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2024-09-24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精选18篇)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2016春学期 墩子小学 宋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 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呢?我们努力探索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时间、对象 1.时间:2016.2-2016.7 2.对象:中小班幼儿:8名

三、内容与实施的策略方法:

(一)为了全面的了解幼儿习惯的基本情况,在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真实性,我们此次的问卷分为了二个阶段,其中有以调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与此同时,通过《幼儿行为习惯问卷调查表》了解孩子在班内的一些行为习惯,填写每个幼儿在习惯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科学的制定课题目标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调查的数据看,幼儿存在的生活卫生习惯问题比较多,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包办代替的较多,许多习惯还未养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对为什么餐前便后洗手、餐后漱口等等的作用没有真正理解,不是发自幼儿自身的需要,为了执行老师的指令才去做,处于被动状态。

(二)根据我园幼儿的发展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力求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运用了以下策略方法:

1、变教师要求为幼儿需求

以往,教师对幼儿统一要求多,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老师“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为了培养而培养,教师机械的培养,收效并不显著,在我们的研究中,首先转变教师的观念,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求,只有内化为需求,幼儿才会自觉自己的行为,形成习惯。

我们从幼儿生活的一点一滴进行,怎样使进餐成为幼儿的快乐时光,喝水成为幼儿的愿望呢?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喝水,各班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喝水记录,如:大班利用废旧的酸奶吸管做成棒棒,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贴在喝水记录袋上,每当喝水后,孩子们会在自己的记录袋里放入棒棒,这样老师、家长都能了解幼儿的饮水量了,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每天都会主动喝水了。

2、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习惯的提高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纲要》的实施原则,为了培养中班幼儿的叠放衣物,我们通过区域活动的“角色区”,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幼儿在《不做脏孩子》这一活动中,通过讨论、绘画的形式,了解了大家爱不喜欢脏孩子,在帮助“脏孩子”改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关经验,知道不讲个人卫生,对自己身体不利,也会影响他人。在游戏中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榜样激励的作用大 正如艾-伦凯强调: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并创设良好典型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幼儿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行为训练的方式。树立孩子们中的典型和榜样,幼儿看得见,摸得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同伴交往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老师适时地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4、把师生互动作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日常活动中,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针对小班幼儿吃手、“吃”玩具的现象较多,为了防止“病从口入”,我们就把洗手环节作为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切入点对幼儿实施教育。在培养小班幼儿洗手的习惯时,我们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最后去找自己的手巾擦干手。

5、让环境和活动材料发挥隐性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顺着一边上下楼梯;在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有序地进行。

6、提高家长的意识,共同构建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代替”较多,同时有这样的观念:等你做不如我去做省事,因此,在吃饭时家长喂饭、喝水时家长给端着水杯,等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经常督促孩子。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四、体会

在对幼儿实施良好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幼儿在此过程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要切合实际,也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二)一致性原则,要保教结合,家园合作,协调统一,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一贯性原则,不能时送时紧,要持之以恒,保护和巩固幼儿已有的生活卫生习惯。

(四)实践性原则,不空泛说教,重生活体验,转化为幼儿自身需要。

良好的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只有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二

(一) 内部环境因素

学前期是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教子婴孩, 教妇初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幼儿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的发展, 家庭作为幼儿主要生活场所, 而父母又是幼儿的监护人, 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家园共育的一个主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家庭的物质条件、组织结构、家长的文化水平及采取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习惯的养成有莫大关系, 由于现如今许多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儿童往往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许多父母及祖辈对孩子过多溺爱, 教育少, 顺从多, 要求少, 使得儿童的行为习惯出现诸多问题, 体现在任性、叛逆、依赖性强、不礼貌等, 这给儿童健康成长、良好行为的养成带来的阻碍。

(二) 外部环境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的一个社区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着密切互动, 共同决定这儿童的日后成长。家长与儿童是相互影响, 而幼儿园的教师与管理者也与家长和儿童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健康, 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能够影响孩子的良好行为养成的社会因素。

二、家园合作与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 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主要涵盖了关系、体贴、爱护、尊重等等, 让幼儿在这些氛围中感到内心的温暖, 让幼儿充满阳光的生活, 这样幼儿的心情愉悦、朝气蓬勃, 并且学会爱护他人。在幼儿的成长环境中离不开相互关心、和谐相处, 帮助幼儿在这样融洽的环境当中学会理解他人, 尊重他人、谦虚、有礼貌、乐观、热情、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理健康。

2、正确引导深入细致的沟通

作为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首先要做到给孩子提供平稳的生活学习环境, 还需要采取平等的方式与幼儿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一定要相信幼儿的能、理解幼儿的想法, 并且成为幼儿的知心好友。作为家长的所作所为属于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养, 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便于培养幼儿优秀的内在品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幼儿园应该多组织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 培养幼儿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心态, 磨练意志, 学习生存。组织各种文体趣味活动, 让幼儿尽可能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二)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1、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有一部分家长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 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多学知识, 其他的都所谓。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观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育的效果, 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习惯养成观念, 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2、科学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

培养幼儿应该持之以恒做事, 鼓励他们自己动手, 教给他们方法,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明道理, 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非语言信息的影响等都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3、重幼儿认知教育和幼儿行为培

有不少幼教工作者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能开发看成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 而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看成是软任务。不少幼儿在回答自然常识问题、背诵唐诗、讲述故事、猜谜语、数数时头头是道, 但让他们去向某人转述一件事情, 或让其独立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时, 就显得不知所措。如果任凭这种倾向发展下去, 幼儿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幼儿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智力的开发, 而且要重视幼儿认知行为的培养。

三、结论

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篇三

一、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1、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首先,要给幼儿创设能激发道德情感的良好心理环境与气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品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品德教育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其次,教师对幼儿要有一种稳定的态度“定势”,应当尊重、热爱幼儿,熟悉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还要公正的对待幼儿,不训斥、责备、淡漠无情,这样幼儿就会从教师那里学会正确对待同伴,与同伴友好相处。

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可以结合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不同的环境布置。通过这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刺激,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2、发挥家庭氛围的作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家庭对幼儿个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是幼儿道德认识、品德感、道德行为形成的客观条件。为使家庭成为幼儿品德成长的优良环境,家长一定要为幼儿创造良好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每天都保持乐观的情绪。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体贴、敬老爱幼。在与人交往时,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讲粗话、脏话,待人亲切诚恳。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意愿,不要挫伤孩子的求知欲。当幼儿出现错误或有过失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方法,不使用尖刻的言辞、训斥,更不能体罚幼儿。

此外,家长可利用休息时间带幼儿出去参观各类博物馆,游览祖国风景区,以陶冶幼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3、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孟母择邻”说明了古代人们对周边环境与幼儿行为密切关系的认识,现代化宣传媒介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幼儿灌输了许多单靠父母、教师言传身教无法做到的健康、积极的形象教育,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影视内容还有不适宜幼儿观看的内容,这些由成人有意无意编写的作品中的糟粕,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有资料分析表明,相当部分幼儿所表现的不良行为其根源就在于此,幼儿园及幼儿家长在为孩子们选择电影、电视节目时须特别注意,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提供多向教育的机会

