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9篇)
1.制造业信息化 篇一
受省科技厅高新处委托,我们一行三人,在新余市就该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条件、示范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实施情况等6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考察调研。首先,我们听取了由市科技局分管副局长、计划科科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的专题汇报,然后在他们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两家示范企业。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余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条件
1.该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新余市是个工业化城市,素以钢城著称,冶金、机械、纺织、电力、建材、化工、食品等支柱行业构成了城市工业的框架。人口108万、gdp 91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0%。在工业结构中,国企经济成份和制造业比例偏重,所以非常需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来改造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经济效率。目前,该市三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钢公司、长林公司和新华股份公司)通过几年的具体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而为该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除今年确定的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如分宜发电厂、新余发电厂、江口发电厂、分宜海螺水泥公司,新余华源公司等也正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2.该市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条件
(1)新余是蓄势而发的工业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人均水平位十一设区市前茅,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率居作省之首,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企业自身有需求。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了新余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局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成立了专家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管理人员和配套经费。
(3)政策倾斜,经费有保障。今年市政府安排了10万元作为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的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在今年市级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了10万元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各示范企业也安排了配套资金1500万元用于企业内部示范。
二、八家示范企业实施情况
新余市选择了以下8家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市范企业: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新华金属制品股份公司、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新余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新余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新余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这八家企业有大型国企如新钢公司;有上市公司如新华公司;有机械行业代表性企业如长林公司、分宜驱动桥公司、新德公司;有科技型民营企业如赣锋锂业公司、八达公司。均有一定行业代表型,这些企业产值占我市gdp70%左右。
1.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元(其中铺设厂内光纤60公里)
新华金属制造股份公司100万元
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元
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50万元
新余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50万元
新余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50万元
分宜恩达公司50万元
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50万元 新余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50万元
共计:1500万元
2.三家省级企业的基本情况
(1)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计算机网络已基本建成,主干线路达60kw,连接二级单位近60家。采用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设计思路,主要用于oa、网站建设、财务、销售、计划、生产、cad以及基础自动化等诸多方面。其中oa及网上销售采用自选开发的系统,功能上切
合实际,应用情况良好,财务系统采用用友软件,稳定可靠,计量管理采用电脑数据采集直接上网,为公司erp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江西长林机械(集团)公司
信息化应用有服务器4台,pc机200多台。操作系统用windows,数据库系统用sql server,cad用华丰科大和北航的,管理软件用e2pro产品,oa用赛飞e20xx。现应用的为cad。潜在的需求有:pdm工艺数据管理,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以mrpⅱ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基本实现erp的基础上,实现电子商务b2b、b2c的应用。
(3)新华金属制品股份公司
信息化应用主要有3台服务器,100多个用户,建设有局域网,应用于财务管理,办公系统,仓库管理。潜在需求有:网络的全面集成,增强协同能力和知识管理的远程办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3.企业存在问题及难题
1.企业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还是有较大缺口;
2.企业常处于产权变化的`过程中,领导不能做出长远规划,技术人员也流失严重,如长林机械(集团)公司,常处在重组、兼并、合资过程中,领导等待定位,技术人员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影响了工程实施进程。
3.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要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
三、新余市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的情况
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方面:一是成立了以分管科技的副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制造业信息化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二是组织成立了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三是8家示范企业均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在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立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础,吸纳、招聘各行业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建了新余市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二是逐步建立健全新余市制造业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健全专家人才库和资源库。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库除备案登记了本市专家,还备案登记有企业对口对接的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专家。
四、新余市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体系建立情况
制造业信息化的培训工作主要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举办培训班。目前在全市范围内还未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培训。主要培训工作计划放在20xx年。目前开展较多的主要是企业应用层次的培训,企业根据自身技术需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本企业内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人员,使其能熟练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信息化基础知识,提高其应用水平和工作质量。专项内容培训也主要根据企业需求情况培训:如新华股份公司的oa和电子商务技术使用培训;长林公司的二维cad和三维cad系统的使用培训等。
五、新余市it企业状况及在当地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的作用
新余市it企业很少,且规模不大,如小见大软件公司,主要开发税务缴纳管理系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伯乐软件公司,主要开发酒店客房管理系统,企业、学校管理一卡通等;超越电脑公司主要配合销售电脑作一些配套软件开发。该市还没有真正能开发软件并做成产业化、规模化的企业。企业制造业信息化人才主要靠从外引进、送出培训和企业自身培训。
六、新余市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主要经验: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意识;二是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得到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三是着重抓好支柱产业和大中
型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推动占国民生产总值70%的8家示范企业的示范工作。
存在问题:一是在关键应用技术攻关方面技术力量还相对薄弱;二是政府和企业投入的专项资金还有一定缺口;三是有些企业处于资产重组、产权变化中,领导没有长远规划,影响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进度。
此外,该市科技局领导希望省科技厅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立项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制造业信息化 篇二
企业单纯的业务管理信息化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如何将管理延伸到作业现场, 提升企业的质量、成本、交货能力, 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制造执行系统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 的在制造企业的建设, 希望通过MES项目建立一个准确、全面、及时的制造现场信息管理平台, 进一步提升制造、物流、质量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一、系统建设的意义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 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 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 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
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 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 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 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 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 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 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二、系统建模和分析
1、制造现场业务分析
根据对制造业现场的业务流程分析, 制造业驱动的源头由客户发出销售定单为开始, 企业的销售部门接收到客户的定单, 安排生产部门、采购部门、供应商进行原材料库存、工厂生产加工、物流的收货和发货, 最终实现产品的装运和发货、从而完成客户的定单, 形成一个信息闭环 (见图3-1) 。
2、系统的建设框架
