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银丝产生原因的分析

2024-07-17

pc银丝产生原因的分析(精选5篇)

1.pc银丝产生原因的分析 篇一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某些危及机体生命安全、影响身体健康的异常刺激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对某些正常的而又于人无害的刺激一味感到害怕,则是完全不正常的,严重的甚至还会损害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克服的方法做一些探索,以便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的个性,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幼儿惧怕心理产生原因的认识很多,例如陈鹤琴指出“儿童生来所怕的东西不多,惧怕大都是后天养成的。家庭教育之不良,周围邻居之恶劣影响,于是慢慢养成了种种惧怕的习惯,如怕黑暗、怕狗、怕猫、怕昆虫等,都是对于人生有很多不便的影响。”而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罗素则指出“出生后最初几个月的婴儿似乎根本没有恐惧本能,从来没有受‘黑暗可怕’暗示的孩子似乎也不害怕黑暗,许多我们认为属于本能的恐惧都是后天养成的。成人不大惊小怪,恐惧也就不能产生。”如此看来,幼儿惧怕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成人对幼儿的消极影响。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幼儿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条:

(一)个体不愉快的经历

个体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往往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1岁以下的幼儿对所有的动物都几乎没有恐惧感,甚至一条小蛇也能让幼儿异常兴奋,但如果家长因为害怕小蛇会伤害到幼儿而异常惊恐地大叫,这样,幼儿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防备。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曾做过一个实验:每次在孩子看老鼠的时候就在孩子脑后反复敲一下锣,来教不满周岁的孩子害怕老鼠,敲锣声令人害怕,然后老鼠通过孩子的联想也变得可怕起来。由此可见,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会让个体形成一种深刻印象,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个体经历中的一些事物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由此会让幼儿产生一种惧怕心理。

(二)成人的胆怯心理

如果与幼儿经常接触的成人是一个胆怯的人,那么他的胆怯也将会很快传染给幼儿。比如妈妈是一个非常害怕小狗小猫之类动物的人,那么她的这种恐惧感也将很快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也会对小狗小猫之类的动物产生一种惧怕心理。

(三)事物的新颖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曾指出:“如果儿童遇见了任何与他所熟悉的认识过程不符的事,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新东西突然以强大力量冲击旧的东西,将熟悉的概念挪到未曾意料的混乱中,而没有可能马上理清,然后引起强烈的不安的震动,即对神秘物的恐惧。”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这种情况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一个尚在妈妈怀抱里的幼儿,当看到陌生人跟他打招呼或与他逗乐的时候,幼儿会立刻把头埋进妈妈的怀里或避免与陌生人对视,由此可见,事物的新颖性会对幼儿惧怕心理的产生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四)外部消极语言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来自于同伴、父母等人的一些消极的语言信息也会对孩子惧怕心理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当孩子不听话或者不顺从父母意愿的时候,许多家长为图省事喜欢用一些夸张的、恐怖性的语言来逼迫孩子就范。如“再不好好睡觉大象就来把你背上山去了”等,这种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家庭生活中并不罕见。孩子受到大人的这种言语恐吓后,容易产生对外界的错误认识,并由此在内心深处形成对某种东西的惧怕。

(五)外部媒体消极信息带来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电视等媒体信息也可能会导致幼儿惧怕心理的产生。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电视等媒体上的一些恐怖镜头往往会让孩子想入非非,由此导致幼儿恐怖心理的产生,并且这种心理甚至会延续到成年。