1、游戏教育。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能更好地表现出幼儿的优缺点以及他们掌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如游戏《什么好,什么不好》能够培养幼儿对一定道德标准和道德概念的认识;在游戏《娃娃家》、《邮局》、《图书馆》中,能培养幼儿的友好关系,使幼儿懂得完成任务和各尽其职。另外,幼儿在《医院》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能够体验到医生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心。

2、常规教育。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每日生活各环节的具体制度及行为规范。

在每日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园生活各环节的教育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常规教育。教师不仅要告诉幼儿怎样做,还要告诉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幼儿明白规则后就会按要求做。此外,在活动中还要注意观察幼儿,如哪些幼儿积极地收放玩具,哪些幼儿乱放玩具,然后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对行为进行评论;也可采取提问提问的方法问幼儿:我想看图书,该到哪儿去取呢?你为什么这样快就取到了?幼儿就会说:因为我们的书是放在书架上的。还可问幼儿:你睡午觉时,把衣服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衣服放在小椅子上?这时幼儿就会说,因为不能乱扔东西,为了不把它弄脏等等。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巩固了幼儿对规则的掌握。

3、艺术教育。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艺术形象和文学书籍对幼儿个性的形成影响很大。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给幼儿选读一些优秀的品德教育、幼儿读物,组织幼儿表演书中的内容。每次给幼儿朗读作品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幼儿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提问幼儿故事中谁对谁错(喜欢谁?为什么),指出作品中主人公的好行为,让幼儿也说一说。孩子们对这种活动很感兴趣,都聚精会神地听。

三、家园教育的协调一致

家、园教育的一贯性是形成习惯的前提。由于现代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孩子是家庭的核心,老师和家长必须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教育。老师每天与家长要有直接的接触,以更多地了解每个家庭的教育情况。当幼儿有微小进步时,应当及时地反馈给家长进行表扬;如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老师要以委婉而真诚的态度同家长一起讨论幼儿的行为,分析家、园在教育中是否有某种疏忽,并向家长提出如何纠正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家长半日开放,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能够在集体活动中观察自己的孩子,注意他们的行为习惯,更好地同教师一起分析见到的现象,找出幼儿行为偏差的原因。

4.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四

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 宋伟威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0至6岁孩子的教育很重要。6岁以前,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尚未养成,所以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使幼儿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那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德育教育伴随幼儿健康成长呢?

首先,家园教育要达成统一战线,实现家园教育的一体化。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须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幼联系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与游戏的教育目的、内容及方法有所了解,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了解幼教、重视幼教、学会幼教;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培养幼儿从了解和关注幼儿的心灵开始。

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很多,要分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来了解和关注孩子的心灵。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考虑每一件事,只有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的心灵世界永远都是一个未知,只有用真爱打开孩子的心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爱心、耐心和细心才是你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幼儿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最不易接受的方式就是“说教”。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形象的,也正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所以它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崇拜的对象可见其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父母亦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儿童文学作品和幼儿生活中所展现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爱模仿。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呢?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父母、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四,持之以恒,抓住孩子的闪光点。

5.18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之我见 篇五

郑安辉

学前阶段,正是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个性空间,促使孩子坚强意志品质的生成。不要认为他还小,稍作纵容。要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是在这个时候生成。

首先,熟知幼儿心理特征,循循善诱。

幼儿三岁以后,便开始意识到自己,就需要别人承认他的人格。这时孩子开始出现因自己的愚笨或做了大人不满意的事情而感到羞愧。心理学研究表明,羞耻心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言行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

父母要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羞耻心里因素的产生与发展。一般来看,孩子在如下情况时羞耻心有明显的外向反应:

1.自己做错事或说错话的时候;

2.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的时候;

3.申请加入某种组织或要求参加一项活动而未被准许的时候;

4.公布“好孩子”名单而没有自己的时候。

这时父母要善于配合学校,细心体察孩子羞耻心里的微妙变化,审慎地去触及孩子最敏感的心灵,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善于运用它们的羞耻心,去激发他们歉然、反悔的情绪,抓住这一思想转化的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

理,导之以行。

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切不可挖苦、斥责、羞耻,甚至体罚,这样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孩子一旦失去羞耻心,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习以为常,反而会造成不求上进。

其次,因时因地,适时教育。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学校的教育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行成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

会利用身边的人和事适时的去教育孩子。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待人接物、与人交往;当出外行走的时候,要引导孩子认识交通安全标识;当与家人失去联系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怎样求助;当遇到危险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怎样防护、自救等等。

最后,创造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一是要平等,俯下身子来教育孩子;二是要互信,要以一种尊重的口吻来讯问孩子;三是教育的方式要持之以恒,因为孩子容易出错,且同一种毛病还容易反复出现,一定要在矛头一出现的时候就抵制回去;四是教育的原则要自主发展,因为孩子的身心还很脆弱,不要给他施加太多的压力,过早要求太多,容易造成“厌学”情绪。

总之,只要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坚强意志品质,对一些纯知识性、特别是一些特长方面的要求,自是大可不必。

6.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篇六

城关镇南田小学 2011年3月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抓好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一、以身立教,师德垂范。“开展‘三比’活动,构建和谐校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贯彻落实“规范”中我们首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抓好师德教育,强调教师示范作用,通过政治学习,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通过群体组合,优势互补,形成“规范”教育的整体力量,使校园内正气上升,团结向上,进取奉献的气氛更浓。在教师之间开展“比师德、比作风、比业绩”。在学生之间开展“比习惯、比进步、比成绩”。南田小学着手早,行动快,及时召开“开展‘三比’活动,构建和谐校园”动员大会。会上宣读了学校的工作方案,对教师,对学生,对班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制订了教师、学生、班级开展“三比”活动的评价标准。悬挂了横幅、标语,制作了4块宣传版面,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三比”活动有效扎实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构建得力的领导机构,加强教师规范引领作用。

1、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年级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带头人。在教师之间开展“比师德、比作风、比业绩”。领导小组成员以自己的能力、人格,高尚的品德,带好班主任队伍和加强学校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提升观念、注重实效”的德育工作作风。

2、强化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要确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事事、处处都育人的管理理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此,教师首先行为要规范。教师每天自己打扫办公室,升旗仪式时排在学生队伍后面,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按时值勤,护导护送按时到岗,半年来,我校教师从课堂到课间,从学校到社会,总能给学生以良好的行为示范。

(二)、我校组织的各类传统活动、主题活动,始终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主线。我校每期固定的少先队大队活动中就有: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三八妇女节“感恩日”活动;节假日家庭实践活动“做文明小公民”活动等。

三、做好典型事例的表扬与批评活动。

1、在开展一日常规训练活动,少先队总部充分发挥晨会、广播、宣传窗、手抄报等宣传阵地作用,倡导学生从身边事、日常事、小事做起,从学会做人开始,树立以什么为荣,什么为辱的意识。开展“四不、五节约”实践活动,倡导文明礼貌、摒弃违法乱纪;倡导勤俭节约、摒弃铺张浪费。对于在活动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严重违纪行为等典型事例要及时地开展表扬与批评。

2、注重养成教育,强化行规训练力度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知、行转化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体锻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教育。