实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共同支持, 既有方便操作的人机界面, 又有丰富的统计分析, 系统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先进的信息系统又是采用分布式的思路, 实现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分离。针对深圳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遵循求实可行的方针, 进行系统总体设计, 最终确定信息系统框架结构。实施了信息系统后的制造企业, 形成了产品的物流、生产制造、质量、客户、供应商的一体化的数据流追溯 (见图3-2) 。
3、系统运行平台和环境
采用先进稳定及成熟的系统技术, 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系统的建设思想体现超前性原则, 使信息系统的发展能够与国际IT理念的发展同步增长, 并能够顺利、平稳地向更新的技术过渡。采用可管理性原则, 对网络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系统管理员能够在不改变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修改, 在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 保护计算机设备及应用系统的投资。
三、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宪章, 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 问题管理规则, 范围变更管理程序, 项目监控程序, 测试程序, 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 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 遵从共同的期限。
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 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 开发应用系统;系统测试, 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 进行上线演习。
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 进行操作规程设计, 并制定出SOP (标准作业指导书) , 制定培训计划, 要求用户人员定岗, 分岗培训。
第六阶段:持续改进。长期运行支持和系统升级服务, 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对相关操作人员、业务人员、以及运行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问题点进行持续改进, 达到创造更大的收益。
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是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而且跟随着企业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在不断的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的人员, 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为我们国家制造业腾飞, 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摘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从原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 开始发展到企业精益生产管理的系统。管理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过程, 建立产品生产档案, 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工厂。
3.地区: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热情高涨 篇三
转型升级写入“十二五”规划
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题已定,即从“调整和振兴”向“转型与升级”转变。2011年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各地纷纷亮相的“十二五”规划中,转型升级成为最常见的词汇。
重庆市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将以推进企业实现“四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网络化)和“两协同”(促进企业产品链协同、产业链协同)为着力点,实施四大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数字企业应用示范工程,制造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制造过程物联应用示范工程,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计划到“十二五”末,培育3-5家的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化企业,3-5家制造服务应用示范企业,10-15家中型特色产业企业的应用示范,带动5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深度应用:完善安徽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贵州正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十二五”期间,贵州将投入科技引导资金2000万元以上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重点围绕装备制造、化工、优势原材料加工、民族医药及特色食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十大产业开展应用示范。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将先进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制造、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重点开展六个应用示范,即“数字企业”应用示范、协同应用示范、三维CAD和CAE应用示范、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应用示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示范。要以推动“两化融合”为目标,结合贵州制造业实际,围绕十大产业,探索建立以信息化为驱动的现代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湖南省提出了“数字湖南”的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2012年,要在“数字湖南”的总体框架下,加强对各地区和行业的信息化专项规划的指导,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曾一度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目前广东已摆脱这一危机的深度影响,转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十二五”期间,广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不拼速度拼质量,将以重点项目拉动经济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进入以‘转型升级’为主要标志的转折时期。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未来5年,广东将踏踏实实地通过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将广东打造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践证明,信息化正成为工业最重要的推动力,信息产业也成为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制造业信息化增强了企业和整个地区的创新能力。辽宁省积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使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了新的生机。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二五”末的44.8%提高到50%。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同时,全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实现年均增长35.3%,高于全国同期增速7个百分点;在全国所占份额由2005年的5.2%上升到6.8%。
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使传统产业产品设计的周期缩短、成本大为降低,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云南省科技厅支持重点企业实施甩图纸示范工程。一汽通用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8家重点企业被列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两甩”示范工程。一汽红塔根据公司通过承担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一汽红塔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甩图纸’示范工程”实现了产品开发和制造的数字化集成,建立了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平台,实施了CAPP软件系统,实现了工艺设计,工艺管理一体化。安徽省是制造业大省。“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推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培育了近100家示范企业,江淮汽车,安徽叉车、奇瑞汽车等都位列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有97家示范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共取得专利232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大大缩短了企业平均研发周期、财务决算时间、产品生产周期,加快了订单响应速度。
信息化的实施,也使许多企业平安渡过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作为西部省份,贵州省工业化率落后全国10年以上,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但仍有瓮福集团、茅台集团,航天电器,力源液压,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较多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关键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的各个关键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和管理活动进行精确控制和精细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了市场响应速度,并支撑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了服务水平,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十一五”以来,福建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超过30%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45%。在恒安集团晋江安东厂区,车间里机声隆隆,25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却基本看不到工人。6万吨的年产量都在生产线控制室操作完成。两化融合,让恒安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江苏省引导企业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成立的扬农锦湖化工有限公司,依靠自主研发,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种环氧树脂,销售和利润继续保持大幅增长。
中小企业受重视
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巨大变革,中小企业受到的挑战更为严峻,由于很多中小企业不了解信息化的作用、效果。再加上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因此对信息化的兴趣不高。据调查资料显示:42.6%的中小企业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及配套产品过于昂贵,33.2%的企业认为目前用到的IT产品和服务不适合企业需求,20.1%的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效果不明显,将近1/5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滞后将拖累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我国准备制定
nlc202309011345