二、消除幼儿惧怕心理的对策分析

(一)逐步熟悉陌生的事物

对幼儿不合理的惧怕可通过让幼儿逐步熟悉的方式来消除恐惧。例如,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每当看到天花板上一些模糊影子的时候,总是会表现得非常害怕。于是我便用手指在墙上或天花板上弄一些影子,有时候还会拿着她的小手指一起弄影子,渐渐得她开始喜欢上这种游戏,还时不时自己拿着小手指晃来晃去,然后看着墙壁上自己小手指的影子晃来晃去便会高兴得大喊大叫,这样很快就消除了她对影子的恐惧。再比如,有人送给女儿一个音乐小屋,上面有很多的动物图案,按这些动物图案时小屋就会发出对应动物的叫声。对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女儿似乎一开始就特别适应,也非常喜欢,但每次按到牛图案的时候,因为牛的叫声有些低沉,女儿总是显得非常紧张和害怕,并且开始对这个音乐小屋产生了一定的惧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这个玩具收走,而是放在相对远点的位置,并在女儿比较开心的时候按一下小牛的图案。虽然牛的叫声依然会让女儿有些紧张,但渐渐得她开始习惯了这种叫声,最后完全消除了对这个玩具的惧怕。一般说来,在采取合理的措施让幼儿消除对事物的惧怕之后,最初使幼儿产生惧怕的神秘感甚至能够给孩子带来愉悦。因此在实际生活及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对幼儿一些不合理的惧怕一定不能简单放任,而应该通过合理措施让幼儿熟悉他所不清楚的事物,逐渐消除幼儿的惧怕心理。

(二)用自豪感来抵消惧怕心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段正常胆怯阶段:动物、奇怪的声音以及各种不同的新事物都能引起孩子的恐慌。其中如何抵消女儿对大海的恐惧曾让我大费周折。第一次带女儿到海边是在女儿大约两岁半的时候,她一开始来到海边几乎不敢离开大人的怀抱,由远而近的海浪,海浪的声音,甚至沙滩上小朋友挖出来的一个个小水坑都能让孩子极其恐慌。为了消除女儿对海的恐惧,我们先把女儿带到离海水比较远的沙滩,并陪女儿玩挖沙的游戏,渐渐地她不再畏惧挖沙挖出来的海水,而且很快喜欢上了挖沙的游戏,并开始尝试着把小脚丫放到自己挖出来的小水坑里,这样就消除了女儿对海水的恐惧;为了让女儿熟悉海浪的声音,我们特意在涨潮的时候带她到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在她熟悉海浪的声音后,带她到能看见海浪的地方,使她注意到海浪来了之后又走了,再加上其他孩子的示范,才使她最终能靠近海浪而不感到恐惧。但她依然不敢赤脚在海水里玩耍,于是我们在她露出对海水的恐惧时会通过语言让她感到害臊,而一旦她表现比较勇敢的时候就热烈地称赞她,这样很快她不再抗拒赤脚走在海水里。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对海的恐惧感尚未完全消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豪感的抵制。

(三)科学合理的解释

孩子的恐惧心理有的来源于想象作用,有的来源于本能作用,而对一些神秘物的恐惧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本能作用,比如对黑夜的恐惧、对闪电的恐惧等。对这些因为本能作用而产生的恐惧,最恰当的根除方法无疑是给予孩子科学合理的解释。只要有可能,就要向孩子解释任何使他恐惧或感兴趣的一切,这样甚至可以把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转变成孩子进行探索的兴趣。

(四)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想要消除孩子的恐惧,首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没有恐惧。如果你害怕打雷下雨,则孩子第一次在你面前听见打雷就接受了你的恐惧。因此,父母一定要在一些比较容易让孩子产生惧怕心理的事物面前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自己的表现来避免孩子惧怕心理的产生。

幼儿惧怕心理的消除是一件复杂、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教师除了要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外,还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幼儿表现出惧怕心理的时候,除了要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外,还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搂抱、亲吻、解释等来缓解、降低直至消除幼儿的惧怕感。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英]罗素.幸福之路.傅雷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pc银丝产生原因的分析 篇二

关键词 混凝土桥梁;裂缝;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21-0053-01

随着公路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在高速、重载条件下 ,由于行车速度的提高,桥梁振动特性的改变,加剧了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如何阻止或减缓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裂缝出现后及时整治,并且不影响桥梁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寿命,是工程人员必须研究的课题。