3、训练目标细化、具体化

我校在学期初制订的教育工作计划,列出了每月的教育重点及其重大教育活动,各班则由班主任与学生一起根据本年级本班的实际,对照《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分层目标》制定班级目标及每周教育重点,有计划、分阶段地落实行规教育内容。这样使目标更细化,使内容更具体,要求更明确,这样的训练,操作性强,学生更易接受。如:对学生进行“课间午间文明休息”的教育。我们按低、中、高年级细化成具体要求,如,低年级做到:不骂人、不尖叫,不打架、不追逐,不在地上打滚,不进入大花坛,不玩教具、媒体,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迅速做好生活上的事情(喝水、上厕所等)。根据这些要求制定一张表格,午会课上教师对这几条反复抓、反复讲,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行为对照评价,自我衡量,认识到哪些做到了,哪些还需努力。我们发现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文明休息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学校、家庭、社会配合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学校是教育主要的实施机构,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合一体,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工作的合力,实践证明,学校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极其有效的途径。我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大力加强宣传工作,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家长学校或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请家长竭力配合、耐心指导、正确评价学生行为。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校外受到的不良影响就会大大减少,校内教育就更加有效了。

五、养成教育系统化、经常化。

学生行为规范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在学生之间开展“比习惯、比进步、比成绩”。我们努力发挥午会课的阵地作用,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训练。一方面,学校分层次细化行为规范教育要点,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划分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从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体锻卫生和劳动习惯三方面,确立了具体内容。每个课目低、中、高年级有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形成了分层要求的系统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整体行为规范薄弱环节,确定阶段要点加以强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六、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一)“礼仪教育”正行为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了让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继续发扬下去,学校以“礼仪教育”为先导,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学会以礼待人。多年来,我们一直开展各种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礼貌意识,积极促进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南田小学学生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二是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使用文明语言”“请讲普通话”“轻声、慢步、礼让、右行”,等,让环境感化人;四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五是设立每周一为学校文明日,强化学生文明习惯。

2.设立礼仪岗、监督岗

学校在校门口设立礼仪岗,全校各班轮流值周,进行礼仪示范,与学校老师、来宾鞠躬问候,让大家一进校便有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在校园内主要位置设立监督岗,志愿者轮流值岗,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七、与德育制度建设相结合,落实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继续制定、完善《少先队评比、队干部监督制度》、《行政巡视制度》、《班主任三到岗》和《班主任课间管理制度》,落实《路队进出校》、《升国旗制度》。使德育制度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以少先队为载体,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我与祖国共成长”“好习惯伴我成长、手抄报比赛、推荐参加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开展日新月异课外活动摄影比赛,走出去学习洛阳市洛龙区几所名校先进经验,响应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召开主题班会,总结活动收获,交流教育体会。

(1)开展班级良好行为习惯积分储蓄活动。

为使习惯养成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在教育中把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建立积分登记表和成长记录册,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谱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我们紧密结合《德育规程》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分学段帮助学生制定自我约束、评价目标。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体育、卫生几部分,每周班级以小组形式小结每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落实情况,以公开、公正为原则,以红星、黄星为形式量化在班级展示牌中。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班主任老师精心设计班级展示牌的内容,一、二年级采用登山、赛跑、比一比谁最棒的活动形式,中高年级学生采用摘星等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每月学校开展“文明飘香校园”评比活动,争做行为习惯小标兵活动在校园中蔚然成风。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自己有那些进步、有哪些不足,不断设计新的目标,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熏陶感染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开展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学习诵读《弟子规》、《三字经》活动。我校利用距离北区旅游区较近的优势,定期带领学生踏青,学习虢园、路园、诗园中的名诗、古典书法欣赏,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统一印发教材,设立晨读时间,落实诵读,采用学校集中学习和班级自学两种学习形式,每天有内容,每月有检查,班级纷纷在路队行进中整齐诵读,展示班级学习成果,每天清晨,学生们踏者整齐的步伐、校园内外诗声朗朗,形成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古诗文诵读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学生们在诵读中感悟,逐步内化为良好行为习惯。

(3)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七

一、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 往往在他与人相处的言谈举止、文明习惯中就可看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行为无不在孩子的心里面烙下深深的印记。要真正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个现代文明人, 父母首先应该以榜样的行为影响幼儿。家长要做到有礼貌、待人热情、举止文雅、谈吐大方;家长要做到体贴和尊重别人, 尊老爱幼;家长要坚持使用礼貌用语, 不讲粗话、脏话。您的孩子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在行为上自然会照着去做。父母再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 针对孩子的实际进行启示教育, 提醒幼儿怎样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 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让孩子懂得不在别人交谈中插嘴, 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和休息, 父母常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 就会减少讲粗话、脏话, 这对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大有益处。有一件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情, 却让我十分感动。我园里的小朋友, 在上厕所时发现小朋友特别拥挤, 就主动让出来说:“这么挤, 我等会儿再来。”这些朴素养而自然的文明行为可看出父母平时教育积累的结晶。

总之, 文明的语言、仪表和行为, 就如同一封介绍信, 把自己的身份介绍给别人, 让孩子学会做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是真正爱孩子, 也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二、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让孩子学会生存?如何让孩子勇敢、自由地翱翔在21 世纪的天空?这是每一个关心孩子命运的父母应该思考的课题。因为孩子的未来生活不仅仅是阳光和雨露, 不仅仅是铺满鲜花的大道, 未来的天空还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 前进的路程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沟坎挫折, 您的孩子能适应吗?为此, 父母就应从小加强对幼儿生活行为的指导与训练, 做到“自理、自强、自护、自律”。要做到这一点, 就得从孩子的细节抓起, 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自己刷牙、洗脸、吃饭, 自己学会整理书包和玩具等, 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 常剪指甲、勤洗头、勤理发、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等良好的生活行为;教育孩子过马路要注意来往行驶的车辆, 知道乘车要做到“红灯停, 绿灯行”, 让孩子明白遇到危险时会打电话“110”, 火警打“119”, 及不随意跟随陌生人走等自我保护的道理;教会孩子通过做到按时起床, 按时入睡, 并能自己独立上床, 不用父母陪睡等。此外, 父母要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当然, 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必要的条件, 如提供小铲子、小桶、喷水壶等, 教孩子为家里的花草浇水。在引导参与劳动的同时, 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一次, 我儿子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说:“妈妈, 快看, 我种的种子发芽了!”我想, 这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好处。

三、培养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父母要力所能及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借助图书、电视、随身听等多种途径或利用“睡前一故事”给孩子讲述科学家刻苦钻研、发明创造的故事, 激发孩子长大也要当科学家的志向。因为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父母要善于把握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 随机启发引导, 养成幼儿爱动脑筋、善于观察、亲自实践的好习惯。比如, 带孩子饭后散步的机会, 在季节交替时, 引导孩子观察周围花草树木的变化;下雨前引导观察蚂蚁是怎样搬家的。只要爸爸妈妈平时做有心人, 据孩子好奇善玩的天性因势利导, 从而逐步培养孩子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同时, 父母可利用时间和孩子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 比如“种子发芽”“食盐溶化”等, 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而且也让孩子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父母在回答孩子许多个“为什么”时, 可将较深奥的问题告诉孩子, 答案就藏在书本里, 激发孩子对书本产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父母还可以经常带他逛书店, 一起选择适宜孩子特点的图书, 指导阅读方法, 培养孩子初步的阅读能力。

那么, 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时, 应注意哪些方面?