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在2011年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商务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对中小企业要快速提升信息化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成长的预期目标就有“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4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40%,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基本建立。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秘书长、研究员宋新力认为,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需要注意抓好两个问题:一是引导和提升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服务机构,构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重点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资质认定、购买服务和服务奖励,鼓励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支持和发展。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从2011年8月起,实施以帮助中小企业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主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计划”。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对一千个县市级的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服务活动。2011年末,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的通告》。对北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99家服务机构举行了“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授牌仪式,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旨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环境。
各地市也纷纷发展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服务。辽宁省成立了“辽宁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以下简称服务联盟),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服务联盟由辽宁省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单位自愿组成,是非营利性联合组织,将协助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落实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目前,浙江有各类中小企业260多万家。“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着力贯彻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从企业、行业、产业集群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浙江省还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依托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万家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浙江省还积极筹建“浙江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和“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缺乏,一份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企业营业额中所占的比例为0.3%到0.5%,与大型企业相比明显偏低。近年来,天津市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支持企业快速成长。天津市开通了科技企业投融资服务网,搭建常态化的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广东省则着力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将引导企业进行风险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中小企业上市。
国家的倡导,各地方的热情高涨,为制造业信息化添上了柴禾,在“十二五”的第二年,制造业信息化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4.制造业信息化 篇四
1、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实践目标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同业务开展实践规划包含良好的协同一致性,也就是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广泛服务的.为科学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我们应明确相关企业的实际发展战略与目标,各个部门基于总体目标需要完成的重点工作等.我们可以从资源共享、科学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推进国际化市场竞争等层面展开深入分析。
科学化管理主要应借助ERP核心系统,将开展的各项业务所应用的系统软件数据进行有效集成,并通过各项数据的分析挖掘,为制造企业决策管理层清晰提供运行经济状况、生产运营状态、各类财、人、物资源的历史信息与实时状态,进而对企业的整体运作实现监控.同时我们可通过再处理各项经营、管理、生产的重要基础信息,为制造业决策层、管理层领导创造有效的`决策辅助信息,提升智能化系统综合水平,令其成为重要的制造业科学经营辅助手段,保障各项管理经营目标的良好实现.为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可借助条形码、监控系统技术、一卡通体系令企业各类资源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进而有效集成各类人员、物资、资金与信息重要资源,令其处于可控、共享的优质状态.为提升工作效率,我们可借助信息化互联网络系统、视频会议技术、自动化办公软件,令企业员工与部门、内部与外部、生产一线与管理层的信息资源与数据实现全面的共享与交换,针对制造业实际生产现场,我们则可借助设备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技术令部分生产主体过程实现自动化统计分析,进而有效提升工作生产实践效率.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取主动,制造业企业应广泛应用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络技术,令国内外采购、营销目标科学实现,扩充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至海外市场,进而良好的参与国际化市场的良性竞争。
2、制造业信息工程模型规划
2.1信息工程科学理论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实践中应科学基于信息理论知识,因此,信息工程学科原理尤为重要.该理论为制造企业创建了科学数据模型、企业模型与过程模型,相比于传统工程系统软件,信息工程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综合了多学科技术.本文基于信息工程学科理论探讨了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科学数据与业务模型,明确了应用与数据系统的实际分布,对企业优质信息资源进行了统一的利用开发。
2.2制造业信息化框架体系
系统功能体系架构即各类系统功能的整体,其是信息化系统在制造业经营生产中各个层次领域发挥的功能.信息体系架构则主要由各个信息子系统构成.基于应用与数据的分离,该体系架构还可划分为资源架构、应用架构等.应用系统即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其对制造企业应用体系所有基本框架进行了描述,主体由应用系统及其相应关系构成.信息资源体系架构核心为数据建模,主要通过设计数据库与建模对各类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维护与组织,并为各类应用体系供给良好的需求资源信息.基础信息设施架构影响着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及信息应用能力,其由软件、硬件与网络体系构成,硬件涵盖各类网络、计算机设备与通信设备、自动化办公设备与生产设备等.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中硬件是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主要的企业有形信息化投入,软件则涵盖各类系统专业的应用工具以及各类面向企业应用的综合信息系统。
2.3制造业信息工程规划内容
制造业实施信息工程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应用系统信息联系、功能关系等事项,具体涉及到信息化管理、生产、办公、集成化控制、基础硬件建设等.信息化生产过程涵盖计算机技术辅助工程、设计系统、制造系统以及柔性系统等.通过上述方式可令制造业生产过程由分析设计直至生产、工艺、仓储等环节实现自动化、流程化及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涵盖条形码系统、资源计划与一卡通系统等,由提升制造企业管理层面出发,实现准确、透明与及时的操作,并促进资金流、物流、人力资源与信息流的可视化、协作化实践管理,令企业发展上升到高效有序的综合管理高度.信息化办公涵盖视频会议、办公自动化、监控及IP通话,该类手段技术可促进内外企业的高效联系并全面提升生产工作效率.集成化管理体系由内部主页与数据中心系统组成,为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汇集数据平台,并为决策层的准确、快速、理性调整制定经营政策方针提供了一手信息数据支持.基础硬件建设涵盖网络安全、网络基础、互联网体系、配置软硬件等内容,是实现综合管理目标必备的系统平台。
3、制造业信息化规划中信息工程应用实践
基于制造业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及技术状况,我们就信息工程应用实践做进一步探讨.首先由内外企业层面对实施信息化规划条件展开分析.企业整体则应具备管理的先进意识,逐步提升投入资金力度.同时外部企业条件层面,其硬件软件资源技术条件逐步成熟,应用互联网络信息工程广泛深入,相关政府单位应更加注重对各类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笔者结合制造企业实践发展规划战略及信息化模型,创建了信息工程体系模型,涵盖硬件扩展层、基础层、应用核心软件层、辅助管理软件与他类应用层等.依据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规模我们应用分阶段逐步实施模型方式,可促进自动化办公,全面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基于第一阶段ERP体系的成功实施,科学结合管理企业流程重组与制度完善,令其竞争能力与应变能力良好提升,并科学实现上下游供应链部门与企业数据的良好共享,令业务人员对相关数据的获取准确性、效率性与及时性显着强化,促进生产现场各项事务的信息化,大大提升了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产品综合管理水平。
4、结语
5.制造业信息化 篇五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的竞争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其应用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全球制造业企业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世界范围产能的普遍过剩,规模经济已不再是其进行有效竞争的唯一途径,而由信息技术决定的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更富个性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才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更有效的手段。对中国来说,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潜在比较优势,体现在有数量丰富和成本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有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装备基础。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制造业正在向中国集中。但同时,中国目前还只是制造业的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突出表现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低,二元结构突出(同时具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落后的设备)。要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使中国制造业具有世界一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改造是唯一的选择。不仅如此,在现阶段,加快对我国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可以充分享受后发优势,少走或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许多弯路,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深刻观察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 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把中央的这一基本战略引向深入,国家科技部在“九五”推广CAD和CIMS的基础上,又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一工程将以实现设计、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数字化为核心内容,以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步伐,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其市场综合竞争力。为推动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太原市科技局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及太原市“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结合太原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02──2005)