1 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特点

l)裂缝普遍存在。硬化后的混凝土,表面看起来密实,而实际上存在着很多的微裂缝;骨料与水泥的粘结面存在裂缝;骨料与骨料之间存在着裂缝。这些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很大。当混凝土受压时,荷载在30%极限强度之内,裂缝影响不大;当荷载增至到70%以上时,裂缝迅速扩展,裂缝之间串联起来,直到破坏。2)裂缝都在不断变化。由于混凝土结构物所处的环境状态不断变化,如温度、沉降、各种外荷载和材料自身的某种性能的变化等,都能够影响裂缝宽度的扩展与缩小、裂缝长度和数量的增加。但只要裂缝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是安全的,重要的是防止裂缝不规律地变化。

2 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的原因

2.1 荷载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引起桥梁梁体开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将开裂机理归结为单一原因的情况是极少的,但从根本上讲,结构开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抗弯和抗剪能力不足,对桥梁梁体而言,弯曲正应力弯曲剪应力及组合应力超过梁体混凝土抗裂强度是主要原因。

1)弯曲应力:大部分开裂的桥梁在役时间较长,其设计施工时由于计算方法、设计理念较落后,安全储备、桥梁刚度及施工控制手段均显不足,特别是机车车辆轴重增大等因素使桥梁的恒载活载均有较大的增加。桥面荷载的增大,使梁跨所受弯曲正应力及剪应力均有较大增加,应力增加使梁体内受力钢筋的应变增大,从而促使梁体开裂或使裂缝加大。2)桥梁的横向振动及交变荷载的作用:桥梁受活载作用时引起的振动是梁体开裂的另一个原因。车辆运行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形成了对桥梁的激振源,使桥梁受迫振动;由于振动的模拟计算分析非常复杂,此处不作数学分析,但振动造成梁体的破坏开裂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振动对桥梁的破坏将进一步加激。

2.2 混凝土收缩

1)收缩的产生:结构混凝土浇筑成型及投入使用后,由于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及使用环境湿度的变化,会产生收缩变形,根据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原理可将混凝土收缩分为自生收缩、塑性收缩、碳化收缩及干缩。普通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主要发生在浇筑初期及养护阶段,当使用环境湿度发生变化时,也会发生明显收缩变形。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因素很多,如水泥细度、水泥用量、水灰比、骨料种类、养护方法、使用环境、工作时间等等。应该特别指出,混凝土工作所处的大气环境,如湿度、温度、风速等对收缩都有明显影响,而且部分收缩变形与膨胀变量是可逆的。2)收缩量的计算:收缩变形对整体框架桥梁及先简支后连续的连续多跨桥影响较大,对简支梁影响较小。对收缩的机理现在已有充分的研究,收缩的量值也能以经验公式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

2.3 温度变化

1)温度应力的产生:桥梁建成后,工作环境温度的变化将影响梁体混凝土并使之产生温度应力,对于T型截面或0型截面桥梁而言,梁肢在环境温度升温或降温时产生较大温差,这种温差使梁肢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与其他附加应力组合作用时,或当温度应力值较大时,都可能使梁肢产生不均匀变形,并可能使梁体开裂。2)温度应力计算:温度应力对超静定结构的连续梁影响很大,对简支梁影响相对较小,当然,在计算过程中,应考虑混凝土的徐变会引起部分的应力松弛,减缓部分温度应力的影响。

2.4 施工因素

部分出现裂纹的桥梁因建造时的条件所限,可能使梁体混凝土浇筑以后或使用不久出现细微裂纹,主要的施工影响因素有:施工不规范,混凝土保护层相差较大,减小了钢筋对混凝土开裂的约束作用;混凝土振捣不实,导致局部轻微的蜂窝、空洞或不密实,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控制不严,拌合物含水量过大,混凝土产生较大硬化收缩;混凝土运输或搅拌时间过长,拌合物水分蒸发量较大,塌落度过低,使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浇筑的施工缝处理不当,接头部位处理不好,影响梁体的整体性;施工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永久裂纹;混凝土的养护条件不良,影响强度,导致混凝土开裂;梁体运输或架设过程中受到撞击或受力过大导致梁体开裂。