1.严格要求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有赖于家长的严格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不可有例外。比如, 当孩子眼馋小朋友的新玩具, 而家长又认为不该满足她时, 可以毫不含糊地对孩子说:“我们家里的玩具实在太多了。”此时, 要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玩具, 你不一定要有;同样, 你有的玩具, 别的伙伴也可能没有。这样, 孩子的心理容易平衡, 教育效果就会好些。当然, “眼馋”和“见好就爱”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倾向, 家长应给予理解, 并使孩子逐步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 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提高孩子的自我克制能力及诱惑力, 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2.以身作则

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 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己不正, 不能正人”这句话用在好习惯的养成上很合适。我亲眼目睹一件至今历历在目:一次我到朋友家吃便饭, 席间, 朋友四岁的儿子撒了的饭和菜, 朋友示意小孩马上把饭菜捡起放在桌上。一会儿只见小孩也伸出指头指点着父亲不小心掉下的饭料, 我朋友不加理睬, 孩子一面指点着, 一面嘴里喊着“爸”……

这一幕深深地触痛我的神经, 事虽小, 但反映的问题很值得深思。有些家长不知道平等地对待孩子, 不知道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样做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又会降低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身心难以健全发展。

3.反复练习, 及时强化

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 非反复练习不可。家长要做有心人, 注意观察并发现自己孩子在这方面的良好行为, 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表扬, 并及时将孩子的良好表现和进步反馈给老师。孩子有了鼓励和愉快的体验, 良好习惯就容易形成, 有的家长很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在家园联系表里会将孩子在家这段表现反映给老师。

4.提供条件

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如能提供相应的条件, 有助于孩子较快地形成习惯。如, 要求孩子饭后漱口, 每次饭后为他提供一杯冷开水, 在他养成漱口的习惯之后, 再让他自己倒水, 这样家长有意指导几次, 孩子就会形成习惯。

8.浅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八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儿起就应该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再者,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

从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他们身上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并提出改善的措施,为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一、当前学前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极其重要的品质,它是儿童一生宝贵的财富。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卫生、品德、学习等方面。培养儿童在这些方面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发育、学习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极其重要。下面分析一下儿童身上主要存在的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

1、不良的卫生习惯。如:挖鼻子、咬指甲及铅笔;饭前便后不洗手;挑食偏食、以零食代替正餐;不刷牙等等。

2、不良的品德习惯。如:不使用文明用语、满口脏话粗话;随地大小便、乱吐痰、乱丢图书与玩具;乱使性子、撒娇、不尊重长辈;浪费粮食;经常撒谎;践踏草坪、随意摘花、毁坏树木;到别人家做客时乱翻东西,并把人家东西带回家等等。

3、不良的学习习惯。如: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边写作业;错误的书写姿势及握笔姿势;躺着看书;把玩当成重要的任务等等。

二、影响学期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重智育轻德育

家长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而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与性格的培养较为轻视。

2、缺乏理智的爱

有些父母认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过的比自己好,而对孩子倍加疼爱。一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穿脱衣、整理小被褥等自我服务劳动和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让家长包办代替了,养成了孩子独立能力差和害怕困难等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要啥给啥,造成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3、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必当真,遇事哄哄孩子就可以了。还有些家长则不适当的干涉、限制甚至惩罚孩子,当孩子做错事后,一味禁止甚至惩罚,但都不对孩子说明原由。

4、教育意识淡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不管也没啥。“我们小时候没人管,长大了不也什么都会了?”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要学习还要工作,没时间管孩子,对孩子放任无要求,缺乏教育意识。

三、端正认识态度,努力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榜样

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宋庆龄说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孩子。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先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饮食不要挑精拣肥,这样对于改善模仿的孩子来说定是受益匪浅的。

2、为孩子创造实践自我价值的机会

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立就寝等。对于年龄稍大的一些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在家做小帮手,如帮忙分筷子、洗自己的小手帕等,家长要有意识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3、注意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还看的动画片非要看下去,父母应该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觉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所以,只要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

4、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有的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这孩子真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家长告状,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明天用积木把小朋友打伤了,后天又用嘴把小朋友咬出血印了...这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我都害怕去幼儿园接他了,真怕哪位家长来找我,可这孩子怎么就是不改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家长应从改变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到指责,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但这样的孩子也想改正,特别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或许受环境的影响,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放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们的想法给与鼓励、支持,再加上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5、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要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应该多与幼儿联系,在对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要求与做法上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而过分地迁就孩子,宠爱孩子,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再严格要求也不迟,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改造起来远远要比塑造难。因此,家庭应该与幼儿园实施同步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来抓,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教育论著选读》 (第五辑 第三卷)

9.“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九

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一、课题提出:

家长们忙着打工挣钱,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够理想。部分孩子缺少勤奋读书的思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贪玩、学习不刻苦,特别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甚至不完成作业也无所谓„„没有较好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掌握多元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初步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行为习惯培养体系。逐渐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科研型教育工作者。

2、探索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原则、标准、内容、方式等。

3、通过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研究内容:

1、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2、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式等。

3、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树立现代教育的评价思想的促进作用。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评价原则:

(一)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个案研究法: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教育。即: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研究。

(2)行动研究法:积极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开展实验,总结反思评价标准、评价策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效性,同时考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3)观察法: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情况,并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以达到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经验总结法: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其评价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不断地提高、创新。

(二)评价原则:(1)方向性原则

以《公民道德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学守则》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评价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3)发展性原则。

根据各年段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教育内容、方法、要求及评价都不能一刀切,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特点,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4)差异性原则。

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既注意一般性特点,又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等具体情况,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发现教育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5)反复性原则

习惯的培养需要多次重复才可能巩固下来,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不断反复练习,反复巩固,直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习惯永久保留下来。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循环往复,要有信心,有耐心,并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

四、实验的设计

实验周期:两年,即2015.09-2017.06 分三大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15.09-2015.11)主要工作包括:(1)确定研究人员。

(2)进行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3)建立课题研究组织和领导机构。

(4)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学习资料供参研人员阅读。

(5)对实验学生行为习惯现状作调查分析。(6)课题组作实验开题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15.12-2017.05)主要工作包括:

(1)在学校和家庭,开展学生在三方面的主要习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调查研究。

(2)进行理论总结,形成理论特色,提出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理论改造和创新。

(3)突出实践特色,实施运用介质性评价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案。

(4)加强实验的规范管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3、成果总结阶段(2017.05-2017.06)主要工作包括:

(1)完善实验,并进行数据、材料的整理和分析。

(2)根据实验情况,完善理论研究,突出主导理论和典型案例。(3)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成果的汇总。(4)集结课题成果,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

五、实验途径:

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帮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发展性评价”观念,做好实施的思想与理论准备。领会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思想,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确立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素质教育评价观念。

(一)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

1、探索的“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2、尝试一种新的“争章夺星”评价模式。

“争章夺星”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每一个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该校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强调过程评价,把评价的奖项分为基础奖、发展奖、特长奖和综合奖四类。基础奖、发展奖、特长奖属单项奖,其评价以“章”为载体;当学生所获“章”达到一定数量时,可评综合奖,其评价以“星”为载体,分为金星、银星、铜星三个级别。三类章与三类星构成倒T型目标结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孩子完全可以自主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争章夺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又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生的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主体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好坏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前期研究成果启发我们开始尝试建立小低段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机制的研究。时代要求我们,现状迫使我们,着重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的内容体系问题,探索如何发挥评价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评价充分体现时代的特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符合儿童的共性与个性。为此,根据我校低段学生班额大的特点,开展“运用介质性评价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其价值在:课题既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又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它是一种对于传统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美观、实用有趣、看得见、摸得着的介质——“奖票、小红花、小奖品”,对于小学低段的儿童来说,觉得非常新奇,很感兴趣。