(二)《“十五”期间地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意见》
(三)《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四)《山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山西省科技厅)
(五)《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六)《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
二、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国内外制造业信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联姻”,可以使一些传统产业返老还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由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使“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工业”论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早已把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其全球发展目标作为一个基本战略而付诸实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了用信息化改造制造业的相关政策和计划,加快了各自国家制造业的信息化步伐,如美国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ATP)、日本实施了智能制造系统计划(IMS)、韩国实施了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德国实施了“制造2000”。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也纷纷把制造业信息化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从“九五”或更早就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科技部在“九五”期间推出了企业CAD和CIMS示范工程,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入“十五”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各国制造业信息化步伐的明显加快,我国制 造业的信息化被党中央和包括科技部在内的国家各部委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看中了中国制造业较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正积极地把一些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有人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加工中心。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数量多、质量差、信息化程度低”是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现状。只有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才能为中国的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制造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为迎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时代创造基本的条件。
山西省制造业新一轮的信息化工作起始于1999年10月。当时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了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提出了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以“一争三优”为主攻方向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会后,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一增三优发展潜力产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制造业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要“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以后,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市,提出了实施两高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构想。两高战略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核心,就是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以此为序幕,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太原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一批重点企业把先进的CAD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显 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产生了广泛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了加快太原制造业信息化的步伐,在新近出台的《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制度、组织体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手段,加速实现重点骨干大中型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信息系统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意见》还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财政支持政策。可以预见,借助国家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强劲东风,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制造业企业的努力,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会
(二)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太原市有11项。至今这些重点工程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火车头”的作用。2001年,太原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4.4亿元,占全省的21.7%;实现工业总产值463.05亿元,占全省的3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71亿元,占全省的17.3%;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6亿元,占全省的18.2%
太原是一个典型的以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其制造业萌芽于近代。2001年,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82.9%,轻 工业仅占17.1%。太原重工业基础雄厚,尤以军工企业和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中型机械、冶金、化工和煤炭企业而著称于全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受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太原的制造业曾得到了国家高强度的投资。目前,太原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冶金、化工四大行业为支柱,兼有纺织、轻工、食品、精密仪器等14个大行业的制造业体系,不少制造业企业还是我国同行业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如西山焦煤集团是全国主焦煤基地之一,太原钢铁公司是全国特种钢生产基地,为我国三峡工程提供1200吨桥式起重机和为我国国防建设提供卫星发射架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全国重型机械重点生产企业,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是全国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太原在山西省所处的地位和其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决定了太原制造业的率先信息化,对于实现山西省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太原率先发展的目标,对于提高全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对于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太原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起始于“九五”科技部重点推广的CAD和CIMS技术,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基础较好的制造业企业做过一些信息化工作,但数量不多、行业分布不均,且多以单项技术的应用为主。经过“九五”科技部信息化工程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特别是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意识到了制造业信息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看,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还处于以单项技术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
1“八五”以来,太原市通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经过“八五”、“九五”的建设,太原市的电信和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太原市制造业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到2002年5月,太原市本地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7万门,长途电话交换量达6万路端,自动长途电话电路5.96万路。IP网端口数量8100个,宽带业务网端口数达351个,数字数据网接点机端口4640个,上网客户数突破21万户。移动电话达到61.5万户。不仅数字移动网络覆盖全市,而且数据通信网通达世界五大洲众多国家。基础网、智能网、综合数据网等的纷纷建立和完善,为太原步入信息
2、制造业信息化起步早,太原制造业的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科技部“九五”推广CAD/CIMS工程以来,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进入了较快
(1)制造业信息化需求强劲,一批国产软件应运而生
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科技部“九五”典型企业的有效示范,太原制造业相当一部分企业 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制造业信息化逐步形成了共识,特别是企业“一把手”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紧迫性明显增强,因而对信息化的单项应用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需求越来越旺盛,推动了太原市国产软件的发展。在省科技厅的宏观协调和帮助下,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市先后成功开发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精益型制造系统、工业锅炉三维CAD及参数化产品动态报价系统、大型铸件凝固过程中的动态模拟仿真系统、桥式起重机CAD辅助设计系统、电网参数计算机测试系统、煤矿监测调度系统、长线扫描快速原型制造系统、CAD/CAPP/CAE/CAM开发应用软件以及电力系统计量数据采集与管理虚拟化、齿轮塑性制造和锻造过程仿真与有限元控制等一大批有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
(2)一批重点企业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示范效应突出
