一圈,组织学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让他们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联系。
2.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1)小兔子吃掉了2根红萝卜和2根白萝卜,现在红萝卜和白萝卜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交流:现在是哪两个量在比较,以谁为标准,白萝卜里面包含了几个红萝卜的数量。再汇报说出:是白萝卜和红萝卜比较,以红萝卜为标准,红萝卜有4根,白萝卜有2个4根,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2倍。
(2)增加了2根红萝卜,现在红萝卜和胡萝卜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交流:现在是哪两个量在比较,以谁为标准,白萝卜里面包含了几个红萝卜的数量。再汇报说出:是红萝卜和胡萝卜比较,以胡萝卜为标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通过设计动画情境,不断改变所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以数量少的这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这个量就是它的几倍,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第1题故意把标准量放在下面,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深化对倍的概念的认识。第2题让学生明确是哪两个量比较,以谁为标准量。让学生圈一圈。第3题设计成一个开放题,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说一说,然后再改变第一行和第二行小棒的根数,再让学生说,让学生认识到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组织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概念。(设计意图:在认识了倍之后,让学生从这一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说一说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再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说课稿】推荐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9-29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11-01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7-02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倒数认识》07-20
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说课稿06-2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09-17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的说课稿08-27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10-25
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0-10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的说课稿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