3、组织学生观看对行为习惯养成有益的教育片。

教育片直观、生动活泼,对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教育片《篮球女孩》让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又如:观看东莞市朝天小学大课间的广播操录像,让孩子们出操、列队快、静、齐。还有《少女穆然》等教育片。这些教育片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英雄的事迹激励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能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在班会、思想品德、队会等课堂上,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常言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统一认识就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可以由此内化为行动。在班会、思想品德、队会等课堂上,我们针对年级特征经常给学生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

2、强化训练、养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进行行为训练。班主任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又如:培养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楼道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再利用班会时间,多次领着队伍到楼梯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上下楼梯就形成了好习惯。

3、讨论交流、律变自律。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一方面以课堂为主,讲、练、谈多方面结合。另一方面当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或者不良影响时,也要选取到课堂上来,及时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明白道理,认清问题,将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

如二年级开学初,我在班上要求每人负责自己的座位周围环境卫生,大部分孩子能做到。可是,我也常常发现有那么二、三个孩子的座位上明明有垃圾却没有清洁,一询问,这些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别人掉在我这里的!”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交流,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这些孩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把垃圾捡到垃圾桶。然后,我们开展“我是卫生小天使”的保洁活动,结果,孩子们渐渐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如:三年级开始,有的孩子开始迷恋网络游戏,星期

六、日整日去游戏机室打游戏,甚至作业也不完成。针对这种苗头,我们各班迅速展开活动。有的组织辩论会:“网络游戏,好?不好?”有的开主题班会:“远离网络游戏,珍惜少年时光。”还有的观看学校的专题小品《呼唤》。通过学生们的辩论、交流,孩子们对网络游戏有所抵制,变他律为自律。

(三)个别谈话、因材施教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

如:小聪对做作业要“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个要求总是达不到,他告诉我,很难做到。我根据具体情况,把这个目标化为三级具体的小目标,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等他达到后,我请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到第三阶段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呈阶梯式上升,小聪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

(四)家校联系,达成一致。

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因此,要取得实效,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教师精心策划、准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各班的教师把学校对孩子们行为习惯的要求一一告知,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习惯;讲明怎样遵守这些习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有时,孩子的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五)必要惩罚,纠正不良行为。

著名学者孙云晓教授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惩罚行为,也是一种行为训练的方式。比如“做作业要工整的习惯”,有个别的学生通过教育仍然作业马虎,字迹潦草。这时就要在进一步教育、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惩罚。如让学生重做作业一次,甚至两次,通过行为惩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翘起大拇指,赏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赏识教育揭示和证明了一条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周弘老师创立的赏识教育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也十分重视运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如:当看见学生放学后在班级图书角静静地看书时,我往往会用十分兴奋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你爱看书的习惯会让你越来越聪明!”“老师真喜欢看你看书时的样子!”又如: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评比。采用等级记分,星级评比。

经常翘起自己的大拇指,赏识学生好的行为。特别是很多学生都做不好的时候,更是以赏识为主去激发、巩固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效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提高,教师也取得可喜进步。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进步。(1)在做人方面,突出爱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有真爱,负责任,明理诚信,乐观豁达。如:谦让和睦,互助友爱,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学会倾听。

(2)在做事方面,侧重规则意识的评价。主要包括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如:遵守课堂纪律,遵守学校制度,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团结协作,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学会自理,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按时作息,遵守规则,敢于创新,追求卓越。(3)在学习方面,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如:按时作业,书写工整,思维活跃,大胆创新,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合作交流。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就会朝好的方面养成!

长坪小学

10.小学英语良好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 篇十

杨赟

一、课题的提出:

自小学开设英语课,我们在日常授课中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英语也较感兴趣,上课气氛活跃,参与率高。但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过早的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音,正确的听说读写习惯和运用英语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接受英语和学习英语的方法。”显然,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不是枯燥、孤立的语言知识,而是学习英语的良好的习惯和方法,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裨益无穷。就我班上的同学而言,他们的基础是很不足的,淡淡就读这一方面就很薄弱,不仅语调不准确,连词的读音也不太正确。

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提出了《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研究课题。希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他们更好的来学习英语。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习惯是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行为方式。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这点出发,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

听:课上听老师读,课后听磁带,留心电视、广播等

读:早自习要大声读,课上一起读,课后自读

说:同学用英语交流,也可与英语老师探讨

写:老师布置写作任务,同时要花时间自己练习

三、研究的方法:

1.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a、课上静心听,不要走神

小学生爱模仿,善模仿,还好表现。课堂上常有学生还没等老师说完就急于开口模仿或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静心听的习惯,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b、课后听磁带、看电视、听广播

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英语磁带的习惯。

②在课后,培养学生听英语磁带的习惯。

③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他们看英语电视节目的习惯。

学生能够正确地听懂最基本的交际用语。

2.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a、坚持晨读的习惯

b、听录音跟读的习惯

c、大声朗读的习惯

让学生正确读准单词,纠正好各种语音、语调。

3.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a、培养学生大胆说的习惯

b、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

学生可以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进行交流。

4.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a、入门阶段要规范书写

b、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书写时间

c、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能够通过练习,写出一些最基本的语句或段落,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1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习惯培养;方法;合作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4~6岁幼儿习得的行为开始向结构化方向发展,有的行为开始初步定式化、模式化、逐步自动化,也就是逐步形成行为习惯。这个时期,幼儿的行为方式与幼儿的强化和巩固有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培养,因此要加强养成教育,这个时期尤为重要。

一、充分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行为习惯

在小班幼儿入园之初,学校向100位小班家长发放了调查表,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并对幼儿在园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概率,调查表如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大都优越,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等长辈带大,导致孩子不够独立,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行为习惯方面,由于在家受宠,多以自我为中心,比较霸道,与同伴在一起很容易发生摩擦,有的表现为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同伴交流。但调查也反映出幼儿大都很有礼貌,比较聪明。

通过上表能够看出幼儿园在园的表现都比在家要好,因为没有了大人的包办代替,幼儿有了更多自己动手的机会。所以,孩子是可以做到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但自理能力还需要锻炼和加强,这就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要做到家园一致,才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一)训练强化法

我们在实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在家由家长包办的事情较多。因此,养成了幼儿生活行为习惯不自觉,自立能力差,在家养尊处优,没有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缺点。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开展有目标的训练,能强化幼儿的行为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并要求幼儿在家里要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对幼儿要有同样的要求,并请家长记录,在班级设立了红花记录,把幼儿园的表现和在家庭的表现同时展现在红花记录表上,使幼儿做到家园表现一致,有利于克服幼儿在家、在园行为不一表现的双重性,强化了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鼓励激励法

“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幼儿对正面的教育更易于接受,孩子都喜欢被表扬,鼓励的话能肯定孩子,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赞扬和激励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学校可在每个班都设立鼓励孩子成长的各种专栏,如“看谁做得好”“看谁的楼房最高”“我的朋友有多少”等栏目,开展“做个懂礼貌的小宝贝”“我是能干的小主人”等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让幼儿在比、学、做中体验快乐,有了成功感和成就感,才能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不断提高。