“九五”期间,按照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全市一批重点企业积极实施CAD/CIMS工程,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在生产技术方面,目前CAD二维技术在大中型机械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太行仪表厂等数十家企业已经向CAD/CAPP/CAM集成的方向发展;全市化工、建材、冶金、家具、医药等行业的生产企业,已有70%以上的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DCS集散控制系统技术;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引进了大型CAD/CAE/CAM一体化UG软件、三维设计软件。中小型企业一般采用了 AutoCADl4.0设计软件及二维CAD软件。在管理信息技术方面,30%左右的企业建设了局域网和相应的技术平台;80%的企业在财务、人事、仓储、生产计划、销售管理等方面全部或部分采用计算机管理;在物流和资金管理的基础上,20户优势企业已经向集成化ERP方向发展。太原锅炉集团由于推广使用CAD技术,由过去只能同时设计生产三、四个锅炉品种到现在可同时设计生产50多个品种,而且由过去开发一个品种需三到四个月降低到现在的平均一个星期左右,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过去醋的生产周期至少需3个星期,这被认为是由不可逾越的自然发酵时间决定的自然规律,但这个公司通过用信息化技术为主的高技术对原有工艺的改造,不仅改变了传统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现状,使醋的生产周期降低到了3个小时,同时使年生产成本降低了130万元。西山煤电所属大型煤矿,由于全部采用了计算机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太原化工集团公司化工厂推广了DCS控制下的纳米碳酸钙原位聚合PVC树脂工业化生产,使PVC管的强度提高了2-4倍,创出了全国同行业的一流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推广信息化技术,全市工业增加值年至少新增1
5“九五”期间,太原市还通过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一批全国著名大学开展“市校合作”,借助各大学的研发力 量,加快了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太原双塔刚玉股份公司、太原航空仪表公司、太原锅炉(集团)公司等一批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并通过这些示范企业的带动,使全市相当一批制造业企业逐步认识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所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思想和观
(3)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迅速成长
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施“CAD/CIMS”工程,各类制造业企业先后引进、培训了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批长期在教学、科研战线工作的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在推广信息技术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使研究课题从立项开始就有很强的针对性,促进了信息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一支教学、生
3(1)企业信息化投入仍显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制造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技术更新较快),同时,信息化的成效往往是一种综合的效果,难以用有限的经济指标准确计量,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态度,因而从总体上看,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投入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制造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
(2)复合型人才缺乏。虽然通过“九五”以来科技部推广CAD和CIMS信息技术,使全市成长起一批信息化人才,但企业普遍仍感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一批懂业务、懂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使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受到了一定程
(3)企业管理水平低,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制造业信息化既要求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也反过来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太原市的实际看,相当一批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使企业的信息化难以最大限度地发
(4)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没有形成与信息化建设互动的局面。太原市是一个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全市共有全部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390个,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15家,占55%。而全市国有企业还没有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即使一些国有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也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因而对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企业工艺流程和产品设计、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还缺乏内在的需求和冲动,更没有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流程革命相互促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十五”期间,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关于“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精神为指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太原在全省的率先发展为目标,围绕国家科技部、山西省科技厅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太原市“十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按照省市共建的原则,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把全市制造业的信息化放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优先位置,加强领导,建全组织体系,创造一流的法制环境和融资环境,实现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
2、总体思路:在全市CAD应用工程和CIMS示范工程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把企业的体制创新与信息化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各方协同作战的积极性,结合太原市潜力产品发展过程中关键的生产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加工、装备、网络和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实现企业数字化;整合和发展已形成的CAD/CIMS应用体系,形成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应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调动更多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推动全市制造业企业
(二)发展目标
“十五”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力争使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示范市和制造业信息化的先进城市,使太原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而推动太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摸索出一条适合中部经济欠发达城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
1、建立、健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要在全市树立45个重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同时把其中5个企业初步建成数字化企业,并以这些企业为基础,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逐步扩大辐射范围,把数字化设计、加工、装备和管理技术在全市制造业企业广为推广,推动全市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使制造业信息化逐步由企业内部集成到企业间信息共享,由局部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和企业群整体发展,由区域或行业条块分割到网络化和规模化企业联盟,由技术推广到技术体系和市场环境全面推进。同时,要通过政、产、学、研、金的有机结合,促进国产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示范企业中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应用率达80%以上。5年内全市至少将15个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推向市场,新产品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2、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 体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研发服务机构的技术力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同攻关,重点突破10个涉及山西产业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专用技术难题;通过政策引导,培育10家以上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的发展;由太原市科技交流中心与驻地大专院校、科研
3、营造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环境。通过体制、市场、金融和人才等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创新,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制造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3年内,信息化人才培训达2万人次以上。
(一)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以全市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和高新技术等制造业为重点,组织45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用体系,带动太原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其中5个示范企业建立以网络为运行平台,较为全面地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面向企业间集成和电子商务,搭建起“数字化企业”的初步框架;40个示范企业,重点实施从二维CAD向三维CAD过渡,从太原市实际出发,在“九五”已推广国产软件产品的基础上,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国产软件的推广力度,以45家重点示范企业为主要应用单位,并且在全市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重点推广像原机械部自动化研究所(利玛公司)、希门公司、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国产ERP软件,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的开目公司与天喻公司、北航海尔开发的CAD软件与BOM软件(材料清单)、国产CAPP、PDM软件,流程型企业所应用的国产DCS软件。国产软件的推广应用率达到80%以上。离散型制造业要开展以PDM、CAPP三维CAD应用、MRP-Ⅱ、ERP为重点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完成企业内部各单位技术之间的信息局部或全面集成。流程型制造业在已应用了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先进的故障安全控制系统(FSC),进而建设现场总线系统(FCS
(三)抓好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的
结合推广应用工程的需求,以国家863计划主题为指针、以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为基础,依托8个信息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开展10项涉及煤矿安全生产、纳米材料制造、钕铁硼生产、火车轴和火车轮热加工等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专用技术的联合攻关。力争创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原市制造业
(四)依托“太原市科技交流中心”联合驻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构建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展全市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工作,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从设计、工艺、制造到管理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及深入的技术服务,为企业数字化建设提供支撑。