3 结束语

裂缝是混凝土构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引起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很复杂, 实际上每一条的裂缝的产生均由几种因素组合作用而成。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会影响美观,严重的将影响结构的安全。对于钢筋混凝土桥梁而言,裂缝的出现, 将引起受力钢筋的锈蚀,影响桥梁运行安全。在运量增加、车辆轴重加大的情况下,分析各桥梁裂缝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对应措施, 防止裂缝的出现及发展,已出现裂缝的梁体进行有针对性修补和加强,对于公路的安全运输及节省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均有现实及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刘来群,陈跃,段永灿.弯曲应力引起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开裂[J].西安: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

[3]童兵,张开敬.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裂缝行为的试验研究[J].交通科学与经济,2004,1.

[4]张仲元,谢宁.论泵送混凝土变形裂缝产生的原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

[5]李伟,张艳红.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原因及处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3.pc银丝产生原因的分析 篇三

不安的情绪体验。由于受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加重、社会期望值的提高、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初中学生出现学习、人际交往障碍,常常表现出心理焦虑,有时甚至出现厌学、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进而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因此,如何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中学生改变或缓解心理焦虑,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成才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仅从中学生心理焦虑产生的原因出发进行分析,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提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焦虑 原因 对策

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个体所需要承受的心理负荷随着社会的高速前进而不断增加。心理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于当今社会之中。焦虑是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通常由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 。焦虑是一种综合的负性情绪,是在人们主观预期有挫折、威胁、压力等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自己感到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体验。由于受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加重、社会期望值的提高、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初中学生出现学习、人际交往障碍,常常表现出心理焦虑,有时甚至出现厌学、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进而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中学生心理焦虑就是指中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学业、人际交往等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

一、中学生心理焦虑产生的原因

心理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就中学生而言,其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学生学习上的压力产生的学习焦虑和人际交往上的困惑产生的人际交往焦虑而形成的心理焦虑。这种焦虑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

(一)学习焦虑是中学生产生心理焦虑的直接原因

学习焦虑是指中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学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种焦虑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理不好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所致。首先,每个人的心情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的看法,客观事物本身不会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而对事物的看法则会影响人的情绪。有的学生过于自卑、自我评价过低而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和特性。或是认为自己表现不够出色,被别人“比了下去”而产生羞耻感。这种绝对化的评价方式会导致自己总是否定自己,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其次,考试失败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考试总是不尽人意,就会被失败所惊吓,没心思思考失败中的教训,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也逐渐厌烦焦虑起来。再次,急于求成心理的影响。学习需要有耐性,学习成绩是通过努力逐渐提高的。有些学生急于求成,一旦不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所谓成功,就会气急败坏,从精神上“打败”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焦虑的陷阱。最后,来自学校、亲朋好友的压力也是中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之一。教师、学校、家长的期望值给学生以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个别学校、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一考”定升学,甚至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使学生深陷在学习的考试的压力中,进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享受与乐趣。有些家长或亲戚把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人才要求的期望,以及满足自己的期望心理所产生的焦急忧虑的情绪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由此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由此可见,无论是来自学生自己内心的学习压力,还是来自于外界各种因素影响,长期以往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焦虑的产生,这种来自于学习上的焦虑长期积聚就是发展成为了中学生的一种心理焦虑外化的显现出来,表现为各种行为或是后果被外界感知。

(二)人际交往困惑是中学生产生心理焦虑的重要原因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惑涉及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多方面,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论文论述过程中对一些中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在对中学生进行关于信仰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拥有信仰很重要或比较重要,但是在对于自己信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上,他们却没有清晰的认识。之所以设计这一问题,是因为问题能很好的反映出当代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和迷茫,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同学在谈到自己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知道说些什么,也就是很多时候他们找不到与人交流的契合点,我觉得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抑或是他们不清楚自己应该关注什么、与人交流什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迷茫和无目标性,久而久之,就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不愿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而把自己蜷缩在孤独的角落抑或是选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封闭自己的内心,恶性循环就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而这样的障碍是极易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问题的。如图一所示:

在这一问题上,很多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换位思考是一个与人交往的很好的原则,可是真正到实践中很多学生却做不到这一点,更多的学生还是 “以我为主”,强调 “我”在人群中的地位,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此外,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这样的状态就使得中学生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喜欢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不愿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别人提的建议在他听起来视如芒刺,最终导致孤立,不受欢迎,没人愿意与之交往的局面。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所以导致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产生困惑,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冷漠、依赖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点。其中尤以焦虑、紧张、孤独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现为多。

二、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心理焦虑的对策

虽然焦虑是人们的正常情绪反应,但无明确诱因或过度的焦虑却是有害的,因此有必要调控中学生的焦虑程度,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

(一)指导中学生进行自我调适是解决中学生心理焦虑的根本对策

帮助中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同时这也是中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基础。中学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中学学习的特点和要求,调整考试的预期期望值,制定有弹性的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从而确立合理的升学目标,减少学习上的焦虑,学会理性决策。作为一名刚刚踏入中学校门的中学生,特别要抓好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阶段,同时要克服焦虑烦躁情绪,主要是要改变小学时期学习的学习模式,改变事事靠家长、靠老师的依赖习惯,树立独立自主有规划学习的思想意识,树立同学之间良性竞争的新观念。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本应是快乐的,但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不断深化,使得有些学生就把最后的成绩作为了自己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判定标准,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事件,就会使其马上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很好的调试,即使在日后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来正视成绩的取得,也还会有很大可能性出现不理想的成绩。当然中学生还应克服很多困难比如在学习上急于求成,目标定位过高等都会容易使他们产生沮丧、忧虑的情绪。由此可见,中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学习的勇气,就会相应的减轻其心理焦虑的程度。

(二)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是消除中学生的心理焦虑的直接方法

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来减缓和消除中学生心理焦虑可以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或是班主任的培训来完成,基本程序是:首先,个人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事件并分析自己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之间的关系;其次,扩展自己的思维视角,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紧张情绪开始减少,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合理信念的巩固,使情绪变得轻松愉快;最后,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异常紧张情绪的困扰。在具体运用时,比如当学生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时,可以采用注意力分散法找一本有趣的书读,或从事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或进行体育运动。此外,还可以采用向他人寻求支持与帮助,可以主动将自己所遇到的烦恼讲给同伴、同学听,这既可把心中的烦恼、郁闷发泄出来又可从朋友那里获得安慰,从而缓解焦虑心理。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是消除缓解中学生心理焦虑的外部氛围

首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首先不要把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把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应注重孩子平日的学习,让孩子把每天的学习和听课都安排得合理得当,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思路,教会孩子合理利用学习时间练好基本功。摆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位置,要让孩子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同时,要承认孩子的个性和能力的差异,有些孩子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的确比别人差,家长应承认他们在学习方面难以争在前面,要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学习,发挥其优势,来打造不同方面的成功。家长能够端正对子女的态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感觉到更多的快乐,感受到更多成功,避免心理焦虑的产生。其次,学校是学生除家庭外,活动时间最长的第一个社会机构,学校既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能力、学会与陌生人相处的场所。因此,学校要改变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衡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项特长。在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与同学之间的竞争,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客观、全面地去评价一个学生,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给学生一个相对放松的空间。再次,社会也要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大和个体社会交往程度的加深,各种问题都可能发展成为社会性的问题,心理焦虑问题也不例外,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更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后,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中各个子系统的齐心协力,同样解决中学生心理焦虑的问题也不例外,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多管齐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共同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pc银丝产生原因的分析 篇四

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往往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家长、老师和学生本人对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单一重复的生活节奏,考试期间的过度紧张,导致他们常出现情绪不稳,易于激动,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健忘等症状,这些均属于过渡焦虑。过渡焦虑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下去会使学生变得冷漠、消沉、退避,严重的会导致精神失常。因此,帮助学生走出焦虑的低谷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