(三)游戏教育法

培养幼儿良好的养成教育,还可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懂得道理,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使孩子们能够做并愿意主动去做。笔者在教育中,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知道也可做到家庭成员间要和睦相处,礼貌待人,对人和事要有责任感。如,在“麦当劳”的游戏中,笔者的学生不仅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而且还对顾客诚恳有礼貌,做好卫生和服务工作。在“银行”游戏中,知道等待和排队,要遵守规则。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逐渐培养幼儿养成好习惯。

(四)环境渗透法

幼儿的思维特点有具体形象性。直观环境能帮助幼儿对形象的记忆,刺激幼儿的行为习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充分地利用环境,把养成教育内容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围绕目标,从班级走廊、外墙到各班教室主题墙面再到各区域的操作材料都融入了养成教育的内容。幼儿通过图文并茂的内容,可以学习到要讲卫生、有礼貌、守秩序、懂规则、献爱心,通过这些无处不在的环境熏陶,自然、广泛地影响着幼儿的意识,引导着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学会了自理,懂得了规则,把幼儿养成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合作的良好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育是集幼儿园、社会和家庭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教育。幼儿园生活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特别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必须家园合一、目标一致才能使幼儿言行一致,习惯成自然。

(一)家园互动模式

可利用家长会促进家园互动。家长会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是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的一座金色桥梁,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次有效的家长会能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完美结合,促进教育的深化与完善。为了达成家、园一致,笔者园内十分重视每一次的家长会,召开前教师积极准备,安排好各项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家长可通过互相沟通了解班级幼儿的情况,明确家长会开展的目的、意义,知道家长会开展中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在家应该如何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若明确了幼儿园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在家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发挥家长学校作用,提升认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建立健全家长学校规章制度,组织一支家长学校教师队伍。每学期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课题研究的目标制定讲座内容,邀请教育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如:小班幼儿“如何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讲座,从心理、习惯、教育方式等方面帮助小班家长在孩子哭闹不上幼儿园时,如何正确引导幼儿,采取正确的方法,让幼儿尽快适应环境。如,针对大班家长的“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的讲座,邀请知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亲自为家长做讲座,介绍幼儿入小学的要求,在孩子入小学前家长应做哪些准备工作,帮助家长克服了幼儿上学前的不知所措,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赞同。

开展家长开放日,展示成果。每学期定时设定“家长开放日”,充分展示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展示幼儿在养成教育方面的成果,使家长在看、听、参与中,感受幼儿园的生活,体会教师的辛苦,发现孩子的特点,从而增进了家、园的相互理解。

(二)家家互动模式

由于幼儿年龄相仿,家长之间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或困惑,彼此之间在教育上各有心得、各有办法。为了家长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经验,幼儿园可搭建家长互动平台,开展家教专栏,张贴家长的家教经验文章;举办家长沙龙,提供场地、时间,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相互倾诉;还可创立班级QQ群,利用现代化手段,便捷的方式,使家长之间有交流讨论的平台,展示了家长不同的教育观与教育方式,为家长相互沟通学习提供了平台,对家长的教育起了积极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三)班班互动模式

为了使家长能够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所了解,还可在平行班之间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班级之间、孩子之间的互动。如:幼儿运动会、亲子运动会、幼儿卡拉OK比赛、幼儿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能展示自己的能力,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指导作用,活动带动了班级之间的互动,使家长能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横向的比较。

实践证明,幼儿园必须加强对幼儿养成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强引导工作,做好各项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同时要家园联合充分利用家长的积极性和家长资源,发挥家庭的作用,通过有益的探索,形成多种家、园共育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家、园一致,目标明确、观念正确、方法科学、措施得力,为幼儿的健康人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十二

一、健全组织, 集思广益

正所谓:“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欲使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卓有成效, 先必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行为习惯等有深入的了解。为此, 学校成立了“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专题研究小组, 由校长亲自任组长, 成员由党支部书记、德育处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级长、班主任组成。大家集思广益, 申报立项《小学生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有效养成研究》课题研究, 定期召开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研讨会议, 分析我校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实行量化管理, 全员育人, 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要求, 指导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什么是对的、善的, 什么是错的、恶的, 哪些是好习惯, 而哪些是坏习惯, 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这需要我们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们以《小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城区中小学生文明行为40条》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安全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四方面, 制定《新塘镇大敦小学学生习惯评价册》, 分低中高年段及校内外提出具体要求。如生活习惯中要求学生尊老爱幼, 吃饭时主动帮长辈盛饭盛汤;家里来了客人要热情接待, 主动叫人;客人告辞要主动道别, 接听电话要用礼貌用语。生活中要诚实守信, 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做错事要知错能改等, 并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细化要求后, 还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 如一年级的小朋友, 要求他们上下楼梯靠右走, 教师就应带学生走一次楼梯, 让学生清楚怎样才叫上下楼梯靠右走, 并弄清为什么要上下楼梯靠右走, 是为了做到“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三、身体力行, 榜样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是活的教科书, 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 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感染力, 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 其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正如我们常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言传不如身教”。

四、持之以恒, 反复训练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不断反复, 不断训练才能形成。一个行为如果连续坚持21天, 会成为暂时的习惯。如果连续坚持90天, 就会成为永久的习惯。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要有信心, 要有耐心, 更要恒心, 帮助学生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不断巩固, 直至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不要一遇难题就心灰意冷, 更不要在明确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之后就把习惯的养成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开始很热心、很细心, 但当热情渐渐冷却后, 就会重蹈覆辙, 依旧我行我素。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态度扮演好参与者、督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从点滴抓起, 循序渐进, 经常给予学生纠正、表彰, 以此来鼓励学生, 促进学生。

五、家校合作, 携手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才能把孩子教好。因此, 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定期召开会议, 通过家长课程不断提高家长的家教意识和水平, 要求家长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榜样。同时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学校的工作。

很多家长常常反映孩子在学校经过老师的教育指导, 都能有良好的习惯。但他们一旦离开了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 回到家中就会“原形毕露”。那么大的差距问题究竟在哪呢?其实, 关键在于家长。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同步, 并且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等特点。如我校学生卢××有守时、守信的良好习惯, 可归功于其家长。一直以来, 卢××家中有一条不文明的规定:承诺的事情, 一定要做到, 如有违约, 负责家中一天的卫生清洁。因此, 卢××就养成了守时、守信的良好习惯, 上课从不迟到, 作业按时完成。可见,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 通过班级微信群, 定期召开网络家长会, 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 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 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六、表彰先进, 营造氛围

不管什么样子的学生, 他们都有追求上进, 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渴望, 哪个孩子也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 他们之所以经常的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在作祟。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 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 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 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 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 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因此, 我们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会、班会、宣传栏平台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营造良好习惯氛围, 以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年多来, 我们一直在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并且制定了《新塘镇大敦小学学生良好习惯评价册》, 通过学生自评、师生评、家长评, 让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每天进步一点点, 并且每月评出八大星, 公布在学校宣传栏,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每月对班集体从安全行为、文明行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四大方面进行一次良好习惯评价;每月评比一次班容班貌, 每周评价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纪律、坐姿和写字姿势, 每天进行两操、卫生、排队等评比, 期末把总分加在一起, 评出行为习惯先进班, 并进行奖励。通过各种各样的评比、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多元的评价, 学生接受了反复的行为训练, 掌握规范行为的要领和技巧, 在锻炼中得到体验、内化和提升, 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正所谓:“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 是通过不断的熏陶、强化而形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学生, 培育学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夯实人生之基。我们相信:良好的习惯定会让学生的未来更加灿烂, 会让学校的教育品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思慧, 金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 1999 (9) .