要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引进一批高级信息化人才,同时要加快现有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人才培训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带头人和研发人员的培训,二是应用推广人员的培训。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公司,采取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形式,使三年内接受培训的人员达2万人次以上。其中,企业高级人员的培训人数1000人以上,中级人员的培训人数5000人以上,初级人员的培训人数14000
12345、从全市各综合部门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产业化、推广应用
(二)资
根据“八五”、“九五”期间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规模,“十五”期间太原市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预计要投入近8亿元的资金,其中希望科技部投入引导资金0.2亿元,省科技厅投入引导资金0.5亿元,太原市地方财政投入1.4亿元作为配套扶持资金,企业自筹5.9
(三)1、通过对制造业示范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种类增加,使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能够基本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一系
2、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改变现有的业务流程,使目前的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要进一步推动全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促进其转变陈旧、落后的经营观念,实现管
3、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全市制造业年工业增加值新增50亿元,年利税新增20亿元,示范企业的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对太原市经济的发展起到倍增器
4、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制造业在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的同时,污染排放物大幅减少,使太原市
要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使全市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形成共识,使实现信息化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普及相关基础知识,特别是要举办多期针对企业“一把手”的信息化工程讲座,组织企业“一把手”到外地和本地师范企业参观考察,打通企业“一把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观念通道,在全市营造一种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快速发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市科技局、市计委、市经贸委、市财政局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组成的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领导组,并在市科技局常设办公室,负责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和实施等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共同推进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合力。
组建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专家组,下设若干行业专家小组,参与有关政策、规章的制定,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三)多方融
为进一步提高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强度,一是通 过积极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家的支持;二是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政府对示范工程的引导、对国家扶持项目的配套资金以及对中介机构的扶持资金能够到位;三是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招商引资等资本运作,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四是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为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提供资金保
(四)对确定的制造业示范企业,要在政策、技术、人才和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使这些示范企业尽快见到实效,形成行业样板或“数字化企业”的雏形。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推广,整体推
(五)针对信息化人才的特点,建立激励与约束并存、以激励为主的劳动契约关系,把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信息化人才献身太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积极性。建立专家人才数据库,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六)
建立以制造业企业为主的应用示范体系、以中介服务和软件企业为主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应用示范体系要以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技 术服务体系要为应用示范体系服务,通过三大体系的优势互补,(七)
抓住我国入世给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人才、设备和资金的引进,推动国际间、市际间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和软件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在引进和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七、进度安排
(一)、调研规划
1、项目前期调研2002.3──2002.12
2、制定并完善全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7—2003.3
(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煤矿安全生产多媒体监控系统2002.1—2004.1
2、纳米材料制造过程监测控制技术2002.1—2004.1
3、钕铁硼制粉氢破工艺计算机控制技术2002.1—2004.5
4、火车轮轴在锻造过程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2002.1—2004.1
5、电信资源管理软件开发2002.1—2004.6
6、起重机可视化快速报价系统2002.3—2004.5
7、信息防泄漏系统2002.2—2004.7
8、自动仓储设备堆垛机三维参数化设计2002.8—2004.12
9、电力系统计量数据采集与管理虚拟化技术2002.3—2004.7
10、老陈醋工艺流程计算机控制系统2002.8—2004.8
(三)、重点示范工程
1、单元技术示范工程2002.1—2003.10
2、集成技术示范工程2002.8—2005.10
(四)、国产软件推广应用
1、单元技术推广应用2002.1—2005.10
2、集成技术推广应用2003.1—2005.10
(五)、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建设2003.1—2004.10
2、技术服务与咨询企业建设2002.10—2004.10
3、软件开发与服务企业建设2002.10—2005.10
(六)、人员培训
1、全面开展行政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2、制造业信息化研发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3、推广应用人员培训2002.10—2005.10
(七)、环境建设、机制保障
1、建设制造业信息化网站,同时定期报简报2002.10—2005.10
2、制定并规范保障措施2003.1—2005.10
6.制造业信息化 篇六
课程A:应用类
一、培训对象
各类企业从事产品与项目设计与制造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含技术工人等); 各类大、中、专、高职、技术院校的工程和机械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含技校生、职高生等);
各类从事3D-CAD设计与信息化研究、开发、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
其它欲从事3D-CAD应用工作、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员等。
二、培训目标
了解三维CAD的发展历程和三维CAD应用的成功案例,应用和发展特点以及一些背景知识,了解三维CAD一般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客观题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具有50个以上特征元素的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3D建模;简单三维图形、三维实体编辑、三维精确绘图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具有10个以上零部件的简单产品或项目的虚拟装配以及爆炸分解与剖视等;三维装配、爆炸、剖视表达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上述产品或项目及其零部件二维工程图的标准视图、轴测图、局部剖视图等的生成、关联修改、标注以及标题栏明细表等,并打印出图;二维投影、标准视图、轴测视图、局部剖视图、标注、标题栏、明细栏;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上述产品或项目3D模型的色彩、灯光、材质、凸痕等三维渲染,并生成平面效果图;材质、灯光、渲染、平面效果;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上述产品或项目的轨迹动画、视向动画及简单机构动画的制作,并输出仿真动画文件;动画、仿真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简单零件的空间线架绘制、曲面生成与编辑,并进行曲面与实体的混合设计;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变量与参数化设计,并能创建参数化图库;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上述零部件与产品项目数字文件的输出/输入的接口转换,能使用BOM工具实现与工艺、PDM及其它管理系统的链接应用;等。
三、教学方式与培训时间
培训采用1人1机(P586以上微机)、多媒体授课、上机实操辅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总学时40-80小时;
课程培训中,应注意把技术与应用背景、设计方法与软件功能、知识和功能要点与应用案例和作品展示相结合; 采用讲、练分开教学方式,应保证上机练习时间不少于30小时。
四、培训内容与教学安排
三维CAD的应用与发展概论
国外三维CA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三维CAD的一般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与国内三维CAD技术的研究开发;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与国内三维CAD技术的推广应用; 基本操作与基本概念
用户界面,图形显示,图形管理,图形输出等;
基准面、基准轴、坐标架、特征、参数驱动、动态导航、关联、草图等CAD基本概念。 实体特征造型功能
基本体素、用户定义体素、体素库(体素库的建立、体素库的查询、体素库的删除和维护);
参数化草图功能,图形生成、图形编辑、尺寸驱动、约束、动态导航;
实体生成方法(拉伸生成、旋转法生成、扫成法(Sweeping)生成、广义扫成法生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法(NURBS)、其它); 附加形状特征(孔特征(通用孔、异型孔)、圆角特征、槽特征、加强筋特征(旋转加强筋、平面加强筋)、壳体特征、管特征、斜角特征和用户自定义特征)。 局部操作(剖切、圆角、倒角、拔模、抽壳、局部拉伸、布尔运算后的实体的过渡圆角);
实体的编辑(拷贝、镜像、阵列、删除、回退(Undo)与重作(Redo)、平移、旋转、缩放、几何元素查询、几何信息的修改);
实体抽壳、曲面模型转换为实体模型、多曲面加厚转换为实体; 三维实体向二维的转换与数据传递(生成轮廓图及消隐); 布尔运算功能,交并差运算、实体间精确定位。 空间曲线造型功能
基本几何元素定义;
曲线插值和逼近(点的创建、删除、修改、移动、对齐操作,曲线次数、参数方法的选择);
Beizer曲线的延伸,曲线边界控制; NURBS曲线;
曲线组合、曲线拆散、曲线光顺、曲线延伸、曲线修整、曲线拼接、曲线求交; 过渡曲线、等距曲线和线性变距曲线; 方程曲线、分模曲线、投影曲线; 曲面相交曲线;
曲线变换(平移、旋转、镜像、阵列等);
单曲线分析与计算(切矢、曲率、坐标值反求参数值等); 多曲线间的连续性分析。 曲面造型功能
曲面求交、延伸;
直纹面、旋转面、拉伸曲面、方程曲面、扫描曲面、放样曲面; 面面圆角;
曲面缝合;曲面缝围成实体;
扫成/点阵/由给定边界定义曲面/NURBS曲面— 曲面等距和曲面变距; 曲面等距和曲面变距;
曲面过渡、拼接、光顺、剪裁、修型;
单曲面分析与计算(切矢、法矢、各种曲率、坐标值反求U,V参数值); 多曲面间的连续性分析;
取子曲面片、曲面的轮廓线、曲线在曲面上的投影线; 测量造型(散乱点插值、数据预处理、特征点提取及光顺)。 参数化零件库
常用零件库的建立与维护;