1、考试压力

有的家长对其子女进行错误的引导,“农村孩子只剩下考学一条路可走了,跳出农门才

是惟一的出路,要想有出息,必须靠上好大学”。家长的望子成龙,加之自身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往往是每一拿出试卷,家长期望的目光便浮现在眼前;没等考试,先紧张;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长此以往,形成条件反射,产生自卑感,丧失信心,学习压力加重,产生焦虑心理。

2、心理疾劳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感到精力不支,学习效率下降。很多学生在压力之下,死拼、硬

干,学习上夜以继日,结果出现心理疾劳。

3、厌倦心理

经调查表明:学生对天天重复的学习——吃饭——就寝这老一套的生活方式往往感到

腻烦;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会产生厌烦感。在厌烦感的主导下,大脑对外界的刺激常处于“休眠”状态,学什么都学不进去,因而更增加了心理焦虑的程度。

4、挫折感

由于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处理能力,意志薄弱,有些学生经受不了过多的失败。

当大大小小的失败感聚积起来之后,就会形成自卑感,增加了焦虑的心理。特别是对于那些神经比较脆弱的人来说,即使遭受很轻微的失败,也会在心理上产生较大的挫折感,觉得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逐渐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情绪。

5、不成熟性心理的干扰

高中生正处于性成熟阶段,一些学生一方面渴望与异性交往,另一方面,又羞于与异

性交往。因此对性问题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学生在与异性交往中超越界限,出现早恋现象。由于学校内外舆论压力,早恋者千方百计隐藏实情;一旦发现,面对老师、家长 和同学的目光,感到无地自容,从而产生焦虑心理。

针对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采取一定的疏导措施,引导学生走出心理焦虑的阴霾,不仅对其高中阶段,以至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不妨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尝试: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节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老师的语言应当多一

些幽默,老师的面孔多些微笑。

2、讲究正确的疏导方式

有的学生平时勤奋、努力,成绩较好,但每一次临近考试的时候,吃不下饭,睡不着

觉,满脸的憔悴,看见试卷就发昏,答卷时看不清题意,或是写错答案,最后成绩与自己的努力不是成正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实力,增强参加考试的自信心,指导他们进行身心放松训练,稳定考前的情绪,最后使他们每次都以从容的心态走进考场。

针对精神意志脆弱者施以“强身丸”。现在相当数量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差,很少经受逆境的考验,耐挫能力脆弱。于是,稍有一点压力,就焦虑不堪,这反映了这些学生自身心理的脆弱性。针对这些情况,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并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敢于在困难的压力下挺身而出。

3、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学生的过分焦虑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

的调节治疗效果。

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心。抽一点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和语气跟学生谈谈心,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再给一些点拨,学生的心头的那点儿郁悒往往就化解了。

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经常过分焦虑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如果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易于焦虑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易于焦虑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要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步入人生灿烂的地带。

5.pc银丝产生原因的分析 篇五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 心理原因;对策

近年来,厌学已经成为了中学生群体存在的一种流行病,严重影响着中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妨碍着中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对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三、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中学生学科情感的产生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教师的情感。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老师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四)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学生都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五)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极评价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避免和消除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创建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勇于克服情感障碍,真正厚爱厌学学生,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改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

(二)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悦纳老师。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他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使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其次,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再次,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学科知识上。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第四,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另外角度解析,使深奥的、逻辑性强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给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和阶梯,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在不断的满足中不断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特别是成就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成功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学校也可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四)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教师可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或者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知识的讲授,引导他们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另外,还可通过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抗挫的心理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斌明. 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2]张柱银,李硕. 学生“厌学”现象浅析及对策. 职教论坛,2004(6).

[3]杨芳丽. 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 河池师专学报,2003(12).

[4]陈静,张珊云. 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分析. 职业与安康,2001(8).

上一篇:学生评语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下一篇:雨水节气祝福语录(60句)