[2]孙云晓, 邹泓.好习惯好人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M].北京出版社, 2007 (7) .

1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十三

非常高兴,我们能相聚在这美好的早晨。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小时候曾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时时提醒自己,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他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形成了习惯。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同学们也能自觉遵规守纪,才使得我们的校园井然有序。大家在见到老师或同学时能主动问声好,特别是进出校门时特别有礼貌;平时不随意践踏草坪,午间校园秩序井然;出操时保持安静,听从指挥,唱国歌时歌声嘹亮,做操认真有力;去食堂吃饭时以正常步速走过去,能做到文明进餐。大家在遵规守纪、严格自律中体会到良好的秩序带给我们的真正的自由。

但是,同学们想过吗?学校要发展,需要每一个同学的共同努力。因为每一位同学的举止言行展现的正是学校的风貌,关系着学校的荣辱。可是就在开学以来的一个多月里,老师发现了有许多与学校美好形象格格不入的现象:校园里纸屑、零食袋随处可见。同学们,当我们在绿树成阴的校园中漫步时,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读时,哪能不全神贯注?优美的环境靠我们每个学生的努力,每个学生都有爱校、护校的责任,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爱护,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共同营造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另外,虽然吃饭的路对很整齐,但在吃完饭后,清洁桌面的工作做得不好,有的同学把吃剩下的垃圾往地上扔,吃完饭后又不把放在桌上的垃圾处理掉,这样的话,给第二批吃饭的同学带来了不方便,希望同学们心中装着别人,做个文明的小天使;我们还发现早上红绿领巾、校牌都佩戴整齐,可是,一到下午就不带了,尤其是放学的时候,佩戴不完整,希望同学们至始至终做得一样好。课前准备匆匆忙忙,太仓促,造成念儿歌时不够投入;课间活动也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发生,在走廊里有的同学在地上打滚,更有少数同学玩起了危险的“斗鸡” 的游戏,下楼梯时,栏杆成了有些同学的速滑道,这一切是多么地不文明,有的甚至是危险的,希望同学们文明游戏,文明休息。

在这里,我呼吁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人人争做文明小天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见到老师,能主动敬礼问好;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爱护公物,保护绿化;勤俭节约,不吃零食。注意安全,不玩危险的游戏,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坚决不跟素不相识的人走出校门……

14.怎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十四

王兴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内容是:怎样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为了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制订了创建和谐校园的实施方案,今天我讲话的主题就与这个有关,常言道: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我们的今天;而今天的习惯却决定着我们的明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质,这样才能顺利地成为祖国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优秀的品质呢?我认为:

第一、正确认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我们都知道,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上课时能认真听讲,课后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别人玩耍时也能静心地看书。而有的同学,上课时东插嘴西扯蛋,家庭作业迟迟不能完成。这些坏习惯的存在,导致他的成绩与前一种同学有天壤之别,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千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的智力是超群的,同样也只有三个人的智力是有障碍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班所有同学的智商都是不相上下的,只是有的同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优秀;有的同学则形成了一些坏的毛病,所以落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天天如一,这就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与艰巨性。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很多同学在家受到万般宠爱、细心照料,形成了不少的坏习惯,这些表现都是不符合一个优秀人才的行为标准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上一定要做到按时起床、准时睡觉,尊重他人、不起外号,文明交往、不说脏话。讲究卫生、指甲头发要勤剪,地上脏物,无论是校园,还是教室的,都要顺手捡起,丢进垃圾桶,只有有规律的生活,你才能保证学习时有充沛的精力,只有有了文明的举止,你才能向崇高的理想靠近。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时到教室,上课时认真听讲,讨论问题积极热烈,不讲与上课内容无关的聊天话题,不乱起哄讽刺同学,认真及时地完成每一门功课的作业,不懂不能装懂,自习时间一定要安静自主高效地学习。或许你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很远,那我要告诉你,这正是考验你的意志,培养你的优秀品质的好时机。只有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15.“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十五

1. 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物质资源的开发及各种社会媒体的发展也十分迅猛,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风潮和观念的传播。然而在社会的各种网络和平面媒体中广为传播的资讯、信息和观念却不都是健康的、有益的, 有些甚至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思想、奢侈极端主义等思想观念就对初中生形成较坏的影响。同时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还会利用初中生身心仍未发展成熟、个人力量薄弱的特点, 去诱惑、欺骗、强迫初中生去做一些不好的事, 教唆他们沾染上恶习。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初中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2) 不当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成长最早的老师,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当孩子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当时, 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产生恶劣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 缺乏合理的管束, 使孩子在学校里依然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有的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不高, 自私霸道、言行粗鲁, 甚至坑蒙拐骗, 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会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家长过于粗暴压制, 教育上缺乏民主和关爱, 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初中生个人的不良心理素养。首先,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 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还在发展阶段, 仍未成熟。他们的是非观念和自我判断能力都在发展中,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不能很好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其次, 有的学生道德观念薄弱, 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 容易受到自我欲望的控制和驱使, 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再次, 有的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意志薄弱, 有时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 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我。

(4) 学校教育的不到位。有的学校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 过分强调教师要让自己班上的学生考出好成绩, 片面追求高的升学率, 过分追求学生的知识性和智力性的发展, 却忽略了初中生的心理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轻视了文明礼貌的教育和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有的学校虽然也会进行一些“学雷锋”等公益活动, 但是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敷衍了事, 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2. 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 优化校园的育人氛围, 加强校风班风的建设。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 可以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的校风和班风建设, 让初中生在学校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和心理得到滋润与陶冶。这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大力实践, 在校园环境中加强绿化、美化, 将校内和教室内的板报、宣传栏、公告展板等展示区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效利用, 通过有意识地宣传和展示一些榜样人物的事迹、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 让初中生自觉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其次, 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适当巧妙地加入指引, 对学生的行为模式进行指导, 在班级里也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再次, 教师不能一板一眼地进行说教, 要巧妙地深入学生当中, 加深对他们的理解, 热爱学生, 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性, 让学生可以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育, 否则刻板的思想说教只能起到反作用, 使学生产生抵抗心理。

(2) 优化社会和家庭的公德氛围。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以优化社会和家庭的公德氛围。对社会的公德环境要有一定的净化, 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 要加强对正确舆论的引导, 强调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范作用, 将文明的道德观念融入社会公共生活中。其次,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思想观念传播的引导和监督, 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引导, 强化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的宣传, 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讲文明、懂礼貌”的舆论氛围, 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和社会的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它的综合管理。再次, 优化家庭的公德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在家里营造一种和谐、宽容、关心的家庭氛围, 形成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家庭环境, 规范自我行为模式,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 抓住生活中的细节,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孩子的审美情绪和个人素养。

16.“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方法;策略;养成;教育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使人终身受益。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期间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也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为一名幼儿教师,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随便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按照规律和特点专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培养。