参数化零件库(包括三维标准件库)。 钣金设计功能
钣金功能(折弯、折弯、闭合法兰、气窗孔、展开、恢复折弯、凸台、凹台干涉检查等);
钣金零件展开工程图的生成和标注; 装配功能
基本规模装配(满足零部件数量在30—100种的装配要求);
在三维装配中 自顶向下、自底向上、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设计方式; 在装配环境下,零部件的调入和创建; 零部件的阵列、镜像;
装配约束(添加装配约束、编辑和修改装配约束); 干涉检查;
爆炸图、剖切视图;
生成装配结构树,装配件的统计; 装配结构漫游;
装配环境下的零件设计。 案例
工程图功能
选择图纸格式,或者自定义图纸格式(包括图幅、标题栏模板等);
从三维模型生成各种视图(标准视图、方向视图、简单剖视图、局部剖视图、展开剖视图、局部放大视图、截断视图等); 三维模型与二维工程图双向关联修改;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等工程标注从三维模型中自动导入,以及随三维的变化自动更新;
在工程图环境下直接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螺纹等;
工程图环境下的参数化绘图功能(图形创建/编辑、尺寸驱动、约束、动态导航) 工程图输出(批处理打印、拼图打印); 自定义符号库。 案例
渲染与动画功能
材质、纹理、色彩及光源的处理 仿真装配,机构仿真,视觉漫游 案例
工程设计辅助信息
零部件基本信息的输入(名称、代号、材料、图幅、技术说明、设计部门); 物性分析功能:表面积、体积、重量、重心、静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等计算;
从装配文件中调入零件、部件信息; 用户自定义材料清单(BOM表)模板; 案例
数据接口功能与协同设计
掌握某种国际标准接口(如IGES、STEP等);
掌握某种工业标准接口(如DXF、X_T、SAT、STL、VRML等) 与CAE、CAM、CAPP的协同(实体加工信息的提取); 协同设计与管理/PDM;
二次开发API。
五、考核标准
考核上机实作部分,时间不小于2小时。
重点考核学员掌握三维CAD软件工具进行产品设计的应用技能与熟练程度,突出应用性和技能性,标准参考“培训目标”(9项),3/9为通过,5/9为优良,7/9以上为优秀。实作试题由考核题库给出,由有资格的认证讲师从题库中抽取题目组织考卷,组织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出成绩,并签字认定。认证通过率不超过90%。
逐步实现网上远程考试。
六、试题样板
略。
课程B:高级应用类
一、培训对象
已取得课程A认证资格(或相当于)的各类企业从事产品与项目设计与制造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含高级技术工人等);
已取得课程A认证资格(或相当于)的各类大、中、专、高职、技术院校的工程和机械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含技校生、职高生等);
已取得课程A认证资格(或相当于)的各类从事3D-CAD设计与信息化研究、开发、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
已取得课程A认证资格(或相当于)的其它欲从事3D-CAD应用工作、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员等。
二、培训目标
掌握产品创新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以及产品开发集成技术的有关概念和方法;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具有100个以上特征元素的复杂程度零件的3D建模及复杂模具3D造型,包括复杂曲面造型,曲面与实体混合造型;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具有100个以上零部件的复杂产品或项目的虚拟装配以及爆炸分解与剖视等;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上述产品或项目及其零部件二维工程图的标准视图、轴测图、局部剖视图等的生成、关联修改、标注以及标题栏明细表等,并打印出图;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上述产品或项目3D模型的高级三维渲染并生成平面效果图;能熟练完成轨迹动画、视向动画及复杂装配与爆炸动画、复杂机构动画的制作,并输出仿真动画文件;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变量与参数化设计,并能创建复杂参数化图库; 能熟练使用一种3D-CAD软件工具完成上述零部件与产品项目数字文件的输出/输入的接口转换,能熟练使用BOM工具实现与工艺、PDM及其它管理系统的链接应用;等。 能全面了解并深刻理解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流程和数据流程;
能全面了解并深刻理解主要CAD、CAPP、CAM、PDM、PLM产品的数据文件结构与集成架构等,能熟练完成CAD、CAD、CAPP、CAM、PDM的集成应用。
三、教学方式与培训时间
培训采用1人1机(P586以上微机)、案例辅导、讲授/研讨、参观/实习等相结合方式进行。总学时30-60小时;
上机案例练习时间不少于30小时。
四、培训内容与教学安排
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学习和掌握品创新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以及产品开发集成技术的有关概念和方法,时间不少于4学时;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
五、考核标准
考核上机实作部分时间不小于2小时。
重点考核学员掌握三维CAD软件工具进行复杂产品设计的应用技能与熟练程度,突出应用性和技能性,标准参考“培训目标”。
笔试试题由考核题库给出,由有资格的认证讲师从题库中抽取题目组织考卷,组织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出成绩,并签字认定。
逐步实现网上远程考试。
六、试题样板
略。
课程C:开发类
一、培训对象
已取得课程A认证资格(或相当于)的各类企业从事产品与项目设计与制造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已取得课程A认证资格(或相当于)的各类大、中、专、高职、技术院校的工程和机械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
已取得课程A认证资格(或相当于)的各类从事3D-CAD设计与信息化研究、开发、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
已取得课程A认证资格(或相当于)的其它欲从事3D-CAD应用工作、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员等。
二、培训目标
掌握了了解CAD技术标准化的有关知识;
能熟练使用一种三维CAD二次开发环境(API)及其它开发工具创建自定义菜单和工具栏,用以调用自定义交互对话框;
能熟练使用一种三维CAD二次开发环境(API)及其它开发工具在交互对话框中进行模型和图纸的生成、编辑和更新等操作;
能熟练使用一种三维CAD二次开发环境(API)及其它开发工具查询外部数据库,确定键槽的截面尺寸;
能熟练使用一种三维CAD二次开发环境(API)及其它开发工具根据三维模型自动创建工程图,包括图纸幅面、标题栏、明细栏等项目;
能熟练使用一种三维CAD二次开发环境(API)及其它开发工具对开发生成的源代码编译为可执行程序,或对脚本语言编写的源代码加密。
三、教学方式与培训时间
培训采用1人1机(P586以上微机)、案例辅导、讲授/研讨、参观/实习等相结合方式进行。总学时30-60小时;
上机案例练习时间不少于30小时。
四、培训内容与教学安排
与三维CAD相关的STEP(ISO10303)以及零件库标准(ISO13584)以及其它重要相关标准的理解;
三维CAD程序开发环境、开发工具、开发接口等的理解和掌握; 三维CAD应用需求定义,程序开发计划与开发文档的编写; 三维CAD程序开发、编译调试、测试等。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案例10
五、考核标准
考核上机部分时间不小于2小时。
重点考核学员对三维CAD程序开发环境、开发工具、开发接口等的理解和掌握,对三维CAD应用需求的理解与定义,程序开发计划与开发文档的编写;三维CAD程序开发、编译调试、测试等知识和技能。
重点考核学员掌握三维CAD程度开发的实践能力,参考“培训目标”。
实作试题由考核题库给出,由有资格的认证讲师从题库中抽取题目组织考卷,组织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出成绩,并签字认定。
逐步实现网上远程考试。
六、试题样板
7.制造业信息化 篇七
10月23日“十二五”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启动大会在广州召开, 会议透露:广东8家有关工程示范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8%, 产品平均成本降低10%, 累计新增销售收入225.2亿元。
“十一五”时期, 广东围绕广东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 全方位推进这一体系, 以民营中小制造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为工作重点, 有效地提升了广东制造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而在“十二五”时期, 将围绕着电子制造装备、印刷包装机械、塑料机械、建材机械、纺织机械产业的升级需求, 进行数控化与自动化改造, 通过智能机器人、各类通用和专用的数控系统, 促进数控装备向制造自动化单元和智能制造系统升级。
8.制造业信息化 篇八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信息编码;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
1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我国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都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掀起了信息化浪潮,通过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件好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际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败案例,企业花了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企业信息化不仅没促进企业的工业化,而且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一个最突出的原因是信息化的数据不准确、不及时。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数据出了问题信息化的决策必出错,基础数据的不完整性导致了我国信息化的悲剧发生。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编码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系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是基础数据。计算机只有在数据准确、完整、及时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可能带来致命的错误的结果。可以说基础数据是信息化系统运行的依据,而基础数据建立的前提则是一定要有信息编码技术的支持,随着信息化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关系到企业成本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信息编码
(1)信息编码的定义
信息编码就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前提是要进行信息分类。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的属性、特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区分和归类,建立相应的分类、排列顺序来管理和使用。
(2)信息编码的重要性
信息编码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编码可以实现有效地管理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信息编码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DSS)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信息编码是企业信息化中克服出现“信息孤岛”的关键。
(3)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
唯一性: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不因时间、地点等因素发生变化。
不变性:指在整个信息系统周期内编码不能发生变化。
扩展性:应有备用代码,可以产生新数据。
简短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明确,能减少差错。在实际中尽可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码位标识编码对象。
含义性:代码应有助记符的特点,便于记忆和填写。
(4)信息编码的种类
无含义代码:有顺序码和随机码两种,这种代码的编码长度短、存储量少、不影响发展扩充、方便录入,提高录入速度;同时不便于记忆。
有含义代码:信息代码代表编码对象,其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含义,如体现事务对象特点的特征码、由多个代码段组合在一起的复合码等都是有含义的编码。
(5)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线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可以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项目。
3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1)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根据物资材料信息的特点,应采用线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可使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直观、形象、节省长度,易于使用人员掌握,在企业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使用者尤其是物资管理部门接受。