(一)规范行为习惯,严格督促检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幼儿不断重复进行各种良好行为.,积累各种良好习惯。在作息、礼貌、卫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等方面,家长应严格管理教育,若不及时提出正确合理的、必要的行为规范,不进行及时纠正及指导,则幼儿就易养成相应的恶习,等恶习养成在进行改正则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抓住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习生活方面应耐心、有效的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家长和幼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有模仿的对象,给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示范,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差,不良行为习惯容易反复出现,教师和家长应该经常进行良好行为的检查并指出不良行为并给予更好的纠正,时常进行改造行为的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常抓不懈,使之良好行为根深蒂固

(二)家庭和幼儿园配合

另外还应该注意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默契合作。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运用奖励机制,强化良好习惯

教师要巧用奖励机制,通过视屏、图片进行教育,告诉幼儿良好行为的习惯和不良习惯,提出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良好行为习惯,并让幼儿做好后给予鼓励、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使其持之以恒;用食物来警醒奖励,如笑脸、小红花等加以强化,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更好的深入其生活

二、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

(一)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内容

1.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有了优良的道德习惯,才能拥有其精神财富。

2.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

3.活动习惯

活动习惯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活动行为方式.

4.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

1.道德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不礼貌,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不遵守纪律,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注意个人安全,不诚实守信,不爱护公共财物,欺弱凌小等。

2.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不按时睡觉,不按时起床,不积极锻炼身体,随地乱丢瓜皮果壳,饭前便后不洗手,早晚不刷牙,不剪指甲,乱花钱等。

3.活动习惯

不良活动习惯:不独立思考问题,比积极参与个性活动等。

4.劳动习惯

不良劳动习惯:不认真做值日,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二)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三)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四)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目前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四、幼儿不良行为的几种矫正措施

(一)纠正不良习惯:习惯不良的幼儿往往有一种不满的态度,周围人际关系混乱。可以从调整不良习惯幼儿与周围小朋友的人际关系开始,让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又玩儿模仿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家长和教师并在其不断夸奖孩子真使孩子更好的进行不良习惯的纠正。惯的幼儿,同时教育全体幼儿与不良行为习惯的小朋友进行活动,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让不良行为的幼儿得到关心,从而更好的矫正其良行为。

(二)坚持培养,训练。坏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行为的矫正更是反反复复。这时我们要做到不急不躁、不气馁,并不断提醒幼儿什么是不良行为,督促他们改正不良行为。家长和老师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所了解,并给予提醒督促,使幼儿原理不良行为。

(三)及时奖励。在矫正过程中,不能忽视幼儿的闪光点,对良好行为进行及时表扬宣传,这样使幼儿更好的突出自己的良好行为,对于出现不良行为的幼儿,进行及时的制止及批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7.“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十七

阿克苏市第七小学王利娟

一、课题研究背景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本性。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怀有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怀有感恩的心,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中迷失时,感恩会象一盏最明亮的灯为我们指明方向,感恩象一只春蚕,无私奉献,无微不至的倾注给我们热情,感恩是整个太阳,感恩是和煦的春风,感恩是甘甜的清泉,给予我们严峻的态度和细腻的爱。感恩是一种美德,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但如今有很多小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个性变得很自私,缺少感恩情怀,但这一现象的冷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而导致未来的发展道路出现偏歧。所以培养感恩这一生活态度会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培养目标

根据班级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了8名实验学生对象,我负责四名学生,科任刘丽红老师负责三名学生。我负责的四名学生资料为:

姓名

养成目标8岁

有了感恩老师的教育父母亲外出打工,哥

张青青

8岁

之恩

王巍

感恩父亲的艰辛体贴

8岁

父亲挣钱的辛苦

卡地亚

感恩同学之间的关心

8岁

帮助

刘丽红老师负责的三名学生资料为:

姓名

性别

年龄

养成目标

家庭情况 父母在家

单亲家庭

哥在家

单亲家庭

家庭情况

性别 年龄

将金铭

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

古丽斯乃

懂得父母的艰辛,主动帮

8岁

家里干家务

父母在家

王洋

知道感恩爷爷奶奶的养育

8岁

之恩

父母不在跟爷爷奶奶生

蔡新新

理解父母管自己那么严的8岁

原因,主动关心父母

父母在家

实验目的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模式。2.实践目的: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三、感恩教育研究成效

(一)教师教学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也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可见公德教育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圣人之举,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首先要教师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身示范,以言引领,循循善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1)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加强学习研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课题组遵循“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研讨活动,如沙龙研讨,经验交流,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充实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思路。(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观念最终要落实到行为,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活动观摩一直伴随着我的研究过程,它是我行动研究的生命力。每次活动都经历了观摩——研讨——反思等碰撞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3)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研究的过程,我经常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研究方法,一起找出研究工程中的存在问题,制定调整方案,写好科研论文或课题研究体会。不断的总结有助于我的反思,反思的结果能提高了我研究的水平。

(二)学生成长

1.学生自身道德行为的养成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转变达到明显化,课题与课程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主题活动,学生学得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待人有礼貌,热情招呼别人,做好班级小主人;洗手入厕有秩序;爱护环境,节约不浪费,尊老爱老,关心别人,感恩拥有„„等等使学生渐渐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做到“心中有他人”。2.培养自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结合课题我开展了大型活动,如“三八节”的活动;“让感恩伴成长爱心募捐活动”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生从刚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主动大方,从开始的被动参与活动,到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用品的制作,处处体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3.爱心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永远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

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家庭,社会的影响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四、几点思考与体会

1、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2、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以情陶冶人、以境培育人。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18.“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十八

“习惯决定命运”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习惯是人们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成恶习,将贻误终身。

实践表明,习惯养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我们的教育不能等孩子上了大学,走向社会,再回过头来强调“节约 粮食、尊敬师长”之类的要求,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重学习指导,以学促练讲规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别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否,关系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的成败。”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就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我校以学习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师生形象。首先,我们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做到熟记于心,并不断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

二、靠环境熏陶,以小见大守规范。

针对学生在上下楼梯及走廊内不按规则乱行走,且经常发生拥挤吵闹现象,教育学生“请靠右慢行”,并让值周生检查监督,有效地控制了学生行走不规范的现象,基本养成了靠右走的习惯。针对学生喜欢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现象,配合学校在对各班的课桌进行清理建档,并定期检查的同时,教育学生爱护课桌,保持课桌的整洁。这一措施采取后,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对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同学就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我并不觉得怎样。现在知道了,那样做就是破坏公共财物,又破坏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这是不对的。针对有的学生随意丢弃废物的不良习惯,配合学校的弯腰工程,我不光靠制度来约束,还以身作则来引领。发现同学喜爱吃零食,经常随意丢弃果皮纸屑,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学生面前把废物捡起,后来这些同学也就不好意思再随意吃零食了而乱扔东西了。我们说,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渐渐地学生往地上乱扔废物的现象没有了。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么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在生活中不管使用任何东西都要轻拿轻放,用完后要放回原位。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上交等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

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

当然,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最大的感触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是心灵对心灵的耕耘,是心灵对心灵的创造。在教育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

最后,我以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交流,他说:“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如果我们做到“诗意的栖息”,让教育走出平庸,找回诗意,回归艺术,那将是一种优雅的状态,一种自由的精神!

曾美虹

2011.12

下架山镇和寮小学

2011年12月

上一篇:全站仪请示报告下一篇: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