(2)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结构形式
物资材料信息按类别分为六大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机电配套件、铸锻毛坯件、配套标准件、国外购买件,并按所属仓库类别、大类、中类、小类四级组成物资材料信息查询结构树。这样形成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就比较科学。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前两位(仓库类别)为:
10:金属材料
20:非金属材料
30:机电配套件
40:铸锻毛坯件
50:配套标准件
90:国外购买件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共15位。如图示:
A、B、C、D:表示类别表区域,E:表示数据表区域。
A(2位编码):表示仓库类别。如:“10”为金属材料,“20”为非金属材料等。
B(4位编码):大类:按材料属性分类,如:金属中1070表示钢铁。
C(6位编码):中类:同一属性不同材料种类,如:107001表示重轨、107002表示轻轨、107003表示大型型钢等。
D(8位编码):小类:指出各种材料的规格范围,如:10700340表示普通圆钢的规格范围等。
E(11位或15位):(数据表区域)按牌号、规格大小进行排列。
4结束语
9.制造业信息化 篇九
国家邮政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邮发〔2013〕178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充分发挥快递在服务制造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快递发展的重要需求基础,快递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服务支撑。近年来,快递和制造业在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了业务合作,但总的来看,双方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服务内涵有待深化,合作层次有待提升。积极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工作,有利于快递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综合型快递物流运营商转型;有利于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加快结构优化和由大变强;有利于深化产业链和服务链的融合,推动跨产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政府统筹指导和政策协调,按照制造业改造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要求,支持制造业外包服务环节,优化生产流程,支持快递完善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协作深入、标准对接的合作发展新模式,形成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二)基本原则
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配套政策,健全信息衔接和标准规范等支撑体系,创造有利于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制造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必要的扶持和鼓励措施。引导地方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政策创新。
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及时总结经验,研究瓶颈问题,推广成功案例,以点带面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普及。
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加大重点领域扶持力度,发挥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协调互动,促进社会分工协作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三、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推进快递服务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支持电子信息、通信、医疗保健、精密仪器、航空、汽车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通过服务外包优化生产流程,整合高价值、小批量、多批次的递送需求,依托航空快递、限时快递等开展精益制造和准时制造。支持快递企业加强快件时效管理和全程监控,完善专业服务和技术装备,满足温控、防震、防腐等特殊物品的寄递需求,积极发展再包装、报关、保险、仓储等增值服务,探索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二)推进快递服务于制造业的规模化发展
鼓励快递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依托快递网络开展综合集成制造和分销配送,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促进全国性快递网络建设与大型制造企业空间布局的有效衔接。鼓励快递企业完善大客户管理机制,开发“一站式”整合服务和电子运单、简易组装等定制服务,探索承接维修中心、呼叫中心等售后环节。
(三)推进快递服务于制造业的定制化生产
支持纺织服装、鞋帽、工艺品等制造企业顺应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趋势,加强产品研发和功能设计,探索网络直销等发展模式,依托快递网络提供试穿、退换货、产品功能展示等特色服务。鼓励快递企业提供样品、设计图样等限时寄递,开发名址数据库、仓储优化、提单管理等增值服务,提供从厂商到最终用户的产品递送方案。加强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促进研发、制造和营销协同,提升市场反应能力。
(四)推进快递服务于经济活跃区域的制造业集群
鼓励快递企业优化区域布局,支持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的制造业发展,服务于郑州、重庆、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制造业基地。引导快递企业积极进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制造业集聚区,依托生产要素集聚优势,创新服务产品和配送体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建设产业链条完备、服务平台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
(五)推进快递服务于中小制造企业
以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为导向,支持快递企业在中小制造企业集聚区建设物流服务平台,完善经济类快递产品,整合快递网络资源,提供公共仓储配送、拼箱运输、信息接入等多样服务,降低中小制造企业的运营成本。依托快递基础网络和客户信息优势,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构筑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六)推进快递服务于制造业国际化
推动快递与制造企业实施国际化同行战略。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快递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延伸服务网络,为制造业“走出去”提供配套服务。推动提高国际快件通关效率,开发国际航空快递专线,支持制造企业打造区域化和全球化生产链,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四、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发展工作措施
(一)建立协调工作机制
建立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联系制度,定期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加强宏观分析和统筹指导,推动政策衔接和协调管理。针对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联合调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意见。
(二)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支持快递协会和制造业相关协会加强合作,组织举办发展论坛和供需洽谈会议,促进企业信息交流和项目对接。鼓励快递和制造企业加入彼此的行业协会,推动建立由相关企业、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组成的产业联盟,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和管理培训。
(三)实施示范和试点工程 结合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点进程,推进快递服务于制造业发展的典型示范。选择有条件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及时总结和宣传经验,逐步在行业、区域或全国推广。
(四)引导开展跨行业协同创新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快递物流园区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快递服务制造业发展的创新孵化中心,开展重点项目合作攻关。支持有关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申报,争取国家及地方科技创新项目支持。
(五)促进信息共享、标准对接
鼓励快递与制造企业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交互,建立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在标准制定和宣贯中的作用,研究制定服务流程、工具器具和技术装备等标准和规范,开发网络互连、电子数据交换等接口标准。支持企业生产和采用标准化的包装、计量、车辆和信息设备,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六)引导快递企业加强能力建设
引导快递企业兼并重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资本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支持快递企业优化布局,推进快件处理中心、航空及陆运集散中心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稳定性。鼓励快递企业面向制造业需求,加强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开发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融合型服务,构建安全高效、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
(七)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推动建设一支掌握快递和制造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支持建立人才综合培养和实训基地。统筹推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在快递和制造业的组织实施。鼓励快递和制造企业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八)优化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业界定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积极协调落实有关财政、税收、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发展。
对于制造企业剥离物流资产成立快递企业或与快递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符合相关政策适用条件的,参照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等规定,支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需要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企业名称、企业类型、股权关系、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和分支机构等原许可事项发生变更的,可加快办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申请或变更手续。对于推进快递服务于制造业的有关信息化建设项目,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积极给予支持。
五、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工作的动态跟踪和研究制度,收集和分析相关工作信息,为企业提供有关法律法规、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等信息咨询和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要跟踪了解本地区发展动态,加强工作指导。要加强对本意见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邮政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3年9月13日
【制造业信息化】推荐阅读:
上海制造业信息化10-04
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总结07-30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07-26
制造业常用英语词汇09-27
制造业开题报告范文10-13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11-06
习题制造业审核案例11-16
汽车制造业市场分析08-18
加强制造业成本控制管理的探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